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性》听课反思

2024-06-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可能性》听课反思(共14篇)

《可能性》听课反思 篇1

崔海霞12月

李老师展示的数学课《可能性》是一堂不错课。由于所创设情境比较贴近生活,课堂气氛特别活跃,并且以游戏为主,给学生以小主人的感觉,让来源于生活的数学又回到生活。

学生在摸球、猜测中对可能性的大小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可能性的大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教学中,为学生设计了多次的摸球环节。摸球实验是让学生摸可能性不同的情况,学生操作后发现两种球个数不同时,哪种球多哪种球摸到的可能性就大。

最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对学习活动进行总结,并激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努力探索,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成功愉悦。

《可能性》听课反思 篇2

一.两位老师大致相同的教学设计

1.运用图点批注, 思考课文是如何具体描写这双手的?

2.说说这双天下第一奇手令人惊叹的地方。

3.说说文章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劳动者形象。

4.出示邰丽华、杨善洲等人的颁奖辞, 指导学生拟写颁奖辞。

5.请你选取一个你熟悉的人物, 抓住其最具特征的某一部分, 细致准确地描写出人物形象, 60字左右。

二.简要分析

1、读懂文本内容, 明确教学重点。

《一双手》一文通过一双“简直是半截老松木”的手的描写, 塑造了一个不畏艰辛、无私奉献的劳动者朴实而感人的形象。文章短小精悍, 平实易懂, 在理解上几乎没有任何难度。我们知道描写人物, 可以从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等各个方面进行。但本文却别开生面, 抓住一双最具特征的手来表现一个人物。因此, 独具慧眼地把握角度, 选取材料, 是本文的一个重要特点。那么, 这就自然成了本文的教学重点。作者姜孟之先生也这样认为:“我深深感到, 现在的语文教学离作文远, 作文离生活远, 我希望学生读了《一双手》后能自觉地深入生活, 细心地观察生活, 抓住你观察到的某一特点写篇短文。”

而刚才的教学设计中, 教者显然没有读懂作者的真正意图, 且不说“拟写颁奖辞”完全与本文的核心内容相背离, 就是“人物描写”这一环节也是突兀的, 完全为了写作而写作, 没有一个系统的指导过程。

2、读懂单元体系, 领会编者意图。

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主题是“读书动笔”, 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圈点批注等读书动笔的基本方法”, 逐步养成读书动笔的习惯, 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而《一双手》作为一篇相对浅显的文章, 却安排在本单元的最后一篇。除了内容与本单元其他课文一样, 从另一角度呈现“绿”这一主题外, 笔者还以为, 编者的意图是要求学生运用掌握的“圈点批注”的方法, 独立自主地阅读本篇课文,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那么, 在课堂教学中, 如何运用“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呢?两位老师都是打着“圈点批注”的招牌, 仍然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一步步去梳理课文内容。从逻辑上而言, 仍然是教师的预设为主, 忽视学生的自主体验, 显然不符合先自读、自悟, 后交流的教学过程, 那就使得“圈点批注”的方法留于形式;从知识的建构而言, 也不符合建构主义的要求, 忽视了知识获得的规律。

本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为朱自清先生的《绿》, 为了让学生认识“圈点批注”的方法, 编者在课文中进行了详细的“圈点批注”, 其目的就是为了给学生直观的感受。因此, 笔者认为, 在教学《一双手》一文前, 可以在课前让学生依照《绿》一文的旁注进行批注。上课伊始, 课堂交流学生批注的内容, 运用建构主义的理论, 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 形成课文的知识结构, 实现从“学生中来”再到“学生中去”的知识螺旋上升的过程。

3.明析选文类别, 注重前后贯通。

我们知道, 语文教学的难处之一, 是对教学内容的把握。所以, 语文教师和其他学科教师的不同之处是, 除了教学方法的选择外, 多了教学内容选择的纠结。王荣生教授在《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中, 曾把语文教材的选文分为“定篇”“样本”“例文”和“用件”四类。根据《一双手》的文本内容与作者意图, 我们完全可以把《一双手》当作“用件”来处理。而其关键, 就是如何来“用”?

上面的教学设计中, 要求学生来拟写“颁奖辞”, 从其实质来说, 也是一种“用”, 只不过因为扩大了文本内容的“非语文性”, 过度地强调思想教育, 导致了“用”法不当, 带来了教学内容“语文性”的缺失。

《一双手》一文重点之一是抓住人物的某一特征进行写作指导。那么, 笔者以为, 我们就可以在“写作指导”方面, 把本文当作“用件”来处理。在指导学生理解文章如何通过“奇手”表现人物特征的基础上, 联系《背影》 (父亲背影的描写) 《一面》 (有关鲁迅肖像的描写) 等文章的写法。在对比中, 让学生更直观感受抓住特征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这未尝不是一个较好“用件”的处理。

《可能性》案例与反思 篇3

教学目标:1. 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2. 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生活中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3. 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及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体验有些事件发生的确定与不确定。

教学难点:理解“一定”、“可能”、与“不可能”。

教具与学具:多媒体课件、箱子、球体、题卡、水彩笔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故事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先请同学们听一个有关阿凡提的故事。课件演示:时间一天天地过去,眼看就快要过年了,帮财主做了一年长工的阿凡提想向财主要回他十个金币的工钱,可贪心又小气的财主却不想给他,心想:要怎样做才能使阿凡提得不到金币又无话可说呢?财主想啊想啊,终于想出了一个自以为很好的办法。于是他对阿凡提说:“不要说十个,我这里有一箱子的金币,你把里面的金币往上一抛,如果落下后个个都是正面朝上,那这些金币你就可以全拿走了。”“那好啊,你先把金币给我。”阿凡提回答说,于是他把箱子里的金币全都倒出来,玩弄了一会儿……

师:这个故事的结果到底如何呢?阿凡提可能赢吗?这节课咱们就一起来研究可能性(板书课题:可能性)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一定能揭开谜底。

【评析:课导入时就播放学生喜爱的“阿凡提”故事,设疑激趣,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为探索新知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联系生活实际,引导探索

活动一:通过教师的猜颜色游戏,体验“一定”。

师:老师这里有一个纸盒,里面装着一些小球,下面我们来玩一个游戏,谁愿意上来和老师一起玩?生摸球,老师猜。师小结:事先,老师的确知道这个盒子里装的全都是些蓝色的球(边说边把盒子里的蓝色球拿出来),所以,如果继续让老师摸下去的话,摸出来的也一定是蓝色的球。(板书:一定)师:谁再来说说为什么从这个盒子里摸出来的球一定是蓝色?

活动二:创设摸奖情境,体验“不可能”。

老师在箱子里放进白色,黄色,紫色的球,请学生摸出绿色的球,就能中奖。

点名上台摸。

师:那么多的同学都摸过了,为什么没有一个能中奖呢?难道你们今天的运气都这么差吗?

学生推想。师:同学们的推想能力真是太厉害了!大家请看,(打开盒子,)里面装的全都是些红色、黄色、白色的球,有绿色的球吗?

师:如果继续让你们摸下去的话,可能摸出绿球吗?生:不可能。(板书:不可能)师:为什么从这个箱子里不可能摸出绿球?。活动三:继续摸奖游戏,体验“可能”。

师:既然从这个箱子里不可能摸出绿球,那么这些漂亮的笔记本你们也就得不到了,觉得这样的摸奖有意思吗?

师:那应该怎么办呢?生:可以把绿色的球放进去。师:好,老师就听你们的。下面老师把这3个绿色的球也放进去,请问,现在这个箱子里有几个绿球?还有几个其他的颜色?生:有3个是绿色的,还有3个是其他的颜色的。

师(摇动纸箱)问:这回谁想上来摸?请一个学生上来,在摸出来之前问:“他从里面摸出一个球来就一定能中奖吗?”

生:不一定,可能中奖,也可能不会中奖。师:为什么?生:因为箱子里面的球不只是绿色,还有其他的颜色。师:那你们觉得他会摸出一个什么颜色的球呢?

师:也就是说这四种颜色的球都有可能被他摸到。因此,他可能中奖,也可能不会中奖,我们只能用“可能”这个词来描述这件事情,同意吧?

生:同意。(板书:可能)

师: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他的运气了。学生上台摸。

【评析: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提倡的学习方式。本节课的特殊之处是让学生经历“猜测──体验──推想──验证”的过程,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创设学生熟悉的摸奖情境,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获得愉快的数学体验,并在体验中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有所发展。】

三、判断生活中的事件,内化提高

1. 判断生活中的事件。

1,3天后下雨;②我从出生到现在没吃过一点儿东西;③地球每天都在转动;④人用左手拿筷子;⑤太阳从西边升起;⑥地球上每天都有人出生。答题要求:

a、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这些词来描述这些现象。

b、回答时,不仅仅要把这些现象描述清楚,还要说出你的理由。

【评析: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与感悟数学,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2. 内化提高(图略)

请你仔细看清题卡上的要求,自己来涂一涂,比比看谁涂得又快又好。

展示学生作品。

【评析:涂色活动既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应用,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又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更增添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举生活中的实例,放飞思维师

公开课听课反思 篇4

这几节课我认为最大的共同亮点就是老师们眼里、心里都有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这样形容课堂教学:“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入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我们的老师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

课前,大家都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认真吃透教材,并撰写了教案。课堂上却并没有为追求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而精准地卡时间,机械地进行各个教学环节。老师们一个个教态自然,或者严谨有序,或者亲切可亲,时而与学生进行目光交流,时而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热情的反馈;学生不能接受的地方,思考不够到位的地方,老师们都自然的停下来,与学生交流讨论,深入引导。在这些交流中,老师的心灵与学生心灵进行撞击,课堂气氛生动活泼,真实有趣。

另一个共同亮点是课堂真实有趣。

有教育专家提倡说,课堂教学要有“三声”,既赞美声、笑声、惊讶声。在这几节课中,可以说完全符合这些要求。老师们都遵循了孩子的认知规律,在课堂上引入了各种游戏、直观教具,尊重学生,开启智慧,激发兴趣,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将识字课上得既有趣又有效。老师对孩子的表现关注有加,发出由衷的赞叹;因某一点的灵动有趣,老师和学生时不时的就发出会心的微笑;学生有惊人之语时,老师惊讶有声,老师表现出独特的教学机智时,孩子们也自然地发出惊叹。老师和学生一起,都沉浸在教学中,激情焕发。

具体到每节课中,老师们在遵守教育共性的前提下,还表现出了独特的教学思想和格,向学生打开通往知识世界窗户的同时,展示了鲜明的个性,教学反思《公开课听课反思》。

赵霞老师上的是汉语拼音ānɡēnɡīnɡōnɡ.为了让学生较科学,有趣地读准四个后鼻韵母,她首先利用书中插图引出音节,再从音节当中找出新韵母,然后进行字母发音和字形记忆上的指导,充分调动视觉和听觉参与学习。新授之后,她又通过采用“找朋友”“开火车”的方式检查学生拼音掌握情况,既活跃了课堂气氛、缓冲了学习带来的压力,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习的兴趣。人们常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从这一堂课足可以看赵老师的功底,以及这一个月所下的功夫。整个课堂教学有条不紊,孩子们的学习习惯、注意力的集中度、思维的敏捷、反应的快速,都让听课的老师叹为观止。这些值得我好好的学习和反思。当然,这节课也有不足。因为内容过多,时间上赶得很,老师语速过快,整个四十分钟内孩子们的思维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没有喘息的机会。人的智力活动要有张有弛,所以,建议赵老师以后在上课的时候,对教学环节的设计要有一定的弹性。

高秀娟老师讲的是《操场上》,她的教态亲切自然,非常有亲和力,课堂节奏把握得张驰有度,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紧扣生活的导入语,拉家常的交流方式,都让学生觉得轻松愉悦、乐于接受,乐于思考。课中操、做动作读词语、部首自我介绍,为部首找朋友这些游戏,让学生巩固了新授字词,还了解了词语的音形义,动手又动脑的过程体味到了学习的快乐。稍有不足的是,高老师的课堂评价语相对单一,不够多元化。

郑明娟老师讲的是识字课《一去二三里》。在教学中,郑老师并不只拘限于识字教学,还培养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图画的能力,完整地表诉自己所见所感的能力;教学数字时,注意将所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自主地寻找生活中的数字;《田字格操》也是本节课的一个亮点,学生在拍拍手说一说的过程中,轻松地掌握了田字格的结构,为引导书写做了很好的铺垫。总之,这节课的课堂气氛和学生思维都相当活跃,识字教学进行得平实有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不尽如人意的是,老师过于追求完美,当个别学生注意力不太集中的时候,显得有些急躁,语言略感尖锐。

我讲的是识字课《在家里》。我用三个难度不同的谜语导入新课,预热了思维、培养了兴趣。在识记生字新词时,我创设随老师家访的情境,贴近孩子生活,教学生字词也不忘记人文教育。我这堂课运用了多媒体,直观鲜艳的课件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也节省了时间,让课堂更加紧凑,立体。我的课堂评价语比较有新意,老师们给了较高的评价。不足之处是在遇到教育契机时,流于肤浅,没有抓住机会,让教学更加出色。

听课反思(定稿) 篇5

从这堂课中我们感受到了陈老师作为一位资深老师,对我们而言已经是很有经验的前辈了,课堂整体上给我的感觉就是很有气势,特别有范,值得我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分数,是在整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概念的一次扩展,由于分数与整数的意义、读法写法有很大的差别,会对学生的学习造成很大的障碍,但是陈老师的动手操作与多媒体课件直观教学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陈老师优秀的自身素质和充分准备以及对教学重难点把握的,使本节课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环节明朗,教学方法得当,教学效果显著,一节课40分钟里学生是在轻松愉快中学习的,这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主导”的教学思想,整节课目标明确扎实有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教学。数学源于生活,数学课堂教学要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问题,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问题,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问题。本课从创设情境就引入了一些生活化的元素,让学生在生活中很熟悉的“分矿泉水”的这个情景中引入,把生活化的数学贯穿于整节课中,化数学问题为生活问题,让学生真切地感受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整个导入不紧不慢,一步一步引导孩子得出“一个物体或图形的一半我们可以用分数二分之一来表示”,在这个过程中,也特别强调了重点,就是分法是“平均分”。与此同时,也对孩子进行了情感品德教育,问孩子“如果有两瓶你会怎么分,学生回答是分给他一瓶,如果有一瓶就分这瓶水的一半,这虽然是个微不足道不值一提的小细节,但是却体现了对孩子的乐于分享的情感教育,很难得。在分完矿泉水后有提到了分饼,一次体现分数的存在是多样的并且广泛的!本课“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体现了“学数学、用数学、爱数学”的教育思想。

第二、注重细节,精益求精。在教学中,对于孩子对分数的写法和读法,包括读题的规范,陈老师的这堂课都做得非常完美。例如在教学二分之一写法时,她会特别强调要用直尺画中间的分数线,并且自己在黑板上的板书也是一丝不苟都以身作则全用直尺画线,又是我个人就很惭愧,为了省事就不用直尺,以致没有给学生起到一个榜样作用。在教学分数的读法时,陈老师也是很明确的说了,从下往上读,读作二分之一,有一个从什么到什么,这样的字眼,一次给学生强调了这个顺序,这个也是我很容易忽略的,我在教学完这节课后就发现,部分孩子就容易把分子分母的位置弄反,原因就是教学时没有像陈老师那样强调读法写法的顺序。在教学二分之一时,陈老师对题目中的分法“平均分“和“它的“都先让孩子自己发现关键词,再请学生说,然后老师总结的方式再巩固,让学生都能够完全理解。另外,在整堂课中,每讲解一个知识点后,陈老师都是会及时总结,我觉得做得非常好,充分照顾了学龄期的孩子们分散接受知识的特点,把知识及时总结归纳。

第三、动手操作、探究学习。从陈老师的这堂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让孩子们自己动手操作探究学习,体现孩子主体作用。虽然学生的动手操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尚现粗糙、交流不免差强人意、回答的也会有些零乱,但是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能力、探究精神就是在这些粗糙、勉强、和零乱中培养和提高的。本节课中,陈老师很好地运用了学生动手操作来解决本课的教学难点内容,学生在探究学习中领会到了分数与平均分的重要关系。本课很好地处理了思考与操作相结合、手脑并用,让学生在动手中发现,在发现中探究,在探究中思考,在思考中提高,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知识和经历探究的经验。例如学生利用自己的学具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图形,制造出自己的分数,并涂上颜色,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折法多样化就体现了,这点特别好,学生并没有拘泥与相同的几种分法,而是各展所能,分法多样,陈老师也及时反问“折法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让孩子们思考。在操作探究之后,又总结“首先必须要平均分,在分数线下面的表示分得的份数”,再给学生提问“这个1表示整个物体还是表示一半一份”,从而得出“整个物体用1表示,这里的1是分子表示其中的一份。另外,及时总结”用相同的图形可以得出相同的分数,用不同的图形也可以得出相同的分数,引出下一个问题“相同的图形是否可以得出不同的分数“。整个过程的教学衔接很好,自然而言不失智慧。

听课后教学反思 篇6

韩 辉

上周听了王凤英、史彦菊、罗小枚、齐树杰四位老师的语文课,又加上专家领导的精彩点评,我对跨越式教学有了初步的认识,上课思路也清晰了很多。通过上周的听课,感触很多,对这些课作如下反思:

还有跨越式教学模式,也就是“211”教学模式,分学习新知、拓展阅读、说话写话三个板块,在这三个板块中,关键是学习新知的板块,要将我们以往的40分钟的课程尽量在20分钟完成。怎样完成,是我们深思的问题。我觉得我要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教师自身的知识和能力要提高

有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要想给学生一滴水,我们自己要有一桶水”所以,作为跨越式实验教师要不断的学习跨越式教学模式的新理念,并把新理念运用到教学工程中,不断地实践,不断的改进,不断的完善。这样才能把跨越式教学落到实处。

二、课前精心设计教案

跨越式教学模式要求我们在20分钟内完成新知,这就要求教师精心备课,把每一个环节落实到每一分钟,做到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首先要备教材,要认真研究教材,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做到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其次要备学生,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学生会的课上绝对不讲,讲学生不会的、不理解的,做到不浪费每一分钟;最后要备方法,要在熟悉教材,了解学情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方法。优化教学结构,把40分钟的课程精简到20分钟,这样的课堂才能做到高效。

三、这几节课的优点与不足:

这几节课,根据教材和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在教学时,将观察图画、认识事物、学习汉字结合起来,教材倡导“多认少写,及早阅读”的识字教学新理念,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让学生看图说、看图贴,还设计了有趣的游戏活动。

接下来便是看图识字了。在此环节设计了让学生看图说、看图贴以及多种形式反复学习,内容上,有借助拼音和去掉拼音读,有读生字、读词语和读儿歌;形式上,有自由读、指名读、领读、齐读,有开火车读、同桌合作读,有男女生

比赛读、师生对读等。我还采用编顺口溜的方法让学生认生字,不断强化字音和字形,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游戏中学,在活动中学,在情境中学,多种形式地学。这都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学习新知这个环节,大多数课能在20分钟完成教学任务,但有的课,生字的练写如蜻蜓点水,写的时间不足,有一定欠缺。

在拓展阅读环节有的课学生读的时间还是太短,拘于形

式,学生也没有读起来,有的课仅仅读了5分钟,甚至更少,没有做到充分阅读,应该让学生充分阅读,给学生提供阅读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的充分阅读创造条件。调动其阅读的积极性。

《可能性》听课反思 篇7

一、听教学观念, 落实“为什么这样教”

教育是一项继承和创新的活动, 教育的发展和进步必然伴随着教学观念的推陈出新。传统、单纯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已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教师角色转换,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以人为本”和“一切为了学生”已成为先进教学理念的主流。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 授课者的角色应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要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能正确处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 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只有站在这一高度评价一堂课, 才能透析授课者教学观念的转变。能否体现“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教学观念, 必须看是否坚持“三个面向”, 即面向全体学生, 符合学生实际, 在此前提下兼顾尖子生和基础较差的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个方面, 既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 也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既重视发展学生的整体素质, 又注意张扬学生的个性特长。面向教学的每个环节, 既注意发挥教材的主要作用, 又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既注意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 发挥教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的作用, 又注意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既注意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 又注意课后对优秀学生的指导 (即课堂教学的延伸) 、对待优生的辅导 (即课堂教学的补充) , 使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得到发展。

二、看教学组织形式, 体现师生互动

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体现了师生互动的组织关系, 如何将讲授的知识通过合适的组织形式进行下去, 反映了授课者的教学组织能力。优秀的授课者总能采用分组竞赛、自主合作、探索研究等学习方式, 将讲授的知识转换为以培养学生兴趣、主动学习为主, 把“力求讲明白”变为“促进学生主动感悟、探究知识”, 使课堂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知识的开放性、探究的发展性, 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新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建立和发展, 具有因教师不同而异的特点, 听课者不能因授课教师的教学组织形式与自己有所不同而妄加指责。实际上, 这种不同恰恰反映了教师独特的授课风格, 真正体现了授课者教学组织能力的完善。此外, 还要看教学内容安排是否既注意教材的系统性, 又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做到先后明确、主次分明、详略得当;课堂教学是否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正确传授知识, 发展学生思维, 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尤其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加大学生智力开发的力度, 彻底改变“重书本、轻实践, 重讲解、轻参与, 重结论、轻过程, 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发展”的传统方法。授课者设计的课堂教学是否以“人人会学”为宗旨, 以“反馈矫正”为策略, 把目标教学的前提测评、认定目标、导学达标、达标测评落到实处。课堂教学目标达成的自主学习能够做到“五到位”, 即认定目标到位、精讲点拨到位、反馈矫正到位、强化训练到位、课堂管理到位。课堂教学节奏是教师教学艺术的体现, 更是使学生高效率接受知识的重要保障。一堂好课重要的是使学生在其中感受到领悟知识与求知的乐趣, 新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要求教学节奏达到缓急有序、动静相生、疏密相间、起伏有致、详略得当、有张有弛、收放自然、抑扬顿挫、随机应变等;课堂教学环节严密, 相互衔接, 节奏感强, 能够充分发挥每一分钟的作用, 注意教学信息的及时反馈评价、矫正调控、课堂训练等。

三、分析教学方法, 多样性与合理性并存

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合理性反映了授课者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学习目标的综合处理能力。当然, 学生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知识的要求也各有不同, 教师要尊重差异。优秀的授课者能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不同知识的层次性, 选择合理的教育教学思路, 真正体现“教无定法”的原则, 并综合运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方法, 创设开放的问题情景, 引导学生进入主动学习探索的过程, 关注学生的即时反映, 使课堂教学变为学生思维训练的场所。

教师上课能否做到精神饱满、感情真挚、态度和蔼、朴素自然、动静相宜、程序相应;教师使用的教学语言能否做到准确、规范、科学, 条理清楚, 逻辑性强, 语音清晰、简洁, 通俗易懂, 抑扬顿挫, 生动有趣;板书设计巧妙, 布局合理, 层次分明, 字迹清楚, 书写规范有条理。学生能否做到学习兴趣盎然, 学得积极主动;勤于动脑、动手, 做到眼到、耳到、口到、手到和心到, 形成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 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教师能否找准课堂教学改革的切入点, 带着激活课堂的意识去组织教学, 采用启发式教学, 讲授知识准确, 反馈渠道畅通, 将演示、实验、讨论、板演等与讲授、练习结合起来。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实际, 充分体现教师个人的特点, 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启发学生思维, 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四、更新教学手段, 丰富教学形式

以计算机、通信和多媒体技术为特征的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在教育领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它的发展对于促进教学模式、内容和方法的变革具有重要意义。教育传播媒体不再局限于印刷的书本, 而是融文字、声音、图形、动画、影像为一体。因此, 教师要根据教学进程的要求, 组合运用多种教学媒体辅助课堂教学。这是一种传统教学媒体 (粉笔、黑板、教科书) 、常规教学媒体 (投影仪、录音机、摄像机、幻灯) 与计算机多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手段。这种现代教学手段的发展为教师展示和提高自己的教学才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优秀的授课者能够熟练运用相关软件制作适合教学的课件来辅助教学, 使教育教学与现代化的发展相适应。综合利用各种现代教育手段, 如多媒体、网络资源等教育平台来丰富自己的教学形式, 为学生提供即时的服务。因此, 能否将自己的教学与现代教学手段结合并熟练运用, 已成为评定一堂课优劣的重要依据之一。

五、评价教学过程, 引导是否合理有效

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 从以考试分数多少为依据的终结性评价, 正在转向以“合理发展、有效获得”为主的过程性评价。教师的评价机制不是简单地体现在“对”与“不对”上, 而要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加以必要的引导。能否对学生进行有效合理的过程性评价, 也在不同程度地转换为对教师授课水平的评价依据。合理的过程性评价在学生主动获得知识、有效运用知识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它可改变学生自我认知的倾向性和自主行为的调控力。对于学生的“标新立异”甚至“异想天开”, 教师要用一种保护和赏识的心态去对待, 并以此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想象力。注重过程性评价、合理进行终结性评价, 反映了授课者评价观念的转变, 体现了以发展为目标的评价机制的建立。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能够充分大胆地发言, 有动眼、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通过教学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学有所得, 真正掌握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 使学生的智能得到发展, 思想觉悟和能力得到提高。此外, 教师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业布置要富有针对性和启发性, 以避免机械性重复和题海训练,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听《可能性》一课的教学反思 篇8

关键词:验证;升华;教学反思

一、这堂课做得到位的地方

1.克服学生的不稳定情绪,培养、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小学3年级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3年级学生的年龄阶段一般是9周岁,这时,学生开始进入发育期,个性占重要地位,自制力弱,活泼好动,易受影响,使注意力分散。心理学告诉我们,注意力是一种基本能力,它是学生顺利学习的必要前提,是获得其他一切能力的基础,应该从小培养少年儿童注意力方面的良好的素质。良好的注意力素质有助于数学的学习;反过来,数学的学习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注意力。

2.合理组织,张弛相间

由于儿童的注意力持续性还较差,根据这一特点,我采用3个环节组织课堂教学,自然的引入已使学生兴奋的情绪得以稳定,注意力有了方向。在此基础上,讲授新课成了中心环节,教师应抓紧时机在上半节课学生注意力较集中的时间内,讲清重点,突破难点。最后一个环节是巩固阶段,让学生对新知有一个完整、准确的把握,师生可以较为轻松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正是因为张弛并用,学生才能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合理而有效地学习知识,充分地利用课堂。

3.遵循概率的认知规律

可能性大小是研究随机事件的课,需要试验的验证、体验和感悟。因此,我采用了“摸球—放球(验证)—猜球(感悟)”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建构“可能性大小”的原始经验,得出猜想。再组织学生进行验证,提供4∶2—5∶1—10∶1—100∶1的白红球比例提炼“小概率事件”,制造与原有认知的冲突,解构原有认知,促成学生积极寻找原因,最终感悟出“当试验次数少时,出现相反的情况是正常的;当试验的次数越多,就越接近我们的猜想。因此,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的结论,使原有的知识得到了重构和升华。

4.注重生活经验的开发

生活是我们数学资源开发的宝库,能利用好生活经验是学好数学的前提。“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这节课注重了生活经验开发的两个环节:

(1)引入环节,尊重学生的原有认知,以最直接、快捷的方式提炼出数学知识,给后面的探讨奠定基础、留足时间。

(2)运用环节,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问题,我们要创造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机会。因此,在课的最后我让学生猜球,促使学生调动生活中所有经验和所学的“可能性大小”知识,将其融入设计的活动中。我想当数学与生活携手共进的时候,我们的数学也就拥有了活力,拥有了生机。

二、这堂课留下的遗憾

1.小概率事件没有更勇敢地面对

虽然说,在备课前我就小概率事件就给予了充分关注与思考,犹如初生牛犊般勇敢面对。但是,试教的碰壁使我变得小心翼翼起来,于是试图通过比较分析来帮助学生感悟频率与概率的区别,却忽略了及时制造认识冲突的可贵之处,如果在学生发现小概率问题后就及时追问:“怎么摸到白球的次数和红球的次数一样多,这是怎么回事呀?”这样就可以促使学生思考,引出统计全班的必要性,这样整堂课也就更加饱满了。

2.没有用更适当的方式呈现数据来源

由于“可能性大小”的特殊性,本身就包含着很多不确定因素,我们提供的数据最好是有根有据的,这样才具有说服力。因此,我觉得这堂课的细节还需要再修改一下:

(1)汇报环节,要采用小组长站起来汇报式。

(2)学生动手的实践活动还要更多一些。留给我的启发是,当学生经历过“山是山,水是水;山不是那山,水不是那水;山还是那山,水还是那水”的求知过程后,相信他们才会真正领略知识的真谛。

因此,我觉得平时教学时,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原有认知,找准生长点,采用合适的方式进行提炼和升华,逐步形成高于生活的数学知识,这才是上策。

初一数学听课反思 篇9

初一数学听课反思

今天听了张颖老师的数学课感触很深,她在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始,由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入新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一个学生实验,学生也非常感兴趣,由此总结得出一种全面调查的方法,体会到全面调查的必要性.在整个学习活动中张颖设计了大量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 ‘由部分看全体’的例子,因为这时我们不可能普查,只能抽样调查,还能联系生活实际列举出一些很有代表性的例子.在小组活动中,学生的参与面也很广,在解决问题时,也很有主见.这充分说明通过课程改革实践,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变成了主角,而老师仅仅是导演或主持人.真正做到让生动的教材变成了生动的课堂,让学生学习有价值和有意义的数学.

给予树听课反思 篇10

独山子第四小学吴雪银

《给予树》写的是在圣诞节到来之前,小女儿金吉娅把应该给家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需要帮助的女孩。这是一篇富有浓浓的人文情怀的课文,爱的教育是本篇课文的教学主题。

一、字词教学扎实

杨静老师(独五小)老师的课由圣诞节导入,随机学习关于圣诞节的一些词语:圣诞节、圣诞礼物、圣诞树、圣诞老人。出示课题时,着重点出多音字“给”,并使学生明白“予”的意思也是给。在初读后检查词语时,又将文中的“兴高采烈——兴奋”、“难过——苦难”这两组多音字放在了一起;在解释“援助”一词时也很巧妙,老师说:“这个‘援’是提手旁,就是伸出双手帮助别人。”同时通过“如愿以偿”一词巧妙过渡到学文:“课文中写谁在帮助别人?金吉娅帮小女孩实现了愿望,使小女孩如愿以偿?”。

二、重锤敲打第四自然段

三年级的孩子已经有了段的意识,但是对于段是如何组成的,以及有序的表达还是比较薄弱的。而这篇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既是课文的重点段又把金吉娅如何帮助小女孩的经过写得清清楚楚。所以在初步感知了课文大意后,重点精读第四自然段。分三个层面:第一层:读通,同时通过师生对读的方式找出金吉娅的话;第二层:读懂,通过三个小问题,边读边做记号,理清内容。同时通过创设情境,走进人物内心,产生情感共鸣。第三层:读懂写法,让学生自己发现金吉娅是怎样把话说清楚,用什么词连起来的。这样学生对于构句成段有了整体的印象。

三、注重读写结合在读到“一个陌生女孩如愿以偿的笑脸”时,沈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你能为小女孩写几句感谢金吉娅的话吗?指导学生动笔写一写。想象是学生创新的灵魂。学生有了自由想象的空间,想象思维得到引发和锻炼,写话兴趣也提高了,写出的句子也会比较生动。读写结合,以读促写,不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更是培养学生写的能力。

作文教学听课反思 篇11

2014年5月10日,我在蒲县一中听了一节习作教学示范课,感受颇深。太谷三中的侯宪丽老师讲的“明眸善睐出华章”让不少老师的眼睛都亮了起来。升入初中以后,学生的课业越来越重,对语文的重视程度也不及小学时候多,写作水平要想有大幅度的提高,更是困难。不少老师最头疼的就是作文课。

侯老师的让你的“语言美起来”,一节课上交给了学生四种方法,即:方法一:巧用修辞形象美;方法二:引用诗词古典美;方法三:善用修饰画面美;方法四:超常搭配个性美;四种方法在教学中不是单独的教授,而是给学生以引领,教会给出示例,学生再进行模仿。一改以往作文教学的空洞,变无形成有形,学生在引领中不会不觉的进入到了情境之中。一节课中学生和老师的互动也比较融洽,学生的收获也比较多。看到这样的课堂,我也想到了一些我自己平时的做法,在这里和大家交流。

在平时教学过程中,不少学生害怕作文,一提起笔就抓耳挠腮,或者是学出来的作文干巴巴没有可读性,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学习便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勤奋的探索,执着的追求。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呢?

1、让学生写熟悉的内容,以“趣”激趣。作文命题应开放,出宽题,紧紧围绕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以他们周围的人或事、景或物作为作文内容,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使学生感到有一种表达的愿望,有一种冲动想把自己想说的意思表达出来。如根据学生的思想情况,命题为《××,我想对你说》。又如根据学生最喜欢做游戏的特点。我们可以精心设计游戏内容,游戏前,告诉学生要留意游戏的过程,注意同学的言行和表情。游戏后组织学生说过程,讨论从游戏中懂得的道理。学生玩得兴高采烈,自然会说得兴致勃勃,写起来就不难了,而且有兴趣了。

2、以成功的喜悦,激发写作欲望。要使学生坚持不懈地自觉作文,最关键的是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并逐步养成习惯,满怀乐趣地去学习,在实践中我具体做好以下工作:首先用肯定给学生自信心。学生的作文被拿到班上作范文宣读,小作者的眼睛会一亮,神情高兴。哪怕学生写得很不成功,也要给予鼓励性的评价,甚至把一些差生的作文修改好后在课堂上讲读,以此激发学生特别是差生的作文兴趣。其次在作文评语中给予鼓励,为作文中的优点“喝彩”,哪怕只有一个词用得生动、一个句子写得好或一个地方有新意,也要为其叫好。让他们觉得“我也会写”,从“怕写”向“要写”、“乐写”迈步,循序渐进,最后达到共同的目标。第三是办好班级的习作园地,把优秀的篇,段张贴在上面,供全班学生学习、品赏。还可以鼓励并指导学生向报刊投稿等。

3、开展形式多样的作文活动,激发写作兴趣。学生好奇心强,爱表现,形式多样的习作活动能调动学生的习作兴趣。如开展课前读报活动,让学生到讲台宣读自己的优秀习作,或是宣读从作文选上看到的好文章,精彩片断等等,使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和表现的机会。为了表现自己,在课外时间他们就会趣味盎然地寻找或写出自己满意的习作。又如开展作文竞赛活动,竞赛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有效手段。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由于竞赛中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增长,因而多数人在比赛的情况下学习和工作一般比没有比赛的情况下好得多。小学生喜欢表现自己,好胜心强,开展竞赛活动,给他们更多的参与和表现机会。这样不但可以调节以往习作所形成的氛围,激发学生“我要写”的兴趣,还可以大面积地提高习作的质量。

我们还可以用导语激趣,创设情境激趣等等来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培养写作兴趣是作文教学的突破口,是指导学生作文迈向成功的基点。

《边城》听课反思 篇12

周秋红

2012年2月16日下午在铁一中教研,听了两节高中优质课。

第一节课是南昌一中李箭一段细腻感性的文字导入作者沈从文和《边城》之后,请同学回顾复述小说情节梗概。老师的《<边城>之悲与翠翠之美》。

一段细腻感性的文字导入作者沈从文和《边城》之后,请同学回顾复述小说情节梗概。

接着,请同学快速浏览小说选文第四、五节,抛出问题:你能从看似平实、简明的语言中发现翠翠性格中的哪些美?同学回答之后明确:善良、淳朴的人情美,天真、可爱的少女之美;害羞、矜持的爱情之美。

顺势过渡到“美的翠翠和美的湘西寄寓着沈从文怎样的情怀和追求?”的问题,引出沈从文的创作宗旨——“我要追求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话锋一转,提出“这么美的小说人物,接着,请同学快速浏览小说选文第四、五节,抛出问题:你能从看似平实、简明的语言中发现翠翠性格中的哪些美?同学回答之后明确:善良、淳朴的人情美,天真、可爱的少女之美;害羞、矜持的爱情之美。

顺势过渡到“美的翠翠和美的湘西寄寓着沈从文怎样的情怀和追求?”的问题,引出沈从文的创作宗旨——“我要追求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话锋一转,提出“这么美的小说人物,却以悲剧的命运结局,是作者的匠心独运还是随意为之?”“课文中怎么暗含结尾的?”“为什么以悲剧结尾?”等问题。再次回到课文寻找悲剧结局的线索,并比较同时代大文豪鲁迅的小说人物的悲剧命运,得出沈从文小说中的悲剧意义——沈从文是以爱来包容他的憎。

以沈从文墓地雨花石上刻的话“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能认识人”华丽收尾。

这节课的授课者大胆剪裁课文,不落俗套,抓住 “翠翠之美”和“边城之悲”展开,“由美而悲”衔接巧妙,过渡自然,线索清晰。

反思自己的课堂,按部就班,缺少精心的构思和巧妙的过渡,更缺乏语文的温度和色彩。

马工枚速,每个人都有优点,借鉴他人的长处,挖掘自己的长处,才能更进一步。

听课反思 篇13

交大附中的这位老师使用的是21世纪新教材。她的这节公开可充分体现了新课改,在英语教学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教师们在逐步转变教学观念,从以学生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主体,从知识型教学转向能力型教学,从机械操练为主转向用英语活动。英语教学成为素质教学的组成部分,从而使英语教育可持续发展。

为了克服传统教学中学生记住了大量的知识而不能转化为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弊端,新课标十分强调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并专门将“过程和方法”作为教育目标分类的一个方面。例如,新课标把学习策略作为五大基础训练之一。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文化意识、情感态度的培养和训练得到了重视。在新的一轮教学中,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解决,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探索。

1.研究分层教学方法。不同层次的学生应采用不同难度的语言输入材料和不同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认真研究分层教学的问题,即为了达到一个共同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科学的降低课堂教学起点。如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发展进步?

2.重视开展过程性评价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形成性评价是新课标中提出的新要求,抓好形成性评价可以大幅度提高教学效率。如何体现过程性评价的科学性、激励性、和导向性有待于探索。

3.加强选修课堂教学的研究,提高英语选修课教学质量。根据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做好选修II英语课堂教学工作的研究。选修II为任意选修课程,包括语言知识和技能类、语言应用类和欣赏类。目前,选修II的教学还是空白,如何进行有待于研究。

滇池中学听课反思 篇14

--英语教师滇池中学听课反思

晋宁县第三中学英语组

李俊沅

本次晋宁三中英语教师到昆明三中滇池校区的听课活动已经圆满结束,这次活动为我们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提供了一次不可多得的学习机会。在此,我本人及全体英语老师对晋宁三中和教育局领导能安排我们本次外出学习表示由衷的感谢!通过本次外出学习,我深受启发,滇池中学老师的每一节英语课及对学生的有效管理都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真可谓受益匪浅,下面就谈谈我在英语方面的一点听课感受:

一、教师自身的良好素质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证。在听课中,我发现优秀的教师都有几个共同特点:

1、口语流利,发音准确。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保证孩子对课程的理解,才能保证孩子学到正确的知识,地道的语言;

2、善于利用多种手段辅助教学,使孩子接触到的知识更立体,更直观,更生动;

3、教态亲切,表情丰富,在课堂上能轻松,活泼,潇洒地进行授课,富有艺术性;

4、有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作为后盾,词汇丰富,课堂充实。在为期五天的听课过程中我把滇池中学七、八年级所有英语老师的课都听了一遍(因为我们的听课权限仅在七、八年级),有的老师的课我反复去听。在这些老师当中中,段丹云老师(七年级)、冯志敏老师(八年级)、毛孟莹老师(八年级)、丁志华老师(七年级)、冯云霜老师(七年级)的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受益匪浅!

二、课前互动是一个很关键的环节,在这次听课中我发现课前老师和学生互动的较好的,课堂都比较成功,老师们大多数从自身的生活着手活跃课堂气氛,得到学生们的喜欢。我觉得大凡讲得好的课教师们都讲究课前互动,可见滇池中学的教师们课前是经过精心备课的。

三、课题的引入与各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是课程设计的重点。我认为大多数的英语老师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到位。课程开始后,从单词的讲解,到听力练习,再到对话讨论,一环扣一环可以说衔接得非常自然,学生们都能很好的理解,并且在每一环节和环节之间的过渡中都在反复应用本节课的语法重点,很多老师还打破常规,大胆创新,改变课本原有的思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四、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是新课标的重要特点,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通过听课我发现教师的教学理念都发生了转变,都树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把整个课堂还给了学生,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主体参与,教学中互动模式多样,多采用小组竞赛的模式或创造一个语境,让学生展开联想,激起了学生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营造了宽松,民主,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平时我们在这一方面做得不够好。因此,听课时我特别注意了各地老师不同的调动学生的方式。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以后,怎样保持下去也很重要。老师在每个教学环节中对孩子的要求一定要清楚明确,难易适中。只有孩子清楚的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时,才有可能干好这件事;而问题太难孩子会无从下手,太易又不用思考,这都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

通过这次听课,我开阔了眼界,让我深切的体会到了紧迫感,认识到了自己的局限以及自己与省优的差距。同时我对自己也提出了许多问题去思考,怎样让自己的语言更优美?怎样让学生喜欢上课?怎样培养学生的能力?相信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一定能拉近距离,不断进步。虽然这23节优质课的水平不一,风格各异,但每一节课都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借鉴的东西。初中英语教学,特别是初一的英语教学,养成教育至关重要。让学生会学英语、好学英语是最基本的教学目标;避免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伸腿”更是对初一英语教师的最基本要求。新教材使用以来,通过这次的听课调研发现,大部学校的初一学生学习英语积极性空前提高,上课时人人乐于参与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大胆进行语言交流,不仅学会了知识,培养了情感,学生们自己的综合素质更是大大提高了。

通过这次听课学习,我发现我自身在平时的教学中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之处:

一、在新教材的知识体系上存在着把握不明确、不彻底的现象。知识和能力的有效积累是学生英语学习发展的重要前提,因此“实现教学目标、当堂知识当堂学会”必须是我们初中英语教学的切入点和落脚点,其它一切探究、体验、交流、实践等都是为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语言知识服务。初一新教材固定的句型少、词汇多,这就需要教师充分掌握好教材,仅仅抓住教学目标,“梯度式”地进行展开训练。听课中发现有的教师存在“照本宣科”、“蜻蜓点水”的现象,一节课下来,学生“热闹”不少,收获不多,关键原因就在于没有明确本单元的知识体系。

二、在课程资源的利用上缺乏充分性、实用性和有效性。

新教材以话题为中心,重点知识为主线(交际句型),而大量的单词应当看成是课程资源;学生身边的生活用品、教室设施、社会现象、教学工具等也都是课程资源,因此教师在上课时不应是“主宰者”,应该带领学生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进行有针对性的实际语言交际训练,以实现教学目标。比如在“what colour is it?”这课中,学生的学习用品、所穿衣服、教室宣传画等都是很实用的语言交际资源。

三、教学实践活动单一,手段和技巧不是很丰富、很灵活。

实践是新教材课堂教学的灵魂。从听课情况来看,有的教师也注意学生的语言实践,但是方法单

一、陈旧、呆板,离不开“drill by order”方式,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在交流中展开知识,在合作中进行语言模仿,在体验中进行语言的拓展提高。不要过多地机械重复,要丰富和完善实践策略。同时也要重视课堂小结。在这次听课中,有的老师教学设计中没有小结,有了也没有赋予实践活动,而是老师为了小结而小结。教师应当尽可能少总结,多把机会让给学生,不怕学生总结的少,就怕学生一节课中一无收获。

四、英语教学语言环境有待于进一步改善。

营造浓厚的英语学习环境和氛围以促进学生英语情感及听、说能力的长期发展是教师的重要职责所在。在本周的听课中,存在着英语教师用汉语讲英语、用汉语设计和组织英语活动的现象,讲废话、土话在个别学校的个别教师身上还十分严重。这就需要我们的英语教师要不断地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学会英语课堂用语,巧妙地结合利用多维教学手段,为我们的学生营造出和谐的、宽松的语言环境,促进学生英语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学无止境,希望将来领导还给我们更多这样的听课机会,为我们教师的共同进步,为教学事业的不断创新提供力量支持!

上一篇:榕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下一篇:大二在校学生的自我鉴定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