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化生活调查报告

2023-01-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很多人对于写报告感到头疼,不了解报告的内容与格式,该怎么写出格式正确、内容合理的报告呢?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农村文化生活调查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1篇:农村文化生活调查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精神文化生活现状调查研究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农村进城务工人数不断增加,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环境发生变化,父母管教的缺失,来自祖父母的过度溺爱,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加之自身缺乏辨别能力,使得农村留守儿童对周围不良诱惑的抵抗力减弱,精神文化生活呈现出不健康的状态。

2016年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达到902万,其中中西部地区留守儿童占了全国90.35%,这些人的教育发展问题将极大地影响中国的未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仍然是中国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2017年2月至2017年10月 访问员对重庆四川两地某两地区的留守儿童进行实地访问。首先针对长期留守的儿童制定一份有关其精神文化生活现状的访谈提纲,访谈的内容包括,其基本信息、平时的生活娱乐方式及学习情况;同时也针对照顾该留守儿童的家长制定了一份访谈提纲,主要内容包括,自家孩子的生活娱乐方式、自己与自家孩子的交流频繁程度、对自家孩子的管教方式和满意程度等。具体实例:

庭庭(昵称)是长期生活在乡镇的一位八岁留守儿童,家里只有爷爷奶奶和哥哥,奶奶主要负责照料他的日常生活。庭庭平时的娱乐方式是玩儿游戏和看电视,对自己娱乐方式影响最大的便是周围的同学和自己爱玩儿游戏的哥哥,以及不会严厉管教自己的家长。庭庭的娱乐方式单一且较容易上瘾,他现在就读小学,学习成绩中等,周围缺乏可以倾述自己内心想法的人。究其原因我们发现,对其现在的生活状态影响最大的是他周围的人群,喜欢玩游戏的哥哥,管教不到位的爷爷奶奶,还有远在外地打工只能通过电话教育自己的爸爸妈妈,同时越来越发达的科技与网络使得他有自己使用的移动设备,进一步降低了他的自控能力,使得其更容易被新奇的网络世界所吸引;通过访谈庭庭的家长我们发现,奶奶对其的管教很是无奈,庭庭总是爱与自己顶嘴,督促其写作业没有实质作用,自己也不懂不能为其提供帮助;庭庭平时放假在家也没有可以陪伴其玩耍的同龄朋友,更没有人来和他进行交流,了解他内心的想法,使得其发泄情绪的方式极少,精神文化生活极其匮乏。

本次调查实质性的访谈数量为34位留守儿童,其中非独生子女所占比例较大,由父母的长辈爷爷奶奶婆婆等照料的人数较多。综合分析调查结果我们发现,留守儿童总体而言在成长过程中由于缺乏父母的一方或双方,首先常常面临着自我管理的问题。通常而言,出去打工赚钱的是父亲或者父母两人,而需要家长出去打工的家庭自身条件并不好,所处环境也比较差。在家庭中,留守儿童缺少能够管得住他的人,这就需要留守儿童对自己进行自我管理,同时没有家长对留守儿童的周围信息进行过滤,使得其很容易接触到错误的信息。

留守儿童还面临着缺乏足够关爱的问题。在家里,由于有家庭成员外出,留下来的家庭成员需要承担更多的家务事,这些家务事使得母親、爷爷、奶奶等监护人没有足够的时间和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同时,留守儿童的家长大多都不具备足够的教育水平和知识储备,对于孩子的学习不能够提供有效的帮助和引导,对于孩子的教育存在只给钱、只看成绩的情况,这就导致留守儿童或许不缺乏物质条件,但缺乏精神关爱的问题出现。由于缺乏关心关爱,留守儿童就会本能的去寻找关爱,所以我们往往会发现留守儿童不缺乏朋友甚至有不少朋友,留守儿童会在这些朋友身上找到对于关心关爱的补足。但是亲情终究不能被友情所代替,亲情呵护的缺失给留守儿童带来的精神空虚仍然不可小觑。

然后,留守儿童还面临着缺乏正确精神引导的问题。这是由于自我管理不足和缺乏关心关爱的问题所引发的一个新的问题。我们所调查的留守儿童都是未成年人,他们的身体发育尚未成熟,思想发育也还处在一个不断完善的阶段,被调查的留守儿童在自我管理的过程中大多不能做到很好,这是因为他们的年龄太小,面对纷繁复杂的外部世界,缺少别人足够权威的、较为正确的引导,而在正常家庭里面,这些则由父母来做。学校教育是针对学生群体的知识教育,而家庭教育是针对孩子个人的人格教育,由于缺乏父母或父母之中的一方,使得儿童在这一方面的教育在事实上是缺乏的。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整理分析,以及对以往调查资料的查找我们发现,留守儿童由于自我管理较弱、缺乏关爱关心和缺乏精神引导,使得他们很容易被周围的不良环境因素所影响,会转而向同伴、朋友去寻求关爱,但是没有家长的把关,他们所交的朋友并不能保证是好的、优秀的朋友。年龄很小、经验不足使得他们做不到良好的自我管理,不能够有足够的自控力,常常就被游戏等空虚的东西占据了整个生活。家人的缺席使得他们所接受的人格教育、思想教育是不足的,缺乏精神引导。

从历代专家学者们对中国留守儿童的关注与研究来看,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是深远且难以改变的,同时,随着现在科技的发展与网络技术的发达,他们从周围环境中接触到的不良因素越来越多,家庭和社会对其自身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就算是小学生也感觉自己承载着很大的压力,不被周围人所理解又容易使其沉迷于虚拟世界,日渐贫乏与低下的精神文化生活现状使得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与发展愈发棘手与迫切。

对这些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后,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

1.发挥专业人士的力量

我们需要发挥专业的力量,发动诸如社会工作者等专业人士,去关注留守儿童的精神生活所存在的问题。以社会工作者为例,社会工作者可以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以一种完全为留守儿童自身考虑的态度与精神去帮助留守儿童,让他们在感受到真心实意的关爱的过程中更好地学习如何自我管理、如何才是更好地爱自己和被爱、获得他们所需的正确的精神引导。

2.发挥社会慈善力量

我们去帮助留守儿童是需要资源的支持的,而在中国转型期间,最应该也最可能提供有效支持的,就是社会上的慈善力量。我们需要并且应该将留守儿童精神文化生活上现存的问题与困境呈现在社会上,引起这些更加专业、更加有经验的慈善机构的重视,为关爱留守儿童提供有效的参考途径。

3.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

中国的社会是一个政府能发挥重要作用的社会形态。政府的政策对于资源的调配有着强大的引导作用,因此要完善与解决一个社会问题,政策的支持力量是一个极大的加速器。

作者:周希

第2篇:关于侗族地区农村文化现状调查

摘要: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社会转型,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民族地区农村文化建设也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挑战。如何加强民族地区农村文化建设,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已成为一个紧迫的时代课题。

关键词:侗族地区;农村文化;调查

侗族是我国人口上百万的民族之一,接近300万人,主要分布在湘、黔、桂毗邻的广大地带。在贵州省主要分布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天柱、锦屏、黎平、从江、榕江、剑河、三穗、镇远等县,以及铜仁地区的玉屏侗族自治县、铜仁市、江口、石阡等县。在湖南省,主要分布在通道侗族自治县,新晃侗族自治县,芷江侗族自治县,靖州苗族自治县以及绥宁、会同、黔阳等县。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主要分布在三江侗族自治县、龙胜各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和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等地。此外,在湖北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恩施、宣恩、咸丰等县还有数万人。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社会转型,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民族地区农村文化建设也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挑战。如何加强民族地区农村文化建设,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已成为一个紧迫的时代课题。

一、文化发展基本情况

农村文化建设包括农村文明建设、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活动的开展、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文化事业的发展进步等多方面内容。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文化建设有了较大发展。

1.乡风文明,社会治安明显好转。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深入,农民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明素质的提高,带动了农村文化的发展。最明显的是打仗斗殴、偷盗抢劫、残害妇女儿童等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发生率明显降低,与人为善、互相帮助的淳朴民风得以发扬。

2.村容整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近年来,党和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政策,加大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家书屋阅报栏建设工程的有效实施,推动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以新晃侗族自治县为例,农村有线电视、电话覆盖率达到了100%,建设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广场23个,装备农家书屋68个,阅报栏297处。

3.生活富裕,农村文化活动热热闹闹。各地、各部门开展的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文化部门开展送戏、送电影、送图书下乡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仍以新晃侗族自治县为例,通过开展“政府买单群众看戏”活动,以及三月三、六月六、七月十四等传统民俗节日活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村文化活动的有效开展。

4.生产发展,科学技术进步较快。采取不同形式加强对农民的科学技术培训,农业科技的推广和普及卓有成效。农民科学种田、科学养殖的意识和水平明显增强,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较快,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保率达到90%以上。建设完善村卫生室、乡镇卫生所、卫生院,初步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二、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发展,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都对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与要求相比,农村文化建设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1.领导重视不够,缺乏动力。有些同志说起来重视文化建设,忙起来就放在一边,或者被动应付,缺乏主动性。有人认为,没饭吃不行,没衣穿不行,没房住不行,没钱花不行,文化活动不搞没什么大问题。有这样的想法的人不在少数,究其原因,还是认识问题,没有从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农村文化建设。由于认识不到位,倡导农民开展文化活动就缺乏动力,更别说扶持、建设农村文化了。

2.基础设施落后,阵地萎缩。乡镇文化站在农村文化发展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一个乡镇来讲,是文化发展的龙头、支柱,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文化站与广播站合二为一,变成文化服务中心,职能上被削弱。80%文体广播站没有专门活动场所,没有文化活动器材、设施,无法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乡镇文体广播站只有1个编制,文化干部身兼数职,且大都不是专业人员,缺少必要的专业知识,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比较困难,指导培养农民开展文化活动力不从心。

3.文化人才匮乏,后继无人。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村经济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民富裕了,家家买上了电视机;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在客观上造成人际关系的微妙变化。集体生产时田间地头即兴文化活动基本没有了,一些“农村文艺人”失去了“舞台”,加之乡镇文化站没有有目的地创造机会去培养、锻炼这些人,使得农民中有专长和特长的文化人才越来越少,缺少有热情、有能力组织农民文化活动的领头人。农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没有得到有效激发。农民自发开展文化活动、文化创新的氛围还没有营造出来。

4.活动形式单一,缺少内涵。一说起农村自发组织的文化活动,人们马上想到了扭秧歌、舞龙灯,再其它,基本想不起什么了。扭秧歌、舞龙灯与前些年也大不相同了,以前一到年节,各地经常组织扭秧歌、舞龙灯汇演,男女老少披掛上阵,很是壮观;现在的扭秧歌参与者多是老年人,以锻炼身体和创收为目的,文化含量打了折扣。舞龙灯也只是在过春节玩那么几天。农民缺乏主动组织开展文化活动的意识和动力,农村文化活动主要靠相关部门的文化下乡,但由于各地文化部门的人员有限,精力有限,资金有限,文化下乡还没有形成制度和规模。

5.经费缺乏保障,投入不足。由于财力所限,乡镇经济薄弱,农村文化基础设施、鼓励农民开展文化活动投入的资金偏少。单纯为提高农村文化水平而投入的资金只占新农村建设资金的一少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文化的发展进步。由于农村文化建设发展滞后,致使先进文化和思想还没有完全占领农村阵地,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不良思潮还占据一定空间,庸俗、丑恶的垃圾文化正在一定范围内侵蚀着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因此,如何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三、推进文化发展对策

1.统一思想,增强农村文化发展的紧迫性。树立新的理念,真正关心乡村农民的文化生活。切实把发展农村文化摆上日程,将文化建设工作作为考核新农村建设成果的重要指标,确定工作任务,明确工作责任,量化考核,奖优罚劣。建立文化发展激励机制,鼓励农村文化创新形式,丰富内容,多出精品。尽快制定出优秀作品的奖励政策,鼓励文艺团体、民间艺人创作更多体现时代特征和农民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

2.立足当前,提升农村文化发展的自觉性。从根本上说,要改变农村文化工作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适应的现状,还得立足农村文化的现实土壤,保证农村文化工作有阵地:改造和利用好原有文化阵地,现有的小广场、礼堂、活动室等文化场所要添置设施,更新内容;开辟新的文化阵地,建设一批文化广场、球场以及其他群众文化场所。要培植好的文化品种:传承传统民族文化、特色文化,改良民俗民间文化,引进外来积极健康文化,培育新生优秀文化。举办各种培训班,科技讲座,引导农民兴办文化、参与文化、积极要求文化消费的热情,引导民间文艺人自编自演健康向上的、贴近农民、贴近生活的文艺节目。

3.创新机制,培养农村文化人才队伍。一是要配齐配强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对乡镇文化站人员建立“准入”机制,设置进入门槛,对新进文化站人员的学历、年龄,特别是业务、特长技能要设置硬性规定,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同时保证文化工作者的待遇,稳定队伍,提高工作积极性;二是要以文化馆和各乡镇文化站为基地,分期分批对文艺积极分子进行培训。培养一大批热心公益事业的文化艺人和“土专家”,扶持一批文化专业户,帮助他们更新知识,提高技能水平;三是加强与大专院校的沟通、协作,争取有特长大学生到农村实习,搞社会实践活动,为农村文化建设带来新鲜理念,注入新的发展活力。

4.强化服务,使“三下乡”活动向纵深发展。从现在的情况看,由于农村文化工作基础薄弱,要改变农村文化工作的被动局面,“送文化”仍然是现阶段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应切实加强和改进“送文化”的工作,使之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的轨道。要建立良好的机制,丰富“送”的内容,活跃“送”的形式,选择“送”的时机。要将送文化下乡列入年度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指标要列入目标管理考核,“政府买单,群众看戏”的经费要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建立政府各有关部门的协作机制,形成单位和部门之间的共同合作。同时,注意探索促进“三下乡”与农民文化活动的有机结合,使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共同提高。

5.干部驻村,活跃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推广新晃侗族自治县“千名干部进农村”活动的成功经验,选派有责任感、有事业心,有专业特长的干部长驻农家,指导发动农民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带动农村文化的发展。创造条件,促进各驻村干部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以此为基础,促进各乡镇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创新活动形式,举办文艺汇演、山歌坳会、劳作比赛、农民书画展、征文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

6.多元投入,农村文化发展资金主要来源。文化事业建設费的安排应向基层文化建设项目倾斜,要保证有影响的重大群众文化活动的经费投入,市县乡财政每年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乡镇文化中心建设,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阅报栏等文化设施的建设,农村文化人才培训,鼓励补贴自办农民文化大院,还要设立专项资金,鼓励扶持农村文化活动的经常性开展。各职能部门要主动与上级部门联系,争取农村文化发展基金。通过政策鼓励、商业化运作,鼓励民间资金投入农村文化发展事业,按照“民办公助、一主多业”发展思路,采取结对帮扶、文明共建、挂牌命名、评比表彰等措施,促进文化中心户建设,“十一五”期间,力争达到一个村建有一个以上的文化中心户,一个乡镇有一个以上的民办演艺团队。

(责任编辑/彭巍)

作者:江月卫

第3篇:关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情况的报告

主任、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事关广大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保障,是一项关系民生的基础工程,也是一项提升农民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工作。省人大常委会一直十分关心、支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近年来颁布实施了相关地方性法规,提出了许多议案,加强了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监督与指导,有力地促进了这项工作的深入开展。这次省人大常委会把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列入专项监督计划,是对政府工作的大力支持和有力促进。下面,我代表省政府向省人大常委会报告近年来我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有关情况。

一、我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总体情况

近年来,我省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部署,加快文化大省建设步伐,积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文化建设八项工程”和“新农村文化建设十项工程”为主要抓手,逐步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着力加强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供给,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得到了逐步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得到了逐步改善。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不断完善。近年来,我省通过创建文化先进县、东海文化明珠、文化示范村(社区)等途径,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新建和改建了一大批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初步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十五”期间,全省对农村文化事业的财政投入逐年增长,省财政累计安排用于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专项资金达6500万元,各地用于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配套资金达10.05亿元。全省农村文化事业费年均增幅达19.74%。“十一五”以来,进一步加大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力度,省财政每年安排“两馆一站”建设专项资金3800万元,从今年开始提高到5800万元。2007年4月,省政府召开全省农村文化工作会议,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要求省财政每年至少安排1.09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农村文化建设,2008年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已增加到1.45亿元。省财政累计安排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专项资金1.59亿元。2007年底,省政府有关部门制定下发《浙江省农村有线广播“村村响”工程实施意见》,省财政拨付1.06亿元补助资金用于工程建设。

截至2007年底,全省有省级文化先进县36个,其中全国文化先进县20个;县级以上文化广场、文化中心285个;县级文化馆87个、县级图书馆79个,覆盖率分别达96.7%、87.8%,平均建筑面积分别达2442、3528平方米,超过国家一级馆馆舍标准。乡镇综合文化站挂牌有建制的为1483个,其中有站舍的972个,覆盖率为66%;有485个乡镇(街道)被命名为“浙江东海文化明珠”乡镇;70%左右的行政村因地制宜建成了村级文化活动室。全省共有广播电视播出机构83家,已建成覆盖城乡的有线广播电视光缆17万公里,有线电视用户达1007万户。新一轮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进入扫尾阶段,截至2007年底,全省1215个乡镇和32976个行政村的有线联网率分别达到99.5%和95%。其中,杭州、宁波、嘉兴、湖州、绍兴、衢州等6个市和52个县(市、区)基本实现了乡镇和行政村有线电视联网率均为100%的“双百”目标。农村有线广播“村村响”工程有序开展,今年力争完成总建设任务的40%以上。

(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不断丰富。近几年,我省紧紧围绕广大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文化需求,采取多种手段,不断丰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一是广泛开展“送书、送戏、送电影”活动。“送1万场演出、10万场电影、100万册图书”的文化下乡“三万工程”,连续几年被列入省政府为民办实事的一项重要内容,省政府还专门拨款为31个欠发达县(市、区)配送了流动舞台表演车。2007年,各地送演出到基层15621场,送电影超过20万场,送书籍达194万册。省新闻出版局从2005年起,先后向农村工作指导员联系点、农村图书室、贫困山区小学等捐赠各类出版物60余万码洋。2005年7月成立的“钱江浪花”艺术团,已先后在全省400多个乡村演出733余场,观众近175万人次,被中宣部等14个部委评为“三下乡活动先进集体”,获文化部“文化创新奖”。二是农村群众文化活动日益繁荣。2007年全省所有县(市、区)和乡镇(街道)组织以农民群众为主体、规模较大的文化活动1次以上。县级文化馆组织开展各类文艺活动6728次,乡镇文化站组织开展各类文艺活动33160次。广场文化、社区文化、村落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三是农村有线电视节目内容更加丰富。我省各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已全部实现了新闻节目的日播,不断提高自办节目能力,初步形成了省市县三级广播电视节目层次化服务、专业化分工的格局。积极开办对农栏目,各市县播出机构共办有广播对农栏目139档、电视对农栏目101档,所有县级台每周分别开办1档以上广播和电视对农栏目,近2/3的县级台广播对农栏目达到每周3档以上,对农栏目开办率走在全国前列。

(三)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形式不断创新。随着科技进步、投入增加、资源整合和设施队伍的不断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形式得到不断创新。一是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2006年,我省被文化部列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试点省。在实施过程中,我省稳步扩大工程覆盖面,努力使更多的基层群众特别是农村群众能够享受到数字文化服务。从2006年开始,省财政每年投入7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该工程基层中心的设备设施补助、网络建设和资源建设,2008年已增加到1000万元。目前,省中心已拥有电子图书50多万种、电子期刊1万多种,开发建设了资料库、数据库;各市结合本地实际。开展特色资源的数字化建设,已建有市级支中心11个、县级支中心80个、乡镇基层点1334个、行政村基层点30272个,覆盖面达85%。有线电视数字化工作稳步推进,逐步向农村地区延伸,目前全省有农村数字电视用户20多万户。二是广泛开展农民“种文化”活动。在各级政府和乡村组织的推动、扶持下,许多地方的农民群众成立了腰鼓队、舞狮队、秧歌队、舞蹈队、民间乐队等,自己制作乐器,自编、自导、自演,因地制宜开展了一系列群众性文化活动。去年,浙江日报、钱江晚报、今日早报和浙江在线新闻网站联合临安、嘉善等61个县(市、区),开展了农民“种文化”百村竞赛活动,反响热烈。今年,在全省开展的“千镇万村农民种文化”活动,进一步激发了形式多样的农民自办文化,对满足各年龄段农民多层次的文化需求起到积极作用。三是加强农村广播电视节目的无线覆盖。各级广电部门按照国家广电总局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充分利用现有无线广播电视的资源优势,稳步推进辖区内中央农村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程的建设任务。这项工程涉及56个

广播电视台(58个发射点)、127部无线发射机的新建、安装和改造,总投资额为5668万元。国家广电总局要求在今年6月底前完成,我省目前已基本完成工程建设任务,验收后准备试播出。四是推进服务“三农”出版工程和“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从2006年开始,省新闻出版局连续三年组织实施“百种服务‘三农’重点出版物出版工程”,共组织出版了357种农民“买得起、看得懂、用得上”的服务“三农”出版物,《农民维权300问》、“效益农业技术问答丛书”等被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农业部列入向全国推荐的优秀“三农”图书。同时,省新闻出版局还深入丽水、衢州、舟山三个欠发达地区进行实地调研,摸清农村备类图书阅览室建设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的有关意见,搞好规划,整合资源,积极拓展农村图书市场,稳步推进“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目前,全省19395个建有村级文化活动中心的行政村中,已有8440个建立了图书阅览室或“农家书屋”。

(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队伍不断加强。启动农村文化队伍素质提升工程,对全省从事文化、艺术领域工作的骨干和乡镇文化员、村级文化管理员分层次进行培训,组织农民文艺汇演,提升农村文化活动的水平和质量。2007年,全省各级文化部门组织培训图书馆长、文化馆长、乡镇文化站长、乡镇文化员及农民文化骨干共计31670余名。目前,全省各县(市、区)共有文化馆从业人员1469人、图书馆从业人员1257人、乡镇(街道)文化站专兼职工作人员3269人。拥有电影放映队近2000支,业余文物保护队伍1万余人,省级文化示范户4000户。此外,全省农村还活跃着400多家民营剧团、24600余支业余文体队伍,集聚了51万余名业余文体骨干,涌现出一批特色鲜明、成果突出的群众文艺创作群体。这些农民业余文体团队,紧紧依托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文化阵地。积极开展活动,丰富了农民业余文化生活,成为繁荣农村文化的一支重要力量。

(五)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内涵不断拓展。随着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投入的加大以及公共文化服务手段和服务队伍的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也得到了拓展和延伸。一是农村演出市场进一步繁荣。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在政府的鼓励支持下,农村民营剧团长年活跃在山区、海岛、乡镇,每个剧团一年演出200到600场。以越剧之乡嵊州市为例,2006年共有民营剧团101个,其中常年演出的剧团30多个,季节性演出的剧团50多个,临时性演出的剧团近20个,从业人员3600余人,全年演出16000场左右,收入约5000万元。二是广播电视“低保”工程正式启动。今年以来,新一届政府将广播电视“低保”工程列入“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省广电局先期进行了广泛调研,并在龙游、武义、青田等3个县开展试点,研究制定了通过减免网络初装费来保障广大农村“低保户”家庭基本文化权益的工作方案;2008年度省财政专门为这项工程建设编列了预算。同时,为配合这项工程的顺利开展,在全省组织开展了向农村困难群众捐赠电视机的大型募捐活动——“彩虹行动”,得到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目前,全省各地捐赠的6万多台电视机。已陆续发放给低保户家庭。三是农村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根据2006年修订的《浙江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在各县市成立了文物监察中队,加大了对农村地区文物保护的力度。各地每年举办“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积极开展历史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加强对农民群众的文化遗产保护宣传,努力把继承传统文化和建设现代文明结合起来。我省在全国率先实施了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建立了覆盖全省的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省政府先后两批公布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305项,有44项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入选数量居全国首位。根据《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规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实施政府补贴。备地纷纷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门机构,杭州市和25个县区已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二、我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广大农村特别是欠发达乡镇的文化建设还很薄弱,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与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还有不小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一些地方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作重视程度不够。考核机制缺乏。由于对基层政府农村文化工作缺乏有效考核监督机制和具体考核措施,一些地方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认识不足,领导重视程度、投入力度和工作力度都还不够,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相对薄弱,有些地方黄、赌、毒和封建迷信等现象还比较严重。

(二)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财政投入经费不足,设施不全。一些地方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投入缺乏制度约束和连续性。一些地方文化事业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偏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经费投入更少。不少乡镇文化站没有经费预算,事业建设、业务活动和日常办公等基本经费不足。据统计,欠发达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占全省1/4的经济薄弱村,普遍缺乏农村文化阵地和文化活动器材,影响了文化活动的正常开展。

(三)全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平衡。主要是地区间不平衡,不少欠发达地区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于沿海发达地区。如宁波市建有村级文化室的比例为92%,比丽水、衢州市建有村级文化室的比例各高出73、68个百分点。同时,在农村各项社会事业中,农村文化明显滞后于农村教育、卫生事业的发展步伐。

(四)乡镇文化站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人员队伍不够稳定。一些乡镇对文化工作不愿管,县文化主管部门却管不了,影响了乡镇文化站作用的发挥。全省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文化员)缺编较多,平均缺编比例为22.6%;“挪作他用”与“专职不专用”现象比较普遍,兼职比例超过90%;不少地方的乡镇文化员为招聘人员,有些待遇落实不到位。乡镇文化队伍知识和业务结构不合理,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数不到20%。

三、下一步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打算

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全省各级政府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按照加快建设文化大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坚持政府主导、面向群众、公益服务、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的原则,以实施新农村文化建设十项工程为重点,加快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努力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更好地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切实保障广大农民的基本文化权益,为全面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作出新的成绩。

下一步我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到“十一五”期末,基本形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的农村文化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新格局。县、乡、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对完备,县有图书馆、文化馆。2/3的县有专题博物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85%左右的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初步实现“一乡一站,一村一室,一人一册”的建设目标。农村现有文化资源得到进一步整合,农村文化队伍不断壮大,农民自办文化更加活跃。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的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初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广泛参与,布局比较合理、设施比较完善、功能比较齐备、服务比较便利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在促进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围绕上述总体目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主要做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进一步发挥多种主体作用,形成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合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涉及面比较广,需要发挥政府机构、各种文化服务机构和社会力量等多方面的作用,促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主体的多元化。

1、充分发挥政府机构统筹协调的作用。县、乡两级政府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主导者,要切实担负起资源统筹、规划协调、政策制订、组织部署和督促检查等职责。县级文化广电新闻出版部门要根据现行文化政策与发展规划,着眼当地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积极有效地开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管理工作。

2、充分发挥执行机构直接服务的作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执行机构,如县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文化事业单位以及非营利性广播电台、电视台和乡镇文化站、广电站等,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力量,要全力投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直接服务广大农民群众。原来一部分属于文化事业性质的单位转为企业或准公益性质单位后,尽管身份发生变化,仍然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主体,要继续发挥其社会服务功能。

3、充分发挥非营利性机构的补充作用。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举办的非营利性文化服务机构,如文化基金会、文化团体等,其主体力量逐步增强,活动范围不断扩大,可以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要充分利用我省民营经济发达、民间资本丰富的优势,广泛发动和吸收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二)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基础建设,完善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农村公共文化设施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物质基础,全省各地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文化基础建设,确保完成“十一五”文化设施建设目标,逐步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县乡村三级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1、完善县级文化基础设施。以文化先进县建设为抓手,推动县级文化设施建设。到“十一五”期末,实现全省45%的县(市、区)成为省级文化先进县,其中全国文化先进县的比例达到26%的目标。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建设面积分别达到一类地区不低于国家二级馆标准(1500平方米),二类地区不低于国家一级馆标准(2500平方米),三类地区适当有所提高。因地制宜建设县(市)综合性的文化艺术中心,具有独特地方文化资源的县(市)可建设特色博物馆。

2、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加快建设集图书借阅、宣传教育、文艺娱乐、科普培训、信息服务、体育健身和青少年活动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站。一、二类地区乡镇文化站建筑面积分别不低于500平方米、1000平方米,中心集镇及三类地区文化站建筑面积不低于发达地区省级东海文化明珠相应硬件标准(1500平方米)。力争到“十一五”期末,全省35%的乡镇(街道)成为“浙江东海文化明珠”,其中欠发达地区达20%。为推动该项工作,省政府将作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出台相关文件,并召开全省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现场会。

3、积极建设村级文化活动室。充分利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和闲置校舍、旧礼堂、旧宗祠等,采用多种方式建设多功能、综合性的村级文化活动室。三类地区要推进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室)标准化建设;因机构改革被撤销的原乡镇政府所在村,要充分利用原乡镇文化站站舍;经济薄弱村要按照配备最基本的文化活动设施、保障最基本文化活动经费的标准,进行文化活动场所建设。通过努力,争取到“十一五”期末,全省85%左右的行政村建成能正常开展活动的文化活动场所。其中不低于1/3的行政村建成适应群众需求、功能基本健全的文化活动中心。加快推进“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创建省级文化示范村300个。

4、高质量完成面向农村的文化网络建设任务。优先安排和落实关系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村村通”、“村村响”、无线覆盖、广电“低保”等文化项目,基本实现有条件的20户以上自然村通广播电视,各行政村建有广播室,有线广播农户收听覆盖率达到80%左右。有条件的县(市、区)开始推行或实现农村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出版发行网络覆盖到乡镇一级。

(三)进一步增强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能力。不断丰富农民群众文化生活。做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关键是要有队伍、有产品、有活动,不断提高基层文化造血功能,不断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涵,更好地满足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1、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实施全省农村文化队伍素质提高计划。到“十一五”期末,系统培训各文化馆、图书馆干部,乡镇文化员及各艺术门类骨干,切实提高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能力。通过组织知识竞赛、技能比赛、作品展示等,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激发他们的文艺创作能力。依照有关规定。对乡镇文化工作人员实行从业资格制度,开展试点工作。充分发挥村文化员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骨干作用,逐步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村文化员队伍,为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人才支撑。

2、繁荣农村文艺创作。把农村题材更多地纳入舞台艺术生产、电影和电视剧制作视野,加大群众文艺人才培养和精品创作的扶持力度,通过举办农村题材的小戏、小品比赛、展演、评奖等活动,不断推出新人新作,为农村文艺舞台注入生机和活力。在全省乡镇、村落、社区、街道建立以特色项目和创作群体等为载体的种文化基地,通过县级文化馆的指导、辅导,不断繁荣农村文艺创作,生产更多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

3、积极引导农村自办文化活动。创新文化活动理念。从“送文化”向“种文化”转变,让广大农民群众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中唱主角。鼓励有条件的县、乡组建业余文艺团队,面向农村开展经常性的巡演活动。引导扶持以农民群众为主体的各类文化活动,对在农村文化活动中贡献突出的农村各类文艺团队给予一定奖励,以充分调动农村文艺骨干的积极性。“十一五”期间,全省各乡镇(街道)每年组织一次以上以农民群众为主体的文化展演活动;各县(市、区)精选一批优秀的民间文艺节目,每年组织一次农村文艺汇演;在县级文艺汇演的基础上,选拔一批节目,在全省范围内组织两次省级文艺

汇演。

(四)进一步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手段,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按照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要求,不断创新服务形式,完善服务手段,提高服务效率,努力让更多的农民群众享受到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务。

1、全面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依托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和中小学远程教育等网络,开展农村社区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十一五”期间,建好国家中心资源浙江镜像站和省、市、县三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技术服务平台。积极建设本地特色资源库,实现所有的县建有分中心,大部分的乡镇、行政村建有基层服务网点的目标,让包括外来务工人员在内的广大群众,能够就近、方便、低成本地享受和利用网上公共文化资源。

2、继续开展送戏、送书下乡活动。根据“三贴近”的要求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有针对性地组织一些农民喜欢的文艺节目下农村,努力解决偏远地区、欠发达地区农民群众看戏难的问题。全省各级文化行政主管部门组织专业或业余文艺团队下农村。每年举行公益性文艺演出活动1万场以上。县级组织的下农村演出,每年每个乡镇平均不少于6场,基本保证每个乡镇每两个月能看一场演出,演出覆盖面达到100%以上,受益行政村达到50%以上。积极组织送图书下农村。在省级统筹指导下,采取图书流动车送书下乡、送书上门和定期更换图书等方式,充实“农家书屋”,满足农民群众看书需求。同时,在县级图书馆设立图书配送中心,在乡镇文化站设立图书配送分中心,通过分中心向村流通站(点)配送图书,实现城乡图书信息资源的流通和共享。争取到“十一五”期末,全省1/3的行政村建立流通站(点);配送中心的藏书不少于2万册,分中心的藏书不少于5000册;每个流通站(点)的图书每季度更换流通一次,努力解决农民看书难的问题。

3、全面实施农村电影“2131”工程。按照《浙江省农村电影改革发展试点工作方案》,全面推进我省农村电影“2131”工程的实施。通过落实财政扶持政策和组建新型农村社区电影院线、数字放映队,积极探索“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买服务”的农村电影改革发展新路子。建立多种所有制、多种主体和多种发行放映方式相结合、公共服务和市场运作相协调的农村电影发行放映体系,形成覆盖全省农村的数字电影发行放映网络。到“十一五”期末,基本实现每个中心村每个月放映1场电影的目标,努力解决农村群众看电影难的问题。

4、积极开展文化“低保”工作。全面实施广播电视“低保”工程,进一步扩大农村广播电视覆盖面,推进城乡广电公共服务均等化,满足群众最基本的文化需求。从今年开始每年安排600万元的困难群众文化活动经费,着力改善困难群众的文化生活。下一步将逐步扩大“文化低保”覆盖面,如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添置必备的文化设施。组织开展文化活动,切实保障他们的基本文化权益。

(五)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保障。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关于全面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决定》。从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出发。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组织和保障,努力推动我省农村文化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上一个新台阶。

1、完善工作责任机制。把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建立科学的农村公共文化发展统计指标体系,加强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督促、检查和考核。各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密切协作、齐抓共管,切实承担起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的相关责任。

2、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发挥政府公共财政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文化的投入力度,特别是加大公共财政对欠发达地区和低收入群体的扶持力度。省财政按照省政府关于农村文化建设的要求,每年安排专项资金,主要用于补助欠发达地区和鼓励发达地区的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文化下乡活动、农村文化队伍培训和各类农村文化重点工程的实施。各级政府在保障公益性文化事业经费的同时,要相应设立当地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以购买和补贴公共服务的方式,加大对直接面向农村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

3、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采取有效调控手段,把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和增强农村文化创新能力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农村文艺调演和举办洽谈会等方式,搭建文化贸易平台,积极引导文化消费,扶持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努力使广大农民群众享有更加充分、质优价廉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同时,加强对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以及演出、娱乐、网吧、文物流通等农村文化市场的管理,加强执法力量,加大监管力度。坚持不懈地开展“扫黄打非”斗争,为做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4、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政策。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的要求,结合我省农村实际,制定贯彻落实的具体政策措施。进一步降低农村自办文化的市场准入门槛,鼓励企业参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管理,建立高效、透明的文化捐赠渠道,支持企业和企业家以冠名、建立文化基金会等形式,为农村文化基础建设和群众文化活动捐款捐物、为农民购买戏剧演出等公共文化产品,积极引导非营利组织等社会成员为农民组织文艺演出、提供文化辅导培训等,进一步调动全社会参与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和服务的积极性。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作者:葛慧君

第4篇:关于农村文化生活现状调查报告

根据本专业的暑假学习要求和安排,这里以本人所在的五里村为调查对象,进行关于农村文化生活现状的调查。通过对村民平时生活的观察和相关情况的询问,结合政府网站的信息,得出了以下结论。 一.文化现状

首先,从整体上来看,文化生活在村民的日常生活中占一定的地位,在新农村建设的指引下,开展了一系列的文化活动,宣传党的群众路线,宣讲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等等。从村务显示的信息来看,文化活动涉及教育、道德思想、方针路线、生产等多个方面。因此农村文化生活呈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景象。但是从细节上来看,文化建设较为粗糙,文化工作者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并不突出。第一,从村务反映的信息来看,关于文化方面的新闻活动所占的比例并不大,从时间上看每年的数量大概只有五篇左右,其对象往往是党员干部,与村民真正相关的活动数量有限,例如最近一篇关于文化活动的报道是村老年协会在老年活动室举办的“迎新春”书画创作及展示。第二,有一定的文化团体,但是对于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并没有带来实际的变化,能参与其中的村民有限。从政府网站了解到,村中有舞蹈团,合唱队,腰鼓队等等,对于普通村民来说并不知道这些团体的存在,也没有办法加入其中。所以这些文化团体没有形成很好地带头作用,村民的文化生活状况也是参差不齐的。第三,文化建设主要集中在娱乐、体育设施等方面,缺少像图书阅览室,农村书屋之类的场所,为村民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村中有活动中心供村民健身,近期还新建了一个大型的羽毛球馆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创建了农村文化的新亮点。

结合本人多年在村中的生活经历,以及现在所观察到的一些现象,可以看出村民有一定的文化建设的意识,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相当高。例如傍晚时分可以看到村中两个大型的小区门口分别有两批广场舞的队伍,几乎每天都准时在规定的场地尽情地舞蹈。与此同时踏入村中的商业街可以看到很多村民自发的出门带着一定的器具找空旷的场地进行小团体的休闲娱乐活动。此外,受到近些年黄梅戏发展的影响,一些黄梅戏的慰问演出更是受到了很多村民的欢迎,基层宣讲员改编的黄梅小品在村民中的演出赢得了一致的好评,把更多的惠民政策和精神通过文化活动以喜闻乐见的方式传达给了村民。因此党员干部,村委会的领导干部没有忽视文化建设,农村的文化生活在明确的指导下朝着一定的方向有条不紊地展开。 二.问题分析与对策

尽管村民的文化生活现状良好,其中还是存在着诸多问题。健康的文化活动开展有限,由于村民传统思想观念根深蒂固,许多封建迷信活动,不良的赌博活动仍然存在,成为了村中不和谐的因素,不利于文化建设。规范性的文化场所有限,文化活动宣传不到位,多数村民并不知道其存在,文化活动场所成了摆设。缺少指定的文化活动服务中心,文化建设没有形成有组织有纪律的活动团体定期安排活动工作。真正能让大多数村民参与其中,丰富文化生活,提高文化素质的活动并不多,村民参与度不高使得村民文化生活的不平衡。形成这些现象,主要是因为文化设施投入较少,村干部对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远不及经济建设。近些年村中工业园发展迅速,追求利益的驱动下村内的建设主要集中在了经济发展上,加上资金有限,文化建设活动收益少,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收获,因此村干部选择了首先大力发展经济,提高村民收入,在生活富裕的基础上在开展文化建设。但从近些年来看这种思想有所转变,更是由于大学生村官的到来为农村建设出谋划策,村民的文化生活也因此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综合以上的种种现象和问题,提出几点意见和建议:第一,要不断增加娱乐活动场地。针对不同的年龄层面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扩大活动层面,带动全体村民,重视文化教育活动,传授知识经验技术,为村民的生产活动提供有益的帮助。第二,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将村民组织起来观看传统黄梅戏剧目,或者多邀请团体到村民中进行慰问演出,利用村中的空旷场地建设文化广场,定时地免费为村民举办多样的文化演出。第三,加大文化产业的建设,充分利用村中文化资源,对一些有历史背景和文化渊源的地方进行开发利用,创造出有本村特色的文化产品。第四,扩大文化活动的规模,加强文化宣传,在村街巷口张贴相关的文化活动的信息,吸引村民的注意。第五,选拔一定的文化人才,负责全村的文化事宜,组建一支文化骨干队伍。目前村中文化建设缺乏组织性,由村干部党员统一管理,难免有不足之处,挑选一些专门的人才去管理是有必要的,有利于农村文化的长远发展。定期安排文化骨干去村民中走访,调查询问村民的实际文化需求,进一步改善村民的文化生活。 综上所述,根据本次的调查情况来看,本村的文化建设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村民的文化生活有待提高,反映出农村文化生活建设目前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需要从村民本身以及村委会干部那里寻找问题所在,村干部需要加强文化建设的意识,努力为村民的文化生活提供更多的服务,将文化建设提到本村发展的日程中去,多向文化工作者询问相关的意见和建议,尽可能的满足村民文化娱乐的需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号召下营造和谐文明的氛围,进一步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质和素养,带领村民共建美好家园。

第5篇:关于农村文化生活调查报告1

农 村 文 化 生 活 调 查 报

学校:新乡学院院系:外国语学院班级:姓名:徐慧敏学号:

级英教一班

10 10030401022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也随之提高,一直以来我国都是以一个农业大国的形象立足于世界,尽管我国的工业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但是作为我国支柱产业的农业依然需要更强更好的发展,那也就意味着对农民的文化水平和农村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那么目前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和农民文化生活的现状如何?农民收入提高了,生活富裕了,文化生活“富”了吗?带着这些疑问,我利用暑假返乡时间,对我家乡几十个村庄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进行了调查,希望能够对新型农民的培养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 一 、农村文化生活的现状及特征:

(一)农民的娱乐方式单调,局限于家庭娱乐方式

电视是目前农村用于休闲的最主要方式,电视在农村的普及,极大地开阔了农民的视野,丰富了业余生活。但由于电视反映农民尤其是农民娱乐的节目较少,其作用的发挥受到了限制。有些地方因为基础设施落后,有线电视开通较少,只能收到地方仅有的几个频道,节目数量少、质量差。基层电视台成为地方领导亮相的舞台,一些部门赚钱的工具,而对群众急需的农业生产技术,群众渴求的文化生活问题关注很少。而且,虚假广告的泛滥导致百姓上当受骗。

打牌、打麻将和下棋也是农民重要的娱乐方式。打牌以前主要是妇女的娱乐方式,但现在一些年轻人也比较热衷于此,且已经由以前的打“空牌”转向“玩儿钱”了,但下注一般较小。中年男性的娱乐方式以打麻将为主,农村妇女当中也有不少以打麻将为主要娱乐方式的,其主要是经济条件较好、空闲时间比较多或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妇女。打麻将只是为了娱乐和消磨时间,下注比较小。年轻人一般都是聚在一起“转街”或打牌、打麻将,由于没有特别适合年轻人的娱乐方式,他们很容易转向不良的行为,比如赌博、聚众斗殴。 串门可以说是农村最常见、最传统、成本最低的休闲娱乐方式了。尤其对于农村妇女来说,串门更是她们业余生活的主要消遣方式。

(二)赶集、庙会、秧歌等传统方式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

集市是农村每周都有的,赶集也是农民业余生活的方式之一。在农村,每个乡镇都有1 ~ 2个村设有集市,基本上是每10天就有3 ~ 4天是集。在集市上,农民可以购买生活生产所需的用品,走走逛逛,是休闲的好方式之一。集市在繁荣农村经济的同时也丰富的农民的业余生活。

每个乡镇都有一个或多个村有每年一度定期举行的庙会,并且曲阳县城也保留着一年一度的庙会形式。每逢庙会,村里张灯结彩,农民也趁此机会走亲访友。庙会期间,有踩高跷、舞狮子、扭秧歌等各种表演,十里八村的全来助阵,到处人山人海,男女老少齐上阵,载歌载舞,其情其景堪称是中国特色的乡间狂欢节。另外,庙会期间都会请剧团唱戏,但是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对唱戏已没有以前那么浓厚的兴趣,看戏的主要是中老年人,年轻人几乎没有。

秧歌也是农民喜闻乐见的娱乐方式之一。在一些农村,村里会定期组织扭秧歌,村民既是观众又是演员,大家凑在一起其乐融融。每到春节前后,还会组织秧歌队去邻村表演,为丰富农民文化生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公共体育设施不足,体育锻炼缺乏。农村的体育活动开展的情况并不尽如人意,农民主要参加的体育活动主要有羽毛球、乒乓球、篮球、秧歌等。但由于大多数农村没有活动的专门固定场地,农民平时很少开展这些活动,只有在春节前后扭秧歌、打球。一些经济发展较好的村镇每年会组织比赛,例如灵山镇有篮球比赛,县城每年还组织舞狮大赛。但大多数农村,农民只能在自家庭院和公路街道及天然场地开展一些简单的活动。农村基础设施总体上还比较落后,不能满足村民的要求,影响了体育活动在农村的开展。

(四)赌博日益盛行,并有趋于泛滥之势。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口袋里钱的增多及大把空闲的时间,赌博行为在农村越来越泛滥。并且,其涉及的范围之广,覆盖了老人、成年人和儿童。在农村,人们普遍并不认为赌博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人们大多数认为这只是休闲娱乐的方式,有的甚至认为赌博是一种经济实力、能力的表现及标志。但是,赌博的危害是极大的。它会造成金钱的浪费和对财富不择手段的追求。打牌还往往会造成家庭的矛盾以及对子女的消极示范作用。恶性的赌博往往还易滋生社会治安事件。

(五)由信息闭塞到互联网时代的“萌芽”。通过调查,一些偏远的农村信息还比较闭塞,农民大多数对外部信息的获得还局限于通过电视或偶尔去一次城市,信息获得渠道较少,严重影响着农民知识技能的获得和农村的经济发展。但在一些相对较好的农村,近几年网络逐渐得到发展,但在家庭中普及率并不高。仅有的一两家网吧也只有十几台电脑,且装修陈设简单,设施落后。顾客中绝大多数都是未成年人,而这些人几乎都在玩电脑游戏或聊天。电脑和网络本应成为孩子开阔视野、传播文明的工具,但如果缺乏适当的管理和疏导,势必会影响他们的学业,甚至毒害他们的身心健康。农村互联网的建设和发展,是大势所趋,但又是一把双刃剑,对于新农村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大的考验。

跟据调查结果来看,80%的村没有体育锻炼场所和体育器材;80%的村无图书室、文化活动室或阅报栏,即使有活动室的也是徒有虚名,经常锁着门,活动工具简单稀少,藏书缺少实用性,管理不到位;60%的村广播虽然畅通,但仅限于会议通知和广播找人,没有从事文化宣传和文化服务活动,不能起到活跃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目的;90%的村无文艺宣传队(业余剧团)。

二 、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没有规范的文化活动场所。目前农村主要就是缺乏文化活动场所,农民的文化活动类型少,文化生活单一。 大部分农村没有文化广场,没有图书馆,没有老年人活动中心,多数人每天以看电视,打扑克来度过自己的业余时间,只有少数的会唱歌,扭秧歌,下棋等的文化生活,但一年也只有的几次,老年人辛苦了一辈子,晚年的业余生活也只是在唠嗑溜达中度过。

(二) 目前乡镇文化服务中心开展工作难,发挥作用不力。从调查问卷和我们走访的一些乡镇看,大部分乡镇文化服务中心运转困难,组织文化活动少,门庭冷落,形同虚设。

(三) 农村文化人才匮乏。目前不少农村的中青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甚至一些中青年妇女也携子伴夫外出打工了,因此导致大量农村文化精英流向城市,引发农村文化人才缺乏,农村基本上只剩下了“妇、老、幼”的人力结构,导致当前农村开展文化工作和组织农村文化活动陷入困境。多数从事文化生活建设的工作者存在“专干不专”、“管文化的专职干部不管文化”的现象。

(四)“轻文化、重经济”的体制性因素。部分乡镇领导只追求经济发展,几乎把全部精力都放到跑项目和资金上,农村文化生活建设根本不纳入地方的发展规划,更挤不上财政支出项目,同时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的考核多注重于经济发展情况,对文化考核无硬性指标。因此形成农村文化建设出现“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

(五)资金不足,培训不够。由于乡镇财力有限,对于支持文化事业的投入资金少,因此致使一些文化基础设备无能力更新、文化中心平时无资金开展活动,同时因经费困难,上级文化部门很少组织文化专职人员的业务培训,致使基层工作者综合业务素质低,组织、协调及带动能力差,出现农村文化活动开展难的现象。 三 、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充分认识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我省农村文化建设还存在许多困难,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文化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文化产品、文化活动供给不足,文化活动相对贫乏,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一些地方党委和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视不够,投入不足,没有将农村文化建设真正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政府工作目标中。这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加以解决。

(二)要树立农村文化建设远大目标,坚持科学发展观

农村文化建设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政府投入,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深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实现和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努力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经过5年的努力,基本形成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农村文化建设新格局,农村文化建设综合水平进入东部发达地区行列。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一县两馆、一乡一站(中心)、一村一室一广场、一人一册图书”的目标,并达到国家有关标准。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切实得到解决。培养和建设一支具有较高业务素质、人员相对稳定的新型农村文化队伍。

(三)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积极发展农村电影放映。免费为农民放映电影。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乡(镇)、村积极发展固定放映场(点),恢复农村集镇影剧院并建设数字化电影院。要不断开拓农村电影市场,广开渠道,通过开展科教片专场、爱国主义教育片专场、未成年人教育片专场、农民喜庆场等多种形式和渠道,实现农村电影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通过几年的努力,把我省农村电影市场真正启动起来、繁荣起来,使农村电影走上良性发展轨道,到2010年基本实现全省农村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目标。

发展“农民书社”等农民自助读书组织,为农民群众读书提供方便。实施送书下乡工程,以政府采购形式,每年集中招标采购一批适用于农村的图书,直接送到重点县的乡村文化站(室),方便农民群众阅读。改进报刊订阅发行工作,缩短发送时间,使农民群众及时看到报刊。

(四)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文化活动。充分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组织花会、灯会、赛歌会、文艺演出、劳动技能比赛等活动。大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积极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民间工艺、民间艺术、民俗表演、民俗旅游项目。

(五)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和机制

加快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县文化馆、图书馆的改革主要是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建立健全符合农村公益文化事业单位特点,人员能进能出,职务和待遇能高能低,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事管理新机制。加强对农村文化骨干和文化中心户的免费培训辅导,扶持奖励民办文化。

探索农村文化设施运行管理新机制新办法。统筹文化、教育、科技、体育和青少年、老年活动场所的规划建设和综合利用,合理布局,加强现有资源整合,努力做到相关设施能够共建共享,着力解决农村文化设施分散,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

总之,农村文化设施的建设、农民们丰富的业余文化生活的实现都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参与,相信经过我们不懈的努力,农村的文化建设会越来越好!

第6篇:关于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现状调查报告

当前,党中央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提出要培养新型农民,这就对农民的文化水平以及农村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而在我的家乡,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如何呢?对此,我利用暑假时间,对此我对家乡的几个村庄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进行了调查。在我家乡的农村里,农民的生活情况基本上是相似的,因此这几个村庄是整个地区农村社会的一个缩影,可以代表家乡农村的整体状况。

一、基本情况

总的来说,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的文化建设也在蓬勃地发展和繁荣,农民的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化、多样化。就我调查的范围和人群来说,农民对当前的情况是基本满意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 按时间来说

从近二十年来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状况的变化来看,经历了先慢后快的发展过程。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由于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以及市场经济的逐渐形成,农村的整体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但同时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历史原因所造成的父辈们自身文化素质过低、观念落后,使得他们在受到外来文化冲击时显得犹豫、盲目以及不适应,农村里传统的文化生活方式如:看大戏、听说书、扭秧歌、祭祖等逐渐消失,农村文化阵地明显萎缩,文化建设发展缓慢。 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到现在,这种情况开始逐渐好转。80年左右出生的人开始成为农村家庭的家长,这些人大都受过初中文化教育,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都有了很大提高,他们对各种新鲜事物感兴趣,并且接受很快,于是,一度单调沉闷的农村文化生活逐渐变得丰富多样,听广播、看电视、打扑克、搓麻将、看电影等文化娱乐活动得到广泛接受和普及。

种类 彩色电视机 数字电视 电磁炉 电冰箱 空调 其他

比例 80% 70% 30% 45% 10% 3%

2、 按不同人群来说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也有了较大变化

农村文化生活的主体30岁到45岁之间的成年人,不管是在村里还是自己家里,他们主导着文化活动的组织方式和进行的内容,他们的文化生活方式从19世纪到现在也有了极大的变化。

19世纪家乡人得娱乐方式

种类 玩扑克 打麻将 其他

比例 35 15 50

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村民的娱乐方式也随只变化。下面是对当前家乡人普遍的娱乐方式的调查,当然这也是我组调查的几个村的一个缩影。

2012年家乡人得娱乐方式

种类 看书 玩扑克 上网 打麻将 看电视 其他

比例 4% 15% 22% 2% 55% 2%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活中很多的弊端也随之显现了出来。从农村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整体来看缺乏指导、监督和引导。比如我在调查邻村的一个“黑网吧”时,发现近80%都是未成年人,而这些未成年的初中生和小学生几乎全部是在玩电脑游戏或者聊QQ。电脑和网络本来是一种现代文明的传播工具,而如果缺乏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的管理和指导,使孩子们整日沉迷在游戏或聊天的虚拟世界里,势必会影响他们的学业,甚至毒害他们的身心健康。

然而,老年人却是一个比较容易被忽略的群体,他们的文化生活相较于其他年龄的人群显得相对贫乏,在我所调查的这些农村里针对老年人的文化活动太少太少,原因主要是缺乏组织。

二、 当前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主要是:

1、 赌博严重

在我这次调查的几个村庄里,有近30%的农民在打扑克、搓麻将的时候赌过钱,虽然数额不大,一般都是一元、两元,并且按这些农民所说,“如果不来点小意思,就找不到人跟你玩”。 现在村里的一些杂货店里大多都买有自动洗麻将的机器供人们来大麻将,自己从中收取费用。这种风气必须加以遏制,阻止其扩散蔓延。

2、 迷信活动

在这次调查中我发现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我调查的村庄全部是汉族,有近10%的家庭信仰基督教,由于农村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使得基督教在当地农村的传播。为了吸纳更多的教徒,向文化水平不高的村民宣扬一些迷信思想,比如:“信基督者得病可以不用打针吃药,有主保佑病就能好”等,这已经带有很深的迷信色彩了。如果不加以整治任由其在人民面前传播,后果将不堪设想。

3、 部分农民的参与热情不够

有些农民仍然只注重挣钱,认为有钱能使鬼推磨而忽视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对群体文化活动热情不高,参与较少。

三、 几点建议

以上是我所调查的家乡农村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基本情况,通过这次调查,我认为家乡农民对目前的现状是基本满意的,农村的文化活动是丰富多彩也是农民喜闻乐见的。但目前的现状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不适应,存在着一些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对此我提出几点建议:

1、加强硬件建设。

就目前的经济情况来看,家乡的农村乡镇有能力来建设一些公共文化场所,如:农家书屋,健身的器材和场地,放映厅等。 使村民的生活丰富多彩。

2、重视对农民的文化教育。

上级部门应多开展一些“送文化下乡”活动,并且应该针对农民需求,丰富“送文化”的形式和内容,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更新他们的思想观念。

3、加强农村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和学校的硬件设施设备。

是农村的学生也能享受城市化的教育条件。而不能因为是乡村学校就不加配制应有的教学器件。还应提高乡村教师的知识水平和道德水平,使农村的孩子能得到良好的教育,真正地学到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质,这必将对未来农村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第7篇:农村文化生活现状调查问卷

关于农村文化生活现状的问卷调查

一、调查人员的个人情况

1、姓名:( )

2、性别:□男 □女

3、年龄:□30岁以下 □30~40岁 □40~50岁 □50岁以上

4、家庭年收入:□1万元以下 □2~5万元 □5~10万元 □10万元以上

5、职业:□事业单位 □个体、私营 □农民 □无业 □其他

6、文化程度:□大专或本科 □硕士或硕士以上 □大专 □高中以下

7、所在城市( )

二、经常参与或感兴趣的文化娱乐活动(可以多选)

1、玩麻将、纸牌游戏( )

2、看电视、听广播 ( )

3、串门( )

4、上网 ( )

5、赶集,逛庙会

6、广场舞 ( )

7、其他活动( )

三、每月平均用于文化生活的时间的选择率

1、15小时以下( )

2、15~30小时

3、30~60小时 ( )

4、60~90小时 ( )

5、90~120小时 ( )

6、120小时以上( )

四、更喜欢哪种文化娱乐活动

1、外地或城里的文艺团体送戏下乡 ( )

2、能够亲身参与的活动 ( )

3、当地农民自编自演的节目 ( )

4、观看反映基层群众生活的影视剧作品 ( )

五、家中是否通有网络

1、有(

)

2、无(

)

六、上网目的

1、工作(

)

2、学习(

)

3、娱乐(

)

4、其他(

)

七、当地有无文化站或文化室等活动场所

1、有(

)

2、无(

)

八、是否经常到文化站参加活动

1、经常

(

)

2、偶尔 (

)

3、从不参加(

)

九、对当地业余文化生活态度

1、满意 ( )

2、不满意 ( )

3、无所谓( )

十、对政府文化生活方面工作的态度

1、满意( )

2、不满意( )

3、一般( )你认为十

一、农村地区应该建设那些文化基础设施

1、乡镇文化活动中心( )

2、村文化大院( )

3、广播站( )

4、体育健身设施( )

5、图书室( )

6、棋牌室( )

7、有线电视( )

8、网络( )

9、其他( ) 谢谢您的配合!!

第8篇:与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有关的调查报告

一、调查背景

当前,党中央立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提出要培养新型农民,这就对农民的文化水平以及农村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而在我的家乡,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如何呢?对此,我利用暑假时间,对此我对家乡的几个村庄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进行了调查。在我家乡的农村里,农民的生活情况基本上是相似的,因此这几个村庄是整个地区农村社会的一个缩影,可以代表家乡农村的整体状况。

1.调查时间: 年 月 号至 年 月 号。

2.调查地点:县 镇 村。

3.调查人:

4.调查方式:和朋友一起,我对自己所在的 村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查访和统计,而对附近的几个村庄的调查主要是通过对一些亲戚、朋友以及他们的家人进行个别询问来进行及通过问卷的方式了解。

5.调查内容:分别对不同时期(从过去二十年来到现在的变化);不同年龄人群(老年人,中年人以及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方式和内容进行调查。

二、总体状况及分析

总的来说,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的文化建设也在蓬勃地发展和繁荣,农民的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化、多样化。就我调查的范围和人群来说,农民对当前的情况是基本满意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 按时间来说

从近二十年来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状况的变化来看,经历了先慢后快的发展过程。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由于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以及市场经济的逐渐形成,农村的整体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但同时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历史原因所造成的父辈们自身文化素质过低、观念落后,使得他们在受到外来文化冲击时显得犹豫、盲目以及不适应,农村里传统的文化生活方式如:看大戏、听说书、扭秧歌、祭祖等逐渐消失,农村文化阵地明显萎缩,文化建设发展缓慢。 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到现在,这种情况开始逐渐好转。80年左右出生的人开始成为农村家庭的家长,这些人大都受过初中文化教育,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都有了很大提高,他们对各种新鲜事物感兴趣,并且接受很快,于是,一度单调沉闷的农村文化生活逐渐变得丰富多样,听广播、看电视、打扑克、搓麻将、看电影等文化娱乐活动得到广泛接受和普及。 下面是我对1990年前的家百分比的调查及2010年我家乡的家电普及百分比。(统计图略)

通过20年的发展,我家乡的情况有了较大的变化,生活条件也逐步提高。到2010年我家乡的生活水平有了突飞猛进的变化。下面是对下在家乡家电的调查: (统计图略)

2、 按不同人群来说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也有了较大变化 (统计图略)

农村文化生活的主体30岁到45岁之间的成年人,不管是在村里还是自己家里,他们主导着文化活动的组织方式和进行的内容,他们的文化生活方式从19世纪到现在也有了极大的变化。

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村民的娱乐方式也随只变化。下面是对当前家乡人普遍的娱乐方式的调查,当然这也是我组调查的几个村的一个缩影。

第9篇:农村群众文化娱乐生活调查报告

摘要

经济发展需要社会发展的支撑,没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系统,经济发展就不能带动社会的整体进步。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农村优秀精神文化的塑造和培养。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人们不仅在物质方面追求更高的的享受,而且也更注重精神方面的追求。尤其在近几年,农村的经济建设得到了飞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大幅度提高,文化生活也随之丰富多彩,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在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指引下,农村的生活水平飞速提高,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相对滞后的农村文化,已逐渐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何搞好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整体文化质量,支持农村的社会发展,是农村现代化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所以利用假期时间,我对家乡的文化娱乐现状作出了调查。

关键词:文化娱乐生活 新农村建设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

调查目的

了解家乡群众文化娱乐生活现状,以及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人们的文化娱乐需求。

我的家乡孟津县位于河南省中西部丘陵山区,位居黄河中下游分界地段,东距省会郑州110公里,西距豫西名城三门峡90公里,南与古都洛阳毗邻,北临滔滔黄河,与济源市一桥相连。全县辖10镇,228个行政村,总人口46万人。

调查内容

我调查的内容有:文化娱乐种类、文化娱乐设施、人们的文化娱乐需求。 首先,我对家乡群众的文化娱乐种类进行了调查。由于改革开放发展的逐渐深入和市场经济的逐渐形成,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群众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都有了很大提高。家乡人民对各种新鲜事物很感兴趣,并且能够很快接受,于是,听广播,看电视,打扑克,搓麻将等文化娱乐活动得到人们的广泛接受和普及,从而取代了看大戏,听说书,逛庙会等传统的娱乐方式。

当前农村文化娱乐生活的主体为30岁到45岁之间的成年人,不管在村里还是自己家里,他们是文化娱乐活动组织方式和进行内容的主导者,他们的文化娱乐活动方式有:50%在家看电视,23%打扑克,20%左右搓麻将,另外的7%做其它文化活动。而对于兴起的新的文化娱乐活动的参与者主要是年轻人,大多数年轻人喜欢上网、聊天、玩游戏,或者去音像店、台球厅等新型娱乐场所。

老年人是一个比较容易被忽视的群体,他们的文化娱乐生活相对于其他年龄的人群相对贫乏,我所调查的农村人群里针对老年人的文化活动太少,仅限于门球、麻将等少数的娱乐方式。

在这次调查中我发现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我调查的村庄几乎全部是汉族,有近10%的家庭信仰基督教,而礼拜、参加宗教活动也成了一项必不可少的文化活动。

其次,我对娱乐文化设施做了实地调查。由于新农村建设,我们这里的篮球场,门球场,台球厅以及网吧等公共文化设施都一应俱全,在我所调查的农村家庭里,100%都有彩色电视机,近80%的家庭安装了有线电视,70%左右的家庭购买了VCD和DVD。在我们乡镇也有许多文化场所,如:文具店,书店,音像制品店和网吧等;还有10%左右的家庭拥有羽毛球、乒乓球等健身器材,而政府也会每年组织一些电影、戏曲的文化下乡活动,并且组织培养农村文艺骨干。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很大改善,农村的精神文化建设也迅速发展,一度单调沉闷的农村文化生活逐渐变得丰富多彩。

最后,我对家乡人民群众的文化娱乐需求也做了相应的调查。调查发现:40%的人认为当前文化娱乐设施非常好,能够满足当前人们的文化娱乐需求;但是仍有60%的人认为,当前文化娱乐设施与当前人们的文化娱乐需求还是有一定差距的。20%的人认为需要建设一个自己的图书阅览室甚至是电子阅览室,从而更好地了解新知识,接受新信息,关注国家大事,跟随社会节奏,以及学习更多的文化知识和农业知识以便更好地进行生产和发展。超过50%的人认为,现在农村的发展使人们对健身也越来越关注,而当前除了篮球、门球之外,几乎没有什么大众型的体育娱乐设施来满足人们的健身需求。还有30%的人认为当前的文化娱乐设施依旧比较单调,没有一些更人性化,更贴近群众生活的内容,例如农业技术站等先进设施太少,而且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

调查结果

当今农村的生活现状得到了很大改善,农民的文化娱乐生活变得日益丰富起来,并且很多都是主流的,积极向上的,但是仍旧暴露出很多问题。

1、赌博风的抬头

在我这次调查的几个村子里,有近50%的农民在打扑克、搓麻将的时候赌过钱,虽然数额不大,一般都是小几十元以内,并且按这些农民所说,“如果不来点小钱,就没人跟你玩儿”;但是由于农民生活的提高,赌博也变得日益盛行,“小钱”逐渐变成了“大钱”,更有甚者,输的乃至成千上万。老虎机等新型赌博工具也进入农村这个新领域,这种坏风气必须加以遏制,阻止其扩散蔓延。

2、迷信活动

由于农村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使得宗教在当地农村传播开来。为了吸纳更多的教徒,向文化水平不高的村民宣扬一些迷信思想,比如:“信基督教,得病可以不用打针吃药,有主保佑,就能好”等,这已经带有很深的迷信色彩了。有些邪教也开始在农村流行,使得有些人甚至放弃工作,专心地投入到宗教事业中去。这些活动严重误导了人们的思想,希望这些现象可以得到制止,以免再次上演“法轮功”的悲剧。

3、农村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活动整体来看缺乏指导和监督

比如我在调查镇上的一个网吧时,发现近80%都是未成年人,而这些未成年人大多为在校学生,他们几乎都在玩电脑游戏或者聊天。电脑和网络本来就是一种现代文明的传播工具,而如果缺乏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的管理与指导,使孩子们整日沉迷于游戏和聊天的虚拟世界里,势必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业,甚至毒害他们的身心健康。

4、 部分村民的参与热情不够

有些村民仍然只重视赚钱,而忽视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对群体文化娱乐生活热情不高,参与较少。文化娱乐活动做为一个独立的日常活动的组成部分没有得到所有居民的认可,并且精神文化生活这个概念在人民群众中还没有普及甚至是不了解,使得人们无法重视起来,即对于文化娱乐活动的认知存在很大的障碍。

5、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的现状还没有改变

乡镇文化站是农村文化服务机构的主体,担负着服务农村文化的职能。目前,乡镇文化站发展困难,部分文化站已经名存实亡,成了无人员、无阵地、无经费、无活动的“四无”文化站。其主要原因:一是部分乡镇领导思想意识存在偏差,重经济发展,轻文化建设;重物质利益,轻社会效益。二是取消农业税后,财政困难,对文化建设无力投入。商业改革的大潮,也导致农村业余文化团体的消灭。“公共品危机”导致很多农村文化设施无人管理而自生自灭。

以上就是我所调查的家乡群众精神文化娱乐生活的基本状况,通过这次调查,我发现家乡农民对目前的状况基本满意,农村的文化娱乐活动都是丰富多彩的。但家乡目前的状况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不适应,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个人建议

针对调查结果,我个人认为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在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加强硬件设施建设

就目前的经济情况来看,家乡的农村乡镇有能力来建设一些公共文化场所,如:农家书屋或者是乡镇文化站,健身的器材和场地,农家电影院等。使农民的思想得到较快发展,知识面得到更好地升华。

2、重视农民的文化教育

上级部门应多开展一些“送文化下乡”的活动,并且应该针对农民需要,丰富“送文化”的形式和内容,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更新他们的思想观念。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大力传播先进文化。农村文化干部队伍是农村文化的主力军、先锋队,现阶段主要应抓稳定、促提高。依靠强有利的政策保证,采取有效途径吸引专业人才充实到基层文化站、文化服务中心,着力帮助解决基层文化干部实际困难,让他们稳定思想,安心工作,积极参与到农村文化建设中,通过开展农民喜闻乐见的演出形式,大力传播先进文化,努力营造健康、向上、和谐、乡土气息浓郁的当代农村文化新氛围。

3、 加强农村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

应提高乡村教师的知识水平和道德水平,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使农村的孩子能受到良好的教育,真正地学到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质,这必将对未来农村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上一篇:幼儿园综治活动方案下一篇:广西壮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