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社会功能包括(精选6篇)
一、为培育一代新人打下扎实的基础
对幼儿进行德、智、体、美的全面素质的培养, 是舞蹈教育的主要目的, 没有艺术教育, 就不是完整的教育。儿童舞蹈教学是让孩子们把自己的内心感受及情感通过优美的肢体语言表现出来, 不但在形式上创造出了美, 在心灵中也感受到了美。在这种教学中孩子们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将会得到全面的提高。为祖国现代化建设培育一代新人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增强孩子们的集体主义精神
幼儿舞蹈一般都是以群舞为主, 在排练演出时形成一定的集体。排练过程中, 队形是否整齐?动作是否一致?情感是否投入?其实也是对孩子们进行集体主义教育,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的过程, 一个舞蹈节目排练演出成功, 是大家共同努力得到的, 可以增强集体向心力, 以集体成功为荣。是对孩子们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的锻炼和考验。
幼儿们参加集体舞训练, 能在愉快的歌舞中养成文明礼貌的习惯, 增进团结、自觉地树立集体主义思想。按学习迁移规律, 在舞蹈排练中形成的集体荣誉感可以迁移班集体、校集体, 甚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集体荣誉感上去。在教孩子学舞蹈的过程中, 孩子们就会充分展开想象与创造的翅膀, 随着音乐进行着夸张而诙谐地即兴表演着、讨论着, 以动作与感情的交流抒发内心情感, 从而表达出团结友爱、互相谦让的主题思想。特别是当辛勤劳动获得荣誉的时候, 孩子们笑得是那样甜、那样开心, 又加强了孩子们的集体主义意识。
三、培育孩子们的自信心和毅力
舞蹈训练常常要使孩子出大力, 流大汗, 动作要反复训练, 无形之中也培养了孩子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舞蹈不仅是一种美的艺术, 同时也是一种艰苦的艺术, 学习舞蹈要有吃苦精神, 只有通过艰苦的基本功训练, 不断开动脑筋, 发挥想象, 才能使舞姿优美, 动作流畅, 才能使自己的情感和动作相一致。每个孩子都有想表现自己的心理欲望, 教师要在有意识地在普及的基础上, 选拔舞蹈能力较强的孩子参加舞蹈队, 排练新节目、上舞台、上电视, 这样无形中就培养了他们争强好胜的上进心。
舞蹈课的训练是很艰苦的。而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 很多孩子刚开始练功时, 因为苦、因为累、因为疼而掉泪。我们要引导孩子们从小就认识到吃苦是为了什么。还告诉他们“苦尽甘来”的道理, 只要努力拼搏, 汗水、泪水都不会白流, 总有一天会换来鲜花和掌声的。舞蹈训练, 锻炼了孩子的意志, 增强了孩子们吃苦耐劳的精神。通过训练, 孩子们忍受着苦, 忍受着痛, 培养了自尊、自爱、自强、自信的健康个性, 从小就树立了知难而上、奋发进取的精神。
四、引发孩子们的民族意识
通过民族民间舞的学习, 可以培养幼儿热爱祖国、热爱本民族音乐和舞蹈的热情。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的文明古国, 我国的民间舞艺术的历史也是十分悠久而且形式多样的, 它是民间的风俗习惯和人民思想感情的最直率、最真挚的表现, 蕴藏着广阔博大的民族文化内涵, 传颂着中华民族自爱、自信、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和质朴、勤奋、乐观的民族神韵。各民族中丰富的民间舞蹈艺术宝库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 一旦为孩子们所接受, 必然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同他们的心趣交相映照。
幼儿的心灵是一个博大而又透亮的水晶体, 享有无限的可塑性。在幼儿舞蹈作品中, 确有民族个性的舞蹈作品, 不只是为其拥有民族属性或自身的光彩, 最重要的一点是, 它还是一种“育人”的方式, 不仅可使孩子们从小就懂得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 而且可以培养孩子们自幼就热爱各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美好情怀。一些好的舞蹈, 像《我们相聚在北京》的各族儿童, 都以各有特色的民族民间舞蹈为媒介, 引发了幼儿的民舞意识, 使中华民族的民间舞蹈之花, 潜移默化地植根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上, 为我国舞蹈艺术得以健康发展, 撒下了希望的种子。
舞蹈训练有着许多其他教育形式所不能代替的独特功能, 我们要正确把握儿童舞蹈的社会功能。我们要大力提倡用先进的文化教育人, 用优秀作品鼓舞人;深化儿童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的思想认识, 陶冶儿童的艺术情操, 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总之, 幼儿舞蹈可以丰富人的情感发展人的想象力, 增强人的自信心, 自豪感, 培养人注意力集中, 培养人的协调性以及友好合作的品德。使幼儿在接受教育中得到健美挺拔的肢体, 高尚的情操, 高雅的气质, 端庄的仪表, 仪态, 得到全方面的发展。幼儿对美的事物有着自己的感知, 不同的是, 幼儿的直观思维, 一尘不染的内心世界, 涉世未深的眼睛, 其无法进行正确的审美活动。然而所有的一切都无法阻止他们对美的渴求。这时, 作为教师的我们便要发挥自己的作用, 采取措施进行诱导, 从而激发他们的感情。《规程》明确提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 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在跨世纪的今天, 我们应感到责任的重大, 如何将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努力, 钻研自己的业务, 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形象, 为达到提高素质教育的目的, 使充满希望的幼儿舞蹈艺术土壤上开满绚丽多彩的花儿, 为培养跨世纪的高素质的接班人而努力耕耘, 永远探索。
从小培养幼儿的舞蹈意识, 向广大幼儿推广普及舞蹈文化, 是一件意义重大又实属不易的工作, 离不开指导者细心地研究与耐心地探索。但只要有“几度春秋勤耕耘”的努力, 一定会有“月月岁岁绽新花”的收获和喜悦!培养孩子美的意识, 使其快乐成长也是我们从事舞蹈教学的一个目标。幼儿舞蹈教学之路任重而道远, 我们之所以在舞蹈教学舞台上奋斗不息, 就是因为我们相信我们能用自己的双手为祖国的明天培育出一片美丽的花园。在这个道路上, 我们需要做的事情还很多很多……
参考文献
[1]陈远敦.审美价值的本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1]陈远敦.审美价值的本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4.
[2]温立伟, 扬仲华.舞蹈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2]温立伟, 扬仲华.舞蹈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
[3]袁振国.教育新理论[M].上海: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3]袁振国.教育新理论[M].上海: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4]于乎.风姿流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4]于乎.风姿流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5]刘建.无声的言说——舞蹈身体语言解读[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1.[5]刘建.无声的言说——舞蹈身体语言解读[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1.
[6]王印英.幼儿情趣歌舞[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5.[6]王印英.幼儿情趣歌舞[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5.
石伟平,1957年12月出生于上海,现任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职业技术教育学科评审组成员、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协作组组长、国务院学位办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工作专家指导小组成员、教育部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教育学会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委员会委员等职。
作为我国高校中最具影响力的职业教育学科专家,石教授曾说过这样的名言:职业教育的“天”是国家和政府的各项政策方案,“地”则是一线的职业院校;只有了解社会现状、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倚靠“立地”来“顶天”。而作为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客座研究员、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高级访问学者,他又充分把握国际交流方面的机会,为自己的职业教育研究工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视野,他的《比较职业技术教育》一书已成为国内职教学科研究领域的经典著作。两年前,当我们承担教育部委托的“高等职业教育现状与发展研究”课题时,他无私地将自己撰写了近2万字的高等职业教育国际比较研究成果提供给课题组,使我们最终完成的研究报告更加完整而丰满。今特从中节选部分,以飨本刊读者。
通过对世界各国和地区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状况进行比较研究,寻找一些普遍规律和有效做法,有利于我们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予以借鉴,对增强高职教育吸引力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案。
一、国际比较的几个视角
1.国际上高职教育的社会功能和社会认可度如何?——随着时代要求的变化逐步融多功能于一体,受到很高的社会“待遇”。
从高职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其社会功能经历了一定的转变,无论在哪个国家,其发展初期都主要集中于为就业服务。然而随着教育大众化和个性化浪潮的冲击,20世纪80、90年代以来,各国都拓展了高职院校的功能。从课程上看,美国的社区学院可承担的功能包括升学、转学教育,职业准备教育,技术准备教育,社区服务,补习教育,再就业培训,知识、技术提高教育,订单培训,职业资格证书培训,作为第二语言的英语教育。日本的专修学校可提供的课程主要有三类,一是高等课程,二是专门课程,三是一般课程。再如德国的职业学院(BA),其毕业生可获得工程师等文凭和学位。也可以直接攻读硕士学位等。另外,以课程形式出现的高职教育,如英国的NVQ培训课程和澳大利亚的TAFE课程,都提供给学生既可就业又可升学的途径。而且,在舆论上,各国政府也积极支持高职教育功能的扩展,如1993年日本经济学会建议实施“结构调整和以人为本的教育”,把成人教育和各种非正规培训也纳入到高职教育之中。由此可见,高职院校的功能随着时代要求的变化,正逐步成为融培训、就业、升学、补习、社区服务、技术开发等多种社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教育。
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低是我国高职教育发展中的一大问题,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来看各国提高高职教育社会认可度的做法,主要是“以特色取胜”、“以质量取胜”。如德国的应用技术大学(FH)走的就是与综合性大学完全不同的道路,教学上不强调学术性和基础理论,而是偏重应用技术,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生的实习,实行严格考试,在专业学习方面实验实训占很大比重,这样就形成了其适用性强、学生就业前景好的社会形象,“向FH进军”成为德国高中生的梦想。再如,澳大利亚政府在《2004-2010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国家战略》的报告中指出:在职业教育中营造“以客户为驱动力”的文化。为了满足客户即求学者的各种特殊需求,雇主们就应当知道他们需要什么,也就是说学习者从职业教育那里获得哪些知识和技能。而这正是职业教育的目标,强调今后的TAFE目标将更多元化,为学习者个体度身定造所需的教育与培训。可见在这些国家,高职教育不但没有受到鄙薄,反而受到很高的“待遇”,其关键就在于高职教育本身能够拿出质量、办出特色。
2.国际上高职教育的管理与投入机制有何特点?——从分权自治为主转向加强宏观调控,政府成为投资和支持高职院校运作的主体。
各国高等教育管理体系有着各自不同的传统特点,总的来说主要由政府、地方和学校三块组成,其中以地方和学校自治为主的较多。不过,目前各国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都出现了值得关注的改革动向。美国联邦政府通过经济和立法等手段加强对高等教育的宏观调控,这种对教育事务的大规模干预起于20世纪50年代末,至80年代里根上台后推卸了联邦政府对教育的部分责任,但自90年代起历届政府都相继总结了里根任内的教训,再次强调联邦的作用,而且比50年代更进了一步;英国在保持大学自治原则的同时,加强中央政府对高等教育的调控职能,并引入市场机制。1988年和1992年分别发布了《教育改革法》和《高等教育法》,改革大学拨款方式,并将所有多科技术学院提升为新的大学,以摆脱地方教育当局对高校正常教学活动的过多干涉,同时取消传统大学与多科技术学院之间的人为界限,促使学校密切与工商界的联系,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摆脱在经济投入上完全依赖国家的被动局面;日本有意识地消除等级制度在教育、财政和社会方面造成的不平等,如20世纪90年代推行的主要改革措施有支持和资助私立大学、鼓励高等教育机构多样化、注重改善大学教学和科研条件、广泛招收社会人士在大学学习等;德国加强联邦和州对大学的控制,州政府对各校监督管理权力增大,这使得大学自我调节的条件和教授在聘任时的要价都受到更多的限制;法国则试图分散权力,扩大学区权限,但效果并不明显,1989年国家提出希望地方对大学的建设提供资助,地方表示同意但同时要求对大学的某些事务享有决策权。这些改革动向比较明确地显示出各国政府包括中央(联邦)和地方都开始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并加强宏观调控。
从国际比较的角度看各国高职教育的投入机制,发现与我国以收取高额学费发展高职院校为主的格局完全不同。如德国的职业学院三年学习期间,人均实践
培训费用约为6万10万马克,主要由培训企业或社会机构分担,按照具有法律作用的学习合同,培训企业或社会机构向学生发放生活津贴,州文教部则向职业学院提供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费用:德国的应用技术大学也基本上完全由州政府、文教部及企业分担办学费用。又如美国,一般公立社区学院统计资料显示的经费来源中,州经费占42%,学杂费占23%,地方经费占18%,联邦经费占5%,其他(捐助、技术开发与服务等)占10%,因此学生不必缴纳很高的学费,一般每年平均学费为1518美元,与此同时学生还可以获得各种补助。英国则由政府发给每个学生一定的教育津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入私立或公立院校进行学习,一般进入公立院校者不用额外添加学习费用。若进入私立学校则需个人出资一部分,但负担并不重。由此看来,世界各国都没有把高职院校当成主要由学生和个人支撑的产业,恰恰相反的是政府给予高职院校大量的投入,可以说政府已成为支持高职院校运作的主体。此外,高职院校还通过积极吸纳各种途径的投资确保学费的低廉,以此作为吸引学生的一件法宝。
3.国际上高职教育的学制与课程特征是什么样的?——纵向衔接,横向贯通,强调终身学习。课程灵活多样,实现“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
通览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现行学制体系及高职教育在现有学制体系中的位置,有些是和普通高等教育处于不同类别的关系。如德国和我国台湾地区都是比较典型的双轨制,特别是我国台湾的“高等技职教育”拥有从专科到研究生的单独学制;有些是层次的关系,如美国的二年制的社区学院,毕业后可以升入普通高等学校;还有些是部分的交叉,如澳大利亚的TAFE课程、英国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它们可以直接升入职业教育的上一层次,也可以转入普通教育。无论现行学制体系是类别关系、层次关系还是交叉关系,都有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层次的高职教育或与大学的应用性专业的本科、研究生层次相衔接的体制,基本上形成了“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态势。其中,专科教育全日制的一般为2年,如美国的社区学院、日本的短期大学、澳大利亚的TAFE、我国台湾的“二专”;本科教育一般为4年;研究生教育则3-5年不等。值得一提的是各国高职教育都强调终身学习与培训,高职院校中的全日制学生绝对不是主体,真正构成学生主体的是部分时间制的学生,其中大部分是参加各类业余学习、职业进修和社会培训的成人学员,如美国社区学院的全日制学生仅占37%,而部分时间制的学生则占到了63%。
近年来,“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是世界各国职业教育都非常关注的一个焦点,其目的是让学生顺利地从学校过渡到工作。英国推出了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相结合、与现代学徒制相结合的方略以及业本学习(Work-based learning),确保学生就学期间的所学可以为今后工作所用;美国则一直把以三个整合(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整合,学校学习与岗位学习的整合,高中教育与社区学院教育的整合)为核心的“从学校到工作”运动。作为整个20世纪90年代的职业教育改革主题,进入21世纪后又进一步提出了“从学校到生涯”,即除了就业还要为学生的生涯发展做准备;此外,还出现了情境学习(Contextual learning)、项目学习(Project learning)、任务学习(Task learning)等。由此可见,各国都积极把就业导向的实践课程作为高职教育发展的重点,以此来顺利实现“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这些对于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对我国高职教育的若干启示
1.高职教育的社会地位如何提高?——从传统的职业教育观向基于人力资源的职业教育观迈进,从“趋同发展”向“以特色和质量取胜”转变。
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至今30年来,无论是学术界还是实践界一直都在呼吁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转变鄙薄劳动技术教育的传统观念,但这一问题却始终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一直偏低。而从高职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看,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越来越重视教育的机会均等,提倡为全民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从而导致职业教育观念的转变。原来职业教育是针对某一部分人群,即所谓“应试教育”中的“弱势群体”——中考或高考落榜生的职前准备教育:而如今变成了“面向人人”的全民教育,成为每个人都要接受的与普通教育同等的一种教育经历,并把它贯穿于人的一生。事实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拓展了高职教育的受益面,并把它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在中国要改变高职教育的次等地位,首先要让新的职业教育观念和理念深入人心,在若干政策、法规和宣传努力下,相信大众化、终身化的高职教育不会再成为广大学生及其家长们“无奈的选择”。同时由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历史不长,往往受到以往传统的高等专科教育的影响,而传统高专的思路则是跟着普通本科教育走,这样一来就形成了“趋同发展”。而事实上,由于基础不同、特色不一、条件不够、经验不足等原因,高等职业教育在与普通高等教育同方向、同目标的趋同竞争中是无法获胜的。为此,我们必须找出一条不同的发展道路,以实用性、实践技能和“就业导向”作为自身的特色,以严格的技能训练和技术应用理论的教学作为自身的质量保证,这样才有可能获取较高的社会地位。
2.高职教育如何为实现经济、社会和教育这三大目标服务?——密切关注经济发展阶段与高职教育发展之间的关系。
纵观世界高职教育发展的轨迹,主要是为了实现三大目标:一是经济目标——为当时的经济发展服务;二是社会目标——为社会稳定和其他需求服务:三是教育目标——为实现教育平等或提高教育层次等需求服务。但是同时也要注意到,不同时期的高职教育为实现这三大目标是分别有所侧重的,如二战后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世界刚刚走出战争阴影,人们渴望生活的安定,为了实现安居乐业的社会目标,高职教育得到大规模的发展;70年代经济危机的普遍存在,使得人们把带动经济发展的愿望寄托于高职教育的发展,可以说更主要地实现了经济目标;而80年代随着经济的再度增长,人们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因此那时高职教育的发展主要满足了人们对教育本身的需求。但自90年代以来,事情就变得不那么简单了,社会、经济和教育都对高职教育提出了发展与变革的需求,因此它同时实现着三大目标。但是无论在哪个时期、哪个国家和地区,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经济目标始终是高职教育追求的主要方向。扩展高职院校的规模,可以推迟许多中职学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时间,这自然起到了缓解就业市场压力的作用;而且扩展高职院校规模。可以使更多的高中毕业生有机会进入高校学习,既减轻了升学压力,又能满足民众的大众化高等
教育需求。但是,假如经济部门基本不需要这样的或者消费不了这么多的高职毕业生,岂不是在推迟就业的同时,在为今后几年制造更严重的就业危机吗?因此,我国在考虑高职教育功能的时候,特别应重视以经济目标的实现为主导,才有可能兼顾社会和教育目标的实现。
3.如何看待高职院校入学门槛过低的现象?——注重多种功能的开发,包括升学、补习、培训与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
近几年我国不少地方尤其是发达地区的高职教育最低录取分数线越来越低,这一现象不免让人担忧:入学门槛放低造成学生素质“鱼龙混杂”,是否会影响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和社会声誉?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来看。不少国家的高校有些也采取“宽入口”政策,有些则根本就没有入学门槛,如美国的社区学院可以免试入学,日本的专修学校入门也很容易,但他们同样可以保持高职教育的教学质量和社会声誉,甚至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其实,“宽入口”政策折射出的并不一定是低质量,而是开放度的增加,这其中隐含的就是高职教育多元功能的开发。从世界各国的发展现状来看,高职教育不仅仅承担着就业准备功能,而是提供了多样化的课程,使学生有充分的选择余地,体现了学生学习个性化意识的增强。我国目前为解决这种担忧可有三种备择方案:一是提高高职教育的入学门槛,确保招收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加强了“入口处”的筛选,以降低高职教育实施的难度;二是保持低门槛,严格把好“出口关”,对于学力不符合要求的学生不予毕业,拉长学制,确保他们达到要求才能走出高职校门;三也是保持低门槛,但在高职教育内部开设多样化的课程,满足更多教育对象的需求,如针对学力不足的学生可开设补习教育,对缺乏文化水平的失业人员采取放慢进度,按需补充,对需要进行闲暇教育的学生,可以学习课程-但不获得任何证书或学历。通过学分制、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来保证其实施。第一种办法针对的学习对象的基础都差不多,其教育质量和社会声誉不会受到影响,容易控制,但其对象因门槛的提高将减少许多,仍然类似于普通教育的选拔;第二种方式通过考核可以实现严把质量关,但有些学生因学力不足或其他原因始终跟不上进度。又没有补充的课程,导致毕不了业,这同样会令许多人对之望而却步;而第三种方式不但可以扩充高职教育的对象,也可以按照他们的需求设立多种课程,取得不同的学历、证书、学分或课程,但其代价就是高职院校必须根据不同对象的需求组织不同类别的课程、教师、软硬件资源等。笔者认为在三种办法中,符合高等教育大众化浪潮,顺应国际高职教育发展趋势,又能满足我国越来越多的人要求接受高等教育的现实,第三种办法更为妥帖。
4.高职教育的学费为何居高不下?——加快投入机制的改革,启动多元投资机制。
在我国,高职教育不受家长和学生青睐的原因之一是其高昂的学费,它往往要比普通本科教育的学费还要高,而它大部分毕业生的就业回报率却偏低。投入成本和获得收益不成比例,显然是违反价值规律的,居高不下的学费成为让许多家长和学生望而却步的障碍。而从国际比较研究的结果看,国外的高职教育却并不那么昂贵,其原因是启动了多元投资的机制,一般除了学费外,各高职院校的经费渠道还包括中央(联邦)政府的教育拨款、地方政府的教育拨款、私人或企业的赞助、技术服务的报酬、各社会机构的支持等,其中属于政府出资的占60%以上。有些学院还为学生提供一定的生活津贴。而我国由政府举办的公办高职院校生均费用比普通大学的少,民办高职和行业企业举办高职院校的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学生的学费,为满足实施高职教育的实训设备需要和学校的日常开销,不得不抬高学费标准。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我们认为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理应加大对高职教育的投入,这是高职教育顺利运作的坚实基础,而它正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环节;企业和行业作为高职教育的直接受益者。也应积极参与赞助和扶持高职教育;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高职院校当打开思路,积极筹资,启动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切实做到《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所要求的“多渠道增加经费投入”,并加强对高职教育经费的使用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5.高职教育应该由谁来管理?如何管理?——强调分权与制衡,统一与完备。
各国对高职教育管理程度的相对位置如上图所示。当然这些位置只是相对的,并且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各国都在寻求一种相对平衡。我国在其中的位置,显然比较倾向于中央政府管理较多、学校自治权较少的局面。但结合更多的国情,可以发现我国虽然政府的管理较多,但投入与决策权并没有相配套,相对而言政府的投入较少,高职院校本身投入的运行经费较多,但学校获得的决策权却不足。因此,我们建议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学校在管理方面的权限与责任和投入统一,并做到分权与制衡、统一而完备:一是中央政府负责宏观调控,对学校的定位和培养目标予以引导:二是地方政府积极鼓励行业和企业的参与,组织制定行业标准,有节制地控制专业设置和招生人数:三是高职院校自治管理,自主运行。
6.如何解决高职教育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问题?——强调专业设置的适需性发展。
该版本仅面向那些已经安装了上一个内测版本的用户,而且只能通过Windows Update在线更新。Slow Ring慢速内测用户需要等待独立的ISO镜像,具体时间待定,
如何获取?首先加入Windows Insider内测项目,然后进入系统设置- 更新与恢复- 高级设置,将预览版安装方式改为“快速”即可。
Build 10041属于技术预览版范畴,包含了此前泄露的Build 10036的所有特性。具体更新了哪些地方,稍后详细解析。
3内容摘要: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功能非常丰富。一方面可以培养大学生多方面综合能力、实现教育目标;另一方面对于促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推动社会进步具
摘要:[资料介绍]摘要:当前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广泛应用,实现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加快了教育改革的进程。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使得教学活动的各环节,与传统教学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变化表现为“优势与问题并存”。本文从教学活动要素入手,对当前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利与弊进行了分析,并提出问题解决的对策。关键词: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媒体,人机交互,硬件,教学软件[目录]
一、当前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现状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利弊进行初步分析。
二、计算机辅助教学中的优势与不足
三、建议与对策
四、对CAI的展望
五、结语[原文]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已经广泛渗入到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更是对教育教学的全面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CAI)这一新教育观念与新教育方式的结合体,正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的。它作为计算机教育研究与应用领域中的一项重要实践成果,使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进程有了里程碑式的飞跃。虽然计算机辅助教学走入课堂已成为历史必然,但是它与其他任何一门科学一样,有一个曲折的发展和被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发展上的,从不适应到适应;还是认识上的,从怀疑到肯定,“优势与问题并存”的情势都是贯穿始末。可以说,研究、分析、权衡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应用实践过程各阶段中的利与弊,是为计算机辅助教学发展提供阶段性方向指标。
一、当前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现状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CAI)是把计算机作为一种新型教学媒体,将计算机技术运用于教学活动中的各个教学环节,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教学模式。由这一概念可见,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关键是技术的运用,因此技术的发展直接影响着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发展。现今社会正处在随着各种新技术的涌现而迈向信息时代的时期,这一阶段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有一个明显的特征,那就是有更多多元、高新的科技成分的支持,这为计算机辅助教学实践提供了日臻完善的硬件系统,同时丰富了其软件系统资源。在此基础上,计算机辅助教学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的进程更显成效。然而作为一种新兴事物,我们不能以尝试与实践所获得的些许成功经验为依据,来主观地判定其所处的发展阶段水平。毕竟,我们的CAI还处于相当幼稚的发展初期阶段,在不少方面还存在着问题。[参考资料]参考文献: [1]祝智庭主编,现代教育技术-走进信息化教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2]蔡铁权等编著,现代教育技术教程[M],科学出版社,2000。[3]何克抗,CAI的理论基础和以学为中心的课件设计, [OD].http:///printpage.asp?ArticleID=6[6] 袁本雯,浅谈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OD].http:///xb/file.asp?fileid=2001120003[7] 计算机辅助教学新思路----课程整合,[OD].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课程的活动设计研究
【英文题名】 Research of Activity Design in ICT Training Course for K12 Teachers
【学科专业名称】 教育技术
【关键词】 教育技术培训;活动设计;活动编列;
【英文关键词】 ICT training;activity design;activity sequence;
【中文摘要】 随着教育改革和教育信息化的开展,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教育技术培训也随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以活动为单位的培训形式成为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发展趋势。然而培训课程中的活动设计在我国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培训活动设计的随意性、培训活动的安排和设计忽略教育技术培训内容之间的差异性,培训活动安排的不周密性都是目前培训课程中活动设计常见的问题,这对培训教材的设计、培训活动的设计提出了挑战。本论文在研究过程中主要论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通过文献调查和优秀培训教材分析,提取出各种理论和方法中活动设计的规律以及特征,结合活动设计经验中提炼的规律,归纳出常见的活动类型的具体实施的要素,对典型培训活动进行编列归类,形成可重用的活动设计模式。并从活动编列的系统性、灵活性、阶段性、内容差异性的特点出发,阐述了活动编列的使用方法;第二、提炼内容与活动绑定的教育技术培训课程形式,提出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活动设计的方法、流程等,制作出培训课程活动设计的模板;第三、开发教育技术培训活...【英文摘要】 During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reform and informationism, teachers ICT ability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and teachers ICT training have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s, Activity-based course has been the trend in the field of training.However, the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Activity design is at the beginning stage in China, There still exists many problems, so the design of training course and training activity is meeting great challenges.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following contents:...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课程的活动设计研究
摘要 6-7
Abstract 7
目录 8-9
图表目录 9-10
第1章 绪论 10-16
1.1 研究背景 10-11
1.2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内容 11-13
1.3 本研究的意义 13-14
1.4 研究现状 14-16
第2章 理论基础 16-21
2.1 活动理论对活动设计的启示 16-18
2.2 成人学习理论对活动设计的启示 18-19
2.3 设计模式对活动设计的启示 19-21
第3章 确定活动:对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分析 21-32
3.1 培训活动及其基本要素 21-25
3.2 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活动 25-32
第4章 活动编列:设计教育技术培训过程 32-43
4.1 活动编列的依据 32-33
4.2 编列的典型活动 33-39
4.3 活动编列综合视图 39-40
4.4 活动编列的特征 40-43
第5章 活动设计应用: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课程设计 43-50
5.1 教育技术培训课程 43
5.2 教师教育技术培训课程设计流程 43-46
5.3 样本开发 46-50
第6章 “活动设计”支持系统的开发 50-65
6.1 系统的设计理念 50-51
6.2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51-54
6.3 系统的功能实现 54-61
6.4 系统运行实例分析 61-62
6.5 “活动设计”支持系统的试用和评价 62-65
第7章 研究成果与展望 65-67
7.1 研究成果 65-66
7.2 研究反思与展望 66-67
附录页 67-71
附件1:活动设计模板 67-69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前期培训教育,现代培训教育,社会功能
高职院校的培训教育大致经历了前期职业培训教育和现代职业培训教育两个阶段。经过几十年的历史沿革,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迁, 高职院校的职业培训越来越彰显其重要的社会服务功能, 越来越凸现出具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桥梁作用, 使培训教育成为高职院校的重要功能之一。
一、前期培训教育回顾
前期培训教育大致是从上个世纪80-90年代开始到世纪之交。当时职业教育尚不十分发达, 此时职业院校的培训教育处于一种自发、自在的历史时期。以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在前期培训教育时期主要进行了两个方面的培训工作。
1. 面向社会的计算机普及培训
上个世纪80年代-90年代初, 刚刚兴起将计算机用于办公和家庭, 很多人对计算机知识一无所知, 不会使用。因此, 整个社会面临着计算机“扫盲”的任务。当时作为阎良区唯一的一所中等职业技术院校———空军航空工程学校 (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前身) , 责无旁贷地担当起了引领区域“新科技”浪潮的使命。学校开始以集体名义组织各种类型的计算机培训班, 不仅对内开设教职工的培训, 而且对外举办短训班, 培训区内各企、事业单位的员工。
计算机培训促进了学校计算机房及其它教学设施建设;培养了教师培训能力, 使当时学院和教师获得了培训收入;同时使学院为区域发展服务, 与区域经济发展同步, 提高了学院的知名度。
2. 面向军工企业的文化提高培训
上世纪80年代初, “回炉教育”对青年工人重新进行文化知识培训和补习, 是当时国家出台的一项重大举措。
学校从80到90年代, 接受主管上级的任务, 为军工企业的青工进行文化培训。当时开设有文化普及培训班、专业理论学习培训班、青年“双普班”等等。在10年多的时间里, 学校大约为军工企业培训万余名职工。
10年的职工培训, 使学校初次着手成人教育, 最大收获是, 不仅培训了万余名职工, 为军工企业做出了贡献, 而且更重大的意义在于教育本身:首先, 我们开始了解成人教育规律, 逐步积累成人教育经验;其次, 为学院开创了“校企合作”初始期, 形成了最原始的“校企合作”雏形, 为后期校企合作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职业院校的前期培训教育并未得到社会的充分认可。职业培训教育也大多流于形式, 没有起到重要的作用。由于培训工作没有与企业总体目标紧密结合, 培训机构不够健全, 仅强调培训计划, 不强调培训结果, 使培训教育没能得到应有效果。
二、现代培训教育的发展
进入21世纪, 教育教学改革日益深化:职业教育必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理念创新、实践探索、开放办学、服务社会、与国际接轨等等, 使高职院校的职业培训教育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2006年6月12日, 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与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管委会正式签订协议, 成立国家航空产业基地培训学院 (简称“CAIB学院”) ,
CAIB学院由双方共建。它的使命是依托学院教育资源, 为入驻基地的企业培训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CAIB学院负责成人继续教育、企业员工培训、对外师资培训、留学生培养等工作。
1. 完善培训教育机构
学院与基地管委会共同组建国家航空产业基地培训学院理事会, 建立科学的决策体制和程序, 共谋学院的建设与发展, 保证学院的良好运行。建立政府 (基地管委会) 、学院、企业三方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 定期召开会议, 交流人才需求与供给信息, 共商学院人才培养培训事宜。 (见图1)
2. 开展教学资源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
课程培训包是重要的教学资源, 是实施培训的基础性教学文件和教学资料, 包括培训方案、课程标准、教学仪器设备及教学辅助手段的选用及制作、教学团队的组成、教材的选用和编写等。
根据企业员工培训和师资培训要求, 学院与企业共同开发电子、电工、机械、数控、航空、自动化、计算机等专业的课程培训包, 并且自编教材, 满足职工培训和师资培训的教学要求。
CAIB学院完成专用机房建设、多媒体教室建设及培训大楼基础条件建设等多个项目的建设。
3. 广泛开展各类培训业务
(1) 达成校企合作意向。CAIB培训学院成立后, 首先组织相关系部主任的调研团队, 深入基地二十余家企业进行交流、座谈, 达成了校企合作共识。目前, 学院已与基地多家企业, 在企业职工培训、工学结合、毕业生就业等领域达成合作意向。
(2) 建立中德师资培训中心。为借鉴和学习德国职业教育的先进经验, 2008年9月学院与德国China Window公司签署合作协议, 在我院挂牌成立“中德职业教育培训中心”。
该中心于2008-2010年分四期承担了全省职业教育机电类专业骨干教师德国IHK证书培训任务。参加培训的130余名骨干教师取得了陕西省教育厅颁发的培训结业证书和德国IHK证书。中德师资培训不仅对职业院校教师进行了新技术的培训, 而且使受训教师了解了德国先进的工程技术, 学习了德国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推动我国的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
(3) 开展社会培训服务。2008年上半年, CAIB学院与空军西安军械修理厂等数十家企业签订员工培训协议书, 培训涉及电子、电工、机械、数控、航空、自动化、计算机等专业。通过各种类型的培训和社会服务, 学院为航空产业基地和陕西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知识、技术和人力支持, 发挥了示范院校的影响和辐射作用。
(4) 开创留学生培养。根据学院留学生管理规定, 留学生培养的组织和管理工作由CAIB学院承担。近三年来, CAIB学院共组织4期100余名新加坡留学生来我院参加飞机发动机维修及电子维修专业的学习。
三、现代培训教育的社会功能
培训教育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和建设, 创新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理念, 构建了为企业员工培训的平台, 扩大了对外交流和辐射作用, 完善了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体系, 全面体现了现代培训教育的社会功能。
1. 创新高职教育理念和办学模式
高职院校的培训机构不断探索和践行高职教育的新思路、新理念。首先, 培训教育的办学, 完全是面对企业和社会, 开放办学, 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因此在办学实践中, 逐步形成了思想解放、理念创新、模式创新的新局面, 其次, 培训教育在合作办学过程中, 可以吸取外方很多成功的经验。譬如按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方法, 使教学方案和内容更加符合学员的工作需要;第三, 采用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学员“学中做, 做中学”, 教学方法生动活泼。第四, 教学过程更加注重学员的企业理念、团队精神、心理品质等素质培养。
2. 更加凸显为社会服务的办学功能
高职院校的培训机构把对企业员工的培训作为工作的重心, 积极开展卓有成效的培训工作, 使高职院校成为企业员工的培训基地。
高职院校的培训机构积极开展师资培训业务, 建立了师资培训基地, 承接省级及国家级的师资培训任务, 完善了师资培训基地管理体制和运行体制, 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高职院校的培训机构积极开展各类培训业务, 逐步形成了企业员工理论知识培训、各项技能培训、远程教育、成人教育及职业院校师资培训等社会服务培训体系, 更加凸显为社会服务的办学功能。
3. 搭建实现工学结合模式的桥梁
培训机构直接与企业接触和联系, 在对企业员工的培训中形成了学院联系企业的机制。高职院校依托培训机构与企业的联系, 可利用合作企业的资源, 组织协调教师下厂实践, 强化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通过与合作企业开展的“订单”培养、共建实训基地和员工培训等项目, 加强了专业内涵建设, 实现了工学结合办学模式的创新。
4. 日益扩大对外交流和辐射的社会影响
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与德国、新加坡等国际教育培训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培训过程中, 不仅学习和借鉴了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逐步实现了与国际职业教育接轨, 而且也向外国职教同行们展现了中国的职业教育, 得到了国外职教专家的认可和很高的评价, 扩大了我国职业教育在国际上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陈群辉.高校校企合作的研究与实践[J].机械职业教育, 2010, (2) .
[2]陈文忠.借鉴德国职业教育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机械职业教育, 2009, (10) .
[3]阮彩霞.高职做实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院学报, 2010, (1) .
[4]顾健辉.论高校成人教育产业化发展[J].成人教育, 2010, (4) .
【关键词】教育推广;革命历史;博物馆;社会功能
博物馆作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部分,它的任务是收集标本与文物,在研究的同时,进行展览,以达到传播文化历史、科学知识的目的。因此,它具有很好的教育功能,对青少年与群众进行传统教育、历史教育和文化推广对精神素养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定位
从社会发展过程来看:国内博物馆出现了很大的角色变换,它不仅承载着历史使命,同时也为宣传文化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利用真实物品让观众感受丰富的文化底蕴。博物馆作为非盈利机构,它对精神领域的提升具有很大作用,同时也是某个国家以及文明历史的见证,不管是那种阶段,博物馆都为其提供了很好的精神源泉,发扬博物馆的宣传作用对丰富藏品资源,提高藏品质量有着很大作用。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从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延伸收集藏品的渠道,以此提高藏品质量与数量,再用合理科学的方法体现藏品艺术性,丰富文化内涵,生成良好的传播力,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加入到教育和参观中。需要注意的是:该活动的开展需要整合特殊机构进行,让观众了解到宣传教育与博物馆的作用。尤其是博物馆定位必须整合服务意识,也就是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从宣传教育的层面进行,根据不同的生活背景与年龄层次,使用有针对性的讲解与陈列方式,在简洁易懂、层次分明的基础上对游客进行知识教育与传输,以做好服务、咨询与保障工作。
2.博物馆宣传教育的现状
2.1宣传教育功能有待加深
在长时间发展中,博物馆一直秉持着保管、陈列、纪念等要求,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但是对于二十一世纪,这种职能明显跟不上时代,对此必须将其发展成大众文化休闲区域,这样才能让文化气息蔓延到日常生活中。目前的博物馆主要以展示实物为主,在宣传过程教条的情况下,只对部分学者有作用,覆盖区域狭窄。大量群众认为:博物馆只是拍照的地方,缺乏思想上的亲和力直接影响着博物馆发展与教育推广。虽然有群众参加到展览中,但是大量警示标志,直接影响着参观者心情和价值观体现。
2.2宣传功能流于表层
人民群众作为宣传教育的主要对象,但是很大一部分都是利用行政的方式吸引群众,大多数群众很难进入博物馆,在群众流失的情况下,对博物馆宣传功能的发挥构成了很大的影响。对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必须树立起积极科学的服务意识,把博物馆宣传教育工作作为重点来抓。
2.3和时代脱节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当下,经济水平与精神文明的传播都赋予了博物馆更多的含义,并且发展成和现代生活互相贴合场所。但是事实上,很多博物馆还处在记忆状态,不仅与现代博物馆定位存在出入,也很难激发共鸣。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博物馆必须整合市场要求和群众生活,在努力实现时代提出的要求的同时,正确定位博物馆。
3.提高革命历史博物馆教育功能的方法
3.1充分运用节假日开展活动
针对当前很多博物馆只向少部分学者开放的模式,我们必须做出改变,带动群众自愿接受博物馆的精神洗礼。具体如:在重要的节假日举办展览,从而帮助群众增加凝聚力,产生思想共鸣,提高爱国情怀。同时,展览方式也应该多样化,结合群众的实际状况,通过播放和展览相关的影片,开办具有特色的展览,这样才能让人们得到更多的知识。
3.2加强和媒体的合作
革命历史博物馆应结合自身资源,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利用陈列形式,拓展互联网宣传渠道,这样才能让群众掌握博物馆的最新状态,在和电视台等新旧媒体联系的基础上,编制纪录片。如:广受大众喜爱的抗战片、谍战片,它们与博物馆的某些物品有很大的联系。对此,博物馆应该牢牢把握该机会,主动吸引群众参加到博物馆活动中。
3.3和学校共同开展教育活动
学校作为重要的教学教育场所,很多教学内容都和博物馆都有关。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该加强和学校之间的合作与领导工作,带领学生参观博物馆,进行有方向的教学,需要注意的是必须注重直观感受,这样才能避免枯燥单一的讲述对学生积极性与参与力度构成影响。另外,还可以组织图片考察、知识竞赛,以此改善学生的学习进程。
3.4 增强硬件设施的运用
将硬件设施运用到革命历史博物馆中,增加博物馆投入,对改善博物馆馆藏质量与硬件设备具有重要作用。这里的“物”是群众不熟悉或者难以理解的革命历史物品,博物馆的“博”主要体现在蕴藏着大量物品,也只有这样才能抓住群众眼球,让革命历史博物馆在残酷的竞争中得到更好的壮大与发展。
在陈列时,为了更好的发挥博物馆教育推广作用,藏品排列位置、顺序、亮度都对群众心理会构成很大的影响,如果物品摆设杂乱,就会给观众乏味的感受,难以提高观众兴趣。丰富的文化底蕴对提高博物馆吸引力有着重大影响。因此,在博物馆工作中,增加科研力度,做好藏品鉴赏也是一项重要工作,只有研透并且保存好藏品,才能吸引观众。
另外,活用现代网络,加大博物馆宣传与网络建设,将网络深入到生活的各个方面中,不仅能节省花费与时间,还能收到一举两得的效果。
3.5增强软件利用
讲解作为群众接受博物馆教育推广最直接的方式,为了进一步提高革命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除了要改善讲解质量,还必须整合语言艺术,在形象生动的讲解中,帮助群众增强应变与理解能力。在社会上招聘掌握多个国家语言的自愿讲解员,以此为群众提供更多的服务。
当然,在这期间,办馆理念对博物馆兴衰与成长也有着很大影响。博物馆不只是社会与国家机构,同时也是社会教育和服务机构,只有跟上办馆理念,才能真正发挥博物馆教育作用,让其得到更长远的发展。
4.结语
革命历史类博物馆作为发扬和传承历史的重要机构,为了更好的发挥革命历史的宣传教育,除了要改善管理模式,还必须从怎样吸引群众注意力着手,打破认识误区,让博物馆发挥更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雯.基于博物馆宣传教育功能的发挥的思考[J].艺术科技,2014,(4):119-119.
[2] 张长龙.浅谈如何提高革命博物馆纪念馆的爱国主义功能[J].改革与开放,2011,(4):60,115.
【教育的社会功能包括】推荐阅读:
社会组织包括09-14
幼儿的社会现象教育07-23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10-17
住院精神病人的社会功能康复训练10-30
社会保障政策的新功能12-16
公司社会责任包括哪些06-03
教育学的4个社会基础07-23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一部分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