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研招专业目录

2024-06-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研招专业目录(通用12篇)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研招专业目录 篇1

(专业学位考试科目参见招生简章)

(161-环境学院)

专业方向科目一科目二科目三科目四复试笔试科目备注06-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00-无101-思想理论201英语一303-数学三802-经济学综合环境政策与环境管理,外语经济学综合含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070503-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00-无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614-地理信息系统830-遥感概论地理空间信息技术综合,外语0713Z1- 生态学00-无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615-生态学831-普通生物学基础生态学,外语083001- 环境科学00-无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302-数学二832-环境科学与工程综合环境科学综合(无机化学或环境管理),外语科目四含三部分内容:环境微生物学,有机化学,环境规划与管理。适合于环境、化学、化工、生物等相关学科的考生报考。083002- 环境工程00-无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302-数学二832-环境科学与工程综合环境工程学综合(含水处理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环境学),外语科目四含三部分内容:环境微生物学,有机化学,环境规划与管理。适合于环境、化学、化工、生物等相关学科的.考生报考。环境政策与管理00-无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302-数学二832-环境科学与工程综合公共管理与环境政策(含公共管理学、环境政策理论与方法),外语科目四含三部分内容:环境微生物学,有机化学,环境规划与管理。适合于环境、化学、化工、生物等相关学科的考生报考。1203Z1- 自然资源管理00-无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一303-数学三834-经济学(宏观、微观)资源环境管理综合,外语资源环境管理综合含资源环境法规政策分析、产业资源环境政策。。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研招专业目录 篇2

(一) 国内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建立与发展模式

我国高校数字媒体艺术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崭露头角。因势所趋, 以数字技术与艺术相结合而引发新兴的交叉学科相继出现在独立学院、艺术类院校、理工类院校的教育教学体系中。广州美术学院1999年创建“新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南京艺术学院尚美学院从原初“数码艺术教育”定位的确立, 直至今日传媒学院数字媒体艺术系的建立;中国传媒大学在2002年由教育部批准开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 成为国内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首创院校;代表着中国艺术院校数码媒体艺术教育、研究的先行者———中央美术学院的数码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科确立到国家数字媒体创新研究中心的基地建立……全国上百所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正在以积极蓬勃的发展态势、以战略发展的眼光, 推动着创意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

中国传媒大学、南京艺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和广州美术学院四所国内知名院校比较, 基于几所院校所属类别不同, 下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所拟设专业方向涉及数字影像方向、网络多媒体方向、数字游戏方向、影视动画方向、交互设计方向等几个层面。其中根据各院校定位及特色, 专业方向的制定也有着典型性的差异化:中央美术学院下设独立的数码媒体专业, 而广州美术学院设计了包括信息设计等在内的六个专业方向的选择, 可谓百花齐放, 各具千秋。各大学院也在定方向、找特色当中完备着专业建设和课程规划。

(二) “突出课程·淡化专业”教学理念与“学分制”改革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入大众教育阶段, 中国的教育国际化是大势所趋, 市场为导向原则直接影响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学生对专业的选择是建立在实现学生自身价值基础上满足社会人才的需求, 文化创意产业市场的不断扩大与明显的时代性特征使大量具有知识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综合的创新型设计人才得到青睐。关于应用型大学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一直作为近年来的焦点备受关注。贯穿于学生对艺术设计的专业选择到学习过程的合理化、满足其多元方向发展的需求, 增强其对于市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力, 各高校逐渐调整教学思路和搭建多专业、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教学结构。淡化专业界限, 拓宽课程平台建设, 通过学科间优势互补、兼容并蓄、跨界融合的创新教育理念, 形成了“突出课程·淡化专业”的教学主张。使不同专业间资源共享、跨界联合, 学生综合能力得到培养。

南京艺术学院在全国艺术类院校中首推完全学分制改革, 打破专业隔阂, 探索一套以学科交叉、专业融合为创新模式的教学方式。以“突出课程·淡化专业”的教学理念植入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中, 采用学群式发展思想引导学生根据专业方向及自己的志趣、特长进行自由选课, 有利于复合型与实用型“一专多能”人才的培养。北京服装学院以“北京市数字与交互媒体重点实验室”作为中心平台, 结合系科课程连接工业设计系、数字媒体艺术系、动画设计系三大系科形成重点教学科研团队;横向与视觉传达、媒介公关等艺术类专业合作并建立产学研理论与实践平台;内部设定互动媒体研究、用户体验及易用性研究、数码影像与非线编研究、虚拟与增强现实研究、动画与CG时效研究方向;外延与数字媒体技术和电子信息工程等相关专业串联, 依托本校特色, 完成了跨学科联合教学的教学改革和课程群建设, 取得卓越成效。

学分制是我国改革开放后在普通高等教育中推行的管理方式。它是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下的必然趋势。通过选课制、目标管理、弹性学制等管理手段,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规划的专业方向和兴趣, 具有较大自由度地在本专业方向内部课程及跨专业、跨院校间自主性选课。通过学分制管理来扩大学生选择课程的空间, 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视野, 以此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结构。在艺术类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 中国美院、广州美院在1992年始便开始为学分制改革做准备;1995年中央美院在新生中试行学分制;1996年南京艺术学院展开学分制试点工作。由此, 学分制教学改革在全国陆续推行。

“艺术设计”学科, 呈现出鲜明的交叉性和跨学科的特征,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潘鲁生教授在艺术设计专业进行学分制改革、选课机制的完善及课程设置上都给予了专业指导与问题分析。他指出, 学分制改革最终带来的益处是建立一种较为灵活的教学模式, 从课程选择和教师选择上都要给学生尽可能大的自主选择空间。尤其在课程的拟定上, 需要各个专业有相对独立体系且保证能体现专业交叉点的课程所有量, 突出课程的针对性和特色。专业基础核心课程要保证足够的比例, 而选修课程需要具备较强的前瞻性、科学性。加强课程本身的深入研究与社会需求紧密联系, 淡化专业界限, 形成教育教学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以此实现艺术教育的必然性改革。

二、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科发展与课程建设

(一) 专业培养方案改革与“突出课程·淡化专业”教学理念建立

2014年5月, 北京联合大学完全学分制改革率先在生物化学工程学院展开, 继而, 完全学分制改革是学校教学改革的重大举措之一。校长卢振洋就改革的目标、方法做了指示。他提出:高校教育是大学生提升整体素质的过程,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办学目标, 推动完全学分制改革, 让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自主选择课程、自主选择修业年限, 改革的核心目标就是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课程建设的时候考虑的角度要发生变化, 教学模式要多样性发展。

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前身为广告学院, 2003年开始创办艺术设计专业, 招生方向为网络传播;2005年增设数字艺术专业方向。2012年教育部下发新版本科专业目录, 艺术学独立成为第13个学科门类, 目录中在一级学科设计学下增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我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建立于2013年, 2016年根据学校专业学科的整合发展需要, 广告学院改为艺术学院, 学院使命、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模式、课程体系的建设等均发生了一系列变化。数字媒体专业的学科定位、培养方案随着2013版到2015版的修订也做出了相应调整。

在学院2013版数字媒体艺术培养方案的制订中, 专业方向定位在网页设计与数字影视两个层面, 行业面向涵盖平面设计、数字影像、交互设计、动漫设计领域。以文化创意产业和数字媒体行业为培养目标, 基于对学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的双重考量, 传统的平面艺术设计依然作为主导专业方向之一, 同时作为专业大平台课程中主修基础课而立足, 并渗透到数字影像等专业课程体系中。交互设计重点围绕新媒体背景下与设计相关的岗位展开, 涉足UI、网页及动漫设计, 从专业建设和课程制定上待完善。2015版数字媒体艺术本科培养方案中, 修订的要点主要集中在三点: (1) 以复合型知识为主, 基于通识教育下的专业教育。 (2) 以产业、行业需求为本位, 契合产业、行业发展需求。 (3) 以专业能力为核心, 兼顾学习能力、就业能力、综合素质等的能力培养。从课程的修订设计上, 按照“平台+模块+任意选修”要求重组课程体系, 确定体现专业实质性等效的专业核心课程和体现专业优势、行业特色、彰显人才培养特点的模块课程群。以选课制为基础, 以绩点制、导师制为核心, 包括弹性学制、主辅修制等“完全学分制”的改革举措给予艺术学院在专业教学改革和培养方案的修订方面很多启发。新版培养方案中以不断探索国际化的教学理念为指导, 注重跨学科、跨文化交流, 意在强化专业素养的前提下给予学生更大的选择空间。专业方向将重新优化, 从课程设计上将打通学科界限, 纳入艺术设计学、传播学等交叉学科平台课程。加强设计理论指导性课程, 在缩小专业限选课比重的同时, 扩大学生跨专业任选课的比重, 重点落实课程的深入研讨与建设, “突出课程·淡化专业”的教学理念逐步形成。

(二) “复合人才”培养与课程群建设

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具有理性技术与感性艺术并存融合的学科属性, 充分体现了学科间的交叉性, 教育部本科目录中人才培养目标为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美术修养, 既懂技术又懂艺术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具有创新思维的多元化设计人才是趋势使然, “一专多能”的跨界人才备受关注。

1. 从学院定位确立人才培养目标

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下设三个一级学科和七个专业, 是北京市属高校中学科专业设置较全、规模最大的应用型艺术人才培养基地之一, 是授牌的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基地和北京市艺术类校内实践创新基地。学院以传承民族文化、探索艺术真谛、服务文创产业为使命, 立足首都文创产业、服务社会文化需求, 以创建“文创引领、创教融合”的学科专业为特色, 培养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艺术应用人才。“文化传承、创意引领”的文化创意设计领域作为特色发展方向, 是一个传承、利用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新设计来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领域;“创教融合”指教师的研究创作与教学工作紧密结合为特色的应用型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学院目前已形成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和文化创意舞台艺术创作两个支撑点。而手工艺研究院、京绣研究所、手工艺博物馆的建立为文化创意设计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在学院优势定位的确立中,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有了更加明确的指向性———突出创新才能、具备实践能力、符合可持续发展、具备国际化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构成人才培养的必然标准。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知识结构设定中, 依托数字影像、交互设计、动漫设计的学科主体方向, 落实文创引领的学科专业建设方案, 学生在具备创意能力、设计能力的同时, 拥有策划能力、开发能力。如, 对于传统手工艺的数字化保护与展演、利用VR技术展开动态作品创作、利用3D设计与打印技术实现文创产品的创新开发等, 都将对学生的综合能力与艺术修养提出挑战。与此同时, 需要做贴近市场的设计, 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强化“产、学、研”的培养方式, 学会与市场和社会沟通, 在“专中求通”, 适合新时代下对设计人才的需求标准。在“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确立的系统工程中, 合理且有特色的专业规划和课程建设是其得以实现、实施的保证。尝试采取横向联系的方式拟定课程, 引导学生在明确专业领域的目标中, 进行跨专业、跨领域的选课与合作创新, 实行课程体系的动态迁移, 设计“融合型”课程, 实现课程的可交叉性与可纵深发展, 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技能与素养, 实现资源共享、学科共通, 为学生实现多专业协作提供空间和机会。

2.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课程群建设

艺术学院建立在“文创引领、创教融合”办学使命下的文创设计专业群形成两大平台———一是数字媒体艺术、表演、绘画形成的交叉、融合的专业群;二是在二级平台中由视觉传达、产品设计、服装设计、环境设计组成的核心专业群。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群建设需要贯穿“基于通识教育下的专业教育”理念, 体现专业优势及产业、行业需求, 形成彰显人才培养特点的专业特色方向课程或模块课程的思路。

由于数字媒体专业在我国起步较晚, 在人才市场需求方面还处在摸索阶段, 出现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教材不配套及教师资源缺乏等种种弊端。在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课程设计中, 基本采用学分制和模块教学的方式。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开设课程约70门次, 其中包括通识文化课在内的学校平台课程13门;学科教育课程39门, 包括学科大类必修课5门, 专业必修课5门, 三个方向的专业限选课9门及专业任选课26门;集中实践课8门。课程编排上兼顾了学生基础素养的培养, 建立了如中外设计史、设计方法、民间美术、音乐赏析、影视动画赏析等通识基础模块课程;在专业基础模块中, 涉及构成基础、试听语言、图形创意、图形处理、三维动画设计、电脑动画设计等课程;在专业方向模块中, 包括数字影像、影视短片合成与制作、界面艺术设计、网页设计与制作、动画角色与场景设计、网络动画设计等课程。模块课程的设定一方面考虑到本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及专业知识构成, 一方面使学院大平台下艺术类专业课程群间形成交叉融合, 便于学生跨专业地选修和开展合作创新活动。

核心课程体系的建设是完成专业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 也是确立人才培养方向的关键。核心课程的设置与学校定位有着直接紧密的联系, 不同的学校和不同的培养规格, 形成课程设置的差异化区别。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核心课程群建设从形式构成分析角度以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为指导原则, 包含了本专业所必须掌握的通用原理、技能技巧和行业规范。同时为学生选修某一领域的扩展性高级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针对平台实践课程建设, 学院依据人才培养需要, 在强调实践活动尽量实题实做的基础上, 紧密围绕专业集群、产业集群、学科融合、协作创新, 开展专业化、职业化的实践课程教学和社会化活动。艺术学院现有专业间本身就相互渗透, 又都服务于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 这是我院所具备的独特优势。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实践课程体系的三个方向可以互通, 课程设计比较灵活, 在实践环境建设上完全对接专业集群面向的产业集群, 实验室模拟和涵盖了对接产业集群相关岗位的真实工作环境。深入推行导师制, 突出开放式教学, 使课内外形成统一, 让学生在研究探索中完成综合设计, 实现自主创新。比如, 在数字影像创作的实践课程中, 结合视觉传达、产品设计、数媒设计几个专业和不同方向的学生团队, 与北京珐琅厂深度合作, 完成景泰蓝数字化展演的制作, 从现场调研到实体操作, 从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到设计创新开发, 完成了一项综合性实践活动, 实现了实践平台学科交叉融合、协同创新创造的目标。

总之, 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迅速发展的复合型学科, 具有潜力大、施展空间广阔的特点和优势。打破专业界限, 实行跨界融合, 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与创造力的开发是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突出课程·淡化专业”教学理念既是适应复合人才培养的需要, 又符合当前信息化发展下的行业需求。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建设方面在明确优势、发掘特色的前提下梳理和修正课程建设方案, 拓宽基础、扩大口径、重视实践。结合我院“文创引领、创教融合”的学科专业特色, 我们会继续因地制宜, 进一步探索和实践适合专业发展的教学模式, 为课程改革与建设提供新的方向。

摘要:数字媒体艺术是信息化时代需求下催生的产物, 渗透到以数字化和互动性为特征的大众生活方式的每一个领域, 其快速发展必然带动高校相对应的新教学理念、新专业变革的种种举措, 以培养适应信息社会的创新型复合人才。“突出课程·淡化专业”教学理念在打破专业壁垒、扩大知识容量、拓宽发展路径方面体现着一定的优势。以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教育的改革发展为重点分析目标, 就其教学理念与课程建设、人才培养等层面进行思考与探讨, 作为学院专业发展的参考。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突出课程·淡化专业,艺术教育,跨界,学分制

参考文献

[1]汪海波, 王健荣.概念创新是数字媒体专业可持续性发展的核心[J].高等教育艺术, 2014:91-92.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研招专业目录 篇3

当前,不仅传统的“十大美术院校”在以每年翻一倍甚至几倍的速度全力扩招,其他院校也都在创造条件大招快上,在社会上出现了“设计艺术热”。但这个“热”的“危势”已经出现。大约在五年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师和专业设计人员,做一套室内装饰方案设计,仅设计费每套图就可以要价几万元。可是现在,国内许多装饰设计工程公司无论在招标、投标或者“揽活”时,方案设计基本免费,甚至一些中、小环境艺术装饰工程根本不做设计,由甲方负责人提出想法或者直接照搬某个现成的建筑或者环艺设计实际效果,或者直接参考国外的建筑装饰资料画册,这种做法在占我国装修市场主流的民营企业、特别是民工装修队中十分普遍。这给如今我们专业的教师、学生和专业设计人员带来了“民工”式的冲击。[2]

2、开设环艺专业有点急躁

与时俱进的同时,在院校改革也不断深化的今天,的确是有些让人深思。我在书店里看到了一本书,叫《西方百部管理经典》,这么多内容,竟然可以浓缩至二百多页的篇幅。只想阅读管理书籍的摘要,就想在5年之内就掌握日本花了50年所学的东西,这正是中国人打算做的。

管理是个连续反馈的过程,从自己和他人的错误中吸取教训,不断的试验,不断积累能力,如果你只是学习皮毛,然后匆匆忙忙采取行动,或者是让其他人来对组织进行改造,这简直就像人造孩子。中国的投资趋势是这样的:如果你赚了钱,政府会给你批地,让您发展状大。5年后,您就成了开发商,地皮升值后,再高价卖出去获利。中国的机会太多,以至于中国的经理人很难去专注于某个领域,并在该领域做出卓越的成绩。

而在深化高等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的同时,专注艺术类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是赚钱的唯一途经。如其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前些年很好就业。现今国际经济贸易专业就找不到工作了,毕业人员太多,教育体制也与社会脱轨。可口可乐公司专心做可口可乐,成为世界消费品领域的领先者。丰田专注于做汽车,成为日本利润最为丰厚的公司。进入一个行业,专业化,然后全球化,这才是赚钱的唯一途径。如果你并不擅长做某事,但政府特许你做,那么你仍然做不好。这就是中国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增设的出发点与出路的现况。

在深化院校专结构调整的同时,许多院校领导人在看不见摸不着的社会观念的无形压力下,放弃自己的原有思想,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开设这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本来可以根据自己院校特殊性开设特殊的专业,如农业大学院校开设的园林设计专业,家具设计专业,这难道不是很好的吗?何必又要加入艺术类的其他专业,弄得那样头脑不清,把握不了重点,到最后的答案就是:“现在提倡跨学科,跨专业,什么边缘性学科建设”。真是能自言其说就是对的。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开设,并不同于流行的服装,它的投入较多,人力,财力,物力资源优化难以定成,更不便于频繁地变化,改为其他专业用,因此,一旦过时,那么这专业就跨掉,从事这专业的人就失去方向,就失去前途,就须要另开避径。

3、改变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小姐的心态

高等院校深化改革的同时,环艺设计专业像一个世界小姐,谁都围着她转,正如今天的中国改革开放。世界投资机会以及各种建议纷至沓来,每个国家都想跟中国结亲。正像中国的院校都想开设艺术类专业一样。因为艺术类专业的学费是文,理科专业的二至三倍,而使用的设备及其他专业所用的资源差不多。但是我们不妨冷静的想想,五年之后,像世界小姐这样的美貌也许就不再漂亮了,所以,学她漂亮的时候,应该努力做点事情。比如拿个MBA学位,中国目前的现状很好,改革的大环境下一片盎然,遇到的挑战也不多,但很难说,五年之后不会碰到麻烦,十年之后,中国也许会陷入困境。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也许就要走如此之路,如今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计算机软件开发等专业就是遇到如此麻烦。

如果你会问我该如何让世界小姐安下心来学习,我觉得这的确是个挑战,这也是我为什么说很少遇到哪个中国管理者正在花时间做正确的事的原因。中国太向美国看齐了,美国是很难学的,因为它的很多东西已经成型,中国可以向韩国学习,因为他们也在经历发展,最近也犯了错误。中国也可以向日本学习,日本是汇率升值后仍能幸存的少数国家之一。

日本80%的蔬菜是山东提供的,不幸的是,前几年,日本媒体连篇累牍报道卷心菜和菠菜中的农药残留问题,这对山东农民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经过这场波折。如今的山东菜更让人放心。他们为此付出了昂贵的学费,但是,今天的山东已经成为日本的厨房。他们努力迎合日本主妇的口味。针对日本市场做出种种调整,顺利渡过了危机。这就是市场主导的作用。我们国家高等院校的改革,专业设置问题就应该由市场来为导向,不要有从众的心理行为。也难怪毕业生找不到工作,适应不了市场,尤其是一旦招生到毕业还得需要几年的培养过程。

对于以上这些事情,都是每天在每个公司都会发生的。在全球各个市场都是如此。犹如意大利需要石屋,北欧人住木屋。在美国则需要大量建造大房子的别墅。美国的知识分子希望把一些东西挡在门后,蓝领阶层则希望把音响、电视放在地板上,露在外面。而日本公司可以超过一百个的细分市场,提供不同功能的电视机,这个过程花了最少二十年。中国的产品虽然成本很低,但进不了高端市场。之所以说山东菜农的例子,也就是这个意思。他们不是抱怨,而是学习,坐下来想问题。他们已经懂得用什么化肥,什么杀虫剂。知道该如何种蔬菜。因此我们应细心调整专业设置如何合理市场化。

4、开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要关注路况

为什么我们会遇到交通意外?原因有三种:路况、弯道以及驾驶技巧。通过学习实践,你可以提高驾驶技巧。如果司机只有两年驾驶经验,却想开法拉利赛车,想跑山路,想达到二百五十公里的时速,那当然很难想象。

同时,我想提出的是,要不断关注路况,这一点在中国常常被忽视。人人只关心速度,谁都想跑得快。他们担心的是:一旦我停下来,跑在这路上的就成别人的了。如果有人追求财富,其他人也会如此,每个人都从银行贷款,金融泡沫就这样产生了。很少有人真正注意路况,似乎他们是坐在别人的车上。这种心理状态很不好。正象我国现在迅猛深化改革的高等院校,正忙着大量扩建校园,大量增设新专业,根本不知专业配匹的相关情况,一味追求要作大作强,恰恰这种行为就是所谓的从众行为。

犹如开车开着不舒服,可以换辆车,尼桑的或是沃尔沃都可以。但要是因为路况的原因,法拉利跑车才适合你的话,那你需要不断提高驾驶技巧,技巧的提高需要老师的提导。面对威胁,你要表现得很谦逊。我要说的是,这个过程很重要。世界上没有通用的理论,没有快速的框架理论可以利用。我所建议的框架就是向新加坡,韩国,英国,北欧,爱尔兰等国家学习,也要吸取印度的教训。有时要“静止”地看问题,以便“动态”地去解决问题,这就意味着我们高等院校专业设置要合理化,科学化,尤其开设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要向开汽车一样关注路况。

5、结语

我的观点是,中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开设有话语权的人要正如在高速行驶的司机那样关注前程路况,要好好把握方向盘,分析实际情况。要注意路况,路并不好跑。又如你是世界小姐,你也会一天天变老,也要为自己三十岁的时候做些打算。要解决专业性建设的根本问题,首先要把心态调整好。中国一些高等院校专业设置的改革,应该放慢发展速度,认清形势,为社会培养人才,不要一味追求功利性的东西,好好规划一下未来,然后再度起飞,迎接正在深化改革而又迅猛的高等院校发展之路,使之健康稳步的向前发展,为培养市场所需求人才而努力。

注释

[1]郑曙阳.室内设计教育定位的思考[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02(9): 60-61.

郑曙旸,1953年2月生于甘肃省兰州市。民族:汉,现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设计分部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资深高级室内建筑师、常务理事、教育委员会主任中国室内装饰协会资深室内设计师、常务理事、副会长、设计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2]林华,《21世纪中国艺术设计教育的思考》,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年增刊第1期。第20页。

1、陈斌 《环境艺术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陈明尚 《浅谈环境艺术设计》,山西建筑,2009年14期

3、代锋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内涵之探究》,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03期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研招专业目录 篇4

中国人民大学20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

(专业学位考试科目参见招生简章)

(122-国际关系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研招专业目录 篇5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081202)

01分布式计算与软件

02传媒信息安全

03智能信息处理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202俄、203日选一

③301数学一

④408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

计算机应用技术(081203)

01互联网应用技术

02媒体信息数据化技术

03数字娱乐与动画技术

04高性能计算及应用

05网络新媒体技术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202俄、203日选一

③301数学一

④408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

工程硕士

◆计算机技术(085211)

01网络多媒体技术

02传媒信息安全

03数字娱乐与动画技术

04游戏制作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2俄、203日、204英语二选一

③302数学二

④822程序设计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研招专业目录 篇6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招目录

院系所、专业及研究方向招生人数考试科目备注067新闻与传播学院7050300新闻传播学01新闻学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618新闻与传播史论④862新闻与传播业务复试时专业综合考试内容:新闻专业综合02国际新闻传播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621国际新闻传播综合考试④889英语新闻写作和编译考试科目621含国情、国际政治、新闻传播理论等,考试科目889用英语答题。复试时专业综合考试内容:英汉互译03新媒体研究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618新闻与传播史论④862新闻与传播业务复试时专业综合考试内容:新媒体传播研究04影视传播研究同上复试时专业综合考试内容:影视传播研究05媒介经营管理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 或 203日语③618新闻与传播史论④862新闻与传播业务复试时专业综合考试内容:媒介经营管理055200新闻与传播15专业学位01新闻与传播硕士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或203日语③334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④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要求有新闻传播相关工作经历一年以上,全部为在职攻读,不提供住宿,周末或集中授课。复试时专业综合考试内容: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中国大学网考研: ◆

浅议艺术专业大学英语听力教学 篇7

关键词:艺术专业,英语听力

艺术专业学生由于基础薄弱等种种因素, 无论是在英语学习目的还是学习兴趣都有非常鲜明的特点, 而英语听力学习在大学英语学习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因此,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 教师应当找出其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重视听力教学并努力提高听力教学的效果。

由于艺术专业的考核方式和录取方式不同, 一些学生形成了固有的印象, 认为专业课比文化课重要。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专业课的学习上, 对文化课投入的时间是少之又少, 又加上英语是第二语言, 本来的基础就不好, 从而对英语产生了畏惧情绪, 更缺乏学习兴趣和动机。艺术专业很多学生不愿意上听力课, 英语听力水平相对较弱, 英语听力课一直以来都是英语教师和艺术专业的学生所面临的难题。这种困境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 主要原因是学生在基础阶段就没有在听力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此, 提高艺术专业学生的英语听力必须从基础听力的技巧方面做起。只有客观地分析这些原因, 并从根本上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不断地实践、总结和改进, 才能逐步提高艺术专业学生英语听力的课堂教学质量。

影响学生英语听力能力的客观原因有教学设施不完善、教材不理想或脱离现实、班级人数多、课时量少、学生的英语基础差等;主观原因有教师的教学水平有限、教学方法落后无创新、学生缺乏合作精神和学习主动性等。因此, 要创造适合艺术专业学生英语听力课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合作精神及学习主动性, 提高艺术专业学生英语听力的教学水平, 这需要师生共同努力。本文给出了提高艺术专业学生听力的具体方法:

1、加强语音听力训练, 确保准确发音, 语音对英语听力而言就是基础的基础, 没有正确的语言就没有听力的提高。

入学时, 受地域的影响或中学教学中的忽视, 许多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发音, 所以当务之急就是纠正学生的发音错误, 养成正确的发音习惯。如条件允许, 学校都应为学生开设语音课, 在10节课左右。此间专门讲授音标, 进行辨音、纠音的练习, 并可以进行大量的朗读。通过这一阶段的训练, 学生应掌握所有音标的正确发音, 辨析相似的元音和辅音, 并能对自己过去易出错的音标自觉改正。

2、上课前, 教师和学生都要做好必要的准备。

重视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激发学习动机.对于教师来说, 课前准备即是选择合适的听力材料和配套光盘, 收集并介绍相应的背景知识、而学生的听前准备则首先是做好心理准备, 包括集中注意力、稳定情绪、树立自信心, 重视学生的情感变化, 注意双向交流。其次是快速阅读听力题目, 预测听力内容和所提问题, 做到心中有数, 很快进入备战状态。

3、反复听录音对话, 然后活学活用, 让学生反复听有关的

小对话, 使学生熟悉语言语调, 同时还强化对英语的亲切感和熟悉度, 然后要求他们依照对话活学活用, 根据自己的切身实际, 运用所掌握的基本句子进行对话活动, 这样不但把听力和口语有机地结合到一起, 而且让学生下意识地融入到英语的语言环境当中, 从而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 达到强化学生英语听力能力的目的, 真可谓一举三得。

4、给学生讲有趣的故事, 然后进行问答和复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让学生对英语产生兴趣, 学习英语才会变得容易。因此, 教师选择趣味性较强的简单故事给学生听, 在听懂的基础上进行问答和复述练习, 这样学生感到听力课轻松愉快, 不断激起兴趣, 从而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对英语产生真正兴趣, 提高听力水平。

5、精听与泛听相结合。

精听是指精确听力练习, 要求学习者在听力练习中捕捉到每一个词、每一个短语, 不能有任何疏漏和不理解之处;而泛听则要求学习者在听力练习中以掌握文章的整体意思为目的, 只要不影响对整体文章的理解, 一个词、一个短语甚至是一个句子听不懂也没关系。精听遍数不限, 直到完全听懂为止, 泛听的遍数和材料难度由自己的水平来决定, 一般不要超过二遍, 否则就失去泛听的意义。泛听时不宜中间打断, 要一气呵成;精听则可在句子之间或困难之处停下机器, 返回重听。

6、耳听与眼看相结合。

耳听与眼看相结合也就是视听结合, 是要多看有声节日, 包括电视里的英语新闻、英语节日、原版电影。其中以英美电影为视听结合的最好示范。电影的优势在于能够将语音、语汇、句型和表达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成为一幅社会生活的全景。同时, 文化背景知识对大家的英语学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电影中的风土人情、逸闻典故也对大家真正了解语言所传载的信息大有裨益。

英语听力的学习不是孤立的, 学习者应当从语音、词汇、背景知识、语法等方面深入挖掘潜力。同时在听力练习中也注意各种技巧的积累, 探询出一套自己的听音方法, 日积月累, 听力水平一定会大幅提高, 基础英语听力的水平也会提高。因此, 我们应该坚信, 艺术专业学生也可以学好英语, 听懂英语。

参考文献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研招专业目录 篇8

本文论述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基本特征,重点结合对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的发展现状,结合市场、行业、社会对数字媒体艺术人才的需求,对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建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进行了研究与分析,为学院乃至学校积极促进和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办学定位和教学模式。

关键词:

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 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 (2015)02-0146-03

一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发展概况

1 数字媒体艺术的概念

数字媒体艺术的性质是计算机技术与艺术的结合,计算机技术促进了数字艺术表现的可能性,同时,数字艺术是促进新的计算机技术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技术与艺术互相作用,缺一不可。数字媒体艺术的特点是依托数字技术产生计算机艺术与受众的交互性、便利性与实用性。数字媒体艺术的类型可大致分为二维、三维与漫画媒体等。数字媒体艺术的要素组成包括图形、文字、声音、运动、交互等等。

2 数字媒体艺术的构成

从学科的角度来看,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学生主要需要掌握包括信息通信原理、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与制作、数字媒体艺术传输与处理等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并能以一定的设计与艺术修养,运用数字媒体艺术的技术与艺术的结合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运用数字媒体艺术的专业知识进行数字音频、数字视频、数字电影、计算机动画、人机交互、虚拟现实等的实际策划、设计、操作与管理等等,并通过运用数字艺术创作软件,为行业的数字媒体虚拟空间带来艺术美感,同时通过数字媒体艺术延伸人的艺术创造力,使数字媒体艺术服务,应用于社会具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更深刻的专业意义。(见图1)

3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简介

从学科交叉、知识与技能、思维等三个层面来看:

学科交叉层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跨学科、多门类、技术与艺术紧密结合的新专业。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等相结合的新专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知识涉及理学、工学、艺术学、传播学、计算机科学等等不同的学科。(见图2)

知识与技能层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需要学生具有运用计算机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来进行艺术作品设计和创意的能力,专业所培养的是能适应科技发展、时代发展的复合型策划、设计与制作人才。学生既要较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原理和相应的知识、技能,又要熟练地掌握数字媒体艺术制作的原理和相应的知识、技能,并且具有较好的美术基础和计算机编程基础,能从事游戏设计、动画设计、虚拟现实技术、网站设计、影像设计与编辑等领域的实际工作。

思维层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需要学生具有创意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等思维。这些思维方法的培养是通过人文社科学科、计算机技术学科、艺术与设计学科等综合、互相融合的跨学科性质所达到的。

4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特点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特点主要包括艺术、设计与科技的紧密结合,交互性,学科交叉等各方面:

(1)艺术、设计与科技的紧密融合。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一门实用艺术,以数字技术作为重要支撑,同时具有数字艺术的审美特征。学生学习该专业不仅要掌握科学技术的一般原理、新科技的发展等,而且要具备艺术的综合素养,使数字媒体艺术的设计具有美感,美化人们的生活。

(2)交互性。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发展是在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中确立的,数字技术的产生催生了数字艺术与设计的迅猛发展。数字技术在媒体中的运用具有传统媒体很难达到的传播信息的快速、高效与反馈特征,数字媒体艺术还具有鲜明的交互性特点。

(3)学科交叉。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结合了计算机技术、艺术、设计与数字技术,形成了学科间的互相交叉,但又不能被其他学科与专业替代。

5 我国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发展现状

2004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专业目录中新增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数字媒体艺术既是顺应信息技术的发展、艺术学科的发展、设计学科的发展而兴起的一门新兴学科,也是顺应在数字化社会、信息化社会中人们对“实用美术”拓展的生活需要与市场需要。

随着数字媒体产业的快速发展,市场对数字媒体艺术的人才需求量很大。根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对数字媒体艺术人才需求的缺口在每年15万人左右。为了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国内很多高校都相继开设了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和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具统计,到2011年,全国有155所高校具备开设数字媒体专业资质。高校的本科层次开设数字媒体专业的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在传媒类高校开设的数字媒体专业中,把数字媒体分为两个专业,即数字媒体艺术与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艺术类院校开设的主要是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综合性大学中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很多开设在计算机或软件学院中,等等。

6 华东理工大学对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建设的概况

从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华东理工大学的数字媒体艺术是依托上海数字传媒产业的迅速发展为背景的。上海拥有大量的IT企业、数字媒体企业,对数字媒体艺术人才的需求量是较大的。

从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发展的角度来看,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成立于上世纪80年代,是全国最早拥有工业设计专业的学院之一,隨着学院的进一步发展,工业设计、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广告学、旅游管理、风景园林、数字媒体艺术等本科专业不断显示出鲜明的特色,为社会培养输送大量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学院的专业建设强调系统论、突出创造性,强调科学与人文,立足现代,面向未来,提倡设计创造合理、完美的生存、生活方式与空间。学院的整体发展为数字媒体艺术的专业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基础。

nlc202309041012

从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建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基础来看,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有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院的广告学专业(包含广告设计的教学)已开设了数年,课程设置中突出了数字媒体艺术的相关培养要求,对数字媒体艺术的相关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基础与条件。开设数字传媒艺术专业,将会对学院现有专业格局的进一步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增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有几方面的需要:

首先,增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学院学科发展的需要。

增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进一步充实设计学科的内涵,增强专业的综合竞争力。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现有工业设计系、艺术设计系、传媒系与旅游管理系,并建立了艺术与设计研究所、广告与品牌文化研究所、居住形态与城市文化研究所、旅游规划与会展研究所、台湾研究所等多个研究所。学院有本科专业包括:工业设计、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旅游管理、风景园林、广告学、数字媒体艺术等。学院现有工业设计博士点、工业设计工程和艺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设计学硕士点、旅游管理硕士点、景观规划设计硕士点、中国近现代史硕士点等。增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加强学科与专业的综合实力。

其次,增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学院广告学专业转型发展的需要。

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广告学专业办学近十年来,为社会培养与输送了大批广告策划、品牌塑造与广告设计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开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有利于广告学专业的转型升级,既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开拓新的发展空间的需要。

再次,增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满足市场对新型人才的需要。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信息学科、媒体学科、艺术设计学科等学科交叉的新方向,以数字技术与数字艺术为特征的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新专业,旨在培养既懂数字技术又具有艺术素养的现代传媒艺术设计人才,这是社會发展新的需要,也是新兴产业发展的急需。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主要培养能在传媒公司、广告公司、电视台、影视动画制作公司、多媒体与网页设计公司、数码艺术公司、形象企划公司、产品设计公司、展示设计公司、室内设计公司等热门行业就业的复合型人才。

综上所述,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将充分吸收国内外先进的办学经验,并形成自己的定位与特色:依托华东理工大学的理工与文科背景,依托学院的学科优势,面向信息社会,以数字媒体与品牌策划、数字影像及应用作为两大专业方向,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培养适应市场所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系统掌握数字媒体艺术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够从事数字媒体艺术策划、设计、制作与管理等工作的具有创新精神与团队协作能力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二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建设要素

1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方向设置

数字媒体艺术是通过计算机作为艺术创作基础,具有静态、动态或通过动态交互、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形成的融视、听等综合感官体验为特征的设计艺术表现形式,具有鲜明的信息时代的特征。所以,在课程体系设置上,确定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理论、操作技能的课程的协调组合是很重要的,是培养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在理论、知识、技能、素质等方面和谐发展的基础。

2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特色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涉及了科技、艺术设计、传播等等学科的相关理论、知识与应用。不同的高校开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因学校自身发展的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在设计艺术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与广告学两大专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培养的人才可以在各类数字传播媒体领域、传媒机构、企业等单位从事数字媒体策划、设计、制作与管理等工作。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办学的主要特色在于:

(1)依托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以设计艺术学(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与广告学专业作为基础,设立数字媒体与品牌策划、数字影像及应用两大研究方向。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作为学院学科专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强调系统论、突出创造性,强调科学与人文,立足现代,面向未来,提倡设计创造合理、完美的生存、生活方式与空间。

(2)重视艺文结合、文理结合,学科交叉。既充分发挥华东理工大学在学科领域的优势,依托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将设计学科、艺术学科的优势融入到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建设上,从国内外引进优秀人才开展教学与科研工作,同时加强与华东理工大学信息学院、现代教育中心等的合作。

(3)重视产、学、研的结合。数字媒体艺术的教学必须对接产业发展,学生在校的学习过程尽量吸收产业、行业最新发展的相关信息,并结合实际与企业合作。由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强调实践中对理论、知识等的掌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实践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要求学生对一些传统媒体的数字时代转型有较全面的了解,并通过数字媒体与品牌策划、数字影像及应用的角度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与技能。二是要求学生对IT技术、网络媒体等的迅速发展具有敏锐性,并通过数字媒体与品牌策划、数字影像及应用的角度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数字媒体艺术的实践领域主要包括交互设计、网页设计、影视动画设计与制作等等。本专业不仅建立完善课程体系,而且主动对接文化创意产业、设计创意产业的发展,课程的组合体现理论、知识、基础、方法、素养、设计、制作、管理、实践等教学环节相互有机组合,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面向社会、经济、文化、数字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培养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富有团队协作精神与创新能力的、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3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培养目标、要求

以我国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中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等为准。

4 华东理工大学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课程设置

专业课程分为两大主干:(1)数字媒体与品牌策划;(2)数字影像及应用。

核心课程:计算机技术基础、数字媒体艺术概论、数字媒体艺术史、媒体与文化、计算机图像处理、流媒体技术及其应用、多媒体信息处理与传输、数字媒体品牌策划与设计、摄影摄像基础、立体信息处理、影视后期与特效、数字媒体产业运营、数字动画编导制作、网络游戏设计与创作、虚拟现实与交互设计、数字媒体策划、项目管理、毕业设计等。(见图3)

三 结语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发展方向是互联网时代数字艺术的发展热门领域之一。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作为华东理工大学的新兴专业,学校做了大量的前期调研与探索。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不断地优化与完善课程体系,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学院的实际情况出发,探索适合自己发展的课程体系与对专业特色的定位,力求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创新型人才。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研招专业目录 篇9

太原理工大学环境工程学院研招招生目录

院系所、专业、研究方向、科目组人数考试科目备注011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53范建萍 0351-6010014081400土木工程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1数学一④838水化学或839水力学A或840传热学B或841流体力学B含市政工程和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_ 01水和废水处理理论与技术_ 02高层建筑给排水处理与技术_ 03城镇给排水系统优化_ 04给排水工程技术经济_ 05建筑节能技术_ 06气体净化技术_ 07系统优化与动态模拟_ 08新能源利用_ 09集中供热、空调节能及技术083000环境科学与工程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02数学二④860环境工程学或861环境综合_ 01环境化学及污染防治_ 02环境规划与管理_ 03水环境污染物的迁移与技术_ 04水污染控制_ 05空气净化与大气污染控制_ 06环境质量检测与评价_ 07污染控制系统工程与环境污染防治规划_ 08固体废物污染控制085213建筑与土木工程(专业学位)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02数学二④838水化学或839水力学A或840传热学B或841流体力学B研究方向参考081400土木工程_ 00不区分研究方向085229环境工程(专业学位)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02数学二④860环境工程学或861环境综合研究方向参考083000环境科学与工程_ 00不区分研究方向大学网考研频道。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研招专业目录 篇10

院系所、专业、研究方向、科目组导师招生人数考试科目备注005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040101教育学原理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④--无_01教育评价罗黎辉教授、张向众副教授_02教育原理罗明东教授、李天凤教授、褚远辉教授、王艳玲副教授、杨斌副教授_03民族教育学李劲松教授、李兴仁教授、黄海涛教授_04教育改革与发展张晓霞教授、张云教授、李春茂副教授、茅锐副教授、李永云高级教师_05农村教育研究王凌教授、曹能秀教授、冯东黎高级教师040102课程与教学论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④--无_02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罗黎辉教授、孙亚玲教授、褚远辉教授_03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孙亚玲教授、罗黎辉教授、李永云高级教师、冯东黎高级教师040104比较教育学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④--无_01教育理论比较曹能秀教授、王凌教授、黄海涛教授_02民族农村教育比较王凌教授、黄海涛教授040105学前教育学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④--无_01学前比较教育曹能秀教授、王凌教授_02幼儿园课程傅淳教授、樊副教授_03学前教育学原理曹能秀教授、王凌教授、傅淳教授、樊副教授040201基础心理学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④--无_01心理过程与人格研究周宁教授、闵卫国教授_02理论心理学周宁教授_03认知发展陶云教授040202发展与教育心理学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④--无_01认知发展与学习的跨文化研究陶云教授、尹可丽教授、李鹏副教授_02人格心理研究周宁教授、朱海燕副教授_03社会性发展与辅导李辉教授、尚云副教授、符明弘教授_04教育心理学符明弘教授_05青少年心理发展咨询叶存春副教授、陶云教授_06学习与创造心理周泓副教授040203应用心理学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1英语一③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④--无_01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李辉教授、尚云副教授_02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冯江平教授_03心理教育与心理治疗赵建新教授、尹可丽教授045101教育管理(专业学位)①101思想政治理论②204英语二③333教育综合④806学校管理学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_00不区分研究方向张晓霞教授、李春茂副教授、茅锐副教授、王凌教授、李劲松教授、张云教授、冯东黎高级教师、李永云高级教师等045116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学位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研招专业目录 篇11

关键词:社会认知;创作根基;高校;艺术专业

任何一种门类的艺术都无法脱离人和人的生活而存在。很多高校艺术专业学生步入校园时才发现他们的头脑在创作时是空洞的,与现实的距离让他们的作品因缺乏真实而苍白。中小学时代,在家长的保护及校园的包围下,他们和社会接触很少,学校应试教育所传授的知识也并不能帮他们深度认识人和社会,并与之建立真实健康的关系。所以弥补是必需的,对当前人和社会的研究应当成为所有艺术专业教学的基础,这样才会不偏离专业课训练的目的,才会有创新的意向和可能。

1 社会认知的被动接受导致高校艺术专业学生学习方法和创作思维难以走上正轨

即使是单纯模仿,要想技高一筹,也需要对原作有透彻的理解,更何况创新是建立在有所表达之上,闭门造车的结果只能是无话可说。在步入大学前的十几年时间里,学生们头脑中的社会认知和是非辨别能力大多停留在课本教育和父母观念的影响层面。而且升学考试、课外补习和功利性较强的特长班占据了他们大多数的时间。博物馆参观、主题夏令营、图书馆查阅、撰写论文、读书讨论等与历史和现实近距离接触并得到解析的课程与活动非常少,它们的价值虽被承认,但因与考大学和出人头地没有更直接的关系而被冷落,有些已经丧失了功能,或者干脆就是被取代。结果是应试能力增强,主动的观察、思维、辨析能力下降。这使得他们对社会表面现象掩盖下的真实景况几乎是陌生的。肤浅的认知和程式化的教导使得95%以上的大学生思维模式相同,从众心理重,发现好问题和提出好问题的人极少。而且往往要改变他们思维模式中模糊和错误的部分是非常艰难的。教学计划被全国统一的共同课和各艺术门类的专业课所充满,课堂上有限的教育实在难以撼动多年在中小学课堂和家庭环境中所造就的这一群体的认知观念。

同时,很多毕业生反馈走出大学校门他们需要从头学起。在大学可以很好地完成专业技法的学习,但是进入社会后对实际工作的适应和创造需要往往让他们觉得措手不及,这往往要花费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能让他们走上正常轨道。此时他们就会感叹象牙塔里的“与世隔绝”是多么大的阻碍。如此下来,要想成为一个出色的发现者和艺术表达者将会面对更多的困难。天赋、社会认知、专业技能、文化素养——艺术人才所需具备几项主要条件中,天赋是先天的,后三项是可以借助教育达成的。从重要性、难易程度和获取时间来看,社会认知居首位。遗憾的是,即使是到了大学学习阶段,在中国的高校教学中社会认知的学习也往往是被忽略的。在国外,学生进入大学前已具备积极主动和相对成熟的逻辑思辨能力。培养艺术人才的院系(特别是影视艺术)依然在招生时偏重录取有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的青年,他们更希望学生的生活经历使他们更快的接受知识和掌握技能,在四年或更快的时间培养出能施展才华诠释生活并推动社会发展的艺术人才,而不是用昂贵的学费去做一场虚荣的游戏。高校入学新生对社会的认知的有限被动接受,使得他们入学后自主学习能力不足,这样他们停留模仿阶段的时间就会较长,不能很快的借助高校配备精良的师资和学习环境进入应有的创作状态。回想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艺坛,开拓性的令人震撼的艺术作品层出不穷,而他们的创作者恰恰是在政治动荡期间的时势下错失正规学校教育的一代人。城乡广阔天地中数年间非凡的历练造就了他们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认知,一旦他们有机会来到大学校园,表达的冲动催动了如饥似渴、有的放矢的技能学习,使之在学校期间就能从过往经历中汲取灵感和素材,创作出可圈可点的作品,也理所当然的造就了他们深厚的艺术创作根基。在网络发达的今天,人们从各种媒体每天摄入大量繁杂的信息,间接知识的积累早已超过历代前辈,但奇怪的是尽管自称人才者甚多,但他们作为成才标志的艺术作品却多被淹没在浩繁平庸的赝品中。在中国现有的教育体系下,要想提升高校艺术专业学生的成材率,必须重视学生正确的社会认知的培植。从人与生活的研究和跨专业横向联合入手弥补他们成长期间不足的养分。当他们具备相对成熟的独立思考意识和能力时,大学教育将能真正发挥其教育导向的职能。

2 高校艺术专业课程应以人和社会为本实行深层次教学夯实人才培养根基

专业技能当然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点,但创作理念和思维方式更是人才进阶的基本动力。社会由人组成,了解不同人的行为思想,了解生活的真实面目,了解社会构成和行进的规则,才能与时俱进的思考,才能具备创作的根基和动力。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后备力量,只有确立健康成熟的内在支持,才能保证稳定上升的外在输出。

将人与社会研究作为高校艺术专业教学的基础必修课程列入教学计划并认真实施才能为学生专业课学习打好基础。在大学第一学期的教学计划中通常会设置一些概论课和史论课,概论课包括专业课概论和通识课概论,这些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对专业领域和相关领域有大体了解,以保证后续课程的授课质量。但以学生现有的社会经验和认知能力情况看,这些课程的学习如果单纯是课堂理论教学,那就只是知识的记忆和来自教师单面向解析的吸收,这也是理论课通常难以吸引艺术专业学生的原因。人与社会研究是让学生直接深入社会生活之中,与人建立关系,在较长时间(一学期或一学年)的接触中,通过观察、访谈、记录,掌握最直接的资料。学生定期与指导教师进行交流,借助教师的經验学识解决疑惑,通过讨论与研究确定行进行方案。最终以研究报告、视听记录成果及艺术作品形式接受检验。在此过程中,学生所获得的直接经验对自己来说是具有颠覆性的。它可能是明确的观念形成,可能兼有迷茫、喜怒等情绪的呈现。如果是真正投入学习过程,就一定会有提出问题的需求和表达的欲望。这些从直接经验中所萃取的所得正是他们未来学习专业知识和创作艺术作品的最好土壤,与单纯的课堂教学效果比较是事半功倍的。由于社会的复杂性和还原于作品的难度,这门课程需要高水准的指导教师。社会经验丰富,能深度分析和解决问题,价值观正确,观察能力、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较强,了解学生学习习惯和心理特性并善于引导,是对这门课程授课教师的要求。这也是一门教学相长的课程,从这个角度来说形形色色人组成的社会生活就是最好的课堂和老师,它会呈现精彩的问题,也会提供丰富的答案。教师也可从中受益,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与创作资料。可以说在教学过程中师生既是教学关系,也是协作关系。另一方面,这门课的检验也是一个加强社会认知的机会。无论是对同一个人物多种视角的观察,还是对这个大千世界不同范围的研究,检验时的成果展示将带来结果共享,这时的学生对他人成果能量的吸收是有经验的和有目的性的吸收,将产生比理论教学更为有效的知识效应。

3 用发展的眼光建立以社会生活为资源的创作纽带培植前瞻性创作人才

高校艺术专业学生的创作不仅仅是技能的练习,在投入的时间里思维应该是时刻处于发酵状态的。在这期间,动机的发现、灵感的激活、思维的拓展、创造的更新,这些都需要视野的开阔与见识的深入。人与社会研究课程很有可能是大多数生活在校园围墙内的大学们与创作资源的首次深度接触。积累对众生百态的认知,获取艺术创作不可或缺的素材,连结创作灵感与创作能量生发的纽带,建立正确的创作理念,达成向下根植民众社会生活,向上输送有效创新能力的效果,结出更具表现力、开拓性和启示性的作品果实。如果只强调艺术理论和技能的学习,脱离社会现实,或者一味追求所谓现代抽象的形式而不注重背后的内容,高校所培养的将是功利性的、停滞的、虚浮的劳动工具。当前,在招生数量过多、学生资质不高、报考目的多样、学习能力和学习成果不达标、就业市场狭窄等等很多原因影响下,高校艺术专业学生毕业后转行的情况很多,如果说艺术工作者的生存是当下的问题,那么创作力不足则对艺术的发展有重大的影响,而学校也是要负社会认知教育不足导致培养对象创作力薄弱这一责任的。世界上没有电影学校的时候,影响世界影坛的电影大师却频频出现。西班牙导演路易·布努埃爾的第一部电影即成为超现实主义这个新类型的代表作,这与他在咖啡馆与超现实主义诗人们的长期交往有关。美国、西班牙和法国都称他为自己国家的导演,是因为他不但在这些国家生活过,并将自己的见识与思考化为所在国家的银幕上的惊世之作。他的电影大多是一些复杂的人物展现和曲折的故事表述,不但想象力丰富,在表现现实人性的复杂和揭露社会问题方面尤其大胆独到。但布努埃尔并没有电影学院的学历,最初他只是一个对农业和生物感兴趣的异乡学生,但对生活的观察和对人的浓厚兴趣使得他的资源积累和对此的思考优于常人,这使得他的电影几乎一直在超越自己和这个社会。走出校门将自己置身于生活之中观察和理解,回到校园将课堂知识放在所积累的背景中研究,那么有新元素的艺术创作随时都可以开始。

艺术工作的职能是发现、表达与传播,它为人的生活提供养分,为工作提供能量,并能推动自我的发现与实现。没有生命力的艺术无法实现自身的目标。创新也是一种新的组合,这种重组被激活的可能在高校专业完备的师资和教学环境中更有希望得到实现。在实现社会深度认知的前提下挖掘高校艺术专业学生创新潜质,增强创新技能的开发力度,可以为艺术领域发现和培植更多合格的人才打下坚实的根基。

参考文献:

[1]陆花.电影人的成长[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研招专业目录 篇12

一、独立学院艺术专业学生的特点

独立学院是在市场经济新形势下为适应教育大众化的需要而出现的一种新的办学模式, 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产物。近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与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 独立学院的发展规模不断壮大, 而艺术类专业作为一个专业门类, 其招生人数也逐年增加, 高校艺术类学生已成为我国大学生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艺术类高等教育也逐渐从艺术精英教育走向普及化和大众化教育, 艺术类大学生由于其受教育及个性方面的特点, 在他们身上体现出了与其他专业学生不同的特殊性。与普通类大学生相比, 艺术类大学生有其独特的心理发展特点:如追求独特, 个性张扬;单纯、直率, 心理设防能力差;敏感、情绪反应强烈而不稳定, 创造性强, 随意性大;心理矛盾冲突严重, 角色反差大等。而独立学院的艺术类大学生较普通本科艺术类大学生相比, 又有其独特的特点。首先从录取分数看, 与普通高校相比, 独立学院学生的分数明显存在差距, 所以他们的文化素质及专业水平与普通本科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其次, 综合素质方面及自我学习能力方面也与普通本科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就我们学院而言, 据统计, 艺术专业75%以上学生都是从高中才开始接受比较正规的美术功底训练, 尤其是苏北较为贫困地区, 学生理论课基础较差, 中学老师为了提高高考升学率, 鼓励学生报考艺术类专业。艺术类大学生当中, 心理问题比较突出的往往就是这部分学生。

二、人际交往的概念及意义

1、交往的含义

交往指人们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传达思想、表达感情和需要的交流过程, 包括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它是人类特定的社会现象, 对于社会的发展和个性的成长有重要作用。人际交往是指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相互间进行的交流或联系。人际关系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关系和相互的行为表现。人际交往是人际关系实现的根本前提和基础, 也是人际关系形成的途径。

2、人际交往的意义

交往是人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马斯洛认为, 人人都具有这样一种基本需要:需要归属于一定的社会团体, 需要得到他人的爱和尊重。马克思也曾指出:人的本质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没有了社会关系, 人的本质也无从规定。通过人际交往, 彼此沟通, 相互启迪, 丰富人生。在友谊关系中, 人们相互接纳及彼此探索, 可以促进个人的成长, 满足其自身实现的需求。人际交往有助于增进交流, 协调关系, 促进健康, 完善个性。人际关系不仅是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 也是治疗心理障碍的重要资源。

人际关系是一把双刃剑, 从健康心理学角度讲, 大学生积极开展人际交往, 处理好人际关系, 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谐的人际关系、适当的交往能力以及观察能力、表达能力是人的心理素质的展示。

三、独立学院艺术专业学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心理原因:

1、对自我认识的偏差

这种认识的偏差包括对自己所学专业认识的偏差和对自我本身的认识偏差。对所学专业的认识偏差产生的原因主要来源于中学老师的错误引导, 高考选择专业目的的不正确性。与普通类本科不同的事, 独立学院的艺术类大学生大部分都是将艺术这门专业看成是进入大学校门的捷径, 而不是出于对艺术的喜爱和追求, 从而缺乏对艺术的正确了解, 或是茫然, 或是盲目崇拜, 过度神秘化和偏激化。日常工作中, 在对个别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时候, 就有学生用“因为我是学艺术的”这种荒谬的思想来解释和推脱自己错误的言行。这种对专业错误的理解不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学习心态。

对自我本身认识的偏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以自我为中心, 孤芳自赏。当代的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 通常都是家里的小皇帝, 整个家庭都围着其转。艺术类大学生本身就是追求独特的个性, 甚至认为追求个性、放荡不羁才能激发灵感, 才能创造与众不同的学习成果。他们希望自己能够主宰、决定自己的一切, 自己独立走自己的路, 但有缺乏完全独立、掌控自己的能力。自我意识尤为突出, 以自我为中心倾向特别明显, 喜欢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我行我素, 张扬个性。二是自轻自贱,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有自卑感和恐惧感。这种自卑心理的产生, 主要来源于心理上消极的自我暗示。由于自己外在的一些因素, 或是环境的影响, 让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自身因素不自信, 这部分学生往往心理承受能力差, 谨小慎微, 多愁善感, 行为畏缩, 瞻前顾后等。这种人际交往中的自卑感和恐惧感在贫困生中尤为显。

2、对他人认识的偏差:

艺术类学生思想比较活跃, 富有创造性, 但是理性思维能力相对薄弱, 所以在处理问题时过于感性, 缺乏理性的思考。在与人交往过程中, 他们过于敏感, 容易产生假象敌, 总是怀疑别人在背后打小报告, 诽谤自己, 从而不仅使自己整天闷闷不乐, 也使同学之间产生诸多矛盾, 影响了正常的人际交往。在我所处理的几个学生矛盾的案例中, 就发现大多都是假想敌在作怪。

3、家庭贫困所引起的心理问题

近年来, 随着高校的扩招, 高校在校生数量快速增加, 学生的层次日益多元化, 而贫困生的绝对人数也随之不断上升, 大学生中的贫困差距现象日益扩大。在独立学院中, 这种现象尤为明显。在对每年新入学的学生进行贫困认定的名单中, 艺术类专业学生的贫困生比例最高, 其中大部分都是来自于苏北较为贫穷地区。虽然国家实行了一系列“奖、贷、助、补”等措施, 在很多方面给了贫困生特殊的照顾, 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他们的一部分经济问题, 但是, 有贫困而引起的人际交往问题仍然较为显著。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由于经济的原因, 外加生活费中很大一笔钱要用来购买专业材料——颜料、笔、纸等, 他们不得不紧衣缩食的过日子, 物质生活方面的匮乏造成了精神上的伤害, 这种物质的差异使他们产生自卑心理, 在人际交往中缺乏自信心和主动性; (2) 有些贫困生心理上自我封闭, 不能融入到集体中去, 又受经济状况的制约, 不能参加多种课外活动, 也不愿意过多的表现自己, 于是有意无意的与同学疏远, 在日常生活中沉默孤僻, 独来独往。如此恶性循环, 从而慢慢造成了人际交往障碍; (3)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容易产生嫉妒心理。有一部分学生由于高考失利, 而进入本三学习, 基于中学时良好的文化基础, 进入大学后在学习, 智力、能力等自身条件方面优于其他同学, 只是因为家境贫寒, 所以感到心理不平衡、不服气。另外有一部分贫困生面对丰富的物质诱惑却不能享受, 由开始的羡慕慢慢转化成嫉妒。外加富裕学生表现出来的优越感和傲慢, 在精神上刺激了家庭贫困的学生, 使他们心生不满, 心理上排斥家庭条件好的同学, 拒绝与他们进行交往。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直接关系着他们的健康成长。独立学院艺术专业学生身上的双重特点, 要求我们更多的去关注和培养他们开展好人际关系, 处理好人际关系, 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解决心理障碍, 更好地去适应大学的生活和学习。

摘要:为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学生的人际交往问题越来越受关注。本文主要根据独立学院艺术专业大学生的特点, 分析了他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独立学院,艺术,人际交往,心理

参考文献

[1]张继玉:《浅议艺术类大学生心理特点》, 《甘肃科技纵横》, 2007年第5期。

[2]王爱红:《大学生心理与健康》, 北京医科大学等联合出版社, 1998年。

[3]肖婉娴:《贫困生人际交往障碍问题研究》, 《时代教育》, 2008年第8期。

上一篇:燃气行业职业病危害下一篇:用发展、眼光看校园网的建设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