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2024-07-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篇1

1、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6年)

(1)内容:①农业(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②手工业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

(2)意义: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

2、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1956)

(1)背景: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基本建立

(2)内容: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4、文革”对经济的严重破坏(1966-1976)

5、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①应实事求是,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②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③发展经济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不可片面追求高速度;

④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⑤经济建设需要安定的社会环境

(二)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

(三)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四)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五)了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的制定的史实,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

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济建设)上来,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①前提:坚持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制;

②特点:包产到户;

③过程:小岗村自发包产到户→安徽、四川试行→全国推广

④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

3、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我国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

①经济特区:(广东)深圳、珠海、汕头、(福建)厦门、海南)

②沿海开放城市:福建的福州。

③20世纪90年代,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

4、邓小平南方谈话(1992):指出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本质区别

5、1992年“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篇2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相结合而形成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的规律性认识。进入20世纪50年代, 随着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种种弊端的暴露, 毛泽东同志及时地提出要以苏联经验为鉴戒, 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道路, 揭开了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帷幕,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正是有了毛泽东承前启后、开拓、创新的重大基础作用, 才有今天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因此, 毛泽东当之无愧地成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正式开始于1956年。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 我国进入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如何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全新课题。由于我国没有大规模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所以照搬了苏联建设模式, 与此同时, 毛泽东同志敏锐地意识到照搬苏联模式的弊端, 逐步开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艰难地探索。1955年底, 毛泽东在党内首先提出了要以苏联经验为借鉴, 一切从实际出发, 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于1956年4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所作的《论十大关系》的报告中, 明确提出了建设与苏联有所区别的中国的社会主义的思想。在毛泽东同志的带领下, 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了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苦历程。尽管在探索过程中出现了曲折, 但也获得了一些科学认识, 提出了一些正确的理论观点, 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源头, 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长征道路迈出可贵的第一步, 为中国共产党人冲破长期“左”的禁锢思想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源头的毛泽东思想, 在许多方面都为中国特色社会注意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也可以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毛泽东思想的根基上, 由实事求是精神和改革开放精神细心培育出来的、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智慧结晶, 是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及其经验是十分丰富的。

(1) 在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及其特点的分析上, 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它们之间是适应的, 又是不适应的, 但还有许多不完善的方面。而这些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不断调整和完善加以解决。这个理论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 为邓小平提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提供了理论依据, 引导全党正确作出了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等一系列决策, 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创新的胚胎和萌芽。

(2) 在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上, 毛泽东明确提出将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以苏联经验为鉴戒, 走自己的路。毛泽东同志在1956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指出:“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实践中的表现形式各国应有所不同。在中国, 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要和中国革命的实际相结合。”这是毛泽东同志立足于中国的实际情况, 冲破对苏联模式的迷信, 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选择一条什么样的道路要立足于本国, 学习外国, 中外结合, 走自己的路的明确态度, 表明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走什么样的道路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3) 在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问题上, 毛泽东同志指出我国尚处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和分“两步走”, 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思想。毛泽东同志在1959年底至1960年初, 指出过社会主义在各个阶段, 可分为不发达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我国因为经济文化比较落后, 还处于不打发的社会主义阶段。他认为, 在我们这样的国家, 完成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建成社会主义不要讲得过早了。他的这些思想充分反映出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的正确认识, 可以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思想的萌芽。

(4) 在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问题上, 毛泽东同志提出了要在经济建设中协调发展的思想和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的国民经济建设方针。毛泽东借鉴苏联工业化的经验教训,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 提出要了“以农业为基础, 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 使农业与工业协调发展, 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同步增长, 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他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概念, 但其独立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的指导思想, 可以看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发端。

(5) 在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思想上的许多观点, 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起点。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 针对当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地方和企业没有自主权的情况下, 提出扩大地方和企业自主权的主张。他还提出了可以搞国营经济, 也可以搞私营经济, 可以消灭资本主义, 又搞资本主义的“新经济政策”。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到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奋斗目标, 着眼点都在发展生产力上。所有这些, 都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根本任务内容的根基。

由于历史的局限性,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许多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观点, 有的还不够成熟, 有的尚处于萌芽阶段, 因而没能成功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但是, 他们在探索中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真知灼见和在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 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 做了重要的思想准备工作, 因此, 我们可以说, 毛泽东思想中关于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孕育和萌芽阶段。

总之, 毛泽东同志是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拓人, 他为后人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他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为邓小平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奠定了基础, 正是因为他的先行探索, 才使得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对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有了可资借鉴的直接的经验, 从而有了一个更为明确的前进方向。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文集[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第七卷.[1]毛泽东文集[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第七卷.

[2]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1.第二卷.[2]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1.第二卷.

[3]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专题摘稿)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2.[3]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专题摘稿) [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2.

[4]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第二卷.[4]邓小平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4.第二卷.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篇3

关键词:依法治国;法治道路;途径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首次提出“依法治国”的概念,并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党为之奋斗的目标。从此“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正式得以确立。依法治国不能停止于“方略”这个层面。它既是国家方略,又是整个国家和社会运行的指南;它既是执政党为之奋斗的目标,也是人民为之向往的社会愿景;它既是一种社会形态,也是一种社会必然。1999年修改《宪法》时在第5条明文规定“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传统的“法制”升华为现代意义上的“法治”。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将深入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标志着依法治国方略正式转入实施阶段。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确立为推进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并对“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了重要部署。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依法治国作为该次会议的主题主线来研究,更是说明了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和现实紧迫性。因此,探究依法治国实现的途径是目前如何建设好法治中国的重要任务之一。结合目前我国社会法治环境的现状,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实现依法治国的理论途径——依宪治国

首先,理论基础不同。我国依宪治国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而西方的“宪政”,源于三权分立学说和资产阶级人权理论。其次,权力的主体不同。我国的依宪治国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为基础,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并且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人民的权利得到实现。而西方的宪政则是不同政党的竞争制度,代表不同政党、不同集团的利益。第三,政权体制迥异。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由各级人大统一行使国家权力,“一府两院”(政府、法院、检察院) 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而西方的宪政实行的是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三权分立,互相制衡。

因此,厘清我国依法治国与西方“宪政”的关系,对于澄清人们的思想,加深对我国政体和国体的认识,防止西化思想对民众思想的侵蚀,确保政权稳固和社会长治久安,意义重大。

二、实现依法治国的技术途径——必须处理好四大关系

(一)处理好依法治国与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系。依法治国包含三方面内容。即民主,保障人权以及对公权力的约束。这三者有机统一,就形成法治国家的鲜明特征。

国家治理体系是指确保国家政权稳定,经济发展以及社会进步所形成的管理架构或管理单元。其组成与依法治国的内容相对应。具体包括理论体系(即意識形态)、立法体系、选举体系、司法体系、组织体系、政权体系以及国防外交体系。每个体系下,又可细分为更小的单元。

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就是执政党的执政理论、执政水平及执政素养能否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具体表现在执政理念是否与时俱进,执政水平是否能经得住各种风险的考验,执政素养是否与时代合拍,是否令人民满意。

上述三者关系中,依法治国方略是国家治理体系的理论基点;而国家治理体系是对依法治国方略的具体化。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建设,共同对执政党治国理政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是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故三者的关系既同源,又互相依赖,联系十分密切。

(二)处理好依法治国与深化改革的关系。改革是体制创新和经济结构调整,也是利益的博弈和对公权的制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二者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全面深化改革,就是改变改革初期“摸着石头过河”的自我革新方式,将顶层设计与实践摸索相结合,对政治、经济及社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进行整治,尤其对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调整,最为关键。深化改革,某种程度上就是对现行体制和经济运行模式进行伤筋动骨般地手术或结构调整。这种手术或调整极易激化社会矛盾和引发社会动荡。因此,需要一种调和并释放矛盾的药方去散瘀止痛,打通关节和通融的血脉,使社会的肌体在改革的阵痛和呻吟中不至于昏厥或瘫痪。而这种药方就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三)处理好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的关系。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是依宪执政。我国宪法作为根本大法,明确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治理中的领导地位,并对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取得的成果进行了固定。党的领导地位,不是自封的,也不是与生俱来的,是中国人民在血与火的考验中自发选择的。这种选择体现在宪法之中,也体现在治国理政之中。同时,党自觉在宪法赋予的权力范围内运行,自觉接受宪法和法律的约束。

依法治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人民当家作主,归根结底必须靠法治来实现。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依法治国就是要将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权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共同富裕。因此,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本质上是一个有机整体,不能将之割裂或对立。

(四)处理好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德与法的关系,向来十分密切。法是明文规定的德,德是内心自省的法。法治凭借权威性和强制性规范民众的行为,德治依靠自我约束和善良规劝左右民众的品行。从理论上讲,法治与德治,都是治国理政的一种方式,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虽则如此,但对于社会治理而言,存在一个孰主孰次的问题。我国有长达二千多年的封建历史。在这绵长的历史长河中,封建统治阶级长期强调无为而治,或者礼法合一,过分强调德的作用,而忽视对法的推崇,以至于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国封建社会虽也有法,但诸法合一的立法体制与礼制的严密和发达形成强烈对比。这种过分依靠道德教育和感化的治国方式,虽也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没能将中国社会从朝代更迭,人治泛滥、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历史轮回中解救过来。因此,在我国当前人治思想和人治思维仍然比较严重的情况下,过分强调德治,某种程度上就是为人治招魂,为专制辩护。

三、实现依法治国的实践途径——必须在全社会树立起宪法和法律至高无上的权威性

我国长期受人治思想影响深刻,以至于在从封建制度向现代民主制度的转型过程中,步履艰辛,时而向前,时而完全停滞,甚至倒退。这种状况的出现,固然有文化、社会等深层次原因,但没有在全社会形成对法律的信仰,是其根本原因。

让民众信仰法律,首先要推崇宪法,树立宪法的权威。宪法是万法之法,是一切法律法规的根系和源泉。没有对宪法的尊重,就没有人权;让民众信仰法律,还要在全社会建设新的法治文化。当法治理念在全社会形成,随着时代的延续和代际的接力,法治文化就会悄然成型,如此,则依法治国就会成为全民族的意识和追求,贪污腐败必将大幅度减少,勤政爱民就会成为社会时尚。

参考文献:

[1] 唐双娥:《法治中国建设评价实践的源流、经验与展望》,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7月第28卷第4期。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篇4

您好,我是西北师范大学的一名学生,现在在做一个关于腐败现象的调查报告,麻烦您抽出几分钟的时间完成以下调查问卷。

1、您的出生年份是

A.1990年及之后 B.1980~1989 C.1910~1979 D.1960~1969 E.1959年及以后

2、您的学历是

A.小学及以下 B.中学或中专 C.高中或高专 D.大学本科或大专 E.大学以上

3、您对政治上的贪污腐败现象关注吗 A.十分关注 B.关注 C.一般 D.不关注

4、您认为下列哪些行为应属于腐败行列(多选)

A.利用职务便利帮助个人或企业,事前或事后接受其赠送的金钱

B.利用职务便利帮助个人或企业,事前或时候接收其赠送的礼品如名车名表等

C.利用职务便利为自己或亲朋好友谋取一定利益

D.利用公款吃喝玩乐

E.受领导的指示或暗示而为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

5、以上行为只有超过一定额度才算是贪污腐败,请你填写您认为的额度大约是 A.千元及以上 B.万元及以上 C.十万元及以上 D.百万元及以上 E.千万元及以上

6、您认为中国贪污腐败现象在全世界看来程度如何

A.对吃我没有什么概念 B.非常轻 C.不太严重 D.不算好也不算坏 E较严重

7、您认为造成我国政治腐败的原因是什么(多选)

A.检查整治不力 B.社会风气不好 C.官员个人素质不高 D.薪资待遇差 E.法律体制不完善

8、您认为今年来政府对贪污腐败现象的打击效果如何

A.立竿见影效果显着 B.效果良好 C.效果一般 D.没什么效果只是清扫了一些皮毛而已

9、如果您成为政府官员,您认为自己是否会有贪污腐败行为(多选)

A.肯定会 B.如果周边官员都贪污腐败的话我也会 C.因为上级或无可的人情压力等,可能会有贪污腐败行为 D.大贪不敢,小贪可能会有 E.肯定不会

10、您认为如何才能有效遏制贪污腐败(多选)

A.加大惩罚力度,对贪污腐败分子严惩不贷 B.加强公务员自身素质建设,提倡廉洁修身的风气 C.加强舆论和群众的监督,赋予舆论和群众更多监督权力,并为其监督提供便利 D.提高公务员薪资待遇 E.改革体制,如要求公务员公开自己的收入来源

第1题

A.64.5%的人 B.19%的人 C.10.5%的人 D.4%的人 E.2%的人 因为是在西北师范大学周围做实验报告,所以大部分也是学生,这是这份调查报告的局限性。现在学生接触信息,方式多了,他也会有自己的观点和思想,通过这次的调整问卷,可以看出我们的报告还是有针对性和准确性的

第2题

A.25% B.8.5% C.44.5% D.45.5% E.10% 学历都普遍较高,虽然学历不能说明人的学问,素质高低,但此次调查进行顺利分不开 第3题

A.25% B.47% C38.5% D.18.5% 大部分人对政治贪污腐败现象都比较关注,贪污腐败的毕竟对社会来说还是比较敏感 第4题

A.有99%人选

B.有64.5%人选

C有89%人选

D.有48.5%人选

E.有25.5%人选

第5题

A.5% B.19.5% C.21.5% D.34% E.20%

第6题

A.9.5% B.19% C.21% D35.5% E.15%

第7题

A.有98%人选

B.60%人选

C.有39.5%人选

D.15.5%人选

E.49%人选

第8题

A.21% B.28.5% C.30.5% D.20%

第9题

A.有51.5%人选

第10题

A.有65.5%人选 B.有87%人选

C.有62.5%人选

D.有84.5人选

E.有48.5%人选 B有93.5%人选

C有81.5%人选

D有25.5%人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篇5

一、单项选择题(共10分)

1.中国现代史上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是()

A.戊戌变法 B.新文化运动

C.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D.五四运动

2.建国后,中国共产党提出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会议有()

①遵义会议 ②中共七大 ③中共八大 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的标志事件是()

A.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 B.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C.中共“八大”的召开 D.中共“七大”的召开

4.下列有关中共八大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比较,正确的一项是()

①都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 ②都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社会生产力路线方针 ③都为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④会议的路线、方针、政策都在实践中得到坚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5.中国共产党党史上有两次重大、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事件,一次是遵义会议,另一次是()

A.七届三中全会 B.八届三中全会

C.十一届三中全会 D.十二届三中全会

6.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经过几次变革,而属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变革是()

A.人民公社 B.土地改革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农村合作化

7.大革命失败以后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1978年以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两者的根本共同点是()

A.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C.坚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 D.坚持民主集中制

8.1982年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6年,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此后又通过了《义务教育法》《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文件。这说明,经过文化大革命,人们更加认识到()

A.要集中不要民主 B.民主和法制的重要性

C.社会生活中有无法律并不重要 D.需要靠道德的力量来维持

9.“发展才是硬道理”、“特区姓‘社’不姓‘资’”的观点出自()

A.马克思主义 B.列宁主义

C.毛泽东思想 D.邓小平理论

10.下面属于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的改革事件是()

A.戊戌变法 B.商鞅变法

C.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 D.三大改造

二、组合列举题(共15分)

1.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对应的事件

(1)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引起全国上下不满的方针是

(2)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和政府实行的政策是

(3)我国城市改革的重点是

(4)进一步解放了人们思想的事件是

(5)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的原则是

(6)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新阶段的是

2.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对应的会议名称(5分)

(1)成为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是

(2)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

(3)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是

(4)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

(5)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

3.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对应的人物(4分)

(1)十一届三中全会形成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

(2)1980年中共中央决定给予平反的人物是

(3)中共十四大形成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是

(4)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站起来的人是

三、史料辨析题(共20分)

1.阅读下列材料(11分)

材料一: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的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维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材料二:联产承包责任制采取了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原则,使集体优越性和个人积极性同时得到发挥。

──《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1983年1月)

材料三:(1978年后)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连年获得丰收。农民高兴的说:“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请回答下列各问: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召开的?(3分)

(2)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什么伟大决策?(2分)

(3)材料二中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在哪个方面改革实行的政策?(2分)

(4)材料三提到“(1978年后)农民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连年获得丰收。”,你认为原因是什么?(2分)

(5)从材料一到材料三的变化,你有什么思想上的认识?(2分)

2.阅读下列材料(9分)

材料一 东方红,太阳升,……他为人民谋幸福,呼儿咳呀,他是人民大救星。

──选自歌曲《东方红》

材料二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选自歌曲《春天的故事》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歌颂的“大救星”是谁?他在中国革命中有哪些功绩?(2分)

(2)材料二中的“老人”是谁?人民是怎样称呼他的?他怎样称呼自己?他有哪些主要功绩?(4分)

(3)这位“老人”在党的领导集体中处于什么地位?(1分)

(4)材料二中提到的“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请问这一年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一事件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

四、综合探究题(共15分)

1.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事件是什么?此事件的主要内容和重大历史意义分别是什么?

2.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所以党始终把发展社会生产力放在第一位。请你结合中共八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和中共十三大的相关史实,指出党和政府为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作出了哪些努力?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2.D;3.B;4.D;5.C;6.C;7,C;8.B;9.D;10.C。

二、组合列举题

1.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对应的事件

(1)“两个凡是”的方针(2)改革开放

(3)国有企业的改革(4)邓小平南方讲话

(5)四项基本原则(6)邓小平理论

2.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对应的会议名称(5分)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2)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共十二大)

(3)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共十三大)

(4)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共十四大)

(5)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共十五大)

3.根据下列提示写出相对应的人物

(1)邓小平(2)刘少奇

(3)江泽民

(4)毛泽东

三、史料辨析题

1.(1)历史背景:粉碎“四人帮”以后,人们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中的错误,要求平反冤假错案;当时中共中央的主要领导人仍然坚持“左”的指导思想,提出“凡是毛泽东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等,即“两个凡是”的方针。这引起全国上下的不满;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做了思想准备。

(2)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3)在农村实行改革的政策。

(4)因为在中央的指导下,我国农村逐步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农民积极性被大大调动起来了。

(5)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是正确的。自从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得到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由此可见改革开放是我们国家的强国之路。

2.(1)毛泽东;他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2)邓小平;他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说他是人民的儿子;功绩: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随着这一思想的发展,逐渐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在党的十四大确定了它在全党的指导地位。邓小平同志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他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3)第二代党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

(4)邓小平视察南方的讲话;这个事件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综合探究题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主要内容:1这次会议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2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3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中共八大:八大指出,当前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篇6

主义制度三者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总体性概念,它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统率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位一体”的有机统一整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分别立足于政治、实践、理论、制度规范等领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作的整体诠释,就其功能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 这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拓和奠基之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是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提,作为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加以阐述,形成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旗帜统领下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框架,为我们从整体和学理上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一个崭新视角。一、三者的内在共性

第一,世界观、方法论一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都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都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自身的理论基础,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都遵循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理想与现实相统一,即党的最高纲领与党的最低纲领相统一的基本原理,都始终根植于、立足于代表人民利益的政治立场,都遵循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世界观和方法论层面的一致性决定了三个概念的内在本质属性和价值取向,也是三者能够相互贯通、形成统一整体的根本依据所在。

第二,目标指向一致。无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还是制度,三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指向,即: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充分调动广大人民发展社会主义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巩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指向的一致性,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重维度具有共同的努力方向和目标指向,避免中国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曾经出现的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挫折,从而确保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始终沿着既定的方向前行。

第三,实践基础一致。30多年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共同的实践基础,来自实践的需求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旗帜确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断向广度和深度拓展,并成功地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制度。党的每一次重大的理论创新、每一次制度的发展与完善,都是基于道路的具体实践,基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求。实践的需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制度形成、发展的动力源泉。

第四,理论品质一致。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理论品质,这一品质也集中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三重维度的理论展开中。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过程是一个不断与时俱进的过程。这一道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同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是随着改革开放战略的横向和纵向展开而逐步发展并完善起来的。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的发展过程,充分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制度层面的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也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可见,正是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在继承前人的同时又能突破陈规,在排除各种错误倾向干扰的同时又能吸取各种失误的教训,不断解决新课题,开拓新境界。、三者的区别

科学社会主义在形态上是理论、道路和制度的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样是道路、理论和制度的“三位一体”。这三者是有区别的。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注重的是“实践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本质上是指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根本目标的实践路径,因而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中是路标。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注重的是“理论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我们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是中国发展进步的理论引导,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中是方向盘。我们既要反映当代中国实践发展的新要求和理论研究的新成果,进一步丰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又要从本质上深刻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逻辑、内容逻辑和发展逻辑。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注重的是“制度保障”。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成果最终都应固化下来,成为一种制度,只有形成一种制度,才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才能避免左右摇摆,也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得到有效保障。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表明我们已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状态,进入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基本规律的自觉状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保障我们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指引的正确方向前进的规则体系,因而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应对各种严峻挑战、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维护国家和平统一的制度保障。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中是保障沿着正确路标和方向行进的规则体系。这一规则体系的实质是正确处理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关系,以及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十种基本关系”,以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顺利进行。三、三者的内在逻辑关联 如前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者之间具有诸多理论共性,正是这些理论共性使得三个理论维度展开的理论成果能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概念所维系、所联结。不仅如此,由于存在诸多理论共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之间还形成了紧密的逻辑关系,彼此有机统一、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相互验证。

第一,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我们党在新时期实践探索的新成果,是相对于社会主义的不同道路而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在

新时期理论探索的新成果,是相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而言的,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制度形态展现,它是相对于其他不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而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伟大旗帜之中,且是以具体的实践来体现,以最终实践的结果并且经由高度理论化的抽象来展现。道路和理论体系是旗帜的现实表达,它们分别从实践和理论层面丰富了旗帜的内涵。如果说,旗帜强调的是方向性,道路强调的就是实践性,理论体系强调的便是指导性,制度强调的便是科学性,它们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统一于建设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过程。

第二,相互依存。道路、理论、制度三者之间联系紧密,相互依存。其一,道路的具体实践为理论体系的形成、丰富和发展提供了鲜活的素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开放的理论体系,十分注重吸取和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基本经验,并使之成为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无论是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还是科学发展观,三大理论之所以具有不同的理论重心和阶段性特征,主要原因在于它们都是总结不同时期中国现代化实践的理论成果,反映了不同时期中国发展道路的现实需求。其二,理论体系为具体制度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设计离不开理论的指导,但这一理论必须基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本质规定性、立足中国现实国情,符合上述要求的理论只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下,我们党设计出颇具中国特色的制度体系。

第三,相互促进。一方面,理论指导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规定、价值目标和发展方向,这一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拓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注意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在理论指导下进行社会主义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探索。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的每一个关口的突破,都离不开理论上的思想解放和观念创新。正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中国才能在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取得令世人瞩目的巨大成就。而且,随着理论体系的发展和完善,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就会更加显著地展现出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阔。另一方面,实践推动理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鲜活的实践经验,对实践经验的概括成为理论创新的基本途径。而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探索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诸多理论或实践上的难题,对这些难题的破解深化了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对这些规律的科学归纳和提升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制度的发展和创新。鉴于此,习近平同志指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实践,又要在伟大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者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就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始终高高飘扬。

第四,相互验证。所谓相互验证是说不同的理论维度所展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整体的多个面,或谓之不同表现形态。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而言,道路以实践形态表现理论体系和制度,理论体系和制度是以科学化的理论形态表现道路。创新实践中包含了理论的指导和制度的规定,理论体系和制度中又包含了对道路探索经验的总结和提炼。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高度综合和统一,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熔铸为中国特色社会主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篇7

1840年鸦片战争后, 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曾经创造了灿烂文化、为人类文明作出过重要贡献的中华民族被甩在了世界发展大潮的后面。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呼唤着社会变革;实现社会变革, 必须具有代表中国社会前进方向、能够引领中国社会进步的先进的阶级力量。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个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的彻底的民主主义革命, 才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什么样的阶级力量才能肩负起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领导责任呢?在鸦片战争之后的近百年时间里, 从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到孙中山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 都未能把中国从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悲惨境况中解救出来。只是在中国工人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后, 中国革命才掀开了崭新的一页。历史证明,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救国于危亡、救民于水火的领导责任历史地落在了中国共产党的身上。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自从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引和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中国革命的面貌就峰回路转, 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在斗争中逐步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这种新民主主义革命本质上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以社会主义为发展前途的。1949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告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统治的结束。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彻底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饱经苦难的中国人民, 从此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中国的现代化从此有了社会制度的基本条件。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这就是近现代中国史的一个根本结论。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新中国成立后,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为从中国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艰辛的探索, 形成了许多宝贵的思想成果, 在短短十几年内取得了旧中国几十年所不可能有的建设成就, 为中国的现代化打下了重要的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我们党义无反顾地带领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的新征程, 同时开始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探索、新思考。1982年在为党的十二大所作的开幕词中, 邓小平同志强调:“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走自己的道路,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是我们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时代命题。改革开放30多年来, 中国的发展, 我们党的全部理论创新和实践活动, 就是围绕这样一个鲜明的主题展开的。这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无比生动的、辩证发展的进程, 是一个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的过程。正是这样一个历史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

30多年来, 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幅提升。2008年我国GDP已经超过30万亿元, 居世界第3位, 比1978年的世界第10位上升了7位, 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的份额从1978年的1.8%上升到2007年的近6%。30年间GDP年均增长9.8%, 较之世界经济平均增速3.0%快3倍多。按照世界银行标准, 我国已由低收入国家跃升至世界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我们不仅在经济建设上创造了令世界瞩目的“中国奇迹”, 而且在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上也取得了巨大进步, 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国际地位不断提升, 社会主义的中国以前所未有的雄姿屹立在世界东方。

20世纪90年代后, 社会主义运动在全球陷入低潮, 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却“风景这边独好”, 展现出勃勃生机, 吸引了越来越多人们的目光。近几年来, 国外舆论界和学术界关于“北京共识”、“中国模式”或“中国经验”、“中国发展道路”的议论十分热烈。中国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已经并将继续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发展中国的惟一正确的道路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 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代表了中国先进生产力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方向, 体现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要求, 因而能够把13亿人民凝聚起来, 在党的领导下万众一心地创造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追求消灭阶级压迫、消灭剥削制度的“大同世界”, 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是人类社会憧憬的理想。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奥秘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 描述了未来新社会的基本特征, 作出了“两个必然”的科学论断, 指出社会主义经过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终将战胜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 社会主义作为崇高的理想和科学的理论一直鼓舞并激励着工人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被压迫人民, 社会主义实践尽管在曲折中发展但已经显示出不可战胜的生命力, 极大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毫无疑义, 社会主义在其发展进程中要吸取迄今为止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 包括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文明成果。但是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科学, 之所以区别于资本主义, 有着其固有的质的规定性, 有着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 清醒而又坚定地坚持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整个国家和事业发展的领导, 坚持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坚持实现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坚持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正因为这样, 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才能得到亿万中国人民的拥护, 才能从本质上代表中国人民的利益, 不断给人民群众带来福祉;我们才能从容应对各种风险考验, 显示出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伟大力量。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发展的命根子, 中国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不容改变, 中国过去没有、今后也决不会走改弦更张、改旗易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了科学社会主义以鲜明的中国特色, 因而能够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大地上真正活跃起来, 创造性地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列宁早就指出:“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 这是不可避免的, 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在中国这样一个13亿人口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 必须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 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 着眼于解放和发展中国社会生产力, 着眼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 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形成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布局, 形成了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科技、外交、祖国统一、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的一整套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相适应的方针原则和政策制度, 形成了“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所有这些, 都体现了鲜明的实践特色、时代特色、中国特色, 是植根于中国大地现实土壤中的活生生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研究 篇8

关键词:党的十八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6-0001-02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这句话振聋发聩、掷地有声,简明而又鲜明地向党内外、国内外宣示了我们党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重大问题。我们举的旗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我们走的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什么要走这条道路,因为封闭僵化的老路走不通,改旗易帜的邪路不能走,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是人间正道,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一、封闭僵化的老路走不通

所谓封闭僵化的老路,主要是改革开放前的传统社会主义道路,也包括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曾多次强调,不能走“回头路”,这个“回头路”就是过去我们曾经走过,但是没能成功的老路。

当前,国内的确有一部分人想回到那条老路上去,他们对当前贫富差距拉大、诚信缺失和消极腐败等现象,简单地归咎于改革开放,归咎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留恋改革开放前的年代。客观地说,新中国建立后,面对“一穷二白”的国情现状,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注重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适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造的道路。党的八大前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有益尝试,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促进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遗憾的是1958年至改革开放前,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遭到严重挫折。我们党在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上忽视或淡漠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根本观点,片面夸大人的意志和主观能动作用,在指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犯了一系列“左”的错误:经济建设上急躁冒进;体制建设上急于求成;政治建设上阶级斗争扩大化,致使国民经济遭受严重破坏,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

在那个年代,物资匮乏,人民生活很艰难,买什么东西都要票,这就是所谓的票证经济。买肉要肉票,买粮要粮票,买布要布票,买个糖果瓜子需要等到春节发了副食品票才能买。如果没有票,有钱也买不到东西。本来某些地区是产粮区,但那里的农民却需要吃国家的返销粮,连温饱问题也解决不了,这意味着高度僵化集中的老路已经到山穷水尽的地步。这才有了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冒着巨大风险,分田到户,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顺应人民的要求,果断地把工作重心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带领人民选择了改革开放之路,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造了让世界刮目的“中国奇迹”。当然,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负面因素确实造成了一些不尽人意的问题,有些矛盾和问题还比较突出。但这些都是发展中的问题,也需要靠发展来解决。改革开放前思想僵化、社会封闭带来的后果是沉痛的,教训是深刻的。这些后果和教训从反面告诉我们,僵化封闭的老路注定走不通,必须另辟新路。

二、改旗易帜的邪路不能走

改旗易帜的邪路,主要是指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即全盘西化,放弃共产党的领导,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多党制,走资本主义道路。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是与本国实际分不开的。没有一个所谓的标准模式,就连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也不是整齐划一地实行同一种政治制度。英国、法国、美国、德国等同属资本主义国家,但制度模式各不相同。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指出:“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习近平总书记用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的语言说明了一个道理:什么是好的发展道路,符合本国国情的道路就是好的发展道路。同样的发展道路,对一个国家可能是福音,对另一个国家可能就是灾难。不顾本国实际,盲目照搬他国道路,其结果必然是一场悲剧。苏联就是前车之鉴。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戈尔巴乔夫上台。面对苏联发展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以戈尔巴乔夫为代表的“改革派”认为,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进而对社会主义道路产生怀疑。在这一错误思想指导下,苏联踏上了一条通向资本主义的道路。他们天真地认为,只要取消了社会主义制度,代之以资本主义制度,苏联将得到美国的认同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大量援助。于是,苏联这个曾经的超级大国,自动缴械,分崩离析,轰然倒塌。独立后的俄罗斯更是以放弃共产主义信念和社会主义制度为代价,走上私有化道路,以为自己搭上了通往民主、富强的幸福快车。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苏联解体前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曾许诺只要俄罗斯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就给予大量的财政援助。老布什总统答应给予俄国240亿美元的援助,克林顿总统也曾答应给420亿美元,美国还发动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向俄罗斯伸出援助之手。但是,在苏联改旗易帜后,美国等西方国家承诺的援助,绝大部分没有兑现。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从美国那里得到的援助平均每年仅七亿多美元,还要拿出三分之二用于削减能够威胁美国的核弹头和洲际导弹。为了彻底搞垮俄罗斯,美国为俄罗斯开出了一副“灵丹妙药”——“休克疗法”,结果俄罗斯只休克,无治疗,连续“休克”二十年,由一个可以与美国相抗衡的超级大国,“休克”成一个国力衰弱的二流国家。

美国前国务卿布热津斯基在苏联解体后曾经这样幸灾乐祸地说:“现在,俄罗斯是一个贫穷的、原始的国家,除了几个城市外,俄罗斯很像印度。”俄罗斯学者更是直言不讳地说,叶利钦时期的转型“是一条通向灾难的道路”。除了少数东欧国家外,多数国家在转型初期都遭遇了类似俄罗斯的困境。比如说国家分裂,一个苏联分裂成15个国家,南斯拉夫更是四分五裂,饱受战乱动荡之苦,国家领导人作为“战犯”被国际法庭审判。就连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劳动者素质较高的俄罗斯在经济复兴之路上也如此艰难。如果中国走上这条邪路,其结果令人不寒而栗。

苏联、东欧的教训告诉我们,改旗易帜的邪路是一条自我毁灭的不归路。所以邪路不能走,我们要走正路。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唯一选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近代中国发展的必然选择。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付出最大牺牲而探索出来的道路。什么是最大牺牲?就是能够付出的我们都已经付出了。之所以最终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为什么这样讲?因为在选择社会主义之前,我们也曾尝试过其他道路,但无一例外都走不通。从1840年到1949年,一百多年中我们至少走过四条不同的道路,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

第一条是农民革命道路,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是代表,结果以失败而告终。第二条道路是洋务运动,清王朝为洋务运动经营的海军建设,投入了一亿两白银,结果甲午战争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洋务运动最后以失败而告终。第三条道路就是戊戌变法,企图效法日本的“明治维新”变法图强,结果只搞了百日而失败。第四条道路就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尽管推翻了封建帝制,但并没有使中国摆脱落后挨打的悲惨命运。

近代中国曾经在黑暗中摸索,选择过其他一些道路,结果都没走通,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六十多年来,几代中国共产党人接续探索,终于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历史证明,唯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只有3 645亿元,在世界主要国家中位居第10位。人均国民总收入仅190美元,位居世界最不发达的低收入国家行列。2010年我们成功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2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519 322亿元,2012年我国人均GDP达到了6 10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我国已经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1978年以前,中国外汇储备从未超过十亿美元,2012年我国的外汇储备达到3.31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一。

有学者分析,当前的国际关系中正在呈现三个中心:金融危机的中心在欧洲,全球动荡、局部战争的中心在中东,特别是叙利亚,全球经济增长的中心在东亚特别是中国。三个中心,不仅是对世界发展现状的描述,也是对过去这些年这些国家、地区发展成绩的一次评判,更是对未来这些国家、地区发展趋势的一种前瞻。只要我们牢牢抓住并充分利用好战略机遇期,妥善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和平发展,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党的十八大所提出的宏伟目标。所以我们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经展现出光明前景。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伟大成就,赢得了世界“中国奇迹”、“中国经验”、“中国模式”等广泛赞誉。曾经提出“历史终结论”的美国学者福山,也修正了自己的观点,认为:“‘中国模式的有效性证明,西方自由民主并非人类历史进化的终点。人类思想宝库要为中国传统留有一席之地。”英国广播公司的一篇文章这样解读:“世界正越来越多地被中国改变。如果说在过去两个世纪,世界看西方;那么将来会呈现的是,世界看东方。”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我们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才更加接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总之,历史和现实、国内和国外的大量事实雄辩地证明,老路邪路都是死路,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希望之路,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唯一选择。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篇9

中国改革道路的主要特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重大意义(上)

段治文

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一、中国改革道路的主要特征

下面我们讲第一章的中国改革道路的主要特征。接下来我们对中国改革道路的主要特征进行一个分析,我们想从两个方面分析,一个就是渐进性改革;第二个特征就是以阶段体制改革为突破口,逐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这样两个方面来谈谈中国改革道路的主要特征。

(一)渐进性改革与俄罗斯的激进改革

在讲渐进性改革的道路的时候,我想跟俄罗斯进行比较,中俄改革道路的比较,中国所走的道路实际上是先行为,后立法的道路,俄所走的道路是先立法后行为的道路。我觉得在中俄改革道路的进行比较的时候,我们先对俄罗斯的改革的历程做一个了解。从苏联到俄罗斯的改革我觉得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最早1953年以后赫鲁晓夫开始的改革,这个时期的改革总概括没有实质性的改革,或者讲他所以无法实质性的改革,或还有一个背景就是我觉得他是不知道如何改革,仍然没有实质性的改革,1953年斯大林去世以后,赫鲁晓夫开始之后想改革,但是不知道怎么改革,其实我们前面讲话邓小平的改革过程当中面临一个首要的问题就是如何评价历史、评价前人的贡献?如何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当时成了能否推进改革形成历史合力的一个重要的背景,首要的问题,赫鲁晓夫也是一样,赫鲁晓夫当时如果说要改革的话,意味着前人是有错的,如果前人没有的话那就不需要改革,继续推进就行,如果前人有错了你要改,但是你怎么评价前人?所以当时赫鲁晓夫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我觉得就是全盘否定斯大林,这样一种全盘否定斯大林做法,它导致的后果,他和邓小平相比,我们可以看到邓小平是科学的、实事求是地评价毛泽东,这形成的后果就是统一的思想,形成了稳定的社会,推进改革,但是赫鲁晓夫是全盘否定斯大林,这首先导致支持斯大林的人就反对,所以你无法改革下去,导致思想混乱。

1956年2月24日深夜,这一天是苏共20大结束的一天,中央委员都还没有走,在这一天深夜,赫鲁晓夫把这些中央委员又重新招集起来,开了个秘密会议,做了秘密报告,在易知堂

这个秘密会议上面,赫鲁晓夫是全盘否定斯大林,它导致的就是很多人思想混乱、精神崩溃,甚至有当场晕倒,还有猝死,这种做法其实是很不合时宜,我觉得赫鲁晓夫这个缺乏一中领袖的素养,也就是说如何尊重历史,他采取的做法就是否定历史,否定历史的做法,导致的后果是思想混乱、精神崩溃,很多人对斯大林是很敬仰的,他白天是伟大的领袖、伟大的导师,结果到了深夜一无是处了,所以这个时候已经受不了了,导致的后果就是精神崩溃,波兰总书记当时晕倒第二天就没起来,所以在这个情况不,我觉得赫鲁晓夫想改革,但是不知道如何改革,它这种做法导致的后果就是思想混乱。

后来的勃列日涅夫,特别是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这都是教老人政治,后来也就没有真正的改革,但是我们要讲苏联到俄罗斯的改革历程的时候,我们必须要把1953年以后,赫鲁晓夫开始的改革做为第一个阶段。

然后这样就进入第二个阶段,1985年以后戈尔巴乔夫开始的改革。到1985年时候,苏联全社会可以说是社会上下都认为要改革,都觉得应该改革。在这样的情况下,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后,他说改革就改革,他也是有问题,这个问题在哪里?戈尔巴乔夫事实上对苏联真正的问题在哪里还没有很好地研究清楚的情况下说改革就改革,于是导致的内部三大派形成极力的争论,戈尔巴乔夫是新官上任三把火,如果你真是新官的话,新官上任首先要做的工作是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基础上面三把火,戈尔巴乔夫实际上是缺乏调查研究、把握国情的这么一个阶段,直接就三把火,所以这个时候说改革就改革,导致内部极力的争论,形成三大派:

第一派就是传统派,传统派以当时的苏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利加乔夫为代表,利加乔夫这一派改革的主张实际上延续了前面赫鲁晓夫以来的这一派,就是没有实质性的改革,仍然忠实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你只要忠实于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就很难改,因为我们原来就是照搬马克思本本才导致的苏联模式,所以这个没有实质性的改革。

与传统派截然不同的一派就是激进民主派,当时以叶利钦为代表,叶利钦的改革主张就是两个特点,一个是激进,一个是民主,非常激进。

叶利钦的改革主张概括起来讲,首先根本放弃传统的政治经济制度,实行西方民主制度。在西方的民主制度的保障下,实行根本的经济改革。所以他这里面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激进,根本放弃休克疗法,然后根本的经济改革,所以很激进,但前提是民主,首先建立西方的民主制度,所以叶利钦的改革主张就是这样一种激进民主派。

第三派就是主流派,戈尔巴乔夫为代表。戈尔巴乔夫这一派的改革主张其实一开始的时候跟我们中国也有点相似,他的主张就是保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不变,共产党执政和

易知堂

社会主义方向不变,在这个前提下面引进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精华,这个改革主张其实跟中国还是有些相似的。但是问题是戈尔巴乔夫对苏联的问题空间在哪里,以及对苏联阻力很大的这种状况他是准备不足,所以要内部三派激烈争论的过程当中,最后戈尔巴乔夫就从他原来的改革主张退了,退到哪里去?退到叶利钦那里去了,三派激烈争论叶利钦取得了胜利。

激进民主派叶利钦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我觉得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就是得到上层社会的认同,就是得到戈尔巴乔夫这一派的认同,第二个原因就是得到社会下层的认同,所谓得到社会下层的认同,那是因为叶利钦可以说在当时他非常清楚苏联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大家对传统的政治经济制度很不满,传统的高度集权、高度计划、搞等级制度、搞特权这种状况已经很不满,没有了公正,所以叶利钦的切入点就是从民主保证公正这个角度出发,这就赢得了广大民众的支持,所以叶利钦的改革主张深受广大民众的支持,他的演讲又很有煽动性,他说只要你们支持我搞民主,我就可以保证大家的公平、公正,只要大家支持我搞民主,我可以保证大家的经济发展、生产力发展、生活水平提高,能够保证大家明天空荡荡的货架上面摆上琳琅满目的商品,所以很有煽动性、很在诱惑力,所以最后广大民众都支持叶利钦,只要你讲民主,那时候就是这个倾向,整个潮流就是只要讲民主大家都支持,所以广大民众支持,然后叶利钦以得到社会上层的认同,主要是戈尔巴乔夫的认同,尔巴乔夫为什么会认同到叶利钦那里去?我觉得就是戈尔巴乔夫对苏联的问题没有很好地研究,遇到阻力之后他不知道怎么办,所以就退了,退到受到广大民众所支持的叶利钦那里去了。

在1990年的时候,戈尔巴乔夫就退了,1990年的时候戈尔巴乔夫实行了三大举措,也就为自己的下台铺不平了道路,第一个举措是1990年2月份实行多党制,就开始党禁开放,放弃了共产党执政的领导,修改宪法,取消宪法当中的共产党执政的保障的条款,所以实行了多党制,多党制之后。紧接着又实行了总统制,然后多党制实行了,总统制实行了,于是就要开始选举,戈尔巴乔夫实行了第三大举措,就是直接的差额选举,就是大家一人一票,直接的差额选举,所以就为叶利钦走进克里姆林宫铺平了道路,这样最后叶利钦取得胜利,第二个阶段的改革到最后苏联社会主义苏联被告改没了,没有戈尔巴乔夫,就没有叶利钦,没有戈尔巴乔夫实行这三大举措他叶利钦不可能走进克里姆林宫,所以第二个阶段的改革到最后改到了苏联的解体。

苏联到俄罗斯的改革进入第三个阶段就是1992年1月2号叶利钦开始的改革。叶利钦实行的改革就是休克疗法,激进民主,他这种做法实际上犯了一个错误,我觉得和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是一样的错误,如果说赫鲁晓夫是否定历史的话,戈尔巴乔夫就是漠视历史,对

易知堂

苏联的问题没有很好的研究历史和国情,他是漠视历史;叶利钦则是更极端,就是放弃历史。休克疗法,所以叶利钦采取的是根本放弃传统的政治经济制度实行民主制度,然后实行完全自由主义市场经济,1992年1月2号先立法后行为,叶利钦的改革几乎是一天时候就完成了,1月1号是元旦,所以他规定从1月2号开始三大改革举措。

第一,贸易自由化,从这一天开始,完全自由主义市场经济,自由贸易开始。第二,价格自由化,从这一天开始,国家再也不来插手、不来定价,定任何价格都可以,只要卖的出去,所以价格自由化一天时间开始。第三,快速私有化,也是1992年1月2号一天时候就完成了,也就是规定凡是1992年1月2号已经出生的人,不管男女老少都可以到政府去领10000卢布的国有资产认购券,然后你拿着这10000卢布的国有资产认购券可以认购任何国有资产,一天时间就解决了,至于你领没有领那是另外一回事情,反正1月3号出生的是没有的,快速私有化,一天时候就完成了,一开始的时候广大民众非常支持叶利钦的改革主张,是叶利钦兑现了自己的诺言,很公正,每人10000卢布。但事实上叶利钦三大改革几乎是同一天就带来了三大危机,第一,通货膨胀、物价飞涨、货币贬值;第二,投资萎缩、经济衰退;第三,更为严重的社会不公正开始了,也就是说在这个过程当中,表面上看起来每人10000卢布,可以认购任何国有资产,看起来很公正,但是在高度的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的情况下,老百姓一生的积蓄一夜之间化为乌有,更不要说10000卢布了,从此开始工人没有工资、教师没有工资,70%的人开始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所以一下子导致这么个结果,而另外30%的人里面又出现了大量的富翁,而这些富翁不是别人,正是原来那些高级的官僚,利用手中的职权在这样一种极速的变化过程当中攫取了大量的国有资产,迅速成为俄罗斯的富翁,所以这样两极分化就开始了,更为严重的社会不公正开始了。当时有很多书的材料都描写,当时俄罗斯一下子出现了很多的富翁,在世界上那个别墅里面都可以看到俄罗斯商人的影子,他们出手大方,让西方那些大老板简直想不通,社会主义苏联怎么一下子出现那么多的富翁?那么有钱,出手大方。

所以在这样的过程当中,整个俄罗斯的改革到最后走向了两极分化,70%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而30%的人里面又出现了大量的富翁,这样的社会肯定是要动荡,所以先立法后行为激进性的俄罗斯的改革导致的后果就是社会动荡。社会动荡之后无法控制,一开始的时候叶利钦想重新集权,但是叶利钦要重新集权人们是不答应,因为叶利钦曾经是打着民主、公正的旗号,大家选举他上来是要你搞民主、公正的,那么你要走总统集权的道路大家是不答应,但是俄罗斯很清楚,这个时候需要强权,社会要稳定,但是叶利钦是无法承担起这么一个使命,所以大家呼唤权威、寻找权威,后来据说找到了,就是普京。

易知堂

普京2000年一上台我就讲,我认为这个人注定是要有所作为的,因为俄罗斯需要他,这个时代需要他,普京后来怎么做?我觉得后来的做法跟我们邓小平的做法还是很相似的,他就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所以后来普京的复苏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那两手?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稳定,这就是我们中国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一个基本的含义,要抓稳定,像中国就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抓了四项基本原则、党的领导、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在社会的稳定前提下面才能够发展,所以发展的前提是稳定,邓小平经常强调,稳定压倒一切,普京之后实际上也是一样,抓发展,抓稳定,但是普京要抓稳定这是很难的,因为叶利钦搞了多党制,一夜之间产生了几十个政党,四五十个政党,这个时候他要抓稳定就是抓强权,要抓强权,要抓自己的权威必须要整顿党派,普京在这个问题上面后来把整顿做的非常好,树立了自己的权威,四五十个政党现在整顿成为四五个。俄罗斯的事情跟中国不一样,中国的。同时还抓民族问题,俄罗斯的事情跟中国不一样,中国的民族问题不存在,如果了解历史的人都会清楚,中国历史上面从来就没有过民族危机,任何民族来统治中国都可以融汇了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面,使得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几千年延续不衰,这是世界上唯一的,所以中华文化里面内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实际上是很强的,只不过现在没有到危机的时候我们体现出来,我们今天一些民族问题也严重,台独、蒙独、藏独、疆独这些问题也很多,但这些问题的背后不是中国的问题,可能还主要是西方势力支持的问题,只在西方势力不支持它就没有气候。

所以普京要抓稳定就要抓民族问题,还有抓车臣问题,普京甚至自己亲自驾驶飞机去攻打车臣,所以树立了自己的权威,在这个过程当中,普京的做法应该说是稳定抓住了,最后这几年经济发展比较稳定,达了5-6%的发展速度,所以普京的时候才复苏。

前面从赫鲁晓夫到叶利钦的改革的过程当中我如果总结一下,我觉得跟中国的比较有这么两点,总的来讲俄罗斯是走了一条政治浪漫主义的“模仿制度变革型”改革道路,我觉得这里我提出两个词,一个“是政治浪漫主义”,一个是“模仿制度变革”,这两个词用在这里还是很合适的,政治是不能浪漫的,浪漫就是做的很极端,让人家出其不意、印象深刻,很感性,缺乏理性,但是政治是极其理性的东西,那我觉得赫鲁晓夫很浪漫,说否定斯大林一夜之间就否定了,戈尔巴乔夫也很浪漫,一上台说改革就改革,叶利钦就更浪漫,改革一天时间就完成了,所以这个充满着政治浪漫主义的做法最后只能休克疗法,休克疗法根本放弃传统的制度之后,只好模仿制度变革,就是照搬西方,我觉得从赫鲁晓夫的否定历史到戈尔巴乔夫漠视历史,再到叶利钦的放弃历史,缺乏的就是政治的理性态度,科学的、理性的历史发展的观念。

易知堂

中国是从国情出发的“创新制度变革型”改革道路,中国的这条道路我觉得就是创新的道路,中国行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是一条创新的道路,这上创新的道路源于哪里?源于从历史国情出发,尊重历史、尊重国情,你只有从自己的国情出发,你就是创新,因为人家的国情跟你不一样,所以从国情出发的“创新制度变革型”改革道路。其实前面我们讲到了,邓小平对待毛泽东的评价的问题,1956年2月24日深夜,赫鲁晓夫把斯大林全盘否定了之后,其实我们毛主席是最紧张的,毛主席当时就在想中国的赫鲁晓夫是谁?后来怀疑刘少奇、怀疑邓小平,但历史已经证明邓小平绝不是中国的赫鲁晓夫,他有了两年的时间科学的、全面的、实事求是的评价了毛泽东,并且坚定地从国情出发、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出发走了一条自己的路,所以这个过程我们走的路就是“创新制度变革型”改革道路,如果做一个比我们可以看出,俄罗斯走是这样一条政治浪漫主义的、照搬人家的“模仿制度变革型”的改革道路中国就走了一条从国情出发的“创新制度变革型”改革道路,这个是从总体上面来讲。

具体实际上就是说俄罗斯走的是先立法后行为的激进型改革道路,中国是渐进型改革道路,所谓激进型和渐进型具体到一个问题就是要如何处理好立法和行为的关系,如何处理好立法和行为的关系上在表现不同,渐进型改革就是先行为后立法,我们有一句话收作“摸着石头过河”,这个“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渐进型改革一个具体的体现,首先你要摸石头,你也不知道有没有石头,怎么摸?以及摸着石头怎么过河?这实际上就是不断地去探索,先去做然后再来规范、来立法,那么俄罗斯走的道路就是先立法后行为的激进型改革道路,改革一天时间就完成了,所以叶利钦采取了休克疗法,先立法后行为,那么这个先立法后行为导致的后果就是社会动荡,俄罗斯的改革导致的后果就是社会动荡,中国的改革导致的后果就是社会稳定,仅此一点我们就要肯定中国的渐进型改革道路是对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当然我们要提出的问题是,其实这里面有理论跟实际相结合的问题,在理论上讲,我们先立法后行为可能是对的,不能够先行为后立法,也就是说先有游戏规则再有游戏这是对的,但是在实践里面,我们这么大的一个国家改革的过程当中我们先立法后行为导致的后果就是不符合国情,最终导致社会的动荡,所以我们先行为后立法,有理论上讲我们先有游戏再有游戏规则可能会导致游戏左右规则,但是从总体上面来讲它符合国情,保证了社会的稳定,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讲,我们就要肯定中国的渐进型改革道路是对的。

但是我们不能够因些就觉得渐进性改革道路没问题,我觉得我们首先承认渐进型改革道路是对的前提下面,我们还要看到我们先行为后立法的渐进型改革存在着很多的弊端,这些弊端虽然是在第一个阶段或者在改革开放开始的过程当中,我们只能这样做,只能这样,便

易知堂

是在未来的进一步发展过程当中,我们可能还是要先立法后行为,要避免这些弊端,我们可以做一些分析。

先行为后立法的渐进型改革的弊端首先表现在哪里?我觉得第一点就是法律的尊严难以确立,也就是说其实在先行为后立法的过程当中,我们有一个问题就是改革就是鼓励大家违法,为什么?因为新的法律还没确立,而旧的法律还没有改,这个时候要改革、要发展必须要违反旧的法律,导致的后果就是法律的尊严难以确立,可能受到的很大的影响就是法律的意识受到冲击。比如说买卖土地,我们1984年开始城市改革,1978到1984年主要还是农村改革,到1984年开始我们进入城市改革的时候我们就要开始招商引资,招商引资那就要外商来投资、来办厂,来投资、来办厂就需要用土地,我们《中华人民共各国宪法》明确规定我们的土地是不能买卖的,但是我们不能够免费让人家使用,外商来投资了,要使用土地了,要办厂了,我们不能够免费让人家使用,怎么办?先行为,所以从这个时候开始我们就开始了买卖土地,但是我们的《宪法》一直到1991年才改为我们的土地可以有偿转让使用,这样长达七八年的时间里面,我们做了一件违反《宪法》的大事情,而且是中央领导先干的,《宪法》可以随意违背,还有什么法律的尊严?实际上先行为后立法第一个弊端就是法律受到影响,所以今天我们要把它弥补起来,改革开放刚开始的时候是可以这么做的,因为那个时候我们目的是为了统一思想、稳定社会、推进改革,今天我们思想已经统一、社会已经稳定、改革已经无法走回头路的情况下,我们可能还是要先立法后行为,要维护法律的尊严,这是个法治社会,当然我们不能用这个后果去否定前面,但是我们要看到这些问题之后,我们未来的发展过程当中我们还是要尽量避免的,这是第一点,法律的尊严难以确立。

第二个弊端就是人与人之间享受权利不公正。为什么?先行为后立法至少立法之后的人们享受不到立法之前人们那么多的权利,立法之前人们享受到了无限的权利,甚至享受到了违法的权利,也就是那个时候没有法,但是旧的法律有的,旧的法律又没有改,但是又鼓励大家去改革、去创新,这个时候实际上立法之前鼓励人们违法,比如说《公司法》。《公司法》出来之前,我们曾经在80年代末中央就有文件说个人可以注册公司了,于是就出现了下海热,只要下海都赚钱,事实上我觉得不是中国人都懂得市场经济,下海都会游泳,但是为什么下海都赚钱?办公司都赚钱?主要的原因就因为没有法律。我们看我们身边有很多的老师那上时候脑体倒挂,老师一点没地位,所以他们在下海热中也下海了,他们讲了一句话叫作我要做有学问当中最有钱有的,所以下海都做到了,注册资金都是100万、几百万、几千万,我很清楚,他们一分钱都没有,但是没关系,为什么?因为先行为的时候是没有法律的,所以倒来倒去都赚钱,这个时候人们享受到了很多的权利,后来《公司法》出台了,如果我们

易知堂

了解一下经济发展的过程你会看到《公司法》出台了之后,出现了一个上岸热,很多人发现没有那么容易赚钱了,原来已经赚够了钱的人总觉得天下就是我的,现在没那么好赚钱了,就纷纷地上岸了,严格的法律限制,比如说注册资金,要验资,注册资金1000万一分钱也不能少,还有银行贷款,税收等等越来越严格,《公司法》出台了之后,很多就发现没有那么好赚钱了,所以纷纷地上岸了,包括我们身边有些老师也是那个时候上岸了,因为他们还有专业,舍不得专业的丢弃,甚至他们还讲了句话,我要做有钱人当中最有学问的,所以一上岸又做到了。

这个过程当中事实上有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要了解先行为后立法虽然稳定了社会、推进了改革,但是它有一个问题就是公正缺失,在这个过程当中很多人享受到了权利,甚至享受到了无限的权利。

邓小平在南方划个圈,这个是对的,推进改革,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窗口,中国改革开放的推进就从这个设立特区开始,但是那个时候你设在哪里?你挤进去了就享受到了无限的权利,如果当时深圳没有挤进去那可能今天还是个落后的小鱼村,就是因为挤进去了享受到了无限的权利,这个时候就有了人与人之间享受权利不公正的问题,靠政策导向。

第三个,权力寻租,腐败盛行。因为先行为后立法的做法我们可以看到,实际上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政策大于法律,先行为后立法,行为的时候是可以去做的,为什么可以去做?因为有政策,但是没有法律,只要有政策我们就可以做,直接的后果就是政策大于法律,政策大于法律的直接后果就是权大于法,权大于法直接后果就是腐败,所以这样一种先行为后立法导致的间接性改革过程当中我们今天一个很重大的问题就是腐败的问题,这个积压的很深厚,权力寻租,也就是说你办一件事情不是看你是否符合法律,因为没有法律,而是看你是否符合政策,看你是否符合政策不是你自己说了算,而是要到掌握了政策的这个人这里来审批的,中国特有的行政审批制度就产生了,当然我们今天行政审批还有,但是我们越来越走向服务性政府了,服务性政府过程当中我们现在的行政审批已经不再交钱了,已经不断的砍了很多交钱的项目,曾经所谓的行政审批那就是寻租、就我掌握了政策就掌握了权利,我掌握了权利,但是我没有钱,我就要寻找人们来租我的权利,我要最大限度地把我的权利出租出去,这就是长盛不衰的寻租现象,寻租就是腐败,为什么要权力寻租?就是因为先行为后立法导致的政策大于法律,政策先行,这个时候你掌握了政策的这个人就有权利,有了权利就有了金钱,导致权力寻租,腐败,当然我们今天要看到这些问题,看到这些问题是非常重要的,虽然不能够因为有这些问题我们就去否定前面的改革,我的前提就是首先承认间接性改革的道路是正确的,在符合中国国情的前提下面我们再来看这个问题。

易知堂

上一篇:与亲人别离的诗句下一篇:博览的词语解释及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