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手足口病107例临床观察

2022-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手足口病 (HFMD) 是临床上常见的由肠道柯萨奇A组16型 (CoxA16) 病毒和肠道病毒71型 (EV71) 引起的以发热、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疱疹为主要症状的急性传染病, 多发生于5岁以下婴幼儿, 据临床资料统计, 我国小儿发病率达14.3%~35.1%[1]。目前, 手足口病发展趋势日益严重, 虽然大部分患儿为良性或隐形感染, 但由此引起的发热、口痛、拒食、厌食等问题, 西药往往疗效不佳, 甚至可因此发展为重症而导致脑膜炎、脑炎、肺水肿、心肌炎、急性迟缓性麻痹的发生, 引起患儿死亡。该院自2009年4月—2012年4月对收治的107例手足口患儿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取得满意疗效,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组210例, 男102例, 女108例, 年龄0.6~8岁, 其中<1岁3例, 1~3岁72例, 3~5岁94例, >5岁41例, 患儿均有发热、手、足或臀部疱疹、溃疡等症状, 符合卫生部颁发的《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2010年版) 的诊断标准[2]。其中伴厌食103例, 伴口痛流涎115例, 伴头痛惊厥41例, 伴呼吸困难19例。病程1~6 d, 平均 (3.5±1.1) d。有手足口接触史77例。检查:体温37.4~40.2℃, 外周白细胞明显升高, ALT、AST、CK-MB、LDH升高;疱疹或皮疹分布在口腔、手心、足底, 疱疹大小不等, 边缘充血, 含微浊浆液, 周围有或无红晕出现。随机将患儿分为两组, 对照组103例, 给予西药治疗, 观察组107例,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中药 (自拟清热解毒方) 治疗。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给予隔离、降温、补液、控制惊厥、纠正电解质平衡等对症治疗, 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5 mg/ (kg·d) 加入5%葡萄糖200 mL中静脉滴注, 1次/d, 连用3 d, 皮肤丘疱疹部位外凃阿昔洛韦软膏或炉甘石洗剂, 3次/d。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自拟清热解毒方治疗, 基本方组成:石膏10 g、藿香10 g、金银花10g、连翘10 g、板蓝根12 g、升麻6 g、葛根10 g、蒲公英10 g、薏苡仁10 g、车前草10 g、竹叶10 g、甘草3 g。根据不同时期症状进行加减, 对发热者加柴胡、黄芩, 咽痛明显者加白芷﹑射干, 纳差者加焦三仙。泡30 min后煎汤口服, 1剂/d, 分2次服用, 每次约服20~30 mL, 连服3 d为1个疗程, 治疗后观察7 d。观察并记录患儿治疗期间症状好转及消退时间。

1.3 疗效判定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进行判定:治愈或显效:治疗2~3 d内体温恢复正常, 皮疹明显消退或结痂, 无渗液, 无咳嗽、咽痛、口痛流延, 进食增加, 玩耍如常;有效:治疗后体温恢复正常或降低, 低于37.5℃, 皮疹减少或大部分结痂, 咳嗽、咽痛、口痛流延症状减轻, 进食增加, 玩耍如常;无效:治疗后体温下降或无明显改变, 皮疹未消退甚至增加, 疱疹破溃, 口腔黏膜充血, 咳嗽、咽痛、口痛流延症状无改善。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94.9%, 对照组总有效率79.6%, 两组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注:P<0.05。

2.2 两组临床症状消退缓解时间比较

两组在退热时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在疱疹消退时间、口腔溃疡消退时间、进食时间等方面比较, 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2。

3 典型病例分析

患儿, 于某, 男, 3岁, 于2010年7月30号就诊, 3 d前发热伴舌面出现2~3处绿豆大小疱疹, 口痛流延、拒食1 d。查体, T38.7℃, 手掌、足底和臀部有少量疱疹, 少数疱疹已溃破形成溃疡, 周围有红晕, 精神不振, 舌偏红, 苔薄黄, 心、肺、神经症状未见异常, 医学诊断为手足口病, 中医辨证为脾胃湿热。患儿给予降温、纠正电解质平衡、抗病毒等对症治疗, 给予利巴韦林5 mg/ (kg·d) 加入5%葡萄糖200 mL中静脉滴注, 1次/d, 连用3 d, 于疱疹处外凃炉甘石洗剂。同时给予自拟清热解毒方治疗。服用2剂后退热、口痛减轻、流延减少, 手足臀部斑丘疹结痂或部分吸收, 患儿进食增加, 治疗后观察7 d, 无复发, 精神如常, 玩耍如常。

4 讨论

手足口病是小儿常见、多发的急性传染病, 自1959年报道EV导致HFMD以来, 已在全球发生多次爆发流行, 目前, 随着病毒的不断变异和侵入, HFMD的发病也不断呈上升趋势, 我国卫生部也于2008年将其纳入国家法定报告丙类传染病[4]。最近有研究结果显示, CAV16虽仍然是该病的主要病原菌, 但EV71在HFMD的病原学中地位越来越重要, 特别是在我国流行的EV71株通过遗传进化结果分析, 其与CAV16在核苷酸组成上有很大相似性, 但可导致多种神经系统、心肌炎等相关疾病的发生。

目前在中国, 西医治疗仍以利巴韦林等抗病毒治疗为主, 但其只能起到良好的控制症状作用, 但对引起的口痛、厌食、拒食等症状无显著疗效, 我国中医文献中未见手足口病的明确记载, 按中医理论分析, 该病的发生属"温病""口疮"范畴, 主要因外感邪毒由口鼻而入, 蕴郁肺脾, 内侵生湿生热, 心脾积热, 向外发于肌表所致。《外科正宗·葡萄疫》曰:“感受四时不正之气, 郁于肌肤不散, 结成大小不等斑点……”[5];《医学入门·斑疹门》云:“内伤发斑, 轻如蚊迹疹子者, 多在手足……”[6]。因故此病应以清热、利湿、解毒为主。方中金银花、连翘辛凉透邪、石膏清热, 具有辟秽解毒之功, 升麻﹑葛根能升举阳气, 透疹外出, 竹叶可助连翘清心火、除燥, 薏苡仁﹑车前草可祛湿敛疮, 透疹止痒, 具有清中有透、清而不寒、清热利湿、驱邪不伤正的特点, 而且根据现代药理研究显示[7], 金银花、连翘等具有抗病毒的功效, 能与西药发生联合作用, 促进症状的改善和恢复。该组资料结果显示,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在疱疹消退时间、口腔溃疡消退时间、进食时间比较中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综上, 中西医联合用药可有效减轻患儿症状, 根据临床症状加减自拟清热解毒方, 可促进临床症状的消退, 改善患儿口痛、厌食、拒食症状, 取得了满意效果, 充分发挥了中药在治疗中手足口病的优势, 提高患儿治愈率。

摘要:目的 探讨中西医联合用药在小儿手足口病治疗中的疗效。方法 对该院收治的210例手足口病患儿进行分析, 随机分为对照组103例, 给予西药治疗, 观察组107例,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中药 (自拟清热解毒方) 治疗。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两组退热时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在疱疹消退时间、口腔溃疡消退时间、进食时间等比较中, 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 中西医联合用药可有效减轻患儿症状, 根据临床症状加减自拟清热解毒方, 可促进临床症状的消退, 改善患儿口痛、厌食、拒食症状, 提高患儿治愈率。

关键词:手足口病,中西医联合用药,临床体会

参考文献

[1] 王仕奎.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手足口病76例临床分析[J].中外妇儿健康, 2011 (7) :128.

[2] 李新成.中西医结合治疗手足口病临床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18) :145-168.

[3] 孙庆昆.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手足口病38例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1 (1) :17-18.

[4] 陈光荣, 姬爱华, 嵇黎婴.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手足口病52例临床观察[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 2011, 24 (10) :3.

[5] 刘君.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手足口病3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1 (21) :122-123.

[6] 潘进强, 陈旭红.小儿手足口病68例临床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2 (3) :104.

[7] 谢扬学, 何淑君.康复新液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疗效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 2012 (1) :203-204.

上一篇:智能电网环境下电力营销支持系统的建设下一篇:美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由英语作文的批改引发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