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宗教与政治的关系

2024-07-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宗教与政治的关系(精选9篇)

关于宗教与政治的关系 篇1

第四课 我国的民族和宗教

第一节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第一框 我国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的伟大祖国

1、民族及其今本特征p103 民族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民族的特征: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共同的心理素质

2、我国民族的概况p105 民族的分布特点:以汉族为主体,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分布特点。

主要表现在:以汉族集中地区杂居着许多少数民族: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也多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交错杂居。

2、各民族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p106 祖国统一大业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完成的

祖国的辽阔疆域和多种经济是各族人民共同开拓的 祖国灿烂的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各族人民奋勇抵御殖民主义侵略,共同保卫了祖国的边疆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各族人民共同创立的

3、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p110 我国民族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已经由压迫与被压迫、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转变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关系

4、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p111 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民族平等:

含义:是指各民族具有同等的地位,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力,履行相同的义务。

依据:民族无优劣之分,都为人类历史发展做出过贡献 地位: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在民族问题上的基本观点 表现:①各民族政治权利、社会地位上实现了平等

②各民族在发展经济文化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力。

③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平等权利,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 民族团结:

含义: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的和睦、有好和互助、联合的关系。因。

意义:民族团结是增强国家综合国力的需要;是我国统一、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要求;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也是各民族的共同愿望。

妨碍因素:国际敌对实力的影响和跳动,国内极少数民族分裂分子的破坏活动,一部分干部或者群众存在着一些民族偏见,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注意的影响。各民族共同繁荣

含义:是指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等都得到发展,民族素质得到提高。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

实现途径:首先要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同时需要民族地区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利用民族地区的优势;还需要发达地区的人力、财力、技术等方面加以支援,达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三原则的相互关系: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三原则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民族平 1

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没有民族平等就没有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没有民族平等和团结,就不会实现共同繁荣,各民族共同繁荣又是民族平等和团结的保障

第二框 民族区域自治

1、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p117 地位:基本的民族政策,基本政治制度

含义: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是少数民族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内部事务。民族自治机关指的是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代表和人民政府 自治地方包括: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包括自治旗)

2、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国情 ①自秦汉以来我国就是统一的国家 ②我国民族状况有自己的特点

③我国各民族在长期的斗争中形成了政治认同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①有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

②有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具体特点结合起来。③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

④有助于把各民族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第二节 我国的宗教政策 第一框 我国的宗教概况

宗教的含义: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对人们现实生活的虚幻的反映,是一种唯心主义世界观。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

宗教的社会作用:宗教是剥削阶级用以维护阶级统治的工具;宗教充当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侵略扩张的工具;宗教对认识和改造自然有着阻碍作用;宗教对科学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对社会发展产生进步影响;对文化艺术的发展起过积极作用;宗教中的一些教义、教规】宗教道德在一定程度调和人际关系。

我国存在多种宗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合称五大宗教。我国宗教状况的变化:宗教已经成为教徒独立自主自办的事业,宗教组织已经成为联系各信教群众的爱国组织,广大信教群众是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的,我国信教群众和不信教群众在根本上是一致的。第二框 我国的宗教政策 全面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

①尊重和保障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长期的基本政策(信仰的自由和不信仰的自由)②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 ③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④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的必要性 ① 符合宗教自身规律 ② 有利于民族团结和统一 ③ 有利于团结信教群众

第三框 科学的世界观反对各种迷信活动

1、反对封建迷信活动

正常的宗教活动要和封建迷信群分开来,迷信泛指对人和事务的盲目信仰和崇拜。

2、反对邪教,抵制邪教活动

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必须反对邪教,坚决打击邪教组织,邪教是当今人类的一大公害。邪教的 2

本质、特点、危害。

5、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做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第五课 国际社会和我国对外的政策

1、当代国际社会概况

国际社会的成员分类:主权国家,目前国际社会中有190多个主权国家,这是国际社会的基本成员;国际组织,国际组织是主权国家或者社会团体在某种共同利益的基础上结合成的集合体。

2、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p142 国际关系的含义:家之前、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家国家之间的关系。

内容:政治关系、文化关系、军事关系

形式:共处与竞争,合作与冲突、屈服与对抗、和平和战争等。其中竞争、合作、冲突是最基本形式 影响因素: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缘等

3、主权国家及其权利p142 地位:主权国家是国际社会的最基本的成员,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参加者 构成要素: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

基本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

基本义务:国家在享有基本权利的同时,应该履行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外交,和平解决国家争端等国际义务。

4、国际法的作用p143 含义:主要是调整国家之间关系的有约束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称。海洋法、空间法、外交关系法、战争法

指定方式:国际法不是由单一国家指定的,而是各国在相互交往中通过协议方式指定的。法律效力:国际法对国家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他对于国家关系的正常发展有重要作用 国际法的作用:①确立辨别国际问题是非曲直的标准和法律依据②规定国际社会的基本行为准则③在国际交往中建立各种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分类:政治性、专业性;世界性、区域性;政府间和非政府间的

政治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专业性的国际组织: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国际学生联合会 世界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区域性的国际组织:欧盟,东南亚国家联盟。

政府间的国际组织:联合国、是由输出国组织;非政府的国际组织:国际红十字会与红新月联合会 国际组织的作用:纽带

5、联合国的创立和发展P146 性质:联合国是世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人民反对德、意、日法西斯斗争取得胜利的产物。

6、联合国的原则和宗旨p147 宗旨: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家交流与发展 为实现上述宗旨,联合国遵循下列原则:(1)所有会员国主权平等的原则;(2)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

(3)以和平方法解决他们的国际争端;

(4)禁止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5)集体协作,确保非会员国遵循上述原则;(6)联合国组织不得干涉他国内政。

7、联合国的机构p148 联合国设立了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秘书处等六个主要机构。

联合国的作用:①联合国在维护世界和平、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和解决地区冲突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3

联合国在协调国际关系上,促进各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7、中国和联合国p150 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也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联合国于1971年10月25日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一切权利。我国一贯遵循联合国的宪章和原则,我国安理会坚持实事求是和伸张正义的原则。第二节 当今时代的主题

第一框 和平和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1、和平与发展问题

和平问题指的是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

世界维持总体和平局面的主要原因:①战乱之苦的人民渴望和平②核战的安全考虑③经济全球化后,世界各国相互依存度加深,国际上各种力量相互制约。

发展问题指的是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

和平与发展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和平是发展的前提条件,发展经济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

2、建立国际新秩序

和平与发展的只要障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什么是霸权主义?什么是强权政治 建立国际新秩序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 如何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内容:

①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 ②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进全球化发展

③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④ 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⑤ ⑤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3、当代的国际竞争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国际处于新旧格局交替之际,二战结束后旧的两极化消失,新的格局尚未形成,世界呈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

当代竞争的实质:当代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

3、我国的对外政策

外交政策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目标及所采取的方式和手段 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着我国的外交政策 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点 ①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

②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③ 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关于宗教与政治的关系 篇2

关键词:宗教,科学,理性,道德,关系

宗教是一种历史悠久且影响巨大的社会文化现象, 我们好像对它非常熟悉, 比如高耸的教堂, 香烟缭绕的寺庙, 流泪的祷告, 低沉的诵经声, 青藏高原漫长的跪拜之路。而在生活的另一面, 我们乘坐高速磁悬浮列车, 使用国际互联网, 看高清电视……科学真是触手可及, 我们不由得会想:宗教和科学有什么关系?它们之间是对立还是相互融合?能否和谐共处?

首先让我们看看人们对宗教下的定义。近代西方宗教学的奠基人麦克斯·缪勒认为, 所谓宗教就是对某种无限存在物的信仰。在爱德华·泰勒看来, 宗教发端于万物有灵的观念, 他认为宗教就是对精灵实体的信仰。英国宗教史学家詹姆斯·G·弗雷泽认为, 宗教是对超人力量讨好并祈求和解的一种手段, 宗教指的是对被认为能够指导和控制自然与人生进程的超人力量的迎合或抚慰。宗教人类学家威廉·施米特认为, 所谓宗教, 从主观上看是对“超世 (即超自然界的) 而具有人格之力”的知觉, 从客观上看是对这种力量的崇拜。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和宗教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认为, 宗教是各个人在他孤单时候由于觉得他与任何种他认为神圣的对象保持关系所发生的感情、行为和经验。法国学院社会学的创始人埃米尔·杜尔凯姆一方面把宗教规定为一种与神圣事物相关联的信仰和行为的统一体系, 另一方面又认为, 宗教的基础是社会的需要, 故被宗教尊奉为神圣的事物, 本质上无非就是社会本身。日本宗教学家岸本英夫认为, 宗教就是一种使人们生活的最终目的明了化、相信人的问题能得到最终解决, 并以这种运动为中心的文化现象。英国当代著名宗教学者麦奎利认为, 宗教中最根本的东西就是人与神的交际和感通, 他认为宗教是存在本身 (神或上帝) 对人的触及, 以及人对这种触及的反应。上述的种种主张都没有得到学术界普遍的认可, 因为它们都缺乏适用于一切宗教的普遍有效性, 或者容易与其他的社会文化现象混同。[1] (P57) 对于宗教与人类社会思想文化的关系, 马克思作出了说明。他说:“宗教是这个世界的总理论, 是它的包罗万象的纲要。”[2] (第一卷:P1) 就是说, 人类社会的一切理论, 诸如思想观念、道德品质、美感情操、文化教育等, 都来源于宗教并受宗教的规范。马克思的这句话指出了宗教对人类思想文化所具有的规范作用, 并指明了人类的一切理论形态和思想文化都起源于宗教。虽然马克思也说过“宗教是人民的鸦片”, 但它是针对阶级斗争中宗教消磨了人民的斗志来说的, 是针对当时的社会形势提出来的, 并非指宗教的本质。对于“什么是宗教”, 恩格斯给出了下面的答案:“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 在这种反映中, 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2] (第三卷:P354)

“对于科学与宗教, 人们常倾向于把二者泾渭分明地划分两个世界, 科学属于事实世界, 解决对外在世界的认识问题;宗教属于意义世界, 解决主体自身的信仰问题。并且习惯地认为二者划界的根据就是‘理性’, 即科学是一种工具理性, 它解决客观性的认识问题, 但与意义世界无关;宗教直接面对终极的意义世界, 但由于同理性相对立, 因此成了非理性的或反理性的盲目信仰。从一个特定的历史角度来看, 这种认识可能是简洁清晰的甚至是深刻的”。[3] (P3) 但是我们看到, 理性不是一个凝固的抽象概念, 更不是隔断两个世界的天然屏障。科学与宗教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 科学不只是包含理性, 它还是一个价值体系;宗教并非完全与理性相对立, 它具有理性与非理性的双重因素, 又力图超出理性与非理性的限制。

近代以后, 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科学理性显示出无以匹敌的强大力量, 以致造成了人们对理性的误解, 从而认定理性就是科学技术, 而且科学技术不是别的理性, 就是工具理性, 在这样的理解中, 理性和科学的意义都被狭隘化了。

与科学的理性不同, 人在生存保障、物质福利之外, 还要追求人际协调、文化享受、人性完善和精神自由等等。道德生活、审美体验、宗教信仰等都属于生活领域。宗教追求真善美, 科学也追求真善美, 二者在这一点上有高度的契合性。

至于科学对真理的追求如同对于善和美的追求一样, 是人类的本性。如居里夫人、爱因斯坦, 他们在科学领域作出了巨大贡献, 这是众所周知的。而他们在道德品质方面, 比单纯的才智成就还要突出。以爱因斯坦为例:他一方面以为人类谋福利为己任, 另一方面认为自己所具有的“宇宙宗教感情”是激励他潜心于科学研究活动的无穷的毅力和耐心的源泉, 是推动他总想以最适当的方式画出一幅简易的和易领悟的世界图像, 并试图用他来代替经验的世界的根本动力。爱因斯坦注重思想的自由创造、关注科学的原创性, 提出超越个人自我, 追求对全人类终极关怀的宇宙宗教情怀, 并将这种宇宙宗教情怀融入他的科学信念之中, 就这样产生了他的广义相对论。他说:“我信仰斯宾诺莎那个在存在事物的有秩序的和谐中显示出来的上帝, 而不信仰那个同人类的命运和行为有牵累的上帝。”[4] (第一卷P221) 并认为“上帝是不掷骰子的。”[4] (第一卷P224) 这两句话集中体现了爱因斯坦的“上帝观”。“科学没有宗教就像瘸子, 宗教没有科学就像瞎子”。[4] (第三卷P182-183) 科学并不能断定一切, 它需要宗教感情的辅助才能完善;宗教自身需要理性的指引才能有正确的方向, 宗教情感需要科学理性的批判和升华。

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学教授菲利浦·法雷瑟 (Philip Farese) 在致《自然》杂志的信中这样说:“作为一个基督徒和一个科学家, 我不止一次地发现:追求知识的一种方法可以作为另一种方法的补充。我认识上所有的矛盾、冲突, 都由与我这一方面或另一方面的揭示而得到了解决。因此, 我的科学研究支持了我的信仰, 而我的宗教理念则扩大了我对科学的追求。一个人如果相信客观真理并应用理性的思维方法, 就不会感觉到追求真理的另一种方法会构成威胁。最坏的情况是彼此互不干涉, 而最好的情况则是通过相互尊重的对话, 共同学到更多的真理, 而不是各行其是。当然, 只有双方都真诚地要求理解对方, 对话才能彼此得益。”[5]贺麟先生认为那些献身科学事业的科学家“其生活正与修道士一样的纯洁高尚, 其追求真理、不计利害、勇往直前的精神, 正如基督徒之追求上帝, 因此才可发现真正崇高的真理, 这里面正是一种基督徒精神的表现。且科学家一面固然追求理智的真理, 一面在感情上亦需求宗教的安慰, 两者可并行不悖, 并无不兼容之处。尤其有许多西洋伟大的科学家, 他们常认为他们之所以从事科学研究, 其目的并不是实用的、功利的, 而以知天或认识上帝为其目的。其超功利的宗教襟怀, 大值得敬佩。”[6]这样看来, 崇高的信念和纯洁的宗教信仰不但不妨碍科学理性的发展, 反而是促进科学发展的巨大力量, 不能简单地认为理性的客观性只能使科学与信仰相对立。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信仰和迷信不同, 迷信带有自私利己的感情, 而信仰是不计较个人得失的, 信仰较之于迷信具有理性和大美的特点。

早期的科学与自然神学一致。而宗教在现在的高科技社会盛行, 它与科学的关系是:它们既有相互背离、彼此排斥的一面, 又有相互依存、彼此促进的一面。科学与宗教有各自不同的研究对象, 它们运用的思维方式、方法, 以及所要解决的问题是不同的。科学解答的是人类认知问题, 以理性方式为武器阐释着自然, 而现代宗教解决的是人类的价值问题, 它以非理性的方式, 帮助个人树立起人生观和价值观。“宗教与科学在现代社会中存在着功能互补型关系, 相互依存。科学面对环境污染、资源破坏、能源浪费、人口爆炸、核战争及社会伦理道德沦丧等问题却陷入了困境。现代人觉悟到科学只能提供事实和知识, 解决人类认识中为什么的问题, 但不能解决应当怎样的问题, 即价值问题, 要解决人生价值、理想问题, 只能依靠道德的力量”。[7]而宗教对道德的要求是相当高的, 所以宗教可以矫正和匡正科学发展的偏颇。

本着“和而不同, 求同存异”精神, 人们对宗教本质的认识越来越深刻。科学可以不断地高度发展, 而宗教也会以文化、民俗的形式继续存在, 直至最终消亡, 这是一个绝对真理, 只不过宗教观念的淡化、消亡需要一个漫长、艰苦、曲折的过程。在人类的道德信仰体系还没有完全独立于宗教之外时, 宗教仍然是人类建立道德信仰体系和伦理价值观念的源泉, 仍然是科学工具理性所不能取代的特殊的人类文化资源, 仍然对科学的发展起到纠偏和匡正的作用, 也是科学界认识未知世界的动力和灵感源泉。所以, 在现阶段, 我们一方面要积极发展科学, 宣传科学理性, 另一方面要正确引导宗教发展, 利用宗教思想文化资源和信众的力量, 促进宗教与社会发展相协调、相适应, 利用宗教中积极的伦理价值观来构建现代社会的伦理道德体系, 吸收其合理的成分, 发展和建设现代人类道德伦理价值体系, 促进人类社会文明健康、理性和可持续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为发挥宗教的积极因素、抑制宗教的消极因素创造了有利条件。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制订正确的政策和措施, 引导和推动宗教界有效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发挥宗教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方面的积极作用。我们党也正是这样做的, 因为宗教与科学的关系比较复杂, 所以我们在处理有关问题的时候, 一定要慎重, 要科学, 更要有理性。

参考文献

[1]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 (上册)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2]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一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3]王志捷.理性:在科学与宗教之间[J].贵州社会科学, 2005, (11) .

[4]爱因斯坦著.许良英, 范岱年译.爱因斯坦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6.

[5]菲利浦·法雷瑟.致《自然》杂志的信[J].自然, 2005, 6.30.

[6]贺麟.认识西洋文化的新努力[A].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8.

浅析美国宗教与政治的完美结合 篇3

浅析美国宗教与政治的完美结合

文章以艾森豪威尔和尼克松两位总统为例分析了美国历史上宗教与政治的关系,指出了宗教界人物怎样参政、美国政府又是如何利用宗教为自己服务的`,并对美国宗教与政治的这种结合给予了评述.

作 者:李世友 LI Shi-you  作者单位:宿州师范专科学校,历史系,安徽,宿州,234000 刊 名:宿州师专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UZHOU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 18(2) 分类号:B911 关键词:美国   宗教   政治   结合  

关于宗教与政治的关系 篇4

欧洲近代理性的发展--兼谈宗教与科学的关系

欧洲中世纪是信仰的时代.经院哲学家们把理性看作认识上帝的手段,从而使理性得到发展.这刺激了人们对新知识的.追求.同时对理性过分的狂热也成为科学进步的障碍.以至人们不得不对其进行批判.

作 者:李蓓  作者单位:武汉科技大学文法与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81 刊 名:科技创业月刊 英文刊名:PIONEERING WITH SCIENCE & TECHNOLOGY MONTHLY 年,卷(期):2004 “”(9) 分类号:B9 关键词:理性   信仰   宗教   科学  

关于宗教与科学的演化与进化 篇5

事实上,整个发展与渐进成长的理论是从牛顿才真正开始的,该理论如此年轻,对现代人来说很难想象。按照传统的观点,世界是在六天中被创造出来的,世界上现存的天体、现存的动物、植物以及在大洪水中绝迹的动物、植物,在被创造的那个时候就都是现在的样子。至于说把宇宙的发展作为一个法则,神学家们主张,应该象大多数基督徒所相信的那样,只是在人类堕落时种种灾难的一种结合的后果,社会文化论文《宗教与科学――演化与进化》。上帝告诉亚当和夏娃不要吃某些树上的果子,但是他们还是吃了。结果,上帝惩罚他们和他们的后裔都不能永生,而且即使是他们最遥远的后裔,除了按计划选定的以外,死后也都要在地狱遭受永久的惩罚,在谁会被选定避免惩罚的问题上,则存在很大分歧。从亚当的罪孽开始,所有动物便开始互相杀掠,荆棘丛生,四季更替,大地临祸而不再为人类提供丰盛的品物,人们必须付出艰苦的劳动才能养活自己。一时间人类曾变得如此邪恶,以致上帝必须以大洪水淹死除了诺亚、他的三个儿子以及他们的妻子之外所有的人类。后来人类并没有从此变好,但是主还是许诺不会再来一次盖世洪水,而是限制于时而制造些火山爆发或者地震以示惩罚。

应当知道,所有这一切都是被当作实际发生的史实来对待的,它们或者直接源于圣经,或者从其中的文字导出。创世的具体日期可以从《创世纪》中的家谱中推导出来,它记载着每一个世系的族长在多大年龄时生了长子。由于某些模棱两可情况的存在,以及七十三人译本与西伯莱语版本文字的不同,对具体时间还存在某些分歧,但是基督教世界广泛承认的日期是公元前40,它由剑桥大学的副校长乌舍(Usher)大主教莱特福特(Lightfoot)确定,虽然莱特福特认为如果更细心的对《创世纪》进行研究可能会得到更精确的结果。按照他的说法,人类是在十月二十三日上午九点被创造的。但是这一点从来没有成为一成不变的信仰,你可以相信亚当和夏娃是在十月十六日或者十月三十日诞生的,只要你能从《创世纪》找到根据,就不会有泄渎圣灵之嫌。那一天是星期五则是毫无疑问的,因为上帝在星期六休息。

科学被指望着要接受这种创世历史的限制,而那些认为这个可见的世界只有60实过于短暂的人则受到强烈的攻击。虽然不能再把他们处以火刑或投进监狱,但是神学家还是千方百计对他们的生活制造不幸,想方设法阻止他们的理论的传播。

牛顿的研究成果虽然使哥白尼理论获得认同,但是它却丝毫没有动摇宗教的正统观点。牛顿自己就是一个具有很深宗教情结的人,他相信圣经文字可以启发灵感。他所理解的世界并不是一个由发展而来的世界,虽然他的讲义上并没有那样写,但是他认为非常可能世界的每一部分都是同时被创造的。他认为是上帝的手最初推动了行星,使它们有一个足够的切线速度才不至于落向太阳,只有在那之后所发生的一切才服从引力定律。虽然在他写给班特莱(Bently)的私人信件中,也曾设想太阳系可能是从一个接近均匀分布的原始物质形成的,但是他公开和正式的观点,似乎更倾向于太阳和行星一开始就被创造得象现在我们所知道的样子,并不存在一个宇宙进化过程。

从牛顿那里,在十八世纪产生了一种独特的信仰:即上帝是规律的制造者,他首先创造了世界,然后又制定了所有事物必须遵从的规律,而以后的发展上帝就不再干预了。正统的观点是,在总的规律下也容许有例外,

浅谈神话与宗教的关系 篇6

一、神话是宗教的原始表现形式

在现代社会,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们对于神话及神灵的崇拜有所减弱。如果我们把目光投向远古时代, 我们将进入一个异彩纷呈的神话世界。“神话一词源于古希腊语种的‘mythos’, 意思是关于神祗与英雄的传说故事。”原始人类根据自身的外形特点、生产力的水平及对自然现象的理解, 想象出了各种神的形象, 同时赋予这些神超人般的力量。他们希望这些拥有超人力量的神能够保佑他们不受外界自然的侵害, 帮助他们解决困难渡过难关。因此他们崇拜神、祭祀神, 通过一个个传奇的神话故事, 从神身上得到慰藉与力量。于是, 原始人类把神话中出现的神当作精神寄托的这种情感表达方式, 不知不觉地就成为了原始宗教的雏形。现代德国古典哲学家卡西尔在研究宗教与神话关系时提出过一种“神话-宗教研究”模式, 他说:“宗教在它的整个历史过程中始终不可分解地与神话的成分相联系, 并且渗透了神话的内容。另一方面, 神话甚至在其最原始最粗糙的形式中, 也包含了一些在某种意义上已经预示了较高较晚的宗教理想的主旨。神话从一开始就是潜在的宗教。”

古希腊神话是人类最为熟知的神话之一, 我们对于其中“普罗米修斯盗取天火创造人类、帮助人类创造文明的故事”都耳熟能详。如果我们对基督教的经典《圣经》有所了解, 就会发现, 普罗米修斯的神话与《圣经》中上帝创造世界的故事有很多相似之处。由此可见, 基督教的产生, 至少在理论经典著述方面, 从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有许多借鉴, 而这些被借鉴的神话传说所叙述的内容情节在某种程度上也预示了基督教这种宗教产生的必然并恰当地充当了原始宗教的表现形式之一。不仅仅基督教, 我国本土的道教无论是在教内经典的理论著述中还是在一些实际活动中, 都受到神话的巨大影响。道教属于我国的一种民间宗教, 其早期的代表人物葛洪在其著作《抱朴子》中, 曾列举出如女娲地出、大禹治水、精卫填海等神话来丰富其教义, 而且昆仑山和蓬莱仙境这些神话中常出现的神灵居住的地方也在其著作中多次出现, 这充分说明了神话在道教在发生发展中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道教在最开始的原始表现形式上, 神话占了大部分内容。由以上可得出, 对于一些神话的内容, 它既属于古代文学的一种创作, 同时也是宗教的一种表现形式。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说过:“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与征服自然力, 支配自然力, 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 随着这些自然力之实际上被支配, 神话也就消失了。”“依据马克思对于与神话的论述, 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观点来看, 可以说神话是宗教的土壤。”在神话中首先有了神的概念, 由于各式各样神的产生, 进而形成了一种对诸神的原始崇拜, 于是就产生了宗教。

二、神话的宗教性特征

神话的基本特征有很多。它是产生于原始时代的文化, 因此具有原始性;它是在人类集体生活劳作中创造的产物, 因此具有集体性;它产生的时代生产力低下, 人类对自然认识不足, 因此具有非理性, 等等。由于神话是讲述神灵故事的文化形式, 而宗教又是以神灵为崇拜信仰的, 因此宗教性也是神话的一个重要基本特征。

现代德国哲学家卡西尔在《神话思维》里曾说过:“早期的神话——宗教意识还没有在感觉存在的领域和纯粹意义的领域之间划定明确的界线。”卡西尔认为, 早期的神话在某种程度上与宗教是没有明显区别的, 它们之间并没有明确的区分界线。不仅卡西尔, 我国北京师范大学文学系教授潜明兹也在《神话学的历程》中说过:“神话作为原始社会意识形态的统一体, 其中包括原始宗教在内。至少, 在神话和原始宗教产生的初期, 它们并未分化, 而是统一体。”由此可以看出, 潜明兹教授也肯定神话与宗教在早期的同一性。

从内容上来看, 神话主要是讲述神灵鬼怪的形成、活动和情感的一种文学样式, 而这些有关于神灵鬼怪的描述, 全部都是原始宗教的组成部分。例如, 我国民间关于各种菩萨、佛等的神话传说均是我国传统宗教佛教的组成部分。因此, 以神话的内容来分析, 神话的宗教性极为明显。

从内在性质上来看, 神话具有很浓烈的神秘色彩。由于原始社会中的人类思维能力受生产力的限制, 水平极为低下, 还不能正确客观的认识一切事物。因此, 在原始人类的心理意识中, 许多事物都具有神秘性, 无法解释无法预知, 这种意识就通过神话的形式表达了出来。而其表达的内容正是一种宗教的信仰与崇拜, 于是可以得知, 神话充当了联系原始人类心理与宗教信仰的桥梁。

三、神话的宗教作用

人类所创造的所有文化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功能, 没有功能的文化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神话作为一种古老的人类文化现象, 自然也具有自己的功能。

如上文所论述的, 神话作为宗教的原始表现形式, 具有宗教性的特征, 其性质决定了其功能指向, 因此神话具有一定的宗教作用。在宗教发展史中, 神话一直是宗教仪式中的重要内容。“神话的作用就是创造神灵, 树立神灵的客观存在性和它的神圣性。”宗教通过神话来稳定自己信仰的绝对权威, 维护自己信仰的神圣性。“神话的重要作用, 在于证明氏族世代相传的宗教仪式和禁忌规范, 是永恒不变的神圣真理, 强化宗教仪式和禁忌规范的神秘性, 使氏族成员把它们作为日常行为准则, 自觉自愿地遵守。”由此, 可以看出神话对维护宗教信仰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同时, 神话对原始宗教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马林诺夫斯基在《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中指出:“神话在原始文化中有必不可少的功用, 那就是将信仰表现出来, 提高了而加以制定。”神话作为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原始宗教的内容, 并促进了原始宗教的发展与提高。

四、结语

综上所述, 神话作为众多原始宗教的土壤, 从产生伊始就是一种潜在的宗教形式。同时, 在内容和内在性质上都具有明显的宗教性特征。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 神话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宗教作用, 维护着宗教信仰的权威性与神圣性, 推动着宗教的发展。

摘要:神话作为原始先民精神活动的文化结晶, 它是人类各种文化的源头。在宗教的发生发展史中, 神话一直贯穿其中。宗教起源之初, 神话作为宗教的原始形式出现, 后一直呈现出宗教性的特征, 同时, 又具有一定的宗教作用。因而, 在人类所有的文化现象之中, 神话与宗教一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关键词:神话,宗教,联系

参考文献

[1]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5.112.

宗教对政治产生的影响 篇7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人类思维能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宗教作为意识形态,主要表现为人类对于超自然力量的敬畏和崇拜。人类在繁衍生息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受制于外在的自然环境。承认和强调超自然力量对于物质世界的作用,是诸多宗教的共同基础。

迄今为止人类对于外部世界认识的局限,无疑是宗教作为敬畏和崇拜超自然力量的意识形态而赖以存在的重要条件。宗教亦是历史现象,根源于人类社会的诸多矛盾,可谓“现实世界的反映”。

当人类步入文明社会,狭隘封闭的血缘群体不复存在,原始宗教随之让位于民族国家宗教和世界宗教。国家是文明的集中体现,而文明社会的历史基础是阶级的对抗。文明时代的宗教既是阶级对抗的产物,亦是阶级对抗的反映,文明时代的宗教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秩序和压迫民众的精神枷锁,是“人民的鸦片”。另一方面,在文明时代,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

宗教与政治是影响社会稳定、经济发展与文化变迁的巨大精神力量。在原始社会,二者同根同源,休戚相关;进入阶级社会后,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二者“志同道合”,唇齿相依,但因“道不同”而盎盂相敲,兵戎相见,这既伤害了宗教的神圣,更阻碍了社会的进步。近现代以来,政教分离最终成为处理政治与宗教关系的基本准则。

不过,政教分离并不意味着世俗与神圣关系的完全解体,在当代,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政教关系仍然“扯不断,理还乱,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而政治是对公众事务的管理,是特定社会集团借助公共权力实现自己利益的社会关系。在原始社会,人们不仅要处理氏族(或部落)内部的各种关系,还要与其他部落进行沟通与交流,“君巫(教)合一”体制保证了权力的高度统一,是提高社会运作效率的合适体制。同时,这种制度给当权者头上罩上一层神圣的光环,对强化其统治是绝对必要的。不过,进入阶级社会后,随着成王败寇的因果循环,社会下层日渐认识到“王侯将相”并非天生的“贵种”,于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家们不得不以人为的谎言修补这层“神圣的帷幕”。《尚书·皋陶传》云:“无旷庶官,天工人其代之。天叙有典,敕我五典五?哉;天秩有礼,自我五礼五庸哉;同寅协恭,和衷哉;天命有德,五服五章哉;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5](《尚书·虞书·皋陶传》)人格化的“天”成为国家政治、法律规章以致世俗伦理的最高裁判者。在《圣经》中,保罗也发出同样的呼声:“没有权柄不是出于神的”。[6](《新约·罗马书》,13:1)。

秦始皇曾想让他的帝业“至千万世,传之不穷”,但秦帝国昙花一现,仅存活14年。与政治的易变不同,宗教则是一种追求永恒的信仰活动,远离尘世的聒噪反让它具有更强的生命力。职是之故,政治观念与宗教信仰之间并不是同步的,拥有共同的信仰也可成为战场上的死敌。两伊战争双方伤亡150万人之多,耗费8000多亿美元。伊朗领袖霍梅尼在宣布接受联合国598号停战决议时说:“接受这项决议是痛苦的,接受比喝毒药还要厉害。但是,为了让真主满意,就要把它喝下去。”这话显然言不由衷。[7](P482 在当代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教堂随处可见,教派五花八门,但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却是那么举国一致,除去邪教之外,正常的人们从来不把自己的信仰当成美国社会的惟一真理,所以在政治生活中也从来不以教派站队。

从表面上看,政治与宗教具有“互补”的要求:政治需要宗教给自己提供合法性基础,宗教也力求政治给予最大益处。拿破仑曾说:“没有宗教,就没有政府。精明的征服者是从来不同神甫争吵的。可以既迫使他们就范,又利用他们„„你可以嘲笑占卜师,但是最好还是同他们一道吃献祭的小鸡。”[9](P136)政治是世俗社会的终极关怀,宗教是精神世界的终极关怀。”

此外,政治与宗教虽然都是群体性活动,但在 “推销”自己的理念时,二者的手段大相径庭。前者以强制性为主,令行禁止,雷厉风行;后者立于劝化说服,传教布道,如沐春风。虽然历史上不乏强制性“改宗”事件的发生,但这其实是一种变相的政治活动。

宗教与政治关系的疏密程度既取决于前者的世界观,也取决于后者对前者的信仰或利用。艾森豪威尔总统曾直言不讳地说: “我们的政治制度如果不建立在一种深刻宗教信念之上的话,它就失去了意义,至于是哪一种信念我倒不在乎。”[11](P547 1971年,美国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伯格在雷蒙诉库尔兹曼案的判决书中也指出:“我们以前的裁决未要求完全的政教分离;从绝对的意义上说,完全的分离是不可能的。政府同宗教组织之间的某种关系是不可避免的„„,分离的线远非一堵墙,而是一个模糊的、不清晰的、因某种特殊关系的所有情况而变化的障碍物。”[12](P251)在美国,法律虽然禁止政府干预宗教,但却从没有禁止宗教影响政治的立法。

宗教与政治分属于人类社会的不同领域,政治权力及其运用成为维系社会秩序与稳定的不可或缺的手段;宗教则以人类情感之慰藉,意志之勖勉为事。但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宗教与政治相互利用又互为制约,演绎了恩怨情仇的历史。若从文明的现代性演进来看,在两者互动与冲突的过程中,社会经历了由政教合一的政治形态向政教分离的政治形态的转变。

在当今世界, 所有的宗教在规范自己信众的同时,也影响、塑造着外部的世界。与其他宗教相比,伊斯兰教参与政治的倾向和特征更为明显。伊斯兰教参与政治的方式凸显为宗教社会作用的国家化倾向,其一是以宗教政党的方式,借助于政治宗教纲领夺取国家政权;其二是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运动,以夺取政权建立政教合一的国家作为奋斗目标。就伊斯兰教参与政治的发展及其效应来看,一方面,伊斯兰教具有强大的政治社会动员力量,在有关各国争取民族解放的斗争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另一方面,伊斯兰教政治化倾向也对伊斯兰世界乃至国际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伊斯兰教与政治具有天然的联系。“伊斯兰教是政治的宗教或宗教的政治。伊斯兰教虽然作为一种宗教组织而创立,但它具有政治特征。穆罕默德作为先知也处理国家事务,政治与宗教是合一的。穆罕默德一方面努力为伊斯兰教赢得信徒,同时又追求一种政治目标。在他看来,这两者是一个整体。”[13](P51)在中世纪欧洲的历史上,十字军东侵就是在 “保卫基督教”名义下的扩张侵略。在欧洲封建神权统治的全盛时期,从11世纪末开始,将近200年间,罗马教会煽动法、德、意、英和其他封建主进行了8次对中东的军事殖民侵略战争,名义是从东方各民族的穆斯林手中夺回圣地耶路撒冷,实际上所谓“收复圣地”不过是以教皇为首的西欧封建主利用群众宗教情绪,煽动民族间对立,掩盖侵略实质的一个宣传口号。

在这200多年间,罗马教会的政治经济势力和思想影响也达到了发展的顶峰。十字军东侵对恶化当时西欧信仰基督教的各民族与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民族的关系起了很大作用。历史上这种伤痕甚至影响到了今天。,伊斯兰教向来不仅被认为是一种宗教信仰、一种意识形态,而且还被认为是一种社会制度、一种生活方式。可以说,在伊斯兰世界,它的影响实际上渗透着各民族穆斯林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伦理的、文化的、教育的、艺术的„„至于日常的饮食起居、婚姻丧葬等风俗习惯。所有这些,都可以从《古兰经》、《圣训》中找到神学的根据。实际上,宗教对国家政治统治有着极大的影响“。宗教宗派主义除了对政治文化发展的影响之外,对国家政治一体化(政治整合)有着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影响。在今世教派中,当然,这里的宗教因素,并不是宗教本身的问题,而是与宗教有关的因素和宗教政治化的问题“。新疆的宗教问题主要是伊斯兰教问题,但对新疆稳定构成威胁的并不是宗教问题本身,而是伊斯兰宗教政治化问题。„实际上,宗教如果作为个人的信仰、个人的私事,对国内政治和国际关系就不是直接问题,但如果宗教政治化、组织化,就会出问题”。可见,我国新疆地区与宗教有关的因素和宗教政治化的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政治整合的主要因素,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政治整合构成现实威胁。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方针,有效遏制了外国势力借宗教活动干涉我国内政的企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宗教在总体上发展是平稳的,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纯粹的宗教冲突是不存在的,宗教冲突总是与人类的经济活动、政治生活紧密相连宗教和冲突的种种问题与迹象表明,我们的星球是一个时有动荡的星球,我们所处的世界还远不是一个和谐的世界。建设和谐世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期望,世界各大宗教力量本着积极入世和关怀生命的态度,高举反对霸权主义和恐怖主义

2]何光沪·宗教与民族的关系[A] //张声作主编·宗教与 民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

[3]秦惠彬·伊斯兰教与信教诸民族[A] //张声作主编·宗 教与民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

[2][美]L·M·霍普夫.世界宗教[M].张云钢译.北京:知识出版社, 1991: 248.[1]刘仲康.新疆伊斯兰极端主义研究[R].新疆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内

关于宗教与政治的关系 篇8

从人类历史发展看科学和宗教的关系

科学与宗教作为影响人类历史发展的.两大力量,二者既存在着矛盾冲突,也互相依存、互相促进.从整个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来看,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关系构成科学和宗教关系的主流.

作 者:竺小恩 作者单位:宁波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编辑部,浙江,宁波,315104刊 名: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LIBERAL ARTS EDITION)年,卷(期):200316(2)分类号:B913关键词:历史发展 科学和宗教 相互依存 相互促进

关于宗教与政治的关系 篇9

此书开篇即指出宗教与文学的三大共同点:首先, 都是人本精神的体现, 都是为了营造人类精神憩息的家园;其次, 都以想象为重要特征;第三, 都具有潜移情志、感动心灵的功能。这三点统领全书、贯穿始终。全书以诗歌、小说、戏剧为基本类别, 每一类中又以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为例, 详细分析这四大宗教各自的教理、教义乃至修行方式对文学产生的影响, 亮点频现, 精彩纷呈。此书涉及到的四大宗教当中, 对中国文学影响最大的当属佛教;在佛教各种流派当中, 又以禅宗为最。所谓“佛祖拈花, 迦叶微笑”的境界与中国古典文学的精神与表达方式极为契合;历代高僧面对心仪的继承者以“承其衣钵”的仪式化方式传递思想, 也与中国古典文学漫长而又环环相扣的发展史类似。因此, 本文仅对《宗教与文学》一书中佛教与文学的关系作一述评。

首先, 此书较系统梳理了中国古代僧人文学创作的发展及其成就与影响。在以往诸多文学史及文学理论类作品中, 除宗教文学专史之外, 著者通常将视线聚焦于世俗文人, 间或论及少数成就较高的宗教徒。周群教授的这本专著在相应的论题之下, 关注僧人创作的文学作品, 并从历时与共时两个角度进行了全方位分析, 将其取得的成就及影响充分展示出来, 对全面认识并完善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状况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例如, “佛教与戏剧”这部分内容中, 作者在辨析前人观点基础上指出:不仅“梵剧借佛教的传播对中国古代戏剧产生了影响”, 而且“僧侣本身就对戏剧的发展有过贡献”。作者指出, 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初, 僧人会“现身说法”, 参与一些戏剧演出, 目的是通过这种直观的方式向大众宣扬佛教教义。这种较为简单的艺术样式在题材及意蕴方面对后世中国戏剧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此书的下篇中, 作者以“偈颂与诗歌”、“僧诗与佛理”、“诗、僧异趣”、“佛教与文人诗歌”、“佛禅与诗论”五个问题为切入点, 从内容到形式详述佛教在传入中国之后与传统诗歌之间逐渐形成的复杂关系。其中, 偈颂、僧诗即属于僧人创作。如果说在释教东传之初, 这类型作品还显示出生涩的佛理痕迹, 那么到了唐代, 一些著名诗僧的诗歌创作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与文人诗歌难分轩轾的境界, 如王梵志、齐己、贯休等。通过对其文本进行分析、比较, 作者既指出了这些作品中深蕴的佛教思想, 又列举其创作特征, 详解其审美特色, 从而很全面地揭示出佛教与中国古典诗歌之间的多重复杂关系。不过, 因与文学产生了过于密切的关系, 诗僧往往会有违碍佛教清规的言论与举动。因此, 作者专辟《诗、僧异趣》一章, 详细分析了此一现象及其成因。该部分内容使得对僧人从事文学创作问题的阐释更加丰富、充实。

其次, 此书研究分析了佛教经典理论对中国古典文论的渗透与影响。针对佛教与文学中不同的文本, 进行归纳梳理, 提炼出精彩的观点, 将具体的文本分析分类进行编排, 且持论公允。这种精心设计的框架结构使佛教经典与文学作品之间复杂的关系变得明晰, 易于把握。例如, 在讨论佛教与中国古典小说的关系时, 作者特别以“劝善”和“娱心”两个词语概括了两者在文本中因重要性之差异而产生的不同效果, 即, 如果文本中的佛教因素占主导地位, 则该文本产生的效果主要是“劝善”;相反, 如果文本中的审美因素占主导地位, 则该文本产生的效果主要是“娱心”。这种研究方法的特征是同时立足于佛教和文学两者之上, 把握住双方的最核心特点, 从而以两者的互动关系为逻辑起点有侧重地进行理论方面的归纳、探索和创新。又如, 在分析僧人诗歌的思想及艺术特征时, 作者指出了以下三点:“意旨:赞佛咏怀、弘宣佛理”, “意象:山林泉石、月轮之象”, “风格:清寒之气、质朴之风”。很明显, 以上三点来自作者对大量文本的细读与分析, 全面而准确地概括了僧人诗歌所具有的一般特征。及至《佛禅与诗论》一章讨论佛教之禅宗形成之后其理论对中国古典文论产生的影响, 作者继续改变研究的具体方法, 以唐之皎然、宋之苏轼和严羽为例, 在纵向梳理与横向比较之外, 特别引入正反两方的观点与材料, 细辨明代冯班对严羽的批驳。在这里, 作者实际上将关注的材料放进一个立体的坐标系当中, 全面定位禅宗思想与中国古代诗学理论相结合而产生的《沧浪诗话》, 指出这部作品是“基于清理流弊的情结, 我们对于冯班评沧浪尚需进行一些理性分析。”果然, 作者在此书出版后, 又撰写长文《〈严氏纠谬〉诗禅论平议》, 继续深入探讨这一问题, 并指出“对《沧浪诗话》, 我们应以整体感悟的方式, 不可拘泥于一二凿枘, 整体上否认其诗学价值, ”显示出一位学人严谨的学术风格。总之, 佛教教义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理论性, 它往往以说教的方式将某些特定的观念灌输给信徒。在文学的发展过程中, 人们也会总结出一些具有规律性的内容, 它们反过来又可以指导、推动文学向前发展。可以说, 理论归纳是佛教与文学共有的、无论自觉或不自觉探索均存在于它们各自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 此书从承续角度揭示了佛教与中国古代文学某些体裁的产生和发展之间的关系。最引人注目的是作者对唐代变文的分析。六朝小说及唐传奇属文人专业创作, 宋及其后的话本、唱词属民间文学, 两者之间在纵向上存在着巨大的断裂, 在横向上则有艺术水准及审美趣味的差异。在“变文”发现之前, 这是一个无法解决的问题。周群教授在分析变文与宋元讲唱文学的内在关系时, 特别强调:在唐代“当时俗讲内容常常是以‘诱聚群小’以求‘一笑之乐’, 也不完全一定以弘法为目的。也就是说, 这已逐渐演变成民间讲唱文学的一种娱乐形式”。由此可见, 以普通群众为接受对象的变文, 之所以能够产生这么大的吸引力, 形式因素是非常重要的, “原经文均为散体文, 而变文中多用韵文, 加强了文学色彩。但由于方便听众接受, 这些韵文也通俗平易, 比原经文更晓畅俗白”, 作者以须达为佛祖如来寻找道场为例, 将《贤愚经》及《降魔变文》中的相关段落大篇幅列出, 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另外, 作者认为, 中国传统小说在叙事结构方面也受到了佛经故事的影响。例如《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聊斋志异》等小说中人物设置上的善恶二元对立、情节设置上的因果轮回等, 均来源于佛教。虽然这些因素在佛经中仅仅属于次要地位, 但是它们在中国传统小说中得到了创造性的转化、发展, 并且上升为古典小说创作的某种模式, 足以见出佛教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另一深远影响。可见, 对形式进行研究, 实际是一个挖掘和梳理的过程, 要求研究者既要熟悉众多的作品, 同时又要有冷静的头脑, 才能够从纷繁复杂的材料当中有所取舍, 从精彩纷呈的故事当中抽身而出, 进而归纳、总结双方更加隐蔽和易于被忽略的形式关系、特点。此书在这方面非常成功。

上一篇:广告物料设计制作合同下一篇:秋天的雨幼儿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