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学反思的语文

2024-07-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中教学反思的语文(精选8篇)

高中教学反思的语文 篇1

语文在高考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但是,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尤其是到了高中,更是轻视语文学习,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现在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表现

1、漠视语文

漠视语文的学生表现为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别是语文基本功较好的学生,认为语文过去学得不错,可以先放一放,临上阵前再搞突击,于是,语文就被他们打入了“冷宫”。他们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因为学得再认真,在高考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

2、应付老师,平衡自己

这些学生迫于高考和老师的压力,对语文的态度比冷漠型要积极些,但也只是应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满足于老师问起时,有“我已认真学过了”的回答;扪心自问时,也可以“我已努力过了”聊以自慰。他们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3、担忧焦虑却不知所措

这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便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怕上语文课,怕碰语文书,对能否学好语文存在忧虑。随着考试的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注意力不能集中,思维刻板,情绪慌乱,时刻担心失败,并想象失败后的情境,以致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这样几个轮回之后,他们有种一筹莫展的感觉,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4、投机取巧

有些学生不是不能学好语文,也不是不知道语文的重要性,而是认为高考语文不考课本,试题全部来自课外,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大搞题海战术,今天一套资料,明天一套试题,见题就做,企图能够“碰”上高考试题,对老师提出的紧扣课本、多读文章、培养语感的要求充耳不闻。还有一些学生,题目也不做。他们抱着“我聪明”、“我运气”的心理,等到考场“超常发挥”。这是一批最典型的投机取巧者。

二、成因

1、认识的偏差

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们一个一个词语的积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阅读、一次一次说话的练习、一个一个片断的写作,就像砌房子一样,一块石头、一个砖头、一抹水泥、一张瓦片、一颗钉子、一根木条,你就得一点一滴地垒和砌,嫌麻烦就不行。而有些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认为上课听听、课后做做练习就可以提高,从不注意观察生活,从不读课外读物,从不多写一篇文章。抱着这样的认识学习语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语文学习》杂志有一句醒目的标题语:“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句话含义是丰富的,它至少说明一点:生活无处无“语文”,把语文学习仅局限于课内是不行的。有的学生不能认识语文成绩提高的渐进性。较之其它学科,高考语文更侧重于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高下是综合素质的表现,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奏效的,这就是所说的“渐进性”。语 1

文学习往往会出现花了一些时间而看不出成效的现象,但是只要能坚持不懈,付出定有回报。有些学生的功利心太强,一旦努力没有效果,马上就打退堂鼓,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殊不知一旦抛开语文不学,或不能坚持不懈地学习,很快就会看出退步来,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就是这个道理。还有的学生不能认识课内和课外的关系。特别是近几年来,为有利于对考生能力的测试和人才的选拔,高考命题材料几乎全部取自课外,以致有些学生便产生了一种错觉,课本对高考已经没有作用,于是,本来就有投机心理的学生对复习资料倍加青睐,却把语文课本束之高阁。殊不知,“教材是个例子”(叶圣陶先生语),高考试题与教材的关系是“流”与“源”的关系,正所谓“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

2、学生自我调适能力不强。学生偏科,因素很多。进入高中,还偏科,重理轻文,则主要是因为理科的题目透明度高,答案标准,成就感强,而文科的题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时间做了,也不知对否。特别是写作类题目,有时是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写出来的,自认为不错,常常因偏题等原因被老师判为不及格。与其这样吃力不讨好,还不如去解理科题目,“解题目多带劲,解出一道难题多刺激”。就是喜欢文科的同学也宁可花时间在政治、历史上,因为这些学科投入少,见效快,在这种心态下,一些本来对语文感兴趣、语文学得较好的学生对语文学习也失去了热情。再加上各科老师都感到课时紧,任务重,往往通过发资料、做作业的方式挤学生的课余时间,真是“无边作业萧萧下,不尽资料滚滚来”,学生的课外时间都忙于完成这些需要上交的书面作业,不知不觉就把“语文学习要多读书”这些无需上交的“软作业”抛到九霄云外了。

三、调控措施

语文教育要走出低谷,怨天尤人是无济于事的,只有不断反思自我,瓶颈一破才会天地宽。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我觉得必须走好三步:

第一步:渗透一个理念——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

语文老前辈吕叔湘先生说过:“语文课和别的课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由此,我常在想:既然语文无处不在、语文无处不有,学习语文的条件得天独厚,学好语文理应小菜一碟。但事与愿违,不少学生对语文失去了兴趣。你让学生写写自己的父母,有的竟然也“横眉冷对方格纸,俯首甘咬钢笔头”,让你哭笑不得。症结究竟在哪里?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我觉得:语文教学缺失生活,学生生活缺失语文。

在高考的背景下,很多语文课变成了习题课和考试课,一定程度上使语文失去了应有的人文性和情感性;在应试的背景下,学生认为语文只要上课听听讲,做做练习就万事大吉了;却不知道要学好语文的根源——在生活之中。学生不肯观察、感受、思考生活,势必降低了语文方面的认知能力。再者,学生也没有充分认识到语文学科“厚积薄发”的特点。在花了时间,做了题目,却不能立竿见影的情况下,学生便在功利心的驱使下,把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其他学科上。难怪学生时常诙谐地说:“语文,想说爱你真的不容易;数理化,我的的眼里只有你。” 在新形势下,语文教学要提升人气指数,我觉得渗透“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的理念是首当其冲的。这虽然已经不是什么新的观念,但却是语文教学必须具有的语文教育观。

语文教学渗透“语文教学生活化,学生生活语文化”的理念,我觉得可通过两个途径:一是以语文的形式对话生活,给学生提供一个大语文的学习环境,保证学生学习和历练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二是以生活的内容丰富语文,变平淡的生活为丰富的精神世界。寒假让学生自创贺岁短信和迎春对联,我看就是很好的例子,这样能达到“从语文回归生活,再从生活升华语文内涵”的目的。这是新形势下语文教学必须走得第一步。

第二步:坚守两块阵地——阅读和写作。

有位语文专家说过这样的话:一个负责任的语文教师,只需教会学生两件事,一是阅读,二是写作。高再明老师曾向我推荐过一篇文章《如果我是语文教师》,该文发表在《光明日报》上,作者是社科院哲学研究员周国平先生。在文章中,周国平先生说:“我没有当过中学教师,但我当过中学生。让我回顾一下,什么东西提高了我的语文水平,使我在后来的写作生涯中受益无穷,我发现是两样东西,一是读课外书的爱好,二是写日记的习惯。”专家就是不一般,三言两语便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语文学科本身有“厚积薄发”的特点,讲究“课内打基础,课外练功夫”的方法。语文课外学习究竟应该练什么功夫?其实就是阅读和写作。当然,阅读和写作也是语文教学的真功夫。好多年啦!上海高考就是这样考查学生的,语文试卷只有两个大题,一个大题是阅读部分,另一个大题是作文部分,阅读和作文平分秋色,分别占80分和70分。阅读,特别是课外阅读,可以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可以为学生铺垫一个良好的“精神底子”;可以促进学生成为一个人格健全、心灵富裕,热爱祖国语言的人。写作,可以帮助学生成为一个情感丰富的人,成为一个富有爱心的人,成为一个能正确欣赏自我的人,成为一个热爱多彩生活的人。显而易见,阅读和写作对学生终身发展益处多多。所以说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必须坚守阅读和写作这两块阵地。

第三步:关注三种习惯——学习习惯、思考习惯和积累习惯。

国外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有关,80%与信心、意志、习惯、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有关。其中,习惯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从一个人的发展来说,习惯伴随着人的一生,影响着人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好的习惯是种能量,也是能量的储蓄。我觉得语文教学最值得关注的三种习惯就是学生学习的习惯、思考的习惯和积累的习惯。就语文学科而言,学生学习的习惯应包括:说普通话的习惯、写规范字的习惯、查工具书的习惯、独立阅读和独立写作的习惯等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虽然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但是人类始终没有停止过思考,因为思考了才可能有思想,有了思想才可能有定力,内心才会真正强大起来。看来语文教学关注学生思考的习惯也是不言而喻的。“积沙成塔,集腋成裘。”语文学科包罗万象,浩瀚无边。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还必须关注学生积累的习惯。

高中教学反思的语文 篇2

一、我国社会大氛围的问题

我国近几年经济发展迅猛,经济转型市场化带来经济发展成为硬道理,国民读书习惯反而被“只有金钱才有一切”的硬道理所干扰,于是,一切向“钱”看,导致国民对读书生活方式有所淡薄,教育子女是为了多挣钱,或考上大学或名牌大学,而书店、报纸杂志成为人们可有可无的附带品,重物质生活轻视精神方面的内在丰富造成了学生在高中语文学习中严重偏向,由于高考指挥棒依旧成为主要学习指南,并且很强势,所谓的提倡素质教育仅是上层教育决策的空头口号,这些不仅仅存在于高中阶段,只是与小学、初中相比,高考更强化一些。学生一切顺从于高考这根轴线,看试卷搞高考演习训练成为学生学习的日常化。不是学生智商有问题,也不是教师不勤奋,问题是学生们没有读书的时间和空间了。这样的结果造成教师累,学生忙,高招考上名额多少成为衡量教师教学好坏的标准。

二、网络媒体的冲击

从互联网在国内由少数人接触到平民化阅览,从网文到博客,从微博到微信,无不透示着信息网络的强大。甚至在公交车上有的学生也眼不离网,争分夺秒在看,但在基本网民中,学生成为网络里的一个大军。母语好坏无所谓,网文错别字连篇都成为神马浮云,只要能懂就行。基本语法有的都没有掌握,如同的、地、得错用都很常见,由于在中学阶段语文学习没有掌握好基本功,到了大学甚至错别字经常出现也是见怪不怪。网络改变了同学们看书习惯,读微小说、看微电影、写微博或微信等,零碎化,快捷简便,更是中学生喜欢的原因。不做深层次的思考,甚至在虚拟中宣泄自己的喜乐忧愁。殊不知,快餐文化是营养失衡的,长期依赖会使人精神贫血缺钙。

三、我国中学教育体制的原因

说到我国教育体制,有许多人都清楚,从小学开始,学生都在读口算卡、跟着试卷来学习,教辅书每一学期每一部课程都有几本,到了高中,学生又在被动中学习,从来都是在现有教学模式中打转转,在此学期中,压力大,要学的甚至是更全面的,语文作为母语,大多认为可以一笔带过,属于易学不难的课程,加之普遍存在的节假日补课,又进一步挤占了学生的阅读时间和空间。有个国外统计表明,70%的美国人认为英语是中国的母语,因为中国的中学大学更重视英语教学。

四、教师语文教学的问题

现在中学语文基本上还是应试教育。即考什么我就教什么,学生就会学什么。作为教师,高考率是目标,作为学生,能考出好分数才是目的。于是,以每年高考所需要的内容为主线,老师和学生大多清楚,作为语文高考,大多高考试卷里真正出在教材里的并不多,尤其是占很大分数的作文题,更不会在已有的高中课本里。因此,教材学习成辅读对象,猜题搞试卷分析成为教师完成当天教学目标后的一个业余课题。从高一还不是很明显,但到了高二,这种情况都在日渐强化。学生死背书,教师忙完课上,忙课下,找资料,加班加点搞辅导。上课也不厌其烦地讲考纲考点,解题思路。若问,考纲考点解题思路是学问吗,是知识吗,老师们可管不了这么多。反正高考要考,我们就要教。这里又涉及高考是否按语文的学科特点来设计考题的问题了。我国高考作文究竟能不能只考作文。课程设置繁杂,挤占了学母语的时空,留给语文的时空已经很少了。但我觉得还不够。作文分比重还要加大或者干脆只考作文。林语堂、胡适等早就说过应试之学不是学问。

因此,高中语文要改变这种局面,眼下是很困难,只要这种以一次试卷分高低的高考机制存在,高中语文教学也好,其他课程教学也罢,都不可能改变现有这种常态,而有一些可以在局部进行相应变革,这就是主动权在教师方面和学校方面。

其一,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语文教师要注意:不要“满堂灌”。二是不要浪费时间:随意冗长繁琐地导入;随意支配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随意提无准备的“问题”;随意开展作用不大的“小组讨论”;随意地“临场发挥”。

其二,教师应当有灵活机动的教学方法。在不同语文课前要优化准备,课前需精心准备,充分有效的备课。比如:针对不同层次的班级和不同的文章使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其次是指导学生充分地预习。如《离骚》一文就要求学生一定要在课前对文中字词进行充分的预习。同时,针对所教语文课内容的不同,学会随机应变的课堂有效设计。比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的突破点是其中所深藏的人文精神;张洁的《拣麦穗》的突破点是依依顺顺,小火柿子。优化时间安排,创建学习型课堂。时间就是效率。抓紧时间,用好时间才能保证课堂的高效率。我们要改变观念,变教室为学室,变教时为学时;优化学法指导,探究最佳教学途径。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使人终身受益。语文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自学。在学习中养成学生发问的精神,学会记笔记的习惯。还要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优化师生关系,营造和谐学习氛围。亲其师、信其道。

其三,语文教师应该明确自己在教学中的定位。比如:“我是我所教班里的中等生”。因为语文学科的全面素养内涵是丰富的,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知识积累的差异是较大的,学习的个性化需求是十分明显的,影响语文学习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此外,鉴于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在指导学生语文学习方面必须尊重主体需要,着眼教学过程。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习的内动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我需要à我爱学à我也行à我理解”的学习体验。语文教材是文选型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因而指导任何一篇课文的学习,必须让学生明确“我需要学习什么”,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始至终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语文学科本身的魅力。要引导学生体验语文知识与能力是个积累、激活、重组与释放的过程,每个人都有超越自己的可能。所以说要能够认识和理解教材、课堂教学、教师行为、自己与同学等方面的内容、特征以及关系。

其四,注重学生语文课程素养的培养。针对现在的学生缺少一种课程素养的问题,教师必须从中高考题的具体分析中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些本质问题,从而把握语文素养的知识、思维、文化、情志与个性的全面培养。 (1) 知识除了明确的、静止不变的知识之外,更应该关注第二类知识,正如朱小曼教授所说:“知识有明确的知识,知识也有缄默的知识;有静止的知识,也有以不断编码活化的知识,是做事的过程中不断学习的知识。它只能在做事的过程中去学习,还有很多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知识,还有很多是智慧型的知识。那些知识并不是在老师既定的传授过程中就能够学会的,它需要做事,它需要回到生活,它需要丰富的感受,才能去把握那些知识。尤其是那种智慧性的知识,它更需要回到生活,它需要有非常丰富的人生经验和生活才可能掌握,才可能获得那些变成属于自己所有的知识,即个人化的知识,具有智慧性质的知识。”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每节课都给学生以语言实践的机会。 (2) 中学语文教学是思维教学的过程。学生必须通过课文的学习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提高自己的思维品质,它包括了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独创性、敏捷性。如阅读科学类文章,必须借以掌握和提升逻辑思维的方法;阅读文学作品,要注意掌握和提升形象思维的方法。 (3) 语文学习离不开文化的积累、传承与发展。既要尊重传统、继承优秀传统,又要关注文化的发展与创新。 (4) 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学生情感的陶冶与发展,引导学生具有丰富、健康的情感和文雅、高品位的追求。 (5) 个性贯穿于一个人语文素养的全部内容,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发展、发挥自己的个性。

总之,语文学习的提高,光靠听讲是不行的,必须勤于动脑、动口、动手,必须得与社会生活时代发展密切结合。

摘要:我国高中语中教学存在诸多问题, 有社会大氛围的原因, 也有网络媒体的冲击所致;有教育体制引发, 也有教师语文教学的原因。笔者认为, 改革社会及当前教育体制很难, 纵然现在一直提倡教育改革, 但是很难一步到位。教师只有且身利行, 顺势诱导, 从教学某些方面着手, 尝试高中语文教学的改变。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问题

参考文献

[1]倪文锦.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11月.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反思 篇3

1、选取课文中的要素,创设情境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当人的心理处于兴奋状态时,工作效率特别高。而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只有有兴趣,课堂上学生才会兴奋起来,才会乐学,学习才会有成效。创设情境地便是创设氛围,调动兴奋点。在以往的教学中,我已经试过用画面,声音创设情境,试着把每一位学生的情感都调动起来,那几节课,我也确实体验到难得的兴奋。刚接触课文时,学生们面对的信息是陌生的,我们只有将那些陌生的信息与一些学生熟悉的形象可感的东西加以联想、比较,他们的心理才会相容而欣然接受。

如我在讲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我为了让学生领会诗中豪迈壮阔的意境和苏轼对英雄人物的仰慕之情。我先引入了学生们熟悉的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片头画面:滚滚长江向东流去,激起千萬朵浪花。这一雄浑形象可感的画面,一下子就抓住了他们的魂魄。然后再引入《三国演义》中片头的歌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将它与课文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相比较,它们有什么不同和相同之处?因了《三国演义》片头画面的感染,学生们感受到了长江的壮阔博大,心中自然也腾起了一股豪迈之情,而思绪也翩飞起来。凭着自己对人生、社会知识积淀和理解,他们也能体味到这些语句都塑造了长江东流的开阔境界,从中也能体味到自然的永恒、人生的短暂,无论是怎样叱咤风云、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都有同常人一样无法抗拒生命的自然法则,必然被历史的浪涛卷走。但仔细品味,他们也发现了那些语句所蕴含的感情色彩略有不同。《三国演义》的歌词豪迈中多了几分苍凉。因为“是非成败转头空”,历史上的是是非非、英雄人物的成与败都转眼间烟消云散,人只不过是历史潮流长河中的一朵浪花。而《念奴娇·赤壁怀古》却在豪迈中充满了对英雄厚人物的仰慕之情。虽然他们死了,可是他们的英名永存,流芳千古,因为“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周瑜已经死了,可人们依然记得那是三国周郎作战的赤壁。

在这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联想比较,积极参与,然后再给他们自由表达的机会,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就自然而然地被调动了起来。这样的尝试我会在高三的教学中坚持下去。

2、深化认识,净化心灵,将知识更新转化为智慧

教育为学生提供了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但仅仅让学生掌握知识远不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理想在于将一个孩子的知识转化为智慧,推动他们去体验人生去关注了解社会,从而构建起一个现代人所应有的价值观,而这一切的获得是不能强迫的,是不能靠教师灌输的,只能让他们在平等的有被人欣赏和关爱的温暖和幸福中获取。“话需通俗方传远,语必关风始动人”,我们只有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把握他们的主体情绪和心进脉搏,通过点拨和引导,才能让他们的心动起来,在对真善美的领悟中化解思维疙瘩,解除心理障碍。语文新课程的实施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发生转变。以往“师讲生听,师问生答”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正在蜕变,已逐步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学习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同时,教学更加开放了,注意走出课堂和书本,重视对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但是,我们也看到,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反思。

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学校、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语文,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语文的核心概念,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但往往在实验的过程当中过于形式化。如在一些语文公开课中,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资料分发给学生,然后在课堂上展示,并用生活中的例子要求学生回答,学生的回答也是五花八门,甚至有的学生为了争取举手的机会而明知故问,这种形式化的方式除了浪费时间外,并没有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老师的意图。这样不仅不能够锻炼教师自身的探究式教学能力,而且也不能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新课改倡导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旨在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氛围,充分张扬学习的个性,以求达到教学的更佳效果。但让人遗憾的是往往有教师不管学生是否喜欢,也不管他们想不想学,仍然照旧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但有些却恰恰相反,课堂上学生说喜欢哪儿,教师也就跟到哪儿;学生汇报什么,教师就指导什么;学生说猪八戒懂享受,老师说这样活着挺潇洒……于是乎课堂上增添了不少生趣,争论也多了,学生发言也积极了。

高中语文老师教学反思 篇4

高中语文老师教学反思1

又是一个阶段的学习结束了,这也意味着我的语文教学工作也可以短暂的歇一歇了。这一个学期是教的高三年级的语文,一共带了两个班,高三班和班,这两个班的基础情况都差不多,经过我这一个学期的努力,在期末考试中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个学期的教学,可以说是十分紧张繁忙的,但是也是十分地充实的,所以对于这个学期的语文工作,我也是充满了感慨,现在我就我个人的工作谈一谈我这个学期,作为一名普通语文教师的心得体会。

这个学期,我是临时接任的语文教师,我最开始应该是带的高一的语文课,但是这个学期有一位老教师退休了,学校觉得我的教学经历算是比较丰富的,所以将我调到了这两个班级,继续教高三的语文课。前面我就是刚刚结束一届的语文教学,所以对于再一次教高三还是比较得心应手的。

我知道高三的孩子前面刚刚结束学业水平考试,他们很可能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在学习上面轻视起来,而他们还有两个学期(加上这个学期)就要参加高考,所以我知道我这个学期的工作就是要让他们继续重视起学习来,至少在我语文的科目上面不能够掉以轻心。高考要考的东西是比较全面的,是针对的整个高三的学习,所以把所有的复习工作放在下一个学期是不现实的,所以我知道,在这一个学期里面,我就要在一边上新课的同时,教他们考试复习好以前几个学期的语文。

教语文这么多年,我对语文工作还是有一点认识的,我们教学生们学语文的目的是什么——是考出一个好的语文分数?是也不是!短期的目的肯定是考一个好成绩,但是更加长远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上的思维能力和文化气质,所以我在教自己学生语文的时候,是非常重视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能力的。所以这一个学期的语文课就是这样子做的,每上一节新课之前都会提前跟他们说好,让他么自己去学习这篇课文,然后上课的时候抽选同学上来给大家讲课,之后再给同学评价,分析优缺点。这样子做可以然他们自己去学习,可以增强他们对文章的理解。

高中语文老师教学反思2

平时的阅读教学总喜欢抓住文本里的那个最重要的问题,而后营造良好的讨论环境,让学生围绕着这个问题说话,尽量钻到文本的深处,尽量还原作者原来的情趣,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文本后面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请你永安她的灵魂”作结,阿长不过是鲁迅家里的一个保姆,我们还读出她各种各样的毛病,鲁迅为什么如此的祝福她,纪念她呢?抓住此问题,深入文本,读阿长的名字的由来,读阿长的相貌,读阿长切切擦擦的毛病,读阿长粗俗的睡相,读阿长烦琐的规矩,读阿长古怪的故事,读不识字的阿长为我买来了人面的兽、九头的鱼的三哼经……学生钻到文字底下,读出了生活中的阿长,或者是我的奶奶,或者是我的外婆,或者是邻家的老奶奶;学生也读出了不幸的阿长的乐观,千百年来朴实的农村妇女微薄的希望;学生更读出了不识字的粗俗的长妈妈是怎样在乎年幼的鲁迅,怎样历尽周折费尽艰难给他找来了山海经——文学大师的第一本书……一篇容量似乎很大的文章,在学生阅读一个早自习的基础上,我一节课就分析完毕。

还要学吗?课代表问我,好象那些重点难点都已经点破,好象我们已经入文、入境、入情、入理,也已经出味!课堂上热热闹闹的,学生是否真正掌握了呢?这节课,有五位学生好几次练笔迟交或者不交,再这样下去,他们会养成拖拉懒散的不良习惯,应该施以惩戒,让课堂教学和学生作业互相应和,于是我请他们几个去一旁补作业。其他学生上新课,不等他们几个吗?我总觉得不好,还是等等他们吧,

于是我在黑板上写了《我给阿长设计履历》的读书心得题目,要求学生这节课以此位话题作文,500字以上,当场交卷,算是复习此文吧。学生似乎皱着眉,我又写下了几个条目:阿长的姓名,阿长的相貌,阿长的性格,阿长的职业,阿长的经历。一些同学翻着书,开始动笔,一些同学如阿长一样切切嚓嚓的,似乎没有眉目。我不得不又安排几分钟的讨论,而后学生作文。外面下着冷雨,昨晚新闻里预报湘北有暴雪,今年的冬天来得太早了,学生们和老师们都穿得鼓鼓囊囊的,可是江南的教室里一般是没有暖气的,孩子们以人多取暖……我看着外面的天气,再看看孩子们瑟缩着双手,有的写了几百字,有的还才开头,我请一位写得很长的也是写作水平比较好的李腊同学站起来宣读自己写的,她还没写完,同学们听了,又动笔写起来,但是教室里总不能十分安静,中途那些补随笔的同学回来了,教室里又有一些骚动,似乎这题目总有些难度似的。

马上下课了,中餐以后,课代表把他们的作业收集上来,因为是学生自己的练习本,不是统一的本子,就显得七齐八不齐的,我批改过程中,发现特别优秀的只有几个,小部分的书写工整,合乎写作要求,大部分的不是马虎,就是篇幅很短,仅仅三百字,这可是一节课的要求,平时一节课是必须写一篇上本作文的!

他们真正读懂文本没有?要么是他们不能很好的对待这种课堂动笔的练习?语文书写习惯、当场写读书心得,这可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

从这堂课中得知,不一定口头上热烈的讨论就能代表你的语文能力很强,能用笔分析吗?能把口头零碎的分析连缀成篇章吗?能在平时的这种练习中也养成写字方正的习惯吗?以后多注意吧,语文素养是以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想道德、个性品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一个方面的能力提高了,不一定代表另一个方面的能力也提高了,要读透文本,能够零碎的口头表达固然好,能够系统的口头表达当然好,能够书面表达更好,而三方面结合最好!

高中语文老师教学反思3

曾几何时,我们的语文教学走向了单调乏味,走向了枯燥无趣,以至于学生们讨厌语文,害怕语文,甚至于渐渐远离语文。究其原因,不是在于学生,而是在于语文教师自己,是我们用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保守固执关起了语文乐园的大门,让学生们在这座知识的宝库面前,只有望而却步。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进行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喜欢上语文?以下几个方面是我的一些心得。。

一、凭借教师的语言魅力,牢牢吸引住学生

首先,教师的语言要讲求“精”。要使课堂语言少而精,一定要在课前把握不同课文的特点并加以精心设计教学语言。要设计好这节课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问题要集中,而且要突出重点,切忌主次不分,面面俱到,什么都有想解决,往往结果却是什么都解决不好。对讲授每一个问题,也尽可能对用语事先作一番准备,要使用的几个关键词语,应该经过推敲和筛选,提高它对阐释问题的命中率。

处理课堂临时出现的疑难问题,教师的“即席”用语要能够“一语中的”,这样,对学生的刺激才强烈,才会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才有利于学生记忆的巩固。

其次,教师的语言要注重“启发”。教学语言的启发性是现代教学法所倡导和追求的目标之一。它的好处很多,例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活力,造就学生的进取精神,活跃课堂气氛等等。

例如,在教学《孔乙己》时,可以这样设计教学语言: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孔乙己的,凡是读过《孔乙己》的,几乎都在心底留下了这个旧社会苦人儿的形象,鲁迅先生运用了怎样的鬼斧神工来塑造了这个艺术形象的呢?孔乙己的悲惨遭遇,究竟是社会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的悲剧呢?仔细学习,可以得到答案。自然而然的,学生在转移注意力的同时也注意到了这几个问题,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与学习重点,在听讲的时候也能做到心中有数了。

第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机地联系课文的相关知识,得心应手地穿插背诵有关的诗词、警句、启发学生课后去多读书,或有意识地联系学生过去背诵的篇目、启发生学生去记忆巩固知识,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学生被教师广闻博记的学识所“粘住”就能激发起对学习的兴趣,不由自主地迷恋教师讲课而喜欢上这门课了。

二、体验成功,实施激励评价,激活课堂

每个学生在思维、记忆、分析、理解、创新等能力上存在着各种差异,但无论他们之间存在何种差异,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期待赞扬”。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教师的赞扬是学生最大的收获。,因此可以说,学生在学习中重要的心理特征就是希望老师发现自己的优点并得到激励与肯定。有鉴于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多给学生一些成功的体验:如让他们准确写出一个成语,背会一首诗,回答一个问题,做会一道题等;课堂回答问题时、作业批语、作文评语中多一些鼓励,多一些喝彩,多说“你真棒”“说得真好”之类的句子让学生体会到“我能行”。

即使学生出了错,也应该选择合适的语言,和缓的语气,如“没关系”、“再想想怎样说更好”等句子加以鼓励、启发和引导,让他们在认识和改正错误的同时得到进步,万不可伤及学生稚嫩的心灵。此外,在课堂教学中还可引进竞争机制,采用以小组为单位的评比方法,在学生表现出色时,及时地给予奖励,一堂课结束时,进行小结和评比。如此,不仅能刺激学生的思维,活跃紧张的气氛,激发学生的进取心,而且对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也有很大的作用。教师再适时适地的做出适当的表扬和鼓励等激励性评价,使学生在积极参与中体验成功带来的喜悦,增强自信心。

正如爱默生所言:“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只有学生建立了自信,才能更进一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课堂,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使他们自觉地进行语文训练,不断培养和提高语文素养。

总之,要想让语文课吸引学生,教师就必须结合自己的个人风格,采用多种方法,让语文课堂更生动形象,真正做到让语文课堂洋溢着人文色彩,让学生真正的体验到语文学习中的快乐,从而爱上语文课。

高中语文老师教学反思4

光说不写的语文课似乎成了一种时髦,学生练就了一张巧嘴,却留下了一只笨手,要写,就显得非常痛苦,这是缺少锻炼的缘故。写顺了,写惯了就不再觉得是一伯苦事,反而有一种写后的酣畅淋漓的快感。笔下流出的是文字,是思想,是情感,对写的人来说是一种物化的思维的结晶!所以,爱写,是习惯使然,一旦写成了一种习惯、一种思考的方式,那么,语文就成了生活的一部分,语文就成了一种素质。

教师为了节省课堂教学的时间,为了赶自己的教学进度,在需要学生花时间去读、去感悟的时候,往往“越俎代庖”,替代了学生自己的学习过程。这犹如农民在晒干菜时“节约了阳光”,而用烘干的办法一样,得到的是老得蹦掉牙的干菜而已!

教师在学生与课文之间,应该做一个红娘。当学生对课文没有兴趣的时候,教师应当将课文中最精彩的、最有趣的、最有魅力的地方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对课文产生好感,从而愿意甚至主动地阅读文本、开掘课文的内涵;当学生及时提供指导,让学生与广西深入地对话下去……如此教学教师就是学生喜欢的红娘,而不是令人讨厌的“第三者”!

功利性的学习使学习本身失去了与生俱来的那种快乐、那种美妙的感觉。学习势必成为一种附加的、外在的`压力。游戏式的学习没有功利性,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自由的活动,有利于孩子各方面和谐发展。没有“游戏时代”的童年,是残缺的童年,是没有幸福可言的童年。我们决没有理由为了孩子的明天的幸福而剥夺他们今天的快乐。没有快乐的今天哪有幸福的明天?

我们总是苦于无法了解学生,而最简便、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阅读儿童文学。读孩子们喜欢读的书,你就会走进那个神奇的缤纷的世界,才有可能读懂儿童、读懂学生。其实,无论到任何时候,文学对于我们心灵的抚慰作用都是无法磨灭的,它给予我们的温馨和美感,将会让我们一生受用。

高中语文老师教学反思5

上初唐诗的部分,比之之前的现代诗歌,感觉更加有内容可讲,针对的高考能力要求也比较显著,所以备课时内容更加充实。但是,在课程进行过程中,发现设置的问题并不是完全切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时候问题太深,或者问题方式不对,容易造成学生的思考瓶颈,课堂气氛也冷场。授课是提问的艺术,如何更加科学地引导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到达老师所期待的彼岸,这是每一个新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所谓备学生大概就是指这方面。

另外还有关乎教授内容方面的思考。我们老师很多的思维方式和视野比较多地停留在文学史,古代汉语等比较专业的层面上,所以在授课时,不免会陷入学院化的囹圄。比如在《劝学》一篇的讲授过程中,我对于文言句式,词语结构的讲解可能过于深刻,涉及到现代汉语的语法层面,但是学生的语法知识不系统,也比较混乱,初中阶段的语法学习大多停留在听听而已,用不到也懒得深刻学习的程度,所以很多时候,学生并不能听懂,讲解文言的倒装,在学生眼里,也只是难懂的文言知识,自己仿佛感觉到这些内容只是讲给自己听的,为了讲而讲,或许说到底还是对于学生的程度有不完全的认知,所以在授课内容选择上并不能把握好尺度。

最后,我很想说,虽然这些日子以来,自己精神上,身体方面压力都比较大,但是与学生的交流也使自己体会到生活的充实,创造的快乐。学无止境真的不是说说而已,经过课堂的种种,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找到努力的方向,这或许也是幸运之所在。

高中语文老师教学反思6

本学期我担任高三年1班和2班的语文教学工作,该两班是高三理科基础教学班。学生基础薄弱,学习语文兴趣偏低,信心不足。教学过程中,我本着“教有耐心,教有定法”的原则,从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兴欲望着手,坚守传统语文教学理念和方式方法,想方设法开展各种语文教学活动,坚持“每课能得、每课必得”的目标,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发展学生审慎、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授课中摒弃随意性和遍地开花的教学局面,抓住教书育人的重点,推行启发点拨和自觉自主式教法、学法。

我以课本和高三复习用书为主要学习内容,积极培养、发展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位一体”的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健康地阅读,认真大量地写作,将语文融入广阔博精的读写交流之中;坚持每日一读古典名著《孟子》、《庄子》或一诗一美文的课前活动,注重挖掘、发挥中华传统文化里能对学生产生正面、积极作用的精髓知识,引导学生能正确认识、思考社会、生活中的各类现象,帮助学生建立、健全以中华传统美德为核心内涵的正确有价值的人生观价值观。

本学期我完成了高中第五、六册和第一轮总复习用书的教学工作,还引导学生完成了6本《新读写》、3本《中学语文》和部分《孟子》、《庄子》的阅读任务,带领学生到校阅览室上了5次自由阅读写作课;认真落实了八篇作文全写全批的教学任务。指导全体学生参加《名著之旅——校第6届科技艺术节子活动之一》,部分学生效果良好。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篇5

1.整体课文分析

《赶海》是苏教版三年级的一篇课文,文章以倒叙的方式为我们回忆了“我”在童年时代跟舅舅赶海的“趣”事。

2.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具体语言,感受“我”童年赶海时的乐趣,激发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3.教学重点及难点:借助具体的语句体会赶海的乐趣,积累运用语气词,动词。

二、设计思路及理念:

《赶海》一文虽然文字轻松、语言活泼,但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融入到课文描绘的情境中去,就成了我们最值得研讨的地方。因此,在执教这篇课文时,我紧扣“趣”字,设计问题:这么多有趣的事,你最感兴趣的是哪件?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营造出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另外,通过欣赏歌曲《大海啊,故乡》、图片展示形态各异、五彩缤纷的海星、海螺,拉近学生与大海的距离,让学生很快的融入到课文中。整节课的实施过程中,我引导学生们去读趣、找趣、品趣、说趣、演趣、写趣,使课堂气氛和谐,充满了生命活力,教师鼓励下的学生敢说、敢评、敢演、敢问,真正做到了师生互动、课堂灵动。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板书:追浪花)

1.课前播放<大海啊,故乡>.闭眼边欣赏边想象画面.

2.你脑海中浮现了什么样的画面?(学生发挥想象)

3.美妙的歌声仿佛又把我们带到蔚蓝的海边.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跟着小作者一起去赶海.(板书课题,齐读)

[设计理念]情境导入。鼓励孩子插上了翅膀在优美的旋律中想象大海的画面,唤起了学生对大海的向往,自然地引入课题“赶海”,这样做既丰富了学生思维,又为学习课文作了铺垫,同时也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二、初读课文——找“趣”

过渡:潮退了,告别了可爱的浪花,小作者又遇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呢?

1.打开课文,快速地读一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总结,相机板书:抓海星 捉螃蟹 捏大虾)

2.默读你最感兴趣的事情,画出让你觉得有趣的字词,句子甚至是标点符号!然后再大声地读一读最喜欢的片段。

三、品读课文,体验“趣”

(一)、抓海星

1.引导学生读好“摸呀摸呀”。

以读代讲:你为什么把“摸呀摸呀”读那么慢啊?

这样摸会把小海星吓跑的.

2.想看看可爱的小海星吗?(出示图片)

3.指导感情读出喜爱之情。

鼓励性的评价: 你笑着读这个”嘿”这句话,读得真棒

4.让我们学学他,边笑着读边加上你的动作,一起来感受下摸海星的乐趣!齐读

小结:这短短的一句话,我们从一个动作”摸呀摸呀”、一个语气词“嘿”、甚至一个不起眼的小感叹号都感受到了一幅生动有趣的画面。我们文中像这么有趣的画面还有很多呢,你还觉得哪件事特别有趣呢?

(二)、捉螃蟹

1.指名读觉得有趣的句子.

质疑:那个低着头的小伙伴在寻找什么? ---捉螃蟹

2.同学们,螃蟹好捉吗?

从文中哪儿看出来这家伙一点儿都不好对付? ---东逃西窜

3.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表演东逃西窜.

4.为什么要东逃西窜呢? ----不愿意乖乖地被人捉住。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篇6

反思现状一:以“庖丁解牛”代替整体感知

新学期发各种教材时,学生最喜欢看的是语文书;而到上新课时,学生最讨厌听的是语文课!岂不怪哉!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选取的都是经过历史验证、现实过滤、专家遴选的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可以说,文章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是写作者用纸的砧、心的锤艰苦打磨的结晶。读之“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所以学生拿到新书时,如获至宝,手不释卷;如饥似渴,口不辍读。可到了我们的老师讲这些课文时,学生的表现又是一番“风景”:老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在台下恹恹欲睡;老师在台上手忙脚乱,学生在台下悠然安闲;老师在台上汗流浃背,学生在台下冷若冰霜。原因何在?就在于我们的老师不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语文课,“美”是第一性的,“美”是教学艺术的发韧!教师就是中运用各种方法,创设各种情景,营造各种氛围,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从整体上去感受这种“美”(语言美、形象美、修辞美、音韵美、结构美、情感美、思想美),进而享受这种美、占有这种美,从中得到美的满足,方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然而,我们的语文教师是怎样教的呢?他们对每篇文章毫不例外地从字词句篇到段落大意,从中心思想到写作技巧,进行繁琐的、形式主义的分析,一篇文章往往要花去3―5个课时,有时,一个星期还学不完一篇文章,思想性、艺术性多么完美的一篇文章,就像“庖丁解牛”般被肢解得支离破碎,这样就破坏了文章的整体美,破坏了文章的“原味”,学生自然感到索然无味,他们得到的永远是零乱的、肤浅的认识。由于大部分时间被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解夺去了,学生在课堂上处于一种无所作为的“奴隶”状态,教学效果自然是

“少”“慢”“差”“费”!

反思现状二:以一问一答代替启发诱导

启发式教学是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方法,运用得妙,可以开人心窍,启人心智。但我们有些语文老师在实践中误认为启发式就是问答式,提一问题,然后让很多学生站起来回答,表面看起来很热闹,实则学生很被动――我问你答,我没问的你不能答,而且你的答案要跟我那教案上写的要一致。真正的启发式教学除了教师会问之外,更重要的是教师要运用各种手

段,创设问题情景,营造问答气氛,架起思维的桥梁,“逗”起学生的“思欲”,从而产生“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变“要我答”为“我要答”。

反思现状三:以面面俱到代替举一反三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人文性很强的工具学科、语言学科。这种性质决定了我们在教学中必须以“人”(学生)为本,解放学生,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解放学生的眼,让学生看(观察);解放学生的耳,让学生听(闻);解放学生的口,让学生说(讨论、交流、诵读);解放学生的手,让学生做(写)解放学生的脑,让学生想(思考):从而实现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从根本上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被毛泽东称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的陶行知先生有一首《手脑相长歌》最能说明这个问题:“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可我们有些语文老师在备课讲课时,由于对学情吃不透,担心学生这也不会,那也不会;这也不懂,那也不懂。总认为这也不讲不可,那也不讲不可,似乎不面面俱到,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就一定有欠缺似的。

实际上,这种“霸道”似的“面面俱到”不但剥夺了学生的思考时间,更可怕的是养成了学生不劳而获的恶习――师讲我听,师说我记,讲到哪儿就学到哪儿。学生的主见没有了,个性没有了,举一反三的能力没有了,自我进行知识延伸和补充的习惯没有了,最终是学习主动性的丧失。丧失到自习课学生不知学什么;课讲完后,学生一脸茫然地看着老师不知做什么;讲读课上完后,自读课不知怎样“自己读”的“奴隶”地步了!谁之过欤?这里我要提醒同仁们的是:语文知识包罗万象,决不是我们的一张嘴所能“讲”完的,它要靠学生日积月累;语文能力也决不是一张嘴“讲”出来的,它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学习逐步形成的。在语文教学上我始终认为:“口”中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向躬行。

反思现状四:作文训练以所谓写作技巧代替思维训练和思路开发

作文训练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智过程。它与思维的关系非常密切,可以这样说:思维是无形的作文,而作文是有形的思维。作文水平的高低,取决于思维状态是否开阔;作文速度的快慢,取决于思维是否敏捷;而作文的创新,更取决于思维的创新!因此,一切作文训练,都必须伴随着思维训练。没有科学的思维训练,作文训练好像闭着眼睛捉麻雀――瞎碰。

中学生的思维本来是非常活跃的,但由于长期得不到训练开发,有的已处于“休眠”状态。教师在作文课上的主要任务就是利用各种方法去激活学生的思维,使用各种方式去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力争做到思维形式的立体化、空间化、求异化,思路一旦打开,学生就会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思维就会向多方向推进,上下左右,四面八方,古今中外,全方位扫描,各种奇思妙想会不停地从脑海中蹦出来,从而找到最佳视角,确定最佳立意,产生创作冲动和灵感,感到有话要说,非吐不可,从而扭转“咬断笔杆写不出,扯掉头发没着落”的局面,变“要我写”为“我要写”。而我们有的语文老师不明白这个道理,作文堂上大讲特讲写作技巧、写作方法、写作套路,甚至怎样开头和结尾,然后把作文题目一命,就万事大吉了,剩下的时间就只能是学生看着题目发呆,有的唉声叹气,有的双眉紧锁,有的抓耳挠腮,时间充足者“挤牙膏”,时间不够者就抄袭、宿构。这与其说是作文,倒不如说是让学生受罪!

反思现状五:先“污染”后“治理”

高中语文教学的反思与改革 篇7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堂气氛不活跃

语文教育是母语教育, 在我国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处于基础地位。在高中教学中, 与其他学科相比, 语文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 比如涉及面广, 语文教学中教材选用的一些文章都是具有代表性与教育意义的文章, 其中就会涉及到哲学、历史、文学、语言等多方面内容;教学程度深, 语文教学相比较其他学科的教学历史较长, 在这个过程中积累的教学经验也最多;趣味性强, 尤其是在素质教育被提倡以及在新课标的要求下, 语文在选文方面在不失教育意义的同时重视了语文的趣味性。语文科目的这些特点都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应当具有良好的教学气氛, 但是事实上语文课堂气氛沉闷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这种不活跃的教学气氛对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的提高影响极大, 甚至造成既定教学任务无法完成。

2、学生语文素质基础差

这里讨论的学生语文基础素质并不是指学生的语文成绩, 而是指学生本身具有的与语文相关的各方面能力, 如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写作能力等, 这些素质与能力会直接对学生的语文成绩起到影响, 同时也影响着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在小学、初中阶段, 学生一直在接受语文教育, 所以在一些基础能力上有一定的锻炼, 但是随着高中语文教学内容的扩充以及难度的适当提高, 一些学生在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写作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发展明显滞后于教学内容的开展。虽然我们不能将语文成绩作为评定学生学习过程以及学习结果的标准, 但是这些语文基础能力与素质的却是能够从语文成绩中反映出来。

二、对当前语文教学中所存在问题原因的反思

1、缺乏对语文教学的重视

高中语文教学面临的整体教学环境并不乐观, 主要表现在与高中其他学科教学相比, 语文教学并没有受到与其教学地位相应的重视, 不得不承认语文教学正在逐渐被漠视, 这种现状的形成较大程度上的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直接造成了缺少学习语文的动力, 学生语文基础素质下降等情况, 而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语文能力是一个需要长期培养的过程, 学生无法在短时间内取得明显的学习进展, 使学生产生了语文是一科费时费力功少的学科;其次在高中教育中的历史上有过“学好数理化, 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号, 使学生重视数理化的学习, 而忽略了对语文应当有的重视;再次现代化社会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英语以及计算机能力, 掌握好英语与计算机成为了社会、学校、家长与学生的共识。其实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 应当得到更多的重视, 但是事实上也正因为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 使当前越来越多的人缺乏对语文的重视, 这一现实值得深思。

2、评价机制单一

我国素质教育不断的得到普及与深化, 但是传统教育中的应试教育体系为教学方面留下的影响仍旧无法在短时间内转变, 而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课堂气氛不高以及学生语文素质基础差等特点很大程度上受到应试教育这种传统评价体系的影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学生面临升学的压力、学校面临提高升学率的压力, 在这种现实压力下任何一种新型评价机制的实行都是要面临很大风险的。所以高中语文教学欠缺对学生能力进行系统性的培训, 而是更注意高考中容易得分的点进行突破, 影响了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3、教师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以及对教学方法的把控, 首先教师的专业素质直接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起到决定性作用, 教师是语文教学课堂的主导, 主要任务是“授道、解惑”, 而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如果不高, 则很难使学生具有较深的知识层次, 影响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把握以及对语文能力素质的培养。其次教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课堂气氛有很大的影响, 从语文的教材来看具有缺乏连贯性的特点, 表现在教师即使不按照教材顺序讲课也不会对教学质量造成太大影响, 这也就造成了教学方式过于单一, 反复的用一种教学方式来展开多篇课文的讲解会使学生产生厌倦的情绪。

三、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与效率的几点建议

1、以学生为本实现评价机制多元化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应当考虑到学生需要面临高考的实际情况, 以成绩作为评价标准有一定的必要, 但是以此为唯一评价依据具有局限性即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将评价机制向多元化发展, 以包括成绩评定体制在内的多种评价体制并行的评价体系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 如以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日常表现、以学生在语文素质培养方面的进步为评价标准之一, 切实做到评价标准应当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依据, 通过多种评价机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 从而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教育与辅导, 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2、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以提高学生兴趣为出发点变革教学手段

教师语文专业素质的提高需要学校和教师两方面的努力, 一是学校要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机会, 二是教师要不断对自身做出反思, 通过严格要求来促进自身专业素质提高。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的采用中应当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为出发点、以语文的特点为基础, 同时要将阅读与写作作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两大必须要重视的方面, 通过良好的教学手法来完成学生语文素质以及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花花:《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和激情》, 《文教资料》, 2010年04期。

探究高中语文教学反思的意义 篇8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反思;意义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295-01

荀子曰“君子博学而日三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对于教师来说做好及时的自省与反思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是一个长期坚守且与时俱进的过程,思想上的碰撞使得教学中的可变性因素较多。高中学习关系着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且语文这门科目担负着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的重要职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保持着严谨的教学态度,不断地进行教学反省,继而不断进行教学方法的调整和修正,最终保证语文教学工作的高效开展。

一、提高教学动力和活力

教师的主要职责就是教给学生相应的学科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一直面对着同一门学科,同一个年龄段的学生。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长期面对语文这门学科,所接触到的知识大部分都是和语文学科相关的,所接触到的学生大都是青少年学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循环往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容易产生审美疲劳的现象,尤其是对于一些教龄较长的教师来说,往往容易失去教学最初的动力与活力。而教学活动是一种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过程,教师的教学情绪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尤其是语文这样一门感性思维占主导的学科,教师上课活力的缺失容易导致学生思维活跃度的下降,想象力与联想能力也会相应退化,最终影响学习效果。

教学反思可以及时的给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以适当的刺激,从而唤醒教师的教学活力。教学反思既可以是一种定时性的、综合的状态,更可以表现为灵活性的、具体的状态。尤其是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身心发展已经成熟的个体来说,对于自身情绪有着较为明确的掌控和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明确的感受到自身心理和情绪的变化状况,通过及时性的教学反思,教师可以对于自身情绪做出应急性的调整。如在授课之前,教师由于个人的原因导致情绪的低落,教学积极性的下降等,教师可以通过心理暗示、情绪转移等手段促进情绪的转换,从而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

教师作为知识传授者和示范者,在学生面前必须保证一定的知识权威性。俗话说,教师本身有一缸水才能倒给学生一杯水,这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教师本身专业素养的重要性。语文这门学科是以我国的汉语为载体传播中华文化的一门学科,我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与文明,其中所蕴含的文化知识并不是区区基本课本所能涵盖的,并且对于学生来说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所需要掌握的知识内容远远不止课本上所提到的那些,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从而保证教学过程中尽可能的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帮助学生在高考中获得更好的成绩。

首先,教学反思可以让教师对自身的知识素养有一个较为明确的认识,从而推动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语文这门学科内容设置上和历史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主要倾向于回顾具有典型性的经典知识内容。因此,学科内容的可变性较小,这就导致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容易陷入经验主义的教学误区,在教学过程中容易重视教学经验而忽视了自身教学素养的提高。定期的教学反思可以让教师对自身的文化素养进行定期的梳理和掌握,从教学过程中明确自身的不足,从而督促自身不断进行文化素养的提高,进而树立终身学习的教学理念。

其次,教学反思可以使得课外知识的拓展具有目的性。高中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时间极为有限,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外拓展的过程中要有一定的目标指向性,能够利用自身的教学经验充分发掘教学过程中知识拓展的深度和广度,从而对知识拓展的目标进行精确的定位。如在讲解白居易的《琵琶行》这篇文章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对以往文言文教学的反思,确定这首词的教学不能局限于文章内容的讲解还要将知识点拓展到写作背景、诗人语言运用风格等,并在此基础上找到学过的白居易的诗词进行对比性讲解。这样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学后期文章的备课过程中国少走弯路,教师在搜集资料过程中可以有一个明确的范围指导,不但可以减少教师的工作负担,还能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保证教学效率和质量。

三、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

教学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随着不同时期社会法状况的不同,会对学校教育体制和教学理念进行相应的改革。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教学反思,从而根据不同时期教学体制和教学理念的要求来调整自身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模式,从而保证教学技能的与时俱进。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学习反馈信息的收集和分析语文学习重难点的所在,从而进行知识的强调和补充,指导下一步的教学准备工作。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内容都是分单元设置的,而每单元需要分几节课完成,每一节课的教学效果教师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的批改等方式都能够有一个较为及时的了解,这就给教师的教学反思提供了素材。通过教学反思教师能够发现学生学习过程的缺陷所在,通过单元内部知识的联系性,教师可以大体猜测到学生学习的难点所在,从而为下一节课的备课工作提供借鉴和指导意义。

其次,教学反思可以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改革。教学技能的改革和创新是一个不断尝试的过程,很难一次性的成功。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收集足够的教学数据作为样本。如诗词鉴赏一直是学生语文学习的难点部分,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长时间不间断的进行研究和反思,最终找出最为适合的教学和练习方法,从而帮助学生提高诗词鉴赏技能。

上一篇:六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二课课件下一篇:《婚姻家庭法》平时作业(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