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方法论

2024-09-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自主学习方法论(精选11篇)

自主学习方法论 篇1

前言: 自主学习是当今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在教学论领域,自主学习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而在学习论领域,自主学习则被看成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作为一种学习能力,自主学习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在校学习成绩,而且是其终身学习和毕生发展的基础。

自主学习是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自主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在正规的学校教育中受益,而且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必要的心理基础,近年来引起国内外教育研究领域的高度重视。尽管自主学习在国外出现已经近一个世纪,但是,由于研究者的理论立场和视角不同,对于什么是自主学习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看法。但总的来说,基本主张从学习动机、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时间、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学习环境、学习的社会性等多个维度对自主学习进行界定。

自主学习方法论 篇2

《纲要》中提到“引导幼儿对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的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现阶段大班幼儿已经学习到10的分合了,从2到10,其分合模式差不多,基本是重复的提升式的学习,不过从幼儿的掌握程度来看,幼儿的掌握程度不灵活,如何让其能在教学中自主学习,是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活动场景一:

教师:我们一起来玩玩碰球游戏,我们今天来碰球得出7,看看谁说得又快又准。

教师:“嗨嗨,我的4球碰几球?”(教师一边有节奏地说,一边拍手)

幼儿1:“嗨嗨,你的4球碰3球。”(幼儿也一边有节奏地说,一边拍手)

教师:“嗨嗨,我的1球碰几球?”(同上)

幼儿2:“嗨嗨,你的1球碰6球。”(同上)

教师:“嗨嗨,我的3球碰几球?”(教师适当地加快了速度)

幼儿3:“嘿嘿,你的3球碰……”(幼儿数不出来,反应相对就慢了点,有点面红耳赤)

幼儿4:怕我点到名,都把头埋得低低的。

分析:

这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游戏活动,而且我认为通过加快提问的速度能了解哪些幼儿会哪些幼儿不会,比较容易掌握他们对数的分合的把握。可是渐渐我发现这种“游戏式”的教学趋于一种机械式,只要幼儿通过足够的练习或者重复,他们就能记住数的分合,并且逐渐显出一种强化式记忆教学模式。在休息的时间我也会找几个幼儿玩这种游戏,从小朋友的反应中,可以感觉到有些幼儿不愿意玩,或者不会回答,兴趣下降。

措施:

首先,我发现强调速度,无形中给幼儿一种压力,使其感到焦虑,无法正常思考得出正确的答案,可以适当地增加游戏的难度,要针对特定的幼儿,结合其能力基础来笃定游戏的难易程度。这里提出一点,拍手报数的时候,节奏一定要注意打得有规律,能整体统一。

其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幼儿的厌烦、不想回答问题等现象表明,幼儿对这个游戏已经产生了厌倦的情绪,甚至会对数学反感。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要创设一个有准备的数学环境,让幼儿全身心地去发现,从中获得数字敏感性,在特定的情景中,了解数的分合方法。

活动场景二:

教师:今天我给你们准备了雪花片,你们来数一数告诉我这里(出示课件)有几个雪花片啊?

幼儿:8个

教师:好,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8的分合,请你们想想,8个雪花片怎么分成两份,而且不重复,不遗漏呢,然后记录下来。

幼儿开始操作

幼儿1:“老师我不会用雪花片。”(很着急的样子)

幼儿2:“这个雪花片我不需要,我能直接说。”(很得意的样子)

幼儿3:直接插雪花片玩耍(悠然自得的样子)

分析:

幼儿的数学知识不可能是通过教师“教”而真正理解的,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赖幼儿自己的体验习得来构建。这是我第一次给他们设计分合的操作课,以前都是看老师操作,比如分苹果、分小鱼片等,因为我觉得前面的数字都比较容易掌握,而且常接触,人们数得最多的就是1、2、3、4、5了,所以在数字8的教学时我让幼儿先操作,结果发现孩子都不需要我发放的材料,甚至拿到材料不知道如何下手。

措施:

首先,这个分合操作的游戏可以提前,在5的分合的时候就可以进行,自己的设计时间不对,到了有一定难度的时候才让幼儿动手,幼儿大多数一下子不能适应,结果出现了大多数材料的无效性的现象。幼儿通过探索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了2和5的组成后,再掌握6至10的组成就比较容易。教师应该启发幼儿自己从分合操作活动中逐渐归纳出6至10的分合结论。此外,从6的组成开始,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鼓励幼儿通过探索得出10以内数的组成中的互换规律(两个部分数交换位置后合起来的总数不变)和递增递减规律(一部分数逐一减少,则另一部分数逐一增加,而合起来的总数不变)。在引导幼儿探索这两个组成规律时,教师要先鼓励幼儿发现某数的分合结论,然后引导幼儿进行观察比较,启发幼儿自己得出结论。如在幼儿归纳出6的5种分法(6可以分成1和5、2和4、3和3、4和2、5和1,1和5、2和4、3和3、4和2、5和1合起来是6)之后,教师请幼儿仔细观察,看看这几种分法有没有相同的地方。

其次,鼓励幼儿分享和实践数学操作。幼儿在操作过程中,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成功的体会,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个时候就可以请幼儿来说说自己分出来的结果,让同伴一起讨论他们的发现以及问题,在分享数学经验的同时,也让幼儿在摸索中学会分法,发现其规律并自觉地运用,通过实物操作去“经历”与“内化”。所以我以儿童思维发展的理论为依据,设计了三部曲:操作体验———归纳提升———迁移运用,让幼儿在操作中体验快乐,积累经验;在交流、归纳、提升中发现一些简单的规律,学会分法。

活动场景三:

在学习8的分合式,掌握两数互换,总数不变这个规律的时候

教师:“从7种分法中,有哪几组的分合式你不写出来,别人就能找到?”

幼儿1:“4和4。”

幼儿2:“1和7。”

教师:“1和7怎么啦?说完整。”

幼儿2:“根据分出来的1和7,能推测出7和1。”

教师:“那4和4呢?”

幼儿3:“只能算一种。”

分析: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探索学习的起点,兴趣是求知的动力。人的思维处于问题情境,问题情境能使幼儿产生学习的习惯,激发求知欲望与好奇心。由于数学具有较高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幼儿往往对数学学习易觉得枯燥无味,因而采用设置疑问的方法,是比较好的学习方法。上面已经设置了疑问,可是没有很好地解释清楚,为什么两个数调换位置总数还是不变呢?

措施:

可以围绕教学目标,积极启发,鼓励幼儿大胆探索问题,引导幼儿自觉参与学习。在了解数的分合中守恒这一定律上,可以选择8个小朋友上来,分成A、B两小组,并且要求两组都必须有人,应该怎么分呢?A分几个,B分几个?让他们自己分好,然后引导孩子,假如把A的人换到B组,B组人换到A组,总数会不会变呢?请幼儿观察,自己找到答案以后,再对比上面,更加形象具体。通过这样的设疑,激发其学习动机。

自主学习方法论 篇3

一、体验性学习

体验性学习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掌握新知识的方法。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与形成过程,从而让学生既掌握知识,又形成知识以外的能力。

以《加法的意义》一课为例。教材把加减法的意义归纳为“把两个数合并为一个数的运算,叫加法。”我曾在五、六年级的学生以及许多教师进行了调查,能够把这一意义讲出的人不到30%,但这些人都能用自己的方式吧所理解的加减法的意义表达出来。也就是说,书上所归纳的定义对于学生而言是没有价值的,如果把这句话按书上的形式让学生记住,那就是典型的接受学习,而且是一种机械接受。要转变这种学习方式,就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体验加法产生的过程,然后才能理解加法的意义。基于以上的认识,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1.提供给学生一些棋子、扑克牌、小棒等物品,让学生自己创造出一些加法。

2.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再全班集体讨论交流。

二、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指的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即是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一般经历下列一些过程:创设情景→发现和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形成认识→讨论交流→意义建构。

以《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课为例。书上只有一个现成的结论,怎样让学生进行探究,理解知识呢?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

1.提出问题。用三位数记分牌让学生做猜数游戏,教师用白纸把百位与十位都盖住,只露出个位,让学生猜这个数能不能被2、5、3整除。

2.独立探究。在独立探究前,教师为学生提供下列的表格和一些豆子。让学生边摆数边研究。

3.讨论交流。让学生把自己研究的情况与得出的结论进行演示和交流,教师参与其中的讨论。

4.对学生说出的几种情况让大家进一步验证,再让学生自己说一说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在这节课中,教师不是简单地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提出问题、自己研究,参与讨论,形成自己认识的过程。在这样的探究性的学习中,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而且还获得了探究能力的发展。

三、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于70年代率先兴起于美国,并且已被广泛应用于中小学教学实践。它的产生主要是出于克服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需要。它将社会心理学的合作原理纳入教学中,强调人际交往对于认识发展的促进功能。基本做法是将全班学生依其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乃至社会家庭背景灯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创设一种只有小组成功合作才能达到个人目标的情景,即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经过相互合作,小组成员共同达到学习的预期目标,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级授课制条件下的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将传统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的自我控制,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促进了学习心理品质发展和社会技能的进步。

在实际教学中合作学习室与体验学习、探究性学习相结合的。

四、 基于网络环境的学习

网络在教学中的运用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得个性化教育和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相对自由地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和学校进度进行个性化学习,学生由原来被动的“不能不学”转变为主动的“要求去学”。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也应该创造机会,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学习。

如《百分数的意义》一课,我根据学生的需要以及百分数在现实生活运用情況设计了一个“百分数”的网站。网站上包括“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的作用”、“百分数的读写法”、“百分数知识的练习”、“百分数的相关知识”、“网页链接”等方面。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学习书本知识,如果学有余力,还可以了解与百分数有关的其他知识,甚至可以上网收索并学习有关百分数的知识。

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篇4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重要学习方法之一。学生学会学习,才能自主学习;只有自主学习,学生才能学会学习。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方法。

一、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空间,让学生能自主学习

如果说兴趣的激发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那么创设条件,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保证。在教学中,要从一切可能出发,为学生自主学习做好时间、空间、材料、形式等方面的准备,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能自主学习。正如一名学者所言:给学生一些权力,让他们自主去选择;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寻找答案;给学生一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向前走。

1、进行选择性学习。

在教学中营造民主、和谐的氛围,构建自主、开发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让课堂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局面,教师应做到: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目标,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伙伴。比如,在学习《奴隶英雄》一课时,学生初读课文后,知道这是一篇独幕剧题材的文章,此时,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方法,有的扮演“导演”,有的扮演“解说员”,还有的想当“司令官”等角色,真正成了独幕剧。

2、布臵选择性作业,培养学生能力

设计选择性作业,让学生在课间完成贴近生活,重在实践的作业,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同时为多层次的学生设计一种多梯级的作业,让他们自主选择。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的动口,有的动手,有的查阅资料等。如学习《詹天佑》一文,我为学生提供如下自选作业:①朗读能力强的学生自我组合开展朗读比赛;②会画画的学生把詹天佑开凿隧道的示意图描绘出来;③口语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把詹天佑设计“人”字行线路演示出来;④不了解詹天佑生平的学生课外查阅资料。这样的题型,让每个学生都有自主学习、自主探索、施展才能的机会。

二、让学生学会学习,达到会自主学习

自主不等于自能,也不等于自会,更不等于不要老师的指导,至今还有许多学生不会自主,不会把握老师给予的自主学习的时间,更多的是在盲目的哄动中浪费时间。学生在课堂上要有效的进行自主学习,教师还要教给一些学习方法。

1、教给学生学会倾听的方法

倾听就是认真的听,专注的听,用心的听。学会倾听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又是一种值得学习的方法,我们在倾听别人发言的过程中,可以汲取知识,获取信息,从而使自己的语言能力和理解能力得到提高,养成倾听的好习惯,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俗话说:“同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怎样做到倾听呢?学生必须做到:一要聚精会神地听;二要边听边想;三要边听边记;四要听后质疑。

2、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比如在学习新课文时,教师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即出示学习的要求,让学生有目的的去阅读。如学习《世纪宝鼎》时,及时给学生出示下列学习要求:①从题目中你想到了什么;②从课题中你能想到哪些问题?③圈点句画,以笔勤恳④你喜欢那些词句?⑤提出不懂的问题⑥世纪宝鼎的意义是什么?这样,教师就把学习语文的钥匙交给了学生。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想自主学习

叶圣陶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如果老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具有情趣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使课堂教学往后进行,不动情感的努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课要上得有趣,要能激发学生的情趣。”在学习中采用下列学习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巧设悬念激发兴趣---巧设些悬念,可以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揭开悬念,这种迫切的心理状态,包含着浓厚的兴趣。如学习《将相和》一文前,可以先告诉学生本文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相互关联的故事,都写得形象生动,引人入胜。接着举一个“完璧归赵”的例子。讲时只说蔺相如从秦王手中骗回了璧,身在朝廷之上,是人与璧俱回,还是与璧俱毁,是人回璧失,还是璧回人亡呢?这些悬念,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去阅读课文,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

和谐关系激发兴趣-----和谐是当今社会的主题,师生更应该率先做到,和谐师生关系,师生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学习,这样才能更好地形成融洽、和谐的氛围,让学生乐意学习,自主学习。老师若是板着面孔,不苟言笑,或是高高在上,课堂气氛则会让学生趋向紧张,师生之间就会容易产生一种抑郁感,学生必然不敢也不想表达自己的想法,导致学生厌学。因此,教师要和蔼可亲,满脸笑容的面对学生。

自主学习方法与途径 篇5

1.发现学习:自主学习的一种基本途径,是指学习者通过自己主动发现而获得知识技能的学习方式。

2.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一种基本途径,是指学习者在小组或团队中展开学习活动,它有助于培养学习者团队精神和合作技巧。

3.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的一种基本途径,是指学习者通过探索问题、寻找答案而获得知识技能的学习方式。

4.支架式学习:自主学习的一种基本途径,是指学习者在他人帮助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的学习方式。

5.抛锚式学习:自主学习的一种基本途径,是指学习者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而获得知识技能的学习方式。

6.诊断性学习:自主学习的一种基本途径,是指学习者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时间等。

7.反思性学习:自主学习的一种基本途径,是指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进行审视、评价、总结、调整和改进。

语文自主学习的习惯与方法 篇6

一.转变观念, 让学生知晓自主学习的意义。

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下的大部分学生已习惯了教师的“注入式”教学, 产生较为明显的依赖感, 学习过程中少有的见解, 缺乏创新思维。教师也是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以“我”为本, 以“本”为本, 一味的“填注”知识, 不管学生是否能吸收、消化。此种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 (习惯) 已远远不能适应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要求。作为语文教师应该首先应转变观念, 改变习惯和方法, 才有资格进入新一轮的语文课堂, 也才能科学规范的指导学生。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对他们的好处, 告诉学生摒弃传统学法, 张扬个性学习的目的所在, 敢于放手“扬弃”, 破旧立新。这不仅是实施素质教育、顺应改革大潮的要求, 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终身受益。习惯和方法的转变, 能让学生在吸取知识营养的同时, 还能增强语文综合能力, 提高语文素质, 以至于今后成为新世纪社会发展真正有用的人才。

二.努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的喜爱或关切的情绪, 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教学实践证明, 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 其学习效果是截然不同的。研究表明, 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 全部才能可发挥80%以上, 反之则只能发挥20%,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非常主张学生“乐学”, “知之者不知好知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兴趣是成功的先导, 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内驱力。作为语文教师,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 情感熏陶。成功的教育技巧首先在于用真情感染学生, 教师应从关爱学生入手, 与学生打成一片, 与他们交朋友, 赢得学生的好感和信赖, 达到“爱屋及乌”的境界。同时, 教师应尊重学生, 以民主的教风贯穿课堂教学, 要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以一种亲和力去感染学生从而让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二) 新招迭出。心理学家认为, 新异的刺激能引起学生定向的探究活动, 单调、重复最容易使大脑进入抑制状态。教师应走出“满堂灌”的误区, 给学生补充一些鲜活的知识信息, 拓展延伸, 在教法上不断创新, 力求做到“堂堂有异, 篇篇有别”, 使学生产生新鲜感, 学的生动活泼。 (三) 提供舞台。喜欢自我表现是中学生的一个心理特征, 教师应适时地为学生创设这种宽松环境, 给他们提供展示能力的舞台, 让他们品尝成功的乐趣, 可以辅之以主题多样的课外活动, 让特长不同, 爱好各异的学生尽情发挥。这样, 学生在活动中发现了“自我价值”, 信心就会更足, 兴趣就会更浓。我在上《春》和《看云识天气》时, 就鼓励学生当一回小老师, 上台来为同学们分析精段, 效果不错, 既增添了他们的信心又赢得了同学们的钦佩。新生入学, 我让每个学生登台做自我介绍, 既让同学之间尽快熟悉, 更使每一个同学一开始就对自己充满信心。 (四) 扩充视野。针对中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 教师在传授书本知识的同时, 还应该增加相关的知识链接, 教会他们做读书笔记, 做资料卡片等等。长此以往, 学生自主学习兴趣会越来越高。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要启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就是要一知识本身吸引学生, 使学生感到学语文的乐趣, 体验在学习过程中克服困难的喜悦。”这对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有启迪。

三.科学地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钥匙。

人们常说, 知识的宝库丰富多彩, 教师应该把这把钥匙交 (教) 给学生。《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针对班级学生的不同情况和年龄、心理特点差异, 教给学生科学、实用的学习方法。

“教学有法而无定法”。中外名家总结了许多各具特色的有用方法, 诸如发现教学法、范例式教学法等, 这里毋须赘述, 单就个人的教学实践, 联系新课程的特点, 在此抛砖引玉。 (一) 给足自信。愚以为这是教与学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长期以来, 我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都是放在首位。试想, 一个人任何事连最起码的自信都没有, 何谈成功?在一个班级里, 绝大部分学生 (客观地说) 都具备了充足的自信心, 学习上还有多少困难不能克服?活动中还有什么问题不敢尝试?教师相信学生, 给学生自信, 本质上与新的的课程理念关于尊重学生的要求一拍即合。 (二) 激励勇进。教学中善于常常运用激励机制, 是教师给予学生永远上进的动力。多年的教学实践, 我都坚持给学生打气、鼓劲, 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敢说、敢做、敢写……涉足新课程, 这方面更是发挥得淋漓尽致。七年级的第一堂语文课, 我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 由于种种原因 (也许是他们刚刚进入中学的缘故吧) , 开始只有三三两两的偶尔表现, 我不满意, 于是, 抓住班级学生大部分来源于本地质量最高的镇中心小学这一契机, 正反两面“刺激”、鼓励, 很快就有了效应, 至少有一半的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后来一发不可收, 现在随时上课的感觉都好。由此可见, 激励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源泉。 (三) 他法辅助。自主学习只是新的学习方式的一种, 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该与之相辅相成。在课堂上, 教师应调动多种教学手段, 采用师生问、学生问的讨论答辩式, 师生互动、交流、反馈信息, 创设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群体学习环境, 为学生提供展示个性和能力的机会。这里包括自学、师生提问、小组或全班讨论、小结等环节。有自主的气氛, 也不乏合作的趋向, 更增加了探究的机会。所以, 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方法不是单一的, 而应该是综合的。我们打一个比方, 如果自主学习是河道的主流, 那么要让它常年清澈、日夜流淌, 离开了探究、合作的支流补充, 主流缺乏活水来源, 终有枯竭的时候。当然这只是宏观的辅助方法, 教师在实际操作中, 还可因地制宜地总结出更多实效的细微方法。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方法 篇7

一、 创设和谐氛围

提供和创造一种促进学生积极发展的环境和氛围——宽容、鼓励、民主、相互尊重的环境,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还有利于促进他们进行自主学习。

1.创设心理安全的环境氛围。很难想象,一个缺乏安全感的环境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创设轻松、自由的学习心理氛围。有了这种良好的气氛,学生的学习活动就可进行得特别富有成效,可以发挥他们的最高水平。

3.创设民主、探究、合作的课堂教学环境。一个积极健康的课堂教学环境有助于学生主动地、活泼地投入教学过程,良好的课堂氛围是强化和促进主体性发挥的重要因素。

4.创设宽松、自主的成长环境。成长环境在校园环境中主要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干群之间的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让学生在宽松、自主的成长环境里,学会自主,学会创新。

二、建立民主平等关系

希望与教师建立密切的关系并渴望得到教师的关爱,这是每个学生普遍的内在需要。

1.热爱学生。教师应做到态度亲切和蔼,以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让学生获得认知和情感上的满足;此外教师还应具有热心、同情心以及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

2.民主。民主决不是放任,而是充分尊重学生,只要学生能参与,提出独到的见解(即使是不符合常理的),也应予肯定;而当学生遇到问题,则要多给予帮助和鼓励。

3.平等。教师要由过去的“主宰者”变成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激励者和点拨者,充分欣赏、激励学生、与学生朋友式相待,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师生的平等。

三、唤醒自主意识

学生如果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引起学习动机,推动学生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鼓舞学生认真而愉快地学习。

1.创设悬念,激发兴趣。小学生的好奇心很强,教师若能抓住儿童这个特点,根据教材内容,创设悬念,设置疑点往往能创造出诱人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2.不断创新,培养情趣。要增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多样性,并针对学生心理,精心设计富有情趣的教学过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变换讲课方式。

3.体验成功,享受乐趣。我们在教学中应为每个学生提供展示才能的机会,及时表扬和鼓励,让学生享受成功的乐趣。

四、激发自主力量

激励是激发人的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也是心理教育的重要原则。

1. 语言激励。激励性的语言无疑会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有利于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期望激励。如果教师能够准确地把握每位学生的认知特征和人格特征,形成恰如其分的期望,那么这种期望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激发学生内在的潜能,并转化为积极实践的动力。

3.情感激励。有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情绪良好,大脑皮层就会处于积极思维状态,就易于激发思维力、想象力和创新力。所以我们应和学生建立真诚的友谊,用自己的真情点燃学生心中的圣火,用真情温暖每一位学生。

4.目标激励。在教学中,教师应因人而异,为每个学生制定适合其发展的目标,用目标激励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5.榜样激励。榜样是无声的教育。树立先进的榜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不可低估。教师平时应多注意收集这方面的信息,因势利导,树立先进典型,进行大力宣传,这样就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创造自主空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承认学习可能性差异的客观存在,懂得如何去了解学生的潜力,选择恰当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从而追求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1.构建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可推广性,因地制宜,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2.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设计一定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要给学生创造独立的空间和展现才华的机会。

3.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师应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知识基础,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具体指导,尊重不同层次学生提出的与众不同的疑问、见解,肯定不同认知、答案的价值。

4.优化作业设计。教师在作业设计时应变繁琐为简明,变机械为灵活,变封闭为开放,变枯燥为生动。这样不但能巩固知识,还能使学生感到学习知识也是有用和有趣的。

◆(作者单位:江西省弋阳县教学研究室)

责任编辑:曾维平

自主学习方法论 篇8

胡章雪 史源

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儿科 重庆 400042

摘要:目前儿科教学面临学员自主学习能力较弱的问题,要培养和提高学员的自主学习能力,不仅能有效完成在校期间的教学任务,并能在毕业后的临床工作中发挥明显作用。在临床见习、实习阶段引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儿科部分大纲和内容,可有效提高学员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为其在校和毕业后学习儿科相关知识和技能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综合医院的儿科学临床教学近年来所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是学员自主学习能力的下降。面对儿科工作琐碎、繁忙、收入不高、不易与患儿家属沟通、医疗纠纷风险较大的现状,许多医学生对儿科工作望而却步,毕业后愿从事儿科工作或准备攻读儿科学硕士学位的学生已越来越少,逃避儿科临床见习、实习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学员在儿科临床实践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学习精神,自主学习能力较弱,直接表现在学员毕业后参加执业医师考试时儿科学部分掌握率偏低,进一步则会导致我国未来医师队伍对于儿科学知识的欠缺,缺乏处理儿科问题的能力。如果这种现象继续,在不远的将来,我国整个儿科临床师资队伍将面临青黄不接的窘境。因此,在临床学习阶段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是保证儿科临床教学达到教学大纲要求,塑造适应新医改条件下国家医疗服务需要的医师队伍的重要条件。

1.现阶段医学毕业生自主学习能力分析。

医学生毕业后,首先要面对的是一年后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从1999年开始的全国执业医师考试至今已经实行10余年,由于行业准入制度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其对于临床教学的导向作用正越来越强。执业医师考试的内容按照临床及基础各学科所占的比重进行了命题,儿科学因为其在整个临床医学生知识体系中的重要性而占有接近10%的分值,不可避免的对于医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产生影响。2005-2009年5年期间,对全国117所院校49980名考生的分析发现,对于执业医师考试中儿科内容的掌握率分别为56.82%,68.79%,55.67%,64.21%,58.11%。在全国范围内,2009年考生对于儿科学的掌握率(58.11%)低于外科学(58.37%)、内科学(60.55%)与妇产科学(59.34%)。而我校毕业考生对于儿科学的掌握率2005-2008年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9年我校(58.35%)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8.11%),其掌握程度与我校建设全国知名医科大学的目标严重不符,反映出我们在临床教学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问题,至少反映出临床教学过程中对于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内容针对性不强,学员毕业后自主学习儿科部分执业医师考试相关内容能力不强的特点。

2.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可检验学员自主学习能力。

西方国家对医师的行医资格非常重视,尤其在美国,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制度。美国医学执照考试(USMLE)由美 国国家医学考试委员会(NBME)、联邦医学委员会(FsMB)和外国医学生教育委员会(ECF MG)共同组织和管理,分为通科医师资格考试和专科医师资格考试两类。只有通过US MLE才能获得在美国行医的执照。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是我国医师资格考试中最重要的类别,用于衡量报考者是否具备从事临床执业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作为资格 准入考试,临床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对于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乃至卫生事业发展都 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对于现行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学大纲,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以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和卫生部的规划教材为依据,以临床能力为重点,侧重于知识、理论的综合应用。与研究生西医综合考试大纲相比,医师资格考试中的内容相对简单,都是教材中最基本的内容,与临床实践联系比较密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内容分为记忆、综合运用、解释、简单运用等四个方面。相比其他考试,其所考内容更倾向于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临床问题能力的检测。在临床见习与实习过程中所积累的临床知识往往具有直观,不易遗忘的特点,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也主要在临床见习与实习过程中建立和发展。

3.临床学习阶段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方法探讨

1)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与临床教学对接。在国内已有少数单位开始尝试,一些医学院校已经注意到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对医学教育的评价作用以及导向作用,开始参照执业医师的考试大纲和形式,改革医学教育和考试模式。从培养合格执业医师的角度,安排教学和考试活动,并贯穿于素质教育和智能教育之中,从而提高了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学校的声誉。医学院校开始注意收集本校毕业生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反馈信息,以便寻找差距,改进教学。按照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的导向,教学的内容安排要满足资格考试的考查内容要求,保证落实考查内容的教学,尤其是临床教学,充分注意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在进行学业成绩考查时实行标准化考试、选择题考试、教考分离等方式。使学生尽早适应和熟悉资格考试,熟悉选择题考试 的题型和解题方法。当学生明确今日的学习和考试与今后的毕业与就业的密切关系后,学生的学习目的明确,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效果自然更好。有些医学院校在组织毕业考试时对考试内容的分配,考试题型的运用,试题难度的控制,实践技能的考核等,都以医师资格考试为参照,以使毕业考试更有实际价值,也是对毕业生将来应对执业医师考试进行一次模拟考试和预演。按照规定,本科毕业生要在毕业1年后才能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毕业考试对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模拟,在精神上和知识上都为考生提供了一次实战演习的机会,使考生更明确学习和考试的目的,清楚地了解自己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以便有的放矢地复习和准备迎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提高医师资格考试的通过率。通过率不但和考生本人获取行医资格有关,从某种意义上也是对教学质量的一个评价指标。对毕业学校的社会地位也有影响。

2)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中的实践技能考试,同样可以影响到临床教学,以及毕业生就业率和学校的声誉已经有些学校注意到这个问题,在临床教学中加强了对技能的训练,使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并重,以适应资格考试的条件和要求。例如,强化对资格考试中要求的实践技能项目的训练,对实践操作环节进行分解并将评分标准进行量化,通过临床病例的讨论和考查加强对临床思维能力的训练等。有的学校还在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实习结束后组织实践技能培训,强化训练 并举行模拟考试,以弥补学生在实习阶段实践锻炼不足的缺陷,并将模拟考试成绩作为毕业条件,促进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系统整合,实践技能的提高也将使以后通过资格考试的把握更大,通过率更高。因为临床教学基地教学条件和水平差别较大。有些医院的带教老师人力不足,经验不够,带教老师本身操作就不正规,带教时间不够,学生操作机会不多,或缺乏必要的设备条件和适当的病例,学生忙于寻找就业机会或读书考研等,都会影响临床实践技能的训练,降低实习质量。因而进行补充性强化训练,对于保证实习质量,提高实践技能,不仅是临床教学的需要,也有利于提高将来参加执业医师考试的通过率。

3)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时,儿科的情况与其它学科有所区别,在设有儿科医学系的医科大学,儿科系的学生在通常在附属儿童医院实习,其对儿科的掌握程度高于其他临床医学系的学生。临床医学系毕业学员,又分为毕业后到儿科工作的和到其他科室工作2种。绝大部分学员在儿科以外的科室工作,其接触儿科的机会较少,知识主要来源于学生阶段的学习,尤其是临床见习和实习。为此,我们可在临床见习和实习过程中引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为向导,研究其对于医学生掌握儿科知识和临床操作技术的促进作用,并进一步研究其对于医学生毕业后在在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时对于儿科知识的掌握是否有帮助。

所以,在儿科临床教学过程中引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为导向,将增强儿科临床教学的实用性,提高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能把真正提高临床思维能力作为学习目标,有效增强学员的自主学习能力。不管是对于儿科临床教学本身,还是对于提高学员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的能力有着相得益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江杰,杨作成,陈淳媛等。新形势下儿科临床教学的问题与对策。《卫生职业教育》。2008.26(24):108-110。

2.罗蓉,彭东红,黄英等。浅谈出入科教育在儿科临床教学中的作用。《西北医学教育》。2008.16(12):398-400。

3.习正。以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为导向的临床医学本科教学改革初探。《西北医学教育》2009,17(6):1085-1086。

4.陈玉兰 李青。执业医师考试与临床教学改革。《中外医疗》。2009,15:118-118。

5.刘美娜,黄柳一,岳智慧等。以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为基础的儿科临床教学改革初探。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27(7):92-95。

作者简介:

自主学习方法论 篇9

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确定学习目标是十分重要的。学习目标对于学习具有激励和导向作用,但传统教学的学习目标多数不是由学生自己提出来的,而是教师提出来的,学生是否认同,我们不知道。若达不到目标,会使学生失去信心。如果这个目标是学生自己通过思考自己制定的,从认识自我开始,了解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反思在向目标冲击过程中的得失,并不断修正计划,修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方法与习惯.那么在学习过程中就会提高学习意识,取得的成绩就会使自己更有成就感,自信心也会逐渐增强。

2、教学生学会预习

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在老师还没有教之前先学。先学是后教的基础,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先学就显得尤其重要了。我认为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几点来突破:

(1)课前读一读 预习时要认真,要逐字逐词逐句的阅读,用笔把重点画出来,重点加以理解.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作出记号,教师讲解时作为听课的重点。

(2)课前想一想对预习中感到困难的问题要先思考.如果是基础问题,可以用以前的知识看看能不能弄通.如果是理解上的问题,可以记下来课上认真听讲,通过积极思考去解决.这样有利于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养成学习数学的良好思维习惯。

(3)课前说一说 预习时可能感到认识模糊,可以与同学进行讨论,在同学们的合作交流与探讨中找到正确的答案.这样既增加了学生探求新课的兴趣,又可以弄懂数学知识的实际用法,对知识有个准确的概念。

(4)课前练一练 往往每课时的例题都是很典型的,预习时应把例题都做一遍,加深领悟的能力.如果做题时出现错误,要想想错在哪,为什么错,怎么改错.如果仍是找不到错误的根源,可在听课时重点听,逐步领会。

3、教学生学会质疑。

学生自主学习方法浅探 篇10

关键词:预习 创设 注重

坚持让学生自主学习,对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因此,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有助于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新方法。对此,浅谈几点看法。

一.注重预习研读,自主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预习中,首先要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初读课文时,按“导读提示”自学;深入理解课文时围绕思考练习自学。在预习中画出重点词句,寻找出不理解之处,进行质疑,甚至可以提出对知识本身进行的怀疑、研究,这就能使学生产生查阅的动力,争论的欲望,获胜的信心。在预习中学生的质疑就能营造新的学习氛围,为课堂上深入学习做好铺垫。通过课前预习研读,促进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叉吸引,设疑答疑,使教师变包场为导演,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自主探索,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注重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明确目标,提供主动探究空间

许多教育家都论述过教学中应有良好的学习氛围。英国教育家洛克指出:你不能在一个战怵的心理上写上平整的文字,正如同你不能在一张震动的纸上写上平整的字一样。这说明学习的氛围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教学中只有创设条件,给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空间,学习效果才能得到增强。

在学习每一篇课文之前,学习目标都能清晰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心中有数,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那么学生就能很主动地进入自主探索学习中,自学目标的自主确立是学生主体重新构建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一刀切”地用集体自学目标取代学生自己的自学目标,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自学的教学情境,引导、帮助学生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使其自主学习的气氛活跃。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中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充分享受学习的乐趣。这就给了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为他们提供了主动探究的空间。

三.注重“问题教学”,鼓励质疑,培养自主探索精神

所谓“问题教学”,就是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内驱力。课堂上要让学生思,必先教有疑。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想象,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进而进行发现的问题教学,激励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学生每提出一个问题,教师都要适时地用眼神、用言语或掌声予以肯定、赞赏,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读书,互相议论,自主探索解决。这种教学即真正达到以学生的问题不断提出为教学的开始,至学生锲而不舍地解决问题为成功的归宿,教学就十分有效和积极。当学生进行自主讨论、学习时教师并不是清闲的,必须到处走走转转,积极地看,积极地听,参与到学生的讨论学习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相机为学生点拨引路。

四.注重朗读、感悟品味,让学生自主阅读获取

文章的情感不是外在的东西,不是教师三言两语就能强加给学生的,只有通过反复朗读,从朗读时语气的轻重缓急,声调的抑扬顿挫,表情的喜怒忧伤中去体味情感,才能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受到熏陶,自由地进行阅读。如引导朗读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先让学生在自主理解诗句意思体味情感的基础上进行自由品读,然后交流共同欣赏。教师先指名朗读诗歌,然后在安排男女生交替读。这样学生对词语的揣摩、诗句的欣赏中,脑海里自然呈现出一幅恬淡幽美的山居图画,心驰神往。另一方面学生在错落有致,或高亢放读,或浅唱低吟中自主地获取语言的“意义与情味”,自由地表达感受。

课堂教学只能起到示范和引导的作用。作为教师,要将语文教学从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阅读,进一步采取多种形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品质的养成,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方法之探究 篇11

一、更新观念, 创新教育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 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运用性。《新课程标准》中关于英语的描述:“高考英语科以考查考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为主, 同时考查考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 首先要更新观念, 抛弃“以语法为主”“以讲解为主”的课堂讲授模式, 全面掌握学生学情, 结合自身的教学条件, 积极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方法来。

如果教师只注重语言知识的讲解和强调词组、句型的记忆, 学生的学习也只能停留在对课本知识的死记硬背阶段, 对于知识的深层含义更是模棱两可, 更谈不上应用在平时的学习生活当中。因而, 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首先要打破传统旧观念, 积极探索新的方式方法。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将每一个词 (word) 、每一个语言结构 (language structure) 、每一个知识点 (checkpoint) 都与实际生活和学习相结合, 这样才会调动学生以浓厚的兴趣来学习English。

二、积极引导, 全面提高

学生最早接触到英语的那段时间是英语学习的黄金时期, 也是打好英语学习基础的一个关键期。学生对于英语知识的渴求, 对外面精彩世界的向往都源于英语教师正确而恰当的引导。因此, 英语老师是学生学好英语的领路人、导航灯、学习兴趣的缔造者。

而在现实当中, 学生的学习总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 老师讲什么知识, 学生就去理解和掌握什么知识, 而老师没有涉及的知识面, 学生却很难依靠自己已有的知识去学习和把握。这样我们的学生就自然而然地失去了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机会。日复一日, 学生们也就习惯了老师的授课方式, 自己的学习方式也没有什么创新, 慢慢地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与爱好。

“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老师在课堂上教授给学生学习英语的方法, 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讨论和解决问题, 这样的课堂正是目前新课程改革中大力提倡的。学生获得了学习外语的能力才能巩固学习外语的兴趣。笔者认为, 要培养学生学习英语潜在的能力应该从培养注意力 (attention) 、观察力 (visual) 、记忆力 (memory) 、想象力 (imagination) 和思维力 (ideation) 等方面来入手。教师呈现新知识时, 要尽量采用一些有趣的、能够引起学生好奇心的方式, 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老师身上, 然后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教师的口头语言 (oral language) , 进行尝试性地发言, 最终达到学生能够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敢说、多说、想说的目的。

例如:在讲到Module II—Unit 2 The Olympic Games时, 我首先让学生仔细观察warming up中的4副图片, 并结合自己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举办期间的所见所闻, 发挥想象去畅想“If I were a volunteer, what would I do for the 2008 Olmpic Games?”等, 然后分组进行讨论, 鼓励学生在小组讨论当中积极地用英语说出自己的想法, 每个小组再选出两名“正式志愿者”在班级“打擂”, 表现最好的学生还要奖励一些教辅读物。同时可以利用舞台剧的形式请学生来表演, 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勇气 (courage) 和信心 (confidence) , 又能使学生拥有一种成就感 (success)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在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中, 自己的知识储备可以尽可能地得到发挥, 也可以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下学到知识, 开阔视野, 同时也训练了学生听、说、读三方面能力, 课外作业则成为一个非常必要的活动。

三、加强竞争, 促进自学

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 以自己的言行影响着学生的言行。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习惯和高效的自学能力, 就必须以身作则, 带领学生学习。经过了课堂教学的知识灌输, 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还需要一定形式的练习来加以巩固。因而, 为了更好的竞争, 为了更好地促进自学学风的形成, 我采用分小组竞争的方法, 让学生主动克服学习上遇到的困难, 并且将学生的个人得分计入学期评估。这样学生在课外主动探索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 既有利于在课堂上教师利用宝贵的时间解决更多的疑难, 又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上一篇:有机食品概念下一篇:精神病的健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