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宗教工作措施

2023-02-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民族宗教工作措施

采取积极措施开创边境民族工作新局面

临沧市是一个多民族的边境地区,辖1区7县、89个乡镇(24个镇)、925个村民委员会,其中有3个民族自治县(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沧源佤族自治县)、18个民族乡(1987年区改乡时成立23个民族乡,到目前已有5个撤乡建镇)。2003年末,全市总人口229.8万人,少数民族人口84.6万人,占总人口的38.9%;11种世居少数民族人口84.3万人,占总人口的36.59%,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9.43%。佤、傣、拉祜、傈僳、回、苗、德昂、景颇8个少数民族跨境而居,耿马、沧源、镇康3县的11个乡镇43个村民委员会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290公里。由于临沧地处边疆,少数民族人口众多,居住分散,经济发展缓慢,社会发育程度低,1976年,中共云南省委批准原临沧地区享受其他民族自治州的优惠政策。

1999年中央和全省民族工作会议以来,临沧各级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结合当地实际,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把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新时期民族工作的主题,采取积极措施,确保党的民族政策在少数民族中和民族地区得到贯彻落实,民族工作取得了新的成绩。

(一)党的民族政策得到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一步巩固和完善

一是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临沧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决定》,就进一步加强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可持续发展战略、扶贫攻坚、“兴边富民行动”、民族教育、科技进步、非公有制经济、对内对外开放、小城镇建设、民族文教卫生、民族干部培养等方面制定了相关政策,各区(县)委、政府也相继召开民族工作会议,制定出台了相应的政策,为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二是少数民族当家作主进一步得到巩固。2001年新修改的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施行后,双江、耿马、沧源3个自治县的自治机关根据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有关规定,结合各县实际,着手对《自治条例》以及农业、林业、教育、计划生育、婚姻等方面的实施细则和单行条例进行修订补充完善,使自治条例、单行条例不断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更具操作性、适用性,推进了依法治县进程。

三是给予自治民族和建乡民族优惠政策和特殊照顾。按照民族区域自治法和《云南省民族乡工作条例》的有关规定,给予贫困民族乡降低财政上缴基数和高于其他乡镇的财政超收分成等方面照顾;临翔区、云县还对在边远贫困民族乡工作的干部制定了给予生活补贴的优待政策;对民族贸易县和民族定点生产企业税赋给予减免、贷款倾斜和利率优惠等政策。

(二)以“两个共同”为指针,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一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得到加强。五年来,各级党委、政府不断加大对3个自治县的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2003年,3个自治县的通车里程达2952公里,3个自治县29个乡镇241个村委会全部修通了简易公路。目前3个自治县的邮电通讯已形成了城乡一体化的通讯网络,实现了村村通邮、通电话的目标,现代通讯工具已进人了寻常百姓家庭。民族地区交通、能源、水利、通讯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强,有效地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二是扶贫攻坚工作成效显著。为帮助民族贫困地区解决温饱问题,市委、市政府制定了若干扶持政策措施,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采取把少数民族村优先列入重点村,扶持资金上给予重点倾斜。目前采取对口帮扶、小额信贷、易地开发、温饱工程、帮扶到村到户、“三村”工程建设等行之有效的扶贫措施。

三是人口较少特有少数民族的发展加快。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云南省委办公厅、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采取特殊措施加快我省7个人口较少特有少数民族发展步伐的通知》,进一步抓好布朗族、徳昂族脱贫发展规划和扶持项目的落实。按照“四通五有一消除”的总体要求,结合临沧人口较少特有民族布朗族、徳昂族聚居的乡(镇)、村(居)委会的实际,以温饱安居工程、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扶贫工程、民族文化扶贫工程、人才扶贫培养工程5个工程项目为重点,制定实施规划并申报资金实施。

四是“兴边富民”取得明显成效。抓住国家民委“兴边富民行动”和云南省实施“兴边富民工程”的机遇,加强边境民族地区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培植支柱产业或优势产业,实施易地搬迁、安居温饱、劳务输出、消除贫困户茅草房等工程,建设口岸城镇,实施教育“三免费”政策,完善边境乡镇、村卫生院(室)、文化站(室)设备条件,边境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新的突破。

五是对内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市委、市政府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千方百计营造良好的对外开放环境,积极引导内地生产要素进入临沧,制定出台了《临沧地区关于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决定》,对内地企业和个人到民族贫困县和民族贫困攻坚乡投资的,给予市场准入、生产用地、财政税收、工商管理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外来投资。2003年,全市外贸进出口额1.8亿元;其中沧源、耿马两个自治县进出口额为1.4亿元,占77.88%。

六是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由于政策到位,措施到位,民族地区乡镇企业和个私经济质量不断提高,规模不断壮大,结构不断调整优化,效益明显提高。2003年,3个自治县有乡镇企业11242个,从业人员27681人,完成总收入61295万元,与1998年相比增15582万元,实现利税7942万元;有个体户9455户,从业人员13115人;私营企业96户,雇佣人数2569人。18个民族乡有乡镇企业2274户,实现总产值10742万元,利润1784万元。

七是产业结构调整有突破性进展。各级党委、政府抓住退耕还林契机,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民族地区生物、气候、生态环境等优势,突出重点,大力发展多种经济作物,甘蔗、茶叶、核桃、畜牧业等正逐步形成基地、形成规模。2003年,3个自治县甘蔗种植面积达46万亩,占全市甘蔗总面积的43.9%;茶园19.8万亩,比1998年增17万亩。民族地区的特色产业、特色经济正在逐步形成、发展、壮大。

通过各级党委,政府和各族人民群众艰苦卓绝的努力,临沧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人民生活日益改善,为全市的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个自治县GDP总值由1998年的13.62亿元增加到2003年的20.25亿元,增长48.68%;财政收入由l.38亿元增到1.64亿元,增长18.84%;农民人均纯收入由617元增到1035元,增长67.74%。

(三)民族地区各项社会事业长足发展

一是民族教育事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五年来,实施了“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

程”、“危房改造工程”和“三免费”工程,共争取到“三免费”经费1462.72万元,解决了36701名中小学生读书难的问题。2002年,双江县通过省政府“普九”复查验收,被认定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县”。2003年,全市中小学校在校生35.27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14.93万人,占42.33%,高于少数民族人口比例。二是文化事业健康发展。以“佤文化”为主的旅游业作为新的支柱产业得以培植;少数民族古籍、民族民间歌曲舞蹈音乐得以抢救整理;众多民族语译制片获奖(佤语片《缉毒战》和傣语片《新仇旧恨》荣获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电影“骏马”奖,佤语片《水稻抛秧栽培技术》和傣语片《水稻旱育秧》荣获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电影“骏马”奖),一批传统体育项目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获奖(获省第六、七届男子、女子陀螺团体赛和个人赛奖、摔跤个人名次奖,第七届表演项目三等奖);“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进一步延伸到自然村,广播覆盖率达87.29%,电视覆盖率达92.1%。三是医疗保健基础设施和医疗设备得到较大改善,卫生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基本上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医疗防疫保障网,常见病、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内。

(四)少数民族干部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为加大少数民族干部培养的力度,临沧市委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妇女干部和党外干部工作的意见》等文件,规定了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的具体目标、政策和措施。对干部数量比较少的人口较少特有民族,用专门指标切块给予吸收;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少数民族优秀大学毕业生直接充实到乡镇机关工作,扩大了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来源。加强上挂下派交流和异地交流锻炼,组织外出参观考察等措施,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干部整体素质。在民族干部的使用上,既坚持干部“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又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干部的实际,积极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担任各级领导职务。在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中,夯实了选拔优秀干部基础。到2003年底,全市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42643人,少数民族干部14685人,占33.44%。其中:少数民族厅级干部14人,占同级干部的42.42%;少数民族处级干部170人,占同级干部的32.69%;少数民族科级干部1064人,占同级干部的33.29%。少数民族干部的文化素质也大为提高,年龄结构和专业技术结构逐步趋于合理。少数民族干部已成为自治地方依法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骨干力量。

(五)民族关系不断融洽,团结稳定日益巩固

一是创新工作机制,完善民族团结目标管理责任制及其考核办法,把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工作落实到基层,层层抓落实。从市到县(区)、到乡、到村,都实行了民族团结目标管理责任制,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月”、“民族团结周”、“民族团结日”等多种形式的民族团结活动,把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落到实处。2004年全市共有83个乡镇、766个村委会、26个居民委员会、38个重点企业、154个宗教活动场所签订责任书。通过层层签订民族团结目标管理责任书,把民族团结稳定工作落实到基层,落实到每个工作环节。

二是健全处理影响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问题的预警机制和信息报送机制,开展影响民族团结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市、县(区)民宗局先后开展了影响民族团结稳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宗教方面易引发群体性事件的不稳定因素排查调处、边境少数民族地区禁毒与艾滋病防治等专题调研,为临沧市委、市政府和上级部门决策提供服务。同时,民宗局还定期不定期配合政法、统战、公安、安全等部门,认真研究分析影响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各种隐患,按照“团结、教育、疏导、化解”的方针和“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镇、不出厂矿”的目标,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把问题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三是加强民族宗教“热点”、“难点”地区的团结稳定工作。有针对性地在民族团结稳定工作任务繁重的乡(镇)、村和省级民族团结示范点、“兴边富民”示范点的各族干部群众中,开展民族团结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活动。对于“热点”多发地区,始终保持高度警惕,市、县民宗局干部经常利用下乡调研的机会,深入民族团结稳定工作任务较重乡、村与乡镇领导和村干部座谈,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就做好团结稳定工作提出意见。

经过认真细致的工作,在全市形成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新型民族关系,实现了各民族的大团结。在全市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上,各行各业涌现出了大批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2004年12月,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第四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表彰奖励了15个先进集体、100名先进个人。

民族工作关系到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临沧市针对当前民族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作好新时期民族工作的思路:“要高举一面大旗,即民族团结的大旗,突出一个主题即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坚持四个维护,即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重点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抓基础,以民族团结目标管理责任制为重点,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

认真研究和处理民族团结、宗教平稳的问题。创新工作机制,总结完善民族团结目标管理责任制及其考核办法,把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工作落实到基层,层层抓落实;健全处理影响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问题的预警机制和信息报送机制,继续开展影响影响民族团结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进一步加强民族宗教工作“热点”、“难点”地区的团结稳定工作,解决好少数民族群众和信教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特殊困难和问题,为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抓要务,以“两个共同”为指针,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围绕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充分发挥好民族专项资金在增进民族团结、协调民族关系、解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特殊困难和问题、促进民族地区发展上的特殊作用,结合当前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新兴产业培育、“三村建设”等各项工作,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建设中有所作为,尽力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困难,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事业的进步。

(三)抓宣传,深入开展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民族宗教法律法规以及民族宗教知识的宣传教育。要充分估计临沧多民族、多宗教的边境地区的实际,以《云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办法》和《云南省民族乡工作条例》为重点,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传播媒体,党校、学校阵地和“民族团结、边疆稳定”座谈会、民族传统节日、军警民联欢、民族团结月、民族团结周、民族团结日等多种形式,高举民族团结大旗,突出“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深入开展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和民族宗教法律法规以及民族宗教知识的宣传教育。在全市大力开展“三个基本知识”(民族宗教理论、民族宗教政策、民族宗教知识)、“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和“四个维护”(即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宣传教育,加大全社会对民族工作的理解,增强民族感情、营造全社会支持民族宗教工作的良好氛围,从而提高各级各部门协调解决复杂民族宗教问题的能力。

(四)抓关键,加大力度、拓宽渠道、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培育步伐。一是继续全面落实边境乡镇、云南7个人口较少特有民族享受“三免费”教育政策,并对“三免费”教育实施情况进行调研总结和检查指导。加强对“三免费”教育专项资金使用的督促,进一步规范管理,用出效益。二是以培养每户1个科技明白人为重点,开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生产实用技术培训,培养乡土人才。三是会同组织人事部门,进一步做好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工作。继续抓好少数民族干部上挂下派、学习考察、交流使用,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少数民族干部,为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智力和人才保障。四是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干部在联系少数民族群众、协调民族关系、按照民族经济中的特殊作用。转变作风,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进一步作好同民族上层人士、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和宗教界爱国人士的工作联系。

(五)抓项目,进一步加大投入,促进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围绕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充分发挥好民族专项资金在增进民族团结、协调民族关系、解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特殊困难和问题、促进民族地区发展繁荣的特殊作用。结合当前临沧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调整、“三村建设”等各项工作,作好具体项目的申报、管理、跟踪、督促、问效工作,确保“兴边富民示范点”和“民族团结示范点”出成效。

(六)抓管理,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服务水平。

以当前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实施“云岭先锋”工程为契机,加强自身建设,加强学习,深化干部思想,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强化服务意识、大局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提高服务和管理水平,力求转变工作作风,努力为少数民族群众和信教群众服务。

作者:临沧市民宗局

第2篇:认识到位 措施到位 加快发展民族教育

我市是广西四十九个贫困山区县(市)之一,全市有二十一个乡(镇),209个村(街)公所,总人口为57万多人,有汉、壮、瑶、毛南、仫佬、苗、水等多种民族。现有高完中、高中各1所,初中35所,村完小208所,其中民族中学1所,民族小学13所,壮文进校点3个。全市在校中小学生105303人,其中民族中学在校学生718人,民族小学在校学生4405人。全市中小学教师5697人,其中民族中学教师53人,民族小学教师191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市教育事业发展很快,但是边远贫困的民族地区,由于种种原因,办学条件差、教育质量低的状况仍很突出,这种状况严重制约着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影响着全市两个文明建设的进程。为了提高民族素质,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增强少数民族自身发展能力,尽快改变民族地区贫困落后的面貌。我们把发展民族教育作为贯彻落实民族政策,促进我市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一项大事来抓,做到认识到位,措施到位。

一、认识到位,明确民族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在发展教育的实践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发展民族教育必须从本地区的文化基础出发,根据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地理环境等制定切合实际,层次结构合理的教育规划,建立符合本民族和本地区特点的教育结构和教育体制。在办学指导思想上必须把发展民族教育同振兴当地经济、治穷脱贫紧密结合起来,要服务于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提高民族素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人才。在这个思想指导下,近年来,我们根据有关民族政策,先后在福龙、北牙两个瑶族乡和石别乡四合瑶族村办了13所民族小学。福龙乡由于地处偏僻,群众居住分散,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办学条件差等因素制约,过去曾一度有部分学生只能读到小学三年级就辍学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就在乡中心小学办了一个民族高小(四、五年级)寄宿班。此外,还把祥贝乡中路小学、洛东乡板乐小学、拉坡小学定为壮文进校实验学校,这样既依靠有关优惠政策,解决这三个边远山村的少数民族儿童少年入学难的问题,又能推广壮文进校的经验,大大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在办好民族小学的基础上,我们根据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需要,于1991年创办了市民族中学,招收民族小学的毕业生入学。现在全市已形成了民族小学寄宿班——民族小学和壮文进校实验学校——民族中学这样一个比较切合本市实际的教育结构和教育体制,这对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培养民族地区的人才得到了基本保证。

二、加强领导,政策倾斜,大力扶持,办好民族中小学

认识到位,一个比较合理的教育结构和体制已初步形成,在此基础上就是如何使之健康发展,不断提高。我们认为,基于我市民族教育起步晚,基础薄弱,民族中小学的发展比普通中小学难度大的实际情况,必须切实加强领导,采取倾斜政策,积极扶持,走高速、高效、高质量的新路子。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与领导下,市民委、市教委通力合作,齐抓共管,联合建立民族教育领导小组,各由一名副主任亲自抓民族教育,做到年初有计划,平时有检查,年终有总结。市教委认真改变作风,经常深入民族学校调查研究、检查指导工作。去年下半年,市教委主任梁宝球同志到市民族中学指导工作达12次之多,全市13所民族小学到了7个。其他几位主任也坚持下哪个乡镇,就到该乡镇民族小学走一走,看一看。同时,我们对发展民族教育采取了“四倾斜”、“三扶持”的政策。“四倾斜”就是经费倾斜,建校征地政策倾斜,人事配备倾斜,招生政策倾斜;“三扶持”就是对学校管理工作的扶持,教学业务的扶持和社会舆论上的扶持。近年来,尽管市财政有很大困难,但是对发展民族教育的拨款始终采取了倾斜政策,自抢修中小学危房以来,拨给北牙、福龙民族乡基建维修费达167.8万元,兴建钢混结构校舍共2352平方米;砖瓦结构校舍5809.4平方米。1991年创办民族中学以来先后拨款58万元,兴建四层教学大楼共1700平方米,教师宿舍楼一栋共1000平方米,运动场500平方米。在兴建运动场的过程中,从征地到办理各方面的手续,市委、市政府领导出面,有关部门积极配合,该免的免,该缓的缓,该简化的简化,在短短几天内就把地征到手。要办好一所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是一个关键。为了配备民中的师资,我们也采取了倾斜政策,从市直学校中挑选有经验、有能力的同志任学校领导。如三位副校长分别由市教研室副主任,市进修学校教导主任,市二中副校长调任,任课教师则从众多要求到民中任教的人员中择优任用,这就保证了民中师资的素质。在招生问题上我们的做法是:一是定向招生,对各民族小学,壮文进校点增多定向、定额录取;二是降分录取,对民族乡和边远山区的小学毕业生降低录取分数线,让其进入民族中学。民中在我市算是个新生事物,一切均在起步之中,所以在业务和学校声誉方面我们都予以扶持。例如,对学校的管理工作,这是关系到学校成败的大事,教委领导每学年开始都与学校领导共同研究制订好各方面的方案和规章制度,在实施中出现问题就及时纠正;在教学业务方面,由市教科所各教研员负责指导,给予扶持,并要求要抓出成效来。为了提高民中的知名度,一是市教委领导出面积极宣传民中,如学校召开家长会、教师会或者是市教委召开的各种会议,教委主任都尽可能在会上讲一讲民中的办学成绩;二是要求民中增强参与意识,多参加一些有关活动,如市里举办的運动会、文艺晚会、音乐比赛和各科知识竞赛等活动,都要求民中组织师生参与,力争取得好成绩。这就自然转变了社会上人们对民中的看法,提高了学校的声誉,大大增强了学校领导和教师办好学校的信心,调动了师生的积极性。

三、从实际出发,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广西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指出:“要认真办好现有民族中学和中小学民族寄宿班,并根据需要与可能,予以发展,为上一级学校输送更多的合格新生。”根据这一,精神我们认为,要发展民族教育,办好民族学校,出路在质量,质量就是学校的生命,只有增强质量观才能使民族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因此,我们要求各民族学校必须从实际出发,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一)尊重民族特点,做好德育工作

加强德育,对于坚持学校的社会主义方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民族学校的德育工作却有它的特殊性。我们要求学校做到:

1.在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前提下,开展“兴我宜州爱我家乡”的活动。市民中的领导组织师生走出校门,深入社会调查,让师生既看到欣欣向荣的大好形势,又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发扬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精神,从而树立为振兴家乡而勤奋学习的志向。

2、加强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进人民族中学的学生年纪小,离家远,见闻少,思亲观念重,有些学生在生活上还带有民族习气。根据这些特点,我们要求学校要加强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从学习生活到睡觉穿衣洗漱都作出规范化的规定,并提出要求,严格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市民族中学在这方面做得很有特色。他们根据民族风俗习惯,在不同的节日里给学生供应具有民族特色的食品,如春节期间,饭堂买回猪肠、猪血、磨米浆灌猪肠供应给学生;三月初三、五月初五又分别供应五色糯米饭和粽子;中秋节给学生发水果和月饼,老师和学生一起赏月,促膝谈心,这样使学生消除了思亲观念,感到在校如在家,心情非常愉快。学生的家人病了,学校领导和老师翻山越岭登门探望;学生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学校领导和老师就送奖上门,放炮祝贺。这样既密切了家校联系又增强家长对学校的信任感,对学生来说也得到了极大的安慰和鼓舞。

(二)从实际出发,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学生进校后,是否能学有所得,这是全社会关注的事,为切实帮助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1、建立教学目标管理责任制,根据各学校所在地的经济条件、文化基础和办学条件,师资、生源情况,对各学校的教学质量达标率作出了分类要求。这样既能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又能使大家明确目标和责任,明确了各自的努力方向,调动了教与学的积极性,使民族学校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如北牙瑶乡,两年来小学毕业生参加河池地区达纲达标检测,合格率居全市前列,福龙乡民族寄宿班的达标率也居全乡之首。市民族中学今年首届毕业生参加中考,上线率和录取人数均超过市教委下达的指标,跨人了市直中学的前列,受到家长和社会的赞扬。

2、加强教学指导。市教委要求市教科所的各科教研员,有目的有计划地深人各民族学校指导教学,通过听课、评教评学、专题讲座研究教学中的疑难问题等形式,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業务水平。对壮文进校的实验教学,我们指定民族中学一位副校长负责,并由市壮校一名壮文教师具体深人校点作巡回辅导,开展教学活动,提高了双语教学质量。

3、建立城乡学校挂钩制度,加强横向联系。市教委指定民中与边远山区的拉利中学挂钩,相互往来,互相交流教学信息;其目的一方面是让民中的老师把自己的教学经验送下乡去,支援乡村中学的教学;另一:方面是使民中的领导和老师通过相互往来更多地了解农村中学的教学情况,了解山村学生的特点,加深对民族学生的感情,每年我们都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民族学校的老师外出参观学习,扩大见闻,增长才干,提高素质。四、再接再厉,展望未来

几年来,我们在上级领导的支持和帮助下,对发展民族教育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距离形势发展的要求还差得很远。我们决心以全国、全区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为指针,认真总结经验,找出差距,再接再厉,开创民族教育的新局面。我们的思路是:

1、要切实加强基础教育,认真抓紧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为提高民族素质和培养各种专业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这方面,要认真巩固、提高民族中小学,适当发展寄宿制高小班,招收特别贫困落后山村的儿童人学,为当地培养初中生和初等职业技术人才输送合格新生。

2、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技术教育。民族中小学要根据当地工、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按教学计划开设和上好劳动课及劳动技术课,对在校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职业技术培训,市民中毕业的学生,根据本地区的需求,要有计划地选送一部分到市职业技术学校培训,使这些学生回到家乡后能成为当地的中级技术人才,为发展民族地区的工农业生产服务。

3、加强民族中小学的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在数最上按编制比例配足,并逐步缩小公办教师与代课教师的比例;二是质量上要求于1996年前,民族小学教师全部达到中师以t,学历;民族中学的教师全部达到大专以上学历,并要有三分之一的教师达到本科学历,同时要配足职业技术专任教师;三是在待遇上适当给予倾斜,逐步提高民族中小学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生活待遇,使其安心于山区工作,为发展民族教育作出自己的贡献。

4、继续改善民族学校的办学条件。计划于1996年前,全部推倒泥瓦结构的校舍,在重建校苦中至少要有三分之一的钢混结构,其余为砖瓦结构。市民族中学,于1996年前要按国家规定的标准建好图书阅览室,仪器、实验室和展览室,同时要改善学生住宿条件、生活条件,力争达到自治区一类学校标准。

总之,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有信心有决心发展全市的民族教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为振兴民族地区的经济作出新的贡献。

作者:宜州市教育委员会

第3篇:西部地区高校反宗教渗透的对策措施

[摘 要]分裂势力对西部高校的渗透呈现出一些新的动态,西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分裂、反渗透斗争成为“没有硝烟”的重要战场,如何打赢这场战争是我们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西部高校反分裂、反渗透斗争是一项关系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头等大事,关系西部高校人才培养的重大问题,需要各级党政组织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深入持久地开展反分裂、反渗透斗争教育,努力营造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育人环境。

[关键词]西部高校 反宗教 对策 措施

[

民族团结是福,民族分裂是祸,这确实是一句被实践多次证明的真理。随着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西方敌对势力利用极端宗教加紧对我国的渗透,特别是西部高校,已成为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反渗透斗争“没有硝烟”的重要战场。这是关系到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问题。

一、西部高校反分裂、反渗透所面临的严峻形势

西部高校学生是青年中的优秀分子,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宝贵资源,他们的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

向西部高校渗透的敌对势力——疆独,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一直将西部高校,尤其是新疆高校作为其渗透的重要对象,通过各种手段发展组织成员,煽动民族宗教狂热,开展分裂活动 。一些中亚国家也或明或暗地支持“东突”分裂运动,允许其在本国境内开展活动、建立基地,向外输出“泛突厥主义”,这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祖国西北边疆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二、反动势力对西部高校渗透的主要方式与特点

(一)利用互联网的形式

从互联网建立之日始,敌对势力便以互联网为渗透活动的重要阵地,把西部高校作为重点觊觎目标,依靠先进的技术和现代化通讯手段在互联网上推行“西化”、“分化”的和平演变战略,以此来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

(二)以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的方式

西方敌对势力和民族分裂势力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加紧对西部高校进行“西化”、“分化”,加紧进行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和极端宗教主义的宣传,与我国争夺西部高校阵地,争夺学生。近年来,以宣传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为主要内容的对华少数民族语言广播,对西部高校的稳定形成了一定的威胁。

(三)以张贴散布标语口号的形式

民族分裂分子公然在公共场所(包括西部高校校园)张贴带有民族分裂色彩的标语口号,散发小广告、小邮袋,在人民币上翻印反动言论等,蛊惑群众和大学生。

(四)以宗教文化宣传的形式

利用大学生对忏悔、祈祷等宗教仪式的好奇心理,诱导学生参与宗教活动,接受宗教教义教规,从而达到控制学生信仰的目的。同时国内的民族分裂分子利用宗教文化在西部高校引诱学生加入到民族分裂组织中,并以宗教文化的幌子从事民族分裂活动。

(五)利用交友与散发宣传资料的方式

高校学生有着交朋友的激情和拓宽人际关系网的渴求,分裂分子利用接触高校学生的机会,通过书籍、传单、录音带、光碟等,宣传民族分裂。少数大学生由于交友不慎和疏忽受到蛊惑而上当受骗。

三、当前新疆西部高校反分裂、反渗透的基本状况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自治区教育工委、教育厅及各高校的广大干部师生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维护新疆稳定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不断加大反分裂、反渗透斗争的力度,不断加强和改进高校党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切实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和教师队伍建设,有效地遏制了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势力对高校的渗透侵蚀,为新疆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西部高校反分裂、反渗透的对策及建议

(一)净化校园社会环境

宗教是人类对于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不可理喻及无法驾驭而产生的一种意识现象,是人类对于支配人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的心理反映。宗教信仰则是人们通过对宗教教义中所宣扬的宗教精神、宗教思想、宗教意识及宗教文化等的笃信和认同而产生的一种稳固持久的情感寄托和意识依附,从本质上看都是源于人类的内心活动所产生的某种心理需求。

高校一方面要尊重宗教信仰自由,引导大学生进行健康的信仰生活,弘扬宗教教义中的积极向上的内容,鼓励大学生为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另一方面要采取有力措施制止校内外的非法宗教活动和一切借助宗教名义进行的迷信活动,保持学校纯净的学习氛围。

(二)提高正面的宣传引导和知识的普及

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可以看出高校反分裂、反渗透的宣传还需进一步加强。高校要通过各种形式宣传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和党的宗教政策,使大学充分认识民族分裂主义的危害性,要旗帜鲜明地反对“三股势力”。

(三)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

高校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利用政治课、团课、主题班会、团日活动、党校培训等形式,宣传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坚持用中国特色理论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探索和献身精神,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念和信仰。

(四)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

宗教既反映了人的某种心理需求,又反过来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经历种种心理冲突,产生无力感、无望感、孤立感,即将踏入社会之时又面临着种种压力。当解决不了遇到的问题或是得不到外界及时的关心和帮助时,就会转向宗教,寻求心理平衡。所以高校辅导员和教师应当经常关注学生的情感和心理变化,及时给予关心。学校应普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心理咨询场所,帮助学生积极应对压力,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塑造健全人格。

(五)加强网络防御体系建设

在网络安全管理方面,高校相关部门要坚持依靠广大师生,大张旗鼓地宣传网络安全知识,力争高校网络安全的主动权。

五、西部高校反分裂、反渗透的措施

(一) 健全西部高校思想政治建设体系

西部高校处在反分裂、反渗透工作的前沿阵地,鉴于此,高校应构建和完善思想政治建设体系。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加强西部高校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建设

分裂与渗透活动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欺骗性。我们同敌对势力、分裂势力的斗争,是一个特殊的斗争领域。这就要求西部高校的领导干部要增强坚定的政治性和敏锐的观察力,善于用政治的头脑和眼光思考和审视各种复杂的社会现象,识别民族分裂势力披着各种外衣、打着各种旗号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破坏行为,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有力的防范和打击措施,不断清除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对广大教师、学生的影响和侵蚀,始终掌握斗争的主动权。

2.加强教师队伍政治素质的培养

多年来,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千方百计地在我们教师队伍中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的分裂宣传和宗教渗透。我们要采取积极有力的措施大张旗鼓地在广大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中进行反分裂、反渗透教育,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宗教理论和党的宗教政策,建设一支政治上合格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3.加强学生骨干培养

(1)完善培训形式

在培训的形式上,采取“三个结合”,即学校与学院相结合、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学习与研究相结合,使学生干部的培训走上科学有序的轨道。具体要做到:①校、院两级学生会、团委干部及社团负责人由学校负责组织培训;学生中的预备党员、党员由学校业余党校进行较高层次的培训,而学院党总支、分团委则可根据学校的要求对分院的入党积极分子、一般班干部进行培训。②对大一的学生干部进行定期培训,实行持证上岗的制度。通过各种培训,既可使学生干部接受到比较系统的理论学习,又可使他们得到锻炼。

(2)丰富培训内容

丰富培训内容,提高学生骨干素质,主要包括几个方面:①政治理论培训。增强大学生在错综复杂的斗争中站稳立场、明辨是非的能力,更加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②业务知识培训。提高大学生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③基本素质训练。增强大学生的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公共交往能力。

(3)加强制度建设

①建立学生骨干奖励制度。高校要坚持每年开展评选“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部”等活动,对表现突出的学生骨干应给予一定条件的优先原则。②逐步健全学生骨干考核制度。对学生干部要定期进行考核奖惩。③逐步完善学生骨干管理制度。首先,明确学生骨干的管理办法;其次,要填写相应的学生骨干登记表等。

(二) 构建新型西部高校学生管理模式

1.构建新型宿舍楼栋党团组织体系

宿舍是学生相对时间内最集中的场所,是与学生交流思想、与学生沟通的最好平台。笔者认为可在宿舍建立相应的党团组织,形式可以因需而定、灵活设置。学管部门应与宿舍管理部门相互配合,成立党团工作楼栋委员会,充分发挥其在学生教育管理中“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作用。学生楼栋党团组织与学院分离,可以促使学院集中精力搞好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育质量。

2.创新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随着敌对势力分裂渗透形势的发展,西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挑战。笔者结合西部高校学生管理的特点,认为应切实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

(1)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要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理论政治课教学,严格执行和认真组织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中心内容的课程体系建设。

(2)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要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

(3)大力建设校园文化。要通过校训、校歌、校徽、校史等有效载体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建设具有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要加强校园网建设,为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

(三) 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课堂内容

1.公民道德意识教育

通过在高校大学生中开展公民道德意识教育,帮助他们了解和认识自己应享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帮助学生认识新疆各地域、民族的个性及群体差异,了解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同时要帮助大学生树立良好的公民道德意识,使其具备权利意识、义务意识以及延伸的平等意识、独立人格、公共精神、自主理性,等等,为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培育打下扎实的基础。

2.普法教育

(1)学习《反分裂国家法》

西部高校要利用手册、讲座、黑板报、专栏、广播站、校园网络、主题班会、写心得体会等形式组织广大师生学习《反分裂国家法》。通过学习,西部高校师生就会充分认识到分裂渗透势力分裂、破坏国家的行径,了解反分裂的法理依据,树立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意识,从而坚决抵制各类分裂渗透势力的非法活动。

(2)学习《宗教事务条例》及相关法规

西部高校要认真组织学习并贯彻实施国务院颁布的《宗教事务条例》(2005年3月1日施行),教育大学生明确认识到公民有信教与不信教的自由,但绝不能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以及其他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的活动。

3.“五观”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新的形势下需要进一步突出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宗教观、国家观、文化观、历史观的“五观”教育。通过成立宣讲团、民汉学生联谊、民汉同住、民汉“一助一”等多种形式,增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使广大学生提高自身的辨别能力。坚决反对民族分裂和非法宗教活动,使广大学生巩固反分裂的思想防线,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4.民族团结教育

各民族的团结是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保证和重要前提,是民族地区长治久安和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更是祖国统一和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发展的需要。因此,西部高校需把各民族师生的民族团结教育放在突出的位置,给予高度重视。

六、结束语

西部高校反分裂、分渗透斗争是一项长期的政治斗争, 其形势复杂,任务艰巨,意义重大。这是一项关系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头等大事,是关系西部高校人才培养的重大问题,需要各级党政组织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深入持久地开展反分裂、反渗透斗争教育,努力营造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育人环境。只有切实做好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反渗透的各项工作,才能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打击民族分裂势力,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做出新的贡献。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

[2] 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Z].教社政[2004]6号.

[3]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Z].教社政[2005]5号.

[4] 李理,孟历.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调查分析[J]. 中国经贸(学术版),2007(11): 143-144.

[5] 郑晓丽.丽水市大学生信教的基本情况——对大学生宗教信仰状况的调查与思考[J]. 科学与无神论,2006(2): 35-36.

[6] 李幼穗,李维,吕勇. 信仰现状的心理学研究[J]. 心理科学,2002(6): 660-663.

[7] 苏斌原,冼德庆.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新趋向及心理成因探析[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119-120.

[8] 王康.当代大学生宗教信仰问题的研究综述[J]. 中国青年研究,2010(1): 59-64.

[9]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委员会西部高校历史教材编写组.新疆地方史[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1982.

[责任编辑:覃侣冰]

作者:俞峰

第4篇:六项措施推动民族宗教工作

一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民族宗教工作整体水平;二是制定和完善政策措施,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三是依法管理民族事务,切实维护民族团结;

四是探索和掌握宗教规律,促进宗教积极因素发挥;

五是引导与管理相结合,因势利导做好宗教工作;

六是全面提高干部队伍素质,为做好民族宗教工作提供保证。

第5篇:山丹县采取四项措施贯彻落实全市民族宗教工作会议精神

山丹县采取四项措施贯彻落实全市

民族宗教工作会议精神

3月19日全市民族宗教工作会议结束后,我县采取“四项措施”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市民族宗教工作会议精神。

一是3月24日局机关内部及时召开会议,传达学习2014年全市民族宗教工作会议精神及重点工作,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针对当前我县民族和宗教工作的特点和具体情况制定《山丹县民族宗教事务局2014年全县民族宗教工作要点》,安排部署2014年重点工作。

二是结合实际,制定团体和场所目标管理责任书,责任书内容涉及加强宗教团体建设和民管会组织建设、加强宗教政策法规宣传力度、依法开展宗教活动;深化以“教风”为主题和谐寺观教堂创建活动;严格宗教事务行政审批管理;加强宗教活动场所安全防范工作;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宗教教职人员考核管理机制;宗教活动场所财务管理监督常态化等重点工作。采取请上来和走下去的形式与全县5大宗教团体和16处宗教活动场所签订2014年《目标管理责任书》,通过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将工作任务细化落实到宗教团体和宗教活动场所,从而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工作局面。

三是3月24日至25日随即联合县药监局、工商局、伊协对县域内清真食餐饮业和其他清真经营户开展了春季清真食品检查,共检查26家清真食品餐饮业和其他清真经营户,检查中发现的清真餐馆在食品卫生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均已限期整改,为我县清真食品检查工作开好头、起好步,维护了清真食品生产经营秩序,保护了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

四是对信教群众反映的财务管理相对存在问题较多的3个小场所进行监督检查,对检查中发现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现场指导,督促场所在质监局办理机构代码证、设立银行账号,规范财务管理。

第6篇:尊重患者民族习惯和宗教信仰的具体措施

一、尊重和维护患者的民族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

1.要尊重患者的民族风俗习惯,如果患者是少数民族,一定要详细询问患者的风俗习惯,有什么忌讳,并设法帮助患者安排好每一项检查、治疗及生活细节如就餐等。 如:伊斯兰教在睡前、饭前都要跪在毡垫上做祷告,毡垫不允许用脚踩及跨越。护士应允许他们默经诵佛及做祷告,在祷告期间避免安排治疗与护理。护理过程中应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各自的禁忌,基督教病人忌讳星期五和十三,因此在安排特殊治疗或手术日时,应加以考虑。

2.入院接待时通过入院介绍使少数民族患者尽快熟悉和了解医院、病区、病房环境、设备、工作人员、医院的规章制度等医院的文化环境。根据患者的文化背景及需求,尽量安排语言沟通较好的护士负责 接待少数民族患者。在沟通中要尊重患者的民族风俗习惯及宗教信仰,从语言、饮食、治疗方式、生活习惯等各方面给予充分尊重。对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医院营养科应该充分了解和掌握。

二、医护人员接待少数民族患者的礼仪要求

1.讲究语言技巧接待患者时,态度平和,语调亲切;对重危、创伤患者,不能有厌恶的表情;对不治之症的患者,给以同情、安慰、鼓励,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诊治完毕后,对患者说“祝您早日康复”等祝福语。

2.及时沟通情况尊重患者和家属对病情的知情权。根据需要,及时通报病情、诊断及治疗情况,对患者和家属配合治疗提出指导性意见;应使患者看清楚处方字迹,及时明了地向患者介绍药品的正确使用方法。

3.保护患者隐私根据患者病情实际需求,选择可保护患者隐私的条件下进行治疗。在任何情况下,患者个人病情、发展状况及其治疗方案,均属于个人隐私,不得擅自对外扩散或用于商业性目的。 4.尊重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如果患者是少数民族,一定要详细询问患者的风俗习惯,有什么忌讳,并设法帮助患者安排好每一项检查、治疗及生活细节。

第7篇:保护患者隐私、尊重患者民族风俗和宗教信仰的规定与措施

保护患者隐私、尊重患者民族风俗和宗教信仰的规定与措施 重视保护患者隐私、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自由,这是国家长期稳定和谐发展的基础。医院在提倡科学诊疗的基础上应保护患者隐私、尊重少数民族患者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自由,保护其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是社会进步的反映,尊重人权的体现。本规定与措施旨在医院范围内进一步改善从事与医疗救护工作相关人员的行为。

具体规定和措施:

1、实验室应收集为识别患者和为进行所申请的检验和其他实验室操作所需要的适当信息,不应收集不需要的个人信息。

2、全科工作人员有责任保护科里的一切信息,严格遵守信息保护程序。

3、 当传染病可能存在时,应关注实验室人员和其他病人的安全,并可为此目的收集必需的资料。

4、某些检查可能需要专门的咨询建议,这通常由临床人员或负责医生提供。如果患者未得到足够的咨询服务,而检查结果又暗示预后不良,实验室应尽量避免将检查结果直接通知患者本人。

5、 患者的实验室检验结果应该保密,除非得到授权,否则实验室检查的结果只能发给特定的患者并且是保密的。门诊患者的检验报告,凭门诊病历或收费明细单取检验报告,故患者应该妥善保留好这些相关资料。住院患者的检验报告提供给申请检验医师。实验室检验结果可用于如流行病学或其他统计分析但不能有患者个人信息。

6、只有在检验完成以后不需要知情同意方可以将标本用于申请检验以外的目的。如果这标本已无姓名或者混合成库,需要时也可以使用。

7、实验室的所有资料、信息(包括患者基本资料和检验结果、实验记录等)均应确保有合理的安全的保管,以免出现丢失,未经授权不能查阅或使用。

8、.对待患者不分民族、职业、外貌、地位、财产状况、都应一视同仁,认真履行告知义务,充分尊重患者或家属的知情权、选择权、监督权,实施医疗行为应以尊重患者的人格为前提。

9、.患者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医务人员应尊重患者的宗教信仰。

10、.医务人员应尊重患者的民族风俗习惯。

11、.当有少数民族患者入院时,责任护士应向患者了解饮食方面的习惯和要求,并通知医院食堂根据患者的需求为患者准备相应的饮食。

12、.医院定期进行相关内容培训,请专业人员讲课,作为职工岗前培训的一项内容。

13、.医院定期开展检查活动,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

第8篇:9、关于保护患者隐私、尊重患者民族风俗和宗教信仰的具体措施

一、患者隐私的定义:患者的隐私是指患者在医疗机构接受医疗服务时所表现出的,设计患者自身,因诊疗服务需要而被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合法获悉,但不得非法泄露的个人秘密。

二、患者隐私的范围:根据2002年12月23日首次提请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31次会议审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草案)》第四编第七章第二十五条第二款规定,隐私的范围包括私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人空间:

1、患者的私人信息,是指设计患者个人,与他人无关的信息(1)患者的病因等方面的信息。包括患者为什么去医院,得的什么病,为什么得病,特别是一些为社会习俗所不能容忍、容易引起人们对其进行道德评价的疾病,如因自杀或实施违法犯罪行为而受伤;因卖淫嫖娼或吸毒而感染性病、艾滋病等方面的信息。

(2)病历资料方面的信息。根据2002年8月22日卫生部公布的《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第二条规定:“病历是指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字、符号、图表、影像、切片等资料的综合,包括门(急)诊病历和住院病历。具体包括住院志、体温单、医嘱单、化验单(体检报告)、医学影像检查资料、特殊检查(治疗)同意书、手术同意书、手术及麻醉记录单、病理报告、护理记录、出院记录等。”这些资料中体现出地信息均属患者的隐私。(3)生理方面的信息。主要指患者的身体隐秘部位、身体器官畸形、生理缺陷,包括因疾病所致的生理症状(如因肢体受伤致大小便失禁,精神病患者在发作期间失去理智的表现)等信息。(4)经济状况方面的信息。主要指患者的收入、存款,医疗费用的来源和支付方式等方面的信息。如因经济原因不得不中止治疗,提前出院,要求医生减少检查项目,更换廉价药品等信息,均属此列。(5)个人历史方面的信息。如患者的家庭史、既往史、遗传史、特殊经历、婚姻生育史等信息。(6)有关性生活方面的信息。主要指夫妻两性生活、非法同居、婚外恋、堕胎、婚前性行为、采取的各种避孕措施等方面的信息。

2、患者的私人空间:生活中自然人的私人空间一般指住宅、居所。患者的私人空间主要指患者在接受医疗服务时因诊疗之需要暴露个人信息的空间场所。如检查室、手术室、住院病房、诊疗室等。患者在这些场所接受医疗服务时,可视其为患者的私人空间,除直接从事诊疗、护理工作的异物人员外,其他任何人(包括与诊治无关的医务人员)都无权介入,否则就是对患者隐私的侵犯。

3、患者的私人活动是指患者在医疗机构接受医疗服务时所从事的与他人无关的私人行为。如患者住院期间的饮食、起居、接打电话、与探访者的交谈等。

三、保护措施:

1、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医务人员保护患者隐私的意识,提高与患者建立相互尊重的意识。

2、加强管理,明确规定凡违反规定,泄露患者隐私的,按违反行风建设处理。

3、虽然医院的医疗资源有限,但医院还是尽量想办法实现“一患一医一诊室”。

4、实施了自动叫号服务,在候诊区设了显示屏,避免出现一人问诊众人围观的现象,尤其在妇科、泌尿科等这些患者比较忌讳暴露隐私的门诊,优势更加明显。

5、注射室、检查室、妇产科检查室等都做好隔离障碍。抢救室、彩超室等,所有可能涉及患者饮食被窥视的地方都挂上隔帘。

6、X光片等都由医务人员保管,患者凭单领取,设立自助取单机避免化验单的信息被他人窃取。

7、设立“两米线”缴费服务。

8、尊重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服饰习惯、丧葬方式等生活习俗及宗教信仰,尽可能为少数民族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和帮助。

第9篇:试析内蒙古民族大学公共体育教学现状及教改措施论文

论文摘要:教学改革是亘古不变的话题。根据建国以来首次“全国高校体育工作座谈会l,的会议精神,笔者重新审视了内蒙古民族大学公共体育课的教学现状,并提出了一些合理性的、建设性的教学改革措施。论文关键词:内蒙古民族大学 公共体育课 教学现状 教改措施

高校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基地,是人的一生中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时期,也是学生生理和心理趋于成熟和完善的时期,这时期学生的体育态度、体育能力和体育习惯如何,对未来乃至终身都有很大影响,所以大学生体育教育要与终身体育锻炼相对接,要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夯实的基础,大学生体育教育是终身体育教育的至关重要的一环。

1教学现状

1.1内蒙古民族大学体育教育改革从2001年开始,也是全区较早实行体育教学改革的学校之一第一学年为基础课教学,主要学习武术、田径、球类等项目,第二学年为选项课教学,设置七门选项课和一门体育保健课。武术是我国体育教学的传统项目,足球、篮球、排球、游泳是普及项目,健美操、围棋是具有休闲、娱乐性质的项目,供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主选择。体育保健课是针对残疾学生和不能参加体育锻炼的特殊人群开设的‘通过近几年的体育教学改革,已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1.2第二学年开设的选项课是培养学生获得终身体育锻炼的重要时期,通过选项课的学习,学生对某一项或某两项得到了全面的系统的学习,这种学习是专长性质的学习,是弥足珍贵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兴趣也因此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由于学校场地、器材、经费等多方面的限制,使得开设的选项课过少,一些时尚的项目人数又过于集中,不能真正做到在多样化的条件下让学生自由选择。

1.3在电化教掌、多媒体教学等先进教学手段基本普及的现在,体育理论课的教学仍然停留在一块黑板、一张嘴和一支粉笔上,就连已有若干年历史的投影仪和幻灯片也很少采用。实践课的教法也往往满足于讲解与示范法、完整与分析法,重复练习法、游戏法、比赛法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如:发现教学法、程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还没有在体育课上使用,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锻炼兴趣,从而难于实现学生个性的发挥。

2教学改革措施

2.1加强健康教育,培养学生体育意识

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给人们带来丰富的物质财富,同时也使人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人们更加关注人类的生存环境、生活质量和自身健康。作为人生最佳学习和生长阶段的大学体育,应当承担起在学校体育这个最佳增强人体体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增强学生在校期间自觉进行体育运动的意识和运动习惯,增加坚持体育锻炼的人数,增强学生坚持锻炼的意志,促使学生走向社会后仍然坚持锻炼,否则就无法做到象教育部部长周济所倡导的那样: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

2.2修改充实教学内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多年来,高校体育课教材主要依据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大纲》,教学内容陈旧,忽视了终身体育锻炼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内容的阐述,已不适应时代的变化和需求,所以教学大纲要修改,教材内容要充实,也就是要开展真正的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体育教学,即要求教学内容要大众化。“大众化”体育教学内容主要有两层含义:其一是以培养、锻炼身体的。 “身体健康素质”的健康内容;其二是以增强、提高、强壮身体的“身体运动素质”的强健内容。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主要在于目的、目标、标准上,联系主要在于运动锻炼的知识、方法手段和原则上。应在两者的共性基础上,构造框架,充实内容,在个性的基础上突出“健康素质,运动素质”的层次性、针对性和应用性。这样既可增强学生的健康知识和体育意识,又可做到在体育教学中以人为本,以运动为手段的目的,实现身心并健。

2.3增加选项课项目,为学生自由选择项目提供广阔的空间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4年8月上海举行的“全国高校体育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形成良好的风气,养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大学生体育要与终身体育相对接,要求每个大学生至少掌握两项运动技能,学会科学锻炼的方法,积极推行以学生为本的自主选择项目、自主选择上课时间、自主选择任课教师的“三自主”教学形式,吸引大学生认真上好体育课。为了更好地积极推行以学生为本的“三自主”的教学形式,学校应最大限度地提高对公共体育课教学的重视,加大协调力度,创造出更多的学生喜爱的体育项目即在原选项课的基础上开设更多的选项课,既可以让学生有充分的选择空间,又分散了人流,缓解了某些项目过于拥挤的现象可以开设的项目有:我国的国球乒乓球、羽毛球,具有休闲、娱乐性质的早冰、贻拳道、健美、网球等等

2.4延长学习时间,为终身体育镶炼打下夯实的基础

学校的体育课,只有大

一、大二才有,大

三、大四没有开设,这也就意味着大

三、大四的学生基本上放弃了体育锻炼,要让他们动起来,延长体育开课时间,即大

三、大四也要开设体育课,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但形式可以灵活多样,比如以俱乐部的形式开设教学训练课,这样一方面能使学生对其热爱的体育项目进行再巩固,另一方面可以使体育教育在高校期间保持四年不间断,将体育教育贯穿整个教育周期,满足学生在学校学习阶段与未来终身体育的需要,真正意义上实现大学体育教育与终身体育教育相对接。

2.5引进电化、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方式,变被动教学为主动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开放、活泼的学习氛围充满课堂。

3结论

大学体育改革,势在必行,其中弘扬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模式是关键所在。在“健康第一”和“终生体育”思想的指导下,应该重新构建体育教学内容,改革课程设置,把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的能力放在首位去思考,去开展高校体育的各项教学工作。

上一篇:消防特勤大队下一篇:村安全生产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