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教育教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荐7篇)
授课目的: 党的十七大提出,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准确把握并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对于新时代的人民战士,在十八大召开之年,我们再次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话题,为同志们更好地贯彻中共思想,做好本职工作,全力保安全打下更好的基础。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背景
面对十年‚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危难局面,如何继续推进中国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成为最重要的问题。我们党经过认真总结、深刻反思和积极探寻,于1978年底召开了具有重要历史转折意义的被誉为‚社会主义时期的遵义会议‛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全会根据邓小平讲话的精神,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作出了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推动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从那时起,当代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同时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开始形成。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三)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及主要内容
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就现实的实践基础来讲,邓小平理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总之,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第一阶段,基本命题的提出: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
第二阶段,理论轮廓构建:1987年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概念,概括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在对马克思主义再认识过程中发展的十二个理论观点,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
第三阶段,思想体系形成:1992年初,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了新境界。10月党的十四大第一次使用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概念,从九个方面(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祖国统一)对这一理论进行了系统概括,从理论的精确度和内容的完备度上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第四阶段,指导地位确立:1997年党的十五大,正式将建设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成果命名为‚邓小平理论‛,并在党章中把它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1999年又写进宪法。
2、基本内容
邓小平理论包括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改革论、社会主义开放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等重要观点的提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了最基本的观点和最核心的内容。这些观点和内容全面展开,涵盖着经济、政治、文化、民族、军事、外交、党的建设等多个领域。
3、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作为毛泽东思想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它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它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的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总起来说,邓小平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科学理论体系。
(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科学指南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理论指引我们进行拨乱反正和全面改革,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之所以能实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 生活水平都上一个大台阶,使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从根本上说,靠的就是邓小平理论的指导。邓小平理论提高了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
(3)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尽管现在国际国内形势比起当年有很多新的变化,但是邓小平理论为我们确立的基本思想依然有着现实的和长远的指导意义。今天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仍然要继续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紧紧抓住和深入领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等,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发展。
(4)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成果。它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初步形成的重要标志。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及主要内容
1、形成过程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从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十六大,受命于重大历史关头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在国内外政治**、经济风险等严峻考验面前,依靠党和人民,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开创全面开放新局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续引领改革开放的航船沿着正确方向破浪前进。‛
2、基本内容
(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三个代表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继承、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在即将进入21世纪的时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提出了推进理论创新的新要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表明党对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奋斗的根本指针。
(3)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紧密联系起来,赋予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和任务以丰富的时代内容,确定了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紧紧围绕新时期党的建设所面临的两大历史性课题,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 斗力,不断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
(五)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及主要内容
1、形成过程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精神,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着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2、基本内容
(1)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出发,着眼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3、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1)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 集中体现 ;
(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特点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科学的理论
1、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正确揭示了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是被活生生的共产主义运动证明了的科学的理论。科学发展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邓小平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是科理论的继承和延续。
2、邓小平理论的贡献,不仅在于他恢复和确认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提出的正确原则,并结合新的历史条件,把他们提出但不够完善的理论,加以充实、拓展和深化,而且在于突破了他们对某些问题的认识,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根本问题,得出了一系列新的结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把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正是在这一正确思想的指导下,我党才与时俱进地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合着时代脉搏跳动的理论
1、邓小平作为一位坚定而又清醒的马克思主义者,总是密切关注着世界发展的各种新情况、新动向、新趋势,并根据变化了的时代的新特点,敏锐地捕捉时代发展的新机遇。他果敢地提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 并明确表示:‚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 7 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 尽管如此,世界要和平,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经济要繁荣,生活要提高,已成为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面对当今时代的历史性课题,在正确分析、科学判断的基础上,邓小平适时提出了‚两个转变‛的对外发展战略,制定了扩大对外开放的战略国策。我们伟大的祖国正是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抵御住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最大的**,开创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局面。
2、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更是十分关注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在运用、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方面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提出‚一个重要观点‛(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两个治国方略‛、‚三个代表‛、‚四个如何认识‛、‚五种精神‛等重要思想。特别是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从根本上回答了面向21世纪的中国共产党应该‚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根本问题,为新时期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这些新探索、新发展给邓小平理论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3、21世纪的中国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正处在一个关键阶段。一方面,我们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我国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前景喜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另一方面,我们面临的挑战同样前所未有,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改革进程中比较集中地产生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如何看待这些问题和矛盾,进而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党内外、国内外均有不同声音。正是在这一关键时刻,面对这一重大现实问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才不失时机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正确理论
1、邓小平理论在7O年代末开始酝酿和准备,党的十二大提出了理论的主题,党的十三大形成初步轮廓,党的十四大确立科学的理论体系,党的十五大正式写入党章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中国改革开放巨轮开始起航,并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2、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我们创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开创了全面开放的新局面,推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国改革开放的航船经历了国内外政治**、经济风险的严峻考验成功驶向21世纪。
3、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并将其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中国改革开放的航船正向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发!可见,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发展史就是我国的改革开放史、国富民强史,也是伟大的实践检验成熟的理论的历史。
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意义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键在于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 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
坚持以反映时代特征和实践要求的科学理论指导实践,并根据实践的新鲜经验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先进性、不断推进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理论创新必须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前提,否则就会迷失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必须以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为条件,否则马克思主义就会丧失活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我们党把握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始终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坚持马克思主义,没有丢‚老祖宗‛,同时说出了新话,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我们党正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才在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理论体系。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 10 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论断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立足于中国国情、以党的基本路线为生命线、以解放发展生产力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为根本任务、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发展为总体布局、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奋斗目标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纵观新时期30年的伟大历史进程,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中国特色‛体现和展开于我们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结合新的实践继续推进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科学体系。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其永葆生命力的不竭源泉。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近一百六十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同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是一个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科学体系。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要求我们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和探索。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科学分析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准确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深刻领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提出改革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切实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
关键词: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基本立场,一致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一致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它们与马克思主义在基本观点上是一致的。
(1)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注重生产力的发展, 为了生产力的发展, 为了人民的利益, 去改变资本主义社会, 建设社会主义社会, 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动力理论中, 生产力是最终动力。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看来, 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否生存和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
生产力是人们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以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 是人们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它反映生产中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因此, 生产力是一种现实的物质力量。一定历史阶段的生产力, 既是前人实践活动所创造的客观成果, 又是人们当前进行的一切实践活动的物质基础和根本前提。因此, 在马克思看来, 它是人类社会形成和存在的基础。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这样写到:“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 便同他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使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 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 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体现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它包括的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以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等理论问题都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在1992年初的南方谈话中,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这一重大问题就做了总结性的理论概括。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 既包括了生产力的问题, 又包括了生产关系的问题, 同时又包括了社会主义最终要实现的目标, 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与最终目标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注重并发展生产力的基本观点的体现。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 处于中间位置, 起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也同样体现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具体表现为“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个思想, 它说明了先进生产力本身是不断发展的、前进的, 是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的。先进的生产力的发展, 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 都是一种无条件地起进步作用的物质力量。因此, 以先进生产力为核心的社会物质条件, 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论述的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即, 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其中这个科学的内涵中所说的发展, 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不断增强综合国力, 从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体现。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的一致性
(1)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辨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辨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是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主张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 同时, 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承认世界是物质的, 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 这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历史唯物论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是无产阶级的历史观, 其基本观点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的体现
邓小平理论的基本思想方法是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这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辨证唯物论的基本方法在当代中国社会的运用和发展。
前面已经提到, 辨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是“存在决定思维”。在马列主义革命家手中不断地发展, 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着教条主义和反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和反本本主义的斗争。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之后, 民主革命取得了成功, 进入社会主义时期, 中国共产党内思想路线发生了僵化, 个人崇拜使“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一朴实的辩证唯物主义发生了倒置, 不是存在决定意识, 而是把马列主义当成教条, 把毛泽东思想加以神话, 把意识加以绝对和夸大, 根本违背了物质是第一性的, 意识是第二性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正是在这种情况下, 邓小平高举辩证唯物论的大旗, 拨乱反正, 批判了“两个凡是”的教条主义, 重新确立了党的“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从而使中国革命走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中国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辉煌成就, 也正是证明了“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江泽民在2002年5月31日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指出, “必须坚持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这是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党的思想路线和与时俱进精神是统一的、内在的、不可分化的。坚持二者的统一, 就是在遵循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基本方法, 要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7, 一定要看到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变化, 以及要充分估计这些变化对我们党执政所提出的严峻挑战和崭新课题。要适应实践的发展, 以实践来检验一切, 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82周年之际,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 胡锦涛同志强调, 要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始终做到“三个代表”上取得新的成效,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同心同德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的一致性
(1)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站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 并为其利益服务的。也就是说要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 首先是对人民群众有真挚的感情, 关键是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 根本是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的体现
邓小平,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曾经说过这样一句经典名言,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 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他不仅这样说了, 而且还身体力行。正是本着这种精神, 邓小平以其非凡的智慧和坚强的意志带领中国人民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 使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极大地改善了中国人民的生活,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社会地位, 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的稳定与和平。
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提出, 要紧密结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实践,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是我们党无往而不胜的法宝, 也是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的法宝。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 对“科学发展观”有段精辟的阐述, 其中“核心是以人为本”正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的体现。以人为本, 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前提, 不断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 不断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 从而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立场以及基本方法是一脉相承的。在现实的社会里,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
参考文献
[1]崔宝珍, 《邓小平同志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思想》[J], 社会主义研究, 2000 (01) [1]崔宝珍, 《邓小平同志关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思想》[J], 社会主义研究, 2000 (01)
[2]《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第216页[2]《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第216页
[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第225页[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第225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 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第82页[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 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第82页
关键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要求
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09.04.017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自身要求就是要随时代、历史的变化与时俱进地自我发展,自我创新,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内容。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在新的发展阶段,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发展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党的思想路线。党的十七大修改通过的党章指出,全党必须坚持这条思想路线,弘扬求真务实精神,积极探索,大胆试验,开拓创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革命导师们为无产阶级劳动人民的自身解放创立的思想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与发展的思想精髓,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必须坚持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
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地改造主观世界,使理论与实践,主观与客观相结合。马克思恩格斯从来没有打算为未来理想社会设计一套周详的实施方案和具体的制度安排,从来没有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当作是达到“千年王国”的操作方案,他们提供的只是对现存社会的“正确的认识”。未来社会应该由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依据当时的时代主题和时代特征,研究当时社会主义运动的特殊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深入研究现实社会主义面临的新情况和特点,在不断地实践探索中创造出不同阶段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现实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体现其生命力,这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
作为马克思主义重要组成部分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本身的发展,也是随着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再向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适时转换社会主义发展主题,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不同的理论形态。从19世纪40年代到19世纪80年代初的历史发展中得了出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科学结论;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末这一阶段,针对社会主义如何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主题,列宁在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关于“世界历史”、“东方社会”和“跨越卡夫丁峡谷”等极有价值的探索基础上,提出了“一国建设社会主义”理论,回答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这一阶段,列宁和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总体涵盖了无产阶级如何夺取政权,如何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三个基本问题。在创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多个国家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针对社会主义如何与资本主义合作,在斗争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严峻形势,马克思主义陷入了危机与探索、创新与发展的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内在要求决定了在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必须对科学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发展并存的现实作出科学的解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发展涉及时间继起性基础上的空间并存性问题,时间继起性是空间并存性的前提,只有在科学全面地认识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科学原理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理解和处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并存关系。空间并存性是时间继起性的过程形式,因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并存,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以及资本主义必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趋势。《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160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各国各民族实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同命运,才能充分展示其作为无产阶级劳动人民自身解放的理论武器的应有的强大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
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在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问题的实践中,先后肩负了革命救国和执政兴国的历史使命,开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过程中,创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提炼时代主题,总结根本经验,顺应日新月异的世界发展形势,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历史潮流,明确指出,搞社会主义必须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中国特色的改革开放之路,并把党的思想路线丰富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承、发展并把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成功地推向21世纪,针对我党所面l临的新的历史任务,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面向新时代,回答新问题,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路线的内涵,提出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和社会转型变革时期,我们特别要注意在实际工作中“求真务实”,并对其做了具体的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贯穿着“继承和发展”的要义,继承就是坚持和一脉相承,就是不丢“老祖宗”,就是恪守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发展就是创新和与时俱进,就是说出“老祖宗”未曾说过的新话,就是赋予科学社会主义基本
原则以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自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发展始终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取得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个又一个的新成果。
“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形态,它依然不是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命题;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若干理论新观点;党的十四大和党的十五大报告阐述的许多新观点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的十六大报告确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作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决策;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在未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党必须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马克思主义的学风、文风和党风运用于全面深刻地分析和解决中国社会发展的新问题新矛盾,在不断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执政党建设规律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在深刻认识“三大规律”的基础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过程。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相互联系的整体。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是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的根据;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必然会促进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是深化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基础。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进程是有一定规律的,问题只在于发现这些规律。每一个人都按照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些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和目的及其对外部世界作用力的最终结果,主要取决于历史的创造者能否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并且以此指导未来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活动。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在探寻社会前进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十条基本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三大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在总结这些基本经验时,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党有80年的奋斗历史,有创立和发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伟大实践,有国内外发展社会主义事业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只要我们站在时代前列,立足于新的实践,把握住时代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现实中的重大问题,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的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认识,不断吸取一切科学的新经验、新思想、新成果,我们就能够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理论体系的新发展做出贡献。”
党的十二大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从理论到实践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邓小平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明确了通过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硬道理”,从中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价值取向。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两个文明”一起抓等一系列重要思想,解决社会主义发展动力和条件等问题的实践,是社会主义矛盾理论的正确运用和对当今全球化时代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正确应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关键时期,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方针,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与时代特征相符合的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立足于“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的实际,科学分析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和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矛盾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按照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要求,总体布局“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科学揭示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发展的同时,我们党一直关注以什么样的党来执政和领导的问题。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强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关键在党”,对“执政党应该是什么样的党,执政党的党员应该怎样算合格,党怎样才叫善于领导”,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等有关执政党建设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改革开放新时期,江泽民同志基于时代特征和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把我们党执政的历史经验和执政兴国的重大使命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应当具备的特殊品格——始终坚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把它概括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更加明确地指出无产阶级政党的执政合法性和人民性,强化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强调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做到“发展为人民,发展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些思想和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党建领域的
发展和完善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
党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和党自身建设的过程中,不仅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党的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且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上也达到了相应的理论自觉。自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我国实情和发展目标相结合,在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长期发展后必然取代资本主义这一不可逆转的总趋势的基础上,始终把经济发展与社会公正相统一的“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目的和本质,实施“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三个面向”和培养“四有新人”等与马克思主义人类社会发展相一致的策略方针。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党的自身建设的实践中,紧紧抓住“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进步两个方面紧密结合起来,把党的先进性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紧密结合起来,在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方面体现社会主义发展和执政党的先进性。在改革开放进入新世纪的新阶段,党顺应世界历史发展潮流,要求用科学发展观来解决“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为谁发展”等基本问题,把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传统发展观进行了历史性的超越。中国共产党科学地把握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促进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谐世界,更加合理地解决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探索与实践,不仅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创新发展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发展就在于在这些领域不断升华和提炼“三大规律”,不断赋予其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并赋予当代马克思主义新的活力。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列宁晚年在回答苏维埃俄国如何巩固十月革命的胜利成果这一崭新课题时强调,“只有不可救药的书呆子才会单靠引证马克思关于另一历史时代的某一论述,来解决当前发生的独特而复杂的问题”。邓小平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也反复强调,“中国搞社会主义,强调要有中国特色。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是发展中国的经验总结,又是发展中国的理论指导。我们只有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和思想方法,与时俱进,不断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鲜经验,开拓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新境界,才能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不断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三、在不断解决改革攻坚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发展,既要继承前人总结的经验和规律,更要植根于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段性特征,立足于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
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发展马克思主义。但无论坚持还是发展,都必须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的历史起点,在解决当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伟大实践中的矛盾和问题中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处于新的历史起点,即是说我们的发展进入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新问题的新起点。站在这一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党必须正确面对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思想文化多元化的全球化发展浪潮的世情,准确把握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国情,牢牢抓住改革发展关键时期的党情变化,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同时,直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各种困难、风险,直面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直面社会活力不断进发,各项事业不断进步情况下发展不平衡现象有所扩大的新课题新矛盾,致力于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实力大幅提升,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步,文化建设开创新局面,社会建设全面展开。但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不少,“突出的是:经济增长的环境代价过大;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思想道德建设有待改善”,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仍需加强等等。新时期新阶段,经济社会如何又好又快发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仍然是我们思考一切社会问题的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所遵循的科学原则与价值原则、历史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统一,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价值取向。以往的社会主义实践中,曾有过违背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和科学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任务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本性;也违背过真正把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诉求的价值前提,导致在过去的社会主义实践中,把不断提高公有制的社会化程度,把平均主义和消灭人的个性差异以追求社会平等视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诉求,使社会主义建设发生重大挫折。历史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什么时候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本质与中国具体历史的国情有机地结合起来,什么时候就能推动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
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在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执政党执政规律有了充分认识的情况下,更加理性地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社会主义发展中,必须坚持无产阶级阶级政党领导,坚持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坚持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等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巩固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把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和谐社会建设理论灵活地运用于当代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社会公共事业管理实践中,在解决社会主义
新农村建设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实施中善于发现问题,达成理论自觉和创新;特别是在当今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渗透到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要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在理论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着力于深入思考和研究:高新科技革命浪潮中现代生产力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关系;社会主义体制模式危机与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及其发展的关系;人民群众与社会主义发展和无产阶级执政党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与社会和谐与公正的关系;坚持改革开放与巩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等等。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发展必须始终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执政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基本问题。特别强调的是,在思想理论领域,针对西方“和平演变”战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要高度重视对意识形态价值观层面的国民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深入研究,把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新发展的核心和根本。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身发展“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历史关头: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我们要树立科学的问题观和强烈的问题意识,客观而勇敢地正视改革发展稳定中的新矛盾新冲突,在用“发展”来解决“发展”问题的实践中,概括提炼新观点、新理论,在理论体系的指导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又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理论体系。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以理性的态度和科学的思维立足于当代中国的世情、国情和党情,深刻把握社会主义阶段性特征,积极面对当前中国社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妥善处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各方面的突出矛盾,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这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42-743.
[2]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84.
[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62.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列宁全集:第1 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209.
[7]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1.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1、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是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2、1935年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在全党的实际领导地位。3、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毛泽东《论新阶段》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4、延安整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为全党共识。5、1945年七大,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写入党章。(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迫切需要。(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课后思考1)
1、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具体化。(指导实践)
2、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中来)
3、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进入精神层面)
三、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课后思考2)
1、两大理论一脉相承,与时俱进
2、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
一、形成和发展
1、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2)时代背景:战争与革命(因此,毛泽东思想有战争革命有关内容)
2、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
(1)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农村包围城市(中国国情,农村人多统治薄弱)、武装夺取政权(理论来源,阶级斗争发展为武装斗争)
(2)遵义会议以后:系统的哲学思想、军事思想、统一战线思想和党的建设理论。
二、主要内容(课后思考3)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政策和策略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理论;党的建设理论。(前三战争革命相关,后三建设政策相关)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课后思考3)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实践中来)
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提升为理论)
3、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精神层面)
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但晚年犯有严重错误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形成和发展
1、注意书本P16~17描述性内容,尤其注意年份:1978、1982、1987、1992、1997
2、时代背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但总体上是和平与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围绕三大问题:
(1)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2)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3)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科学发展观)内容:(课后思考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第一章第四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理论(第五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理论(第六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第七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理论(第八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第九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第十一章第一到三节)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理论(第十一章第四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理论(第十二章)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课后思考4)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实践中来)
2、新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提升为理论)
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指针(精神层面)第四节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与发展
1、思想路线,亦称认识路线,指的是人们的认识所遵循的方向、途径、原则和方法。
2、发展过程及其相关文件 1930年《反对本本主义》
1937年《实践论》《矛盾论》(中国近代以来少有的哲学理论)1938年《论新阶段》 1941年《改造我们的学习》
新中国成立以后,《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978年邓小平十一届三中全会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
1、一切从实际出发
2、理论联系实际
3、实事求是
4、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三、为什么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课后思考5)
1、实事求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
2、实事求是体现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3、实事求是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方法论原则
二、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一、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目的:认清国情 时代特征:战争与革命
二、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1、大革命失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2、遵义会议以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三大法宝、基本纲领等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总路线(课后思考1)
1、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
2、人民大众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3、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前途:社会主义 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课后思考2)
1、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推翻对象,建立领导、动力的共和国)
2、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没收对象,分给动力)
3、文化纲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第三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一、道路
1、道路的探索
大革命失败,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文章:1928年,毛泽东《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 1930年,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依据:(1)基本国情决定的,农民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2)城市统治强大,农村统治薄弱 简答题: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农村根据地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
土地革命是基本内容(土地是利益)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敌人粗暴,只有抗争)
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依托)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课后思考4)统一战线(对朋友要统一)武装斗争(对敌人要斗争)
党的建设(对自己要清醒)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1、解决了在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里进行革命的一系列理论问题,2、科学地回答了近代中国革命向何处去的问题,3、正确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发展阶段问题,4、揭示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5、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
第三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一节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社会
1、经济社会状况决定社会性质
2、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因素虽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的比重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一化三改:社会主义工业化,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理论依据P59~61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农业:
1、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2、遵守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原则
3、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
4、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手工业:积极领导,稳步前进 总:从小到大,最后全行业联合(1)和平赎买
(2)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
二、历史经验
1、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2、积极引导、逐步过渡
3、和平方法进行 存在问题:
简单粗暴、急于求成,经济模式过于单一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二、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1、极大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3、使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4、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一个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问题的系统回答和正确解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的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第一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
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文章:《论十大关系》(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理的良好开端)内容: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矛盾的思想 文章:《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内容:矛盾普遍存在,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要区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矛盾性质不同,解决方法也不同
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P80 总方针: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
政治思想领域:“团结——批评——团结”,坚持说服教育讨论
物质利益分配方面: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面利益 人民群众政府机关: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克服官僚主义,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教育 科学文化领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共产党民主党派:坚持社会主义道理和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民族之间::民族平等,团结互助
三、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文章:《论十大关系》
1、实现工业化是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独立富强的必要条件。
2、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
3、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
四、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步骤;经济建设方针;所有制结构的调整;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科学和教育;知识分子工作。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1、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
2、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3、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
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1、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3、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4、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5、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6、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要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建设社会主义
第五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认识国情
2、国情与理论相结合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2)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 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
1)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历史阶段
2)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3)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4)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5)6)7)8)9)。。。。。
(1)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新论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
(2)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党制定和执行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三、科学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长期的(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所决定的)
2、经济社会发生的新变化:
新世纪以来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1)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2)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同时发展面临新的重大结构性问题,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
3、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贯穿于这个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仍将在一定范围内存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P108~109 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分五个方面,五位一体: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
(第八章有详细论述)
第六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本质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和科学内涵
1、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2、提出:1992年南巡讲话 邓小平
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1、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2、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
2、解放生产力是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
3、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二、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1、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一部分
2、大力发展科学技术,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三、坚持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是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坚持统筹兼顾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
一、“三步走”发展战略
老三步:1980~1990,GDP翻一番;1990~2000,GDP翻一番;2000~2050,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新三步:2000~2010,翻一番;2010~2020,翻一番;2020~2050,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提出
2012年12月29日,习近平参观“复兴之路”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走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中国精神: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第一节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1、改革开放前,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明显拉大
2、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3、要赶上时代,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革是唯一出路
4、外部环境长期和平
5、全面的改革: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到其他,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基本矛盾还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3、改革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 第二节 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
一、全面深化改革
1、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战略目标和任务,要求全面深化改革
2、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要求全面深化改革
3、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经验
二、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
1、方向问题至关重要
2、改革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并取得历史性成就,在于坚持了正确的方向
3、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核心在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
4、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
三、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三个重要支点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受程度统一起来
第三节 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一、中国离不开世界 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1、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深刻要求开放
2、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形势敏锐观察的结果
3、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4、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
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 什么是中国特色的对外开放:
1、立足国情积极稳妥推进对外开放
2、实现改革和开放良性互动
3、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
4、坚持平等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
三、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构建开放型经济体制,发挥新的竞争优势,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1、要正确把握对外开放面临的新形势
2、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3、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形成竞争的新优势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五位一体: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
在老课本中,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是相对独立的四章,所以本章内容是四章内容的浓缩,内容多而杂,是本书的重中之重,需要特别注意。
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改革
1、时间:1992年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1)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 2)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对经济的调节各有优势长处 3)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
4)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色所在 5)基本特征体现在所有制结构、分配制度、宏观调控三个方面
3、十八届三中全会,市场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由原来的“基础性”变为“决定性”(反映了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深化,是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推进)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十五大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
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够发达,发展也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问: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另需关注以下问题:
1、巩固公有制经济P149
2、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P149
3、完善基本经济制度P150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由基本经济制度决定)
1、按劳分配为主体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多种分配方式的介绍在P152(多种分配方式的实质是按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
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是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取得的新认识
2、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发展理念变革、模式转型、路径创新的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转变
3、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道路
4、必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依靠创新驱动发展,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
5、必须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 第二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问:如何理解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统一
1、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
1、国体:人民民主专政,对人民民主,对敌人专政
2、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3、政党制度: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其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4、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是党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民族平等、团结、合作和共同繁荣
5、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为主要内容的基层民主自治体系
三、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等各项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话、法律化
基本要求?
(1)是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2)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3)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发展
(4)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四、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1、为什么要改?因为还有不完善的地方
2、改革的总体要求: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3、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P161第三段
4、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P161第四段
5、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1)推动人大制度与时俱进
(2)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3)发展基层民主
第三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1、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正当的精神旗帜。
2、不同时期的不同提法和要求 毛泽东: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四有新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3、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4、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三、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发展教育科学
1、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1)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根本任务(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的道德建设取得长足的进步(3)要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坚持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2、发展教育和科学
(1)教育和科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提升民族素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具有重要作用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
(3)哲学社会科学是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4)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文化强国,指这个国家具有强大的文化力量
2、文化强国,需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
3、文化强国,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4、文化强国,必须加快文化体制改革 第四节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1、和谐社会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保证
2、和谐社会理论的形成P169倒数第二段
3、和谐社会:人类美好社会状态的一种描绘,人们梦寐以求的社会理想
4、和谐社会的特征: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实有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
1、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2、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
3、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4、建立更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5、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三、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1、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2、激发社会组织活力
3、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
4、健全公共安全体系 第五节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一、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总体要求
1、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2、生态文明的核心,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3、生态文明的思想:和谐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循环发展
二、生态文明理念:尊重自然(首要态度)、顺应自然(基本原则)、保护自然(重要责任)
三、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1、节约优先、保护优先、恢复自然为主
2、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3、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4、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第九章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第一节 实现祖国完全同意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一、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二、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
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 第二节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及其实践
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形成和发展
1、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1955 周恩来)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是内战的遗留问题
(1964 周恩来)一纲四目: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四目见P184第三段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形成和确立(1982 邓小平)(基本国策 1985)
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1、内容
1)一个中国2)两制并存3)高度自治4)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放弃使用武力5)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2、意义P188第一、第二、第三
1)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
2)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 3)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三、“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
回归日期:香港1997年7月1日,澳门1999年12月20日 香港澳门的回归对台湾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
四、新形势下对台湾工作方针
1992年 海协会和海基会口头方式达成“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1995年1月30 江泽民 八项主张(江八条)
2005 3.14 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 《反分裂国家法》 首次以国家大法形式宣示了中国人民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为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这一事实,有利地遏制了“台独”分裂势力
2013年六月,习近平同志的四点意见
1、从中华民族的整体利益高度把握大局
2、认清历史发展趋势中把握两岸关系前途
3、增进互信、良性互动、求同存异、务实进取
4、稳步推进两岸关系全面发展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第一节 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的形成一句
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时代主题定义: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反映世界基本特征并对世界形势的发展具有全局性影响和战略意义的问题,就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毛泽东时期的认识:世界大战可爆发可预防;三个世界 和平与发展的关系:和平是前提,发展是保障 时代主题的判断:
1、长期无世界大战,和平
2、和平是东西问题,发展是南北问题
3、和平与发展相辅相成
4、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并不意味着这两个问题已经解决,需共同努力 特点: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整体稳定、局部动荡
二、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1、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二战后:两极,美苏
冷战结束后:多极,美、日、欧盟、中国、东盟等
2、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
1)世界格局演变的一个重要背景是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和世界多极化趋势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2)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
3)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发展中国家在扩大开放时应根据本国的具体条件,循序渐进,注意提高防范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三、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 第二节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一、和平发展道路的根据和重要意义 和平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又发展自己
1、是一条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发展道路
2、是一条勇于参与经济全球化而又坚持广泛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
3、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中国人民从近代以来的苦难遭遇中读出的必然结论
4、是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5、独立自主,不放弃我国的正当权益,不牺牲国家核心利益
二、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1、形成和发展
新中国成立:一边倒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一直以来的原则:独立自主
2、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
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 坚持爱国主义和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三、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第十一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第一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一、坚持一切为了人民
1、一切为了人民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2、是党的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
3、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二、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1、共同富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价值诉求
2、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3、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
三、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
1、社会是人构成的,人的尚存状况和社会关系状况是社会发展水平的标志
2、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是相互促进、互为条件的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
一、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1、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
2、农民阶级是基本依靠力量
3、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二、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
三、巩固和发展全国民族人民大团结 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不断推进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第三节 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一、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P224第三段
基本任务: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服务,为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和祖国和平统一服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服务
二、加强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
三、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
1、正确处理民族问题
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2、正确处理宗教问题
政教分离,任何宗教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都不能干预国家行政、司法和教育等国家职能的实施
独立自主自办
第四节 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一、人民解放军是保卫祖国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唯一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人民解放军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
2、人民解放军是捍卫社会主义祖国的钢铁长城
3、人民解放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二、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
三、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
1、革命化是军队建设的政治方向
2、现代化是军队建设的中心任务
3、正规化是军队建设的重要基础
四、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深入发展
第十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 第一节 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一、中国共产党的宗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两个先锋队: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
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历史的主体是人民,历史的选择最终要通过人民的选择来实现
1、坚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党的领导
2、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需要党的领导
3、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社会矛盾,把亿万人民团结凝聚起来,共同建设美好未来,需要党的领导
4、应对复杂国际环境挑战,需要党的领导
三、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如何改善党的领导:
1、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
2、改革、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
3、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第二节 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一、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世情、国情、当情发生了深刻变化,党的建设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
1、执政考验;
2、改革开放考验;
3、市场经济考验;
4、外部环境考验 新的危险:
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
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三、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
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学习是开拓前进的基础 服务是实现党的宗旨的本质体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要求和体现全国各族人民根本意愿、根本利益的政治发展道路,所以,我国必须在此基础上坚持和完善这条发展道路,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在坚持这条发展的道路上,必须坚持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坚持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就如季羡林老先生所说“要从宏观上看待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不能一味否定中国的文化和政治道路,我们要坚持符合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要坚持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能搞西方那种议会制度和多党制。二是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基层群众自治作为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符合中国的基本国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所在。要通过政治体制改革,使之不断发展和完善,使其优越性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
在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两方面:
一、必须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进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做到以人为本,必须从根本上保证人民是国家的真正主人,充分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1.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2叙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理论成果? 3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主要内容是什么? 4如何科学的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含义? 6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1、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2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含义?
3为什么说事实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精髓? 第三章
1近代中国的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 2新民主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的内容是什么
3近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民主主义革命相比的特点是什么? 4近代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在哪里?
5为什么说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 6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经验中三大法宝及相互关系?
7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统一战线包含哪两个联盟?两个联盟的关系如何? 第四章 1正确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的过渡性?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内容及相互关系是什么? 3简述社会改造的基本经验? 第五,六章
1叙述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容和社会主义不本质理论的意义? 2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3如何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4我国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 5我国经济发展的三步走战略是什么?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是什么? 7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内容? 8简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第七章
1邓小平同志在1992南方讲话中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是什么? 2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3正确认识对外开放和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4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5如何理解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第八章
1简述邓小平同志在1992南方讲话中关于计划和市场的精辟论述? 2简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和基本特征?
3为什么我国要坚持已公有制为主体,多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4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包含哪些经济成分?
5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有何意义? 6当今和今后一个时期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第九章 1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包含拿哪些下内容?。2我国的国体和政体是什么?
3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合作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4依法治国的含义是什么?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何在?
5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第十章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要文化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2核社会主义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有哪些?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
3社会主义荣辱观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4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第十一章
1如何理解建设社会主要和谐社会的六条总要求?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3如何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4新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第十二章 1简述:一国两制的意义? 2简述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对台政策?
3简述2005年胡锦涛提出的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的内容? 第十三章
1为什么说和平发展是当今主题? 2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3如何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第十四,五章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有哪些? 2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积极的执政成功经验有哪些?
3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是什么? 4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为什么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5如何理解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第一章
1.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P3-4)2叙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理论成果?(P6-8)3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主要内容是什么?(P15-19)4如何科学的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P21P22)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含义?(P11)6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P36)第二章
1、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是什么?(P48.P52)2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含义?(P55.P50)3为什么说事实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精髓? 第三章 1近代中国的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 2新民主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的内容是什么
3近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民主主义革命相比的特点是什么?(P74)4近代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在哪里?(P74)5为什么说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P80)6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经验中三大法宝及相互关系?(P81)7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统一战线包含哪两个联盟?两个联盟的关系如何?(P82-83)第四章 1正确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的过渡性?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内容及相互关系是什么?(P93)3简述社会改造的基本经验? 第五,六章
1叙述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容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意义?(P117)内容:(P117)意义:(P121)
2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P137)3如何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141-142)4我国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 P143 5我国经济发展的三步走战略是什么?P155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是什么?P147-148 7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内容?P151 8简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P157第一段 第七章
1邓小平同志在1992南方讲话中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是什么?(P167)2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P168-169)3正确认识对外开放和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P171)4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P164)5如何理解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P172)第八章
1简述邓小平同志在1992南方讲话中关于计划和市场的精辟论述?(P181)2简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和基本特征?(P183)
3为什么我国要坚持已公有制为主体,多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P186)4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包含哪些经济成分?(P190)5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有何意义?(P193)6当今和今后一个时期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P207-208)第九章
1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包含拿哪些下内容?。(P220-233红色字)2我国的国体和政体是什么?P222 3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合作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P228 4依法治国的含义是什么?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何在?P236PP236-237 5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P220-221 第十章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要文化的根本任务是什么?P251 2社会主义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有哪些?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P255P256 3社会主义荣辱观包括哪些主要内容?P261 4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P253-254 第十一章
1如何理解建设社会主要和谐社会的六条总要求?P276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P281 3如何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P284-290 4新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第十二章
1简述:一国两制的意义? P303-304 2简述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对台政策?P312-313 3简述2005年胡锦涛提出的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的内容?P311 第十三章
1为什么说和平发展是当今主题?P318-319 2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P330-331 3如何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P332-333 第十四,五章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有哪些? P336-339 2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积极的执政成功经验有哪些? 3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是什么? P366 4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为什么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P364-365 5如何理解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任务?P367-368
1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答: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1)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2)就是把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3)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叙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理论成果? 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
1、历史进程(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系列根本问题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并对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艰辛探索,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2)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主题进行了科学回答,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之道。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形态的伟大创新。(3)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的核心主题,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4)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向前推进,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两大战略思想。
3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主要内容是什么?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的理论、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4如何科学的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答毛泽东的伟大功勋是永远不可磨灭的,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毛泽东思想是一个科学体系,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不属于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必须完整地准确的理解和运用毛泽东思想,把我们的事业推向前进。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夺取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胜利的理论武器,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治基础,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具有重大意义。坚持毛泽东思想不是坚持毛泽东的个别结论,更不是坚持毛泽东晚年的错误,而是坚持由那些经过实践检验的基本原理构成的科学体系,特别是坚持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方法,即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含义?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6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答。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只有紧紧抓住和不断推动发展,才能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把握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才能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切实做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第一,我们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第二,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第三,坚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第四,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发展;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可持续,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要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坚持统筹兼顾,就是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1、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是什么?答:基本内容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章》明确指出: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1)根本前提:一切从实际出发(2)根本途径:理论联系实际(3)实质和核心:实事求是(4)根本目的和验证条件: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要意义重(1)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发展和丰富。(2)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3)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2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含义?答,就是在实践中,要从实际出发,不受约束地去探索事物的规律性。也就是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去探索客观规律。
3为什么说事实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精髓?答1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提出的创造性理论,都贯穿着实事求是的思想。2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这个精髓,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形成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规划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和一系列以“两手抓”为重要内容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等等。3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坚持这个精髓,在改革发展稳定、经济政治文化、内政国防外交、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新的发展战略;构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理论,提出“三个代表”要求并把它同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4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贯彻这个精髓,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坚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扎扎实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坚持以搞好先进性教育活动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1近代中国的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答 国情: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主要矛盾: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2新民主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的内容是什么? 答:总路线: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基本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 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的主要内容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新民主主义文化纲领的主要内容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3近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民主主义革命相比的特点是什么? 答民主主义革命,是针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个社会性质而决定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而新民主主义革命又是因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不同于旧民主主义革命是的资产阶级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路线,就是井冈山革命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最终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经过国民革命失败和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失败的教训,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国情(也就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相联系而找到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奋斗道路!
4近代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在哪里? 新民主主义总路线的核心是“无产阶级领导”,就是说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这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区别于旧 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也是中国革命取得最后胜利的根本保证。
5为什么说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 答,内无民主制度,而受封建主义的压迫,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只能是武装革命。2)近代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3)中国革命的敌人虽然建立了庞大的反革命军队,并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农村这恰恰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
6简述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经验中三大法宝及相互关系?答: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个法宝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7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统一战线包含哪两个联盟?两个联盟的关系如何?答一个是劳动者之间的联盟即工人阶级同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其中工农联盟是基础。二是劳动者与非劳动者之间的联盟,即工人阶级和全体劳动人民同一切可以合作的非劳动人民的联盟。在这两个联盟中前者在阶级利益根本一致基础上的劳动阶级的联盟,是新民主主义统一战线的主体。其中工农联盟为主体的联盟是最基本的、主要的。第二个联盟,在一定条件下,还包括一部分大资产阶级的联盟是非基本的,但又是重要的和不可缺少的。必须依靠第一个联盟,尽可能扩大第二个联盟,发挥两者作用,使他们互相促进。1正确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的过渡性?答: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些经济成分中,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形成的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掌握了主要经济命脉,居于领导地位。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而解决这一矛盾,必然使中国社会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终胜利,非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受到限制和改造。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因此,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内容及相互关系是什么? 答: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3简述社会改造的基本经验? 答: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第三,进行和平改造。
1叙述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容和社会主义不本质理论的意义 答“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首先,它突破了把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传统观念” ]不难看出,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同当年马克思恩格斯揭示的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一脉相承的。社会主义就是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所要达到的最高价值目标。坚持社会主义必须坚持这个奋斗目标。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不仅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而且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时代性。这又一次证明邓小平理论在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2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答.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贫穷落后的不发达状态,我们必须从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3如何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答 1.是由社会主义建立的历史条件决定的。我国社会主义制度是建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础之上的,从而决定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去实现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已经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使我国的生产力和市场经济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日趋成熟和日臻完善。2.是由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条件决定的。经过解放后四十多年的建设,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我国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实力有了巨大增长,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是,我国还没有完全摆脱贫穷落后的不发达状态,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完善的状况还未根本改变。这种现实状况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必然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来改变这种落后的现状,然后才能进入较高级的发展阶段。3.是由社会主义建设的国际环境决定的。我国目前已经达到的经济技术水平和综合国力,同当今世界范围内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这就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从不发达进入发达状态,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4我国当前的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答: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5我国经济发展的三步走战略是什么? 答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 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上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本世纪中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是什么? 答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和主要内容。
7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内容? 答
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其基本措施: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
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基本措施有: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三大制度;发展民主,健全法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四有”公民为目标,发展“三个面向”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其基本措施: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繁荣学术和文艺。上述三大目标和基本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8简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答是在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改善方面的目标1)强调了国家经济总量的提高,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2)强调了完成工业化的任务,提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3)强调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提出“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4)强调与人民生活质量有关的收入、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提出“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二是在政治文明建设方面的目标,提出“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三是在精神文明建设和科教文化发展方面的目标,提出“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四是在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目标,提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1邓小平同志在1992南方讲话中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是什么? 答,指出:“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从此,三个“有利于”成为人们衡量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判断标准。
2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答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在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在改革发展中实现社会稳定,改革发展稳定是三位一体、内在统一的 改革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稳定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发展和改革必须要有稳定的社会和政治环境。三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在三者的关系中,改革作为动力,在改革中求发展,在稳定中搞改革,改革必须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发展作为目标,改革、稳定为了发展,以发展求得稳定,以发展为深化改革奠定基础;稳定作为前提,在稳定中实现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发展中巩固稳定
3正确认识对外开放和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答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是统一的,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发展对外开放的基础,而发展对外开放则有利于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同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相辅相成的,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1、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和前提。
2、实行对外开放是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能力的有效途径。
4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答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5如何理解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答1)全方位:不论对资本主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2)多层次:根据地区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边和沿江地区以及内陆省区等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开放3)宽领域:对国际商品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国际技术市场、国际劳务市场开放
1简述邓小平同志在1992南方讲话中关于计划和市场的精辟论述? 答: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2简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和基本特征? 答明确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1.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要做到:1)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2)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3)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3为什么我国要坚持已公有制为主体,多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答1 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是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2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够发达,生产社会化的程度不够,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4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包含哪些经济成分?答公有制经济国有经济集体经济股份制企业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非公有制经济个体企业私有企业国外企业
6当今和今后一个时期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答第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牢牢把握“三个转变”这一基本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三个转变”,从需求结构、产业结构、要素结构等方面,对经济发展提现了新的更高要求
1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包含拿哪些下内容?答。1,人民民主专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5,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2我国的国体和政体是什么?答人民民主专政是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政体
3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合作的基本方针是什么?答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4依法治国的含义是什么?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何在?答(1)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2)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第一,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依法治国同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完全一致的。第二,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民主与法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第三,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第四,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5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答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总之,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决不能把它们分割开来或对立起来。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要文化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2社会主义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有哪些?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 答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2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它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这一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它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
3社会主义荣辱观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答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4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答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第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第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第四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第五、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1如何理解建设社会主要和谐社会的六条总要求? 答 1.民主法治。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2.公平正义。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3.诚信友爱。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4.充满活力。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5.安定有序。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6.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答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上述六条重要原则,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深刻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
3如何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答 一是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二是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三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四是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五是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六是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和谐社会要靠全社会共同建设。我们要紧紧依靠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加快推进和谐社会建设。4新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新时期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按照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全党要紧紧围绕上述任务,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抓住重点、整体推进,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建新机制、增长新本领,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使党的执政方略更加完善、执政体制更加健全、执政方式更加科学、执政基础更加巩固
1简述:一国两制的意义? 答第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第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第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避免了武力统一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第四,“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第五,“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3简述2005年胡锦涛提出的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的内容? 答第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第二,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第三,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第四,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1为什么说和平发展是当今主题? 答: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这是世界各种矛盾发展变化和世界抑制战争因素不断增长的合力作用的结果,第一,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给人类留下深重灾难和沉痛教训,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的追求十分强烈,民心向背,对霸权主义和世界大战形成越来越大的遏制力量。第二,世界经济的发展加深了各国利益的相互交织和相互依赖,冷战结束后多极化进程使世界各种主要力量彼此制衡,对霸权主义战争政策的牵制力量在增加,成为制约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三,核武器等毁灭世界的战争工具形成的“恐怖平衡”,也成为制约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第四,广大发展中国家力量的发展,对世界和平与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第五,生存与发展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继续发展和保持优势也是发达国家面临的问题,对内图稳,对外思和,是多数国家的政策取向,对抑制战争起到积极作用。
进入新世纪后,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的主题。新的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时期内打不起来。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但是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民族、宗教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世界还很不安宁,人类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
2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 第一,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第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努力发展同各类国家的关系。第三,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第四,坚持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统一的原则。
3如何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答: 第一,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第二,防范和打击恐怖活动,努力消除产生恐怖主义的根源。第三,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第四,树立新的安全观念,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第五,谋求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第六,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有哪些? 答 : 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农民阶级是人数最多的基本依靠力量;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 3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是什么? 答: 性质是: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宗旨是全必全意为人民服务
4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为什么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答1.中国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2.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内在要求。3.党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也是党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必然选择。
一、准确把握教学要求课程定位
1. 教学要求:
《概论》课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 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 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坚定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2. 课程定位:
《概论》课是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主题, 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重点, 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作为统一的整体进行分析的。通过教学帮助大学生弄清楚: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要中国化, 什么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性。
二、精心设计专题教学实施方案
为了提高专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真正落实“学理论要少而精, 要管用”, 在专题教学中突出重点、化解难点、解析热点。为此, 我们根据教学内容、教材体系的理论逻辑关系和系统完整性, 精心设计专题教学实施方案, 确定了专题教学体系的框架和重点。
第一篇:精髓理论。专题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精髓。重点阐述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要中国化;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内容和意义重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宝。
第二篇:毛泽东思想。专题二:毛泽东思想。重点阐述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专题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重点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专题四: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重点阐述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评价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改造基本经验。
第三篇:特色理论。专题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重点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体系、主要内容、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第四篇:基本国情。专题六: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重点阐述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的失误与成就;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和意义;党的几代领导人对社会主义根本任务认识的思想发展。专题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重点阐述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专题八: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重点阐述中国为什么要改革开放;改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
第五篇:基本建设。专题九: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重点阐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的方针政策。专题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政治。重点阐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中国不能照搬西方议会民主、“三权分立”和多党制;积极稳步的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专题十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重点论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和基本方针;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和基本内容。专题十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点论述“社会”、“和谐”、“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过程;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专题十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重点论述中国共产党为什么是“两个先锋队”,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新时期党的建设是以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的党的先进性建设。
第六篇:内政外交。专题十四: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重点论述为什么要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丰富和发展。专题十五: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重点论述对战后国际形势和时代主题的认识;关于和平发展的道路和关于和谐世界。
三、活化教材体系为教学体系
1. 集体讨论确定教学体系。
在吃透教材, 准确理解和把握课程的基本要求、教材的主题与主线、教材的重点、难点的基础上, 通过集体讨论确定教学体系, 包括教学框架和内容, 以及具体专题的设计、教学要求、内容、重点、难点, 阅读文献、思考题等。
2. 分工协作完成教学文档。
任务分解, 由每位老师完成课程所需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模块的教学文档。理论教学模块包括教学大纲、考试大纲、教案、多媒体课件、复习题册、试题库以及精品课网上的所有材料等;实践教学模块包括实践教学大纲、教学方案、实践场所安排以及相应的组织运作等。通过分工协作的方式, 完成上述的教学文档, 共享教学资源。
3. 集体备课完善教学文档。
在个人完成上述任务后, 教研室组织进行集体备课、交流, 再次对教学体系、教学框架和内容、专题的设计、两大模块的教学文档等做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 通过集体讨论、分工协作、集体备课的方式, 集思广益, 优势互补, 完善教学文档。
4. 观摩交流总结教学经验。
教研室组织安排教学观摩活动, 组织教师参加自治区、学校和部里的各级各类的教学观摩活动, 观摩对象有教学名师、老教师、青年教师, 观摩方式有定时和非定时。通过教学观摩活动, 学习交流, 取长补短, 不断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水平、教学艺术的提高, 不断完善教学体系的具体运作。
四、提高教学团队政治业务素质
1. 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
作为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 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 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自觉地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对马克思主义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真教。要立师德, 守师魂。
2. 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是系统的科学体系, 只有深入研究, 才能把握其精髓、领会其实质, 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深入浅出。因此要加强科研, 努力提高学术水平, 确保讲出新意、讲出特色、讲出深度、讲出规律。要充分发挥学科建设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撑和带动作用, 增强广大教师的职业归属感和成就感。
3.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教师要围绕理论重点、难点、热点问题, 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复杂的论证简单化、枯燥的说教鲜活化, 可采用由表及里、比较分析、以古鉴今、旁征博引、案例分析等手法, 加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增强教学的知识性、生动性和趣味性, 以期达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活”化理论课的目的。
五、不断创新理论和实践教学方式
1. 改进理论教学方法。
积极尝试问题讨论讲评式教学、演讲式教学、辩论式教学、课堂问答式教学、案例启发式教学、调研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 使理论具体化, 观点问题化, 过程互动化, 结论自助化, 把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和开放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知识性和思想性紧密结合起来, 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的有机统一,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 养成学生参与意识, 增强课堂教学实效性。
2. 探索实践教学方式。
(1) 外出参观:结合理论教学内容选取社会实践基地、教学联系点等实践场所, 让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 把课堂所学的理论与实际更好地结合起来。主要利用各专业的实习基地和实习时间, 与专业课老师建立联系, 结合专业实习和参观开展教学。 (2) 专题报告:聘请一些专家、学者、企业界或社会界的知名人士、学校的领导、杰出校友等, 就一些与本课程相关的主题做专题讲座或学术报告, 开阔学生视野, 进行立志教育, 交流人生经验, 讨论企业发展, 阐述热点问题, 点燃思想火花, 激发奋斗精神。 (3) 观看影视:根据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目的要求, 适时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和音像作品。电影如《开国大典》、《走进毛泽东》、《建国大业》、《建党伟业》、《明月出天山》、《南京大屠杀》等;影视作品如《诗人毛泽东》、《邓小平》、《大国崛起》、《改革开放30年》、《百家讲坛》等。 (4) 社会调查:对人们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如新农村建设、生态环境、农民工、就业、腐败、社会和谐、诚信、创业等等, 组织学生到实践教学基地参观考察, 或学生利用节假日到农村、工厂、城市社区进行实地调查, 获得丰富的第一手材料, 运用所学习的理论进行思考、分析, 写出调查报告并进行交流、评奖。 (5) 其他活动:把实践教学与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专业课实习等结合起来, 依托各学院优势, 突出农业大学特点, 组织和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 到基层去, 到工农群众中去, 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 在实践中锻炼自我, 培养能力, 增长才干, 认识社会。
摘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 要想搞好专题教学, 必须从要求定位、设计方案、教学体系、团队素质、教学方式等方面下工夫。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专题教学
参考文献
[1]常春红.提高“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教学实效性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 2009, (5) :29-31.
[2]郧在廷, 孟庆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方法浅析[J].德育, 2009, (7) :53-54.
【政治教育教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荐阅读:
为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10-06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05-28
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09-25
中国政治学话语体系的建构09-20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政治教案09-14
九年级政治中国梦教案06-05
试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与政治文化的建构11-04
办好社会主义特色教育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