网络舆情应对预案

2024-06-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网络舆情应对预案(精选8篇)

网络舆情应对预案 篇1

为了切实提高xx网络舆情监控及应对能力,及时、准确发布有关信息,掌握、引导舆情的主动权,最大程度地避免网络舆情事件对公司造成的损害,减少负面影响,为xx持续、稳定、高速发展提供良好的网络舆论氛围,特制定本预案。

一、工作原则

网络舆情监控应对的原则是“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基本办法是“专人巡查,提早发现,合理研判,积极应对,先入为主,科学处置,消除影响”;基本手段是“进行新闻采访报道,发布公司新闻通稿,网评跟帖及时应对,召开新闻发布会”。

二、组织保障

按照《xxx有限责任公司网络舆情监控及应对办法》要求,公司成立网络舆情监控与应对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舆情应对领导小组”),对事关xxx的舆情监控和应对工作起指导、监督和决策作用。

组长:党委书记

副组长:总经理、党委副书记 成员:xxx。

舆情应对领导小组下设网络舆情应对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舆情办”),设在党委宣传部,宣传部长兼任办公室主任。重大舆情突发事件要成立新闻发布组,确定新闻发言人,统一对外信息发布内容口径。任何单位或个人均不得在当时和事后自行接受媒体采访或发布信息。

新闻发布组成员主要由公司领导,涉及舆情事件的单位、下属公司负责人组成。

三、网络舆情预警机制

1、网络舆情监控

网络舆情监控平台24小时不间断采集,舆情监控工作人员设置监测主题和关键词,利用监控平台采集与xx相关的舆情。

及时对舆情监控平台采集到的负面网络舆情进行人工判读,对负面舆情做出准确判断。

发生突发事件时,党委宣传部组织涉事单位对网络舆情进行不间断跟踪监控,及时、全面掌握舆情走向,为正确研判、决策提供有力支撑。

2.网络舆情的研判及预警

网络舆情监控平台监控到网络舆情时,监控工作人员第一时间上报网络舆情办公室,网络舆情办公室分析网络舆情产生的原因,及时监控关注该网络舆情的内容、成因、关注度、跟帖人数、热点指数等动态指标,做好记录、统计,以及目前舆情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可能产生的各种影响;网络舆情办公室与网络舆情涉事单位保持紧密沟通,并按以下标准对网络舆情准确分类。

网络舆情分类:根据网络热度和网民关注度分为一般关注、重大和特别重大。一般网络舆情是指,网民发表的对公司工作建议、问题反映、咨询质询、个人利益诉求等。重大网络舆情是指,该事件的网民点击率1000-2999人次,或跟帖评论100-499篇,或被5家以下主流网站报道转发的特殊时期网民关心、网媒关注的网络舆情事件。特别重大网络舆情是指,该事件的网民点击率3000人次以上,或跟帖评论500篇以上,或被5家以上主流网站报道转发的,涉及公司的突发、公共、食品、卫生及自然灾害、生产质量、安全保密等事件或严重影响公司形象及社会稳定的网络热点、网民热议、网媒热炒等网络舆情事件。

四、网络舆情的应对处置 ①一般网络舆情

对于一般网络舆情,由党委宣传部网络舆情办公室做出研判,并将该舆情在2小时内转达相关职能部门查清事实真相,在1天内给出正面的解释或解决,并将结果反馈党委宣传部,;党委宣传部网络舆情办公室和相关职能部门密切监控该网络舆情的走向,同时对舆情进行正面引导、疏导,直至舆情消除。

若网络舆情不能消除或还有扩大迹象时,党委宣传部要及时上报舆情应对领导小组,按照重大舆情应对处置流程办理。

②重大、特别重大网络舆情

对重大、特别重大网络舆情,舆情监控工作人员应立刻报告党委宣传部;党委宣传部立即汇报给舆情应对领导小组,并责成舆情涉事单位立即调查事实真相,及时获取事件详细资料。

舆情应对领导小组召开紧急会议,迅速成立新闻发布组,确定新闻发言人。视情况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舆情突发事件的情况和应对方案。

新闻发布组根据舆情发展趋势,适时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宣布事实真相以及处置结果;在绵阳市委宣传部的指导下,运用主流网络媒体、网络评论员队伍,采用跟贴回贴、发表评论、微博声明等方式,对舆情进行正面引导、疏导,积极掌握舆情发展的主动权,党委宣传部和舆情涉事单位实时跟踪该舆情走向,拟制报送《xxx网络舆情通报》,直至网络舆情消除。

五、后期处置

网络舆情应对预案 篇2

《安全生产网络舆情应对预案》的编制目的, 是为快速、准确地了解社会公众关切的安全生产问题, 有针对性地发布真实、权威信息, 及时回应、解答互联网上与安全生产工作有关的言论、热点和疑虑, 积极稳妥化解网络舆论危机, 有效预防、减少和消除突发网络舆情造成的负面影响, 维护安全生产工作的公信力和社会形象, 切实提升应对网络新媒体的能力, 增强全社会的安全生产意识, 为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 依据有关法律法规, 制定本预案。

工作原则包括: (一) 及时研判, 准确把握。 (二) 积极发声, 正面引导。 (三) 分级应对, 有序管理。

应对网络舆情, 要严格执行保密、新闻、宣传法律法规,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进行应对处置。

网络舆情现状分析与应对 篇3

【关键词】网络;分析;应对

随着我国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加上网络的高速便捷性,人们往往更习惯从网络上获取信息而不再仅限于报纸和电视上。在看到互联网带给我们的生活诸多便利的同时,互联网自身的风险性不容忽视。网络舆情是指网民在互联网上对社会突发事件或与人们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所形成的不同意见的网络舆论,是人们情感、态度、意见、观点的表达,具有时间短、传播快、影响大等特点。准确把握网络舆情热点,懂得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对于正确引导网络舆论,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正能量意义重大。

一、网络舆情热点的形成及发展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第37次中显示,截至200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半数中国人已接入互联网,有90.1%的网民通过手机上网,移动互联网更是塑造了全新的一种社会生活形态。在当前人人都是麦克风的时代,当突发事件被媒体或者网民曝光上传网络后,在短时间内会引起众多的关注,被大量地转发、评论,通过网络迅速传播扩散,形成网络舆情。从近几年的突发事件来看,涉及灾难事故、公共卫生、社会道德、网络反腐等都是网民热心关注的焦点问题。网络舆情分为形成、持续高涨、上下波动、淡化四个阶段。1.网络舆情的形成。网络舆情热点的形成,往往源于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或是反映社会道德问题,或是和自身息息相关的话题,或是和弱势群体能引起大家共鸣的事件,在经过媒体或个人报道后,都会引起网民的强烈关注与热烈的讨论,从而广泛传播。2.网络舆情持续高涨。由于网络意见领袖的参与,使得突发事件得到迅速升温,左右着网络舆情的发展方向。在观点形成以后,网民易出现情绪化,意見不满不断高涨,关注程度越来越大,由此产生的影响不断深化。有些网民不满足于仅仅网上评论,在现实生活中发生一些过激的言语和行为。3.网络舆情上下波动。没有一个网络舆情会一直高涨的。在热点持续高涨一段时间之后,随着网友关注度的降低往往发生一些回落,由于某些触发点进而又重新到达高潮期,如此反反复复数次。4.网络舆情逐渐淡化。在时间进行当中会出现一些新的热点事件,多数网民会转移到下一个话题。原来的热点舆情就会慢慢地降温直至“归零”。但是网络舆情不会彻底地“消失”,当有类似的事件发生的时候人们会重新想起,再度成为特点。例如陕西发生孕妇卡护栏身亡事件,使网民想起了南京彭宇案。

二、网络舆情的特点

网络是开放的,又是虚拟的,因此网络舆情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传播的爆炸性。网络舆情的形成时间较传统媒体更短,受众范围更大。网络不同于传统媒体,不需要排版、印刷等等,在突发事件正在发生时网络上就能同步报道,并配以现场图片及文字。一个热点事件加上带有情绪化主观性的想法,就可以点燃整个网络舆论热潮,给社会带来严重的影响。2.网民的互动性。通过社区论坛、微博、贴吧、门户网站等渠道,网民可以发表言论或意见,相互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3.主体的隐蔽性。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网上传播主体是模糊的,信息可能是以实名制发表,也可能是匿名发表。匿名发表可以让其摆脱现实中的层层压力,使自己得到解放。但是匿名会让主体免于承担责任而发表一些不实的言论,不明真相的人很容易上当,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4.信源的模糊性。网络信息的来源往往有一定的模糊性,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只有信息内容没有信息来源;另一种是无中生有,凭空编造一条信息当作来源。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政府有关部门或者权威机构不能够及时予以解释或澄清,或者将不可靠的信息删除,网民很可能半信半疑,勾起他们的好奇心,引起网络热议。对于网络舆情的这些特点,各级政府应当予以重视。对于网络中出现的各种舆论,要做到及时反馈,说明事实,和网民形成平等有效的沟通,加强控制和引导。

三、对加强网络舆情应对的建议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快速发展期,随之产生的各种矛盾逐渐凸显。网络舆情热点不断,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社会、经济、道德多个方面,如郭美美事件、温州动车事故事件、我爸是李刚事件等等,在网络和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互联网的辉煌发展为地方政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也带来了诸多挑战。如何正确应对网络舆情,需要政府部门认真思考。1.完善网络舆情管理机制。应对网络舆情最重要的就是要有科学的管理应对机制。通过对网络舆情的常规检测,每天对网络舆情进行收集、分析,整理出舆情监测分析报告,根据可能造成的影响程度的大小,制定处置工作预案,控制舆情发展态势。2.占据网络舆论话语权高地。网络舆情传播的爆炸性,要求政府必须在第一时间对网络突发公共事件积极应对,通过政务网站、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及时准确发布消息,和网民平等沟通。如果信息不及时公开,就会给居心不良者提供可乘之机,使政府陷入被动当中。对于敏感问题重点督办,遵循“三不分”原则:不分大小、不分时间、不分地点。组建一支政治坚定、责任心强、嗅觉敏锐的专业网络舆情评论员队伍,把握舆情导向,及时对网络舆情进行疏导,实时跟踪处理危机的进展情况,防止网民凭空猜测产生谣言。平时注重加强网络评论员业务培训,使其成为网络舆情引导员。3.加大网络违法惩治力度。对利用网络匿名的特点故意造谣、发表、传播有害信息者,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监管部门要彻查不可靠信息,尤其是有损我党形象、混淆视听的不实言论的来源,一旦发现,从严处理。同时,主管部门要加强宣传,普及相关法律知识,倡导网上文明发帖,做合格网民的和谐氛围。

参考文献

[1]刘国军.网络舆情发展与地方政府社会治理考量[J].理论研究,2010,(3):39-42.

网络舆情监控应急处置预案 篇4

为切实维护校园和谐稳定,加强学校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减少和消除因网络舆情造成的各种负面影响,营造良好的学校舆论环境,根据我园工作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一、工作原则

(一)准确把握、快速反应

网络舆情事件发生后,力争在第一时间发布准确、权威信息,稳定公众情绪,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公众猜测和新闻媒体的不准确报道,掌握新闻舆论的主动权。

(二)加强引导、注重效果

提高正确引导舆论的意识和工作水平,使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有利于学校工作大局,有利于维护全体师生的切身利益,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人心安定,有利于事件的妥善处置。

(三)讲究方法、提高效能

坚持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处置与新闻发布同时布置、同时落实,新闻发布依托主流强势媒体、积极引导和应用好外来媒体,处置舆情突发事件的各行政部门密切配合新闻发布工作等行之有效的做法,确保以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发布最新消息,正确引导舆论。

(四)严格制度、明确职责 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加强组织协调和归口管理,健全制度,明确责任,严明纪律,严格奖惩。

二、工作方法

1.加大学校网站建设力度,增强校园网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配合上级部门做好网上正面宣传,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

2.加强对校内网络信息内容管理,对各部门采写的信息,在部门负责人审核通过后,由各单位网络信息员通过学校网络信息处理平台报送,党总支进行文字审核,对涉密信息和重大信息还须同时报校保密办、党办、校办审核。

3.围绕网上热点问题,在师生访问频繁、关注度高的新闻网站、门户网站以及互动类网站等,撰写正面评论文章;对涉及本校工作的网上不实言论,适时以论坛贴文的形式主动进行引导,消除负面影响。

4.围绕学校改革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及重大突发事件,在校园网上主动导贴,积极跟贴,适时结贴。及时发布正面观点,做好正面引导工作。

5.针对别有用心的造谣、歪曲和攻击,开展理直气壮的舆论斗争,发表即时性评论,及时跟贴,批驳反面声音,澄清事实,抵御负面言论的渗透和传播。

三、应对机制 一旦发生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学校应根据网络舆情的发生发展启动应急预案,决定各相关部门介入突发事件的处置。审定网络舆情应对方案,决定新闻发布的口径、原则和内容,确定负责新闻发布、审定新闻发布稿和接受记者采访的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对网络舆情处置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进行会商,提出解决方案及处置措施,确定相关部门进行处置。遵纪依法对当事人、责任人提出处理和责任追究意见建议,并按有关程序移交相关部门处理。具体应对机制如下:

1.建立网络舆情监控信息员机制。应确定政治素质好、责任心强、反映机敏、熟悉网络的几名教师担任网络舆情监控信息员,对涉及我校的网络舆情实行监控和引导,特殊时期安排专人24小时监控,加强网上舆情监测和应对。重点加强对学生、家长关心、群众关注的重点论坛的实时监控,及时了解社情民意,监测舆情发展动向。

2.建立快速报告机制。舆情监控信息员发现有关学校的不良舆情信息后要立即向校级领导汇报,经批准后,根据事件进展情况适时采取应对措施。

3.建立网络舆情研判机制。要通过跟踪分析,把握舆论发展走向,分析判断突发及重大舆情的程度,提出合理化建议。校级领导和相关负责部门对汇总上报的事件进行初步分析,根据事件严重程度决定是否召开会议和向上级领导部门汇报。

4.建立快速查核机制。对网络反映的情况,需要调查的,要迅速组织力量开展调查,与网络抢时间,并注重周密谋划,妥善处置、严控因处置不当造成不良后果。经查证属实,并构成违纪的,按照有关规定严肃查处;与事实不符或者出入较大的,及时予以澄清。对恶意造谣、干扰学校正常学习生活开展的,依法送交有关部门处理。

5.建立信息发布机制。加大在学校网站有关热点事件的进展情况,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形成权威、畅通的信息发布渠道。如发生舆情突发事件,校级领导同校办及相关部门迅速拟定新闻发布内容和方案,经领导小组审定后,按照统一的口径,选择合适的时机发布,并组织媒体进行报道,让正面信息先声夺人,为网民提供权威声音,营造有利舆论。按照“及时、准确、公开、透明”的原则,不论是网络舆情初步形成,还是网络舆论已成热点,都主动澄清事实真相,争取网民理解支持。

6.建立舆论引导、疏导机制。抢占网络“沙发”,主导舆论发展,坚持疏堵结合、以疏为主,在网上及时跟帖、发帖,运用网民易于接受的方式和语言引导网上热点,努力掌握网上舆论的话语权;必要时邀请相关领导、新闻记者撰写评论文章,进行专家解答,以权威的、专业的信息赢取网民的信任。

7.学校档案要做好舆情突发事件的全程处置工作的文字材料、声音、影像的记录和保存保管工作。

意识形态网络舆情应急预案 篇5

为加强XX网络舆情处置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有序化解网络舆论危机,有效预防、缩小和消除网络舆情造成的负面影响,维护全港航系统正常工作秩序,结合中心实际,特制订本预案。

一、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XX系统被网络媒体登载有对本地区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社会稳定、公共安全、权力监督、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信息,或对本单位正常工作秩序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相关信息等突发网络舆情的应对处置工作。

二、工作原则

1.快速反应,妥善处置。要第一时间发现、研判、处置网络舆情。要坚持“双处置”,即网下网上同步处置,网下治本、网上治标,积极解决自身存在的现实问题,积极妥善做好舆论层面的回应。要按照“三同步”的原则,切实做到事情应急与新闻应急同步部署、处置工作和对外发布同步研究、处置授权与发布授权同步安排。

2.分级响应,有序应对。根据网络舆情可能造成社会影响的大小,针对不同等级的舆情,坚持分级应对的原则,采取不同应对措施,提高效率,注重效果。

三、组织机构

1.成立意识形态网络舆情应急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党委书记任组长,党委委员为副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组织有关部门审定应对不良舆情信息发布方案、发布口径、原则、内容及范围;审定统一的新闻发布稿;确定接受媒体采访的相关人员;通过各种方式,有针对性地解疑释惑、澄清事实、批驳谣言、引导舆论。

2.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组织人事科,由分管领导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网络舆情的舆情信息的监测、搜集、整理、研判以及对外宣传、解释和应对的具体工作。

四、分类处置

1.一般网络舆情。指网民在网络平台对港航系统政策、管理或其他重要问题进行询问、提出质疑、表达诉求,仅有少量围观的舆情(阅读量、跟帖量、舆情总量等均在50条/篇),且未有主流媒体(电视、报刊)介入报道,评论量也是零星分布。经领导小组办公室请示,由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相关部门依法依规进行办理、提出答复意见,经领导小组负责人审定后统一回复;能当即回复的要当即回复,要一段时间办理后才能回复的,要在发现当日内回复处理意见并在办结之日内回复处理结果。属对推动改革、发展、稳定工作有重要积极意义类的,要积极采纳建议并按要求予以回复。

2.较大网络舆情。指涉及有损单位形象的敏感信息在不同网站出现的(阅读量、跟帖量、舆情总等均在100-500条/篇),评论也有数十条,且负面声音有所上升,发酵趋势明显的舆情。由领导小组直接领导、领导小组办公室具体负责,会同相关部门及时调查核实,及时跟帖回应,要依法告知事实真相或事件处置情况。

3.重大网络舆情。指涉及重点领域、重要节点、重要事件、重要人物的敏感信息迅速发酵,或有主流媒体(电视、报

刊等)介入报道,可能造成重大负面影响或严重损失,由领导小组组长上报局分管领导,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相关部门开展应急工作。告知事实真相、事件处置情况后仍继续恶意传播或炒作的,商请执纪执法部门研究制定舆情处置方案,组织网上网下同时实施,及时有效化解网上危机。

4.特别重大网络舆情。指突发事件弓|起的、严重影响单位发展稳定、扰乱社会秩序、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舆情(安全生产过程中发生人员伤亡等)。领导小组组长向局主要领导汇报,并在上级相关部门的领导下,具体负责开展应急工作。

五、应急程序

坚持以正面导向为主,把握主动权,增强事件处理透明度,以疏代堵,具体程序为:

1.监测舆情。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组织全航道系统舆情监控员对网络舆情进行日常监控,各直属单位(部门)也要对各工作领域的网络舆情进行日常监控,掌握舆情发展态势,对舆情进行初步研判,筛选出重点舆情和突发舆情,由领导小组办公室第一时间形成舆情专报,提出处置建议方案,按程序报批后,及时启动应急预案。

2.跟踪舆情。此项工作贯穿整个舆情应对处置工作,发现舆情后监控员要时刻跟踪舆情发展动向,直至舆情平息为止。在跟踪过程中发现舆情恶化、影响面扩大等不良发展趋势时要及时上报领导小组,以便及时有效地处理。

3.快报事实。发现舆情后,舆情监控员要第一时间(半小时内)上报中心领导小组。特别重大网络舆情要上报上级主管部门。上报舆情要真实、客观,以保证会商措施更具针对性、适用性和处理有效性。

4.会商措施。接到舆情上报后,中心领导小组要及时召开网络舆情应对会,会商出舆情处理措施。如为特别重大网络舆情、重大或较大网络舆情,要及时听取上级主管部门的会商措施并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处理意见和建议,拿出最终处理措施。以便及时有效地对舆情加以引导和回复。

5.舆情管控。针对不实报道,领导小组积极采取措施,与刊登不实消息的相关方进行沟通,积极控制不良信息的传播;针对突发事件产生的舆情,及时汇集、整理、分析,及时研究解决对策,及时做好与相关网络媒体沟通工作,在第一时间内发出官方声音,有效引导舆论,最大限度控制不良影响。

6.信息发布。突发网络舆情涉及的部门负责起草文稿,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改。按程序审批后,由领导小组办公室协调主流新闻媒体、网站等平台快速发布权威信息。

7.跟踪引导。对舆情回复后,舆情监控员要时刻留意舆情发展动向,发现对回复提出疑问或者质疑的跟帖后,要及时、细心地加以引导,如自己对疑问或者质疑不能正确引导或者不知如何引导时,要及时上报。上报后,经领导小组会商后拿出一个合理的回复方案加以回复,从而实现对舆情的正确引导,直至舆情缓退、平息。

8.及时总结。舆情应急处置完毕后,应及时总结舆情监控和舆论引导的做法和经验,查找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向领导小组报送舆情处置工作材料。对参与引导处置工作的部门和个人进行责任考评,表彰先进,追究因工作不力、玩忽职守造成严重后果的相关部门负责人和个人的责任。针对应急处置工作中的成功经验以及暴露出来的问题,进一步修改完善有关工作方案。

八、应急保障

1.通信保障。领导小组应在全系统建立网络舆情应急处置工作队伍,各直属单位(部门)明确1-2名舆情信息员负责,确保网络舆情工作队伍之间的联络畅通及时。舆情事件发生时人员及时到位,并积极配合做好舆情应对有关工作。

2.培训保障。定期组织全单位网络舆情队伍开展培训,不断提高网络舆情应急处置工作人员政治上的敏感性和业务上的娴熟能力。

网络舆情应对启示 篇6

引发的的思考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网络舆情已经成为人们不可忽视的民意表达。但也要清醒地看到,网络舆情也极易受到非理性等因素的影响,错误引导公众,给政府和公众带来不良影响。如山丹县一起拆迁户与房地产开发商因房屋征地补偿没有达成协议,矛盾升级后引发了强烈对抗。这一对抗过程,拆迁户利用摄像机将案件内容录制成视频短片上传至各大网络门户网站和本地贴吧,进而导致一场舆情大爆发,出现了一边倒的状况,政府的初始的网络舆情引导人员的正面回复在谩骂声中被淹没了。因此,加强网络舆情汇集和分析,建立快速反应的舆论引导机制,已经成为当前政府信息化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基本情况

2013年10月23日9时25分,山丹县公安局城关派出所接到指挥中心指令,马某某报警,称在山丹县胜利街原电影院施工工地有人闹事。接报后,城关派出所立即组织民警到达现场处臵。到达现场后,处警民警发现在山丹县胜利街原电影院施工工地有人争吵,且双方情绪激动,互不相让。民警迅速制止事态并对情况进行了了解。经初步调查,系施工地原平房住户王某、唐某等人与施工人员马某等人因房屋拆迁发生纠纷。民警立即对双方进 1 行劝解,告知双方就此事找相关部门协商解决或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并要求施工方停止施工,协商解决。施工方同意停工,并与王某等人协商解决。

2013年10月24日8时44分,城关派出所再次接到指挥中心指令:马某某报警,称在山丹县胜利街原电影院施工工地有人闹事。民警到达现场,告知施工方停止施工,并将施工方负责人申某等带至城关派出所。在派出所民警当面告知其立即停止施工,同住户积极协商;在未达成协议之前不得强行施工。申某等人同意民警意见,表示立即停止,同拆迁户协商。

2013年10月24日11时20分,城关派出所第三次接到指挥中心指令:王某报警,山丹县胜利街原电影院施工工地有人打架。民警立即到达现场,了解到系施工方马某某、钟某、马某、连某等人施工时与住户王某妻子唐某、妹妹王某等人发生争执并打架。民警迅速将双方制止,及时送受伤人员到医院救治,同时责令立即停止施工,并就案件情况展开了深入细致的调查。

二、主要做法

在案件正在调查中,10月24日晚23时08分,网民“舞墨游着”在《土豆网》发布题为“山丹县赵鸡鸣强拆民房引发的暴力流血事件!”的视频信息。后视频经过腾讯视频、搜狐、网易、南方周末、56等多家网站和贴吧转载,视频点击率迅速上升,点击量最高一天超过8万次,累计点击量超过200万人次。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对此高度重视,成立案件督察组 2 赴山丹督导处臵该问题。

二、主要做法

案件发生后,山丹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在第一时间召集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和县公安、建设等相关部门对案件处臵工作进行了具体的安排部署。一是迅速成立由县政府常务副县长、县委政法委书记、县公安局长任正副组长的工作组开展调查处臵工作;二是责令立即停工,控制局面,深入调查事件真相,防止事态扩大;三是全力救治伤者,做好家属的疏导工作;四是及时跟进网络动向,正确引导社会面舆论;五是从速从快处臵违法行为,妥善做好后续协调工作。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处臵工作组迅速召集公安、建设、国土等相关部门对事件进行调查处臵。同时,山丹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先后主持召开县委常委会议1次和县长办公会议3次,对案件调查处臵情况进行专题研究部署,确保案件的调查处臵工作有序开展。县委、县政府科学应对,果断处臵。立即从相关部门抽派熟悉法律法规、善于做群众工作的工作人员,向拆迁方讲清政策,劝说其积极主动地配合县公安、建设等部门做好案件的调查处臵工作。同时,责令拆迁方立即停工。迅速抽调警力,对县电影院因房屋拆迁纠纷引发治安案件进行调查取证,从快从严对涉案人员依法处理。

县公安局局长谢卫民责成城关派出所对此案件迅速展开调查,固定相关证据。同时,网安大队及时关注网上动态,密切关注网上动向,并开展网上舆情引导,防止扩展。经查,位于山丹 3 县胜利街的原电影院地段属于我县旧城改造总体规划范围,2008年由赵某中标开发,并由其女婿申某、承包人马某某等人负责拆迁。在拆迁过程中,与居住在原电影院平房家属院住户王某经多次协商未能达成拆迁补偿协议,双方遂发生纠纷。2013年10月24日11时许,施工方马某某、马某等人在拆除与王某相连的朱某已征房屋时,与王的妻子唐某、王某的妹妹等人发生争执并撕打,致唐某、王某、唐某、唐某和施工人员马某某等5人受伤住院治疗。2013年10月26日,我县公安部门派法医对5名受伤人员进行活体检验,根据医院诊断、检查结果及法医临床检验,初步判断5名受伤人员均为轻微伤。

10月29日,县公安局对马某某等5名违法人员的调查和受害人王某及其亲属等人的询问,以及山丹县医院诊断证明和双方提供的现场视频资料等证据进行分析,确定此案为殴打他人的治安案件。马某某、马某、马某某的叔叔、钟某、连某等5人的行为已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第二款第(一)项之规定,决定分别给予殴打他人的马某某等人治安拘留十五日并处罚款五百元的治安处罚,对马某某、钟某分别给予治安拘留十日并处罚款五百元的治安处罚。治安行政处罚决定作出后,2013年10月29日下午18时,公安部门将马某某等5名违法人员送山丹县行政拘留所执行治安处罚。

三、经验教训

案件处理之后,个别网站转载发布了一些评论信息,与事实不符,有恶意炒作行为。山丹县委安排相关部门立即组织人员起草了案件处臵情况的新闻通稿,统一口径及时向新闻媒体通报案件进展情况,做好迎接各类媒体来丹或电话采访,引导新闻媒体客观真实地报道,最大程度地降低了社会负面影响。积极在《中国甘肃网》、《中国张掖网》等网站,公开发布题为《山丹县处臵一起因拆迁引起的故意伤害案件》的新闻稿件,正面回应社会关注,还原事实真相。山丹县公安局网监大队、县信息工作办公室积极做好网络舆情信息的监控工作,定期不定期编发《信息快报》,及时掌握网络舆情信息动态。11月8日,在县龙首广场举行了全县打击网络犯罪宣传活动启动仪式,组织开展依法打击网络犯罪活动,集中侦办一批网络犯罪案件,坚决挤压网络谣言的生存空间,坚决处理一批违法犯罪分子为依法打击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网络违法犯罪活动,依法整治影响网络秩序的突出问题,切实维护互联网正常秩序和社会政法大局持续稳定。县广播电视、《西部山丹》等新闻媒体要开辟“打击网络犯罪”专题专栏,广泛宣传打击网络犯罪活动成果,进一步营造强大的社会舆论声势,有力震慑网络违法犯罪行为。至此这起因房屋拆迁引发的纠纷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县委、县政府的依法果断的处臵下,最终尘埃落定。

四、体会启示

这起拆迁纠纷因与居住在电影院平房家属院住户王某未达 5 成拆迁补助协议,在拆迁与王某邻居朱某的房屋过程中,拆迁户刻意激化矛盾,请君入瓮全程摄像,两方遂发生纠纷并打架斗殴引发事端。反观这次纠纷,在现行的制度下,拆迁主管部门颁发拆迁许可证后,拆迁补偿需房地产开发商与被拆迁户协商才能达成,但由于双方意愿差异,往往协商难度大,开发商又借拆迁裁决渠道,申请拆迁主管部门裁决,以实现其最终目的,上述过程中行为主体不断变更,程序交叉往复,容易出现政府与开发商为一方、被拆迁户为一方的对峙局面。

在理念层面表现为忽视对公民财产权的保护和“公共利益”的泛化解释,城市规划和拆迁或授权开发商拆迁本身就是政府行为。但是政府在下达了行政命令后,将房地产开发商推前台,自己“淡入”幕后,扮演一个“仲裁人”的角色。一旦拆迁人和被拆迁人发生对峙乃至出现打架斗殴案件。这起拆迁纠纷引发的舆情事件,是政府和开发商没有做好拆迁户的思想引导工作,没有重视网络时代无可估量的影响力,导致最终网络舆情带来极大的负面效应。

网络舆情具有传播范围广、速度快、影响大的特点。一旦发生具有强影响力的公共事件,官方消息不确切、语焉不详的情况下,更让网民可以随意传播和接受任何假设情况。当前网络舆情已变成可以影响地方政府决策和政府外部形象的一个重要的因素,随着科技技术发展,大量的民情民意聚集在网络上面。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截至2014年6月,中国移动互 6 联网网民达到6.86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了52.8%,互联网已经是形成舆论的主要阵地之一。面对迅速壮大的网民力量,基层县级党委、政府不仅仅绝不仅仅限于一个区域,而是面向全国亿万的互联网用户。基层县级党委、政府如何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及时监测、有效引导并积极的化解网络舆情危机,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区域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应有内涵。面对网络舆情的处理对策应该有所思考。

还有就是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发展一般都不会遵循固定的模式,发展过程中都暗含许多不确定的负面因素。一般这些导致危机的网络舆情都是与社会民生问题息息相关的,并且一般都是不好的事情;其次,在这类网络舆情危机事件中“嫌富爱贫”的“弱者思维”表现得非常明显;最后这类事件中大众的一般态度都是“同情弱势群体,否定强势群体”。这种“弱者思维” 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发展。即便是在政府公布调查结论以后,依然存在不信任和怀疑的情绪,网民实际上的关注早已经超越了这个事情本身,绝大多数人是通过该事件宣泄对社会的不满,释放平时积累的却不能随意发泄负面情绪。这就是负面的网络舆情会妨害地方政府管理甚至危害该地区稳定发展以及人心所向。在网上随处可见谣言、谩骂、攻击性言论,这种非理性成为诱发危机的重要因素。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同时,也给不良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方便的渠道。面对复杂的网络舆情信息,7 地方政府承担去伪存真的角色是应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必须采取强硬有力的行政方式,因为网络舆论扩散有着自身的规律。网络舆论的背后是大量的网络用户,这是一个越来越大的“压力集团”,现实中当事人的一点风吹草动,都会触发网友敏感的神经,极有可能再次引发网络舆论的巨浪。在处理民意舆论特别是负面舆论的过程中,如果采取的措施不科学、不严谨、不恰当,违背了网络舆论的发展规律,都将不利于事情的解决,并很有可能适得其反。有时一个并不起眼的事件却可以滚雪球似的扩展为一个空前的公众网络舆论事件。

虽然网络舆论尚存在弊端,但我们需要看到它有促进制度建设的积极的一面。不仅要重视网络舆论,更要主动参与网络表达民意。政府机关要以事实真相的公布和解决问题的措施去引导网络舆论,从而形成最有益的健康网络舆论。网络舆情链接社会的神经末梢,是党和政府了解他们的公众舆论的窗口,必须认真对待。不能等到危机爆发后才匆忙、被动地去理解网络舆论,绞尽脑汁去减轻网民的负面情绪,强调网络舆论的遏制之后,忽略事前监测。

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中,网络突发公共事件不可能完全杜绝。实践证明,创建一套有效的网络舆情监控机制是合理解决网络舆论突发公共事件的关键,它将帮助当事人部 门及时把握趋势从而制定相应的解决办法,引导舆论、化解矛盾,避免二次危机,最大程度地减少这些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一是公开透明,说明 8 事实一些地方党委和政府违背信息公开的法则而且加深社会危机的案例。因此,公众舆情发生后,有关党委和政府应该勇于面对,尽可能快的开诚布公、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向公众说明实情并且勇于承担责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决不掩盖真相、推卸责任。

二是快速处臵,解决问题反应太慢是地方政府处理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处于被动的主要原因之一。事故发生后,要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了解事实真相,公平公正地解决矛盾纠纷,合法合理满足民众利益诉求 和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平息事件。

网络舆情的应对及引导 篇7

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 运用的好可以让网络舆情成为社情民意的粘合剂,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促进社会良性发展, 运用不好则会适得其反。网络舆情紧扣着社会舆情, 面对当代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 不断凸显的各种社会矛盾, 互联网为其提供了一个让大家尽早发现的平台。能够第一时间了解民意, 才能变被动为主动, 做到早发现, 早应对, 早处置, 早解决。这样就消除了社会问题的日积月累, 避免了有可能出现的大型群体事件。相反, 如果采取隐瞒、打压的措施, 唯恐消息公开影响社会稳定, 主动放弃舆论引导, 这种不利的应对方式既违背信息的传播规律又造成工作的被动。尽早的收集网络舆情, 对可能产生的现实危机进行判断, 做好应对危机的准备, 对正确引导网络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网络舆情越来越受到重视的当下, 开展网络舆情研究正成为热潮, 如何在网络监督环境下对网络舆情进行有效的应对和积极的引导是我们必须思考和研究的重要问题。

要研究网络舆情就要先了解网络舆情的载体。网络舆情载体可以分为公共载体和个人载体两大类型, 公共载体主要以新闻跟帖、网络社区、网民留言、BBS等公共环境为平台, 个人载体则以博客、微博、微信、个人网站等为主。公共载体如同向用户提供了一块公共电子版, 每个人都可以发布消息、提出观点, 每天的访问量以亿为单位进行计算, 很多人都会爆料和讨论问题。以天涯社区为例, 它犹如公共茶馆, 并不偏重于某一种观点, 而是追求观点的平衡, 不批判、不唱反调。近几年, 个人载体的影响力持续壮大, 已经大大的冲击了公共载体在网络舆情中的霸主地位, 极大的影响着网络舆论的广度和深度。随着网络与手机的结合日益紧密, 手机用户可以随时随地上网浏览信息、发表意见、上传视频。其中, 微信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 ( 2014) 》指出, 超过3亿手机用户使用微信, 微信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成为第一大舆论场, 是2014年舆情事件的最大信息源。以上这些网络舆情的主要载体, 有的在萎缩, 有的在发展, 在应对和引导网络舆情的过程中必须时刻关注各种舆情载体在传播方式上的变化。

面对不断变化的网络环境和舆情载体, 在把握传播规律的基础上, 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不断加强网络舆情应急预警机制建设。按照网络舆情事件的性质, 可能达到的危害程度、涉及范围, 将网络舆情事件分为特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个等级, 具体区分为红、橙、黄、蓝四色预警。根据网络舆情应对工作的具体需要, 成立专门的网络舆情组织机构, 做好网络舆情突发状况应急机制, 制定网络舆情事件的预警、监测、调查、应对等应急方案。从发现网络舆情问题, 监测网络舆情发展, 搜集网络舆情信息, 分析网络舆情内容, 处理网络舆情事件以及协调运作等都要有完备的应急机制。网络舆情应急机制对全面掌握与网络舆情事件密切相关的各种信息, 形成处置领导体系和协调运作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建设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建立顺畅、高效的协调联动机制, 根据一定时期网络舆情发生的特点和规律, 由专们人员负责对网络舆情进行有针对性的预警监测, 发现可能诱发网络舆情危机的情况及早通知有关部门, 保证第一时间获知, 做好应对准备。网络时代, 一件事从发生到成为全国议论的热点只需要几十分钟, 回应网络疑问就像打仗, 要在第一时间抢占山头, 山头谁先抢占谁就是主动, 另一方要想打上去, 就要付出很大代价, 在这个山头空白的时候, 要第一时间抢占舆论的制高点。根据网络舆情议题的特点以及网络舆情热点平均存活时间和最大关注度出现的天数等特征, 注重因势利导, 适时、规范的发布权威信息, 掌握权威信息发布的主导权。做到早发现, 早应对, 早处置, 早解决, 争取时间, 争取主动引导舆论。

构建网络舆情分析应对系统。及时组织专门人员对相关网络舆情产生的原因进行查找, 对网络舆情反映的问题进行认真核实, 对网络舆情的发展做出正确的判断, 及时制定应对方案和材料。善于将部分责任人和整体果断的进行切割, 对于与工作无关的个人问题, 要及时、主动、准确的发布权威网络信息, 正确引导网络舆论, 尽快澄清事实真相。不能让单独的个体代表了整个机构, 甚至整个系统, 这样网民就不会把整件事情与整个单位联系, 网络舆情自然就会去谴责个人行为。相反, 如果不计代价的盲目维护则会将本来与整体关系不大的个别问题复杂化。

网络舆情事件的第一要务还是解决实际问题, 千万要警惕技术决定论, 丢弃有了负面东西就找关系花钱删贴的想法。试问, 你封得住吗? 谁有能力把所有网站都封住呢?要积极妥善面对网络舆情, 有误解的要积极澄清, 有错误的要敢于道歉, 有责任的要敢于承担。哪里出了问题, 哪里先去解决问题, 解决好之后, 才能去做宣传, 问题没有解决, 单凭宣传是没有用的。当然很多问题是比较复杂的, 一时解决不了, 这时千万不要试图用一次虚假的信息发布将事情掩盖, 这样只会让网友失去信心。其实不妨查清一点公布一点, 循序渐进, 用滚雪球的方法发布信息, 因为一旦贸然说出去再想改就不容易了。

处理网络舆情事件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对舆论议题和参与对象的引导。根据议题的自身特点因势利导, 放大主流, 缩小负面, 进行正面的宣传、引导, 充分利用网络和网民进行沟通, 引导他们去正面评论, 疏导民意。要重视网络舆情参与主体中意见领袖的作用, 他们起着重要的过滤和影响作用, 往往他们的一个行为会对很多社会普通公众产生很大的影响。国内最有影响力的意见领袖非韩寒莫属, 他的每一条微博都有上百万次的点击, 号召力已经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当然, 我们遇到的网络舆情不一定都被名人关注, 但我们可以利用本地论坛, 本地问题本地解决, 影响自然也就小了。绝不能固执的认为本地论坛不能有负面的东西存在, 任何一种社会形势都不能让所有人满意, 老百姓没有在本地的发泄平台, 自然要去外面寻找, 本地论坛搞的好, 外面的负面消息也就少了。

参考文献

[1]蒲红果.说什么怎么说-网络舆论引导与舆情应对[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13.

[2]曾润喜.我国网络舆情研究与发展现状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 2012 (8) .

[3]姜胜洪.网络舆情热点的形成与发展现状及舆论引导[J].理论月刊, 2013 (4) .

政府应对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探析 篇8

关键词:政府;网络舆情;问题探析

中图分类号:D9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9-0096-02

一、前言

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是一个重要的渠道”。可见,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网络舆情。

政府积极地、正确地应对网络舆情有助于促进政府管理信息公开透明,有助于促进政府管理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有利于民意诉求的表达,促进公众积极参与政府管理,有利于政府危机管理的开展,树立政府良好形象。然而从当前情况来看,一些政府对网络舆情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正确认识网络舆情、理念滞后,没有意识到网络舆情的影响力、缺乏对网络舆情的科学的、完善的有效引导,应对和处置网络舆情失当,最终导致了网络舆情危机事件的产生,影响政府管理的有效发挥。

(一)对网络舆情的认识不到位。

政府有些官员还没有主动上网的意识。据一些调查显示,仍有不少政府官员常年不“触网”,他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主要来源于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2008年10月,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公布了一项调查问卷結果,在629名地方党政县处级以上政府官员中,33.05%的政府官员“从不上网”。从中可以,政府对网络舆情的重视力度还不够

一些官员对网络舆情事件的认识不足,对已出现的敏感矛盾和问题重视不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认为网上舆情信息缺乏权威性、专业性,二是视网络为洪水猛兽,其会把问题扩大,惧而远之;三是认为网络上不会发生大的事件,就是发生了在现实中补救也可以,采取消极的态度应对。政府官员对网络舆情认识上存在的误区,致使政府在面对网络舆情热点事件时,不敢直面网络舆情,常常采取回避态度,少说话、少做,害怕承担责任,放任网络舆情的发展。人民网“地方领导留言榜”的留言总数和回复总数,截止2011年8月14日共收到网友留言193105条,地级市政府回复数52405条,回复率仅为27%。2010年3月17号,卫生部在其官方网站就山西疫苗问题发布公告称:“卫生部对此高度重视,立即开展有关调查工作,要求山西省卫生厅尽快报告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新的情况”;而山西省卫生厅表示:相关报道“基本不实”。这种对事实真相的隐瞒和对网络舆情的忽视,迅速在网络上传播,引起了媒体和公众的热切关注。

(二)忽视网络舆情的影响力,缺乏对网络舆情的有效引导。

在山西疫苗事件发生后,当地政府的响应度,即地方政府对于网络舆情突发公共事件和热点话题的响应和表达情况,包括响应速度、应对态度等;官员问责即对舆情关注的不作为或无良官员做出处理;动态反应及政府随着网络舆情的发展,矛盾的激化或转移,迅速调整立场、更换手法;网络技巧即很好地运用网络等新媒体进行信息发布和意见沟通,熟悉网络宣传和引导技巧。2010年在地方政府应对网络舆情能力的十大事件中,山西疫苗事件的政府应对在排行榜中垫底。在应对中,政府响应山西疫苗事件得分-3.00;动态反应得分0.33;官员问责得分0;网络技巧得分1.00(标准分为100)。

从中可以看出。一些政府在观念、操作上还没有意识到网络舆情给政府管理带来的重大影响。近年来,网络舆情不断高涨,有时候甚至左右了一些事件的走向,政府也开始关注网络舆情产生的重大影响,但是关注度还不深。政府的这种响应态度、动态反应、官员问责和网络技巧的不足,很可能导致个案事件走向网络舆情公共危机事件。

(三)网络舆情应对机制不健全。

网络舆情应对机制就是在舆情事件发生后,政府的响应,政府的动态反应,政府官员的问责以及信息发布和意见沟通及引导等,沟通协调机制是防止网络舆情危机扩大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存在很多问题:一,缺乏网络舆情危机等级划分体系与报告、资源调配、跨部门协调、媒体引导以及善后处理等机制;二,临时抽调工作人员,组成临时处理小组或机构处理突发事件。这些机构具有较强的临时性和不确定性,不利于危机事件的有效处理;三,相关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素养和正规的培训。总之,由于我国政府网络舆情处理机构缺乏制度化、系统化的应对机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对危机事件的应对水平。

(四)网络管理调节手段单一,缺乏针对性。

网络这个崭新的平台为公众提供了平等的话语权,发表言论的平等性和自由性,提高了公众通过网络参与政府管理的热情。公众关注社会上发生的事件,通过网络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体现了社会和民主的进步,因此,我们应该鼓励网民的正当的言论发表。同时,我们还必须注意到,目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社会的一些矛盾逐渐凸显出来,一些民众的切身利益受到损害,他们对现实的不满在正常的渠道里得不到有效的解决,会把这种不满情绪发泄在网络上,由此产生了负面的信息,这些负面的信息在网络中引起了共鸣会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对于这些消极的网络舆情信息,政府应当采取积极的手段进行引导。对于热点问题,不能只是一味地删、堵、封,还应讲究处理谋略,防止因处理不当引发新的矛盾。

(五)政府举措滞后于网络舆情的发展。

政府作为公共管理的主体应该公开政务信息,与公众进行对称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满足社会公众对政府管理信息的知情权。但是目前一些政府在面对网络舆情事件时对相关信息没有采取及时的公开或选择一个观望选择期的公开方式,这种处置方式成了网络舆情朝不良方向发展的根本原因。政府把自己放在权利的中心,对网络舆情不闻不问,与网络舆情之间没有很好的互动,当网络舆情不良信息出现时,相关政府官员只是对事件进行无关紧要的“澄清”、“解释”,应付而已.这样的做法根本满足不了公众的知情欲望。随着社会经济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公众参与政治的意识不断增强,对政府政务信息的关注也不断高涨。在网络舆情危机事件发生时,政府应该及时运用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及时地对相关信息进行发布,与公众进行意见沟通,采取有效的网络宣传和引导技巧,避免事态的不良发展。

(六)网络舆情不能有效反映公众的利益诉求。

在当前利益主体多元化和利益分层加剧的背景下,需要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的利益沟通协调机制,使各种利益群体的利益诉求可以得到充分表达。现阶段我国网络技术越来越发达,网民的数量呈增长趋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利用网络舆论来表达自己的诉求,由此而导致的网络事件逐渐增加,事件发生的原因也呈现多样化。我国制度的不完善、社会管理滞后等因素,造成政府与民众之间沟通渠道的阻塞,致使弱势群体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无法通过正当的渠道来解决。另外,有些政府官员欺上瞒下,扭曲社情民意,往往用牺牲群众利益来换取自身的利益。由于执政理念偏差,许多群众就会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来诋毁政府的形象,如通過在网上发布谣言,借此发泄心中的怨恨。这些网上谣言会蛊惑、煽动那些义愤填膺的群众,导致产生“共振”效应,直至酿成重大的网络舆情事件。

二、结语

借用温总理常引用的一句话来说:“知屋漏者在檐下,知政失者在网络”。根据第29次中国互联网调查中心显示,我国目前的网民数量已突破5亿。我国现在正处在社会转型期,改革处在深水区,社会矛盾日益显露,政府管理难度不断加深。网络舆情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对政府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网络舆情将会对政府管理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如何应对和处置网络舆情成为了政府和学者关心的新课题。

参考文献:

[1]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张克生.国家决策:机制与舆情[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3]王茂涛.政府危机管理[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4]汪凯.转型中国:媒体、民意与公共政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5]王振.政府应对网络舆情负面影响的路径选择[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8):82.

[6]姜胜洪.网络舆情热点的形成与发展、现状及舆论引导[J].理论月刊,2008(1):34-36.

[7]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6-21.

[8]地方领导留言板[EB/OL]http://leaders.people.com.cn/gb/143228/18 659/.

[9]王丽平,刘大鹏,开展互联网上舆情控制的方针和对策[J].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1):109-112.

上一篇:日记范文寒假下一篇:浅谈企业制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