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原理(精选8篇)
答:社会存在包括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指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社会意识则总括了人的一切意识要素和观念形态以及人类社会的全部精神现象及其进程。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产生、内容和变化发展,社会意识则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它根源和依赖于社会存在,它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
社会意识形态能动的反作用集中体现在意识形态维护或批判现实社会,调控社会和人的活动这两大功能上。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认识作用,而意识的反作用指它的实践和改造功能正确的思想、意识,可以指导人们采取正确的行动,从而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思想、意识,引导人们采取错误的行动,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在一定条件下,意识的反作用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几十年前的中国,由于处在清政府领导下的中国社会处处透露着腐败,思想禁锢,社会生产力得不到发展。被西方列强文化渗透、思想控制,分割土地,是一部不折不扣的血泪史,经受着巨大的苦难。落后的社会让我们重新审视这个社会,知道怎样的方向才是正确的。自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党高举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的旗帜,努力建设和弘扬反映革命、建设和改革要求的新文化,荡涤旧社会遗留下来的和国外渗透进来的腐朽没落的旧文化,从思想上精神上极大地解放和激励了广大干部群众,在全党和全国人民中形成了凝聚人心、统一意志的正确指导思想和共同理想,使中国社会不断进步,取得了伟大的成功。
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不断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推进先进文化发展的进程。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文化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渊源于中华五千年文明、吸收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各族人民建设伟大祖国、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柱。只有把亿万人民凝聚在先进文化的旗帜下,把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最大地集中起来,最充分地发挥出来,才能焕发出中华民族强大的生机和活力,才能继续创造出无愧于历史和时代的伟业。
先进的文化代表着时代主流,代表着社会发展方向,体现着广大人民的意愿和要求。我们不断的认识社会,在社会中不断实践,时刻校正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于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原则有: (1) 根本思想路线——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 最高理想——实现共产主义; (3) 领导核心——无产阶级政党; (4) 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5) 根本宗旨和根本目的——为人民服务, 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6) 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和主体; (7) 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人民当家作主; (8) 发展基本途径——持续改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和理论, 全面体现了这些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那种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或“国家资本主义”或“新官僚资本主义”的观点, 实质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否定或歪曲, 这在理论上是错误的, 在实践上是有害的。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同于苏联东欧体系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 也不同于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社会主义, 更不同于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党、工党等政党实行的所谓社会主义, 而是具有体现鲜明时代特征和世界发展总趋势的中国特色。
1. 指导理论中国特有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和中国特殊国情及当前世界基本潮流相结合的产物, 是中国历史的必然逻辑, 也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自觉选择。
近代以来, 中国地主官僚阶级里的先进分子、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改良派、资产阶级革命派等各阶级阶层, 面对民族的屈辱和国家的危亡, 自提出过自己的主张或理论, 也都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意图挽救国家民族的苦难, 但由于没有也不可能深刻而科学地把握历史发展规律、世界潮流和中国的现实国情而先后归于失败。
只有当马克思列宁主义传入中国, 以毛泽东和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带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 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历史传承、基本国情和世界潮流相结合, 不断地总结中国革命与建设中的经验教训, 反复吸取各国人民, 尤其是苏联东欧人民革命与建设的经验教训, 从而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实践中, 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创立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厚植于中国历史与现实土壤中孕育出的珍果, 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它们为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而诞生, 也在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中被检验和发展。它们既具有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共同属性, 又处处凸显出鲜明的中国印记。
2. 实践道路中国特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不仅根本区别于世界各非社会主义国家, 也大异于现代各社会主义国家。
经济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了基本经济制度, 又坚持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及政府对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积极宏观调控与保障作用;政治上, 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与多党合作、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辩证统一。这样, 既保证了整个国家的社会主义前进方向, 又保证了人民群众充分享有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上, 坚持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相互促进与同步提高, 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和核心价值观, 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的优秀文化传承、世界的文明精华、中国的时代精神和国际的主潮流创新性地结合, 融会贯通。可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与资本主义国家自由主义道路有根本性区别, 也与社会主义国家的苏联东欧模式有原则性的差异。
3. 制度体系中国特有
实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辩证统一, 是中国全部制度体系的核心使命。中国的经济制度、政治法律制度、文化制度以及在这些制度基础上建立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法律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无不是围绕这一使命而各司其职的。这在全世界是绝无仅有的。
历史和现实都已证明, 中国特色的制度体系, 能保证中国开辟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天地, 保证中国实现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新社会, 培育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新公民。
4. 价值观体系中国特有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支点的中国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 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将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诉求与中国优秀的传统价值观体系、世界历史的主旋律、中国的时代精神相结合而提炼出来的, 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历史精华、世界文明优秀成果与中国时代精神四位一体的完美结合, 全球仅有、别具一格。
历史上和现实中, 有的国家及势力, 不惜调动一切可能的手段和工具, 甚至包括血腥的战争手段, 向所有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包括中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灌输其所谓的“民主”“自由”“宪政”价值观, 并美其名曰普世价值观。可是, 当今世界依然是由阶级及阶级统治的工具——国家构成的主客观统一体, 不同阶级的“民主”“自由”“宪政”价值观必然具有本阶级的根本特性, 并成为本阶级统治的国家的根本国家制度, 并以之维护本阶级的根本利益。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及其他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正相矛盾的, 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宪政”价值观不可能也不应该被无产阶级及其他劳动人民所全盘接受, 与此对应, 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民主”“自由”“宪政”价值观也不可能被资产阶级及其他剥削阶级所全盘接受。不然, 世界怎么会存在那么多的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暴力或非暴力革命呢?因此, 所谓的“民主”“自由”“宪政”普世价值观在阶级和国家存续的历史阶段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
国际国内各种敌对势力之所以不遗余力地向中国强力输送所谓的“民主”“自由”“宪政”普世价值观, 并大肆污蔑、歪曲、诽谤中国的理论体系、制度体系和价值观体系, 根本目的就在于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颠覆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遏制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支点的中国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 承载着中国人民的美好愿望和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 只有她才是指引中国人民自信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前进的精神力量。
总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系统探索和阐述了在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水平低且不平衡、不协调、多层次的中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 使中国获得了在世界主要国家中的最快发展速度, 使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获得了在世界主要国家中的最快提升速度。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切中国特色共同达成的最重要中国特色。
三、坚持“中国特色”自信,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与和平演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在实践中被成功运用、又在实践中被检验了的科学实用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幸福之路, 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富强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是保障人民幸福、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优越的制度体系, 也是不断自新自强的制度体系;中国社会主义价值观体系及其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中国力量、开掘中国道路的中国精神体系, 是中国共产党员和中国人民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指南。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中国坚如磐石的指导地位, 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心中的崇高威望, 中国日益壮大的综合国力和日益扩大的国际影响力, 必然会更激起敌对分子、敌对阶级、敌对势力、敌对国家的嫉恨。同时, 中国在发展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也让他们看到可乘之机。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 在美国主导的和平演变战略的驱使下, 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历史虚无主义一时甚嚣尘上。和平演变战略就是要颠覆无产阶级政权和社会主义事业, 遏制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历史虚无主义就是要配合该战略, 在内部不择手段地否定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灿烂、光荣而又辉煌的历史, 从而摧毁人民的精神信仰, 达到夺取国家政权、颠覆人民江山的目的。若让和平演变和历史虚无主义得逞, 中国必将重新陷入内无民权、外无国权的屈辱苦难境地。
我们应该时刻准备进行新的发展实践和斗争实践, 坚定地完善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努力使她的“中国特色”在人类的文明发展史上更加光彩夺目。
我们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也即坚定我们的“中国特色”自信。
综上所述, 将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辩证统一, 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举, 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发展。只有坚定而勇敢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我们才能最终开创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幸福境界。
摘要:本文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普遍性及特殊性, 认为中国特色表现在指导理论、实践道路、制度体系和价值观体系的独特性四方面, 在阶级和国家存在的历史阶段, 不存在所谓的普世“民主”“自由”“平等”“宪政”价值观, 我们有理由也应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的自信。
摘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直到改革开放的初期才被提及出来,它是根据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社会发展的基本现状提及出来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把社会主义的经济论、分配论等进行整合后进一步发展。笔者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原理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进行介绍,进一步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仅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马克思主义;发展和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本质上是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发展,还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更好地适应了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很好地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其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立了社會主义本质理论
在马克思和毛泽东的先关著作中,并没有做过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相关阐述,甚至是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也没有把这一概念做出具体的限定,而民众对社会主义的了解,主要是在发展过程中一些生产方式的分配、和一些社会主义的特征方面,这样的理解方式,使得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变成了一种形式主义的内容,而很多的民众都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作为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准,受到长期的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很多民众并不理解社会主义理论的本质内容,把计划经济就等同于社会主义,这样的想法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在改革开放的政策提出后,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对社会主义理论的内容又进行进一步的丰富,提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就是要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有提出社会主义的发展必须要建筑以人为本的原则,不断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需要,更好地促进人们的全面发展。这样一来,让民众充分体会到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惠民政策,使人们对这项理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使得其理论体系逐渐完善,为了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发展,又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式,改变原有的分配方式,以按劳分配为基本原则,使得生产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也提高了人们工作的积极性,因此,生活水平也就得到了提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每一个不同的时期,社会主义理论都有着不同的发展内容,不管发生着怎样的变化,其目的都是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改革开放政策推出以后,中国面临的发展问题就是怎样处理好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在刚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时,由于历史遗留问题,我国长期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在面向市场时,国家很担心对其进行控制的问题,所以处理好计划和市场的关系就成了关键性的因素,斯大林在发展苏联经济时,就提倡发展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不重视市场的导向作用,受到苏联发展模式的影响,我国在发展初期也面临着这一弊端,虽然推出了社会主义,但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都没有实现以市场为导向,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还没有完全形成以市场为主导的发展模式,仍然沿袭着计划经济体制的发展内容,直到改革开放的政策提出后,我国才真正意识到市场的重要作用,开始改变原有的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我国逐步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是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本质上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计划经济不等同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不等同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这一观点,打破了理论的禁锢,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奠定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
三、突破了马恩的单一所有制设想,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社会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依据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这一客观要求,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广大的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权,逐步夺取资产阶级所占有的全部资料,把生产工具都集中在占统治阶级地位的无产阶级手里。”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也指出:“无产阶级将最终取得国家政权,并且会首先将生产资料变为国有财产。”
在社会主义的长期建设实践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这一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在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三大改造的完成,公有制的基础地位得以确立,建立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十八大报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政治制度,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生产资料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长足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四、突破了马恩的单一分配方式,确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在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前提下,劳动人民是生产资料的主人,劳动果实归劳动人民共同所有,劳动者消费品的分配须以实行按劳分配为原则。1956年我国基本完成了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后,与实行的单一的公有制相适应,在分配形式上也采取了单一的分配方式。但长期以来,实践中按劳分配原则在某些方面实际上是被歪曲了,掩盖了事实上的不公平。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多种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的建立,人们间的经济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分配方式与所有制结构形成必须相适应,于是就形成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局面,进而突破了单一的分配形式。
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分配理论:一是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二是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三是坚持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关注社会公平,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十七大报告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五、总结
从上文分析可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继承和发展,通过把马克思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总结得出中国特色经济理论,这一经济成果是在马克思原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马克思主义原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源泉,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继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N].人民日报,2002-11-17.
[2]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25.
大纲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与本质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启
2.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阐述 3.习近平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 4.习近平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总”
二、中国梦是民族复兴梦 1.习近平谈中国梦 2.中国梦的内涵 3.中国梦的具体实现路径
知识点汇总
原理和观点
K0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
K0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正文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与本质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启
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建立了新中国。1956年,社会主义中国建立起来了,所以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从1956年开始,在毛主席的领导下,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特别是毛主席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重要著作,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了艰辛的探索,特别是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社会主义建设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的。但是,由于社会主义建设没有经验,我们的底子比较薄弱,人口比较多,条件比较差,探索也发生了一些失误,特别是犯了大跃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这两次大的错误,教训是非常深刻的,所以我们要辩证地分析和看待新中国成立以来30多年来社会主义的建设,既有伟大成绩又有深刻教训。
1978年,我们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我们党走上了改革开放的新征程,这个新征程改革的启动是总设计师邓小平引导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既是改革开放的起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起点。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以改革开放为最鲜明的特征,所以我们讲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会讲到改革开放,就要讲到总设计师邓小平。因为只有邓小平在1978年做出了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特别是1982年我们党召开了十二大,在十二大开幕词里面,邓小平第一次明确的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命题。所以我们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从1978年开始的,到今年已经三十多年了,这三十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的发展,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来概括,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提出了邓小平理论;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科学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的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创立了科学发展观。2007年,党的十七大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整合起来提出了一个崭新的概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012年,党的十八大产生了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根据新的形势,新的时代要求,根据广大人民新的期待,研究新情况,回答新问题。所以,习近平同志发表了一系列的重要讲话,回答了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大课题,最关键的问题是三个:第一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二是中国梦;第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些问题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提出的新课题。
2.党的十八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阐述
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
“三个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3.习近平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
中国道路特色。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理论体系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围绕探索和回答三大基本问题展开,深化和丰富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
中国制度特色。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结合起来;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结合起来;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结合起来。
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体系、中国制度的统一。中国道路是实现途径;中国理论是行动指南;中国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4.习近平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总”
总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常态。总布局:“五位一体”总布局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总任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中国梦。
二、中国梦是民族复兴梦 1.习近平谈中国梦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讲:“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的讲话中指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2.中国梦的内涵
一个理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两个目标:“两个一百年”目标;三个任务: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我们怎么实现伟大理想呢?就是要第一步在建党10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步在新中国成立100周年要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通过这两步来推进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那么在新中国成立100周年的时候中国梦实现了没有呢?习近平指出我们还要进一步前进,因为按照邓小平的设计,我们在新中国成立100周年的时候,达到的是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中等发达国家这个目标实现了还不能说中国梦实现了,因为中国梦是要民族复兴,何为民族复兴?因为古代中国是世界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在古代中国的经济总值是排在世界第一的,我们的科技是领先世界1400年的,四大发明是中国对人类的重大贡献,但是近代中国衰弱了,资本主义、帝国主义一次次的侵略中国,到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才表明以中国共产党为中流砥柱的中国人民是能够打败帝国主义侵略的,所以抗日战争是一个转折点。抗日战争带来的自信鼓舞中国人民建立新中国,鼓舞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又进一步鞭策中国人民找到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十八大报告和习近平的讲话都特别强调三个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这三个自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只有坚持三个自信,才能不断的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民族复兴从字面上可以看出,我们要恢复我们中华民族的强盛、兴盛,要重新进入世界强国的行列,这就是中国梦的雄图大志。三个任务就是我们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核心价值观有三个层面:国家层面就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其中国家层面就是中国梦的追求。这里要注意,中国梦三个任务之一是民族振兴,而中国梦的理想是民族复兴。这两个是有区别的,民族振兴是一种状态、过程,而民族复兴是一个目标,我们就要通过民族振兴来实现民族复兴。所以中国梦是一种伟大的理想,按照习近平的话说,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我们民族也有民族的梦想,把每个人的个人梦想汇聚成民族梦想,在中国梦这个民族梦想的指导下来确立我们的个人梦想,把个人梦想汇聚到民族梦想中,这样民族的梦想和个人的梦想一对接,我们就能实现中国梦,就能够有中国力量、中国精神。
3.中国梦的具体实现路径
习近平在讲中国梦的时候既提出了一个理想、两个目标和三个任务,又提出了实现中国梦的三个途径: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改革创新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是民族精神,改革创新精神是时代精神,我们要通过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来实现中国梦;我们还要靠中国力量,这个力量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民族大团结的力量。通过中国道路、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我们就能实现中国梦。
是什么?(含义):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为什么? 只有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才能把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吸收人类文化优秀成果结合起来,使悠久的中华文化焕发新的生机,实现文化强国的梦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社会主义文化以其自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并依靠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力量,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
怎样做?①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③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④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
⑤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根本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⑦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⑧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迅速发展,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关系
(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这个目标,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国强民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相衔接,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
(2)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这个路
径,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决定的,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决定的,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的。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路径和目标的关系。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中华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是什么?表现?怎么做?)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力。为此,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文化自信,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这种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表现为对中华文化发展前途充满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充满信心、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措施: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主义文化,最重要的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内容: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
观为指导,更加自觉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更有自信地迈向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为什么: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奋,各项事业就会全面兴盛。精神文明建设搞不好,人心涣散,精神颓废,各项事业都难以搞好。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推动物质文明发展。怎样做:(1)必须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2)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3)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发展教育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发展科学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发展文化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要努力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继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亿万人民参见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通过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完善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青少年怎样做?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为培育知荣辱、讲正气、做奉献、促和谐的文明风尚身体力行,做新时期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是当代中国青年成长、成才的必然选择。)
思想道德建设 是什么?核心:为人民服务。原则:集体主义。为什么?思想道德建设,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怎样做?①全面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怎样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
②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根本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③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
向。
④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⑤深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思想道德建设模
范常态化。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主要内容:八荣八耻作用:引领社会风尚,是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的标准,具有先进的导
向性。地位: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为什么?(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核,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魂聚气、强基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根本标识。(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怎样做?(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魂),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3)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既尊重差异,包
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思想,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
关系(联系):(1)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相互促进的统一关系,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2)科学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在于提高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1)不断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
(2)必须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社会主义远大理想。(改造主观世界)
(3)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我们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对于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为深入回答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而不能搞民主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为什么必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搞‚三权分立‛;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能搞西方的多党制;为什么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而不能搞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为什么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而不能走回头路等重大问题,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组织编写了《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
本书以鲜明的观点、深入的分析、生动的事例、透彻的说理,全面准确地对上述六个方面的重大问题作出回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说服力,是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辅助材料。
一、引领我们前进的旗帜
为什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上世纪90年代初,苏联东欧发生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国际上一些人断言‚马克思主义终结了‛、‚社会主义失败了‛;国内也有一些人产生了‚中国的红旗到底还能打多久‛的困惑。面对种种蛊惑和疑虑,邓小平同志坚定地说:‚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近20年过去了,当我们重温这些论断时,由衷感到是多么正确!历经时代的洗礼,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旗不仅不倒,而且更加光彩夺目!中国人民从实践中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引领我们前进的旗帜,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指导。
1.为什么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我们为什么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道理其实并不复杂。就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被100多年来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特别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科学真理,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我们的事业需要马克思主义。只有坚持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沿着正确方向胜利前进。
那么,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于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来解释人类历史的发展变化,把生产力作为推动社会前进最活跃、最革命、最根本的力量,科学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深刻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指明了正确方向。在人类思想史上,还没有一种学说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历史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甚至一些并不赞同马克思主义的人也承认,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史上不朽的思想丰碑。一位法国学者说,没有马克思,没有对马克思的记忆,也就没有将来;不去阅读而且反复阅读和讨论马克思,将永远都是一个错误。近年来世界上兴起一波又一波的‚马克思热‛;在全球‚千年思想家‛、‚最伟大的哲学家‛等评选活动中,马克思以高票位居榜首;2008年,当国际金融危机肆虐全球之时,马克思的鸿篇巨著《资本论》在欧洲销量成倍增长……这一切都表明,马克思主义经受住了时代的考验,其科学性和真理性,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人的认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于它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它的全部理论都立足于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全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追求,不谋求任何私利、不抱有任何偏见,是科学性、阶级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的理论。恩格斯说过:‚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历史上,也曾经有过种种同情、关注人民群众的思潮和学说,但从来没有一种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与各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命运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一位德国作家在谈到19世纪以来的历史巨变时说,没有工人运动,没有社会主义者,没有马克思,当今世界5/6的人口将依然还生活在半奴隶制的阴郁状态之中。正因为马克思主义鲜明代表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所以它一经产生,就具有磁石般的吸引力,‚远在德国和欧洲境界以外,在世界的一切文明语言中都找到了拥护者‛。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还在于它是开放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不是故步自封的学说,而是随着实践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的科学体系。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他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马克思曾说:‚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恩格斯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列宁强调:‚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毛泽东同志指出,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但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邓小平同志强调,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江泽民同志强调,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就是与时俱进。胡锦涛同志强调,只有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才能保持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马克思主义是革命的、批判的、发展的,是随着时代和实践的进步而不断丰富的。这正是马克思主义能够始终反映时代和实践的要求,始终保持蓬勃生机和活力,始终具有科学性和真理性的根本原因。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已经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所证明。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我们说马克思主义是对的,决不是因为马克思这个人是什么‘先哲’,而是因为他的理论,在我们的实践中,在我们的斗争中,证明了是对的。‛中国人民正是在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长期奋斗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思想武器。近代以来,为拯救民族危亡,先进的中国人尝试过、寻觅过西方的各种思想武器。西方的各种思潮,如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民粹主义、工团主义等等,都在我国先后出现过甚至流行过,又都成为匆匆的历史过客,因为它们都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以科学的宇宙观,为中国先进分子提供了‚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一经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产生了新民主主义的整个历史阶段。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起来,引领改革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充分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巨大指导作用。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是坚持真理、坚持科学、坚持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就是坚持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发展道路。这种坚持是‚必须‛的,而不是可有可无的。在这个根本问题上,要坚定不移。
2.指导思想不能搞多元化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就要回答为什么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思想只能是一元的,而不能搞多元化。实际上,古今中外,任何国家和社会,不管社会形态多么不同,不管社会思想多么复杂,但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支配地位的思想总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或者说指导思想都是一元的。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都有一元的主流意识形态,统治者都努力用各种手段来维护其主流意识形态。在我国,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要确立儒家正统思想的独尊地位。在中国2000多年封建社会中,多数时间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意识形态。在欧洲中世纪,天主教、基督教思想处于统治地位,教会信条成了‚任何思想的出发点和基础‛,任何‚异端邪说‛都受到排斥甚至制裁。到了近代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标榜‚思想自由‛,但以个人主义为主要内容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始终是资本主义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在当今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虽然各种思想主张五花八门,甚至允许批评资本主义乃至宣传马克思主义,但任何主张改变私有制、改变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思想,都会受到攻击和限制,更不允许其占主导地位,不可能成为主流意识形态。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是因为,在任何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思想,都是由其起主导作用的经济基础决定的。马克思说:‚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指导思想一元化,正是这一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反映。同时,指导思想作为上层建筑的核心和灵魂部分,它既是上层建筑的重要内容,又对维护上层建筑起着关键作用。社会制度的巩固和完善,需要指导思想或者主导意识形态提供理论指导、价值导向和精神支撑,它必然要集中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思想。
有人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经济成分多样化,是不是指导思想可以搞多元化呢?毫无疑问,多种所有制并存,多种利益主体的存在,肯定会出现多种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但是,所有制形式的多样化,并不等于指导思想就要多元化。事实上,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大多数时候经济成分都是多样的。比如,在资本主义社会,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占主导地位,但在相当长时期中有封建地主经济与它并存。即使当今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也同时存在小作坊、手工业者、自由职业者、个人土地所有者,公营性的‚国有企业‛,外国公司,特别是股份制的出现,使所有制形式更是复杂化多样化。然而,尽管所有制形式多种多样,但占主导地位的所有制并没有变,始终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因而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始终是资本主义价值观。同样,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成分多样化,但并没有改变我国公有制经济占主体的地位,没有也不能改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和道路,这就决定了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只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有人提出,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利益关系多样化,是不是就要搞指导思想多元化呢?要看到,利益关系多样化也是很多国家、很多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比如,美国可以说是利益集团很多的国家,资产阶级、农场主阶级、工人阶级是最基本的阶级,这些阶级又分为大、中、小不同的阶层;此外,还存在大量的诸如管理人员、教师、律师、医生等社会阶层。不同的阶级、阶层具有不同的社会地位,形成不同的利益集团。尽管利益多样,不同利益集团之间及其内部都有激烈的斗争、冲突、较量,但占主导地位的是资产阶级。资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不会容许不符合其利益的思想占主导。在我国,虽然利益关系日益多样化,各阶层、各群体的具体利益有所不同,但无论各方面的具体利益如何多样,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总体上是一致的,这就必然要求有一个统一的指导思想。在当代中国,只有当代中国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而没有别的什么主义或主张,能够最广泛地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能够引领社会发展进步,这理所当然应当成为我们的指导思想。
还有人提出,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社会思想、价值观念日益多样化,指导思想是不是可以搞多元化呢?首先,我们要看到,社会思想的多样化和指导思想的一元化,是不同层次的问题。一个是指现实社会中各种思想存在的状态,一个是指这个社会占支配地位的思想是什么。社会思想的多样,并不等于这个社会占支配地位的思想就要多元。恰好相反,正是因为它占支配地位,必然要求通过一元去引领多样。其次,社会思想的多样化并不排斥意识形态领域的有序化。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思想文化领域的多样化,是一种正常状态。社会思想的多种多样,有利于促进思想的解放,激发起社会的活力,推动理论、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创新。但是,社会思想的多样化,必须以有序化为前提。杂乱的、无序的多样化是不利于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的。如果一个社会缺乏统一的价值导向,或者这种导向很苍白乏力,社会运转就会或者陷入混乱,或者陷入停滞,社会发展就会受到影响。所以,对于一个正常的社会来讲,就是既要允许社会思想和个人价值追求的多样性,也要坚持社会价值导向的一元化。概括地说,就是多样并存、一元指导。
我们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搞指导思想多元化,与各个历史时代统治阶级思想占统治地位有一个根本的不同,就是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的思想武器,不仅仅因为它反映了我国经济基础的要求,而且它来自于实践,同时是为实践检验所证明了的客观真理。客观真理是一元的。就是说,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可以不同,但符合客观实际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当今世界的理论虽然有许多种,但反映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符合中国实际,作为我们指导思想的科学真理只有一个,这就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只有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保证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任务。搞指导思想多元化,必然把谬误同真理混为一谈,其结果,绝不是为当代中国发展寻找什么新的理论支持,而是否定、消解真理的指导作用。这种思潮的泛滥,必然动摇我们事业的理论基础,进而动摇我们的整个事业。
3.指导思想一元化不会影响思想文化的繁荣
有人担心,强调指导思想的一元化,会不会影响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会不会影响学术和艺术上的自由争鸣,会不会影响我们学习借鉴资本主义国家有益文化成果呢?我们说,这种担心是多余的。
首先,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不会妨碍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和发展。实际上,我们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并不是说要简单照搬它的现成结论,用它代替具体的科学研究,用它裁剪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而是强调要善于运用它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马克思主义既是近现代以来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伟大成果,也是引领哲学社会科学进一步繁荣发展的正确向导。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下,五四运动以来我国现代哲学社会科学才获得了一系列重大发展,形成了新的科学方法、思维方式、学术范式和学科体系。即使在西方,一些著名学派,也不讳言自己的学说受过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哲学社会科学主要有五项功能: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可以说,无论哪项功能,要想发挥得好,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指导。迄今为止,没有什么别的理论能够像马克思主义那样为哲学社会科学提供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能够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发展不断打开广阔视野,注入新的活力,开拓新的境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内在需要,是哲学社会科学坚持正确方向的重要前提。
其次,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不会影响我们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我们所说的‚指导思想‛,是指各种学术学派、艺术流派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我们所说的‚百家‛、‚百花‛,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文化应允许有不同的学派和流派。只有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才能避免思想停滞、观念僵化、声音单调,增强社会主义学术和文化的生命力、吸引力和影响力,这本身就是马克思主义所要求的;只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使各种流派和学派更好地把握正确的方向,坚持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更好地服务人民、服务社会。所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必须坚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大力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生动局面,促进各种学术学派和艺术流派的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
其三,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不会影响我们吸收和借鉴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有益思想文化成果。马克思主义既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同时也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开放的思想体系。它勇于和善于汲取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马克思主义正是批判地汲取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内核、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成果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理论精华,才得以创立;马克思主义也正是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汲取国外优秀文明成果和中国传统思想精华,才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这使它既能海纳百川、博采众长,又能扎根实践、坚持根本。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仅不会阻碍对其他优秀思想文化成果的吸收和借鉴,而且只会有利于我们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包容的胸怀,去学习、去吸收、去借鉴。
4.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只有搞清楚这个问题,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才能坚持得住,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才能发展得好。
在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上,历来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教条主义的态度。这种态度,把经典作家的个别词句和具体论断当做一成不变的教条,看起来好像很‚坚持‛,实际上却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另一种态度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种态度,强调坚持马克思主义不能拘泥于具体词句,而是要坚持它的基本原理,并把它与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第一种态度不仅不能坚持马克思主义,而且只会窒息马克思主义甚至误党误国;而第二种态度才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在这方面,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就是最好的证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自觉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做到思想上不断有新解放,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焕发出勃勃生机,展示了强大的生命力。
相反,一些曾经执政的共产党则为我们提供了另一方面的深刻教训。可以说,在相当长时期中,这些国家共产党内思想僵化,教条主义盛行,理论创新滞后,提出的某些‚新观点‛,往往偏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或者囿于成见和教条没有新突破,党的理论不能对实践提供新指导,对党员和群众越来越缺少吸引力;后来一些领导人又迷信西方理论,在西方思想文化渗透面前放弃阵地,取消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搞‚指导思想多元化‛、‚意识形态多元化‛,搞乱了党员和群众的思想,结果导致政权丧失,国家解体。这些教训说明,不坚持马克思主义不行,不发展马克思主义、不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统一思想、指导实践也不行。上世纪90年代初,当苏联、东欧发生剧变,世界风云变幻之时,邓小平同志曾说:最重要的,是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不要动摇。当时,我们党在思想理论方面做的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大力推进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我们之所以能够处变不惊,稳定大局,凝聚和团结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困难,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靠的就是科学理论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强大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个理论体系,包含一系列独创性成果,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在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指导作用。历史和现实表明,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近些年来,一些人不顾我国国情,不顾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无视改革开放的成功经验和历史结论,鼓吹要搞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声称西方所说的民主、自由、人权是‚普世价值‛,我国的发展要以它们为准则。这些观点和社会思潮的实质,就是要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取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要看到,无论是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还是西方的民主、自由、人权,都不会给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带来福祉,如果引进和盲从它们,必然会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这方面,我们可以从近年来世界上发生的一些大事件中得到警示:西方一些人在拉美、非洲等地区推行新自由主义,不仅没有给那里带来福音,而且它推行到哪里就把风险和灾难带到哪里,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又把灾难带给了全世界;苏联、东欧等一些国家的执政党放弃社会主义道路,搞民主社会主义,不仅没有出现繁荣,反而导致了亡党亡国的结局;西方把他们的‚民主、自由、人权‛等美化为所谓‚普世价值‛,使许多人上当,并成为策动一些国家‚颜色革命‛和一些地区**的思想武器,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干涉别国内政、实现自己战略图谋的工具。我们要深刻认识这些错误观点和思潮的危害性,决不能让它们干扰我们的思想和我们的事业。
我们党是一个拥有7000多万党员的执政党,我们国家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大国,面对深刻变动的国际国内环境,面对人们思想观念多样多元多变的新情况,我们只有坚持用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才能始终保持团结稳定,始终保持生机活力。
5.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尖锐复杂,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打牢马克思主义主心骨,是我们团结和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根本保证。
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是朴实的道理,是人民群众所需要、为人民群众服务的理论。但在实际生活中,常有人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很深奥,不容易理解和把握。这是因为,我们的理论工作,在通俗化、大众化方面,还做得远远不够。马克思主义通俗化、大众化,绝不仅仅是改变语言表达方式的问题,而是关系到能否充分发挥理论指导作用的问题。列宁曾经说:‚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本《大众哲学》,让许多进步青年,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要义,成为坚定的革命者;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编写系列通俗理论读物,为人们释疑解惑,加深了干部群众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领会和认同,增强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必须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用通俗易懂、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语言,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人心,使科学真理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历史和现实表明,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社会的方向盘和稳定器。如果没有这个最核心的东西,社会就会失去共同的思想基础,导致人心涣散、社会混乱。近代中国之所以长期陷入一盘散沙的局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没有一个凝聚全民族的共同精神支撑;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之所以能形成全民族万众一心、共同奋斗的强大力量,就是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这个强大精神动力。当代中国,实现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任重道远,马克思主义的强大引领作用须臾不可或缺。要通过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最好坚持和实践,也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坚持和实践。要通过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使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进一步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和理论体系的认识,不断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时代背景、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的认识,不断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进一步深化对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认识,不断增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自觉性坚定性。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是发展
发展是当今社会的主题, 每个民族要想生存, 必须学会发展, 发展也是我国当前社会的主题。每个民族的发展都需要结合理论, 自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共产党从实际经验中得到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理念。
1.1 发展才是硬道理
邓小平曾经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一具有全局性的命题。根据统计, 邓小平主席曾经用“发展”这个词超过1000次。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 是邓小平理论的依据, 是对时代做出的最科学的判断。邓小平曾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量大主题, 通过他的理论, 使中华民族的发展问题上升到了一个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 发展是每个民族的共同需要。邓小平对发展理论的提出, 到现在对发展的充分理解和定义, 形成了系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理论。
1.2 发展是我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江泽民主席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发展才是硬道理”进行了丰富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必须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江泽民同志从执政和兴国两个方面, 对我国进行了发展道路、发展战略和发展的根本任务的论述。明确指出发展是我国当前发展的第一要务, 而且把发展和执政紧密联系起来, 充分表现了江泽民同志对于发展的认识, 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分表现出来, 也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概括及对其思想的务实性诠释, 也是对邓小平理论发展主题的发展和创新。
1.3 以人为本, 实现科学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遇到了各个方面的矛盾, 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社会阶层分化严重等。要解决这些问题不仅要从发展的具体工作入手, 而且必须转变观念, 其中更重要的是端正态度, 即“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和“为什么发展、怎么发展”等问题。自从党的十六大以来, 以胡锦涛总书记为中心的领导班子正在努力掌握发展的规律, 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中明确的指出“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很明确的诠释了科学发展观的相关问题, 阐明了中国要想加快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必须对马克思主义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 使其具备中国的特色, 结合“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更加强大。
2. 发展起点的中华民族特色
发展是每个民族必须具备的能力, 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都是依据前人留下的经验, 在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 逐步进化和发展的。我们必须认清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起点是认清发展一切的根源。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起点有很鲜明的民族特色。
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产生与原先的设想存在差别
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较以马克思主义的母体相比较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别体现在不同的方面, 具体表现在量上或发展程度上的差别, 或者质上的或跨时代的差别, 又或者是一个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社会历史形态的差别。马克思主义曾提过, 资本主义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阶段, 而社会主义是这种文明发展的结果。就马克思主义而言, 他对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存在着担忧, 认为要想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东方国家必须与西方国家相配合才能成功。邓小平曾指出我国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并不是完整的社会主义, 因为我们还没有达到社会主义的标准和基础, 是不成熟、不发达的社会主义, 所以我们必须加快发展, 与资本主义持平或者超过资本主义才是合格的社会主义。
2.2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 我国曾将领先世界各国, 然而由于我国的历史原因, 我国的发展就停滞了以致被其它国家超越。我国在二十世界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但是因为缺乏相应的经验, 经济基础低, 没有得到社会主义发展所需的历史遗产。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必然会遇到很多问题和困难, 又要面临着发展的紧迫任务,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我国的经济建设需要由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转变成经济市场化。第二, 我国的文化建设需要由文盲半文盲占据大比重转向科技文化发达的方向转变。第三, 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需要由占据比重大的贫困人口向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方向转变。第四, 经济体制需要由不成熟的经济、政治、文化体系向比较成熟的各反方面体制转变。第五, 需要实现由世界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转变。
3. 发展理念的中华民族特色
3.1 实现以人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
与中国的人权主义进行比较, 西方的人权主义主要是从根本上摆脱神权的束缚。而中华民族的社会主义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 着眼于人类的解放和发展, 从而创造一个真正的文明社会, 是每个人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我国的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使以人为本的社会, 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人们在认识社会规律的同时全面的发展自己, 得到自身的充分解放。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理论, 科学发展观的发展目标与以人为本的理念相融合, 推进了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这是中华民族事业的内在需要, 也是科学发展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3.2 建设和谐社会、世界的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从本质上对资本主义的扩张进行了反对, 努力解决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在发展阶段的矛盾。唯物主义的历史发展观曾将提出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推动世界交往的扩大。经过半个世纪的探索, 中国社会主义已经明确了自己的任务, 通过创新, 搞好国内市场秩序和生活秩序, 不走资本主义道路, 通过对技术等方面进行创新, 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以科学发展观为基础, 是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走出一条新的现代化的道路。科学发展观将成为中国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历史创举。
小结
自马克思思想文化传入中国以来,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具有了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对于任何一个民族而言, 要想把马克思主义真正的融入到自己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背景中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充分证明了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也真正的发挥了马克思主义对我国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是世界的, 同时它也是民族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过程, 使我们的民族具有了鲜明的特征。但是每一个民族都是需要不断发展壮大的, 所以我们要继续保持中华民族鲜明特色的强大生命力, 同时要不断发展, 这样我们的民族觉更快的向前发展, 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目标。
参考文献
[1]张珊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J].黑河学刊, 2011, (1) :1-2.
[2]辛向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J].理论探讨, 2013, (1) :9-13.
一、实践特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属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就在于其鲜明的实践属性,就在于其诞生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检验于实践,发展于实践。如同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基本国情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伟大胜利一样,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阔步前行。
丰富实践特色,就是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向广度和深度拓展,从而形成更加合理、管用的政策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走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开辟出来的正确道路,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推进改革开放,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信心百倍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风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将在党和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将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不断完善。
二、理论特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属性
理论本身的真理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强大生命力的内核。胡锦涛在庆祝建党九十周年大会上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遵循、全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它集历史文明之大成,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它聚时代精神之精髓,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两次飞跃充分表明,科学理论之所以科学,科学理论之树之所以常青不衰,就是因为它能够始终紧密结合新的实际、回答新的问题、指导新的实践、开拓新的局面。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敢于超越前人、敢于突破禁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科学的理论体系系统回答了在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指导和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丰富理论特色,就是要继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要凝聚多方力量,聚合各种资源,形成强大合力,以不断创新的理论体系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三、民族特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地域属性
社会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某一个阶段和状态,具有普遍性和一般性,但它在不同的国家表现为不同的发展道路、不同的理论体系、不同的制度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渊源,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它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与时代发展的要求紧密结合起来,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为中心,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它根植于中国独特的文化形式和思维方式,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充分体现了“中国性”。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继续前进,开创工作新局面,赢得事业新胜利,最根本的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丰富民族特色,就是要坚持一切从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坚定不移地走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作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基础。要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发展道路,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传承中华民族的文明成果,凝聚中华民族的全部力量,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顺利地推向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懈奋斗。
四、时代特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属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与时俱进、不断发展进步的伟大事业。面对十年内乱带来的严重困难,面对世界社会主义遭受的严重挫折,面对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和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带来的严峻挑战,我们黨不断拓展战略视野,科学审视时代发展,主动顺应时代潮流,积极适应时代变化,认真汲取世界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谦虚借鉴人类社会发展一切有益的文明成果,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时代命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坚持与时俱进,先后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它们既相互贯通又层层递进,探索和回答了不同时期和不同阶段遇到的新矛盾、新问题,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原理】推荐阅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11-0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述11-12
以法治中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06-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的实现07-0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共产党》读书心得10-02
为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10-06
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06-21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07-13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09-22
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心得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