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阅读方法和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

2024-07-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谈阅读方法和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通用9篇)

谈阅读方法和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 篇1

《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方面的要求是:“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还要求一至六年的学生阅读量不少于145万字。可见,语文课程标准对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有了明确的规定。课外阅读是为语文教学服务的,是语文教学在课外的延伸。因此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抓好语文课外阅读将有助于学生学好语文,形成良好的语感,有利于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指导阅读方法,提高阅读实效性。

课外阅读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教学实践中已得到老师们的认同了。但是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如果不建立在一定的指导实践上,就会盲目和流于形式。因此,我认为有必要对小学生实施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以提高阅读的实效性。

1、让学生明确阅读的要求。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要让学生了解不同的年级有不同的阅读要求。课标对不同学段学生的阅读有明确的要求。如第一学段要求:“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第二学段的要求是:“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第三学段的要求是:“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这只是一般的要求,对于那些程度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放手,超阶段地要求——让不同程度的学生的阅读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除了各学段的阅读有不同的要求外,教师还要让学生明确不同体裁的读物有不同的要求。童话、寓言重在明理;历史故事重在通过朗读体会其意;科普读物应明白书中的科学道理等等。还要求学生对各类文章中精彩的重点段,要会理解,会赏读、会仿写,最好会背诵。这样既为写作打下基础,又能提高理解能力。

2、选择读物,跟进作业。

学生喜欢什么样的书,老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课标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我们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允许他们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读物。教师可以依据课标的要求,加强对读物的指导和点拨,以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同时,还要推荐合适的读物给学生。教师要推荐订阅优秀的小学生课外读物,如《读写天地》、《中国少年报》、《语文报》、《儿童文学》、《少年文艺》等。另外,建议家长为孩子购买一些经典书籍,如《新<课程标准>系列阅读丛书——小学生必背古诗词》等。并结合作业布置,把阅读带进家庭作业的时间里。要求学生准备专门的摘抄本,让学生做读书笔记、读书卡片、文章赏析等。可以让学生摘录好词佳句、精彩句段以及含义深刻的句子等,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写写心得体会等。还可以质疑释疑。这样的作业,孩子们都很喜欢,完成的情况也很好。

3、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

学生爱读书不等于会读书,教师还必须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自能读书,要“一边读,一边想”。同时教师还要“授人以渔”,使学生个人的兴趣爱好和才能得以充分发展,使课内外相互贯通,紧密联系,相得益彰。要让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读,精彩片段精读,一般内容泛度。例如上阅读指导课时,教师可精选一两篇读物,教会学生从整体入手分三步读书:初度,理解主要内容;速读,质疑解难;细读,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释词。告诉学生自由阅读时,不仅可以连读,略读,还可以按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去跳读。二年级的学生能把一本200多页的书在放学以后几小时就看完,就是挑最有趣的情节跳读的。又如电视台播放《水浒传》的电视连续剧,有一个学生急于了解故事的结局,就去找来《水浒传》的原著,不到半个小时就找到了答案。家里人感到非常奇怪,她却笑者说:“我是跳着读的。”

4、课内指导,促进课外。

在上语文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注重对一些阅读方法的指导,以体现课内促进课外。如圈点、批注法;画图法;对字词句的理解、品读;对精彩句段的赏析;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领悟等等。还可以进行比较阅读、拓展阅读等。同时可以要求学生在实践中合理运用。学生一旦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就会具备一定的读书能力,阅读的实效性就会不断提高。

二、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道出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优劣。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就能使学生的学习过程独立、自主,可持续性发展。

1、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方法、手段来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引导他们多读课外书籍。低年级儿童最喜欢图文并茂的注音读物,特别是童话、神话、寓言或关于英雄人物的注音读物,他们不仅喜欢读,还喜欢讲给小伙伴听。因此,教师可以选讲一个故事,有意识地在最有趣的地方停下来,让学生自己看书,把故事补充完整,以此激发兴趣,诱导自能读书。中高年级则应将学生的兴趣引到名人传记、科普读物及名篇佳作上,结合语文课的学习,相机推荐适合“口味”的书目,鼓励他们课后去自由阅读。同时,还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征,采取“读、议、演”结合的做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具体形式如小品、童话表演、猜谜语、智力竞赛、朗读比赛、读书笔记展览会,讲故事比赛等等。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调动了学生自读文章的兴趣。

2、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阅读目的有着重要的积极的作用。叶圣陶先生曾论述过养成习惯的重要性:“必须使种种方法成为学生终身以之的习惯。因为阅读与写作都是习惯方面的事情,仅仅心知其故,而习惯没有养成,还是不济于事的。”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孩子从小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背书的习惯、摘编的习惯、勤于思考的习惯。还要注意让孩子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的习惯。克服囫囵吞枣,只看情节而不重视语言、文章和文学内涵的不良习惯。

3、语言积累与习作运用相结合。

《课程标准》要求1至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还要求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45万字。这说明我们只有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引导学生自主积累语言,才能为习作教学富有活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习作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把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正确运用到习作中,采取多种激励措施,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如,结合习作讲评,有意识地表扬鼓励;设立班级阅读评比排行榜;展评学生读书笔记的佳作;举行交流学习心得体会;评选课外阅读积极分子等。学生读了好书以后,可让他们写写读后感,或对某些文章进行续写、扩写、仿写、改写、缩写、新编等。这样习作的训练意趣盎然,既能使学生提高表达能力,又能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

4、扩大阅读量,拓展阅读面。

扩大阅读量对小学生来说,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学生的阅读量大,阅读面广,摘抄量大,随之带来思维的活跃、思想的开放,视野的开阔,同时又促使写作量扩大,写作面增大,写作内容增大,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鼓励学生阅读的内容要丰富,如文学、天文、地理、历史、文化、科普、自然等。还要告诉学生,不仅是手中拥有的书籍,还有报刊资料、优秀的网络文学、图书馆、风景名胜、博物馆、日常生活等都是我们阅读的广阔资源。

谈阅读方法和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 篇2

农村学校作为学生最主要的学习场所, 其硬件设施基本具备了使学生自主阅读的条件。但是, 由于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影响, 个别教师对新课程标准认识得不深刻, 没有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 对学生的阅读也缺乏有效地指导, 使得大部分农村学生并不会主动阅读这些课外读物。面对农村学生自主阅读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 社会和家庭应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阅读氛围, 转变学生的阅读观念, 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自主阅读的好习惯,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一、充实图书资源, 营造良好的氛围

当前, 农村学校的图书数量少、资源旧、利用率低等问题依然存在, 除了学校要努力补充学生感兴趣的图书、杂志外, 教师也应在班级内部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充分利用教室图书角以及墙壁, 展出名人名言、经典诗文乃至优秀学生的“读书自创小名言”等, 让教室处处浸润着文化气息, 飘溢着浓浓书香。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使师生共同进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只有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 使学生产生阅读的内在动力, 才能开发学生的心智, 使学生主动去了解、研究,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 故事诱导。

学生不爱读课外书是因为学生对课外书缺少了解。教师可以利用各种契机, 使学生形成一个阅读课外书很有趣的印象, 让学生对课外书产生兴趣。喜欢听故事是学生的天性, 教师可利用各种渠道给学生讲有趣的故事, 以此来诱导学生自己读故事书, 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习惯。

2. 以身示范。

古语道:其身正, 不令则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教师应积极同学生一起读书、做笔记、撰写读后感和编辑阅读小报等。长此以往, 教师能够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 以示范作用带动学生,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爱上课外阅读。

3. 赏识激趣。

“水不激不跃, 人不激不奋”。为了让学生保持读书的热度, 教师在教学时, 要以赏识的目光关注每一个学生, 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激励和表扬, 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

三、传授读书方法, 指导自主阅读

1. 充分利用课内资源。

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教材内容的同时, 还要传授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 并采用读一篇带多篇的方法, 推荐与教材类似的读物供学生阅读, 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悟。另外, 一些知识性较强的文章可以提醒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来寻找答案, 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动手查阅的过程中, 获得更多的知识。

2. 指导基本的读书方法。

教师在教学时, 应着力指导学生将已学到的阅读方法运用于类似的学习情境中, 使其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领悟阅读方法的真谛。在阅读教学中, 这种迁移性学习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如, 基本的选读、精读、速读等, 都有赖于学生在自主阅读时进一步体会与领悟。

3. 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 顺利地达到阅读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阅读习惯既能使学生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阅读, 又能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 坚持达到阅读的目的。因此, 教师要在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上下工夫, 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依据不同阶段的学生的不同特点, 制定各异的读书计划, 做到有的放矢。

4. 加强阅读引导和督促。

正确的阅读方法和好的阅读习惯如果不能持之以恒, 内化为学生日常学习的一部分, 学生的自主阅读习惯就只能停留在初级阶段, 而不能对其今后的人生有所帮助。首先, 教师要消除学生阅读功利化的心态, 长远考虑, 综合考量, 引导学生将阅读变成生活的一部分。其次, 针对小学生毅力较差的问题, 教师还应对学生的自主阅读进行长期监督, 适时鼓励和引导, 帮助学生克服惰性, 坚持到底。

谈阅读方法和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 篇3

关键词:自主阅读 阅读能力 主要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1(c)-0063-01

1 培养良好的心理,形成阅读策略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需要英语教师运用一定的教育机智来培养学生对英语阅读的兴趣,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以免学生对阅读文章有恐惧感和陌生感。学生对一门学科的态度会在其知觉、思维、记忆和想象等心理特性上留下痕迹。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心理,增强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学生的好奇心尽快向求知欲发展,便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心理。学生具备了良好的心理基础,教师就可以由浅入深地训练学生如何阅读,着力培养他们正确掌握信息的能力和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实施良好的阅读心理训练,使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树立并发挥心理优势,在基本技能成熟的基础上,掌握自主阅读的策略。

2 创设情景,主动思维

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导入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着关键作用。好的导入能使学生酝酿情绪,集中注意力,渗透主题,把学生带入情境。教师可根据不同课型和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导入方式,目的在于启发学生的主动思维。设计导入必须围绕阅读内容,联系生活,努力寻找或挖掘符合学生需要的材料或话题,激活学生的主动思维。

3 优化环节,自主阅读

借助教师指导,学生能形成阅读基本思路,对语篇进行整体理解,对文章进行多层阅读。例如: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时要学会抓住段落的主要思想。抓住了中心思想就掌握了全文的主题,因为全文的中心是靠段落的中心来表现的。再如:教师要让学生知道,用归纳法撰写的文章,都是表述细节的句子在前,概述性的句子居后,此时主题句就是文章的最后一句;用演绎法撰写的文章,大都遵循从一般到个别的写作程序,即从概述开始,辅以细说,主题句就是文章的第一句。当然也有些文章没有主题句,需要读者自己去归纳。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阅读策略,使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化为自觉阅读教材,理解文章并掌握信息。

4 归纳阅读技巧,提升阅读能力

初中英语自主阅读教材,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疑难和困惑,需要教师及时进行指导。教师精讲时不能就题讲题,要以题为载体,采用问题学习法,围绕一个重点,设计问题,启发学生采用类比、联想、推理、归纳、总结等思维方式,做到熟中生新,异中求同。教师要归纳阅读和解决一类问题的方法,以实现更广范围的知识和能力的迁移。

4.1 针对文章体裁,培养阅读技巧

学生只有了解、掌握文章的体裁特征和篇章模式,阅读才更具有针对性。记叙文以记人、叙事为主要内容,常见的有新闻报道、通讯、回忆录、传记、故事、游记等,要素主要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和方式。议论文一般有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组成,主要考查的题型是作者观点态度、文章主旨以及推理判断。理解说明文的关键是把握说明事物的特征和本质,阅读说明文时可采取先读题后读文章的策略,带着问题读能又快又好地找到答案。

4.2 猜测词义,自主阅读

初中学生对英语词汇的理解是读懂文章的先决条件,直接决定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猜测词义的方法既是阅读技巧,也为学生今后通过大量阅读扩大词汇奠定了基础。教师要帮助学生归纳猜词技巧,对不影响文章理解的生词可跳过不理,而对于关键词,要从上下文中猜测词义,事实上阅读材料中的每个词与它前后的词或句子甚至段落是相互联系的。例如:You can compare your speedwith animals there. If you aren’t fast enough, the lioncatches you! I’m faster than my friends, but the lionstill catches me.根据后面句子的解释,能推测出compare的意思。

4.3 分析篇章结构,提升阅读能力

培养初中英语自主阅读文章的习惯,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英语阅读文章的结构以及内在的逻辑关系。英语文章是一个具有逻辑关系的有机体,所有段落都是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具有一致性,段落间自然衔接,或递进、或转折、或对比、或互为因果,具有思维的连贯性。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寻找文章主题和段内主题句入手,把握文章要点,归纳文章主旨。

4.4 利用非视觉信息,反馈完善阅读程序

非视觉信息主要载体是文化背景知识等元素,在初中英语阅读过程中起着潜在作用。学生掌握的非视觉信息越丰富,学生越便于获取信息。阅读教学的反馈方式可多种多样,可以是外在与内在的,也可是正面與反面的。外在的反馈来自他人的评价,而内在的反馈是对自我的感知。正面的反馈对学生的成就感和动机有很大影响,而负面反馈往往会阻碍学生前进的步伐。学生在自主阅读过程中,利用教师的反馈评价,查找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会进一步提升阅读技巧。教师反馈时,一是肯定其成功之处;二是指出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建议;三是注意赞扬与批评的合理分配。

4.5 成果欣赏,学以致用

学生自主阅读前,教师要提出明确的阅读要求,使学生阅读目的明确,层次鲜明。可分为“快读初步感知—精读勾画批注—品读问题反馈”三个层次进行操作,教师只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教师要适时精心安排交流环节,注意小组交流与全班展示相结合,生生互动与师生互动结合,力争让每个学生都能有展示自己阅读能力、交流经验心得、展示精彩知识信息的机会。同时教师要照顾到学生之间阅读欣赏能力的差异,针对学生阅读交流情况进行及时的反馈和指导,以真正实现阅读欣赏的目的。可补充相关的作品让学生进行诵读,感受作品的魅力,借助诵读把自己的体验表达出来。自主阅读可以使学生对文章从形式到内容等方面都有深刻的理解。英语文章的自主阅读不是一个被动的过程,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一个判断、推理、归纳、总结的过程,一个心理语言猜测的过程。教师在帮助学生阅读过程中,须要求学生学会欣赏成果,学会总结、反思,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谈阅读方法和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 篇4

姓名:吴秋香工作单位:龙游罗家小学职称:小学一级通讯地址:浙江省龙游县罗家中心幼儿园电话0570-7084035手机 ***Emailqznjt7684415@163.com

【内容摘要】早期阅读被称为“终身学习的基础,基础教育的灵魂。”在高度信息化知识型学习型社会里,早期阅读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但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差异,幼儿学习随意性大,注意力不稳定。早期阅读活动中,如何激发幼儿的兴趣,培养自主阅读能力的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本文以在早期阅读活动中,通过多样化的方法和策略,谈笔者的实践与感悟。

【关键词】早期阅读自主阅读能力兴趣培养

【正文】

国内外众多研究表明,“3—8岁是儿童学习阅读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幼儿如果能养成“爱阅读、会阅读、能阅读”的良好习惯,形成自主阅读的能力,能为幼儿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阅读基础。国家教委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语言教学应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利用图书绘画和其它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

但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差异,学习随意性大,注意力不稳定。幼儿早期阅读活动中,激发幼儿阅读的兴趣,培养自主阅读的能力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激发幼儿阅读的兴趣,把阅读活动建立在他们感兴趣的基础上,培养自主阅读能力,这是指导阅读的关键。”如何激发幼儿早期阅读兴趣,培养幼儿自主阅读能力。下面谈笔者的做法和感悟

一、适宜环境的创设利用,激发幼儿阅读兴趣,培养幼儿自主阅读能力。

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环境对幼儿的教育作用是无庸置疑的。如何利用环境的教育力量,引发幼儿阅读兴趣,培养幼儿自主阅读能力?我们做了一些尝试,并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阅读长廊的创设、利用

我们在幼儿进入教室的走廊边创设了一个“阅读长廊”,让家长和幼儿出入教室时随意阅读,感受阅读,引发幼儿的阅读愿望。我们根据各年龄幼儿特点,将礼貌用语、交通常识、日常行为规范、幼儿活动时的照片„„张贴在阅读廊,让幼儿自由阅读。如:开学初,小班老师把“小动物上幼儿园”张贴在阅读廊里,色彩鲜艳有趣的画面,吸引小班幼儿的眼球,走过阅读廊时,总会用手指指、认认,在老师、家长指导下渐渐地会说图上的内容。又如我们把幼儿读过的阅读材料分页张贴在阅读廊上,孩子们会三三两两结伴进行讲述,甚至家长 1

来园时会自豪地读给家长听。我们还针对家长对阅读不理解情况,在阅读廊上方张贴家长阅读内容。如:“阅读的作用” “如何指导孩子阅读”“怎样使孩子爱阅读”等文章,让家长认识到阅读的重要,了解指导孩子阅读的方法。阅读长廊的创设,不仅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巩固阅读内容,引起幼儿主动探索和观察,充分感受书面语言,获得成功的体验,而且家长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得到有效利用,大大提高我们阅读教学效果,培养了幼儿的自主阅读能力。

(二)图书角的创设、利用

为了培养幼儿自主阅读能力,我们在教室的一角布置了用布缝制的图书袋,将各种幼儿

读物分门别类放制在各个小图书袋中,让幼儿自由选择阅读。图书角不同类型、色彩鲜艳的图书很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但渐渐的我们又发现,幼儿在图书角看书总是静不下来,拿一本书草草翻几下又换另一本书。老师问他:“好看吗?”他会说:“好看。”而问他书中写什么,他又说不出来。当指导他们要仔细翻看,不要急于换书时,他们却认真的说:“我看完了呀。”针对这些情况,我们思考后调整了策略。教师进入图书角,带领阅读。当幼儿进入图书角时,教师和幼儿一起阅读,适时指导看书的方法,如有意识地引导幼儿一页一页往后翻书,从上到下从左往右看等。做到幼儿随意阅读教师因人施教,有意指导。在教师的示范指导下,幼儿慢慢学会了看书,也找到了阅读的乐趣。并通过与其他班互换图书、让幼儿从家中带图书、大班幼儿自制图书等方法,增加了阅读内容,很快引起幼儿阅读兴趣。取得较好效果。

二、有效方法的运用,激发幼儿阅读兴趣,培养幼儿自主阅读能力。

早期阅读教学活动中,我们看到有些幼儿并不是很喜欢阅读,因此,我们必须通过有效的方法,激发幼儿内部动机,以引导、培养、强化幼儿的阅读兴趣,从而培养幼儿的自主阅

读能力。

(一)设置悬念法

幼儿具有好奇心。在组织幼儿集体阅读活动中,我们就经常利用这一特点,设置一些有

趣又充满神秘感的悬念,在读物内容和幼儿求知心理间制造一种“不协调”,将幼儿带入与

悬念有关的情景中,激发幼儿自主阅读的积极性。例如,在早期阅读活动《会移动的房子》

中,我一开始就设置了这样一个悬念:房子怎么会移动呢?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从而利用悬

念来激发孩子主动阅读,以探求真相。又如,当给幼儿阅读一个新故事时,我事先不告诉幼

儿故事的结尾,而让幼儿大胆地预测故事的结果;在讨论阅读重点时,提出一些有效的问题,如故事中的人物为什么要这样做?同时也引导幼儿懂得这些故事都是从书中看来的,书里有

许多知识,引导幼儿自主阅读。又如我们根据幼儿经常会沉静在童话世界中,他们认为所有的生物都是和人一样会说会笑的特点,经常将一本故事书变成一个“连续剧”,每天给幼儿

讲一集,在每集的后面留下一个悬念,让孩子自己去猜测,去等待第二天老师的讲述。这样

就牢牢地将孩子的兴趣吸引到书中来。

(二)交流法

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幼儿的行为充满情绪色彩,极易受成人或同伴的感染。而大班幼

儿又具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因此,我经常在班中开展“读一读,讲一讲,比一比”的交流

活动,谁先看懂故事,谁的故事讲得好。每次阅读活动后,都不会忘记小结幼儿的阅读效果。经常提出这样的问题,如“你看了一本什么书?书中讲了什么有趣的事?”等等。通过这样的同伴间或师幼间的交流互动活动,加深了幼儿对读物的理解,积累了书面语言,促进了同

伴间的阅读经验分享,并让每个幼儿都体会到阅读的乐趣,激发了他们阅读的积极性。

(三)激情法

在集体阅读活动中,重视情感作用。“老师赞赏和鼓励是语言发展的催化剂”。教师一

个赞赏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亲昵的动作可以唤起幼儿的积极情感,激起阅读的愿望。因此,活动中我们总不忘用积极的语言来调动幼儿情绪,鼓励幼儿积极阅读。如“你看得真仔细”“你的说得太好了”“你真会动脑筋”等积极的语言来激发幼儿阅读的情感,磨练幼儿阅读的意志,培养幼儿阅读能力。

三、媒体教学的运用,激发幼儿阅读兴趣,培养幼儿自主阅读能力。

传统的集体阅读教学活动,大多是授课的形式。如出示一幅大图,集体观看。教师问,幼儿答。幼儿的兴趣不浓。多媒体计算机集文字、图形、动画、视频、声音等多种信息加工合成于一体。它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有色、有动有静的形象化语言,极大地刺激了幼儿的感官,有利于集中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深厚的阅读兴趣和求知欲,促使幼儿主动参与阅读教学活动。“一旦幼儿对语言教学内容感兴趣,老师就掌握了教学的第一把金钥匙。”

例如在大班散文诗欣赏《秋天的雨》中,运用多媒体后,将静态的、平面的画面变成动

态、生动形象的情景,同时背景音乐轻轻地响起,雨滴答滴答地从天空中落下来,秋天的大门徐徐打开,一朵朵的菊花盛开了、银杏变黄了、枫叶变红了、果子成熟了„„,在这种诗情画意中,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兴趣浓厚,积极主动地把所听、所看的秋天告诉大家。

又如:故事《金鸡冠的公鸡》一课,目标是幼儿理解故事,并有表情的进行表演,培养

幼儿语言表达能力。把教学内容制作成了课件形式,在课堂上幼儿被这些能走、能跳、能跑、能叫的小动物给吸引住了。一只长着红红鸡冠的大公鸡从房子后面走出来,幼儿根据这个场景说一句完整的话。幼儿的积极性被完全调动了起来,积极举手发言,争先恐后的回答,幼儿的注意力完全投入到活动之中。可见多媒体技术声情并茂,又具有喜闻乐见的特点。多媒体技术用于阅读教学活动中,更能激发幼儿语言活动兴趣,培养幼儿的注意力,提高幼儿自主阅读能力。

四、多形式活动的开展,激发幼儿阅读兴趣,培养幼儿自主阅读能力。

(一)“以大带小”活动

进入中大班的孩子都有一种“我长大了,我是哥哥姐姐”的自豪感,我们就充分地利用

孩子的这种心理,开展“以大带小”活动,鼓励幼儿先自己看懂一个好听的故事,然后讲给小班的弟弟妹妹听。这样的活动让幼儿充分体验到长大的自豪感,树立阅读的自信心,从而

进一步激发阅读的兴趣,培养幼儿自主阅读能力。

(二)开展游戏、表演活动

在日常阅读延续活动中,我们常为幼儿提供一些辅助材料,如头饰、木偶、玩具、半成品材料等,让幼儿自己结伴表演。把静态的图画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和动态的活动,综合地运用声音、动作、情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觉器官共同参与尝试,让他们在阅读的基础上体验表演、创编故事活动的乐趣。例如:听了故事《小猪盖房子》后,我就让幼儿自己选择最喜欢的角色表演,引导幼儿学说角色间的对话。此外,为幼儿准备一定的头饰、积木等材料,让幼儿边玩边说。又如“小小播音员”的游戏中,我们用大盒子做成电视机,然后身临起境边编边演。这样,幼儿通过多种方式进行阅读,不仅大大加深了幼儿对图书内容的了解,而且幼儿参与阅读的主动性、积极性也得到很大的提高,进一步增强对阅读内容的兴趣。

(三)图书制作活动

采用粘粘贴贴讲讲,画画讲讲的形式,指导幼儿开展图书制作活动,让幼儿体验当小作

家的自豪和自信,激发幼儿阅读兴趣。如把幼儿自己想说的事画成一页一页的故事,或从废弃图书上剪下自己需要的图片,幼儿口述后,请教师或父母帮忙配上文字,加上封面、封底,然后钉成一本图书,同伴间相互介绍、交流自己的作品。

“启其蒙而引其趣”是我们进行早期阅读教育的首要任务,实践中笔者深刻领悟到,兴

趣将会引导、推进和支持幼儿的早期阅读活动。在阅读过程中,幼儿的内部动机可以保证阅读活动的顺利进行,并取得积极的阅读效果,有效培养幼儿自主阅读能力

当然,在幼儿早期阅读活动中,激发幼儿阅读兴趣,培养阅读能力的方法策略是多种多

样的。我们只有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采用灵活多样、生动有趣的阅读指导方法,不断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发展幼儿的认知结构,激发幼儿阅读兴趣,培养幼儿的自主探索精神,才能真正逐步地培养幼儿自主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兢,南京师范大学《我国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几个新的发展趋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4月

2、余珍有《学前早期阅读教育:机遇和挑战并存——第二次全国幼儿早期阅读教育学术研讨会综述》幼儿教育2005.23、张明红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早期阅读教育改革趋向前瞻》幼儿教育2005.24、孙秀荣:《幼儿早期阅读的特点及指导策略》,幼儿教育2000。(7-8)

5、李莉扬州教育学院附属实验幼儿园《幼儿早期阅读:一种文化视角》早期教育2007.5

谈阅读方法和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 篇5

浅谈建构新型阅读教学模式、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芙蓉区大同小学 陈 瑶

在科技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学校怎么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造就21世纪的优秀人才?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一段重要讲话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创造力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灵魂。显然,以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目标的创新教育才是素质教育的归宿。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也是培养民族素质这项伟大工程中的一项奠基工程,无疑要承担创新教育的重任。因此,更新教育观念,破旧立新,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尤为重要。

一、传统阅读教学之我见。

课堂教学是语文基本功的主要训练场。阅读教学课时最多。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最要紧的和第一位的是加大阅读教学改革的力度,大力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有不少教育专家都认为:“目前,高效率的语文课很少。”要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我们就应对传统阅读教学加以认真分析和研究,以便破除传统阅读教学的弊端,努力改革阅读教学。

传统阅读教学是从50年代起就在前苏的教育学家凯洛夫和叶希波夫的教育理论影响下形成的。记得我读小学的时候,就接受了“组(组织教学)一复(复习旧知)一新(传授新知)一巩固(巩固练习)”这一阅读教学模式。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四个环节中,“传授新知”是中心环节,教师要讲深讲透,字词句段篇要面面俱到,“组织教学”和“复习旧知”也为这一环节做准备,“巩固练习”即让生作业,巩固掌握所学的新知。我认为,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之所以用了几十年,因它是经过多年来众多语文教师、专家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并有大量的专著和教材问世,曾推动了我国的语文教学。它具备的优点是:能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强调学科的性质和文章的价值,注重字、词、句、段、篇的讲读、理解,重视复习旧知,巩固新知,低、中、高各年级的学生可在规定的时间里掌握该学科的知识。教法简单,易操作,也实用于应试教育。但是,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阅读教学模式已不适应当代教育形势发展的需要,不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正如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何克抗教授指出:“传统教学设计有许多优点,但也存在一个较大的弊病,以教师为中心,只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全部教学设计理论都是围绕如何‘教’而展开,很少涉及学生如何‘学’

[1][2][3][4][5]下一页

的问题。按这样的理论设计的课堂教学,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少,大部分时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很难发挥,更不利于创造型人材的成长。”的确如此,我在语文教学中也是深有感触和教训的。我也和不少教师一样发现了传统阅读教学的主要弊端是“以教师为中心”。越来越多的教学工作者,针对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的“填鸭式”模式进行了一些改革,出现了“导学式”、“启发式”、“自学讨论式”、“精讲多练式”等多种阅读教学模式,力图改变教师“一言堂”或者“一问一答”的老师牵着学生鼻子走的方式。我也感到这些教学模式好的方面是能注重学生参与,注重手脑并用,对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起了一定的作用,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习惯。但是,由于学生有差异,加上老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教完教材,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应付考试,所以,在课堂上无法注重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不可能让全体学生参与有关活动,往往是少数优生得到活动机会多,而大多数学生只是陪衬,这显然不符合素质教育必须“着眼于受教育群体”、“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培养创造型人才的.要求。这此教学模式仍然有传统教学的新弊端。因此,要提高课堂阅读教学效率,必须端正教育指导思想,更新教学观念,充分认识传统阅读教学的利与弊,破除重知识而轻能力;重结果而轻过过程;重记忆而轻思维(尤其是创新思维);重优尘而厌差生;重应试而轻实践、轻素质培养的片面教学思想,树立全面的教学任务观,把授知育能育德益身益心有机地结合起来,深化语文阅读教学改革。

二、小语“四结合”教学之我见。

邓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临21世纪世界上各种挑战的严峻性,中华民族能否跻身于世界前列?改革教育模式,实现教育现代化,塑造新一代创造型人才是全民族、全社会都非常关注的重大课题。教育现代化其中包括教育设施现代化和教育手段现代化。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计算机教学网络正逐步进入了学校。有了现代化的设施,就必须更新教育手段,因此,我们的观念必须要从一本书、一支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中解放出来,大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改革。

《小语“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是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于1994年批准立项的重点科研项目。它是以现代教学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计算机技术为手段,把小学语文教育与计算机教育融为一体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一项全新的试验,是语文教学的一场革命,它不仅是教学设施与手段的变革,还是教育思想和理论、教材观念与形式、教学结构与方法的彻底变革。它的具体任务是探索“语言教学”、“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新型的教学模式,以便改革与优化传统的教学。它的主要目标是改革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构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成为“创新型、创造型、会思考、会动手”的优秀人才。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家面鲁姆认为:“许多学生之所以未能取得优异的成绩,问题不在智力方面,而在于未能得到适合于他们各自特点所需要的教学帮助和时间。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小语“四结合”教学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还可以实现人民教育

家陶行知先生在几十年前提出的使学生得到的“六大解放”:“解放孩子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孩子的空间,使他能接触大社会、大自然;解放孩子的时间,使他能学自己想学的东西’。通过多媒体计算机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为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参与机会,为学生提供建构新知识的材料途径。把教师、学生、媒体三者有机结合起来,进行异步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得到全面、全体、个性三个发展。小语“四结合”最初“是识字、查字、编码、打字”,接着改为:“识字教学、编码打字、阅读理解、作文训练”,后来又改为:“词语教学、阅读理解、作文训练、电脑运用”。现在为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四结合”的提法更新为:“学科教学改革、创新精神培养、实践能力训练、信息技术应用。”基于此,不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是绝对不行的,必须要建构符合“四结合”内涵的,充分体现双主作用的新型模式。

三、建构新模式,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1、建构“四结合”阅读教学模式。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要训练场,辐射广,学生的知识、技能、思维、情操等素质教育都可以通过阅读教学获得。传统的阅读教学既没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也忽略了对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四结合”阅读教学,由于有建构主义学理论的指导和多媒体计算信息技术的介入,为在阅读教学中构建新型的阅读教学模式注入了新鲜血液。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明兴趣对于学生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认知心理告诉我们,人们对知识和事物的认识往往是以直观感觉开始的,年龄越小的儿童越是明星。他们对生动、具体、形象、色彩鲜艳的事物容易感兴趣。因为多媒体计算机具有提供文本、图片、静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教学信息的能力,为此,“四结合”教学就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可以在阅读教学设计上,重点抓住三条:

(1)注重学习情景创设。创设情景,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前提;以突破教学重难点为内容;与优化教学方法相结合;与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相结合;与陶冶学生情操相协调。

(2)允许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学设计中抓住“情景激趣”、“自学质疑”、“协作学习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会话表达”四个重要环节,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3)完成学生获取知识的意义建构。教学设计中,十分注重“议论评议”、“发散思维”、“迁移联想”三个环节,通过效果反馈的回授心理效应,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的确认。

2、什么是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创新思维即创造型思维。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灵活、独特、新颖”,而且人人都具有创造性思维。就小学而言,创新思维包涵有:积极动脑、思维多向、求异;想象大胆、丰富、新颖;口语和书面表面流畅、灵活、生动;接受事物主动、敏锐;与人交往主动、热情、大方;办事有条理、有影响力等等。儿童是创新思维培养的最佳时期,他们往往凭关敏锐观察、直接理解、整体判断、迸出灵感、豁然顿悟、多元求异、创造想象等来认识事物和思考问题,这些都是创新思维的重要表现形式。

实践能力的含义很广,泛指人们在从事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有意识的活动中具备的能力。对小学生而言,我认为实践能力不光是指动手操作和社会实践的能力,还包涵以下内容,如:获取知识并应用知识的能力;写作的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积累语言文字的能力;处理资料的能力;生活自理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等等。

3、在“四结合”阅读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都与语文这门基础学科互为关联。阅读教学中重视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相当重要的。运用多媒体网络开拓信息通道,充分利用课外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让他们在没有任何羁绊的情况下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自由操作,充分利用课件里贮备的课文朗读,生字词库,课文动画,有关资料,实践录像等,让学生在网上浏览查阅,自由徜徉,做到“六可”:可调、可看、可读、可勾、可写、可议。教师则运用网络监控或参与小组讨论,最后通过师生交互、屏幕示范、上机作业、效果评价等方式检测学习效果。一般是通过“创设情景”、“自学质疑”、“阅读理解”、“协作学习”、“议论评议”、“发散思维”、“迁移联想”等环节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利用课件自主学习,“动手勾画”、“协作交流”、“资料查询”、“上机练习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等环节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诚然,在以上各环节中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也不能截然分开,它们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这种阅读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具有极大的优势。例如上二年级语文《看月食》一课,通过创设情景来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在研制月食这一动画课件时,有意识地把月亮变化过程集中化、明晰化,使情景既富有科学性,也具有启发性,设置“大玉盘”、“像小船”、“像镰刀”、“像眉毛”、“像细钩”、“像面锣”等典型形状。注意扩展课文中未能叙述出来的形状,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这样学生思维活跃了,又通过创设太阳、地球、月亮在太空运行的宏观景象,不仅让学生理解月食的成因,还从中激发其探索宇宙奥秘的浓厚兴趣,这样,学生的创造思维不断得到了发展。又如上《小池》这首古诗时,可以利用课件的动画、音乐,带学生由“境”入“情”,训练学生想象能力。让学生眼看画面,口诵诗句,体会意境,诱发想象,对“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的诗句,传统教学,教师讲解费力,学生理解吃力。而“四结合”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字面意思,还从那“重重叠叠的山石,一股细流缓缓流出”的画面联想到泉眼就像一位慈祥的母亲,舍不得自己的孩子远离,不愿多流出一点;联想到池塘边茂密的树阴就像那爱美的姑娘,在这晴天柔和的风光里,以池为镜梳妆打扮的美景。这说明学生已体会到了诗的作者对山、水、植物的情意,对大自然的热爱。再如上《乌鸦喝水》一课时,找准切入点和让生续编故事,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用“乌鸦把一个一个石子入进瓶子里,让水位升高,才喝到水的”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想象:“如果没有小石子,乌鸦又该用什么办法才能喝到水?”让每个学生把想法都输入计算机,避免了只有少数优生得到训练的现象。这样,学生的办法可多了:有的可以设想把瓶子倾斜,用两块石头架住就可以喝到水;有的可以设想找一根麦管就能吸到水;有的可以设想把棉纱条或布条的一端放入水巾,另一端搭在瓶口也能喝到水…….还有学生可以编出《乌鸦又上当了》的故事:“这次狐狸知道乌鸦不会再听他的花言巧语,就想了一个说乌鸦坏话的办法,激起乌鸦的怒火,乌鸦破口大骂,结果他嘴里的肉掉下来又被狐狸叨走了……这样学生从中揭示了一个道理:喜欢听奉承话容易上当,听了不好听的话,不冷静对待也容易上当。老师让学生先说后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还锻炼了口头发表能力和写作能力。

综上所述,如果能认真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转变观念,摒弃传统阅读教学的主要弊端,加强专题研究,认真实践,构建“四结合”阅读教学新型模式。发挥“四结合”优势,形成宽松的支持性氛围,学生就能得到全面、全体、个性的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都能得到大大提高。因此,我认为,“四结合”阅读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验能力上有很大的成效。

谈阅读方法和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 篇6

1课题名称

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的研究

负责人

赵亚荣

所在单位

未央区感业寺小学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新课标的要求

新课标要求:“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学会运用多助攻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收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九年课外阅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和方法,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更关系到学生语文多种能力的发展,语文素养的提升。

2.学生的阅读现状

我校地处农村,学生阅读习惯欠佳能力弱,缺乏读书的兴趣,过多沉迷于游戏看动画片中,主动读书的人很少或仅限于语文书,课外书籍几乎无涉及。学生的阅读兴趣的缺失令作为语文老师的我颇为担忧。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缺乏自主思考探究的意识,过多依赖于老师的讲解,懒于动脑思考感悟,缺乏自己的感受,他云亦云,以他人的认识代替自己的见解。教师的付出多,过于亲力亲为,费时费力却效果不佳。

3.学生和教师成长的共同需要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能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鼓励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深切的融入文本,去探究、理解、感悟,才会有个性化的体验,才会在语文能力上得到提高,同时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1.有利于全面了解学生的阅读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探究形成原因,寻找有效的解决之道。

2.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意识和能力,学会感受、理解、欣赏、评价,提高学习效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解决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改进教师的阅读教学方法,践行有效课堂,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4.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其他学科学习奠定基础。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一、关键词

“阅读”是搜集处理n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自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行为自己根据自己的爱好积极地选择要阅读的书目。自主阅读能力,它是一种独立的、进行批评性思考、做出决定并能实施独立行为的能力,贵在有自己独特的体验、感受、认识。

二、课题名称解读

“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的研究”旨在立足语文课堂,结合课内课外阅读,了解学生的阅读现状问题、自主阅读的意识能力,寻求解决之道。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了解本班学生阅读的现状,阅读兴趣缺乏的原因,寻找探索一定的方法,对学生有一定的引导。

2、对于阅读的一些不良习惯行为予以纠正,加以正确引导,教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方式方法。

3、立足语文教学,结合教学实际对学生的自主意识、思考习惯、提取信息的能力予以培养提高。

4、提高学生主动学、主动思考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5、有针对性的解决教学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践行有效课堂,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二、研究步骤

㈠准备阶段(XX.5-XX.6)

1、确立研究课题

2、进行理论准备,制定研究计划

㈡实施阶段

1、第一阶段:确立研究对象,选择有代表性的问题,确立研究方向。

⑴农村小学生阅读现状调查,有多少人对阅读感兴趣,有多少人对阅读缺乏兴趣。

⑵影响学生阅读兴趣的因素有哪些?

⑶怎样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能力,使其有自主阅读的意识,掌握一定的方法,有自己的认识。

⑷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总结一些可操作的方法措施。

2、第二阶段:通过调查谈话了解学生阅读现状,缺乏阅读兴趣的原因。立足课堂对自己语文阅读教学反思,结合理论支持,探索解决之道。

3、第三阶段:在课堂上实践,形成一些可操作的步骤方法,改进阅读教学的无趣苍白,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学生的学习效率。

㈢总结阶段

结合教学实践,撰写心得体会、随笔、教学设计、论文,并在自己的课堂上实践,总结可操作的经验方法。

三、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谈话法、观察法、实验法、个案研究法等。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1、结合本课题撰写有关的随笔、教学设计、论文等。

2、对学生的阅读现状有所改善,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有提高,教师的阅读教学效率有提高。

例谈自主探究性阅读能力的培养 篇7

关键词:激活,动员,创设,引导,启发

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对问题情境进行积极思考, 独立探索, 这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内部动机作用, 增强其独立性和自信心, 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 思考问题。让学生亲自去探索思考, 激励学生智慧与潜能的发挥, 从而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初读时应注重激活

自主学习要求教师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 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悟, 随之而来的就是预料之外的因素明显增加, 需要教师提高应变意识和应变能力。但这些并不影响教师在学生初读前“激活”作用的发挥。众所周知, 阅读教材只是教师用来教学的工具。教材只有回到教师和学生的生命体之中, 死的东西才能被充分激活, 知识才会活起来, 成为学生的发展资源。因此, 教师在使用教材时, 必须让它成为“活性因子”。

(一) 动员阅读背景。

学生阅读文本之前, 对阅读材料并非一点都不知晓, 他们可能熟悉阅读材料中的部分内容, 也可能对阅读材料的表达方式有所了解……教师通过鼓励学生质疑, 了解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教师将教学建立在学生已有学习经验的基础之上, 可以对即将展开的新学习活动进行有目的的准备和有创意的安排。

(二) 创设问题情境。

如果教师的课堂提问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就容易形成问题情境。因此在学生初读文本时,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质疑之后, 经过分析筛选, 将问题集中在“节骨眼”上。教师围绕重点内容设计“节骨眼”问题指导阅读, 目标自然会很明确;学生带着“节骨眼”问题去阅读, 自然兴趣盎然。如教学《诚实和信任》就是围绕“纸条”、“电话”这两个“节骨眼”。

A、围绕“纸条”, 研读课文1—3节。 (“纸条”在文中是一个重要的物件, 虽然没有出现具体内容, 但我们可以设想一下, “纸条”是怎么写的) 1.试写“纸条”, 交流并评价。2.各自默读1—3节, 思考并讨论:作者为什么会撞坏小红车的反光镜, 原因有哪些?3.设问:责任不全在作者, 又无人知晓, 作者却主动留下纸条, 我们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诚实、勇于承担责任) 4.猜想:开始, 小红车主人看到……怎样?后来, 看到……怎样? (的确, 小红车主人和我们想的一样, 可隔了三天, 他主动打来了电话……)

B、围绕“电话”, 研读课文4—10节。 (这次通电话的内容, 文中写得比较具体, 但开头好像少了一句, 我们能否把这句补上?) 1.口头补充电话第一句, 交流并评价。2.同桌练习对话 (课文4—10节, 加开头) 3.小红车主人为什么要感谢我?4.小结:是啊, 一张小小的纸条, 几行不起眼的字, 一次普通的电话, 却反映出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与友好。 (让我们读一读深深印在作者脑海里的那句话) 5.齐读后提问:你觉得小红车主人说得对吗, 为什么?6.拓展:生活中, 还有哪些品质比金钱更重要?

二、细读时应注重引导

自主学习还要求教师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 学生只有在充裕的时间内、宽松的气氛中, 才能仔细阅读文本, 有所感悟, 有所体验。由于学生的阅读需要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这就决定了他们的阅读不能离开教师的指导, 教师也决不能当“甩手掌柜”, 而要扮演好“引路人”的角色。因此教师应该在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两个方面加以引导。

(一) 组织认真倾听。

这里的倾听主要是指学生间的相互倾听。课堂上只要教师采用一些策略, 是可以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的。问题是学生的自主意识增强了, 围绕一看就会的课文内容层面的交流多了, 课堂气氛也浓厚了, 但学生间的交流互动却少了。这是停留在表层的理解阅读, 学生所得的往往是零散的、模糊的、重复的, 认识自然得不到提高。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引导学生学会认真倾听, 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 树立更高的学习目标, 静下心来参与课堂学习。

(二) 启发自主梳理。

皮亚杰认为, 认知发展是受三个基本过程影响的:同化、顺化、平衡。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之后, 一般会出现纷繁复杂的现象,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认真倾听的基础上, 将别人的认识与自己的认识相比较, 或认同或补充, 有时还需要再思考, 重新判断, 修改、提高自己的认识。而自主梳理则是让学生重建新的结构图式, 达到认识上的新的平衡。如教学《诚实和信任》, 教师让学生阅读课文1—3小节后分析原因, 并进行恰当猜想, 体会作者主动留纸条的真实意图, 使学习的思路更加清晰。通过梳理让学生经历一个自主发展的过程。在课堂上要围绕课题, 讨论总结。讨论:为什么课文用“诚实和信任”做题目?总结:诚实和信任是一对孪生兄弟, 诚实可以赢得别人的信任。诚实像清新的风, 可以给别人送去春天般的温暖;诚实还像润滑剂, 可以化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诚实是做人的基本品质, 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相信同学们一定能拥有这样的品质。

教育家杜威说:“学习知识的目的, 不在于知识本身, 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求知识的方法。”教师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的能力, 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自主学习, 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师要由浅入深地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的精神, 树立其学习的主人翁意识, 培养其自主探究性阅读的能力。

浅谈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自主性   能力培养

一、课前用好导读和预习提示

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在编排上增加了“导读“预习”等内容,体现了编者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的意图。教师如果应用得当,就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阅读兴趣,促进其自主阅读。

教材本身是有机联系的整体。小学语文教材每一单元都依据知识点的分布安排了训练重点,每一篇课文前的“预习”也都是独立的,紧扣单元训练重点的要求。这一重点,教材是在单元之前用“导读”的形式表现的。这就要求教师把握好单元的训练重点,认真领会“导读”与“预习”的总分关系,有目的地施教。

而兴趣是创造性学习语文的心理要素之一。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预习”中关于课文内容的提示多姿多彩,引人人胜。如《小音乐家杨科》一课的提示语:“这是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小杨科酷爱音乐,有杰出的音乐才能,可是,正是这个,他送了命,多么可惜,多么不公平啊!”《灯光》一课的提示语:“灯光,我们都非常熟悉,可能平时并不特别注意它。”本课的作者对灯光却有着特殊的感受,这是什么原因呢?《小足球赛》一课的提示语:“一天紧张的学习后,赛一场足球多带劲。”这些内容的提示虽然只是三言两语,却能拨动学生心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具体教学中也可以对这类语言加以改造,作为授课的导入语。

另外,教师还要教给学生预习方法。“预习”中提示的一个个学习方法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把把钥匙,我们要教会学生领会这些方法,用它们去开启知识宝库。如《鸟的天堂》的“预习”部分,提出了本课阅读的重点和预习要求。课前,我让学生自学,并根据“预习”中的要求,提出课前自学思考题:一是自学3个生字新词,读准字音,划出生字组成的词语,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初步理解词语;二是正确读课文2-3遍,想想作者去了几次“鸟的天堂”,看到的景象有什么不同,并把最能体现鸟多的语句画下来。这些提示既为学生提供了明确的导向,又发挥了“提示”在训练基本功、培养自学能力中的引导作用。

教师要用好预习提示,逐步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使其逐步形成自主阅读能力。

二、课内指导自主阅读的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犹如教给学生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学生掌握了方法才能真正把握学习的主动权,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这也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课前预习,使自主阅读有了明确的目标,改变了学生课堂上被动的状态,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上,我结合知识的传授,有目的、有意识地将学习的方法渗透到了整个教学过程中去。

(一)学抓关键词

题目是文章的窗口,抓住题目的关键字词,可引导学文思路。如《草船借箭》一文题目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其中“借”是关键词,教师可启发学生以此展开思路,围绕课题质疑:为什么要“借”,怎样“借”,“借”到了吗?这样引导学生顺藤摸瓜,能使学生掌握本课的写作顺序——起因、经过、结果。

(二)学抓中心句

中心句是文章中心内容的结晶,也是理解文章内容的关键。课文的中心句常蕴藏在篇首、篇中、篇末,在篇首起统领全文的作用。如《詹天佑》一文的开头写“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接着围绕“杰出”和“爱国”两个方面进行描述。中心句在篇中起着前后内容的承接过渡作用。抓住中心句,就能明确课文的主体。

(三)学抓重点段

课文的重点段常常是故事情节的“高潮段”,我们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段落进行分析、理解,从而让他们把课文各个部分与整篇课文的内在联系弄清楚。如《古井》一文的最后一段,“多好的古井啊,它不仅为乡亲们提供生命的泉水,还陶冶着乡亲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怎样做人。”这是前面各段记叙的内容自然概括出来的。课文先讲人们常年从古井挑水,说明古井源源不断地为人们做贡献,再讲乡亲们帮助一对老人挑水都不要报酬,说明古井陶冶了人们的品格,使他们懂得应该做一个不计报酬、无私奉献的人。最后一段正是从这两个方面讲了“我”受到的启发。抓住重点段,课文的内在联系就很清楚。

(四)合作学习

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阅读,没有学生的独立感情是完全不能想象的,而在独立学习基础上的小组协作学习,伙伴的交互作用对相关内容的理解、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具有关键作用。明代学者顾炎武说:“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这点明了合作学习的意义。这种合作主要是指伙伴之间的合作,当然也包括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如在教学《新型玻璃》一文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自己读书划出每种玻璃的特点和作用,然后让四人小组自行设计表格,讨论筛选,展示最好的设计表格。交流、讨论后,教师再次提问:“除了书中介绍的新型玻璃外,你们还知道哪些新型玻璃,它们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呢?”小组合作,互相介绍,学生就在独立感悟和合作学习的探索过程中,加深理解,形成了自己的知识、能力。

三、课外抓阅读,拓展阅读空间

谈阅读方法和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 篇9

关芳芳

一、同步阅读是农村学生的需求、教师的渴望

通过调查问卷我们发现,农村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中,阅读能力的水平较其它各项能力差。在语文测试中,学生阅读能力测试成绩偏低。外加农村留守儿童居多,图书匮乏,家庭教育跟不上,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小学阶段要完成的145万字的阅读量,农村小学生远未达到。市场上课外读物杂乱,教师无法集中引领阅读,课外阅读缺少切实的指导,学生就是放任读,随意读,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令人堪忧。语文学科这一原本很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学科,却出现了教师怕教语文、学生不会读书、不会表达的问题。

二、同步阅读拓展了语文教学的阅读空间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语文实验教材的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特定的主题,就是引领学生有主题地读书,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以达到“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阅读目标。如何让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真正整合?如何将指导阅读和自主阅读进行衔接和整合?如何通过课外阅读改变农村语文教学的状态?

《同步阅读》紧扣《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和要求,内容与语文教材各主题单元同步,是课本阅读与课外自主阅读之间的过渡与衔接,是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的有效载体和最佳途径。比如:关于“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这一专题,在数量上语文课本是4篇,而同步阅读教材是15篇,在内容上同步阅读教材更加宽泛。在文本质量上正如人教版王林博士所说的:“同步阅读的文章不像教材的文章那样具有典范性,但文质兼美同样是力图达到的目标。”构建语文教科书与《同步阅读》一体化阅读教学模式,在相同的时间内,学生的阅读量是传统教法的四倍以上,正能弥补我县小学生阅读量普遍不足的缺憾。

三、怎样进行小学语文同步阅读教学

1.点面结合,推动同步阅读教学向深层次发展。

我们中心学校立足课堂,将语文教材与《同步阅读》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针对农村学生的实际,确立了教学目标,努力通过课堂教学与《同步阅读》的有效整合,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我们建构了“一主一翼”的同步阅读教学体系。“一主”,就是以人教版的语文教材为主体;“一翼”就是与教材单元主题配套的《同步阅读》,采取一篇带多篇,教师指导和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学课文是“教”,同步阅读就是“扶”,自主课外阅读则是“放”,将学生从课内引向课外,由文本引向文化,最大限度地实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实践证明,这种与教材同步、有科学引领、有明确目标的阅读深化了教材主旨,优化了课程资源,构建了省时、高效的阅读教学模式,是其它阅读无法比拟的,深受我县小学语文教师、学生的欢迎。

2.加强课例研究,总结和推广学校和教师好的做法。

在同步阅读教学的研究中,我班语文的课堂教学正在发生着变化,我采用“三加三减”的做法,一要减去琐碎的提问,加深阅读的理解。二要减去无效的练习,加大阅读的总量。三要减去迂回的讲解,加大方法的指导。语文课以教材为依托,把“教材”变为“学材”,渗透读书方法的指导,努力做到“得法于课内,运用于课外”。现在,我要求同学课前拓展阅读,积累感知信息;课中拓展阅读,扩展教材内涵;课后拓展阅读,课内延伸课外。在课本单元学习之前开展“亲子阅读”,在课本单元学习之后开展“群文阅读”。

四、开展小学语文同步阅读教学研究发生的变化 1.丰富了学生的阅读,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

由课内阅读到同步阅读再到课外自主阅读,大大地扩展了农村学生的阅读空间。请听我和学生的感受。

“我们终于有时间去读书,而且不用为读什么而犯愁了。” “特别值得推荐的是现在我校学生人手一册的《同步阅读》,它是一套极好的课外读物,巩固了课内所学过的读写知识,提高了孩子的语文综合素养,有了它,农村孩子们阅读的世界丰富多彩了,学生们的世界变大了。”

“我们语文教师终于从字斟句酌的讲解和永无休止的片段训练中走了出来,把阅读带进了课堂。当把语文课堂真正交给学生的时候,我们突然发现原先的顾虑是多余的。学生的阅读兴趣由课堂延伸到了课外,孩子们的能力就在我们的‘放’中得到了锻炼。”

“我校是一所农村学校,现在走进我们的校园,处处都能感受到浓郁的阅读氛围,每个教室里都有自己班级的小小图书角,上面的图书都是孩子们从家里带来的,课间,我们相互借阅。学校配备了图书室,开设了每周一节的阅读课,每天中午,我们可以去图书室看书。” “和学生一起爱上阅读吧!一个喜欢读书的老师领着一群喜欢读书的孩子在文字的世界里旅行,多美好啊!”

“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课外阅读已经纳入了语文教学的轨道,充分利用《同步阅读》教学资源,拓宽了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 2.学生读写能力得到提高,考试成绩正在上升。

“让课外阅读成为提高学生成绩的推进剂。”通过问卷调查与教学质量检测的反馈来看,我县“构建语文教科书与《同步阅读》一体化阅读教学模式”课题研究后,学校之间语文成绩的差距正在缩小,学生的阅读能力、习作能力、书写能力得到提高。低年级学生的识字量提高了,中高年级学生理解能力、读写能力增强了。一年级的小朋友读过《小书包》,自己会编《新笔盒》。在儿歌朗读会上,学生朗诵的有滋有味,博得家长评委的阵阵掌声。每天早晨课前十分钟读书会,领读班长像个小老师带领大家在优美的语言文字中徜徉。实验学校的六年级同学在毕业会上最宝贵的礼物就是孩子们自己汇编的美文册,虽然封面没有那么精美,但上面的每一幅插图都是孩子们一笔笔描绘出来的;虽然有些语句还显得稚嫩,但孩子们已经开始喜欢习作。现在,不少学校学生的文章在杂志、报刊上发表了。如果说,课堂阅读教学,仿佛肥沃丰美的试验田的话,课外阅读,则如同无边无际的绿色草原,让孩子们自由奔跑,享受快乐。

“今朝花胜去年好,料得明年花更红。”同步阅读实验在我班就像刚刚种植的幼苗,虽然还未长成参天大树,但长势已经令人鼓舞。我坚信,这项实验完全能够让我校小学语文焕发出光彩。

中村小学 2017.10

《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小课题研究总结

关芳芳

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它更可以使人终身受益。从开展小课题研究以来,我围绕“小学生自主阅读能力培养”这一小课题,根据自己所定的研究计划,主要开展了一下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

一、本学期我主要采用了一下一些研究方法,培养小学生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慢慢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

1、调查研究法:运用调查研究法研究现实中学生阅读的现状和走向,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查、了解、分析,掌握丰富的第一手材料,为课题研究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

2、行动研究法:运用行动研究法研究促进“每天阅读”的实践操作策略。

3、经验总结法:运用经验总结法对实践进行分析概括,全面、深入、系统地揭示经验的实质,找到可以运用和借鉴的规律性的东西。

4、个案研究法:运用个案研究法研究学生在每天阅读中的差异性。

二、扎实地进行理论学习。

理论是实践的依据,只有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才能体现出更高的价值。因此,我不但认真学习了关于“如何进行课题研究”的专题讲座,还利用课余时间广泛收集课题学习资料进行学习。学习了《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搞好课外阅读》、《教育科研方法》、《课外阅读方法种种》等文章,以便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更好地指导实践。

三、重视课内外有效衔接。

平时能注重挖掘课内课文的拓展点,探索课内外阅读衔接的结合点和基本方法,构建课内外阅读相互沟通的体系。通过课内外的贯通融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形成阅读动机,适时的为学生推荐课外读物。如:学习课文《争吵》后,为学生推荐《爱的教育》;学习课文《巨人的花园》后,为学生推荐《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童话故事书。学习《蟋蟀的住宅》之后,向学生推荐法布尔的《昆虫记》等。在向学生推荐课外读物时,还注重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如:(1)引导学生学会选择阅读方法,如:浏览性的泛读、品味性的精读、探求性的速读,还有圈点符号法、摘录批注法、边读边思考的方法等。(2)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让孩子就书中的角色、情节、写法等内容为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其中的精华,敢于说出自己的见解。

四、积极开展与课题有关的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系列活动,为学生搭建一个个读书成果展示平台,不但检验了学生读书的效果,还让学生在交流中分享阅读的乐趣,进而提高他们阅读的兴趣。如:

1、充分发挥学校图书室的资源优势。我根据学校藏书情况,为学生及时提供阅读信息,并作简要介绍。实现了人人有书读,个个读好书,达到博览群书的目的。

2.设计手抄报。让学生在阅读课外书的时候,将自己感兴趣的文章摘抄下来,并进行装饰,设计成一张整洁、美观、有创意的手抄报,展览给同学们看。

3、开展读书读报交流会。利用一定时间以和课文相关联的材料定期开展读书交流会,让学生交流读完推荐书目后的感受,讲讲近期所看的书,说说自己的阅读收获。同时,还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

4、开展亲子阅读活动。我校在活动初期上下发了《给家长的一封信》,阐述了阅读成长的重要性,征得家长的支持,并要求家长配合孩子做好亲子课外阅读记录卡,督促孩子能够用心阅读,并能有所悟、有所得,使其能够有个性的读书。这一做法立刻得到家长的大力支持,许多家长每天都抽出时间与孩子共同阅读课外书籍,营造良好的家庭读书氛围,充分保证了学生的阅读效果。

我还组织学生开展了成语大比拼、赛诗会、争取阅读之星、办阅读小报等活动。通过热热闹闹的活动,促进学生实实在在的读书。

活动开展至今以来,我所教的学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80%的学生无论在家,还是在校,他们手中总是有一样东西形影不离,那就是——书。有个家长还风趣的对我说,他家昔日的“小懒虫”,如今变成了“小书迷”。而且呀,我从学生的作文中也能深刻的感受到,学生们做文中所运用的词语更优美了,表达更生动形象了,这就是我的收获,更是学生的收获。可是我深知,这样的调研不会因为结题而结束,因为只要教学,就一直要贯彻,只要面对学生,就一定要继续培养,相信我们的努力,会让孩子们真正在阅读中受益,真正在阅读中成长起来的,我努力着,我更期待着!

中村小学

2017.9

《小蜗牛》教学设计

关芳芳

设计说明

《小蜗牛》是一篇童趣盎然的科普童话。课文通过小蜗牛与蜗牛妈妈的三次对话,向我们介绍了小树林里一年四季的变化,同时巧妙地告诉我们小蜗牛爬行速度很慢的特点。课文语言浅显,通俗易懂,很适合一年级小学生阅读。故事配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目的是让学生借助图画或其他手段自主识字、自主阅读。所以本节课教学设计主要是通过指导学生观察图画、分角色朗读及小组互助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和阅读,在反复地观察、朗读、识记、想象等语言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歌曲《蜗牛与黄鹂鸟》MV;制作蜗牛图片、生字词卡片和小蜗牛和蜗牛妈妈头饰;查找资料了解四季特点,搜集描写四季的古诗词。(教师)2.预习课文,拼读生字,自主朗读课文;了解四季的特点。(学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认读生字新词。指名读、齐读。

2.学生看图复述小蜗牛和蜗牛妈妈的第一次对话。

3.小蜗牛又看到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呢?让我们快到课文中去找找吧!设计意图:通过认读卡片、说出自己识记生字的方法,并利用图画复述课文,帮助学生巩固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接着提出新的问题,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自主学习,感受四季特点 1.自然过渡,学习第二次对话。

谁知道小蜗牛接着看到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请同学们读一读小蜗牛和蜗牛妈妈的第二次对话。你是从哪句话知道是夏天的,用横线画出来。

出示第二次对话内容:

蜗牛妈妈说:“哦,已经是夏天了!快去摘几颗草莓回来。” 小蜗牛爬呀,爬呀,好久才爬回来。它说:“妈妈,草莓没有了,地上长着蘑菇,树叶全变黄了。”

(1)这部分是谁说的?请你读一读。你能用妈妈对孩子说话的语气来读一读这部分吗?

(2)理解“已经”一词,用“已经”说一句话。

预设:我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我已经吃完早饭了。(指导朗读蜗牛妈妈的话,注意重读“已经”这个词。)(3)从蜗牛妈妈的这句话中你还知道了什么? 预设:蜗牛妈妈让小蜗牛去摘几颗草莓。蜗牛妈妈让小蜗牛快去摘几颗草莓。

(4)小组交流:小蜗牛摘到草莓了吗?为什么?它又看到了什么? 预设:小蜗牛没摘到草莓,因为草莓没有了,它看到了树叶黄了,地上长着蘑菇。(5)指名全班交流。

(6)指导朗读第二次对话。注意读出小蜗牛和蜗牛妈妈的不同语气。①自由练读。②指名朗读。③分角色朗读。

2.自主学习第三次对话。

蜗牛妈妈让小蜗牛去摘草莓,可它没摘到,这是为什么呢?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自学第三次对话。(1)出示自学提示:

①小蜗牛和蜗牛妈妈的这次对话与前两次有什么不同? ②用横线画出蜗牛妈妈让小蜗牛干什么的句子。

③用浪线画出小蜗牛说的话,多读几遍,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④从最后一个自然段中你读懂了什么?(2)小组之间交流,教师巡视。(3)指名交流。

设计意图:本环节设计了“由扶到放”的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独立感受文本内容,并逐步学会自学,此时,教师已成为探究活动中的促进者,始终给学生以层层推进、引人入胜之感,让学生有不断探索、追求真知之动力。

三、角色朗读,情境再现 1.三人小组合作分角色练读。提示:注意角色分配(一人旁白、一人小蜗牛、一人蜗牛妈妈)。2.指名分角色朗读。3.评选出最佳选手。

设计意图:轻松、有趣的分角色朗读会让学习变得情趣盎然、生动活泼。本环节的设计意在通过分角色朗读,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感受小蜗牛和蜗牛妈妈的心理活动。

四、仿照课文,练习对话

导语:同学们,这篇课文通过小蜗牛和蜗牛妈妈的三次对话,向我们介绍了一年四季的不同景色,你能用对话的方式来介绍一下你眼中的四季吗? 小黑板提示:

________对________说:“____________________。已经是春天了!” ________对________说:“____________________。已经是夏天了!” ________对________说:“____________________。已经是秋天了!” ________对________说:“____________________。已经是冬天了!” 1.学生小组讨论,教师相机指导。2.指名说一说,师生评议。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本环节通过让学生模仿课文对话练习自己眼中的四季,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运用对话。

五、指导书写

1.出示“全、回”两个字。2.尝试给生字组词。

3.观察字的结构,说说书写注意点及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4.学生独立书写,同桌互评,互相借鉴,教师巡视指导。5.学生书上描红,体验自己书写与书中不同之处。6.学生再写,班级展示。

7.反馈交流,展示评议,评选“小小书法家”。

设计意图:《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低年级学生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本节课的写字教学,由观察到动笔,重点强调了字的间架结构,并通过评选激发学生写字的热情,为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打好基础。

中村小学 2017.12

《小蜗牛》教学反思

关芳芳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本节课我本着这一原则,在教学中把歌曲、图画及角色朗读有效地融入到其中,使学生在欢快的音乐、美丽的图画和丰富的想象中学习知识,了解自然,让语文课堂变得丰富多彩,提高了学习效率。

不足之处是由于时间安排不太恰当,模仿练习对话环节显得仓促,学生说得不充分。

中村小学 2017.12

《小蜗牛》说课稿

关芳芳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大自然就像一位神奇的魔法师,她轻轻点一下魔法棒,就会带给我们太多惊喜。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小蜗牛》是一篇童话。课文以一只可爱的小蜗牛和它慈爱的妈妈之间有 趣的对话呈现故事情节。课文借助小蜗牛先后3次去树林里的故事,帮助学生了解四季的不同特点以及蜗牛爬得慢的特点。

这是本套教材首次出现的一篇没有全文注意的课文,只给部分难字注了拼音,配了插图,旨在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独立阅读的能力。

2、目标的确定(1)教学目标:

1、通过结合图片、生字的偏旁认识4个生字。(完成课后习题2的要求)

2、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自己的感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借助图画、生活经验,在交流中读懂课文,了解一年四季的不同特点。

4、通过故事认识到小蜗牛没完成妈妈要求的原因,学会珍惜时间。

5、在学习中让学生会质疑、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

(2)学习目标:

1、我认识:4个生字。

2、我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我了解:一年四季的不同特点。

1、认识4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读懂课文,了解一年四季的不同特点。4、认识到小蜗牛没完成 妈妈要求的原因,学会珍惜时间。

3、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借助图画、生活经验,读懂课文,了解一年四季的不同特点。教学难点:通过教师的引导,自己的感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突破策略:与教学相应,以学生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质疑,探索,感悟,朗读四结合的学习方法。

4、设计理念

在本课教学中,我结合我校的“先学后导、问题评价”的教学模式,虽然一年级学生刚入学,学习能力不强,但因为在平时的学习中我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训练。所以本节课我也鼓励学生在学习中进行大胆质疑,主动说出自己明白了什么,并教会学生如何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顺学而教,随疑而导,顺着学生的汇报点及时训练指导学习,并通过各种形式的读一读、说一说、练一练激发学习的兴趣,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二、教学流程

(一)借图猜想明确目标

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用图片导入新课,形象直观。在揭示课题后,我结合上节课随课文题目识记“蜗牛”的方法,让学生再结合插图认识“芽、草、莓、蘑、菇”五个生字。轻松自然的对所学的汉字进行理解和记忆,也完成了课后练习二,适度分散了学生识字的难度。同时出示课文的插图,引导学生观察小树的变化,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研读探究认识四季

“放手”是我在设计这一课教学时的核心思想。

这一环节首先帮助学生梳理课文的写作思路,明确课文主要写了蜗牛妈妈和小蜗牛的3次对话,再由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它们的第一次对话。而这个

引导学习的过程也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去质疑,同时指导学生学会说话:用我知道了什么,我不明白的地方是??然后让学生和学习小伙伴读第二、三次对话,交流明白了什么,不懂什么,并适当引导学生理解,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这样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独立感受文本内容,并逐步学会自学,此时,教师已成为探究活动中的促进者,始终给学生以层层推进、引人入胜之感,让学生有不断探索、追求真知之动力。

在理解课文后,和学生进行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习变得情趣盎然、生动活泼。本环节的设计意在通过分角色朗读,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感受小蜗牛和蜗牛妈妈的心理活动。

(三)拓展堂清表达交流

1、请按小树的生长过程给句子排序

2、这篇课文通过小蜗牛和蜗牛妈妈的三次对话,向我们介绍了一年四季的不同景色,你能用对话的方式来介绍一下你眼中的四季吗?

3、蜗牛妈妈让小蜗牛做了几件事?小蜗牛都做到了吗?为什么?理解蜗牛的爬行速度慢的特点。并通过想对小蜗牛说什么,进而提醒学生要学会珍惜时间。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本环节通过让学生结合自己学习到自己眼中的四季,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运用对话,把课内的知识延伸到了课外,既巩固了课内知识,又打开了学生思路,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

三、谈效果 一年级小学生的语言正处于发展阶段,他们掌握的语言材料不多,不易完整地表达他们的意思,更难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本节课我引导学生思考质疑教给他们回答问题的方法。这样学生回答问题就会确切、流利。又帮助学生在读流利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说的训练,做到朗读与理解课文内容有机结合,读说相得益彰,使学生能够在读中感悟、读中想象、读中品味、读中欣赏

中村小学 2017.12

《明天要远足》说课稿

关芳芳

本课是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9课。《明天要远足》是一首小诗,短短3节诗,把儿童独有的内心世界和情绪活动生动的传达出来,情趣盎然。作品没有正面写远足,却让人实实在在感受到一个孩子对远足的向往和期盼。本课我从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 说教材】

《明天要远足》这首诗包含童真,凝练、传神。3节诗中都用了感叹词“哎”,3次重复,一次次加重了情感的力度,所有的兴奋、激动、期待、期盼„„尽在“哎”声中。作品没有正面写远足,却让人实实在在感受到一个孩子对远足的向往和期盼,比较适合低段的学生,让学生以学习本文为契机,走进生活。单元训练中提示,学习本组课文,要注意从学生的经验世界入手,调动孩子的情感,结合生活实例,加深体验和感受。

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本组教材的教学要求、本课课文内容和课型特点,以及学情特拟定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目标:会写“才”等四个生字,会认“睡”等11个生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创设情境和多种形式的读,使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并且在读中有所感悟和生成。【 说学生】

优势:全班学生已初步认识汉字。学习态度端正,学习上有积极性、上进性、竞争性,学习气氛浓。

劣势:个体差异大,因为这些孩子大多数是农村孩子,有少部分留守孩子,上学意识差,导致识字量少,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自主完成识字任务,所以我将识字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说目标】

首先会写4个生字,通过师生合作学习,会认11个生字。然后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体会孩子远足前期盼的心情。【说过程】

《明天要远足》一课是一首优美的童诗。对这一课的教学预设,我预设了四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进行导入并组织学习字词。第(二)环节创设情境组织学生初读课文。在初读课文后,感悟到内容,小朋友要去大海远足。通过“唉”的朗读,体会小朋友急切、无奈、期待的心情。在这里我结合生活体验创设情境,感受其心情,在朗读体验,这样的设计就降低了学生对远足前期盼心情的理解难度。第(三)环节精读课文,在朗读中学习3小节诗。第(四)环节拓展延伸是“我是小诗人”让孩子在说话练习的同时尝试“写诗” 【说方法】

在本节的教学中,我采用看图与读文相结合的方法,启发学生的想象,引导学生感受期盼的心情。让学生自主识字、游戏检查、多形式的朗读感悟,从而获得收获,体验学习的快乐。在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首先学生自读老师指导课文中我会认的生字,然后学习课文中11个我会写的生字以学生自学为主以男女竞赛的方法巩固。

2、通过图文结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朗读感悟。理解内容。

3、精读课文,多形式朗读,体会课文情感。

4、拓展延伸,增加孩子学诗的兴趣。【说板书】

本课的板书设计,我分一个方面设计:就是按课文内容和孩子们的想象内容依次板书,整个板书简洁条理清晰。为孩子们最后的“写诗”做提示。

以上是我在设计《明天要远足》一文中几点想法,希望在座的各位多提宝贵意见,以便我在以后的教学中,扬长避短,寻找到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中村小学2017.11

《明天要远足》教学设计

关芳芳

设计说明

《明天要远足》是一首充满童趣、表现童真的儿童诗。诗歌文字简练,立足生活,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小主人公因“明天”要去远足,控制不住内心的喜悦而睡不着觉的情景。本课的教学设计以学生为本,寓教于乐,努力创造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引导学生体会小主人公远足前无比激动、无限期待的心理,从而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采用随文识字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充分实现以读促识、读中感悟、读识结合的教学情境。在识字的过程中教给学生多种识字方法,如,数笔画识字法、情境识字法、字谜识字法等,以此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为以后能够自主识字打下基础。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生字词卡片。(教师)2.预习课文,拼读生字,自主朗读课文。(学生)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温故知新 1.上节课我们了解了《明天要远足》这首小儿歌的主要内容,并学习了儿歌的第一小节。让我们先复习一下上节课学习的生字。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睡、那、海、真、老、师、吗。

2.小作者除了想到大海外,还想到了什么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设计意图:复习巩固所学知识,为进一步学文做了铺垫。

二、细读课文,悟文识字

1.学习第二小节。指名读,思考:(1)小作者还想到了什么?(那地方的云)(2)你见过的云都是什么样的? 预设:

生1:我见过天空中飘过的一片一片的云,白白的。

生2:我见过在蓝蓝的天空中飘浮着的一朵一朵的白云,就像棉花一样。

生3:我见过下雨前天空中的一大片乌云,黑压压的。…………

(3)小作者想到的“那地方的云”是什么样的?(洁白柔软)①课件出示(蓝蓝的天空中,白云朵朵。)师问:“洁白”是什么意思?(很白很白。)“柔软”是什么意思呢?(软软的,摸上去很舒服。)②同学们,看到图片你认为那个地方的云怎么样?(美丽、洁白……)(4)相机指导朗读。小作者和你们有一样的感受,一样的心情。这么美丽可爱的白云,太吸引她了!你能读出这种兴奋的心情和白云的美丽吗?(5)小作者是怎么想到那地方的云是美丽的呢?(听同学说的)学习“同”字,认识“冂”(同字框)。组词:同学。“同”字是半包围结构。学习“学”字,上下结构,下面是“子”,组词:学习。2.学习第三小节。

指名读,思考:小作者越想越兴奋,此时她的心情怎样?(着急)(1)你是从哪句话看出来的?(到底什么时候,才天亮呢?)学习“什、才、亮”。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什”(亻+十=什),用数笔画的方法记住“才”,用“比一比”的方法记住“亮”(与“高”对比)。引导学生找出“亮”的反义词,从而理解“亮”的意思。

(2)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小作者有多着急?(特别着急)那你能读出这种急切之情吗?

(3)除了着急,你还感觉到了什么?(无奈)从哪个词语看出来的?(唉)(4)在“唉”的后面还有一个标点符号“——”,它叫破折号。你们知道它有什么作用吗?(学生交流)老师告诉你,这个破折号表示声音的延长,我们在读“唉”的时候,要把声音拉长,这样就更能表达出小作者既着急又无奈的心情了。同学们试着读一读。

(5)在前面的两个小节中,也出现了这个“唉——”,同学们也试着读一读。(生读文。)哦,老师从你们的朗读中感受到了你们的着急、无奈和兴奋。(6)小作者是这样急着天亮去——(远足),她太高兴了,所以她翻过来翻过去,睡不着觉。你有过这样的心情吗?说说你当时的感受。(7)你觉得她的心里还会想些什么?(8)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设计意图:第2、3小节的生字比较少,仅仅5个,所以这两个小节的教学重点放在感悟文章内容上。通过引导学生想象“那地方的云”是什么样的,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并抓住“唉”“到底”“才”等字词使学生充分感悟小作者的心情,培养朗读能力。

三、指导书写

1.指导书写本课的4个生字“才、明、同、学”。(1)课件出示字的笔顺,学生书写。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字的笔顺规则及间架结构。

比如“明”是左右结构的字,左右结构的字的两部分一般要分别写在田字格的左半格和右半格。引导学生观察左右两边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两部分的起笔是左低右高。“学”是上下结构的字,引导学生观察“学”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要上宽下窄,结构紧凑,上下不分家。(3)教师范写,学生书写。(4)学生临写。

(5)反馈交流,展示评议,评选“小小书法家”。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第一学段要关注学生写好基本笔画、基本结构和基本字,书写规范、端正、整洁。所以在写字指导上要从细微的笔画、结构入手,提高学生的书写质量,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2.布置作业。

小作者的想象力多么丰富呀!希望同学们也能像小作者一样,多发挥你们的想象力,也希望同学们能像小作者一样幸福、快乐。回家把课文读给爸爸妈妈听一听,让他们也感受到你的快乐。

设计意图:一年级学生比较喜欢表现自己,让他们回家给父母读一读课文,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也锻炼了阅读能力。

中村小学

2017.11

《明天要远足》教学反思

关芳芳

1.随文识字的教学方法比较适用于本课教学。因为本课是一首只有3个小节的诗歌,而且生字大多集中在第一小节中,采取随文识字的方法,既降低了识字的难度,同时也增加了学生学习的兴趣。2.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掌握了不同方式的识字方法,如,“‘睡’和眼睛有关,所以是目字旁”“每天都有水就是‘海’”“日+月=明”,等等。这既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同时也为学生以后自主识字打下了基础。

中村小学 2017.11

《j

q

x》教学设计

关芳芳

设计说明

陶行知曾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使于亲。”教师只有在这种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一个具体、生动、形象的情境,并通过恰当的方式把学生完全带入这个情境之中,才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的启发下有效地进行学习。因此为了构建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本课教学设计在各个环节贯穿情景教学法。教学时,创设一个畅游拼音王国的教学情境,创编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通过优美的音乐,丰富多彩的图片及朗朗上口的儿歌,努力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以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j、q、x的音和形,会拼读j、q、x做声母的音节。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关于声母j、q、x的图片和拼音卡片、生字卡片,自制教具空心b。(教师)

2.汉语拼音四线格本。(学生)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1.师生谈话:上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畅游了拼音王国,还认识了三位新朋友,你们还记得它们吗?现在我们就一起边唱儿歌边喊出它们,好吗?

教师读儿歌的前半句,学生接读。母鸡蝴蝶——jjj,七个气球——qqq,刀切西瓜——xxx。(教师在黑板上贴出三个声母的卡片。)2.复习j、q、x与i相拼的两拼音节,(课件出示音节:jī jí jǐ jì)指名拼读。

3.(课件出示:jû)再来拼一拼这个音节。引导学生发现音节中的错误。

4.教师导问:为什么有错误呢?引导学生说出儿歌:小û小û有礼貌,见到j、q、x就摘帽,小û见到j、q、x,去掉两点还念û,所以û上不能有点。

5.(课件出示正确的音节:jū jú jǔ jù)指名拼读。

设计意图:在生动的情境中复习巩固上节课的内容,为新课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故事激趣,学习三拼音节

1.讲故事突破难点:小i、小û都和j、q、x交上了朋友,这可急坏了小ɑ,它也想来交朋友,可是j、q、x却有一个怪脾气,小ɑ要想和j、q、x交朋友就一定要请到小i来帮忙,没办法,小ɑ只好去请小i了,一边走它还一边在嘴里念叨着:“j、q、x脾气怪,不和小a单独见,小ɑ要见j、q、x,必须小i来联系。”

2.(课件出示儿歌)师生共同读儿歌。

3.引导学生拼读三拼音节。(课件出示三拼音节:jiü qiü xiá)学生练习拼读。教师强调三拼音节的拼读方法。

设计意图: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三拼音节的学习一直是个难点,在写音节的时候,孩子很容易将中间的i丢掉,而借故事和儿歌帮助学生来理解和记忆就很容易突破这一难点,学生学习起来自然轻松自如。

三、图文结合,学词学字

1.过渡:交了这么多朋友,j、q、x非常高兴,现在它们想带领大家去认识两个新朋友,你们看,它们来了。(课件出示书中两幅图片)来打个招呼吧!

2.教师引导学生看图说话:图上画的是谁?他们在干什么? 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看图说话,说完整话。3.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示音节: dā jī mù

xià qí 搭 积 木

下 棋(1)学生自由拼读。(2)开火车拼读。(3)学生齐声拼读。

(4)去掉拼音出示“棋”,齐声读。(5)引导学生用“棋”说句话。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汉语拼音的教学应与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注意汉语拼音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拼音的教学不能单一地进行,要与识字、说话相结合,这样不但能使拼音的教学更加有趣,同时使学生明确学习汉语拼音的重要性,知道拼音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四、自主学习,练读儿歌 1.过渡:大家看,老师还想给大家介绍一群特别可爱的小家伙,它们是谁?(课件出示一群小鸡的图片。)2.引导学生读儿歌。

(1)教师范读儿歌,学生认真听儿歌中每个字的读音。(2)学生自主读儿歌,要求读准字音,不丢字,不添字。(3)同桌互相读儿歌,互相纠正读音,圈画儿歌中(本课要求学会)的音节。

(4)学习会认字“鸡”,带领学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5)引导学生用“鸡”说句话。(6)指名读儿歌,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7)借助课件齐读儿歌,注意读准本课所学音节词的读音。设计意图:在汉语拼音教学中要做到拼音不离汉字,汉字不离词语,词语不离文章,学生边学拼音,边认汉字,边读小韵文,学习内容多样化,更容易引起儿童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及早品尝到学习拼音的成就感,而且拼音帮助识字,在识字的过程中又巩固了拼读的能力。多层次地读儿歌,感知儿歌内容,让学生在语言情境中,找到所学的声母,有效地将学习拼音和学习语言进行融合,做到了阅读与拼音同步发展。

五、总结收获,拓展积累

1.总结收获:通过两课时的学习,我们又一次畅游了拼音王国,不但认识了三个新的声母朋友,而且认识了两个汉字宝宝,还学会了好多儿歌,老师觉得大家真的很了不起。相信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一定还会认识更多的拼音朋友。

2.拓展作业:课后请大家留心一下,找一找,在哪儿还能听到或看到我们今天学习的声母或音节。只要大家留心,就一定会找到藏在我们生活中的拼音朋友。

设计意图:通过归纳总结使学生对本课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知,拓展作业的布置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汉语拼音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拼音的兴趣。

中村小学

2017.9

《j q x》说课稿

关芳芳

一、教材分析

这一课的教学,要求学生在读准声母j、q、x 的音,并能正确书写的基础上,能准确拼读j、q、x与i组成的音节并正确认读它们的四声,能正确区分b、d、p、q四个声母。这两个环节的教学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本课的难点。

这一课的插图,小朋友搭积木、气筒打气、双剑交叉,增强了书写的直观性,大大减轻了小朋友书写的难度.二、设计理念

在设计上,以学生为本,发挥情感育人的功能,创设情境,使拼音教学趣味化,让学生在潜移默化喜欢拼音,乐于和拼音交朋友。

1、情境中体验,心灵中融合。借助情景激发学生积极探求知识的兴趣。在童真,童趣中教师与学生心灵融合,平等对话,摒弃脱离学生感情基础的空泛的说教,注重情感的渗透。通过情境的营造,视听感观的感受以达到学生心灵与学习内容相结合的境界。

2、快乐中学习,活动中表演,欢笑中教育。让教与学尽量在游戏中展开,在活动中感受学习的快乐与轻松,在欢笑中传递各自独特的体验。

3、合作中探究,规律中求知,想象中创造。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授之以渔。

三、教学目标:

1.学会声母j、q、x,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学习声母的乐趣,掌握音形结合的学习方法。

2.能准确拼读j、q、x与i组成的音节,并知道j q x与i组成音节时四声该如何读.3.从小朋友看到妈妈洗衣服、自己也学着洗手帕的情境图中,渗透热爱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教育。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j q x的正确发音。

2、j q x与单韵母i的拼读。

3、b与d,q与p的区分。

五、教学准备:

情境图,表音表形图,以教材第23页的图为素材制成的多媒体课件,节奏舒缓、悠扬动听的乐曲,色卡纸剪好的半圆(c)和竖(l),六、教学过程设计概说:具体如下:

一、谈话导入情境,感受字母发音

[简述: 以编故事的形式让静止的画面接近生活,课一始就把学生的情感融入其中。

一年级的孩子玩性大,注意力容易分散。运用多彩生动的多媒体课件,以鲜艳的画面给学生以感官上的刺激,让学生感觉到新鲜与好奇,此举有效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这是解决拼音教学枯燥性的有效途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看图能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

二、借助表音表形图,学习字母音和形

[简述: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合作式的反复训练中,不知不觉地牢记字母的发音。

这一环节教师必须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尤其是不愿意张开口读书与老师交流的孩子。]

三、教学声母j q x的字形及写法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教师认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相机给以引导。)

(在教学中,教师转变角色——变“给”为“导”,不是直接“给”学生知识,而是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去领悟、去分析、去总结,在亲历学习过程中自主获取知识。)

通过指导书写、范写、巡回指导等进行强化。

(注意:在jqx的识音记形上要有侧重,如: x的字形简易,好记。可一句带过,无需大费周章将简单的知识复杂。同时也可体现出教学的多样性.)

四、区别“b、d、p、q”几个声母

[简述:汉语拼音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识字、学习普通话和查字典的基础。但低年级学生学习汉语拼音时往往会感到枯燥乏味,特别是要在短时间内记忆那些形似易混的字母,掌握一些拼音规则,困难就更大。将拼音教学寓于活动和游戏中,通过讲故事、动手摆一摆等形式,让学生感到拼音学习很轻松、很快乐。]

五、教学带调音节词

六、巩固练习

(简述: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复习,学生反馈,强化本课所学知识点。)

中村小学 2017.9

《j

q

x》教学反思

关芳芳

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结合汉语拼音教学的规律,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力求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教学的设计体现了科学性和趣味性。

1.整个两课时的教学我都在努力地创设情境,以畅游拼音王国的情境贯穿始终。学生在与拼音宝宝做游戏的情境中轻松自如地学习拼音,拼读音节,认读生字。

2.充分利用情境图,把学习内容有效地整合起来,既有利于学习拼音,帮助记忆字母的音和形,又增强了学习兴趣。

3.通过讲故事的方式突破难点,孩子在生动的故事情节中理解并掌握了û上两点省写的规则和j、q、x的三拼音节。

上一篇:草的勇气小学作文下一篇:2018陕西省电梯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