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大学学科教学语文

2024-05-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湖南大学学科教学语文(共7篇)

湖南大学学科教学语文 篇1

今年报考的是湖南大学学科语文专业,专业一考333教育综合,专业二考869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在这里跟各位学弟学妹们来说一下我的复习方法:

首先是政治和英语的复习:

政治:我先用了肖秀荣的精讲精练和1000题,每天看一章做一章的题,篇幅较多的部分是一天一章,篇幅较短容易理解的地方是一天两章。风中劲草出来以后,每天临睡前的一个小时,我都会把风中劲草拿出来默读,里面的知识点总结的挺不错的。后期用的是肖四肖八,冲刺的时候,肖八的选择题刷了两遍左右,大题背的肖四,今年政治的选择题感觉是比较难的。

英语:我练阅读用的是余慧真题,我觉得这套书挺适合基础不太好的同学用的。我是那种不适合抱着单词书背单词的人,往往都是背完第一个list之后,就放弃了。但是我喜欢在阅读中背单词,我觉得这样比较省时省力,还能知道这个单词在句法中的运用,当时前期的阅读和单词都是用的这本书。英语的阅读题是每天都要做的,不能断,一定要保持住做题的感觉,最好能在一次次的练习中摸索出做阅读的技巧与方法。从10月中旬开始,我买了蒋军虎的真题卷,分第一季和第二季,总共好像是有10套左右吧,一个星期做一套,阅读还是每天必须的功课,可以把之前的一天两篇,减少到一天一篇。

333教育综合:我是8月份准备复习的,我当时觉得书太多了,自己看不下去,刚好我的学长给我推荐了一个学姐,说她人很好也很负责,所以我就加了这个学姐谈了很久之后决定跟着学姐复习,当时我收到了学姐给我寄的薄薄的几本笔记,心里没有担心够不够背的,反而暗自窃喜觉得一个月一轮也就背完了,但是当我背了之后就发现根本不是自己想的那样。别看它不太厚,但是涵盖了很多的知识点,因为里面的知识结构比较紧凑,光一个教育学,就背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了,而且感觉也没记住些什么,按照学姐给出的顺序,教育学背完了,开始教育心理学,没想到比教育学还难背,因为有的内容真的很抽象,几乎看不大懂。我就把教育心理学那本书拿来看,把整本书都看了一遍,果然当你理解之后再背就轻松多了。我是用的学姐给我们发明的滚车轮的背诵方法背诵的,中外教育史相对于前两科而言是容易背的,所以第一轮的背诵花了2个多月的时间,第一轮背诵结束时就已经到10月上旬了,这时候感觉时间紧迫了。

到第二轮的时候,我开始自己整理每章的大框,把一级标题、二级标题一条条的都列上去,看上去简明易懂,有了第一遍的基础,第二遍背起来就容易上手了。这是学姐推荐的滚车轮背诵法,很有效果。每背完一章,就试图回忆列出大纲,还挺有成效,学姐的口,口是二思期溜八期溜零留叁,大家如果复习的比较痛苦就可以找她,这样333可以省出好多时间。还有一点就是大家在背的时候一定要注重理解,千万别死记硬背,这样只会背了又忘。比如说今年湖大的333,名词解释出的几乎都是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有的题目可能就需要你把知识点做一个融会贯通才是较为完整的答案。还有的题目是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这个理论都不理解的话,要怎样去运用于实践呢?所以说大家在背的同时一定要先理解。到后面冲刺的时候,也是一遍遍的重复。

更多考研专业课资料访问研途宝考研网 研途宝考研 http://hnu.yantubao.com/zykzl?fromcode=2014

333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只能在理解的基础上使劲背,333的方法就是:理解+框架+重复

关于869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湖大对869这门课的简章中只给出了大纲,后来我在学校网站里找到了两本参考书,一本是王世堪的,另一本是张华的。但是仅仅这两本是不够的,因为869的出题很灵活,而且知识面也很广泛。然后我又从网上多买了两本书来看。说实话当时对于869的复习我是很迷茫的,所以869被我搁置了挺久,一直在10月份才开始复习。我先是把这几本书都看了一遍,把认为重要的知识点都划了出来,把书本内容了解个大概意思,这是第一轮。

第二轮,我把自认为重点部分的内容都做出了一个框架,使一本书的知识点一目了然。第三轮,还是看书,着重看当时划出的重点部分,我就想,从这个角度,大概会以什么问题来出题,整理出869的笔记,接下来的时间就是反复的被笔记+看书,反复的去看和理解。有学弟学妹也要考这个专业的,如果想问这方面的问题可以加我启额,柒叁遛伍遛叁柒寺巴。之前说到333需要去理解,那么869就更需要你去理解。

因为从今年的考试题目来看,869出题真的很灵活,而且题量很大,我当时写完的时候感觉到手都不是自己的了,而且这些题都不是你靠死记硬背就能拿到分的,总体而言,869要比333难复习一些,不像333只背知识点就行了,869是知识面太广,不好找复习重点。自己也是一边摸索一边复习。不过后来考出120几分的成绩,也是挺满意的。

869的复习方法是:理解+总结+重复。

学弟学妹,考研这条路,既然选择了就没有回头路,希望你们不管多苦多累都把它走完,胜利是属于强者的。

湖南大学学科教学语文 篇2

《大学语文》由于没有政治理论课的权威性, 也没有《大学英语》的实用性, 很容易被边缘化。因此, 有论者说《大学语文》就是“高四语文”, 开设与否无关紧要, 甚至认为应当取消这门课程。也有人提出“取代论”, 以《大学人文读本》、《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来取代《大学语文》。《大学语文》目前所面临的尴尬处境, 主要是由该课程的定位决定的。很多军校开设《大学语文》, 其初衷就是为了给那些上了大学, 但是语文基础比较差的学员“补课”。在长期应试教育过程中, 一些理科生中文底子欠缺, 说起话来词不达意, 写文章更是语句不通, 故而寄希望于《大学语文》来解决上述问题。温儒敏教授在《就“大学语文”的困扰答记者问》中讲到:“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是要通过较长时间的训练和积累的, 中学搞了那么多年都没有过关, 现在指望在大学的一年或者半年里突击补课, 让读写能力有一个大的提高, 是不现实的。”由此看来, 《大学语文》不应该被当作“高四语文”来误读, 也不能随意取消或者取代。《大学语文》应当变革, 无论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要有大的创新, 否则很难在大学的讲台上立足。惟有通过变革, 才能提高它的辨识度, 才能在大学课程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那么, 如何对《大学语文》进行变革呢?笔者认为, 我们可以重点在拓展教学上下功夫。

二.《大学语文》拓展教学的内涵

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 (教高[1998]2号文件) 中指出:“加强文化素质教育, 有利于大学生通过文化知识的学习、文化环境的熏陶、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锻炼, 以及人文精神的感染, 升华人格, 提高境界, 振奋精神, 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成为‘四有’人才, 有利于大学生开阔视野, 活跃思维, 激发创新灵感, 为他们在校学习专业以及今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和浓厚的人文底蕴, 有利于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军校《大学语文》拓展教学, 即是加强学员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

《大学语文》拓展教学, 首先要体现“大学”的特点。即由原来高中阶段注重对字、词、句、段解析上升到关注作品的思想意识、伦理道德、审美欣赏等层面的内容, 进而追求学员对作品思想内涵、艺术特色的整体感知和把握。《大学语文》课程是军队院校开设的一门重要公共基础课, 承担着培养学员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为打造高素质、复合型的军事人才奠定坚实基础的重任。

《大学语文》拓展教学, 其次要体现“大语文观”。《大学语文》是以开阔视野, 培养形象思维能力, 提高大学生审美欣赏和文化修养为目标的课程。它包罗的内容相当广泛, 具体来讲, 至少涵盖文学、语言文字和文化三个方面。随着社会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语文不再仅仅作为一种工具而存在, 而是作为培养一个人通过理解文学进而理解人生、社会、生命、世界和历史的一种心理综合能力。《大学语文》在当下具备了更丰富的内涵和外延, 其内容更丰富、文化性更强, 更具知识性、人文性。无论是从文学阅读、文学欣赏还是文学熏陶上都能发挥人文精神的传播作用, 让学员在古今文化精品的感化作用下, 促成思想境界的升华和健全人格的塑造。与此同时, 开放世界的种种挑战, 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的交叉渗透, 使《大学语文》课在培养具有厚实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文化素养的新一代“四有”人才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大语文观”决定着《大学语文》拓展教学要朝着传承人文精神、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健全人格的方向努力。

三.《大学语文》拓展教学的思路及方法

(一) 时间上, 不局限于课堂。

现在军校《大学语文》教学时间一般安排一个学年甚至一个学期, 课时较少。希望通过课堂时间使学员的语文水平有大幅提高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教员可以为学员提供大量的中外名篇书目, 使学员有意识、有目的地选择具有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文化精品进行阅读, 一方面丰富学员的阅读量, 另一方面促进学员逐步形成和发展自主学习能力。

(二) 空间上, 不局限于教室。

鼓励学员大胆走出课堂, 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提高。比如学习了军用公文写作, 就可以带领学员到机关、到部队进行现场调查、采访, 撰写相关的公文。

教员要发挥好“主导”作用, 善于抓住一切有利时机, 对学员进行训练和提高。学校组织的所有大型活动, 如文艺晚会、校运会、形势报告、政治教育、演讲比赛、公文写作竞赛等等, 都是学员学习语文的好机会, 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身边的资源。

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 可以举办文学沙龙、文学讲座、读书报告会等活动, 探讨文学热点, 交流学习心得和读书体会, 激发学员学习语文的兴趣, 使课堂教学的成果得到巩固和延伸, 还能矫正教员教多少, 学员学多少的不良教风和学风。

现在很多军校都建立起了网络课程教学系统, 学员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 随时了解《大学语文》课程的动态, 满足学员自主学习需求。

(三) 内容上, 不局限于课文。

《大学语文》的教学, 教员在教授过程中, 不应囿于教材文本本身。首先, 课文的讲解可以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例如讲《橘颂》, 以民间端午节的习俗为引子, 导出作者屈原, 然后介绍其生平、作品, 就能让课堂充满生活气息, 更能加深学员对作品意义的理解。

第二, 《大学语文》的教学, 可以引入最新的学术观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是相辅相成的, 同一文学作品,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欣赏角度, 尤其是古代作品, 因历史久远, 难以查阅到有关作家作品的详实资料, 故而对作品本身产生不同的看法。在课堂讲授中加入学术观点, 适时引导学员, 通过比较思考, 可以锻炼其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比如关于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 学术界有三种说法:即讽喻说、爱情说和双重主题说。教员通过帮助学员领悟作品中艺术形象的意蕴和内涵, 完全可以由学员自己得出结论。

第三, 《大学语文》的教学, 要多介绍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孟子讲“知人论世”。文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语文》课程通过介绍深邃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 评价历代作者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思想精髓, 阐释和宣扬博大精深的优秀民族文化传统, 以使学员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熏陶, 陶冶情操, 提高文化素养, 丰富人文精神。讲苏轼屡次遭贬, 可以培养学员旷达的人生境界;讲辛弃疾“上马击狂胡”的志向, 可以引导学员树立报效祖国, 献身使命的崇高责任感;讲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 可以帮助学员养成正直不阿的道德操守。

第四, 《大学语文》的教学, 可以多学科交叉。例如我们讲《晋楚城濮之战》、《垓下之围》等课文时, 就可以引导学员广泛运用战略学、战争心理学等课程的相关知识点进行考证, 帮助学员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 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

(四) 方法上, 不局限于讲授。

《大学语文》教学可以尝试合作教学法, 安排1-2次课, 让学员在认真准备, 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上, 自己上台讲解, 教员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补充;也可以尝试启发式教学法, 教员在课堂授课中, 组织引导学员进行分组讨论, 充分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 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在讨论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 要充分发挥计算机多媒体、网络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 生动形象地展示《大学语文》的形象性特点, 激发学员学习兴趣, 增大教学信息量, 增强教学效果。通过鉴赏优美的视频短片等多媒体资源, 有意识地启发学员对未知世界的想象, 使他们在“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开阔意境中, 在《逍遥游》的神奇世界里, 拓展作品的意境, 开发想象力和联想力, 从而培养学员的审美取向和鉴赏能力, 帮助他们实现自己的审美享受和审美价值。

(五) 考评上, 不局限于分数。

《大学语文》拓展教学, 需要改革课程评价体系。以往对学员评价的唯分数论, 已经无法满足拓展教学的评价要求。《大学语文》拓展教学的考评体系应当由课终考试成绩与平时成绩两个部分组成。平时成绩主要分课堂发言和课后作业。课堂发言可以锻炼学员的口头表达能力, 调节课堂气氛, 还能借此了解学员的思想动态。课后作业必不可少, 可以帮助学员巩固所学知识, 锻炼写作能力。总之, 拓展教学的考评体系应该让学员甩掉考试的包袱, 采用多种形式, 启发学员积极思考, 培养他们的交流表达能力, 真正促使知识向能力转化。

参考文献

[1]王璇.浅谈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J].语文学刊, 2009 (5)

[2]郭禾.拓展时空:《大学语文》教学探索[J].福州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1)

《大学语文》的教学对策 篇3

首先,现有的《大学语文》教材,从选文的内容上看,通常是选择名家名篇,与中学语文教材存在相当程度的重复,这难免使学生感到乏味,学生对教材没有新鲜感。

其次,由于在升学、就业等方面过分强调外语的地位,使得英语一科独大,冲击了其他学科的教学,这是不争的事实,在上《大学语文》课中经常会发现学生看外语书。现在不少大学生往往有个误解,认为中学里学的汉语知识足够了,以为学好了外语,学好了专业课就有了一切。他们往往满足于一知半解的所谓语文知识,重外语轻母语,重专业课轻基础课。殊不知中国人离开了汉语单一地去学习外语,基础课不扎实就去学专业课,犹如空中建楼阁,没有基础,何以砌墙立柱?这道理是明白的,可惜不一定都能接受。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不重视,这无疑是搞好大学语文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思想障碍。

第三,由于《大学语文》在大学里面的尴尬位置,有的教师在教学中不愿意花太多心思,使教法趋于老套,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不约而同地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大学语文的教法较之高中语文没有太大的新意,学习兴趣自然不高。

更新大学语文教材的内容也并非容易。由于升学、就业的压力的存在,让学生不重视外语和专业课也不现实。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授课方式至关重要。教师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积极性,显得十分关键。大学语文没有应试的束缚,教师上课有很大的发挥余地,所以大学语文教学应呈现多元性。

一、以语文、人文之美吸引学生

《大学语文》是一门具有浓郁的美育特色的课。那一篇篇具有情感震撼力量、飞扬着灵性的小说、散文,一首首或清雅、或激昂、或含蓄的诗歌,既有知识之美,也有情感之美,更有艺术之美。它们无不熏陶着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得到由内而外的美的享受。因此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在审美感知中获得这种美,在美的熏陶中发展语文能力。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体味语文之美,人文之美。

儒家有积极入世的现实美;道家有遁世超脱的自然美。前者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后者如“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王籍《入若耶溪》)那些经过作家审美处理的自然美景,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那些感人至深的社会生活美,如革命英烈的彪炳业绩和感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即使课文所描绘的只是平凡人的平常事,但其中蕴含的浓浓情意却也感人心扉。前者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后者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还有流光异彩的语言艺术美如语言的表现之美、鲜明的形象美、各具特色的结构美、情景交融的意境美、竞放风采的风格美等。

如果大学语文教学与多媒体相结合,就能充分发挥课件表达形式的“美的感召力”。例如《前赤壁赋》等一类写景抒情的课文利用多媒体课件,完全可以勾画出一幅幅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色,可以虚拟出一幅幅动人的画卷。从而变抽象的文字叙述为优美的诗意的画境,它带给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官上的极大享受,能很好地把语文之美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尽情领略,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想外语课、专业课在这点上是很难和大学语文竞争的。

二、以爱憎、喜忧之情打动学生

凡是有艺术感染力的文学作品,都是作者饱蘸着感情之笔写成的。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学特别强调情感活动,语文教育要努力形成教学风格,你只有渊博的知识还当不好语文教师,你必须会传达,能绘声绘色,以独特的魅力来感染学生,来产生情感的共鸣”。授课时必须只有讲授者动了情,才能调动听课者的爱憎、喜忧之情。爱上了课文,就容易“心声”相通,加深理解,掌握技巧,陶冶情操。

试举《陈情表》一文为例。我认为全文上下,几乎都是“乌鸟”之情。作者用以情牵理的手法,去打动晋武帝的心。他一面剖明心迹,一面拒绝应召,从而在夹缝里求得生存。如此拳拳哀悯之情,娓娓恳挚之辞,如果离开了“情”,也就失去了“艺”。如果弄懂了作者的苦衷,也就能从积极的一面吸取“养料”。

不同内容的作品,应有不同形式的讲授,形式多样,而原则不变——同样应该“动之以情”。比如《谏逐客书》一文,它是以其严密的逻辑力量,点出秦王想统一中国的雄心,从而说服秦王收回“逐客令”。如果作者仅仅是罗列昔日秦国重用客卿而致强大,今日秦王所好之声色珠玉都产于异国的事实来证明逐客之举的“过失”,而没有满腔的感慨、惋惜、慷慨陈词之情,并点到他欲“跨海内”需要大批人才的“痛”处,我想秦王也许不会动心而收回成命。

三、以国家、民族之理感动学生

“大学语文”具有无可替代的道德熏陶与思想教育的功能,这种功能不能靠空洞的说教,而要使学生在古今文学精品的感染下,促成思想境界的升华和健全人格的塑造,培养其爱国感情与高尚的道德情操。如儒家传统一贯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爱国、爱乡、爱校的感情。一个人的爱国感情,要从修身、齐家开始。一个不孝顺父母,不爱自己家乡的人,很难成为真正的爱国者。再如结合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培养学生关心民生疾苦。今天的大学生,将是未来的国家栋梁,应让他们关心民生疾苦,尤其是下岗工人、贫苦农民的安危冷暖。这些从小受父母、家人呵护的一代青年,应让他们象乌鸦返哺一样学会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现在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生活上的娇生惯养和学习上的一帆风顺,使他们很少经受挫折锻炼,独立生活能力较差,大学生活与梦想上的落差,以及同学之间生活上的差异,很容易产生心理上的不稳定,要结合文学作品对学生进行潇洒旷达的人生态度的教育。苏东坡可谓是潇洒旷达典范,遭遇“乌台诗案”,他被贬到黄州,就写下“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初到黄州》)被贬岭南,他又自我解嘲,“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司马迁身受腐刑,忍辱写成了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不朽著作《史记》。他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之言激励一代又一代学子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四、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什么、怎么教,不仅仅取决于教师本人的知识和经验,还要重视学生的价值。教师不应占据了所有的时间、讲授了“所有的”知识,而要教会学生利用时间,自主获取知识。教会学生不要迷信权威,要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

教材告诉学生诗人林逋一生不仕不娶,种梅养鹤,人称“梅妻鹤子”。究竟诗人有没有爱情、婚姻、后代?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再如可让学生讨论历史上的周瑜是否像《三国演义》所描写的智短才拙(与诸葛亮相比)、心胸狭窄?鲁肃是否真的是才智平庸的老好人?当时社会环境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应该批判还是认同?曹操到底是英雄、奸雄还是奸贼?《红楼梦》中秦可卿的原型是否像刘心武先生所说的是康熙的孙女?类似这样的介绍、讨论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让学生树立怀疑精神。比如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还可以让学生介绍自己的观点,可以在课前让学生介绍自己阅读的作品,大胆发表与前人、同学和教师不同的看法,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进行辩论、交流,然后汇总。学生在课堂上得到了启发,引起了思索,自然他对这门课程也就会产生兴趣。

五、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的作业

教师应少做动口不动手的君子,多以参与的身份投入其中,共同切磋。试以写作为例。严格地说我们大学生的写作处于一种令人尴尬的“紧急状态”。由于语文知识贫乏而闹笑话;由于文字不够严密、准确而被别人钻了空子,造成经济损失;甚至由于书写不规范而赔款的也屡见不鲜。因此,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今后工作的需要,进行写作练习显得极为重要和迫切。

要写通文章,就得多读一些好文章。多读,就是要广泛地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反复熟读课堂上讲授过的历代名篇。如果有百十篇好文章烂熟于心,写作时就会有更广阔的选词、炼句的“天地”,如果大脑里的语言仓库贮存丰富,那么写作的词汇就会自然而然地奔涌于笔端。教师应给学生开列书目,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根据教师传授的“书山线路示意图”和学生已经具备的独立进“山”的能力去穷“回溪”、探“幽泉”,求索自身思考着的问题的答案。

在多读的同时,要多写。根据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多写文章。多写虽然苦了教师,但学生的收获是大的,效果是好的。每次作文后要有“回味”,“回味”不仅仅是对习作进行讲评,而是在此基础上,从同一教学内容的各班上选出一到三篇有某一方面特点的习作,教师加以眉批、总评,辟一“习作选登”栏张贴,这是对优秀者的鼓励,也是对写作热情、写作技巧的促进。更主要的是把“讲评”从小课堂移到“大课堂”。让同学们一起来评,在教师的讲评后再讲评。“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做到真正的教学相长。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大学语文教师只有熟读博览,不懈储备,才能用丰富的知识清泉去浇灌学生。大学语文的综合性很强,可以说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所不包。它涉及语言学、文学、哲学、历史、美学、艺术、戏剧以及自然科学等。大学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对各种知识信手拈来,必须用扎实的基础丰富自己的头脑,让自己成为杂家。无论是苏霍姆林斯基,还是钱梦龙,他们取得成就的基础是他们的学识,教学方法是在他们丰富学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教师忽视自己的人文底蕴,教学方法只能成为游戏。

所以针对目前大学语文教学的困惑,我认为主要还是应从教师方面去找症结。俗话说“没有不好的士兵,只有不好的将军”,“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们为师的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探讨教学方法,完全能激起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热情,完全可以唤起学生对这门课的学习积极性。

“对世界名著、文学名著没阅读、不欣赏的人,等于高度近视的人不戴眼镜”。让新时期的天之娇子,不仅具有扎实的外语水平,过硬的专业技能,更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高尚的品质和完善的人格。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篇4

授课专业(群):体育服务与管理、会审

课程英文名称:Colleg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学分:3

一、课程的地位和作用

大学语文是为了提高学生文化素质而开设的一门综合性的文化基础课程。本门课程选取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定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进行讲授,并分析了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等。通过本课程学习一方面对中学的语文知识进行系统化和深入化,开拓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从而全面提高文学修养、思想认识水平、语言表达能力和应用写作水平。另一方面,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和现当代优秀作品,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二、课程教学内容

本门课程为48学时,选取中国古代和现当代优秀作品进行讲授,一方面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手法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训练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作家作品知识,提高大学生语文水平和文化素养。

第一章 诗经与楚辞(讲授3学时)

1、课程内容

本章对中国诗歌的源流诗经进行了概述,重点讲解了诗经分类与表现手法并选取《卫风·伯兮》、《王风·黍离》进行了赏析;然后介绍了楚辞及屈原在创作上的成就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选取《湘夫人》进行赏析。

2、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诗经分类与表现手法;屈原在楚辞创作上的成就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2)教学难点:作品赏析;

3、基本要求:

(1)了解《诗经》全貌,掌握诗经分类与表现手法;(2)通过《卫风·伯兮》的学习,理解《诗经》中的爱情诗;

(3)从《王风·黍离》中认识中国文学创作传统中“黍离”之悲的渊源;(4)了解屈原在楚辞创作上的成就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5)掌握《湘夫人》的基本内容、风格特色及其在屈原创作中的地位。

第二章 先秦散文(讲授3学时)

1、课程内容

本章主要讲述先秦散文。作为我国古代散文蓬勃发展的阶段先秦散文分为两种,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本章对这两类散文进行了概述,并重点选取了论语.子路、庄子.山水进行赏析,重点分析了作品思想及其对当世的影响。

2、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先秦散文的分类及其代表作;诸子百家思想;(2)教学难点:作品赏析;儒家、道家思想对当世的影响。

3、基本要求:

(1)了解先秦散文的分类,掌握代表作;(2)了解赏析文章字词;

(3)掌握儒家大同思想对和谐社会构建的影响;(4)掌握老子思想影响。

第三章 秦汉文(讲授3学时)

1、课程内容

本章首先对秦汉散文进行概述,讲述其历史地位及其代表作家作品,重点讲述司马迁的功绩及《史记》载中国文学长河中的地位与影响,并重点选取《史记.管晏记》进行赏析。

2、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秦汉散文代表作;《史记.管晏记》赏析;(2)教学难点:《史记》历史地位;《史记.管晏记》的艺术手法。

3、基本要求:

(1)了解秦汉散文概况;

(2)了解司马迁生平,掌握其代表作;(3)掌握《史记.管晏记》的艺术特色;

(4)掌握《史记》历史地位。

第四章 汉魏六朝文学(讲授3学时)

1、课程内容

本章首先对汉魏六朝文学进行概述,并重点选取汉乐府、《古诗十九首》进行赏析,然后概述了曹操、曹丕、曹植的诗歌创作并分析了其代表作品。

2、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汉魏六朝文学代表作;汉乐府的思想艺术;陶渊明思想对后世影响。(2)教学难点:《古诗十九首》的情感内涵与艺术特色;三曹的诗歌创作。

3、基本要求:

(1)了解汉魏六朝文学概况;

(2)了解汉乐府内涵,掌握汉乐府的思想艺术;(3)掌握《古诗十九首》的情感内涵与艺术特色;(4)了解三曹的诗歌创作,掌握曹丕的《燕歌行》;(5)陶渊明的代表作,掌握其思想对后世影响。第五章 唐代文学(讲授9学时)

1、课程内容

本章是中国古代文学讲授中的重要章节,首先对唐代文学及历史背景进行概述,然后以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为线索和分界岭进行讲述,选取重要作家及作品进行分析,对于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家则进行了重点讲授,并分析了他们的文学精神对后世的影响。

2、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唐代文学代表作家及作品;李白、杜甫、白居易的代表作及艺术特色;(2)教学难点:各流派的创作特点;《长恨歌》主题鉴定及艺术特色。

3、基本要求:(1)了解唐文学概况;(2)了解初唐四杰及代表作;

(3)掌握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色;

(4)了解李白生平,理解其诗歌创作,掌握《燕歌行》艺术特点;(5)了解杜甫生平,理解其诗歌创作,掌握《月夜》艺术特点;(6)了解王惟、孟浩然、高适等所代表的流派及代表作,诗歌风格;(7)掌握白居易的代表作,掌握其思想对后世影响。(8)了解李贺、李商隐水平创作,掌握《无题》诗艺术特点;(9)了解宋散文发展概括的代表作。

第六章 宋文学(讲授6学时)

1、课程内容

本章是中国古代文学讲授中的重要章节,首先对宋代文学及历史背景进行概述,然后以南宋、北宋词为分界岭进行讲授,选取重要作家及作品进行分析,对于李煜、苏轼、柳永、李清照、辛弃疾等大家则进行了重点讲授。散文在宋代也得到了极大发展,本章最后对宋散文及代表作家进行了讲授。

2、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宋代文学代表作家及作品;苏轼、柳永、李清照、辛弃疾的代表作及艺术特色;北宋散文;

(2)教学难点:豪放派、婉约派的界定与作家作品;《凤凰台上忆吹箫》艺术特色。

3、基本要求:(1)了解宋文学概况;

(2)了解词发展脉络,掌握豪放派、婉约派的界定与作家作品;(3)了解苏轼生平,理解其诗歌创作,掌握《江城子》艺术特点;(4)了解柳永生平,理解其诗歌创作;

(5)了解李清照生平,理解其诗歌创作,掌握《凤凰台上忆吹箫》艺术特点;(6)了解辛弃疾的代表作,诗歌风格;

(7)了解宋散文发展概括的代表作,掌握欧阳修《秋声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苏轼《留侯论》写作特色。第七章 古代白话小说(讲授3学时)

1、课程内容

本章首先概述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脉络,重点讲述各时期代表作家与作品。并选取《红楼梦》进行重点分析,对于曹雪芹生平及红楼梦创作进行讲述,并通过片断赏析,对重要人物性格进行了分析,最后总结其主题及对后世影响。

2、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脉络;《红楼梦》片断赏析;(2)教学难点:《红楼梦》人物性格分析。

3、基本要求:

(1)了解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脉络,掌握作家作品;(2)了解曹雪芹生平及红楼梦创作;(3)掌握《红楼梦》人物性格特点;(4)理解《红楼梦》对后世影响;

第八章 古代文言小说(讲授3学时)

1、课程内容

本章首先概述古代文言小说的发展概况,重点选取蒋防《霍小玉传》、蒲松龄《聊斋志异·小翠》进行分析,对于唐传奇及聊斋志异作了详细解释。并通过文章赏析,对人物性格进行了分析。

2、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脉络;《红楼梦》片断赏析;(2)教学难点:《红楼梦》人物性格分析。

3、基本要求:

(1)了解唐传奇的特征,掌握作家作品;(2)掌握霍小玉性格特征;

(3)了解蒲松龄生平,掌握《聊斋志异》;(4)掌握《小翠》人物性格。

第九章 戏曲的发展(讲授3学时)

1、课程内容

本章首先对中国戏曲发展的脉络进行梳理,讲述各时期戏曲形式及代表作家与作品。然后重点选取蒋防《霍小玉传》、蒲松龄《聊斋志异·小翠》进行分析,并通过文章赏析,对人物性格进行了分析。最后对现代戏剧的代表作家作品进行讲述,重点分析了曹禺《雷雨》、老舍《茶馆》。

2、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中国戏曲发展的脉络;蒋防《霍小玉传》、蒲松龄《聊斋志异·小翠》赏析;

(2)教学难点:《单刀会·第四折》关羽人物性格分析;汤显祖《牡丹亭·游园》杜丽娘人物性格分析。

3、基本要求:

(1)了解中国戏曲发展的脉络,掌握作家作品;(2)掌握元曲四大家;

(3)掌握汤显祖《牡丹亭·游园》杜丽娘人物性格;(4)掌握关汉卿《单刀会·第四折》关羽人物性格;(5)了解曹禺《雷雨》戏剧冲突;(6)了解老舍《茶馆》艺术手法。

第十章 现代小说(讲授3学时)

1、课程内容

本章首先对中国现代小说进行概述,讲述现代小说发展背景,重点讲述代表作家及代表作。然后讲述了鲁迅、郁达夫、老舍生平、文学创作,并分别分析了他们的代表作《阿Q正传》、《在酒楼上》、《骆驼祥子》的人物形象和艺术风格。

2、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中国现代小说概况;郁达夫《在酒楼上》、老舍《骆驼祥子》赏析;(2)教学难点:阿Q 人物性格分析;老舍《骆驼祥子》的人物形象和艺术风格。

3、基本要求:

(1)了解中国现代小说概况,掌握主要作家作品;(2)掌握阿Q 人物形象;

(3)掌握郁达夫《在酒楼上》艺术风格;

(4)掌握老舍《骆驼祥子》的人物形象和艺术风格。

第十一章 现代诗歌(讲授3学时)

1、课程内容

本章首先对中国现代诗歌进行概述,讲述现代诗歌发展背景,重点讲述代表作家及代表作。然后讲述了徐志摩、余光中、海子等生平、文学创作,并分别分析了他们的代表作艺术风格。

2、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中国现代诗歌概况;徐志摩《再别康桥》、余光中《乡愁》,海子《春暖花开》赏析;

(2)教学难点:;徐志摩《再别康桥》艺术手法;余光中《乡愁》艺术手法。

3、基本要求:

(1)了解现代诗歌概况,掌握主要作家作品;

(2)了解徐志摩生平及创作,掌握徐志摩《再别康桥》艺术手法;(3)了解余光中生平及创作,掌握余光中《乡愁》艺术手法;(4)了解海子《春暖花开》。第十二章 外国文学(讲授3学时)

1、课程内容

本章主要对外国文学进行概述,重点讲述荷马、但丁、歌德、拜伦、雪莱、惠特蔓、普希金、泰戈尔等代表作家及代表作。

2、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外国文学进行概况;荷马、但丁、歌德、拜伦、雪莱、惠特蔓、普希金、泰戈尔的代表作;

(2)教学难点:歌德、雪莱、普希金、泰戈尔作品分析。

3、基本要求:

(1)了解外国文学概况,掌握主要作家作品;

(2)掌握马、但丁、歌德、拜伦、雪莱、惠特蔓、普希金、泰戈尔的代表作;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课堂讲授

(1)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2)读、写、议结合;(3)古为今用。

2、教学辅助资料

大学语文全程课件,包括电子教案、各章节课件、课堂训练等。

3、作业

作业题紧扣教学内容,并联系实际进行拓展,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与熟悉,认真批改,并按实际给出成绩。

4、考试

期末考试为闭卷形式,考试内容以要求掌握的内容为主,以考查学生对中外优秀作品的理解及掌握,尽量避免死记硬背式的考试。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70%,其他作业、课堂表现、到课率占总评成绩的30%。

四、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1、建议教材:

王步高主编,《大学语文》,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2、建议教学参考书:

当前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篇5

近些年来,大学语文课程仿佛“热”起来了,与过去零星的、随意的,以及极度边缘化的状况相比,这种“热”既表现在国家最高教育行政部门——教育部的大力倡导,并以“意见”的形式,在普通高校中进行了权威性的推介,从而使大学语文成为普通高校的“限选课”;诸多的教育专家们也大力呼吁要在全国高校开设这门课程,以便使大学生通过母语的继续教育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纠正由于文理分科所造成的人才培养的偏差。当然,也不乏有人从应对全球化的挑战、把汉语教育推向世界等角度来论证这门课程的意义。在这种背景下,大学语文课程成了当前学术界的时髦话题,并得到不少高校的重视和开设。

当然,对于这种“大跃进”式的学科设置,既让我们感受到了母语/汉语教育有着越来越重的分量,并显现出它越来越强的生命力,但在另一方面也出现了许多急须解决的问题,如:如何凸显大学语文的特色性及其与中学语文的差别性,如何借鉴并形成大学语文成熟的教学方法与规范,如何真正发挥大学语文的有效性,等等。新世纪以来,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及其他单位的组织下,几乎每年都会召开普通高校大学语文骨干教师研修班,集中出版社、媒体,学术界乃至教师队伍等各方面的力量,探讨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公共学科的一些基本问题。在此,笔者以多年的大学语文教学实践及其体验为例,从“教师队伍”、“学习态度”和“评价方式”等方面对困扰着大学语文的一些深在因素进行学理的分析。

首先是“教师队伍”的问题。大学语文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然而要想把它教好,使之深入学生之“心”,并体现出大学语文的课程之“价值”,“教”则成了各个环节的核心问题。然而,在当前,这个问题却难以得到有效的解决,并使大学语文课程处在非常尴尬的位置:一是教师队伍的参差不齐,据不完全统计,当前一些开设大学语文的高校,有不少是由一些兼职的、非专业课的教师来担任的。他们本身无论在学历还是在教学水平方面都有待提升,所以他们充当大学语文教师,无疑给这门课程造成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障碍”;其次,也有一部分高校是由中文系/文学院的各个学科的专业老师充任的,他们的学术背景,知识积累和文化修养等方面都各有不同,也造成了大学语文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更主要的是他们常常以专业的眼光或者态度来讲行大学语文教学,要么就倾向于“深”与“涩”,要么就倾向于“专”与“精”,而对于大学语文所要求的综合性往往注意的不够。一些高校把大学语文的教研机构也往往由基础部或公共课部来进行管理,这样无形中就萎缩了大学语文课程的特色;即使设置大学语文教研室,却也很少有真正专职的大学语文教学人员,不过是由其他教研室的人混合而成;即使成立了大学语文教研室,甚至也有专职的大学语文教师,但对他们的要求往往总是低于其他专业的教师,而且他们无论是评职称,还是在其他方面都处于被忽视的地位,这也无形中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缺乏那种积极钻研的精神,除了前面所讲述的他们以“学科”的态度来教授大学语文之外,还不乏有人以中学语文经验来进行大学语文教学,甚至敷衍塞责,从而被动、消极地充任着大学语文教师。

“教”由此成了大学语文学科提升的“瓶颈”,如何突破它,使大学语文教学真正地体现出生动活泼又高效率化,并产生大学语文的课程魅力,这已成为大家都面临的难题。当然,无论是学术界还是一线的教师们都在积极探索。但一门课程的成熟,并非三年五载就能办到,所以,在对它进行正视的同时,各个方面也在努力想办法解决,如一些高校已经开始提升大学语文课程的位置,无论是在教学、科研,还是在其他方面,都予以适当的照顾和倾斜,提高教学人员的待遇、选派大学语文骨干教师参加高档次的培训班等等,这些措施不可能彻底解决问题,但无疑促进了大学语文在“教师队伍”方面的稳定和成熟。

其次是“学习态度”的问题。如何学好大学语文,它其实不仅关系到“教”的过程,而且也关系到大学语文课程的延续问题。因为没有学生的话,这门课程最终是要退出的。但大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态度却让人担忧和焦虑,首先,他们普遍轻视这门课程,这既有“教”的缘故,但更主要的是学生们的“语文观念”,在他们看来,已经学了十五年的中学语文,基本的语文知识都已经掌握了,大学语文也难有什么新意,学不学都无所谓;何况,大学语文是在非中文专业开设的,他们所选择的外语、物理、经济等专业不需要什么大学语文,后者也无助于他们的专业学习;即使有兴趣要学的话,也可以自己看一些文学作品,不想花很多时间再听老师讲解几篇课文,学一些过时的东西。因之,许多大学生对大学语文产生了潜在的抵制心理,即便要让他们有兴趣学好大学语文,难度也无形中增加了。还有的同学认为,即使作为一门选修课,大学语文不学也能考试过关;因为老师所教的东西不难也不复杂,他们完全可以凭借自身学习轻松过关,因此也就没必要浪费时间来开设这门课程。由此,他们质疑:即使认真学好大学语文,他们又能从中得到什么呢?相对于“数、理、化”等专业的功用而言,大学语文所教授的内容及其作用,显得非常空虚飘渺,缺乏那种工具性作用。因此,要使这些大学生端正态度,认真对待这门课程确实需要下大力气,特别需要对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的功能进行探讨,要立足于大学语文知识性、趣味性、审美性、人文性等,强调除了在依靠权力的作用之外,也需要提升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的内在魅力和学习动力。

在“教”与“学”方面,我们简单地探讨了大学语文在当前所遇到的种种问题,以及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应该说,一些问题已经得到了有效的解决,但一些新的问题之破解却还有待于它的深化与经验的积累。对这些问题以及将来还会不断产生的一些问题的主动应对,使大学语文课程不断的走向丰富和精品化。

再次是“评价方式”问题。就笔者目前所了解到的情况而言,大学语文的评价方式基本上还是以考试为主;也就是说,在期末的闭卷考试中,主要以填空、选择、古文翻译、阅读理解、作文等为基本题型,与中学语文的试题相比没有质的区别。这种考试,也似乎在暗示学生,大学语文可以理解为“高四”语文。中学语文由于纳入高考范围,所以学生们把它作为一门必须要学好的课程,而大学语文只是作为一门限选课,如果还继续采取这种题型的话,对学生既没有影响力,也没有约束力,更没有趣味力。许多学生间接地知道这种考试方式后,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淡忘”了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他们把考试当作成这门课程的学习终点,而恰恰忘记了大学语文的作用在于它的学习过程,这逐渐遮蔽了大学语文的所具有的特色和性质,从而使学生不断地迷惑,甚至产生厌烦心理,认为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而如何进行大学语文课程考试改革也有许多人进行探索。不过,至目前为止,似乎还没有找出更好的办法,当然也有人提出,是否可以采取三三制,也就是说,大学语文考核分为三个板块:平常的学习过程给予三十分,与课程相关的作业给予三十分,期末的考试成绩给予四十分;考试题型也不局限于中学语文试题的那些基本知识的考核,而是着重于对汉语知识的综合运用为主,特别是考核学生的听说读写的实践能力;甚至有的论者提出,是否可以借鉴英语考试模式提出汉语水平考试这个概念,这样,四十分的考试内容就丰富了,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有益多了。当然,如何把它细化,使之具备真正的可操性,使大学语文的考核不仅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加速器”,而且也能反应出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的特色所在,还是非常艰难的。当然也有专家提出取消大学语文的考试,而把全部精力集中于它的学习过程,显然这种观点所遭到的反对意见也比较多。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方法刍议 篇6

一.明确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定位

大学语文课程到底是解决什么问题?能解决什么问题?是强调其工具性, 还是强调其人文性?亦或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定位不太准确。这个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就无法指导日常的教学。经过多年的思考, 笔者认为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应该定位在人文性上, 以传播人文思想和文化观念为主, 使它成为高等院校不可或缺的一门人文素质课。

二.有创新的教学理念和思维

21世纪是文化的世纪, 是学科间关系不断趋向融合、学科边界逐渐模糊的时代, 并出现了学科大联合的趋势, 许多学科在融合中获得发展, 在综合中得到创新。对教学文本的解读, 不能照本宣科, 只重一面, 不及其余, 必须对文本作综合整体的关照, 这种整体关照要求全面考察文学与社会、文学与哲学、文学与艺术、文学与宗教、文学与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关系, 不能仅仅孤立地看待作品本身, 也不能仅仅寻找文本与社会的简单对应, 而要深刻挖掘文本中潜藏的文化现象, 如, 神话传说、智慧谋略、价值认同、崇拜观念、精神趣味、风俗民情等, 让学生全方位地接受多种知识信息。

三.处理好“博”和“专”的关系

语文在很大程度上是向大学生传授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 怎样讲好这门课程呢?课程必须有一定的学术品位, 要做到这一点, 要求教师即要“博”又要“专”, 教师必须积极参加科研活动, 深入到本学科的前沿地带, 探索本学科的最新研究动向和最新研究成果, 并将这些成果链接文本, 引入课堂, 从而使本课程教学体现出一定的学术性。同时教师还必须要“博”。怎样做到“博”呢?教师必须挖掘文本的时代性、社会性。尽管像《易经》、《老子》、《论语》、《孙子兵法》、《管子》等经典作品, 都出自于两千多年前祖先的笔下, 但这些文明的积淀并没有死亡, 它仍然还是生生不息的, 它们仍然能给人以启发和智慧。这是现代文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源泉。

四.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1、专题式的教学方法

备课和授课我们可以采用发散教学法, 将教学内容课题化, 实行课题式的专题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 以文本内容为中心, 向四面八方发散, 把与文本相关的内容、知识收集起来, 形成小课题, 集小课题为专题, 实行课题式的专题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教师要有复合知识的背景, 而且要求教师必须占有充分的资料和案例。我们可以将课题交给学生, 分组查找资料和讨论, 然后小组代表班上交流, 这有利于双向互动,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学生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并进一步加深对文本主题的理解。比如白居易的《长恨歌》是唐代的一首长篇叙事抒情诗, 为了使学生对这首诗歌有深入的认识, 我们就以杨贵妃这个中心人物为母题, 让学生自己去收集历史上有关杨贵妃的文学作品, 然后跟白居易《长恨歌》进行对比。学生找到的文学作品有刘禹锡的《马嵬》、李商隐的《马嵬》、杜甫的《丽人行》, 以及白朴的《梧桐雨》、洪昇的《长生殿》等。通过寻找, 学生对于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有了一定的了解, 为下一步的阅读对比打下了基础。那接下的对比, 就是多角度的了, 学生从创作者的时代背景、创作意图、文学样式的选择、文字表达的优劣等多个角度进行了对比。经过这样的训练, 学生对《长恨歌》以及同题材的作品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学生整合知识和分析知识的能力都有了提高。

2、引入朗诵和吟唱的方法

针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性, 课堂教学大胆引进朗诵与吟唱的方法。这样做可以激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之情, 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保持学习的持久性, 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文学作品的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理解与把握, 提高他们的分析能力和鉴赏能力, 培养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同时有利于学生在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 牢记大量的名篇名句和成语词汇, 并从中积累写作素材, 培养语感和语言技能, 迅速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做到下笔如有神, 出口成章。文学的教化不是理性的说教, 而是以生动的形象、真挚的情感和优美的语言, 通过心灵的沟通来感染人。运用朗诵、吟唱的教学方法, 可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强化人文精神, 直接提高学生审美的感知力、理解力、想象力、鉴赏力和创造力, 做到以美启真、以美储善、以美成德, 激励和焕发学生的青春理想, 培养志趣高雅、气质完美的创新型人才。

具体做法有充分利用录音、录像和计算机多媒体等电化教学手段, 不时给学生播放各种大型古典诗词的朗诵、吟唱音乐会等节目, 以及名人、名家和电台、电视台的播音员的录音、录像带等, 供学生进行观摩欣赏, 并从中得到启示和借鉴。同时教师自己率先垂范, 努力掌握朗诵、吟唱的方法与技巧, 并能熟练地表演一些作品, 然后在课堂上向学生加以展示, 其目的是通过教师的带头和示范作用, 鼓励学生放下包袱, 克服害羞和畏惧心理, 同时还可以教学生一字一句的朗诵和吟唱, 以增强他们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 并切实帮助他们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在经过热情的引导、鼓励和辅导之后, 就可以要求学生直接“下水”, 进行具体的实践活动。通常的做法是让学生选择各自喜爱的作品, 模仿名人、名家的声音、语调、动作和表情等, 直接进行模拟训练。同时, 还可以对照别人找差距、补不足, 认真地加以琢磨和体会, 以便尽快提高表演能力。“重在参与”不仅是一种积极的精神, 更是一种实际的行动。为了提高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 笔者不仅在思想上加以鼓励和动员, 而且制定了明确的奖励措施, 对积极参与和表现优秀的同学予以表扬和奖励。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通常将全体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 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聚在一起朗诵和吟唱, 并相互指出其优缺点, 以利于他们取长补短, 改进提高。

3、注意学习方法的介绍

学习方法格外重要, 教学中注意把学习方法的介绍放在重要位置, 以理论规律加个案分析的模式, 提高大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 其最大特征是信息爆炸, 知识更新速度之快、令人应接不暇。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浩如烟海, 教师无论怎么努力, 涉及的内容也只能是冰山一角, 大量的知识还得靠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和手段自己去攫取。因此笔者创设链接课堂教学、课外自学一体化的开放式教学环境, 把学生的课外自学纳入课堂之中。大学语文课程要实现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目标, 必须打破单一的课堂教学环境, 将课堂教学辐射到课外, 把教学内容和空间从课堂延伸到图书馆、互联网和社会之中,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生活、关注社会、以提高对各种社会与生活现象的敏锐洞察力。这样传统的考核评价体系也要改变, 必须建立起能全方位考核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开放式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全息化评价体系。具体做法是强调学在平时、考在平时, 把过程与结果放在同等地位。不仅要理解学生的学习结果, 还要了解得出结果的过程, 以掌握学生学习的全部信息。与此同时, 也要把基础知识的考察放在同等地位, 强调超越前人、挑战权威的意识和做法, 将学生的创新能力纳入评价体系之中, 以最终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大学语文体验教学策略研究 篇7

关键词:大学语文  体验教学  策略

大学语文是高校的公共基础课,是重要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之一,承担着拓宽大学生母语知识、提高语言表达力和综合审美能力等重要任务。学习大学语文,可以使学生领悟到生命的真谛以及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促进精神与心灵的成长。然而,现有的大学语文教学却更多地呈现出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以教为中心的讲解和讲授式的教学模式仍然占据着统治地位,学生在课堂上只是被动地听讲,没有积极思考的空间。因此未能形成有效的师生对话机制,未能让学生真正进入到课堂情境与文本情境中。

事实上,作为一门素质教育课程,大学语文强调对人的生命体验的传达,这与体验教学目的指向的生命性与强烈的情感性特点不谋而合。体验教学是在自由、开放的教育情景和关系中,师生全身心投入其中,在交往、互动的过程中达成个体生命之知识与意义建构的教学方式。在体验式教学中,“体验”是与生命、生存相联系的行为,不同的人对生命、生存和生活会产生不同的体会和感触,这种“体验”应该是发自内心深处的、真诚的、独特的。体验教学能够很好地实现学生与文本、学生与教师、学生与生活之间的对话。它从语文的特性和语文课程的特点出发,注重对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独特感受与体验的培养,将学生的注意力重新吸引到大学语文课堂中,真正发挥大学语文作为素质教育课的作用。

一、体验教学对大学语文教师的要求

体验教学强调生命对生命的感发才是最涤荡人心的教育,因此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与牧师一样,是有神性的职业”。如果说牧师的工作更侧重于对灵魂的拯救的话,教师这一职业的崇高之处就在于更侧重于对灵魂的铸就。

1.教师对职业首先要有一种真诚甚至虔诚的热爱。他需要热爱教学,视教学为自己的精神家园,是自己生命的一种重要的存在方式,是焕发生命活力的寓所,而不只是完成一件工作。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对学生的爱才有可靠的根基,对职业才可能全情投入。

2.教师要真诚地热爱每一个学生。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爱,是教师的生命的真情的流露,这种爱是建立在师生人格完全平等基础上的爱,而不是对学生的一种施舍与恩赐。教师真挚的爱会给学生以心灵的安全和力量,会润泽学生的生命。

在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情感、思考和评价。只有在得到了教师尊重和肯定的前提下,学生才敢于畅所欲言,把心中所想、所感、所悟尽情吐露出来,个性得到自由舒展,才能得到尽情发挥带来的生命喜悦,与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形成知识以及情感体验的共享。

3.术业有专攻。教师应该全方位拓展自己的学术视野、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这不仅仅是职业技术层面的要求,因为教学活动本身就是生命教育的载体,教师的专业性会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教师职业生命的热力。大学语文课程又有别于其他一般课程,因此教师应每周设置固定时间与学生交流,既可以研讨课业问题,也可以做心理恳谈,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生命成长,实践“传道授业解惑”。

二、多种教学方法、技术促进大学语文体验教学的开展

大学语文的体验教学中,教师构建教育环境,目标是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使学生用自己的知识、情感、意志去感觉、去评述文本和人类文化,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预见性,不断地提升心智训练的水准,建构人的主体性。为此,就要求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1.精心设计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大学语文教学活动是在一定的教学情景和生活空间里发生的。教学情景是教师和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设计选择或构建创造的适合于活动主体、教学目的、教学内容的物质环境、心理环境和教学氛围。教学活动的成效取决于主体与教学情景相互作用的性质。因此,如何使教学双方与教学情境融为一体,使学生对大学语文的课程内容产生“神与物遇”的对接,体验教育情境中蕴含着的生命意义,是值得思考的课题。

2.恰当使用参与式教学方法。参与式教学是以学生和教师同为课堂主体、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学策略,它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愿望,以主体性为内核,以自觉性选择性为特征。教学过程中,大学语文教师应发自内心地地把学生当作教学主体,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成为主体的能动性和学习的真正乐趣,从而与教师、同学共同探求隐匿在文本后的意义。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实施参与教学法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3.引入多媒体教学技术。大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图形、图像以及音乐背景等多媒体手段,把学生引入到体验的氛围中;进而通过有声语言、大量资料链接丰富学生的感知,引发学生的联想,不断深化体验效果。在丰富资讯的基础上,在恰当的体验空间下,学生往往可以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个性特点、成长经历等等不断累积新的情感体验和人生感悟,促进心灵成长,从而达到陶冶人文精神、丰富人文情怀的教学目的。

首先,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解读文本。活用多媒体,可以带领学生、激发学生去解读文本,领略艺术与精神之美。比如戴望舒的《萧红墓畔口占》,此诗的情感表现克制而深沉,学生不容易理解其深意。此时,教师就可以借助一定的多媒体形式,比如以图片、视频的方式展现“红山茶”及其隐喻含义。在现代文学的传统中,“茶花”一直被赋予高洁、自然、清纯、朴素、秀逸等内涵,通过多媒体的辅助和讲解,学生便能体会到诗中“红山茶”所蕴含的感情深度:细腻、深沉、节制,委婉中蕴涵着激情,如此能更好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对萧红的赞美与激赏。再比如讲授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时,使用多媒体资料,会取得良好的效果。伴随着深情的朗诵与动人的音乐,一幅幅优美的图画出现在显示屏上。淡淡的月光、脉脉的流水,作者笔下那隽永的景象细致入微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仿佛跟随作者来到了秦淮河,完全融入了詩情画意之中。利用多媒体手段营造的这种教学氛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情感体验,引起了学生的共鸣,从而极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其次,活用多媒体,可以弥补学生阅读量及生活阅历的不足,更能激发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引导学生从多层面理解文本,提高文学鉴赏的自主性。唐诗是我国古典文化的瑰宝,但学生已无法直接体验到盛唐气象的豪迈壮阔。因此,在学习李白诗歌之前,不妨让学生看看有关盛唐的影片,或者是有关李白的图象资料,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盛唐生活,感受诗歌的魅力,理解李白在当时的名声和性情,从而更好地理解李白豪放飘逸的诗风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刚正不阿的气质。

恰当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技术确实能为大学语文课堂教学带来质的飞跃,但是教师必须明确地认识到,计算机多媒体只是辅助教学的一个工具。在多媒体辅助教学过程中,教师仍应起主导作用。教师在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时,应遵循启发性原则,以促使学生思考、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为终极目的。多媒体设计要针对不同的重点、难点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教学,不能只是为了展示、为引起学生注意力而插入一些声音、图片,这样反而会干扰学生对文本的感知与理解。总之,大学语文课程运用多媒体技术时,要注意设计与其他环节的协调,使多媒体教学成为整个教学环节中有机的一环。

三、大学语文体验教学策略的意义

1.当下大学语文教育仍表现出一定的工具理性的弊端,为了矫枉,我们需要在一个更宏大的格局上思考:到底要建设何种导向的大学语文?显然,大学语文课程需要回归价值理性。在价值理性关怀下,人性世界被认为是以“合目的性”形式存在的意义世界。在这个世界,人对價值和意义的追问、人的最终归宿和终极关怀成为重心所在。因此,大学语文教育的目的也不过是完成“育人”的教育目标。“育人”便要育“整全的人”,亦即“全人教育”。全人教育认为教育不仅要实现个体在智力和职业能力方面的发展,而且要实现个体在生理、社会、道德、伦理、创造性、精神各方面的发展,重视教育过程中的经验、选择与合作。——这便是大学语文体验教学的最终目标。在大学语文的体验教学中,可以发生一种生命与生命的相互对接、交融、摄养,这种交接融摄,符合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用爱和关怀使人获得属人的生命,去取得人的身份和资格,使人成为人。

2.体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品格。奥巴马说:“不管时代怎么改变,品格的力量一直未变。一个拥有高尚品格的人,总是给他人带来信心和光明,虽然学生也深知黑暗的势力。”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和精神领域的多元化和相对失范,在功利主义、实用主义等思潮的影响下,身体成熟、心理却未必成熟的大学生的价值观难免出现错位和偏差,这需要我们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包括教育途径来养成和纠偏,以免我们的教育只是在造就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里克纳认为,好品格就是知善、向善和行善,包括道德知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个方面。品格教育,就是学校(以及家庭和社会等)通过审慎的努力,帮助年轻人理解、关心并按照核心价值行事。这种努力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显然,高校的任何一门课程都有帮助学生培养品格的任务,但是作为素质教育基础课的大学语文课程,必须担起首要责任。

3.大学语文的体验教育有助于促进公民教育。处于现代化纵深发展的我国社会,正在经历着方向相反的两种变化趋势,一种是向下的变化——即社会的衰败,另一种是向上的变化——即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只有我国公民社会充分发展了,社会才能获得足以克服衰败的巨大力量。大学生是国家的核心人力资源,是新型知识分子和现代化的中坚力量,他们将处于时代发展的前沿,为现代化建设和民族未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因此,加强大学生公民教育势在必行,功在千秋。人文主义的启蒙和人性的解放是公民社会生长的精神支柱,这也是我们可以将大学语文教育和公民教育进行融会的理论立足点。

参考文献:

[1]赵敬立.重建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维度[J].现代大学教育,2010,(1).

[2]陈洪.在改革中加强“大学语文”课程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2007,(3).

[3]秦朝晖.论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与内容构建[J].教育研究,2012,(11).

[4]舒志定.体验教育的合理性及其展现[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8).

[5]李放滔.对体验教育的认识[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2).

[6]宋振韶.情感体验:教育价值及其促进途径[J].教育科学研究,2009,(1).

上一篇:小学反邪主题班会下一篇:教学管理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