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饮食文化特色

2023-02-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谈中国饮食文化特色

关于谈中国特色旅游文化对旅游英语教学的启示

摘要:近年来,国内旅游业正以蓬勃之势迅速发展,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正逐渐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接受和认可。中国特色旅游文化的定位、完善、宣传和发展将极大地影响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内旅游业的走向,英语作为国内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将发挥其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旅游英语教学与旅游业实际的接轨问题日益突出,真正实现英语教学与中国特色旅游文化的有效结合,实现教育与市场相互成就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将以浙江金华兰溪古村落诸葛八卦村为例分析中国特色旅游文化对旅游英语教学的启示问题。

关键词:中国特色旅游文化;旅游英语教学;诸葛八卦村;教育;市场

一、 别具特色的诸葛八卦村

1、诸葛八卦村的前世今生

位于浙江兰溪的诸葛村是诸葛亮后裔最大的聚居地,位于兰溪,建德,龙游三市的交界处。之所以称之为“八卦村”,来源于其独特的布局。据历史记载,诸葛村是由诸葛亮第27代裔孙诸葛大师按九宫八卦设计布局的。村落位于八座小山环抱之中形似八卦的八个方位,成为外八卦;村内以“钟池”为核心,八条小巷由此向外延伸,其间房屋成放射状排列,形成内八卦。诸葛村距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村内建筑大多形成于明、清时期,虽历经数百年,至今仍有200多处民居及厅堂保留较为完好,且“九宫八卦”的村落格局也一直未变,成为中国古村落、古民居的典范。1996年11月,诸葛村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占地面积不大,但是处处彰显中国风水文化的神秘与内敛,这里人口不多,但是人才辈出。在几百年历史的沉淀后,这里不但没有失去曾经的质朴和神秘,没有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反而在这个城市化,现代化的步伐于世界的各个角落不断推进的时代里,独独展现出一种来自历史的厚重和美,沉默得接受世人的景仰和倾慕。

2、诸葛八卦村的环境特色

诸葛八卦村一带地形如锅底,中间低平,四周渐高。四方来水,汇聚锅底,形成一口池塘,这就是钟池。钟池是诸葛八卦村的核心所在,也是布列“八阵图”的基点。

钟池并不大,但这口水塘半边有水,半边为陆,形如九宫八卦图中的太极。以钟池为中心,有八条小巷向四面八方延伸,直通村外八座高高的土岗,其平面酷似八卦图。小巷又派生出许许多多横向环连的窄弄堂,弄堂之间千门万户,星罗棋布着许多古老纵横的民居。接近钟池的小巷较为笔直,往外延伸时渐趋曲折,而许多小巷纵横相连,似通非通,犹如迷宫一般。有意思的是,数百年来村中居住的诸葛亮后裔并没有意识到小村布局的奇妙之处,身在“八阵图”,不知八卦形。直到近年从一本旧书中查到相关记载,这一奥秘才大白于天下。如今,只要登上镇外的土岗向下俯视,仔细辨别,整个村落九宫八卦之形就会完整地展现在眼前,其布局之奇妙独特,令人赞叹不已。

诸葛村布局图

3、诸葛八卦村的建筑风格

诸葛村的建筑采用徽派建筑和江南民居特色的建筑风格,其“青砖、灰瓦、马头墙、肥梁、胖柱、小闺房”的建筑风格,成为中国古村落、古民居的典范。该地建筑质量很高,现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有200多座,在历经几百年后依然屹立不倒。村民的房屋多依山而建,错落的马头墙从低往高处延伸,形成了独属于诸葛村的特殊风格。诸葛村里有雄伟的厅堂,也有别致的小院,建筑结构多采取团块式布局。此外,诸葛村的民居建造还有奇妙的玄机,窄巷中相对的两家人家门却并不相对,而是错着开,全镇无一例外。当地人管这种做法叫“门不当,户不对”。诸葛后裔们说,这种建筑格局有利于处理好邻里关系。如果“门当户对”,两家人家每天进进出出,交往过多难免发生矛盾。发生矛盾仍要每日面对,积怨更深,难以解决。如果“门不当户不对”,问题就会因刃而解。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诸葛闲人的巧思早就今天我们看到的举世无双的诸葛八卦村。

4、诸葛八卦村的地方特色

(1)村落特产

诸葛先生手里的羽毛扇成了商家的热捧,各种有趣的益智玩具:孔明锁,华容道,九连环,伤脑筋十二块成列在古街各式各样的店铺里吸引过往的游客驻足,还有当街出品的手工刺绣,家家户户悬挂的纸灯笼,各种形状的葫芦都以一种朴实的姿态体现着诸葛村的地方特色。

(2)特色小吃

八卦宴作为诸葛八卦村的美食代言,以“舌战群儒”,“桃园三结义”,“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等等著名的三国故事为菜名,是诸葛后裔专门用来招待贵宾的盛礼。另外还有金华酥饼,当地产的文旦,甘蔗等等都展现了舌尖上的八卦村别样的风情。

二、诸葛八卦村旅游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分析

1、知名度小,影响力缺失

坐落在偏远山林间的诸葛八卦村,在热闹的现代化世界里保持着她独有的宁静气质,但是这从诸葛村旅游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是无益的。举世无双的诸葛村独具特色的风水文化,别具一格的建筑风格等等都向世人展现着中国古村落代表性的特点,诸葛八卦村的在世界范围内的被广泛知晓将带领同她一样具有中国特色文化的古村落一起走向世界,向世界展现拥有深厚底蕴的中国文明。然而如今的现状是国内很多民众都还对她一无所知,甚至不知道她的存在,更不用说面向世界。由此看来,影响力的缺失是阻滞诸葛八卦村旅游业发展的一大重要因素。

2、定位不明确,发展方向不专一

诸葛八卦村在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虽不像其他某些古村落一样受到现代化,城市化的巨大冲击,但是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一定的影响。目前诸葛村周围高楼耸立,现代化气息愈来愈浓郁,这同原本古村落古色古香的传统韵味极不协调。特色旅游业强调的是一个“特”字,准确的定位将极大程度影响一个有着优良基础的旅游胜地的发展前景。

3、“特点”不突出,重点不鲜明

诸葛八卦村作为中国特色古村落的典范,其本身就能体现一种中华传统文化的美感。但是这种美感的传递是需要媒介来完成的。这里的媒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媒介可以是当地美食,当地特色习俗,当地特产等等。就目前的状况来看,诸葛村旅游业在这一方面的规划是不尽人意的。街边特产店里的特色产品有和许多江南古镇特产雷同之处,没有新意,特色美食种类单一,地方特色也没有十分突出。由此看来发掘古村落的小小“特色”之处,将为增加当地文化的影响力,发展旅游业作出巨大贡献。

4、宣传不到位,宣传标语不准确

旅游业的发展不仅仅依靠国内影响力。随着国际化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跨国旅游业的发展前景无可厚非地将占旅游业的很大比重,“国际影响力”将作为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程度的衡量标准。诸葛八卦村在保持其传统特色和古朴气质的同时也应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语言作为不同文化交流的最基本桥梁将发挥其不可代替的作用。然而目前的状况是,由于诸葛村内很多重要景点连最基础的双语或多语标识翻译都没有完善,甚至一些路标,基础设施指示牌都缺少双语或多语翻译,或者存在或多或少的翻译不准确,存在中式英语,字面翻译等等严重错误。这些宣传方面工作的不到位将直接影响诸葛八卦村的景区形象,阻碍其的对外影响力。

三、 结合旅游英语教学为八卦村发展问题给出的解决方案

1、针对诸葛古村落对外影响力缺失的问题,反应到旅游英语教学中的不足就是缺失对于中国特色的旅游文化系统性的学习。针对这一问题,应该从教学规划的整体方向入手,系统性地增加就中国典型旅游景点、旅游文化、旅游业知识学习的内容。对中国特色的旅游景点按发展方向或者类型归类,再取其中各类典型,作为范例以供重点学习。这种方案有利于将实践中的旅游业情况贯穿于抽象的教学中,对实际旅游景区,区域旅游业情况的掌握和熟知是旅游业知识学习的基础。在全民教育的现在,知识受众面的广泛性不容小觑,因此,在这样的教学方案实施过程中将切实有效地增加熟知中国特色旅游景区,旅游文化的人群数量,同时提高全民对于中国特色旅游业发展和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文化的重视程度,实现在广泛的人群范围内扩大影响,从而为后续不断地在时间和空间上提高如诸葛八卦村一类的独具中华文化特色的旅游项目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2、就定位不明确,发展方向模糊这一突出问题,反应到旅游英语教学中关键是就“定位”,也就是“STYLE”的问题。针对这个方向的教学研究,应该开辟一条关于“旅游景区风格”的问题研究的道路。利用语言优势,融合国内外对特色旅游业发展方向的定位,通过对比研究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教学方案,和适合中国特色旅游业发展的教学方案。在具体的教学规划中务必增加有关“景区风格”问题的讨论与研究。在诸葛八卦村发展过程中,周边城市化的发展不断推进这与诸葛村本身在历史里沉淀下来的古朴气质格格不入,如何就适合其发展方向给其一个明确的定位,同时解决如何按计划走既定方向的发展道路的问题已经成为如诸葛八卦村这一类古村落旅游业发展浮在表面的问题。对于“景区风格”的问题研究的重要性乃是当务之急。符合身份的发展才能做到全面的发展,有着明确方向的发展才会成为有着光明前途的发展。

3、“特点”不鲜明,重点不突出的问题是中国特色旅游景区普遍存在的问题,反应在旅游英语教学中,关键问题是对于文化传播媒介的提炼工作没有到位。针对这一问题,在具体的教学规划中应该融入对“特产”、“特色”、“特点”这几个能够突出体现当地文化特色的概念的研究,即回答“什么样的产品最能突显当地特色,展现当地形象?”“什么样的食物能够体现最具特色的当地口味?”“什么样的风俗习惯,节日习俗最能表现当时当地人的特色生活?”等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的研究为特色文化的传承,传播和广泛流传提供了媒介的工作,实现了食物,特产,习俗等等作为独具特色的文化载体的作用。结合国内外特色景点发展的成功实例,在教学中激发学习者的发现能力,研究能力,结合具体实例找到适合中国特色旅游文化发扬光大的有效方法。

4、宣传不到位,突出表现的宣传标语错误百出的现象反应在旅游英语的教学中就是最基础的语言能力的问题。在实地考察过程中我们发现,以诸葛八卦村为例,许多独具特色的当地景点缺少讲解文字的标语,更不用说双语或者多语的讲解牌。另外,许多基础设施如公共厕所,路标等等都缺少基本标识,双语标识或多语标识。在某些难得一见的有双语标语的景点,各种版本的双语翻译,错译,漏译等等语言错误现象普遍存在。这不仅直接影响景区的对外交流,同时有损景区形象。针对这一问题,在旅游英语教学规划中应该着重强调语言能力的培养,基础知识的重点掌握。同时针对景区标识语,路标,方向标,景区解说语等等有语言特殊要求的语言翻译具体制定培养计划,努力实现学习者对于这一类翻译技能的熟练掌握。

四、结语

中国特色旅游文化的发展以诸葛八卦村为例对于旅游英语教学的启示主要体现在实现地方旅游业的明确定位,增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力,突出旅游“特色”等以上几个方面,让教育适应市场,以市场成就教育本身,从而达到双赢互补,共同进步,或将成为旅游英语教学的未来目标,在实践和摸索中找到一套真正适合旅游业发展,促进旅游业发展的教育体系是未来目标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朱连法:《八卦诸葛》,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年

[2]沈敏:《诸葛村》,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年

[3]陈标:《兰溪有个诸葛村》,人文地理 2006年

[4]马永俊 金皙坤:《论古村落商业旅游的开发策略—浙江西塘诸葛八卦村对比研究》 浙江师范大学地理与科学学院

[5]《古镇羊皮书-中国古镇自助全景游》,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

[6]图来自www.8246.com

作者:吴海燕 郑倩芸 谢妮莎 李运

第2篇: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的创新路径

摘 要:在新的发展阶段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作为党智慧的结晶,只有坚持文化建设和文化创新,才能指导中国经济建设和发展,实现社会、文化、经济的齐头并进。为此,本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的发展及成就作出研究,提出进一步创新文化建设的建议,以期推动文化、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1]。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创新路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是长久以来结合中国文化发展实际,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不断创新的结果,是指导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据。在新的发展形态下,强调文化创新和文化事业大发展,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利于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在不断创新探索中实现稳步发展。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成就

(一)理论层面充实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思想内容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过程进行分析,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几代领导人为代表的文化思想探索中,中国积累丰富了文化建设经验,并在新的发展形势下,由习近平同志为主导的党组织以辩证的思维作出具体研究,并以继承和发扬为主要前提,提出众多文化建设的新思想,不但具备鲜明的时代特色,也为中国构建文化强国提供了理论指导。在社会不断变革中,马克思主义者在思想层面形成對文化的影响,并认为文化在社会建设和发展中起着积极的效应,是社会中个体发展的动能。他们认为文化的发展目标就是既要促进人的自由发展,又要将文化作用于社会建设中,发挥其强大的影响力,实现文化和社会的共同进步。依据这种理论内容,党中央在基层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文化理论。毛泽东提出文化发展要为人民服务,邓小平则表示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条腿”走路的建议。发展到新时代,江泽民强调要精神和物质全部富有,才能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胡锦涛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和进步。而习近平总书记在继承前人文化产业发展成果上,提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国民思想品质,并以文化来促进时代的变革,利用强大的精神力量推动社会现代化建设。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上升到战略高度,一定程度上丰富着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内容。

(二)整体上强化我国综合国力,满足人民的精神需要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为国家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特色社会主义在中国的践行,为国民素质和道德修养的发展提供具体标准,也是社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依据。在物质不断的发展中,强大的精神力量给予人们更多的支撑,成为物质和精神相互作用和促进的关系。这种发展的内在动能,已经成为国家不可缺少的资源。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为综合国力的提升提供强大的物质力量。在社会生产中,创新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文化建设以创新为根本,并利用各种便利将文化作用于生产,对于提升社会经济效益和生产质量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最后,人民作为国家的主人,在文化建设中中国始终以人民的需求为出发点,积极提出新的理念和思想,满足人民的精神需要,并促进国民素质的提升。

二、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的创新路径

(一)以“文化强国”为总体目标,积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与灵魂,是证明一个国家发展昌盛,推动国家民族振兴发展的重要保障[2]。将“文化强国”作为推动国家发展的总体目标,以创新型思想积极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3],有利于为文化建设思想创新提供重要依据。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可通过多途径传承与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当代文化艺术,利用文化建设增强民族自信心与文化自豪感;提高素质,强化保证,凝聚核心力量;将文化弘扬至海内外,提高文化建设思想的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文化软实力[4],以及增强国际竞争能力等方面来实现。首先,传承传统文化,只有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与时俱进,才能使之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的同时,又能充分体现时代性特征。因此,必须要大力开展当代文化创新发展,加强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宣传与弘扬。其次,提高素质,强化保障,可着眼于提高全民文明素质,增强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有序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加强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为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提供有力保障。此外,提升文化软实力与国际影响力。可通过着眼国家发展和人民改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提出新要求,精准定位文化发展方向,开拓文化建设新征程,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5]。

(二)以“改革创新”为基本方略,加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以改革创新为基本方略,加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应以科学的精神遵循规律,尊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根本原则,即“二为双百”,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特征,即顺应世界文化发展潮流、中华民族复兴需要、中华文化自觉等和谐思想,把握文化建设重点内容,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后再以科学的精神遵循规律,掌握时代不断发展的特征,把握人民利益满足需要,着眼于强化和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力量,不断增强文化建设的生机与活力,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进步,成为创新型文化体系。首先,积极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推进各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充分发挥文化引领中国建设的重要作用,明晰政府与文化企业之间的关系,以及各自承担的职责重任,进一步规范文化行业组织。有利于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市场环境,有效促进文化发展进步。其次,应充分发挥社会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首创精神,深入挖掘人民群众潜藏的文化创造潜能,为文化建设思想创新指明方向的同时,调动全民族、全社会在文化建设中的积极参与性,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文化工作者勇于创新、敢于创造的积极性与良好精神,进一步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的创造活力。此外,还要紧密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制改革。所以,在创新文化建设思想过程中,突出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建成文化强国二者缺一不可。因此,应大力提倡相关部门与时俱进,完善和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等,进一步丰富文化建设方面的法律,便于系统地掌握文化体制改革与思想创新的规律性。最后提高对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视,不断拓宽网络文化交流平台,牢牢把握网络舆论工作主动权,大力净化网络环境,借助网络平台将中华优秀民族文化全面推向世界舞台。

作者:殷丽霞

第3篇:论中国检察文化的特色

摘要: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分析中西方检察文化,结果表明:检察文化既包括检察规范、检察制度、检察组织机构和设施等表层结构,又包括检察心理、检察意识和检察思想体系等深层结构。尽管中国的检察制度受西方检察制度的影响颇深,但还是具有着中国自身的文化特征。

关键词:检察文化;检察制度;检察心理;检察意识

研究中西方检察文化并对其进行比较,旨在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不同国家的检察文化有更好的认识和理解。而在此之前,我们不得不先从确定概念这一重要问题人手。事实上,检察文化这个概念并没有因近年来我国进行的检察文化建设而有一个统一、明确的定位。

一、关于检察文化

对于检察文化的概念,学者们的意见并不一致,大多是为了进行检察文化建设的需要而提出和界定的,但无论如何,检察文化首先是一种文化,它应当拥有文化所具有的特征。因此,我们先从认识文化人手进而探讨检察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一个多义性的概念,古今中外的学者都对这一概念有着各自的阐释,归纳起来有内涵不同的三种文化观:即广义文化观、中义文化观和狭义文化观[1]。广义文化观中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中义文化观认为:文化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并很明确地将精神文化的内涵分解为:社会意识形态和与社会意识形态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狭义文化观则认为:文化就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或观念形态。有了这样的划分,文化的概念就明确了很多。正如中义文化观所体现的那样,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社会的上层建筑分为两大部分:社会意识形态和与其相适应的制度、组织机构等。法律文化作为法律上层建筑的代名词,主要也由两大部分构成:(1)法律意识形态;(2)与法律意识形态相适应的法律规范、法律制度、组织机构、设施等。武树臣教授也曾认为:“法律文化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是社会上层建筑中有关法律、法律思想、法律制度、法律设施等一系列法律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2]检察活动是由法律规定并以法律监督为主的法律实践活动,这一法律实践活动及其成果就应当是法律文化的一部分,我们称其为检察文化。根据法律文化的内涵,检察文化应当包括检察意识形态以及与检察意识形态相适应的法律规范、法律制度、组织机构、设施等,它也应当与法律文化有着同样的结构,包括检察文化的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①。那么我们的比较研究也就从这两层结构展开。

二、中西检察文化表层结构的同中之异

检察文化的表层结构包括检察规范、检察制度、检察组织机构和设施。可以说,没有检察制度的建立,检察文化就无从说起,而要追溯检察制度的建立就不得不提到与设立检察制度有关的法律规范。中西方关于建立检察制度的有意识的立法活动各有其特点,西方最早建立检察制度的国家是英国和法国。他们各自检察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分别是两大法系的代表。但无论英美法系还是大陆法系,检察制度建立之初却是基于相同或相似的社会要求,即国家对犯罪的追究。随着社会的发展,一方面,当事人已无法凭借微薄之力以及传统习俗去解决一切问题;另一方面,日益复杂的犯罪现象也对国家秩序造成严重破坏,这就需要一种国家权力进行干预,检察权就应运而生。比如1879年,英国国会通过了“犯罪检举法”,设立了处理王室利益之外案件的专门检察机构——公诉处,一些学者认为这是现代意义的检察机构和检察官,因此也产生了完整意义的检察权。美国在1789年由国会第一次通过了一项法案,授权总统任命一名联邦检察长在有限的范围内提起公诉。而法国在14世纪就有了检察官性质的“国王代理人”,到16世纪才以成文法形式将设置在法院内部的代理官更名为检察官,并于1670年以成文法形式将控诉权从司法权中分离。德国于1877年制订了法院组织法、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这些法律规定在各级法院配置检察官,行使侦察权、起诉权、监督刑罚执行权以及有关民事案件的参与权等,使其检察制度基本确立。可见,西方关于检察制度设立的立法多是通过诉讼法或类似专门的检察机构组织法,一方面设立相应的机关,一方面根据实际情况授予检察权。

我国建立检察制度的起步较晚,始于晚清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央人民政府正式通过了《中央人民政府最高人民检察署暂行组织条例》和《各级地方人民检察署组织通则》,建立了双重领导体制的检察机关;1954年制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将人民检察署改为人民检察院,重新确立了垂直领导体制。之后,又接连受到反右派斗争、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文化大革命”等的影响。检察制度一度被破坏。直到1978年,重新修改《宪法》的相关内容,并重建人民检察院,1979年通过《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刑法》、《刑事诉讼法》等一批法律,确定了检察机关的性质为国家监督机关,并实行上级检察院受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双重领导。可见,我国检察制度的建立也是依据各种法律规定,但最大的特点在于:由宪法确立了人民检察院的地位。这也许能追溯到历史原因,我国关于检察制度认识晚,起步晚,是在清末变法修律、仿行宪政的时候引进、继受的。而新中国的建立又彻底颠覆了旧社会的落后残余,一切重新开始,同时意识到了检察制度对世界各国的影响力和作用以及在中国的重要性,自然在建国时就将其写进宪法,作为一种制度确立下来。

制度的确立使得检察活动有了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检察制度的核心是检察权,检察权的性质决定了中西方检察制度的内容以及检察机关在国家机关中的地位和作用。英美法系国家的权力划分最大的特点在于“三权分立”,其中司法活动仅指法院的审判活动,而检察机关属于行政范畴,为行政机关服务,在诉讼活动中与被告方诉讼地位平等,诉讼权利对等。大陆法系的检察权是介于行政权与司法权之间的“准司法权”[3]。我国则由宪法、检察机关组织法等一系列法律明确规定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虽然我国的检察机关也实行“检察一体制”,具有明显的行政特征,其具体职能如公诉又有着司法权的本质特征,但它归根到底还是监督权。“为了防止权力的异化和变质,无论是多元分立的权力架构还是一元分立的权力架构,都存在制约监督机制,所不同的仅是在多元分立的权力架构下,大多不设立专门的监督机关,而采取‘分权制约+非权力监督’的模式;而在一元分立的架构下,则要设立专门的监督机关,采取‘权力监督制约+非权力监督制约’的模式。”“刑事公诉不是目的,对警察和法官权力的双重控制才是目的,刑事公诉仅仅是实施这种控制的手段。”[4]正是由于我国不实行“三权分立”的模式,而是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

体,议行合一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必须要有一个常设的机构,专门负责监督职责。而“检察权的产生是为了消除封建割据状态下法制不统一而对追诉犯罪活动带来的不利影响,维护国王制定的法律的统一实施,检察权与法律监督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是相伴而生的”[3]。由此可见,各国在制度设立的初衷上,虽然都是基于国家对犯罪的追诉,但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传统等因素的差异,赋予检察机关的权力性质是不同的,权力的大小、内容也有差异,进而检察机关内部的组织机构和设施也有所不同。关于西方检察制度,包括组织机构和设施的研究已经比较多了,各国都有自己的一些特色,如美国的独立检察官制度、辩诉交易制度,法国的“检警一体化”等等,我国的很多学者也试图在这些方面进行借鉴和改革,这里不再赘述。

三、中西检察文化深层结构的异同

检察文化的深层结构在文化立体结构中处于更为内隐的、较为深层的地位,就如建筑物的基础,决定着该建筑物的用途及发展方向,它作为一种观念形态,和人是密不可分的。从心理到观念再到思想体系是逐层深入,渐趋成熟的。

处于检察文化深层结构中最外层的是检察心理,它是人们对检察活动的一种表面的、直观的感性认识和情绪,是检察意识形态的初级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认识主体是社会大众,每个人对检察活动都会有一个不自觉的、潜在的心理感受,它是经过长期积累、代代传承而形成的民族心理。毋庸置疑,民主、自由、平等在西方国家每一个公民的内心深处已扎下了牢固的根基,检察机关是代表国家甚至每一个个人行使对犯罪的追诉权。西方的思想家很早就提出国权民授的理论,而每个公民也都知道不仅国家的一切权力来自于人民,而且人民有权收回自己的授权。对于检察权也是如此,克林顿弹劾案就是一例。正是因为人民拥有这样一种至高无尚的权利,使得他们相信在诉讼过程中被告与检察机关的地位是平等的。他们也确实拥有一些实际的权利来保持这种平等的地位。如赋予被告方当事人以广泛的辩护权,如沉默权、获得律师帮助权等。这也是平等思想深入人心的结果。著名的辛普森案给了我们直观的感受,在西方,即使人们知道某人真的实施了犯罪行为,也并不会必然地受到刑罚的处罚,因为他与检察机关的地位平等,在程序上与检察机关有着对等的权利,检察机关违反了程序,如“毒树之果”,不能作为定案证据,不受任何外界影响的陪审团最终也会判其无罪。在中国,被逮捕或被起诉是一个很敏感的话题,人们往往有这种心理,一旦某人被逮捕或被起诉,那么他必然是有犯罪行为的,该案判其有罪并处以刑罚也就八九不离十了。因为我国刑诉法规定的刑事起诉在事实证据方面的条件是很高的,即“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而且我国检察机构有案件质量考评制度,很注重批捕率、错案率、无罪判决率等等,生怕办错案,因此各部门都会在起诉前做足工作。而另一方面,如果某一案件检察机关决定不批捕或不起诉,又会为被害人所诟病,被害人会认为检察机关不称职,引来舆论压力。在实践中,针对一些类似可捕可不捕、酌定不起诉等法律规定中界限很模糊的案件,考虑到公安机关和被害人的因素,检察机关往往将可以做出不起诉决定的案件作起诉处理。这也是近年来我国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的困难之处。另外,面对我国具有行政性质的检察机关,很多人的封建残余思想还是根深蒂固的,往往重权轻法、重情轻法,不能以独立、平等的态度来面对检察机关,更有人热衷于使用“潜规则”。

检察文化深层结构中的检察意识是较心理更为深化了一步的认识,感性成分减少,理性成分增加,它是位于检察心理和检察思想之间的中间环节。事实上,这种划分也比较模糊,用主体来区分可能更加明了。即检察心理是人民大众长期形成对检察活动的直观看法,检察意识则是指受过法律教育的、对检察活动拥有更加理性化、理论化认识的人的认识。在这些人中,对检察活动最有影响或最有价值的人应该是那些参与检察活动其中的人,即检察机关内部的办案人员,因为他们的意识时刻影响着检察制度的运行。在这方面中西方的意识差异主要在于对程序重要性的认识。作为对法治的实践有直接推动作用的检察官,其在行使检察权过程中程序法治观念如何,直接决定了程序法治化的进程及实现程度。西方国家实行法治都把程序法放在重要地位。美国联邦法院大法官道格拉斯(Douglas Woodloek)说:“权利法案的大多数规定都是程序性条款,这一事实绝不是无意义的,正是程序决定了法治与恣意的人治之间的基本区别。”[3]检察官也都知道,一旦不依程序办事,结果很可能是无奈的败诉。中国几千年的“重实体轻程序”的思想,造成了人们的程序观念极为淡薄,再加上建国初期“重打击轻保护”的立法思想和“文革”中对程序问题的忽视和否定,使得程序法治观念近乎消亡。而由于受长期封建传统的影响,司法实践中“轻程序”的现象还相当严重,司法人员的程序法观念还不强,在很多情况下“更强调司法应合乎千千万万个具体场合的‘人情’。”“有时甚至把法仅仅当成是艺术,而不承认其为科学。”[5]

检察心理和意识绝不仅仅是在检察制度建立之后才形成,而是要受到几千年的法律文化心理和观念的影响。这里并不是要评判出中西方孰优孰劣,也无法评判,这些心理和观念非一朝一夕可成,还要受到各国政治、经济、历史等各方面的影响。只是那些肩负推动人们的心理、观念乃至规范、制度的学者们需要做出更多的研究和努力。因为正是他们对整个检察活动有一个思想体系,研究它缘何而起,因何而变,进而指导立法者如何设立规范,改进制度、设施,并最终影响人们的观念和心理,促使本国检察文化的进步。

四、结语

综上,中西方检察文化中有诸多不同。从表层结构上来说,我国检察制度形成的历史背景和检察权的根本性质有着自身的特点;从深层结构上来说,中国民主法治的观念还不成熟,检察心理和意识还需要改进。当然二者也有着相同之处,正如人类从蒙昧蛮荒到现代进步的发展历程中有太多的不约而同,或者说是一种“暗合”,在不同国家之间总有相互学习和借鉴,更为科学的制度结构总能为它国所接受和认同。在思想体系方面,很多理论对于保护人类应有的权利来说是相通的,比如司法独立、无罪推定、公平正义等的原则和理念。无论中西方检察文化的差异何在,有一点是肯定的,各国都在朝着共同的方向努力研究,那就是如何更好的保护当事人的权利,监督国家的权力,科学地、公正地追诉犯罪。

参考文献:

[1]刘作翔.法律文化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21.

[2]武树臣.中国法律文化探索[M]∥北京大学.北京大学法学论文集.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7:317.

[3]邓思清.检察权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朱孝清.中国检察制度的几个问题[J].中国法学,2007,(2):108-131.

[5]范忠信.中西法文化的暗合与差异[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38.

作者:曾 加 张 炜

第4篇:谈中国文化的特色

谈中国文化的特色.txt54就让昨日成流水,就让往事随风飞,今日的杯中别再盛着昨日的残痕;唯有珍惜现在,才能收获明天。谈中国文化的特色

五千年的色彩斑澜的中华文化,具有独立于世,与众不同的历史文化特征. 大陆,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环境基础;农业,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经济基础;儒学,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思想基础,因而,中国的传统文化,表现出浓烈的大陆文化,农业文化和儒家文化的色彩. 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基督教文化不同.西方历史文化主要沿地中海周边发展,重商重战,本性开放,喜欢扩张.中国传统文化则以大陆为基础,她的品质是内向的. 中国大陆的特点,一是面积巨大,二是边缘环境恶劣.她东面是大海,西面是戈壁,南面是群山,北面是草原.比较起来,唯北面尚可发展,但又有游牧民族.于是自春秋开始,便在中原北部修筑长城,以至绵延万里,使中原文化成为四面严防的独特文化. 上述特点,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墙文化”特征. 中国人喜欢墙,国家筑有长城,私宅修有院墙.真可谓无墙不成国家,无墙不成城镇.只不过各种墙的规格不同罢了. 然而,中国的墙文化并不等于一味地主张封闭.确切地说,是对外封闭,而对内开放.这和西方不一样,西方人的墙少,对外是开放 的;但宅内部却是封闭的,即使父母要进孩子的房间,也需要得到允许,否则便是失礼.中国的宅院虽对外封闭,其内部却到处有游廊窗阁相辖.那此做家长的.,有权取消一切人等的个人隐私.特别是如同<红楼梦>中史太君那样的家长. 在人神关系的表现上,西方基督教文化承认上帝的绝对权威,认为人类是上帝的奴隶,人类成员不分贵贱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中国传统文化则不同,在中国历史上最有权威的往往不是神灵,而是皇帝.如隋唐时代,三教并兴,唐太宗做皇帝,便以皇帝的身份给儒,道,佛排座次.因为本皇帝姓要,道教的创始人也姓李,因而就把道教排在第一位,所谓一道二儒三佛.后来武则天做了皇帝,道教便也失宠,于是重新给儒首佛座次,,认为佛每儒第二,道第三.这样的做法,在基督教文化那里是不可思议的,皇帝也是凡人,凡人怎么能给宗教崇拜的神明排座次呢?其实,他们殊不知更有甚者,中国皇帝不但可以给神明排座次,还具有为凡人灵魂授爵的爱好,皇帝尊重孔夫了,就可以敕封他为大成至圣先师,皇帝喜欢关云长,就可以敕封他为荡魔大将帝.不但如此,连开堂地狱中的事情,皇帝也可以管得.京剧中不一出传统红<铡判官>,讲地府中的判官行私枉法,阎君说:”阴间事不用你阳官来管”但包老爷更加理直气壮,声言:”宋朝天子他封我阴阳二官”于是,阎君没有脾气. 正因为中国古来有这样的传统,所以中国从来不是一个宗教性的国家,中国老百姓进寺院烧香,就和传统的西方的基督教徒进教堂的含义不同一样了.基督教认为人生而有罪---原罪,进教堂的目的是去忏悔自己的行为,中国人不懂什么叫忏悔,在更多的情况下,好像在和神明做生意.花几个钱,烧一柱香,便希望合家平安,便祈祷有美好的前程,或生个大胖儿子,或找一门好婚事,或生意兴隆,日日发财.中国人似乎比神灵更精明,一方面,学习孔夫子”敬鬼神而远之”一方面亦希望鬼神能为已服务. 古代中国的皇权是高于一切的,但皇帝不能长命百岁.皇帝死了,便要根据其一生表现给一个庙号.刘邦创立天下,便称高祖,刘恒,刘启做皇帝时天下大治,便称文帝,.武帝,刘彻八次出兵,将匈奴逐出漠北,死后便尊为武帝.杨广昏庸暴虐,死于臣子手下,使称 帝.此外还有哀帝,献帝,少帝之类,都是不祥之兆.这样看来,皇权虽大,但冥冥中还有一个高于皇权的力量,这个力量就是道,开明的皇帝,便是有道,否则既是无道.中国文化中的道,不但可以管皇帝,而且还可以世间的万物,也管天上的神仙和地下的鬼魂.以道衡量,中国的一切神仙都有缺点,故而狐鬼神仙世界便也有了善恶,恶神善鬼,是中人智慧的表现,所以中国的许多妖狐鬼魅也是最有人情味的,像<聊斋志异>中许多美丽的善良的鬼狐,谁个不喜欢. 中国古人的道,无所不在,无时不在.它近乎现代人观念中的普遍规律,不过不是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的规律,唯其如此,老子才说:”道可道,非常道”

中国古人重视道的影响,讲究天理,天命,天道,天运,又讲天时,地利,人和,主张天人合一,无论天上地下,还是世间万物,都被统一的力量所左右,而这力量正与人间的伦理纲常相合. 中国古人不但讲天人合一而且相信天人感应,统治都作了坏事,会天怒人怨,做了好事,等于顺应天理,会得到上天与人世的共同支持,所以<易经>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要人们去恶扬善,自强不息. 中国文化传统,最重视人生,也最热爱人生,强调”食色性也”认定吃饭是第一位的,生儿育女是顶重要后是珍视生命,贵生恶死,二是重视生儿育女,传记宗接代.因为重视生命,所以最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道教,就有了与其它一般宗教绝然不同的文化品格.大抵宗教的特点是研究人死后怎么样,而道教则一心关注人怎么能不 死?因为重视传宗接代,所以对孔夫子说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才抱有宗教般的感情,在中国古人心目中,一切身外之物都可以不要,唯独不能没有子嗣. 中华民族又是一个热爱生活匠.勇于生活并善于生活的民族.这表现在中国人对生活的态度上.中华民族既是一个特别能吃苦耐劳的民族,又是一个特别讲究美食的民族,既是一个勇于与恶劣环境作斗争的民族,又是一个特别善于利用环境求生存的民族.所以中国的确良 饮食,曾经独领风骚于世界.中国人在职 极其恶劣的自然条件下亦能顽强生存,自给自足. 中国文化传统表现在民族关系上,使民族和睦成为中华民族关系史上的主旋律.历史上虽有许多民族冲突,但终究归于一体. 中国文化传统表现在人生信仰方面,主张宗教宽容,虽然也曾有过宗教冲突,但总体而言,不同的信仰可以和睦相处,甚至可以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中国历史上最值得骄傲的盛唐文化,就是儒道佛三家文化共存共融的结果,可以说,没有其中任何一家的努力,.都不会有伟大的盛唐文明. 中国文化传统表现在文学,.艺术上,使中国艺术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中国古人善于师法自然,造化天功,抒情写意,不失天然本色,比如中国的古代建筑艺术,最擅长借天然景色,变天上景为人间景,使二者相互融为 一体,更见光辉.如北京旧时燕就八景之一的芦沟晓月,就深得个中三昧,月亮本是自然景观,建筑师却使它与芦沟发生关联,桥因月而生辉,月因桥而增色,这便是中国人特有的思维和设计方式,而这种方式对于现代人类保护和利用环境仍有宝贵的借鉴价值. 中国文化传统这些特点,使中国文化更具兼容性,整体性,现实性和模糊性.表现在行为方式上,古代中国人不喜欢天人分裂的极端行为,更喜欢儒家学说中的中庸之道. 中国文化传统的这些特点,决定了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向心力,中国人热爱故土,重视乡土人情,虽远游千里,终不忘落叶归根.有人说中国人最重种族血缘关系,其实不然,和日本民族相比,中国人更重视土地,日本才是最重视血缘关系的民族,所以异族人在日本生活,,即使住上一百年,仍然不能同化到日本民族中去,西方人又不同,他们最重功利,利之所在,即义之所在,氢离乡背井,寻找新的生活环境,并不是特别难堪的事情.中国人最重视乡土关系的,只要在同一块土地上生活,便是老乡,而老乡见老乡,便中两眼泪汪汪,旧诗中写人生四大美事: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其中第二件说的就是乡土情谊. 但中国文化传统,不仅重视亲情关系,而且非常重视人际关系,中国是一个最富有人情味的国家,中国人好客,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国人重礼仪,重道德,重伦常,爱面子,凡此种种,使得中国人对人生具有一种充满善意的态度和美好物希望,.叶公问政,子曰,近者悦,远者来,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怊承大祭,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但也应看到,古代中国虽然从来不是一个宗教国家,却是一个历史极为漫长的等级制国家,人分九等,尊卑有序,官民界线分明,奴才都分大小,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使人生倾斜,观念僵化. 在官场上,宰相虽大,但皇权更大,正如明朝高有迁杖,即使身为宰相,一旦触怒了皇帝,也马上拖下去痛打,知县在秦代还是重要的官吏,,但后来官僚队伍日益庞大,县官地位亦日见卑下,所谓七品县令,不过芝麻小官,他们一方面对皇权形如蚂蚁,但转脸而对百姓,便成了大象,一方百姓的父母官,虽然孟子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话,但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上依然属于官本位类型,这是中国自宋元以降,慢慢而至大大落后于世界文明历史发展水平的重要原因之一. 日本的一位学者比较中,日文化,说中国文化是至尊与至强合一的文化,而日本文化是至尊与至强分离的文化,日本历史上的至尊者,唯有天皇,所以除非皇族嫡系,没有人对天皇的宝座存在幻想,但至强者却未必是天皇,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天皇因然至尊,幕府才是至强,所以日本人的文化性格,就有了两重性,一方面不作至尊的梦想,一方面又有无比强烈的自强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则不同。至尊者,是皇帝;至强者,也是皇帝。其流势在于,中办特别是中斩知识分子,智慧回然绝不弱于他人,但人格很难完整,在皇权与官僚面前,往往不知不觉,便矮下去三尺。

中国文化传统,又是一种重农抑商、重“仕”轻技的文化类型。一方面轻视和歧视商人,一方面又轻视和藐视科技。所以中国虽有“四大发明”。但在世界近代科学史上的发明创造者中,却很少有吕国人的名字。郑和下西洋的时间虽然早于哥伦布,却没有到得哥伦布那样的历史性成绩。此无地,因为郑和后面缺少控商业作后盾,也缺少控文明的有力支持。

中国传统文化的我,决定了中国在相当多的历史阶段不是一个开放性的国家,而且自我中心观念严重。总认为别人有的,我们中国全有;不但全有,而且比人家的资格更老。这种盲目的老大思想,往往使得中国人对自己缺乏正确认识。日本人总有危机感,中国人却很少危机感。很能多情况下,明明已经发生危机,还以为天下无事不乐,只管高枕无忧。

公平地讲,世界上各个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在宏观意义上考虑并没有优劣之分,而在阶段意义上讲,却有优劣之别。中国自15世纪以后,与西方文明拉开距离,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实是一部尺心动魂、催人泪下的兴衰史。中国虽然是唯一没有发生文化断层的历史文明士古国,但没有断层,不等于没有兴衰菪;中华民族虽然曾领风骚于世界,但也曾成为让别人看不起的东亚病夫。

反思中华民族的兴衰史,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凡开放时期,便是兴旺时期;凡封闭时期,则是已经衰落或正在走向衰落的时期。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最辉煌的一页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齐人可以去魏,魏人可以入秦,燕人可以南下,楚人可以北上;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唐代文明,是中国历史上最什得骄傲的一段。唐前经过数百年兴衰**,使得唐王朝具有博大的历史胸襟。唐时文化兴旺,对儒文化、道文化、佛文化以及各个少数的文化,均采取宽容的态度。所谓唐人有胡气,正说明了唐人勇于开放;唐人有明气,才显示了唐文化博大瑰丽的历史风貌。

中国自15世纪始,落后于西方。此后一去三百年,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直到鸦片战争,才使得中华民族从历史文化迷梦中尺醒起来。

积中华民族数千年之经验,积中国历史数百年之教训:唯有开放的中国才有光明的前程!

自然,开放不是一个孤立的社会举措。与其说国家的开放是一项政策,不如说是一项伟大的历史性的文化工程。国家的开放,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思想观念、管理体制、文化教育和经济战略相配合,要讲究科学与文明,要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未来中国要赶上世界潮流,就要造就一代具有高度科学水平和文化修养的中国人。

一要开放,二要科学,三要文明,这正是中国历史兴盛发达的原因所在。 现代中国人之所以要反思自己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就是要正确的评价别人和自己,从而找出正确的发展道路,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方式,赶上世界潮流成为先进国家。 李约瑟说过:“当东西方科技接触时,会达友一个互相融为一体的时机。”但他没有说,这是一个怎样的时机。

我们认为,当世界各民族文化终于融为一体的时候,将成人类文明的伟大历史机遇和空前盛的历史性节日。。

第5篇: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摘要: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所创造的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我们要正确认识传统文化,汲取有益思想,使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文化;重要性 1 基本概念

文化(culture),从词源上讲,原指对土地的耕作,后引申为树木、禾苗的培育,对人类心灵、知识、能力的培养。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3】 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它是起源于过去、融合现在与未来的动态的主流观念和价值取向,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的存在,广泛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2】

2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文化的关系

2.1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宝贵资源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广泛,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国民素质,风土人情等,经历千百年的历史积淀,已潜入人心,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家园。

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在建设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过程中,仍有许多富有生命力的内容值得我们批判性的继承与发扬,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奉献精神和忧患意识,以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奋斗进取和宽厚待人的精神等。

毛泽东清醒的认识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明确提出了继承历史遗产的任务,早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就正确提出了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他指出,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他的特点,有他的许多珍

1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文化纲领中做了全面的论证和阐释,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由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建设

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者,我们不应该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的珍贵遗产。

【4】

式来说,就是在天地人之间,以人为中心,在人与神之间,以人为中心。胡锦涛继承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将其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提出一切发展必须以人为出发点,一切发展必须依托认得主体性,一切发展必须以人为目的。

二,以和为贵。中国文化注重和谐统一。中国传统文化植根于农耕文明,重视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身心和谐等。“以和为贵”的思想作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保持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多民族的团结和统一,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

三,修身立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排在首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最注重的就是个人的素质修养,并以此作为为人处世之本,如儒家思想中的“五日三省吾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当今社会中,人们缺少信仰、道德滑坡,导致各种社会问题频发,“修身”就显得愈发重要。

【5】2.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这就要求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既要批判性的继承传统文化,又要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

邓小平是这一方面的典范。在面对关系到国家、民族命运的问题上,邓小平摒弃了“盲从权威”的教条化、绝对化的僵化思想,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开放经济特区、农村试点改革,一系列的举措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近年来,党和政府加强了全民的爱国主义教育,号召和支持文化界整理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更充分地融入中国现代文化中,这也是对批判的继承方针的真正贯彻。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不仅将有机地融入中国现代文化之中,而且将融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中。

四,舍利取义。义利合一是价值追求的理想状态,二者冲突,舍利取义。孟子有云;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命亦可舍去,更何况利益呢?中国共产党对此进行了很好的继承,提出在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当两者发生冲突时,应舍弃个人利益。

3 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意义 3.1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特征,概括起来,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向来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内容。“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考虑一切问题的根本,用中国传统方

3.2 传统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源,没有这种文化的继承,就无法保持中华民族在文化上的延续性,就将失去民族的独立性。一个国家失去了其文化的主体性和独立性,便会失去其根本,也就失去在世界上存在的独立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文化的建设,对中国赢得世界,走向世界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培养国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中国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遗产,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所称道:长城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以中国古代历史故事为素材的影片,如《功夫熊猫》、《花木兰》等在全球公映;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分布在117个国家和地区;剪纸、皮影戏等传统民间文化被搬上舞台,令世人称奇。这些传统文化如一颗颗明珠,在当今世界文化的洪流中流光溢彩、熠熠生辉。

二,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重建国人的社会道德。当今中国道德滑坡,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日益冲蚀着人们的心灵,损人利己、唯利是图的人比比皆是,在当今“一切向钱看”的社会背景下,诚实守信、自强不息、律己修身、见义勇为等中国传统美德为人们提供了行事准则,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涌现出了一批批楷模,如建国初期的铁人王进喜、人民的好干部焦裕禄;当今社会的最美教师张丽莉、最美司机吴斌、最美妈妈吴菊萍等。

三,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意志。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文化也受到了冲击世界文化的冲击,崇洋媚外的思想日益风靡。毫无选择的吸取西方文化,结果就导致了国人的信仰缺失,无所归依,中华民族成了一个没有民族精神的民族、一个不知道自己民族文化自身特质的民族。在这种情形下,优秀的传统文化能够使国人找到精神寄托和价值信仰,进而凝聚中国力量,抵御和抗衡西方文化的渗透和入侵。

四,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助于提升国家软实力,进而提升综合国力。十八大报告指出:“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

多元文化的交融与共享,是中国也是世界文化发展的主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保障。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对于我国在国际社会竞争力的增强及中华文化的繁荣复兴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优秀的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我们只有吸收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摈弃一切传统文化的糟粕,同时,保持中国文化的独立性,抵御外来文化的侵扰,勇于创新,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提高文化软实力,使中国文化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

[参 考 文 献]

【1】罗文筠(2010)《中国文化概论》四川大学出版社.

【2】张英,金舒年(2001)《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北京大学出版社.

【3】胡锦涛(2007)《十七大报告》.

【4】毛泽东(1991)《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

【5】李泽厚(2006)《论语今读》三联出版社. 【6】教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

【6】

第6篇:浅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作者:孔维凤

论文关键词:企业文化;社会文化;人文精神;和谐发展

论文摘要:本文开始通过对企业文化概念及起源的叙述,得出中国的管理历史比之西方的管理历史要长许多,并且比之西方管理更注重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得出要想实现和谐发展,在建设企业文化过程中就要融于中国的人文精神并采取企业与社会的和谐,企业与自然的和谐,企业与员工的和谐的“三和”的企业文化发展策略。

中国改革开放后,特别是建立的市场经济体系后,企业开始接触和学习了西方的现代科学管理理念应用在了企业管理之中,但往往是套模式的应用,没有考虑我们中国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与之西方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社会发展已需要越来越多地考虑到所有利益体的共同的和谐发展,而作为推动社会进步和满足人们物质需要的生产力的发展,更是要考虑到诸多的因素。而作为指导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建设,更是在解决这些问题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一、企业文化概念的起源

关于企业文化的定义,有很多种说法。笔者认为,文化是一种历史的沉淀物,是一些实践的总结,是一些精华的提炼。而企业文化更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通过社会实践所形成的,并融合社会文化,而为全体成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而我们古老中国的管理理念比之西方管理更注重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如果以历史文化的沉淀和现代企业制度的结合而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所指导的企业,那才能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才能在“和谐发展”的氛围中为投资者,为社会做更多的贡献。

二、理解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

(一)领导者对于企业文化的建设有着决定性的作用

有什么样的领导者就有什么样的管理氛围,也就形成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在企业建设及发展过程中,领导者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计划、组织、指导、控制企业的运行,决定着企业的各个方面,以使企业向目标前进。领导者所管理的主要是工作人,企业远景最终的实现者是工作人努力、辛勤的工作,而怎样理解工作人所需,怎样的激励、领导他们,怎样与社会环境的共生,怎样才能在各方面实现“和谐发展”,这些都来自于领导者对其认识的深度,当他们真正的理解了财富的直接创造者是他们,当他们真正的理解了工作人是不仅需要物质利益,也需要精神发展之后,他们就会根据企业的特点采取合适的激励手段,运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人性化的合作态度,在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和谐,企业与自然的和谐,企业与员工的和谐之中,铺出一条和谐大道,带领团队向一个共同的目标奋斗。

(二)领导者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起到表率作用

要激发团队的斗志,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身先士卒”。最高明的领导是身先士卒,通过自身,散发出达到愿望与目标的热情。员工不是靠以权利管出来的,而是以人性化的关怀与激励团结出来的。当企业领导者带头按制度约定履行职责时,普通员工逐渐达到制度的要求,整个企业人员的行为习惯和行事风格会形成一种高的标准或者是符号,这就是品牌,就是文化。

三、企业文化的作用

企业在经历了历史的考验后,渐渐的在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等方面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化———企业文化,从而导向、激励、凝聚、约束着团队,向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奋斗着。

(一)企业文化具有企业灵魂的导向作用

最成功的企业最成功的就是改造人的力量,用一种思想聚集一群人向一个共同目标努奋斗。企业文化以其价值取向,规定着企业追求的目标,引导着去、企业和员工,怎样想问题?如何做工作?用无声的命令和心灵的呼唤,引导着员工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使之主动的适应健康的、先进的和有发展的社会需求,引导员工自我激励,自我提高,进而实现企业整体绩效的提高。

(二)企业文化具有实现企业振兴的激励作用

激励是一种精神力量或状态,这种精神力量或状态能调动与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而企业文化所形成的文化氛围和价值导向就是一种精神激励。它通过文化的教育和感化作用,不断地激活人们的心智,开发潜在智慧,调动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追求卓越目标,实现成就自我。企业价值观所形成的导向和文化氛围是一种良好的精神奖励。

(三)企业文化具有团队精神建设的凝聚作用

企业应是协调一致,上下同心的团队,而文化就是一种强力粘和剂,将团队所有人的思想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强大的内部凝聚力。成功企业无一例外都具有强有力的凝聚力的。企业是由不同年龄、不同素质、不同奋斗目标、不同理想追求、不同价值观念、不同精神状态、不同群体和个人组成的经济联合体。企业文化的凝聚力主要是通过改变员工的思想和态度,把企业的宗旨、理念、目标、价值观纳入到员工的思想体系中,使员工对企业产生认同感归属感、使命感和自豪感,并把自己的思想与追求融于企业的发展中,与企业同舟共济,在实现企业目标的同时,发展自我,成就自我,实现人生的价值和理想。

(四)企业文化行为规范的约束作用

在企业行为中,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企业价值观、企业理念、企业规则、制度规范,道德约束等,用一种无形和有形的力量,潜移默化地作用于员工,启迪心灵,规范行为,使员工不断地从他律控制转移到自律控制,由外部约束转移到自我约束,不断提升思想境界,实现道德升华,成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员工,一个道德高尚的员工,一个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员工。

总结企业文化的这些作用,概括起来就是“改造人的思想和行为”的作用。“改造人”是所有文化的内涵所在,是文化存在于社会上的价值体现。通过文化的熏陶,人们才能融于社会,才能进行交流,才能承上启下的发展文化。企业文化的作用亦是如此。通过已形成的企业文化的熏陶,使企业的成员在为一个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目标的环境中,团结一致的去努力奋斗和共享奋斗的果实。

四、建设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历史悠久,积淀了许多优秀的成分。但同样也混杂了不少的糟粕,因此,中国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发展的影响是双重的,即有大量的促进社会发展的因素,同时,也有阻碍社会发展的成分。这就需要我们在建设企业文化过程中凭借着管理者深厚的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文化底蕴,以“和谐”为主题,与时俱进地提炼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

(一)提炼企业文化

无论是研究者作为研究使用,还是企业领导者以文化的力量推动着组织和企业的长期发展,我们首先就要从企业的现状出发,通过总结、归纳、提炼,我们可以在企业的物质方面,精神方面,和制度方面,来提炼企业在风雨历程中已形成的自己独特的企业文化。

(二)发展企业文化

发展企业文化,我们还是从精神方面和制度方面及物质方面来适应变化的竞争环境。但在发展企业文化的过程中,我们应把握住市场竞争的主旋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从感性思维到系统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转变。把主要精力投向人,大力加强人才工程的建设,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以和谐发展为策略建设的企业文化,及时的调整各种战略和决策,于时俱进的发展企业文化,为企业的良好发展提供动力。

(三)建设中国特色企业文化的策略

和谐发展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永久主题,要想实现和谐发展,在建设企业文化过程中就要把握住企业与社会的和谐,企业与自然的和谐,企业与员工的和谐的“三和”的策略。

(1)企业与社会的和谐

企业存在于社会之中,改革开放给了我们市场经济巨大的活力,同时使得社会中许多的观念也迅速的改变。企业在这种环境之中,要使自己也融于社会文化之中,不仅在规章制度上体现现代化的管理,同时在规章制度的制定上更应遵循于时代所赋予的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环境,与时代共步伐。

(2)企业与自然的和谐

企业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我们一定要考虑到与自然的和谐,善待自然。在日益关注环保的今天,将与自然的和谐融于战略决策中,在企业运作中充分实现绿色发展、实现循环经济,必将为企业带来巨大的无形资产,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经济全球化使得竞争更为激烈,企业要脱颖而出,形象战略尤为重要,它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运作的实力、地位的体现。企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更是企业赢得客户,赢得利润,赢得天下的保证。

(3)企业与员工的和谐

优秀的企业文化,应该以人为本,努力服务社会,同时,平等对待员工,平衡相关者的利益,提倡团队精神,并鼓励创新。企业文化绝对不是片面的发掘职工体力,更重要的是发掘职工的智力资源,更注重于人的因素。现代社会,人才作为企业最宝贵、最稀缺的资源的观念,已广泛为东西方管理界的人做接受。而从本质上讲,倡导以人为本历来是东方管理哲学的专利。从以物为主的管理,转变为以人为主的管理,从硬性管理,转变为柔性管理,是西方管理理念的发展,在20世纪经历了几次重大的转变后才实现的。而中国几千年的人文精神的积淀早就关注到这点,并已身体力行了。

五、结论

总之,要使一个企业团结成一个整体,优秀企业文化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同样,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企业文化的哺育。一个成功的企业不仅要有完善的治理结构、有竞争力的核心技术、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和管理团队,更要有积极和谐的优秀企业文化。特别是在中国经济建设的浪潮中,建设优秀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更将会产生一种巨大的力量推动企业的前进。

第7篇: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的文化特色?如何实现中国的文化创新?

(1)文化是人类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做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同时又指作为观念形态的,与经济,政治并列的有关思想理论、道德风尚、文学艺术、教育和科学等精神方面。

五千年的色彩斑澜的中华文化,具有独立于世,与众不同的历史文化特征。 中国的传统文化,表现出浓烈的血缘文化,农业文化和儒家文化的色彩。在封建社会的大家庭里面,血缘关系十分重要,特别强调辈分和地位的等级差距,因此十分重视家族家规,它们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国家的一些制度更具有凝聚力和威信,在鲁迅先生的小说里我们常常可以看见宗法文化对封建统治和人们思想产生的影响;我国自古以来直至今日还是一个农业大国,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形态必然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制度. 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几千年来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因此我认为中国文化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儒家文化:强调天人合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使人的内在修养和外在的经世治国达到完美的统

一.儒家文化的精髓就是平和中正,思无邪! 其次,农耕文化、家族文化、还有一些地域文化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在历史的漫长演变中逐渐的形成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采的内涵。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的奋斗过程中十分重视文化建设。对传统社会的改造方法上都吸取了西方社会的现代性理念,但中国传统的深层特征仍然蛰伏其中,并从不间断地发挥根本作用,发展成中国特色文化。

(2)在这一新时代中,我们的文化受到许多新的挑战,党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必须迎接挑战,进行全面的文化创新。大量的事实表明全球竞争继资源、资本、技术、人才和信息之后,已经进入文化竞争时代,文化和文化战略在21世纪将主导全球竞争,并预示着全球的发展趋势 。我们党要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要从国家、地区和企业各个层次高度重视文化战略,面向21世纪进行文化战略创新。首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地位,反对指导思想多元化。其次,要立足国情,突出特色,科学定位。进行文化战略创新,我们必须全面地深入研究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资源,理清我们的文化 优势,明确我们的文化特色,确立文化发展的国家战略目标、地区战略目标和各个企业的战略目标,构筑我们新世纪的文化战略体系。第三,要面向现代化,面向 世界,面向未来,解放思想,大胆吸收借鉴世界先进的文化成果,为我所用,发展我们自己特色的文化战略。

文化的创新就是进行全面的改革。一是转变政府职能,政事分开,政企分开,政府依法科学管理文化;二是推进文化事业 单位的社会化进程,明确区分公益性文化机构和经营性文化机构,让经营性文化机构按规范的现代企业运作,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开展完全意义上的企业经营活 动;三是改革投资方式,面向世界,抓住机遇,形成新的多元文化投资格局,吸引国内国外资本发展我们的文化,并运用灵活。

第8篇:中国饮食文化的特色

央视国际 2004年03月26日 15:53

中国饮食文化,由于特定的经济结构,思维方式与文化环境,形成了自身鲜明的特色,即艺术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选料精良

选料,是中国厨师的首要技艺,是做好一品中国菜肴美食的基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熟练运用的技巧。每种菜肴美食所取的原料,包括主料、配料、辅料、调料等,都有很多讲究和一定之规。概而言之,则是“精”、“细”二字,所谓孔子所说的“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也。所谓“精”,指所选取的原料,要考虑其品种、产地、季节、生长期等特点,以新鲜肥嫩、质料优良为佳。如北京烤鸭,选用北京产的“填鸭”,体重以2.5公斤左右为优,过大则肉质老,过小则不肥美。有时还要根据菜肴风味,对选料进行特殊处理。如杭州名菜“西湖醋鱼”,用的是湖产活草包鱼,虽鲜美,但肉质松散并带有泥土味,须装入特制竹笼,放入清水“饿养”2天,一待肉质结实,二待脱去泥土味,再加以烹调,便更为鲜嫩味美,且有蟹肉滋味。再如北京名菜涮羊肉,选用内蒙当年产的小尾巴绵羊,且是阉割的公羊,体重20公斤左右,宰杀后放在冰池里压埋2——3天,取出切片,才能色鲜、肉嫩、不膻。所谓“细”,指选用最佳部位的原料。如名菜“宫爆鸡丁”,就要选用当年笋鸡的鸡脯部位的嫩肉,才能保证肉味鲜嫩;“滑溜肉片”,必须选用猪的里脊部位的肉,方合标准,吃起来嫩滑味美;“荷叶粉蒸肉”,要选用五花肉,才能汁润不干,肉嫩清香。

精良是以丰富为基础的。中国饮食从种类上说无所不包,天上的,地下的,水中的,地底的,植物、动物,几乎无所不吃。如单从动物种类上看,除了鸡、马、牛、羊、猪、肉、驴等普通动物外,还有蚂蚁、鼠、蛇、猫,甚至蝎子,甚至蛆(如所谓“肉牙菜”)都吃。不仅日常的鸡肠成为美食,动物身上几乎所有部位皆可食用,且越是离奇,就越成为独特的佳肴,如象鼻、猩唇、熊掌、鹿尾、蛇胆、猴脑,甚至连各种动物的生殖器也成为了壮阳补虚的美味佳肴,如鹿鞭、狗鞭、金钱肉、虎丹等。一些味道怪异的食品,也成为了美味,如酸菜、苦瓜,而大逆饮食之道的臭豆腐,闻着臭,吃着香。

汉唐时代,习惯于将美味佳肴称作“八珍”。大约从宋代开始,八珍具体指称八种珍贵的烹饪原料。到了清代,各种系列的“八珍”不胜枚举,主要指的是八种珍稀原料组合的宴席。如“满汉全席”的“四八珍”,即指四组八珍组合的宴席。四八珍即山八珍、海八珍、禽八珍、草八珍,各指32种珍贵的原料,具体是:

山八珍:驼峰、熊掌、猴脑、猩唇、象拢、豹胎、犀尾、鹿筋。

海八珍:燕窝、鱼翅、大乌参、鱼肚、鱼骨、鲍鱼、海豹、狗鱼(大鲵)。 禽八珍:红燕、飞龙、鹌鹑、天鹅、鹧鸪、彩雀、斑鸠、红头鹰。

草八珍:猴头、银耳、竹荪、驴窝菌、羊肚菌、花菇、黄花菜、云香信

(来源:临江轩)

第9篇:量身打造,图腾引领——谈班级特色文化构建

量身打造 图腾引领

——谈班级特色文化构建

嘉兴市交通学校 万伊娜

【摘要】图腾文化古已有之,它代表着一种信仰,一种精神支柱。借助图腾的独特魅力,打造一个有特色的班级,不失为一个值得一试的方法。那么,如何发挥图腾的最佳效用?从最初的选择,到之后的打造,再到最后的深入,每一步都刻意为之,苦心揣摩。让图腾文化深入到班级文化建设的角角落落,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学生的思维认知与行为方式,继而显现出德育的功效。

【关键词】图腾;信仰;班级建设;特色文化

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曾在接受采访时谈到:“有信仰就会有敬畏,就会有变好的冲动与行动,就会有自觉对恶的克制,个体与社会就会美好一些。”确实,信仰可成为人的精神支柱。小到一个个体,大到一个国家,都需要有信仰。而在班级管理中,信仰的打造同样不可忽视。

中职学生在很多人眼中就是一群叛逆极端、难管难教的孩子,但是在这群孩子中,很多人聪明可爱、多才多艺,他们最大的问题是没有目标。所以,作为班主任,我们要为他们量身打造一个目标,给他们一个希望。而我的方法就是选择一个图腾作为孩子们的信仰。

一、图腾的选择:众里寻他千百度

可供选择的图腾很多,很多事物都有着或美好或励志的寓意。但是,既然这个图腾要作为孩子们的信仰,那么就必须和他们有一定的关联性,从这个图腾上既能看到孩子们现在的影子,也能一窥他们未来的面貌。

今年我接手的是一个由四十个大男孩儿组成的汽运班,这群孩子个性鲜明,活泼好动,每个人身上又都有着这样那样的小问题。最初考虑班名的时候,我设想了N种可能,但最终都被我否定了。我也试图集思广益,让学生出谋划策,但都没有成功。最后,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我听到了《悟空》这首歌,我立刻决定新班就叫“悟空”班。

这个看似草率的决定其实并非随意为之。选择“悟空”作为班名,原因有二:其一,认同感高。孙悟空的形象正面,他善良率真,嫉恶如仇,勇敢机智,而且他几乎是每个男孩心目中的英雄,有着很高的认同感。果然,当我向学生征询意见时,全班一致通过,他们普遍认为这个名字“很霸气”,“想到自己班叫‘悟空班’,就觉得特别骄傲,感觉自己也成了英雄”。其二,吻合度高。孙悟空形象虽正面,但也有着一些劣性。比如:他的率性而为,他的不服管束,是名副其实的顽猴。但最终他经观音点化,被唐僧救出,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得真经,成为“斗战胜佛”。而我班里的学生,虽才接触一学期,但已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如:叛逆的孙XX,好动的陈XX,冲动的沈XX,自卑的张XX等,他们现在最需要有人指引,

有人管束,有人鼓励,所以,班主任的角色定位就是那个指引、管束、鼓励他们的人,可以是唐僧,是观音,也可以是如来。而学生现在的表现与孙悟空最初的形象很吻合,我的目标则是要带领他们像孙悟空一样取得真经,也就是考上大学。

二、图腾的打造:吹尽狂沙始到金

选定了图腾,确定了班名,接下来就是量身打造班徽、班旗、班歌、班训、班级口号、班级环境,而所有这些都要结合“悟空”人物特点及“汽运”专业特色。

(一)班徽

班徽是整个班级的精神的提炼,能够反映大家的共同追求和归属感,是班级活力和荣耀的象征。且班徽的设计应简洁直观,应让人从图案了解班级的专业性质和特色。我班的班徽外圈是汽车轮胎的图案,上面八个字是班训,下面是班级号,中间两个字母“WK”是“悟空”的拼音首字母。另外“W”下有车轮,“K”则是减速带的图案。巧妙地结合了班级特点及专业特色。

(二)班旗

我班的班旗以蓝色为底色,蓝色是汽修专业的象征,班旗的上方是八字班训,下方是班级号,中央是一辆正在行驶中的汽车,汽车行驶过的道路由“悟空”的拼音“WUKONG”六个字母组成。整个班旗的主体图案由简笔画绘成,简洁而不简单,构思巧妙独特,班级及专业特色一目了然。

(三)班歌

选择班歌我一看歌词,二听曲调,歌词要积极向上,曲调要激情澎湃,要让人听了热血沸腾,产生共鸣。所以,在众多跟孙悟空有关的歌曲中我选了一首并非大热的歌曲——赵京

- 23

三、图腾的深入:借得雄风成亿兆

要让一个图腾真正成为信仰,仅靠以上这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开展一系列活动,加深班级图腾在每个学生心中的印象。所以,接下来,我要用活动来包装“悟空”这一图腾。

1、歌曲往往比文字更容易传播,也更容易深入人心,所以,学会唱班歌是第一步。不仅要做到每个人都会唱,还要排练成班级大合唱的形式。

2、每个学生都看过《西游记》的影视作品,但真正静下心来研读《西游记》这本著作的却少之又少,这也就意味着同学们对孙悟空的了解仅限于影视作品中的形象,这是不全面的。所以,我会组织同学们一起研读、观看《西游记》经典片段,甚至还要组织学生表演《西游记》经典片段;另外,为了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孙悟空形象,我还会组织一次孙悟空形象的讨论会。

3、《西游记》中最终能取得真经,很重要一个原因是团队合作。唐僧、孙悟空、猪悟能、沙悟净、白龙马是一个team,每个人各司其职,各有担当,最后才能成功。所以,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很重要。为此,我将开展一系列集体项目体育活动,如:六人七足、单脚跳、跳长绳、8字穿花等。

4、西天取经的过程困难重重,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才取得真经,取经之路也就是走向成功之路。为了让学生明白成功的不易,我会组织学生观看励志电影,如:《阿甘正传》、《风雨哈佛路》、《逆光飞翔》、《翻滚吧,阿信》等。还会让学生寻找身边的励志人物并展开学习讨论。

从班级文化建设初步完成到现在已有近一学期,它所发挥出的功效可见一斑。这段时间里,我班已先后拿下“军训优秀班级”、“美丽教室评比一等奖”、“校运会精神文明奖”、“校运会入场式二等奖”等荣誉。另外,在每个月的班级考核中均名列前茅。

一个班级就是一个浩渺的思想宝库,一个班级就是一种跨越时空的理想附着,一个班级就是心灵相约的精神传承。我期待着我为这群孩子量身打造的信仰,能在图腾——悟空的引领下“随风潜入夜”,发挥“润物细无声”的作用,三年后,他们终能从顽猴成长为斗战胜佛!

参考文献:

[1]方东林.《班级文化建设》[J].《班主任》,2007,(3):3-4. [2]孙青.《中等职业学校的班级文化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06,27(20):89-90. [3]王黎黎.《如何构建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班级文化建设体系》[J].《现代职业教育》,2016,(8):34. [4]张芳.《怎样结合专业特色开展班级文化建设》[A].《中国职协2013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上册)》[C].2013.

上一篇:创建基层党建活动示范下一篇:品牌设计总监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