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文学常识篇(共8篇)
八下语文文学常识集锦
1.《藤野先生》选自《朝花夕拾》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曾发表了我国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新文化运动领导者,代表作《朝花夕拾》、《野草》、《阿Q正传》等。我们还学过他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风筝》、《阿长与〈山海经〉》、《社戏》。
2.《我的母亲》选自《胡适自传》。
3.《复活》等。
4.5.陀思妥耶夫斯基,俄国著名作家,著有《白夜》、《罪与罚》等。
6.息,克服困难读完大学,并作出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7.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喜剧《威尼斯商人》。
8.《雷电颂》节选自《屈原》,作者是我国的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郭沫若。郭沫若,原名开贞,字鼎堂,号尚武。我们还学过他的《天上的街市》等。
9.翻译家。最著名代表作为,即《秋》,其中《家》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10.《海燕》原题为“海燕之歌”原名为阿列克塞·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他是苏联文学的奠基人和政治活动家。代表作有《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
11.《组歌》节选自《泪与笑》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被誉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
12.利奥波德,美国著名环境保护主义者。
13.星新一,日本现代科幻小说家,以微型小说著名。
14.沈从文,现代作家和历史文物研究家。
15.袁枚,字子才,号简斋。清代诗人、诗论家。
16.萧乾,作家、记者、翻译家。
17.18.吴均,字叔庠,南朝梁文学家。
19.我们曾学过他的《桃花源记》。
20.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21.宋濂,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明初文学家,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22.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诗人、文学家、哲学家。被后人称作“诗豪”。
23.24.文天祥,字覆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宋朝杰出的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被称为“宋末三杰”。
25.26.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元代散曲作家。
28.范仲淹,字希文,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以名篇《岳阳楼记》著称,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流传千古。
29.之一。
30.为“公安三袁”。
31.有“诗仙”、“酒仙”等称呼,浪漫主义诗人。
32.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朝现实主义诗人。又被称为“杜拾遗”、“杜工部”、“诗圣”,他的诗又被称为“诗史”。
33.岑参,唐代边塞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
35.八下名著阅读
1.《名人传》的作者是罗曼·罗兰,他是法国的著名人道主义作家。
2.部曲是《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神秘岛》。本书主要讲述了1866年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斯带着仆人康塞尔和一个捕鲸手尼德·兰乘坐尼摩船长的诺第留斯号潜艇,在海底作了两万里的环球探险旅行的故事。
3.鲁滨逊四次出海,第一次的目的地是伦敦;第二次是去非洲经商;第三次遇到了土耳其海盗;第四次去贩运黑奴,当行驶到南美洲一个岛屿时,船突然触礁,遭遇灭顶之灾。
八下理解性诗文默写
1.陶渊明在《饮酒》(其五)中表现自己俯仰之间悠然自得,与自然融为一体的诗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2.帆济沧海。
3.碍。
4.花开。
5.《己亥杂诗》中表现老一辈自喻为落花、甘愿牺牲自己培植新生力量的高尚品质的诗句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6.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7.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8.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9.离合。
我曾说过:“作为一个中国人, 学习母语是终生的课程, 尽管从小学到高中都在学习, 但是各个阶段的学习目的是不同的, 如果说中小学主要解决的是工具层面的听说读写问题, 那么, 大学语文主要是加强学生对于作品 (包括各种文类) 的人文理解和审美理解, 乃至于更深层面的工具性理解。” (1) 当然, 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 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大学语文 (“大一国文”) 有不同的看法, 赋予了不同的教育使命, 也就有了不同的课程定位, 大学语文中的文学教育也因此而命运多舛。
20世纪前半叶, 即从清末民初到新中国诞生, 不同时期及不同大学开设“大一国文”之类的课程, 其目的概括起来说, 主要有三种, 一是“补缺”, 即补学科设置之“缺”, 但并不重视其在教育中存在的意义。在晚清大办新式教育的运动中, 与来自西方的具有实用价值的自然科学课程倍受重视不同, 本土化的“国文”特别是其中的“文学”因难见其实用价值而遭到时人的轻视与忽略。后因梁启超、王国维诸位先贤的鼓与呼, 其启蒙与救亡的意义得以彰显, 才又受到人们的青睐。陈平原君还有一个解释, 即“一旦需要为新式学堂 (包括大学堂) 立章程, 都只能依据其时的译介略加增删。而西人之学堂章程, 即便千差万别, 不可能没有文学一科。于是, 不被时贤看好的文学教育, 由于学堂章程的制订, 又悄然复归———虽然只是在字面上。” (2) 即使如此, 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清末学制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二是“补课”, “五四”新文化运动使白话文在中国教育中逐渐获得了“话语权”, 冲击了文言教学, 语体的转制使受教育者出现了读写障碍, 所以从高中到大学, 都需要补补文言文和白话文的课, “大一国文”的开设即有“补课”的目的。对此, 叶圣陶有这样的记述:“大学一年级普遍添设国文课程, 是民国27年度开始的, 到现在两年了。为什么要添设?据说因为大学新生国文程度差。” (3) 文学自然也在补课之列, 叶圣陶即言:“关于阅读方面, 应该选读一两种‘古书’与‘文学名著’。‘古书’、‘文学名著’当然与‘固有文化’有关, 为了‘增强其民族意识’, 又得选读那些有关‘民族意识’的。” (1) 三是多重目的, 如朱自清等编写的《大学国文选目》即将其“编订要旨”定位为“了解、欣赏、修养”, 其时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颁大学国文的教育目的还有“发表” (2) 。朱自清认为:“大学国文不但是一种语文训练, 而且是一种文化训练。”而“所谓文化训练就是使学生对于物, 对于我, 对于今, 对于古, 更能明达……这自然不是国文一科目的责任, 但国文也该分担起这个责任。” (3) 而“欣赏”、“修养”等“文化训练”的主要途径就是文学教育。毫无疑问, 这些思想是值得我们参考的。
20世纪后半叶, 大学语文课开开停停, 颇多曲折。1952年, 我国照搬苏联模式搞院系调整, 将一些综合性大学拆并成理、工、农、医、法、商等单科院校。这些院校强调自己的专业性, 砍掉了“大学语文”, 使其停开达20余年之久。20世纪70年代恢复高考, “文革”后入学的第一届大学生, 文化素质大都较差, 有的理工科学生不会写实验报告, 有的文科学生动辄写错别字。有鉴如此, 时任南京大学校长的匡亚明和复旦大学校长的苏步青等前辈提出要给理工科学生补语文课, 呼吁重新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大学语文课由此在一些大学陆续重开。尽管最初的出发点是“补课”, 但后来的目标定得并不低, 主要有四点:其一是提高大学生汉语水平和运用能力;其二是传承传统文化精髓;其三是提升精神文明;其四是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 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世界。在其后的教学实践中, 效果不尽如人意, 加之教育部未将《大学语文》列入必修课的名录, 得不到体制性的保障, 到20世纪90年代, 大多数学校基本停开此课。这不只是大学语文课本身的问题 (如课程定位、教材编写、教法运用等) , 更是缺乏现代大学精神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教育观导致的结果。
新世纪以来, 大学语文课在一些有识之士的呼吁下, 又陆续在一些大学的非中文专业得以恢复。2006年《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专门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 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2007年3月12日,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致函各地教委和教育部直属高校, 要求做好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工作。这是继1978年由匡亚明、苏步青等倡议开设《大学语文》课后, 以国家意志的形式又一次强调在大学开设中国语文课。其要旨在加强大学阶段的语文教育, 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当下, 人们对开设大学语文课的目标定位并不完全相同, 概而言之, 主要有三种:其一是“补课”, 认为现今大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功太差, 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因此需要补语文课;其二是“美育”, 认为现今大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审美取向在消费文化的“矮化”下, 普遍呈现世俗化、粗鄙化的趋势, 需要通过文学经典教育来加以“弥补”和“提升”;其三是“提神”, 认为现今大学生不仅语文差, 而且人文精神十分欠缺, 因此, 大学语文教育要给学生提提神, 强化人文精神。不论是关注语文技能、文学教育还是公民教育, 就目前的大学实际情况来看, 这三种目标都有现实针对性, 都是需要的, 不能只讲“补课”, 把大学语文上成“高四语文”;不能只讲“美育”, 把大学语文上成“大学文学”;也不能只讲“提神”, 把大学语文泛化成“大学人文”。兼顾“工具性”、“审美性”和“人文性”虽然有可能让大学语文再次陷入“课程定位不清楚”的尴尬境地, 但偏废不得。我认为, 如果大学语文课能定为必修课, 有高水平的《大学语文》教材, 有较稳定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有好的教学方法, 就能做到“鱼”和“熊掌”兼得。不过, 这样的好事自然是很难得的。
丁帆教授与学生在一起
丁帆教授与朋友在一起
目前, 全国大学语文教学表面繁荣, 而其实则令人堪忧。一是大学语文地位低, 尽管各高校逐渐开设大学语文课, 但长期以来被边缘化, 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二是大学语文课程定位不清楚, 不同的学校甚至是同一学校不同教师之间都还是各敲的各的锣各唱各的调;三是教师队伍极不稳定, 对任课教师的业务水准要求偏低, 什么人都可以被安排上大学语文;四是教材建设方面弊端甚多, 特别是“商业意识”的介入给大学语文教材的建设带来了诸多问题。当前的大学语文教材五花八门, 种类甚多。据我所知, 目前中国国家图书馆登记的公开出版的大学语文教材达1402种, 目前用于实际教学的有400种左右。2006年的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即提出, 大学语文“教材良莠不齐, 有的教材存在偏离和失却大学语文本色的状况, 这不利于大学语文课程的建设与发展。会议认为迫切需要整合和规范教材。引导学生通过读一部书来读万卷书。教材中应包含能体现中国人文精神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方面的内容。” (1) 我也曾在一次回答记者的访谈时提到:“倘若说过去的中小学语文教育存在着缺憾的话, 那么, 大学语文教育也同样存在着缺憾, 这是我在近几年参加主编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 以及20年来参加和主编大学语文教材的深切体会。我认为母语教材的改革己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了。” (2) 大学语文教材应该如何编写才是最好的?这当然是个还需要付出巨大努力的问题。我和《新编大学语文》的编写者们为此作了多方面的探索。
我和朱晓进、徐兴无先生主编的《新编大学语文》是针对高等院校非中文专业大学一年级学生的知识需求和执教者的施教能力编写的。本书在选文的范围上做了三点探索, 一是力求中国古典文类、中国现代文类和外国经典文类并重;二是在重新遴选一批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的同时, 尝试性地收入了一些非文学文本;三是收入经典名篇, 同时更加注重从现代审美角度精选那些曾经被历史遗忘的优秀作品和出类拔萃的时文, 使教材编写成为一次再造经典的过程。在选文的内容上强调现代人文意识, 组成本书的“通古今之变”、“乡土中国”、“文明:冲突与对话”、“人间世”、“盗火者”、“道法自然”、“我的信仰”、“天工开物”、“美的历程”、“文心诗品”、“为学之道”等多个单元, 均从人的生命与发展、需要与追求、自由与创造、人格与尊严等方面审视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 彰显现代人文精神, 从而突破了传统大学语文教材的选文思路与框架。为便于师生更好的教与学, 每篇课文后均设有“评析”和“研习与思考”, 把对语言和形式的理解落实到实践运用的层面。所有这些尝试较好地体现了我们所确立的人文性、审美性、趣味性、工具性和新经典相结合的原则。就文学教育而言, 《新编大学语文》虽然不“唯文学”, 但给了文学教育以突出的位置和应有分量。大学语文教育中的文学教育虽然不能包打天下, 但在唤醒大学生的审美敏感和人文价值观、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公共知识分子的价值立场等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现在确实到了要特别强调大学语文教育的时候了。知识经济给当代大学教育带来了种种触目惊心的负面效应,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教授曾将这些负面效应颇为精到地归结为“五精五荒”, 即“精于科学, 荒于人学”;“精于电脑, 荒于人脑”;“精于网情, 荒于人情”;“精于商品, 荒于人品”;“精于权力, 荒于道力” (3) 。这“五精五荒”伤害的不仅仅是中国现代大学精神, 其负面影响要比这深远得多。大学语文及其中的文学教育虽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但有如我曾说过的那样, “它对于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也只有通过这样的教育, 才不会使‘芙蓉姐姐’这样的现象泛滥在大学的殿堂而莫衷一是。我们不需要人人做诗、写文章, 但是我们急待解决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的提高。我们不是在拯救传统文化, 而是要拯救那个在物质时代渐行渐远的大写的‘人’!” (4)
总而言之, 不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 其语文教育的目的都是多维的, 但不论目的有多少, 文学教育都是其不可或缺的部分。我想在这里再次提提张志公先生很多年的观点:“文学教育是一种精神教育、思想教育、美学教育。同时它又是一种非常有利于智力开发的教育。学文学有助于发展联想能力, 想象能力, 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文学和科学绝非没有关系的。作者很同意这句名言:‘很难说牛顿和莎士比亚谁需要的想象力更多一点。’在普通教育阶段, 文学教育是绝对不应忽视的。不需要每个受过普通教育的人都成为文学作家, 然而非常需要每个受过教育的人都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文学的理解力, 欣赏力, 鉴别力以及联想力和想象力。” (1) 我很赞同这个观点。我以为, 文学是生命的阳光, 文学教育不仅是小学、中学和大学的应有课题, 而且还应该成为每个人的终生课题。
丁帆教授在母校
注释
1 孙卫卫:《学习母语是终生课程--访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新编大学语文>主编丁帆》, 《中国新闻出版报》2005年7月14日。
2 陈平原:《中国大学十讲》,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第104页。
3 叶圣陶:《大学一年级国文》, 《语文教育论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第98页。
4 (1) 叶圣陶:《大学一年级国文》, 《语文教育论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第103页。
5 (2) 1942年10月, 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了一个《大学国文选目》。这一选目的授课对象为大一新生, 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大学语文”。该书由魏建功、朱自清、黎锦熙、卢前、伍俶傥、王焕镳六位资深专家历时两年 (1940年秋~1942年10月) 编选而成。参见《魏建功文集》 (第4卷) ,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6 (3) 朱自清:《论语文教育》, 《朱自清选集》 (第三卷) , 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第17页。
7 (1) 佘丹清、张曦微:《强化母语意识, 深化大学语文教学改革---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8 (2) 孙卫卫:《学习母语是终生课程---访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新编大学语文>主编丁帆》, 《中国新闻出版报》2005年7月14日。
9 (3) 杨叔子:《现代大学与人文教育》, 《高等教育研究》1999年第4期。
10 (4) 孙卫卫:《学习母语是终生课程--访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新编大学语文>主编丁帆》, 《中国新闻出版报》2005年7月14日。
【关键词】网络文学 大学语文学 教学改革
一、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由于高职院校学制特殊性,只有短短的三年,并且在三年中还要留出一年左右的实训实习时间,在就业带来的压力,各高职院校在课程的安排上,对于一些公共课能减少就减少,能压缩就压缩,其中大学语文就是其中之列。在这种氛围的影响下,高职大学生在学习大学语文时,普遍存在认知偏差和学习目的不明确等问题。一些学生觉得大学语文与自己所学的专业相去甚远,学了以后用处不大,对今后的就业也没有太大帮助,所以学生多将其主要精力放在专业课和实践类课程的学习上。虽然有部分高职大学生对于“大学语文”课程有较大的兴趣,便是受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影响,许多学生的语文基础比较薄弱,对汉字形音义知识、基本语法修辞知识、段落篇章结构知识掌握较少,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欠缺,这对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加之多数高职院校缺少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如由于没有名家讲座、学生文学社团等,往往不能再深入学习文学方面的知识。因此 ,就现状而言,一方面部分高职大学生对于“大学语文”的认识仅仅等同于“高四语文”,并没有真正认识到“大学语文”课程对于提高自身人文素质起到的重要作用,更无法将该课程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
许多高职院校教师在进行教学大学语文过程中发现,一些传统的优秀中外文学作品,往往很难引起高职大学生的兴趣,这与大学语文教材的选用较大关系,大学语文的教材品种比较丰富,现有大学语文教学的教材大概有400多种,其中一些教材在选择经典作品的同时,也加入了一些优秀网络文学作品,如曾经火爆于网络的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但即便是这关的作品,也是20世纪90年代的作品,很难贴近高职大学生的日常生活。教材选题的滞后也导致了大学语文教学的固化和停滞。
二、网络文学对高职大学生的影响分析
由于智能手机的普遍使用,使得人们的阅读媒介已经从传统的纸质转向电子产品。其中大学生更是成为作为网络阅读的主要人群。不同于传统文学,网络文学有着更强的互动性,读者可以直接通过回帖等方式与作者进等交流,文学创造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阳春白雪,网络的参与性得到了空前提高,更加激发了年轻人的兴趣。同时,网络文学还非常重视现实性,即便是历史题材的网络文学,其中也加进了个人的感受,例如大量出现的穿越类的小说,其实就是假借一个历史的舞台背影,演绎现代人的感情纠葛,这点更能与年轻的读者产生共鸣。此外,传统的纸质书籍价位往往较高且不便于携带,而网络文学借助于电子媒体,使得阅读更加经济与方便,读者能够花费较小的代价,使阅读成为随时随处的行为。
如上所述,网络文学已经渗透到了当下高职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它丰富当代高职大学生的社会阅历,网络文学源于生活、贴近生活并高于生活,不同的网络文学作品用不同的故事、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文字,展示着不同的知识与文化,这对丰富高职大学生的社会阅历与知识层面有着重要的作用。网络文学所用到的语言也大多是基于现实生活的提炼,其人物形象更是对现实人物的一种缩写,在阅读过程中,高职大学生能够对社会形成一定的认识,从而能丰富他们的社会阅历。
网络文学的作者当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年轻人,他们经常使用一些网民创造、网络色彩鲜明、充满创意的词汇,这一方面提高了网络作品的创新性,同时也刺激着大学生读者的创新意识的培养,而且网络文学具有灵活多变、多媒体化的形象塑造手段,大学生通过阅读、欣赏网络文学作品,可以开阔思路,增强发散性思维,拓展青年大学生想象、创造的空间,进而促进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网络文学资源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利用
首先,对于教师自身来说,要不断加强教师的自身修养。这就要求老师在讲解传统优秀经典作品的同时,深入了解大学生日常生,了解他们的阅读喜爱,从而了解他们对文学的需求。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不应该局限于传统作品的解读,而是要结合高职大学生关注的文学篇目进行分析引导阅读。这就要求教师要在课下阅读大量当下流利的网络文学作品,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学生的阅读兴趣,了解学生对艺术甚至人生的看法和见解。通过对网络文学作品的阅读,也能培养学生和教师共同的兴趣点,在日常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产生更多的共同语言。
其次,要不断加强对大学生的阅读的引导力度。高职大学生虽然已经是成年人,但是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最终形成。在大学里受到良好的人文素养教育往往能终身受益。教师通过对网络小说的介绍, 推荐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有用的优秀网络作品,可以减少学生在阅读中的盲目性,引导学生鉴别其中的精华糟粕。
再者,许多高职院校都建立了“大学语文”的学习专业网站,这些网站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但是却鲜有网络文学的涉及。网络时代,文学作者很多出自无名小辈,大学生创作无疑是网络文学的新生力量。培养大学生的文学写作兴趣、激发大学生的创作欲望能更好、更有效地提高一个人的文学艺术修养。如果能开辟一个园地让学生在上面涂鸦,无疑能提高大家学习“大学语文”课程的兴趣,还能快速的提高写作水平。因此,“大学语文”网站的建设可以设立专门的网络文学写作园地,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对于文学的兴趣从而更加有利于该课程的受欢迎程度,另一方面也可以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写作水平甚至培养写作的兴趣,从而受用终身。
【参考文献】
[1]欧阳有权.网络文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朱凯.无纸空间的自由书写——网络文学[M].北京:华龄出版社, 2004.
1.《易经》,据说是由伏羲的言论加以总结与修改概括而来的,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一本关于“卜筮”之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它的核心思想,是以阴阳两种元素的对立统一去描述世间万物的变化。
2.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道家学派创始人。道教尊其为“太上老君”。著有《老子》,又名《道德经》。《道德经》分上下两篇,上篇《道经》,首句“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下篇德经,首句“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3.庄子,名周,道家学派代表人物。现存《庄子》一书,又名《南华经》。道教尊其为“南华真人”。代表作《逍遥游》。《庄子》中与动物相关的成语:曳尾涂中、庖丁解牛、庄周梦蝶、朝三暮
四、螳臂当车,相濡以沫等。
4.孔子,名丘,字仲尼,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故里山东曲阜。有“至圣”之称,思想核心为“仁”。《论语》,是他的弟子记录他与弟子们言行的语录体专集,“论”,读l ún,择也,选择摘录之意。“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是孔子对弟子宰予的评价。
5.孟子,名轲,字子舆,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向背,提出“性善”论。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三字经》“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讲述的就是孟母教子的故事。
6.荀子,名况,尊号“卿”,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他针对孟子“性善论”提出“性恶论”,针对儒家“天命论”提出“人定胜天”思想。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李斯是他的入室弟子。
7.韩非,战国末韩国人,荀况弟子,法家学派代表人物。主张君主集权,反对贵族操纵政治。
8.墨子,名翟(d í),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战国时期与儒家并称为显学的是墨家。墨家是一个有着严密组织和严密纪律的团体,最高领袖被称为“巨子”。
9.孙子,名武,字长卿,春秋后期军事理论家,著有《孙子》,又名《孙子兵法》,古代称为“兵经”,是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
10.孙膑,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孙武后裔。《孙膑兵法》又称《齐孙子》。
11.雪莱,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抒情散文诗《西风颂》和《致云雀》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如果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是雪莱的《西风颂》里的诗句。恩格斯赞美他是“天才的预言家”。
12.19世纪英国诗坛三大天才的浪漫主义诗人:拜伦(活了36岁)、雪莱(雪莱活了29岁)、济慈(活了25岁)。他们生活在同一个时期,他们都用短暂的生命抒写出灿烂的诗行。13.叶芝是爱尔兰的诗人,其诗歌《当你老了》是献给心中的恋人毛特冈的。
14.顾城,朦胧诗主要代表人物,其《一代人》中的一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成为中国新诗的经典名句。
15.余华,浙江海盐人,著有长篇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等,其中《活着》被张艺谋拍成电影。莫言曾把余华称作是“当代文坛上第一个清醒的说梦者”,认为《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一篇“条理清楚的仿梦小说”。
16.“四书”指四部儒家经典,即《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是五部儒家经典,即《诗》、《书》、《礼》、《易》、《春秋》。儒家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17.《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到汉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蒹葭》选自《诗经〃秦风》,蒹葭的意思是芦苇。
18.《山海经》我国古代地理名著。保存了大量远古神话传说,如“黄帝战蚩尤”、“鲧禹治水”、“精卫填海”、“夸父追日”等著名寓言故事,是后世作家珍视的材料。
19.二十四史指从《史记》到《明史》的24 部史书。采用纪传体体例。前四史,指《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20.《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年间官修的荟萃古代典籍的大型综合丛书,按经、史、子、集四大部分分别编列。
21.“四大文明古国”指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中国、古印度、古埃及和古巴比伦。
22.中国古代兄弟四排行:伯(孟)
仲
叔
季
23.五行:金 木 水 火 土
五行相生: 金生水, 水生木,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五行相克: 金克木, 木克土, 土克水, 水克火, 火克金
24.三教:儒 道 释
25.中国古代成人仪式:按周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女子十五岁行笄(jī)礼。
26.东方——青龙——蓝色
西方——白虎——白色 南方——朱雀——红色 北方——玄武——黑色
27.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解释孔子的这句话,谈谈你对儒家的精神本质的理解
28.《礼记〃大学》“三纲”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9.画出八卦图案,并说明各个卦象的象征意义。
30.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今年2010是庚寅年,那么2012年是壬辰年。
31.古典爱情故事以及故事中的主人公 《梁山伯与祝英台》;《孔雀东南飞》焦仲卿和刘兰芝;《牛郎织女》;《天仙配》:董勇和七仙女;《白蛇传》许仙和白娘子;《牡丹亭》柳梦梅和杜丽娘;《西厢记》:张生和崔莺莺;《红楼梦》林黛玉与贾宝玉;《罗蜜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哈姆雷特与奥菲莉亚;《巴黎圣母院》: 爱斯梅拉达和卡西莫多。
32.请说出下列神话人物的名字:
众神之王:宙斯/ 天后:赫拉 / 战神:阿瑞斯/ 智慧女神:雅典娜/ 太阳神:阿波罗/ 艺术之神:缪斯/ 爱神:阿芙洛狄忒(即维纳斯),丘比特
33.《圣经》,基督教各派共同的经典,包括《旧约》和《新约》两部分,《旧约》是犹太教的经典,是基督教从犹太教那里继承来的,原用希伯来文写成。《新约》是基督教的经典,内容记载耶酥及其信徒的传说,基督教义等。
34.中西方的神话故事
中国:盘古开天 女娲补天 夸父追日 月下老人
基督教:创世纪 诺亚方舟 巴别塔 出埃及 最后的晚餐
希腊: 普罗米修斯 俄狄浦斯 特洛伊 阿基里斯之踵 奥德赛
35.为以下汉字注音、解释
一、仔细研读以下判词和仙曲,理解其诗句和歌词所预言的人物分别是谁?他们的命运是怎样的?
(一)判词:
宝玉神游太虚幻境诗词赋解析:
警幻仙子赋
方离柳坞,乍出花房。但行处,鸟惊庭树;将到时,影度回廊。仙抉乍飘今,闻麝兰之馥郁;荷衣欲动今,听环佩之铿锵。届笑春桃今,云堆翠髻;唇绽樱颗今,榴齿含香。纤腰之楚楚兮,回风舞雪;珠翠之辉辉今。满额鹅黄。出没花问今,宜嗅宜喜;徘徊池上今。若飞若扬。蛾眉颦笑今,将言而未语;莲步乍移今,待止而欲行。羡彼之良质今,冰清玉润;慕彼之华服今,闪灼文章。爱彼之貌容今,香培玉琢;美彼之态度今,凤翥龙翔。其素若何,春梅绽雪。其洁若何,秋菊披霜。其静若何,松生空谷。其艳若何,霞映澄塘。其文若何,龙游曲招。其神若何,月射寒江。应惭西子,实愧王嫱。奇矣哉,生于孰地,来自伺方?信矣乎,瑶池不二,紫府无双。果何人哉?如斯之美也。【诗词鉴赏】
这首赋出初在第五回中,写的是宝玉眼中的警幻仙姑的形象。
孽海情天联语
•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酬。【诗词鉴赏】
这副联语写在“太虚幻境”的宫门之上,横批是“孽海情天”。
佛教把罪恶的根源称为“孽”,并认为男女情爱也是一种罪恶的根源;世上俗人都陷人情爱纠葛带来的无尽烦恼中,所以称之为“孽海情天”。
《红楼梦》写了荣府内外大大小小无数矛盾纠葛,男女问正当和不正当的关系也是其中一部分。这副对联从虚无观念出发,不分美丑对之一概否定,这表现了作者一股愤激和悲观的情绪。警幻仙姑的“警幻”二字就是警告人们从梦幻中醒来之意。她领宝玉看见这副对联,是要用它来告诫宝玉。宝玉当时究竟是孩子,看了似懂非懂,想道:“原来如此。但不知何为„古今之情‟,何为„风月之债‟?从今倒要领赂领赂。”你瞧,不但没能使他“觉悟”,反倒引发了他的好奇心,启发了他性意识的觉醒。
薄命司联语
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 【诗词鉴赏】
宝玉到了太虚幻境,看见两边配殿挂着许多匾额,其中之一是“薄命司”,两边的对联就是这一副。警幻接受宝玉请求,让他进去游览一番。
“薄命司”,取“红颜薄命”之意。大观园所有女子的“生死簿”,即《金陵十二钗正册》、《金陵十二钗副册》、《金陵十二钗又副册》都藏在这里。这就预示着她们无论地位高低、品质优劣、才智大小、容颜美丑,一概都没有好命运。这副对联就是对这些女孩儿命运的叹息。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
1.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诗词鉴赏】
这一首说的是贾元春。
判词前面“画着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弓字谐“宫”字,表明和宫廷有关;橼,一种叫佛手柑的植物,音yuan,谐“元”字音)。
元春是贾家的大小姐,贾政的长女。她以“贤孝才德”被选进宫里做了女史(女官名),后来又被晋封为“风藻宫尚书”,加封“贤德纪”,是荣府女性中地位最高的一位。贾家煊赫的势力,除靠祖宗功名基业外,还靠着家里出了“皇娘”这层重要关系。
“二十年”,大约是说元春懂事以来的年龄。她从贵族之家到宫廷,政治上的是非兴衰见的多了。石榴花开在宫廷里,喻元春的荣耀。为了她归家省亲,竟然修造一座规模宏丽的皇家式的大观园,再看她元宵节归省时烈烈轰轰的盛大场面,简直无与伦比了。第三句是说,迎春、探春、惜春三姊妹的命运无法与元春相比,可是元春的结局也不妙,第四句就说她在寅卯年之交就要一命呜呼!前三句极力渲染元春的荣耀,突然一句跌落下来,让你出一身冷汗。元春一死,靠山倒了,这个赫赫扬扬经历百载的贵族之家就要迅速土崩瓦解。元春虽然在书中出现的机会很少,但她的存在与否与这个大家族的兴衰紧紧联系着。2.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诗词鉴赏】
这一首说的是贾迎春。
判词前“画着个恶狼,追扑一美女,欲啖之意”。这是暗示迎春要落在一个恶人手里被毁掉。
迎春是荣府大老爷贾赦的妾所生的女儿。她长得很美,虽然没有才华,但心地纯洁善良。因性格懦弱,又排行老二,人称“二木头”。后来她被其父许配给孙绍祖。孙绍祖的先人因有“不能了结之事”,才拜在贾家门下,靠贾家的势力起家的。这个孙绍祖家资饶富,并且“应酬权变”,在官场中很走运,正在兵部等待提升,所以贾赦就选他做了“东床快婿”。孙绍祖品质恶劣,连贾政都不同意这门亲事,但贾赦不听。迎春嫁过去之后,受尽种种虐待,一年之内就被折磨死了。
3.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诗词鉴赏】
这一首说的是探春。
判词前"画着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涕泣之状。”这副画象征着探春像断线的风筝一样离别故土,船和海是暗示她远嫁的情景
探春是贾政的小老婆赵姨娘生的。在贾家四姊妹中她排行老三,是最聪明、最有才干的一个。说她志向高,是她想有一番作为。“敏探春兴利除宿弊”一回,写她代凤姐管理一段大观园,把那么纷繁的事务,一宗一件管理得井井有条,表现出不一般的才干,其精明几乎不在凤姐之下。
她在封建观念影响下,以自己是“庶出”为耻;加上赵姨娘为人卑琐,她就干脆不认她作娘。她同姐姐迎春懦弱的性格截然相反,人称“玫瑰花”,又鲜艳又有刺。在“抄检大观园”一回,她居然敢打那个大太太的陪房王善保家的一个大嘴巴!多么令人痛快!凤姐随意作践赵姨娘,可是对其生的这个出众的女儿却丝毫不敢小看,还要“畏她五分”,独表敬重。
这样一个才貌双全的娇小姐,随着家族末落,命运也一样令人悲哀,年轻轻的就远嫁异乡,路远山遥,断绝了与家人的联系。判词前的画里画着两人放风筝,可能还有一个女孩儿同她一起嫁走,因曹雪芹没写完全书,不知是谁了。
4.勘破三春景不长,绍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诗词鉴赏】
这一首说的是贾惜春。
判词前面的是“一所古庙,里面有一美人在内看经独坐”。喻惜春出家当尼姑。
惜春是宁国府贾敬的女儿,贾珍的胞妹。她是贾家四位千金中最小的一个,从小就厌恶世俗,向往当尼姑,小时爱和馒头庵的小尼姑智能儿玩,后来又和妙玉成了朋友。惜春眼看着当了娘娘的大姐元春短命天亡,二姐迎春出嫁不久被折磨死,三姐探春远嫁异国他乡音信渺茫,都没有好遭遇,所以才“看破红尘”毅然出家的。据脂砚斋的批语说,她将来要有“绍衣乞食”的经历,也就是要靠沿门托钵乞讨生活,真够可怜了。
5.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诗词鉴赏】
这一首说的是王熙凤。
判词前画的是“一片冰山,上面一只雌凤”。喻贾家的势力不过是座冰山,太阳一出就要消融。雌风(王熙凤)立在冰山上,极危险。
王熙凤是“护官符”说的“龙王来请金陵王”的王家的小姐;嫁给荣府贾琏为妻。她的姑母是贾政的妻子,即宝玉之母王夫人。书中说金陵四大家族“皆连络有亲”,即指此类。
王熙风掌荣府管家大权的时代,已是这个家族走下坡路的时期了。准备迎接元妃省亲时,凤姐慨叹:“可恨我小几岁年纪,若早生二三十年,如今这些老人家也不薄我没见世面了。”可见书中写的富贵生活较之其家族鼎盛时期还差得远,接着又趋向衰亡,所以说她“偏从末世来”。王熙风实际上是荣国府日常生活的轴心。她姿容美丽,秉性聪明,口齿伶俐,精明干练,秦可卿托梦时说她:“你是脂粉队里的英雄,连那些束带顶冠的男子也不能过你。”秦可卿出丧时,她协理宁国府,就是在读者眼前进行了一次典型表演。从千头万绪的混乱状态中,她一下子就找到关键所在,然后杀伐决断,三下五除二,就把宁国府里里外外整顿得井井有条,真有日理万机的才干如果她是男人,可以在封建时代当个政治家。然而她心性歹毒,为了满足无止境的贪欲,克扣月银,放高利贷,接受巨额贿赂,为此可以杀人不眨眼,什么缺德的事全干得出来,是个吃人不吐骨头的女魔王。她的才能和她的罪恶像水和面揉在了一起。因此当贾家败落时,第一个倒霉的就是她,将要凄惨地结束其短暂的一生。
6.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诗词鉴赏】
这一首说的是史湘云。
判词前“画几缕飞云,一湾逝水”。“飞云”照应词中的“斜晖”,隐“云”字“逝水”照应词中的“湘江”,隐“湘”字。
湘云是保龄侯尚书令史家的姑娘,即史太君的侄孙女。她生下不久,就失去父母慈爱,成为孤儿,在叔婶跟前长大。她到大观园来,是她最高兴的时刻,这时她大说大笑,又活泼,又调皮;可是一到不得不回家时,情绪就顿时冷落下来,一再嘱咐宝玉提醒贾母常去接她,凄凄惶惶地洒泪而去,可见在家时日子过得很不痛快。这样一个健美开朗的女儿,结局如何呢?“展眼吊斜辉”,就是说她婚后的生活犹如美丽的晚霞转瞬间即失。
“水逝云飞”,可能是预示她早死或早寡,或者命运蹇涩。“因麒麟伏白首双星”一回,写她拣到宝玉丢的一只金麒麟,同她原有的金麒麟恰好配成一对。从回目“双星”的字样看,这肯定是对她未来婚姻生活的暗示。那么她的配偶是谁?是宝玉吗?似乎是,其实又不是。有些研究者根据“庚辰本”脂批:“后数十回若兰在射圃所佩之麒麟正此麒麟也”,推断她可能同一个叫卫若兰的人结婚(第十四回秦可卿出丧时送葬的队伍里出现过一次“卫若兰”的名字)。或许后来宝玉把那只金麒麟再赠给卫若兰(犹如把袭人的汗巾赠给蒋玉菡一样),也未可知。因曹雪芹的书的全貌已不可窥,上述推测也只是推测罢了。
又有一则清人笔记说,有一种续书写贾家势败后,宝玉几经沦落,最后同史湘云结婚。
这可能就是从“因麒麟伏白首双星”推衍出来的,聊备谈资。
7.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村妇,巧得遇恩人。【诗词鉴赏】
这一首说的是王熙风的女儿巧姐。
判词前面的是“一座荒村野店,有一美人在那里纺绩”。这是暗示巧姐的最后结局是做一名勤苦操劳、艰辛度日的农妇。
巧姐是王熙凤的独生女。判词前的画面暗示她将嫁给一个庄稼汉,成为做饭纺织的农村妇女。从锦衣玉食的公府千金,沦为喂*打狗的农妇,这是多么大的变化!在作者看来,这也是命运的戏弄。有人根据甄士隐<好了歌解注>里“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一句的提示,推测巧姐要被卖到妓院为娼,后被刘姥姥救出,同刘姥姥的外孙板儿结为夫妇。这个推测从书中可以找到根据。第四十一回写巧姐和板儿交换柚子和佛手的情节,很可能是预示他们未来的关系。板儿是农家孩子,将来是农民无疑,嫁给他才能纺线织布。高鹗续书写贾环、贾芸、王仁等人设圈套要把巧姐卖给一个外藩的郡王作安,刘姥姥偷着把巧姐接到乡下,由她作媒把巧姐嫁给一个大地主的儿子(并且是个秀才!),和作者的原意就有相当距离了。
“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正是对上层社会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慨叹。倒是刘姥姥这个穷老太婆,受人滴水之恩,常思涌泉以报,使人感到人性善良的一面。
8.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诗词鉴赏】
这一首说的是李纨,连带也说了贾兰。
判词前“画着一盆茂兰,旁有一位凤冠霞帔的美人”。茂兰,指贾兰,说他要有出息,当大官。守着他的美人当然是其母亲。
李纨是宝玉的亲嫂子。她与其夫贾珠婚后生了贾兰,不久丈夫就死了。李纨同其姻娌王熙凤为人恰恰相反。王熙风像一团烈火,她像一堆死灰;王熙凤像一把利刃,她像一块面团;王熙凤贪求无居,她与世无争。在大观园诸女性中,她是最默默无闻的一个,她不注意别人,别人也不注意她。贾家没落后,贾兰要靠读书求取功名,“头戴簪缨”,“胸悬金印”,当一个大大的官;李纨要因此受诰封,“戴珠冠,披风袄”,荣耀一番。可是在作者看来,这也是没有意义的,接着就是死亡,还是虚幻。年轻守寡,晚年母以子贵,也不过供世人作谈笑资料罢了。
9.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诗词鉴赏】
这一首说的是妙玉。
判词前“画着一块美玉,落在泥垢之中”。“美玉”就是“妙玉”,“泥垢”与判词中的“淖泥”都是喻不洁之地。
妙玉出身于苏州一个“读书仕宦之家”,因自小多病才出家当了尼姑。她“文墨也极通”,“模样又极好”,也是大观园中的一位姣姣者。说她“洁”,是因她嫌世俗社会纷纷扰扰不清净才遁人空门,这是一层含义;她又有“洁癖”,刘姥姥在她那里喝过一次茶,她竟要把刘姥姥用过的一只名贵的成窑杯子扔掉。她想一尘不染,但那个社会不会给她准备那样的条件,命运将把她安排到最不洁净的地方去。按规矩,出家就要“六根净除”,可她偏要“带发修行”,似乎还留一手,这是她尘心末断的一个根据。第六十三回写宝玉过生日时,妙玉特意送来一张拜帖,上写:“槛外人妙玉恭肃遥扣芳辰”。一个妙龄尼姑给一个贵公子拜寿,这在当时是荒唐的,似乎透露出她不自觉地对宝玉萌生了一种爱慕之意。这类地方把一个少女隐秘的心思写得极细。
作者写这些细节,不是要出妙玉的丑,不是对她进行谴责,而是充满了怜惜之情。一个才貌齐备的少女,冷清清地躲在庙里过着那种枯寂的生活,该是多么残酷!她的最后结局如
何呢?
有一条脂批说:“瓜洲渡口……红颜固不能不屈从枯骨”。推测起来,她可能在荣府败落后流落到瓜洲,被某个老朽不堪的富翁(枯骨)买去作妾。这是多惨的悲剧。这应该是“终陷淖泥中”的含义,与高鹗续书写的被强盗掠去有别。
金陵十二钗副册——节选三人
1.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天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诗词鉴赏】
宝玉在“薄命司”里看见的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又副册,是按照大观园内女孩们的身分、地位划分的。贵族小姐、少奶奶们的名字都在正册中,介于小姐和丫鬟间的女孩儿名字在副册中,上等丫鬟的名字在又副册中。宝玉是从又副册看起的。这一首说的是晴雯。
判词前还画着一幅画:“又非人物,也无山水,不过是水墨滃染的满纸乌云浊雾而已。”霁月难逢,是说像晴雯这样的好姑娘难以找到;同时“难逢”又是“难于逢时”,即命运不好的意思。彩云易散,是预示她薄命早死。画里的“乌云浊雾”也是说她的遭遇将是一塌糊涂。晴雯相貌美丽,心地纯洁,聪明伶俐,双手又巧,是怡红院里最拔尖的女孩子。虽是奴婢,但从不自轻自贱去巴结谁;相反性格刚烈,疾恶如仇,有话便说,而且常常是一针见血。这就坏事了。荣府大太太邢夫人的陪房王善保家的,是个心地邪僻的奴才,就因为晴雯平日不趋奉她,便忌恨在心,乘着“绣春囊事件”阴毒地使了手脚,在王夫人面前说:“太太不知道,一个宝玉屋里的晴雯,那丫头仗着她生得模样儿比别人标致些,又生了一张巧嘴,天天打扮的像个西施的样子,在人跟前能说会道,掐尖要强。一句话不投机,她就立起两个骚眼睛来骂人,妖妖趒趒,大不成个体统。”这段话在一个爱子如命的封建贵妇心理上起什么作用,就可想而知了。王夫人认为是晴雯把宝玉勾引坏了,把她叫来,尖酸刻薄地辱骂一顿。当王善保家的随着凤姐来到怡红院搜检她时,“晴雯挽着头发闯进来,豁啷一声将箱子掀开,两手提着底子往地下一倒,将所有之物尽都掉出来”,当场给王善保家的一个大难堪。这种宁折不弯的性格,使她想当奴才也不可得了。就在她病体支离的情况下,被赶出大观园,在她那个不成器的姑舅哥哥的又破又脏的家里凄凄惨惨地死去,年仅十七岁。
2.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诗词鉴赏】
这一首说的是花袭人。
宝玉看完晴雯的判词(当然没有看懂),又往下看“见后面画着一簇鲜花,一床破席”(鲜花隐“花”字,破席隐“袭”字),接下去就是这首判词。
袭人原来是贾母身边的丫头,本名珍珠。贾母担心她的爱孙宝玉身边的人不可靠,才把这个“心地纯良,克尽职任”的丫头给了宝玉。宝玉因她姓花,便依据陆游“花气袭人知骤暖”的诗句改其名为花袭人。
袭人的性格和晴雯正相反,非常随和,同上下左右的人关系都搞得不错,所以说她“温柔和顺”;而且长得也“柔媚娇俏”,所以又说她“似桂如兰”。她跟了宝玉后,“心中眼中只有一个宝玉”,处处体贴,时时关切,无微不至,成了宝玉身边第一号得意的人。如果说晴至和宝玉的关系还只是一种亲密的友谊,那么袭人同宝玉一开始就有了性爱的成分。
她认为贾母已将自己给了宝玉,所以偷着和宝玉发生了关系。后来黛玉和她开玩笑,称她为“嫂嫂”,说明她“如夫人”的身分已被预先承认了。
等到宝玉因同蒋玉菡交往和金钏之死而大被贾政笞挞后,王夫人信得过的丫鬟只剩下袭人一个,立即将她的月银提到二两,享受到同荣府其他姨太太同等待遇。一次宝玉无意中将袭人的汗巾同蒋玉菡作了交换;后来贾家势败后,袭人果真同她骂为“混帐人”的蒋玉菡结成婚姻。这样一个最合“三从四德”标准的女子,最后落到一个戏子手里;而似乎肯定是她主人的宝玉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当年这个向宝玉发誓“便是八人轿也抬不出我去”的袭人,还是被蒋玉茵的花轿抬去了。按脂批“琪官(蒋玉菡艺名)虽系优人,后同
3.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诗词鉴赏】
这一首说的是香菱。
宝玉看又副册判词不解,又去翻副册,见上面“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接着便是这首判词。
香菱是薛家的丫头,是奴婢,进不了“正册”;可她原是甄士隐家的贵小姐,也不能进“又副册”,所以作者就把她安排在介于主奴之间的“副册”里。
第一句是说,“香菱”原来就是“英莲”;英莲三岁时被拐子拐走,养到十几岁卖给薛蟠,给这个花花太岁作了侍妾。后来薛蟠娶了个搅家不贤的泼妇夏金桂,又贪又嫉,又狠又毒,香菱受尽他们的凌辱虐待,含恨而死。关于香菱的结局,这首判词说得很明确。高鄂的续书写夏金桂死后,香菱被扶正,当了正夫人,是显然不符曹雪芹的意图的。
如果说甄家的小荣枯映衬着贾家的大荣枯,那么香菱的命运也是对大观园群芳命运的一个暗示。谁能想象得到娇生惯养的甄家的掌上明珠,会成为一个让人作践的奴才呢?谁能容忍那么聪明俊秀的姑娘,配给一个只会作“哼哼韵儿”的蠢材呢?有人说过这是“玉碗金盆贮以狗矢(屎)”(二知道人:《<红楼梦>说梦》),实在令人惋惜。英莲就是“应怜”,从作者宿命的观点看来,这是不可解的,命运是无情的。
(二)十二支仙曲
《红楼梦》第五回除用诗句判词暗喻人物的命运外,还用歌曲歌词暗喻人物的命运。在此摘取并作简要诠析。
[终身误]都道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土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妹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解析:曲名意即误了终身。曲子从贾宝玉婚后仍念念不忘死去的林黛玉,写薛宝钗遭遇的冷落和难堪。金玉良姻:指贾宝玉与薛宝钗的姻缘,书中有金锁配玉的说法。
[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起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解析:曲名意谓徒然悲愁容。曲子从宝黛变故而破灭,写林黛玉泪尽而死的悲惨命运。阆苑仙葩:指林黛玉。美玉无暇:指贾宝玉。
[恨无常]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物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向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啊,须要退步抽身早!
解析:曲名有不得寿终与荣辱两重意思,曲子从元妃的暴死,写贾府即将大祸临头。[分骨肉]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皆有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解析:曲子即骨肉分离的意思,曲子从探春远嫁海隅时对父母的强颜劝慰,写她与骨肉亲人分离的悲苦心情。
[乐中悲]襁褓中,父母叹双亡。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好一似,霁月江风耀玉堂。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终究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
解析:曲名谓史湘云虽生于富贵之家,但自幼父母双亡。虽嫁得“才貌仙郎”,但又中途离散。绮罗丛:代指富贵人家。霁月光风:雨过天晴时的明净景象,喻史湘云胸怀开朗,磊落光明。云散:两句喻史湘云的夫妻离散,晚景孤凄。水涸湘江:传说舜南巡死于苍梧,二妃随征,溺于湘江,俗称湘君。
[世难容]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天生成孤癖人皆罕。你道是啖肉食腥膻,视绮罗俗厌:却不知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可叹这,表灯古殿人将老: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航脏违心愿。好一似,无暇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地缘。
解析:曲名意谓难为世俗所容。写妙玉的为人及一生的不幸遭际。啖:吃。膻:羊臊气。红粉:胭脂、香粉,本来是指妇女的化妆品,这里代指年轻女子。春色阑:春色将尽,喻指女子的青春将逝。风尘肮脏:指扰攘的尘世。
[喜冤家]中山狼,无情兽,全不念当日根由。一味的骄奢淫荡贪欢媾。觑着那,侯门艳质同蒲柳;作践的,公府千金似下流。叹芳魂艳魄,一载荡悠悠。
解析:曲名意谓喜庆婚嫁招来冤家对头。写迎春的婚后不幸遭际。贪还构,可能是指贪婪和构陷的意思。侯门艳质:犹言侯门千金小姐。蒲柳:即水杨,这里指本性低贱的东西。
[虚花语]将那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觅那清淡淡开和。说什么,天上夭盛桃,云中杏蕊多。到头来,谁把秋捱过?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闻说道。西方宝树唤婆娑,上结着长生果。
解析:曲名意即良辰美景皆虚幻,亦即“色空”的禅理,写惜春因看破贾府好景不长机时决意皈依佛门。觅天和:犹言修道养性。天上夭桃、云中杏蕊,喻荣华富贵。《诗·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夭夭:茂盛艳丽的样子,这里取的是比喻意。
[聪明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录。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忽悲。叹人世,终难定!
解析:曲名即聪明反被聪明误之意。写王熙凤的悲惨结局和贾府一败涂地时的情景。机关,心机,权术。这里暗指王熙风善于用权术和心机。王熙风在第三回一出场就显露出她的这一性格特征。当林黛玉刚进贾府时,他在众在面前,夸奖林黛玉:“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这句话一箭多雕,作者夸奖了在场的黛玉,也夸奖了迎春三姊妹,还有王夫人、贾母。但王熙风主要还是夸奖的贾母,王熙风心里明白,她有权威,靠的是贾母,所以他的一言一行都不忘记讨好贾母。这里的机关就是指的他的这一性格特征。卿卿:夫妻间的爱称。这里有嘲弄之意。意悬悬:提心吊胆,时刻劳神。
[留余庆] 留余庆,留余庆,忽遇恩人;幸娘亲,幸娘亲,积得阴功。劝人生,济困扶穷,休似俺那爱银忘骨肉的狠舅奸兄!正是乘除加减,上有苍穹。
解析:曲名意谓前辈留下来的的德泽。写贾府势败家亡时骨肉相残及巧姐由刘姥姥救出火坑事。
[晚韶华] 镜里恩情,更那堪梦里功名!那美韶华去之何迅!再休提乡帐鸳衾。只这些珠冠,披凤袄,也抵不了无常性命。虽说是,人生莫爱老来贫,也须要阴骘积儿孙。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威赫赫爵禄高登,昏惨惨黄泉路近。问古来将相可还存?也只中虚名儿与后人钦敬。
解析:曲名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之意。写李纨一生的枯荣变化,说她青春丧偶,失去了生活的乐趣;晚年虽因子得贵,无奈死期来临,总是个不幸人物。
[好事终] 画梁春尽落香尘。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箕裘颓堕比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宿孽总因情。
解析:曲名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之意。写李纨一生的枯荣变化,说她青春丧偶,失去了生活的乐趣;晚年虽因子得贵,无奈死期来临,总是个不幸人物。
[收尾·桃夭飞鸟各投林]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干净!
解析:曲名意即喻家败人散各奔东西之意。总写贾宝玉,金陵十二钗及贾府最终“树倒猢狲散”的衰败景象。贾府被抄后,“子孙流散”,“一败涂地”,主要人物贾家玉弃家为僧,这与曲终所云“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干净!”意思相吻合,续书写贾宝玉考中举人,贾府又沐浴到了皇室的恩泽,与曹雪芹的原意不符。续书所写内容削弱了原书表现主题的深刻性。
二、《红楼梦》第五回的作用:
第五回是全书的总纲。通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利用画册,判词及歌曲的形式,隐喻含蓄地将《红楼梦》众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命运的发展和结局交代出来。曹雪芹的原著《红楼梦》由于遗失只流传下八十回,遗失了结尾,因此,对于《红楼梦》中人物的命运,后来的续写着基本上是依据这些隐喻揣摸出来的。
什么是太虚幻境:
“太虚幻境”这个名称,就很引人入胜,非同一般。正象司马相如赋篇里“子虚”“乌有”的称谓那样,明明告诉读者,是个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存在的幻想境界。但如同《红楼梦》中许多人名、地名、官名那样,作者每一命名,大都很有讲究,都是颇费匠心的。脂砚斋在第二回里曾就林如海为“兰台寺大夫”的官名,写过一条眉批:“官制半遵古名亦好。余最喜此等半有半无,半古半今,事之所无,理之必有,极玄极幻,荒唐不经之处。”此处“太虚幻境”的地名,也应当作如是观。包括书中的“大荒山”、“无稽崖”在内,“太虚幻境”的名称,显然有所遵循,本和宗教神学有关。“太虚”一词,源于道家术语,最早出自《庄子·知北游》:“不游乎太虚。”孙绰《游天台山赋》:“太虚辽廓而无阂。”李善注:“太虚,谓天也。”又《庄子·天地》:“主之以太一”,这“太一”也是道家术语。成玄英疏:“太者,广大之名”,“言大道旷荡,无不制围,囊括万有,通而为一。”参照“太一”,可见,所谓“太虚”,是指囊括宇宙,包罗万象,广阔无垠而又虚无缥缈的天堂境界。“幻境”一词,出自佛家概念。它如同“幻化”、“幻灭”、“幻形”、“幻心”等等,都是佛家所谓“一切诸法,空无实性”的意思。因此,“幻境”亦即“虚空之境”。唐人李峤《宣州大云寺碑》:“蒙埃尘于梦幻之境,隔视听于神明之域。”元人程鉅夫《家园见梅有怀同僚诗》:“罗浮(宇按:相传抱朴子葛洪得仙术于此)本幻境,前梦觉已谖。”凡此所用“幻境”,皆指“虚空之境”或神明之域。这对我们理解贾宝玉神游“幻境”,都不无启发意义和联想作用。佛道加在一起,“太虚幻境”便成为宗教里的天堂境界,而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红楼梦》论者,也便由此而窥见出了小说作者表现了“色空”观念,宣扬了宗教思想。
塑造这一环境的作用:
曹雪芹精心虚构出来的这个富于神秘色彩的宗教天堂,是一个充满幻想、令人向往的神话王国。对于现实主义创作方法来说,积极浪漫主义的神话传说可与之结合,相辅相成;消极浪漫主义的宗教故事,却与之无缘,背道而驰。因此,这个神话王国,对于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寄托作者的理想愿望,乃至全书的艺术构思,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和积极意义。
“太虚幻境”的神话故事也是既虚幻又真实的矛盾统一体,是借幻想的境界反映了真实的社会生活,寄托了作者的美好理想。“神一一这只是人所‘虚构’出来的东西。”是想“把生活弄得更丰富、更轻快、更公平、更美丽的人类蒙然的愿望所产生出来的东西。”(高尔基《我怎样学习写作的》)曹雪芹置身于腐败龌齪的现实世界,生活并不丰富、轻快,更不公平、美丽。他心向往之的却是另一种美好的理想境界。现实世界是真的,却是黑暗的罪恶渊薮;理想世界是假的,却是光明的神圣王国。两相鲜明对比,后者便成了否定和批判前者的思想武器。
曹雪芹并没有把佛道的全部教义和主张,都移植到“太虚幻境”里来。他只是借用了宗教当中的一些概念,巧妙地把它作为批判现实社会的思想武器;同时又筑起了“乌托帮”式理想王国的大厦。
曹雪芹借佛道思想反儒,批判封建,寄托理想。所以“太虚幻境”中的景象,同现实存在的真实生活,形成鲜明对照。
这里没有窒息人的污浊空气,而是天高地厚,环境宜人。也没有束缚人的封建枷锁,可以自由自在,谈“情”说“淫”.贾宝玉平等地活动在一群天真无邪,美妙多姿的少女群中。真挚的感情,热烈的欲望,无拘无束,自由发展.这里既没有贾政、王夫人等那种道貌岸然,封建礼教的卫道者,宝玉可以不必担心“挨打”受骂,也没有贾珍、贾琏等那种“须眉浊物”,下流淫秽的无耻之徒,令他厌恶恶心。眼中见不到王熙凤之类的机谋权诈,耳中听不到薛宝钗之类的劝戒纠缠。他可以免除了“家庭中晨昏定省”式的令人头痛的封建家规,也不必曲意应酬“峨冠礼服贺吊往还之事”令人生厌的虚伪客套。怪不得宝玉一踏进“太虚幻境”就喜欢异常,想到“这个地方有趣,我若能在这里过一生,强如天天被父母师傅管束呢!”
这不明明是个令人向往的自由幸福的理想王国吗?是在和“存天理,灭人欲”等等的封建理学的说教大唱反调吗?曹雪芹及其《红楼梦》反封建的叛逆思想和批判精神,以及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就是如此通过“太虚幻境”的描写,曲折地表达了出来。警幻仙姑的塑造:
“警幻”二字,似佛家用语,所以她是佛教“大士”所服从的主事;“仙姑”二字,乃道家称呼,因此她又是道家“真人”所崇奉的至尊。“警幻仙姑”是理想中的美的化身,她的美使得她成为带领宝玉游历太虚幻境情欲声色的导引者。
世上“无立足境”,天堂却有“太虚幻境”;人间美不存在,天堂却有美的化身“警幻仙姑”。在太虚幻境宝玉已不再呼吸“悲凉之雾”,而是在“警幻仙姑”引导之下,“遍历那饮馔声色之幻”,“领略此仙闺幻境之风光”。这岂不是光明、理想、美好、情爱之所在。恰如《好了歌解》所说:“反认他乡是故乡”借用来作反面的理解,对宝玉来说是恰当不过的。总之,在现实社会里失掉的一切,都可以在主宰“太虚幻境”的“警幻仙姑”那里得到补偿。
二、下面是《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的四首,请根据课文提供的信息与你自己掌握的有关知识,判断一下各首诗暗示的是哪个人物: 其
一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
其二
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粱。()其
三
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清明涕泣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其
四
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其
五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
三、多选题
对《红楼梦》一书评说有误的两项是:()()
A.长篇小说《红楼梦》代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是四大名著之一,它不但在国内家喻户晓,在世界文坛上也是举世公认的文学名著。
B.《红楼梦》的初名叫《石头记》,《红楼梦》从问世以来就很多专家学者如胡适、周汝昌、俞平伯等人,对其进行研究,成果斐然,后来将这部书称之为“红学”。
C.《红楼梦》小说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书中人物众多,事件纷繁。为了展现生活的丰富性、复杂性,曹雪芹构建了一种精致细密包容广大的布局方式,即网状结构方式。
D.《红楼梦》第五回主要是写宝玉在警幻仙子的导引下游历太虚幻境,体验人间的情欲声色,并进而对小说中众女子的命运有个纲目式的设计。
1六要素因、经过、结果。新闻的结构包括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2、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有三个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小说即“琐屑之言,非道术所在”,干,追求;县令,美好的名声。)“
3、描写人物的方法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
4、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按说明对象的不同分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两种。说明顺序有三种即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说明文的结构特征有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三种。
5、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下定义、打比方、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最基本的特征。
6、《新闻两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作者毛泽东,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书法家,新中国的缔造者。
7、《芦花荡》选自《孙犁文集》。作者孙犁师,他的小说充满诗情画意,被称为“诗体小说”,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风云初纪》,小说散文结集《白洋淀纪事》,这个结集显示出作者成熟的独特风格,那就是: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完美统一。这一独特风格对当代文学发生极大的影响,造成一个数量相当可观的河北作家群,被当代文坛誉为“白洋淀派”。本文是作者的“白洋淀纪事之二”,“之一”是他的另一篇小说《荷花淀》。
8、《蜡烛》选自《阅读和欣赏》。作者西蒙诺夫,苏联作家。代表作长篇小说《日日夜夜》等。
9、《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选自《雨果文集》。作者雨果,法国作家,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最卓越的代表。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笑面人》等。
10、《亲爱的爸爸妈妈》选自《人民日报》。作者聂华苓,华裔旅美女作家,作品有小说集《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长流》,散文集《三十年后》《梦谷集》等。
11、鲁迅新文化运动的奠基人之一,发表了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两篇《狂人日记》的作者分别是:俄罗斯的果戈里,鲁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他一生的真实写照。代表作有小说集
1《呐喊》,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
《阿长与<山海经>》的作者是鲁迅,选自《朝花夕拾》。七年级学过的《风筝》选自他的散文诗集《野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选自《朝花夕拾》。
12、《背影》的作者是朱自清影》《荷塘月色》《欧游杂记》等。《背影》选自《朱自清散文全集》,七年级学过的《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
13、《台阶》选自《台阶》,作者李森祥。
14、《老王》选自《杨绛散文》,作者杨绛,散文集《干校六记》,长篇小说《洗澡》。她的丈夫钱钟书,我国著名学者、作家,著有小说《围城》、学术著作《谈艺录》《管锥篇》。
15、《信客》选自《秋雨散文》。作者余秋雨,浙江余姚人,作品有《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等,后收在《秋雨散文》中,《信客》就出自《文化苦旅》。
16、。作者茅以升,江苏镇江人,中国桥梁学家、教育家。他主持修建了钱塘江公路铁路两用桥。著有《中国古桥与新桥》等。
17、《桥之美》选自《吴冠中人生小品》,作者吴冠中,江苏宜兴市人,当代世界画坛具有极大影响的画家、美术教育家、散文家。
18、《苏州园林》选自《百科知识》。作者叶圣陶,原名绍钧,字圣陶。江苏苏州人。现代著名的作者、教育家、编辑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童话《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后都收在《叶圣陶集》里。沧浪亭与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并列为苏州宋、元、明、清四大园林。
19、《故宫博物院》选自《地理知识》,作者黄传惕。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无与伦比的古代建筑杰作,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被誉为世界五大宫之首(北京故宫、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故宫始建于公元1406,1420年基本竣工,是明朝皇帝朱棣始建。故宫的建筑依据其布局与功用分为“外朝”与“内廷”两大部分。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中心,是皇帝举行朝会的地方,也称为“前朝”。是封建皇帝行使权力、举行盛典的地方。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后三宫为中心。故宫严格地按《周礼·考工记》中“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的帝都营建原则建造。1988年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20、《说“屏” 》选自《陈从周散文》。作者陈从周,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著有《说园》等。
21、1963年第一期竺可桢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一文改写。作者竺可桢,浙江上虞人。气象学、地理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人。
22、《奇妙的克隆》选自《中学科技》。作者谈家桢,国际遗传学家,我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之一,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浙江宁波人。
23、《阿西莫夫短文两篇》选自《新疆域》,孟庆任译。作者阿西莫夫,美国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学幻想小说家
24、《生物入侵者》作者梅涛。
25、《落日的幻觉》选自《科学与生活》,作者黄天祥。
26、《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著名诗人。我国第一位杰出的田园诗人。代表作《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并序》、《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等。
27、《陋室铬》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人。曾任太子宾客,世称刘宾客。被世人称为诗豪。与柳宗元合称“刘柳”,与白居易合称“刘白”。主要作品为《陋室铭》、《乌衣巷》、《竹枝词》等,结为《刘宾客集》、《刘梦得文集》。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元公是周敦颐的谥号。人称濂溪先生,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28、《《虞初新志》。作者魏学洢,字子敬,明末嘉善人。
29、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
儒家经典著作“四书”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孟子,名轲,宇子舆,战国时儒家代表人物,世称亚圣。书由其弟子编辑。主要作品为《孟子》共7篇,孟子长于论辩,善用比喻,对后世议论性散文的发展影响较大。
30世”时期,《春望》和《石壕吏》写于“安史之乱”前期。
杜甫,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拾遗、杜工部。人称“诗圣”。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主要作品为《兵车行》《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结为《杜工部集》。现实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诗风沉郁顿挫。杜诗反映了唐由盛转衰的过程,他的诗被称为诗史。首创即事名篇的乐府诗,直接推动了后来白居易为首的新乐府运动。大李杜:李白 杜甫小李杜:李商隐 杜牧
三山五岳:东海里的三座仙山:瀛洲、蓬莱、方丈;
五岳:东岳泰山 南岳衡山 西岳华山 北岳恒山 中岳嵩山
31郦道元,字善长,范阳涿县人,北魏地理学家。撰《水经注》,其书名为注释《水经》(《水经》一书写于三国时期,是一部专门研究河流水道的书籍),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
刻墨迹和渔歌,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32、《答谢中书书》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作者陶弘景,南朝梁代人,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人。有《陶隐居集》。
谢灵运(385~433)东晋和南朝宋时代的诗人,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山水诗人,也是见诸史册的第一位大旅行家。其诗充满道法自然的精神,贯穿着一种清新自然恬静之韵味。
33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他的词首开豪放之先河。散文创作成就也很高,是“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之一。在书法上与蔡囊、黄庭坚、米蒂并称“宋四家”。他与他的父亲苏洵(1009~1066)、弟弟苏辙(1039~1112)齐名。北宋文学家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四人都曾得到他的培养、奖掖和荐拔。故称苏门四学士。
代表作:《苏东坡全集》、《东坡乐府》(作品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赤壁赋》、《后赤壁赋》。结为《东坡七集》。能“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开创了豪放词派。与韩愈并誉为”韩潮苏海“。
“韩如潮、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海”是后人对唐宋八大家中某些人散文的评价,他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观潮》选自《武林旧事》。作者周密,字公瑾,宋代湖州人。
35、《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作者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人。出身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36、《使至塞上》选自《王右丞集笺注》。作者王维,字摩诘,因官至尚书右丞,所以人称王右丞。是盛唐极负盛名的诗人,画家。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著有《王右丞集》,存诗400首。
37、《渡荆门送别》选自《李太白全集》,作者是唐朝著名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仙”,其诗风豪放飘逸洒脱,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大李杜”。
李白生活在唐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露和批判了统治集团的荒淫和腐败,表现出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在艺术上,他的诗想象新奇,构思奇特,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气势雄浑瑰丽,风格豪迈潇洒,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古代积极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高峰。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是盛唐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将进酒》、《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
38、《登岳阳楼(其一)》选自《陈与义集》,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江南三大名楼天下闻名(湖南岳阳楼、武昌黄鹤楼、南昌滕王阁),唐代诗人以此为题材,留下了许多优美诗篇。请用三大名楼的名称填空:
(1)、“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描绘了王勃站在____上所见的如画的美景。
(2)、“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烘托了崔颢登上____远眺而生的思乡愁绪。
(3)、“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杜甫把登上_______所见的浩瀚无边的八百里湖水的壮观景象描写了出来。
39、乐府始于秦 绝于汉!
根据《汉书·礼乐志》记载,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名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者简称乐府。到了唐代,这些诗歌的乐谱虽然早已失传,但这种形式却相沿下来,成为一种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
乐府,主要作品为《陌上桑》、《长歌行》《上邪》《十五从军征》《孔雀东南飞》前四者见宋代郭茂情编的《乐府诗集》,后者见南朝徐凌编的《玉台新咏》,其中《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与《木兰诗》合称“乐府双璧”。
40、孟浩然,襄阳人。唐代第一个大量写山水诗的人,与王维齐名,世称“王孟”。主要作品为《过故人庄》《春晓》等,结为《孟襄阳集》
41、陆游,字务观,号放翁。人称“小李白”。主要作品为《书愤》《示儿》《钗头凤》等。结为《剑南诗稿》《渭南文集》、《老学魔笔记》。中国古代最高产的诗人(有诗9000多首)。为南宋四大家诗人之一。南宋四大家诗人又称中兴四大诗人,南宋前期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四位诗人的合称。
42、宋词分为豪放,婉约两派。前者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后者以柳永,周邦彦,李清照为代表。李清照,号易安居士。主要作品有《武陵春》《如梦令》、《声声慢》等,结为《漱玉词》古代最重要的女诗人,宋代婉约词派中成就最高者。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与苏拭并称“苏辛”。人称“词中之龙”。主要作品为《稼轩长短句》。宋词中成就卓异者,继承并发展了苏拭的豪放词风,开拓了词的表现范围。
43、北宋文坛四大家:王安石 欧阳修 苏轼 黄庭坚
44、楷书四大家:唐-颜真卿 柳公权 欧阳洵元-赵孟頫
书法四体:真(楷)草 隶 篆
45、七大古都:北京 西安 洛阳 开封 南京 杭州 安阳
古代四艺(文人雅趣):琴 棋 书 画
国画四君子:梅 兰 竹 菊
书四库:经 史 子 集
本文在研究过程中选取的理论依据则是杨丰宁阐述的衔接手段, 通过对杨丰宁的著作进行分析, 那么就可以了解到还可以细分替代为从句替代、动词性替代、名词性替代, 按照同样的道理, 也能够将省略划分为从句省略、动词性省略、名词性省略。而有限的语法手段还可以将其封闭成为一个自成的系统。相对来说, 词汇手段则是最主要的的途径实现语篇连贯, 而本文则是将词汇手段当成基点进行分析。
二、阐释实例
由于通过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分析, 这就可以发现存在特别多数量的作品, 这些类型各异的巨著名篇从而则将丰富的文化遗产留给后人, 从而让读者获得愉悦的阅读想象空间。由于诗歌属于英美文学作品当中不管是哪个年代深受人们喜爱的一种文学类型, 诗歌在十九世纪英国的广大浪漫主义大诗人将其推向巅峰, 而在这一阶段所获得的成就也显得特别丰富。为做到对小说与诗歌这两种不同文学类型所具备的独特属性进行阐述, 从而更进一步的对作品中使用衔接手段的特征与异同进行分析, 那么本文则是选取海明威《老人与海》这部小说片段与拜伦《昔日依依别》这首短诗作为例子进行说明。
基于衔接手段在拜伦诗歌当中的使用情况来看, 相应在诗歌当中所采用的衔接手段主要为以下几部分:
在拜伦的诗歌当中所使用的衔接手段为:
重复:Thee (L22, 23, 29, 31)
Years (L4) ——Years (L30)
照应:Its (L15) ——the name (L15)
Who (L22) ——I (L21)
反义关系:Part (L1) ——greet (L31)
Parted (L1) ——met (L25)
同源词汇:Wert (L20) ——are (L13)
Knew (L21) ——know (L21)
省略: (and the rue is) too deeply to tell (L24)
Colder (grew) thy kiss (L6)
Name (is) spoken (L5)
同义关系:Server (L4) ——part (L1)
Cold (L5) ——chill (L10)
同一范围词:ear (L18) ——check (L5) ——brow (L10)
下义关系:I (L15) ——thou (L20) ;we (L1)
相对比的在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当中, 这一选段中使用的衔接手段主要为:
重复:the boat (L7) ——the boat (L1)
Steal (L5) ——steal (L4)
The old man (L1) ——The old man (L4、L6)
上下义关系:gear (L1) ——the gaff and the harpoon (L2) 、the wooden box (L2) 、the mast (L1)
照应:The old man (L6) ——him (L6)
Its (L3) ——the harpoon (L2)
同义关系:brought (L3) ——picked up (L1) , take (L4) , carried (L1, L2)
从以上所分析就可以了解到, 虽然这两类文学作品拥有相近的字数, 可是不管是使用词汇手段, 还是在使用语法手段上, 小说则会比较少而疏的使用衔接手段, 诗歌则比较多而密的使用。从这就可以提现出, 绝大多数的诗人偏爱短诗, 诗歌这种艺术作品相对来说显得高度凝练, 这主要是由于考虑长度与限定字数。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小说则完全不同, 了然于胸的构思这就可以让作者通过叙述的语言与技法在笔端流露, 不但存在相对完整的句子, 相应的也必须借助于宏大的篇幅将艺术效果进行展示。通过对小说进行分析, 不但衔接手段有着拉得更长的使用幅度, 相对也会有责比较低的使用频率, 即便是在短篇小说中也存在着这样的情况。
三、结语
综上所述, 本文通过在案例的选取过程当中运用衔接手段的情况进行分析, 这样就会存在特别清晰的英语小说与诗歌这样两者截然不同的文学类型的特征。具体来看, 诗人笔下借助于较短的篇幅抒情达意与将其所能做到最大限度的展示, 尤为关键的就是做到言简意赅。那么从小说家的角度来看, 这就应该拥有运筹帷幄来对才质进行宏观构思。
摘要:在对日益多元化的英美文学研究理论的现实情况下, 基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文学作品, 这种探索具备一定的现实意义。为更有理有据的进行分析, 最能够分析具体化的一种途径就是将语篇分析理论中的衔接手段恰当运用。在此基础上, 本文通过选样分析英美文学当中的小说与诗歌, 加上对比选择汉语散文诗歌, 力求将英美文学中的诗歌与小说的文体特征进行有效揭示, 最后分析英美文学作品所拥有的语言学意义, 相信本文所做的研究能够为相关课题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语言学,文学作品,语篇分析,英美文学,散文,诗歌
参考文献
[1]赵秀琴, 李美.语篇分析在英语阅读理解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 (中旬刊) .2011 (07) :131-132.
萧萧在镜子前慢慢褪下衣服,在沒有音乐的节奏里快乐地喘息着,并扭动自己的身体。这样的夜,这样的舞蹈,对于任何一个男人都是无敌的。伸出手指,她掐了下腰际的肌肤,很快便多了一个红痕。
年轻就是资本,她的脸上露出诡异的笑,郑家渔,你是我的。
这是一个具有跨时间的暗恋,萧萧不止一次地自语,13岁,从13岁就开始的爱情。这样错综复杂的关系常常会让萧萧做出一些不可思议的举动。
他像父亲一样疼爱地看着她,然后抱着她哄她入睡,伍萧萧迷恋他的胸膛,不成熟的年纪里便有了成熟的心思,她想,让这样一个男人在自己的肌肤上作画,娇嫩的心是不是会潸然,或者燃烧。
那一年,她开始学会用很多夸张的颜料来支配自己的意识。
岩石,海水,海苔。
碧绿,深绿,暗绿。
这些是所有出现在萧萧画中的生命和无生命,她习惯性地靠在黑暗里看那些路过的人,有匆匆不屑而过,也有故作深沉的,更有静驻不动的。
萧萧的眼神也是不动的,那个静静站在画前的人不是别人,正是郑家渔——继母的情人。
萧萧想走过去,双腿却不听使唤,她就那样静静地看着他,看他微微的侧脸,看他忧伤的姿态。萧萧常常觉得他是忧伤的。
萧萧仿佛看到在海底十一米处,有一个恍惚的影子在抽搐,她的眼泪开始在身体里流动,却不滴下。
海苔,还是海苔,萧萧的画笔有些疯狂,她瘦削的身体里仿佛有即将喷发的岩浆,燃烧着她的细胞神经,她挥舞着,喉咙里发出低低的怨愤。
后来,她实在累了,倒在地上,仰面躺着,眼睛一眨也不眨地望着天花板,萧萧听到隔壁传来放肆的欢爱声,她默默聆听着,眼前像演电影一样浮现那些假想中的种种镜头,牙齿碰在一起时铮铮作响。
我爱你。在郑家渔的房间里,萧萧像个幽灵一样出现,面无表情地告白。
从来沒有如此近距离地观察过他,那一刻,萧萧分明看到他眼角的皱纹,快40岁的男人了,纵然有一张英俊的面孔,仍然躲不开岁月的枷锁。萧萧那套价值千元的叶子终于在两个人都大汗淋漓时全部褪光,如雪的肌肤被摊开晾在床上。
她趴在他耳边细语:年轻真的很好。
当他吻遍她的肌肤时,萧萧闭着眼睛理所应当地准备接受一场暴风雨的洗礼,他突然停止了,叹了一口气。
她不但可以让自己爱的男人在自己的肌肤上作画,她还能在自己恨的女人心上作茧。
这么陌生的一举两得,这么熟悉的一针两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