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法

2022-09-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法

思品课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探究

[摘要]新课标理念提出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并不排斥讲授法。在教学中,教师忽视教学的实际,苟求自己少讲或不讲,刻意追求形式上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是错误的。在思品课自主合作探究教学中,疑难內容必精讲,情境体验可趣讲,因材施教需活讲,课堂应变要巧讲,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思品课;自主合作探究;讲授

国家教育部在新修订的各学科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要推进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这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深刻的变化,但也让部分教师谈“讲”色变。他们在教学中为了避免“满堂灌”的嫌疑,苟求自己少讲或不讲,刻意追求形式上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而忽视教学的实际。实际上,在思品课自主合作探究教学中,教师要从教学的实际出发,发挥讲授的作用,做到精講、趣讲、活讲、巧讲,才能提高教学效率。

一、自主合作探究教学中的疑难内容必精讲

唐代的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韩愈在《师说》中明确指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要求教师主传身教,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优秀的人格品质。“授业”,要求教师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吸收与运用。如果内容过于疑难,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教学任务更好地进行下去,完成教学目标。“解惑”,要求教师在必要的时候给出自己的建议,对学生进行辅导,帮助学生走出困惑。因此,教师忽略教学内容的实际,苟求自己少讲或不讲,刻意追求形式上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是错误的做法。

现代教育教学思想强调,教无定法。在思品课实际教学中,面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应该有所不同。尤其在疑难内容上,既要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又要发挥教师讲授的引导作用,提高教学效率。当然,教师的讲授不是泛泛而讲,而是针对特定知识点的精讲,以求做到举一反三。例如,九年级《民族文化的力量》的教学。在讲到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一个民族的价值观的源泉,是决定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基本条件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来理解文化的作用,同时可以引导学生结合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事例进行精讲,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化的作用。教师的精讲,把深奧的理论知识变成具体形象、通俗易懂的东西,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吸收和运用,提高教学效率。

二、自主合作探究教学中的情境体验可趣讲

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要求发挥情境体验的引导作用。情境体验,在教学上是指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和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教材,让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这包括生活展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表演体会情境、语言描述情境等。前五种情境都是运用直观手段,而语言描述情境强调的是直观手段和语言描绘相结合。即在情境出现时,教师伴以带有丰感情色彩的语言描绘,提高感知的效应,让学生的主观感受得到强化,从而激起情境体验。

新课标的教学目标是三维的:一是知识与技能,二是过程与方法,三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直观手段与语言描绘相结合的情境体验法,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受到教育熏陶,落实教学的三维目标。例如,九年级《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的教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来理解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影响。同时,教师也可以借助中国传统俗语中的“借鸡生蛋”来趣讲,明确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发展中国家可以抓住机遇发展自己。“教学过程中创设或引人情境,主要是为了达到动情明理的作用”。教师的趣讲,增强情境体验的效果,让教学创设的情境不再是单纯的文字案例和图片,而是具有了声音与动作,使课堂教学更加富有趣味性和感染力,自然而然地在学生内心中引起情感的共鸣。

三、自主合作探究教学中的因材施教须活讲

因材施教,是指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认识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并有针对性地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种弥足珍贵的教育思想财富最先是由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提出的,其注重在人的差异基础上通过不同的教育方法,促进每个人的发展。在现代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通过因材施教的活讲,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

在不同的班级、同一个班级中,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是一种客观存在,因而要“承认差异,尊重个性”,采取不同的方法因材施教,而不是苟求自己不讲或少讲。例如,九年级《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教学,知识面广且理论性强。对于尖子生来说,由于他们的知识基础扎实,理解能力比较强,教师可以少讲而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对于学困生来说,由于他们的知识基础比较薄弱,理解能力比较差,如果教师刻意追求形式上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苟求自己少讲或不讲,学困生根本没有办法理解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课堂教学就会僵化,不但气氛沉闷,而且会让学生觉得学习思品课比看天书还难。因此,因材施教不是不讲,而是需活讲,灵活发挥教师讲授的引导作用。

四、自主合作探究教学中的课堂应变要巧讲

在自主合作探究教学中,教师往往会运用导学案来组织教学。导学案是教师编制的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案。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自主预习、合作探究、教师精点、自主测评、学习反思、拓展延伸等环节。它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配合教师的科学评价,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合作,自主发展的路线图,强调构建立体交互环境,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做到生生交互、师生交互、书生交互、组内交互、组际交互、生媒交互,倡导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来构建高效课堂。

课堂教学是师生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始终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良好的调控能力,在课堂应变时要巧讲。其一,学生参与度变化时要巧讲。例如,九年级《坚持党的正确领导》的教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学唱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但难免出现学生不会唱或害羞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巧妙地引导,用充满激情的歌声与语言创设情境。其二,教学内容变化时要巧讲。尤其是思品课需要结合时政和社会热点,而社会时政是不断更新的,也就是说课堂教学是不断变化的,需要教师具有应变能力。教师在课堂应变中要巧讲,才能更好地调控课堂,而不是苟求自己少讲或不讲。在实际教学中,刻意追求形式上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不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在现代教育教学思想和理念的指导下,教师要积极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但是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并不排斥讲授法。在思品课自主合作探究教学中,要做到疑难内容必精讲,情境体验可趣讲,因材施教需活讲,课堂应变要巧讲,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推进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冯克诚,于明,课堂教学结构设计模型全书[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

[2]何锦发,繁花春色:广东省中小学教育创新成果获奖项目推介[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0

作者:梁志刚

第2篇:初中生物“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刍议

摘 要:生物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如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实施“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模式呢?本文作者着重阐述了“自主合作探究”模式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初中生物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 刍议

1.构建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生物课堂上教师应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构建有效的学习情境,以激发初中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内在驱动力量。教师应在为学生构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生物学习情境中通过多样化的方式、方法、策略、途径,通过唤醒、点拨、激励以激发初中学生内在的生物学习的欲望,以让学生进入主动学习生物的状态之中,让学生主动进行教师构建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境中,达到“入景入情”的境界,让学生以最佳的状态去获取生物知识,提升生物核心素养。

生物课上教师应从生物教材(文本)实际出发,联系初中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的放矢地将生物教材(文本)上抽象的、枯燥的生物知识融入到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情境之中。比如,教学教材(文本)上关于食物链、食物网、植物体的结构等相关问题时,就可以构建这样的“自主合作探究”情境:让学生合作探究,进行社会调查,并让学生自主或与同伴合作展示自己对相关问题的探究结果。上述问题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给予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学生的收获会让人惊叹、赞叹。

2.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适时引导

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人生漫长岁月中不可或缺的一种自我生存能力。自主学习,顾名思义,就是要让学生自己进行学习,自主成长,自主发展。生物课堂上教师提出与教材(文本)匹配的主要问题后,就可以让学生自主回答,自主学习。需强调的是问题可以教师提出,也可以是学生自己提出,从某种程度上,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更值得倡导,因“提出問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爱因斯坦语),问题的产生能为生物教学“导航”,有时,教师可以依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去确定课堂上所需要解决的重点。

比如,“病毒的外形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特点”的课堂上,教师鼓励学生贴近生活去思考可以想到哪些问题。教师的“主问题”一经抛出,学生们纷纷展开了操作、实验、探究,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高涨、兴致勃勃地投入对“病毒的外形结构和生命活动的特点”的研究之中。

3.鼓励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

生物课堂上应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当然这样的合作可以是师生间的合作,也可以是学生间的合作,学生间的合作可以是学优生与中等生的合作,学优生与学困生的合作,还可以是中等生与学困生的合作。至于如何合作,怎样合作,为什么要合作,教师必须充分通盘考虑,合作不是走形式,合作是为了更好的学习。课堂应将学习的权利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独立思考,鼓励小组合作讨论,鼓励学生踊跃交流。课堂上教师可以借助于有效的问题,让学生自主发言,合作讨论,共同探讨。必要时,教师作必要的引领、点拨、指导。教师应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供广阔的舞台,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时间,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

比如,教学“种子的结构”时,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课件呈现不同类型的种子图形,并让学生思考这样不同的种子内在结构相同吗?这个问题让学生进行判断。当然,这样的问题判断,教师应将判断的权利交给学生,可以让学生先自主独立进行思考,再在合作学习小组内展开讨论,展开探究,并在合作学习小组内或在全班说出判断的理由。诸如此类的问题,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体验感悟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强调探究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生物课堂上教师应让学生进行探究,进行发现,进行创造,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教师应引导学生对生物问题展开思考,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想,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维度、多层面去思考生物问题,主动探究生物问题。

生物课堂上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是大势所趋,势在必行。这就需要教师认真研读生物教材(文本),对教材(文本)进行有效的开发,进行教学的创新,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课堂上,教师应为学生精心构建探究学习的情境,给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提供空间与时间。比如,教学“种子的结构”,让学生探索不同种子的形态结构时,就可以为学生构建有效的探究情境,让学生在探究的天空里自由驰骋。

需强调的是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可缺席。必要时,教师要为学生的探究“指点迷津”,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反思,探究回顾,探究总结等,以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精神。

总之,“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能促进初中学生生物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教师应积极探寻其中的方式、方法、策略,以促进“教”与“学”效率的不断提高,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路婧慧. 在初中生物课堂中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的实践研究[J].生物学习与研究,2018(20):34

[2]李水存. 论学生生物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J].中学教学参考,2018(12):58-59

作者:夏军

第3篇: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初探

语文学科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主张通过交往,构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语文学科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主张师生通过信息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实现师生双方的共同发展。为了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为了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动性,在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上应积极倡导新的教学观并致力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语文学科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是一种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改革,它绝不是对现行教育教学的简单调整和修正,而是一场反映时代精神的深刻变革,是对产生于计划经济时代的与当今社会发展严重脱节的“应试教育”的重建。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一种教育创新,在本质上,它是一种文化重建,它将培植一种富有时代气息、体现时代精神、与时俱进的民主科学开放的新文化。

一、语文学科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对于教育教学的意义

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是教育领域的一种教育创新,它可以解决现行课程体系存在的诸多弊端:如,知识技能取向的课程目标,繁、难、偏、旧且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课程内容,具有严重“分科主义”倾向的课程结构,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课程实施,选拔取向的课程评价,中央集权式的课程管理,等等。通过对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探索,构建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体现时代精神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二、语文学科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对于学生成长的意义

1.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学生不仅从书本中获取知识,也从生活中,从合作探究中获取知识,并逐步养成了主动阅读的习惯,学生的阅读量比以前有明显提高。

2.提高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习不再只局限于一本书,而是拓展、延伸到生活世界、科学世界和网络世界的各个角落,学生也不再只是听讲与做习题,他们要学会搜集各种资料,寻找一切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

3.提高学生交流和表达的能力。提倡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在交流研讨活动中学习。课堂上,学生经常交流各自的学习心得,交流彼此的看法,交流思想情感的体验。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真实的感受,引导学生说心里的话、自己的话。

4.提高学生质疑和创新的能力。新课程提倡探究学习,鼓励学生在探究发现活动中学习,从而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思考、质疑、批判、发现、求证的过程,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发挥,批判意识和怀疑精神得到了培养。

三、语文学科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对于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意义

新课程改革将使中小学教师队伍发生一次历史性的变化,每位教师都将在这场变革面前接受考验,经历换脑、充电、反思的过程,在高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

1.转变教师的观念。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转变学生观。一切以学生为本位,这与传统的以学科为本位的“目中无人”的教学将形成鲜明的对比。(2)转变课程观。语文学科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将改变教师仅把课程当作教科书或科目的观念,教师将会以教材为平台和依据,充分地挖掘、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3)转变教学观。语文学科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把教学定位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这是对教学关系的正本清源。

2.转变教师的角色。语文学科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将使教师的观念发生变化,教师的角色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它将突显教师角色的下列特征:(1)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语文学科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将不断地促进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拥有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合作者。(2)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在语文学科自主合作探究教学中,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被极大地激发出来。(3)课堂的建设者。语文学科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改变了教师是课程从属者的身份,使之变成了课堂的建设者。

四、语文学科自主合作探究教学的评价体系

伴随着如火如荼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国内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研究已广泛展开,而且己经在语文课程领域深入进行并取得显著效果。为了改变现行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语文学科自主合作探究方面将建立新的评价体系:

1.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的多方面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2.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和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3.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

作者:陈元

第4篇:“自主、合作、探究”的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探究

【内容提要】 目前在我国的各级各类学校中盛行的依然主要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其严重弊端是:课堂完全由教师主宰,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材的成长。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新的教学媒体,为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提供了理想的平台。教师利用该平台,可以实现各种教育资源的有机整合,学生利用该平台,可以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新型课堂学习模式。

【关键词】信息技术

自主

合作

探究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逐步深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工作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型工具性学科已在广大中小学普及开来。正确迅速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将成为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由于我国教育理论界多年来以认识论取代对教学过程中认知规律的研究,导致绝大多数教师不了解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不熟悉甚至完全不懂认知学习理论,这就为行为主义大开方便之门,从而使我国以行为主义为理论基础的教学模式特别盛行。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便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因而有利于系统的科学知识的传授,并能充分考虑情感因素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而其缺点是过分的强调学生的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老师讲授的内容,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受器、前人知识与经验的存储器,忘记了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有创造性思维的活生生的人。由于受这种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我国绝大多数学生逐渐养成一种不爱问、不想问“为什么”、也不知道要问“为什么”的麻木习惯,形成一种盲目崇拜书本和老师的迷信思想:“书本上的都是经典,老师讲的必定正确,对书本不能怀疑。”这种思想观念代代相传,不断强化,就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逆向思维被束缚、被禁锢,敢于冲破传统、藐视权威的新思想、新观念被贬斥、被扼杀,大胆幻想的翅膀被折断,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其主动性无从发挥,这就等于从根本上移走了具有创新思想和创新能力人材赖以孕育、滋生和成长的全部土壤,创造型人材的培养就成了难以实现的空中楼阁。传统的教育教学过分强调“知识”本身,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体现在课堂上就是总以教师讲授为主,没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结果很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教学质量与效率较低。原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上曾指出:“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的一个创造过程。在学生完成一件作品、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都需要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想象,自己动手。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极好的途径。我们万万不能把信息技术教育按照学习一门学科的老办法去讲、去学、去考,那将窒息孩子们的创造精神”。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掌握好信息技术这门新型学科呢?

我认为恰当的教学模式和良好的教学方法是引导学生学好信息技术的关键。

在这里,笔者就信息技术学科特点和教学目标出发,根据自己对信息技术理论的学习和研究,结合自己和他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成功经验,谈谈“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可操作性。

一、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和教学目标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型学科,与传统的其它学科相比具有鲜明的自身特点。首先,它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综合实践性,它比以往任何一门课更强调学生的操作能力,强调学生学以致用的综合实践能力。其次,它极富创造性。学生通过对信息技术、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学习,既能深入理解各种信息手段的特征、各种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具体方法,又能对给定的信息进行适当的处理,并能对各种信息的活用进行评价和完善。学生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同时,不仅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而且培养了学生独特的创造力。第三,它集现实性、实效性于一体,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特点。因此,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不是教会学生如何掌握单纯的某些知识和某种技能,而是通过学习计算机、网络等一系列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获取、理解、分析、加工、处理、创造、传递和活用信息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信息社会、参与信息处理的认识和态度层面上的信息素养。

二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构建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提供了智能化的信息平台。

为培养符合21世纪需求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国内外的许多教育专家和教学一线的教师经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提出了一种符合新世纪人才培养要求的"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以教师教学为主导"新型教学模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校园网,局域网和因特网的飞速发展,为这种模式的实践提供了优越的环境.

1、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和完美的组织管理系统.

首先,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可以为学生提供看得见,听得到,而且可以触摸得到的信息。经研究发现,学生利用多种感官获取的信息量比仅用听觉获取的多、而且保持的时间也比较长。另外,一些优秀的教育软件(例如: 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FrontPage、几何画板等 )的应用,弥补了传统教学资源的不足。现在,全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为广大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利用远程教育IP数据接收的资源进行教育教学,也可以根据教学要求从网上去下载软件、课件,可以根据自己的要求进行修改,另外还可以自己制作教学课件进行教育教学。例如,小学语文《田忌赛马》一课,传统的教学只是教师口头讲解孙膑是如何帮助田忌更改马的出场次序来战胜齐威王的,而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通过动态演示赛马过程,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

同时课件的演示也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孙膑的做法,印象深刻。

其次,利用多媒体的超文本性,可以实现有效教育资源的最有效管理。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师的组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育信息资源,但是,如果教师将这些资源按照传统的信息组合方式组合在一起,将成为杂乱无章的,让人无法阅读的大杂烩。而信息技术的超文本特性能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的思维具有联想特征。人在阅读或思考问题的过程中,经常会从一个概念或主题联想到另一个概念或主题。多媒体的超文本就是按照人的联想思维方式管理信息的一种先进技术,是由节点和链组成非线形网状结构。教师利用多媒体的这种特性将所有的教学信息如:文字、图片、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组成一个超媒体文本,这种文本和传统的文件和印刷的书籍完全不同,更有利于人的阅读和思考,当然方便学生的学习。

2 信息技术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智能化的信息平台。

教师利用网络的超文本特性把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有效的组织起来,制作成一个学习平台,学生利用它,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不自觉的培养与他人的合作能力、信息搜集处理能力和创新能力。

首先,计算机的人机交互性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按照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人的认识不是外部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部刺激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产物。为了有效的认知,外部刺激是需要的,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认知的主体,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获得有效的认知,这种主动参与性就为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使学生能真正体现出认知主体作用。人机交互是计算机的显著特点,是任何其他媒体所没有的。多媒体计算机进一步把电视机所具有的视听合一功能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产生出一种新的图文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而且可以立即反馈。这样一种交互方式对于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一切都是由教师主宰:从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地参与这个过程。而在多媒体计算机这样的交互式学习环境中学生则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这就是说,学生在这样的交互式教学环境中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而不是一切都听从教师摆布,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这种交互性还有利于发挥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其次,计算机的网络特性为有利于学生的合作式学习。所谓合作式学习,就是要求多个学习者对提供的同一问题阐述不同的观点,然后进行分析、比较、综合。这不仅对问题的深化理解和知识的掌握运用大有裨益,而且对人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合作精神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因而,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合作学习正日益受到国际上愈来愈多教育工作者的研究与关注。

最后,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有利于实现能培养创新精神和促进信息能力发展的探究式学习。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包括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与信息

加工能力)是信息社会所需新型人材必需具备的两种重要的能力素质。这两种能力素质的培养需要特定的、有较高要求的教学环境的支持,多媒体的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正好可以为这两种能力素质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环境。众所周知,Internet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它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而且这些知识库和资源库都是按照符合人类联想思维特点的超文本结构组织起来的,因而特别适合于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这样就为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孕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综合上述,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不再沿用某些基础学科传统的、死板的课程风格,具有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多种宝贵特性,这些特征的集中体现就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培养营造最理想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搭建智能化的信息平台,这正是创建新型教学活动进程的结构所必不可少的。信息技术课程的风格,对单调的讲授方式加以改造,根据学生和教材实际,设计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符合学科特点的教学与管理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所学的课题进行探索、分析、研究,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并学会解决生活中与信息技术学习有关的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陈至立 《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王丽珍 刘志华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探究性教学模式》

中国电化教育 2003.5 何克抗 《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

电化教育研究 1997年第3期

第5篇: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

“自主合作探究”阅读教学模式初探

汉南区育才小学

张晓英

一、模式的提出

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强调的是学生接受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存在着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教法轻学法的现象。课堂上,教师往往以知识代言人形象成了课堂的主宰,阅读教学更多的是教师的分析、讲解,其教学模式一般为“讲授——接受”。学生主要在教师的带领下被动地学习,以听教师的讲解和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为主。在传统的语文学习中,由于受教师影响,学生习惯于接受学习,学习方式单一被动,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来掌握知识,缺少横向的、与同学之间的沟通,学习能力普遍不强。这对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是极为不利的。

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的实施上特别倡导建构的学习,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基础,“语文课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二、模式的界定

自主合作探究阅读教学对教师而言是一种教学方式,对学生而言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法,它是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是以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前提,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中,生动活泼地主动地探索研究问题,从而提高语文能力的一种课堂教学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教师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营造民主、平等、自由、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教师要做到跟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配合,宽容而不放任,严格而不束缚;更多地要器重那些敢于对知识“质疑,求异”的学生。

三、模式程序及操作程序

“自主合作探究”阅读教学立足于“语文”,鼓励和帮助学生自主探究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答案,并摸索出适合自己的获取新知和发展能力的途径,让学生在探究、实践的过程中自己获取知识,增长能力。“自主合作探究”阅读教学模式概括起来基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创设情境,确定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全班交流,引领提升——课堂练习,巩固提高——课外延伸,拓展运用。

1、创设情境,确定目标。

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图画或多媒体课件再现与课文有关的情境,使学生再现表象或形成新表象,产生各种不同的情感体验,确定教学目标。在实际教学中,依据课文的难易程度,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提出研读目标。

一篇课文的知识点很多:有语文基础知识的,有思想感情的。语文阅读整体的感悟是很重要的,眉毛胡子一起抓,必然会不深入。这就要确定几个重点,根据这些重点来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这部分是传统的理解课文内容部分,从内容和形式两个层面,展开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期间注意内容与形式兼顾,不相脱节。

在学习目标的引领下,学生开始自主学习,边读边感悟课文内容。此时教师的任务是掌握不同程度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情,尤其关注中差生的学情,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有针对性地指导。教师要注意发现各个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和疑点,做到心中有数,以明确下一步汇报交流的重点。

接下来是小组合作学习,把一般的、浅显的学习内容在组内解决。有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看法,同时倾听别人的想法,当问题无法在组内解决时,在全班讨论交流时提出来。

3、全班交流,引领提升。

在教师巡视学生自学情况,学生基本完成学习任务后,组织全班学生进行交流,有针对性地探究重点问题。这一过程要求全班学生参与交流,认真倾听,起到学生帮学生的作用。

此过程是整节课的重点环节,在围绕目标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力求把所有自学中的问题都展现出来,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由学生自己独立解决,自己独立解决不了的,小组讨论解决或全班讨论解决,还解决不了的,教师通过启发引导、读悟结合,共同品析重点语句,理解重点词语,感悟作者情感并与之产生共鸣,最后在有感情朗读中升华文章主题。这样学生在品词析句中,强化语感训练,学会读写方法,提高自主阅读能力。

4、课堂练习,巩固提高。

一节课的目标是否达成,学生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教师需要精心设计能紧扣学习目标和教学重点的练习内容当堂进行检查。因为班级教学的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所以检测内容应有层次性形式要多样,以基础练习为主,注意习题的层次和梯度。题型的设计以句式训练、语段仿写、拓展性阅读等等为主,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5、课外延伸,拓展运用。

这一环节目的是运用语文,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把语文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真正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延读的内容可以是课文中知识的迁移,也可以是课外阅读。迁移的内容可以是读写方法,也可以是课文的语言材料,形式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还可以是语文实践活动。课外阅读的内容可以搜集、整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也可以阅读合适的课外读物,并对其中的句、段进行摘录,写写读后感等。

这样,不仅能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课文内容,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还可提高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打破学科界限,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

小学语文“自主合作探究”阅读教学模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能抓住模式的基本特点,结合课文类型与学生实际加以灵活变通,学生的探究就能获得成功。“自主合作探究”阅读教学模式要始终贯彻“主体参与”的原则,以学生发展为本,通过培养学生自主意识,调动其“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促进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发现,自我发展,自我创新。

第6篇:“自主―探究―体验―合作”教学模式

【摘 要】论文紧扣新课程核心理念,阐述了以“自主―探究―体验―合作”为线索的实验探究教学模式。化学教学将倾向以实验探究、实验验证为主流的研究型学习模式课堂设计可按如下线索组织学习活动:“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解决问题”。

【关键词】新课标;实验;探究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正是这种学科特点,决定了在化学众多教学模式中的“实验──探究”教学模式具有概括性强、应用广泛的特点,是诸多模式中构建和谐化学课堂最具优势和最有典型意义的教学模式,也是新教材的要求。苏教版新教材【活动与探究】栏目也确切告诫我们,该功能栏目的编写理念是:引领同学们积极投身实践活动,在“做中学”的自主探究中享受发现的快乐。[1]

一、“自主―探究―体验―合作”教学模式的提出

首先,创设贴近学生生活,联系社会实际的学习情境,引出化学问题;其次,应用已有的化学知识探求问题的解决途径;最后,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2]

二、“自主―探究―体验―合作”教学模式的设计思路

高中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多样化教学方式,化学教学将倾向以实验探究、实验验证为主流的研究型学习模式课堂设计可按如下线索组织学习活动: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动手实验→解决问题”

“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的实践

“实验──探究”教学模式是一种基于对实验教学功能全面开发,以学生能够发展为目标的探索性、发现性学习的探究教学模式。它的一般教学程序为: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价交流与合作。即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依循科学的方法自主地进行探究,通过实验不断地发现新问题,通过实验去验证自己的理论假设,从中获取新知识,体验科学的思维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研究习惯。

首先,从需要解决什么到怎样解决问题,都尽量通过实验来展开,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运用实验方法来探究化学奥秘。

其次,在实验探究教学模式下,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活动。

再次,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的特点,就是在没有结果的前提下,由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我们更应该注重的是过程,是思维方法,是科学品质的培养。

最后,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技能的掌握、能力的培养、科学的实验态度的形成”三者的统一。

科学的探究模式应包含以下几个环节:

四、案例说明:

(一)引入:播放铝条加热的实验录像

引导学生发现铝条熔化但不下滴,引出氧化铝。

归纳知识点:铝被氧化成致密的氧化膜。

(二)探究活动设计

1.讨论

氧化铝属于什么氧化物?用反应来证明你的观点?

氧化铝与酸、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归纳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两性氧化物的概念。

2.讨论

请利用下列试剂设计几种制取氢氧化铝的方案: AlCl

3、NaOH溶液、氨水、盐酸。

通过思考、小组讨论、回答出方案:

①往氯化铝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②往氯化铝溶液中滴加氨水。

可进行适当的引导,由氢氧化铝的组成分析反应物所应提供的微粒。

3.探究实验

(1)探究实验一:实验室制氢氧化铝方案。

实验1:取少量氯化铝溶液,向其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至过量。

实验2:取少量氯化铝溶液,向其滴加氨水至过量。

通过探究实验得出实验室制备氢氧化铝的最佳方案,以及氢氧化铝可溶于氢氧化钠的事实。

在黑板上记录相应的实验现象、结果,探讨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现象。书写相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反应式。

方案评价:引导学生客观地评价各方案的优劣。

意图:培养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和客观评价实验方案的能力,并由此得出实验室制备氢氧化铝的方法。

归纳:铝盐能与碱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但最好用铝盐与弱碱溶液(氨水)反应来制备氢氧化铝。

(2)探究实验二:氢氧化铝的化学性质。

设问:通过实验探究一下它能否跟强酸反应。

小组实验:往实验2所制备的氢氧化铝沉淀中滴加盐酸。

记录学生实验结果,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归纳:氢氧化铝是否是两性氢氧化物。

(3)探究实验三:能否用偏铝酸盐制备氢氧化铝?

方案3:在偏铝酸钠溶液中通入过量二氧化碳

方案4:往实验1所得偏铝酸钠溶液中滴入盐酸直至过量

学生活动:经过小组讨论和回顾从铝土矿中提取铝的反应过程得出方案3;分组进行方案4的实验

记录:在黑板上记录相应的实验现象、结果,探讨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现象。

方案评价:引导学生客观地评价各方案的优劣。

知识归纳:

本课总结:制备氢氧化铝的四种方案.并由四种方案的反应式归纳出Al3+、Al(OH)

3、AlO2-三种微粒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师生共同归纳:总结本课重点知识,加深学生记忆;进一步深化拓展,得出各微粒间转化关系,使知识更系统化。偏铝酸盐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但最好往偏铝酸钠溶液中通入过量二氧化碳来制备氢氧化铝。

五、结束语

引导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及学生与教科书的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本课教学中还注重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教师真正起到了学生学习“促进者”的作用,实现了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

参考文献:

[1] 王世存.《化学学习负迁移诊断及矫正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3月

[2] 毕华林《走向生本的教科书设计研究. ――以中学化学教科书设计为例》.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4月

第7篇: 初中历史自主合作探究性教学尝试

问题的提出: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给我们历史课堂绘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无疑为初中历史教学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学会学习”是新时期教学改革的主旋律,“终身学习”成为全社会的必然趋势。由此笔者认为,课堂教学必须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从而最终学会学习,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下面是本人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实践经验,据此来谈谈初中历史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几点初步尝试。

解决措施:

一、结合学生实际,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内驱力

要让学生乐意地去积极主动探索历史学习的内容,作为历史教师应有意识、有目的,借用学生已获得的间接经验,加以引导、利用,在讲到宋代的民族关系时,可以用学生已熟悉的《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中的情节来引入课文,如在《射雕英雄传》中,主人公的名字为何叫郭靖和杨康,引出北宋灭亡的历史事件—— “靖康之变”,从而引起学生探究历史知识的兴趣,果然这一导入,就像磁铁一般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获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为了让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能够持久,形成对历史学科的深厚感情,历史教师要做有心人,要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根据学生课堂上注意力的集中状况,及时判断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适时调整教学步骤和方法,不断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同时,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赞赏、激励的评价语言,也是促进学生形成学习历史的浓厚兴趣的因素之一。在历史教学中,学生有争议的问题,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教师就应视为正确,且有创新之花,更要加以鼓励,不宜统一答案。即使对问题理解的偏差较大,教师也要肯定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的精神是值得提倡的。这样,对不断激活学生学习历史的内驱力,具有指向和增力作用,有利于培养他们自主探究,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指导学法,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报告中指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应该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储备知识,而应该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学会如何学习)。”并明确指出,“终身教育”是“学会生存”的策略;而“终身教育”的实现,内部条件是“学会学习”。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教学要通过教师的“教”来启动学生的“学”,从而达到“自得之”的目的。为此,教师应该教会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亲自获得知识,乃至启发他们去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所以,有人把学生的“学习”明确解释为“学会如何学习”。显然,掌握学法是当今社会教育科研的新潮流,是当今世界教学改革的新趋势,也是现代教学论的新思想。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的真正含义是教师教学生如何学,应把示范价值的教法转化为学法,教师只有让学生学会读书,才能授予打开信息之门的钥匙;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才是步入攀登科学巅峰的阶梯。

在平时教学中,我注重学法指导。在教学八年级(上)《鸦片战争》一课时,针对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我引导学生用两个字概括每一条内容进行记忆,得出“割地、赔款、开埠、议税”;针对《南京条约》的影响,我分设四个问题让学生讨论:(1)割地对中国有何危害?(2)赔款加重了谁的负担?(3)五口通商是互利的吗?其危害是什么?(4)协定关税对中国有何影响?由此引导学生最后得出结论: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教学进行到后面的中日《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内容与其危害时,我放手让学生来讲,学生以分析《南京条约》的方法为借鉴,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它们的内容,并针对每一条内容设计成问题,经过分析得出结论。并将《马关条约》的内容总结为“辽台澎二亿两,沙重苏杭开工厂”,方便学生记忆及掌握,历史的发展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我在历史教学中非常注重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的发展脉络。在教学八年级(上)第一单元《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时,我先要求学生看目录,在看了目录之后,把这册历史课本涉及到的历史知识及线索给学生一个大体的脉络,并将本册中国近代百年史归结为是中华民族的百年屈辱史,百年抗争史及百年探索史。首先,让学生了解到中国近代百年历史验证了两句话:“落后就要挨打”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今后的教学中,让学生带着问题找答案,这样,学生对学习历史就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思路,对课本的内容有了整体的把握,对各历史阶段的重大历史事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初步懂得了学习历史的方法。

三、生生、师生互动,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舞台

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也是一个师生之间交流合作的过程。课堂上传统的合作方式主要是师生之间单向合作,这种方式剥夺了学生探索知识的机会,禁锢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此,在教学中我们更提倡小组合作学习这样一种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因为这样的交流互动,最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更有利于开展探究性学习。在教学八年级(上)第7课《维新变法运动》时,在之前,我就让学生分成两组,课后,收集各组的资料来辩论,辩论的主题是:“谭嗣同在变法失败后,是应该留下,杀身成仁;还是应该走,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在学生准备之后,授课过程中就让学生分成两组,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辩论,既活跃了课堂,又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敢想、敢说、敢做,这样就为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情绪酝酿和演练舞台。在这种学习形式中,新知识的获得不再完全依赖老师,可以由学生自己利用已有的知识和学习方法探索获得,有效地培养了他们探究知识的能力,并且能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交往。

在教学中,我还积极推动师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走上讲台与教师进行角色互换。教师作学生,学生当老师。“学生”在回答“老师”的问题时,有时故意说出不正确的观点,以此诱发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探究历史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四、设问寻疑,引导学生确立自主探究性学习的目标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努力去探究的目标。法国作家巴尔扎克深刻地指出:“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英国伟大的人文主义戏剧家和诗人莎士比亚曾说过:“适当的疑惑,被称为智慧的火炬”。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非常注意引导学生根据历史教材的重点、难点,找出其中的疑惑点,让学生确立自主探究性学习的目标。我在讲授《难忘九一八》一课中的“西安事变”这一事件时提出:“‘西安事变’正确解决的关键是什么?在十年内战中,蒋介石杀害了成千上万的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西安事变

“捉住了蒋介石,蒋介石能不能杀?为什么?”确立了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组织学生分成小组展开讨论,进行探究。学生兴趣极浓,讨论热烈,人人动脑动口,教师从中启发诱导。学生最终深刻理解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重大意义,并深切体会到中国共产党人为了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抛弃前嫌,以大局为重的宽阔胸怀;周恩来在这一历史的关键时刻,不顾个人安危,奔赴西安,力挽狂澜,正确地解决了“西安事变”,为中华民族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学生不仅理解了这一历史事件,并且受到了很好的思想教育。

研究周期

第8篇: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研究

阶 段 性 研 究 报 告

一、 研究背景

新一轮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大运动量反复操练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自主探究式学习。自主、探究、合作不仅被作为重要的理念强调、作为教学建议提出,而且被列入了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之中,作为必须实施的内容要求。

在教育部颁布实施的《物理课程标准》中提出课程的基本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物理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但是传统的中学物理教学往往重记忆、轻能力;重讲授、轻活动;重结论、轻过程;使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大大减弱,学生的自主探究、创新性学习能力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妨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物理教学的现状,迫切要求教师重新整合教材内容,改革教学模式,真正为学生的发展着想,体现出“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的教育理念。自主探究学习能力培养研究,是进入二十世纪以来,教育最关注的"热点"问题。但是从理论培养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方法、途径、模式,还没有形成一套的完整理论体系和行之有效的操作办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做法太少,合作探究的研究也不完善。因此,着眼于学生的 1

未来,加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构建合作探究的课堂

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二、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课堂教学选用自主、探究、互动的学习方式符合教学改革的实际,一是它可以打破传统教学束缚学生手脚的一套做法;二是它遵循了现

代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给学生发展以最大的空间;三是它能根

据教材提供的基本知识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它可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在质疑问难中探究,在观察比较中

探究,在矛盾冲突中探究,在生生、师生合作中探究,在实践活动中

探究等等。它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的讲授;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

自主发展的需要;能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

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

三、概念的界定

1、自主探究:指的是学生围绕一定的学习任务,通过开展积极

主动的探讨和研究活动,进行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相互研讨、提出

见解、发现规律的过程。

2、合作探究:是指由教师提供多因素、多形式、全方位的活动,

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小组互动以及学生与教学中介(教材、教法、媒体等)互动,以调动起每一位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去主动地建构新

知,从而培养学习能力。

三、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改变以课堂、教师、教材为中心的传统

教学模式,改变单向的师“授”生“受”的教学方式,突显学生的主

体地位,体现 “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使师生在平等、民主、和

谐的气氛中进行对话、交流与合作,以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要求学生围绕问题进行探究、查找资料

进行论证,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评价能力、概括能力、创新

能力。

五、研究内容

本课题研究主要按照中学物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着以学生为

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课程理念,研究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

“教”与学生的“学”,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探讨“自

主探究、合作探究”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模式。本课题研究主要内

容如下:

(1)当前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教学的相关理论。

(3)提高学生探究物理的兴趣研究。

(4)研究自主探究形式,提高学生学习探究能力。

(5)“合作探究”的操作方法研究。

(6)在物理教学中“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有机结合,“自主

探究、合作探究”型课堂教学的设计。

六、课题研究进展情况

《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物理教学策略的研究》自2009年9月立

项以来,课题按研究方案正常开展工作,具体研究工作如下:

1、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课题研究必须具有现实针对性。 本课

题实施初期,课题组对初、高中年级学生物理学习情况做了摸底调查。我们进行无记名问卷方式,力求客观公正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小组成

员在综合分析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发现存在的本质问题,撰写调查分

析报告,确定下一阶段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2、认真组织研究课的开展,使课题研究始终与课堂教学效率的

提高相结合。我们每一位课题组成员都分别上了实验课,各位老师的

研究课的风格和思路都和以往有很大的改变,更多地重视培养学生的

自主能力和互动合作意识,使课堂真正成为课题研究的好阵地。结合

研究课评议,要求听课教师填写评议表和评议记录,将定性、

定量评价的意见反馈给上课教师,教师据此调整自己的教学方

法和教学策略。同时每个老师所采用的办法和效果也成为我们研究

活生生的材料。

3、在研究反思中撰写教学论文。要求教师树立“问题即课题,

成绩即成果”的科研意识,针对在教学过程中的困惑、评课讨论中的

收获,及时总结,积极撰写教学随笔和教学论文。一年多来,课题组

教师有数篇文章在各级各类论文评选中或各级各类杂志上获奖和发

表。

4、形成阶段成果,汇集成档;初步完成了本课题网站建立。

七、取得的阶段成果

1、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提高。学生初步具有发现问题、自

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素质和探究能力,在课堂

内外,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了较大的转变:(1)学生的课堂活动日

益丰富,学习兴趣逐渐浓厚,探究问题的能力得以提高;(2)学生

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有明显提高(3)学生的评价意识和能力明显

增强,课堂评价氛围日益浓厚、和谐;(4)学生在物理课堂教学中,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大胆假设、猜想、讨论、提出问题,探究、解

决问题,获取新知识的氛围基本形成。(5)学生学习方式发生转变。课堂上,学生已习惯于根据课前预习,主动提出疑难重点的问题,分

组讨论,并和老师集中研究,乃至解决问题。

2、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带动了课堂教学的优化。在研究实

践中,教师努力将先进的教育思想内化为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转变

为自己的教育行为,升华为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色。在促进学生发展的

同时,教师自身的素养也同样得到了发展。

八、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

1、“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传统教学方式的最大

区别就在于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发现、去创造。在此

过程中,教师如何处理好“放”与“导”的关系,如何为学生的学习

提供最有力的帮助,是该课题要进一步研究的重要内容。

2、小组合作有时会盲目合作,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起到作用。

九、下阶段研究计划及确保最终成果的主要措施

1、继续开展多种形式的理论学习,加强理论学习的管理,在自

我学习和集体研究学习的基础上,互动交流,使课题研究建立在良好

的学习基础之上。组织课题组教师外出参观学习,学习其它实验学校

的成功经验。积极争取专家的指导,努力完成预定任务,达到较好的实验目标

2、召开学生座谈会,让学生说说从自身角度感受课题研究对课堂教学是否有所改观。

3、进一步加强课题组成员反思意识,及时做好阶段性的经验总结,每学期每人至少撰写一篇相关论文。。

第9篇:论“自主、合作、交流探究”的教学模式

“自主、合作、交流探究”的教学模式,是构建“有效课堂”(“有效课堂”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所收获、提高和进步。具体表现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从厌学到乐学。)教师与学生要共同创建学习共同体。要求教师与学生必须建立相互信任平等的关系、学会倾听学生问题充当朋友的关系、合作交流同伴的关系、互助沟通桥梁的关系。又由于学习形式是以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为主要学习形式,因此我们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传授者、知识权威的象征者。而是学生学习的核心行动理念者,是“导”而不是“教”,是参与者、问题呈现者、对话交流者、情境刺激者、科学指导者、问题评价者,而不是师道尊严。从真正意义上说成了合作伙伴、学习者、参与者、成了学生活动的设计者,成了学生学习研究者。教师的主要责任是怎样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合作探究学习的意识。在单位时间内进行策略性、智慧性指导,提高学习绩效。落实课程目标,实现知识问题化、问题能力化,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就是教师在采用结构化备课的基础上,通过教材分析,教学要求,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关键问题。又利用全景式评价学生的个性、爱好、气质、差异、家庭。分层布置预设问题单。〔按照结构化预习的学习流程安排自学任务。〈一〉预习任务:即教材第几页到第几页。〈二〉完成任务:1.按“六字诀”阅读要求(即查着工具读、划着重点读、写着感受读、记着内容读、练着习题读、思着问题读)完成阅读任务。2.结合教材内容,以填空、选择题的形式完成概念、原理性问题。3.针对当节课内容由易到难精心设计,并具有梯度的2—3道题。〈三〉问题评价:即通过预习内容未能解决的问题或发现的问题。在课堂内展现,然后采用自己评价、同伴评价、学科长评价、小组评价、师生共同评价。最后由老师提炼、归纳、整理,可以作为问题生成单之用。〕再采用“三定”自主学习策略。〈一〉定时间。就是根据“优化教学模式,构建有效课堂”有效教学课型(问题发现课、问题生成课、问题解决课、问题训练拓展课、问题综合解决课)及教学工具“一案三单”预设的时间告诉学生,让学生闭口,看着《问题导读单》、《问题生程单》或《问题训练单》上的问题进行思考建构。〈二〉定任务。就是依据教材内容、学习目标,按照“一案三单”分层次安排学习任务。把任务安排之后可以让学生在声音≤3°进行互动合作交流学习。但不能影响1.5尺以外的学生之间的学习。〈三〉定问题。就是大体在分配时间内通过过程体验提升意义上的“新问题”,这些“新问题”可以作为问题生成单上的问题进行合作探究解决,或者留在下一节课作为问题生成单的问题在过程体验中进行解决。

二、合作学习 为了“有效课堂”更有和谐性、开放性、灵活性、情境性、多样性、问题性、体现“有效课堂”的新特征。小组合作学习应该是坐立自然,行动自由。〈一〉要求在结构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同伴互助齐参与。训练评价争优先,研究讨论共同学习,合作学习出成果。〈二〉要求在合作学习技能上。做到学科话语要养成,表达精练扣中心。学会倾听不插嘴,看着对方注意听。听完补充要积极,帮助他人双进步。求助同学要真诚,得到指导要谢谢。帮助同伴要热心,诲人不倦解疑难。自控守约听安排,融入团队爱集体。团结协作智慧多,合作交流有收获。〈三〉要求在同一时间完成下面几个环节。全体起立——全体聚首——小组长开口(安排学习任务)——人人参与讨论(按上面要求〈一〉、〈二〉去做)——多元评价(即自己评价、同伴评价、学科长评价、小组评价、师生共同评价。)。只要抓住以上的要求和环节,就能够达到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

三、交流探究

交流探究按照“六字决”进行展示。即讲——说话。要求话语结构完整,破敬句恰当,表达可用陈述句,讨论话语要准确,结束语句和谐有启发。思——思考。讲求“三定”原则。要求掌握时间度,完成任务,问题评价正确。论——讨论。要求人人参与,要自信、敢于张扬个性。评——评价。有见解、大胆、不怕出错勇于评判。演——表演。要求形式多样化、内容丰富化、活动角色化、表演正确灵活化。记——记忆、记录。要求记忆成功的喜悦和快乐,记录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提升意义上的新问题。只要经常坚持展示自己,将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会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发展和提有。

四、教师点拨指导

在“有效课堂”视野下教师点拨指导。〈一〉课中行动点拨指导。①组织好小组合作学习。②按问题解决课组织学习。③按照课型流程进行。(即问题呈现——自主合作——展示评价——问题训练——提升意义)。④采用一放、二扶、三退、四隐。〈二〉教学行为点拨指导。①问题牵动你、我、他。②对话自由创和谐。③刺激多元点活动(多方激励)④指导科学循规范。⑤评价全面扬个性。〈三〉教师智慧型点拨指导。①学生问题“卡壳”时——给予启发式指导。②学生问题偏向时——给予规范性指导。③学生问题错误时——给予科学性指导。④学生问题混乱时——给予点拨性指导。⑤学生问题深入时——使用递进式、发展性指导。〈四〉教师角色行动点拨指导。①生进师退(想学生之事、做学生之事、促学生之事)。②煽风点火激发学习热情。③评价效果落实质量和目标。

在“优化教学模式,构建有效课堂”教改实践中。只要我们在新课程理念下,认真扎实的有效地践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学质量才能有效的提有,学生潜能才会得到更好的发展,教师专业水平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教育事业将会有更大的发展。

上一篇:敢于担当做表率下一篇:高三教师代表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