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大学语文经典文本的教学艺术

2023-02-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学语文经典文本中蕴含着人类高贵的理性、高尚的情感、丰富的人生、深刻的体验, 具有内涵丰富的文化传统和文明成果。大学语文的审美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主要是通过经典文本的教学来体现的。但现实是大学语文的处境尴尬, 很多学生热衷考英语等级、计算机等级, 对大学语文不重视, 不感兴趣, 弃之如敝, 严重的影响了大学语文的教学效果, 不利于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作为教师, 除了积极呼吁, 努力争取大学语文应有的地位, 我们还应该努力探讨大学语文的教学艺术, 提高教学水平, 吸引学生回到大学语文的怀抱, 培养学生的“诗意人生”。

1 知识涵养:广博而深厚

作为一名大学语文教师, 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 更应该具备良好的知识素养:博览群书, 增加知识储备能量。大学语文不同于中文专业重在某一领域做深广研究的专业课程, 其内容从时间上讲, 涉及古今;从空间上讲, 旁及中外;从知识层面讲, 有文学作品, 有语言文化, 有历史政治, 有人生艺术等等。因此, 教师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涵养, 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引经据典, 纵横捭阖, 生动活泼的展开教学。同时, 在广泛涉猎的基础上, 尽可能地学有所专, 学而多专。因为大学语文的授课对象是比中文专业要丰富得多的学生, 这丰富一是指语文素养的层次丰富, 二是指学生绝对数量的丰富, 三是指学生个性、兴趣、能力等的丰富, 这意味着相对专业教师, 大学语文教师应该具有更为深厚的知识储备, 以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需要的教学实践。只有具备广博而深厚的知识涵养, 才能在教学中运筹帷幄, 游刃有余, 才能依靠知识的魅力, 最大程度地吸引学生。朱自清、沈从文、闻一多等大师级人物都曾带过大学语文, 他们应该成为大学语文教师的榜样。

2 情感素养:饱满而丰富

作为一名大学语文教师, 必须具有饱满而丰富的情感。具有饱满的情感, 始终对生活、对生命、对人生、对艺术抱有一种激情, 进而用这种乐观积极的情感在生活中去影响学生、感染学生, 也同时用这种饱满的情感贯穿在教学活动中, 影响学生, 感染学生。另一方面, 一个具有丰富情感的人, 才是一个敏感的人, 才能更加敏锐地体味生活, 感悟人生, 当然也能更好地品味文学经典中那丰富的情感及人生, 只有作为教师的我们自身首先被作品所感动, 我们才有可能把这种感动更好地传递给学生。绝难想象, 教师自己都无动于衷的东西, 能把它用来向学生传授。尤其是在文学作品的教学课堂上, 教师饱满而丰富的情感尤为重要, 它会像一团热情的火焰紧紧地吸引着学生, 感染学生, 使学生保持一种情绪的兴奋, 激发其情感交流的欲望, 从而更好地达到教学效果。教师饱满而丰富的情感还能创造出一种类似“情境再现”的教学氛围, 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学生成了“情境”中的“角色”, 甚至是“主角”, 在这种情境中学生会自然而然的、主动地产生情感交流的欲望及行动, 教学效果比教师做“理性”的条分缕析要好得多。我们看到的反面教训是, 教师四平八稳地讲, 学生平平静静地听, 接受了多少不好说——这还算是不错的成绩, 更糟的是教师悠悠然地讲, 学生昏昏然地睡。文学作品的教学过程, 应该是一种多向度的情感交流、交汇、互动的过程, 投入的情感少, 当然不能期望得到的回报多。

3 语言修养:清新而富有活力

应该说, 相对于其他课程来讲, 大学语文教学有天然的语言优势, 文学艺术就是语言的艺术, 语文教师不仅要具备基本的语言表达的能力, 更应该培养自己的语言艺术, 以良好的语言艺术来“美化”自己的教学过程, 优化教学效果, 高超的语言技巧所达到的效果是绝对不可以忽视的。例如情景交融、精彩纷呈的导语可以一下子吸引住学生, 使之迅速进入教师预定的教学情境, 取得最佳的艺术效果, 为将要开始的教学内容作好铺垫。有一则《春江花月夜》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

自古以来, 月是个永恒的主题, 她伴随着人类的脚步, 关注着苍生的冷暖, 千百年来一直成为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 在此之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仇, 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 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她是美丽的象征, 创作了许多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 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 她寄托了恋人间的相思, 表达了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在失意者的笔下, 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 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空灵情怀。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 也引发了人们的哲理思考, 因而成为永恒的象征。当我们遥望夜空, 看见朗朗明月之时, 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我们自然会想到与月相关的诗句:“月出皎兮, 佼人僚兮”,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 竟夕起相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在人才辈出、群星璀璨的唐代诗坛, 就有这样一位诗人, 因为一轮明月而成就了诗坛的千秋美名, 这位诗人就是初、盛唐之交的张若虚, 这首诗便是千百年来无数人为之迷恋、为之倾倒的《春江花月夜》……

这一段导语, 语言清新而富有活力。说清新, 是它文字典丽而不落于虚华;说其有活力, 是因为它不但精准地传达了有关信息, 而且这种传达是以充满激情、富有表现力的生动而艺术化的语言来达到的。这种语言, 不仅使学生得到知识、文化、情感等的熏陶, 而且还充分领略到语言艺术本身的魅力。经典文本是汉语运用的典范, 表现了高度的语言艺术水平, 大学语文教师既要引导学生领略、欣赏美的作品语言艺术, 同时也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艺术水平, 以清新而富有活力的语言展开教学, 使学生从教师的言传身教中更直接的受到美的熏陶, 培养语言能力。所谓清新而有活力的语言是指教师既要注意语言的创新, 避免陈腔滥调, 而又不生造生涩难懂的词语, 要注意用通俗—便于学生听懂—又要高雅—利于学生提高—的语言进行教学, 充分发挥语言艺术的作用。精彩的教学语言艺术不仅能使学生受到语言能力的熏陶, 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而且能激发兴趣, 引起联想, 创设情境, 交流感情, 达到多方面的作用。赵本山、黄宏等人的小品特别受到人们的喜爱, 就是因为它充分发挥了语言艺术本身的魅力, 这对我们语文教师应该有所启示。

4 教学思想:求真务实

4.1 师生角色关系问题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 教师是教学的主动者, 学生是被动者, 课堂上教师一言堂, 满堂灌, 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 结果学生只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 缺乏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阻碍了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形成, 甚至产生厌学情绪。新的教学思想重新定位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摈弃了‘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积极推行以学生为教育主体的讨论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1],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潜能”[2]。我们认为贯彻新的教学思想, 应充分注意“主导”、“主体”的含义, 正确处理师生角色关系问题。如果说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如同一位导游引领游客游览美景的过程, 那么, 导游必须充分了解景点, 对游览的过程作周密的安排。游客是游览的主体, 对那个景点感兴趣或不感兴趣, 导游虽然不可决定, 但还是应该有必要的提示、引导, 发挥主导作用。那种打着“尊重学生个性”的旗号, 在教学中采取“放任自流”、“信马由缰”的做法, 是一种消极的矫枉过正, 尤其是对于文学素养参差不齐的非中文专业或高职高专学生来说, 其实是不负责任的。

4.2 教学手段

合理运用多媒体, 与传统教学手段互为补充, 扬长避短。必须认识到任何一种手段都只是手段, 而不是目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在文学艺术类作品的教学中有独特的优势, 它不但有文字、图片, 还有声音、形象、色彩等, 形象、直观、生动。但是过分依赖多媒体或过多使用多媒体光电图像, 并不意味着全是优势, 比如学生可能把注意力转移到令人眼花缭乱的多媒体手段本身, 由于多媒体大量借助视觉, 还有可能造成学生思维的懒惰, 另外, 由于多媒体呈现画面的“唯一”性, 也就是说它展示的只是文学文本的某一种解读, 有可能“制约”学生对文本内涵丰富的想象等等, 从这一方面来说, 它也许要比情文并茂的讲授、分析逊色, 更何况, 传统教学方式如讲授法等可以随时与现实情境进行交流, 根据情况灵活作出调整, 而已经设计好的多媒体手段也许就不好操作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各有利弊, 只有通过二者有效的结合, 才能发挥优势, 扬长避短。”[3]

4.3 强调“读”

有人说, “目前, 学生的阅读范围比较狭窄, 主要集中于动漫卡通、网络文字、流行影视、短信等读物, 传统的经典读物由于文字艰深, 难以进入他们的视野”[4]。其实, 恐怕文字并不艰深的经典, 现在读的学生也不多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普遍偏低, 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的纸质阅读量少, 没有纸质阅读习惯。作为大学语文教师, 我们有责任引导、呼吁学生的阅读方向。首先是抓好课堂“读”的机会, 培养学生的兴趣。本人的做法是, 一, 采用多种生动活泼的方式开展“读”的活动, 如齐读、分组读、个别读、表情读、朗读、默读、诵读, 甚至让学生采用P K的方式“赛读”;二, 听录音范读, 听后让学生谈感受;三, 教师范读。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是以教师自身文学艺术素养的魅力影响学生, 其效果绝不亚于录音范读。其次是课外阅读。教师提出阅读的方向, 安排课外阅读任务, 更重要的是检查落实, 否则很有可能收效不大甚至落空。可采用分组形式, 进行课外阅读并交流, 检查的形式可灵活多样, 比如可让学生汇报小组交流情况, 可让学生复述阅读内容, 还可以写读后感等, 这样不仅督促学生进行有效的课外阅读, 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培养其阅读的兴趣和习惯, 还能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考记忆等能力。

摘要:面对大学语文边缘化的处境, 作为大学语文教师一方面要积极呼吁争取大学语文应有的地位, 另一方面, 要努力探索大学语文教学艺术, 特别是在经典文本的教学中教师在知识涵养、情感素养、语言修养、教学思想等方面的教学艺术, 提高教学水平, 吸引学生回到大学语文的怀抱。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知识,情感,语言,教学思想

参考文献

[1] 沙聪颖, 张兰.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现状与对策[J].文教资料, 2009 (1) :162.

[2] 郝春生.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黑龙江畜牧兽医职业学院学报, 2006 (5) :49.

[3] 李坚怀.论大学语文中的多媒体应用误区[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2) :47.

[4] 高竞艳.对大学语文的定位和教学现状的思考[J].武汉工程学院学报, 2007 (3) :245.

上一篇:基于移动社交媒体的房地产企业品牌营销策略研究下一篇:少数民族题材中偏苗造型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