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后答案

2024-07-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后答案(推荐7篇)

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后答案 篇1

一、单项选择题(共20题)

1.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条件是(B)A.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十月革命开辟的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 C.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D.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 2.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其原因主要是(A)A.中国共产党即将成为执政党 B.党的工作方式发生了变化 C.全国大陆即将解放

D.中国将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

3.中共八大前后,毛泽东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提出的重要思想不包括(A)A.经济建设必须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的方针 B.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伟大国家 C.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工业化道路

D.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4.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是(A)A.创新 B.改革 C.革命 D.发展

5.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键在(A)A、坚持与时俱进 B、坚持党的先进性 C、坚持执政为民 D、坚持党的领导

6.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B)A、解放生产力 , 发展生产力 B、解放思想 , 实事求是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 三个有利于”标准

7.消灭剥削的物质前提是(B)A、实行公有制 B、生产力的高度发达 C、实行人民民主专政D、实行按劳分配

8.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B)A.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B.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C.促进效率提高与体现社会公平之间的矛盾 D.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

9.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跨度是指(B)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B.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C.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实现发达的社会主义

10.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关键是(A)A、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B、坚持“两手抓 , 两手都要硬 ”的方针不动摇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 D、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11.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重点和难点在(D)A、大城市 B、中等城市 C、小城镇 D、农村

12.改革开放以来,对社会主义可以实行市场经济在理论认识上重大突破是(D)A、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

B、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C、市场经济是国家宏观调控的经济 D、市场经济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

1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A)A、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B、能确保经济总量的平衡 C、可以实现经济结构的平衡 D、可以保障社会公平

14.私营经济中的劳动者的收入属于(C)A、按劳分配收入 B、按资分配 C、按劳动力价值分配 D、按经营分配

15.我国的政党制度是(c)A.共产党的一党制 B.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多党制

C.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共同执政的两党制 16.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决定实行这一制度的理论依据是(D)A.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性质 B.所有制结构和分配结构

C.发展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 D.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

17.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A)A.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B.实现祖国统一

C.建立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

D.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到2000年翻两番,实现小康

18.实现“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c)A.台、港、澳享有高度自治权 B.中国坚持社会主义 C.一个中国

D.台、港、澳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变

19.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保证是(D)A.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B.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 C.发扬党内民主 D.坚持从严治党

20.当前国际间的经济竞争实质上是(D)

A.产品质量的竞争 B.经济资源的竞争 C.产品价格的竞争 D.科技和人才的竞争

二、判断题(共10题)

1.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只有当民族资产阶级拥护革命时,才要保护民族资本主义。(×)

2、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所以,公有制企业职工的收入是按劳分配的收入。(×)

3、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政治权利不受教育程度的限制,列宁却说:“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的。”(×)4.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因此,毛泽东思想 不完全是马克思主义的。(×)

5.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反映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特殊性。(√)7.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我国所有制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有所增加,公有制经济的比重有所减少。这势必会影响我国社会主义的性质。

(×)8.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因此,在市场经济中人们的经济行为可以不受道德规范。(×)9.市场对于社会资源配置有灵活而有效的导向作用,能保证社会生产各部门的持续协调发展和整个经济的稳定增长。(×)10.繁荣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惟一途径是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

三、简单题(共5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

2.简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

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3.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

答:民族区域自治是在统一而不可分离的国家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

4.和谐文化是什么?

答:和谐文化是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核心,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思想文化,它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现念和理想追求。

5.简述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

答:(1)改革、发展、稳定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2)发展是硬道理,是目的;改革开放是推动发展的动力,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社会稳定是发展和改革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

四、论述题

试述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答案要点:(1)大力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

(2)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只有不断发展生产力,才能为实现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即共同富裕创造条件。

(3)发展生产力,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只有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社会主义才有吸引力,社会主义才能从根本上得到巩固。

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后答案 篇2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建设,探索

一、采用“跟进式”专题化教学, 构建教学内容

“概论”课程的内容十分丰富, 涵盖了从历史到现实, 从理论到实践, 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到内政、外交、国防、党建, 以及革命、改革、发展、稳定等一系列问题, 可以说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理论宝库。而其中的一些理论知识, 学生在中学的课程中已经有了一些接触和学习, 那么如何让学生在大学阶段的学习中避免与中学时的重复, 使学生真正能够把握这一科学理论的精髓,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由认知到理解, 再到认同和信仰,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为此在教学内容上的设置上, 我们打破了传统的按教材的章节一章一节面面俱到的讲授方法, 按照“把握理论精髓, 兼顾教学体系, 创建名牌课程”的要求, 将教学内容优化组合为35个特色鲜明的专题, 由不同的教师分别进行深入分析讲授。

在专题内容的设置上, 我们强调要“跟进党的创新理论, 跟进社会发展现实, 跟进学生思想实际”。为此, 我们一是建立主讲教师负责制, 要求每位担任专题教学的教师必须负责跟踪自己专题内容所涉及的党的创新理论的最新发展, 最新成果以及学术界的研究动态, 使党的创新理论能够在第一时间进入课堂;二是建立学生思想调查制度, 在开学初和学期中, 我们都会在学生中进行调查, 让学生把自己最关心的社会问题和希望该课程解答的问题写出来, 根据调查的结果, 对课程内容体系进行适当调整, 对已有专题内容进行修改和补充, 使我们的专题更加贴近学生思想, 贴近不同时期的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三是建立专题的专家评议验收制度, 每个学期, 我们都会组织专家组, 对大家新制作和修改的专题的教案和课件进行评议验收, 验收合格的专题, 才可以在教学中使用。

“跟进式”专题化教学的实施, 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学生们普遍反映:“专题课内容丰富、信息量大, 针对性强, 且思想深刻, 有很大的启发性”;专题课“使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形象, 激发了我们的学习兴趣”。

二、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

一是全程实施多媒体教学。对每一个专题, 我们都精心制作了包含文字、图片和视频的多媒体课件。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把图像、文字、动画、声音、视频综合起来表达事物, 不仅大大增加了课堂上的信息量, 而且在形式上非常生动、活泼、直观, 象的理论形象化、具体化,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二是开发建设网络课程。在实施多媒体教学的同时, 我们还开发完成了“概论”课的网络课程, 挂在大学的校园网上运行。该网络课程主要有三大模块:教学支撑系统、资料查询系统、考核测评系统。其中教学支撑系统主要包括:教学要求、教学大纲、电子教材、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教学案例、专家课堂以及供师生交流的BBS、论坛、聊天室。资料查询系统主要包括经典文献、学术论著、背景资料、声像资料、图片资料。考核测评系统分为教师考核及学生自测系统。能够实现网上远程浏览、查询、提问、下载相关资料, 可以进行网上远程教学、对话、辅导、答疑、管理。网络课程的开发, 实现了教学内容开放, 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为学生自主化学习创造了条件, 也为师生相互交流搭建了平台, 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

三是进行了网络课堂的教学试点。网络课堂, 是借助于交互性更强的网络技术平台, 有多名教员同时参与, 集授课、研讨、答疑、考核等教学环节于一体的课堂教学。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这个专题中我们进行了教学试点, 教学时由3-4名教师组成教学团队, 共同参与授课。课堂教学环节包括五步, 第一步, 引导教学环节。由主讲教师引导学生理清学习本专题的基本思路, 包括介绍本专题的主要内容、教学的重点、难点以及要达到的教学目的等。第二步, 材料浏览环节。组织学生浏览各种相关资料, 包括本专题的完整教案、多媒体课件、视频资料、背景介绍、理论争论、观点解读、专家论坛等。第三步, 分组讨论环节。第四步, 辩论答疑环节。第五步, 课堂测试环节。网络课堂设置有完善的即时测试系统, 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当场检测。试点证明这种教学改变了那种“注入式”、“满堂灌”的传统方式, 构建了一种“启发引导, 双向互动”的教学模式, 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 增强教学效果。

三、强化实践教学, 实现教学形式多样化

为搞好实践教学, 我们重新规划落实了4个实践教学基地, 并与他们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每学期安排专门的课时组织学生到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参观调查, 要求学生提交调查报告, 使学生以自己的所见所闻、所体所察, 在改革开放第一线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神实质和推动中国发展的现实意义。

除校外实践活动外, 我们还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校内社会实践活动, 包括组织学生成立专题问题研究小组, 由任课老师担任不同专题小组的辅导教师, 利用课余时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热点、重点和难点问题进行讨论和研究, 撰写小论文。同时我们充分利用歌咏比赛、演讲比赛、知识竞赛、辩论会、报告会、影视评论等活动, 寓教于乐。这一系列实践性教学活动的开展, 为学生们提供了贴近社会、观察社会、了解社会的广阔舞台, 也提高了他们正确地认识、分析、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 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四、改革传统考核方式, 实现考核方式综合化

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在这种考核方式下, 学生平时即使不认真上课, 甚至逃课, 考前突击看书、背笔记, 也一样能过关。这种考核方式显然与我们的教学目的不相符。学习“概论”课的目的, 不是让学生背会几个名词解释, 背会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什么是社会主义本质, 目的是在于帮助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并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正确分析社会问题,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围绕此教学目标, 我们对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和评价体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建立起了综合化的考核方式。包括平时成绩占20%, 主要从平时表现、纪律、上课回答问题方面进行考核;社会实践占20%, 主要从参加校内外的各种实践活动中进行考核, 期末开卷考试占60%, 主要注重利用所学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考试题以辨析题和材料分析题为主。实践证明, 这种综合化的考核方式, 真正改变了学生对“概论”课考试临时抱佛脚的状况, 促使学生将所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实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的和宗旨。

五、规范教学管理, 实现课程管理制度化

课程管理的规范和制度化也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在“概论”课的课程建设中, 我们根据新教材和教学大纲, 制定了新的课程标准, 同时我们还制定了详细的课程建设规划、教学改革计划、教学实施计划。课程组还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 包括教研例会制度, 定期召开教学研讨会, 研究教学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探讨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关注本学科发展的前沿理论;集体备课制度, 每个专题, 从大纲到具体的教案, 都坚持集体讨论, 以集思广益, 对教案和课件进行完善, 努力使每个专题都是一场高水平的讲座,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最拿手、最受欢迎的精品课;青年教师培养制度, 指定骨干教师具体指导新教师授课, 发挥老教授的传帮带作用, 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各种讲课比赛, 吸纳他们参与大的科研项目;还有新专题的试讲制度等。

通过这些制度的建设, 我们规范了课程的各项教学活动, 实现了课程管理的制度化, 也凝聚了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团结协作、充满活力的教师团队。

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后答案 篇3

关键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要求

中图分类号:D61文献标识码: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09.04.017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自身要求就是要随时代、历史的变化与时俱进地自我发展,自我创新,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内容。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在新的发展阶段,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发展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党的思想路线。党的十七大修改通过的党章指出,全党必须坚持这条思想路线,弘扬求真务实精神,积极探索,大胆试验,开拓创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解决新问题,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革命导师们为无产阶级劳动人民的自身解放创立的思想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与发展的思想精髓,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必须坚持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

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地改造主观世界,使理论与实践,主观与客观相结合。马克思恩格斯从来没有打算为未来理想社会设计一套周详的实施方案和具体的制度安排,从来没有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当作是达到“千年王国”的操作方案,他们提供的只是对现存社会的“正确的认识”。未来社会应该由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依据当时的时代主题和时代特征,研究当时社会主义运动的特殊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深入研究现实社会主义面临的新情况和特点,在不断地实践探索中创造出不同阶段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现实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体现其生命力,这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

作为马克思主义重要组成部分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本身的发展,也是随着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再向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适时转换社会主义发展主题,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不同的理论形态。从19世纪40年代到19世纪80年代初的历史发展中得了出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科学结论;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末这一阶段,针对社会主义如何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主题,列宁在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关于“世界历史”、“东方社会”和“跨越卡夫丁峡谷”等极有价值的探索基础上,提出了“一国建设社会主义”理论,回答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这一阶段,列宁和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总体涵盖了无产阶级如何夺取政权,如何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三个基本问题。在创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多个国家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针对社会主义如何与资本主义合作,在斗争中发展和完善自己的严峻形势,马克思主义陷入了危机与探索、创新与发展的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内在要求决定了在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背景下,必须对科学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发展并存的现实作出科学的解释。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发展涉及时间继起性基础上的空间并存性问题,时间继起性是空间并存性的前提,只有在科学全面地认识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科学原理的基础上,才能正确地理解和处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并存关系。空间并存性是时间继起性的过程形式,因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并存,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以及资本主义必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趋势。《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160年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各国各民族实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同命运,才能充分展示其作为无产阶级劳动人民自身解放的理论武器的应有的强大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

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在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问题的实践中,先后肩负了革命救国和执政兴国的历史使命,开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过程中,创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提炼时代主题,总结根本经验,顺应日新月异的世界发展形势,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历史潮流,明确指出,搞社会主义必须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中国特色的改革开放之路,并把党的思想路线丰富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承、发展并把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成功地推向21世纪,针对我党所面l临的新的历史任务,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面向新时代,回答新问题,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路线的内涵,提出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和社会转型变革时期,我们特别要注意在实际工作中“求真务实”,并对其做了具体的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贯穿着“继承和发展”的要义,继承就是坚持和一脉相承,就是不丢“老祖宗”,就是恪守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发展就是创新和与时俱进,就是说出“老祖宗”未曾说过的新话,就是赋予科学社会主义基本

原则以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自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社会发展始终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取得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个又一个的新成果。

“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形态,它依然不是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命题;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若干理论新观点;党的十四大和党的十五大报告阐述的许多新观点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的十六大报告确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作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决策;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在未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党必须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马克思主义的学风、文风和党风运用于全面深刻地分析和解决中国社会发展的新问题新矛盾,在不断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执政党建设规律的基础上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在深刻认识“三大规律”的基础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过程。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相互联系的整体。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是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的根据;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必然会促进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是深化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基础。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进程是有一定规律的,问题只在于发现这些规律。每一个人都按照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些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和目的及其对外部世界作用力的最终结果,主要取决于历史的创造者能否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并且以此指导未来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活动。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在探寻社会前进规律的基础上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十条基本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三大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在总结这些基本经验时,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党有80年的奋斗历史,有创立和发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伟大实践,有国内外发展社会主义事业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只要我们站在时代前列,立足于新的实践,把握住时代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现实中的重大问题,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的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认识,不断吸取一切科学的新经验、新思想、新成果,我们就能够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推进理论体系的新发展做出贡献。”

党的十二大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从理论到实践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邓小平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明确了通过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硬道理”,从中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价值取向。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两个文明”一起抓等一系列重要思想,解决社会主义发展动力和条件等问题的实践,是社会主义矛盾理论的正确运用和对当今全球化时代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正确应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关键时期,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方针,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与时代特征相符合的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立足于“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的实际,科学分析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新挑战和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矛盾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按照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的要求,总体布局“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科学揭示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发展的同时,我们党一直关注以什么样的党来执政和领导的问题。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强调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关键在党”,对“执政党应该是什么样的党,执政党的党员应该怎样算合格,党怎样才叫善于领导”,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等有关执政党建设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改革开放新时期,江泽民同志基于时代特征和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把我们党执政的历史经验和执政兴国的重大使命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应当具备的特殊品格——始终坚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把它概括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更加明确地指出无产阶级政党的执政合法性和人民性,强化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强调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做到“发展为人民,发展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必须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保持党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求真务实,改革创新,艰苦奋斗,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些思想和实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党建领域的

发展和完善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

党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和党自身建设的过程中,不仅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党的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且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上也达到了相应的理论自觉。自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我国实情和发展目标相结合,在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长期发展后必然取代资本主义这一不可逆转的总趋势的基础上,始终把经济发展与社会公正相统一的“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目的和本质,实施“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三个面向”和培养“四有新人”等与马克思主义人类社会发展相一致的策略方针。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党的自身建设的实践中,紧紧抓住“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进步两个方面紧密结合起来,把党的先进性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紧密结合起来,在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方面体现社会主义发展和执政党的先进性。在改革开放进入新世纪的新阶段,党顺应世界历史发展潮流,要求用科学发展观来解决“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为谁发展”等基本问题,把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传统发展观进行了历史性的超越。中国共产党科学地把握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促进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和谐世界,更加合理地解决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论探索与实践,不仅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创新发展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发展就在于在这些领域不断升华和提炼“三大规律”,不断赋予其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并赋予当代马克思主义新的活力。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列宁晚年在回答苏维埃俄国如何巩固十月革命的胜利成果这一崭新课题时强调,“只有不可救药的书呆子才会单靠引证马克思关于另一历史时代的某一论述,来解决当前发生的独特而复杂的问题”。邓小平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也反复强调,“中国搞社会主义,强调要有中国特色。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是发展中国的经验总结,又是发展中国的理论指导。我们只有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和思想方法,与时俱进,不断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鲜经验,开拓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新境界,才能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不断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三、在不断解决改革攻坚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发展,既要继承前人总结的经验和规律,更要植根于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段性特征,立足于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

在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发展马克思主义。但无论坚持还是发展,都必须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的历史起点,在解决当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伟大实践中的矛盾和问题中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处于新的历史起点,即是说我们的发展进入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新问题的新起点。站在这一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党必须正确面对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思想文化多元化的全球化发展浪潮的世情,准确把握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国情,牢牢抓住改革发展关键时期的党情变化,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同时,直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各种困难、风险,直面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直面社会活力不断进发,各项事业不断进步情况下发展不平衡现象有所扩大的新课题新矛盾,致力于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实力大幅提升,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步,文化建设开创新局面,社会建设全面展开。但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不少,“突出的是:经济增长的环境代价过大;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仍然不平衡;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司法和社会治安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思想道德建设有待改善”,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仍需加强等等。新时期新阶段,经济社会如何又好又快发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仍然是我们思考一切社会问题的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所遵循的科学原则与价值原则、历史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统一,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价值取向。以往的社会主义实践中,曾有过违背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和科学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任务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本性;也违背过真正把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诉求的价值前提,导致在过去的社会主义实践中,把不断提高公有制的社会化程度,把平均主义和消灭人的个性差异以追求社会平等视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诉求,使社会主义建设发生重大挫折。历史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什么时候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本质与中国具体历史的国情有机地结合起来,什么时候就能推动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

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在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执政党执政规律有了充分认识的情况下,更加理性地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在社会主义发展中,必须坚持无产阶级阶级政党领导,坚持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坚持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等等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巩固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把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和谐社会建设理论灵活地运用于当代中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社会公共事业管理实践中,在解决社会主义

新农村建设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实施中善于发现问题,达成理论自觉和创新;特别是在当今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渗透到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要加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在理论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着力于深入思考和研究:高新科技革命浪潮中现代生产力与社会主义本质的关系;社会主义体制模式危机与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及其发展的关系;人民群众与社会主义发展和无产阶级执政党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与社会和谐与公正的关系;坚持改革开放与巩固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关系,等等。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发展必须始终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执政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基本问题。特别强调的是,在思想理论领域,针对西方“和平演变”战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要高度重视对意识形态价值观层面的国民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深入研究,把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新发展的核心和根本。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自身发展“已经到了这样一个历史关头:理论在变为实践,理论由实践赋予活力,由实践来修正,由实践来检验”。我们要树立科学的问题观和强烈的问题意识,客观而勇敢地正视改革发展稳定中的新矛盾新冲突,在用“发展”来解决“发展”问题的实践中,概括提炼新观点、新理论,在理论体系的指导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又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理论体系。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以理性的态度和科学的思维立足于当代中国的世情、国情和党情,深刻把握社会主义阶段性特征,积极面对当前中国社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妥善处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各方面的突出矛盾,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这就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42-743.

[2]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84.

[3]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62.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列宁全集:第1 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209.

[7]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1.

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后答案 篇4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其历史成果 1.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

2.邓小平所提的“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性问题”是什么?

和平与发展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b,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c,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时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d,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飞跃及其成果?

两次飞跃: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理论成果:第一次是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 原则和经验总结;第二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及其各个组成部分所回答的基本问题?

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回答的基本问题:创造性的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时实践问题。

6,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发生巨大变化的根本原因?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7,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8,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邓小平理论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道路,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始。

9,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一人为本,基础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第二章

10,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实事求是。11,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及其各内容之间的关系

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关系:

12,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第三章

1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1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16,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17,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成分、主要经济成分及其地位

经济成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主要经济成分: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

地位: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掌握了主要经济命脉,居于领导地位,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体的个体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

18,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过度性质的社会。19,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a,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b,采取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的过度形式;c,把资本主义工商业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社会主义劳动者。第五章

社会主义本质论

20,苏共二十大以后提出要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的领导人:毛泽东。21.社会主义本质概念的提出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性质的著名论断。22.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的两个根本原则 公有制为主体,共同富裕。

23.科学、创新、人才、教育的关系

科学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 24.目前中国最大的“实际”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定位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2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 一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二是由农村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三是由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战和大比重,逐步转变为市场经济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四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五是有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们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渐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六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七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八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由中国特设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九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总的来说就是不发达。2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2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的内容及其理解

内容: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丝线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明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理解:第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基本路线规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第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是基本路线最主要的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基本途径;第三,“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这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奋斗目标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第四,“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

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29.毛泽东、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

第一,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者社会主义社会先前发展。第二,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性质是非对称性,特点是又相适应又相矛盾。

第三,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

第四,在阐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是: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解决敌我矛盾靠人民民主斗争,解决人民内部矛盾靠团结,批评,团结。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

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第二,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仍然有解决生产了的问题。

第三,把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第四,提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得的途径是改革。30.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31.改革的性质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不断发展 32.在中国全面的改革中,改革的重点 经济体制改革

33.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一,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第二,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34.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范围

公有制经济的范围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35.在我国目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格局中,其主要的分配方式 按劳分配

36.按生产要素进行收入分配的主要形式 一是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二是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

三是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37.如何正确理解我国现阶段收入差距的扩大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纯在差别,并且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差距的扩大,有其客观必然性。主要是:其一,因为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的不同,实行按劳分配原则必然产生收入和富裕程度的不同。其二,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拥有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社会成员也必然会产生收入的差距和富裕程度的不同。其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下优胜劣汰,是具有不同竞争能力的人在富裕程度上必然出现差距。其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以及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差别,也必然引起收入的差异和富裕程度的不同。38.党的十七大对我国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一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任命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三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五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39.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40.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要求 人民当家做主

41.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和根本政治制度

基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主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2.党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依法治国。

43.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4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性

a,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b,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4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及其各自在体系中的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6.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以往其他社会形态标榜的社会协调与和谐,而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和谐社会。

47.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48.港、澳、台问题的实质

港、澳与台的区别:1.产生的原因不同:港、澳是由于殖民者侵略中国造成的,台湾问题是由于国共内战形成的;2.本质不同:港、澳问题是国家主权问题,台湾问题是内政问题。49.“九二共识”的涵义 两岸都承认一个中国

50.“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 1.一个中国。2.两制并存。3.高度自治。

4.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5.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6.积极促谈,争取通过谈判实现统一。

7.积极促进两岸“三通“和各项交流,增进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和感情,密切两岸经济、文化关系,为实现和平统一创造条件。8.坚决反对任何“台湾独立“的言行。9.坚决反对外国势力插手和干涉台湾问题。

10.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基础。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5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依靠力量:工人、农民和只是分子。52,正确认识中国新的社会阶层

a,阶层:民营科技企业的船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

b,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53,劳动、知识、人才、创造三者之间的关系

劳动、知识、人才、创造,四者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同意整体,劳动在其中居于核心和基础的地位;知识是创造财富的重要资源,但它只有通过劳动者、劳动资料,才能形成实际的财富;人才是知识资源的载体,人才的本质在于创造性,人才只有通过劳动,为社会创造出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才能体现出自身的价值;创造本身就是一中劳动,创造过程即是劳动者再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干的过程。54,简述中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及其关系

基本原则: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关系: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繁荣的政治前提和基础;

民族团结是维护国家统一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根本保证;

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解决名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55,新时期如何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

第一:按照信息化的要求,积极创新发展军事理论;

第二: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工程,培养高素质新型人才;

第三:继续对我军的体制编制进行改革,使之更趋合理;

第四:围绕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信息化战争的目标,加快机械化和信息化复合发展;

第五:鉴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56,中国共产党的最大优势和执政后的最大危险 最大优势:密切联系群众;最大危险:脱离群众。57,如何正确看待党内腐败问题 58,新时期如何改善党的领导?

首先,要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 其次,要改革、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 最后,要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

59,为什么要从党的生死存亡的高度认识党群关系?

第一: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

第二: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能否长期执政的关键所在;

第三: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

60,新时期党的建设伟大工程

a,要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新建设作为主线;

b,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 c,以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加强作风建设; d,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

e,以完善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阅读理解(参考例题)

61.1942年,毛泽东在一次讲话中说过:“我们要把马、恩、列、斯的方法用到中国来,在中国创造出一些新的东西。只有一般的理论,不用于中国的实际,打不得敌人。但如果把理论用到实际上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来解决中国问题,创造些新的东西,这样就用得了。”

立场:无产阶级立场

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中国问题指新民主主义革命

1840年以来中国的问题:革命,建设,改革。新的东西: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408.62.“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一切从实际出发”中的“实际”是指:客观存在的; 中国最大的实际: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大学生的实际: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的要求和大学生满足社会需求的能力之间的矛盾。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278.63.“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放新问题。”

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是对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歪曲理解。——《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279

64.“对于我们这样发展中的大国来说,经济要发展得快一点,不可能总是那么平平静静、稳稳当当。要注意经济稳定、协调地发展,但稳定和协调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问题要搞清楚。” 发展是经济发展。

硬在哪里?1.是时代主题之一。2.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关键。

3.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4.是经验教训的总结。

当代大学生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377.65.“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

“不够格”就是马克思所讲的“共产主义低级阶段”即社会主义阶段的“资格”。这种“不够格”主要是在物质基础方面不够格,也表现在社会经济制度和上层建筑方面不成熟不完善。怎样才够格?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225.各位老师:

1.复习题提供给您和您的学生。2.考试题型和分值分布

一、客观题

1.单项选择:15×1分=15分(每章1题)2.判断正误:15×1分=15分(每章1题)

二、主观题

3.简答题:6×5分=30分

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后答案 篇5

一、单选题(共 26 道试题,共 52 分。)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中()将长期居于矛盾的主要方面。A.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B.落后的社会生产 C.落后的社会生产力

D.落后的生产力组织、经营和管理方式

满分:2 分 选:B 2.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爱国统一战线的主体是()A.爱国主义性质的 B.民主联盟性质的 C.人民民主性质的 D.社会主义性质的 满分:2 分 选:D

3.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政体是()A.议会制

B.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君主制 D.委员会制

满分:2 分 选:B

4.神舟九号载人飞船的发射回收以及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成功,上海磁悬浮列车开通营运,“嫦娥一号”奔月等等这些说明:()A.我国已经实现了进入创新型国家的奋斗目标

B.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是一项极其繁重而艰巨的任务 C.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性和紧迫性 D.我国已经具备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础和良好条件

满分:2 分 选:D

5.我国党和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A.中国政府承认不以武力解决 B.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C.台湾享有完全自治权

D.与美国等有关国家共同谈判解决

满分:2 分 选:B

6.我国改革的重点是()A.经济改革 B.政治改革 C.社会改革 D.文化改革

满分:2 分 选:A

7.两极格局终结的标志是()A.海湾战争 B.第三世界崛起 C.北约东扩

D.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满分:2 分 选:D

8.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全面发展成熟而形成完整系统的科学理论是()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B.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 C.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D.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满分:2 分 选:A

9.政体的实质是()A.社会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 B.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C.社会各利益集团之间的联盟关系 D.各民族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

满分:2 分 选:B

10.解放思想就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A.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做 B.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C.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D.人的主观意志可以决定一切

满分:2 分 选:C

11.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A.一切从实际出发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满分:2 分 选:C

1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指导思想,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根本的是要坚持()A.科学技术在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

B.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在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 C.人类优秀文化成果在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 D.先进世界观在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

满分:2 分 选:B

13.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是()A.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B.国富民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C.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D.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满分:2 分 选:C

14.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根本目标是()A.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B.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C.实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D.实行多党合作政治协商

满分:2 分 选:C

15.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A.本质属性 B.重要特征 C.理论依据 D.重要坐标

满分:2 分 选:A

16.中国共产党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A.1935年的遵义会议 B.1945年党的七大

C.1949年党的七届二中全会 D.1956年党的八大

满分:2 分 选:B

17.区别新旧两种不同的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标志是()A.革命的动力不同 B.革命的对象不同 C.革命的前途不同

D.革命的领导阶级不同

满分:2 分 选:D

18.持续的经济发展只有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离开效益片面追求速度发展就是失去经济发展的真正含义和真实意义。离开经济效益的发展速度是虚假的速度,难以持久,并会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这段话表明:()A.经济效益要以经济发展速度为条件 B.经济发展速度要以经济效益为前提 C.效益是速度、结构和质量的最终反映 D.效益是保证经济发展速度的条件

满分:2 分 选:B

19.判断改革开放和一切工作得失成败的标准是()A.生产力标准

B.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准 C.“三个有利于”标准 D.实践检验真理的标准

满分:2 分 选:C

20.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是()A.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B.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C.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D.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满分:2 分 选:A

21.构建和谐社会是()的必然要求。A.发展经济 B.政治清明 C.社会稳定

D.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

满分:2 分 选:D

22.在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中,用()作为社会主义的目标,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的结合,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相比,它更直接地体现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A.实现人的全面和自由发展 B.消除两极分化 C.实现共同富裕 D.消灭剥削

满分:2 分 选:C

23.《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正式通过是在()A.1987年 B.1990年 C.1993年 D.1997年

满分:2 分 选:C

24.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是()A.阶级矛盾与阶级斗争问题 B.各民族地位不平等的问题

C.各民族区域间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问题

D.各民族人民在根本利益一致前提下的人民内部矛盾问题

满分:2 分 选:D

25.一种社会制度是否具有优越性,从根本上说,就是看其()A.能否消除剥削现象 B.能否实现社会公正 C.能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D.能否公平占有生产资料和消费品

满分:2 分 选:C

26.世界格局多极化是()的必然结果。A.各国经济发展 B.国际关系发展 C.各国军事力量对峙 D.全球经济一体化

满分:2 分

选:B

二、多选题(共 10 道试题,共 30 分。)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不可逾越的一个历史阶段()A.它反映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必然性 B.它反映了我国的基本国情

C.它决定于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的客观条件

D.它的历史任务是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 E.它的战略目标是摆脱贫困,解决温饱,实现小康

满分:3 分 选:BCD 2.在和谐社会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A.生产发展 B.生活富裕 C.生态良好 D.天人合一 E.民生富足

满分:3 分 选:ABC

3.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必须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A.武装斗争 B.统一战线 C.土地革命 D.党的建设

E.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

满分:3 分 选:ACE

4.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前提和基础。B.理论联系实际。这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和方法。C.实事求是。这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和实质。

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是党的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

E.党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

满分:3 分 选:ABCDE

5.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就要坚持(),离开了这些特征就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A.改革开放

B.以公有制为主体 C.以按劳分配为主体

D.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 E.两个文明一起抓

满分:3 分 选:BCD

6.在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对象包括()A.侵略我国领土主权的侵略者

B.在我国境内从事破坏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

C.阴谋颠覆国家政权、煽动**、破坏社会秩序的犯罪分子 D.重大刑事犯罪分子

E.从事小偷小摸、打架斗殴等流氓滋扰活动的违法犯罪分子

满分:3 分 选:ABCD

7.我国的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的改革。A.根本制度 B.经济 C.政治 D.社会 E.文化

满分:3 分 选:BCDE

8.江泽民指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坚持()A.以坚定的信念培养人 B.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C.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D.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E.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满分:3 分 选:BCDE

9.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包括()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消灭剥削 C.消除两极分化 D.实现共同富裕 E.坚持公有制为主体

满分:3 分 选:ABCD

10.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经历了()A.传播时期的中国化 B.民主革命实践的中国化 C.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中国化 D.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中国化 E.科学发展新时期的中国化

满分:3 分

选:ABCDE

三、判断题(共 9 道试题,共 18 分。)V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髓是实事求是。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答案:对

2.毛泽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者。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答案:错

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共同富裕。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答案:错

4.和谐社会就是人与人和谐的社会。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答案:错

5.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答案:对

6.社会主义改造相对于改革而言是历史的倒退。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答案:错

7.科学发展观的前提是以人为本。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答案:错 8.“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决的是“什么是科学发展,如何科学发展”的问题。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答案:错

9.毛泽东思想就是毛泽东本人的思想。A.错误 B.正确

满分:2 分

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后答案 篇6

1、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最重视生产力”。()

正确

错误

2、毛泽东从1965年开始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过程,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这两者在时代背景、历史和现实根据以及理论基础方面,在社会主义观的具体内容方面,都是有所不同的。()

正确

错误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在于先进性。()

正确

错误 4、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担负起了拨乱反正的历史重任。()

正确

错误

5、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前提。()

正确

错误

6、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决定着中国的发展前途和命运。()

正确

错误

7、生产关系的社会性,是由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所巩固的。()

正确

错误

8、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全党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的形成共同认识。()

正确

错误

9、现阶段社会主义事业已经发展得很成熟。()

正确

错误

10、“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在于先进性()

正确

错误

11、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正确

错误

12、我们党的全部的实践和理论都是我们党的宗旨的一个体现()

正确

错误

13、我们要使经济发展的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

正确

错误

14、邓小平理论的主导原则是生产力和发展经济()

正确

错误

15、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正确

错误

16、“每一个原则在一定时间内都曾经是主导原则,当整个世界皆据此唯一原则来解释时,这就叫做哲学系统。”是()的名言。

马克思

恩格斯

黑格尔

列宁

17、下列作为开辟新时期新道路的宣言书的是()

《论人民民主专政》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邓小平南巡讲话

党的“十四大”

18、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取得组织路线拨乱反正的会议是()

遵义会议

中共“八大”

十一届三中全会

中共“十四大” 19、1992年春,邓小平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了()①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①②③④⑤

②③④⑤

②④⑤

①②③

20、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历史意义不包括()

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开始重新确立了党的正确路线

再次强调了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1、邓小平理论被写进党章,是在()

中共七大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中共十四大

中共十五大

22、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

1992年

1997年 2000年

2003年

23、下列有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以邓小平理论为基础

由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

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在中共十五大上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4、中国共产党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包括()①马列主义②毛泽东思想③邓小平理论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①②③

①②④

①③④

①②③④

25、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第一个阶段,毛泽东思想理论的主导原则是()

阶级斗争理论

自由竞争理论

强者生存理论

适者生存理论

26、以下选项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坚持社会主义→改革开放

改善人民生活→发展经济→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

坚持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

改善人民生活→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坚持社会主义

27、新式管理学中()上升到主要地位。

决策

战略

创新

执行

28、新阶层的问题出现在()

毛泽东思想阶段

邓小平理论阶段

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阶段

科学学发展观阶段

29、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的标志是()

三大改造的完成新中国的成立

土地改革的完成

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

30、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在()

1949年 1956年

1966年

1978年

31、中共八大指出,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国家、集体同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

人民政权同国内外反动势力之间矛盾

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32、与1958年中共轻率发动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相关的是()①中共八大方针的影响②八大二次会议的影响③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急于求成④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和公有化

①②③

②③④

①②④

①③④

33、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

民主集中制

改革开放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团结一致向前看

34、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关于政治体制改革要解决的问题不包括()

以党代政

党的一元化领导

以政代企

党政不分

35、改革开放后人民公社体制逐渐废除,这一体制大约约存在了()

10多年

20多年

30多年

40多年

36、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觉得一切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是()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中国人民的积极进取

37、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毛泽东思想

38、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有()

城乡矛盾

人与环境的矛盾

阶级矛盾

群众与干部的矛盾

39、十七大提出的“四个建设”是指()

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

社会建设

40、“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指()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广大人民最根本的利益

41、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发展历程经过以下阶段()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求真务实

42、对党的思想路线认识正确的是()

是时代的迫切要求

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内在要求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的要求

解放思想是个长期的过程

43、自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来,中共()都始终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十三大

十四大

十五大

十六大及十七大

4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

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统一

45、从中国共产党人接受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历史来看,“中国实际”包括()

新民主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建设

社会主义发展

4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解决的三个重大的问题是()

怎样建立新中国

怎么建设社会主义

怎么建设我们党

追求什么样的发展

4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形态包括()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毛泽东思想

科学发展观

48、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有不同的提法,包括()

解放思想

开拓创新

与时俱进

求真务实

49、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包括()

第一要义是发展

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

统筹兼顾

50、毛泽东思想包括一系列理论,包括()

党的建设理论

军队建设理论

统一战线理论

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后答案 篇7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创新

1. 开展概论课程教学创新的原因分析

1.1 国家大政方针的基本要求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国家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党的领导。而归结在理论方面就是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 尤其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无论是中宣部, 还是教育部都对高校开展这一课程做了专项强调, 不仅要求教学要面向实际, 还要能够坚持开拓创新, 通过不断赶紧教学形式和内容, 探索一条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的教学道路。

1.2 培养满足社会需求学生的核心要求

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 基本目标也是学生, 而学生的成长进步状况则是衡量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的最好依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既是政治课程, 也是思想教育课程。怎样培养和教育学生, 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成为当前课程教学的重要要求, 但毋庸置疑, 随着时代变化发展, 教学方法应该做出创新, 要充分结合网络化时代背景, 结合多元人才培养要求, 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不仅学习理论知识, 还要积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通过教学理念的革新, 积极引导学生, 培养充分满足社会需求的人才。

1.3 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经之路

教学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 这与教学环境的变化和教学目标的变化有很大关联。而现阶段要想高效开展教学, 既需要对传统教学方法做好继承, 也需要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而只有充分做好改革, 才能推动教学不断发展前进。无数教学实践证明, 教学方法的革新是教学改革新的要求, 通过开展一系列有效的教学改革能够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 调动学生认知思维和理解能力, 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2. 概论课程教学创新具体思路阐述

创新并不是对以往教学方式一味否认, 也不是脱离课堂教学形式。而是立足教学实际, 结合教学要求, 根据教材内容和新的教学形式, 创造另具特色的教学思路, 这才是教学创新的核心, 具体而言, 新的教学思路主要有:

2.1 精选教学内容, 突出教学重点

以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中, 并不能对整个课程做清晰的教学讲解, 授课只是知识点讲解, 缺乏框架型讲述, 更不能对教学重点做主要讲解。而教学创新的基础只能是教学内容, 因此, 这就需要我们针对教材, 做好教学内容筛选, 要把握好概论这一课程的主线和重点, 同时要对学生的认知思维和价值观做好正确引导。而所精选教学内容不仅要“高、大、上”, 还要能“接地气”, 要与实际相结合, 任何教学内容都不能脱离实际, 这是基本要求。因此所选教学内容要与学生实际情况紧密相连, 要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能力, 通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来认知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2 变化教学方法, 构造积极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

实际上, 当前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课程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很多学生对这一课程并不感兴趣, 一方面这与课程内容较为深刻有一定关系, 但主要的是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教学方法不当。教师单方面的课堂教学模式, 整个课堂缺乏互动, 学生学习氛围不浓厚, 学习积极性也就不高。

2.3 延展课堂, 倡导学生实际探讨课堂问题

课堂教学是理论教学, 只有走进实际与社会具体问题相结合才是教学的真谛。而以往概论课程教学, 学生的理解度和认知度并不高的另一原因就是缺乏与实际相结合, 比如在讲我国的收入分配问题时, 很多学生对收入分配尚无直接概念, 也就无法对这一问题进入深刻理解。因此, 这就需要我们积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 带着问题走向社会实际, 在不断变化的社会实际中探讨理论问题, 加深印象。

结语

随着新课程的设置调整, 概论这一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新时期的课堂教学中, 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要求也发生了一系列与以往截然不同的变化, 而做好这一课程的教学工作就需要我们结合教学实际, 做好教学创新工作, 通过教学创新, 使整个课程教学更深入教学实际, 更贴近学生成长进步。

参考文献

[1]黄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创新向度分析[J].教育探索, 2013, 7:217-222.

上一篇:药理学名词解释下一篇:镇 “三打两建”工作情况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