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企业安全管理(共8篇)
时下党和国家领导人在不同环境与场合都强调一下理念:不要带血的GDP!这个理念给了所有从事安全工作的一个重大的责任与使命!那就是必须在确定GDP增长的情况下,确保安全生产、安全增长!不能以牺牲健康、环境甚至生命为代价,换取经济的数量上的增长,而不是质量上的发展!这一目标谈起来容易,而要实现又何其难矣!马克思在其《资本论》中就一针见血地指出:资本来到世间,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所以,在实现GDP的健康、有效增长,其难度可数而知了!
制度的完善与符合实践属一难。完善现场管理的规章制度,依靠制度来引导员工行为、规范现场管理、控制和避免事故的发生是所有参加安全管理人员的共识,而制度与规章的完善需跟进现场、结合实际、行合实践。但实践中,制度往往是“借”来的,而制度与规范可以通过复制“借”来,可现场的人文、环境等却借不来的,所以“借”来的制度因其先天的不足,而与现场存在诸多的冲突,这就需要结合现场实际进行完善,而制度的完善并不仅令是修改与补充的文字游戏,而需循其规律、依其顺序而制定的程序与闭环,无三九之功,难达一蹴而就之效。
制度的落实与执行属另一难。规章制度写在纸面上,可规章制度的效果却靠人的行为来执行与落实,没有执行与落实的规章制度就是一纸空文。规章制度的落实以员工主观愿望为主,即以员工主动配合公司要求为首善,而以公司检查、引导为辅助。以培养员工良好习惯为主,而不是约束员工的行为,这就要求规章制度是活的而不是“硬邦邦”。此外,规章制度要符合实际情况,很明显,矿业单位的规章制度与制造企业的规章制度差别就很大,这也符合是情理
之内的逻辑,并且同属制造业内部的汽车制造业与设备生产企业,其相似度也较大,因为,企业性质决定了规章制度的内容。另外,规章制度的完善需与时俱进,企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需要有相应的规章制度与其相适应,否则易发生鞋脚不一致的弊病,从而制约企业的发展。
此难彼难,而难虽难,但并不是“挟泰山以超北海”的不可为,因为,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下,每一起事故都是能够有效避免的,每一个灾难都能够控制的!要改变这种艰难的状况,就需要有的放矢的开拓思路,夯实安全基础,提高员工安全意识,落实安全的规章制度。
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安全工作是任何一个企业的第一等大事,是企业发展不变的主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懈怠,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警钟长鸣,常抓不懈。通过工会、现场安全活动小组等形式多样的平台,积极开展安全技术方面的教育与培训,在企业内部营造“安全第一”,“关注生命、关注安全”的良好的安全文化氛围,转变员工安全观念,规范员工操作行为,提高员工安全素质,提升企业安全管理水平,形成科学化、亲情化、人性化的安全生产管理格局。深入开展安全文化建设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打造本质安全型企业,培育本质安全型员工,推进企业安全生产工作阶梯式发展。
严格考核,全力开拓。培养闭环式安全文化是保证安全工作长期良性发展的具体措施,这就要定期组织安全专题会议,并且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有力保证,以便推动安全文化建设向纵深发展。同时,还必须做到安全工作有记录,安全考核有标准、安全检查有依据。从安全培训、安全生产、安全质量、安全行为等方面推行精细化管理,到工作安排精细化部署,薄弱环节及重要场所隐患排查细,严制度,严管理,严奖惩,严检查,严考核,做到考核公平严格,奖罚落实兑现才行。按照“谁分管、谁负责”的原则,形成人人负责安全,全方位落实安全的责任体系和工作格局,以推动推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工作全面开展。
改变企业观念。传统的观念认为安全只有投资,没有效益,这种陈旧的观念对安全工作的深入发展形成了制肘。需改变员工观念,特别是企业领导的观念,安全投入并不仅仅是投资,是有收益的,企业和员工的平安就是企业最大的收益。剖析陈腐观念久存不去的原因,法制观念淡薄是其久盛不衰的土壤,需对员工(特别是领导岗位的员工)进行法制理念的培训,强调安全事故的成本,与平安、顺利的发展投入,两相对比,势必对员工(特别是领导岗位的员工)形成强烈的冲击效力,这对改变员工观念,势必取得事半功倍的收效。
古人云:不教而诛谓之盗,即不教育员工那些是可做的,那些是不可做的,就对员工进行惩处,是一种不可取的强盗式行为,这就强调了员工安全培训的重要性。忽视对员工的安全培训是不少企业的通病,并且反过来认为员工素质低、毛病多,这不仅容易在企业与员工间形成难以调和的矛盾(这属于企业工会的责任),而且将本与员工切身利益相关的安全工作也在员工心理造成抵触情绪,不利于安全工作的推进与开展。所以。积极的安全培训工作不仅能丰富员工的安全技能,也能建立良好的企业与员工关系。
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划分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会上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由此可见, 人类在满足基本生存要求的前提下, 首先要考虑人员的是安全的需要。企业正常、持续运营的条件有很多, 比如:速度、品质、成本、服务、安全, 而在这些要素中, 不管是对企业还是个人, 从其重要性上来看, 最重要的应该是安全。让我们来看一组数据:2013年3月29日, 吉煤集团通化矿业集团公司八宝煤业公司, 发生瓦斯爆炸事故, 造成36人死亡, 12人受伤;2013年3月18日, 楚雄州汽车运输公司一辆大客车侧翻下右侧山沟中, 造成12人死亡, 2人下落不明;2013年6月4日, 吉林禽业公司特大火灾事故致121人死亡, 多人受伤……。这些血淋淋的事故, 对于个人而言, 可能会影响到当事者的人生, 甚至性命;对于家庭而言, 事故带来的是—亲人的悲痛, 或者是家庭的支离破碎;但是, 对于企业, 轻、微伤事故暂且不谈, 若发生重、特大事故, 则事故的后果有可能会给企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近年来, 国家对于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相继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 比如《安全生产法》、《消防法》、《劳动法》、《工伤保险条例》、《职业病防治条例》、《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导则》等, 这些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 使我国的安全管理工作不断走向了法制化、规范化。然而, 就在这些法律法规实施的过程中, 我国各地的事故还是频频发生, 由此可见, 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必须时刻警钟长鸣、常抓不懈。
二、企业安全管理要素
1. 企业安全管理基础三角。
国际劳工组织对全球的事故作了调查统计分析, 得出结论:73%的事故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引起的, 23%的事故是由于物的不安全状态引起的, 3%的事故是由于管理不善或者环境不良引起的, 仅1%的事故是由于不可抗拒的因素 (如:战争或自然灾害) 引起的。由此可见, 克服人的不安全行为、弥补物的不安全状态对减低事故的发生起着关键的作用。对于企业安全管理的要素, 各国安全工作的专家给出了很多不同的观点, 笔者最早接触到的是事故预防的“3E对策”, 即安全技术对策、安全管理对策、安全教育对策, 这三者也是企业安全管理的必要内容。
随着笔者工作经验的积累, 脑海中慢慢有了硬件安全管理与软件安全管理的概念, 硬件安全管理的内容即设施、设备 (含安全设施) 的本质安全, 而软件安全管理的内容便是操作制度及规程的流程化及规范化、作业人员的安全素质提升等。但是, 不管从哪个角度去区分这些管理要素, 归根结底, 企业安全管理的内容只有一个, 即人、机、料、法、环诸因素的匹配。基于这个内容, 笔者进行了总结, 认为企业安全管理的要素重点在于抓企业安全管理的基础三角, 即人员、设备、现场管理 (如图1所示) 。
2. 人员。
企业员工的安全素养不仅仅影响着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 同时也与事故的发生率有很大关系, 一个企业被动安全管理的结果和主动安全管理的结果有很大差异, 这也是提升员工安全素养的根本目的所在, 而教育、培训则是提升员工素养常用的手段之一。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工作的通知》及《生产经营单位安全培训规定》的要求, 企业有三类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即新进人员、企业主要负责人及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 (含特种设备操作人员) 。除此之外, 企业还需按照自身的实际需求开展法律法规解读课程、特殊岗位 (如明火监护、冲压岗位、危化品操作、燃气操作等岗位) 安全培训课程、事故案例分析课程及相关方安全培训课程等, 使相关作业人员及时了解最新法律法规之规定, 并掌握必备的安全作业知识及技能。但是, 不管什么类型的培训, 都切忌纸上谈兵, 因此, 我们需要经常去现场主动发现员工的培训需求, 从法律常识、安全基础知识、专业操作技能、应急处置办法及逃生技巧、事故案例分析等方面按需开展相关培训。另外, 特别要注意训练方式, 传统的课堂讲授大多会让员工感觉枯燥无味, 这时我们就需要利用广播、视频、短信及现场模拟等方式来弥补这一不足, 当然, 这需要根据企业的经济状况而选择。如何提高企业员工的安全素养是一项长期工程, 这不仅关系到员工个人的幸福感指数, 更关系到企业的兴衰成败。
3. 设备。
前面笔者已经提到, 要想降低事故的发生, 要想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除了要克服人的不安全行为, 也要弥补物的不安全状态。那么什么是物的不安全状态呢?我们把所有参与生产过程的一切设备、物料以及其他生产要素称之为物, 笼统说来, 物的缺陷、防护装置缺失或者能量意外释放便是其不安全状态。本段重点谈谈如何使设备达到安全生产状态。首先, 所选的设备 (包括生产区设备、辅助生产区设备、管理区设备及生活区设备) 要满足工艺运行的要求和相关安全标准的技术要求;其次, 所选的设备需要满足相关管理单位 (如政府部门) 的要求, 这里重点指供货方的合法资质及设备安装、使用、大修、报废等的合法手续;第三, 设备的安装除了要满足消防、环保的要求外, 也要满足功能分区的要求;第四, 设备的日常使用、管理要有相关的制度 (如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规程、点检制度、维保制度、报废制度等) , 并把制度严格落到实处;第五, 设备异常而导致事故时, 除了要认真调查事故原因, 落实整改措施之外, 还要全面排查相同设备的运行状况, 避免类似事故再次发生;第六, 重点设备的管理, 比如说特种设备或其他产生重大危险源的设备, 需按照国家的要求定期开展检验或评估工作。另外, 还要强调一点, 就是以上各项运行时均需留下相应记录, 以便随时查询。
4. 现场管理。
企业现场安全管理的内容主要有:“人、机、料、法、环”, 而安全检查便是验证其匹配度与协调性的重要手段, 也是企业发现隐患、预防事故的重要手段。现场人员的组织及作业人员行为的合理性 (包括作业人员操作方法及情绪) 、设备与设施的运转情况、物料 (来料、中间料、成品) 的使用、储存及流转状况、作业方法 (指制造产品所用的方法) 的正确性、环境能否满足作业要求及作业完成后对环境是否留有不良影响等均可以通过安全检查去验证。但是, 企业如何来开展安全检查、开展什么类型的检查 (是全面检查, 还是专项检查;是季度性检查, 还是临时突查;是针对设备、设施的安全检查, 还是针对人员不安全行为的检查) , 主要看企业自身的需要。这里要强调的是检查的技巧———观察和考证。首先要提的是观察, 去了现场, 第一, 要重点观察人员的反应, 是思想麻痹大意, 还是技能达不到作业要求, 或是故意而为之;第二, 要观察设备与工具, 看是否使用正确的设备与工具, 是否用正确的方法操作设备与工具, 设备与工具的维护保养是否到位等;第三, 要观察现场的程序和秩序, 看现场有没有操作规程, 操作规程是否在员工可以随时得到的地方, 员工是否能真正理解了操作规程、并认真遵守, 现场使用的物料、工具是否有标识、干净、整洁及存放合理等。所有这些, 都需要通过仔细的观察去发现。接下来便是考证, 对现场观察出来却把握不准的异常, 比如说作业人员的防护用品能否满足需求, 设备、设施的放置位置与距离是否合适, 作业环境的参数 (温度、湿度、光照度等) 能否满足要求, 均需通过查看相关标准或利用专用设备去验证。
5. 安全文化。
企业安全文化好比是企业安全生产的精神食粮, 不管是传统企业还是新建企业, 其良性运转均少不了安全文化的支撑。不同的企业, 其安全文化形成的时间和过程都不尽相同, 譬如说, 实力雄厚的企业, 或者历史久远的传统企业, 对安全工作的重视程度较高, 建厂始伊, 各项安全基础工作全面铺开, 企业安全文化会在如火如荼的安全工作中潜移默化地形成;而另外一些企业, 比如, 运营了一段时间 (3年到5年, 甚至更长时间) 的大中型企业, 企业的各项工作均上了轨道, 为了在现有的条件下, 提高安全生产水平, 形成浓厚的安全生产氛围, 于是, 便把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工作作为一项专案工作去开展, 通过长时间的推动, 企业特有的安全文化就会形成。但是不管任何企业, 若能够严格落实安全管理基础三角, 那么同时, 企业安全文化也会随之而形成。值得一提的是, 企业员工的安全态度, 很大程度上能够反映出企业的安全文化水平。在业界安全管理水平享有较高声誉的杜邦公司, 员工是这样评价的:“在杜邦工厂工作, 比在家里或者其他公司工作更安全。”这便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和精髓所在, 也是杜邦公司特有的企业安全文化。
三、结论
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要进一步做好企业安全生产工作, 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就必须要抓好企业安全管理的基础三角, 努力提升作业人员的安全素养, 保证设备的良性运转及现场的有序管理。只有夯实了基础, 落实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 形成特有的安全文化, 那么才能从本质上减少事故的发生, 保障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安全管理对企业的正常运营及可持续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文章从怎样提升从业人员的安全素养、保证设备的良性运转及现场的有序管理入手, 对如何建设企业的安全管理基础三角进行了分析, 同时为企业的安全管理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企业,安全管理,基础三角,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亚森, 热合曼, 陈陆建.浅析安全生产事故频发的原因和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0, 13 (5) :34-37
[2] .于丽芳.论企业强化现场安全管理的必要性[J].中国科学人, 2004, 21 (10) :50-54
[3] .王尊强.浅析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作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10, 13 (6) :70-73
一、预算管理的作用
现代企业的管理目标是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第一,制定计划,预算有助于管理者通过计划具体的行为来确定可行的目标,同时能使管理者考虑各种可能的情形;第二,促进合作与交流,总预算能协调组织的活动,使得管理者全盘考虑整个价值链之间的相互联系,预算是一个有效的沟通手段,能触及到企业的各个角落;第三,有助于业绩评价,通过预算管理各项目标的预测、组织实施,能促进企业各项目标的实现,保证企业各项目标的不断提高和优化,是体现企业业绩的一种好的管理模式;第四,激励员工。预算的过程会促进管理者及全体员工面向未来,促进发展,有助于增强预见性,避免盲目行为,激励员工完成企业的目标。
二、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预算制定和审核成为讨价还价的过程,缺乏科学全面的依据和标准。企业,尤其是集团企业,在编制预算中,下级预算单位与管理者讨价还价,没有在预算中体现真实的收入与成本,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管理者在审核预算时,往往不是依据企业的战略目标、对实际经营环境的预测和企业自身经营情况做出判断,而是以管理者的满意为通过的标准。这样就导致了预算而预算,将预算的作用本末倒置,而全面预算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并非衡量企业管理水平的标准。
2.预算编制着重于年度,忽视月度预算分解。企业在编制年度预算时,在确定年度经营目标,考虑全面,但年度预算确定后,没有根据目标分解量化到月度和季度。未经量化分解的预算的可执行性不强,月度经营目标不明确。
3.预算考核着重于财务和数量等指标,忽视其他指标。企业全面预算贯穿于企业经营全过程,涉及到企业的各个层面,衡量企业的业绩,有多个方面和层次的指标,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财务指标和生产数量等指标容易取得且标准明了,在考核中以上述指标为主,因而会忽略其他的指标数据。
4.预算刚性和弹性的平衡难以把握。企业经营的外部条件瞬息万变,即使在年初做了科学和充分的预测,在经营过程中仍然会出现实际情况与预测相差甚远的情况。企业应及时根据实际情况对预算进行修订和调整。同时要维护预算的刚性,特别是在临近年底时更应加强会计实时控制,保证预算执行结果真实性,严格按照预告制定的管理制度,对预算控制数和实际执行数的差异进行分析,找出原因,确定责任归属并进行处理。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对预算的刚性和弹性很难把握。
三、企业要实现全面预算管理,在预算编制、执行、考核中要注意许多问题
1.创造良好的预算环境保障体系
成立预算委员会,切实的把责任分派到各部门各员工身上,优化企业的激励机制,使预算执行者在事前就明确业绩和奖励之间的关系,使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紧密的联系起来。优化整合组织结构,企业应为绩效衡量和责任会计制度的实施构建相应的组织平台。创新预算组织体系,依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设立责任中心,明确指定各中心预算内容与管理制度,建立预算管理委员会对预算进行监督控制。
2.预算编制
预算编制要采用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方法。整个过程为:先由企业管理者提出企业总目标和部门分目标;各基层部门根据本部门生产经营必要性原则制定本部门的预算方案,上报相关职能部门;各职能部门再根据各下属单位的预算方案,制定企业的预算草案,呈报预算委员会;最后,预算委员会审查各分部预算草案,进行沟通和综合平衡,拟订整个组织的预算方案;预算方案再反馈回各部门征求意见。经过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多次反复,形成最终预算,经企业最高决策层审批后,成为正式预算,逐级下达各部门执行。在预算编制时,要以真实的生产经营因素作为编制的依据,而不是把预算作为讨价还价的过程。预算的编制应注重预算草案的编制假设或编制依据是否与企业发展战略一致,预算编制的内容是否完整,预算指标的计算方法或确定原则是否与企业预算制度规定的原则和方法吻合。也就是说,预算编制应注重预算编制内容、编制过程和方法的合理性,而不能只注重预算结果。
3.预算执行
围绕实现企业预算,落实管理制度,提高预算的控制力和约束力。预算一经确定,在企业内部即具有“法律效力”,企业各部门在生产营销及相关的各项活动中,要严格执行,切实围绕预算开展经济活动。预算的各职能单位按照预算的具体要求,编制季、月滚动预算,并建立每周资金调度会、每月预算执行情况分析会等例会制度。按照预算方案跟踪实施预算控制管理,重点围绕资金管理和成本管理两大主题,严格执行预算政策,维护预算的刚性,对预算控制数和实际执行数的差异进行分析,找出原因,确定责任归属并进行处理。及时反映和监督预算执行情况,适时实施必要的制约手段,把企业管理的方法策略全部融会贯通于执行预算的过程中,最终形成全员和全方位的预算管理局面。
4.预算考核
1.安全管理相对薄弱
集体企业普遍存在着“干活第一,效益第一”的思想,认为只要有活干,才能产生效益,往往把安全工作放在了次要地位。主要表现在:平时对安全工作强调不够、安全监督和安 全管理人员配置不够、日常的业务技术培训与安全教育开展得 不好以及涉及到安全的劳动保护、工器具、安全设施的投入不 足等;企业安全责任制落实不到位,安全管理松懈。违章现象 时有发生,安全管理水平低下,事故频发。对外包工、临时工的安全管理也存在漏洞。
2.工作现场违章现象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由于集体企业人员安全素质和业务技能不高,工作中怕 麻烦、图省事,造成工作现场的违章作业、违章指挥、违反劳 动纪律的现象仍然存在。违章顽疾不能根除的主要原因:一是 违章人员抱有侥幸心理,责任心不强。二是有些基层干部,装 老好人,怕得罪人,对“三违”现象不抵制、不坚持原则、不 敢碰硬,甚至是非不分,姑息迁就、袒护,任其泛滥。有的还 隐瞒未遂事故,既不报告又不追究,对责任人不教育、不处 理,从而导致安全制度不落实,隐患不消除,违章现象屡禁不止。
3.工作现场分散,安全管控难度大
集体企业包含业务多,集设备生产、加工、制造、装配、安装、检修、预试、故障抢修于一身,且生产车间、工作 地点分散,安全管控难度大。加之生产环节与施工安装环节的 业务差距大,作业风险不同,管控重点存在差异,部分人员的 作业行为不能适应生产制造车间和检修施工现场的转换,安全风险大。
二、电力系统集体企业安全管控的措施
1.开展安全培训,提升人员安全意识
(1)开展集体企业主要生产管理人员和工作票“三种人”的安全管理及技能培训。培训内容上,主要围绕《电力安全工作规程》及各类安全管理制度展开,利用安全教育、迎峰度夏等进行,同时根据现场检查、两票抽查发现的问题及一线人员在工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开展针对性的现场集中培训,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学习,提升各类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
(2)开展安全警示教育巡展。根据公司生产经营特点,将系统内外发生的有关典型事故案例,制作成《集体企业安全警示教育巡展板》,在集体企业指定场所巡回展览,组织全体员工参观,由专人负责讲解,同时要求参观者每人写一篇 观后感。鼓励员工积极参与,由公司组织对观后感进行评选,优秀观后感给予奖励。
(3)利用最新的网上在线考试系统,对集体企业员工进行网上实时培训随时考试检验;培训考试的主要内容以《电力安全工作规程》为主,由各基层集体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行组织。每月对网上培训情况进行跟踪检查、考核。
(4)邀请市公司安全管理专家针对现场安全措施的落实情况、两票执行情况、风险辨识及控制情况、三措一案编制情况等由讲解人员和作业人员面对面、一对一的进行现场讲解培训,并由讲解人员做好记录。
(5)利用班组安全活动会开展《班组安全讲堂》。由班组技术骨干或邀请他人主讲安全知识。重点讲解事故案例、安全管理规定、生产施工现场安全管控措施等内容。
2.梳理工作流程,健全规章制度
根据上级安全管理各项规章制度、管理标准,对日常工作中经常暴露的问题,深入研究、认真总结提炼,明确集体企业工作业务界面和工作流程,对制度进行修订完善,剔除重复性、可操作性差的管理制度,不断优化,持续改进,实现制 度、标准、流程的全覆盖。针对集体企业安全管理情况,重点要建立集体企业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安全管理工作流程、两票管理规定、分包队伍及分包工程安全管理规定、施工工器具安全操作规程、安全奖惩管理办法等。
3.开展全方位的安全检查,提升现场管控水平
利用春季安全大检查、迎峰度夏安全检查,并根据生产检修施工情况开展重点检查等方式,加大对集体企业生产施 工的全方位安全监督检查。
(1)检查作业文本的准备是否充分。三措一案、作业指导书、安全交底会记录等要按《现场作业标准化管控规定》 的要求编制,按规定流程审批。三措一案和作业指导书应能够体现在作业组织阶段,有关领导和管理人员进行了必要的协调 安排,相应的安全风险分析到位,预控措施部署安排到位。
(2)检查现场安全措施是否严格落实。现场布置的安全措施应满足现场作业的安全要求,尤其是防反送电措施应完善,接地线应足够,应挂的标示牌应满足要求,应拉的隔离开 关和断路器全部拉开并上锁,临时遮拦设置合适,安全工器具合格等。
(3)检查《电力安全工作规程》和“两票”是否严格 规范执行。工作票各栏目填写正确、规范,按流程执行,内容 满足现场工作需要。同时要求工作票及作业指导书内容一致;现场安全交底内容应有针对性,工作班成员签名应正确、齐 全。
(4)检查作业行为是否安全。现场作业开工、验收、终结等环节应按规定流程进行,对工作票的办理要符合程序,设备验收认真负责;作业的方式方法符合《电力安全工作规 程》要求;工作负责(监护)人应及时制止违章现象;所有工 作人员应正确选择、使用安全工器具;现场其他大型机具使用 应符合安全要求;现场检修电源使用要符合规范。
(5)检查到岗到位监督管理是否落实。各级领导和有 关管理人员要认真履行公司到岗到位监督管理规定,对存在的 问题能及时发现并予以纠正,确保安全生产现场管控能取得实 效。
5.加强分包工程安全管理
加强承包工程安全管理,签订发包合同前要与承包工程单位签订《承包工程安全责任书》,安全措施内容应经安全管理部门审查,按合同交纳施工安全抵押金;开展对分包队伍的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按规定配备安全防护及劳保用品;负责做好施工作业现场安全监护,对特殊、危险、复杂的工作要派专人监护。
6.严格规程制度贯彻执行,加大反违章力度,落实重奖重罚
浅析企业库存管理
[摘要] 库存是企业的重要资产。本文对库存管理的主要形式、企业库存管理存在的问题、加强企业库存管理的对策进行研究,进一步说明库存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性。
[关键词] 库存; 库存管理; 企业
库存就是存储的一系列物料,其作为企业生产和销售的物资保障服务环节,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库存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保障了供应链的正常运行;另一方面却又占用了大量资金,增加了供应链成本。
一般情况下,存货持有成本每年约占整个商品价值的20%,举例来说,如果把价值500元的食品储藏在冰箱里,那么存储一年大约花费100元。这也是各个企业花费巨大精力进行库存管理工作的原因。近些年,随着电子商务中物流技术的不断发展,库存管理已日趋信息化、网络化和高度集成化。
一、相关概念
库存管理(Inventory Management)是在企业内涉及库存决策的一切职能,即根据外界对库存的要求、企业订购的特点,预测、计划和执行一种补充库存的行为,并对这种行为进行控制。库存管理的主要功能是记录入库、出库、盘点等库存详细信息。帮助用户清楚地统一管理库存的每一次出库入库及盘点情况,提高库存管理效率。
库存管理是连接采购管理、生产管理和销售管理的桥梁,即根据供应和需求规律确定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经济合理的物资存储量的管理工作。库存管理应起缓冲作用,使物流均衡通畅,既保证正常生产和供应,又能合理压缩库存资金,以得到较好的经济效果。
二、库存管理的主要形式
库存管理具有多种形式:
1. 委托保管方式。接受用户的委托,由受托方代存代管所有权属于用户的货物。即把所有权属于用户的货物存放在专业化程度比较高的仓库中,由后者代理用户保管和发送货物,用户则按照一定的标准向受托方支付服务费,从而在一定范围内实现零库存和无库存式生产。
2. 协作分包方式。主要用于制造企业,这种形式可以通过若干企业的柔性生产准时供应,使主企业的供应库存为零,同时主企业的集中销售库存使若干分包劳务及销售企业的销售库存为零。
3. 轮动方式。也称同步方式,是在对系统进行周密设计前提下,使各个环节速率完全协调的一种零库存、零储备形式。这种方式是在传送带式生产基础上,进行更大规模延伸形成的一种使生产与材料供应同步进行,通过传送系统供应从而实现零库存的形式。
4. 准时生产方式和看板方式。准时生产方式不是采用类似传送带的轮动系统,而是“在需要的时候,按需要的量生产所需的产品”,从而实现零库存。这是在日本丰田公司生产方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先进的管理模式,是一种旨在消除一切无效劳动、实现企业资源优化配置、全面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管理模式。
准时生产方式中有一种简单有效的方式――看板方式,也称“卡片”制度,是在企业的各工序之间,或在企业之间,或在生产企业与供应商之间,采用固定格式的卡片为凭证,由某一环节根据自己的节奏,逆着生产流程方向,向上一个环节指定供应,从而协调关系,做到准时同步。
5. 按订单生产方式。即企业的一切生产活动都是按订单来进行的.,仓库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储存物资的仓库,而是物资流通过程中的一个“枢纽”,是物流作业中的一个站点。物是按订单信息要求而流动的,因此从根本上消除了呆滞物资,从而也就消灭了“库存”.由日本索尼公司首先采用。
6. 无库存储备。国家战略储备的物资,是非常重要的物资,因为其在关键时刻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所以几乎所有国家都要有各种名义的战略储备。由于战略储备的重要性,一般这种储备都保存在条件良好的仓库中,以防止其损失,延长其保存年限。无库存的储备,是仍然保持储备,但不采取库存形式,以此达到零库存。
7. 配送方式。企业通过建立完善的物流体系,及时地将按照订单生产出来的物品配送到用户手中,在此过程中通过物品的在途运输和流通加工,减少库存。
三、企业库存管理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企业在库存管理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管理不善。企业内部缺乏一整套有关库存管理的规章制度,并缺少有效的监督机制,来保障库存管理的顺利执行。
2. 标识不清。由于相同物品放在多个仓库,相同的物品采用不同的码标,可能造成大部分物资长期存储,其中部分物资甚至变质、失效,或者部分物品重复采购,给物资采购工作和仓储管理带来极大困难。
3. 核算不实,成本费用增加。有些企业的会计核算起不到监督作用,账目与实际严重不符;有的企业对新税制下库存的核算缺乏认识和了解,在购进环节不按规定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增加自身税负。
4. 产品滞销,效益低下。由于企业亏损,致使大量产品滞销。
四、加强库存管理对策
市场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产品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这就要求制造业企业必须改变库存管理现状。针对企业库存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本文提出以下一些对策:
1. 企业要对库存进行系统分析。通过判断并掌握库存的适当数量、调整库存与客户订单以及向外批购的关系,来分析影响库存管理的各控制要素的结构,以利于库存结构的改善。
2. 企业要建立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计算机库存管理系统,以便可以实时、动态了解企业的库存信息,提高库存运营效率。按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进行核算,对库存的核算应及时、准确和完整。
3. 企业应建立科学高效的库存管理制度,并随着企业的发展不断完善。一般来讲,企业的存货品种多且功能各异。无论从能力还是经济角度,企业均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所有存货不分巨细地管理。分类管理正是基于这一考虑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使企业分清主次,突出重点,以提高存货资金管理的整体效果。
4. 企业要进行库存规划,控制库存水平,降低资金占用,使库存效益和成本达到最优。做好库存规划,首先应制定经济订货规划,确定好经济订货批量和再订货点,及时补货,避免缺货。其次,要确定库存资金的占用额。
5. 企业要完善内部控制,确保其行之有效。即做好岗位分工控制;取得、验收与入库的控制;仓储与保管控制;监督与检查。
6. 企业应合理整合内部物流资源,如仓储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管理资源、运输资源等,并充分利用第三方物流。
7. 企业应力争实现零库存管理。零库存是指物料在采购、生产、销售、配送等一个或几个经营环节中,不以仓库存储的形式存在,而均是处于周转的状态。它并不是指以仓库储存形式的某种或某些物品的储存数量真正为零,而是通过实施特定的库存控制策略,实现库存量的最小化。
8. 提高库存管理人员素质,是搞好库存管理的关键。库存管理人员要加强政治学习、业务学习。企业要加强对库存管理人员的管理,建章立制,使大家有章可循。
五、结束语
总之,库存管理不是简单地减少在部件、原材料和供给方面的资金投入,而是要在对未来所需部件和非计划维修需求进行正确的预测之后,做出合理的库存规划。通过加强企业库存管理工作,不但体现企业的综合管理实力,有效地保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连续正常进行,而且必将对企业发展壮大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 [美]唐纳德・沃尔特斯。 库存控制与管理[M]. 李习文,李斌,译。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32.
[2] 戴常智。 如何做好企业的库存管理[J]. 辽宁经济,(7):79.
摘要:首先阐述了企业财务风险的特征和分类,并从内外两方面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然后介绍了财务风险管理内容及其重要意义,最后结合实例对财务风险管理措施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市场经济;风险意识
0 引言
企业多以盈利为目的,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财务管理涉及企业每一项活动,与其经济效益密不可分,关系着企业未来发展。然而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间的竞争日益加剧,不确定因素增多,加大了财务管理难度。使得财务管理存在很大的风险性,若不及时控制,必将影响到企业利益,甚至企业会因此而倒闭。所以,在各项财务活动中,应提前分析各种可能性的影响因素,估计风险的发生概率和影响程度,并采取防范对策,将损失降至最低,保证企业能够获得最大利益。企业财务风险分析
1.1 定义特征
在企业开展各项财务活动时,存在着诸多不确定因素,在其影响下,企业的经济收益与预期值出现偏差,进而给企业带来重大损失,这些可能性都属于财务风险。
关于其特征,主要有5点:不明确性,在特定环境中,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可能存在财务风险;客观性,企业财务风险无法消除,只能采取相关手段进行防范控制;全面性,财务管理贯穿于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过程,涉及每一项活动,所以,财务风险可能存在于每一个环节;收益性,风险与企业的收益和损失紧密相连,若风险没有实际出现,通常是风险越大收益越高;而一旦发生,必然会导致企业蒙受损失;激励性,正因为有风险潜在,企业才不得不加强各方面管理,积极采取防范措施,如此有利于提高效益。
1.2 风险分类
①筹资风险
企业在成立之初需要筹资,主要渠道有二:所有者投资和贷款。前者的使用效益不能确定,是风险的直接体现;后者则需要还本付息,若收益不稳定,可能会丧失偿债能力。②投资风险
在投资经营中,如果资金不能正常流转,或利用率太低造成资金浪费,都会影响到投资效果。以至于投资项目难以取得预期收益,如不能按期投产等,阻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③资金回收风险
当企业产品流入市场后,受市场环境影响,货币资金收回的数量和日期都无法确定,最重要的体现就是应收账款,很容易迫使企业用现金提前垫付开支,从而加速企业的现金流出。④收益分配风险
包括两点,一是留存收益,主要用于扩大企业规模;二是分配股息,主要用于增加股东财产。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需要更多的投资,税后利润多半都要留用。此时若利润率高而股息分配水平较低,企业股票价值极易受到影响。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分析
2.1 定义
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是指企业对影响自身经济效益的诸多不确定因素进行预测、辨别、分析、控制的一个过程。其目的是发现并分析潜在的影响因素,进而采取防范和控制措施,以维护企业的稳定运行。财务风险管理涉及各个环节,十分复杂,是一个系统的过程。
2.2 内容
财务风险管理贯穿于筹资、投资、资金回收、收益分配等众多环节,管理内容主要有以下3点:
①识别风险
在经营过程中,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分类,并根据各种风险的预测分析情况做出合理判断,并准确判断各类风险引发的企业财务风险程度。
②预测风险
结合企业现有的财务风险管理系统加以分析,并借助一些科学方法对通过调查分析获取的各种风险数据进行预测评估,将财务风险量化处理。
③控制风险
财务风险管理的目的就是尽可能地控制降低风险,将企业损失降至最低。针对一些潜在的或较为明显的风险应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处理,即控制风险的过程。
2.3 意义
首先,国内经济形式正处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经济水平有了很大提升,整个社会的生产和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加上政治、经济、文化、技术的更新变动,出现了许多互相影响制约的不确定因素。对企业而言,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竞争日益激烈,风险也不断增加。另外,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剧,国际资本投资方向越来越多元化,要想与国际接轨、达到国际水平,必须加强财务风险管理,适应当前的新形势。可以说,多数企业都面临着风险和企业并存的局面,提高财务风险管理水平是外部环境变化的必然要求。
其次,企业多是以获取最大利润为最终目的,而财务风险管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经济利益,对其未来发展意义重大。财务风险在财务活动中必然会出现,加强风险管理可优化企业内部资源配置,提高决策质量和竞争力,进而降低经营成本,促进企业稳定发展,使企业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另外,当前国内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水平普遍较低,如资本结构不合理、收益分配不科学,企业贷款过多,容易负债。而加强财务风险管理可维护企业的安全,有利于企业拓展市场,不断创新,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促进企业更好地发展。引起财务风险的因素分析
财务贯穿于企业所有活动中,内控质量、管理水平、市场环境、人员素质等都对财务风险的程度有影响,可见,财务风险是企业各种能力的综合体。具体因素如下:
3.1 外部原因
从外部原因分析,有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两种,前者多指洪水、地震等自然灾害对企业造成的影响,如建筑、设备遭到破坏等,因债务人死亡而无法收回应有款项也属于此范围。
社会原因则比较复杂,覆盖了市场、法律、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如金融危机影响、政策调整、市场迫使物价变动等,都与企业的利润收益息息相关。如银行利率变动,必会产生相应的利率风险;世界范围内的石油价格上涨,直接导致企业投资成本增加,利润相对减少,从而难以获得预期收益。
2008年,上海新华集团将GE公司告至香港国际仲裁中心,两家公司本是合作伙伴,新华集团在2002年左右决定将控股的新华工程上市,并希望其中的DCS技术能被收购,走向国际市场。2004年,GE公司的子公司通用电气与新华集团合作。2005年,在完成所有股权交易后,通用电气将转让价款的27.3%作为托管金,两年后付给新华集团。然而在2007年托管协议到期之前,GE公司以环保问题、软件权利等因素为借口,反向新华集团进行索赔,且索赔数额高于托管金。最终,新华工程被收购,完全脱离了新华集团,但其销售数额并未增加,新华品牌在国内的影响力也大不如从前。从这起案例可知,企业在与其他企业合作时,存在着各种风险,必须知己知彼,否则很容易被淘汰。
3.2 内部原因
从内部原因分析,则与企业的管理水平、财务决策、风险意识、资本结构、内部控制、人员素质等有关。
①财务决策
从国内企业现状来看,很多企业在决策时,主观性较重,偏向于依靠经验进行决策。如关于固定资产的投资决策,若准备不周,可行性研究缺少科学性,信息数据失真、丢失,加上决策者缺乏专业水平,极易出现失误,进而产生风险。一旦出现决策失误,对企业的投资效益和预期收益都会形成很大的阻碍。
②风险意识
在企业发展中,财务活动和风险是同时存在的。不少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认识不清,风险意识不足,是产生风险的直接原因。国内市场以买方市场为主,企业产品滞销情况较为常见,为扩大销售量,占领更多市场,部分企业考虑通过赊销的途径销售产品。而客户信用不稳定,极易出现盲目赊销,以至于应收账款难以收回。
③企业自身建设
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但部分企业制定的管理制度并不健全,加上缺少经验、管理水平较低,内部控制不合理,资金分配不科学,很容易阻碍资金的顺利周转,使得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另外,企业的资产、权益、负债比例结构难以调衡,都会带来巨大的财务风险。
2008年,三鹿集团被曝光三鹿奶粉中含有大量三氯氰胺,对人体有害。此事件一出,三鹿集团经济效益立刻下跌,总负债达17亿元,超出集团总额2亿元。为赔偿患病者,三鹿集团不得不借债,最终欠债高达11亿元,给三鹿集团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对其仔细分析发现,运营风险管理失控才是三鹿集团倒闭的真正原因。高层领导缺乏风险意识,一味地扩大规模,大打价格战;奶源管理模式不合理,集团却未严加管理,监督力量十分薄弱,导致不合格的奶粉流入市场;在2007年就有消费者反映食用三鹿奶粉后出现一些病症,面对这些反映,集团内部并未积极处理。最终导致导致企业蒙受重大损失。实例分析财务风险管理措施
4.1 企业概况
某科技公司于2003年成立,占地350亩,发展至今已成为集科研开发、加工制造等业务于一体的综合公司,相继开发制造出了许多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产品。公司在职员工280人,科研实验人员有45人,博士、硕士学历20人。以该公司2011—2013年的主要财务指标对其财务风险进行分析。
4.2 分析结果
净资产收益在2012年年底开始大幅降低,说明2011年、2012年公司的资产利用效率较高,工资运作稳定,但到2013年在经营管理上出了问题,以至于资产运作效率和财务风险都有所降低。销售净利率只到行业平均水平的1/3,说明公司注重通过扩大销售规模获取效益。另外,成本费用净利率比行业平均水平高,说明在成本控制方面较为重视,通过降本增效,加大成本费用的管理力度,使企业的财务风险持续增强,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4.3 财务风险防范管理
①削减营运库存
从库存中节约出的资金可用于现金流,进而为该公司提高生产率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削减营运库存迫使公司改变以往的生产方式,增加其灵活性,以加快生产进度。将过去堆放产品的仓库该作生产车间,可满足更多的市场需求。如此既可提供优质服务,又能降低成本。②建立财务预警分析指标体系
在加强财务风险管理中,建立健全财务预警系统是很重要的途径。可通过编制现金流量预算,建立短期财务预警系统。编制现金流量预算提高其准确性,有利于加强对存货、应收
账款的实时监控,进而为企业提供预警信号,尽早防范。
或通过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建立起长期的财务预警系统。建立长期财务预警系统,其中获利能力、偿债能力指标最具代表性。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大都会借债,出现筹资风险,而若是全部使用自有资本的企业通常只需承担经营风险。所以,应根据预警信息权衡举债经营的财务风险,并确定债务比率。应将负债经营资产收益率与债务资本成本率相比较,当前者大于后者时,才能保证本息到期归还,实现财务杠杆收益。此外,还应考虑企业的债务偿还能力。
③合理确定债务规模
企业在进行负债经营决策时,首先应考虑企业举债的规模和偿债能力。在确定负债规模时,会涉及防范财务风险、财务杠杆效应的负面影响等。在资本结构中,如果负债比例太大,则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多,加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一旦某一环节出现脱节,就会造成资金收回不及时,成本增加、利润降低。而且,若负债率升高,财务风险增大,企业的承受能力降低,偿还能力较弱。
④减少应收账款
应收账款的期限要有严格限制,否则极易增加收回难度。如规定的时间为20天,则在第21天应电话跟进,询问顾客对产品是否满意,并加以提醒,按照规定付款。通过跟进确保产品和服务达到原来要求,如此一来,可增加顾客的满意程度,并积极履行应尽的责任。积极经营管理资产很容易被忽视,许多企业都考虑降低成本、扩大销售等方式,除了这些,还需要重视经营资产,进而使得现金能够顺利流通,增加收益。结束语
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之间竞争加剧,环境的复杂多变,极易产生各种不确定因素,增加财务风险。财务管理事关企业经济效益和未来发展,面对着各种风险,企业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评估控制,以降低风险的危害,减少企业损失,促进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小淋.浅谈企业财务风险管理[J].中国商贸,2012,27(6):109-111
[2] 周树理.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防范对策[J].会计之友,2009,24(33):129-131
[3] 姚彦丽.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关系探讨[J].管理观察,2013,22(36):155-156
[4] 陆云.论企业财务风险管理[J].商情,2013,28(41):109-110
[5] 李小彦.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探析[J].会计之友,2012,20(23):198-201
[6] 石宇.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策略[J].中外企业家,2013,24(27):129-131
[7] 吕珂.浅议企业财务风险管及防范[J].当代经济,2010,20(2):126-128
关键词:客运企业,交通安全,安全管理
引言
客运交通安全管理在整个公路安全管理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因为一旦发生客运安全事故一般损失和伤亡都比较大,进而就会造成严重的社会负面影响。因此对客运企业而言,做好交通安全管理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同样也是当前客运企业急需解决的重点问题。鉴于此,文章以此为背景,针对客运企业交通安全管理展开详细的讨论,希望能为同行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 交通安全管理对客运企业的影响
做好客运企业交通安全管理能保障社会的和谐稳定性,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具体而言,客运企业属于我国的经济基础产业,但由于客运企业具有风险高以及管理困难大等特点,使得其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尤为凸显牵。客运企业交通安全管理情况,不仅影响客运企业的利益,还影响着人民和国家的利益,因为一旦客运企业出现交通安全事故,对客运企业而言不仅影响了客运企业的正常运行秩序,严重时还会给员工的工作心态造成一定的创伤,最终可能会导致企业停产定,也就说会影响客运企业的效益。另外,对社会和人民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是很严峻的,如果事故的伤害很大,那可能就会影响社会的稳定性,严重时还可能会造成社会动荡情况,由此可见交通安全管理对客运企业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客运企业应该重点做好这一部分工作。
2 影响客运企业交通安全的因素
2.1 客运企业运营机制的转变
近些年因为运营机制的改变,我国的客运体制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客运体制开始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客车的产权构和驾驶员构成因此也变得更复杂。过去的客运企业一般都是专业国营客运企业承担,整体客运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都比较高,相关制度措施也都比较完善,再加上利益分配形式的合理性,使得驾驶员的自觉性基本都良好。但是当前随着国营客运企业的改制,导致现阶段的客运承担主力变成了个体车辆,出现了个体单车挂靠客运企业的现象。虽然各地的交通管理部门和客运企业都制定了相关的制度管理客运车辆,但是因车主、驾驶人员及客运企业责权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了很多车主或驾驶员仅顾眼前的经济利益,忽视了安全管理问题,最终引发了严重的客运企业交通安全,同时还限制了客运企业的发展。
2.2 客运企业驾驶员的综合素质
目前因客运车辆的组成结构的变化对客运企业的驾驶员整体驾驶技术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正如前文所讲的现在很多都是个体挂靠车辆,因而使得驾驶员的驾驶技术有所下降,尤其是部分中小型客运企业,在这些企业中很多驾驶员的技术熟练程度都不是很高,且行车经验也不是很丰富,甚至因未经过专业的培训使得很多驾驶员的职业道德素质水平也不高。还有一种非常突出的问题,就是部分客运企业受利益的驱动,直接雇佣亲戚、朋友做驾驶员,以此降低费用支出,这些驾驶员的综合素质能力不高,给客运安全埋下了一定的交通事故隐患。
2.3 客运企业的车辆状况
结合有关调查数据可知,在我国的交通安全事故中因客运车辆状况造成的事故问题大约占了所有安全事故的五分之一左右,这点也主要是因为新经营机制的影响导致个体客运企业受利益的影响,不重视安全管理工作,出现了搞“短期”经营的现象,所以就忽视车辆的维修和保养问题。还有就是部分企业为减少成本支出所使用的客运车辆比较老旧,再加上长期的超负荷工作状态,导致病车上路的情况很多,进而造成了客运交通事故的多发性。
3 提高客运企业交通安全管理水平的措施
3.1 完善客运企业的运营机制
为进一步完善客运企业的运营机制,可以通过成立驾驶员安全协会等方式公布客运驾驶员的违法行为,这样也体现了群管和社会化管理的优势,而且使用这样的方式不仅实践了对驾驶员的安全教育培训,还维护了驾驶员的合法利益。另外,政府还应该发挥自身的职责,对客运企业的所有车辆进行统一管理,对驾驶员进行统一招聘和一培训,把驾驶员绩效工资和客车收入分开,应该把奖金和安全成效结合起来。
3.2 联合交警部门和乘客进行管理
第一,客运企业应该和交警部门联合起来制定车辆违法抄告制度,比如说对那些每年违法记录超过十条,并且记分周期超过十二分的客车及其驾驶员进行监管,同时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给予处罚。必要时还应该把情况严重的行为汇报给上级相关机构,加快推进对记录仪的使用。第二,强化对客车通行秩序的管理。重点加强对疲劳驾驶、超员等行为的管理,情况严重的进行处罚,比如吊销驾驶证。第三,丰富客运车辆管理方式。可以使用客车的户籍化管理制度,加大对科技设施的应用,进行建档管理。鼓励乘客进行监督,客运企业可在营运时给乘客发放安全监督卡,以此实现客运车辆的动态监管,进而提升客运安全管理水平。
3.3 做好客运企业驾驶员的管理工作
第一,客运企业在招聘驾驶员是应该严格准入制度,所招聘的驾驶员的驾驶车型应该满足《机动车驾驶证》,且驾龄至少是三年。如果驾驶员存在违章积分满十二分或者驾驶证丢失、过期的坚决不能驾驶机动车。还有就是如果驾驶员有嗜酒、服用精神药品或患有禁止驾驶机动车疾病的不能录用。第二,按相关要求定期进行客运企业新进驾驶员和客车的备案。严格落实驾驶员“退出机制”。对存在酒驾、疲劳驾驶、超载及因过错造成伤亡等行为的驾驶员,进行再培训暂停其驾驶资格,另外如果出现了责任交通事故的每季度都要进行重点培训。对问题十分严重的必要时应该予以辞退。
3.4 严格进行客运车辆的检查和维保
第一,每周定期进行客车的全面检查,检查中应该重点把握以下几点内容:首先,驾驶员先要进行自查,其次专业检查人员依据检查项目检查,最后,检查维修人员对问题客车的处理情况第二,在客车出行前,客车驾驶员应该配合车检技师检查车辆;出行的途中驾驶员认真做好客车检查,了解客车的具体营运情况;客车返回后驾驶员要主动向车检员汇报出车情况,与此同时进行客车的全面细致检查。第三,客车的维护和保养。使用驾驶员申报结合安全生产部分下达的方式,对客车进行强制保养。对有安全隐患的客车按规定方式进行维修。
3.5 提高客运企业驾驶员的应急处理能力
在客运车辆运行时难免会出现突发事故,因此应该提高驾驶员的应急处理事故能力,因驾驶员此时的反应将关系到事故的轻重程度。在发生紧急情况时,驾驶员应该保持镇定,先避开损失大的方面,应该先转向再制动。另外,驾驶员还要掌握基本的紧急事故处理知识,熟悉客车性能同时作出正确判断。客车企业应为驾驶员提供模拟演练的机会,把理论和实际联合起来,以此提升驾驶员的应急处理能力,进而保障营运安全。
4 结语
综上所述,交通安全管理对客运企业有很重要的影响,因为影响客运企业交通安全管理水平的影响很多,所以需要客运企业在明确具体影响因素之后完善相应的提高措施,重点从客运企业的驾驶员、车辆、营运机制等方面入手,以此提升客运企业交通安全管理水平,进而为提高交通运输行业的整体安全性奠定良好的基础,最终确保客运企业能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张喜刚.道路客运企业交通安全管理探索与实践[J].交通企业管理,2014(11).
[2]汪慎敏.浅析道路客运企业安全管理对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影响[J].现代经济信息,2014(11).
[关键词]电力企业;安全管理
一、电力企业安全管理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人员素质的问题
员工缺乏安全生产意识这主要表现在员工对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执行不到位的情况下而进行的违章操作和指挥等方面。员工在电力安全生产方面缺乏一定的认识,在进行电力安全生产工作时,并不知晓或者不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操作,而只是习惯性的进行习以为常的违章操作和违规指挥,因而导致~些电力安全事故的发生。人是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企业员工的敬业精神、素质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稳定和电网的安全。
(1)生产一线人员力量相对薄弱。电网企业存在结构性缺员现象,特别是变电运行、检修、试验等工种,后备力量不足。一方面是近几年电网企业在减人增效方面,采取员工内退的办法,使一些基层骨干提前离岗;另一方面是电网设备档次提高而人员技能素质跟进不及时。
(2)由于存在结构性缺员情况,在主业生产岗位存在部分农电工混岗的现象。目前,农电工的政治待遇、经济收入、社会保障等问题还没有很好地解决,存在同工不同酬现象,带来农电工的不稳定,工作的责任心和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对电网的安全生产带来了不确定的因素。
(3) 生产现场仍然存在违章作业的现象。虽然电力企业用"三铁"反"三违"的力度一年比一年大,严格落实安全责任制和事故问责制的要求一年比一年严,但生产现场违章的现象并没有完全杜绝。
(4)其它方面的因素。存在领导干部安全职责落实不到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班组安全管理基础薄弱、安全隐患排查整改未形成闭环、农电安全管理基础薄弱、配网安全用电管理不严,安全用电宣传不够,农网涉外伤害等个别现象。
2.注意权力控制因素的影响。因为任何组织都由各种利益集团所组成,权力控制集团中的各成员都在不同程度地代表着某一集团的利益。一个组织的组织结构必然反映出最强利益集团的利益,或是多个较强利益集团之间的妥协。企业组织结构的再造的首要任务是对权力的重新分配。另外,企业的集权与分权是相对的,而且各有利弊。如果过度集权就会产生:不利于合理决策;不利于调动下属的积极性;阻碍信息交流:助长企业中的官僚主义。而分权也有其不可避免的缺陷:决策的统一性较差,需要进行统一协调,而协调也是需要时间和资源的;容易失去控制,形成分权单位权利控制的各方割据现象。因此,企业必须处理好集权与分权的关系。
3.建设安全问题。安全生产的主体是人,安全生产的实现要靠人来完成。因此,企业必须加强安全文化的建设,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不断提高职工的安全观念、安全意识和行为规范,营造良好的安全氛围,解决安全工作深层次的问题。加强安全获救教育,树立安全生产榜样,不断提高员工的安全忧患意识和做好安全工作的信心,不仅要通过企业内外事故的剖析,而且要建立电力生产事故警示教育室,展示恶性事故发生现场及当事人的照片,用血的教训来唤起员工地安全生产的责任心和自觉性。同时,要及时对安全生产做得好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分析、总结并推广他们的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
二、企业安全管理的主要对策
1.建立有效的安全管理体制。以“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为方针,建立企业安全管理体制。主要包括企业安全管理领导责任制,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及责任追究制度,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化制度,企业生产设备安全、环境安全等管理制度,企业经营安全管理制度,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企业人力资源安全管理制度等。
2.企业管理的激励机制和长效机制。目前多数企业在安全管理方面缺乏激励机制,突出表现是安全奖吃大锅饭,或有罚无奖。安全管理最重要的是预防,而不是事后处理。有罚无奖,常常使受罚人只认倒霉不认错,其他人袖手旁观,觉得事不关己。因此,安全管理的激励机制应当克服上述两项缺点,重奖预防事故的有功人员,通过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使有功者成为企业英雄,成为广大职工学习的榜样。安全生产有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要给予奖励,对违反安全生产制度和操作规程造成事故的责任者,要给予严肃处理,触及刑律的,交由司法机关处理。要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全面加强安全管理、安全技术和安全教育工作,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尤其在企业每年的各项先进评比活动中,要实行安全生产一票否决,突出安全生产奖励优先,奖励额度也应体现优先,促使员工自觉养成安全行为的习惯。
三、企业安全管理的主要措施
1.提高全员安全素质
(1)注重全员安全知识培训。加强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力度,普及设备基础知识,加强对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负责人、班组长的安全教育培训,重点讲解电网新技术、新设备知识,确保在岗员工对新设备的产品结构、技术性能、运行特点有全面掌握,对设备存在的缺陷能及时发现,出现故障能及时消除。
(2)注重技能培训和评选。加强首席师、技术能手评选和技术比武工作,在变电运行、电力营销、送电线路、变电检修等14个专业中大力实施"导师带徒"活动,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提升生产人员对设备的掌控能力。
2.加强设备运行、维护和管理
(1)以缺陷管理为中心加强设备管理。要应用好红外测温及成熟的在线监测和信息管理系统等技术手段,掌握设备运行状况,及时消除设备隐患。
(2)提高设备的检修质量。合理安排输变配电设备检修计划,做到“应修必修,修必修好”。加强设备检修管理,稳步推进输变配电设备状态检修,建立健全输电线路设备状态评估办法。
(3) 改善设备性能。增加和完善保证安全的技术手段,加快老旧变电站、输电线路的改造,提高电网输送能力和安全稳定水平,提高供电可靠性。
(4)加强监测与跟踪。对一时难以消除的设备隐患,加强监测和跟踪,制定完善的应对预案,采取果断措施,不能存在有任何侥幸心理和麻痹思想。
(5) 加强设备的运行管理。根据电网迎峰度夏、防洪、防汛等特殊时期保供电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强电网设备各个时期的运行管理,对重要输电通道、枢纽变电站定期巡视,重点检查。
四、结语
总而言之,只有不断加强电力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力度,转变电力安全的管理过程,树立电力安全的管理思想,加强电力安全的现场管理,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改变电力安全的详细方法,夯实电力安全的行动行为,增强电力安全的线路监督,才能确保电力企业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以构建和谐的电力安全环境。
参考文献:
[1]张蕊.提高安全意识推进电力安全生产[J].安全与健康,2006,(03).
【浅析企业安全管理】推荐阅读:
浅析企业信用管理07-24
基层企业管理浅析10-21
企业档案信息资源管理问题浅析05-31
浅析我国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管理论文09-08
浅析国有煤炭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及改进对策06-01
浅析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09-08
浅析企业员工招聘06-08
浅析华为企业文化09-07
浅析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回报06-27
民营企业薪酬制度浅析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