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评估及应对措施

2024-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风险评估及应对措施(通用8篇)

风险评估及应对措施 篇1

风险评估及应对措施

二〇一五年十二月

****中学第十四届田径运动会

风险评估及应对措施

由于体育活动自身的特点以及外界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学校体育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丰富校园文化的同时,给每一位参与者带来了一定的运动伤害风险。据统计,体育运动所造成的意外伤害已占学生人身伤害的首位。因此,在本届运动会期间,防止和控制运动会风险的发生,并降低运动会风险事故所造成的相关损失成为当前应正视并急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为切实保障本届田径运动会全校师生的人身安全,保证运动会安全顺利进行,现从风险回避、风险转移和风险控制三个角度出发,对本届运动会的召开进行风险评估,并给出相应建议和应对措施。

一、学生自身风险

1.运动前缺少充分的准备活动

由于本届运动会召开时间已是深冬,天气干燥严寒,在这种天气之下,所有参赛运动员赛前的准备活动尤为重要。冰冷的肌肉中,肌血流不佳,但经热身运动后,肌血流增加,可改善肌肉黏滞性及关节活动范围,进而肌腱、韧带和其它结缔组织的伸展性也随之提升,这对一些特别需要关节活动的项目至为重要。热身运动后,因体温升高,可改善身体的柔软性。班主任要安排相应学生组织参赛运动员比赛前进行充分的热身活动,如慢跑、拉伸等运动。2.不适当的运动服装

运动服的最大功能就在于在运动的时分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扬运动员的潜能,而在户外活动时穿戴的舒服性以及是不是能够维护人体不受损伤。参赛运动员(学生)参赛时必须着相应的运动服或适合运动的衣裤、鞋子,身上不得携带尖锐、锋利等物品,如水果刀、削笔刀、钥匙串等,参赛时不得戴挂任何物品,如公交卡、校牌等。3.身体状况不佳或运动损伤未完全愈合

参赛运动员要根据自身情况参加比赛,并如实向班主任报告情况,不得带病、带伤参加运动会,班主任得知情况属实后,要做好相应学生的安排,并及时报告运动会组委会相关负责人。身体状况欠佳、处于感冒发烧等疾病期,具有特异体质的学生特别是心脏疾病的学生应回避剧烈的体育运动。

4.运动时的心理状态(过于紧张或运动时太松懈)

赛前心理调控是在比赛前使自身各种心理因素都处于比赛的状态,其目的在于增强运动员参赛的自信心和心理稳定性,消除可能出现的心理障碍,形成最佳心理状态,进而形成最佳竞技状态。体育运动对学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学生争强好胜、善于表现自己、展示自我,但是常会出现过于紧张或运动时太松懈的情况,这要求班主任积极引导参赛运动员正视比赛、正视对手、正视比赛结果,形成“重在参与”的意识。5.技术动作不成熟 参赛运动员中,大部分参赛学生是未经过专业、系统性训练的,故运动会之前,在体育课中,体育教师要认真讲解并示范部分比赛项目,如推铅球、掷实心球、跳高、跳远等项目,并认真组织学生进行练习,班主任在课余时间,要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安排一定的运动会前针对性的练习,以巩固技术动作,参赛时达到最好在效果。6.运动经验不足,未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本届运动会一共6个组别,学生分跨6个年级,大部分学生缺乏运动经验,且没有良好的运动习惯,所以、体育教师和班主任要利用体育课和班会课认真做好运动习惯方面的理论教育动作,如运动前要充分进行准备热身、运动后要积极的充分放松;长跑运动的呼吸节奏等。

7.参赛学生是否购买意外保险

所有参赛学生运动员必须购买人身意外保险,并将意外保险保单复印件交班主任处备案,并且必须保证保险在有效期内(未脱保)。除此之外,还可以与学校、家长、学生本人签订人身安全、运动风险合同,明确运动风险责任,由学校、家长和学生三者共同承担运动风险责任。

二、场地环境风险

1.场地器械发生故障、缺乏正常维护和保养

从本届运动会来看,初中组、高中组竞赛项目包括100m、200m、400m、800m、1500m、跳高、跳远、三级跳远、铅球、实心球、4*100m、50m迎面接力,竞赛项目直接需要用的器械和运动物品较多,需要相关器材负责人认真做好运动会前的检查和维护,杜绝运动会时不符合标准的器械在运动场上出现。同时各项目裁判要做好运动场地的检查工作,如跳远沙坑中是否有尖锐物品等。2.恶劣的自然环境(风雨、严寒等)

恶劣天气对本次运动会提出了不小的挑战,因为正值深冬时分、天气寒冷尤为突出,除运动员自身防寒保暖以外,学校后勤(如伙食团)等相关部门也要做好相应预案工作,同时学校可根据运动会期间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调整工作。尽最大能力将风险发生几率降到最低。

三、运动会组织管理风险

1.裁判员或教师责任心不强,工作脱岗

运动会前要召开专门的裁判员、工作人员、各班班主任会议布置运动会事宜,特别是安全和纪律方面的要求。强化责任意识,认真做好本职工作。

2.裁判员不能及时发现运动中出现异常的学生

运动会期间,各裁判员、工作人员、班主任要高度重视学生安全工作,要提高警惕,善于发现运动中出现异常的学生,并劝其退赛,并及送相应医疗部门及时处理,以及及时联系家长。3.后勤保障工作不到位(食品安全、保卫工作等)

运动会期间,后勤各部门,如保卫、宿管、伙食团等。班主任要强调食品安全方面的要求,学生一律不得在校外无证摊点购买食品、同校生回家就餐,住校生在伙食团进餐;做好保卫工作,为本届运动会提供安全的环境,同时宿管要做好就寝管理工作,防止出现不归寝、留宿外人等情况。

4.运动会期间班级管理不严(考勤、晚自习等)

运动会期间,由于是东西校区同在本部举行运动会,西区学生到本部需要考虑学生乘车安全,学校可统一安排车辆接送西区本部学生,且西区班主任要提高安全意识,防患于未然。运动会期间,班级管理工作更要加强,尤其是对参赛运动员的考勤和非运动员的考勤和安排,所有非运动员学生要按学校的统一安排和班主任的具体安排行事,不得任意妄为,如观看比赛等。5.大型集会拥挤踩踏等事件风险

本届运动会,参与运动会师生达4500余人,涉及东西校区共78个班,规模宏大,组织工作尤为重要。学校通过前期召开班主任会议,使班主任加强意识,明确运动会流程(入场-齐步走-开幕式候场点-开幕式入场-开幕式-广播操-武术操-长跑-退场),要求宣传到位,组织到位,确保运动会顺利进行。后期进行运动会入退场、大课间、长跑活动训练,使学生熟悉流程,在学校、班主任以及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有序入退场。由于高中部要在田径场外的公路上候场入场,学校要对运动会开幕式期间的车辆进行相应的疏散,防止发生车撞人事件,可招贴公告、树立警示牌等。

四、学校危机管理

1.学校医务监督工作不力,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

学校医务室要根据学生特异体质登记表认真清查参赛运动员是否适合参加运动,并给出相应意见和建议,同时班主任和学生要积极配合学校医务工作,学生要主动报告情况,班主任也要及时反映学生情况,切勿隐瞒实情蛮干。

2.缺少专业的专门处理运动伤害事故的医疗人员

运动会期间,学校要配备专业运动伤害事故医疗人员,并与医院做好联系,确保事故发生能够得到专业、及时、有效地处理,争取将事故风险降到最低。

3.缺少运动意外处理程序的宣传教育

运动会前和运动会期间、学校可利用晨会、班会或广播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学生认识,强化安全意识,明白意外事故处理要求和程序。4.学校运动会安全预案应急机制

学校在运动会报名阶段便制定了《****中学第十四届田径运动会安全工作预案》(见附件),并且明确了班主任(领队)、运动员、裁判员职责,从准备工作上尽量规避风险。

五、中学运动会常见问题及对策

1.了解田径场跑道上的线,明确分道跑的概念

存在问题:学生不了解场地的设置和比赛规则。例如:老师第三道在哪里?老师400米起点在哪里?还有一些学生在参加接力比赛时与其他道次的学生撞在了一起,造成了伤害。作为体育常识,了解体育场地设置和比赛规则就尤为重要。

解决办法:教师理论介绍和实践指导练习双管齐下,在教学的过程中向学生介绍各个径赛项目的起、终点;以及分道跑的概念。由于接力跑比赛的特殊性,教师要利用专门的时间讲解接力跑的规则、接力区、交接棒区域等等。在理论讲解的基础上,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加以练习,确保学生已经了解比赛场地的设置,特别是要懂得交接棒必须在自己的比赛道次完成,完成交棒的同学不能占用别的道次,在确保其他道次的学生完成了交接棒才可以越过跑道离开。

解决问题:有效避免学生在比赛过程中因为跑错道次,造成运动成绩的错误统计。最大限度减少学生在接力比赛时碰撞所造成的伤害。提高学生观看田径比赛赏析能力。有效节省学生因为找不到比赛场地、道次所浪费的时间。2.正确佩戴运动员号码布

存在问题:学生不正确佩戴运动员比赛号码布。学生随意的把号码布别在大腿上、后背上、肩膀上等等,造成了终点计时裁判在判罚运动员名次、成绩时很不方便,甚至会出错;在运动会秩序册的使用上也会出现问题。例如:老师我的比赛在第几组?老师800米比赛是什么时间?

解决办法:学校的各位体育老师和各班班主任要强调如何正确佩戴比赛的号码布,给学生正确的指导。明确规定不按要求佩戴号码布的运动员不准参加比赛,比赛的起点裁判做好监督工作;各班下发运动会秩序册,并指导班主任正确合理运用秩序册。

解决问题:正确合理佩戴号码布,提高了比赛的观赏性,有利于裁判员的判罚;学生会正确的使用秩序册,及时参加比赛,后勤保障同学了解班级学生比赛情况,有助于班级学生团结一致,提升了班级的凝聚力。

3.加强安全教育,杜绝安全隐患

存在问题:在100米比赛场地,站在跑道两边学生探着身体观看比赛,干扰第一道次、第八道次运动员的比赛,同时也存在被比赛运动员挥臂打到的危险;在径赛项目比赛的终点站满了学生,特别是短距离跑时,没有给运动员留有足够的缓冲距离,参加比赛的学生与观看比赛的学生撞在一起,存在重大的安全隐患;在投掷比赛场地,学生站在有效投掷区的两侧,由于参加比赛的学生运动水平不高,很难把握正确的投掷方向,有可能把器械投掷到有效投掷区的外面,所以也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解决办法:在体育实践课教学时,明确短距离跑冲刺过终点线之后有效进行缓冲的方法。在田径裁判法教学时,加强安全教育,学生在观看比赛时严禁站在运动员终点冲刺跑的缓冲区;观看比赛的学生,有看台让学生到看台上观看,并不得攀爬栏杆;投掷项目:严禁学生在投掷区域附近观看比赛,学生在划定的安全区域观看比赛。同时在运动会比赛期间加强比赛的安全保卫工作,保证比赛安全、有序进行。

解决问题:运动员在短距离跑时有安全的缓冲区域,杜绝碰撞所造成的伤害;学生在规定的区域文明观看比赛,减少伤害,有利于比赛的顺利进行。

田径运动会是展现全校学生精神风貌的最佳时期;是学生展示自我、超越自我的良好平台;在锻炼学生身体的同时,通过比赛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合作意识、集体主义精神。学校田径运动会能否顺利、安全进行,各部门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使学生明确田径比赛的基本规则、注意事项,最大限度提升比赛的观赏性和保护学生的运动安全。

六、****中学第十四届田径运动会安全工作预案(附件)

****中学第十四届田径运动会

安全工作预案

为切实保障田径运动会全校师生的人身安全,保证运动会安全顺利进行,特制定此预案,望有关人员严格遵照执行。

一、指导思想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制定运动会安全应急处理预案,可以预防事故的发生,并保证师生充分了解发生重大事故时的安全措施,一旦发生事故,能够做到及时报警,自助自救,确保学校财产和师生生命安全。

二、准备工作

1.会前对全体与会师生进行安全教育,认真学习本预案,每个人都要明确职责,熟悉步骤,做到心中有数,并由班主任贯彻给每一个学生。

(1)学校召开一次运动会组织委员、裁判员、工作人员、各班领队会议,布置运动会事宜(特别是安全方面的要求)。

(2)班主任利用班会向参加运动会的学生,讲明具体的安全措施及学校安全方案,把安全教育放在首位。

2.学校及班主任就运动会过程中的每个细节提出纪律要求和注意事项。

3.学生根据自身身体状况自愿报名参加比赛项目,任何人不得强制学生参加比赛;对有心脏病、癫痫等不适宜进行体育锻炼的学生,不许其参加比赛;班主任在班会上公开征询学生是否可以参加比赛,身体条件不允许的学生可在课下找老师说明情况,老师有对学生病情保密的义务。

4.所有学生自备防寒保暖或其他运动会必备物品。5.裁判员应在赛前认真检查好比赛器械及场地,保证运动员比赛安全。

6.设置安全责任岗,在大会进行期间加强对场地内各重要部门的安全巡查工作,责任到人。

7.校医及场地救护人员在运动会期间坚守现场,随时准备处理可能发生的运动会伤害,并提前备好急救药品和器械。

8.后勤部门为大会做好后勤准备,尤其要加强对食堂的监督检查,确保大会召开期间师生饮水用餐安全。

三、组织过程

1.运动会组织委员会人员、裁判员、所有工作人员责任到位、责任到人,各司其责,杜绝事故的发生,以确保运动会正常进行。

2.学生须在班主任带领下整队入场,按照指定位置就座,文明观看比赛,不允许私自离班或进入比赛场地围观。一旦查到,严肃处理。学生有事须向班主任请假。班主任全程跟班,负责运动员参加比赛,组织班中学生有秩序地观看比赛,确保班中运动员与其他学生的安全(包括学生非比赛时间的安全)。大会结束方可退场,所有班级须服从大会指挥按秩序退场。3.运动员在检录处点名后由裁判员带领进入比赛场地,认真进行准备活动,以防止运动伤害;比赛完毕立即退场,不得在场内逗留围观。

4.裁判员负责本裁判区域内运动员、观众的安全,确保比赛的正常进行。赛前指导运动员做好准备活动,向运动员讲清比赛中应注意的安全问题,以减少运动伤害;及时清理闲散围观人员(对拒不离开或与裁判员发生顶撞者上交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处理),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方能进行比赛。运动员在比赛时如果对比赛成绩有疑义的,必须通过班主任向大会仲裁小组提出,不得私自找裁判裁决,更不允许寻衅滋事。

5.保卫科和学生工作人员应加强在运动场内的巡视。严禁非本校人员未经允许私自进入校内观看比赛或滋事;严禁学生无假离校。

6.所有老师在运动会期间始终要坚守岗位,随时准备处理可能发生的意外。

7.学生视自身身体情况可终止自己的比赛,任何人不得阻拦;裁判员和工作人员应密切关注运动员身体情况,发现学生身体出现异常,可强制其停止比赛。

四、应对突发事件的措施

比赛期间一旦发生突发性事件,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必须立即作出反映,及时了解和分析事件的起因和发展态势,采取措施控制事件的持续时间和影响范围,将损失降低到最小限度。1.当遇到突发事件时,与会师生应按照预案要求坚守岗位,各司其职,听从大会统一指挥,开展救护工作,将事故的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严禁私自行动。

2.如遇天气原因和突发事件(自然灾害、暴力侵害等),立即启动安全预案,要求广大师生应保持镇定,教师组织学生听从大会指挥,有序撤离并立即进行救灾。切勿惊慌乱跑,造成混乱,班主任做好本班稳定工作。安全领导小组应将情况在第一时间迅速上报相关上级部门,请就近医院、派出所等有关部门协助救助并与家长取得联系。

3、一旦运动员出现挫伤、扭伤、肌肉拉伤等一般性损伤或剧烈呕吐、眩晕、骨折、休克等较重症状时,要采取以下措施:

(1)各组裁判长及裁判员要立即向安全工作领导小组报告。(2)领导小组组长立即派保健医护人员到现场救护。(3)学生如果受伤严重,立即联系医院,做好抢救的准备工作。并安排班主任护送伤者到医院救治。

(4)及时联系家长,通知家长到医院。(5)医务室室应提前准备好急救药品和器械。

风险评估及应对措施 篇2

中国石油庆阳石化分公司通过对生产经营过程中各个方面的风险进行评估, 分析、识别、建立组织机构、开展风险分析、评估、建立风险数据库、风险控制文档、落实控制措施、达到了控制各类风险的目的, 保证了企业目标的实现。

一、建立风险管理的组织架构体系

一是成立内控与风险管理委员会, 负责审议公司风险管理政策与策略、风险管理程序、组织机构建设等事项。风险管理委员会由总经理、副总经理、总会计师及相关部门主要领导组成, 负责风险的管理工作;成立内控与风险管理处, 负责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运行、维护的组织及日常监督。其主要职责是履行风险管理职责, 负责内控与风险管理工作, 组织建立内部控制体系, 从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五要素方面建立完整内部控制手册, 建立以风险管理为核心、以流程为手段, 以财务报告风险、经营管理风险、法律防控风险为主要对象的风险防控体系。

二是成立QHSE管理监督中心, 负责对公司的安全、环境保护、质量风险进行辨识、分析、建立体系文件, 削减安全、环保、质量领域的风险。

三是成立审计监察部门, 负责效能监察、工程建设、合同、物资采购等领域的日常监督检查活动, 主要负责对风险管理监督体系进行评价, 制定监督评价相关制度, 开展监督与评价, 出具风险监督评价审计报告。

四是成立体系网络机构, 企业其他职能部门及各业务单位在风险管理工作中, 应接受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和内部审计部门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

二、开展风险评估

1. 确定风险类型

将风险分为易于量化风险和不易量化风险:易于量化的风险是价格风险、不履约风险、计量风险、融资风险、财务报告风险、操作风险、环境风险;不易量化的风险是战略风险、经营风险、决策投资风险、资源风险、运营监控风险、信息技术风险、科技创新风险、生产运行风险、法律风险、报告风险等。

2. 确定风险的偏好

风险偏好是指一个企业在追求价值的过程中愿意接受的风险的数量, 风险偏好反映了企业风险管理的理念, 反过来又影响企业文化和经营风格。风险偏好取决于公司的价值观和风险管理哲学, 同时又反过来影响公司的企业文化和经营模式。中国石油庆阳石化分公司初步确定的风险偏好是在坚持“发展、转变、和谐”三大主题下, 坚持诚信稳健经营, 适度承担部分中等风险, 不断提升公司价值。

接受公司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引进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时需要耗费大量资产的风险, 接受公司建立安全环保节能长效机制可能造成利润率降低的风险, 接受为发展建设和谐企业可能造成经营效率受影响的风险, 接受公司为采用新技术研发投入但可能失败的风险;不接受公司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的风险, 不接受健康、安全及环保方面发生重大事故的风险, 不接受公司稳健、诚信、负责任的公司形象严重受损的风险。

3. 确定风险容忍度

风险容忍度是指对于一项具体管理目标可以接受的偏离程度, 在公司不同的生产单元和管理部门, 风险容忍度是根据其不同的管理目标具体确定的。

4. 评估风险可能性和影响的标准

定性方法:企业声誉、企业文化、管理目标;定量方法:财务资产损失;定性和定量方法相结合:法律、安全、营运、环境。

三、对风险进行分析

1. 识别风险

即考虑在公司所处环境和条件下, 对公司实现其目标有影响的事项发生的可能性, 考虑影响公司目标实现的内外部因素, 并从这些因素中总结和记录风险, 从根源上找寻对公司目标实现造成影响的事项。

2. 确定风险源

建立公司进行风险管理的对象, 为后续的分析风险及应对打下基础, 从根源上找寻对公司目标实现造成影响的事项。外部风险源由外部因素所控制:像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法律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行业环境、技术、竞争、外部利益方需求、其它关键驱动因素等;内部风险源由公司内部风险管理政策和策略、员工和组织、流程与程序、技术基础等因素所造成的不确定性等。

3. 对关键风险及潜在高风险的初步分析

整体分析对公司、部门、业务单元所面对的外部环境和利益相关方的影响。如自然环境、法律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行业环境、技术、竞争、外部利益方需求、其他关键因素等。

4. 分析风险

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 了解各项风险实质的系统性分析过程。见表1。目的在于在评估现有控制有效性的基础上, 从以下两个维度对风险进行分析:一是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按风险源的性质选择风险标准, 通过评分和界定权重, 最后得出可能性分值;二是风险的影响程度, 按风险源性质选择分析标准, 通过评分和界定权重, 最后得出影响分值, 作为决定是否需要采取应对措施以及选择最恰当和最有效的风险应对策略的依据。用公式表示为:

相关风险的风险值=可能性分值×影响分值

四、风险评估的应对措施

为选择应对措施提供决策基础, 通过比较风险分析结果划分风险等级, 重新审视公司的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标准, 为选择应对措施提供决策基础。基于风险分析的结果, 进一步决策未来需采取的行动。

首先, 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影响程度共同决定风险值, 按风险值进行排序, 识别关键风险, 以决定投入的关注程度或实施风险应对的力度与时间。

其次, 风险偏好决定风险等级的划分办法。根据公司初步设定的风险偏好, 结合评估风险发生可能性和影响程度的标准, 将评估出来的风险划分为高、中、低、较低四个风险领域。

再次, 选择和运用具体措施对风险进行管理。风险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利用公司现有的资源对公司所面临的风险, 分不同情况采取措施进行应对, 风险应对方案基本类型:风险规避、风险减轻、风险分担、风险接受。

最后, 编制具体的应对方案、防控文档、改善和解决深层次问题、消除或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减轻风险产生的不利影响。

对战略、财务、运营和法律风险, 采取风险承担、风险规避、风险转换、风险控制等方法。

针对各种风险建立确定风险应对措施的程序和方法, 对具有较高发生概率、影响重大的风险优先考虑;建立一套广泛适应的风险决策判断标准, 即根据风险严重程度和企业的风险承受程度确定不同的决策;对降低风险水平所需成本进行合理分析, 评估风险应对措施的成本与效益;选定风险处理措施后, 根据剩余风险重新校订风险。

五、工作成果

针对分析出的风险确定对实现目标的影响, 建立流程保障机制, 将风险纳入流程控制之中, 划分风险的控制类别。6年来, 中国石油庆阳石化分公司已建立了财务风险数据库, 确定风险612个, 主要风险206个, 风险控制措施612个, 风险防控文档234个, 规范建设流程434个, 应用信息技术控制23个, 总体控制67个, 纳入信息技术风险防控的管理;建立经营风险数据库1个, 确定风险128个, 主要风险63个, 风险控制措施128个, 防控文档89个, 流程136个;建立法律防控风险数据库1个, 风险80个, 风险防空文档40个, 流程40个, 控制表单35个。建立安全环保流程16个, 防控文档10个;建立了公司组织机构、职业道德、人力资源政策、员工岗位描述、培训、权利与责任机制、职业道德、高管基调、反舞弊与控制、内部审计、经济活动分析等公司层面的风险控制文档;编制权限指引, 规范各级领导的职责权限, 防止了权利的滥用失控。建立安全环保程序文件2册, 有效防范了各个层面的风险, 保证了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

六、结论

衍生金融工具风险认知及应对措施 篇3

【关键词】 衍生金融工具;风险成因;风险特征;应对措施

衍生金融工具是当今国内外的热门话题,它的迅猛发展和不断创新伴随着的是不可忽视的风险。人们使用衍生金融工具:一是为了套期保值,二是为了投机套利,套期保值与投机套利在交易上并没有本质区别,但表现出的经济后果差别却是巨大的,这种差别的产生就是因交易动机不同而对风险把握的不同。

一、衍生金融工具的两个基本功能

1.套期保值。以期货交易为例,套期保值无非是企业为规避外汇风险、利率风险、商品价格风险、股票价格风险、信用风险等,制定一项或多项套期工具,使套期工具的公允价值或现金流量变动,预期抵消被套期项目全部或者部分公允价值或现金流量变动(《企业会计准则(2006)》)。其原理就是为了规避现货市场上买卖某种金融工具价格变动的风险,同时在期货市场上做一笔相反的交易,若以后市场价格变动是交易者现货市场收益,则其在期货市场上亏损;反之,若以后市场价格变动使交易者现货市场亏损,则其在期货市场上受益。亏损和受益大致相抵,就实现了保值目的。以下是运用期货套期保值的案例。

河南某大型油脂加工厂于1999年底因生产需要在美国市场上订购了一船大豆,总共5万吨,合同进厂价为2240元∕吨,当时国内大豆现货价格为2300元∕吨,因为船期要三个月,即2000年2月中旬才到,企业担心明年2月大豆价格下跌会给自己带来巨大风险,为了规避这种风险,该企业决定通过期货交易进行套期保值,具体交易如下表:

在该例中,大豆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均下降,在期货市场的盈利完全抵消了现货市场价格下跌带来的亏损,基差由140元∕吨缩小到100元∕吨,使得该企业在现货市场因为价格下降承受的亏损小于期货市场由于价格下降产生的盈利,盈亏相抵后而实现盈利200万,该工厂取得了非常好的套期保值效果。如果该企业未在期货市场上进行套期保值,则会因为价格下降亏损140元∕吨×5万吨=700万,由此可见套期保值以及其降低风险的作用。

2.投机套利。所谓投机套利,是指承担市场中的高风险,来追求高收益的交易行为。套期保值与投机套利的根本区别在于交易的目的,套期保值的目的是规避或减少风险,投机套利的目的在于通过承担风险,获取利润。由于进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不需要初始净投资或需要较少初始净投资,一般只进行净额结算,金融企业或者是个人,只需交付少量的保证金或权力金即可签订大额的金融期权或期货合约,这种杠杆效应吸引了大量的投机者,大大加强了衍生金融工具市场的投机性。衍生金融工具的过度投机会给金融市场造成巨大的破坏作用。

例如2004年11月30日,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航油”)以场外期权的交易方式卖出看涨期权。看涨期权的买方只需支付一定的权利金,以约定的几个在规定的时间里买入合约中表明的资产,也就是说看涨期权的买方获得的最大受益就是卖方支付的权利金,可能出现的风险确实无限的。作为采购航油的企业,中航油没有买入套保,当亏损出现后也没有买入期货头寸来及时对冲风险,而是预想利用风险大赚一笔权利金,导致衍生品交易出现5.5亿美元巨额亏损,公司净资产的1.45亿美元严重资不抵债而破产,这就是明显的套期保利行为。

衍生金融工具的投机套利功能应用不当会产生严重后果,它与套期保值功能密不可分,套期保值是衍生金融工具产生的直接动因,但若没有广大投机者的参与,要求保值的交易者就很难恰好达成相应的合约,也就很难实现衍生工具套期保值的功能。投机者的存在分散了市场风险,为市场注入了活力,提高了市场运作效率。两个基本功能在衍生金融工具市场上相互促进,使衍生金融工具得以生存和发展。

二、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成因

衍生金融工具作为合同产品,本身存在价格风险(含货币风险、利率风险和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风险和现金流量风险等(IAS N0.32《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

1.从衍生金融工具自身来说。(1)衍生金融工具是在基础金融工具上“衍生”出来,其价值与基础金融工具有较高的相关性,本身就面临着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它还是基于未来的交易,与基础金融工具比较对价格变动更为敏感,波动幅度更大。(2)衍生金融工具不需要初始净投资,只需缴纳少量保证金等费用即可完成交易,其交易具有极大的杠杆作用,微小的价格变动都可能造成巨额的损失。尤其是出现交易一方违约的情况时,巨大的交易额会引起整个市场的履约风险。(3)衍生金融工具不断创新,结构越来越复杂,使用的目的越来越偏离避险保值的功能,而向高投机、高风险转化。

2.从外部环境来说。(1)金融自由化使衍生金融产品类别不断增多且难以区分,使资产流动性增强,模糊了各金融企业的界限,加大金融监管难度,其副作用构成了金融企业和整个金融体制潜在的威胁。(2)衍生金融产品的交易属于银行的表外业务,相关的业务没有得到真实、准确的反映和披露。它可以绕过巴塞尔协议对银行最低资本的要求,不必增加资本即可提高银行的盈利率,并且不会影响资产负债表的状况,客观上滋生了出于盈利目的进行的投机,加剧了整个市场的潜在风险,使传统的监管手段越来越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3)金融技术不断创新和运用,如波浪理论、随机指数、动力指数等,使风险控制技术得到了长足的进展,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又使得这些理论在日常的交易中得以应用。大量金融企业通过广揽人才,利用现代化交易设备,从事高风险、高收益的衍生金融产品的交易,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这促使交易量的剧增,偶发的支付和信用风险的产生,随时都可能导致一场巨大的危机。(4)各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形成了全时区、全方位的一体化的国际金融市场,投资者在全球范围内追逐高收益和高流动性,也使得各国货币政策部分失效,加大了金融监管的难度。

三、衍生金融工具风险的特征

1.客观性。不管是基于套期保利还是投机套利,都不能忽视风险的存在或主观上降低对风险的预计。首先是风险的客观存在。即便是套期保利工具也只是将风险转嫁给愿意承担风险的另一方而不是消除风险。像上述的“中航油”事件就是忽视风险客观存在的特征,没有采取预防和挽救措施;其次风险演变造成亏损或爆发危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就像蝴蝶效应一样,只能采取预防,当危机开始后,人为的控制以回天无力,只能通过采取措施将损失和危害降低到最小。

2.复杂性。市场是一个风云变幻的复杂环境,虽然各种研究对金融衍生工具的风险做了各种分类,在实际情况下,各种风险相互作用,尤其在我国金融市场制度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各种风险又会交错放大。加上信息不对称,难以获得对风险的全面认识。有些企业在进入国际市场后造成亏损就是没有深入了解国际市场中风险的复杂性。

3.危害性。众所周知,高利润往往伴随着高风险,衍生金融工具正是风险的产物。虽然衍生金融工具可以用来规避风险,但如果风险控制不当会导致个人投资者的亏损,企业的破产和危机,当风险使一国或一个地区乃至整个国际金融市场或金融系统的动荡超出金融监控部门的控制能力,就会造成其金融制度的混乱,进而对整个经济造成严重破坏,爆发金融危机。这些危害往往是放大、难以估量的。

4.可控性。虽然风险是无形的变化的同时也是可控的,只要人们能找到风险源,在衍生金融工具运用时,充分考虑所面临的具体风险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就能降低风险,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

金融市场中一部分人的盈利就是另一部分人的损失,并不是价值的增值,风险的演变就是利益分配的指挥棒。风险演变成人们所不期望的结果的过程往往是一个自发的连锁反应的过程,就像正在酝酿的火山,一旦爆发就难以控制。良好的金融市场环境应该是能够持续经营、资金流动适当、风险分配均衡、稳定有序的环境,衍生金融工具的应用者不管出于何种动机都要遵循客观规律,自觉的估量风险和自身的可承受能力才能达到预期目的。

四、不同主体应对风险可采取的措施

对风险的控制一般采取一下措施:风险预警、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分析和风险结论。针对不同主体在应对衍生金融工具在运用中的风险根据预期目的不同,所采取的措施也不同。

1.政府监管。衍生金融工具市场的政府监管就是在宏观上控制风险,保证金融市场稳定。可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一下几方面:

一是技术层面监管,建立风险预警框架。选取有显著性的风险指标,确定相应指数模型,比较各指数走势来预测风险状况。利用计算机手段和先进的数学模型对各种衍生金融工具的风险进行检测和测量,加强银行、信贷机构、证券交易所等各经济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根据预警信息督促机构及投资者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控制风险。

二是制度层面。完善会计准则,培养技术人员。主要是对财务报表的披露内容进行规范,并通过投资者、债权人、税务部门、监管机构等对披露信息的反馈来发挥作用;新会计准则的制定主要是把衍生金融工具并入金融工具部分进行核算,与金融工具的确认和计量的方法趋同并要求对其相关的业务进行核算并对其风险进行适当的披露,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缺陷。通过立法或法律授权,由专门机构对金融衍生交易市场和交易行为所进行的监督和管理。2004年3月1日,我国实施了第一部对衍生金融工具施行监管的法规《金融企业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随着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进一步开展,需要制定更加详尽的法规来加强对其监管。

三是加强国际合作。衍生金融工具在国际金融市场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而且在多次金融风波或金融危机中都有衍生金融工具的影子,对国际金融体系的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对衍生金融工具的国际监管合作也日益受到重视。各国监管当局之间应建立起一种紧密合作的关系,发挥国际性监管合作组织对国际金融市场监管的指导和协调作用。对涉及多个国家的大额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应由几个当事国的监管当局共同监管。如出现影响市场稳定的突发事件,各当事国应协调立场,采取一致的措施和动作。另外各国的监管当局还应加强监管的信息交流和创新风险管理的合作研究。

2.企业内控和行业自我协调组织。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公司要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完善的风险组织结构,合理的授权制度,严格的内部审计控制,确定风险限额,建立风险评估与预警制度,建立危机救援预案制度。要加强对各种具体风险的管理,例如对法律风险管理:由于衍生金融工具是新兴的金融工具,产生纠纷时往往出现无法可依和无先例可循的情况。在法律风险的管理中,应了解衍生金融工具的相关法规,以确定在进行交易时有法规的保护。在尚无明确法规保护的情况下,交易方应明确交易对手是否有权经营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有无足够法律依据确保对方如期履约。通过对法律风险管理,真正降低这方面风险。通过这一系列措施的采取,企业在做重大决策是还要重视风险管理,量力而行,还能保证企业的长远发展。法律对衍生金融工具市场的管理难以面面俱到,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监管机构都将受制于人力与财力的限制,无法单凭一己之力有效规范金融衍生工具市场。通过行业之间的自律和信息交流来监督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可以有效约束投机者的恶意投机,创造一个良好的行业环境。

3.交易所规范。交易所是进行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的基本场所,交易所规范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对降低风险保护市场竞争性高效性流动性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当前我国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大都以场外的形式来进行。随着衍生金融工具市场的发展,衍生金融工具进入交易所进行场内交易是不可阻挡的趋势。由于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的高风险性,我国监管当局一定要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完善信用担保体系,施行有差别的适当的保证金比例制度,对于价格波动较大的品种,规定较高的保证金,具有双重虚拟性的衍生金融品种,则应规定更高的保证金水平,对套期保值者有现货相伴随,风险较小,可以规定较低的保证金没机套利相对风险较大,保证金水平要适当高一些,这样可以鼓励套期保值,抑制过度投机交易,降低价格等波动带来的市场震荡。

综上所述,对衍生金融工具风险全面客观地认知,并采取适当的措施能有效控制风险。各级有关人员应发挥衍生金融工具的优势,进一步活跃市场,控制其风险,推动自身目标的实现和市场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风险评估及应对措施 篇4

一、地勘行业财务管理面临的风险

1.资金筹资风险

地勘行业为了能够满足市场体制改革以及企业化改革的要求,不断涉及地方经济,建立投资、矿业、房地产、矿山服务等方面的公司,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资金的投入。同时再加上专业人员和管理等方面存在着不足,导致很多投资项目失败,不断产生国有资产流失的现象。在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不乐观、地勘行业走入周期性困难的背景下,加之地勘行业的优质资源较少,增加了地勘行业的发展难度,其资金筹集能力也自然下降,并极有可能造成恶性循环。

2.资金投资风险

由于地勘行业决策的不合理,导致许多地勘单位的权利泛滥,得不到有效的制衡,同时勘探行业内部的审批程序不完善,授权不合理,项目投资不科学,其主要体现在部分项目不能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导致投资成本不能得到合理的收回。除此之外,勘探行业在生产之前,需要编制合理的预算,以此估计相应的资金扶持。为了能够获得充足的资金扶持,勘探行业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决策,在投资过程中,勘探行业缺乏对设备采购的深入研究,同时再加上信息和数据的缺乏,使得地勘行业做出的决策不合理,这严重导致了设备的闲置,对资金的收益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使得资金日益紧张。

3.资金回收风险

在资金使用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财务风险。例如,有的地勘单位针对于现金流预算不合理,对于资金的使用也没有指定严格的控制措施,资金管理质量偏低,缺乏计划,使得资金的利用率不高。同时再加上地勘行业的工作人员受到计划经济的深远影响,没有树立正确的资金成本意识,资金的使用和调度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除此之外,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地勘行业对于资金的回收,缺乏有效的管理,有的项目无法及时进行结算,从而形成坏账,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资金的及时回收。

二、相应的应对措施

1.建立完善的财务分析体系、风险预警系统以及应对机制

地勘行业需要根据自身实际的情况和特点,建立相应的财务分析系统以及动态的预警系统。对于地勘行业而言,其财务分析系统的分析指标主要包括有资金使用率,偿还能力、获利能力以及发展潜力等,并结合实际,进行合理的纵横向分析。另外,还需要建立动态的预警系统,科学有效的分析当前一些不合理的趋势和指标,预测其可能会产生的不良影响。此外,还可以根据已经出现的风险,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控制,建立责任制度,对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奖惩,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其风险控制能力。

2.分析现金流风险,降低资金风险

财务预警机制可以对地勘行业的风险进行分析、判断和识别,为相关人员制定应对措施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地勘行业需要对现金流风险进行正确的判断。承揽市场项目时,对于垫资施工、资金难以回收的项目,要着重加强分析研究,提前做好项目预判,坚持“现金为王”理念,不盲目介入开展工作,以确保现有现金的安全。由于地勘行业所涉及的单位较多,存在着许多历史遗留问题,同时再加上浪费现象比较严重,子公司与分公司之间的现金流量也较大,因此容易导致较大的现金流波动,而这种波动能够影响到地勘行业的发展。对此,地勘行业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编制合理的风险控制机制,并根据现金收入、使用计划、投资流出等编制正确的预算,以此降低资金风险。

3.完善预算管理制度,严格控制资金的使用

地勘行业的资金来源之一便是预算资金。为了能够对资金的使用进行合理的控制,就需要严格控制预算管理,建立完善的预算制度。地勘行业需要提高预算资金的控制力度,确定预算目标,并根据行业发展方向以及相关的政策编制预算,以此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在效率和节约的原则下,减少资金的损失。同时,地勘行业需要根据预算效果,对其中的偏离项目进行分析,寻找原因,落实每个岗位人员的责任,重视预算效果的反馈,提高预算的编制质量和效果。

4.制定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决策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地勘行业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授权和审批等环节出现了许多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对地勘行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由于地勘行业过于重视生产而忽略管理,对某些业务可能会进行特殊的处理,因此导致违反相关的规定。对此,地勘行业应该明确自身的岗位职责,规范各个岗位的职责和权利,实施合理的奖惩制度,加强对员工的管理和约束,帮助他们树立责任意识。

5.加强应收款项管理

地勘单位应加强应收款项管理,严格控制信用管理,对客户进行资信评级分类,对资产负债率过高、资不抵债、信用不良、回收无保障的项目不承接;对以前的款项建立债权对账档案,如承担单位应从法律角度向欠款客户发询证函,避免出现超过法律时效的情况发生,建立应收款项奖惩相关制度,保证项目款的追索权,避免国有资产流失。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地勘行业想要在当今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得到健康良好的发展,就需要正确认识到财务管理在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充分掌握其面临的财务管理风险,并在此基础之上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从而才能促进地勘行业实现长期发展的目标。

作者:胡乐文 单位:青海煤炭地质一○五勘探队

参考文献:

风险评估及应对措施 篇5

金融危机下企业规章制度存在的法律风险及应对措施 2011-1-13

金融危机下企业规章制度存在的 法律风险及应对措施 作者:王旭东

作者简介:王旭东律师,广西大学毕业,2002年考取法律资格,2003年从事律师工作至今。现任广西远东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广西律师协会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委员会委员、广西律师协会未成年人保护专业委员会委员、广西律师协会青年委员会委员。

论文摘要

本文重点介绍因企业规章制度中存在的潜在法律风险和形成原因,提出解决方案,促使企业重视和完善规章制度,促进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发展。

关键词:规章制度

法律风险

应对措施

和谐劳动关系

目录

引言………………………………………………………………………(3)

一、企业内部规章制度的涵义…………………………………………(3)

二、新旧法对规章制度的规定的对比分析……………………………(3)

三、企业规章制度存在的法律风险……………………………………(5)

四、企业规章制度法律风险的主要原因………………………………(6)

五、企业规章制度法律风险的应对措施………………………………(7)金融危机下企业规章制度存在的 法律风险及应对措施

企业规章制度作为企业内部的“法律”,在调整和规范企业内部行为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贯穿于企业的整个用工过程,是企业行使管理权、合同解除权的重要法律依据。我国《劳动合同法》第四条对企业规章制度以大篇幅进行规定,对企业制定规章制度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更趋严格,企业潜在的用工风险也越来越多。实践中,部分企业由于规章制度不健全、内容不合法、制订程序有瑕疵,往往被仲裁或法院认定为无效而不被采纳,其结果就意味着一场诉讼的败诉,还可能引发无穷的后续影响,使企业处于非常被动和尴尬的地位。

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将为广大企业介绍规章制度、特别是员工管理制度制订过程中的具体法律要求,重点分析企业已有的规章制度中存在的潜在风险,形成法律风险的主要原因何在,应如何规避或防范这些风险,促进企业建立合法规范、程序正当的规章制度,防范和化解相关法律风险,让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在制度规范下良性、有序运作。

一、企业内部规章制度的涵义

企业规章制度是企业自身情况依法制定的组织生产和进行经营管理的规则,俗称“厂规厂纪”。有的国家称之为雇佣规则、工作规则等。企业内部规章制度的制定主体为企业,只在企业内部适用,一般表现为公开和正式的单位行政文件。企业规章制度主要内容包括劳动合同管理、工资管理、社会保险、福利待遇、工时休假、职工奖惩以及其他劳动管理等。规章制度是企业的内部“法律”,贯穿于企业的整个用工过程,是企业行使管理权、合同解除权的重要依据。同时,企业内部规章制度对于提高劳动效率、保护职工和企业的合法权益、促进企业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也具有重要意义。制定规章制度既是用人单位的法定权利也是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完善的规章制度可以使用人单位的劳动管理行为规范化,不合理的违法的规章制度则会大面积侵犯职工权益,最终受损失的还是企业。规章制度赋予职工在特定的职位上以权利和义务,职工可以预测自己的行为对企业产生的后果,从而产生激励。

二、新旧法对规章制度的规定对比分析

企业规章制度的法律效力来自于法律的授权。为了规范企业制定内部规章制度的行为,我国在不同时期分别制定发布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

(一)、1982年4月10日国务院发布《企业职工奖惩条例》和1986年10月1日国务院发布《国营企业辞退违纪职工暂行规定》

在当时计划经济的体制下,这两个关于劳动纪律的法规出台,对我国全民所有制企业以及集体所有制企业的用工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几乎所有的国有企业或与国有企业相关的其他行业。

但其适用范围仅限于“全民所有制企业和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和“国营企业”的正式职工。改革开放后,我国实现市场经济以来,这两个法规的的部分内容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这两个条例的废止对我国今天的市场用工也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条例的废止,国家规定的处罚员工的方式与情形已经失去了其法律支持,因此需要企业依据自身的经营特点,根据企业的需要制订合适的奖惩办法。

(二)、1995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劳动法第四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

第二十五条规定,“劳动者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用人单位可随时解除与劳动者的劳动合同,且无需支付经济补偿金。

第八十九条规定:“用人单位制定的劳动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由劳动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对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这三条规定明确了制定内部规章制度对企业来说既是权利,也是义务,劳动者违反内部规章制度以及企业制定的内部规章制度违法可能承担的法律责任。

(三)、1997年原劳动部颁发《关于对新开办用人单位实行劳动规章制度备案制度的通知》(劳部发[1997]338号文件)

通知第二条规定,新开办用人单位应依照《劳动法》的有关规定制定劳动规章制度,规定制定劳动规章制度包括劳动合同管理、工资管理、社会保险、福利待遇、工时休假、职工奖惩以及其它劳动管理共计七项内容。并在正式开业后半年内将制定的劳动规章制度报送当地劳动行政部门备案。对制定的规章制度违反劳动法律法规、不按规定期限报送备案的,应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第三条规定,各级劳动行政部门对新开办用人单位规章制度备案审查,审查的内容主要是:

1、劳动规章制度内容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规定;

2、制定劳动规章制度的程序是否符合有关规定。经审查,发现用人单位的劳动规章制度内容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应责令其限期改正。要求劳动行政部门应同时从内容和程序两方面进行审查,只有都符合规定的才予以备案。

这些规定使企业内部规章制度向具体化迈进了一步,虽然这个规范性法律文件本身的效力有限。

(四)、2001年3月22日公布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1〕14号)第十九条规定:“用人单位根据《劳动法》第四条之规定,通过民主程序制定的规章制度,不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及政策规定,并已向劳动者公示的,可以作为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依据。”

这里提到了用人单位制定规章制度应当经过民主程序和向劳动者公示。还有就是企业规章制度不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及政策规定才具有法律效力。

(五)、2006年7月10日发布实行的《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法释〔2006〕6号)第十六条规定:“用人单位制定的内部规章制度与集体合同或者劳动合同约定的内容不一致,劳动者请求优先适用合同约定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这就依法赋予了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的优先效力。

(六)、2006年1月1日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新公司法第十八条第三款规定:“公司研究决定改制以及经营方面的重大问题、制定重要的规章制度时,应当听取公司工会的意见,并通过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听取职工的意见和建议。”

这里规定了企业内部规章制度的制定必须程序合法。程序不合法的,不具有法律效力。

(七)、2008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劳动合同法第四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劳动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履行劳动义务。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在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实施过程中,工会或者职工认为不适当的,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通过协商予以修改完善。用人单位应当将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公示,或者告知劳动者。”

这进一步明确了企业内部规章制度的内容和制定程序,赋予了劳动者在制定企业内部规章制度过程中的话语权,加强了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

《劳动合同法》对规章制度制定的程序作出了明确具体的规定,具体的制定程序要求包括以下两个:

一、经过平等协商程序制定;

二、向劳动者公示或告知劳动者。

律师观点:通过对上述法律条文的比照和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在规章制度的制定形式和程序上对用人单位要求愈加严格。从用人单位“听取职工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加强到“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一直存在着“重实体,轻程序”的观念,认为只要“实体合法”即可。原来在我国实践中企业规章制度制定一直被认为是企业单方决定的权利,很多企业的规章制度都是企业自己制定并公布给员工,员工只有接受、遵守的义务,没有参与的权利,而《劳动合同法》关于企业规章制度的制定的程序最后定格在“平等协商”上,这就意味着企业规章制度制定权由原来的企业“单决权”变为了企业与员工的“共决权”。《劳动合同法》对规章制度具体的制定程序要求包括以下两个:

一、经过平等协商程序制定;

二、向劳动者公示或告知劳动者。第二,增加了规章制度违法的法律责任。如果企业制定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劳动者不仅可以随时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用人单位还要承担赔偿责任。

三、企业规章制度存在的法律风险

虽然新《劳动合同法》赋予了企业有制定内部规章制度的权利,但如果企业不依据法律规定的内容和程序制定内部规章制度,就会失去法律效力,存在严重的法律风险,企业也将为此承担民事赔偿、行政处罚等法律责任。

(一)、规章制度或某些条款因无法律效力而失去作为审理劳动争议案件依据的作用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九条明确规定,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只有通过民主程序制定,不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及政策规定,并已向劳动者公示的,且不与劳动合同、集体劳动合同相冲突,才可以在劳动仲裁和司法审判中作为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依据。否则,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将会不予适用。

(二)、企业可能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新《劳动合同法》第八十条规定,用人单位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三)、企业可能承担行政责任

新《劳动合同法》第八十条规定,用人单位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无效,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

(四)、劳动者可以随时解除劳动合同。

新《劳动合同法》第38条规定,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损害劳动者权益的,劳动者可以随时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

(五)、企业失去了抵御劳动争议风险强有力的手段。作为调解劳动争议的重要依据的企业规章制度,在处理劳动争议时具有不可替代性。如果制定的规章制度无效,企业在处理劳动争议时将陷于被动局面,遭受不必要的损失,也失去了企业抵御劳动争议风险强有力的手段。

四、企业规章制度法律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

《劳动合同法》对企业制定规章制度提出了更高要求,法律限制更趋严格。那么,企业制定规章制度潜在着哪些风险?笔者认为,其存在的法律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制定主体不适格

劳动规章制度制定主体应是用人单位,并以用人单位名义颁布实施。用人单位其他管理机构,不具有劳动规章制度的制定主体资格,只能参与劳动规章制度的制定活动。如劳动规章制度由企业某个部门制定并以部门名义发布,则存在因制定主体不适格,导致劳动规章制度不具有法律效力,对员工不具有约束力。

(二)、内容不合法、不合理

1.企业规章制度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及政策规定 《劳动法》、《劳动合同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2001年《关于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都明确规定企业制定的规章制度不得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及政策规定。实践中,一些单位制定的内部规章制度不同程度存在着违法内容,如有的在工时、休假、加班等方面违反国家规定的基本标准;有的规定员工在上下班时要搜身检查,严重侵犯了公民的基本权利;有的规定员工入职要交一笔保证金;有的随意延长员工工作时间而不发加班工资等等,这些规章制度都是不合法的。

2.企业规章制度制定的不合理

对法律没有详细规定的内容,需要用人单位在规章制度中明确、具体规定。如《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规定,劳动者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或者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无需支付经济补偿金。但是何谓“严重违章”、“严重失职”、“重大损害”,法律没有做出具体规定,企业应根据所处的行业、员工从事的岗位、担任的职务等具体情况,合理确定员工行为严重与否,把握员工违章和损失的“度”。一般来说,企业规章制度不得违反正常的常规判断标准,应为大多数人所认同。如果这个规章制度被一个企业的大多数职工认同了,那么就是合理的,如果大多数人认为不合理,那么这个规定就有问题,也就失去了“合理性”。

(三)、企业规章制度与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相冲突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二)》第十六条规定,用人单位制定的内部规章制度与集体合同或者劳动合同约定的内容不一致,劳动者请求优先适用合同约定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解决了集体合同、劳动合同与企业规章制度法律优先权问题。实践中,企业总是通过单方面制定规章制度,单方面变更劳动合同的设定,以增加劳动者的义务。由于劳动合同的效力高于规章制度,即使规章制度由职代会通过,如果与劳动合同冲突或者不一致,除非劳动者认可,否则无效。

(四)、企业的规章制度违反公序良俗

企业的规章制度不得违反公序良俗,新《劳动合同法》也贯穿着“公序良俗”这一民法基本原则。劳动关系的从属性决定了劳动者作为用人单位的员工,应当接受用人单位的管理和领导。在劳动过程中,劳动者的某些基本权利,如会客权、出入权等,必然会受到某种程度的限制。但是,用人单位不应以此为由无限扩大自身对劳动者的组织权,从而使企业规章制度侵害劳动者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如在规章制度中规定劳动者在劳动期间不得结婚生育,上下班要搜身检查等。用人单位对劳动者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的限制必须界定在为工作性质和实现工作目标所证明是的必要的和必需的范围,而且必须是适当的。如果用人单位规章制度违反公序良俗,职工可向劳动行政部门主张该规章制度无效。

(五)、程序不合法

新《劳动合同法》第四条规定,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决定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在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实施过程中,工会或者职工认为不适当的,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通过协商予以修改完善。用人单位应当将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公示,或者告知劳动者。该条款较《劳动法》第四条,最大的发展就在于加强了法律对制定、修改或者决定劳动规章制度的程序规定。企业在制定规章制度的过程中,必须严格履行新《劳动合同法》规定的程序要件。只有经过平等协商、公示或告知劳动者法定程序制定的规章制度,才具有法律约束力。否则,企业规章制度会因制定程序缺失而无效。

五、企业规章制度法律风险的应对措施

为防止不合法的规章制度给企业带来的用工风险,企业在制定、修改规章制度时可采用以下应对措施:

(一)、制定的内容要合法有效

企业制定规章制度必须做到制定主体适格、内容合法、合理且程序完善,不得违反公序良俗,不得与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相冲突。

(二)、制定过程要符合法定程序

《劳动合同法》要求规章制度的制定要履行相应的法定程序,即平等协商 +公告(告知)程序。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即:

第一、规章制度的制定、修改要履行民主程序,并保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协商的书面证据,履行公示程序。

第二、依法进行公示方法。

《劳动合同法》第4条第4款规定“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应当公示,或者告知劳动者。”《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劳动争议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9条也明确规定只有向劳动者公示的规章制度才能作为审判案件的依据。公示可采用的方式有:①企业网站公布法;②电子邮件通知法;③公告栏张贴法;④员工手册发放法(保留签收记录);⑤规章制度培训法(保留培训签到记录);⑥规章制度考试法(保留试卷)。目前比较行之有效的方式是将企业规章制度写入企业的员工手册内,并让员工签收;或对员工进行规章制度培训,并签收阅读等。

当然,并非所有的企业规章制度都需要经过职工代表大会或全体职工讨论。需经职工等讨论通过是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如薪酬福利制度、违纪处罚制度等。对于那些非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的制定,目前法律并未规定具体程序,应当理解为非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事项的制定程序由用人单位自行规定。

(三)、规章制度内容要量化、程式化、系统化

这是用人单位最容易忽视而恰恰是最重要的地方,在制定规章制度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尽可能地量化具体的要求或者适用的情形。如对经常旷工的人员辞退问题,不要使用含糊的“经常”这两个字,而是要确定的文字表述,应当尽量避免此类语言的歧义。如可表述为旷工三次以上,企业可以辞退。等等

对于一些无法量化的要求和适用情形,则可以选择程式化的方式。一些轻微违反劳动纪律的情况,因为尚不构成严重违反,用人单位难以解除劳动合同,但劳动者屡屡违反,用人单位觉得不知如何处理。比如劳动者在上班期间从事一些与工作无关事务,打私人电话、上网娱乐、看小说等等,这些行为在规章制度中难以穷尽,且情节一般比较轻微,但对于劳动者屡屡触犯的情况,则可以在规章制度中设定,用人单位一经查实,给予书面警告,三次书面警告以上的视为严重违反规章制度。这种程式化的设定,使得规章制度全面而具有操作性,便于用人单位在行使劳动管理时,真正地有“章” 可依。

规章制度的系统化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规章制度规定“劳动者不符合工作要求,或考核不达标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而在具体的规章制度中又没有规定劳动者的工作要求或者岗位职责的内容,因此,此种情形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权利只是一纸空文。

(四)、规章制度中不能规定本应在合同中约定的事项 虽然新《劳动合同法》从程序上加大了企业制定规章制度的限制,但企业仍然享有比较大的自主权。而劳动合同中的事项却是双方当事人协商确定的事项。因此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实践中,仲裁机构和法院在衡量企业规章制度的效力时,往往会认为,凡是应当由双方协商确定的事项,如果没有经过协商而由单位单方面在规章制度中进行规定时,一般情况下都不会作为审理案件的依据。

(五)、明确规章制度的效力范围

规章制度制定时应明确其效力范围,即对哪些人有效,在哪些场合有效,适用于哪些事情,什么时候生效,有无溯及力等。

(六)、清理现有规章制度,及时修改、重建与新《劳动合同法》不一致的内容,完善法定程序 主要包括:

1.企业要随时关注现行法律的修改及新法律的出台,修改不合法的内容;

2.企业要尊重法律赋予工会或职工在规章制度实施过程中的建议修改权,协商修改相应内容;

3.企业要依据自身发展及内外环境的变化,依法修改、补充不适合的相关内容; 4.依法对现有规章制度重新修改后,采取适合的方式公示或告知劳动者,完善法定程序。

(七)、注重保全证据

企业在制定和依据规章制度行使工作管理权时必须具备证据意识,以防发生纠纷时企业举证不能的风险发生。在规章制度制定方面,需要保留已经履行好法定程序的证据,如会议记录、讨论的经过等等。在履行告知程序方面,需要保留已告知的证据,如上墙张贴公告、用工录用表确认、员工手册签收等等。在依据规章制度处理或者解除劳动合同方面,需要保留违规调查方面的证据。

变电运维中的风险及其应对措施 篇6

【摘要】: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是人们稳定用电的重要保证,而变电运维工作,则是维护电力系统运行稳定的重要手段。当前变电运维工作中,存在着众多的隐患风险,工作人员需要在工作过程中,抓住运维工作重点,严格遵循相应的操作规程,采取有效措施对隐患风险予以应对,从而确保用户用电质量。本文就变电运维中的隐患风险与应对技术进行了研究分析。

【关键词】:变电运维;隐患;风险;应对分析

引言

电力能源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保证供电质量,维护用户用电稳定性,电力企业需要确保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稳定。电力系统中包含大量的电力设备,这些设备直接决定着电力系统的运行情况,由于当前电网工作中,一些企业及人员对变电运维动作的不重视,导致其运行中存在众多的安全隐患,给人们用电稳定性带来了消极影响。

1、变电运维工作现状

变电运维是电力企业日常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是衡量电网安全稳定性的标准。电力供给与我国经济发展、日常生产生活等都有重要关联,随着时代的推移,用户用电需求进一步扩大,而以往电力企业的电力设备也开始退化,变电运维工作的难度不断增加。同时,当前一些电力单位及工作人员忽视了变电运维工作的重要性,对其中隐患风险明显存在认识不清的情况,未能采用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使电力设备、人员、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性难以得到充分保障。而目前,我国很多电力企业也对这一问题加强了重视,并加大力度强化风险管控,积极开展变电运维大检修等工作。

2、变电运维工作现存隐患风险

2.1变电运维人员素质隐患风险

变电运维人员是变电运维工作的执行者,而人员素质能力的不足,也是引发故障隐患风险的因素之一。变电运维工作虽然表面上看十分轻松简单,实际上,这一工作涉及了多方面的内容,工作人员必须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了解电力设备结构,熟悉操作手法,并对熟知相关工作原理,才能够确保变电运维工作的有效开展。而现阶段,电力企业虽然变电维护工作人员众多,但是高素质专业人员相对缺乏,工作效果不佳。同时,高素质人才由于技术性较强,往往会负责更大的工作量,极易出现高强度疲劳作业的情况,使工作中的隐患风险增加。而素质水平不足的运维人员,在操作过程中,经常会由于疏忽大意以及自身安全防范意识的缺乏,而引发一系列的故障问题。例如变压器操作不当、直流回路操作不当等。

2.2环境风险

环境风险是指因为特殊天气变化而形成的自然风险或是由于恶劣气候条件运行环境下形成的安全风险。其中,基于自然因素的风险具有多突发性特征,通常无法对此类型危险点进行有效的预测,从而对设备的安全造成严重的危害。例如因为冬季气温的骤然下降密封而引发的渗油漏气现象,或是雷雨天气环境下形成的设备接地故障,又或者是设备接地、地网未得到有效的维护等问题。除此之外,如果除湿通风等具备辅助作用设备未获得良好的维护,也会使得设备运行环境无法达到项目有关要求,从而引发设备故障。例如高压室通常布设在一楼处,地表潮气、电缆沟潮气集聚,极易引发高压室湿度过大现象的出现,此情况下,如果通风除湿装置无法发挥有效的作用,高压设备的绝缘水平会大大降低,进而严重威胁到电力设备的安全运行。

2.3变电运维管理制度隐患风险

当前一些电力企业并没有制定完善的变电运维管理制度,导致工作的开展缺乏制度支持,操作性不强,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随意性较强,给变电运维工作埋下了众多的隐患风险。例如在实际操作时,一些工作人员因没有可遵循的制度,仅凭以往经验进行操作,缺乏对实际情况的考量,导致风险被进一步激发。

3、变电运维工作隐患风险应对措施

3.1科学识别隐患风险

在变电运维工作中,受各种因素影响,存在的隐患风险众多,因而,工作人员需要对这些隐患风险进行准确识别,正确判断引发风险的因素,找到事故发生的关键部位,并结合实际环境情况,对隐患风险进行识别校验。其中,工作人员应尤为重视生产环节的风险识别、控制,对当前电力设备所处环境进行风险评估,预测可能存在的隐患风险,并根据危险程度的不同,对隐患风险进行层次划分,针对每一层次制定突发风险应对机制,以便因环境因素等引发的突发风险能够得到及时反应。

3.2强化运维人员素质培养

电力企业应加强对变电运维人员的素质培养,从而实现对人员方面隐患风险的良好规避。首先,电力企业应为变电运维人员提供良好的培训机会,宣传运维风险知识,定期组织工作人员补充专业知识,并通过实践训练,培养其解决运维风险的能力。其次,电力企业可以采取以老带新的技术策略,对于年轻缺乏实践经验的工作人员,请老员工予以一对一的帮助,使其能够在老员工的指导下,进行多次模拟演习,逐渐对设备参数充分熟悉,从而实现其业务素养的不断提升,获取更好的工作效果。

3.3加强变电运维工作的管理制度

电力企业应建立健全变电运维管理制度,为实际工作提供制度保障。同时,实现操作流程的规范化、系统化,并要求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对相关制度严格落实,从而使变电运维工作有序开展,消除其中存在的隐患风险。

3.4构建变电运维一体化模式

①优化值班方式,这就需要依据变电站运行具体需求以及运维实际要求,对值班人员进行合理的安排与分组,为假日、夜间变电运维作业的正常落实提供坚实的保障。②合理优化变电运维工作的管理,这就要求对停送电制度、操作流程、巡检制度进行合理的优化处理,以提升变电运维作业人员自身的操作效率。通过对变电运维过程中涉及的系统软件进行一定的优化处理,可使得非必要重复劳动大幅降低。此外,通过构建变电设备缺陷经验库,可对设备物质采购过程进行相应的优化处理,为变电运维操作的正常执行提供保障。

结语

由于环境因素、人员因素、制度因素等方面的影响,当前变电运维工作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隐患风险。对此,电力企业还需提升风险识别准确度,加强对运维人员素质的培养,建立健全运维管理制度,从而提升企业整体风险防范能力,确保电力设备及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企业存货风险识别及应对措施研究 篇7

关键词:存货管理,风险,应对措施

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 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 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物料等。它是反映企业流动资金运作情况的晴雨表, 又是流动性较差的流动资产, 在企业面对复杂的市场状况及自身经营压力之下, 加强存货风险管理显得愈加重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存货控制或管理效率的高低, 直接反应并决定着企业收益、风险、流动性的综合水平[1]。廖芳等[2]指出存货具有流动性强、周转快等特点, 在企业管理和会计核算中占有重要地位, 存货审计风险是审计必然关注的重点。闫军刚[3]也指出审计中许多复杂和重大的问题都与存货有关, 需要选择恰当有效地方法评估存货风险。在如何识别企业存货风险方面, 许璟旻[4]通过收集不良存货产品数据, 结合当前企业和市场情况, 对企业存货风险进行综合评估。王延志[5]通过分析存货的特点, 指出存货风险表现在存货分类不合理、计量缺乏真实记录和管理模式落后3个方面。曹杰[6]表示通过建立财务指标预警系统和周期盘点, 可对存货风险进行及时预警和防范。徐雅梅等[7]针对存货的特点, 指出了存货审计中应关注的问题和应对措施。曲丽[8]指出存货截止测试、存货计价测试、存货监盘是存货审计中的重要审计程序。杨国勇[9]在分析了存货审计失败的原因后, 在成本计价、数量控制、质量控制方面给出了改进建议。本文在定量分析存货风险的基础上, 针对存货内控风险、存货损耗性风险、存货流动性风险给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1存货风险管理的目的及意义

(1) 存货定义及风险管理的目的。存货风险管理的目的是通过对存货风险管理工作的不断加强, 及时准确地识别和评估存货风险, 将存货风险控制在企业可承受的范围之内;通过优化存货占用资金比例、提高存货周转率、缓解应收、预收回款压力, 达到优化改善企业资金配置和资金运营状况的目的;通过积累存货风险管理经验, 促进企业整体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 从而提升企业运营能力和盈利水平。

(2) 开展存货风险管理工作意义。存货风险管理工作的意义有以下3个方面:一是提高企业对存货风险管理的认识, 加强对风险指标、风险容忍度、风险限额等主要风险控制点的认知程度, 有利于风险管理量化工作的有效开展;二是强化风险预警能力, 将先进的存货风险管理理念和成熟的存货风险管理工具相结合, 实现对重大存货风险的预警和防范;三是通过健全存货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完善风险管理制度, 形成风险常规化沟通机制, 最终形成广覆盖的存货风险防控体系。

2存货风险归集与识别

(1) 存货风险归集的原则和方法。在企业存货风险归集过程中要遵循客观性、普遍性及可变性的原则。客观性是指所归集的存货风险事项必须是客观发生的, 风险不可避免, 只能降低频率或减少损失;普遍性是指在存货管理环节中普遍存在且经常发生的风险事项;可变性是指在不同条件下存货风险是会转化的, 因此在存货风险归集过程中要保证所归集的风险事项在存货风险变动情况下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存货风险归集方法可采用枚举法和专家经验法进行归集。一是组织开展对存货风险点的排查工作。根据各业务部门实际情况和专家建议进行存货调查问卷设计, 初步判定存货风险点;二是组织企业全部相关业务部门填报列举风险事项, 汇总整理风险事件数据库, 根据风险描述归集风险类型;三是结合企业存货管理专家意见, 进行广泛研究和探讨, 按重要程度进行关键风险排序。

(2) 存货风险类别评估标准。存货风险类别评估标准包括可能性和潜在影响2个方面:一是风险发生可能性标准, 如表1所示。存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及其特定目标评估。

二是风险潜在影响标准, 如表2所示。根据实际情况及其特定目标进行评估, 风险影响类别分为:财务指标、声誉指标、运营指标。

(3) 存货风险识别归类。重要存货风险分为三大类, 包括存货内控风险、损耗性风险和流动性风险, 对应的风险点和风险程度, 如表3所示。

存货内控风险体系在风险管理全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管控作用, 存货损耗性及流动性风险为风险的防范起到了提前预警、主导风险管理方向的作用。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 通过普遍调查加以总结、归类, 判定风险程度。

3存货风险的应对措施

(1) 存货内控风险应对措施。为强化存货内控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要从企业内控管理的事前、事中、事后三方面进行应对, 通过对存货内控风险的全过程跟踪, 使风险管控覆盖存货管理的整个业务流程, 不留盲点, 使存货内控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降低到最低水平。具体应对措施如下:

一是加强制度建设, 提高内控风险的事前防控能力: (1) 通过完善存货风险管理制度、优化存货业务管理流程等内控适应性测评, 对存货风险的内部控制制度及流程进行评价, 设立适用于企业自身经营管理状况的制度及管理流程, 为强化内控创建良好的环境基础。 (2) 建立完善供应商准入制度。企业应该建立完整的供应商档案, 根据供应商的生产能力, 资质等级、信誉及价格等情况, 建立完整的供应商准入制度, 从源头上制止存货风险的发生。 (3) 建立定期和不定期存货盘点制度, 加强盘点控制。企业应对存货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盘点清查, 以确定账实是否相符, 为企业存货管理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 (4) 制定严格的内部稽核制度。建立存货有关业务的岗位责任制, 明确有关部门和人员应承担的责任、权力和义务, 规范存货业务操作行为, 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和监督, 杜绝徇私舞弊现象的发生。

二是强化过程控制, 提高风险管控能力: (1) 科学组织排产, 降低常规产品的材料预备投入量, 定期分析, 逐渐形成合理的存货量。计划、生产、仓储等部门应对原材料的需求周期进行充分讨论, 编制材料投入需求期量表和原材料采购期量表, 从采购周期和生产周期需求的角度严格控制库存量, 提高库存周转率, 降低材料预备投入量, 对库存量进行有效控制。 (2) 缩短在制品的加工周期, 提高存货运转效率。协调确定生产发货周期, 紧缩生产进度, 加强各责任部门的协作, 使库存材料能够及时投入生产部门, 保证上下游工序的紧密衔接, 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 提高工作效率, 及时使用库存物资, 促使存货持有量得到有效降低。 (3) 改进设计, 提高材料的通用性, 降低材料储备量。企业应从设计部门入手, 根据各类型产品规格, 发掘材料类型需求的同质性及通用性, 减少材料储备量;在生产加工上, 特别是对同一类型部套的加工尺寸及要求, 要尽可能进行标准化设计, 从而形成批量化生产。这样做不但能够提高产品的通用性, 降低材料储备量, 而且可为规模化生产创造有利条件。

三是制定存货库存量降低措施, 最大程度降低风险损失: (1) 建立存货减值核销制度, 使存货减值核销风险工作常态化。企业应按年度、季度由专业机构定期查验超储原材料、在制品的损耗情况, 对于确属无法使用的存货, 在按物理损失程度、存货减值额度分类管理的基础上, 制定存货减值动态核销管理流程, 形成日常动态核销的分层管理机制。 (2) 定期核查库存积压物资, 对积压物资进行分类管理, 能够有效利用的, 要及时加以利用, 确属无效资产应及时予以处理。对于因生产计划调整暂时不用, 且不能串用的专属物资, 应延用到后续新增订货合同中;对于预见到将形成长期积压的物资, 应通过代用或行业调剂进行消化处理;对于设计改型、工艺手段提高等造成的库存沉淀, 在不影响产品性能的前提下, 在设计上尽量考虑替代使用。 (3) 积极开发新产品, 消化积存物资。对企业持有超储库存进一步甄别, 对能够利用的超储存货要限定期限由相关部门及时加以利用;确属无法用于现有产品的存货, 应密切关注市场产品走向, 在未来产品设计中加以考虑, 提高积存物资的升值空间以避免减值损失风险。

(2) 存货损耗性风险应对措施。存货损耗性风险的应对措施主要体现在存货库存量减降方面, 当出现存货损耗预警信息时, 企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降低存货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具体应对措施如下:

一是加强原材料等物资的基础管理工作: (1) 开展存货资金的静态分析, 将静态物资资金分解到材料采购的月份之中, 让计划员建立物资量与资金的对应关系, 尤其是在贵重金属等方面。 (2) 对专用材料、特殊材料要依据需求做到定尺或倍尺下达采购计划, 减少边角余料, 避免造成浪费。 (3) 加大工艺方法、路线的调整力度, 消化库存沉淀。加强与用户之间的技术交流, 克服技术、工艺倒退对用户产生的心理负面影响, 积极推进配用力度, 降低采购成本, 释放库存空间, 避免库存自然损失。

二是加强项目管理, 提高原材料、在制品等物资的再利用: (1) 根据企业存货现状对有关产品要严格分类管理, 对暂停、暂缓的合同产品要积极与有关单位进行沟通、协调, 对项目配套材料及三年无动态物资要加大串用、代用力度, 减少采购数量。 (2) 对于因计划调整而暂时不用和不能串用的专用性较强的物资, 应随时间的推移应用到后续新增订货合同中。 (3) 加强对暂停合同有关存货的再利用, 减少在制量。企业应制定相关管理制度, 明确部件成品、半成品、原材料的成本归集, 强化在制品的管理和应用, 降低在制品存货。

三是加大静态存货核销力度, 降低存货损失:对三年以上的静态存货, 且已确定为报废失效的物资, 应尽早进行账务处理。能够部分利用或再加工的物资, 应按企业的管理程序办理资产减值手续后进行报废、外销等处理;对于确无利用价值的库存物资, 应经相关部门鉴定后进行核销处理。

(3) 存货流动性风险应对措施。存货流动性风险应对措施的主要原则是加速企业存货周转速率,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最大程度盘活资产, 节约资金使用成本, 提高企业效益。主要应对措施如下:

一是加强存货资金成本管控, 科学采购, 事前预防: (1) 企业应加强对计划采购员的学习与培训, 提高业务素质, 使其能够对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及加工投料等情况充分了解, 并加强与价格审核、生产及仓储部门的沟通, 利用对本企业和原材料市场价格的掌握, 做出科学合理的存货采购计划。 (2) 规范采购行为, 增加采购透明度。企业应扩大对大宗物资的采购招标范围, 做到既确保生产的正常进行, 又有效地控制采购成本, 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采购部门要本着节约的原则, 对供货单位的产品品质、价格以及财务信誉进行动态监控;在同类产品采购时要货比多家, 以求价格最低和质量最优。 (3) 建立供应商长期协作战略伙伴关系。企业与合格供应商建立双赢的合作伙伴关系, 要从整体上审视供应链的各个环节, 把优化供应链作为企业存货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 从源头上降低企业的成本, 因此可以让供应商参与企业的存货管理。通过建立与供应商之间的信息交流平台, 向供应商公布自己的生产经营计划, 由供应商根据企业的存货消耗需求情况, 提前组织、安排存货, 既可降低存货采购成本, 又能减少存货资金占用。

二是优化存货分类管理, 提高存货管控过程效率: (1) 加强对重点存货的管理, 制定有效的存货管理战略, 严格控制各类存货的合理库存量, 提高存货周转率。根据存货的重要程度进行分类管理, 如, 可将重点类存货占全部库存价值控制在10%左右, 将通用类存货占全部库存价值控制在80%左右, 将其他辅助类存货占库存价值控制在10%左右。 (2) 加强与其他有关科研设计机构的交流与沟通, 提高产品的通用性, 充分利用库存物资, 降低材料储备量。 (3) 组织企业工艺、设计部门深入研究探讨, 进一步简化生产流程, 降低存货安全储备量, 减少库存资金的占用, 提高企业存货周转率。

参考文献

[1]贾创雄.关于存货风险的预测和控制[J].商场现代化, 2005, 454 (18) :136.

[2]廖芳, 刘义秀.存货审计的风险防范[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 2005, 19 (2) :42-44.

[3]闫军刚.存货审计中的风险评估与风险应对[J].机械管理开发, 2010, 116 (4) :127-129.

[4]许璟旻.企业存货风险管理[J].商场现代化, 2010, 611 (14) :31.

[5]王延志.企业存货风险管理探讨[J].现代商业, 2009, 182 (3) :43-44.

[6]曹杰.八钢公司存货风险的控制与防范[J].财务与会计, 2010, 42 (3) :27-28.

[7]徐雅梅, 高天坤.存货审计应关注的问题及风险评价.东北电力大学学报, 2006, 26 (3) :16-18.

[8]曲丽.浅论存货审计要点[J].民营科技, 2012, 43 (11) :116.

风险评估及应对措施 篇8

【关键词】 儿科护理 风险认识 应对措施 护理质量

【中图分类号】 R473.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3-0190-02

儿科患者的护理在医院各科护理中的相对任务较重、护理风险较大、护理难度较高。因为儿科护理面对的患者年龄都较小,表达能力都不强,无法实现流畅的护患交流,这就给正常护理带来困难。尤其是一些婴幼儿患者,只能通过患者的父母等亲属与护士、医生进行交流。正是因为护理的困难,增加了儿科护理中出现风险的几率,使护理和患者随时面临护理的风险。想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就要对儿科患者的护理风险进行认识,并进行认真的分析,找出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的来源

选择2010年至2012年在我院儿科病房的50例患者护理情况进行研究。

1.2 采取的方法

对这50例患者的护理过程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对护理中的风险进行分析。

1.3 评价的方式

对患者护理中的风险分析后,提出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得出最终的结果。

2 儿科护理中的风险以及形成原因

2.1 患者自身因素

现在的儿童,受到家庭的宠爱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自身抵抗力比较弱,容易生病,一旦进入医院进行治疗,就会有很多亲属陪同照顾护理。这些亲属的陪同一方面造成了病房内人员众多,增加了病毒流通的渠道;一方面亲属对护理人员吹毛求疵,给护理人员正常护理造成压力,这种对护理人员缺乏信任、对护理过程缺乏了解的行为极容易造成护患矛盾。

2.2 护理人员理论知识差

儿科护理要求护理人员有较好的理论知识,这是因为儿科患者年龄普遍较小,护理中不能形成有效的沟通,正常的护理以及應急的护理都需要护理人员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可以随时发现患者的不良状态并及时进行处理。但是在医院儿科的实际护理中,有的护理人员的理论知识不能适应新时期护理工作的要求,造成护理风险。

2.3 护理人员业务能力不强

当前护理人员流动性较大,而且护理人员大多学历不高、相对都比较年轻,很多都是从护理专业毕业经过实习就从事护理工作。而儿科患者相对其他的患者,有其特殊性,对儿科患者进行护理的过程中,不管是静脉注射还是采血等都需要较强的业务能力,但是这些年轻的护理人员在业务能力上还有欠缺。

2.4 护理人员心理素质较差

儿科的护理工作压力较大,这就对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挑战。尤其是面对护理中的突发事件以及患者亲属的质疑,都需要护理人员冷静的进行处理和解释。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护理人员有较好的沟通技巧和恰当的语言表达能力。但是在实际中,往往出现这些情况,护理人员多是不知所措,或者语无伦次,使患者家属形成更大的不满。

2.5 护理记录书写不规范

由于儿科护理工作的繁琐,护理人员与患者家属沟通的不够,在进行护理记录的时候,往往会出现护理记录不规范的情况。这种不规范主要体现在护理时间记录不准确、护理的各种数据记录的不完整、护理过程不详细等。护理记录作为患者在医院接受护理的病历,有严格的书写要求,这些不规范往往会造成不必要的护患纠纷。

2.6 护理制度落实不到位

在儿科病房的护理中,有很多护理的制度,这些制度的存在,一方面是约束护理人员的护理行为,使其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一方面是保证医疗安全,使患者得到应有的医疗护理。但是在这些制度的落实过程中,往往存在着落实不到位或者制度不健全的情况,造成儿科护理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护理风险,导致护患关系出现紧张。

2.7 病房环境造成护理风险

儿科患者的抵抗力本身就很弱,而儿科患者住院治疗往往都与天气变化有直接关系,有很强的季节性。这就对护理时的病房环境有较高的要求。但是由于患者周转较快、病房消毒、通风等不及时、患者陪护人员较多等因素,造成病房环境存在隐患,造成护理中存在风险因素。

3 儿科护理中的风险应对措施

3.1 提高护患沟通能力

由于儿科患者年轻都较小,在进行护理的过程中,护理人员要与患者家属多进行沟通,包括护理方式、护理过程,取得患者亲属的了解与配合;在护理过程中,及时给患者亲属提出好的建议,减轻患者的疼痛,消除患者亲属的紧张心理,有效建立护患之间的良好关系,使患者得到良好的护理,护理人员获得患者亲属的了解与支持。这样就可以降低因患者家属对护理不满意而出现的护理风险。

3.2 提高护理人员理论与业务能力

医院要多组织儿科的护理人员进行理论与业务能力的培训,从根源上提高护理人员的能力;护理人员要多进行儿科护理理论与业务的学习,利用护理书籍、网络等手段,提高自己的护理能力;定期或不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理论与业务能力的绩效考核,考核成绩与工资福利等挂钩;与理论知识与业务能力较强的护理人员签订长期合同。通过这些方式,提高了护理人员的理论和业务能力,把护理风险降到了最低。

3.3 采用老护士带班制度

儿科护理是需要经验和良好心理素质的护理科室,可以把具有丰富的护理经验和应急处理经验的老护士分配到每个儿科护理班组中,这样可以提高护理队伍的总体经验和处理能力。通过老护士的言传身教,逐步锻炼年轻护士的护理能力和心理素质,使这些护士逐渐完成蜕变。通过老护士带班制度,也可以有效增强护患之间的良好关系,形成较好的儿科护理氛围,降低护理风险出现的几率。

3.4 落实各项护理制度

落实儿科护理中的各种制度,从护理流程、药品管理、护理记录等多多方面进行认真的贯彻落实。严格履行儿科护理的各项护理流程,不能图工作方便,就把多项流程混到一起;做好药品的管理,要做好药品的进出登记,做好药品的使用记录;要认真、工整的填写护理记录,对护理的过程、护理的数据和护理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详细地记录。

3.5 提高病房的安全系数

针对儿科病房季节性使用频繁的特点,增加患者高峰期病房的通风、消毒次数;与陪护的亲属进行良好的沟通,给他们宣传人多对患者护理不利的方面,减少陪护人员的数量;做好陪护人员的消毒处理以及患者的病房的消毒处理;在为患者安排病房的时候,做到科学合理安排,尽量避免出现不同病症患者的交叉感染。

参考文献

[1]彭燕丽.儿科护理风险管理的对策[J]中外医学研究,2013,(23)

[2]叶训琴.儿科护理风险管理与防范措施[J]中外医疗,2013,(24)

[3]伍小庆、吴利平.儿科护理的风险要素分析与应对策略[J]中国医药指南,2011,(18).

上一篇:媒体客户营销中的会议营销下一篇:求职要有明确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