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功能性体能训练及其在运动健康中的应用

2022-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一、前言

功能性训练是人们在运动受伤或者外界伤害以后,某部分身体功能丧失,然后通过科学的方式进行功能恢复。相比之外,我国对功能性体能训练的研究较少,不过此种态势正在逐渐发生变化。在更多专家、学者的研究下,发现功能性体能训练的优势体现在诸多方面,并且与运动健康存在十分紧密的关系,需要相互结合提高训练方法的科学性,实现健康运动、康复训练的目的。

二、功能性体能训练的主要内容

(一)基本动作模式训练

动作即为以人体自身动力为前提,通过改变运动轨迹、身体姿势而形成肢体移动。其中,基本动作包括躯干前后倾旋转、抬举、伸展、马箭步、跨越、踏步、蹲起七个模式。美国运动训练机构创始人认为,动作模式主要是以中枢神经系统为基础,筋膜、肌肉、关节等组织对实现“存储”在脑中的动作程序予以执行的构成。对于以上的七个基本动作模式而言,会在神经系统的控制之下,确保肌肉、关节参与其中,经过多种形式的组合而形成的一种技术动作。因此,如果将体育运动视为一个金字塔,那么基本动作模式属于最为基础的一层,直接影响着运动技术的展现效果。也就是说,只有掌握准确、规范的基本动作模式,才能够提高柔韧、耐力、力量、速度等训练的效率。由此发现,功能性体能训练有效弥补了传统训练的不足,密切了人体、动作与体育之间的关系,在强化训练效果的同时,可以避免人体在运动期间发生损伤等风险。同时此种训练方式,还有效强化了基本动作模式训练的时效性、科学性[1]。

(二)核心区力量训练

对于核心区力量(躯干支柱力量)而言,即髓关节以上、肩关节以下的部位。其中,由髓关节、骨盆、腰构成一个整体,包含29块肌肉。通过对核心区力量进行训练,能够提高身体动态的稳定性。只有将其作为前提,才能够确保体育运动中复杂的动作得以实现,并形成更加完整的动力链。以传统的方式进行核心区训练,存在过度重视四肢训练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体育训练的科学性,无法实现核心区力量、四肢力量的整合。如果在完成技术动作期间,运动人员缺乏核心区力量,必然会导致动作失衡、运动链不完整的现象,严重的情况下会出现运动损伤。相比之下,在功能性体能训练理念视域下,重视对核心区力量的训练、提升,同时使其可以与四肢力量相互协调。基于此,可以激活身体各个部位的肌肉力量,便于在运动过程中实现协调、稳定的目标。在科学的训练模式中,能够提高神经系统的敏感性,从而可以提高训练工作的效率。这一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悬吊、瑞士球等核心区力量训练工具的作用。

(三)训练与康复结合

在传统的体能训练中,主要以“超量恢复”理论为主。具体而言,确保运动员的休息、营养以及恢复水平、训练负荷为正比。因此,运动员常常处于超负荷的训练状态下。长期发展中,“超量恢复”理念、“三从一大”原则一直指导着实践训练。正是在该理念、原则的指引下,使得我国竞技体育水平形成了质的飞跃。但是,受爱国主义的感召,运动员只能在伤痛的状态下参加训练、参与比赛,最终导致严重的运动损伤出现,进而缩短了运动员自身的运动寿命,导致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出现瓶颈。

在功能性体能训练的指导下,竞技体育人员已经认识到传统训练理念的不足,主动打破以往训练模式的枷锁,将康复与训练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为运动员营造一个更加和谐的训练环境。不仅如此,在体育训练的过程中,还将恢复、康复等理念与方式渗透在其中,确保运动员能够实现恢复、训练的同步化。因此,在根本上提高了运动训练的效率、质量,同时可以帮助运动员形成最佳的运动训练、竞技比赛状态[2]。

三、功能性体能训练在运动健康中的应用

(一)功能性体能训练在青少年体育教学的应用

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其充满活力、意志坚强、体魄强健、身心健康,是民族生命力旺盛的表现,也是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在素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学校体育教学加大对青少年身体素质的重视,并依据功能性体能训练理念,对青少年身体素质的发展阶段进行划分。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在柔韧性、爆发力、耐力、协调性以及速度等方面就会发生不同变化,只有进行科学训练,才能够确保青少年体育教学的效果。与传统体育教学相比,功能性体能训练更加重视学生生长发育的规律。

例如:初中生基本处于12岁至14岁阶段,这一期间是柔韧性、协调性发展的敏感时期。因此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将小腿三头肌、拉伸训练、盘腿下坐、弹力带射箭、双人旋转、瑞士球训练、青蛙蹲等内容,作为体育教学的重点内容。除此之外,以功能性体能训练为前提开展体育教学,还能够有效矫正青少年的不良身体姿态,实现对肥胖问题早预防。例如:在核心区力量训练中,可以通过克服自身重量、抗阻等方式,实现对髋关节、腰椎、肩关节等部位的训练,增强青少年盆骨、肩胛骨以及脊柱的稳定性,有效避免出现驼背、脊柱侧弯、双肩不平等身体形态问题。另外,还可以结合功能性体能训练的内容,实现无氧能力训练、有氧能力训练的交替融合,促进学生心肺功能的发展,从而有效提高青少年的身心素质水平。

(二)功能性体能训练在群众体育健身中的应用

在新时代背景下,“健康梦”已经成为社会群众广泛关注的话题。但是在运动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损伤问题,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运动爱好者的兴趣,同时也无法实现运动健身的目标。究其原因,群众在体育健身的过程中,其采取的训练方式存在不科学、不恰当的现象。只有运用功能性体能训练对其进行调整,才能够转变传统的理念与模式,确保群众可以在科学、健康的理念下完成健身。也就是说,以体育运动等非医疗方式,强化健康人与正常人的生命表现。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将功能动作训练、功能动作筛查应用在其中。

其中,功能动作筛查是个体在一个重复、系统的动作模式中,对其完成动作质量的比例进行标准化筛查,从而掌握个体的体育能力水平。主要的内容是七个基本动作模式检测,而每一个不同的动作均对应不同的评分标准。相关人员可以将其作为依据,实现对群众体育能力的测评。根据最终筛查的结果,可以结合功能性体能训练的思想理念,实现对功能动作训练模式的调整、创新,从而实现对以往不正确训练方式的调整,恢复群众不平衡、不对称的身体形态。这一过程中,主要的训练内容包括动作准备训练、支柱准备训练、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力量与爆发力训练、动作技能训练、恢复再生训练以及能量系统发展。目的是降低群众在运动健身过程中存在的运动损伤,从而有效提高健身效率以及运动水平[3]。

(三)功能性体能训练在运动损伤防治中的应用

在我国竞技体育的长期发展中,运动员能够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地参与训练。但是运动损伤会缩短运动员参加运动的寿命,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以功能性体能训练为基础,可以有效转变传统训练模式,为运动员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体能训练计划,完善运动链条,并确保人体姿态的健康性。

例如:击剑运动员在参加比赛中,出现半月板损伤的现象,其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对半月板进行切除。完成手术以后,需要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功能恢复训练。其中,每周需要训练十次,每一次时长为两小时。通过功能性体能训练,可以有效强化受伤半月板的功能,缩短了运动员技能恢复的周期,使其可以更快地参与到后期训练以及比赛中。除此之外,在马拉松训练中,也很可能会导致肌肉损伤等问题,因此在恢复训练的过程中,同样应该以功能性体能训练理念为基础。具体而言,在对运动员身体各项指标进行检测以后,由营养师对餐食进行合理搭配,同时由健康师设置体能恢复计划,确保各项工作可以相互协调,帮助运动员尽快恢复身体机能、参加训练。

四、结语

综上所述,功能性体能训练所包含的内容较多,而不同的内容需要应用在不同的运动健康中。在这一前提下,可以调整青少年体育教学的模式,确保训练强度符合其需求。同时,在社会群众进行体育健身的过程中,也可以渗透功能性体能训练,从而能够提高体育能力,实现强身健体的目标。不仅如此,运动员在出现运动损伤以后,也可以以功能性体能训练为基础进行防治、康复,促进竞技体育与远动员稳定发展。

摘要:功能性体能训练诞生于运动康复领域,并已经被广泛应用运动健康中。文章主要结合笔者的经验,对功能性体能训练的内容进行分析、总结。然后根据运动健康的类型,探究功能性体能训练的具体应用方式。基于此,可以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强化体育训练的科学性,避免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

关键词:功能性训练,体能训练,运动健康

参考文献

[1] 徐翠丽.功能性体能训练干预对大学生中长跑影响的实验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9,27(6):47-48.

[2] 里斯娜(FATHIMATH RIZNA).功能性训练对老年女性肩关节活动度影响效果实验研究[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19.

[3] 黄英,郭玉.“功能性体能训练”手段发展灵敏与协调素质的实验研究——以小学四年级为例[J].当代体育科技,2018,8(35):235-237+239.

上一篇:有助于提高视光学生职业能力的课堂教学策略研究下一篇:浅析云南农业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