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随着企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市场的不断规范, 建筑市场竞争激烈的局面将是建筑企业面临的主要矛盾, 在带来新的机遇的同时, 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根据国家有关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 经常分析企业面临的市场态势, 正确评估企业的现实状况, 时刻以市场为导向, 审时度势、精心谋划, 不断调整企业的经营方针、经营策略。牢固树立强化战略管理是对未来企业发展投资的观念。
要按照新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 建立健全以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企业内部任务竞争市场、设备租赁市场、人才流动市场、劳务调配市场。通过市场调节, 公平竞争, 优胜劣汰, 形成竞争激励机制。牢固树立市场竞争是解决揽管脱节、责权分离、职能错位、效益不佳和搞活机制、锻炼队伍、寻求发展、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实现最佳效益的主要手段和观念。
完善内部信息化运行管理体制, 注重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信息管理与技术人才, 加大各管理层的计算机配备与计算机网络建设投入。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快, 覆盖面大的优势, 为企业扩大宣传, 收集信息, 建立良好的沟通互动渠道。通过提高计算机普及程度, 运用网络技术, 建成企业经营管理信息系统, 实现企业内部各层次、部门间的业务信息连通, 达到资源共享、信息交流的目的, 以提高企业的决策管理水平、指挥和执行、业务管理的效率。逐步实现企业内外的电子商务活动, 形成综合电子商务系统, 促进企业管理运行模式积极的变革。
要牢固树立经营管理第一、承揽任务为先的思想, 在人、财、物的配置上, 充实和加强经营力量。既要培养和造就一支职业化、专家型、高水平的经营队伍, 又要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因素, 广交四海朋友, 多集有效信息, 形成天南海北找市场, 千方百计揽任务的“大经营”局面;要建立多层次、多方位、持久稳定的信息网络, 完善和配套反映灵敏、高度自如的操作决策机制;要加快业务培训, 提高标书编制水平、协调水平和经营决策水平, 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努力提高中标率;要建立经营工作责任体系, 强化约束和激励机制, 划分责任区, 明确责任人, 加大经营投入, 搞好内部协调, 严格执行经营业绩奖励制和经营失误责任追究制。
要着力发展特色、培植优势、创建名牌、巩固强项、突出专业, 敢于在承建高、精、尖、新、特等项目上下功夫。
要继续坚持横向拓展、纵向延伸的经营方式, 根据市场实际, 联合金融融资部门、勘察设计单位、有实力的大型企业以及有关中介机构组成的联合体, 发挥联合经营优势, 拓展市场空间, 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 谋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要按照《公司法》的要求, 建立以资本为纽带, 以资产经营为手段, 以法人治理结构为标志的现代建筑企业集团。集团内建立起以专业划分绩效考核为联结纽带, 适度集权和放权管理相结合、宏观政策导向调控与自主经营相统一的集团公司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 组成一个系统的战略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集团总公司尊重专业分公司的经营权, 不干涉分公司的具体经营活动, 着力使集团总公司形成以生产、资产和资本经营为核心主体的决策中心、财务结算中心、信息情报中心、重大项目投资开发中心。负责对企业的产权管理、市场开发、战略规划、经营决策、宏观调控、资金融通、班子建设、综合协调以及总公司本级的生产、资产和资本经营活动。对分公司行使出资人的职权, 保证资产的保值增值和总公司本级经营的健康发展, 开展“揽、干、管、算、收”五个环节的经营管理。新的管理体制建立以后, 必须依照《公司法》的规定, 落实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制度和总经理工作制度, 并严格按议事规则, 界定各自的责任和权利。真正形成权责明确、各负其责, 运作有序、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管理机制。
各级组织机构的配置, 要以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坚持“立足市场、突出中心、精干高效、运作有序”的原则。以优化生产要素为前提实行按需设岗, 竞聘上岗, 按岗聘用, 人尽其才的管理机构, 成为真正适应市场要求的、有利于生产与资产经营管理的、精干高效运作的业务部门。
内部劳动力结构调整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对目前所有工程队根据市场需求和项目管理的特点, 实行改组、改造和重组。组建一批具有独立经营能力、能直接参与市场并可承担中型以下工程项目的经营管理型作业队;成立一批技术密集型的专业化工程队;建立一批以带外部劳务为主、管理密集型的架子队。以此三种形式形成紧密型劳务市场的基本队伍。第二步是建立面向社会的劳动力市场及劳务基地。对内部职工要向以下几方面分化, 一是培训带民工的管理骨干, 具备工长、领工员水平;二是培训专业人员;三是培训特殊作业人员;四是用活政策, 对老、弱、病、残人员实行退休、退职、内养, 通过调整、改组、分化, 真正形成能适应市场要求的竞争力强的基本劳务队伍;五是要采取内引外联、竞争上岗的方法, 有选择地使用部分技术精、管理严、质量好、施工能力强的民工队伍充实劳务层, 并根据施工需要实行动态管理。也可以通过自愿参股联营等多种动工纳入集团系统, 实行半紧密型管理;六是在劳动力配置上要坚持“以我为主, 劳务补充”的原则, 实行长期合同工、农民合同工、季节工、临时工、清工和劳务工相结合的多种用工制度。
工程项目部实行管理层与作业层两层分开。集团对所有工程项目实行内部招标, 通过招标选聘等竞争动工建立项目经理部。项目经理部实行由开工到竣工、验收全过程的管理机制。项目经理通过招聘、选举、指派、自荐等竞争方式, 择优上岗;项目经理部实行“经理负责、全员管理、集体承包、风险抵押”体制, 认真兑现合同承诺的各项指标, 保证工期、质量、安全、成本始终处于受控状态。
一是增强法制观念, 强化创优意识。要认真贯彻《建筑法》、《合同法》、《招标投标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和国家有关质量标准、质量监察一系列法规条例。坚持依法办事、按标准办事, 把创优质工程作为企业自下而上发展的重要前提;二是建立质量责任体系, 强化全员责任。工程项目部要建立以项目经理为首的全体人员参加的质量责任保证体系和责任追究制度;三是贯彻九千标准、强化过程控制。要根据工程项目的构成情况、难易程度、施工合同要求, 确定创优目标, 明确创优标准, 编制创优计划, 分解好岗位创优和工序创优责任。从激励和约束两个方面, 增强项目创优责任感和紧迫感。
一是要从实际出发, 在项目认真评估的基础上, 编制好工程项目的目标成本、确定合理的上交指标, 并签订项目责任承包合同, 强化责任风险。要建立健全工程项目部成本分析、成本核算、成本责任体系, 使目标成本有据可依、有序可循、层层分解、人人明白;二是加强作业层的责任成本包干定额, 防止效益流失;三是要优化施工方案, 合理配置生产要素, 强化项目运作过程中的实际成本管理, 挖掘内部潜力、开源节流、降低物耗, 减少非生产性开支, 努力实现工程项目的最佳效益;四是加强机械设备的管理, 提高设备的营运交通。要遵循优化配置的原则, 按照工程项目需要、结构情况、合同要求、施工周期, 以市场运作的方式, 合理配置项目机械设备, 增强机构设备的有效运营, 实现投入产出的最佳结合。
工程项目部要实行财务会计委派制。财务管理要以财务结算为中心, 加强工程项目部各个环节资金的预算编制, 分析了解资金运作和执行情况, 严格财政纪律, 限制预算外资金的支出;要加大工程款的回收力度, 及时清理和处理工程项目部债权债务, 力求做到竣工决算到位, 工程款拨付到位;要坚持项目经理在大额资金运作集体研究的前提下“一支笔”签字制度, 杜绝政出多门、资金流失、账外循环等不良现象;要认真工程项目的跟踪审计和竣工审计, 确保工程项目最终效益的事实可靠, 并据此兑现项目承包合同。
要抓好安全教育, 增强全员安全意识和防护能力, 建立健全工程项目部安全责任体系, 签订安全责任状。真正做到层层有安全目标、级级有安全措施人人有安全责任;要按照贯标程序文件要求的《施工过程安全控制程序》, 抓好安全标准化检查和监控, 实现安全“零事故”目标;要抓好安全文明卫生标准化工地建设, 做到因地制宜、布局合理、整洁一致、操作方便、安全卫生, 保护环境。从整体上提高工程项目安全文明施工水平, 树立工程项目的良好形象。
知识更新在当今知识经济社会显得尤其重要。必须认真搞好集团公司《职工教育培训规划》和《科技开发规划》, 有计划、分类别、按层次对各级领导干部、项目经理、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一线职工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各级各类人员管理水平和技术能力。优化职工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
要坚持以重难点工程建设项目和新产品开发为中心, 以科技成果转换为关键, 以降低工程成本和提高工程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发展技术优势为目标, 建立以集团公司为龙头、以专业分公司和工程项目部为主体, 以高、新、尖、难、特工程为重点的技术创新格局;加大科技的投入, 创造高质量、高品味、高效益的精品工程。
要通过实施“先导创新工程”、“技术开发工程”、“成果转化工程”, 积极开发应用新技术。要攻克软土地基特殊处理施工、大跨度连续梁悬灌、深基坑支护、桩基检测、建筑钢筋连接、高性能混凝土和商品混凝土、计算机应用等技术以及产业信息技术, 努力实现新技术的转化, 增加科技含量, 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 现代企业的管理将随着各自行业的市场发展而进行不断调整, 建筑企业在当前的市场气候环境影响下, 创新改革已刻不容缓。本文就当前建筑企业管理提出一些观点供大家共同探讨。
关键词:建筑企业,企业管理
推荐阅读:
浅析建筑施工现场管理07-16
建筑外墙保温技术浅析07-12
浅析建筑工程预决算10-02
某民用建筑消防给排水设计浅析建筑工程论文07-12
对建筑工程施工成本控制的浅析06-29
浅析建筑工程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论文07-24
虚拟现实技术在建筑设计的应用浅析09-12
浅析建筑施工存在的质量隐患及预防措施05-26
浅析企业信用管理07-24
基层企业管理浅析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