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会计文化

2024-09-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中国会计文化(推荐8篇)

浅谈中国会计文化 篇1

会计文化是人类社会文化体系中的一个分支,远古时期简单的绳结和石刻计算已经标志会计文化的产生。虽然会计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但是从理论和实务对它的研究却是一个短暂的历史。

会计作为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受到社会形态、经济状况和文化背景的影响。而社会、经济、哲学、和人类价值观对会计的影响又是综合的。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会计文化强调以人为本的会计管理哲学。相对于整个社会文化而言,又是一种亚文化。在认识和解决问题时,都以人为出发点,以文化形式实现会计人员群体的凝聚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会计的职能作用。会计文化的基本组成要素为会计物质文化、会计行为文化、会计制度文化和会计精神文化。会计文化这四个基础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建了一个多元化、多角度的会计文化体系,为会计组织的和谐、健康的发展发挥各种功能和作用。

我国会计文化源远流长,在古代社会发展进程中,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从原始记录计量到单式簿记再到复式簿记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沿革过程。

中国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和劳动产品的分配、交换及消费等问题凸现,“计数”逐渐成为社会生活的必要,人们逐渐形成数量观念,并尝试着以实物、绘画、结绳、刻契等方式来表现经济活动及其所反映的数量关系。由实物记事(计数)、绘画记事(计数)、结绳记事(计数)、刻契记事(计数)等方式所体现的原始计量记录行为基本代表着同时期的“会计”行为,或者说,原始计量记录行为是会计的萌芽状态,成为会计的直接渊源。

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后,在原始计量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最早的会计制度。中国有关会计事项记载的文字,最早出现于商朝的甲骨文;而“会计”称号的命名、会计的职称则均起源于西周,其含义是通过日积、月累的零星核算和终的总合核算,达到正确考核王朝财政经济收支的目的。据《周礼》记载,西周国家设立“司会”一职对财务收支活动进行“月计岁会”,又设司书、职内、职岁和职币四职分理会计业务,其中司书掌管会计账簿,职内掌管财务收入账户,职岁掌管财务支出类账户,职币掌管财务结余,并建立了定期会计报表制度、专仓出纳制度、财物稽核制度等。这表明大约在西周前后,我国初步形成会计工作组织系统。当时已形成文字叙述式的“单式记账法”

近代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在外国经济侵略下,小农经济瓦解。西方各种学说逐渐为人们熟悉,在爱国救国的精神下,我国的会计也掀起了改革,力求仿国外的会计制度和方法。在记账方法上,西式的复式记账方法-借贷记账法开始传入中国,成为中国会计史上大事件。蔡锡勇的《连环帐谱》和谢霖《银行簿记学》是我国会计思想史上两部较系统的会计专著,比较系统的介绍了西方的借贷记账法的专著,我国新式会计思想的开端。很多洋务官办企业多由外国人把持,并开始用借贷记账方法。

1949年新中国建立。我国建立了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参照前苏联会计模式,建立了高度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和预算会计制度。1976粉碎"四人帮"后,党和政府对国家的政治、经济进行一系列的拨乱、反正。改革开放多年以来,我国的会计事业经历了恢复、发展、改革及国际化等各个步骤,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从整体上来看我国的会计文化的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我国传统文化遗留下来的大权距和集权制的特点与现代会计文化是存在着冲突的,会计文化的法制化是会计进步的重要标志,会计工作是不能失去法律的约束的,而我国目前“法制”与“人治”的矛盾仍然异常激烈,有许多业务的处理不是在法律的轨道进行的,而只是为了执行上级领导的意图。《会计法》颁布了十几年,但是会计管理上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因此研究我国会计文化中对法治的阻碍是十分有意义的。会计管理中的公平原则与等级原则的冲突,也是由于社会结构中的公平原则与等级原则的冲突,是我国传统的文化在会计管理中的折射。

我国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基础,与会计先进国家的文化存在着许多的差异,这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难以消除的,文化传统会对会计人员和会计制度的制定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中国文化传统背景下的会计文化区别于其他国家的会计文化的主要原因有几下几点:

1.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伦理文化。在2000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一直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伦理文化主要侧重于德治而轻于法制。伦理道德问题贯穿于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也对会计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会计人员的行为始终受到伦理道德的影响和制约,以无私奉献、廉洁奉公为核心思想。主要以一种无形的力量约束着会计人员的行为,依靠会计人员自觉地规范自身的行为。这也就造成会计业务处理过程中无章可循,规章虚设,德治重于制。

2.中国文化的环境是政治文化。儒家提倡“克己复礼”,便是以政治理想制约个人欲念。墨家忧世风日下,要遵道利民,最终尚同于天下。法家主张为“圣人执要”出谋划策,更是表现了高度的政治热情。这些,对中国传统会计义化有着直接、深远的影响。政治环境决定着会计的地位、性质和职能的作用发挥以及会计文化的发展方向,影响甚至决定着会计文化的社会文化的地位和发展方向。

3.中国文化的中心是人事文化。现代管理科学研究结果表明,社会生产和发展的历史是生产必须管理、管理必须核算,然而核算离不开会计,最终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服务。但是人事文化作用表现比较突出,主要为会计行为本身常常为了处理好人事关系不得不牺牲会计的科学性,伦理道德性。中国会计文化建设不能离开对中国传统文化建设的继承和发展,把优秀的中国文化传统和观念与市场融为体,相得益彰,相互发展,摒弃民族虚无主义,重新解释儒家思想观念,将之有机地融人我国的会计文化建设中去。

浅谈中国会计文化 篇2

一、中国传统会计文化的特点

研究中国传统会计文化特征的目的在于正确对待它, 加以吸收和融合, 找到我们会计改革永不枯竭的原动力。我国崇尚集体主义, 权距较大, 对不确定性的规避和阴柔之气的文化特征使我国会计文化具有以下特点:

1. 中国传统会计文化的核心是伦理文化

中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在2000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 伦理文化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层次, 贯穿于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 也对会计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在会计内部表现为:会计人员的行为自始至终受伦理道德的影响和制约, 以无私奉献、廉洁奉公为核心思想, 把伦理问题看作是会计人员、会计组织的行为规则, 主要以一种无形的力量约束着会计人员的行为, 依靠会计人员自觉地规范自身的行为。在会计职业道德的探讨中, 以廉洁奉公、公正不阿、无私奉献等为主, 但是从中会衍生出一些问题, 比如一些会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这也就造成会计业务处理过程中无章可循, 规章虚设, 德治重于法制。

2. 法律控制强于职业主义

我国是一个以法律管制为导向的会计社会, 倾向于政府用法律、法规等强制性手段规范会计法规和会计实务, 忽视个人的专业判断。与美国相比, 我国会计的职业化水平较低, 无论是会计职业的自我管制能力, 还是会计人员的职业能力与美国的差距都很大, 会计人员完全以相关的法律法规为据进行会计事项的处理。

3. 偏好稳健性, 信息透明性不高

中国文化自古以来信奉“有备无患”、“满招损, 谦受益”等观念, 均从不同侧面反映出我国偏好稳健性的文化特征。在我国会计准则规范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报告和会计方法的选择时, 比较审慎、保守;对不确定的收益持稳健保守态度, 也与我国文化特征相呼应。我国信息透明性不高。美国文化被公认为是一个透明、开放的典范, 而中国文化则是一个含蓄、神秘、规矩较多的样本。这种文化差异性直接体现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 美国要求披露的事项多且十分详细, 而我国会计准则中要披露的事项较少。我国大多数公司偏向于不情愿或推迟向外界公布企业有关的重大决策信息, 在年度报告中也较少有对报表有关数据进行充分、公允的揭示。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倾向于业务资料保密, 而只倾向与公司管理活动和资本融通活动密切相关的人士披露会计信息, 不愿信息透明、公开。

二、建设会计文化的手段和措施

我国拥有五千年的文明, 形成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与会计先进国家的文化存在着许多的差异, 要想发展、繁荣中国的会计文化, 既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 这也是中国会计文化最有生命力的部分, 还要吸收国外会计文化的优秀部分, 在融合的过程中不断创新。

1. 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与创新

从文化发展的延续性看, 发展会计文化, 必须继承和发扬一切优秀的文化, 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新精神, 具有世界眼光。近年来, 我国传统文化和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崇尚个人主义的西方文化和拜金主义思想的冲击, 但是社会的主流意识是好的, 积极、进取、竞争、开拓、创新等仍然是人们所崇尚和追求的。因此, 会计文化建设既要继承和发扬优秀会计文化传统, 又要虚心学习国外优秀的会计文化, 更要着眼于创新, 才能始终保持其新鲜性。采取对话、启迪、引导、吸引、激励、熏陶、训练、教育与典型示范等软性方法逐步培养并形成会计人员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 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和自律意识以及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能力, 从而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

2. 增加会计判断空间, 培养会计人员的判断能力

借鉴美国会计文化, 增强会计人员的判断能力。我国独特的会计目标应当是承认保护个人投资者利益与维护全社会利益的一致性, 只有充分实现个人价值, 才能最大限度地增进社会价值。对于会计准则的制订机构来讲, 应在整个准则中适当增加一些可供会计人员自行选择的弹性空间, 以此来培养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对于企业管理层来讲, 应在企业内部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引导会计人员自觉参与企业会计政策的选择与实施, 积极培养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 增强其开拓精神、竞争精神和诚信意识。

3. 注重培养会计价值观的形成

会计价值观是广大会计人员长期在商品生产、流通、货币资金管理、行业服务中长期实践形成的, 它是财会人员的行为准则、文化素质、个人才能与群体智慧的结晶。要培养和形成会计人员正确的价值观, 就要从会计主体出发, 培养他们的主人翁责任感和民主参与意识以及共同的目标感、使命感、责任感、荣誉感及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要培养具有坚定信念和正确价值观念、优秀道德行为规范的会计人员, 从根本上增强会计机构的工作活力, 就要注重汇集会计人员的意志和意识, 反映形势的需要和需求, 提炼共同的信念和观念, 传播进步的理想和思想, 从而使整个会计工作有机地联系起来, 健康地运转。

浅谈会计文化与会计信息质量 篇3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文化 制度 精神

会计信息本质上是一种商业语言,具有国际通用性。会计信息使用者依赖会计信息进行预测和决策,可见会计信息质量之重要。但是,一直以来,我国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却不尽如人意,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本文将从会计文化的角度讨论文化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

一、会计信息质量

广义的会计信息包括财务会计信息和管理会计信息,本文仅研究财务会计信息。财务会计信息主要以货币形式、遵循一系列会计准则和规范的前提下通过财务报告来揭示,帮助信息使用者做出决策。会计信息主要来源于财务会计报告,一般指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以及报表附注,是财务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的主要依据。

质量是衡量产品在生产中符合规定及满足需求的程度,会计信息是特殊的产品,是会计人员实施会计行为的产物,因而会计信息质量反映了会计人员在提供会计信息过程中按照准则的规定以及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程度。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了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八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这八项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会计目标的具体化,也是会计信息应该满足的基本质量要求。

二、会计文化

文化是与人类生活有关的复杂总体,既包括物质财富也包含精神财富,具体表现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具有广泛性、持续性和自觉性的特点,在长期的实践中,人们受到特定社会文化的影响,自觉做出与所处文化适应的行为。

会计文化属于社会文化,是社会文化在会计领域的反映,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本文所指的会计文化包括会计物质文化、会计制度文化、会计行为文化和会计精神文化。会计物质文化是会计文化的表层,是会计信息产生、存储和传递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方法,由算盘、计算机、计算器、互联网等会计物质手段和复式簿记法等会计技术手段组成。会计制度文化是会计文化的控制系统,是会计信息质量的制度保障,其表现形式为会计法律法规和企业会计准则等会计规范,对会计人员和会计行为进行约束。会计行为文化介于会计制度文化和会计精神文化之间,是会计人员通过会计行为方式对客体进行处理并形成会计行为结果的行为文化。会计精神文化属于会计文化的核心层,是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等意识形态的总和。

三、会计文化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关系

(一)会计物质文化与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物质文化制约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信息质量促进会计物质文化的发展。前已述及,会计物质文化主要由会计物质手段和会计技术手段构成。如果将会计看作是一个信息处理系统,那么它的功能的发挥与会计物质手段和技术手段密切相关。

会计物质手段的发展经历了会计手工操作阶段、会计电算化阶段和会计信息化三个阶段。在会计手工操作阶段,会计核算速度慢,影响了会计信息质量的及时性;重复转抄与计算又降低了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性。在会计电算化阶段,计算机的使用提高了会计核算工作的效率,使得会计信息更加及时;规范的账务处理程序设置,避免了重复转抄与计算可能出现的差错,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但是,软件系统的安全性较弱。在会计信息化阶段,计算机、互联网的应用,实现了经济业务处理的自动化和会计信息的实时披露与高度共享,极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和有用性。但是,会计信息化系统对计算机的物理性能以及网络环境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要求严格,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会计信息化的推广。

会计技术手段经历了原始的计量与记录阶段、单式簿记阶段和复式簿记阶段。在原始的计量与记录阶段,会计技术手段的形式有结绳记事、绘画记事、实物记事等。这些计量和记录的手段都因其局限性而无法被长期广泛的运用。在单式簿记阶段,文字叙述会计记录法和定式简明会计记录法是主要的形式。两者只能记录简单的经济业务,反映静态的经济事项。在复式簿记阶段,当发生经济交易或事项时,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以相等的金额进行登记,全面、系统、序时反映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大大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会计信息的作用日益凸显。人类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促进了会计物质手段和会计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

(二)会计制度文化与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制度文化包括会计前提规范、会计法律规范、会计技术规范和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会计信息是会计行为在会计法律法规、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会计前提规范和会计技术规范的制约和指导下产生的,它的质量水平高低与会计会计制度文化对会计行为的规范密切相关。

会计前提规范具体包括会计目标和会计假设两方面,他们共同受到会计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会计目标是会计主体所要达到预期目的,不同的会计目标,对会计信息质量有不同的要求。在受托责任观下,委托方和受托方不通过资本市场连接,会计目标侧重反映受托者的责任履行情况,因而可靠性成为首要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在决策有用观下,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通过资本市场实现,委托方重点关注的是投资回报和风险水平,因而相关性成为首要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四大会计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会计主体假设明确了会计信息反映内容的空间范围。持续经营和会计分期假设对会计信息的反映提供了时间上的要求。持续经营假设界定了会计信息的时间范围,会计分期将生产经营活动认为划分为较短的会计期间,便于分期结算账目、定期考核并对外报告。货币计量假设使得财务报表无法反映产品质量、市场份额、技术水平等非货币信息,当发生恶性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时,无法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严重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并有可能误导信息使用者做出错误的经济决策。

会计法律规范是会计信息质量的“刚性”保障。会计法律规范以规范会计行为为立法宗旨,以保证会计行为法制化为立法目的,对会计行为进行强制性规定和制约。目前,我国的会计法律规范是由以《会计法》为中心,一系列与会计职业相关的法律法规或规章制度组成的制度体系,对会计行为过程进行规定和制约,从而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技术规范是会计信息质量的衡量标准,是会计信息生成和披露的直接依据。会计技术规范由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构成。2001年,财政部出台了《企业会计制度》,成为各行各业的会计核算规范,由于金融企业的特殊性和小企业的实施困难,又制定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和《小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由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组成,基本准则是具体准则的“准则”,主要规定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等。具体准则针对具体经济业务的处理原则、程序和方法进行规定,为会计人员提供了具体的账务处理规则和会计信息披露要求,能够对会计人员的规范处理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从而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职业道德规范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柔性”规范。如果说会计法律规范是会计人员的最低行为标准,那么会计职业道德规范规定了会计人员的最高行为标准,它通过榜样的激励、社会舆论和感染力量实现对会计行为的规范。

(三)会计行为文化与会计信息质量

一方面,会计行为文化决定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会计行为文化的外在表现是会计行为方式,会计信息是会计行为的结果,所以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取决于会计行为文化;另一方面,会计信息的质量反作用于会计行为文化,如果会计信息能够满足信息使用者的需求,那么会计行为文化系统就会达到稳定状态,反之,会计行为文化系统会打破平衡,自我调节与优化。

(四)会计精神文化与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精神文化是社会意识形态在会计领域的反映。包括会计道德观、会计法制观和会计价值观。会计道德是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保证,法制观与会计信息失真密切相关,价值观影响会计信息披露质量。

四、结语

基于会计文化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密切关系,应该培育优秀的会计文化,最大限度发挥会计文化的积极作用,大力提高我国会计信息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虞海涛.文化视角下的企业会计信息质量管理[J].中国商贸,2013(24).

[2]李美春.培育会计文化正能量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04).

[3]张仲元,王秋实.企业文化生态与会计信息质量关系探讨[J].财会通讯,2011(13).

浅谈中国会计文化 篇4

财会[2012]11号

财政部关于组织开展中国会计文化

建设征文活动的通知

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事务管理局,铁道部、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解放军总后勤部、武警部队后勤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各中央管理企业:会计文化是人类社会文化体系的一个分支,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培育会计文化,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为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有关精神,大力倡导和弘扬会计行业优良传统作风,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会计文化建设,经研究,财政部会计司、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中华会计函授学校、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北京、上海、厦门三所国家会计学院联合《中国会计报》共同主办中国会计文化建设征文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探索社会主义会计文化的丰富内涵、建设途径,进一步激励会计行业从业人员充分发挥专业作用、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实现建设会计强国的目标,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组织机构

成立中国会计文化建设征文活动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征文活动的相关工作。领导小组组成如下:

组 长:余蔚平财政部党组成员、部长助理

副组长:杨敏财政部会计司司长

冯卫东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副主任李赤中华会计函授学校校长

陈毓圭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秘书长

高一斌北京国家会计学院院长

夏大慰上海国家会计学院院长

邓力平厦门国家会计学院院长

成 员:欧阳宗书财政部会计司副司长

刘运朋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副主任张晓智中华会计函授学校副校长

蔡晓峰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副秘书长

张天犁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副院长

李扣庆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副院长

黄世忠厦门国家会计学院副院长

胡兴国财政部会计司综合处处长

周京军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综合处处长胡嵘中华会计函授学校综合处处长

冯毅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办公室副主任杨卫东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办公室主任

卢文彬上海国家会计学院办公室主任

沈 毅厦门国家会计学院办公室主任

陈清清中国会计报社主编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会计司,具体负责征文的收集整理、聘请评委、组织评审和表彰等工作。

三、征集内容

1.会计文化的实质、内涵和基本要素;

2.中国会计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3.中国会计文化建设的目标和原则;

4.推动会计文化建设的手段和措施;

5.会计文化的环境及其对会计文化形成的影响;

6.中外会计文化比较;

7.中国会计文化的发展历史与特征;

8.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历史、文化内涵、基本精神以及文化建设的实践;

9.其他。

四、征文要求

1.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主题鲜明,观点正确。

2.征文内容要注重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研究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会计化建设,研究阐释会计文化建设取得的重大成果,研究阐释推进会计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3.征文既可以是理论文章,也可以是纪念文章或回忆文章,征文面向全国会计领域人士以及关心支持会计工作的各界人士,可以个人名义参加,也可以集体名义参加。

4.征文征集时间自即日起至2012年10月31日,字数在3000字以内。

5.征文统一用A4纸打印,一式六份,寄至财政部会计司(中国会计文化建设征文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南三巷3号,邮编:100820联系人:李静,联系电话:(010)685530

32同时将征文电子版分别发送至:li-jing@mof.gov.cn,zbkjbn@163.com。

6.为便于联系,请完整填写一份“征文作者情况登记表”(见附件),随征文一并提交。

五、评选奖项

此次征文设一、二、三等奖、鼓励奖和组织奖。中国会计文化建

设征文活动领导小组将组织专家对征文进行认真筛选和评议,对获奖人员和组织单位予以表彰、奖励。

中国会计文化建设征文活动奖项、名额、奖金设置如下:一等奖10名,奖金3000元;

二等奖30名,奖金2000元;

三等奖50名,奖金1000元;

鼓励奖100名,奖励会计文化征文集选;

另设组织奖30名。上述奖项,均有获奖证书,组织奖授予奖牌。

六、评选程序

征文活动自截止之日起,由中国会计文化建设征文活动领导小组认真筛选和评议,选出获奖征文并进行公示,公示有效后确认奖项并召开中国会计文化建设征文表彰大会,公布获奖结果,向获奖人员和组织单位进行颁奖。获奖征文将在《中国会计报》和相关网站等媒体宣传,并结集出版。

附件:征文作者情况登记表

财政部

浅谈中国文化软实力 篇5

软实力是近年来风靡国际关系领域的最流行关键词,它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国际关系的看法,使人们从关心领土、军备、武力、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地域扩张、军事打击等有形的“硬实力”,转向关注文化、价值观、影响力、道德准则、文化感召力等无形的“软实力”。

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中国对于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介处于“原生态”状态,优秀的文化传统资源优势并未充分转化成为强大的现实生产力;文艺演出、语言文化、图书出版等文化领域面临着“文化赤字”;对于中国文化形象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忽视了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创新和改造。在国家大力主导经济发展的时候,人们对文化发展的注意力明显下降,对文化是一种“软实力”的认识也明显不足。这就导致大量优秀的文化资源被我们主观所忽略,潜在的文化软实力没有被发掘。其次,一些文化产品被注入其他因素,降低了其本身的质量。许多的文化产品在运行中被大量注入商业的因素,本身的优势资源流失,结果反而在竞争中处于被动。最后,文化市场运行的不规范化。如文化产品盗版严重、低俗不健康的产品充斥市场等,要规范好我们的文化市场,才能为文化资源向文化竞争力的转化提供有利条件。

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存在“赤字”的现象。多年来,中国图书进出口贸易大约是10:1的逆差,出口的图书主要是销往一些亚洲国家和中国的港、澳、台地区,面对欧美的逆差则达100:1以上。文艺影视也有类似状况。据北京演出行业协会统计,2008年国内艺术团体的北京演出次数与2007年相比,减少1.56%,但与此相反,外国剧团在北京演出的次数增加36.3%。中国出口到国外上映的电影可谓凤毛麟角,而国外利用中国文化元素拍成的电影在中国市场上却赚到盆满钵满,《花木兰》、《功夫熊猫》就是最好的例子。

不难看出,中国在文化贸易这一块存在着严重的“文化赤字”,这不得不让我们担忧。其实,在中国深厚文化的孕育下,不乏许多优秀的文化艺术产品,然而传统文化的背景不同以及民族文化的差异性给我国对外文化交流和竞争造成了巨大的阻碍,使得我们的文化没有占据有利的条件,没有发挥其所具有的潜能。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 篇6

但是,很显然的,中国哲学里面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状态从来也没有出现过,因此,便产生了儒家中退而求其次的“礼”。“礼”是维系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道德基础,“礼”是一切社会秩序的总括。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用以判断一切是非的主要标准。“礼”是“仁”、“孝”、“忠”、“恕”、“中庸”、等儒家核心思想的标准,“礼“也是治国、法律、外交、军事、经济、教育等一切具体事物的标准,“礼”也是史学、诗歌、音乐等的标准,“礼”更是衣、食、住、行的标准。“礼”的重要性,远甚于国家法律的重要性。中国社会之所以被说成是伦理社会,就是因为“礼”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伦理道德对于中国人的压力其实远大于法律的压力。

“礼”后来被宋明理学发展成为一种道德上的桎梏,使人们对“礼”的含义认识产生歪曲,实际上,屏除“礼”中所含的一些不符合现代意义的内容,如男女授受不亲,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等内容,“礼”更多的包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礼”的含义是如此广泛,以至于中国社会的一切秩序都可以用“礼”来衡量。但是,在如此多的“礼”中,“孝”应该是最重要的“礼”。此前已有诸多学者在论及中国社会时,将中国社会概括为一“孝”的社会,将中国传统文化概括为一种“孝”的文化。的确,“孝”在中国文化中所占的地位,要远远高与其他伦理道德信条。原因就是中国几千年来一直是一种农业宗法制社会,实行的是一种家族制的统治。父子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君王则是凌驾于万民之上的“父”,人民都是他的“子民”,君王与人民构成最高一级的父子关系。在很多时候,“孝”成为束缚青年人的家族法、精神枷锁,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进步,特别是在近代以来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但客观的说,“孝”曾有力的维护了中国社会的秩序,“孝”虽是农业宗法社会的产物,但他放在今天仍然是值得肯定的。今天我们谈到“孝”,自然应该剔除其中包含的“孝”君思想,回到其最本原的意义--子女对父母、晚辈对长辈的“孝”。

“忠”是“礼”中包含的又一重要部分,《论语》中对“忠”的解释为“己欲立先立人,己欲达先达人”。“忠”的意义也非常广泛,对君主要忠心,对朋友要忠诚,对人要忠厚,对事要忠实。“忠”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影响非常巨大,但“忠”在封建社会更多的局限在中军的狭窄范围里,所以“精忠报国”的岳飞在皇帝昏庸,奸臣当道的条件下仍然死守着他的忠君信条。但是“忠”在更多时候是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力和凝聚力,中国国土广阔,历史上曾出现过多次割据局面,但是,无论如何,人们对所谓的正统王室都抱着一种根深蒂固的忠心。任何一个朝代在走向统一后,统治者都立即强化对其个人的绝对忠心。这是保持其统治秩序稳固性的向心力除了这种对君主的“忠”外,中国人对人对事的“忠”,的确构成了一种宝贵的民族精神--守信义、重承诺。所以有朋友间的肝胆相照,有夫妻间的相濡以沫,有“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承诺。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断裂与现代化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五千年,但基本上处于一种缓慢甚至停滞的状态,自春秋战国后,文化领域的百花齐放景象就不复出现,特别是西汉“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传统文化就几乎只剩下儒家一支独秀了。缺少了学术争鸣的儒家,把自身局限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做一些修修补补和无性繁殖的工作,顽固的坚守着闭塞状态,越来越与社会的近代化不能适应,终于在近代被新文化运动彻底打倒,造成了它在近代的断裂与失落。

20世纪初中国社会是一个剧烈动荡的时期,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与中国社会日益严重的危机促使国人在反思中将矛头对准了以儒家为主的传统文化。新文化运动正式揭开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但不幸的是,包括“忠”“孝”“仁”“义”“天人合一”“中庸”等精华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被不分清红皂白的遭到了彻底打倒。郭齐勇先生在论述这一段历史时,曾痛心的反思:“世界上没有任何其他一个民族,像我们一样如此彻底的摒弃传统……”“以至于今天为人父母、为人祖父母者,已不复晓知孔孟老庄、程朱陆王”。

传统文化在现代的断裂,是中华民族的魂的失落,在物欲横流的经济社会中,在朝夕万变的世界浪潮中,我们只能回归到我们的民族文化的本原,去重新批判和继承传统文化,才不至于在现今这场世界剧变中丢掉民族的根。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完全可以拿来发扬光大,作为全世界人民的精神财富。如“天人合一”“入则孝、出则第”“中庸之道”等思想,对于调适人与自然的关系及社会人际关系,对于指导人生、提高精神生活,对于防止工业社会泯失人的具体存在、妨碍人的全面发展、造成人性的异化和人的困惑与疏离,都具有积极的功能。

中国会计文化的反思与建设 篇7

会计文化是会计人员 (与会计工作密切相关人员) 从事会计工作时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及其成果。它既包括会计物质文化, 也包括会计精神文化。中国是文化古国, 中国会计有数千年历史, 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 同样也有自身特色的会计文化。

会计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会计物质文化、会计行为文化、会计制度文化和会计精神文化。会计物质文化主要指会计活动的直接产品、间接产品及与会计活动相关的物质准备, 包括会计凭证、会计账表、会计报告、会计活动评价、会计活动效果、会计办公场所及用具等。会计行为文化指会计人员从事会计活动时的行为方式及特点。会计制度文化指各种会计制度产生的制度文化背景、文化特点及文化影响。会计精神文化指会计人员从事会计活动的价值观、伦理道德及精神追求等。

二、我国会计文化的缺陷

与任何一种文化一样, 中国传统会计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 我们需要的做的事情是如何尽量多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中国会计文化的精华是会计人员严于律己, 不做假账, 会计账表完整、清晰、漂亮, 会计报告及时有用, 会计工作认真负责, 会计监督到位, 会计人员愿意学习相关规章制度, 能够按章办事, 诚实守信, 按时结账, 集体主义观念较强, 服从领导听指挥, 讲究中庸之道, 廉洁奉公等。

中国会计文化的糟粕是会计制度不严密, 会计内部控制不完整, 会计监督对下不对上, 会计人员迫于领导压力和小团体利益做假账, 会计人员的独立性不强, 会计工作进取性不强, 会计工作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不高, 一些会计人员对领导热情, 对群众冷淡敷衍, 会计工作质量不高,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老好人”思想比较普遍, 被动学习, 消极应付思想也比较流行。更有甚者, 有些会计人员认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贪污腐败, 监守自盗。

会计文化是会计人员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的, 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会随着社会变迁而发生一定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处于初步形成阶段, 具有不成熟性、不完善性等特征。中国特色现代会计文化亦处于初步形成阶段。它必然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通过会计实践所形成的并为全体会计人员遵循的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近些年来, 中国经济取得了明显进步, 会计文化亦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还存在一些不足,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重视程度不够, 用力不平衡。

这些年我国会计主管部门以及实务部门一直重视会计准则、会计规范的建设, 也取得了不少成效, 也可以看成是会计文化建设的一部分。但完整意义上的会计文化建设一直到最近才提上议事日程。在观念越来越多元化的今天再来搞会计文化建设, 难度很大。当今许多人的价值观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有许多劣质会计文化充斥于会计舞台。比如造假账问题越来越突出, 这本来是一件可耻的事情, 应当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但有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件再平常不过的事情, 认为不做假账才是傻瓜。

2. 对会计文化的认识表面化。

在中国会计界真正认识到会计文化是会计的灵魂, 是会计软实力的人并不多。就是谈到会计文化建设这一主题时, 许多人亦认为只是没有多少实际内容的空洞口号而已, 与实际会计工作没有什么关系。许多单位的领导更是将会计文化视为可有可无的东西, 只希望会计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办事即可, 根本看不到会计文化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价值。总而言之, 目前全社会还没有形成高度的会计文化自信和自觉, 没有充分发挥会计文化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先导和支撑作用。

3.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会计文化的内涵研究、宣传不充分。

如果还是仅仅停留在中国会计文化是什么样的这种研究水平, 其作用是有限的。我们一定要研究清楚现在及未来一定时期的会计文化内涵是什么?应当怎样建设, 怎样发展, 会计文化怎样更能成为广大会计人员的精神动力, 怎样才能使各项科学合理的会计制度深入会计人员的内心。

4. 缺乏追求科学价值观、形成主流价值观的勇气。应当

承认, 目前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念由于受到多种不良思潮的影响, 呈现出多元化、混乱化、不良化倾向, 中国会计界也不能幸免。许多人一切向钱看, 许多会计人员也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导向, 缺乏先进会计文化。

如果大量会计人员不追求先进的会计文化, 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就会极大地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造成社会道德水准的进一步下降, 出现“天下未乱计先乱”现象, 其社会危害是十分巨大的。因此, 大力开展会计人员科学价值观教育, 引导会计人员追求主流价值观, 崇尚高尚的精神生活将成为中国会计文化建设的重头戏。

5. 缺乏创新意识, 尚未形成中国特色。

中国会计文化是在中国特色背景下形成的独具特色的会计管理模式, 是中国会计的个性化表现, 不能简单地迎合西方会计文化。只有不断沉淀并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的会计文化, 才能充分发挥和体现中国会计的核心竞争力。

我们应当借鉴西方的先进会计文化, 但不能简单拿来就用。纵观我国现代会计文化建设, 拿来主义的东西较多, 自我创新的较少。未能将马克思主义、中国优秀文化作为中国会计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价值导向, 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文化。对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及中国共产党战争期间培养的会计文化的经验研究总结得不够, 这也不利于形成中国特色会计文化。对西方会计文化的借鉴和提炼也存在不充分不全面现象。

同时, 我国在会计文化建设中, 自力更生精神不强, 对自身发展过程中具有特色的个性化会计文化进行总结提升的力度不够, 没有将会计文化建设视为一项常建常新的巨大建设工程, 缺乏积极进取、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

三、培养优秀会计文化的建议

如何继承、弘扬、培养优秀中国会计文化是今后一段时期我国会计界的一件大事。我们应当从中国会计历史的正反面教训中汲取经验, 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逐渐培根固本、治标与治本并重。

1. 培养优秀的会计文化, 必须先端正各级管理者 (特别是直接领导管理会计人员的管理人员) 的思想。

如果管理者不诚实、不公正, 会计人员就很难高标准、严要求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会计文化也很难健全。这其实是我国古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在会计界的成功运用。一个单位的一把手公正廉明、治理有方, 这个单位会计工作不会差到哪里去, 只会越来越好。

2. 培育中国优秀会计文化, 需要培养广大会计工作者的优良品质和学习精神。

他们不仅是一些会计专业技术工作者, 还要是一些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会计文化工作者。可以按照古人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来培养会计人员, 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 “格物”要求会计人员除了知道会计工作的各种专业知识外, 还要知道各种相关知识。致知就是要求会计人员要有自己的专业评判和价值判断。自身道德品质提高了, 专业素质上来了, 就可以安身立命, 管理好单位、国家的经济账, 为国家作出贡献。

3. 培养中国优秀会计文化, 需要强化会计法治思想。

中国历史上并不缺乏会计法规和制度, 有的时候也能严格执行各项会计法规。但由于受到关系文化及权大于法的传统非法治文化的影响, 我国会计法治文化显得有些欠缺。因此, 我们除了要学习借鉴西方先进会计法治经验, 还需花大力气培养我们的会计法治文化, 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不能让少数人拥有特权, 不受会计法律和制度的监督和制约。

4. 培养中国优秀会计文化需要清楚地认识到其闪光点在哪。

中国优秀会计文化在于全面无形的控制, 而不是各种各样的会计规范或制度。有再多再细的会计制度, 一些单位和个人也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是劣质会计文化的表现。那如何才能破解这一难题?

会计控制往往是对事的控制, 全面无形的控制是对人的控制。人的控制工作做好了, 事的控制工作也就做好了。对人的全面无形的控制不是靠制定一些会计制度来完成的, 因为人的心理和思想是变动的。会计管理工作仅仅靠会计制度是不够的, 还要对相关人员心中有数。要善于观察人, 使用人, 以此作为会计控制的基准, 会计工作就不会出现大的差错。越是对位高权重的会计人员及主要领导, 越是要采取全面无形的控制, 不但要关注他们的工作情况, 更要关注他们的私生活及人际交往情况以及家庭财务状况, 这样会计违法违纪现象才能得到有效控制。

5. 培育中国优秀会计文化需要培养大批德才兼备的会计工作者。

这些会计工作者除了要有扎实的会计理论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外, 还要有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而不是仅仅知道有会计职业道德而不断违反职业道德的伪劣分子。因此, 选拔任用会计人员是单位的一件大事, 不可随便, 更不能任人唯亲, 一定要任人唯贤。知其贤而不用或知其不贤而用之都是不妥的。对于德才兼备的会计人员要信任、要重用, 这是一个单位会计工作有效开展的基础。

6. 培育中国优秀会计文化, 不但需要我国会计界将中国优秀会计文化元素提炼出来, 还要将其贯彻下去。

我们的报纸杂志、政府相关文件要不断刊登有关中国会计文化的相关内容, 并作出解释, 供大家学习、体会、应用。还要不断表彰具有优秀会计文化的单位和个人, 使优秀会计文化在中国的阵地不断扩大。

只有采取各种措施将中国优秀文化贯彻下去, 让每一个单位每一个会计工作者坚定地树立起优秀的会计文化价值观念, 中国优秀会计文化大树才能枝繁叶茂。

参考文献

[1].杨仲杰, 赵明荣.会计文化研究相关问题探讨.财会月刊, 2012;27

浅谈中国会计文化 篇8

【关键词】文化单位;会计核算;问题;改进措施

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为我国文化单位的工作提出更多挑战,文化单位应在困难中寻求完善、落实发展。会计核算是保证文化单位资金运行的主要保障,本文从文化单位会计核算的问题入手,先分析了会计人员的设置和素质问题、收付实现制的弊端、固有资产的流失以及监督匮乏等问题,然后提出提高人员素质,改革跨级基础,加强资产核算,加强监督完善制度等措施,希望为今后的文化单位会计核算提供借鉴。

一、文化单位会计核算的问题

文化单位会计人员的设置和素质问题。现在文化事业单位往往人员冗杂臃肿,由于其采用经费账和基建帐使得人员队伍庞大,并且这些会计人员中还不乏水平较低的人员,使得文化事业单位不仅造成了一定的财政负担,还不能很好的完成任务。

收付实现制在文化单位会计核算中的问题。现在的文化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大多是收付实现制,这种核算方式将本期全部现金收入作为文化单位本期的收入,将全部的现今支出作为本期的支出,这样虽然人工成本比较低,在一定时期内能够简单的反映收支问题,但是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的迅猛发展,这种方法已经不能够满足现在文化事业的发展,好多不是按月收取的收入或者支出就会暴露出来,这样收付实现制就不能准确的反省当期的收支情况。

固有资产流失严重。很多文化单位对于现金的管理和核算比较严格,但是对于一些硬件设施的使用往往不体现在账目中,其次很多单位有些额外的收入都不计算到收入中,反而通过其他应付款的形式进行挂账。

监督匮乏,过程混乱。现在的文化单位会计核算过程混乱,很多单位的员工没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其对于票据的报销相对不规范,对于会计账务的处理欠佳,对于会计账簿的设置不规范。其次有些文化单位没有自己的内部会计管理质素,造成会计工作散漫滞后。

二、文化单位会计核算的改进措施

1.精简机构,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文化单位进行会计核算改革首先要精简机构,将每个机构的分工进行明确,确定独立的核算机构,并且相互制约。其次要提高文化单位会计核算人员的素质,从招聘的环节就严格控制人员进入,尽量让每个人员都有资格证并业务熟练。时代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会计核算知识也是不断更新的。因此要定期组织培训,让会计人员时刻更新自己的会计核算知识,和新时代接轨,加强自学意识的培养,同时还要多多让人员参加培训讲座等,让会计核算人员在工作中不断进步。

2.改革会计基础变权责发生制

旧的收付实现制已经不能满足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利于现在文化产业的发展,我们现在在会计核算的时候要逐步引入权责发生制,工作人员要深刻认识到权责发生制在全面评价单位的经营活动和财务状况方面的优势,能够深刻的反映一定时期的收入支出,能够全面反映单位的收支情况和财产状况,其更加符合会计核算时客观性和谨慎性的原则。其次随着文化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的增加,文化单位的会计核算不仅仅要满足一些相关的政府要求,还要获得一些相关债权人和外部投资者的认可,因此可以将文化单位的会计核算加到工商会计制度中,这样更加能够提高文化单位会计核算的质量。

3.加强资产核算和计提折旧

由于现在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中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中,对于文化单位的固定资产都没有计提折旧这样的规定,于是很多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报废时,或者更新变卖时都会产生很多账目上的问题,并且这些问题会直接影响到收入和支出,因此文化单位并需要根据法律法规以及以往的核算经验对固定资产进行核算,不能再向以往一样拆了东墙补西墙,让账目核对总是出现问题,要建立正常的运行模式以及相对正确的补偿模式,让文化单位的固定资产进入账目中,有一个良好的循环,以后的固定资产可以直接贷银行存款,借固定资产,到固定资产到了报废的时候也可以借折旧费,贷累计折旧。总之文化单位的固定资产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并且其数额巨大,必须采用严格的方式进行核算,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文化单位的账目更加清晰,同时会减少在固定资产折旧和变卖中产生的问题。

4.加强监督,完善制度

对于文化单位核算过程混乱缺乏监督的问题,首先我们应该建立并健全文化单位的会计核算制度和会计核算办法,必须有一定的规矩,有一定的参照,才能够让文化单位的会计核算正规并且严谨,先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对文化单位的会计核算进行规范,建议在期间设定文化单位的盘存制度,单位可以根据自身不同情况制定盘存的期间,最后通过核算进行处理。其次我们要在文化单位开展监督活动,一次提高文化单位的资金利用效率,更好的发挥文化单位会计核算工作者的价值,让文化单位更好更快的发展。政府部门也可以对文化单位进行不定期的检查,检查其是否有完备的账目,会计凭证账簿以及报表是否真实客观完整有效,其核算的过程是否符合国家社会的规定,会计人员是否具备相应的资格。

三、总结

总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在的文化单位核算方法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文化单位的发展,为了促进文化产业更快更好的发展,我们需要正视我们现在文化产业核算中的问题,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改正,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我国的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才能有利于全国全社会精神文明提高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1]李杨.浅谈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存在的问题[J].企业文化(中旬刊).2012,(8).

上一篇:感恩节作文700字:特殊的纪念日下一篇:发展基金使用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