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学生导师制工作总结

2024-09-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民族学生导师制工作总结(共12篇)

民族学生导师制工作总结 篇1

应用数学学院梁晓辉

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按照我院的统一安排,本人承担了我院部分学生的民族学生的“三进两联一交友”的工作,按照学院要求,同时承担了他们的导师制工作,成为金融数学17-4班阿不都沙拉木等10位同学的民族学生导师。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具体如下。

一、了解学生的家庭生活情况。

为了更好的开展 “三进两联一交友”工作及导师制工作,需要和学生成为朋友,本人按照学院要求按时和学生及其家长联系,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及个人情况。

二、介绍我校、我院的情况。

进两联一交友”的联系老师及民族学生导师。开展了一些工作,具体如下: 由于这些学生刚刚入校,对学校及学院情况不了解,对专业的学习不熟悉,在学习及生活定位上存在盲区。我结合校园的实际,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内容包括:我校的办学特色及、我校在新疆高校范围的地位、我校在财经类院校的地位、我校开设的专业、我院开设的专业、金融数学专业的特点、金融数学专业开设的课程及其学习方法、必修与选修、学分与基点、奖学金与助学金、考研及考研的准备、我校及我院的就业情况、入党与进入学生会、努力学习与课外活动。在这些方面与学生进行了讨论和交流。

三、学业答疑

特别对本学期学生们开设的课程,《数学分析》《高等代数》《空间解析几何》三门课程的特点,及学习方法进行介绍,强调学好这三门课的重要性。对学生学习中的问题进行解答。

存在的问题:

1民族学生导师制与‘三进两联一交友’工作重复性大。对于每个学生尤其是民族学生,他们既有“三进两联一交友”的老师,同时又有民族学生导师,完全可以两项工作合并在一起。老师还是这些老师,学生还是这些学生,学生的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也就是集中在学习、生活等几个方面的这些问题,完全没有必要搞出这么两项活动。结果就是,重复性大,拖沓繁冗,效率低、形式大于效果。2形式化过于严重。按照民族学生导师制要求,每月要和学生联系两次,要填表,学生要签字,但实际情况是有时学生问题较多,比如开学时与评定奖助学金、学金期间,这时学生会主动与老师交流。而期中尤其是期末,学生正常学习期间没有什么特别的问题,大多数问题在电话微信里都可以解决,每次非要让学生来和老师交流填表,学生的积极性很差,经常是叫几次来一次,叫几个来一个。

建议:

民族学生导师制工作总结 篇2

从整体上看, 学生党员发展力度进一步加大, 学生党员队伍不断壮大, 学生党支部设置更趋合理, 党支部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取得一定进展;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意识进一步强化, 学生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日益结合, 学生党员和学生党支部在校风、学风建设以及和谐校园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些成绩为学生党建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和科学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同时,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与新形势新要求还有一些不适应之处, 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本文主要通过走访调查江西几所高校学生对学生党建工作情况, 来研究学生党员自身存在的问题。

1.学生入党动机复杂, 入党意愿有待提高。

本研究在调查学生是否存在入党意愿的基础上进一步询问了被调查者不想入党的原因或者入党动机, 被调查者入党动机呈现的具体特征如下。

(1) 超过半数未入党的学生有入党意愿, 但党组织仍然需要进一步提升自身吸引力。此次调查中有入党意愿的学生占全体非党员学生的一半以上, 仍有28.9%的学生不想入党, 还有13.6%的学生比较困惑, 选择了“还没想好”。一方面, 从整体的氛围来看, 党组织对学生是比较有吸引力的;另一方面, 说明党组织需要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 以提升自身的吸引力。

(2) 学生入党动机也是多方面的, 有利于集体、有利于他人与有利于自身的动机混杂, 且后者表现更为突出。尤其要注意的是党员的入党动机并不比普通学生先进。普通学生的入党动机中把入党当作一种荣誉的比例最高, 有58.5%的人选择, 其次是“为祖国和人民服务”、“为个人发展获取资源”, 各有53.5%的人选择。而“父母的期望”的被选比率也达到了28.9%, 高出了“更好地为同学服务”2.1个百分点。在党员中, 为祖国和人民服务成为频率最高的选择, 有73.0%, 其次是把入党作为一种荣誉, 有58.3%, 更好地为同学服务有44.8%, 在学生党员中仍然有38.3%的学生入党是父母的期望, 并非是完全发自内心对党的认同和向往。

2.学生党员自主学习意识不强, 对党的认识不够。

目前, 大多数高校存在“重学生入党前教育, 轻入党后教育”的现象, 对大学生党员进行继续教育工作力度不够。在发展前, 对发展对象进行重重考察和层层教育, 但发展后就认为任务完成了, 忽略了党员的再教育工作, 导致了部分学生党员“入党之前拼命干, 入党之后松一半”, 缺少继续前进的动力, 也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在他们身上不能很好地体现出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有少数学生党员不能坚持原则, 个别甚至发生违纪现象。

3.学生党员对其他学生的先锋带头作用有待提高。

大学生党员认为服务同学、奉献社会, 在各项活动中起模范带头作用是一个先进党员最应具备的条件。笔者的调查问卷显示, 回答“您对自己‘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的自我评价”时, 绝大多数学生党员认为自己能够做到力所能及地为同学服务, 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一直能”和“多数时候”的比例分别为36.2%和61.2%, 但也有2.7%的党员认为自己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差, 表现为“偶尔能”和“不能”。在回答“您认为所在年级 (班级) 党支部的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如何”时, 认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很好的占42.3%, 发挥一般的占25.7%, 发挥较差的占10.5%。

二、实行以专业为单位的学生党建工作模式的必要性

如何有效解决党建工作发展中的问题, 需要党建理论与实践不断创新和探索。

首先, 引入专业导师制可以保证学生党员整体素质。高校学生党员是我党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党在新时期一支具有特殊地位和将对党的前途、命运产生重要影响的有生力量, 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或早或晚会担任这样那样的职务, 甚至进入党和政府的各级重要机构, 担任重要职务。引入导师制, 特别是专业对口的老师担任导师, 不仅可以在思想政治方面给予学生党员更多的指导, 而且可以在科研、创新实践等各个环节提供更多帮助, 从而全面提升学生党员的综合素质。

其次, 引入专业导师制可以促进学生党支部活力和发展。学生党支部活力如何直接影响着党员的工作热情和党支部的凝聚力, 通过引入专业导师制, 可以较好地改善支部活动流于形式、支部生活空洞乏味的不良现象, 通过专业导师的指导可以使广大学生党员走进社会, 理论联系实际;走进生活, 亲身体验付出的艰辛;走进实验室, 提升科研水平, 真正使党支部的活动参与性强、有实际的意义, 促进学生党支部的活力和发展。

三、专业导师制工作模式在学生党建中的具体应用

笔者经过对江西多所高校实施党建导师制以来的情况调查后认为, 实施党建专业导师制, 主要是把握好3个环节的工作:遴选导师、师生结对、管理考核。

1.遴选导师

党建导师是学生党建的政治导师、思想导师、学业导师、人格导师, 因此选聘什么样的党员教师作为学生党员的党建导师, 就显得尤为重要。党建导师要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 热爱祖国, 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 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精神, 有较高的党建理论基础;要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具有较强的敬业精神, 为人师表, 师德高尚;要具有一定教学经验, 懂得教育规律, 熟悉本专业的教学计划, 了解学校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的有关规定, 具有一定的专业指导能力。

学校要从政策和舆论等方面进行正面导向, 制定并逐步完善党建导师的选拔条件、岗位职责、管理办法以及考核和奖罚等诸项制度, 建议对“党建专业导师”给予一定酬金或计算一定的工作量, 并将其对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成效与其职务和职称晋升、考研或进修、评先评优等适当挂钩, 既给“导师”以压力, 也要给“导师”以动力。

2.师生结对

党建专业导师确定后, 我们就可以根据所在支部党员的实际情况 (学生党员数、学生党员素质、学生党员兴趣爱好以及学生专业特长等) , 以师生结对的形式实施导师制。从一些高校的实施情况来看, 一般情况下, 1个党建专业导师最好只带1个学生, 但实际情况一般很难做到。如果确实遇到导师紧缺的情况, 可以适当放宽至1个党建专业导师带2~3个学生, 这样的数量搭配比较合理。导师和联系的学生确定后, 以二级学院党组织的名义进行公布。

公布之后, 导师与学生之间的权责关系就立即成立, 比如说导师要经常关心学生的思想情况, 而学生要经常向导师汇报思想, 交流近期政治学习的收获等;导师要针对学生的个体特点, 帮助其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和今后努力方向, 而学生应该努力朝着目标前进, 在专业学习上要经常和导师交流, 向导师请教;导师应当为学生设计参与科研的一些方案或者指导其参与到自己的科研项目中来, 而学生也应该牢牢把握这个机会, 努力在这些科研实践中锻炼和提升自己。

3.管理考核

党建专业导师制度制定并组织实施后, 一定要明确党建专业导师具体有什么工作任务和要求, 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党建专业导师制实施以后, 各级党组织一定要根据实行情况及时总结, 不能放任自流、不管不问。各级党组织一定要建立和健全“党建专业导师制”的相应管理考核办法, 对党建专业导师和学生都进行相应的考核, 平常也要加强管理。

参考文献

[1]陈文昌.大学生党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J].教育与职业, 2009, (17) .

[2]陈洧慧.导师制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的应用[J].丽水学院学报, 2010, 4 (32) .

[3]刘广超.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学生党建, 2010, (9) .

[4]江本武.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现状分析[J].武汉工业大学学报, 2010, 6 (32) .

[5]李源潮.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高校党的建设[J].求是, 2008, (4) .

民族学生导师制工作总结 篇3

关键词:专业社团 导师制 学生管理 高职

课 题: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高职“全程导师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为例》(项目编号: B-b/2015/03/014)阶段性成果。

近年来,高职院校为我国各行业培养了大批技术技能人才,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招生类型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多的学生得到了高等教育的机会,但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也给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高职教育旨在培养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应用人才,学生管理工作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关系学生成长成才。在新形势下,如何科学地、创新地开展好学生管理工作,是摆在众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新问题。笔者根据近年来指导所在学校机械创新协会的切身感受,浅谈专业社团导师制如何助力高职学生管理工作。

一、专业社团导师制实施的意义

学生社团是高职校园文化及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手段,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健康人格的塑造、综合能力的提升等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数量不断壮大,社团类型也呈现多样化。专业社团作为学生社团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专业为依托,为学生提供更多专业学习与交流的机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专业教育的拓展,是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起源于英国牛津大学的导师制,针对学生个性化差异,导师引领,因材施教,逐渐成为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专业社团导师制是将导师制引入到学生专业社团的管理与运作中,通过导师对专业社团活动的指导,加强专业社团建设,推动专业社团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管理水平,促进学生成长成才。近年来,笔者所在的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依托二级学院成立了众多专业社团,选聘优秀专业教师担任社团指导老师,促进了社团的蓬勃发展,为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二、专业社团导师制助力高职专业社团活动开展

在专业社团中引入导师制,利用导师的专业特长与丰富工作经验,可加强对专业社团的指导与管理,有效解决传统专业社团易出现的散乱问题。通过导师对专业社团活动策划、组织、实施及总结等环节的指导与把关,可避免因高职学生自身基础及实际能力的限制而导致的社团活动盲目、水平低下等问题,有效提升专业社团活动质量,保证专业社团活动品质,深化专业社团活动内涵,扩大专业社团活动效果。

专业社团活动蓬勃开展,离不开得力的社团骨干,优秀的社团骨干在专业社团管理与活动中起到模范作用,是专业社团工作的重要保证。专业社团导师制的实施有利于社团骨干的系统培养,能提高社团骨干的能力与素质,从而推动专业社团活动的有序开展。学校机械创新协会自成立以来,在导师的精心指导下,开展了创新发明讲座、科技趣味活动、大学生创新创意设计大赛、优秀创新作品展、实验室训练活动等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打造了社团品牌,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社团骨干,这些社团骨干也成为了导师的得力助手和学生的益友。在导师的指导和社团骨干的带动下,社团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实现了机械创新协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三、专业社团导师制助力高职学生健康人格塑造

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自律能力相对较差的缺点,90后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也易形成任性、张扬、自私的个性及自由、散漫的心理状态,对于学习基础较差的高职学生,自卑也是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这些都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必须面对的问题。以专业社团为阵地,能够有效汇聚学生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教育,使其成为课堂教学和班级工作的有益补充。专业社团导师制可以通过社团活动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想法,纠正学生在认知、情感等方面出现的偏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在专业社团活动中,导师的一言一行、人格魅力也会感染学生,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指导机械创新协会的实践中,笔者通过对社团学生的精心引导和及时的教育疏导,帮助学生不断克服自律差、懒散、任性、自卑等缺点,引导学生树立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形成勇于担当的习惯,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学会宽容和相互理解,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塑造学生健康人格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四、专业社团导师制助力高职校园优良学风营造

学风是学校的灵魂,优良的学风是学校办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关键。高职院校学生由于基础相对薄弱或由于高考发挥不佳,产生了理想与现实的心理落差,学习自信心受到打击,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主动性缺乏,自控力不强。学生在课堂上常存在玩手机、睡觉等情况,课堂外也常把时间荒废在游戏、小说或电影当中,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专业社团在导师指导下,通过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不断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笔者通过对机械创新协会的指导,增进了师生间的相互交流,使学生能更积极地投身到专业社团活动中。许多以前经常沉迷网络、无所事事的学生都有了极大的转变,成天泡在社团工作室中,进行专业学习及创新实践活动,同时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学生中起到了较好的榜样作用,并利用专业社团来影响、带动和帮助了更多的学生进步,使社团活动有成效的辐射到广大学生群体,营造了校园的优良学风,提升了学生的管理水平。

五、专业社团导师制助力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综合素质是反映高职学生知识水平、内部涵养与各种能力的重要体现。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在产业转型升级及企业技术创新的当今社会,急需一大批综合素质高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专业社团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是推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有效途径。专业社团导师制有利于导师根据学生特点,以“导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抓手”,为学生提供大量实践锻炼的机会,使学生的知识得以有效应用,能力与素质得以有效提升。近年来学校机械创新协会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举办各类活动,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培养了学生的组织策划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科学管理能力、交流沟通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大局意识、团队合作能力与抗挫折能力,增强了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实践能力,有效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专业社团导师制的实践证明:依托密切的师生关系,导师对学生的社团活动、学习生活、思想素养及成长成才进行全方位指导,推进了专业社团活动的开展,塑造了学生的健康人格,营造了优良校园学风,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有效助力了学生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江军华.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22).

[2]罗贤甲,兰建军.社团导师制的理论与实践探讨[J].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2).

学生成长导师制活动阶段性总结 篇4

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德育工作一向是学校重视的工作。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网络传媒的发展,社会上多种价值观的涌现,原先的德育工作方法已渐渐不能完全满足德育教育的需要,所以,我校一直在需求有效的德育突破口,如礼仪教育,绿色环保教育等,为学校总体的办学目标“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有特长”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2004年4月我校导师制工作全面开展。在这一年时间里,我校的导师制工作在学习摸索,创新的过程中,注意夯实基础,稳步推进,因而取得了些良好的实效和理论效果。

一、对“学生成长导师制”的理解

学生成长导师制是在具有个性特长、具有较强教学能力,具有心理辅导能力或较强班主任工作能力的导师指导与关爱下,使行为有偏差、学习有困难、家庭教育条件差等被导学生行为习惯向良性化方向发展,使具有个性特长、某方面有发展潜力的被导学生全面发展。

我校实施“学生成长导师制”是立足于农村小学,面向农村孩子,导师对于行为有偏差、学习有困难、家庭教育条件差、心理有障碍、单亲家庭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引导,使其行为习惯向良性化方向发展;对于具有个性特长、某方面有发展潜力的学生搭建起更大的舞台,促使其潜力得到开发,特长得到发展;而对于两者之间,既有一定的特长,又存在行为偏差的学生,使其朝好的方向发展。

二、推进导师制的必然性

(1)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很多父母进城经商,也有不少家庭离异,他们将孩子留在家里与爷爷奶奶一同生活,这样的孩子的教育难免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同时,也有部分外地民工子女到我校就读(目前有100多人),他们普遍基础差,家庭教育环境不好。诸如此类的问题,造成了学校生源质量下降,制约了学校的发展,也制约着学生的成长,这些学生身上带着较多问题,如:行为偏差(粗暴、野蛮、不合群等);心理有障碍(胆怯、自闭、不爱说话、有抗拒性心理等);学习有困难(学习方法不正确、学习懒散、自觉性差等)„„这些学生需要时不时地有人牵着扶着,提醒着;需要受到更多的关注,需要老师给予更多更浓郁的爱,使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2)对传统德育工作的反思。德育工作仍是当前学校教育的薄弱环节,由于种种原因,小学德育的地位还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另外,目前学校中对德育工作的偏差和升学压力、择校压力、教师业绩竞争等,使得德育教育主要由德育干部和班主任实施。一位班主任面对的是五六十个学生,要让他真正做到对如此多的学生“用心沟通,以情动情”,指导他们“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发展”也不符合实际。调动更多教师的德育工作积极主动性势在必行。导师制工作正是这样一个绝佳的工作载体。

三、学生成长导师制工作必须与学校德育工作相结合

对教育学、心理学有一定研究的教育工作者都清楚:在对个体学生的全面教育中,最不合理的莫过于几种教育思想的冲突,不必要不合理的反复说教,教育的效果彼此抵消,学生的认知和思维方式容易出现混乱。所以导师制工作不能独立于学校的整体工作之外,特别要紧紧与学校的德育工作紧密结合。我校的导师制工作在计划的制定、工作的开展中充分考虑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安排,把导师制活动融于德育工作中,例如结合家长会的召开与家长进行交流,邀请家长来校听课,在法制教育过程中突出导师的引导作用等等。

四、导师制工作中被导学生的确定

作为导师工作的对象--被导学生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只有被导的学生学习有了热情,有了目标,人际关系有了改善,我们的工作才算是有了一点点的起色。在被导学生的选择上,学校在充分尊重学生意愿的前提下,对全校学生进行了一次拉网式的调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家庭情况,性格特征,合群特点等方面的内容有了较全面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学校召开了一次班主任会议,将一批有以下特征的学生列为被导学生对象:

(1)学习成绩落后,上进心不强,对学习感到畏惧的学生。(2)性格孤僻,不合群或有破坏、侵人等倾向的学生。(3)家庭教育条件差,心理有问题的学生。(4)贫困学生。

在明确了导师与被导学生的基础上,学校要求导师与被导学生家长进行见面交流,以便对被导学生更多的了解。

五、导师制工作中导师的选择与培养

导师工作的实效如何,主要取决于导师的质量,导师的责任心,导师的工作方法„„我校导师的聘任基于以下几个原则:

(1)有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特别对现代教育理论有一定的了解。(2)责任心强,热爱教育事业。

(3)对导师制工作有一定的了解,勇于尝试,勇于创新的教师。(4)充满活力,有一定特长的教师。

目前,我校聘任的导师,有不少在市、区论文评比和指导学生竞赛中都有过不俗表现。30﹪是学校中层领导,业务骨干,另有一位是心理辅导老师。可以说这样的一支导师队伍是非常强大的,是我们导师工作取得成功的保障。导师工作又是一项全新的富有挑战性的工作,所以学校还有计划对导师们进行相关的培训。例如举行专题讲课“导师的职责与工作方法”,进行“导师论坛”相互交流导师工作中的方法、体会、感受等。

六、开展“学生成长导师制”活动的具体做法(1)人人参与提高效益

我校重点开展相关的活动,目的是促进教师的快速成长,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育水平。2004学年开展了导师“五个一”系列活动,内容是:①跟踪调查,教育一名结对的问题生;②设计一份教育方案;③写好一份家访随感;④撰写一份导师工作专题总结;⑤重点写好一个案例。学校德育处制定了详实的活动方案,下发了导师制工作手册,要求一周内教师人人与学生结对并把结交学生材料报德育处备案。

(2)建章立制,规范工作 ①建立工作持久性制度。

导师每周至少主动找结对学生交流一次,把交流内容做记录、分析,并对学生每一星期的表现作重点观察记录和诊断性分析。通过与学生的心理沟通,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学生每周至少向导师汇报学习、生活情况一次,并提出下一周的进步设想,导师做好内容记录。

②建立家校联络制度。

导师与结交学生家长每月必须有电话联系,实地家访至少一次,以了解学生在家情况,增进师生之间的友谊,更重要的是掌握第一手材料,有的放矢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③建立会诊制度

以年级组为主要活动阵地,开展“学生成长导师制”活动中各种情况的交流、会诊,在交流中各位导师畅所欲言,相互取长补短,为导师制活动的健康成功开展保驾护航。

④建立个案分析制度

每次工作的开展,都有记录、分析,这是最朴实的个案。我们要求在此基础上,每学期至少上交一篇你认为最好的个案,由学校统一印刷后,大家交流学习,提高工作效率。

⑤建立假日不停步制度 假日,学生往往放松自己,“走回头路的现象”普遍出现。学校针对这种情况,建立“导师制”活动假日不停步制度,要求各位导师采用上门家访,电话联系等多种形式关心,帮助学生。

(3)强化训练,注意整合 ①与学生知识学习的整合

“学生成长导师制”活动,不是脱离学生学习生活的单一内容,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也是成长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很注重它们的结合,让学生在知识学习的成长中加速成长,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提升人的品位,在健康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增长知识,加速知识的接受,加大知识的容量。

②与学生行为规范养成训练的整合

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训练是我们每所学校的一项日常重点工作,我们把“学生成长导师制”活动融入到学校的日常工作中去,一言一行的规范本身也是学生将来成为一个文明人的起码标准,所以这两个方面完全可以相互促进、提高。

③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

导师应是学生多方面发展的辅导员,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面对社会的激烈竞争,学生必须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质。为此,我校重视对导师“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和学习,有的导师还为大家抛砖引玉,上了“心理健康辅导观摩课,学校还成立了心理咨询室,有心理辅导老师为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疏通,打开心灵窗户,学校校长鼓励年轻教师通过自学或培训,争取拿到心理健康辅导上岗证书„„

七、“学生成长导师制“活动取得的成效(1)教师的教育观念极大转变

在很多教师普遍感到今天的学生越来越难沟通、理解,越来越难教的情况下,我校“学生成长导师制“活动的开展,极大地转变了教师的观念。教师们能正确地看待问题生,善于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以一种更平和的心态去看待学生,从而让学生产生前所未有的信任感和成就感,促使其各方面都得到发展。很多导师感叹:导师制活动有机地与新课程改革结合在一起,实现了教师重“教书”轻“育人”到“教书”与“育人”并举的转变。

(2)德育方法得到了更新

导师活动采用师生结对形式,引起了学生的重视,家长的关心。导师教书育人,增强了教师的责任感和荣誉感,调动了教师的主观性能动性,从原来单一的批评、说教拓展到采用家访、电话、书信传递等多种形式进行人文关怀,这种个别化教育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业指导融为一体,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成长的快乐,为问题学生的转变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它是一种亲情化、个性化的德育模式。

(3)师生情感更加融洽

导师不是“居高临下”的“说教者”而是以学生的朋友、参谋的身份与学生相处,坦诚以待,学生感到从未有过的可信,师生之间建立了积极平等的互动,以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学生沟通,以谈心形式关注学生的整体生活,师生间的感情深厚。

(4)家校育人氛围明显加强

导师制活动开展以来,家校联系多了,导师的工作得到家长的信任、支持、理解,家长能主动配合导师好工作。

(5)被导学生深深受益,自身素质有了提高

首先体现在教学相长。由于情感的投入,学生对导师所任的课程产生了兴趣,学习成绩有了提高。另外师生之间的沟通也变得轻松和有效多了。例如我校曾有一名在遵守纪律方面存在很大问题的王某某同学,前几年,很多老师对他进行耐心教育,有批评的,有引导的,有说教的„„但他依然我行我素。然而在实行导师制之后,在他和导师成为朋友之后,不知不觉之中我们看到了一个曾经令教师和家长非常失望的学生变成了一个能自觉克制,遵守纪律的学生。真正让我们体会到导师制的力量是多么巨大。

八、存在问题

1、教师对开展“学生成长导师制”活动认识的差异,将直接影响活动成效。个别教师对“学生成长导师制”活动认识不全面,只是停留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为目的的补课状态,忽视学生的心理沟通,这将影响学生的全面成长。

2、学生品德行为、习惯、心理方面的反复,将直接导致少数导师的信心不足,热情不高。由于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学生的行为有较大的反复性,因此导师应具备良好的素养,持之以恒的韧性,循序渐进。

九、后阶段工作的设想

(1)完善“学生成长导师制”活动的评价机制及“优秀导师”考核奖励办法。

(2)进一步开展《对行为偏差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对策与探索》这一课题的研究,探索一条新形势下适应学校德育新路子。

(3)协助新导师做好工作。

总之,学生成长导师制活动是符合当代社会需要,符合家长望子成才的需要,符合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所发展的教育思想,我们决心继续认真开展工作,不断积累经验,取得显著成效,真正实现“教师人人是导师,学生个个受关爱“的目标。

学生导师工作计划 篇5

一、指导思想

根据新课程要求,为实现“为每一个学生创造主动发展的无限空间”的教育理念,推动师生之间积极平等的充分互动、教书育人的和谐统一,做到教师人人是导师,学生个个受关爱,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我校推行实施了全员导师制。

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办学宗旨,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内在潜力;体现亲情化、个性化的全新教育模式,关注不同学生的思想、学习、心理、生活等各方面需要,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为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指导奠定基础,探索一条“教师人人做导师,学生个个受关爱”的教育管理途径,努力培养“人格自尊、行为自律、学习自主、生活自理、心理自强”的时代中学生,切实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工作目标

1、从导“学”走向导“育”,使教师从学生的“学业导师”真正变为“人生成长导师”;

2、从传统教育中教师为学生规划人生目标走向教师激发学生自主规划人生的意识和能力;

3、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发挥教师对学生的亲和力,注重亲情化、个性化教育,深入学生的心灵深处,并进一步寻找发现和培养每个学生潜能的途径和方法,为确立个性化的教育教学奠定基础;

4、积极探索一条“教师人人做导师,学生个个受关爱” 的教育管理途径,创设学校基础教育工作的新特色。

5.注意从多个方面关注学生,除了思想引导,生活指导,还要有心理辅导和学业辅导

三、工作要求

1、积极、认真、热情,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2、采取“一对一”、“面对面”的指导方法,每次交流不少于30分钟。每次辅导前,要进行大量的阅读,独立思考辅导方案,方案要精,要管用,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切实做到交流有主题,讲实效,具体教育活动还必须作好详细地记载;

3、建立导师工作记录和学生成长档案,定期如实填写每一次的工作、学习情况,共同见证成长;

4、导师工作中应充分发挥自己的工作主动性和创造性,经常与班主任、学生家长相互沟通,及时反馈,全方位的关心、帮助学生的进步。积极参加学生代表会、学生家长会座谈会和教师座谈会,听取并收集对学生及家长对导师工作的意见或建议,定期做好阶段性小结,检验及反馈工作效果,总结经验教训,提出下一步设想;

5、导师必须及时做好资料、档案的整理和积累工作,学期结束前交德育处考核、存档。

四、具体方案

全面关注所辅导的每一位学生,真正让学生学会、会学、乐学,为他们最终成功、成人、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1、充分理解导师的“导”的内涵——指导、引导、辅导、疏导,做学生尊敬、爱戴的师长,平等的朋友,真诚的倾听者;

2、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学习状况及其必要的家庭情况,随时关注学生日常思想、心理、行为、生活、学习情况,适时“导学”。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动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帮助学生了解自已的学习潜能和特点,指导学生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生自身的特点、兴趣,在学好必修课程的基础之上选好选修课程;关心被指导学生的学业发展,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在充分了解学生的个人特点基础上切实做到因材施教,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4、不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教育,关心学生的生活和身心健康,配合学校和班主任老师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指导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道德素质;

5、在生活方面主要是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学校生活,明确生活目标,端正生活态度,学会生活,学会自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适应生活的能力;

6、建立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将学生在校成长情况及时反馈给家长,同时家长也要及时向学校反馈孩子在家的表现。经常与学生班主任和各任课教师交流学生情况;定期与学生家长沟通,经常向家长通报学生在校学习、生活和思想等方面的情况;

7、建立学生成长档案,随时把学生成长和进步的情况记录下来,并及时反馈给家长;每学期结束时,导师应对每一个学生参与活动情况和学习、生活等方面进步情况作出书面评价,学生也将对自己进行客观的评价;

六、总结评价

民族学生导师制工作总结 篇6

“童心”。每位班主任要“傻”一些,要保持一颗童心,童心是纯洁的,童心是美好的。现在社会上流传着一句话,成熟的标志是看你是否有一颗童心。我们初中的老师,永远面对的都是13——16岁的孩子,我们就要来研究、来洞悉这个年龄段孩子的心智,哪些是这一阶段孩子容易犯的错误,哪些是该犯得错误。理解这些,老师就可以放下包袱,来和孩子们做心理方面的游戏,让学生“耍一些小聪明”等等。我的上一届学生在教室里私下说,咱们老班傻不唧唧的。后来,我告诉他们,老班的“傻”只要不影响你们成为我们全校乃至全县“名牌班级”就行了。我连续三届的学生在升学方面都保持着我校的历史记录。

民族学生导师制工作总结 篇7

一、新生入学时期———“爱党爱国爱专业”教育活动

学校根据专业特点给每个新生宿舍分配导师, 通过导师魅力引导学生接受专业, 并热爱专业, 进而树立爱党爱国观念。大部分高职学生进入大学难免会有自卑心理, 认为高职生低人一等, 某些学生甚至产生转学、退学心理, 无法安心完成学业。自2011年实施导师制以来, 该校安排导师对新生进行专业教育, 通过介绍广西建设行业发展前景、相关政策法规、邀请优秀校友返校交流、展示导师专业成果等形式提高学生专业信心, 引导学生接受并热爱本专业。导师会“一对一”地指导所带学生以就业为导向制定大学生涯规划, 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新生入学教育期间, 导师还会通过观看视频、介绍广西革命老区、时事热点讨论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党性教育, 激发学生的爱党爱国热情, 鼓励青年学子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二、在校期间———“学风促党建”系列活动

除组织开展党课培训等常规的党理论知识学习之余, 该校以“学风促党建”为指导思想, 导师与辅导员牵头, 带领学生开展一系列学习活动,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进而促进党建工作。

(一) 学习型宿舍的创建。

作为大学生课堂学习之外最主要的学习、生活场所, 宿舍的风气与氛围很大程度上影响宿舍成员的行为举止。该校制订学习型宿舍创建方案, 由导师带领学生通过系列活动共同营造学习型氛围。

1. 晨跑活动, 养成良好习惯。

针对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沉迷网游、上课迟到、睡觉等现象, 该校开展“远离陋习, 健康向上, 从晨跑开始”活动, 要求学生以宿舍为单位每天早上7点绕校园跑道慢跑15分钟, 不仅达到早起锻炼身体的效果, 而且为学生培养早睡早起良好习惯创造环境, 进一步抵制网瘾, 营造良好的学习风气。

2. 无手机课堂, 改善课堂氛围。

针对当前手机族、手机党上课玩手机的现象, 该校专门为每个教室订制了“手机袋”, 要求学生上课前把手机放置在有学号标志的手机袋内, 任课老师与值日班干共同监督手机放置情况, 并直接根据手机上交情况进行课堂考勤, 在课堂上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 所有实施“无手机课堂”的班级课堂氛围都明显好转, 上课玩手机的现象不复存在。

3. 技能比赛, 提高专业素养。

该校还要求导师组团根据所带专业特点, 每学期组织学生开展专业技能比赛一到两项, 从试验检测到CAD制图, 从桥梁模型制作到测量实操比赛, 活跃在校园内的各项专业技能比赛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实际操作能力, 而且增强了导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联系。

4. 荐书大赛, 营造读书风气。

该校每学期会举办一次“PPT荐书大赛”, 以宿舍为单位向广大同学推荐一本宿舍成员读过的好书, 不仅在校园内营造了“读书好, 好读书, 读好书”的读书氛围, 而且在PPT制作、演讲与表达、团队合作等方面锻炼了学生。

4.诚信考试, 培养优良品质。此外, 高校还多次在期末考试中开设“无人监考”诚信考场, 通过学生自愿报名参加诚信考场的考试, 既向广大学生展示了诚信风貌, 又培养了当代大学生的“慎独”能力, 对今后抵制人生道路上的各种诱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事实证明, 舍风好的宿舍学风自然好, 该宿舍成员在品德、学习、工作等方面的表现明显优异于其他宿舍成员。通过开展上述主题活动, 表现好的宿舍主动递交入党申请书与思想汇报的学生更多, 最后顺利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学生也更多。可见把高校最小细胞“宿舍”的学风建设好对党建工作有很大促进作用。

(二) 专题学习与社会实践。

除专业学习外, 该校也十分重视党性教育, 组织在校学生党员及入党积极分子开展了一系列专题学习与社会实践。

1. 专题学习。

该校结合广西地域特点及时事政治, 因地因时地组织学生开展了纪念百色起义、参观昆仑关革命根据地、纪念韦拔群诞辰100周年等专题学习活动, 并组织学生针对党风廉政建设热点进行了主题征文、辩论、演讲等系列比赛, 激发了学生的爱党爱国热情, 培养了学生的明辨是非能力, 为提高学生党员的质量奠定基础。

2. 社会实践。

导师们还带领学生到校外开展系列志愿服务活动, 通过到南宁市解元坡小学帮扶贫困小学生, 到农民工小孩家中家访了解社会现状, 到南宁市同心源书屋慰问小朋友等活动, 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服务与奉献意识, 弘扬了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三、顶岗实习期间———“我与导师有个约定”主题活动

以往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的半年到一年时期通常就是入党培养考察的“空窗期”, 由于学生不在学校, 施工单位大多不重视党建工作, 导致学生无法在最后一年大学生涯里继续接受党的培养与考察。

为解决以上问题, 该校组织学生党员与入党积极分子开展“我与导师有个约定”系列活动, 包括要求党员学生每月参加实习单位的民主生活会1次、每月参加学院民主生活会1次 (可通过网络视频) 、每月递交思想汇报1篇、每学期参加志愿服务1次等。导师 (大多是学生的入党介绍人) 通过考察党员学生与入党积极分子在活动中的表现, 对学生进行指导, 不仅有效促进学生党建工作, 对实习管理也起到很好的监督作用, 进而促进党建与实习管理工作的良性循环。

四、效果与启示

实施导师制与主题活动结合推进高职学生党建创新工作以来, 该校学生党建工作有了新的飞跃:

(一) 党员发展规模得到保证。

随着系列主题活动的开展, 该校学风、班风、舍风明显好转, 退学转学人数减少, 主动向党组织靠拢、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学生数量增多, 学生党员数量由原来的6%左右递增到超过8%。

(二) 党员学生与入党积极分子自身素质得到提高, 党性修养得到锤炼。

通过参与各项活动, 党员学生与入党积极分子在克服困难、热爱学习、团结奋进、慎独、乐于奉献等方面都经受住了考验, 自身竞争力得到了很大提高。该校联系几年就业率不低于95%, 同时, 从就业稳定度、工作待遇、就业单位性质等指标看, 就业质量逐年提高, 还曾经有实习生在单位奋勇救火, 挽救了单位人身及财产安全, 得到了单位亲自送来的感谢信及极高评价。

(三) 学生党建工作得到外界广泛好评。

除多年荣获“先进党支部”称号外, 该校党支部在自治区教育厅组织开展的“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三爱案例征集中, 申报的《导师制促进高职学生学习型宿舍创建实践探索》荣获自治区优秀案例二等奖, 获得3万元资金奖励。同时, 该校党支部组织学生连续几年帮扶南宁市解元坡小学, 先后为贫困小学生捐赠善款10万余元的事迹也多次得到南宁电视台相关报道, 学生的付出与表现不仅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而且为支持民办教育事业作出了表率。

学生党建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 没有一蹴而就, 也没有一劳永逸。高校在开展导师制与主题活动结合推进高职学生党建工作的尝试过程中, 要注意联系当地实际对学生进行时事政治与党性教育, 只有这样才更容易激发学生的爱党爱国热情。其次, 贯彻“学风与党风相互促进”的思想, 结合专业特色开展活动, 致力于打造学风与党建工作良性循环的状态。再次, 导师制要贯彻主题活动始终, 导师的加盟不仅可以弥补辅导员时间与精力上的不足, 而且其专业素养与魅力可以增强学生的信赖感, 使党建工作事半功倍。最后, 导师制要配以完善的组建、培训、考核、奖惩等制度, 否则无职无责将使导师制流于形式, 主题活动的开展缺乏推动力与必要的人力资源。

摘要:课题组以导师制为制度保障, 通过爱党爱国爱专业、学风促党建、我与导师有个约定等主题活动, 推进了高职学生党建工作的实践探索。

关键词:导师制,主题活动,高职学生,党建工作

参考文献

[1]张林敏, 黎凯荣.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现状分析及思考[J].才智, 2014.

学生成长导师制的实践 篇8

一、重塑教育观,确立师生关系

建立共情性的学生观。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导师要能够站在学生的立场去思考问题,以此来体会学生的思想感受。当学生出现某些问题时,教师不应该首先进行批评,而应站在学生的角度,以朋友的身份去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以宽容理解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有效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这对于学生应对高考压力,提升自信心意义重大。

建立研究探索为主的课程观。在学生成长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主要目的之一就是通过科学引导,使学生获得符合各自身心发展特点的全面发展。所以,传统的课程观念必须有所转变,通过积极引导,根据不同个体的自身特性,使他们掌握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然后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不断提升各科成绩。如果学生喜欢小组探究,那么就将这一类学生聚集到一起来学习,遇到任何问题,通过小组探究来解决,通过这种方式,使他们不断提高自己。而对于那些喜欢自主探究的学生,导师要给予他们一个良好的空间环境,以供他们独立思考和探究,进而不断提升自己。

二、实施行政保障,强化管理职能

实施行政保障对于学生成长导师制的顺利实施意义重大。在实施行政保障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管理职能,根据国家的相关工作规定,进一步强化和规范导师的职责和权利。不仅班主任可以作为学生的导师,任课教师也可以加入到导师队伍中,而且教师的管理职能要从制度上得以保证,通过这种方式,形成教育合力,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全面的指导和帮助。其次,细化教育功能。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一个体系,包括了两个基本的方面,即教育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和教育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功能。“中学生成长导师制”主要关注的是微观方面的功能,也就是教育的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功能。

在这一制度下,学生在接受班主任管理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课业需求,自主挑选一位导师,在与导师的交流、探讨、互动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而且在此过程中,要对自己的人生观进行适当调整,为自己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作为学生的导师,应该重点关注学生的课业,因为高中生面临着高考,这对其人生的成长和发展影响深远,在完善其课业的基础上,教师还应该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缓解其内心的压力。在教育指导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学生的个性的发展和特长的发挥,实现了学生身心的发展。这种方式的运用,为学生成长导师制的实施提供了更多的保障,通过科学引导,使学生能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而且对于缓解其承受的压力也有很大的帮助。

三、强化教师反思,实现自我提升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该进一步更新观念,形成新的课程观、知识观、学习观,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调整,而且,要积极转变自己的角色,在新课程观念的影响下,教师已不再是原先那个知识的灌输者,而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通过正确引导,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不断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能力。

学生成长导师制方案 篇9

为贯彻落实上级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做好学校德育工作,充分满足学生成长的个性化需求,形成学校全员育人的局面,经研究,学校决定实行“学生成长导师制”工作。并制定以下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1、发挥教师对学生的亲和力,对学生实施亲情化、个性化教育,深入学生心灵深处,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

2、寻找发现学生的发展潜能,使学生在学业、道德、心理等方面得到更深入、更充分、更全面的教育和引导,使学生的潜能和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努力做到不使一个学生掉队。

3、提升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艺术水平,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

二、成立学生导师制领导小组:

组 长:徐洪振

副组长:孔祥兴

组 员:各班班主任

三、试行时间、步骤

(一)9月份开始组织宣传学习、摸底调查、确定试行范围、拟定实施方案、落实导师选配及师生双向选择、完成工作制度制订。

(二)10月开始,各班级根据拟定的实施方案和工作制度开展“导师制”工作,其过程中要及时做好资料、台帐的整理,成果搜集。

(三)11月开始在全校全面铺开,并举行导师受聘暨学生受导仪式。

(四)阶段性总结。校“学生成长导师制”工作领导小组对试行工作进行巡视指导,并适时召开试行工作经验总结推广会,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试行面。

四、操作办法

(一)工作流程

第一阶段:宣传发动

第二阶段:选聘导师,确定受导学生

第三阶段:展开活动

第四阶段:考核评估

(二)导师资格

本校全体教师

(三)受聘受导形式:

由学生与导师进行双向选择,具体步骤如下:

1、通过简单的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的需要:向学生提供所在班级的任课教师名单。

2、根据学生的选择情况,初步列出导师名单。

3、导师根据自己所掌握班级的情况,选择受导学生。

4、根据师生双方选择的情况,适当进行调配,最后确定导师与受导学生。其中导师和受导学生的比例控制在1:5~7左右,受导学生优秀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兼顾。

5、“学生成长导师制”领导小组对导师进行聘任、发聘任书,明确导师的职责。

6、导师和受导学生见面。

(四)导师的工作原则与方法

导师工作原则

1、个性化原则。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高度重视学生的个性,善于发现个性、研究个性、发展个性。

2、亲情化原则。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尊重学生,和学生交朋友,给学生以父母般的关爱,导师应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发现学生成功、成就,鼓励学生的进步。

3、渐进性原则。遵循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循序渐进地实施教育。

4、实效性原则。建立工作机制,加强过程管理,注重工作实效。

导师的工作方法

1、“身教”育人、人格熏陶。导师只有重视自身的人格修养,注重身教,才能以自己的模范人格为学生树起前进的目标,导师应以自身的人格魅力“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人格的塑造。

2、交流谈话、心理相容。导师通过经常性地与学生谈话,以多种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走进学生的心田,建立心理上的认同,达到心理相容,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可以根据导师自己的特点与学生的特点运用有特色的交流方式,如:可以有意识地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操作技巧运用到导师制工作中,运用行为科学的可操作性的技术来矫正学生的问题行为;可以通过周记、书信等方式和学生进行“笔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培养健全人格;可以利用学校网站的论坛、电子信箱和学生进行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为学生分担烦恼和忧愁。

3、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导师创造条件,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自我认识的能力,激发学生自我调节的内部动机,通过学生对自己心理和行为上积极主动的自我调节,达到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目的。

4、教育与研究相结合。导师把教育学生看作是一项日常工作,同时也是一个研究的课题,对于所引导的过程与效果进行记载、分析,撰写个案分析材料,定期开展研讨,促进理论与实践上的交流与完善,不断提高“导”的水平。

(五)导师工作职责:

可以归纳为“思想引导、行为训导、学业辅导、生活指导、心理疏导”,具体有以下职责: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2、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经常检查和督促学生的行为习惯。

3、负责学生的学业指导,指导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解决学业上的困难。

4、帮助学生解决生活、生理、心理上的困惑,做学生生理的长辈,心理上的医生,生活中的益友。

5、经常与学生家长沟通,全面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积极争取多方协作。

(六)导师工作制度:

学校将建立“学生成长导师制”相关工作制度,对这项工作提出基本要求:

1、建立学生成长档案制度。对每位学生建立成长记录档案,追踪学生成长轨迹。内容包括:学生家庭及社会关系详细情况;学生的个性特征、行为习惯、道德素养、兴趣爱好的一般状况;学生心理、生理、身体健康状况;对学生每月的表现及每次考试成绩逐一登记,分析对照。

2、谈心辅导与汇报制度。每2周至少与结对学生谈心(面谈、书信、周记、电子信箱等)辅导一次,并记录辅导内容,学生每周一次向导师汇报生活学习情况。

3、建立家长联络制度。每月至少一次电话访问,每学期至少一次家访,导师必须对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有清晰的了解,对家庭情况进行简要分析,包括家庭的结构(单亲、重组更要作为重点)。

4、建立个案分析制度。学校每月集中组织导师进行个案分析,必要时对重点案例进行集体会诊,提出解决办法。

(七)考核评估

学校将建立和完善对导师及学生进步考核评价机制。

1、建立对导师工作的评价机制。

学校成立“学生成长导师制”工作指导小组和领导小组,形成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的工作检查、督促、评估制度。每学期由领导小组对导师的工作进行一次全面检查、考核,考核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其中量化考核包括:导师自评(10%)+导师领导小组评分(师德师风评价)(30%)+受导学生评分(30%)+班主任评分(30%)。考核的结果作为教师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并将导师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导师,以促进教师德育工作专业能力的发展。

2、建立对“被导学生”的跟踪评价机制。

建立学生成长档案,畅通班主任、任课教师、同班同学甚至家庭、社区等方面的信息来源渠道,对“被导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情况作出合理评价。并设立适当奖项,对进步显著的“被导学生”进行奖励。学校将加强对评价机制的探索和研究,在工作中不断改进和完善评价办法,促进“学生成长导师制””工作的不断完善。

五、工作要求

1、各年级组、班主任、任课教师要切实提高对“学生成长导师制””重要性的认识,学校将建立实施“学生成长导师制”工作领导小组,落实分管领导,明确工作职责,逐步建立和完善各项工作制度。

2、要及时总结经验。“学生成长导师制”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一体化管理制度,因此,在试行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新的问题和困难,学校要善于发现和总结经验。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学校现有教育资源,借鉴、整合已往成功经验,使导师制更具生命力。另一方面,要勇于创新,鼓励年级大胆尝试,积极探索切实可行、具有年级特色的操作办法。

3、要不断扩大推广面。富有亲情化、个性化的导师制度是德育工作增强实效性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我校今后探索德育工作新途径的有力尝试,为此,各年级要在认真抓好试行工作的同时,不断探索,不断推广,努力做到“教师人人都是导师,学生个个受到关爱”,最终使“学生成长导师制”成为优化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具有河山初中特色的德育工作新亮点。

民族学生导师制工作总结 篇10

开展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的情况汇报

学院领导:

下面我将学生处开展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院少数民族学生的基本情况

我院在校生中共有少数民族学生1356名,包含彝族、藏族、苗族、羌族、蒙古族、土家族、布依族、白族、水族等少数民族,彝族学生最多。其中2014级有551名,2015级有362名,在校少数民族学生占在校生中总数的13.23%,少数民族学生比重较大。

二、开展的工作

1、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学院一方面通过开展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辅导员、班主任培训等途径他们的政策理论水平和事务管理能力,做到对少数民族学生事务会管、敢管、想管,在日常管理中做到管理到位,培养到位,教育到位。另一方面通过召开全院学生大会、少数民族学生座谈会、专题工作会、少数民族学生先进大学生事迹报告会,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正面引导教育;同时加大对违纪学生的处理力度,通过违纪学生在班级、系部内做检讨等方式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警示教育。2015年上半年共处分学生27名,其中少数民族21人,对额其拉基等5名少数民族学生给予了开除学籍处分。

的其他隐患,并制订维护学校安全稳定信息报告制度,建立应急机制,稳定校园秩序。

三、存在的问题

我院少数民族学生数量较大,他们的一些生活习俗在较短的时间内难以改变,加之我院办学条件十分有限,所以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难度较大,近期发生了一系列少数民族学生酗酒、醉酒、酒后滋事、打架的事件。

1、少数民族学生的习俗较短时间难以改变。少数民族学生好喝酒、讲哥们义气、抱团心理十分普遍。一旦本民族的同胞出事,就会迅速纠集人员,替同胞出头;出了问题后往往互相遮掩,导致很难把事实情况调查清楚。现在正处于开学之初,一些少数民族同学假期刚结束要进行聚会;一些学生的老家有新同学到来,要进行老乡聚会,这些少数民族学生聚会往往就会喝酒,一旦喝高之后,情绪容易失控,容易发生打架斗殴现象。

2、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存在困难。我院学生的层次不高,今年单招学生比重较大,其中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差、分数更低,行为习惯差。因此如何能够让这些少数民族学生端正态度、明确目标、克服困难、学到知识、掌握本领、提高素质、增强竞争力,这是我们工作的重点。

3、少数民族学生骨干培养力度不足。由于学院少数民族学生分布不均匀,有的系部、班级比较集中,虽然学院通过开展各类活动来鼓励调动少数民族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鼓励他们担

2、开展活动,宣传典型。以重要的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为契机,组织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心理讲座”、“家访活动”、“民族文化展”等活动,让各民族互相了解,互相尊重。同时加强对少数民族学生中典型人物的宣传,充分发挥少数民族学生骨干的模范带头作用、参谋助手作用,对重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重点盯防,一旦发现有事故苗头及时处理。要结合新生入学教育、毕业生文明离校教育,加强和改进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少数民族学生全面发展。

3、齐抓共管、全员育人。通过教学队伍和学管队伍齐抓共管,充分发挥学生会、团总支、宿管会、护校队等学生团体的作用,营造全员育人的氛围。建议变革学生的管理模式,实行开放式管理。同时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班级、寝室进行统筹安排,避免同一个班级、寝室出现少数民族学生扎推、集中的情况,便于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管理。

少数民族学生资助工作之我见 篇11

【摘 要】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贫困生作为我国教育改革中的特殊群体,被教育领域重视。根据调查可知,目前在校少数民族学生贫困生占在校生比例22%左右,尤其新疆高校,贫困生比例几乎连年高处全国平均水平。基于此文章首先结合目前的情况对少数民族贫困生现状做调查,其次挖掘教育资助体系政策,对针对少数民族学生资助中存在的问题做分析,最后从实际出发提出完善少数民族学生资助体系策略建议,以期为少数民族学生资助略尽绵力,且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少数民族;贫困学生;资助现状;对策

前言

党的十八大顺利召开,进一步深化教育事业在我国的重要地位,“和谐社会,以人为本”方针,对于我国多民族特点,尤其针对少数民族贫困生开启了更好的资助之路。少数民族贫困生是教育领域中的特殊群体,解决他们的难题也是教育目标教育任务,至此我党曾出台《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着重提到少数民族贫困生资助问题,可见,资质不仅是客观要求,更有深远影响。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以助学贷款为主要方式的资助体系,结合奖学金、补助、见面等优惠政策,将资助落实到实处,从根本上优化教育结构,做到教育体系中的公平,有利于科教兴国的进一步实现。

一、少数民族学生贫困生现状

首先从少数民族贫困生现状来看,根据调查可知,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来自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地域,为了提升地域文化素质提升,国家对落后地域采取降分录取的方式,由此看来,贫困生入校不仅经济吃紧,学习也相对吃力,这为贫困生的自信与自尊造成损伤,再有很多少数民族对汉语掌握不精准,学生入校后沟通不畅,最终在多重压力下影响学业。2014年,以新疆医科大学为例,我们调研发现少数民族贫困学生中,24%以上的学生家庭年收入在1000元以下,63.1%左右的学生家庭年收入在1000~5000之间,大学学费平均在2000~3000左右,可见仅仅学费已经给学生家庭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尽管学生们节俭生活,但必要的生活费与生活用品支出最少需要600~800元,因此大部分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利用节假日打工,生活学习相对艰苦。

其次少数民族贫困生资助现状来看,奖学金、助学贷款、勤工补助、资助、减免作为贫困生资助体系的五大项,已经逐渐为贫困学生解决了大部分物质问题,五大项中,奖学金、助学贷款、勤工补助主要源于财政拨款,资助与减免除了来自于地方政府财政外还包括学校筹集及社会力量,国家通过政策引导相关社会社团、优秀企业、富裕个体等设立各类奖学金和捐助项目,集众人之力帮助少数民族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帮扶体系有力的环节大部分贫困生经济苦难,但随着时代发展,贫困生人数增加,资助体系也暴露出一些不足,还需要我们不断完善。

二、少数民族学生资助存在问题

(一)奖学金资助力度不足

根据我们的调研可知,少数民族学生家庭有年收入低于1000元者占24%以上,仍以新疆医科大学为例,在过去的一年中,获国家奖学金2人,获国家励志奖学金24人,获学校奖学金188人,获预科生奖学金的有26人,如此仍有许多少数民族贫困生无法获得经济帮扶,可见我们的财政拨款有实际困难,不能解决所有贫困学生的经济困难。即便部分学生解决了眼前的学费问题,但仍面临着多方面压力,如为了获取奖学金需要达到很高的学业要求标准,但由于贫困生基础教育已经落后,因此拼成绩相对吃力,得不到高额奖学金就要面对经济困难,这就形成了矛盾,可见资助力度不足,缓贫难以解决根本问题。

(二)助学贷款“门槛儿”高

助学贷款是解决学费的有效方式,但各个学校有在实际放款过程中有不同的规则,除此之外一些开办助学贷款的银行机构也不是很积极,这对于供小于求的贷款无疑雪上加霜,审核苛刻,审核时间长,名额有限,过程复杂,大部分学生只是申报,面对重重手续陷入徘徊与等待中,更有甚者由于不清楚贷款流程及要求,不敢贷款、不愿贷款,这些都给贫困生带来困难。调研可知,申请助学贷款的学生有40%以上,成功申请的不超过11.6%,除了10%不达标的学生,余下的都因为各种原因不得不以其他方式解决高昂学费,可见校园助学贷款已经逐渐走入困境。

(三)勤工俭学岗位有限

很多学校没有太多的岗位分给学生做勤工俭学之用,随着城市用地不断扩张,大部分校园建在城市二环外,远离市中心也为学生自食其力带来压力,根据调查可知大部分学校通过与企业合作的方式为学生争取更多的实习岗位,但对于经济不发达的区域,校企合作也稍显稀疏,因此综合来看,学校能提供的勤工俭学的岗位无法完满贫困生的需求。还需要不断完善不断扩充。

(四)资助认定存在问题

对于困难的学生予以资助,如何认定困难成为难题,大部分校园或采用学生推荐、自荐等方式,统一整理申报学生的资料,在此过程中不乏过度描述,骗取资助者,但由于一些真正贫困的学生无法开具贫困证明等,也可能不符合认定标准与资助失之交臂,由于认定人员有限无法逐个家访认证申报材料真伪,如何做到百分百准确的资助还需要我们不断完善政策,改进工作方法。

调查可知,资助存在困难,然而少数民族学生在校贫困只是问题的一部分,在学习生活中,学生中还需要得到关爱与帮助,需要学校与老师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只有如此少数民族学生才更能坚定信心完成学业。

三、完善少数民族学生资助体系相关建议

(一)完善资助制度

面对贫困学生,我们需要从经济到精神都给予帮助,目前中央政府已经开展双向帮扶,开设系列活动,给予贫困学生自强、自立、自信等方面的教育,以传带方式,安排一些接受资助的贫困学生走进更多贫困家庭,帮助更多的人;再有加强资助管理,资助由政府牵头,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这就需要我们建立相关组织,拿出管理办法,建立贫困生档案,积极与学生沟通,切实开辟有效资助道路,借以保证资助基金落实,各个部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将政策落到实处,确保任何一个贫困生不失学;最后还要有恰当的监督机制,从监督国家拨放助学款到监督高校执行资助政策,再到把资助工作放到阳光下接受社会监督,最终到对营私舞弊行为的惩罚都应成为监督策略的一部分。

(二)扩宽资助资金来源渠道

2015年初,我们的消费价格水平同上一年相比上涨8.1%左右,可见物价上涨,我们的经济压力也在上涨,该压力反应到学校主要落在贫困生身上,因此,在物价上涨的同时我们是都也应该提高资助资金的金额?党的十八大以后,教育招生已经向我国西南部倾斜,也就是说更多少数民族学生将走向内地,学生的经济压力也随之变大,至此高校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扩招的同时适当做出学费规划,更应扩宽勤工俭学道路,不断增加经费来源,出台更多方式帮助贫困生,社会各界也应不断加强对贫困生的跟踪,分担责任与压力,助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创新资助模式

很多时候资助程序、贷款模式守旧,将真正贫困的学生拒之门外,我们要反思应改进,首先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抓到源头,接着与金融机构协调问题,对于一些可能存在的风险,采用政府与银行共同承担的方式,最后还要考虑做好自身规范,简化贷款资料范本,做好一站式服务,热情用心为贫困生做好服务。

(四)做好贫困认定工作

作为自主的重要环节,贫困认定相对重要,这里我们应联合学校、民政部、家庭所在地等,采用考察公示的形式,将认定结果公布于众,接受社会监督,不断增加认定的真实性,且不做一次性认定,要逐年公示逐年认定,除此之外,校方还应安排家访、走访、调查、核查等方式不错过一个贫困生,也不错评一个非贫困学生,以公平公正的方式让贫困生得到资助。

参考文献:

[1]方志红.我国地方性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问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1.

[2]马召伟.论新疆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完善[J].新疆医科大学大学学报,2011(06).

[3]田劼,崔卫峰.新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课程实践教学探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4(08).

民族学生导师制工作总结 篇12

一、班导师要认真学习中央相关文件, 充分认识班导师工作的重要性、增强班导师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班导师工作是神圣的, 也是艰苦的, 需要感情、时间、精力乃至全部心血的付出, 这种付出是要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为基础的。我觉得作为一个热爱班导师工作的人, 是要把班导师工作当作事业, 而不仅仅是职业。应当摒弃功利思想, 强化长远意识、使命意识, 把自己做为桂林理工大学的主人来工作。

2005年1月, 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 “办好高校, 首先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必须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要求, 也就是为把大学生培养成为胡锦涛总书记所希望的——“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中央领导同志的殷切希望, 时时鞭策着我们, 使我们充分认识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进一步增强了从事班导师工作的荣誉感、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班导师要提高自身理论和工作水平, 增强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信心

党中央在2009年十七届四中全会时第三次提出建设学习型政党。政党是学习型的政党, 那么作为教书育人的老师更应成为学习型老师。因为没有学习, 就没有进步。此外, 既便是一个在学术上有相当造诣的教师, 却未必能真正做好班导师的工作, 班导师不仅要具有让学生信服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德行, 也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所以, 本人在积极学习有关教育理论的同时, 积极参加学校定期组织的班导师培训学习活动。认真学习中央16号文件和全国高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工作会议精神, 听取了专题报告, 增强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中水平。通过学习和讨论, 认识到现在的“90后”大学生的特点。只有充分认识并把握好大学生的这些特点, 班导师工作才能科学有效开展。做好班导师工作不仅需要专业知识、技能和德行, 更需要深刻了解当今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等, 更需要处理突发事件、开展心理健康指导等多方面的工作能力。这样不但提高了自身理论和工作水平, 也增强了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信心。

三、明确大学生的个人目标和班集体目标

大学一年级新生刚从中学“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的高考小圈中走出来, 感觉革命好像已经结束, 可以放松地渡过“我”的大学生活。大学生的这种想法是十分危险的, 很容易使自己陷入电脑游戏、小说中, 上瘾而无法自拔, 最终被“挂”了多门课程导致留级, 甚至缀学。另外, 也会造成大学生班集体意识的的缺失, 不能积极参加班集体的活动, 不听从班干部的领导, 甚至组成小集团对抗班集体。所以, 本人结合自己实际经历, 给大学新生的第一课就是帮助他们树立大学四年的个人目标, 同时也给整个班集体树立一个集体目标。个人目标确立后, 调动了大学生的积极性, 做任何事情都有了动力。班集体目标的确立, 使大家的目标一致, 形成合力, 从而自觉团结在班干部的周围。这样, 班集体的凝聚力提高了, 整个班级的良好风气也就形成了, 更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作为班导师, 本人结合本班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制定出本班的奋斗目标, 包括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特别是近期目标, 制定时要切合实际, 易于学生接近, 易于实现, 只有实现了一个又一个近期目标, 才能引导学生实现其远大目标, 并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努力。为了实现整个班集体的目标, 班集体中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都需要发挥, 从而促使其形成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四、培养和建设班干部队伍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 这句话形象而又恰当地表达出班干部队伍在班集体管理中所起到的作用。他们不仅起到班导师与学生间的纽带作用, 更起到建设一个积极向上班集体的“发动机”的作用。得力的学生干部是建设优秀班集体的必备条件, 也是创建优秀班班集体的推动力量。

由于班集体成员较多, 而且层次不一, 从而导致班集体管理难度大, 工作任务繁重, 由班导师一人来完成管理工作是不可能的, 这就需要班干部来协助完成或替代班导师的某些工作。班导师的首要任务就是组织班干部和培养班干部。那么怎样培养班干部, 让班干部在学生面前建立一种威信?由本人的实践经验, 可以用二十个字来概括:“为人正直, 态度端正, 与人友爱, 责任明确, 纪律严明。”这样的班干部才能赢得学生信赖, 才能完成好班导师交付的任务。

五、以“民主”形式管理班集体

大学学习生活与中学学习生活不同, 大学生不必再天天面对班导师和辅导员, 有着相对自由、自主的时间, 大部分时间要由自己安排。大一新生有一种从父母与班导师的“严控”中解放出来的感觉, 没有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 容易出现一个“真空”时间段, “不长庄稼就会长杂草”, 最容易出现问题。此时, 我们应该抓住时机, 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 经过充分酝酿, 民主选举班干部。这样民主选举出来的班干部在学生中自然具有较高的威信, 会得到大多部学生的拥护。在班集体管理中, 我们需要培育学生的责任感, 要让学生懂得班集体是他们的家, 参与管理班集体是每同学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也是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一个有效手段。在这种观念下, 在参与班集体管理中, 学生才会有一种取得成功后的喜悦和自豪, 在一点一滴中, 学生才会养成对任何事情都有一种负责任的习惯。这种责任感能促使学生自信, 能锻造学生敢于担当的品格。同时让每位学生直接参与班集体管理, 发扬每个学生的特长, 这样的班集体管理才是主动的、互动的, 使学生在参与班集体管理中得到各方面的提高, 从而达到教育育人的目的。

六、以“爱心”带动班集体管理

爱能给人以无声的感染。只有真正关爱学生, 以学生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 学生才会从内心发出共鸣。关爱学生, 本人努力做到能爱, 并且善爱。爱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微小“闪光点”, 爱他们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努力以爱动其心, 以严导其行;以理解、尊重、信任为基础;一视同仁, 持之以恒。我努力多给他们一份爱心, 一声赞美, 一个微笑, 而少一些说教。“金凤凰”固然可爱, 而“丑小鸭”更需要阳光。对于经济困难和心理异常的学生我给予了更多的关爱。在学生入校初期我就对班级的贫困学生做好摸排、登记备案, 以便及时推荐他们到学校提供的勤工俭学岗位。关爱学生, 不仅要真诚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而且还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 全面掌握学生思想动态, 探索研究新形势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律。人非草木, 孰能无情?学生原本就有一颗可爱的心, 善良的心, 只要我们加以雕琢、感化, 他们很快就会散发光芒。然而, 这种爱正如前面所说, 不是一种轰轰烈烈的爱, 而是一种涓涓细流, 是一种诲人不倦, 是一种细雨无声, 是一种点点滴滴的爱。这种潜移默化的爱会使学生的内心感到温暖, 他们自然也会心存爱。只要爱遍布每个学生的心, 那么, 整个班集体就会充满爱, 整个校园就会充满爱, 学生的生活也就会充满阳光, 整个班集班也就搞活了。但这种爱恰恰是当前大学生最缺乏的, 因为大部分“90后”大学生是独生子女, 从小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 处处受到父母给于的关爱, 而他们却从来没有想到去关爱父母, 更不要说去关爱他人了。因此, 班导师用潜移默化的爱去感染学生, 去培养学生的爱心, 从而带动整个班集体管理。

七、以“活动”凝聚班集体

幼儿最好的学习方法是游戏。在游戏过程中, 他们可以认识很多事物, 可以了解很多东西, 可以让他们结识更多朋友。其实, 这对大学生同样也是适用的。在管理班集体的过程中, 我们应当有意识地经常搞些有益的活动, 如辩论赛、关爱留守儿童、义务修车等, 同样能使他们了解很多道理, 锻炼自己, 提高他们的素质, 增强团结合作力意识和交际能力, 提高自信心。学生积极参与课外有益活动时, 能充分意识到自己是活动的参与者和组织者, 增强他们在班集体中的主人翁意识, 培养他们对班集体的归属感, 提高班集体凝聚力, 获得自信心。同时这些活动力求内容创新、充满时代气息, 形式新颖、手法多样, 能使学生留下较深刻印象, 从而起到感染教育作用。通过以上形式多样的活动, 可以使学生间的情感加深, 可以使师生间的情感更浓, 从而使整个班集体更具有凝聚力、更具有活力和归属感。

八、应拥有良好的班风

班风是班集体所有成员共同的精神面貌, 是反映一个班级精神面貌和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可以制约每个学生的心理, 制约每个学生的行为。良好的班风在一个班集体建立后, 可以在无形当中形成巨大的教育力量, 对班级中的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有着强大的感染力。良好的班风应该是反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反映新时代人才素质要求的, 并且还应该具有本班的特色。培养一个团结友爱、奋发向上、纪律严明的良好班集体, 是班导师班级管理工作的基础, 也是班导师的责任, 每一个负责任的班导师都期望本班拥有良好的班风。所以本人在大一新生刚入学时就非常注意抓好班级纪律, 做好良好班风的建设, 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培养良好的氛围, 目前本班取得的成绩也证明了这一措施是行之有效的。

总之, 班导师工作千头万绪, 工作方法千差万别, 形式和任务又在千变万化, 所以建设好一个积极向上的班集体不是简单的几句话能完全概括的。在大学生个体意识觉醒时代更需要每一位班导师和学生亲力亲为的去做, 相互的理解和包容, 才能让这一目标真正的始于足下, 而不是海市蜃楼。班导师在实践中积极探索的同时, 也应及时总结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经验, 使班级管理工作水平不断跃上新台阶。

摘要:“90后”大学生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的主力军, 这个群体以个人和个性作为追求和推崇的目标, 自我意识很强、个性张扬, 同时也具有依赖性强、缺乏爱心、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缺乏受挫能力锻炼的特点。本文针对这些新特点, 从班导师和大学生两个方面, 探讨了如何对“90后”大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教育工作, 以期使班级管理工作水平不断跃上新台阶, 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90后”大学生,班导师工作,班集体管理

参考文献

[1]付占国, 袁淑娟, 尹树仁, 马宝玲, 王向东.“90后”大学生心理特征的辩证评判与教育策略[J].大家, 2011, (4) .

[2]李辉.浅析对“90”后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J].时代教育, 2009, (5) .

[3]梁丽营.“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初探[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08, (4) .

[4]俞亚萍, 郝永贞.“90”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与高校共青团工作创新[J].教育与职业, 2009, (33) .

[5]郭平.90后大学生个性特征下的80后辅导员工作探析[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 (1) .

上一篇:家国情怀的作文素材下一篇:党员基本知识测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