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信仰程序

2024-07-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宗教信仰程序

宗教信仰程序 篇1

为进一步规范宗教活动场所新建(在宗教活动场所现有用地范围内新增建筑物)、改建(对宗教活动场所已有建筑物进行翻新、改造)、扩建(超出宗教活动场所原有用地范围新增建筑物)、迁建(异地重建)等建设程序,把宗教活动场所建设纳入社会化管理的轨道,不断提高宗教活动场所建设法制化水平,现根据《土地管理法》、《城乡规划法》和国务院《宗教事务条例》、《江苏省宗教事务条例》等法律法规精神,结合我市宗教领域的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宗教活动场所对本场所进行新建、改建、扩建、迁建应当遵守城乡建设统一规划,按照建设项目申报相关审批程序。

宗教活动场所进行新建、改建、扩建、迁建等活动,应当征求本场所原登记机关〔所在地市(县)、区民族宗教事务局〕的意见。征求意见时需提交下列资料:

(一)申请书,内容包括拟新建、改建、扩建、迁建的理由,项目的选址、规模、工期等情况说明;

(二)本宗教活动场所管理组织的意见、本宗教活动场所所属县级宗教团体的意见(无相应县级宗教团体的,应提供相应市级宗教团体的意见);

(三)项目设计草图、位置意向图、初步效果图及初步方案;

(四)建设资金证明。

二、市(县)、区民族宗教事务局在收到辖区内宗教活动场所征求意见的要求后,应当听取发改、国土、建设、环保、规划和市政园林等相关部门及该宗教活动场所所在地村(居)委、乡镇(街道)的意见,必要时召开由相关部门和地区参加的论证会。

市(县)、区民族宗教事务局在充分听取相关方面的意见后,认为不可行的,书面告知该宗教活动场所并说明理由;认为可行的,书面告知该宗教活动场所。

三、市(县)、区民族宗教事务局在送达认为可行的意见时,应当告知该宗教活动场所须依法办理建设项目相关审批(审核)手续。

市(县)、区民族宗教事务局应当加强督促检查,发现宗教活动场所未办毕建设项目审批(审核)手续而擅自进行工程建设施工的,应当及时通报相关部门对其违法建设行为进行处理,并对该宗教活动场所的负责人进行处理。

四、市(县)、区民族宗教事务局认为宗教活动场所进行新建、改建、扩建、迁建等建设活动可行的,该宗教活动场所必须依法办理项目审核、规划许可、施工许可等相关建设审批(审核)手续后才可进行工程建设施工。建设审批(审核)手续不完备的,不得进行工程建设施工。

公园和风景名胜区内的宗教活动场所进行新建、改建、扩建、迁建等建设活动的,还应依法办理风景名胜区建设活动审批。

五、发改、国土、建设、环保、规划和市政园林等部门在办理宗教活动场所新建、改建、扩建、迁建项目的建设审批(审核)手续时,应当征求提出申请的宗教活动场所所在地的市(县)、区民族宗教事务局的意见。

六、宗教活动场所在项目建设过程中,还应当依法办理建设工程质监、安监、监理等法定手续。

七、宗教活动场所新建、改建、扩建、迁建项目竣工验收通过后,应持房屋产权证和土地使用权证等有关证明向所在地市(县)、区民族宗教事务局申请换发新的《宗教活动场所登记证》。

八、宗教活动场所跨市(县)、区迁建的,在迁入地办理相关审批(审核)手续.宗教活动场所建设项目审批程序

一、宗教活动场所的民主管理组织,持申请报告、市房地产部门的危房鉴定证书、宗教活动场所的土地使用证和房屋产权证,经所在区民族宗教事务管理部门审核,报市民主宗教事务部门批准,向计划部门申报建设计划。

二、持市民宗部门及计划部门的批准手续,到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申请建设规划手续。

三、领取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后,到市土地管理部门申请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领取建设用地批准书。

四、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用地批准书到房地产管理部门办理拆迁安置手续。

五、建设项目若有绿化、环保等事项需到市园林、环保部门办理有关手续;若有地下给水、排水、通讯、电力、热力、煤气、文物、消防等设施的动迁项目,须到有关部门办理手续。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篇2

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是中国政府对待宗教问题的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宗教信仰自由作为公民的一项权利,得到了宪法和法律的保障。1949年9月29日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第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权。1954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

1982年12月4日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宗教信仰自由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宪法第36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同时也规定:“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宗教团体和宗教事务不受外国势力的支配。”

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法通则》、《教育法》、《劳动法》、《义务教育法》、《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广告法》等法律还规定:公民不分宗教信仰都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宗教团体的合法财产受法律保护;教育与宗教相分离,公民不分宗教信仰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各民族人民都要互相尊重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公民在就业上不因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广告、商标不得含有对民族、宗教歧视性内容。1994年1月,中国政府颁布了《宗教活动场所管理条例》,以维护宗教活动场所的合法权益。同年2月,中国政府还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外国人宗教活动管理规定》,尊重在中国境内的外国人的宗教信仰自由,保护外国人在宗教方面同中国宗教界进行的友好往来和文化学术交流活动。

中国法律规定,公民在享有宗教信仰自由权利的同时,必须承担法律所规定的义务。在中国,任何人、任何团体,包括任何宗教,都应当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法律尊严,维护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这与联合国人权文书和公约的有关内容是一致的。

中国宗教信仰分析 篇3

中国宗教信仰分析

中国存在多种宗教信仰,它的形成有现实生存的需要、思想文化的需要和政治制度的`需要三个方面的根源,从中我们可以见出中国宗教信仰的存在本质.

作 者:齐秋生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文学院,广东,广州,510632 刊 名: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WUYI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3 5(2) 分类号:B82 关键词:宗教   多神崇拜   儒家思想   政治规约  

论韩愈的宗教信仰 篇4

论韩愈的宗教信仰

韩愈的宗教信仰问题是一个千年悬案.从大量的史料来看,韩愈不信佛道,也不信西方传来的新教,而信仰中国固有的.原始宗教.韩愈选择原始宗教信仰具有其积极的儒家伦理意义.

作 者:全华凌 作者单位:衡阳师范学院,中文系,湖南,衡阳,421008刊 名: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NAN CITY UNIVERSITY(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200425(2)分类号:B920关键词:韩愈 佛老 新教 原始宗教 伦理意义

宗教信仰自由心得体会 篇5

对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的进一步认识

按照学校第二个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法规知识学习教育月活动的安排,我校召开了动员大会,进行了集中学习。通过学习,我对于在当前新疆地区全面贯彻执行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有了有下几点体会:

第一,全面正确地理解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基本内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包含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和不信仰宗教、宣传无神论的自由两方面的科学涵义。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而忽视或不论另一方面的含义,都不能全面正确地贯彻这一政策。党和国家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质,就是要使宗教信仰问题成为公民个人自由选择的私事。

第二,必须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宗教信仰自由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权利。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强制公民信仰宗教或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视信仰宗教的公民或不信仰宗教的公民。但公民在行使宗教信仰自由权利的同时,必须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反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危害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不得损害社会、集体的利益,妨碍其他公民的合法权利。

第三,必须坚持“政教分离”、“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原则。宗教与国家政权相分离。公民和宗教团体或组织在履行宗教信仰自由权利时,必须坚持好政教分离原则,正确地处理宗教与国家政权和国家政治的关系。国家要保护好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但公民也必须坚持不利用宗教干预国家行政、司法、教育、婚姻等。国家在坚持政教分离原则的前提下,通过爱国统一战线,发挥广大宗教人士和爱国宗教团体参政议政的作用,使广大宗教人士和信教群众的政治权利得到实现。

第四,国家和政府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就是为了对干预、侵害公民权利的各项非法或违法行为加以制止,以保证公民个人和宗教团体或组织的合法权益,而不是为了剥夺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因此,决不能以强调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为借口,而否定或放弃对宗教事务依法进行管理;也不能强调依法管理宗教事务而损害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

少数民族地区的宗教信仰 篇6

一、概况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璀璨夺目的中华民族文化,丰富多彩,五光十色。民族信仰是一个民族重要的灵魂,她左右着这个民族的思想和意识,影响着整个民族的发展。而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则更是其中难能可贵的财富,了解她们不仅有利于交流沟通民族大团结实现和谐社会,而且有助于保护那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在民族融合的同时,少数民族自身特有的东西也在渐渐地消失。在广大的少数民族地区,宗教信仰种类繁多复杂,给人以百家争鸣的感觉。在西南、中南、东南(包括台湾)广大南方地区生活的少数民族至今仍较为普遍地保持着以万物有灵为中心的原始宗教信仰。

在原始宗教信仰中,保持着自然崇拜的民族有:基诺、德昂、拉祜、傈僳、珞巴、怒、羌、彝、侗、毛南、哈尼、畲、高山等族;保持着动物崇拜的民族有:布依、独龙、德昂、佤、怒、侗、傈僳、哈尼、壮、高山等族;每个民族最初的信仰都是原始信仰,或动物,或鬼神,或自然。图腾就是最好的例子,很多民族的图腾都与自身的信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随着民族的发展,这种原始的信仰不断地丰富完善,加以从其他民族传入的宗教,相互交融,最终形成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完整宗教信仰体系。

该族约212万人(1982),主要分布在贵州南部和西南部地区,有少数分布在云南。佛教和道教传入较早。鸦片战争以后,天主教开始传入,19世纪80年代中法战争后,又得到进一步的传播。但本民族固有的宗教信仰,仍相当流行。

布依族原始宗教信仰意识造就了其原始文化的起源。布依族的原始宗教、早期神话、图腾崇拜、巫术活动,都是人类把握世界的文化方式,它们带有很高的综合性特征。布依族的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巫术都没有超越居住地域和血缘关系的限制,深深地受到自然随和的文化气氛的制约。也许祖先崇拜对布依族来说是最为重要的,但它并未以此为轴心将其他宗教观念有机地整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信仰体系。

我们党和国家的民族与宗教政策的历史原因与长远和现实意义

二、历史原因

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从西到东,从南至北,国土辽阔,集结了56个民族,而依然能够和谐共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极为关注民族宗教信仰问题,并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中华民族宗教政策,这些政策最核心的东西,就是我国宪法明确规定来的“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和不信仰宗教、宣传无神论的自由”。在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宗教政策的形成。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形成的重要时期,主要体现为“政教完全分离,真正信教自由”这一主张。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少数民族的宗教政策发展

三、长远和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民族理论政策进入了全面调整和系统创新的时期, 以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为代表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先后对我国民族理论与政策进行了重大的发展与创新, 其理论成果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内容。

四、宗教与社会文化的相互关系与影响。

1、宗教与科学

宗教与科学,不但不矛盾,而且二者可以互为补充。

2、宗教与文学艺术

宗教与艺术在反映现实生活方面的共同点,都是采取幻想和想象的方式。

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鼓励和支持宗教界发扬爱国爱教、团结进步、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对宗教教义作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

1、民族平等的政策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发展程度高低,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一律平等,不允许对任何民族进行歧视和压迫;不论是聚居还是散杂居的各民族,均以平等的地位参与国家事务和地方事务。

2、民族团结政策

国内各民族的团结是党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互相离不开,全国56个民族结成一体,谁也离不开谁;各民族只有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才能实现共同的繁荣与发展。

在政治目标一致的前提下,极需要建立一种以共产主义教育为主导的包容多种规劝形式的庞大的多层次的教化体系。各种宗教的改革都面临着一些共同前提,其要点则必须结合实际,其中文化、教育、经济三方面不容忽视,各自的特殊性也要根据历史和现状有针对性地处理。言“改革”中国宗教者,大约可有三种人。第一种是宗教事务管理者,即政府有关官员。第二种人是宗教神职人员或信徒。他们是被改革的主体之部分,又是参与改革的主力之部分。第三种人是宗教研究人员即学者。家

不允许境外任何组织、团体和个人干预我国宗教事务。利用宗教对我国进行渗透是指境外团体、组织和个人利用宗教从事的各种违反我国宪法、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活动和宣传,与我国宗教界争夺信教群众,争夺思想阵地,企图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图谋。抵御境外利用宗教进行的渗透活动,关键是处理好国内的宗教问题,做好国内的宗教工作,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把广大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紧紧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巩固和扩大党同宗教界的爱国统一战线。打击犯罪,就是要坚决打击利用宗教进行的一切违法犯罪活动。在依法保护公民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和正常宗教活动的同时,必须依法坚决打击利用宗教进行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各类犯罪活动。要采取有力措施坚决制止借宗教问题煽动群众闹事、扰乱社会治安、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行为。对触犯刑律的要依法处理;对勾结境外敌对势力、危害国家安全的首恶分子,要从严惩办;对非法宗教组织要坚决取缔;对从事违法活动的宗教教职人员,情节轻微的要批评教育,限期改正,屡教不改或情节严重的要绳之以法。

中国宗教改革,在本文中已明确是指在中国大陆境内一切合法宗教的改革,在设想各教的具体改革要点之前,很有必要再明确一下各教改革面临的共同前提。

1、政治前提。

2、思想和实践前提。

3、道德和伦理前提。

4、文明和文化前提。

世界宗教信仰人数和地区分布 篇7

在全世界人口中,包括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就是广义的基督徒共19亿6599万。占世界人口的33.15%。回教有11亿7933万,占世界 人口的19.89%。印度教有7亿6742万,占世界人口的12.94%。佛教有3亿5688万,占世界人口的6.02%。部落宗教有2亿4416万,占总人口4.12%。没有信仰的有7亿7667万,占13.10%

中国来说:

道教、佛教的人数为1亿人,伊斯兰教的人数为2千万人,基督教的人数为6千万人,其中,天主教的人数为5百万人、三自教会为1千5百万人、家庭教会为4千万人。

天主教占主导的国家:意大利,法国,比利时,卢森堡,奥地利,爱尔兰,波兰,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立陶宛,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西班牙,葡萄牙,列支敦士登,摩纳哥,圣马力诺,马耳他,安道尔。

其中,捷克和匈牙利两国国内的基督教的影响也很大,捷克的基督教徒人口比例为30%,匈牙利为25%左右。

基督教占主导的国家: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丹麦,挪威,瑞典,冰岛,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

其中,美国和澳大利亚两国国内的天主教的影响也很大,美国的天主教徒人口比例为35%,澳大利亚为28%左右。新西兰(18%)和英国(10%)的比例也较高。

天主教和基督教势力相当的国家:德国,荷兰,瑞士,加拿大。

东正教占主导的国家: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罗马尼亚,摩尔多瓦,保加利亚,塞尔维亚,黑山,马其顿,希腊,亚美尼亚,格鲁吉亚。

其中,乌克兰的西部地区以东以天主教(其基本教义、仪式、体制都是东正教特征的,但承认天主教的教宗为其在世的教会元首)人口居多。而马其顿和保加利亚国内的穆斯林人口也不少,分别占到30%和10%。这主要是当年奥斯曼土耳其500年统治的结果所致。

新年鉴指出:全球天主教徒人数从二零零三年的十亿八千六百万增加到二零零四年的十亿九千八百万,计增加了一千两百万人,合百分之一点一。在这同一时期,世界人口总数从六十三亿零一百万增加到六十三亿八千八百万。如果和世界人口作比较,则全球天主教徒人数占世界人口人数的百分之十七点一,比二零零三年减少了千分之一,因为世界人口增长率比天主教徒增长率快。

伊斯兰教是世界著名的三大宗教(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之一。据统计现在全世界信仰伊斯兰教的人数约十亿左右。他们主要分布在北非、西亚、南亚、东南亚等地区。从世界各国来看,除个别国家外,几乎都有数量不等的伊斯兰教徒。目前约有二十八个国家的人民基本上都信仰伊斯兰教,另有三十五个国家,伊斯兰教徒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五十以上。这六十三个国家有二十多个以阿拉伯民族为主的。在中国有维、回等十个少数民族(1)信仰伊斯兰教,约有一千四百多万 人。

一组数据: 宗教名称 人数 [百万] 基督教 2,100 伊斯兰教 1,800 无宗教信仰者 1,100 印度教 900 中国传统宗教 394 佛教 376 土著信仰 300 非洲传统宗教 100 锡克教 23 Juche教 19 唯心教 15 犹太教 14 马海大同教 7 耆那教 4.2 神道教 4 Cao Dai教 4 波斯教 2.6 Tenrikyo教 2 新异教 1 一位论教 0.8 拉斯特法里教 0.6 知觉教 0.5 世界宗教人口的分布比重, 可分基督教-32.9%、伊斯兰教-19.9%、佛教-5.9%三大宗教, 兹将做一个简单的比较分析: [注: 按人口比例, 印度教-13.3%应该是世界第三大宗教;但因其分布范围仅于印度, 远不如佛教分布全世界, 故将佛教列为第三大宗教] 基督教

创始人: 耶稣基督 经 典: 圣经 教 义: 三位合一 象 征: 十字架、圣像 信 仰: 耶和华(唯一真神)聚 所: 教堂 人 口: 约 20 亿人

分 布: 西欧为中心, 东欧(东正教)、美洲、澳洲, 全球各地 教 派: 天主教、新教(基督教)、东正教 圣 地: 耶路撒冷等 起 始: 公元元年 伊斯兰教 创始人: 穆罕默德

经 典: 可兰经(又称古兰经)教 义: 六信五功 象 征: 无

信 仰: 阿拉(唯一真神)聚 所: 清真寺 人 口: 约 12 亿人

分 布: 北非及中亚为中心, 阿拉伯半岛, 全球各地 教 派: 逊尼派、什叶派 圣 地: 麦加、麦地那等 起 始: 公元 610 年 佛教

创始人: 释迦牟尼(佛陀)经 典: 佛家经典

教 义: 三法印、四圣谛、八正道 象 征: 佛像、「万」字 信 仰: 诸佛 聚 所: 寺庙 人 口: 约 4亿人

分 布: 东南亚、东北亚、印度, 全球各地 教 派: 大乘佛教、上座部佛教、藏传佛教 圣 地: 菩提迦耶等 起 始: 公元前 5~6 世纪

世界宗教人口分布

统计基础: 全世界总人口 63 亿人 资料来源: 大英百科全书

排列逻辑: 原则上按人口比例大小(其中因佛教信徒分布范围远较印度教广大, 故改列为世界第三大宗教)[1] 基督教:(占全世界人口 32.9%-如上图)天主教: 17.4% 基督教: 5.8% 东正教: 17.4% 其它: 6.2% [2] 伊斯兰教:(占全世界人口 19.9%-如上图)逊尼派: 16.5% 什叶派: 5.8% 其它: 0.2% [3] 佛教:(占全世界人口 5.9%-如上图)大乘佛教: 17.4% 上座部佛教: 2.2% 藏传佛教: 0.4% [4] 印度教: 占全世界人口 13.3% 按人口比例大小印度教为第三大宗教;但因佛教信徒分布范围广大, 较印度教适合列第三大宗教

高校学生宗教信仰问题及解决策略 篇8

摘要: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的成长方向关系着国家的命运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他们的价值取向往往成为中国社会变迁的晴雨表。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状况总体上是好的,但是不可否认在大学生中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信仰危机,这主要表现在:对宗教信仰的态度更开放;只重视物质追求不谈理想,不要信仰等方面。新时期正确对待和引导大学生的宗教信仰,帮助大学生认识和把握新时期正确的理想信念,保证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具体措施是:用科学的思想理论指导他们;消除他们对宗教认识的神秘感;用科学知识武装他们的头脑;加强党建工作;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等等。关键字:大学生;宗教信仰;对策

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都有不同的影响。我们通常所说的宗书记的党中央从战略和全局出发,高教,主要是指宗教观念,它属于精神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门下文化,属于意识形态,是对社会生活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一种反映,一种解释。但这种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要以理和解释,采取了幻想的、颠倒的、歪想信念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曲的形式。宗教信仰是一种社会行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要坚它包括指导思想(宗教信仰),组织(宗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教组织,如教会,宗侣),行动(宗教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组织内的活动,如祭祀,礼仪),文化武装大学生,使大学生确立在中国共(宗教建筑,宗教绘画,宗教音乐)等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等方面的内容。每个宗教都有自己的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一个万能的“神”,这个神能主宰人想和坚定信念,使他们中的先进分子的命运,主宰万物发展规律,并且不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可违逆,人类需无条件服从,经常是思主义的坚定信念。重视和加强大学“神创论”。此外宗教信仰具有移民生信仰教育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性、民间性与外向传播性等特征,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工作在常伴有群众性、民族性、复杂性、长一线的思想政治辅导员,在实际的学期性、政治恶意性、文化侵略性、活生工作管理中更要深知这项工作意义动国际性、手段多样性等特征。的重大,注重对大学生中存在宗教信1.2 宗教的两面性 仰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如何引导大1.2.1 宗教中的积极方面 学生选择正确的信仰进行研究。宗教中有相当一部分道德规范

如:不偷盗、不奸淫、不凶杀、不贪1 宗教信仰的含义及宗教的财、不抢劫、不诬陷、不妄语、平等

爱人、惩恶扬善等,这与中华民族的两面性 伦理要求相容。同时宗教也关注世界1.1 宗教信仰的含义 观、人生观、价值观,强调灵魂净化、宗教信仰是世界各民族中普遍存慈悲兼爱,在抑制罪恶势力、稳定社在的现象。不仅是一种观念形态、历会秩序、净化社会空气等方面确具有史文化,还是一种社会实体,它对各独特的积极意义。客观而论,当前我个民族的心理、文化民俗、生活方式国宗教界广大信徒包括教职人员是拥护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并积极投身祖国的建设的。宗教作为当今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支积极力量,是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社会团体。1.2.2 宗教中的消极方面

宗教本身是具有欺骗性的。宗教通过借助神灵,把人的本质力量变成幻想的现实来满足人和欺骗人,获取一种所谓的精神上的抚慰。一些宗教宣传从根本上否定了人们通过社会实践出发认识客观事物固有规律的理念,轻视现实生活、迷信幻想,阻碍科学的发展;在充满激烈社会冲突的阶级社会中,这种思想也阻碍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公众正确认识社会、正确认识自己。另外,宗教容易作为西方教会国家非法实现其政治目的的工具,被人利用宗教的某些方面影响社会秩序的稳定,通过境外团体、组织和个人利用宗教从事各种违反我国宪法、法规和政策的活动与宣传,企图颠覆我国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破坏我国的统一和领土完整,从事分裂民族和控制、干涉我国宗教事务的活动。

2.高校学生的“宗教升温”现象

2.1 高校学生对宗教信仰的现状

宗教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人类理解与把握人和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世界观理论。宗教自从诞生以来,就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恩格斯认为: “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形式。”这是马克思主义对宗教本质的经典诠释。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我国进入了社会转型期,宗教信仰问题已不再是讳莫如深的话题。高校是一个开放的“小社会”,近年来校园内宗教传播和影

响呈现扩散的趋势,出现了“宗教信仰升温”的现象。

2000年,上海市教委重点课题“大学生深层次思想问题研究”显示,上海市大学生中因各种原因而信教的合计为1 1.8%。据最新的网络调查显示.有42.5%的大学生有宗教信仰或者有宗教信仰的倾向。笔者认为这个数据有些偏大,有待商榷。2008年5月对暨南大学254名大学生的随即抽样调查显示,有宗教信仰的学生占9%,这个数据与实际状况比较接近。

在调查访谈中,有的大学生认为:“只要宗教信仰盛行,社会就会安定,就会繁荣,所以希望大家都有宗教信仰。”还有学生认为:“信仰,只是一种精神支柱,不要太追根求源,我现在和你差不多,上帝就那样在我心里似是而非的存在着,但我很快乐。”由此可见,大学生对宗教信仰的态度依然停留在常识和知性层面上.这对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综合相关的调查资料显示,尽管统计数据差异较大,但信仰宗教的比例最低也在10%左右。大学生的宗教信仰“升温”现象,已引起了社会和高校的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也成为摆在我们、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不可回避和急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2.2 原因解释

2.2.1内在精神需要

人类思想史长期以科学主义为主导,认为只有通过理性思维,在主客体之间搭起认识之桥,方能把握科学规律,从而支配客体。科学理性被人类推崇到至尊的地位,“以致造成物欲横流、精神境界低下”的现象。Ⅲ庄子曾质疑:“以有涯随无涯,殆己。”当代人文主义哲学家伽达默尔等人也不满足于这种传统的主客体关系的认知方式.提倡万物一体、相通融合,强调在更高的审美境界高度来把握万有相通的宇宙整体。由于科学以外部事实为追问视域,无法满足人内心深处的终极意义追问,“于是人转向科学和事实世界之外,到‘神秘世界’的领域中去寻找意义和价值。显然,这种把意义和价值推到超验的彼岸的观点是抽象的、不现实的”。英国著名学者费雷哲认为,宗教指的是对被认为能够指导和控制自然与人生进程的超自然力量的迎合和抚慰。显然宗教认为在大自然的隐蔽处存在着一种有意识、有人格的力量——人格神;崇拜者如果迎合、取悦人格神,便可以使之造福于自己。人类始终追求有意义的存在,迫切需要找到一个存在的意义或精神的寄托,宗教的存在则让一部分人得到了精神的寄托,获得了人生精神的支点。人类的意义追求和精神需要是宗教信仰产生的内在动因。

2.2.2多元价值观的影响

随着中国社会进入转型期的深入,经济成分、利益主体、生活方式日益多样化,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出现多元化的倾向。价值体系的多元结构,势必会导致一元化价值体系在某种程度上被消解和解构,造成价值观体系的紊乱和冲突,引发人们思想的混乱。进一步加剧人们在信仰上的迷茫和无所适从的状态。在多元的文化价值时代。多元与一元不是简单、外在地对立和排斥的,而是相通、共生、良性互动的关系。如果不能尽快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统领、主导、整合多元的价值局面,势必会导致信仰层面的危机,在这种局面下,宗教也就会自然成为人们多元的信仰选择之一。

2.2.3特殊的人生境遇

宗教信仰是基于人类的基本精神需要而形成的,它具有强大的精神内聚力,并能将精神、情感里的要素标准化、神圣化,满足个体的心理需要,消除人生苦闷。当人遇到挫折和失落,导致心境复杂的时候,常常会不自觉的寻找精神寄托和心理安慰。比如,当大学生面临学习和生活的困难、恋爱受挫、就业失败时,往往会思考人生的普遍性问题,追问人生价值和意义何在。如果此时大学生受到了宗教的影响,可能就会动摇他们在长期教育中形成的无神论信仰,转而诉求宗教,寻找生命的价值,在宗教意义上感悟人生的酸甜苦辣.产生心理皈依,形成宗教情感和宗教认同,最终就有可能形成宗教信仰。此外,特殊的家庭环境也是大学生产生宗教信仰的重要因素。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甚至是终身的,有些家族有信仰宗教的传统,孩子受到熏染,日后契机成熟,自然会引发宗教信仰的“幼年”冲动。

2.2.4宗教艺术的魅力

宗教独特的建筑、音乐、绘画、文学作品等艺术形式对大学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以希腊宗教艺术为例:希腊的艺术家们在相对自由、宽松的宗教氛围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创作想象力,形成了希腊宗教艺术的独特而卓越的审美观点和创作方法,创造出来的作品充满了现实主义精神和人性化的特征,许多雕塑艺术作品都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和完美的形象,如光明和文艺之神阿波罗被塑造成一位健美、漂亮的体育家;许多文学作品,如荷马史等取材于神话,表现历史和现实;此外,大量的宗教电影、文学作品也让青年大学生感到艺术的震撼,基督教的经典——《圣经》在全球所有书籍中发行量最大,也在大学生中广为流传。

2.2.5青年大学生追求时尚的个性特征

青年大学生处在人生矛盾最为复杂的阶段,对外界的刺激非常敏感,对新鲜事物十分好奇。西方宗教以各种奇异的形式,在不同程度上迎合了大学生敢于尝鲜的“口味”和猎奇的心态,在广度、深度、频度、强度四个维度上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难以预测的影响。此外,青年大学生在个性特征上还有把现实需要与理想追求整合统一的迫切愿望,这种整合的诉求不仅表现在内容和程上,还表现在性质和方向上。信仰具有“方向性”的特点,这也是青年人的困惑和烦恼所在。青年大学生处在特殊的发展时期,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特别需要在“方向性”上得到指导和帮助。宗教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长期的,现实生活中,突出表现为大学生的行为举止自觉或不自觉地带有一些宗教的符号,并以此作为流行时尚。比如,佩带十字架装饰物,佩带观音佛像,进寺庙献香许愿,参加教堂活动,宗教节日圣诞节广受大学生欢迎等。消除宗教对大学生的影响的相关对策

3.1 用科学的思想理论指导大学生成长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科学的理论体系,它具有严密的科学性、高度的实践性和强大的生命力,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高校应该用科学的思想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加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平理论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大学生营造健康成长的精神氛围,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大学生健康成长。

3.2 增强大学生对宗教的客观认识,消除他们对宗教认识的神秘感

随着现代社会信息网络技术的高

速发展,西方文化和外来宗教的新鲜时髦而有趣的表现形式使大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为了消除大学生对宗教认识的神秘感,应在高校开设宗教文化类的选修课、讲座等,正面介绍宗教知识,让大学生了解宗教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对宗教本质的认识更加具有理性,在人生信仰、宗教信仰和政治信仰之间能作出正确的选择。

3.3 广泛开展科普宣传,用科学知识武装大学生的头脑

高校应重视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养,用科学知识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来消除宗教对大学生的影响。在高校中普及科技知识,揭露宗教的真面目,让大学生认清宗教和迷信的本质,帮助大学生们摆脱宗教迷信束缚,抵制歪理邪学,反对伪科学,增强大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其次对一些目前不能解释的离奇现象,应向大学生传授科学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方法,着力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使大学生不至于被迷信、伪科学等所迷惑。3.4 发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作用,切实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信仰,避免宗教迷信影响方面,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应当发挥积极的作用。要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帮助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和探索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为同学增进交往、接触社会、锻炼能力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舞台,让大学生与社会和谐相处;帮助解决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困扰,在大学生无助的时候给予关心、指导;高校各部门要齐抓共管,切实解决好就业难等涉及大学生利益的种种社会问题,减轻大学生的生存压力。3.5 强化高校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

高校教师(尤其是辅导员)直接面对和接触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既是大学生日常教育和管理的工作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在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说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高校教师队伍极为重要。为了能及时给大学生解疑释惑,澄清大学生头脑中的错误认识和模糊认识,应当要求高校教师高度认识自己的本职工作,调动高校教师的积极性,强化高校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工作水平,提高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加强对外籍教师的教育与引导工作,既尊重其宗教信仰,又要引导他们遵守我国的宗教法规,不允许外教在校园内从事宗教活动,密切关注有宗教渗透的外教动态,提高防范意识。

3.6 加强大学生党建工作,充分发挥高校基层党支部的作用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在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方面起着特殊的作用,各高校党委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大学生的党建工作。根据大学生在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的客观要求,充分利用现有的业余党校、党的基本知识学习班等有效阵地,加强对入党积极分子和大学生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使他们接受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引导更多的入党积极分子和大学生牢固树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并让大学生了解入党和宗教信仰相对立的现实问题。党和政府虽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但这一政策不适用于共产党员。中国共产党明确规定,共产党员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唯物主义者,不能信教,不能参加宗教活动,应坚持以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对待宗教,认识和掌握宗教自身规律。加强党员形象教育,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 先锋模范作用。虽说小部分党内“蛀虫”破坏了党的作风建设,但这些决不影响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党旗依然高高飘扬。应通过业余党校学习、组织观看宣传片等教育活动让大学生清楚地认识到,党和政府与人民心连心,越是在98抗洪、“5·l2”抗震救灾等人民遭受危难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人就越能显示出中华民族中流砥柱的作用,用实际行动抒写伟大的忠诚,集中体现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无私品格。

3.7 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

当今社会,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与西方宗教文化的冲突与整合。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博大精深,其中的儒学教育、诚信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有着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高校在致力于对大学生信仰教育,还应对大学生进行中国的国情和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教育,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来培养大学生、塑造大学生。使大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蕴涵的高尚爱国思想、正确的人生理念、浓厚的人道精神,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3.8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高校理想信仰教育,促进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高校应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当做一项重要内容。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开设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讲座,以普及和增强他们的心理卫生知识;并把心理咨询工作做实、做细,紧跟时代步伐,针对大学生的不同个性心理因势利导,及时治疗和疏导。切实帮助大学生化解心理矛盾、减少心理冲突、缓解心理压力、优化心理素质,使大学生心态得以正常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和思想品质,从而改变大学生盲目信奉宗教的从众心理。

3.9 从人的本性出发,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信仰 信仰表现人对最高价值的追求,在各种价值观念中居于支配、统摄地位。高校为了重建大学生信仰的精神家园,应该从人的本性出发引导大学生的发展。人的信仰是人们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个人价值的形成和实现离不开集体。只有把个人的理想信仰融人到国家社会整体利益的价值中,个人价值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要让大学生清楚的认识到:在社会中生存,不可能脱离精神文化的引导和脱离政治思想的影响,大学生需要融入社会之中,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激励。只有树立符合国家社会整体利益的理想信仰,大学生的个人价值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

3.10 高校应通过与家长共同配合,进一步完善对大学生的信仰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家庭教育对人的一生来说影响是巨大的。因此,家长应配合学校开展对学生的信仰教育。首先,大力提倡家庭幸福和睦,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融洽相处,相互尊重,快乐地共同享受生活,进而延伸至和外界社会、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友好共处,才能真正达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其次,家庭教育必须素质化。主要通过高校思政管理人员运用他们掌握的教育理论、方法,结合每位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帮助家长提高

家长实践能力。通过家长会、家访、家校联系等形式,帮助家长提高家教水平。最后,高校思政人员要与家长共同配合,为大学生提供更多优秀的精神食粮,同时对大学生的信仰加以正确引导,使他们能分辨善恶、去伪存真,提高他们道德判断的能力,推进真正意义上的理想信仰教育。

参考文献:

[1]谈宗凡.在校大学生宗教信仰现状及对策分析[J].新西部(下半月),2007,(4).[2]刘莉萍.论儒学与中国宗教信仰的关系[J].伦理学研究,2006,(5).

[3]尤建国.论高校信仰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6).

[4]宋敬敏.信仰教育应作为高校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J].北京成人教育,2000,(8).[5]金志霖.当代大学生与宗教信仰[J].当代宗教研究,2002,(3).

[6]陈琳.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思考[J].青年探索,2005,(3).

[7]张世英,哲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6,46,12.

[8]J.G.费雷泽.金枝——巫术与宗教之研究【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19—20.

[9]张世英著.境界与文化—— 成人之道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93.

尊重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制度 篇9

为尊重补贴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特制定本制度。

(一)医院重视宗教信仰和民族风俗知识的宣教工作,通过多种形式宣传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知识。

(二)医生在病史询问过程中确认患者系少数民族或宗教信仰者后,应主动了解其在生活和饮食方面的禁忌,询问患者的需求,并在病历中做好相应记录。

(三)在诊疗过程中,相关医务人员应做好交接工作,并通过各种途径进一步了解该民族的风俗习惯。

(四)食堂应患者提供适宜的饮食。涉及饮食禁忌的,科室应提前通知食堂。

(五)患者在院期间进行的宗教和民族活动,凡属国家法律允许的,医务人员要尊重和保护,在条件许可时,应主动提供相应的服务。不得嘲笑、歧视和在公共场所议论。

宗教信仰程序 篇10

编者按:在我们的人生中,信仰究竟意味着什么?是生命的最终依归,还是可有可无的点缀?信仰究竟又能为我们带来什么?是人生道路上的智慧明灯,还是遭遇挫折时的心灵安慰?在这个信仰缺失的时代,人们或是在信仰的真空中失去重心,或是在信仰的渴求中饥不择食,或是在信仰的探索中彷徨迷茫。那么,信仰的真空要靠什么来填补?信仰的渴求应当如何来解决?信仰的探索又该遵循怎样的标准?换言之,对信仰的诉求是否终将归于宗教?希望我们在本文探讨的问题,也正是您所关注的。

信仰与人生

愿斋:是否所有人都有宗教信仰的需求?

济群:如果说所有人都有宗教信仰的需求,那未免绝对。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的确有许多人没有宗教信仰,也不曾意识到信仰对于人生的作用。尤其在中国社会,许多人对宗教都缺乏正面认识。在这样的前提下,信仰需求或者被扼杀在摇篮中,或者转化为其他需求。至于那些终日为衣食奔忙或沉溺声色的人,从未思考过人生大事,自然也觉得信仰是可有可无的。

但信仰所关注的是人生大事,包括生从何来、死往何去,包括对人生价值和生命自我的认识,也包括心灵的关怀及烦恼的解脱。这些都是人类永恒的问题,不会因为我们的忽略而不再存在。事实上,但凡有思想的人都可能碰到。一旦涉及这些问题而没有宗教信仰作为支撑的话,人生往往会陷入迷茫之中。

觉照:可以说绝大多数人都是有宗教信仰需求的。即使是那些自称没有任何宗教信仰的人,在人生的特殊时刻,尤其是死亡来临之时,也常常会发出诸如此类的感慨——“假如我有一种宗教信仰该多好呵!”我觉得,只要这个世界还不完美,还存在种种苦难,种种缺陷,宗教信仰就有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觉照:也有人认为,有信仰总比没有信仰更好,这种观点对吗?

济群:拥有健康的宗教信仰,当然比没有宗教信仰更好。因为信仰能帮助我们找到人生的究竟归宿,净化自我的心灵,建立道德的规范;并引领我们踏上古圣先贤的求真探索之路。

愿斋:常常听到有人说:我什么都不信。这种人是否存在?这一观点的危害性是什么?

济群:这句话本身是有问题的,他们信不信食物可以充饥呢?信不信太阳可以给我们带来光明呢?真的什么都不信,就无法在世间生存了。事实上,他想要说明的只是自己什么宗教信仰也没有,却将这个问题极端化了。无神论者是存在的,即使是无神论者,也不能说什么也不信。

因为对宗教的长期隔阂,我们周围的确有很多没有任何宗教信仰的人。但如果连基本的人生信念也不具备,往往导致私欲的极端膨胀。近年来,功利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导致拜金成风。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信仰所致。

宗教是道德建立的基础,古往今来,许多民族都是依宗教建立自身的道德准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口号提倡了几十年,这和菩萨道的精神完全一致。但人性是自私的,如果认识不到“为人民服务”的意义,很难使人们自觉接受,更难以长期坚持,也就无法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闻道:也有人觉得做个好人就行了,为什么要有宗教信仰呢?他们认为,有些声称有信仰的人也未必比自己更善良。

济群:关于好人的说法非常笼统,每个人都有理由认为自己是好人,但究竟依循什么标准呢?而所谓的好人,也有不同程度的区别。我们一般所认为的好人,就是善良而富有爱心的人。从佛教的角度来说,能够依五戒十善生活,是人天乘的标准;能够断除贪、嗔、痴,是解脱道的标准;能够自觉觉他、自利利他,是菩萨道的标准;而圆满断德(生命中不再有贪嗔痴)、悲德(对众生具备无限慈悲)、智德(具足一切智慧)的佛陀,才是最究竟的好人。所以说,宗教信仰不仅为我们界定了是非善恶的标准,更为我们指明了完善道德的途径,能够帮助我们成为具有深度和纯度的好人。

不可否认,的确存在虽有信仰却品行不端的人。但问题在于,这些人是否按照信仰的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此外,每个人的素质和起点都不同,有些人积重难返,但只要有心向善并持之以恒,多少总是会发生转变的。我们衡量一个人时,不仅要进行横向比较,也要进行纵向比较。

觉照:宗教信仰不只是教我们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善良的人,同时也是教我们做一个有智慧的人。这一点佛教表现得最为突出。学佛必须福慧双修、悲智双运,两者缺一不可。

觉照:很多人认为,信仰只是为了寻找死后的归宿。若年轻时就信仰佛教,难免与生活和事业发生抵触。不妨等老了再考虑这个问题。

济群:人们在年轻时往往会有许多理想和追求,当他们将全部精力投入其中时,或许还意识不到信仰的意义。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对世俗生活的虚幻才会有深切体会。尤其是到“老来岁月增作减”的时候,名利地位也好,家庭事业也好,与即将到来的死亡相比,似乎都显得不再重要。所以,人们在晚年更需要信仰的支撑,这也是信徒中老年人居多的主要原因。也因此有人认为,信仰只是老来的安慰,年轻时关注信仰还为时过早。

就佛教来说,既有出世的层面,也有入世的层面,绝非消极避世。它所关注的不仅是生死大事,也包括对现实人生的改善。佛陀在《善生经》中,就对世人如何处理家庭关系、如何看待财富等问题作了非常具体的开示。如果我们年轻时就依教奉行,会少走很多弯路。反之,若一生为欲望奔忙操劳,且不论结果如何,难免沾染许多不良习气,老来想要改变也往往力不从心。同时,对信仰的实践也需在年富力强时进行。历代祖师大德多是在年轻时便开始修道,佛陀更是在三十五岁便已觉悟。同样是接受教育,在年轻时开始更好,还是到晚年开始更好呢?

正信、迷信与邪信

闻道:说到信仰,人们往往会联想到迷信。究竟什么是迷信呢?

济群:迷为昏乱、分辨不清;信为相信、顺从,而迷信就是盲目的相信和崇拜。换句话说,凡不能把人导向觉悟、智慧和真理的信仰,皆可称为迷信。

从所信的对象来看,如果对象本身尚处于迷妄状态,那么建立其上的信自然也是迷妄的。通常,我们总觉得宗教信仰中才存在迷信现象。事实上,我们在生活中也常常陷于迷信而不自知。如贪财的人为财迷,贪色的人为色迷,爱看戏的人为戏迷,爱看球的人为球迷,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也有些人迷信数字,如广东人喜欢“八”,西方人忌讳“十三”和“星期五”。还有些人迷信名字,以为改一个吉利的名字就能为自己带来好运。这些也都是想当然的迷妄行为。

从我们自身来看,如果极端执迷于某事,也会引发迷信行为。如算命、看相之类,本可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并非纯属无稽之谈。因为命运的确有一定规律可循,这也就是佛法所说的“如是因感如是果”。但是,缘起的生命现象甚深难知,其中还包含诸多可以改造的不确定因素。如果我们过分相信算命、看相,以为命运一定是如此这般,那又大错特错了。

觉照:还有许多人将宗教等同于迷信,那么,如何认识宗教呢?

济群:将宗教等同于迷信的观点,反映了人们对宗教的无知。宗教并非人们想像的、源于人类对世界的无知或某种偶然因素,因而到一定时期就会完成其历史使命。纵观人类历史,从原始社会到今天的信息时代,宗教早已渗透在每个民族的文化中,渗透在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人类文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虽然其中有多神、二神、一神、无神的演变,有低级和高级的不同,但宗教始终是精神生活的核心。

不可否认,某些宗教行为中的确搀杂了迷信色彩。所以说,我们必须了解正信、杂信、迷信乃至邪信之间的区别。

闻道:怎样看待“提倡科学、破除迷信”的说法呢?

济群:提倡科学能否破除迷信呢?事实上,在科学盛行的地区,在具有相当科学知识的人身上,迷信现象依然存在。因为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科学能告诉我们关于外在世界的知识,但却无法帮助我们认识自身的生命,认识内在的精神世界。

我们高举着“科学”的旗帜,但我们真正认识科学吗?真正了解科学的精神吗?我们把科学等同于真理,但科学尚处于不断的发展中;我们崇尚科学的力量,但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它所能产生的作用,取决于它的掌握者和使用者。

唯有真理、唯有正信才是破迷开悟的最佳武器。这又涉及到两个问题:首先,我们破除的是不是迷信?其次,我们用以破除它的武器是不是真理?否则的话,我们很可能是以一种迷信去破除另一种迷信,甚至是以迷信去障碍对真理的认识。

闻道:那么,佛教信仰中是否存在迷信的现象呢?佛教又是如何破除迷信的呢?

济群:佛教信仰中的确也存在着迷信现象。在许多名山宝刹,每天有成千上万的善男信女在烧香磕头,其中大多带有迷信色彩。因为在他们的心目中,佛菩萨就是人类的保护神,求求拜拜就能获得护佑。

佛教认为,迷是由于众生的无明所致。除了觉悟的圣者,又有哪个凡夫不迷呢?只是迷得深或浅罢了。正因为缺乏智慧,才使我们始终深陷于执著中,使人生始终充满困惑。所以,佛法特别强调智慧的作用,通过闻思经教树立人生正见,通过如理思维寻找解脱之道。佛法所说的解脱包括心解脱和慧解脱,一方面使我们的心灵从烦恼中解脱出来,一方面使我们的认识从困惑中解脱出来。当我们从烦恼和困惑中解脱之后,就不会再被迷情所转。

闻道:法轮功的取缔,使某些人对宗教也心存畏惧。那么,邪教与宗教是否有着内在的联系,它们的区别又是什么?

济群:什么是邪教呢?一般而言,其教主多是因极度狂妄而自视为救世主,也有出于个人私欲而创教。在手段上,他们或是以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欺骗大众;或是以一些特异功能招徕信徒;乃至以危言扰乱视听,如宣扬世界末日即将到来等等,使人们因恐惧而依附其门下。总之,他们的所作所为决不是慈悲济世。

我们应当认识到,邪教和宗教的确有着某种联系。因为邪教往往会依附于某种传统宗教。比如法轮功盗用佛教名相,而西方许多邪教则依附基督教、天主教。邪教所宣传的世界末日、上升天堂,以及教主对自己的神化,其内容往往来自于传统宗教,以增加其邪说的可信度。当然,他们会将剽窃的内容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再加工。即使邪教中经常出现的劝人行善,也都是变了味的,只是蛊惑人心的伎俩。所以说,邪教是长在宗教身上的一颗毒瘤。

觉照:信仰邪教会带来什么危害呢?

济群:这个问题,可能通过一些事实更容易说明。在“世界邪教大观”的网页上,转载了《环球时报》这样一段内容:

1978年11月18日,美国邪教组织“人民圣殿教”914名教徒在圭亚那集体服毒自杀,前往谈判并劝说的美国众议院议员赖恩及其随行人员也一同被杀。

1993年4月19日,“大卫教派”在美国得克萨斯州韦科市以东的卡梅尔庄园被联邦调查局出动的军警包围51天。庄园被攻陷后,庄园内的80多名邪教成员与教主大卫·考雷什一起集体自焚,葬身火海。

1994年和1995年,邪教组织“太阳圣殿教”先后在瑞士、加拿大、法国制造了多起集体自杀事件。

1995年3月20日,“奥姆真理教”在东京地铁制造了震惊世界的“沙林”毒气事件,导致12人死亡,5500人受伤。

1997年3月26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地亚哥的一个邪教组织“天堂之门”教派,包括教主在内的39人集体自杀。

2000年3月17日,乌干达邪教组织“恢复上帝十诫运动”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教徒集体自焚事件,530多名教徒在乌干达西南部的卡农古教堂里被集体烧死。随后,警方又发现多处被害教徒的坟墓,被害教徒总数达上千人。

闻道:如何才能避免邪信呢?

济群:当我们接触一种宗教时,不要一味盲从,而要认真地观察和思考:其教主是否具有大慈大悲的济世情怀,具有值得仰赖的高尚道德;其教义是否符合真理,是否能使我们的人格得到升华并最终走向解脱。当我们选择一种宗教时,更不要有急功近利的想法,否则很容易因此误入歧途,因为邪教往往就是利用人性的弱点来吸引信徒并对其进行控制。当我们确定自己的信仰时,还要看它是否经过了时间的考验。事实证明,传统的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无论对社会还是人类自身都是有益的。

信仰与理性、科学

觉照: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些信徒虽然不了解多少教理,却非常虔诚;而一些信徒虽然掌握了很多教理,反而没有那么虔诚。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济群:信仰和人们的精神需求有关。如果内心对宗教有强烈需求,具备了足够的虔诚,自然容易身体力行地实践。一旦由实践得到切身的宗教体验,这种信仰就会比较坚固。但佛教信仰还应以理性为基础,如果缺乏这一基础,又缺乏宗教实证,即使初发心非常猛利,也很难一如既往地保持当初的虔诚。

至于掌握教理后能否得益,关键是看学佛的发心。如果仅仅将佛学当作学术来研究,不和自己的人生发生关系,不将佛法切实运用到生活,是得不到佛法真实受益的。即使教理研究得再好,也难以生起虔诚的信心。

云海:有些人认为信仰必须建立在“理性”基础上,有些人则认为必须首先做到“无条件的信”,应当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呢?

济群:说到宗教,必然涉及到信仰。基督教有“因信称义”、“信者得度”之说,显示了信的绝对作用,这就是典型的“无条件的信”。因为许多宗教经验是超越理性层面的,所以往往对理性进行排斥。

但佛教认为,人类之所以为万物之灵,正是因为具有理性思维的能力。那么,提倡理性的佛教又是如何看待信的作用呢?《大智度论》告诉我们:“佛法以信为能入,智为能度。”要进入佛法海洋,首先必须有信,但要从佛法中得到利益,则必须依靠智慧(理性)。佛法修学包括“信、解、行、证”四个次第,也是以“信”作为进入佛门的第一步,再辅以“解”和“行”,最后才能达到“证”的目的。只有对佛法生起信仰,然后才会去认识和理解,才有能力去行持和实践。反过来,对佛法有了深刻理解和切身实践之后,才能使信仰得到进一步深化。

关于信仰与理性之间的关系,印顺法师将其概括为:“佛法依正见而建立正信。”如果没有正见为基础,信仰很可能落入迷信乃至邪信中。佛教中还有一句话是:“有信无智(理性)长愚痴,有智(理性)无信增我慢。”辩证地指出了信仰与理性的关系。

佛法是非常重视理性的,当然这是指正确而健康的理性。佛法修行以八正道为纲领,其中又以正见和正思维为要,也就是说,正确的认识和思考是修学佛法的必要保障。有了理性的指导,才能引发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的修行。

云海:在网上经常看到佛教徒与自然科学工作者之间的交流。一些佛教徒常在言语之间将科学工作者归于“八难”中的“邪见众”,引起了科学工作者们的强烈反感,并多次指出许多攻击科学的佛教徒实际上不懂科学。

济群:科学研究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本身说不上“正见”或“邪见”,关键在于指导科学研究的“见”是否正确。教界人士对科学工作者的责难,主要是和唯物论的知见有关。就科学研究本身来说,如果不执著唯物论为基本出发点,而是本着求真的精神对未知世界进行客观探索,那么双方应该还是很有共同语言的。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来追求真理,也包括科学研究。如果一概加以否定,是坏人善根。即使对于知见不正的人,也应善意引导。

这一现象,还使我联想到另一种极端。长期以来,很多人都将科学等同于真理,而视宗教为迷信,试图以科学代替宗教。其实,这两种想法都是极为片面的。宗教和科学是两个不同的领域,解决人生中存在的不同问题。科学是帮助我们认识物质世界,改善生存环境;而宗教则是建立社会道德,解决生死归宿,两者无法相互取代。所以,牛顿、爱因斯坦等许多著名科学家也都有宗教信仰。

觉照:有了宗教信仰之后,还能客观地从事学术研究吗?

济群:许多研究宗教的学者都标榜自己没有信仰,也常听到一些学者说,虽然我不反对学生有宗教信仰,但我不希望他们在研究中介入信仰成分。这似乎都在表明,一旦拥有信仰,就会使学术研究失去客观性。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观点,应该和历史上某些宗教对理性的压制有关。

但佛教信仰和理性并不冲突。从佛法的角度来看,理性正是人类通达真理、成就解脱的基础。但我们也要认识到,理性往往是以个人的经验、知识及好恶为基础,这就使它很难摆脱自身的局限。所以,学术界在很多问题上都莫衷一是,“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

我认为,从事佛教的学术研究,只有以信仰为基础,才能更客观地认识佛教。如果不真正走入佛教,怎么可能透彻地认识佛教呢?长期以来,人们总是在某种思想观念的指导下研究佛教,可想而知其客观程度将会如何。何况,能够通过书本和知识传达的佛教内涵很有限,如果没有修证体验,几乎不可能如实、客观、深入地了解佛教。

《瑜伽师地论》曾说到四种真实:世间极成真实、道理极成真实、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学术研究只能达到道理真实的层面,而圣贤们成就的是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这是没有宗教实践的人永远无法抵达的境界。

云海:一般的宗教和科学一样,都是带有某些既不能被证实也不能被证伪的形而上学基本假设的,如果带着某个基本假设来解释另一个基本假设,两个基本假设之间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就很大。这是科学研究的大忌!而佛教本来就不带这种预设的形而上学假设,其基本的原则就是“如实知见”,因此信仰佛教是不会对科学研究产生障碍的。

宗教与社会进步

云海:有些学者认为,非竞争性的佛教信仰是中华民族近500年间不能自立于世界前列的根本原因。而其他佛教国家,如缅、泰、老、柬及斯里兰卡等皆属于不发达国家,中南半岛文明发祥地的柬埔寨更是如此。现代社会是强者生存、崇尚竞争的社会。要完成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就要将佛教等“东郭先生”式的“软骨头”思想从中华民族的主体思想中清除出去。

愿斋: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中华民族的主体思想基本由儒释道三家构成,在历史上曾为中华民族的数度辉煌立下汗马功劳,如果说在过去的时代尚能如此,那么在高度文明的今天,也应当能进一步发挥作用。事实证明,受这种思想影响的不少亚洲国家和地区,如日本、韩国、新加坡、港台等地,还有千百万海外华人,都为世界创造了繁荣。中国近代以来的衰弱,或许正和蔑视本民族优秀文化,盲目学习西方,提倡连西方都不以为然的“达尔文主义”有关。有人接受进化论之后,就以此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进化论对于动物界是适用的,但对于人类来说,近现代社会发生的腥风血雨,便和“社会达尔文主义”的泛滥不无关系。在文明的今天,究竟是提倡佛教的非暴力精神,还是主张弱肉强食的无情竞争更符合人们的愿望呢?

济群:佛教对社会的影响不可能是全部的,所以将国家兴衰简单归罪于佛教是片面的。就中国来说,佛教虽然与传统文化水乳交融,但真正治国还是依儒家的思想。此外,也不能以经济发达作为衡量社会健康发展的唯一标准。

如果说佛教的消极在于强调了非暴力,难道现代社会还需要暴力吗?这个世界已经有了太多的争斗,人类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结果又如何呢?当我们斗到精疲力竭之际,又靠什么来抚慰自己的心灵?

从经济发展来看,西方国家固然更强大,但社会问题并没有因此消除。所以说,一个健康的社会,应该是经济和文化平衡发展的社会,是具有良好道德风尚的社会。至于佛教对于当今社会的作用,取决于佛教的思想能为我们提供什么样的帮助。如果佛教能为我们提供智慧食粮,为世界带来和平安定,那正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

闻道:问题是,现在的世界和平就是靠武力来维持的。为什么中国在过去几百年一直遭受侵略?就是因为我们经济落后,正所谓“落后就要挨打”。

济群:目前,人类拥有的核武器足以把地球毁灭几十次,通过发展核武器来互相制衡,是制止战争爆发的唯一可行方法吗?我们怎样才能保证这些核武器会得到安全的保存?事实上,世界多一件武器,就多一个不安定因素,多一个引发战争的导火索。所以说,再先进的武器也只能使世界变得更加危机四伏,而不是和平安定。美国的“9·11”事件就足以使我们警醒。他们的经济可谓发达,武器可谓精良,仍然无法避免这样的灾难。正如一行禅师所说,世界和平是始于人类内心的和平。

闻道:佛法中所说的“不”、“空”、“无”,是否会使我们脱离现实社会呢?如果所有人都接受这样的观念,是否会导致社会停滞不前呢?

济群:现代人喜欢谈进步和发展,在我们的想像中,进步和发展总是比落后要好。而我们所谈的进步和发展,又往往局限于经济和科技。在这样的浪潮中,纯朴的民风、传统的美德、悠闲的心境都在渐渐失去。以失去这些为代价的发展,是否值得呢?因为人类的幸福,更在于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身体。

而佛经中所说的“不”、“空”、“无”,并非我们理解的一无所有。佛教所说的“空”,是要否定我们错误的认识和执著,因为这正是我们的烦恼之源。倘能认识到存在的一切都是缘起、无自性空,一切都是因缘的假相,那么生活中的任何变化都无法伤害我们,我们才能更从容地面对人生。

觉照:健全的法律和良好的社会制度能取代宗教吗?

济群:西方人文主义的兴起,就是对中世纪神权统治的否定,认为通过良好的社会制度就可解决一切问题。通过几百年的努力,虽然社会制度已日趋完善,但各种问题还是层出不穷。因为健全的法律只能制裁犯罪,却不能消除犯罪;良好的制度只能减少导致犯罪的因素,却不能消除实施犯罪的动机。可见,社会问题归根到底还是个人的问题。如果我们的内心无法获得宁静,如果我们的行为失去道德准则,社会又怎能出现安定的局面?

信仰的现象分析

愿斋:前面说过,烧香礼佛的现象往往带有迷信色彩。那么,这些行为能否将我们导向真正的宗教信仰呢?

济群:信仰是寻找一种终生的依赖,这种依赖将贯穿我们整个人生。所以,当我们确定自己的信仰时,往往需要举行某种仪式。如基督教的洗礼,佛教的皈依。凡没有经历这一过程的,不能算作真正的基督徒或佛教徒。

就佛教来说,皈依的关键在于宣称三皈的时刻,即“尽形寿皈依佛、尽形寿皈依法、尽形寿皈依僧”。这是我们选择佛教作为信仰后宣告的誓言,直接关系到我们能否获得教徒的资格。当然,成为合格的佛弟子还须遵行相应的戒律,如佛教的五戒等等。这才是区别佛教徒与非佛教徒的标准。

至于那些不曾皈依受戒而只知烧香礼佛的人,或是出于朦胧的宗教需求;或是停留在民间信仰阶段,对寺院、道观、神庙都一视同仁地顶礼膜拜;或是纯粹的功利行为,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来投机。严格地说,都不属于宗教信仰的范畴。当然,若以虔诚心礼佛,也能因此获得内心安宁,并种下善根和福德。而在亲近三宝的过程中,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正信的佛教。

觉照:有些人是因为事业或感情受到挫折才转向宗教寻求安慰,应该如何看待这种信仰的动机呢?

济群:每个人都有自己寻找信仰的契机,但这只是出发点,关键是在此基础上引发正确的信仰。从佛教的角度来说,如果只是因为遭遇挫折而寻求心灵安慰或精神寄托,并不是佛教所提倡的发心,很难引发健康的信仰,对我们探索真理也不会有切实的帮助。

不可否认,苦难和挫折也是引发信仰的因素。因为人生有种种苦难,我们才会生起离苦得乐的愿望。生命是脆弱的,佛陀当年也正是有感于世间生老病死的痛苦才发心求道。所以,信仰并非逃避现实的手段,而是改善人生、探索真理的动力。

愿斋:一个人是否可以拥有多种宗教信仰呢?

济群:这通常是因为信得不深。如果信得很深,自然不会这么杂。许多宗教都有强烈的排他性,佛教虽然比较包容,但也要求专一。比方说,即使我们同时拥有几处房子,但睡觉也只能在一个地方,如果整夜在各处游走,势必无法安眠。信仰是为了寻找归宿,而真正的归宿应该是唯一的。

觉照:有些人觉得佛教信徒中,文化层次还是偏低。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愿斋:我们所接受的教育对宗教始终持批判态度,这使很多知识分子视佛教为迷信,自然也就很难信佛。相对而言,没有多少文化的人不易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但西方的佛教徒往往文化层次较高,说明这种现象只是地区问题,而不是佛教本身的问题。

云海:五·四运动前,儒家是中国的主流文化,它对佛教也是排斥的,所以受过教育的人对佛教普遍有抵触情绪;而没有受过教育的人,这种抵触情绪就小得多。久而久之,就使人们误以为佛教只是“低”层次的人所信。

东南亚泰、缅等佛教国家,佛教传入几乎与文明进程同步,因此以佛教为基础的人天乘善法自然成了这些民族的主流知见。缅、泰等国几乎全民信佛,不管文化水平高低,对佛教的信仰都被当作光荣的事。藏地的情况与此相似,甚至历史上的文化精英也多为僧人。但是在汉文化圈子中就不同,因为汉文明本身的知见是和佛教相抵触的。

济群:佛教信徒的文化层次偏低,只是特定时期的特殊现象,是人们对佛教的隔阂与无知所造成。在古今中外的社会精英中,信仰佛教者比比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佛教具有博大的哲理体系和严密的思辨逻辑,假如没有精深的学养,也很难步入佛教思想的殿堂。

觉照:从现状来看,佛教徒中女性占了相当比例,这一现象又说明了什么?

云海:女性富有慈心和同情心,在逆境中的忍耐力较强,于佛法也容易生信。但由于受“三纲五常”等封建专制流毒的影响,传统模式的中华女性在心智方面存在很多缺陷:如拒绝理性思维、依赖性强、意志薄弱等等。这对有志于修学解脱道的女性来说都必须引起重视,否则就会出现“能信而不能行”、“信而无解”或迷信等令人遗憾的结果。佛教光有信仰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依教奉行。

济群:从总体上看,学佛的女性的确比男性多。因为女性感情细腻,比较容易感受人生痛苦。此外,女性更需要寻找依赖,而男性则相对独立,容易自以为是。再有一个原因是,男性事业心强,当他沉溺于事业时,根本无暇考虑人生问题。相对来说,女性有更多时间和机会去接触佛教。

愿斋:常听人说:“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三年,佛在西天。”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信仰淡化的现象?作为一个佛教徒,应该如何坚定自己的信仰?

觉照:当今社会对人的诱惑实在太大了,如果一个学佛的人没有法喜,得不到佛法的真实利益,信仰必然要受到冲击。其次,发心不正、动机不纯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佛教最终是要解决苦的问题,但我们对苦的认识往往很肤浅。仅仅通过书本认识苦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在现实人生中亲身感受并体验自己和他人的痛苦。苦难能呼唤人的信仰,增强人的道心。

济群:佛教信仰应以出离心和菩提心为基础,这也是我们坚守信仰的重要保证。很多人虽然信仰佛教,但从未生起过出离心和菩提心,或者在初发心之后逐渐将它们忘失了。原因在哪里呢?心的活动需要因缘去滋润。过去的修道人非常重视无常观和不净观的修习,就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出离心。如果我们平时深陷于世俗环境和欲望需求中,久而久之,心就会进入世俗的轨道。同样,菩提心也要通过不断的观想和实践来深化。而汉传佛教在这两方面都做得很不够。

信仰还要建立在对佛法义理的认识之上。很多人之所以会信仰淡化,关键在于他们的信仰本身比较盲目,对佛法缺乏足够的认识。换句话说,信仰并未在他们的思维中扎下根来。如何使我们的信仰得到巩固?或者是通过理性认识,或者是通过实践证得,或者通过感应道交。如果既没有胜解,也没有实证,又没有感应,信仰自然就会逐渐空洞,最后淡化或退失也就不奇怪了。即使表面没有放弃信仰,也会落入“习惯性的麻木”,甚至逐渐转向对世俗名利的追求。

上一篇:自信的力量作文下一篇:《转告》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