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家庭观念差异

2024-06-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西家庭观念差异(共7篇)

中西家庭观念差异 篇1

——看《十分钟看懂中国》有感

最近看了《十分钟看懂中国》,感触良多。就内容而言,是很有针对性的,也道出了当今中国的部分现状。在此,仅发表一下由影片所引发的笔者对中西方家庭观念的看法。

在视频中提到“除夕夜家人会一起吃年夜饭;最大规模的人类迁徙也发生于春节期间,1.5亿到两亿农民工会带回一年的收入,和家人一起吃团圆饭;吃饭时菜放到中间,大家一起分享”,这些都是中国家庭观念强的标志。尤其是春运问题,外国人对中国的“春运”很是不理解,为什么要在固定时间回家?为什么必须回家?为什么在火车站等上几天只为求上一张回家的车票?我想那是传统文化积淀的影响。在中国文化看,儒家的“齐家治国平天下”理念;从小学习的《弟子规》;中国《二十四孝》;无不体现的是中国人对家庭的重视。这种家庭观念是在传统的农耕经济模式基础上形成的宗法制社会结构和以父系传统的血亲系统下形成的世代相续的家族集团影响下形成的。春节是中国最传统的节日,在这个节日中,游子归家给长辈拜年,向亲友问好,正是对“孝悌”的最好阐释。这就如同西方人对教堂做礼拜的执着。春节归家、圆桌分享式用餐、子女赡养老人、几代人同住都体现了中国人对家的重视。

而西方人的家庭观念和我们却截然不同。在西方重视个人,个人主义决定了他们不依附于家庭、也不依附于他人,是倾向于一种自我依赖。家庭与个人只存在暂时性的纽带,是不稳定的。十八岁后独立生活、喜爱吃自助、不鼓励奉养老人都体现了他们的个人主义。这也同他们的社会制度有关,在西方大都有完善的福利制度,基础教育、养老都由国家出钱,孩子不必担心上学问题,老人不必担心赡养问题。在西方,18岁搬出去住,是父母提倡也是子女所认同的,因此他们认为中国父母长期与已婚子女共住一个屋檐下匪夷所思。不仅如此,外出就餐、购物,一般西方人会分开付账,父母子女各自理财,互不干涉,而中国却是子女付账。

前些日子看了有关美国人生活的一则消息,在美国生儿育女是个人的事,父母没有为子女当保姆的义务,如果麻烦父母帮忙带一天孩子,也应按照社会上的劳务标准支付费用。在我们看来这是很奇怪的,因为在中国大多是孩子小时候都是由爷爷奶奶帮忙抚养的。而这一现象明显体现出家庭观念的差异,很明显也导致了西方的祖孙关系比中国祖孙关系明显生疏,更别说四代、五代大家庭中隔两代间的关系了。

中西家庭观念差异 篇2

关键词:企业家,道德,比较研究

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是企业伦理道德的重构, 而企业伦理道德重构的核心是企业家的道德养成与修炼 (张文芳, 2004) 。从这个层面上说, 企业家道德是企业能不能发展壮大、可以走多远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我国的文化背景与西方国家不同, 西方国家价值观的内核不仅对于西方世界的企业家有决定性影响, 也越来越对东方的企业家们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为了使我国企业能够更好地发展, 提高我国企业的全球竞争力, 本文从东西方企业家道德观念的比较入手, 寻找中外企业家道德观念的核心不同点, 并试图分析这些不同点对于企业管理有何种影响, 旨在为我国企业家提供理论借鉴。

一、中外企业家道德人格维度比较

20世纪90年代, Blasi与Lapsley等人提出了道德人格概念, 并认为道德人格是理解道德心理与道德行为关系的关键。Walker等 (1998) 从人格结构出发, 把道德人格理解为与道德有关的一组普遍的人格特质或倾向。赵成文 (1999) 从社会功能角度, 认为道德人格是表明一个人整体道德素质和道德面貌的概念, 它标志着人的道德责任、道德标准和文明行为的水平和层次。在道德人格的结构上, Walker 和Pitts (1998) 从心理学角度, 认为道德人格因素包括六类:原则性的-理性主义的、可靠的-忠诚的、正直、关爱-值得信任的、公正的和自信的。张建卫等 (2011) 结合东西方研究成果, 将企业家的道德人格结构划分为三大维度:诚信特质、仁爱特质和进取特质。西方社会对管理者的道德素质也有类似的要求, 美国《华尔街日报》曾对282家美国大型企业的782名高层管理者做过一次调查, 结果表明管理者取得成功的三种最重要的因素是正直、勤奋和与人相处的能力, 其内涵基本可以与诚信、进取与仁爱相对应。

为了便于比较中西方企业家道德人格, 本文选取有代表性的符合以上道德人格维度划分的学者的研究成果, 即:

1.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W.J.鲍莫尔提出的企业领导人应具备的10个条件:合作精神、决策才能、组织能力、恰当地授权、善于应变、勇于负责、敢于创新、敢冒风险、尊重他人和品德超人。

2.杜莹 (2003) 提出的企业家的二十种道德规范:“儒商”人品;气质与性格;宽容的个性;严于律己;公道正派;诚实守信;充分的自信心;坚强的意志力;强烈的感召力;强烈的竞争意识;远见卓识;魄力;创新精神;率先垂范;慎用权力;见利思义;廉洁奉公;不然黄赌毒;真善美的统一;超越自我。

对比表1的内容与数字, 容易发现属于“诚信 (正直) ”维度的道德规范, 西方只占总数的10%, 而我国占30%, 属于“仁爱 (与人相处的能力) ”维度的道德规范, 西方占总数的40%, 而我国占25%, 属于“进取 (勤奋) ”维度的道德规范, 西方占总数的50%, 我国占45%, 基本持平。通过以上比较, 西方与中国对于企业家的道德规范要求虽然在维度上都可以被大致划分为“诚信 (正直) 、仁爱 (与人相处的能力) 及进取 (勤奋) ”三个维度, 但是每一种维度中含有的元素数量, 在整体企业家道德规范中强调某种维度的程度是不同的。

“诚信、仁爱”在这三个维度中是企业家立身之本, 只有做到“诚信、仁爱”, 再配以相当的“勤奋”, 企业家才能够成为“企业家”, 才能带领企业走向成功, “勤奋”必须要以“诚信、仁爱”为基础, 才能创造出累累硕果, 保证企业正确的发展方向。“诚信、仁爱”即我国传统文化中所强调的“修身”的目的, 只有“先正其身”才能朝着正确的方向迈进。“进取”对于无论中西方的企业家都是一个成功的必要条件, 有了“诚信、仁爱”, “身已正”, 却不努力进取, 是无论如何也成为不了一个企业家的, 充其量只能是一个具有一定道德品质的一般公民。所以, 无论中西方“诚信、仁爱”的具体表现为何, “进取”的表现却有着极强的共性, 都是要求充分发挥企业家的领导才能, 善于发现并把握机会, 不畏惧风险与压力, 塑造成功的企业。

“进取”维度的内容是关于企业家经营实践的指导, 虽然中西文化有一定的差异, 但是对于这个层面的影响是十分有限的。对于前两个维度“诚信”与“仁爱”, 中西方强调的力度不同, 相比“诚信 (正直) ”, 西方更加强调“仁爱 (与人相处的能力) ”, 对两者强调的差距比较明显;两者在中国分别为30%与25%, 其中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将“儒商人品”归于了“诚信”。如果归于“仁爱”来计算比例, 则该比例恰好变为25%与30%。所以, 这两个维度被强调的差异可以忽略不计。

二、中西方企业家道德观念的深层根源

(一) 不同的道德观念由不同的国家文化决定

道德是一种价值判断, 离不开既定的价值观, 不同的道德标准根据与不同人群的价值观的不同。依据文化层次相关理论, 中西方企业家道德规范关于“诚信”、“仁爱”的强调程度不同, 其根本原因在于中西方不同的国家文化基本假设。

Hofstede将国家文化定义为“总体心理程序”, 林哲 (2005) 等认为国家文化是一个国家成员的身份认同, 一个国家的成员面临共同经历、共同语言和共同制度环境, 从而对其价值观产生一定的共同影响, 使该国家的成员明显区别于企业国家的成员, 也使得他们与外国文化特征明显区别开来。因此, 国家文化也是一个国家“个性”的体现。

Schein (1985) 以文化的深度为标准, 给出了关于文化的冰山和洋葱的比喻, 将文化划分为外显文化 (表层) 、价值体现层次 (中间层) 和基本假设 (核心层) , 认为表层文化指显性的物质产品和行为, 中间层包括价值观、行为规范和准则, 核心层则是对人们如何生存的基本的、隐含的假设。Trompenaars (1993) 也给出了类似的分层, 外层是显性的产品, 指那些可以观察到的现实情况;中层是规范和价值观, 规范明确了什么是“对”和什么是“错”, 价值观则明确什么是“好”和什么是“坏”;核心层是关于存在的假定, 即关于人们如何保持生存的根本的方式。因此, 这两个学者对文化的认识都包含一个非常深刻的“基本假设”或“绝对假设体系”。唐炎钊 (2009) 借鉴以上的观点, 提出了文化划分的三个层次, 即核心层 (基本假设) 、中间层 (价值观体系) 和表层 (行为和物化行为) 。陈晓萍 (2005) 认为核心假设涉及到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核心层文化是一个社会共同的关于人为什么存在的假设, 它触及到社会中人们最根深蒂固不容置疑的东西。Kluckhohn与Strodtbeck (1961) 在《价值取向的变奏》中提到人类面临以下基本问题:人性的本质是什么?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什么?人自身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是什么?人的时间观念是什么?人的空间观念是什么?国家文化的基本假设就回答了这些人为什么存在以及以何种方式存在的问题。

本文采用唐炎钊 (2009) [1]的观点, 国家文化的核心层所讨论的内容主要包括:对于人性的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间观念、自我感与空间感、人际关系以及思维方式, 并总结如表2所示。

儒家思想以人性善为主流, 而西方人受基督教的影响, 广泛地认为“人出生即带有罪恶”。中国人信奉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都统一在宇宙的本体“道”中, 而西方人崇尚以人力之力改造自然, 把自然看作驯服的对象。中国是同步性文化, 过去、现在和未来没有明显的间隔, 计划比较松散有弹性, 喜欢谈论历史, 是过去取向。西方人日程安排紧密, 倾向于未来的计划, 希望未来的每一步都在计划中, 具有未来取向。中国人强调组织重于个人, 个人的空间非常有限。西方人自我认知很强, 以“我”为中心, 保持自己的空间非常重要, 与人相处会保持一定距离。中国人喜欢家族群居, 对人际关系非常重视。西方人不重视家族群居, 住在一起的成员较少, 人际关系比较淡薄。中国人的思维是整体非线性的, 侧重于人, 且采用散点视思维。西方人的思维是分解线性逻辑的, 侧重于事或物, 多采用焦点视思维。

(二) 中西方企业家不同道德观念的文化根源

1.“诚信 (正直) ”维度。

中国历史上主流的儒家思想主张人性善, 认为“仁, 人心也” 、“仁也者, 人也” , 仁是人性的本质, 是人与天地合一、实现超越的根基。人们相信并寄希望于人“善”的本性, 强调道德引导与说服教育, 一般不采用有强制效力的“契约”规范人的行为。西方社会对于人性的认识基本来源于基督教, 契约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主要是来自于上帝要求人们信守承诺 (张彬, 2008) 。基督教义规定人人是上帝的子女,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像兄弟姐妹一样和谐相处, 人人平等。自由平等的个体是契约思想存在的前提与基础, 正是因为有这个基础, 社会契约思想在西方古已有之:最早由古希腊的伊壁鸠鲁提出, 而后经过霍布斯与洛克的发展, 在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中便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但是, 西方对于契约的强调也是一把双刃剑, 其负面影响的根源在于“人性本恶”的假设。俞吾金 (1999) 就认为以“原罪说”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性恶论作为基督教的人性理论, 其优点是倾向于对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对政治上的权力制衡的重视, 其缺点是对人性完全失望, 从而导致道德和宗教的衰微、人际关系的冷漠。

西方诚信的基本含义就是尊重事实和信守诺言, 诚信一般被定义为“忠于事实”, 或在此基础上再加上“遵守公平交易的合理商业标准”[2]。鄢雪梅 (2006) 认为诚信由宗教伦理要求转化为一种法律原则, 诚信原则由上帝、神的要求转变为社会世俗的法律原则, 并随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而逐步完善。由于西方人的“契约”传统, 一般西方人更能保证诚信经营, 因为不诚信的机会成本相当高。因此, 西方企业家道德规范在“诚信 (正直) ”维度中的内容并不多。

中国“诚信”美德源远流长, 早在先秦时就提出了“诚”的概念。《尚书》中有“神无常享, 享于克诚”的记载, 此时的“诚”主要是指笃信鬼神的虔诚。《周易》中讲“修辞立诚, 所以居业也”, 认为君子说话、立论应该诚实不欺、真诚无妄, 这样才能建功立业。“诚”已摆脱纯粹宗教色彩, 具有人伦的道德意义[3]。在儒家思想中, “诚”成为居于核心地位的重要道德范畴。孔子曰“人而无信, 不知其可”, “民无信不立”, 孟子曰“诚者, 天之道也, 思诚者, 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 未之有也。不诚, 未有能动者也”。

中国“诚信”的基础与西方不同, 陈俊亮等 (2008) 认为中国传统诚信文化主要围绕着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这五伦关系展开的, 它是对人而不是对事, 是对家族或亲情团体而不是普遍适用的, 具有明显的狭隘性和有限性。禹建柏 (2007) 认为儒家的诚信, 重心在“我”, 而不在人, 诚信的根本目标不是工具性地确立私人活动空间的界限, 进而为解决各自的利益争端作筹划, 而在于个人品德的完满。苏盾 (2005) 认为诚信是一种人格修养, 是做人的根本准则。这种儒家文化框架下的“诚信”, 实质上是人们发自本心的道德需求, 是一种应然的、自发的自律行为。仅依靠内心修炼来达到“诚信”的美德, 对个人“自律”的要求是完全而苛刻的, 因为其忽略了影响“诚信”的其他社会因素。

西方人的诚信是面向所有个体的, 但是中国是典型的人情社会[2], 人情是中国人与他人交往、建立信用的主要依据与准则, 人们基本上生活在熟人的圈子里, 诚信只限于以血缘关系带来的关系圈中, 对于关系淡薄的不熟悉、不认识的人, 往往持戒备心理, 同样也不必对他们产生责任与义务。这种“人情社会”的弊端对企业家道德修养水平构成极大威胁, 不少企业主生产假冒伪劣产品只在外地销售, 因为“不认识那里的人”, 言外之意还存在着“那里的人对我没有影响”的侥幸心理, 这种“有范围的诚信”, 只是自私自利的“挡箭牌”, 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所呼吁的真正的“诚信”。中国对于“诚信”问题, 监督惩罚机制尚未完全建立, 企业家诚信与否, 员工及消费者不仅不容易掌握, 而且法律上仍有漏洞, 对“不诚信”的企业家惩罚不足甚至无法追究责任, 使得不诚信的企业家有机可乘。因此, 我国“诚信 (正直) ”维度的企业家道德规范比西方更为具体, 数量上更丰富。

2.“仁爱 (与人相处的能力) ”维度。

西方的处于“仁爱 (与人相处的能力) ”维度中的企业家道德规范要求相对较多, 其原因在于西方崇尚“个人主义”的思潮。早在18世纪, 亚当·斯密提出了“经济人”假设, 认为人都是为利己心所驱动的, 任何个人的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都是为追求自己最大限度的经济利益;大卫·李嘉图提出的“理性人”假设, 认为每个人都以计算利弊的方式为了个人的保存和利益而行动, 为了达到某一目的都尽可能合乎逻辑地思考和行动。因此, “经济人”和“理性人”假设直接推动了西方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西方人普遍对自我的认知比较强烈, 希望深刻挖掘自己的潜力, 建立一番成就, 在与他人共事时也常常进行“有条件的”相互协作, 有时逐渐转入“单打独斗”, “个人主义”演变成为“个人英雄主义”。所以, 基督教除了强调人与上帝之间的爱德 (Charity) 之外, 也强调了普遍的博爱思想以及近距离的血缘之爱。

十三世纪基督教神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 认为“爱上帝在万有之上, 但是也不能驻足于上帝, 还要扩展至我们自己、近人 ( 包括父母、配偶、子女、家人及友人) 、自己的身体、罪人、敌人等等。这种爱的秩序可以简单地表述为如下的顺序:人首先要去爱上帝, 其次爱自己, 再其次爱近人, 再次爱自己的身体”。“爱自己”在基督教中被抬高到了极高的地位, 凡事为自己考虑, 从自己出发是顺理成章的。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仁爱”强调的却是对他人的爱, “孝悌为本, 仁爱为末, 亲情为重, 博爱为轻, 为仁必以孝悌为本, 泛爱必以亲情为始” (张志伟, 2006) 。杜钢建 (2006) 认为仁爱要广及人类, 这是自孔子以来传统仁学所坚持的一项原则。孔子说仁者爱人, 此言爱心及于一切人方才为仁。爱心仅及于部分人, 不为仁。“仁”的确切含义在于爱的是“人”, 而不是人的特定身份。虽然以上两位学者从各自立场强调了“爱”的层次性与范围性, 但共同点都是论述了做人根本“仁”的内涵, 极为如何爱他人的问题。因此, 在“仁爱 (与人相处的能力) ”维度上, 中国文化强调的是对他人的“仁爱”, 西方文化强调的是“如何与他人相处”, 即尚未上升到对他人“爱”的层面。

无论中国人还是西方人, 无论身处与何种文化, 都不能否认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西方人成功的瓶颈不在于自身能力的培养与开发, 而在于取得他人和集体的支持, 这一点对于企业家尤其重要。企业家想要做成事、做大事, 一定要争取最广泛的人群的支持, 所以要求企业家具备很高的与人相处的能力。在“仁爱 (与人相处的能力) ”这个维度上的四种道德规范, 其核心为“重视他人”。首先, 只有“重视他人”, 认可他人的能力与贡献, 才能生发出“合作精神”, 才能“恰当地授权”;其次, “重视他人”是“尊重他人”的前提, 不重视他人, 再怎样强调尊重他人, 也只是做表面功夫的敷衍, 关系只能停留在最浅的层面;再次, 完成了“合作精神”、“恰当地授权”、“尊重他人”, 才算是在道德品质上前进了一大步, 有可能成为“品德超人”。当然, “品德超人”不仅意味着这些方面的完全满足, 并且在深度与广度上有更高的要求。

“仁爱”在中国文化中处于核心位置。我国哲学自古以来就强调“仁爱”, 并把它作为理想人格的要素之一, 而且不仅限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从“道”的包容性出发, 强调善救人, 善救物, 如老子主张“常宽容于物, 不削于人”。墨家认为天下战乱“起于不相爱”, “天下兼相爱则治, 交相恶则乱”。佛教传入中国后, 要求“视一切众生如己身, 以慈悲为怀”、“普渡众生”等。在儒家内部, 孔子认为仁爱的内涵是“爱人”和“宽恕”;孟子则直接提出了“仁者爱人”、“爱人者人恒爱之”的命题;荀子认为“人之生, 不能无群”, 提倡乐群贵和, 注意处理好人己关系, 以求社会和谐, 而要实现和谐的目的, 必须“宽以待人”、“以和为贵”。“仁爱”是组织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一个集体欲得成功, 集体的成员欲实现个人成长, 必须努力实践“仁爱”二字。作为企业家, 尤其要养成宽厚的气质与性格, 宽以待人, 爱护员工, 慎用权力, 在个人修养上追求真善美的统一。中国的集体讲究“上行下效”, 集体的成员往往会参照领导的所作所为调整自己的行为。因此, 企业家的率先垂范, 能够鼓舞众人的士气, 形成良好的企业风气, 达到企业整体道德水平提高的良性循环。

三、我国现阶段企业家道德的主要问题

目前, 我国企业家道德问题呈“广泛爆发”趋势, 一部分企业家兢兢业业, 而另一部分企业家屡次挑战道德底线、令人汗颜, 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 诚信意识淡薄

前几年爆发的“三鹿”奶粉问题, “大头”奶粉, “头发”酱油, “瘦肉精”猪肉等, 使我国食品卫生领域内的产品信誉一跌再跌, 恶劣影响甚至波及全球。一些企业家言而无信, 无视合作伙伴与消费者的要求, 不讲诚信, 以次充好, 坑蒙拐骗等, 很大程度上污染了商业环境。

(二) 社会责任感缺失

类似三鹿这样的企业, 在知道产品含有过量毒素的情况下, 装聋作哑, 放弃监管, 置消费者身体健康与不顾;一些施工单位对于质量把关不严, 只管完工, 不管质量, 造成了大量的豆腐渣工程;还有一些企业为了卖出产品、赚人眼球, 不惜夸大宣传, 误导消费者造成损失等。

(三) “获利”是唯一目标

对于关乎消费者衣食住行的产品, 一些企业只一味追求高效益, 添加低成本的工业添加剂, 制假售假, 即便牺牲消费者的健康也不以为然, 不顾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 眼睛里只看到能赚到的钱, 把追求高利润作为唯一的目标。杜莹 (2003) 在《企业家道德》一书中提出企业家是“经济人”与“道德人”的统一, 离开了“经济人”, 企业无从获得利润, 任何企业的活动都不能离开金钱的支持, 企业与企业家只会名不副实, 逐渐消亡;离开了“道德人”, 企业将只剩下纯粹的逐利行为, 失去了善恶的判断, 脱离了责任的羁绊。这样的企业即便繁荣也只能是短期的、一时的, 消费者与合作者不会长久地信任这样一家唯利是图的企业。所以, 走向消亡只是时间问题。因此, “经济人”与“道德人”必须同时存在于企业家的心中, “经济人”以“道德人”为前提与保障, “道德人”又以“经济人”为落脚点与归宿[4]。

清朝末期著名徽商胡雪岩曾经这样评价商人的“良心”, 他说“对朝廷守法, 对主顾公平, 就是讲良心”;“廉贾”的另一个特征就是正确看待钱财, 强调人对财富的主题意识和自我觉悟, 既不视金钱为“万恶之源”, 又不被金钱所累, 强调钱财要“取之有道”, “仁中取利, 义中求财”[5]。所以, 胡雪岩的“良心观”很好地体现了企业家是“经济人”与“道德人”的辩证统一。

四、中国企业家道德提高的关键

在企业家道德的“诚信 (正直) ”、“仁爱 (与人相处的能力) ”的两个维度中, 西方更加强调“与人相处的能力”。西方企业家在基本可以实现“诚信”的基础上, 需要努力倡导“对他人的重视”, 才可能较有力地推动企业家“与人相处能力”的提高, 从而使企业家的道德水平达到一个更加理想的层次。

中国在企业家道德的“诚信 (正直) ”、“仁爱 (与人相处的能力) ”的两维度中, 对两者的强调基本持平, 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修身”一贯的重视。赵庆杰等 (2006) 认为“修身”在“大学之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特殊地位, 整个“大学之道”“壹皆是以修身为本”。 修身是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必要前提, “修身”对于具有广泛社会资源、享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企业家”来讲更为重要, 因为企业家肩负着更多造福国家与社会的责任。“修身”有所成的企业家才能够做到“慎独”, 在个人独处及不为人知的时候, 也不会为金钱的利益放弃自己“为善”与“成就他人”的信念。

企业家应当成为全社会的表率, 尤其是道德修养上的表率。与社会的外在影响 (外因) 相比, “诚信”与“仁爱”更来自于企业家个人的“内省”与“修炼” (内因) 。但是, 企业家不能凭空地产生道德水平的阶跃变化, 此处存在重要的“激发元素”, 即企业家的责任感。中国是一个集体主义的国度, 中国企业家的道德观念主要是围绕“责任”展开的。企业组织作为一个小的集体, 企业家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负有最大的责任。但是, 有些企业家看不到自己身上的责任, 以为自己所居的高位只是便利了对利益的追逐, 没有把自己与众人的利益联系起来。

孔子主张“ 仁者爱人”, “ 泛爱众而亲仁”, 而仁的重要内涵之一便是“ 爱人”。所谓“ 仁者, 爱人”, 其中一为“爱亲”, 一为“爱众”, 如孔子曰 “君子笃于亲, 则民兴于仁”[6]。企业的组织结构从根本上类似于中国的传统家庭, 而企业家与员工的关系, 更倾向于“亲人”, 企业组织成员的事业发展、生活质量、心理健康等诸多问题都系于企业家一身, 企业家就是企业这个“家”的“家长”, 对家庭成员的生存与发展负有及其重要的责任。家庭成员离不开家长, 家长更离不开家庭成员, 认识到了这样内在联系, 企业家怎能不把企业的员工放在心上?怎能不奉行“忠恕之道”, 怎能不“尽己之心”, “推己达人”?怎能不“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以至推广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普天之下皆为兄弟”。“仁爱”的家长是大家庭的凝聚力, 从这个意义上说“仁爱”无愧于是企业家和谐治企的伦理保障。

中西家庭观念差异 篇3

35岁的牛路是一个小老板,在东莞开了家五金厂,每年能赚100万元左右。据牛路说,旺季时候每月大概有10万元的纯收入,淡季就差不多只有5万元了。牛路一家的财务基本上都是他妻子何女士打理的,3l岁的何女士虽然不是财务出身,却在理财方面做得非常不错。

何女士是个全职太太,在家照顾小孩和管理家务。他们有两个小孩,大儿子10岁,小儿子才3岁,四口之家其乐融融。牛路除了平均每月8万元左右的收入,还有5000元的房租收入,而且每年有大概25万元的股东利息收入。

在开销方面,每月基本生活费5500元,孩子教育费用1200元。由于最近牛路的父亲生病,每月需要花费25000元左右的医疗费。每年还有21000元左右的保险费用支出。做小企业非常辛苦,牛路很注重家庭生活质量,几乎每年都会与家人一起出去旅游三五次,大概花销25000元左右。

家庭资产丰厚

由于牛路工作忙碌的关系,妻子何女士就担当了家庭“财政大臣”。目前,何女士留有20万元现金,以备急用。在股票方面投资了250万元,收益都非常不错。还有50万元投资开放式基金;此外每月定投了3000元南方稳健成长,定投期限为3年,打算为她小儿子上学筹备资金。

牛路拥有一栋5层的自用房产,市值差不多120万元;还有两处商品房,总价值40万元,目前都在出租,每月能有5000元的租金。让牛路感到比较轻松的是,他从创业到现在没有一分钱债务负担。

保险意识良好

何女士为一家四口都购买了保险,这可算保险意识非常不错的。2006年10月,牛路购买了一份终身寿险(分红型),附加了意外险、重大疾病险、健康险以及意外伤害医疗,每年保费支出为5200元左右。

何女士自己也购买了一份终身寿险(分红型),附加了意外险、重大疾病险、健康险、意外伤害医疗以及养老两全保险(分红型),每年保费支出为7300元左右。

大儿子和小儿子都购买了一份终身寿险(分红型),附加重大疾病险和健康险,保费支出各为4500元左右。

不知道他们这样的保障结构和额度安排,是否还需要调整?

理财问题一大堆

对于牛路来说,目前最大的烦心事就是他父亲患有严重的肝硬化,他父亲虽然有农村医保,但额度偏低,根本不顶用。目前仅牛路父亲治病每月就要25000元,近期牛路打算给他父亲换肝,预计要30万~60万元的支出。

牛路还想增加房地产方面的投资,近期准备买一套市区里150~160平方米的高档洋房,大概价值150万元。初步以首付6成计算,这样一来,估计需要100万元。而且如果条件允许的话,3年后牛路想自建厂房,占地5000平方米,可能要筹集200万元左右的资金。

牛路目前有这么几个疑问。第一,他们家的保险是否合理,是否需要补充?第二,目前的股票基金等资产如何配置更好,由于现在通胀厉害,是不是需要购买一些黄金以防万一?第三,是租用厂房好,还是自建厂房好。第四,牛路夫妻俩高品质的养老生活如何构建,除了保险,是不是需要多买些基金,补充基金定投的投入?第五,两个儿子的教育费用如何有效筹集?

专家建议一:资产配置分析和建议

家庭财务分析

牛路夫妇是属于“成功”一族中的一个例子,生活稳定,资产积累丰厚,家庭整体财务状况健康,但缺乏全面的财务管理计划。

牛路夫妇家庭每月平均月收入8万元左右,但有淡、旺季之分,淡季最多只有5万元;牛太太是全职家庭主妇,在家照顾小孩和管理家务。全家收入来源都维系在牛路先生身上。

牛路夫妇现在家庭资产中,股票有250万元;开放式基金50万元;拥有一栋5层的自用房产,市值差不多120万元;还有两处商品房,价值40万元,目前都在出租,每月能有5000元的租金。在保险方面,一家四口都购买了保险,这可算保险意识非常不错的。

虽然生活过得有滋有味,但牛路先生还是有很多烦心事,如父亲患有严重的肝硬化,农村医保根本不顶用,目前仅牛路父亲治病每月就要25000元;近期牛路打算给他父亲换肝,预计要30~60万元的支出;既想增加家庭房产的投资,又想自建厂房扩大生产;还有两个儿子的教育费等。

具体理财建议

经过风险测试,牛路家庭的风险承受度中等,属于平衡型投资偏好者。可以采取平衡型的理财方式。具体建议如下:

及早增加商业保险

因为牛路先生虽然事业有成,但生意始终有竞争,而牛太太是全职家庭主妇,家庭的生活支出都维系在牛先生的身上,先生就是家庭的顶梁柱,因此应及早为先生牛路追加购买商业保险,建议把牛先生意外险、重疾险的保额至少增加4倍,即意外险100万元保额,医疗险60万元保额,并适当增加养老两全险。保险缴费模式可选用年缴方式。保险缴交时间调整到每年股东分红后进行。

调整资产配置

因为牛先生的父亲有严重的肝硬化,需要进行换肝治疗;同时,五金行业竞争激烈,生产成本降低,无形中能增加了产品的竞争力。建议把家庭中250万元的股票资产全部变现,其中50万元用于父亲的肝病治疗;200万元用于自建厂房,扩大生产。如果父亲的病能治理好,能每月节约大笔医疗支出;而自建厂房,能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品竞争力,也是维持家庭收入稳定的有力保障。

而20万元家庭准备金继续留存,建议以活期或货币基金形式存储;50万元的开放式基金可当作养老金进行储备,建议将投资组合的结构设置为:60%的股票型基金和40%的配置型基金。股票型基金可以留意一下:易方达积极成长、诺安股票、鹏华50等。配置型基金则可以留意:广发策略、融通新蓝筹、景顺新蓝筹等。

基金定投积累教育资金 因为两个儿子还年幼,最大10岁,最小3岁,建议教育费采用基金定投方式进行筹集,投资品种由现在的偏股型基金改为指数化投资,可以留意一下:长城久泰300、嘉实300、易方达50等,投资金额仍然维持在3000元左右。

短期内放弃购房计划 根据前三点的执行后,每月平均结余有5万元,可全部投资于债券型基金,在一年半后可筹集到新洋房首期,因此短期内建议放弃购房计划,全力投在生意中去。

增加资产的积累 因为牛路家庭属于“成功”一族。因此在生活中不仅要“开源”,同时更要“节流”。应巧用银行的各种理财工具为资产增值,如以牛先生名义申请银行信用卡,并为太太申请附属卡,在消费时尽量多刷卡,尽量享用银行卡消费的免息周期,同时建立完善自己个人的信用档案,为一年后的洋房贷款打好基础;多使用银行的网上服务系统,对于每月生活支出后剩余的钱财,应尽快转换成货币基金或银行存款,不断循环积累,当到达一定程度就转换成其他理财产品。

深圳发展银行金融理财师AFP 潘永谦

专家建议二:保险规划

牛路先生夫妇俩现处于家庭成熟期,生活处于安稳状况,收入相对稳定而且比较丰厚。由于他们的收入较为丰厚,家庭保险规划可以主要强调保障功能。

保险规划中要强调家庭的主要经济支柱。在牛先生的家庭中,牛先生是家庭支柱,他同时承担着儿子、丈夫和父亲的三重责任。因此,在家庭保险规划中,牛先生的人身保障是最重要的。我们建议牛先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他个人的保险规划:家庭生活费用保障;孩子教育金准备保障;父亲医疗金准备保障。

以牛先生现在的赚钱能力,相信解决以上三个方面的资金来源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未来风险的不可预测,导致一旦牛先生由于意外或疾病离开人世或丧失工作能力,对于牛先生的家庭来说,无疑是很大的灾难。

根据当前的经济环境,中国的经济持续走高,国内物价水平也处于上升阶段。2007年我国央行五次加息,现在的一年期定期利率为3.87%,剔除5%的利息税之后的实际收益为3.67%。最新公布的8月的CPI指数为6.5%。而我国政府正加大宏观调控的力度,控制价格上涨,遏制CPI指数的持续高企。根据以上数据,我们将未来的通货膨胀率设定为5%。

家庭生活费用保障 从现在开始计算,到牛先生的小儿子22岁大学毕业可以自立还有19年的时间,牛先生的保险计划中,必须准备好这19年的家庭生活费用,以5%通货膨胀率及3.67%一年定期收益计算,这笔费用约需要127万元;

孩子教育金准备保障 据统计,现在大学一年的学杂费总计大约为5万元,四年大学则需要20万元。以5%通货膨胀率及3.67%一年定期收益计算,牛先生现在必须为他的大儿子准备教育费用约22万元,同时必须为他的小儿子准备教育费用约24.2万元。现时总共需要准备教育费用约46.2万元;

父亲医疗金准备保障 牛老先生的换肝手术费用60万元。

综上所述,牛先生现阶段的总保险金额应该为:127+46.2+60=233.2万元。减去牛先生现在已经购买的保险的保额,牛先生的保险缺口为187.2万元。

我们建议牛先生购买20年期(与年幼的孩子距离成年独立时间长短相匹配)的定期寿险来弥补这个保险缺口。定期寿险具有保费低、保障高的特点,可以充分体现保险的意义与功用。这样计算,牛先生每年增加的保险费只需1万元左右,相对他们的收入而言并不是很大的支出。另外,牛先生夫妇的重大疾病保险保额过低,建议调高保额。

诚然,保险计划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牛先生一家经济情况的发展和法规税收变化,牛先生的家庭保险计划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比如,一旦国家开征遗产税,我们将建议牛先生到时候可以把自己的定期寿险部分转为终身寿险,实现保留和传承财富的效果。

中西宴请礼仪差异 篇4

国际上通用的宴请形式

根据不同的交际目的、邀请对象以及费用开支等因素,常见的宴请形式有以下几种。

1.宴会

宴会指一种比较隆重、正式的设宴招待,按其规格又有国宴、正式宴会、便宴和家宴之分。

(1)国宴。特指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为国家庆典或为外国元首、政府首脑来访而举行的

宴会。这种宴会规格高,庄严而又隆重。按规定宴会厅内悬挂国旗,安排乐队演奏国歌及席间乐,宾主双方致辞、祝酒。菜单和坐席卡上均印有国徽,出席者的身份规格高,代表性强,宾主均按身份排位就座,礼仪严格。

(2)正式宴会。正式宴会通常是政府和团体等有关部门为欢迎应邀来访的宾客,或来访的宾客为答谢主人而举行的宴会。这种形式除不挂国旗、不奏国歌以及出席者规格低于国宴外,其余的安排大致与国宴相同。

(3)便宴。便宴多用于招待熟悉的宾朋好友,是一种非正式的宴会。这种宴会形式简便,规模较小,不拘严格的礼仪,不用排席位,不作正式致辞或祝酒,宾主间较随便、亲切,用餐标准可高可低,适用于日常友好交往。常见的便宴按举办的目的不同宋分,有迎送宴会、生日宴会、婚礼宴会、节日宴会、特别宴会。

(4)家宴。顾名思义就是在家中设宴招待客人,以示亲切、友好。它在社交和商务活动中发挥着尊敬客人和促进人际交往的重要作用,西方人喜欢采取这种形式。家宴在形式上可分为家庭聚会、自助会、家庭冷餐会和在饭店宴请等几种。

2.招待会

招待会是一种灵活、经济实惠的宴请形式。常见的招待会主要分为冷餐会、自助餐和酒会三种。

(1)冷餐会。冷餐会的特点是一种立餐形式,不排座位。菜肴以冷食为主,也可冷热兼备,连同餐具一同摆设在餐桌上,供客人自取。客人可以多次取食,站立进餐自由活动,彼此交谈。当然,对于老年、体弱者要准备座椅,可由服务员接待。这种形式既节省费用又亲切随和,得到越来越广泛的采用。我国举行大型冷餐会,往往用大圆桌,设座椅,主桌安排座位,其余各席并不固定座位。食品和饮料均事先放置在桌上,招待会开始后,自行进食。

(2)自助餐。自助餐和冷餐会大致是相同的,只是现代自助餐比较丰富,而且有比较多的热菜,甚至有厨师当场给你煎炒。

(3)酒会。也称鸡尾酒会,更显得活泼、方便。食品以酒水为主,略备小吃,不设座位,宾主皆可随意走动,自由交谈。这种形式比较灵活,便于广泛接触交谈。举行时间亦较灵活,中午、下午、晚上均可,持续时间两小时左右。在请柬规定的时间内,宾客到达和退席的时间不受限制,可以晚宋早退。酒会多用于大型活动,因此,客人可利用这个机会进行社会交际和商务交际。

3.茶会

茶会在西方一般有早、午茶时间,即上午10时下午4时左右,以请客人品茶为主。茶会通常设在客厅,设茶几座椅,略备点心小吃,不排席位,入座时有意识将主宾和主人安排坐在一起,其他人随意就座。茶会通常体现茶文化,如茶道等,因此对茶叶、茶具及递茶均有所规定。我国通常称为“茶话会”。

4.工作进餐

工作进餐是现代国际交往中又一非正式宴请形式,按用餐时间可分为,工作早餐、工作午餐和工作晚餐,进餐时,边吃边谈。这种形式多以快餐分食的形式,既简便快速,又符合卫生要求,此类活动多与工作有关,故一般不请配偶。双边工作进餐往往以长桌安排席位,便于宾主双方交谈、磋商。

现代中餐宴请礼仪

中国的饮宴礼仪号称始于周公,千百年的演进,当然不会再有“孟光接了梁鸿案”那样的日子,但也还是终于形成今天大家普遍接受的一套饮食进餐礼仪,是古代饮食礼制的继承和发展。饮 食礼仪因宴席的性质,目的而不同;不同的地区,也是千差万别。这里仅举几例,权作参考:

古代的食礼是按阶层划分:宫廷,官府,行帮,民间等。现代食礼则简化为:主人(东道),客人了。作为客人,赴宴讲究仪容,根据关系亲疏决定是否携带小礼品或好酒。赴宴守时守约;抵达后,先根据认识与否,自报家门,或由东道进行引见介绍,听从东道安排。

然后入座:这个“英雄排座次”,是整个中国食礼中最重要的一项。从古到今,因为桌具的演进,所以座位的排法也相应变化。总的来讲,座次“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 家宴首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席为最低者;家庭宴请,首席为地位最尊的客人,客主人则居末席。首席未落座,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动手,都不能动手,巡酒时自首席按顺序一路敬下,再饮。

更讲究的,如果来报有人来,无论尊卑地位,全席之人应出迎。

若是圆桌,则正对大门的为主客,左手边依次为2,4,6右手边依次为3,5,7直至汇合。

若为八仙桌,如果有正对大门的座位,则正对大门一侧的右位为主客,

如果不正对大门,则面东的一侧右席为首席。然后首席的左手边坐开去为2,4,6,8(8在对面),右手边为3,5,7(7在正对面)。

如果为大宴,桌与桌间的排列讲究首席居前居中,左边依次2,4,6席,右边为3,5,7席。

根据主客身份,地位,亲疏分坐。

西方商务宴请礼仪

无论您是出国旅游还是出差,如果有人邀请您参加正式宴会,那么您需要了解一些西方社交场所的基本礼仪。

到达:你最好按时到达,迟到四五分钟也行,但千万不能迟到一刻钟以上,否则到时为难的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如果去的是富裕而讲究的人家,你进大门时遇到的第一个人可能是个男当差,负责帮你挂衣服或者是给你带路的,所以你先别急着跟他握手,观察一下再决定。

准备:进了客厅,你不要着急找位子坐。西方人在这种场合一般都要各处周旋,待主人为自己介绍其它客人。你可以从侍者送来的酒和其它饮料里面选一杯合适的边喝边和其它人聊天。等到饭厅的门打开了,男主人和女主宾会带着大家走进饭厅,女主人和男主宾应该走在最后,但如果男主宾是某位大人物,女主人和他也许会走在最前面。

入席:西餐入席的规矩十分讲究,席位一般早已安排好,这时,和你同来的先生或女士绝不会被安排坐在你身边。欧美人认为熟人聊天的机会多得很,要趁此机会多交朋友。男女主人分别坐在长方形桌子的上、下方,女主人的右边是男主宾,男主人的右边是女主宾。其它客人的坐法是男女相间。男士在上桌之前要帮右边的女士拉开椅子,待女士坐稳后自己再入座。

大家落座之后,主人拿餐巾,你就跟着拿餐巾。记住:不管这时出现什么情况(如主人有饭前祷告的习惯),主人没拿餐巾之前你不能拿餐巾。

用餐:一般的菜谱是三至五道菜,前三道菜应该是冷盘、汤、鱼,后两道菜是主菜(肉或海鲜加蔬菜)、甜品或水果,最后是咖啡及小点心。吃饭的时候不要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胃的享受上,要多和左右的人交谈。甜品用完之后,如果咖啡没有出现,那可能是等会儿请你去客厅喝。总之,看到女主人把餐巾放在桌子上站起来后,你就可以放下餐巾离开座位。这时,懂礼貌的男士又要站起帮女士拉开椅子,受照顾的女士不必对这一前一后的殷勤有特别的想法,这是他应该的。

告别:如果你不想太引人注目,你最好不要第一个告辞,也不要最后一个离开,在这其间你什么时候告辞都可以,只是一旦告辞就应该爽快地离开。

无论您是出国旅游还是出差,如果有人邀请您参加正式宴会,那么您需要了解一些西方社交场所的基本礼仪。

到达:你最好按时到达,迟到四五分钟也行,但千万不能迟到一刻钟以上,否则到时为难的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如果去的是富裕而讲究的人家,你进大门时遇到的第一个人可能是个男当差,负责帮你挂衣服或者是给你带路的,所以你先别急着跟他握手,观察一下再决定。

准备:进了客厅,你不要着急找位子坐。西方人在这种场合一般都要各处周旋,待主人为自己介绍其它客人。你可以从侍者送来的酒和其它饮料里面选一杯合适的边喝边和其它人聊天。等到饭厅的门打开了,男主人和女主宾会带着大家走进饭厅,女主人和男主宾应该走在最后,但如果男主宾是某位大人物,女主人和他也许会走在最前面。

入席:西餐入席的规矩十分讲究,席位一般早已安排好,这时,和你同来的先生或女士绝不会被安排坐在你身边。欧美人认为熟人聊天的机会多得很,要趁此机会多交朋友。男女主人分别坐在长方形桌子的上、下方,女主人的右边是男主宾,男主人的右边是女主宾。其它客人的坐法是男女相间。男士在上桌之前要帮右边的女士拉开椅子,待女士坐稳后自己再入座。

大家落座之后,主人拿餐巾,你就跟着拿餐巾。记住:不管这时出现什么情况(如主人有饭前祷告的习惯),主人没拿餐巾之前你不能拿餐巾。

用餐:一般的菜谱是三至五道菜,前三道菜应该是冷盘、汤、鱼,后两道菜是主菜(肉或海鲜加蔬菜)、甜品或水果,最后是咖啡及小点心。吃饭的时候不要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胃的享受上,要多和左右的人交谈。甜品用完之后,如果咖啡没有出现,那可能是等会儿请你去客厅喝。总之,看到女主人把餐巾放在桌子上站起来后,你就可以放下餐巾离开座位。这时,懂礼貌的男士又要站起帮女士拉开椅子,受照顾的女士不必对这一前一后的殷勤有特别的想法,这是他应该的。

中西婚礼文化差异 篇5

2009年02月28日 08:38

首先,是在传统结婚仪式上面。中国的传统婚俗有“三书六礼”“三拜九叩”这些繁俗礼节。所谓“三书”,就是指聘书、礼书、迎亲书。(聘书:订亲之书,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纳吉(过文定)时用。礼书:过礼之书,即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纳征(过大礼)时用。迎亲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而“六礼”是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纳采:古时婚礼之首,属意女方时,延请媒人作谋,谓之纳采,今称「提亲」。问名:男方探问女方之姓名及生日时辰,以卜吉兆,谓之问名,今称「合八字」。纳吉:问名若属吉兆,遣媒人致赠薄礼,谓之纳吉,今称「过文定」或「小定」。纳征:奉送礼金、礼饼、礼物及祭品等,即正式送聘礼,谓纳征,今称「过大礼」。请期:由男家请算命先生择日,谓之请期,又称「乞日」、今称「择日」。亲迎:新郎乘礼车,赴女家迎接新娘,谓之亲迎。)而在这之间更有换庚谱、过文定、过大礼、安床等一系列的活动。而在这些活动中有着大量的禁忌和礼俗,比如新娘嫁妆中要有剪刀(蝴蝶双飞)、痰盂(子孙桶)、尺(良田万顷)、片糖(甜甜蜜蜜)、银包皮带(腰缠万贯)、花瓶(花开富贵)、铜盆及鞋(同偕到老)、龙凤被、床单及枕头一对、两双用红绳捆着的筷子及碗(有衣食)、七十二套衣服,用扁柏、莲子、龙眼及利是伴着(丰衣足食)等物,每样物品都有其不同的含义。同时,在婚礼进行时也有一定的顺序,按一般的情况,在整个婚礼过程中有:祭祖(男方在出门迎娶新娘之前,先祭拜祖先。)、出发(迎亲车队以双数为佳。)、燃炮(迎亲礼车行列在途中,应一路燃放鞭炮以示庆贺。)、等待新郎(礼车至女方家时,会有一男童侍持茶盘等候新郎,新郎下车后,应赏男孩红包答礼,再进入女方家。)、讨喜(新郎应持捧花给房中待嫁之新娘,此时,新娘之闺中密友要拦住新郎,不准其见到新娘,女方可提出条件要新郎答应,通过后才得进入。)、拜别(新人上香祭祖,新娘应叩拜父母道别,并由父亲盖上头纱,而新郎仅鞠躬行礼即可。)、出门(新娘应由福高德劭女性长辈持竹筛或黑伞护其走至礼车,因为新娘子在结婚当天的地位比谁都大,因此不得与天争大。)、礼车(在新娘上礼车后,车开动不久,女方家长应将一碗清水、白米撒在车后,代表女儿已是泼出去的水,以后的一切再也不予过问,并祝女儿事事有成,有吃有穿。)、掷扇(礼车起动后,新娘应将扇子丢到窗外,意谓不将坏性子带到婆家去,扇子由新娘的兄弟拾回,掷扇后必须哭几声,且在礼车之后盖「竹筛」以象征繁荣。)、燃炮(由女方家至男方家的途中,同样要一路燃放礼炮。)、摸橘子(迎新车队到达新郎家时,由一位拿着橘子或苹果的小孩来迎接新人,新娘要轻摸一下橘子,并赠红包答礼。这两个橘子要放到晚上,让新娘亲自剥皮,意谓招来「长寿」。)、牵新娘(新娘由礼车走出时,应由男方一位有福气之长辈持竹筛顶在新娘头上,并扶新娘进入大厅。进门时,新人绝不可踩门槛,而应横跨过去。)、喜宴(时下颇流行中西合壁式的婚礼,大都在晚上宴请客人同时举行观礼仪式,在喜宴上,新娘可褪去新娘礼服,换上晚礼服向各桌一一敬酒。)、送客(喜宴完毕后,新人立于家门口送客,须端着盛香烟、喜糖之茶盘。)、闹洞房(新人被整之灾情大小,端视新人是否曾在其他的婚礼上戏弄别人,或平素待人够不够忠厚等。)、三朝回门(在婚后第三天,新妇由夫婿陪同下,带备烧猪及礼品回娘家祭祖,甚至小住一段日子,然后再随夫婿回家。)。有此可以见到我国文化的繁琐,但不要以为繁琐是我国婚礼的特有特征,其实,不同国家虽然有不同的婚俗,但从繁复的细节与用品的喻意,都可见对婚姻的尊重和期许无分国界。在西方国家中,婚礼时有旧(Something Old)、新(Something New)、借(Something Borrowed)、蓝(Something Blue)等习俗。旧是指母亲传下来之婚纱,头饰或首饰,代表承受美好的一切;新是指朋友送的礼物如裙子,饰物,象征新的生活;借是指可向任何人借东西回来,据说从富裕亲友借来金或银放在鞋内,象征带来财运;蓝是指新娘的一些小饰物或花束用蓝色,意味着新娘的纯洁及贞洁。而在进行婚礼时,西方亦有大量的习俗。比如,在结婚时新娘总要带着一方手帕,西方人认为白手帕象征好运。根据民俗说法,农夫认为新娘在磨擦婚当天所流下的泪能使天降甘露,滋润家作物。后来,新娘在新婚汉天流泪,就变成她将有幸福婚姻的好兆头。而在婚礼典礼时,新娘总是站在新郎的左边,据说,古时候,盎格鲁撒克逊的新郎必须保护新娘子免得被别人抢走。在结婚典礼时,新郎让新娘站在自己左边,一旦情敌出现,就可以立即挥出配带于右边的剑,吓退敌人。在进行结婚晚宴时,要特别定制结婚蛋糕,根据历史记载,自罗马时代开始,婚礼结束时,人们会在新娘头上折断一条面包的材料----小麦象征生育能力,面包屑则代表着幸运。新人必须以糖霜,就形成今天的结婚蛋糕了。由此可见,西方的婚俗并不比中方简洁。

其次是在服装方面。在进行婚礼不只是有仪式习俗需要遵守,在穿着方面也有讲究。中国传统婚礼进行时新郎和新娘具着红色的礼服,象征的吉祥如意,预示在结婚后日子红红火火。而西方的新娘则穿白色的礼服。自罗马时代开始,白色象征欢庆。1850年到1900年之间,白色亦是富贵的象征。到了本世纪初,白色所代表的纯洁意义更远超其他。西方认为白色与童贞有关。古罗马的新娘穿着白色的婚纱,蒙着鲜橙黄色的面纱,象征着激情的火焰。在西方的天主教传统里,白色代表着快乐;其他一些地区,白色在他们的婚礼和葬礼里指示各种各样的通路典礼和意义。例如,在安达曼群岛(Andaman Islanders),白色代表一种地位的变化。“传统”的白色结婚礼服,在早期是贵族的特权。在多利亚女王时代,大多数的新娘只能穿传统的国家服装,只有上层阶级才能穿代表权力和身份的白色婚纱。一直到近代,贵族阶级的特权消失以后,白色的婚纱才成为普通新娘的礼服。而相对于西方白色婚纱的历史,中国婚礼中的大红色的凤袍的历史则较简单。龙凤在中国的神话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龙主阳凤主阴,而阳则代表男子,阴就表示女子。因此新娘就用凤表示。所以在红色的礼服上绣着凤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还有就是在一些小的习惯上面,中西方的婚俗有相似的地方。例如,中国古代有抛绣球迎亲的习俗;而西方的新郎新娘在教堂举行婚礼后,会把手中的鲜花抛向空中,如果有人接到的话就预示着他将很快结婚。

中西方在婚俗上面有以上种种的差异,这和中西方人在思想思维的差异有直接的联系。中国人比较保守,喜欢热闹,思维较古板,所以在中国历史几千年的时间里整个婚礼的习俗并没有多大的变化。直到近代西方的文化传入以后,中国的传统文化才开始向西方转化,但在很大的程度上任有中国传统婚俗的礼仪。而中国人爱热闹的性格在中国传统婚礼中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除了中西方都有的结婚晚宴以外,在中国的传统婚俗中,还有一个为新娘饯行的结婚午宴。其次在婚宴结束以后,新人的亲朋好友会去新房中闹洞房。认为在新房中越热闹,新人在婚后的生活越幸福。因此闹新房的成员们无不用所其极,用种种方法刁难新郎新娘。西方人的思想则比较开放,对于婚礼的要求也比较低,他们婚礼的高潮则是在教堂中:随着神圣的《婚礼进行曲》步入鲜红的地毯,娇美的新娘手挽着父亲捧玫瑰慢慢向新郎走去,新娘的父亲将女儿的手放在新郎的手上,将女儿的一生托付给你,所有人的目光注视着这对新人,幸福洋溢在他们的脸上。她是今天最美的新娘。在神圣的教堂上空,他们的誓言在回荡,带上永结同心的婚戒,只到神父说:“你可以亲吻你的新娘了…… 结婚是一生的盟约,你是要为之坚守一辈子的誓言。主耶稣说:上帝所配合的人便不可分开。这一生一世的爱情,因为今天而完美。”然后新郎新娘或是去晚宴地点或是去渡蜜月,并没有中国传统婚俗的种种礼节。另一个造成中西方差异的原因是中西方不同的宗教。中国是以佛教为主,而西方则是基督教为主的。所以西方的婚礼是在教堂中举行而主婚人则是神甫。中方的传统婚俗中的最重要环节就是拜天地,拜了天地以后就算是礼成了。

西方的婚礼是属于浪漫型的,整个婚礼从开始到结束到充满了浪漫气息。新娘的礼服一般为白色,新郎是黑色的礼服,使整个婚礼显的庄重严肃.到教堂去举行结婚仪式是整个婚礼最重要的环节.首先,随着婚礼进行曲的节奏,新娘挽她的父亲的手走到新郎面前,由她的父亲将她亲手交到新郎手中.牧师会要求新郎新娘对对方作出一辈子的承诺,这也是整个婚礼的高潮.然后他们会在牧师和众人的祝福下,交换结婚戒指并亲吻对方。而新娘手中的花球也不是一般的装饰用品.在婚礼结束时,新娘就会抛给到场的女宾客,如果谁接到花球,谁就是下一个结婚的人,这就使整个婚礼在欢声笑语中结束了。

中国的婚礼就不同于西方,整个婚礼的主色调是红色,这也是中国的传统的代表喜气的颜色。这也就使婚礼变的喜气洋洋.在传统婚礼中,新娘一般穿着红色罗衣,头戴凤冠,上面还有一块红色丝巾.而新郎就穿着红色的长衫马褂,头戴红色大沿帽。新娘乘着大红花轿在后,新郎骑着马在前,随着红娘和迎亲队伍到新郎家中拜堂.双方家长坐在上堂,而新郎新娘在下堂成婚.整个婚礼由司仪主持,在他的指挥下,新郎新娘一拜天地,下拜高堂,然后夫妻对拜,送入洞房.闹洞房是婚礼的高潮,新娘先回洞房等待新郎,而新郎就在外招待客人,酒足饭饱后,新郎在一大堆人的簇拥下来到洞房.众人就开始闹洞房了,新郎新娘在大家的起哄下做各种游戏……这样整个婚礼就在一片笑声中结束了。

由于历史背景,文化底蕴的不同,中西方国家在婚俗和婚礼的筹办上也有很大的差异。但随着中西方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渐频繁,中国和西方国家人民之间的生活习性也逐渐相互融合。

中式婚礼仪式繁复,西式婚礼仪式简洁

中国传统婚俗有“三书六礼”、“三叩九拜”的礼节。枟五礼通考枠曾说,自后齐以来,不管天子庶民,婚礼“一曰纳采,二曰问名,三曰纳吉,四曰纳征,五曰请期,六曰亲迎”。这就是古代婚礼所分的六个阶段,俗称“六礼”。婚嫁“六礼”过后,进入过渡期,新妇回娘家的“归宁”,一直到新妇进入育产期,第二代再行诞生礼。从此,婚礼只作为一种家庆纪念日,按周年庆贺(满一个“花甲”举行隆重庆贺仪式,叫办重婚酒),年年值庆,直至终年。

这种礼仪只在中国有,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交流日趋频繁与深入,现代的婚礼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将中西式婚礼结合起来,如中国新人在传统喜宴中迎宾穿婚纱就是中西合璧、传统与现代结合的鲜明一例。

西式婚礼讲究的是神圣和简单。在神父面前,许下神圣的誓言就算结婚了。

中式婚礼以红色为主,西式婚礼以白色为主

我国传统婚礼中,红色的花轿,红色的凤冠霞帔,红盖头,红色的喜字,一切都显得喜气洋洋。虽然现在的婚礼形式改变了许多,但红色还是不变的主色。

在西方,白色是婚礼上独一无二的主色调,白色的婚纱、白色的布置、白色的蛋糕、白色的婚车……一切白色的物品都会成为西式婚礼上最受欢迎的装饰物。

中式婚礼喜庆,西式婚礼浪漫

中式婚礼是喜庆、热闹、感动的。热闹的场面能充分照顾到新娘新郎以及双方亲友的情感,体现出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西式的婚礼简洁、浪漫。在神父、亲朋见证下的肺腑誓言,让婚礼显得庄重而浪漫,西式婚礼更注重结婚当事人浪漫的感受。

中西方国家婚礼亮点不同

我国最典型的是花轿、凤冠霞帔;西方国家则是抛花球。

中西方国家婚礼中最经典的仪式有区别

我国是三拜九叩的拜堂大礼;西方国家则是在神父的见证下,许下爱的誓言。

中西方国家喜宴形式不同

中式喜宴的酒席很大一部分的内容是亲朋好友热闹地聚在一起进餐,出席婚宴的人向新郎新娘祝贺,另外还设有一些余兴节目。在宴席中间,新娘一般换1至2套衣服,迎宾时的新娘先穿白色婚纱,敬酒时再换上极富个性色彩的衣服,甚至高贵的晚礼服,新郎虽没有如此频繁地换衣服,但在新娘换衣服时,有时也会配合换装。

在西方,婚宴通常是在教堂的结婚典礼结束之后举行。婚宴中通常伴随着舞会,婚宴舞会可能会有一些特别的模式。比如说,在第一支舞之后,新郎会护送新娘到她父亲那边,让他们父女跳一支舞。在这些特别的舞结束后,宾客们会被邀请一起下场跳舞。宴会会在互相敬酒与庆祝中进行,一直到新人们坐上一辆被他们的朋友“装饰”过的车子离去为止。

中式婚礼是人前的婚礼,西式婚礼是神前的婚礼

中式婚礼讲究“天地人和谐”的哲学,以及人们祈福迎祥的心理,在中国传统意义上,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还是两个家族以及社会关系的事。需要一系列仪式反映婚姻的庄重,引起当事人以及相关人士的重视。所以,又叫“人前婚礼”。

西式婚礼讲究的是神圣和简单,又叫“神前婚礼”。许下神圣的誓言、统一着装的男女傧相以及天使一般的花童,众星捧月般地把一对新人衬托得像童话里的王子和公主,满足了许多新娘儿时的美梦。

中西文化差异作文 篇6

其实不然。中西方文化的起源不同,二者追求的信仰也不一样。我们的东方文化受到佛教、以孔子为首的儒家思想和老子的道教思想影响深远,主要追求精神的超脱,追求礼孝忠义,注重个人修养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西方文化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文化,他们拥有平等、自由和开放的观念,追求个人权利以及对自然的探索和求证。因此,中西方文化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文化教育方面,中西方各领风骚。传统国学文化深受儒家影响,中国的教育也注重于培养学生的个人素质,注重基础教育和因材施教。虽说应试教育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我们不能全盘否定我国的教育方式。考试是对学生在某个阶段学习效果的.检验。应试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思考和独立自主能力。而在西方,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庭都很注重培养一个人的动手和实践能力。曾经有一个二年级的中国孩子,随父母去美国读小/学,它的教师告诉他父母说:“我可以告诉你,六年级以前,他们的数学不用学了!”

中西方文化教育的不同直接导致了人们性格修养不同。中国人热情好客,关心和询问别人的身体健康状况是一种有礼貌,有修养的表现。人们一般见面都喜欢相互寒暄:“你吃饭了吗?”“最近过得怎么样?”而西方人喜欢尊重他人隐私,所以才以谈论天气,生活来避免尴尬。中国人提倡默默无闻和无私奉献精神,以集体利益为重,个人利益为轻,崇尚助人为乐和不求回报。但是西方人的自我中心意识很强,他们个人荣誉感极强,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并且推崇个人奋斗,强调多劳多得。

传统国学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漫步在历史的长廊中,我们可以细细品味抒写美的爱情,反映现实生活的《诗经》。穿越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宴,我们有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伟大的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如同满天繁星般璀璨,是每个民族都可望不可及的。传统国学文化是华夏子女的历史财富,是我国全人类的文化遗产,我们应当学会珍惜。

中西家庭观念差异 篇7

一、父亲角色在中西方家庭教育中的差异性表现

在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的过程中, 中西方父亲在参与程度、教育内容及教育方式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一) “缺席”与 “在位”

“缺席”与 “在位”是中西方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参与程度的差异性表现。 中国父亲的缺位现象在城市和农村都有出现, 在核心家庭、传统家庭及婚内家庭、离异家庭的家庭结构中, 都会出现显性或隐性的父亲缺位现象。 据《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 (2015) 》调查统计, 全国6100万留守儿童中, 父亲一方外出的就占40.2%, 4.3%的留守儿童一年连父母的电话也接不到一次。 城市家庭中, 据英孚教育联合腾讯教育频道的问卷调研显示, 在近5000个被调查者中, 78%的人认为爸爸陪伴孩子的时间不够, 仅6%的爸爸会把80%以上的业余时间用来陪伴孩子, 但用来亲子共读、科学探索等高质量的互动仅占不到25%。 因此, 父亲陪伴孩子的时间少之又少, 陪伴质量更是得不到保证, 这是中国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普遍状况。 传统家庭中, 孩子主要由祖辈照顾, 易出现教育不一致;在核心家庭中, 很多男性忙于工作, 经常不能陪伴孩子, 孩子虽然生活在双亲家庭, 却只感受到母爱, 出现很多“婚内单亲妈妈”, 很多爸爸变成“隐形爸爸”;在离异家庭, 父亲很少有机会和意愿陪伴孩子, 忽视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而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 美国父亲花在孩子身上的时间则稳步上升。 相关调查结果显示, 1965~2010年间, 父亲陪伴孩子的时间从每周2.6小时大幅增长到7.2小时。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和防治中心2013年的统计资料显示, 家有5岁以下孩子的父亲, 96%跟孩子一起进餐, 98%跟孩子一起玩, 90%给孩子洗澡、换尿不湿或者穿衣服, 60%给孩子念故事书。 即使孩子父母离异, 孩子的父亲也会时常陪伴孩子, 注重孩子健康成长。

因此, 与中国父亲相比较, 西方国家的父亲在陪伴孩子时间、质量方面更可观, 对孩子成长更有利。

(二) “集体”与 “个人”

“集体”与 “个人”是中西方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教育内容的差异性表现。 “集体”指中国父亲注重培养子女的集体意识, “个人”指西方父亲注重培养子女的个性发展。 集体主义文化是中国的一大文化, 这一文化强调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通过集体中的他人对自己进行定位, 认为个人价值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发挥出来。 受此影响, 在家庭教育中, 中国父亲喜欢把自己的孩子跟别的孩子做横比, 引导孩子用外在的标准衡量自己, 以了解和调整自身在集体中的位置, 从而能够更好地适应、服从和服务集体。 如2012年春节期间, 漫画《别人家的孩子》走红网络, 引发了网友的感同身受, 反响热烈, 很多网友疯狂转发, 转发和评论量一度达到了13万之多。 不少人纷纷吐槽, 最恨“别人家的孩子”, 因为父母总是拿自己与“别人家的孩子”比较, 而且自己永远不如“别人家的孩子”。 同时, 《武汉晨报》、《楚天都市报》、《扬子晚报》、《江南时报》、《青年报》等报纸都刊登了这则漫画, 一时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和共鸣。

与此相反, 西方父亲对孩子教育内容的侧重点则有所不同。 西方文化强调以人为本, 注重发挥个人的创造性, 认为个人高于集体, 个人是有别于他人的独特个体, 集体应该满足个人的需要。 西方父亲普遍重视孩子的个性发展, 他们认为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 每个孩子都被赋予了与众不同的天分, 因此, 西方父亲在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的过程中, 会引导孩子表现自己的天分, 充分开发孩子的内在潜能, 培养孩子的创造性。 “你真棒”是美国家长经常用来鼓励儿童的一句话, 通过鼓励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所以, 家庭教育中, 中国父亲注重通过横比培养孩子在集体生活的能力, 而西方父亲很少拿孩子做比较, 更注重孩子的个性发展, 导致中西方孩子在个性发展及社会化过程中的差别。

(三) “管教”与 “陪伴”

“管教”与 “陪伴”是中西方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教育方式的差异性表现。 中国父亲在对子女进行教育时, 大多数是直接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 或者在子女做错事情时出现呵斥甚至打骂行为, “不行”、“不许”等命令式词汇更常见。 在中国父亲看来, 子女是父母的附属品, 父母赋予子女生命, 子女就应该听从自己的命令和管教。 同时, 大多数中国父亲认为子女没有社会经验, 而父母是有一定社会经验的, 他们认为对子女进行管教能帮助其少走弯路, 所以中国父亲在对子女的教育中大多数扮演的是管教者的角色。

而在西方家庭教育中, 父亲普遍扮演陪伴者的角色, 他们会鼓励孩子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让孩子从自身实践中获得经验和教训。 在西方父亲看来, 人生而平等,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 父母与孩子处在平等地位, 所以西方父亲会选择尊重孩子的意见, 他们会选择陪伴自己的孩子成长, 引导孩子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知。 西方父亲在家庭教育中扮演的是陪伴者的角色, 与中国父亲管教者的角色存在教育方式上的差异。

二、中西方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存在差异的原因

(一) 古代 “父权”观念的影响程度不同

父权是一种比较古老的权利, 中国古代和西方古代在一定时期内都是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 其历史法律中都有相关对父权的保护条例。 具体来说, 古代父权主要包括父亲对其子女的生杀权、责罚权与送惩权、财产权。 “但中西方法律在内容上不完全相同。中国的父权几乎是绝对的、永远的, 而在西方社会, 则有一定限制, 并随社会发展而有所不同。父权在中国一直得到强化, 在西方则逐渐削弱, 最终走上不同道路”[3]。 随着时代发展, 尤其商品经济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转变, 古代西方的父权观念逐渐淡化, 西方的孩子逐渐被视为独立的个人, 所以有关父权观念的影响在现代社会基本已经消失殆尽了。

但中国不同, 由于中国是自然环境比较封闭的农耕社会, 因此当父权观念在西方社会逐渐淡化的同时, 中国的父权观念还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家庭, 甚至在现代化社会, 父亲仍是家庭经济的主要支撑, 这种现象尤以农村家庭为主, 而这就从一定程度上凸显了父亲在家庭中的重要地位, 可能导致父亲的优越感, 从而不可避免地受到古代父权观念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 由于受到古代父权观念影响程度不同, 父亲角色在中西方家庭教育中就呈现出差别。

(二) 父亲自身的角色意识程度不同

“现代科学在探索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中发现, 父亲对孩子来说和母亲一样重要, 只是其影响方式有所不同”[4]。 同时有较多研究结果表明, 父亲对孩子的认知状况、个性发展及社会化程度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相反, 若父亲普遍缺失对孩子的家庭教育, 孩子各方面健康发展则会受到影响, 部分孩子甚至走上危害社会的犯罪道路。 因此, 父亲角色投入家庭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 对于父亲角色的重要性, 中西方父亲的意识程度存在不同, 一方面是由于国家关于父亲角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推进程度不同。 另一方面是由于父亲自身的重视程度有所差异。 关于父亲角色的理论研究, 西方国家起步早于中国, 而在其理论支撑下, 西方国家开始重视父亲角色, 在实践中一步步推进父亲角色参与家庭教育的程度。 在国家和社会的支持下, 西方父亲普遍认识到父亲角色对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他们会主动参加相关亲子教育培训课程, 会积极主动地与孩子一起参加各种活动, 如美国的父亲会带孩子参加童子军组织, 在这个过程中父亲会陪伴孩子一起成长。

中国父亲有所不同, 由于国内对父亲角色的研究起步比西方晚, 社会上有关的亲子教育活动普遍较少, 主要以专家讲座形式开展, 且宣传覆盖面较窄, 因此中国父亲了解父亲角色重要性的途径较少, 从而导致中国父亲对自身角色意识程度整体性不高现状。 另外, 由于中国父亲主要把精力放在挣钱养家上, 投入家庭教育的时间相对较少, 即使部分父亲能够意识到自身角色的重要性, 但付诸的家庭教育实践活动与西方父亲相比仍存在较大差异。 据2006年一项调查结果显示, 仅有28.3%的父亲听说过“父亲带大的孩子更聪明”, 其中, 城市地区有33.5%的父亲听说过, 农村地区仅有21.5%的父亲听说过。 另外, 约有25%的父亲不知道自身对孩子成长有何影响力, 23%的父亲只能笼统地说出是孩子的榜样, 只有35%的父亲零散地谈到了一两点影响, 如对孩子性格、三观、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影响。 由此可见, 关于对自身独特角色的认识, 中国父亲没有认识到, 或者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三) 母亲态度及他人看法不同

罗斯·帕克和艾斯利·拜特等人于1993年就发现: 母亲所持的态度与父亲的实际参与水平有关, 这个结果是他们通过调查300位初为父母者得到的, 其中父亲在育儿过程中均有所投入。 具体来说, “母亲对父亲的育儿技能和参与活动感兴趣及对父亲参与水平的评价等都能对父亲的参与水平产生影响”[5]。 因此, 母亲对父亲角色投入家庭教育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父亲的参与程度。

在中西方的家庭教育中, 母亲主动承担大部分教育责任, 但是中西方母亲对父亲角色投入问题存在态度上的差别。 例如, 当父亲给孩子喂奶或者换衣服手脚笨拙时, 中国的母亲大多会说“你放那儿, 让我来”, 而西方母亲可能就会耐心教导父亲的动作, 这种反差可能造成中西方父亲在角色投入中积极性的差异。 另外, 中国人看到父亲整天和孩子腻在一起, 可能就会觉得这位父亲“奶味”较重, 也会质疑这位父亲的工作能力有问题, 在中国人的价值观里, 父亲的形象应该是高大上的, 是忙于挣钱养家的, 这就间接导致在意他人看法的中国父亲可能避免或减少角色投入。

但对于西方人而言, 家庭是排在第一位的, 在他们看来, 陪伴孩子是正常的事情。 例如, 部分美国的男卫生间里, 有专门为带孩子的父亲准备的换尿布台。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父亲角色投入家庭教育更常态化。

(四) 政府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不同

“目前, 不少国家的父亲可利用三种形式的假期照顾年幼的孩子, 分别是父亲假、育儿假及在孩子有突发状况时的临时假期”[6]161。 瑞典的父母一起可以获得480天的带薪病假, 其中60天是分别分给父亲和母亲的, 另外孩子出生时, 父亲还有额外的10天带薪假期; 芬兰父亲有最多可达54个工作日的陪产假, 可以和母亲共同分配孕妇假期休完后的育婴假, 同时有育婴假后的育儿假, 以及兼职育儿假;英国法律规定父亲享有两周法定陪产假, 允许夫妻共享育婴假, 西方其他国家, 如美国、保加利亚等都有相关假期。 西方国家在相关法律政策出台后, 加大了资金支持力度。 据相关资料显示, 美国“近来最重大的政策发展莫过于1996年的福利改革法案的通过”, “这导致2006 年至2010 年联邦计划每年要分配1.5 亿美元支持婚姻和父亲项目。 5000万美元已经作为推进责任型父亲项目的支持金预留下来”[7]189。 另外, 美国白宫于2012年6月专门发了“中央文件”, 题为《促进有责任感的父道》, 促进美国社会有责任感的父道, 让更多孩子健康成长。 同时, 美国联邦政府专门设立了一个“父道”网站, 以帮助美国的父亲成为一个更有父道的父亲。 因此, 西方父亲角色投入家庭教育得到了政府政策及资金支持, 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父亲角色的投入程度。 相比较而言, 中国没有父亲假、育婴假等相关假期,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中国父亲角色投入不及西方。

三、中西方父亲在家庭教育中角色扮演的相互借鉴

中西方父亲角色投入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也存在差异。 但在家庭教育过程中, 中西方父亲角色的扮演各有优势所在, 中西方父亲要相互借鉴。

(一) 中国父亲应积极主动参与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全民教育、终身教育。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最深刻”[8]。 相关研究表明, 父亲参与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尤为重要。 父亲参与家庭教育, 对孩子的性别角色、个性形成及行为塑造等都起着不可忽视的积极影响。 因此, 身为父亲, 一定要扮演好家庭教育中的重要角色。 相比较而言, 西方父亲参与家庭教育的积极性要高于中国父亲, 因此, 中国父亲应该向西方父亲学习, 积极主动地自觉参与到家庭教育中。 一方面, 中国父亲要从思想上积极主动起来, 积极了解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从而提高认识, 端正态度。 另一方面, 中国父亲要从行为上积极主动起来, 积极投身于家庭教育活动, 陪伴孩子健康成长。

(二) 中国父亲要重视培养孩子的创造性

根据美国权威学术机构2004年2月17日公布的一张“全球最有创造力的国家”排名榜, 北欧国家瑞典高居榜首, 其次是美国、芬兰、荷兰、丹麦。 这些西方国家之所以有较强的综合创新能力, 除了制度开放, 同时与家庭教育密切相关。 西方父亲在参与家庭教育的过程中, 注重培养孩子的个性发展, 孩子的创新能力在父亲引导下逐渐得到培养与发展。 中国父亲在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过程中, 给予过多的身体保护和物质嘉奖, 反之, 给予的情感呵护及精神鼓励则较少, 尤其在父亲缺位的现状下, 祖辈抚育孩子的情况较为普遍, 而祖辈又过于溺爱孩子, 在一定程度上束缚孩子的创造性发展。 因此, 中国父亲要学习西方父亲, 注重培养孩子的个性发展, 从而让孩子的创造性得到发展。

(三) 西方父亲要重视培养孩子的集体意识

个人与集体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集体由个人组成, 个人是集体中的个人。 因此, 在重视孩子个性发展的前提下, 适当培养孩子的集体意识, 有利于孩子更好地适应并融入集体。 在这方面, 中国父亲比西方父亲更具优势, 因此, 西方父亲应向中国父亲学习。 一方面, 父亲要让孩子认识到国家、社会、集体的重要性, 在必要的时候, 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 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 另一方面, 要培养孩子的全局观念, 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当集体利益需要个人力量的奉献时, 要不吝啬给予。

(四) “管教”与 “陪伴”合理结合

“管教”与 “陪伴”合理结合, 指中西方父亲参与家庭教育时, 要善于采取严格教养与民主教养相结合的教育方式。 “在中国文化背景下, 严格型的父母教养方式并没有导致比西方国家有更多儿童在社会性发展方面出现问题, 而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有积极作用”[9]。 虽然中国和西方的文化背景有所差异, 各自社会价值取向有所不同, 但西方父亲仍可合理借鉴中国父亲的严格型教养方式, 对孩子进行适当管教。 同样, 中国父亲可学习西方父亲民主式的教育方式, 给予孩子更多陪伴, 让孩子感受到更多理解和温暖。 因此, 中西方父亲在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时, 要善于将“管教”与“陪伴”相结合, 掌握适当时机, 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父亲角色参与家庭教育至关重要, 政府、社会、家庭及父亲自身都要提高认识, 同时采取相应措施促进父亲角色参与程度, 提高父亲角色参与质量。 家庭教育中, 中西方父亲角色参与存在显著差异, 但各有优势所在, 要相互借鉴, 充分发挥父亲角色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费孝通.社会学概论[M].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4.

[2]赵娜.父亲角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 2007.

[3]陈志.古代中国父权与西方古代父权的比较[J].江西警官学院学报, 2005, (6) .

[4][5]刘秀丽, 赵娜.父亲角色投入与儿童的成长[J].外国教育研究, 2006, (11) .

[6][7]张亮, 徐安琪.父亲参与研究:态度、贡献与效用[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8.

[8]王畅.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J].文学教育 (下) , 2015, (4) .

上一篇:家长会静待花开下一篇:留住的我心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