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考试大纲

2024-06-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学语文考试大纲(精选8篇)

大学语文考试大纲 篇1

一、总则

东南大学的“大学语文”测试旨在考核学生实现《教学大纲》中五大功能(“梳理”与“激活”旧知识的功能,人文精神与道德情操熏陶的功能、改善思维品格的功能,建构文学史知识体系的功能、增强自学能力的功能),考核其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的实际水平。

考核可采用网上答题、闭卷、开卷、写小论文等形式,但切不可搞成从网上下载拼接或互相抄袭的形式。

考试以考核新学知识为主,也兼及中小学已学知识;考试以考核课本上有的内容为主,也应包括相关的书外内容;考试应以正编课文为主,也应兼及泛读课文(备选课文,专题课文);考试以考作品理解、赏析为主,也应兼及文学史的知识体系,考试应考核课本中“思考与练习”及“教学参考资料”中的“小题库”内容为主。

二、文学史知识

应考核文学史的基本知识:文体知识、流派知识、专用名词、文学现象、艺术修辞术语等等;

应考核重要文学流派、文学现象产生的社会经济及文学原因,它的主要表现形式、主要成就及不足,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考核重要的学术争鸣的攻辩双方的主要观点并谈谈自己的认识;

应考核重要文学阶段的概述,能以300字左右说清这段文学史的基本特点。

应弄清代表性大作家在文学史上的贡献,从思想性、艺术性上把握该作家的主要特色。善于将在文学史上齐名或生活年代相近、创作风格相近的作家进行艺术比较。如苏(东坡)辛(弃疾)虽则齐名,却风格相去颇远,应能分析他们的异同。

三、作品赏析

作品赏析分为名句赏析和全篇赏析,赏析中也可结合分析加点的字,以考核学生的古汉语水平及灵活运用中小学已学古汉语知识的能力;

名句赏析兼考其出于何人何篇,以考核其对于须背诵篇目的记忆熟练程度。

考核名篇赏析,散文、戏剧、小说只可考核其一小段,不可大而无当分析全篇。诗词只应考小令、律诗、绝句等;

考核赏析的篇目应以已教篇目为主,但也可考一篇(首)泛读篇目,考核赏析篇目中有僻典、冷字应力求避开,不得已时应加注释。

考核新学篇目应当兼及中小学已学篇目,以检验“激活”旧知识的作用与效果。

四、与文学有关的语言文字知识:

应以占卷面1/5的份量考核学生驾驭将繁体改简体、简体改繁体,也可改文言句的语法

错误等。

可以少量篇目考核学生诗歌文体及格律知识,如辨别入声字,辨别律句与非律句,辨别对联的工对、宽对与失对。

五、写作部分:

应当联系当今实际写写小论文、小读后感,或小情景作文,可以不限体裁,也不限文言与白话,应当允许极少数文学修养特征的学生用文言文写散文、律诗、词、对联等。

作文考核应注重平时的练习,平时成绩应记入全学期成绩。考卷上的命题作文应限字数,白话散文500——800字,文言150——250,诗词联不限。

作文命题应贴近现实生活,但必须杜绝从网上抄袭和移花接木。

六、对教材、教学的信息反馈:

此题可作公开的附加题于开学之初公布,期末随试卷上交。

应当鼓励学生从教材、老师教学中挑错,提改进意见,也要实事求是。提得中肯,言有可采者加分,加至满分或优秀为止。

任课老师则应将对教材的代表意见集中交至王步高教授处,对学校(如课时等)的意见集中向有关部门汇报。

对学生过于情绪化、过偏激、违反社会公德及政治准则的错误观点,应积极引导、批评教育。

七、评分:

“大学语文”按不同系科分为考试科目和考查科目,考试科目一般按百分制计算;考查科目则打等级分,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

考卷一律出A、B卷,一般考试(查)用A卷,失密、补考用B卷。

对体育招生等作适当照顾相当于百分制的10分左右,达80分以上者不再照顾。

八、其他注意事项:

“大学语文”命题应有一定的人文气息,不可太枯燥、太机械;

应当有可供学生自主选择、自由发挥的题目。

不条条都对,某些题确有见地可适当加分,体现考试的人文精神与人文关怀。也可考虑用口试,当视班级人数而定。

大学语文考试大纲 篇2

究其原因, 说法众多【1】。尽管这些说法各有各的理由与依据, 但是笔者在10多年的高职《大学语文》授课实践中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课程定位的不准确、目标的不明晰、内容的不实用等等及由此带来的考核评价不合理是造成课程困境的重要原因。而如果对考试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创新却势必会促进课程的改革与建设。因此, 改革高职《大学语文》考核方式迫在眉睫。基于此, 笔者在多方调研的基础上, 积极思考, 大胆创新, 并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套完整而有效的评价体系。

一、传统的考核方法及存在的问题

高职《大学语文》, 大都沿用了本科院校的考核方式:写一篇论文。部分认真一点的教师或院校则会拟制一份试卷, 涉及文学常识、阅读、写作等, 常采用选择、填空、主观描述或写作等题型, 学生成绩主要依据卷面分数。还有的部分院校, 针对高职生源的特点将学生平时的上课状况、作业完成情况等都纳入了考核体系中来, 甚至在期中加入随堂写作模块, 强调了过程考核。

客观来讲, 这些考核方式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注意了与高中语文考核的区别。但就高职层次而言, 还有很多地方不尽如人意。主要表现为:

1、考核形式单一。一张试卷或是卷面考试加上期中的应试写作, 容易造就应试机器, 造成学生只懂死背书, 不晓得灵活运用。而且无法检测出学生是否真正的学懂学透, 是否能够应付实际的需求。

2、考查点有限。期中写作考查重点在写, 对听、说、读三个方面不太重视, 忽视学生搜集材料、分析材料等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考核;期末考试主要强调学生的记忆能力。忽视学生基本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

3、评价主体单一。教师一人说了算, 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而且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

4、服务专业意识不强。未能紧扣专业需求, 没有发挥语文课程的基础工具作用, 未能促使公共基础课教育与专业课的衔接、与职业的接轨, 对学生就业和专业学习影响不大。

5、与课程建设不协调。目前, 很多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已经或正在实施改革, 很多院校已经尝试在传统的“文学阅读”之外引入“应用写作”甚至口语表达。【2】“知识+阅读+写作”的教学内容模块决定了课程的考核目标也应该实行“三位一体”。

6、评分标准需要进一步量化。具体评分标准不明确, 教师往往根据个人的喜好和感觉给分, 一定程度上造成不公平与不客观。

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可避免的造成了课程的“无用”、学生的厌学乃至教师的无奈。

二、改革思路

对此, 笔者在多方调研的基础上, 提出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思路:“三原则”与“三结合”。

(一) 三原则

1、基础性。

高职《大学语文》是一门以人文教育为核心的基础课程, 主要围绕语言文字、阅读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等方向展开。——它是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是学生终身教育的基础。因此该课程的考核也应该为这奠定基础。

2、综合性。

高职《大学语文》虽然不同于本科, 但其中不可忽视的是其中许多篇目本身也是集文、史、哲及艺术甚至科学于一身, 而且高职学生要想实现“高素质”也应该注意多方面素养的汲取。因此该课程的考核也应该覆盖面广泛一点, 强调广泛的素养, 不应有所偏废。

3、服务性。

高职《大学语文》的考核不应该仅仅是“考核”, 更多的应该是借助于考核督促学生专业能力乃至职业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该课程的考核应该围绕学生的职业展开, 为他们的专业理论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提高乃至于就业提供服务。

(二) 三结合

1、过程与结果相结合。

旨在实现全过程考核。着眼平时督促、中期考查和终期考核的有机结合。而且平时的考查范围应有所扩大, 不仅包括出勤、作业和上课参与度, 还应该包括专题活动的参与及自学拓展情况等。

2、听读与说写相结合。

旨在实现全能力、全方位考核。如期中考查不仅要让学生根据要求写作, 还要求学生当众发表演说。传统的专题写作主要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改革应拓宽考查要点, 注重考查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搜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 写作能力, 口头表达能力, 应变能力和综合素质。期末考核尽管还是采用闭卷考试方式, 但是考核范围有所扩大, 不仅包括所授课程, 还包括指定自学内容和少部分拓展题。

3、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

旨在实现全员考核。无论是平时成绩的核定还是期中考查, 打破教师一人说了算的局面, 采用“师考生”与“生考生”相结合的方式。平时成绩由教师核定基准分, 然后定期、适时向学生公布, 由学生本人或其他学生提出更正, 或增加或削减。期中考查则由学生和教师共同组成评价团, 现场亮分, 采用平均分。

三、具体实施

(一) 考核方式——“三三模式”

改变之前的一张试卷说了算或考查点偏少的考试方式, 采用“三三”考试模式。即, 平时、期中与期末三者相结合, 每个环节包含三个考查点。具体见表格1《大学语文成绩构成表》。其中:

平时考查项目包括出勤与作业、上课抽查与活动参与、实践与拓展学习 (如参加校内外举办的相关的征文、诵读、演讲、阅读等活动) 参与度。每项10分, 总分30分。“实践与拓展”需要提交相应支撑材料, 如获奖证书复印件、讲座入场券、心得体会等等。形式可多样化。期中、期末各采分一次。

期中考查, 要求学生围绕专业搜集材料、处理材料并根据材料及专业写作, 然后当众发表演讲, 由师生当场亮分, 采用平均分。考查点包括:搜集处理信息能力、写作能力和演讲能力, 分别为10分, 总分30分。学生必须在写作、演讲前, 阅读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 多方了解社会对本专业的看法及要求。学生需要将所搜集材料整理并适时上交。

期末测试涉及基础知识、阅读、写作, 分值比例分别为:20%、30%和50%。值得注意的是该测试不仅考查传统的文学知识, 而且写作部分引入应用写作, 紧密结合职业需求。

具体见下表

表格1:《大学语文成绩构成表》

(二) 评价标准

具体见下页中表格1《〈大学语文〉评分细则》。

四、实践成果

该项改革与创新已经在应天学院2008级、2009级、2010级17个文科专业和部分艺术专业的语言文化课程教学考核中得到推广和运用, 反响非常好, 受到学生普遍欢迎和支持。应用成果主要表现为:

1、实践、检验课程建设理念

高职《大学语文》课改的一个重要方向是打破文学鉴赏一统天下的局面, 在不忽视文学阅读的前提下走向与更实用的写作、口头表达的兼容。这种“三三制”考核模式能很好地实践与检验课程建设的理念实施的效果。

2、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权, 充分发挥个体特长

通过阶段考核, 不仅促使学生自我检测并发现问题, 而且能使学生进行合理

表格1:《大学语文》评分细则

科学的自我定位, 明确个体特长, 学以致用。这样既能避免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又能客观定位自我, 实现职业生涯良好开端。同时有利于学生发挥各自特长, 增强学习兴趣和就业信心。

3、有效衔接基础课与专业课, 促使基础教学与职业之间的接轨

无论是平时还是期中、期末考核, 在坚持人文性的基础上始终围绕专业展开:根据专业确立课堂活动环节, 根据专业选择社会实践活动项目, 根据专业确立写

作主题并发表演讲, 根据专业写作应用文书等, 真正促使学生因为本课堂的学习去了解本专业、了解本专业的就业等情况, 从而为本专业学习和将来的就业奠定基础。

4、奠定终身教育基础, 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

该考核方式强调学生口语表达、书面写作的提高和学习方法和学习意识的养成。而这是学生终身教育的基础, 是学生转换职业、提高竞争力的核心要求。

考核不是目的, 考核方式与评价体系的改革也不是目的, 考试改革只是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一部分, 但是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环节。高职《大学语文》考核方式的改革既是检验和评估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更是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也是课程获得新生的力量之源。因此, 积极有效推进考试改革, 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乃至良好的学风的形成, 是为人师表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文献

依托语文教材 决胜语文考试 篇3

虽然,近年来各省市的高考试卷越来越注重考查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但是在平时,应试教学的痕迹还是很严重的。一到高二下学期,大部分学校都提前进入了高考一轮总复习,有的学校甚至在高一就已经帮学生征订一轮复习的资料了;而教材教学只是任务,匆匆赶完就算了事;而所谓的选修教材,也就象征性地教几篇,甚或完全抛弃。因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已经形成了共识:高考试题,除了名句名篇中的默写和文言文中相关的知识点来源于教材外,其他的很难说与教材有关系。所以在高一、高二,教师有可能会教教材,但从高二下学期到高考前,就会抛弃教材一味按照高考考点进行专题复习或者综合卷的测试。临近高考,教师也会提醒考生,要注意回归课本。但是,这里的所谓“回归课文”,也只是针对名句默写和文言知识点而言的。教材中的其他内容,考生一般都不会去关注。但是,如果我们关注一下近几年高考试卷,就会发现全国各省市的卷子都已经不同程度地关注到了教材,并把教材内容和高考考点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在这一点上,做得最好的就是江西卷了。

首先,我们来关注一下2013年的江西卷。

江西卷是出现教材内容最多的一份试卷。第一题字音中的成语“殒身不恤”就直接出自鲁迅的杂文《记念刘和珍君》。14题诗歌鉴赏中的第(2)题“指出‘听我楚狂声和‘富贵非吾事典故的出处”,其中“听我楚狂声”出自《论语·微子》(新课标《先秦诸子选读》第一单元第一节),“富贵非吾事”出自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新课标必修5第二单元),两个典故都来源于教材。20题语言综合运用题“请按以下要求写一段说明性文字,介绍你所学过的高中语文课本《先秦诸子选读》”,直接就把选修教材作为语用题的一个素材。这段说明性的文字应该就《先秦诸子选读》中所选的作品以及作品所具有的文化内涵和作品对现代学生的意义等方面的内容展开,学生对教材不熟悉的话,即便很会写说明性文字,也是很难写到位的。

为了改变对教材“视而不见”的错误做法,江西省从2005年开始就一直坚守“以本为本,回归教材”的命题理念,要求教师在对教材的“永无止境的‘琢磨与‘研究中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以及学生的迁移能力”!(高考命题专家于稳《2011年高考江西卷阐析》)

2013年高考其他省市的试卷也或多或少地渗透了这样一种出题理念。福建卷也是一份涉及教材比较多的卷子。其中第9题的两段文字分别为《论语》《孟子》选段,而《论语》《孟子》在新课标实施以后,已被不同的省份列为高中选修教材,如苏教版的《论语选读》《孟子选读》、人教版的《先秦诸子选读》等。21题是对《雷雨》中一句不同版本的台词的赏析,不管选用哪一句台词,赏析时都要结合周朴园这个人的人物形象,从人物说话时的语气、所暗示的心理、展现的性格和剧情发展等角度去分析,所以这道题目和教材结合得相当紧密,是一道把教材和考点完美结合起来的试题,值得以后的命题者借鉴。

安徽卷19题是有关介绍《兰亭集序》书法的一段文字的选词句填空。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也是一篇经典的老课文了。教学中,教师肯定会展示相关书法,并且对王羲之的书法艺术进行一定的讲解。四川卷12题断句所选短文出自《论语》,20题从曹雪芹、贝多芬以及文学形象大卫·科波菲尔中任选一人进行续写。不管是《论语》,还是曹雪芹、文学形象大卫·科波菲尔,在人教版名著导读中都有涉及。天津卷25题作文题的提示就直接引用了韩愈《师说》中的“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这段话语作为材料来打开学生的思维,这就要求考生首先要对学过的文言文语句理解透彻。浙江卷的23-24文言材料分析题选段中的前两段也是出自《论语》,在浙江省用的选修教材《先秦诸子选读》中就有《论语》。

最后,我们再来关注一下近三年的江苏高考卷。江苏省从2010年开始,加大了对苏教版教材的考查力度。2010年诗歌鉴赏,考的是王昌龄的诗歌《送魏二》,其中第(1)题: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雨霖铃》是苏教版必修四里的一首诗歌,课文后面明确要求背诵,不过这首词历来不在江苏高考《考试说明》规定背诵的篇目之列。2011年第4题要求学生“写出鲁迅小说中以秋瑾为原型塑造的辛亥革命志士形象姓名及作品名”,考点所涉及的内容是苏教版必修二《读本》中的小说《药》。2013年附加题20题要求“写出《史记》五种体例中除‘本纪、‘书、‘列传以外的其他两种”。关于《史记》的体例,在苏教版必修1-5教《廉颇蔺相如列传》《报任安书》等课文时都会重点提出,何况选修教材《史记选读》中的第一篇《太史公自序》里关于《史记》的体例作者讲得很清楚。这是最基本的常识,学生应该能轻而易举地答出。2012年附加题中材料概括分析题26题是“请结合材料,从艺术上分析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用典的效果”,2013年附加题中材料概括分析24题是概括《四库提要》中词的三个发展阶段,26题是“你是否同意《四库提要》中称苏、辛词为‘别格、‘变调的说法,试举例具体分析说明”。这几道题目很好地结合材料考查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关于词的发展阶段,在教《唐诗宋词选读》时,教师肯定是重点强调过的,结合材料中引用的《四库提要》,很容易就可以得出答案。而苏辛词,在苏教版必修教材中出现过,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读》中又有此二人诗歌的独立单元。所以从命题者的角度看,学生对此二人无论是他们的作品、生活经历还是诗歌风格应该是比较了解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

1.高考命题者越来越关注教材中的重点篇目,如柳永的《雨霖铃》、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鲁迅的《药》、曹禺的《雷雨》等。不管是人教版还是苏教版,抑或其他的高中教材版本,这些经典篇目一般都会收录在内。

2.高考试卷越来越重视对教材中涉及到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考查,如江苏卷2011年第4题、2013年高考附加题20题,江西卷2013年14题对典故的考查。这些都是与中国古代文学有关的常识,并不生僻难记,应该是学生必须掌握的。endprint

3.高考命题者越来越注重对选修教材的考查。横观2013年高考,许多省市的卷子都不约而同地用到了《论语》《孟子》中的选段;2012和2013年江苏高考卷附加题中的材料分析题提到了苏轼和辛弃疾的词,这是《唐诗宋词选读》中的内容。

4.高考试题加大了对我国传统文学的考查。无论是《论语》《孟子》选段,还是苏辛词,都是我国传统文学中的璀璨明珠。命题者在试卷中加大对传统文学的考查力度,可能就是有意识地引导当代喜欢徜徉于网络、痴迷于外国文化的高中生回归到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去,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去应对现代人追求感官享受的弊端和滋养日益浮躁的内心。

以上几点结论,可以让我们广大的高中语文教学工作者在今后的教材教学和高考复习中有所秉持,提醒我们应该在教学和复习中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重视并梳理教材中出现的文学、文化常识。高中毕业生,应该具有一定文学素养,对常见的作家作品,也应该能有一定的了解。我们都知道,此知识点涉及的范围最广,识记的量也最大,所以在复习时,我们要学会抓重点,特别关注中国古代的文学、文化常识,外国作家作品只要掌握最有名的就行。至于那些生僻的文学、文化常识,我们完全可以放弃。

2.熟悉和了解中国古代名诗人的诗歌风格、主张以及后人对他们的评价。“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我们完全可以利用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专题讲座。如讲到李白的作品时,教师可以自由组合教材、读本和选修教材中的相关诗歌,进行专题讲座,把李白的人生经历、诗歌风格、后人对其评价的语句和具体诗歌结合在一起讲解,让学生既有感性上的认识,又有理性上的感悟。

3.注重选修教材的学习。选修教材应该说是一个取之不尽的宝库,是对教材的极好的补充。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选修教材,学好选修教材。2008年江苏卷附加题23题“写出这段文字提到的《史记》中的两个篇名”,《游侠列传》《货殖列传》在苏教版选修教材史记选读中就出现过。我们也完全可以结合选修教材《语言的规范与创新》进行高考中的相关专题复习,这样既复习了高考知识点,还为枯燥的知识点讲座增加了一点趣味,何乐而不为呢?

4.熟知文中的名篇名句并对此能进行赏析和评价。这里所谓的名篇名句不同于高考中规定要背诵的名篇名句,范围应该广于高考要求。只要是教材中出现的大家公认的名句,学生都应该有所了解。“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学会赏析评价,认识到这些话语的现实意义,这是现代学生应该要培养的一个能力。

当然,除了以上讲到的几点,我们还可以利用教材中的课文给学生归纳语文基础知识,进行阅读指导和作文的仿写以及作文素材的积累。总之,教材,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在教学和复习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使之成为高考取胜的法宝。

大学语文复习大纲 篇4

1.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作者简介:李白 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

正文: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名词解释:

建安风骨:指东汉末建安年间以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及建安七子为代表的刚健遒劲诗文风格。

以文为诗:由杜甫开创,以先秦两汉的古文的笔法和形式进行创作,在创作中将散文的章法、笔法、字法引入诗歌。忽视平仄、音律,有意打破常规,不拘泥于格式。

江南四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谢脁楼、滕王阁。

2.蒹葭

诗经六义:风:民间歌谣,十五国风景。

雅:宫廷歌曲,文人雅士所作。

赋:铺陈

比:比喻

正文: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浠。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3.鹊桥仙

作者简介:秦观,字太虚,一字少游,号淮海居士

正文: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

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4.饮酒(其五)

作者简介: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号靖节先生

正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5.雨霖铃

作者简介:柳永,原名柳三变,字耆卿。

正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

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自古多情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

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和人说?

意象:1.寒蝉:离别,悲凉

2.长亭:分别

3.雨:愁思

4.舟:分别

5.秋:悲秋

6酒:苦闷,无法排遣

7.柳:同“留”,留客,惜别

6.声声慢

作者简介:李清照 号易安居士

正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

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意象:1.淡酒:无法消愁

2.晚风:徒增无奈,愁苦无依

3.过雁:触景伤情,游子思乡怀亲的羁旅之情,物是人非。

4.黄花:倍感孤独

5.雨:愁绪无边

6.梧桐:寂寞难耐,凄凉悲伤。

7.赤壁赋

作者简介:苏轼 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

阅读文章,课后注释。了解词类活用现象,及句式活用。

苏试情感变化及变化的原因?

乐--------------悲--------------乐

人生幻灭:乌台诗案,对朝庭做官的仕途理想破灭---从绝望中站起来

注意注释后的通假字

8.过秦论

作者简介:贾谊 贾谊,洛阳人,西汉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注意注释后的通假字

阅读文章,课后注释。了解词类活用现象,及句式活用。

秦灭亡的原因: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9.看蒙娜丽莎看

作者简介:熊秉明

看者如何成为被看者?1.这必须是一幅好画,作者通过写安格尔,提香,林布兰特的画

衬托《蒙娜丽莎》是互动观强的好画

2.必须是一个好的鉴赏者。

3.必须是一个好的鉴赏环境。

10.我与地坛

作者简介:史铁生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舞台效果》、《命若琴弦》,长篇小说《务虚笔记》。

11.北方

作者简介:艾青 原名蒋海澄 主要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阳》、《火把》、《归来的歌》

12.断魂枪

作者简介:老舍 原名舒庆春 字舍予 笔名老舍长篇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中篇代表作有《月牙儿》,短篇代表作《断魂枪》。话剧代表作《茶馆》。背景:1.中国20世纪30年代,殖民主义,帝国主义横行

2.西方文明涌入,复古派和西化派对立

3.知识分子两难选择。要反抗西方侵略,又要学习西方先进文化

4.导火线《中国本位的文化建设宣言》发表

5.作者的生平经历 出生在北京,了解民族文化,同时又有留学旅居的经历。

13.菉竹山房

作者简介:吴组缃 原名祖襄。

“蝴蝶梦”:二姑姑与聪明年少的门生的姻缘起于二姑姑巧手绣出的姿态各异的蝴蝶。姑爹最喜欢的房间也用刺绣的蝴蝶装饰着。蝴蝶是中国人很喜欢的具有浪漫色彩的意象。《菉竹山房》中的蝴蝶意象也是作为男女结合的象征性意象出现的,不仅如此,它还借助了梁祝等人的爱情悲歌影射了二姑姑悲剧恋情的预设性和先验性,对该故事的结局起到了框范作用。

被扭曲的梦,变态的蝴蝶。把自己蜕化为弱小的动物之友,偷窥新婚夫妇。

14.麦琪的礼物

作者简介:欧 亨利。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代表作《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最后的藤叶》。

三大短篇小说家:俄 契诃夫法莫泊桑美欧 亨利

15.结合《药》谈谈对鲁迅的认识

小通过对茶馆主人华老栓夫妇为儿子小栓买人血馒头治病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愚弄人民的罪行,颂扬了革命者夏瑜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惋惜的指出了辛亥革命未能贴近群众的局限性。作品以华老栓夫妇给儿子治病为明线,以革命者夏瑜被反动派杀害为暗线,两线交织,结构故事。鲁迅弃医从文,用文学样式,从思想、文化等层面刻画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形象,揭示“人”的历史发展轨迹,启发、引导人们认识自身处境,反思国民性与民族危亡的关联,以求国民人格与民族精神趋向完善。

16王国维说的古之成大事者,必要经三境:㈠晏殊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写出开始的迷茫,无助

㈡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写出在既定的道路上坚定不移地追求目标。

㈢辛弃疾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写出必有所成,豁然开朗。

17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

18大李杜:李白,杜甫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诗歌总集:诗经,共青305篇

词的别称:诗余或曲词

词起源于唐朝,盛于宁朝,词牌名代表词的格式,词分为三类:小令,中调,长调(也称为慢词)。

派别分为:㈠豪放派:①北宋:苏轼②南宋:辛弃疾㈡婉约派①北宋:柳永②南宋:李清照

赋起源于汉朝,又称汉赋,代表人物:司马相如。-----南北朝的骈赋,特点对仗,华丽。-----唐朝的律赋,用于科举考试。

19文言句式活用

判断句的基本格式:。。者。。也

被动句:“为”,“于”,”见“

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宾语前置,主谓倒装,定语后置。

省略句:宾语省略,介词省略。

省略句:

20.词家三李:李清照、李煜、李白

21.济南二安:李清照、辛弃疾

22.书法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23.李煜,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

大学语文考试大纲 篇5

大学语文

1.孔子,“仁”,“爱人”,以“礼”为规范,宣称“克己复礼为仁”。《论语》是

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一部儒家经典,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汇集而成,共20篇。语句简洁,文辞闲雅,意蕴丰厚。语录体和对话文体散文集。

2.《老子》出自《道德经》,道家学派创始人,老聃,姓李名耳,后世与庄子并称

“老庄”。“道法自然”,主张贵柔守雌,无为而治。81章《道经》,37章《德经》。语言朴素流畅,多用排比韵语,音调谐婉,便于记诵,具有深刻的哲理性与系统的思辨性。

3.《礼记》,《小戴礼记》或《小戴记》。《大同》是第九篇。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所记的先秦至汉初儒家关于礼仪教化的论述。相传是西汉宣帝时戴圣所辑。共49篇。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其中的《大学》、《中庸》两篇,在宋代被朱熹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4.胡适,字适之。《尝试集》是现代白话诗集第一部。

5.莫言: 山东高密人,当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协第八届副主席。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

【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檀香刑】,【生死疲劳】,【蛙】,中短篇小说集【透明的红萝卜】,【爆炸】,【姑妈的宝刀】等。2012年10月获诺贝尔文学奖。凭【蛙】获2011年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6.余秋雨,现代散文大家,曾任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戏剧理论史稿》、《戏剧审美

心理学》,成名作《文化苦旅》。

7.李白,屈原后浪漫诗人。《古风》共59首,这是一首以古讽今、寄慨抒怀的五言

古诗,是拟古之作,采用游仙体的形式,运用浪漫主义写法。特点是注重比兴,立意讽托,崇尚风骨,气势充沛,而语言朴实。

8.杜甫,现实主义。“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

别。《秋兴八首》是八首七律组诗,秋兴,因秋色秋景而感发情怀。

9.余光中,台湾作家,散文集《左手的掌纹》、《逍遥游》、《分水岭上》、《记忆

像铁轨一样长》、《隔水呼渡》。《听听那冷雨》《白玉苦瓜》《乡愁》《隔水观音》《天国的夜市》。

10.白居易,字乐天,香山居士,中唐时期。与元稹并称“元白”。长篇叙事诗《长恨

歌》《琵琶行》合称双璧。

11.秦观,字太虚 一字少游,号淮海居士。北宋著名词人。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其词

得力于《花间集》,写相思离别,抒身世之感,蹂婉凄丽,被后人奉为婉约派正宗。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

12.陆游,现实主义,南宋。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

13.柳泉居士—蒲松龄,于湖居士—张孝祥(南宋),醉翁、六一居士—欧阳修,易安

居士—李清照,香山居士—白居易,东坡居士—苏轼。

14.蒲松龄,清著名小说家。文言短片小说集《聊斋志异》。

15.迟子建,黑龙江女作家。第七届矛盾文学奖《额尔古纳河右岸》。

16.韩愈,韩昌黎,古文运动,文起八代之衰,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名列唐宋古文

八大家之首,内容殷实,气势壮盛,辞锋峻利,语言练达,影响深远。与孟郊合称“韩孟”。

17.张孝祥,号于湖居士,南宋著名词人。上继苏轼,下开辛弃疾,豪放词人。

18.朱光潜,《悲剧心理学》、《文艺心里学》、《西方美学史》、《谈美》、《谈美

学》。

19.体例是著作的编写格式或文章的组织形式叫体例。体例包括的具体内容有:标题、断限、序言、评议、注解、目录、凡例、索引等项内容。

20.我17岁的时候(1908)曾在《竞业旬报》上发表几条“无鬼丛话”,是痛骂小说

《西游记》和《封神榜》的。《王制》出自《礼记》。

21.在宗教自由史上,在思想自由史上,在政治自由史上,我们都可以看见容忍的态度

是最难得、最稀有的态度。人类的习惯是喜同而恶异的,总不喜欢和自己不同的信仰、思想、行为。这就是不容忍的根源。

22.独秀在《新青年》上答我道:鄙意容纳异议,自由讨论,固为学术发达之原则,独

于改良中国文学当以白话为正宗之说,其是非甚明,必不容反对者有讨论之余地;必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而不容他人之匡正也。我当时看了就觉得这是很武断的态度。现在在四十多年之后,我还忘不了独秀这一句话,我还觉得这种“必

以吾辈所主张者为绝对之是”的态度是很不容忍的态度,是最容易引起别人的恶感,是最容易引起反对的。

23.客卿问题?1.完全站在秦王角度,从秦强盛威望着眼,“不为客说,专为秦谋”。

详述纳客之功,略论逐客之过的论说策略,重于事实明理,轻于据理力争的论说方

法。政之以史,拟之以物,明之以是非,晓之以厉害,用充分历史事实和现实事实,通过严谨明晰的论证,得出无可辩驳的结论。2.具有婉转措辞和犀利语风完美结合的特点,十分讲究语言的精心运用,把奏书写的极富文采,其叙事骈散相间,错落有致,而辞采缤纷大肆铺陈,气势充沛众多排比,字字珠玑的精确动词,生动贴切类比推理,极大增强说服力,称奏书典范。鲁迅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24.《谏逐客书》是不是“骈体之祖”?骈体是一种要求词句整齐的文体,多对偶、排

比句,多历史典故,注重辞藻的华美和声韵和谐,叫骈体文或骈文。其盛行于魏晋南北朝,如曹植《洛神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江淹《别赋》。虽具早期基本特征,例如其中“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疆则士勇。”句式整齐,音韵和谐,气势充沛,但是,因为李斯的老师《劝学篇》同样有早期骈文特点,荀子前孟子《天时不如地利》也有。所以不认同。

25.《秋兴八首》为何虎头蛇尾?以宏阔的意境,悲壮的笔调,渲染了唐王朝经安史之

乱由盛转衰的苍凉气象和诗人关心国家和百姓命运的深挚感情。“其四”以社会人事意向表情达意,前三联用“长安似弈棋”比喻安史之乱后的国家形式仍然变幻莫测,极写朝堂易主、政局不稳、烽火四起、社会**。视通百年、气势磅礴、悲壮苍凉。即使尾联以“鱼龙寂寞”为喻,曲折表达唐时局动荡中百姓困窘处境,也蕴含杜甫满腹难于言表苦衷:国家如此残破,政局如此混乱,百姓如此遭难,诗人却不能有所作为,其悲伤抑郁心情可以想见。因此,尾联语言看似平常,却意蕴丰富。体现了杜甫晚年思想上更加复杂深沉,艺术上更加圆熟老到,风格上更加抑郁顿挫。

26.《秋兴八首》对偶句精到之处?其四中,对偶句颔联“王侯帝宅皆新主,文武衣冠

异昔时”和颈联“直北关山金鼓震,征西车马羽书迟”。名词对名词,如“衣冠”对“帝宅”“车马”对“关山”;动词对动词,如“迟”对“震”;方位词对方位词,“西”对“北”。因此,对仗工稳,平仄相间,表意准确,音韵和谐。

27.《沈园》(其一)借景言感伤?追忆与唐婉离异后,春游时在沈园邂逅的往事,描

写物是人非的悲伤,用借景言情的手法,以斜阳暗淡,画角哀鸣来渲染气氛,眼中之色、耳中之声无不凄凉哀怨,于是触动诗人的伤心情怀。第三句“伤心”二字由眼前景象转入回忆,第四句借桥下春波当年曾映照过唐婉身影,展现出深藏诗人心底那翩若惊鸿的美好形象。

28.《沈园》(其二)反衬坚贞不渝?表达对唐坚贞不渝,写刻骨铭心之思。用反衬以

“柳老不吹绵”——草木无情,反衬自己40年不变,至老弥坚的一往情深。自己将化为会稽山上的一抔黄土,仍要凭吊遗踪,泫然泪下,非常坚执的感情抒发。

29.描写婴宁“笑“?把娇憨的婴宁处处与烂漫的鲜花映照来写,使“笑”与“花”成为少女天真的个性鲜明的象征性因素。如:“有女郎携婢,捻梅花一枝,容华绝代,笑容可掬。“”方伫听间,以女郎由东而西,执杏花一朵,俯首自簪。举头见生,遂不复簪,含笑捻花而入。“

30.婴宁性格?生父是人,生母是狐,长期鬼母教养,生活在与世隔绝的深山幽谷中,环境养成了她天真浪漫、纯真娇憨而又略带狡黠的性格,但是,最终,有“无时不笑”到“矢不复笑”再到“笑须有时”,变化意味着自然天性的失落和对社会礼法的顺应,是不得已的,却是社会人生必然的,狐女要走出深山,投身人际社会,有自由人变成社会人,必定要经过这样的洗礼,虽然这有一种“隐于笑”的悲剧意味,那是因为她象征着人类永远无法摆脱个体性与群体性,自然性与社会性相矛盾的困境,这就是深刻内涵。

31.《张中丞后叙》记叙议论并重?前半部分侧重议论,针对污蔑许远的谬论进行驳斥,在驳斥中补叙许远的事迹,以补李翰《张巡传》之不足,并高度赞扬了张巡、许远“守一城,捍天下”的历史功绩。后半部分侧重叙事,着重记叙南霁云的动人事迹,并补叙了张巡、许远的一些轶事,为继位英雄人物塑像立碑。前后两部分既有上述分工,又有内在联系:前者之议论是后者叙事之“纲领”,后者之叙事是为前者之议论提供事实佐证。两部分都紧紧围绕着赞扬英雄、斥责小人的主题展开。

32.作文《张中丞后叙》起因?意图?1.补充李翰所写《张巡传》,认为其有不足之

处;2.以此纪念歌颂张巡、许远、南霁云等抗击安史叛军,为国壮烈牺牲的英雄们,为其塑像,歌功颂德,使名留青史;3.为说明事实真相,驳斥小人的谬论,以弘扬正气,打击邪恶,为许辩诬,雪冤。

33.《张中丞后叙》细节怎么塑造人物?如南霁云的拔刀断指、抽失射塔,张巡的好学、记忆力超人和就义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其次,作者有意让英雄人物的不同性格相互映衬,如张巡之从容镇定、博闻强识、视死如归,许远之宽厚谦和、甘心让贤,南霁云之忠勇刚烈、嫉恶如仇,相互辉映,相得益彰。此外,反面人物贺兰进明的卑劣无耻,也有力地反衬出英雄们的磊落胸怀和凛然正气。

34.在邦…无怨。在诸侯国做官、为诸诸侯做事不怨天尤人,在卿大夫家做官、为卿大

夫做事不怨天尤人。

举直…者直。选拔正直的人,罢黜邪恶的人,这样就能使邪者归正。

流血…冠缨。比喻。“豺狼”是野蛮暴虐,灭绝人性的胡虏的代称。人民惨遭屠戮,血流遍野,而逆臣安禄山及其部属却衣冠簪缨,坐了朝廷。

此身…一泫然。己就要被埋在稽山的土下了,还在凭吊(唐婉)过去的踪迹一再感伤流泪。

伤心…照影来。桥下的春波还是和从前一样绿,然而给人带来的却是伤心的回忆,四十年前,已经改嫁的唐氏,曾经像“翩若惊鸿”仙子一样,飘然降落到这绿波之上。

己所…于人。如果自己不喜欢或做不到,不要强加于别人。

居处恭…弃也。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35.天之道…唯有道者。自然的规律,不是很像张弓射箭吗?弦拉高了就把它压低一些,低了就把它举高一些,拉得过满了就把它放松一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补充一些。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可是社会的法则却不是这样,要减少不足的,来奉献给有余的人。那么,谁能够减少有余的,以补给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

36.大道之行…皆有所养。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

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

37.作文:1.《圈》;

《大学语文》考试纲要 篇6

第一单元《大雅·生民》

第一节《诗经》概述

了解《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了解《诗经》共收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的诗歌305篇。了解《诗经》按照音乐性质不同的分类,每一类的特点。

了解传授《诗经》的四个学派,重点是毛诗。

如果给出必要的注释,应当能够分析国风中诗歌基本的主题思想。能够解释赋、比、兴,重章复唱(重章叠句),四始六义。

了解《诗经》与《楚辞》的历史地位。

第二节《大雅·生民》

熟读《大雅·生民》。

能够熟练掌握诗中的重点字词。

了解史诗的概念,了解诗歌主题思想。

了解《大雅·生民》艺术特色,能够举例说明。

能够把《大雅·生民》与其他诗歌联系起来进行分析。

第二单元《史记·项羽本纪》

粗略了解汉赋和《古诗十九首》的情况

了解司马迁创作《史记》的背景和大概过程

能够比较《史记》与《汉书》的异同

熟读本课文内容,从故事情节,场景,细节中分析人物形象 能对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加以分析。

第三单元初盛唐诗与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基础知识

了解初盛唐诗歌发展概况。

了解陈子昂、张九龄、高适诗歌的代表作品。

了解“诗佛”王维、“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各自作品的总体艺术风格。了解《春江花月夜》原属乐府清商曲辞旧题,它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地位。

了解高适《燕歌行》在唐代边塞诗歌中的地位。

识记“初唐四杰”、“吴中四士”。

识记盛唐边塞诗派、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作家。

识记唐太宗、唐玄宗的年号,了解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

解释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王维《终南山》、高适《燕歌行》、李颀《古从军行》、杨炯《从军行》、韩愈《送孟东野序》中的重点字词。

背诵并默写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熟读高适《燕歌行》,能背诵并默写其中的名句佳句。

作品分析

了解唐诗中“以汉代唐”的艺术手法。

简析高适《燕歌行》主题思想的多重理解。

简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表现的哲理意蕴。

熟读高适《燕歌行》、李颀《古从军行》、杨炯《从军行》、祖咏《望蓟门》、王昌龄《从军行》、岑参《走马川行奉行送出师西征》、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等诗作,领会盛唐边塞诗歌在内容、风格、体裁、题材上的主要特点。

分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主要线索与诗歌意蕴。

分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从内容、结构、构思等方面体现出来的情、景、理相融合的特点。

第四单元第一节 苏轼《临江仙》

词的概述

了解词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一般认为,词是隋代到初盛唐时期产生的。

了解词的产生与这一时期的主要音乐——燕乐的关系。

了解词的特点,懂得一些词的术语的含义,如词牌、宫调、阕、片、摊破、叠韵、偷声、减字等。

了解词的几种分类,如从分段上,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令、引、近、慢等。了解婉约词派是词的正宗。

词的发展

识记现存最早的词是在敦煌发现的曲子词,除了少数文人作品,大多为民间创作,题材广泛,以小令为主,风格直率坦白,较少修饰刻画。

了解中唐前后文人词的出现背景,能够列举出中唐时期比较有名的词人。

识记五代时期西蜀与南唐政权词比较发达。识记西蜀以温庭筠和韦庄为代表的“花间派”词人和南唐则以李璟、李煜父子及冯延巳为代表的词人。了解花间词的特点。了解温庭筠对于词的发展的贡献和他在词坛的地位。

了解北宋前期词坛的大体风格。了解晏殊、晏几道父子为代表的晚唐五代以来形成的婉丽词风和范仲淹、欧阳修出现的新的风格。了解市民词人柳永对于词的贡献。

了解南宋词的发展脉络,识记李清照是横跨两宋的著名女词人,辛弃疾是和苏轼并称“苏辛”的豪放派词人。

熟记每位词人的代表作。

链接“词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39256.htm

苏轼与《临江仙》

了解苏轼的生平与思想,重点体会他的两难境地,对于王安石变法的反对导致“乌台诗案”差点送命,在黄州的六年流放和他因为反对全盘否定新法而连遭打击;体会以苏轼为代表的古代文人在仕途失意情况下思想上由儒入佛入道的转变。

识记苏轼的字、号,籍贯,他与父苏洵、弟苏辄并称“三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了解苏轼在诗、词、文等方面的成就,识记他是宋代文艺创作成就最为全面的作家。

识记苏轼对于词的两大贡献,即进一步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专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的俗套,扩大了词的题材,提高了词的意境;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成为后来豪放词派的开创者。

了解豪放词与婉约词的主要作家。

了解《临江仙·夜归临皋》写作的背景和主题、艺术特点(语言、意境与风格、写作特点等),重点在于体会苏轼这一时期思想上的转变。

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第五单元《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第一节 明清的小说

了解小说的早期形态,了解干宝的《搜神记》、刘义庆《世说新语》、唐传奇等。

明清小说发生、发展的背景

了解古代短篇小说三言二拍等

四大奇书和中国古代小说的几种主要类型

中国古代小说的艺术特点

第二节

1、了解《水浒》的作者,了解《水浒》的成书经过和全书概貌。

2、谈谈你对《水浒传》主题的理解。

3、结合以前学过的《水浒传》的章节,谈谈你的林冲性格的认识。

4、通过本课,分析一下鲁智深、林冲的形象塑造。

5、结合课文简略讨论作品的艺术特点

第六单元

了解元代文学的社会背景

元曲包含散曲与杂剧两个部分

了解北杂剧和南戏的基本情况(主要作家作品)

了解元代杂剧的基本体制

熟悉王实甫《西厢记》的渊源和主要内容

能够赏析《西厢记·草桥店梦》中的词曲

能够结合课文分析莺莺与张生艺术形象,并对作品的梦境表现有所理解。

第七单元鲁迅《伤逝》

1、粗略了解现代文学发生的一般背景和深刻变化

2、了解鲁迅的生平、小说创作概况。

2、鲁迅小说的题材、主题与艺术成就。

3、鲁迅的前后期创作的转变及原因。

4、结合鲁迅的时代背景、创作个性,理解鲁迅《伤逝》这篇小说的主题思想。(作品分析)

5、结合作品的过程和主要细节讨论涓生子君的形象,讨论其悲剧的内外两方面的根源。

6、理解《伤逝》这部小说中的“手记”形式和一般艺术特征?

第八单元海子《祖国(或以梦为马)》

1.能够简单了解现当代诗歌发展的基本概况

2.了解新时期朦胧诗的主要诗人与作品

3.了解海子创作的基本情况与特色。以及代表性作品。

4.重点理解诗歌的主要意象以及诗题“以梦为马”的含义

5分析,把握诗作的理想色彩和悲剧意识。

第九单元巴尔扎克《刽子手》

1、了解巴尔扎克创作的基本情况,特点。

2、简单理解巴尔扎克的贵族情结和思想的复杂性。

3、领会本文的主题思想,并分析其现实主义特点表现何在。

4、结合作品的细节描写,讨论侯爵一家灾难面前的精神面貌。

提醒:

1、复习中,要紧密结合且相当熟悉课文,同时要重视文后的“赏析”文字;

大学语文考试大纲 篇7

近年来,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 新理念的渗透, 初中语文考试评价的形式和手段日趋多元化, 考试评价的内容、题型日趋多样化, 试卷结构日趋合理化。语文试题已经从偏重知识考查向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多位均衡并举的方向顺利转型。尤其可喜的是, 语文考试评价充满了人文性, 给予初中学生以更丰厚的人文关怀, 以及张扬个性、展示才情的广阔时空。

但我们在欣喜的同时, 也应清醒地认识到, 语文考试评价改革要走的路还很长。特别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 语文考试评价绝不能用人文性取代“语文之所以为语文”的东西, 如语言品味、语言感受、语言赏析, 以及语文的读、写、听、说的综合运用能力。我在此将其称为“语文味”或“语文性”, 以区别“人文性”, 这些才是最能凸显语文之所以为语文的东西, 是语文最显著的特质。

仔细研究这几年各地中考语文试卷不难发现, 语文考试评价的人文性有被泛化的倾向, 甚至有被政治化的倾向, 这种倾向已经波及语文课堂。观摩一些语文公开课, 就能验证这种风气已经到了何等地步。师生的精力不再聚焦文本语言的揣摩、品味、赏析, 教学任由学生天马行空、自由发挥, 学生集体智慧和思维游离于语文性、语文味之外, 做浅层次重复的现象已经司空见惯。

人文性是语文的重要特征, 但人文性不能等同和取代语文性。

制止人文性低俗与泛滥, 消除没有语文性的考试评价对语文教学的负面影响, 需要我们在考试评价中, 在注重提升语文人文性品位的同时, 关注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语言文字及文学本身, 语文的读、写、听、说能力的养成等。

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及思考, 介绍几例新题型, 谈谈如何在语文题型编制中落实“语文性”, 考足“语文味”。

一、巧妙实施题型切换, 尝试用无声的文字表述检测朗读理解水平, 在具体语境中落实“读”的能力考查。

由于受客观条件及其他多种因素的制约, 语文试卷中“读”和“听”的能力考查非常薄弱。如果说“听”的能力考查还有过些许尝试, 如少数地方曾在语文考试评价中有过类似英语听力考查的尝试, 尽管这种做法并未能被广泛推广和采纳;一些试卷中也以“听话听音”性的口语交际题型出现过;“读”的能力考查在考试评价中几乎难觅踪迹。

难以实施, 并不代表“读”的能力考查不重要、不必要和不可能。汉语言不仅有独特的韵律美, 而且有丰富的表现力, 其超强的表情性更是其他语种不能比拟的。在汉语言朗读技巧的掌握、情感的把握中, 我们不仅可以窥见朗读者的语言感受力, 而且可以检测其理解力和鉴赏水平。

如我在一篇题为《父爱的高度》阅读中, 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

如果让你朗读“是啊, 父亲一生都在为儿子做基石, 把儿子使劲向最理想的高度托, 托着托着, 不知不觉间自己就累弯了腰, 老了”这句话中的“老了”这两个字时:要读出怎样的情感、语气、语调?理由。

让学生用语言描述朗读文本段落、语句、词语等应使用的感情、语速、语调等, 把朗读和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朗读技能考查中兼顾理解力、鉴赏力的考查, 可以一举多得。

事实证明, 将读、写与理解、听、说与理解能力考查结合起来的做法是可行的, 也有助于动态掌握学生朗读能力和其他多种能力的发展水平, 是目前条件下, 解决听、说、读、写、理解等诸能力考查互相分离问题的有效途径。读、写、听、说相辅相成, 也是理解力发展的基础, 同样理解力和其他能力也增强了, 反过来又会促进读、写、听、说中任一能力的培养。

给拼音写汉字、给汉字注音 (包括给句子中多音字注音) 、划分古诗文句子节奏等考试形式, 尽管有“读”的能力考查成分, 但过于简单和机械, 而且脱离了具体语境, 仅凭的是直觉和日常生成的简单语感, 难以消除为考查而考查的嫌疑。

二、适时营造积极的学习情境, 在文本语言细节或典型形象的品味中落实探究性学习能力或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能力的考查。

如在《父爱的高度》这篇文章的阅读里, 我注意到, 文章着力描写的是“父亲”托着“我”骑在他脖子上这一典型细节, 这也是文章所有情感寄托的基础。于是在命题时, 我有了这样一道探究性学习题目。

母爱热烈, 父爱深沉。请探究: (4分)

(1) 本文中“父亲”表示“父爱”的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

(2) 《背影》中朱自清先生的父亲表示“父爱”的方式是___;

(3) 你感受到自己父亲表示父爱最常用的方式是______;

由此你得出:父亲们表示父爱的共同点可以是__________。

本题设计意在, 引导学生学会咀嚼记叙类文体感人细节或情节的习惯;引导他们把阅读视野:文本与文本联系, 再从文本扩大到自己的生活, 捕捉日常生活中一直为自己忽视而又感人的生活细节, 重新体认父亲和父爱, 由此出发, 探究人类父爱的共同特征, 学会深入思考现象背后的东西。这道题把文本核心细节阅读与生活细节把握、探究性学习紧密联系起来, 赋予选文阅读以多重功能;从某种程度上说, 也是整合语文考试评价资源, 引领语文教学走进文本细微处, 沟通文本的精细阅读与学生情感、生活经历的有益尝试。

与各地中考语文试卷不同的是, 北京市海淀区2005年中考语文试卷一个鲜明的特色是在文章阅读中设计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题, 备受专家好评。该卷在阅读《话说海淀》这篇现代文时有这样的命题:

如果你所在的班级要开展一次“走进海淀”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请你参考示例, 根据上面选文提供的相关信息或你自己平时的观察、思考, 从不同角度为这次活动设计两个调查或研究的专题。

示例: (1) 海淀文化遗迹例谈; (2) 外来人才选择海淀的原因调查。

又如我在《父爱的高度》阅读中, 设计了这样一条综合实践活动题:

如果开展一次以“感受父爱”为主题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根据选文的启示, 结合平时学习、生活体会和感受, 请从不同角度为本次活动设计两个调查或研究专题, 要求:角度独特, 便于操作。请将专题名称写在下面:专题1.________专题2.________

诸如此类的设计宗旨, 是实现语文阅读能力考查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能力考查的无缝对接, 利用文本典型形象在学生心灵生成的情感波澜推动学生持续学习的动机。

三、拓展名著阅读的广度和深度, 把积累运用与阅读理解有机结合, 实现名著阅读从重视常识记忆考查到重视理解欣赏能力考查的飞跃。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和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为学生推荐或指定了必读名著, 但一直以来“名著阅读”都只划归试卷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能力”范围, 考查力度较小, 题型较为单一, 填空题、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题型较为多见, 考查的内容不外乎作家、作品、人物、情节的识记, 文学品味与欣赏类的主观题较少或较为简单。这样导致的严重后果是, 在教学中, 教师、学生不重视文学名著阅读欣赏的过程学习。一些学校和教师干脆在临大考前给“喂”一些名著阅读概要和名著常识汇总表, 因为这已足以应付考试评价对文学名著阅读考查了, 哪位教师和学生还愿多此一举, 再读原著呢?可以想象得出考查结果的可信度;更为要命的是, 这种考试评价方式助长了恶劣的学风和教风的形成, 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育危害至深。

所以, 我的建议是, “名著阅读”既然称之为“阅读”, 当然应划归试卷第二部分“阅读理解”部分来考查, 可以精选指定名著的章节或选段, 扎扎实实地考查学生的阅读情况, 对必读名著情节、艺术性的理解、欣赏能力水平, 普通常识的识记可以不考或在阅读中附带考查。可先从经典选段考起, 如某一情节相对集中, 矛盾冲突尖锐, 人物形象鲜明、艺术性较高的段落;把记叙文阅读与文学名著阅读合二为一, 常识考察可以让学生指认选段是何作家、作品, 重点则应放在对人物、情节、写法等品味欣赏和理解上, 如是诗歌类名著, 则可精选名篇, 设计阅读、也可以选定多个片段进行比较阅读或探究性学习。

四、适度增加语文的文化内涵, 以联语 (对联) 为切入口, 渗透汉语言文化精品的鉴赏能力考查, 提升学生的文化审美能力。

对联是汉语言独有形式, 不仅具有对称美、音乐美特征, 而且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如今, 不少地区的中考语文试卷中出现了“对联”类内容, 题型以选择、填空题为主, 给上联写下联, 给情景, 写对联也较为常见。

但我以为, 以学生现有的水平, 加之时间限制, 除极少数学生外, 制作出文质兼佳的对联绝非易事。考卷上出现大量形式不合章法, 思想内容缺乏深度, 甚至胡编乱造的作品就在所难免了, 这样的考查显然违背了考试评价的初衷。

照顾到初中学生语文水平的实际, 我们不妨换一种角度, 在语文考试评价中, 把“对对子”改换成欣赏评价对联, 岂不更好?我国名胜古迹, 文化典籍中的对联浩如烟海, 名联佳句不胜枚举。在考试评价中, 如摘其一二, 让学生作赏析, 品评遣词造句, 剖析文化内涵, 畅读启发收益, 也大有文章可做。这种考查方式可能会推动师生去广泛收集、欣赏更多佳作, 获得深厚的民族文化陶冶, 避免把教学导向鲁迅批评的所谓作文技巧的传授上来。而且, 对联欣赏可以与古诗文名句默写结合起来进行, 尽量减少单纯的机械性识记内容的考查, 倡导在理解、欣赏、品味基础上的记诵, 坚决反对目前教学中盛行的“炒冷饭”恶习, 即反复机械地让学生记、背、默必背古诗文名句, 而不渗透赏析的做法。古诗文名句学习既要注重数量, 更要注重深度、厚度考查。如晏殊《浣溪沙》中“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一联, 仅仅会默写、填空或理解其伤春惜时之意还远远不够, 如果从其构语的浑然天成、选句的自然贴切、写景的精致协调等方面作深度赏析, “语文味”岂不油然而生?

语文考试的一些看法 篇8

现代文的文本有分为必考与选考的。一种理由是照顾到教材中的必修与选修,但这种说法很牵强,因为并不对应。此种灵活处理,也许还在于顾及现代文的文本分类。过去的分类是社科文、科技文及文学文,后又调整为论述类、实用类及文学类。大致还是对应的,不过有所扩充而已。比如实用类中除了科普,还有传记、新闻、报告等。但语文考试是否一定要有这么多的类别区分,很值得反思。因文体之上,再加上过于弹性的学科分类,带来的不是更明确,而是笼统。与其用此种学科分类,不如仍用文体分类。文体分类是教材中常用的,只要所考的文体是教材中出现过的,就不算陌生。再对应于思维来看,则不管什么类别或文体,大都可分为形象文本与抽象文本,只要各具其一即可。文本不宜多,文本下的题目则可适当增加。一篇现代文阅读,不能只考两三题,也可出至五六题,分量才相称。出题要尽可能对应于能力点,但鉴于文本不止一个,还可各有侧重。从整体上看,则要覆盖到各个能力层面。

由于现代文存在着不同文类的区分,因而能力层级的表述,只得既平行又交叉,不无缠夹。比如同为探究,在文学类文本阅读中表述为: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而在实用类文本阅读中则表述为: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相似的说法,只是强为区分。即使是这样的区分,也不全面,好似论述类文本中就不存在探究了。其实论述类文本设为必考部分,其重要性更值得探究。要避免表述的缠夹,一种做法是取消文本类别的区分。如同古诗文那样,虽也类别甚多,却不必分类。再就是侧重于形象与抽象的区分,比如形象文本强调鉴赏评价,抽象文本则可多一些问题探究。且现代文的文本无需分割为两块,如同先前为照顾选择题而割裂试卷一样,其顺序可放在古诗文后面。

古代诗文阅读。识记层次,要求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但诗文名句的考察不见得都是给上句填下句或给下句填上句,也可结合古诗文的鉴赏来考。比如考李白的诗,就可要求写出李白诗歌中的若干名句;还可从内容方面设计,比如所选古诗是写梅的,就要求写一些咏梅的名句。至于备选范围,自以教材为主。此种考法,更见能力。对实词与虚词的理解,若要设比较项,也要出于教材,才好比较。句式的把握,主要体现于翻译中。至于筛选信息、分析综合及鉴赏评价等,虽同现代文一样,但可降低一些要求。这是考虑到还要过文言文的语言关,因而能力层级的表述可比现代文的简略一些。

凡需要用文字表述的,都属表达能力。不见得只有语用题,才算考语言表达。试卷中的语用题,有的是属于语言知识的检测题,如字音字形、词语选用、改病句、修辞上的语句调整及连贯等。有的是仿写、扩写、缩写、改写、续写等,但这些题型是可大可小的,小则是语用题,大则就是作文的基础训练。语用题的参照是生活,因而有些语用题就设置了语境或情境。但多出于模拟,也就不无纸上谈兵之义。再就是设题的关口过多,往往不止一重,而是两重三重,此种入套的模式往往限制了思维的发挥。语言表达及运用有规范之说,其实大都不离修辞之义。比如衡量的标准中,准确鲜明生动是着眼于选词用字的;而简明连贯得体,则与语句组织有关。何为语用题,界定大都不甚清楚。尤其是想在语言知识与运用之间找一条捷径,以为掌握了一些知识就会运用,不无误导。先前,语言知识的检测与语言运用还是有些区分的,现在则都融成一块了。时下的一些语用题,也可谓微型的读与写。

语言运用夹在阅读与作文之间,显得有点不伦不类。换言之语用题既可与阅读结合,也可融入作文。写作,要求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此种调整有和阅读照应之义,但提供的也是文类,而不复是文体。对应于写作的实际来说,有点大而无当。先前有用作文的教学文体来编选阅读单元的,这里则用阅读的文类来界定写作的文体,都不大合理。考虑到作文的实际,还是以作文的文体为主,即记叙文、说明文及议论文,再延伸到实际的文体。实际的文体一定要讲规范,而不能嫁接成四不像。文体写作,本来只要有一种擅长即可。但就基础教育来说,则训练要尽可能全面一些。同时作文命题,也要兼顾形象与抽象两个维度的展开。

有一种看法是认为语文可以只考一篇作文,至于其理由,则是古代就这样。其实古代并非只考一篇作文,而是兼顾了诗与文,比如诗赋与经义策论,也就是说有两至三篇。且规范的考试还分了几级,有院试、乡试、会试以至殿试。几轮考试下来,所写的文章就很不少了。目前情况下,只考一篇作文是不大现实的。只考一篇作文,其中的出入很大,包括主观误判等。尽管有一个等级评分标准,但评卷者还会各有标准,也就是说各有口味。若不只考一篇,也来两至三篇,则没那个必要。因为此种做法,会削弱阅读方面的教学及考察。语文试卷中,让阅读与作文各占一半,平分秋色,是较为合理的。且读与写都是很重要的能力,还可以说是一个人文字生涯的两端。

上一篇:升学宴主持词下一篇:f1签证需要什么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