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实践功能

2024-05-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哲学的实践功能(精选11篇)

哲学的实践功能 篇1

一、哲学的性质

(一)哲学是使人聪明的学问

在古希腊语中,“哲学”是“爱智慧”的意思,是使人聪明的学问。为什么?这是因为: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哲学将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世界观系统化、理论化,形成一定的哲学理论体系。这个体系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性,因此,它能给人以智慧,并能使人坚定自己的信念。

2、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世界非常复杂,反映这个世界及其发展规律的具体科学也非常复杂,但概括起来无非是三大类:自然知识(研究自然界及其发展规律)、社会知识(研究社会及其发展规律)、思维知识(研究思维及其发展规律)。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有区别也有联系。

区别:具体科学研究物质世界的某一方面及其规律性;而哲学则研究整个世界的本质及其规律性。

联系: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哲学反映了各门具体科学中最一般的本质和规律,因此,它能给人以智慧。

3、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人们的世界观总是通过人们观察和处理具体问题的态度、方法表现出来。用一定的世界观为原则指导人们去观察、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就是方法论。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在哲学这个层次上,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方法论也总体现着一定的世界观。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使抽象的哲学理论能够指导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使哲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使人们更具有智慧。

(二)哲学是大智慧

亚里士多德:哲学并不是一门生产知识,因此,人们研究哲学是为了摆脱无知和追求智慧,而不是为了实用。

费尔巴哈这样说过:动物只为生命所必需的光线所激动,人却关注那遥远的星辰所发射出来的无任何功利性质的光线。

总之,哲学是大智慧,是大学问,懂了哲学道理,就抓住了事物的根本。哲学是大智慧,是大学问。它不是一种实用技术,但是,不实用并不等于无用。

哲学的实践功能 篇2

一、《乐记》在社会功能意义上的音乐哲学观

《乐记》在社会功能意义上的音乐哲学观包括五个方面。一是教化功能。《乐记》认为国家的治理需要音乐的教化功能来完成,通过音乐的美学作用,来净化社会的世俗风气,使社会得以净化,这是《乐记》的教化功能,也是先王提倡音乐的最初想法。这与《周礼》所云“以乐教和而民不乖”是一脉相承的哲学道理。二是政治功能。《乐记》指出:“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 天地之序也。”“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大乐必易,大礼必简。”“乐者为同,礼者为异”。以礼、乐的互相配合作为实行阶级统治的基础,“礼乐刑政, 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把音乐与道德、法律、政治同等看待,对它在国家上层建筑中所起的作用,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乐记》认为德音在形式上是“皆安其位而不相夺”,即乐言的稳定性强,而倾向性弱,在内容上应表现“平和之德”,曲调谐和而宽广。溺音是《乐记》反对的,溺音即乐音进进退退,比较杂乱,“乐而不安”, 对君子来说千万不要接受这种音乐。溺声乃国家灭亡之声。三是修身功能。《乐记》非常强调音乐的修身作用, 认为“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 将以教民平好恶,而返人道之正”。提倡音乐艺术形式的开展,需要考虑政治的因素,并要为道德伦理起到推进的作用。这种适应朝代的音乐哲学观,是非常顺应时代潮流的,在当时的形势下,起到了对伦理道德的制约作用。四是愉悦功能。《乐记》反复强调“夫乐者,乐也, 人情之所不能免也”。音乐的愉悦功能是指通过音乐, 激发人内心愉悦的情感,再怀着愉悦的心情去感受音乐的美,达到修身养性,教化世人的目的。这是人类社会与人类精神世界所需要的,所谓“足以感动人之善心而已矣”。五是伦理功能。《乐记》说:“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 众庶是也。惟君子为能知乐。”音乐,只有合乎人类的审美标准和道德标准,才能激发出人们对于音乐的审美感受。这种观点的一个消极影响是在一定程度上对俗乐产生很大的排斥,而对崇尚雅乐却给予了足够的肯定, 由此可见,这种音乐观还是对音乐的发展具有着一定的局限性。

二、《乐记》强调音乐的教化功能,阐释了音乐 与现实生活的关系

数千年来,中国古代儒家一直都重视音乐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强调“乐教”,强调“乐与政通”。《乐记》继承并发展了这一哲学观念,认为音乐比其他艺术感人更深,因而对音乐的教化功能给予充分地肯定。《乐记》认为音乐“动于内”、“感人深”,所以音乐可以用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人如果被外界事物引诱,而不去节制欲望,就会灭绝“天理”,丧失天赋善性,堕落为禽兽。这是“人之初,本性善”的哲学观念。而音乐既然体现“天理”,就可以起到“平好恶”、节“人欲”而存“天理”、“反人道之正”(《乐本篇》1982:6) 的作用。《乐记》高度评价了音乐“节欲反正”的作用, 音乐“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使“君子以好善,小人以听过”。音乐能使人修养身心,能培养各种美德,能使人内心平和,性命长久。所以“致乐以治心”,“不可斯须去身”。《乐记》从音乐“审一以定和”的和谐论出发,提倡通过音乐来完成人际关系的协调发展,使人与人之间形成和谐共处的良好社交关系,这也是音乐从“和谐”出发的重要目的。音乐是能够使人感受到快乐情绪的,因而能使人们欣喜欢爱,相亲相敬,在不同场合下奏乐能使君臣和敬、老少和顺、父子和亲。所以《乐记》说音乐就是用来调和人际关系的。《乐记》更强调音乐的教化和政治作用,认为音乐是从内心产生的,有“静”的特点,能使民心向善,能使社会“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乐象篇》1982:28),因而用音乐进行教化,就能使人民走向正道;倘若“乐教”不及时,则会像寒暑失时、风雨失节那样给社会带来灾害(《乐施 篇》1982:21)。“生民之道,乐为大焉”(《乐象篇》1982:30),音乐可以使百姓“无怨”、“不争”,使“暴民不作,诸侯宾服,兵革不使,五刑不用”,从而达到“揖让而治天下”的目的(《乐论篇》1982:10)。《乐记》认为音乐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对音乐的社会功用作了最高的评价。其中的一些观点是可取的, 也是符合人类发展的规律,如音乐可以改善人心、延年益寿、和睦人际等观点,就是具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和理论基础的。但还有一些观点是不可取也没有任何理论根据的,如音乐可以使人民“无怨”、“不争”,可以达到“揖让而治天下”的目的,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幻想。至于认为音乐不仅可以“用于宗庙社稷”,而且可以“事乎山川鬼神”,能与天地相合,和鬼神相通,使宇宙大放光明、曰月运行有序、四时风调雨顺、万物生长繁茂, 就更将音乐的社会功能夸大到荒诞的地步,堕入了“天人感应”的神学深渊。

哲学的实践功能 篇3

【关键词】哲学课 素质教学 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B-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027-01

在我国教学改革工作中素质教育一直是改革的重点方向所在,各科教学对素质教育的开展都有义不容辞的义务与责任。高职哲学课堂正是通过哲学教育将培养渗透到学生各类素质的培养中。哲学不仅在素质教育的制定方案中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同时对高职学生各项素质能力的培养有有效助力和促进作用。

一、有利于学生明确生活价值与意义

一切科学都是经验科学,这是源于对经验对象的直接描述,而哲学则是站在反思的角度进行思考。哲学的反思的目的在于为世界提供一个“绝对”、“永恒”的依据,这是无限的理由,是对“世界之根”的本源寻找。这种哲学所蕴含“寻根意识”,不仅是人类思维中、本性中所特有的探究事物终极,探究所有未知,追本溯源的本能反应。同时,这更是人们本性深处,人们内心最深处对人生意义、人生归宿的思考与追索,这种精神上、凌驾于俗物之上的思索恰恰能够为大家指明前进的道路与方向。哲学反思的真正旨趣不在于世界的统一与一切的基础,而在于对人的“终极关怀”。在哲学反思过程中所揭示的“真相”及其对基础意义的确定,是为给人们构建一个稳定的精神世界与家园,继而为人们能够在有限的生命中的不断探索提供一个可以放心依照的基点。在现今飞速发展的社会,人们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同时,我们的精神生活却出现了空前的危机,各类恶性事件的发生无不体现出了我们精神世界的匮乏,缺乏哲学的指导与理性的思考,更少有人去明悟应当如何生活,为什么生活,生活的意义又在何处。哲学的教学意义,也同样在于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此基础上,我们秉承着明确人生信念的追求与生活更具价值和意义,我们灵魂也方有真正的归宿,有了安身立命之所。

二、哲学课对保持自身的怀疑和创新能力具有激励作用

哲学具有强烈的批判性,批判的思维向度与其他思维向度不同,它不是在求真维度上而是在价值维度上的再思考,它不是对现存对象的如实解释和论证,而是对对象有质疑、审视和价值评判。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典型地体现了哲学的批判性,它要求重新审视人与社会的现状,提醒人们要保持思维的怀疑能力,要能够在对事物作出肯定的理解的同时作出否定的理解,要认识到被认为是正确的东西可能会有“另一面”,要考虑到我们已经习以为常、信以为真的东西也许不那么可靠和可信。马克思主义哲学反对盲目固守原有的模式,反对停留在那些片面的、有限的、直接的满足上,而是主张在对过去的、原的有、现在的东西的质疑、批评、评判中否定它、超越它,从而从既成的不完善的现状中跃起,幻想和建构理想的完美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性对于当代高职生保持心灵的怀疑和独立思考能力,保持创新与开拓精神具有强大的激励作用。[1]

三、哲学课对高职生认识和改造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它一切哲学的主要的和显著的特点之一。在西方,虽然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早就使用了“实践”一詞,并且康德提出“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划分,第一个把实践引入哲学,但是,第一次真正在理论上给予实践以全面而科学地论证,把实践作为一个基础性的哲学范畴,并在实际中彻底贯彻实践观的,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在理论上论证了实践的含义、地位和作用,更为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就是实践的产物并始终致力于把自己的理论付诸实践,化为群众的行动,化为变革世界的物质力量。正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实践性,才有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并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时代的变迁中能永保青春活力。高职生只要深入理解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全方位的意义和作用,就能够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同具体实践相结合,切实地解决实际问题,在变革现实的同时造就新的自我。[2]

四、促进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

高职生通过各门学科获取各类学科知识经验,收获文化与成长,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有别于其他科目,对诸多具体科目的概括与总结,是对宇宙外物的普遍规律与本质进行研究的科学,也是最高层次,凌驾于其他学科之上的知识。一方面来说,作为人文科学的核心课程,哲学课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有着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哲学作为方法论与世界观的统一,作为一切探索者的理论依照,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同时能够培养学生掌握更为成熟、科学的思维方法,继而解决实际问题。应用到其他学科中,其余各门具体学科和研究提供了有效方法与指导作用,哲学课于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无疑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3]

五、帮助培养健康的身心素质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的身体是学生学习生活以及今后在工作岗位努力工作的先决条件,没有了良好的身体素质,学习工作自然无从谈起。而良好的心理素质则能够让学生笑对生活,情绪稳定,以良好的心态应对学习、生活与工作中的顺境与逆境,无论成败都能够保持良好的心态。身心素质的培养则是要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继而能够更正确的应对学习生活以及其他各个方面。[4]大量事实经验表明,哲学课在学生身心素质的培养中同样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一个人唯有在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之后方能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与完善的心智结构,反之则容易出现心胸与思想狭隘等情况,无法承受挫折与失败,更不能正确的看待人生中的顺境与逆境,甚至因为一次的失败而从此一蹶不振。这种无法面对挫折与困境,无法正确面对生活的态度由于其心理的郁郁往往也会对身体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俗语道:“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即是如此。相对于悲观的人生态度来说,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更能够让生活充实,积极应对生活中的各种事件,继而收获精神境界的升华,不自卑、不自傲。生活中的许多事情也正如“吸引力法则”所言,唯有我们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方能收获喜悦与成功。反之,则往往是抑发失落与困苦。哲学的意义正是在学生迷茫的生活路途中给予指向和引导,让他们能够以正确、良好的心态应对学习生活,从而培养出具备良好身心素质高职生。[5]

参考文献:

[1]陈建峰.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教育的灵魂与核心[J].商业文化(下半月). 2011(08).

[2]王春河,岳学友.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河南农业. 2007(10).

[3]张桂荣,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价值功能[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3(06).

[4]毛远芳.培养创新人才 建设创新型国家——谈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基本方法[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12).

哲学的实践功能 篇4

论哲学作为人文素质教育核心的意义和功能

哲学文化的本质决定了它在人文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哲学对科学的.统帅和引领关系体现了哲学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哲学素质教育既有丰富的内涵,又有现实的功能.学校、教师、学生作为管理、教学和学习活动的主体,在加强哲学素质教育过程中分别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 者:戴胜华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马列主义理论教学部,河北,石家庄,050016刊 名: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IJIAZHUANG VOCATIONAL TECHNOLOGY INSTITUTE年,卷(期):15(5)分类号:B-49 G40-012关键词:哲学 人文素质教育 方法 德性

哲学的实践功能 篇5

论马克思哲学是实践的人本主义哲学

哲学作为一种世界观,首先是理解世界的方式.在哲学史上,凡是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为外在的客观物或超人的神,形成了各种形式的唯物论和宗教神学;而将世界本质归结为内在的主观精神或自我意识.从而导致了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哲学.直到近代马克思哲学--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的结合体--的诞生,才形成了对世界理解的`正确的科学的方式,马克思哲学与以往哲学的不同点在于过去”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一卷P19)马克思将实践作为切入点展开了对人的哲学沉思.并逐步形成了他的实践人本主义哲学,标志着人是现实的、历史的人.

作 者:张学成 张爽 Zhang Xuecheng Zhang Shuang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刊 名: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MUDANJING TEACHERS COLLEGE(PHILOSOPH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2) 分类号:B0 关键词: 

哲学实践观的地位与作用 篇6

哲学实践观的地位与作用

实践是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因为实践观的产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实现革命变革的根本之点,实践观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既区别于唯心主义,又超越了旧唯物主义.实践观贯穿在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容之中.

作 者:李育红 LI Yu-hong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甘肃・兰州,730070刊 名:西北成人教育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THE NORTHWEST ADULT EDUCATION年,卷(期):“”(1)分类号:B0关键词: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

哲学的实践功能 篇7

一、实践概念的产生

哲学的发展史表明,希腊哲学在苏格拉底之前主要以自然哲学为基本形态,到了苏格拉底的时代,哲学的研究对象从以自然为主转向以人自身为主,形成了人的哲学。世界包括人,所以自然哲学似乎也包含了人的哲学,人的哲学没有独立出来从而与自然哲学并列。当时的自然哲学家也会探讨关于人的话题,但是那还不是今天意义上的人的问题,还谈不上实践哲学的产生。

人的问题的本性逐渐凸显,使得实践问题产生萌芽。当人们意识到人类生活中的很多因素是可以因时、因地而异的时候,便产生了自然和习俗的区分。人的问题与自然的问题都是可以变化的,而且人的变化可以加入人为的选择因素,所以就产生了“应该怎么样”的问题,这与“世界是什么”不同。新的、明显区别于以前的自然哲学观念的意识产生,人的问题的本性呈现出来,实践问题也就蕴含其中了。

虽然在亚里士多德之前已有人探讨过实践问题,柏拉图也使用过“在实践中”等语词,而且与毕泰格拉斯学派就理论知识及其应用问题发生过争论,但是他们对实践的背景没有达到充分的意识。在柏拉图的基础上,亚里士多德第一次明确地提出来实践的概念,建构了历史上第一个实践哲学的理论体系。

二、实践概念的含义

亚里士多德在多种含义上使用过实践概念,其中最确定的用法是把人类活动一分为三的“三分法”,这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活动类型区分,而是对实践问题学理意义上的回应。亚里士多德的三分法把人类的活动划分为理论领域、实践领域和创制领域三个部分,因为理论活动不能有效地涵盖或者说推出其他的活动,所以亚里士多德想到了创造一套实践哲学。而造成这种理论不能涵盖人的行为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的人类活动具有选择性:人在行动中既可以选择这样做,也可以选择那样做,与其他存在物都不一样。亚里士多德把以人为研究对象,来探讨有人参与其中的情况下人的行为如何趋向好的哲学作为人的哲学,这种学科的研究对象就叫做实践。实践和理论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理论的本性是求知,实践的本性是求善;理论的特点是沉思,实践的特点是行动;理论的求知只能通过对普遍的沉思来获得,实践的求善只能通过对特殊性的操作来达到。

亚里士多德是从目的在于自身的实践来思考自由的概念,即从行为的完成和本身自足的生活方式来思考人的自由。在本体论的意义上说,自由就是不受任何外在东西决定的存在,自由的无条件性的一个意义是无外在目的,否则的话,自由便成了追求目的的手段而不得不为目的服务、为目的所制约,这样就不自由了。自由的起源不应该在自由的外面去寻找,而只能在寻求、实现自由的过程中去寻找。换言之,自由就是以自身为目的的活动,因而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概念内在地包含着自由的价值。

亚里士多德通过对实践是目的在其自身的活动这个最本质规定的揭示,说明实践作为人的存在方式是趋向自由的自我实现过程,并在趋向自由的意义上把思辨看作实践的最高形式,展示了实践之于人的自由和幸福的价值和意义,为其后的实践哲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路径。

三、亚里士多德实践概念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实践概念凸显了人类生活中一个以自身为目的的行动领域,在这个领域中行动是由人自主选择的,而且本身就是目的。这是亚里士多德在哲学上的一大理论贡献,在此之前,只有理论活动才被看作目的性的活动。亚里士多德将行动看成与理论活动并列的目的性活动,这是一大创新,对后世的西方实践哲学,包括马克思的实践哲学,都有明显的影响。

马克思是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的真正继承者, 把实践和人的社会性联系起来,认为实践的人的现实的、历史的人:其本质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内在的批判和超越, 也是真正向现实生活的回归。

马克思把亚里士多德的劳动和实践结合起来,一方面,把劳动的生产性看作包括实践在内的人的全部生命活动的本性,从而把人类历史看作人类自我产生的过程。另一方面,把实践的目的性看作劳动的本质,把劳动从充当手段到充当目的的变化看作历史运动的价值指向,从而为劳动和劳动者的解放,为人类的普遍自由提供了本体论基础。此外,马克思还从实践出发将科学理论和实践统一起来。所以,马克思的实践思想在西方哲学史上不是一种断裂式的革命,而是对亚里士多德所开创的西方实践哲学传统的综合创新。

摘要: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实践哲学的创立者, 他把人类知识和活动三分为理论、实践和创制。实践主要指追求伦理德性和政治公正的行为。马克思的实践是亚里士多德的劳动和实践的结合, 同时又与科学理论具有统一性, 这是对亚里士多德传统的一次综合创新。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实践,实践哲学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59

哲学的实践功能 篇8

关键词:领导干部;哲学;和谐;战略;文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2)15-0095-02

企业经营管理决策,事关企业全局利益和长远发展。正确地进行决策,是企业领导者的首要职责,它既是衡量企业领导者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企业领导能力的集中体现。学习哲学是培养和提高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能力,处理和应对复杂事物能力,辨析和解决矛盾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中电投宁夏青铜峡能源铝业集团有限公司(宁夏能源铝业)实施战略重组三年来的不懈历程正是企业领导以哲学思想指导企业发展的重要实践。

一、辩证统一,实现和谐共赢

辩证统一,是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基本觀点,也是我们面对问题时,最常用的一种思考方式,它指导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既要看到事物共性的一面,又要看到事物对立的一面,要以坚持全面发展的高度为前提,把二者有机统一起来,以实现两者和谐发展的目的。宁夏能源铝业的诞生正是这一理论的优良产物。

2007年11月,中电投集团公司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扩大内需政策,与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签署《能源开发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着力打造宁夏产业集群,但考虑到区域、资源、人才等因素,只有与当地企业合作,才能最有效地在短时间内建立起一个能担负产业集群建设大任的实力企业。放眼宁夏,青铝集团是一个由宁夏回族自治区国资委监管,始建于1964年的国内有色金属领域骨干企业和自治区区属最大的国有企业,自1978年以来连续赢利,连年进入中国企业500强,但到2008年,面对突如其来的全球经济危机,市场萎缩、成本上涨、企业资金短缺等棘手问题一拥而上,公司领导正研精苦思,寻找出路,谋求与有实力的企业合作。中电投想发展,青铝集团想走出困境,两个企业异曲同工、一拍即合。于2008年底,实施战略重组,成立中电投宁夏青铜峡能源铝业集团有限公司。本次重组,充分发挥了两个企业在区域、资源、人才、产业、资金、品牌等方面的优势,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推进了中电投集团公司在宁夏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的实施。可谓强强联手,优势互补,互惠双赢。重组三年多来,公司攻坚克难、奋力拼搏,一年一个大台阶,迅速崛起在宁夏大地,取得了社会瞩目的卓越发展成效,为宁夏经济跨越式发展做出着积极的贡献。

二、思想入手,坚持文化引领

哲学被爱因斯坦称作“所有自然科学之母”,企业的发展必须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而市场经济规律属于经济哲学重点研究的范畴,企业管理学在发展过程中,离不开哲学的指导。哲学的思想是博大的,只要它能被管理者掌握,就会爆发出巨大的力量,从而指导企业在竞争中战无不胜。

战略重组,是一种进步,也是一项充满风险的事业,是一柄既可能战胜对手又可能伤害自己的双刃剑。宁夏能源铝业富有行业与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意识、体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代表生产力发展要求,广泛、深入地渗透、贯穿、作用于企业发展的全过程,是推动企业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源泉。

青铝集团是有色金属行业一个有着40多年发展历史的企业,已进入成长的壮年期,宁夏能源公司仅仅成立了半年,可以说只是一个初生的婴儿。两个企业的重组,面临着较大的思想文化差异。这种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给企业重组带来了种种障碍和困难。但是,辩证地看,正是由于存在着企业文化差异,才给企业发展提供了众多的空间和机会,为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人提供了更多施展才能的机遇。对此,公司在重组的过程中加强文化融合,坚持以理念聚人心,以文化促发展,努力消除不同企业、不同行业、不同地域文化、不同发展背景的文化碰撞与冲突,着力建立符合公司发展战略、体现企业特色的文化体系,逐步实现企业文化与发展战略、企业发展与员工发展、文化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和谐统一,为公司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支撑。促使公司在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不仅实现了企业的平稳过渡和全面融合,并且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蓬勃发展,实现了里程碑式的跨越。在随后的发展建设中,文化的作用又得到了更大的突显。坚持铝业传承和发扬青铝精神,在科技功关、强化执行方面狠下工夫,以文化带动科技发展,“QTX”商标荣膺中国驰名商标。战略重组三年多来,宁夏能源铝业各项工作稳步推进,规模效益逐年增长,职工队伍素质逐步提高,荣获推动宁夏回族自治区可持续发展“十佳功勋单位”、“宁夏十大企业”等称号,位列自治区百强企业第三名。成为中电投集团重点建设的五大产业集群之一和自治区优先打造的五大产业旗舰之一。

三、战略定位,明确发展目标

企业战略思维是建立在系统性、创新性、全局性的思维,这就要求每一个企业决策参与者必须站在企业的发展高度去把握、驾驭、综观全局,以哲学所具有的宏大的系统性与巨大的逻辑感,在最博大、最深刻的层面上去把握企业发展战略与这个时代的世界的统一性,并以此诠释企业发展战略在这个时代现实世界的动态现象,以提高企业在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竞争能力。

宁夏能源铝业贯彻中电投集团公司“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宁夏自治区发展规划、符合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的原则,确定了“以煤为基础、以电为支撑、以铝为核心、产业一体化协同发展”的总体发展思路和“三步走”发展战略。明确公司作为中电投集团公司重要的产业集群之一、发展战略重要组成部分的建设者,坚持致力于把宁夏产业集群打造成为集团公司煤、电、有色金属、煤化工产业链协同发展的产业集群的战略定位和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建成国内技术先进、影响力强的电解铝生产企业和整体实力突出、可持续发展能力强、文化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的大型综合能源铝业集团的思路目标。目标的确立让企业理清了短期内做什么、中期做什么、长期做什么的工作思路。同时,围绕不同阶段的目标,做好发展规划,并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修正。战略部署与发展定位使公司充满着机遇,充满着希望,充满着生机。

四、分析矛盾,保持连续赢利

矛盾分析法主张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住重点和主流,它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基本核心方法之一,对研究社会现象具有普遍适用性。它不仅能说明现在,而且能预测未来。尤其对宏观的、复杂的问题的研究,有独到的作用。

公司重组三年来,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领导干部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思考问题、谋划工作、解决困难,沉着应对、多措并举、攻坚克难,保持了各项工作稳步有序推进,连续三年保持盈利,实现了“十二五”暨“三步走”第二阶段的良好开局。

一方面,坚持“两点论”,防止片面性。在工作中,既看到面临的困难又看到发展的机遇,既重視发展又不唯发展,既注重建设的速度又注重建设的质量,做到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启动了青铝股份异地改造、青铝自备电厂、临河电厂、中卫香山风电、吴忠光伏发电等项目建设,红一煤矿、中卫热电厂、枣泉电厂、煤化工等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进,煤电铝产业链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正从单一电解铝企业向综合能源铝业集团积极转变。在干部工作中,既以发展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又不重才轻德,忽视对思想品德的考核;既重视干部的培养选拔,又不忽视干部的教育监督管理。始终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努力加强各级“四好”领导班子建设,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好各级领导班子的整体合力。坚持干部公开竞聘机制,竞争性选拔成为人才选用常态。认真落实干部末位淘汰制,加大了干部轮岗交流力度,形成风清气正的用人环境,为公司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证。另一方面,坚持“重点论”,抓住关键点。在公司发展过程中,既坚持全面发展,又强调突出重点,在发展中、联系中和全局中把握主要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力度,防止和克服“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眉毛胡子一起抓”的现象发生。公司在发展的各个阶段,注重分析形势,重点攻破。重组初期以完成重组整合、确保生产稳定为重点,成功回购股权,搭建组织架构,梳理管理界面,制定工作流程,保持收购资产业务和职工队伍思想“双稳定”。继而以“保发展目标、抓利润增长、促战略转型”为重点,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坚持控亏减亏;注重协同发展,坚持加快项目建设;推动企业战略转型,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保持了较快发展势头。

五、勇于实践,实现快速发展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写道:“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宁夏能源铝业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指导思维、指导发展,再从发展中认识不足,总结成果,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2011年,公司煤矿项目列入国家煤炭工业“十二五”专项规划草案。热电及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发展取得重大进展,成绩显著。电力生产强调EPC总承包机制,加强工程质量建设,机组空冷排汽装置气密性试验、真空系统严密性试验、机组漏氢率均优于设计标准,主机最大轴振创中电投集团公司新建机组标杆水平。公司电解铝产能达到115万吨,成为全国最大的单体电解铝厂,进一步增强了铝业规模优势,增强了行业话语权。

从宁夏能源铝业的成长建设中,我们不难得出结论:新的提高根源于新的思维层次,新的发展有赖于新的思想境界,领导干部只有善于运用哲学提供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分析问题、创新思路,才能切实有效地推动工作、促进发展。正如霍金森所说:“在管理的武库中,最具威力的武器还是哲学。”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 郭正红,迟梅花.矛盾分析法是公共政策分析的基本方法[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0(3).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点 篇9

管理学院财务管理07-2班张鑫200710707020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所以,人类历史的发展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实践在人类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点。

实践虽然要受人的精神、意志的支配,但是它不等于人的意识活动,不是仅仅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的观念活动,而是人们的思想通过人本身实施的具体行为。实践是人自觉改造客观世界,使外部对象发生某种改变的现实的物质性活动。因此,实践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存在形式。实践的主体、对象、手段和工具,乃至实践的结果都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物质活动。这也从侧面反映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客观性。

人的实践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活动。动物的活动是一种消极适应外界环境的本能活动,而人的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自觉的能动的活动。实践自始至终都贯穿了自觉的目的和意志,使客观世界按照人的要求和目的得到改造。即实践是人能动地认识世界又能动地改造世界,使客观世界满足人类自身存在和发展需要的自觉活动。马克思主义哲学吸取了哲学历史上关于实践概念的合理因素,正确的阐述了实践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马克思主义同样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类通过实践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所要表达的思想。

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随着人与世界关系的发展,人类的实践具体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只有在实践基础上,人类的本质力量才能够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发挥。马克思指出:“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为这样的普遍性,它把整个自然界——首先做为人的直接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的过程、人的身体。”实践使人从统一的自然界中分化出来后,在总体上、根本上更深刻更安全的依赖于自然和社会的物质运动规律。只有通过劳动实践才可能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马克思实践哲学论文 篇10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实践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中起到基础性的作用。

【关键词】实践;马克思主义哲学;人与世界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到发展,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根源于它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讲的实践就是人们所从事的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自身的物质活动,是人与对象、主体与客体通过相互作用而实现统一并使人类获得生存、发展和解放的社会历史进程。

本文在简单介绍实践的相关概念后,将主要从人与世界关系的视角,来谈谈我对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理解。

一、什么是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地分析了实践的矛盾本性,从主观与客观、人与世界的对立统一关系中去把握实践。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来,所谓实践,就是人类有目的地进行的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

实践的特征有:客观现实性。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实践不是仅仅停留在意识范围内的活动,而是通过人与客观世界的实际的相互作用而引起客观世界的变化的对象性活动。

哲学的实践功能 篇11

关 键 词小学品德课堂;儿童哲学;实践策略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5)08-0019-04

儿童哲学是由美国学者李普曼(Matthew Lipman)创始的一项以儿童为对象的哲学研究。这一研究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在规律和不同阶段的认知能力,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富于哲理的故事,运用对话形式引起儿童的思考,诱发孩子们自己提出问题,最后在集体探究、讨论中自己找到答案。从广义上理解,儿童哲学倡导尊崇儿童的天性、天赋和自然智慧,倾听儿童的声音,呵护和发展儿童的好奇心,保存儿童对世界探究的兴趣,激发儿童的创造潜能和想象力,帮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的观点,养成互相关怀的心态和健康习惯,发展儿童的推理能力,提升儿童批判思考的能力,获取生活经历的意义,成为比较成熟的社会小公民。这为我们真正站在儿童的立场认识儿童、发现儿童、解放儿童,构建生动无痕、深受儿童喜爱的品德课堂,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角。

一、归还儿童自由和探究欲望——搭建基于儿童哲学的品德课堂之“物质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说:“从天性上说,儿童就是探索者。”好奇探究是儿童的天性。在拉丁文中,儿童意味着自由者。自由是人存在的本质,探究的前提是自由。不给儿童身心自由,儿童就完全失去了存在的本质。基于儿童哲学的品德课堂,应当回到儿童的天性和生活方式,走进儿童的哲学世界,珍视儿童的生活价值,归还儿童的应然自由和探究欲望,呵护儿童精神,促进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1.建立“品德教室”,赋予儿童身心自由

儿童哲学认为,要让儿童充分地发展,就不能给予其太多的束缚。未来的教室,应该有如花园一般美好,儿童置身其中如梦一般,能自由舒畅地学习。基于儿童哲学的品德课堂,首先要建立“品德教室”,最大限度赋予儿童身心自由,让他们犹如野花一般自由自在地漫天生长。

(1)环境优美舒适——给儿童身体安全的环境

儿童哲学认为,环境不但应给予个人自由,而且对个人也具有教育作用。品德教室作为教育环境的社会结构,对儿童具有重要影响。品德教室一般应建立在校园阳光灿烂的区域,宽敞明亮;外观主色调明快温暖,室内布置充满儿童味道,花鸟鱼草,应有尽有,犹如花园;墙壁可张贴、悬挂儿童的作品,或者贴有儿童照片以及他们的近期、远期目标等;课桌椅围成封闭或者半封闭的圆形或方形,并且尽可能靠拢,以让儿童的身体能够自由舒展,最大限度地给儿童身体以安全环境。如此,才能吸引儿童来到品德教室中学习和玩耍。

(2)师生关系对等——给儿童心理安全的环境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在世界中有独立的地位,有获得尊严的权利。品德教室不预设任何领导,教师真真放低姿态,弱化自身权威,把自己放在一个与儿童平等的位置上;充分相信儿童的智慧,将话语的主动权和主导权逐步让给儿童,以便让儿童的声音表情都处于开放自信的状态,敢于彻底自由地释放自己的声音,放心大胆地探索追问、质疑与评论,最大限度地给儿童提供一个心理安全的环境。在这里,儿童思维自由激荡碰撞,迸发对生活意义的觉察,习得技能与智慧。教师是儿童中的一员,是参与者、合作者、欣赏者。

“品德教室”充分尊重儿童思维与思想,给儿童最大限度的人文关怀,为儿童张扬个性、放飞心灵创造了一个身心安全的环境,给了儿童一片自由的空间、时间与自主权利,为儿童道德的自然生长提供了沃土。

2.组建“探究团体”,促发儿童合作探究

蒙台梭利说,儿童是上帝派来的密探。儿童负有上帝的使命,完不成使命,上帝将拒绝他回来——剥夺儿童探究的天性,就是害了儿童。儿童哲学认定,他们都有为自己思考的能力,都能够建构他们自身的意义,然后自治地发展。而这就需要团体探究的出场。

团体成员组配建立在小伙伴相互信任、欣赏,有共同价值观的基础上,可由儿童主动选择,自由组合,自主搭配,以四至六个小伙伴为宜。儿童选举产生自己团体的负责人,成员一起讨论制定团体学习的系列规则。如先举手后发言,按照一定顺序回答问题;养成倾听的习惯,不能随意打断他人发言;对事物持有不同观点时,要低声,不能出现不文明语言等。每次讨论都要强调这些规则,使每个成员铭记在心,更好地推动探究过程。

在交互主体对话中,每个成员都主动贡献自己的智慧,团体成员在合作基础上共同探索,发展出相对一致的理解与认知,创造出新的意义与价值。在此,探究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合作的过程。

课堂上,团体成员围坐成一个圆形,每个人都可以看到其他成员。每个儿童的思想都受到平等的对待和尊重,无论表达任何想法,都不会遭到否定性的打压。教师鼓励学生多多提问题,并不断更换自己的位置,不让任何一个儿童产生被忽略的感觉。每个儿童都会注意观察和倾听他人的意见,对别人讲话的内容都能作出积极反应,相信自己能够对正在讨论的问题作出有价值的贡献。儿童探究不会受到“标准答案”的限制,并可以无休止地进行下去,最终对周围的人和事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这会带给儿童更多的收获与快乐。

组建探究团体的品德课堂,造就了一种民主氛围,让儿童学会尊重他人的观点,逐步养成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获得对他人同情、理解和宽容的品格,促进儿童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的发展,学会互相关怀,成为更加自治的小公民。

3.创造“发现的环境”,激活儿童探索精神

儿童是天生的研究者,儿童的生活和学习就是一种不断发现和探索的过程。儿童哲学认为,一个儿童如果有“生活之内的独裁,那就要帮助他,应用“自由意志的工作”,带来创造的环境与满足需要的环境,即“发现的环境”。

以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课《地球在“发低烧”》为例,上课伊始,教师在黑板上用简笔勾画出一位“地球妈妈”红着眼睛,留着鼻涕,愁眉苦脸的样子,接着播放视频“北极熊的忧愁”。“老师画的是什么?地球妈妈为什么会生病?会游泳的北极熊怎么会被淹死?我们应怎样救救北极熊?怎样做地球妈妈才能好起来?”教室一下热闹起来,红着眼睛的“地球妈妈”成了新奇的事物,触动了儿童的生活经验,引发了儿童的探究欲望。孩子们热烈讨论,用搜集的数据和事例,在辩论探究、想象与推理、共同合作中解决了问题。孩子们甚至对一些学者的观点进行了批判,认为全球变暖,仅靠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应该由政府出台机制保障,甚至运用法律的手段,才能收到实效。

nlc202309041704

儿童哲学认为,儿童的心灵中隐藏着无限的宝藏,等待人们去发现,也等待儿童本人去发现。基于儿童哲学的品德课堂,就是要保存儿童对世界的探究欲望,引导儿童发现问题和并解决问题,帮助儿童学会思考与探究、想象与推理,质疑与批判,兴趣盎然地展开学习活动,习得智慧与技能。

二、回到儿童的生活方式——搭建基于儿童哲学的品德课堂之“能力基础”

儿童是伴着游戏与故事长大的,游戏与故事是他们最喜欢的生活方式。基于儿童哲学的品德课堂就要给孩子以乐趣,按照儿童喜欢的方式顺性而导,让儿童在游戏与故事中找寻到欢愉,在无拘无束、平等自由中涵养道德和智慧。

1.无拘无束的游戏,聆听儿童生长拔节之音

游戏是儿童的活动方式,也是儿童的学习方式。儿童哲学认为,游戏就是要造成儿童有兴趣的去学习一种经验。儿童只有在游戏中才能成为他自己,我们也才能看到儿童自己,找到真正的儿童和儿童生活。

(1)游戏铺陈,让儿童在玩耍中体验领悟

罗恩菲德认为,游戏可应用于儿童一切活动,儿童的一切活动都是自主自发的,活动就是目的。儿童哲学认为,儿童的游戏活动应透过成人的分析与指导,这对儿童会更有益。

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父母的疼爱》一课前,教师安排了体验“大腹便便”准妈妈的活动。孩子们把重重的书包固定在了肚子上,不管是上课、课间、做操都不能取下,直到放学。刚开始,孩子觉得很好玩,很有趣;过了不久,就觉得是件苦差事。如此,让孩子从“玩”的意境中,感受妈妈的辛苦与不易,深刻体认母爱的伟大与圣洁。这样的游戏,不仅仅是教学的铺陈,留给孩子的更是一生难忘的感悟。

(2)游戏课堂,让儿童主体性张扬发展

基于儿童哲学的品德课堂要让游戏贯穿整个课堂生活,让儿童选择参与有兴趣的活动。儿童游戏的过程就是意识与信息的意义交流和理解过程,充溢着、奔涌着、释放着一种自由自在、无比轻松与愉悦的精神状态,儿童也在游戏中体验着自由、享受着自由、追求着自由,最终使儿童的“主体性”得到张扬与发展。

教学苏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我与小动物》一课时,教师设计了猜谜游戏,介绍了连云港最著名特色动物:猴子、海鸥、对虾,并以这三个可爱的小动物作为组名,展开课堂竞赛活动。通过漫游动物王国、考考大家、现场模仿动物表演、制作动物明星卡、动物知识擂台赛等环节,寓教学活动于儿童游戏中,实现了品德课堂与儿童真实生活的深度融合。由此,用儿童喜欢的方式将枯燥的知识化为自觉的学习行为,让孩子们在主动参与中,珍爱动物、热爱大自然,懂得动物与人要和谐相处等情感油然而生。

儿童哲学认为,自由与创造是儿童游戏的精神内核,也是儿童乐此不疲地进行游戏的原动力。基于儿童哲学的品德课堂就应实现游戏活动在所有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贯穿与张扬。做儿童不知道在“教育”他的教学,才能真切聆听到儿童生长拔节的声音。

2.生动美好的故事,唤醒儿童道德生命成长

阿伦特认为,特定的人类生命,其主要特点是充满着最终可以当作故事来讲的事件。故事关乎着人类生命,人类特定生命就是精彩的故事。对于儿童来说更是如此。故事和儿童有着天然的联系,它可以唤醒儿童道德生命的自由生长。

(1)圆圈故事,引领儿童追求真善美

故事充溢着对真善美的赞美和歌颂,饱含着人类对儿童的期待。让故事里的生活与儿童的现实生活相融通,让故事表达的情感与儿童心灵发生共鸣,这种基于儿童生活和儿童心灵理解的方式,才是智慧的。

在每节品德课前,我们专门设置三到五分钟的“圆圈故事”时间,让儿童彼此分享故事,可以是自己或同伴的故事,只说事情,不说具体姓名。孩子们先告诉大家自己今天不高兴的心情,然后说出不高兴的缘由;而后让孩子们自己发表看法,共同讨论,领悟和判断事件中正确和错误的行为,让儿童逐渐明白如何与人相处、沟通交流与分享等,懂得体谅别人的感受。以此达成共识,并逐步内化为儿童的道德认知,外化为道德行为。

“圆圈故事”面对真实的儿童生活事件,给儿童提供了一个机会停下来思考,鼓励儿童以表达自己真实个性的方式进行思考与对话,意识到自己有责任思考并拥有表达自己的权利,投身于认真鉴别问题、系统解决问题的探索中。在此过程中,儿童思想开放、坚忍不拔、尊重他人和自我反省等素质得以彰显,有效提升了儿童的智力品德水平。

(2)故事化教学,促动儿童参与课堂生活

儿童的道德生活具有生动的故事性,他们的道德生活本身就是一种叙事生活。将教学内容依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变成一个有情节的故事,让每个儿童都成为自己故事的主角,如此便赋予了品德课堂理性思考的特质与意义。

教学苏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下册《走进聪明屋》一课时,教师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情节完整、跌宕起伏的有趣故事:有一座神奇的聪明屋,那里住着许多名人,凡是到过那里的人都会变得非常聪明。但是去聪明屋的人一定是爱动脑筋的人。教师请儿童闭上眼睛,系好安全带,乘坐飞机去聪明屋。其后,事先设置的“名人屋”“想象厅”“创造室”等故事情景,激发了儿童争相参与教学生活的愿望与激情,将自己融入故事之中,和故事中的人一起经历与感悟。如此,在轻松愉悦、充满智慧和探究的氛围中,促使儿童打开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增强了创造意识,体验到动手动脑、积极创造的欢乐。

(3)身边的故事,激发儿童道德生命生长愿望

儿童哲学认为,故事对儿童道德成长具有积极的暗示作用。这种暗示之所以能发生,在于故事中的道德现象、道德问题、道德追问与儿童道德生成的巨大可能性相契合,很大程度上激发他们道德成长的愿望。

教学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尝尝苦滋味》一课时,教师以个人—家庭—祖国为逻辑层次,设计了一系列的苦难故事。从“感动中国人物”孟佩杰的故事,到孩子们身边盲人按摩穆师傅一家的真实故事,再到祖国妈妈从1840年至今苦难而光辉的历程,让孩子与故事人物进行一次次的对话,一次次的比照,从而逐步认识到苦难是一笔巨大的人生财富,主动地掌握一些逆境中自我调控的方法,如自强不息、乐观向上、持之以恒、团结一心等,无形中激发了儿童道德生命生长的力量。这样的力量,往往会带给儿童心灵的震撼。在这种激情或冲动的推动下,儿童开始道德想象和道德实践,逐步形成对道德追求的责任感以及光荣感。

基于儿童哲学的小学品德课堂,隐化了教育痕迹,把课上到孩子们心里,归还了儿童应然自由与探究欲望,守候儿童顺性生长,引领儿童过健康快乐与幸福的童年生活。如此,做儿童不知道在“教学”的课堂活动,才能有效地将品德教学从“皮肤表面”浸入到“血液”中,实现“雪泥鸿爪”的无痕教学。

参考文献

[1]詹栋梁.儿童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刘晓东.儿童精神哲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高振宇.儿童哲学论[M].青岛:山东教育出版社,2011.

[4][美]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M].吴燕莛,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英]罗伯特·费舍尔.教儿童学会思考[M].蒋立珠,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杜文艳.深度探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单位:连云港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连云港市教学研究室

江苏连云港 222006)

责任编辑 毛伟娜

上一篇:2023年9月上海中级口译答案下一篇:经济发展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