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

2022-10-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

加强农业科技新闻服务 促进新农村建设

摘要:随着当前农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不断涌现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新情况、新事件、新进展、新现象等,因此要求新闻工作者应提高农业科技新闻的报道及时性、真实性,为促进新农村建设奠定基础,发挥舆论引导作用。

关键词:农业科技;新闻;新农村建设

随着农民科技意识与水平的不断提高,再加上我国政府对农村工作的重视,农业科技已经在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促进农民收入增长以及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农业科技新闻也在诸多媒体中得以充分重视,在平面媒体、立体媒体中,多建立了专栏、专版、专题报道等。本文将结合笔者多年农业科技新闻的报道经验,对当前农业科技新闻报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与阐述,并提出优化农业科技新闻报道形式的几点建议。

一、农业科技新闻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一)科技新闻与实际生产相分离

新闻媒体作为农村生产组织、政府干部、科技人员以及农民信息交流的桥梁与纽带,以新闻媒介实现有效沟通,也是做好农业科技新闻报道的根本动力。若想提高交流的畅通性,就需要农科科技报道贴近实际,否则就会出现交流“断层”,造成农业科技新闻报道与生产实际相脱节,不利于农业科技报道的顺利开展,甚至可能造成农民实践经验、技术价值、媒体、政府的名誉受到损害。另外,由于新闻采访不能深入基层,听不到群众的声音,再加上个别政府官员为了私利而牺牲公共利益,也是造成科技新闻与实际生产相分离的重要原因。

(二)农民受众对科技新闻的意识不强

实际上,农民可以从各种媒体中接触到科技新闻,但是由于一些科技报道缺乏专业性与实际数据的表达,造成报道内容晦涩难懂、给受众带来视听障碍,农民难以理解并接受。传统的科技新闻报道中,主要介绍单纯的知识性内容,节目以资料化为主,但是这种枯燥、单调的报道形式,让农民很难接受,造成他们对科技新闻报道的兴趣不高,甚至态度冷漠。反过来,农民真正需要的科技政策、科技成果、专业信息等得不到及时满足,失去了农业科技新闻报道的真实意义。

(三)科技新闻缺乏“人文关怀”

目前,农业科技新闻报道的方式与手法正在不断更新,试图寻求传播范围广、效果好的方式。但是科技新闻报道中缺少人文关怀的现象也十分普遍。例如,报道选题的内容过于集中,多为政策与宣传报道等,分布失衡,对于农民来说缺乏实用性;报道的手法也过于单一,如语言趋向专业、缺乏通俗性等,难以被农村受众接收;传统呆板、严肃的说教形式,缺乏与农民受众的互动,亲和力不足。

二、提高农业科技新闻服务的几点对策

(一)加大农业科技的创新宣传

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强调技术手段,注重与社会服务体系的配套发展,以科学的管理理念体现农业形态。首先,从内涵来说,现代农业为“大农业”的发展形势,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畜牧业、种植业、林业、水产业等,还包括水利、农药、农机、化肥、产后加工、营销、运输、存储或进出口贸易等,形成一个与农业发展密切相关,为农业发展服务的大型产业链群体,囊括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及第三产业;其次,从功能来说,现代化农业生产突破了传统的农产品供给定局,不断扩展广度与深度。

例如,通过延展产业链,吸纳了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功能,改善就业问题;通过各种农业资源的整合利用,农业开始朝向旅游度假、教育、文化、生态保护等方向发展,由此产生了服务型农业、观光农业、循环农业及生态农业等新型形态。应该注意的是,传统的农业发展依赖大量资金的投入,而现代化农业发展则更多的依靠技术进步,如信息技术、节水灌溉技术、耕作技术、生物技术等。因此,农业科技新闻报道服务,也应考虑以上几点内容,不断改变报道方向,促进农村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同时提升可持续发展力,促进我国农业生产与农业经济稳步增长。

可见,在由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农业的过程中,农业科技创新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强大技术支撑,这也为新形势下的农业科技新闻报道带来了全新关注点。现代农业改头换面,具备全新内涵与功能。创新性的国家战略给农业科技生产制定了新指标,同时也对农业科技新聞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注重农业科技精神的表达

在农业科技新闻报道中,注重农业精神的宣传,也就是以科学实践表达“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也是构建农业科技新闻报道的根基,是一切新闻传播的重要前提。通过朴实无华、科学严谨的农业科技新闻报道,不会造成有悖科学理论的宣传内容,既误导了农民的取向,也可能产生一系列的笑话。同时应该注意到,不能一味寻求新闻的“轰动效应”,发布违法科技成果、国家相关规定等内容,更不能偏离科学的价值观与根本原则,不得打着“科学”的旗号,传播伪科学。科技新闻由于其科学性、精准性,而富有生命力。例如,过去大多媒体炒作的“邱氏鼠药”报道,是所有农业科技新闻工作者应牢记的教训。对于农业科技新闻报道来说,受众不能仅看到科学结论,更重要的是科技过程,以及从中体现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等,这才是科技新闻传播的重要导向。

因此,在新闻报道中,不能仅关注科学技术的生产力作用,更重要培养一种思维习惯及行为方式,最终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科技除了带来物质财富之外,还涉及更多的科学理念,这也是农业科技新闻服务的重点。

(三)发挥新闻报道的实用性

基于对农民受众的需求研究,对农业科技新闻报道提出了实用性要求,应有针对性地满足农民生产生活需要。农业科技新闻服务主要面对的是数以亿计的农民、农业基层干部、农业经营者、农业从业者等群体,他们注重农业科技报道的实用性,追求农业技术的发展,推广产品销路及相关法律政策的宣传。这种科技的需要是支持我国农业科技新闻报道的重要理念,决定了采编方针与受众定位。根据当前市场经济信息时代的需要,农业科技新闻的受众群已经进一步扩大,不再仅包括农村居民,还有更多城镇农产品的消费者、管理者、经营者以及相关的农业市场企业家、农业专家学者等需求。而有关农产品的食品安全、菜篮子、米袋子及农业科技的攻关等将成为未来农业科技新闻的报道重点。也就是说,一些城市受众也加入了农业科技新闻传播的受众群体中。另外,随着农村居民文化素质与物质水平的提高,农业科技新闻的实用性,加入了对防病健身、求医问药、科学生产常识、高科技知识等高层次需求。

(四)引入更多经济意识

新农村建设的报道重点在于发展生产力,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在新闻报道中,应准确把握生产发展与农村的生活富裕、村容整洁等之间的关系,只有促进发展,才能带动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生产发展也是各项新农村建设项目的基本与前提。在农业科技新闻报道中,应多报道有关农村生产力的具体方法,多刊发有关农村、农民的致富信息,报道有关促进农民增收的新方法、新途径,以促进其摆脱贫困,帮助农民走上富裕文明的发展之路。例如,近年《黑龙江科技报》中,开辟了“市场分析”专栏,帮助农民分析有关种植业、养殖业的市场行情,并常年关注“大豆行情”,一直以来深受农民受众的欢迎,尤其准确判断的大豆收购最高价,为农民增收发挥重要作用。随着第三产业在农村的发展,例如开办食杂店、摆设书报摊、办小型加工厂等业务,但是有些农民由于专业素质不高,难以摸清投资方向,通过“投资理财”的报道带动作用,让农民认识更多的致富带头人,并以此为榜样,促进自主创业、科学投资。通过农业科技新闻服务手段,让农民不出家门就能认识外面精彩的世界,了解国内外最新资讯,促进农业效益发展。

(五)充分发挥“人文关怀”

在农业科技新闻报道中,主要分为软新闻与硬新闻两种形式。一方面,软新闻主要指富有人情味、轻松活泼,可引起受众的感官刺激与阅读兴趣等报道;另一方面,硬新闻则是具备较强思想性、知识性、指导性的有关政治、科技、经济等报道。在具体新闻报道实践中,针对农民受众的特殊性,应注重报道的平民化,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对于新闻报道角度来说,不能单纯针对某项技术着手,而是报道更多受众关心、感兴趣的话题。既可说明问题实质性,也可满足贴近性與可读性要求;对于新闻观点的表达来说,应注重科技与受众相关联;对于农业科技新闻服务来说,其实用性就是对科技成果的推广与普及。因此在新闻报道中,必须注重科技成果的反映。例如,成果状态、增产情况、应用前景等内容,记者多应用修辞、比喻手法,尽量避免专业性过强。由于农业科进新闻面对的受众多为农民,因此在报道中,应将专业术语通俗化,符合农民水平需要,才能真正达到新闻服务目的。对于城市受众来说,他们不关心农业科技的应用问题,因此记者应学会将科技成果转变为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并以简单易懂的表达方式呈现出来,让报道更贴近生活,与受众实际相符,让城市受众感觉到,农业科技与自己的生活并不遥远,进一步扩大受众范围。

由上可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新闻工作者担任了重要的舆论引导作用。随着科技的不断深入,要求农业科技新闻服务中也要更新观念、深入基层、创新新闻报道的内容与形式,实实在在反映新农村建设的现状、问题、成果等,做到活泼生动、准确鲜明、深入浅出,富有较强的说服力与感染力,充分发挥新闻报道在促进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应吉庆,郑智斌.农业科技报道的价值判断[J].当代传播,2005(6).

[2]张志敏.如何提高农业科技新闻的影响力[J].科学之友(上旬),2007(7).

[3]李成砚.新闻媒体要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J].新闻知识,2007(1).

[4]李光跃.浅析农业推广中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J].2007四川省中青年专家学术大会,2007.

[5]任尚斌.做好电视农业科技新闻报道的几点尝试[J].科海故事博览•科技探索,2010(8).

[6]侯丙孬.农村科学传播的亲农化叙事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19).

[7]王海峰.新闻媒体与新农村建设—农村新闻传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南大学,2007.

汤庆裘.树立“以人为本”新闻观,做好农业新闻报道[J].广西农学报,2010(2).

作者:杨璐

第2篇: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探讨

摘 要:随着中国整体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农民对现有的农业技术要求不断上升,旧体质下的农业技术已经不能够满足农民的要求。中国农业技术的进步,我国农业技术很快迈入新的阶段,创新农业技术的推广成为时代的话题。然而,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内容、重点以及要义,都值得去探讨。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随着农作物新品种的推广,对农业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推动农村实现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是国家高度重视的问题;推进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是中国农业技术上的核心内容,直接关系到农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1 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现状

早在1982年,国家就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列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重点建设项目,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健全了以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中心,以乡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基础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大了以粮食生产为主的传统农业技术的推广和普及,使农业技术推广为粮食产量连续迈上新台阶、为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为了进一步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2009年以来,国家实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项目,进一步完善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技术推广机构也逐渐增加,普遍提升了技术员的能力,以县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中心,乡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基础,社科技术示范户为辐射点的推广体系,对农业技术进行大面积的推广,并且建立了多元化的农业技术推广的载体。是以农业发展为基础产业,所以着力进行农业技术的推广是发展农业的重点,通过灵活多样的推广方式,例如科技示范区、科技下乡活动等等,取得明显的成果,定期对农业技术实行咨询讲解与培训,刺激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比较完善,但是仍然存在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推广体系还存在不完善的问题。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要求的是完整性,紧密衔接农业科研、农业教育与农业科技推广,但是由于整体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其组成的部门主体是不连贯的,由此导致各个部门之间缺乏统一性和联结机制。在基层没有能够建立健全村级农民技术员队伍,没能夠把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纳入到技术推广体系之中,客观上也存在着不连贯和不完整的问题。二是农业技术推广效率还需提高,农业技术推广客观上存在着政府主导的计划性和指导性的性质,并不能够做到及时跟进农业发展状况,存在着农业技术的供应与需求脱节的问题,往往农业技术的推广完成是任务性和目的性的,与农民、农业的实际发展需要还存在着不吻合的问题,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制约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三是部分农民的科技意识仍然不强。部分农民对于科学性的技术知识意识淡薄,忽略了农业技术的重要性,因此影响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大多数年轻的农业人口改变了自身的环境,选择非农业或他乡谋生,剩余部分的劳动力在文化科技素质方面不高,导致其对农业技术的推广缺乏应有的认识。

3 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

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是推动农业创新与科学发展的核心内容,最主要的是要有一套实际可行的推广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有效的推广管理体制和多样的运行机制是促进农业技术推广事业迅速发展的体制机制保障,科学性、完整性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是加快农业新技术推广应用,发展现代农业的体系保障。

3.1 强化农民农业知识以及科技教育的专业培训

农民是接受农业技术推广的主体,所以有关农业技术的科技教育是提高农民技术应用能力的前提,提高农民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适应性,只有将农民对农业知识的接受能力进行提高,才可使其适应现代农业技术推广的更新速度,理解农业向产业化改变的经营要求,因此,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中,应加入定期对农民进行专业培训的模块,培训内容包括农业的科技知识、教育知识等等。

3.2 不断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进行变革和创新

在政府主导的基础上,促进体系建设的多元化发展,实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完整性,在现已实行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基础上,把省、市级的农业科研和农业教育机构到推广体系之中,形成紧密衔接的有机整体,强化科技力量支撑。加大对村级农民技术员的政策待遇扶持力度,建立健全村级农民技术员队伍,发挥其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大对有科技推广能力和科技带动作用的重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省市级示范社和农民专业技术协会的政策扶持力度,将其纳入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走多元化体系建设这路,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队伍建设,实现体系的完整性。要将信息化服务纳入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之中,加大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改变当前主要是提供农业生产技术服务、优化农业资产及综合性服务方向发展。

3.3 提高农业技术推广的效率

实现农业技术的供应与需求有机结合,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中积极组织各级各类农业科研、教育、推广机构深入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和农民群众之中,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了解涉农生产经营单位和农民群众对农业科技的实际需求,实时关注农业的动态,并对其进行分析,合理地确定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开展农业技术进行推广活动,满足农民的需要。响应国家"以贡献求发展"的号召,促进农业技术的交流,将新型的科研成果及时注入农业的发展,实现农业科技转化为现实农业大学生产力;分析制约农业技术发展的因素,尽快提出解决措施同时进行实际运用,推进农业技术推广事业健康可持续地发展现代农业。

结束语

创新农业技术推广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针对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农业发展经验,总结我国为推广创新农业技术体系所要做的准备如下:强化政府推广农技创新的公益性,改善推广体制,优化推广方法以及推广组织等,加快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水乡.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探索[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01).

[2]高启杰.我国农业推广投资现状与制度改革的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2(8).

[3]丁中文,黄毅斌.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推广模式选择[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3(05).

[4]高翔,胡俊鹏,张俊杰.农业科技推广的现状、发展思路与对策[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2(6).

作者:赵金华

第3篇:加强农业行政综合执法体系建设探析

摘要:强化农业行政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和依法行政的要求,是加大农资打假监管力度和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是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和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文章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我区农业行政综合执法体系建设的意见》(桂政发[2011]68号)文件精神,基于钦州市农业行政执法实践,对该市农业行政综合执法的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六个方面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农业;综合执法;体系;规范化;建设;对策

文献标识码:A

为进一步推进农业行政综合执法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业行政综合执法队伍,提高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效率和水平,钦州市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广西区人民政府的部署和钦州市人民政府的决策安排,紧紧围绕依法行政,执法为民的根本宗旨,全面加快推进农业行政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在机构设置、执法队伍建设、制度完善、规范执法行为、工作经费保障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效,为全市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钦州市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基本情况

1.1执法机构设置逐步规范化

截止2012年底,钦州市经编制机构批准设置的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机构5个,其中市本级农业行政执法支队1个,市辖4县区(灵山县、浦北县、钦南区、钦北区)农业行政执法大队各1个,属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隶属本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管理。钦南和钦北区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大队于2011年5月份列入参照公务员法管理单位,执法机构逐步规范化建设。

1.2执法人员配备不断加大

近年来,钦州市农业行政执法人员与往年相比逐渐增加,目前,全市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支(大)队核定编制27人(市本级5名、灵山县6名、浦北县8名,钦南区5名,钦北区3名),实有农业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人员)58人(市本级27人,县、区农业行政执法人员31人),现有在岗人员25人(市本级5名,灵山县6名,浦北县6名,钦南区5名,钦北区3名)。在岗人员中,大学专科及以上学历17人,法学专业3人。

1.3现有执法装备较陈旧老化

全市现有农业行政执法专用车辆5台,执法调查取证设备10套,速测检测设备2套,电脑、照相机等日常办公设备基本配备。农业行政执法车辆为2003-2004年间自治区农业厅统一配发,经多年运行,车辆已残旧老化,安全性能较差,有的不能正常使用。

1.4执法职能得到较好履行

目前,钦州市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工作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本级行政主管部门正确领导下,得到较好的开展。据统计,2012年全市共派出农业行政执法人员4603人(次),执法车辆1123辆(次),检查生产企业及经营单位5387个(次),整顿市场937个(次),查处各种违法农资数量12.96万kg,货值43.22万元,依法立案查处各种农业违法违规案件140起,结案140起,挽回经济损失315万元。通过农业执法,进一步规范农资市场秩序,有力地打击了各种制售假冒伪劣农资产品违法违规行为,确保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有效维护了农民合法权益。

2钦州市加强农业行政综合执法体系建设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2.1领导重视,统一思想,扎实推进综合执法

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是大势所趋,有法律依据,有实践基础。钦州市高度重视农业行政执法工作,市人民政府下发了钦政发[2012]38号文件对全市农业行政综合执法体系建设作了专门部署,根据市政府的部署,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加强组织领导,提高责任意识,把加快农业行政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加强农业行政执法、确保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主动加强与政府、编办等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加大力度推进农业执法队伍建设和行政综合执法工作,确保全市农业行政综合执法体系建设顺利进行。

2.2召开专题会议,制定工作方案

加强工作督查。一是召开专题会议。根据农业行政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工作实际,召开专题会议,总结和分析全市农业行政执法工作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薄弱环节,专题研究,更好推进农业行政综合执法体系建设,提高农业行政综合执法的效率和水平的对策。二是制定工作方案。市政府组织制定并印发了《钦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我市农业行政综合执法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三是加强跟踪检查指导。市农业局以及各县区推进农业行政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每个阶段工作进展和完成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掌握情况,积极推进各项工作开展。

2.3整合执法资源,规范机构设置,配备专业人员

一是按照精简、高效、统一、规范的原则,整合执法机构、人员和职能,将分散在相关机构的农业行政执法职能,统一划归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机构行使。二是成立(变更)市、县区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支(大)队,集中行使农业法律、法规和规章明确赋予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行使的监督检查和行政处罚权。执法部门与监督部门分开办公,改变原来“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做法。三是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选用适应执法需要的较高素质人员充实到农业行政综合执法机构,逐步建立健全执法队伍。

2.4完善规章制度,规范执法行为,提高综合执法效率和水平

为提高农业执法工作的规范化、法制化水平,钦州市农业局根据法律法规和自治区、市人民政府的文件精神,制订出台“钦州市农业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适用基准”和“钦州市农业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等十个农业行政执法工作制度,进一步加强农业行政综合执法的监督与管理,正确行使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规范农业行政执法行为,提高全市农业行政综合执法的效率和水平。

2.5加强部门沟通协调,努力争取多方支持,共同推进综合执法机构规范化建设

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积极主动加强与政府、编办、人社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得到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解决了农业行政执法机构、编制、人员等问题。全市5个农业行政执法机构均已获各级人民政府编制管理部门批准为农业局属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2012年10月,灵山、浦北两县农业行政执法大队分别获当地编制部门批准6名和8名人员编制。

2.6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加大执法培训力度,提高执法人员办案水平和执法能力

一是开展法律法规培训学习。各级农业行政执法机构每季度组织执法培训学习2次;市农业局法制工作机构每年举办市县区农业行政执法人员执法技能培训班学习2次,聘请专家讲授法律法规和执法技能知识。二是组织人员参加由农业部和自治区农业厅举办的农业行政执法培训以及自治区农业执法统计分析会议学习交流,提高执法人员对执法技能的理解和运用。三是开展农业行政执法案件案卷评查工作和大案要案讨论学习,在案件的讨论和评查中学习和提高。四是采取集中与自学相结合,并对自学成效进行检查,强化执法人员的学习自觉性。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和交流,农业执法人员办案技巧、文书制作、案件分析等水平不断提高。

2.7强化执法监督,推进依法行政,提高办案质量

为了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履行好为民执法职责。钦州市农业部门组织开展行政执法监督检查和年度农业行政执法案件案卷评查活动。一是重点监督检查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开展行政执法工作情况,包括执法主体资格、执法证据运用、法律适用、执法程序、文书格式和案卷归档多项内容;二是对已经结案的执法案件案卷进行全面的检查与评查。通过自我评查和集中检查相结合,着力提高行政执法人员对法律、法规和规章条文的理解能力、对行政违法行为的调查取证和分析判断能力、对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的正确使用能力,对执法文书的规范制作运用能力,提高了行政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准和办案质量。

2.8加大经费投入,逐步改善执法装备,确保综合执法体系建设顺利开展

钦州市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加大农业行政执法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在人力、物力、财力上都给予了重点倾斜,逐步改善执法设备和办公条件,提高执法工作效能,保障农业行政综合执法体系建设和执法工作的正常开展。

3钦州市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3.1对农业综合执法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执法规范化建设未能全面完成

有些部门及部分领导对农业行政执法工作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没有真正把农业行政执法工作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由于这些原因的存在,目前,全市农业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推进不平稳,部分执法机构更名和新增人员编制尚未得到落实。

3.2执法经费不足。着装不统一。执法保障能力有待加强

一是财政对农业行政综合执法体系建设投入不足,专项经费难以保障,导致执法手段落后,执法检查、调查取证和实施处罚困难。二是农业执法车辆残旧老化,安全性能较差,农业执法办公及速测等设备不能适应现代执法的需要。三是没有统一着装执法,影响了农业行政执法的形象和权威。

3.3执法队伍力量不足,执法人员专业知识较薄弱

全市现有25名在岗执法人员中,非法律(法学)专业22人,占88%。执法人员绝大多数来自农业技术队伍,法律法规专业知识相对薄弱,行政执法技能和业务素质不够高,同时执法人员力量不足,难以胜任日益繁重的执法工作。

3.4农业行政执法信息化手段薄弱。难以适应现代执法的需要

目前钦州市农业执法中,办公、速测等设备及传统的执法模式远不能适应现代执法的需要,办案现场无法直接查询执法或农资信息,给现场执法带来不便。

4完善钦州市农业行政综合执法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4.1继续加强部门间沟通协调,加快推进农业行政综合执法体系建设

农业行政综合执法体系建设离不开相关部门的互相协作与支持,要继续加强农业部门与市编办、法制、财政、人社等部门的沟通协调,解决好农业执法机构人员、编制以及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等问题,加快推进全市农业行政综合执法体系建设。

4.2落实执法专项经费,确保执法工作顺利开展

各级政府及财政部门要将农业执法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保证农业执法有稳定的公用经费和办案专项经费。同时努力争取上级部门的经费支持,更新执法车辆,统一执法着装,树立执法权威,提高执法办案效能。

4.3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素质

一是严把“进人关”。挑选政治素质好、专业技术强、法律素质高的人员进入执法队伍。二是加强执法人员专业素质培养。提高执法人员对法律条款的准确把握和运用,以及依法行政、公正执法、文明办案。三是加强执法技能培训。特别是加强执法人员实践学习,在办案过程提高执法技能和技巧,着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作风严谨、专业素质好的执法队伍。

4.4完善信息共享机制,提高执法办案效率

建立市县区农业行政执法联动机制,形成全市上下农业行政执法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团结协作、行动协调的格局。同时,建立健全全国上下农业行政执法信息互动、资源共享机制,建议农业部及有关单位通过官方网站、手机短信查询等及时全面发布、更新对有关农药、肥料、种子等农资的审批、登记或审定以及标签等信息情况,以便基层执法人员及时掌握农资信息动态,增强农资打假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执法办案效率。

4.5建立健全制度体系,完善执法监管机制

建立健全农业行政执法管理制度、行政执法公开制度、重大案件上报、查处、备案制度、执法过错和错案追究等制度,逐步完善执法监管机制,加快推进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农业行政综合执法体系建设。

4.6探索创新工作方式,提高执法工作效能

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农业行政综合执法工作的方法和路子,整合执法资源,避免多头执法,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提高执法效能,逐步构建起与市场经济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统一、规范、高效的农业行政综合执法体系。

作者:韦冬兰

第4篇:关于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公益体系建设的提案

摘要: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提案第2088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案 由:关于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公益体系建设的提案 审查意见:建议国务院交由农业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办理 提 案 人:赵显人

主 题 词:农业,农业服务业 提案形式:个人提案 内 容:

我国农业的家庭经营规模较小,新技术对农户的吸引力不强,兼业化现象比较普遍;农村青壮年大量进城务工,农业劳动力老化问题突出;土地流转规模加大,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涌现,生产经营专业化、组织化、规模化进程加快。所有这一切,对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当前,农业社会化服务从总体上看,存在公共产品总量不足,各类服务主体之间缺乏协调,专业服务不到位等问题,无法满足需要。经验表明,扩大农业服务供给,既要坚持政府主导,又要避免由政府包办,要充分发挥企事业及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在坚持市场化运作的同时,培育公益服务主体,以现代服务业助推现代农业发展。

近年来,供销合作社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依托系统资源打造运营网络,围绕农民需求提供各种服务,取得明显成效。据2012年底统计,全系统共发展了集日用品销售、农资供应、农产品购销、科技服务、信息交流、文体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农村综合服务社27.5万个,庄稼医院4万多家,覆盖全国40%以上的行政村。综合服务社通过向农民提供综合性、社区式服务,解决农民物质文化生活需求问题,对提高农村流通水平、促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具有重要作用。庄稼医院从事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咨询和培训、试验示范田建设等科技服务,成为农村科技服务的重要平台。

这些带有较强公益性和专业性组织作用的发挥,有效贯通农业社会化服务渠道,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但是,从全国的情况看,在农业社会化服务公益体系建设中还存在政策不到位、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薄弱、专业技术人才短缺等问题。

根据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发展庄稼医院等服务模式、整合资源建设乡村综合服务社和服务中心的要求,建议:

一、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农业社会化服务公益体系建设,坚持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方向,加强统筹协调,建立政府扶持、金融支持、公益和效益并重的运作机制。

二、发展改革、农业、财政等部门制定相应政策,采取政府采购、定向委托、奖励补助、招投标等方式,为社会组织参与公益性服务创造条件。

三、中央财政安排一定规模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公益项目资金,重点用于支持村级综合服务社及庄稼医院设施建设、人员培训和专业技术服务,加快培养农业社会化服务骨干力量。

来源:中国政协网

第5篇:监利支公司加强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的方案

关于加强“三农”保险服务体系建设的方案

(人保财险监利支公司) 省政府办公厅鄂政办发[2011]42号文件关于《湖北省农村全能服务“十二五”全覆盖规划纲要》的通知精神,要求在“十二五”期间,水稻、奶牛、能繁母猪、两属两户农房保险覆盖面达到100%,农民工意外伤害保险覆盖面达到50%,农村小额人身保险覆盖面达到80%,为农户提供小额信贷保险营造绿色保险环境。为认真贯彻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农业保险发展现状,规范执行落实政策的行为,使“三农”保险惠民政策真正落实到实处,针对当前工作人员力量薄弱,基层网络不健全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方案:

一、农业保险服务体系建设的原则和目标

(一)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引导,责任共担。把政策性三农保险作为落实国家惠农政策的一项政治任务,严格遵循“政府引导、商业运作”的运行机制,强化各级政府的组织领导和政策引导作用,强化职能部门的深度参与和协同配合职责,着力形成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经办机构对政策性保险责任共担的农业保险运行机制和服务体系。

2.坚持依法合规,长期有效。通过完善农业保险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政府对农业保险的组织领导和考核力度,进一步健全农业保险服务网络和服务队伍,着力解决农业保险收费难、理赔难等症结问题,建立农业保险规范发展的长效工作机制。

3.坚持因地制宜,注重效率。考虑我县农业保险发展实际,在完善健全现行运行模式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控制成本,

1 注重效率,合理选择农业保险服务体系建设的办法和途径,确保 “四到户、两公开”落实到位,即:承保收费到户、保险凭证到户、保险理赔到户、保险赔款到户;保险承保情况公开、保险赔款公开。

(二)工作目标

1.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工作组织机构。在完善县政府政策性”三农”保险工作领导小组的同时,成立乡镇(管委会)农业保险工作领导小组,组建村级农业保险工作辅助网络,进一步加强政府对农业保险工作的组织领导。

2.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工作运行机制。制定和完善农业保险办公室和相关部门工作职责,建立落实政府对农业保险机构和网络的考核制度,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工作机制。

3.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工作服务措施。依托乡镇(管理区)、村行政力量,加强农业保险机构网络和队伍建设,补充完善农业保险信息采集、承保收费、凭证发放、损失核定、赔款支付等服务举措,进一步提升农业保险服务质量。

二、组建工作专班

(一)成立由分管县长为组长的三农保险领导小组, 财政局、民政局、人社局、农业局、畜牧兽医局、气象局、保险公司等单位为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办公室工作由政府金融办牵头负责,定期召开联席会议。

(二)乡镇(管委会)组建乡镇级“三农”保险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包括:乡镇分管领导、镇农办、财管所、农技站、兽医站、保险公司等单位和部门的人员各一名。

(三)、组织镇、村保险站、点人员,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各级政府

2 关于加强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的系列文件精神,充分认识加强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三、工作步骤和试点

(一)、步骤:

第一步,成立乡镇(管理会)农业保险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开展日常具体工作. 第二步,选聘合适的站点负责人和协保员

各乡镇农业保险领导小组办公室除了由一名乡镇领导担任主任外,还可选聘一名站点负责人,每个村选聘一名协保员,建议以村会计为主要人选在乡镇政府农业保险领导小组办公室的领导下开展工作。 站点负责人主要职责为:

1.统一协调乡镇涉农部门间的保险事务,完成农业保险工作任务; 2.负责组织开展本辖区农业保险宣传发动和投保工作;

3.负责向各村农业保险负责人员收集农业保险费,核对整理各村分户清单上报县区支公司;

4.负责从县支公司领回保险凭证并分发至各村农业保险协保员; 5.负责受理各村农业保险协保员或农户的报案并向保险公司转报案;

6.收集各村受灾损失清单,核对无误后,汇总上报县支公司; 7.组织开展本乡镇农业保险防灾防损(防疫病)工作等。 村级农业保险协保员主要职责为:

1.负责本村政策性农业保险宣传发动和投保组织工作,切实做到宣

3 传到户;

2.负责向投保农户联系收取农业保险费,采集投保农户基本信息,填写投保单与分户清单;

3.负责将保险凭证逐一发放到农户;

4.接收农户报案并到现场进行初审,对符合条件的进行转报案; 5.负责填写受灾农户损失清单,上报乡镇农业保险负责人员,并协助落实公司损失确定和赔款到户工作;

6.按照乡镇农业保险服务站的统一部署协助做好本村防灾防损工作。

(四)工作经费: 1.依据承保规模,站点负责人基本工作经费300-500元/月,浮动工作经费根据保费任务、理赔情况和优质服务等量化指标考核确定。2.村级协保员实行浮动工作经费,根据保费任务完成、理赔情况和优质服务等量化指标考核确定。

为加强对农业保险基层服务站点和服务人员的管理,事先以委托协议等形式明确工作内容、各方权利和义务关系,建立综合考评制度,并对其服务工作的开展情况等进行监督检查。政府鼓励支持乡镇和村级农业保险协保员参加保险监管部门组织的营销员资格考试,在没有获得营销员资格之前,只能办理农业保险业务,不得办理其他商业保险业务。

中保财险监利支公司

2011年六月二十日

第6篇:合肥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意见

(试行)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实施意见》(合发[2009]1号)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基层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农业服务组织的作用,根据省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皖政[2007]69号),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要求,围绕“整合资源、综合建站、统一协调、分块运作”及“三权归县、财政保障、双重管理、以县为主”的基本思路,在加强建设中增活力,在创新机制中求发展。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加大基层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力度,有效发挥其主导和带动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活动,为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提供有效服务和技术支撑。

2、基本原则。坚持精干高效,科学设置机构,充实一线力量,优化队伍结构,合理配置农业技术推广资源;坚持政府主导,支持多元化发展,有效履行政府公益性职能,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鼓励进行探索和实践。

3、总体目标。着眼于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通过明确职能、理顺体制、优化布局、充实一线、创新机制等一系列建设,逐步构建起以县农业中心为龙头,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为骨干,以服务对象为基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涉农企业和种植大户广泛参与,分工协作、功能完善、服务到位、充满活力,适应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高效化、现代化、多元化基层农业服务体系。

二、建设内容

(一)建立服务体系

1、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建立市、县、乡镇和村四级农技服务体系,即形成以市级为龙头,县级为骨干,区域性综合服务中心为依托,重点村为网点的基层农技服务网络构架。按照公开招聘、竞聘上岗、择优聘用的方式,实行科学的人事管理制度;根据工作职能确定岗位职责,推行农技推广责任制;建立农业服务首席专家制,设立首席农技推广专家、县级农技指导员和乡镇责任农技员;做到责权利相统一,推行绩效考核,建立一整套完整的农技人员考核评价体系。

2、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立健全市、县两级属地管理、权责一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目标管理责任体系;围绕构建极强竞争力农业产业体系需要,加快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生产体系;建立健全农产品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有机结合的农产品质量全程监控体系;建立健全布局合理、职能明确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立健全产地认定、产品认证与标准管理、档案管理有机结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立健全市、县、乡镇、村级农业服务网点相联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网络体系;建立健全 2 资源整合与层级负责有机结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执法体系;建立健全政府与企业联手联动、反应快捷、运行高效的预警应急体系。

3、农业综合执法体系。按照“有编委批准的正式机构、有一支素质较高的执法队伍、有与执法相适应的执法手段、有完善的执法制度、有明显的执法效果”的“五有”标准,一是按照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健全执法队伍;二是按照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的需要,配备相应的基础设施和执法装备,提高执法手段;三是坚持行政处罚职能与行政许可、检验检测职能相分离的原则,健全农业执法体系;四是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人员行为、行政处罚程序、案件举报、案件处理、行政执法文书制作、行政处罚取证、行政执法公示、行政罚没款物收缴、案件统计、案卷评查等规范和制度,健全执法管理制度;五是建立执法协作机制、执法协调机制、执法信息共享机制、重大农业突发事故的应急处理机制、执法监督检查机制,完善执法工作运行机制。

4、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建立健全安全监督管理体系,构建市县有局、区域(乡镇)有站、村设有员的农机安全监督管理体系;二是建立安全责任体系,构建以源头管理、执法监督、宣传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农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三是建立农机服务组织体系,创建农机专业协会、农机合作社、股份(合作)制农机专业服务公司(队)等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四是建立健全农机科技推广体系,形成以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为指导,种植大户+养殖大户+农机大户+龙头企业的“3+1”农机推广服务新模式;五是建立健全农机政策法规保障体系,落实《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加强农机配套法规建设,研究制定农业 3 机械管理办法和加快农机化发展的意见;六是建立健全农业机械化信息网络体系。

5、农村沼气服务体系。按照“政府投入引导、多元参与发展、运作方式多样”和“服务专业化、运作市场化、管理物业化”的思路,建立以市级农村沼敢服务站为主导、县级农村沼气服务站为骨干、乡村农村沼气服务网点为基础的三级农村沼气服务网络,不断推进沼气服务机制创新,服务能力提升,促进农村沼气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6、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完善市、县(区)、乡(镇)、村四级信息服务网络,构建全市“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推广以“三电合一”为重点的农业综合信息服务模式。建设农业基础数据分析统计系统、新农村“十镇百村”示范综合管理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农村土地流转管理与服务信息平台系统、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网络服务平台系统、农业自然灾害预警系统、农产品价格应急预警及监测系统。提升农业信息服务水平,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7、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市统一制定全市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标准,包括人员配备标准、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交通、通讯、办公设备标准、区域性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建设标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建设标准、运行管理制度建设标准等,统一编制合肥市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方案,指导全市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

(二)大力加强农业服务功能建设。

1、积极推进县级农业综合服务,着力抓好植物新品种和关键技 4 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农业灾害等农情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农业技术指导、农业公共信息、农村能源建设指导服务及农民培训教育服务;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接受农民生产咨询,提供应急求助服务,协助处置农业突发事件;协调配合政策性农业保险、涉农政策补贴和农业各类扶持项目组织实施等公益性服务。

2、加强农业综合执法。整合现有的各项农业监管职能,成立农业综合执法大队。着力抓好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检测、监测和强制性检验;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监测和监管。

3、加强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县级农业主管部门着力抓好区域内植物新品种和关键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农业灾害等农情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农产品质量安全快速检验检测;协助对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监管;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和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与服务;农业技术指导、农业公共信息、农村能源建设指导服务及农民培训教育服务;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建立区域农业试验示范基地;接受农民生产咨询,提供应急求助服务,协助处置农业突发事件;协调配合政策性农业保险、涉农政策补贴和农业各类扶持项目组织实施等公益性服务。

4、加强村级服务网点建设。以农村党员干部、农业科技示范户、农业生产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重点,每个行政村选配1-2名农民技术员,驻村服务,建立农业服务“网底工程”。农业的经营性服务由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承担。

(三)加强农业服务能力建设。

1、加强县级农业服务机构设施建设。对县级农业服务机构现有资源要素进行整合,配备相应的办公设施设备;建立具有能开展各类培训的多功能培训室;配备开展土壤成份和种类检测、粮油经蔬等作物成份分析、农产品农药残留测试的试验检测室等办公场所和仪器设备;建立配备农业综合执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植物检疫的办案设备;建立农作物病虫观测圃和试验示范基地;建立农业信息服务平台;配置一台农残速测车;配齐交通工具。根据开展工作需要,保证每年人均工作经费。

2、加强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设施建设。每个区域服务中心拥有800平方以上的综合办公楼,包括办公用房与农村服务大厅、农民培训教室、检测与设备室;购置农药残留速测仪、土壤(肥料)养分速测仪、土壤墒情速测仪等仪器设备;购置投影仪、电脑等培训和办公设备;购置科技入户直通车等交通工具;建立区域性农业试验示范基地,购置相关农机设备。

(四)加强农业服务队伍建设。

1、科学配备人员。县级农业服务机构应确保在一线从事农业服务人员不低于全县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总编制的2/3,专业农业技术人员占总编制的比例不低于80%,并注意保持各种专业人员之间的合理比例。不得存在人员在编不在岗位,不得与经营性服务人员混岗混编。

2、完善人员管理。推进基层农业服务机构用人制度改革,人员的进、管、出要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和人事管理权限办理。实行人员聘用制度,实现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 6 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采取公开招聘、竞聘上岗、择优聘用的方式,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员进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同等条件下,要优先聘用在编在岗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完善考评制度,探索建立县级业务主管部门、乡镇政府、服务对象三方共同考核一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新机制,将其工作量和进村入户推广技术的实绩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将农民群众对其评价作为重要考核内容。改革分配制度,将农业技术人员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挂钩。

3、理顺管理体制。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的人、财、物由县级业务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其人员的调配、考评和晋升,要充分听取所在服务区域乡镇政府的意见。

(五)创新服务方式。

建立农业服务首席专家制和科技特派员制,逐步形成首席专家带科技特派员、科技特派员抓科技示范户、科技示范户联普通农户的科技进村入户机制。充分利用农民万事通“12316”新农村服务热线、“三电合一”等现代电子信息技术,推进农业信息服务现代化。利用农业科技示范场(基地、户)搞好新技术、新品种的展示与示范。利用科普赶集、科技下乡、流动科技服务等,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农业技术推广活动。

三、保障措施

市农委成立合肥市基层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协调小组,全面负责全市基层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工作。各县农委是基层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的责任主体,对建设工作负总责,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抓,及时研究解决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各地要按照省、市的部署要求,结合当地 7 实际,积极学习借鉴外地的成功经验,深入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建设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环节,认真制订科学合理的建设方案和规划,积极争取国家、省、市项目支持,确保建设工作顺利完成。市农委将基层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列入各县农业部门年度考核内容,逐年推进。

第7篇: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调查

系部名称:食品系 专业: 食品营养与检测 年级:2011级 班级:02班 姓名:高小云 学号: 113470204 实践时间: 2012年8月4日 至 2012 年8月6日 共 3天

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是农村经济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任务。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主题,明确了农业科技发展的战略定位,全面部署了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创新机制、创新条件、创新人才等任务,推出了一系列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就如何加强农业科技体系建设,我们进行了认真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结构

1、学历和职称结构。2009年底,全县全民所有制涉农单位各种专业科技人员共有562人,大学本科占16.4%,大专占38.2%,中专以下占45.4%;具有高级职称的占全县农业科技服务人员总数的1.8%,中级占15.6%,初级以下占82.6%。

2、编制及从业人员结构。2009年底,全县全民所有制涉农单位共核定编制654人,实有从业科技人员562人,其中农业核定编制285人,从业人员234人,林业核定编制97人,从业人员96人,畜牧业核定编制114人,从业人员70人,水利水产业核定编制59,从业人员58人。

(二)管理体制及经费来源

根据调研,全县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基本上由三种类型构成。

1、是政府主导服务型。以政府系列涉农部门构成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也是目前政府服务“三农”的主要载体,以公益性服务为主体,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乡镇机构改革前由县、乡两级农技、农经、农机、林业、水利、水保、畜牧等技术站组成,分别为各自主管部门管理。2002年乡镇机构改革后,乡镇一级将农技、水保等站合并成立了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其人员和经费由乡镇政府管理,主管部门农牧局只负责业务指导和技术职称评审。林业、水产、畜牧在乡镇单独建站,人员、经费、业务指导由县级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农机部门类似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但属差额事业单位,从2007年开始,财政只负担人员工资的80%。这些推广机构,在全县农业、水利、农机、林业、畜牧、水产技术的开发、引进及推广应用,指导农户调整农业种养结构、发展特色农业、订单农业、外向农业,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培育龙头企业,提高农副产品的转化和附加值,创办经营服务实体,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开展退耕还林(草)、生态建设等科技推广服务方面,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为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较好作用。

2、是政府引导服务型。主要是把县级科技推广单位具有一技之长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下派农业生产第一线,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实现科技“高位嫁接、重心下移”,形成科技人员基层创业,也就是科技特派员制度。全县目前已选派科技特派员148名,累计建立经济利益共同体35个,探索出了建立利益共同体等形式的运行机制。

3、是自发组织合作型。主要是由民间各类农业专业技术协会、经济合作组织构成,其服务对内为会员实行非盈利性的有偿服务,对外则以市场为各类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合作社)已发展到81个,会员(社员)达14170多人,带动农户导向,为自身的积累和为会员谋取最大化利益的商业操作。全县目前获得认证的3.8万户,涉及种植、养殖、加工、农业机械等领域,协会对发展特色产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直接起着作用。

二、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在改革中不断完善

(一)体系建设得到领导重视。近年来,全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委有关精神,紧密结合本地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实际,帮助解决具体困难和问题。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壮大和区域经济发展,积极推进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工作,引导农业科技人员进入生产第一线,坚持走科技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的新路子,大力推广新技术、引进新品种、培育新农民,形成了主要领导重点管、分管领导亲自抓的工作格局,定期深入基层、田间地头开展调研、现场办公,促进了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健康发展。

(二)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得到加强。调查显示,各地主导型农技推广网络已经形成,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以县级农技推广中心为主导,以乡(镇)农科站为基础新组建的跨乡镇中心区域站为辐射,以村级专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带动的农业科技服务网络得到加强,办公场所和人员得到落实,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有了保障。许多基层服务点解决不了的问题可通过逐级咨询解决,还可通过“农业信息网”和拨打“农业118”服务热线等方式查询信息、咨询技术,服务方式的灵活多样性使服务质量有所提升,有效满足了农民群众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的信息技术需求。

(三)新技术推广有了较大进步。各县(市、区)积极争取项目,加大新技术推广力度,许多新技术成果得到了广泛应用。各级农技服务机构积极加强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种养大户等民间新技术推广体系的协作配合,广泛开展良种引进、典型培育、技术推广、科技培训等工作,加快了高效农业的发展步伐。特别是测土配方施肥、黄牛冻配改良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增强了农民对新技术的认知率,提高了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实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的。通过新技术推广,全市畜牧业实现了传统养殖向现代综合技术配套养殖,单家独户散养向规模化、集约化养殖,传统饲养向新技术饲料饲养的“三个转变”,取得了饲养规模、配套技术、品种质量、安全水平的“四个提升”。全市粮食和畜牧良种利用率分别达到96%、90%以上。

(四)农业科技服务形式灵活多样。一是干部参与农业科技服务。新技术推广由于受季节及农业科技服务人员少,作物种植面积广、养殖户分散的客观条件限制,县、乡两级服务机构为广泛开展新技术推广,采取优先培训基层干部,由基层干部分区包片带领群众种植新品种、使用新技术,既抓住了季节又保证了技术,还有效解决了人员少、技术推广进展缓慢的难题。二是大户带动作用成效显著。通过产业大户的示范带动作用,与同类产品及技术的产量、质量形成的鲜明对比,农民对新品种、新技术的认可程度进一步提高。三是对农民的培训力度进一步加大,广度进一步加深。按照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充分利用农广校、科技示范基地,扎实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引导农民掌握实用技术,增强致富能力。

三、农业科技体系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投入不足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近几年,依靠项目支持县乡农技中心(区域站)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主要还是办公等基本条件的改善,特别是区域站,基础设施条件改善不大,专业技术设备基本还是空白,有些检测检验必须依靠市级,有的甚至要依靠省里来完成。有些县农业技术人员的报酬也未得到落实。

(二)人才资源短缺,结构不合理。有些地方农技部门都存在编制空缺现象,主要是受到事业单位逢进必考政策限制,新人进不来,农业科技人员断档较为普遍,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

(三)科技服务手段落后,创新方式不多。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和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的联合协作不够,新技术推广服务方式创新不多,仍停留在办班培训、技术咨询、印发材料、示范带动等基本层面上,科技推广服务的深度和广度还远远满足不了农民的实际需要。村一级除一些种养业发达地区成立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协会为会员服务以外,大部分村没有服务网点和信息网络服务。

四、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几点建议

通过对农技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我们认为,我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还不尽完善,但发展潜力十分巨大。

(一)创新服务体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单纯政府型的服务机构和公益性的服务方式已无法完全满足社会需求,也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面对新形势,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已迫在眉睫。政府要统一规划,科技部门牵头,农、林、水等涉农部门配合,形成政府主导公益性服务、市场主导经营性服务的科技服务网络,既发挥政府公益性服务机构的作用,又拓展经营农资企业的参与;既发挥专家型人才的作用,又发挥乡土人才的作用。要利用政策导向,吸引壮大农业科技服务队伍,补充基层科技力量的不足,逐步形成服务主体多形式、服务内容多样化、服务对象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服务网络,促进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发展。

(二)加强网络建设。县、乡、村三级农业科技网络建设中,县、乡服务机构建设虽然还很薄弱,但有机构、有人员、有基本的服务设施,而相当一部分村组网络建设还是空白,县、乡服务缺乏承接。为此,要在继续重视加强县乡服务机构建设的同时,主攻点应放在村一级。主导产业优势突出的村应进一步鼓励引导建立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支持和引导从事同类农产品生产经营和服务的农民、组织与其他人员以自愿联合、共同投资、共担风险、民主管理和平等互助的原则,组建农业专业技术合作社和其他类型的农村专业技术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地处偏远或优势产业不明显的村组,要扶持发展农资经营户、科技示范户,建立科技联系点,对经营者和种养户进行集中培训,使他们担当起对当地农户的基本生产技术指导,通过他们的辐射作用带动千家万户。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传媒技术,办好农业科技信息网站和“农业科技118”服务热线等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和专家咨询的服务作用。

(三)加强队伍建设。农业科技人员是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细胞,他们的活力决定农业科技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切实调整配备好农业科技专业人员,通过内部调整优化人员专业结构,使农技服务机构专业人员比例最低达到70%以上。同时要重视补充新鲜血液,在坚持农业科技人员全员聘用制,公开招聘、凡进必考、竞聘上岗、择优聘用等人事制度的前提下,人事部门在制定事业单位人员招考计划时,应把农业科技人员列入计划,适当放宽招考条件,把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员选拔进农业科技人员队伍。要加强农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和知识更新,鼓励通过自学、进修深造和短期培训等形式,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他们服务农村经济的能力和水平。要重视农业科技后备人才的培养,通过定向委培等形式,解决后备人才匮乏的问题。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实行岗位目标管理,工作绩效与职称评定、评选先进、福利补贴挂钩,对有突出贡献者政府应给予重奖。

(四)转变服务方式。要积极创新农业科技服务机制,积极探索行政驱动与市场引导相结合的运行机制。通过与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种养殖大户和产业化基地签订技术推广、承包合同,积极探索按合同要求提供规范化的有偿技术服务途径。通过以资金入股、项目技术参股等形式领办创办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科技咨询中介服务机构等经济实体,探索农业科技推广投入回报新机制。通过转变服务方式,促使科技服务由单纯的技术推广向信息、技术、购销一体化综合服务转化,向农科教一体化转化,通过整合资源,引导组建农民合作组织,发展产业协会等途径,提高技术的集成化水平,降低推广成本。

(五)增加农业科技投入。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把农业科技服务当作公共事业来办,把增加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逐年提高农业科技资金投入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二是积极争取项目,充分利用国家关于乡镇农技站、畜牧兽医站、产业基地、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信息化和农民科技培训等项目建设上的扶持政策,通过项目建设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三是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自主创新投入,采取政策引导、财政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扶持鼓励农产品龙头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投入。四是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业科技推广和应用,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市场化经营为格局的新模式、新机制。

第8篇: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调查

系部名称:食品系专业: 食品营养与检测

年级:2011级班级:02班姓名:高小云

学号: 113470204

实践时间: 2012年8月4日 至 2012 年8月6日 共 3天

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是农村经济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任务。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主题,明确了农业科技发展的战略定位,全面部署了农业科技创新重点、创新机制、创新条件、创新人才等任务,推出了一系列针对性强、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就如何加强农业科技体系建设,我们进行了认真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农业科技服务人员结构

1、学历和职称结构。2009年底,全县全民所有制涉农单位各种专业科技人员共有562人,大学本科占16.4%,大专占38.2%,中专以下占45.4%;具有高级职称的占全县农业科技服务人员总数的1.8%,中级占15.6%,初级以下占82.6%。

2、编制及从业人员结构。2009年底,全县全民所有制涉农单位共核定编制654人,实有从业科技人员562人,其中农业核定编制285人,从业人员234人,林业核定编制97人,从业人员96人,畜牧业核定编制114人,从业人员70人,水利水产业核定编制59,从业人员58人。

(二)管理体制及经费来源

根据调研,全县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基本上由三种类型构成。

1、是政府主导服务型。以政府系列涉农部门构成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也是目前政府服务“三农”的主要载体,以公益性服务为主体,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乡镇机构改革前由县、乡两级农技、农经、农机、林业、水利、水保、畜牧等技术站组成,分别为各自主管部门管理。2002年乡镇机构改革后,乡镇一级将农技、水保等站合并成立了乡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其人员和经费由乡镇政府管理,主管部门农牧局只负责业务指导和技术职称评审。林业、水产、畜牧在乡镇单独建站,人员、经费、业务指导由县级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农机部门类

似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但属差额事业单位,从2007年开始,财政只负担人员工资的80%。这些推广机构,在全县农业、水利、农机、林业、畜牧、水产技术的开发、引进及推广应用,指导农户调整农业种养结构、发展特色农业、订单农业、外向农业,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培育龙头企业,提高农副产品的转化和附加值,创办经营服务实体,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开展退耕还林(草)、生态建设等科技推广服务方面,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为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较好作用。

2、是政府引导服务型。主要是把县级科技推广单位具有一技之长的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下派农业生产第一线,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实现科技“高位嫁接、重心下移”,形成科技人员基层创业,也就是科技特派员制度。全县目前已选派科技特派员148名,累计建立经济利益共同体35个,探索出了建立利益共同体等形式的运行机制。

3、是自发组织合作型。主要是由民间各类农业专业技术协会、经济合作组织构成,其服务对内为会员实行非盈利性的有偿服务,对外则以市场为各类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合作社)已发展到81个,会员(社员)达14170多人,带动农户导向,为自身的积累和为会员谋取最大化利益的商业操作。全县目前获得认证的

3.8万户,涉及种植、养殖、加工、农业机械等领域,协会对发展特色产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直接起着作用。

二、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在改革中不断完善

(一)体系建设得到领导重视。近年来,全市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委有关精神,紧密结合本地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实际,帮助解决具体困难和问题。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壮大和区域经济发展,积极推进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工作,引导农业科技人员进入生产第一线,坚持走科技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的新路子,大力推广新技术、引进新品种、培育新农民,形成了主要领导重点管、分管领导亲自抓的工作格局,定期深入基层、田间地头开展调研、现场办公,促进了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健康发展。

(二)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得到加强。调查显示,各地主导型农技推广网络已经形成,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以县级农技推广中心为主导,以乡(镇)农科站为基础新组建的跨乡镇中心区域站为辐射,以村级专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

织为带动的农业科技服务网络得到加强,办公场所和人员得到落实,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有了保障。许多基层服务点解决不了的问题可通过逐级咨询解决,还可通过“农业信息网”和拨打“农业118”服务热线等方式查询信息、咨询技术,服务方式的灵活多样性使服务质量有所提升,有效满足了农民群众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的信息技术需求。

(三)新技术推广有了较大进步。各县(市、区)积极争取项目,加大新技术推广力度,许多新技术成果得到了广泛应用。各级农技服务机构积极加强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种养大户等民间新技术推广体系的协作配合,广泛开展良种引进、典型培育、技术推广、科技培训等工作,加快了高效农业的发展步伐。特别是测土配方施肥、黄牛冻配改良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增强了农民对新技术的认知率,提高了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实现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的。通过新技术推广,全市畜牧业实现了传统养殖向现代综合技术配套养殖,单家独户散养向规模化、集约化养殖,传统饲养向新技术饲料饲养的“三个转变”,取得了饲养规模、配套技术、品种质量、安全水平的“四个提升”。全市粮食和畜牧良种利用率分别达到96%、90%以上。

(四)农业科技服务形式灵活多样。一是干部参与农业科技服务。新技术推广由于受季节及农业科技服务人员少,作物种植面积广、养殖户分散的客观条件限制,县、乡两级服务机构为广泛开展新技术推广,采取优先培训基层干部,由基层干部分区包片带领群众种植新品种、使用新技术,既抓住了季节又保证了技术,还有效解决了人员少、技术推广进展缓慢的难题。二是大户带动作用成效显著。通过产业大户的示范带动作用,与同类产品及技术的产量、质量形成的鲜明对比,农民对新品种、新技术的认可程度进一步提高。三是对农民的培训力度进一步加大,广度进一步加深。按照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充分利用农广校、科技示范基地,扎实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引导农民掌握实用技术,增强致富能力。

三、农业科技体系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投入不足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近几年,依靠项目支持县乡农技中心(区域站)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主要还是办公等基本条件的改善,特别是区域站,基础设施条件改善不大,专业技术设备基本还是空白,有些检测检验必须依靠市级,有的甚至要依靠省里来完成。有些县农业技术人员的报酬也未得到落

实。

(二)人才资源短缺,结构不合理。有些地方农技部门都存在编制空缺现象,主要是受到事业单位逢进必考政策限制,新人进不来,农业科技人员断档较为普遍,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

(三)科技服务手段落后,创新方式不多。农业科技推广机构和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的联合协作不够,新技术推广服务方式创新不多,仍停留在办班培训、技术咨询、印发材料、示范带动等基本层面上,科技推广服务的深度和广度还远远满足不了农民的实际需要。村一级除一些种养业发达地区成立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协会为会员服务以外,大部分村没有服务网点和信息网络服务。

四、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几点建议

通过对农技服务体系建设的调研,我们认为,我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还不尽完善,但发展潜力十分巨大。

(一)创新服务体制。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单纯政府型的服务机构和公益性的服务方式已无法完全满足社会需求,也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面对新形势,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已迫在眉睫。政府要统一规划,科技部门牵头,农、林、水等涉农部门配合,形成政府主导公益性服务、市场主导经营性服务的科技服务网络,既发挥政府公益性服务机构的作用,又拓展经营农资企业的参与;既发挥专家型人才的作用,又发挥乡土人才的作用。要利用政策导向,吸引壮大农业科技服务队伍,补充基层科技力量的不足,逐步形成服务主体多形式、服务内容多样化、服务对象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服务网络,促进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发展。

(二)加强网络建设。县、乡、村三级农业科技网络建设中,县、乡服务机构建设虽然还很薄弱,但有机构、有人员、有基本的服务设施,而相当一部分村组网络建设还是空白,县、乡服务缺乏承接。为此,要在继续重视加强县乡服务机构建设的同时,主攻点应放在村一级。主导产业优势突出的村应进一步鼓励引导建立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支持和引导从事同类农产品生产经营和服务的农民、组织与其他人员以自愿联合、共同投资、共担风险、民主管理和平等互助的原则,组建农业专业技术合作社和其他类型的农村专业技术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地处偏远或优势产业不明显的村组,要扶持发展农资经营户、

科技示范户,建立科技联系点,对经营者和种养户进行集中培训,使他们担当起对当地农户的基本生产技术指导,通过他们的辐射作用带动千家万户。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传媒技术,办好农业科技信息网站和“农业科技118”服务热线等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和专家咨询的服务作用。

(三)加强队伍建设。农业科技人员是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细胞,他们的活力决定农业科技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切实调整配备好农业科技专业人员,通过内部调整优化人员专业结构,使农技服务机构专业人员比例最低达到70%以上。同时要重视补充新鲜血液,在坚持农业科技人员全员聘用制,公开招聘、凡进必考、竞聘上岗、择优聘用等人事制度的前提下,人事部门在制定事业单位人员招考计划时,应把农业科技人员列入计划,适当放宽招考条件,把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员选拔进农业科技人员队伍。要加强农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和知识更新,鼓励通过自学、进修深造和短期培训等形式,提高农业科技人员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不断提高他们服务农村经济的能力和水平。要重视农业科技后备人才的培养,通过定向委培等形式,解决后备人才匮乏的问题。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实行岗位目标管理,工作绩效与职称评定、评选先进、福利补贴挂钩,对有突出贡献者政府应给予重奖。

(四)转变服务方式。要积极创新农业科技服务机制,积极探索行政驱动与市场引导相结合的运行机制。通过与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种养殖大户和产业化基地签订技术推广、承包合同,积极探索按合同要求提供规范化的有偿技术服务途径。通过以资金入股、项目技术参股等形式领办创办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科技咨询中介服务机构等经济实体,探索农业科技推广投入回报新机制。通过转变服务方式,促使科技服务由单纯的技术推广向信息、技术、购销一体化综合服务转化,向农科教一体化转化,通过整合资源,引导组建农民合作组织,发展产业协会等途径,提高技术的集成化水平,降低推广成本。

(五)增加农业科技投入。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把农业科技服务当作公共事业来办,把增加政府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逐年提高农业科技资金投入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二是积极争取项目,充分利用国家关于乡镇农技站、畜牧兽医站、产业基地、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信息化和农民科技培训等项目建设上的扶持政策,通过项目建设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三是鼓

励农产品加工企业自主创新投入,采取政策引导、财政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扶持鼓励农产品龙头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投入。四是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农业科技推广和应用,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市场化经营为格局的新模式、新机制。

第9篇: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状况调研思考

结合当前开展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市科技局最近组织相关人员,对市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基本情况

科技局作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部门,通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已初步形成了一个集示范引领、技术推广、信息服务、培训提高为一体的服务体系,对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十大基地建

设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一)示范体系初步形成

针对市委、政府确定的农业十大基地建设目标任务,转变传统科技推广方式,加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的力度,增强农业科技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加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新品种引进和示范推广的同时,建设8个绿色(有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涉及水稻、设施蔬菜、高酸萍果、奶牛养殖、设施园艺等,重点在产品结构调整和种养技术上进行示范,不断提高示范引领作用和带动效应。 一是增强示范功能。 坚持在产品质量上做文章,在提高农业产出效益上下功夫。一方面,由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8个科技示范基地引进新品种,调整结构,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另一方面,采取基地+企业+乡镇+农户或基地+协会(合作社)+科研院所+农户的方式,高起点建设,实行订单种植,发展绿色(有机)产品。如,在马莲渠乡陈木闸村建设的500亩有机水稻科技示范基地,由科技局牵头组织,协调塞外香公司与乡镇、农民签订6元/公斤订单种植合同,使水稻种植效益提高一倍多;引进山东寿光星博蔬菜有限公司投资800多万元,在金积镇田桥村建设绿色设施蔬菜科技示范基地,为农户提供产前信息、产中技术、产后保护价收购的全程服务,带动设施蔬菜向绿色方向发展。 二是因地制宜建设示范基地。 根据各乡镇产业发展实际,按照乡、村(协会、企业)搭台唱戏、科技立项支持、农民自主建设的原则,建设各具特色的绿色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如,针对板桥乡高酸萍果种植面积大,品种杂、管理粗放的实际,建设绿色高酸萍果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在高位嫁接、后续管理上进行示范,提高苹果产量、品质和整体经济效益。目前,除郭桥、古城以外,其他乡镇都建设有自己特色的绿色农产品科技示范基地。 三是实施标准化生产。 按照绿色(有机)农产品种植要求,在优质粮食、设施瓜菜、设施园艺、高酸苹果、奶牛养殖等产业大力推广应用标准化生产的组装配套技术,发展生态农业和节约型农业,促使农业向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

(二)服务体系形式多样

坚持从典型带动、品种引进、技术推广、信息服务等方面着手,发展形式多样的服务体系,与农牧局形成了功能互补、各有侧重的科技服务体系。

一是夯实科技推广网络。 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平台,建设科技“110”专家服务团和技术服务队伍,及时解决农户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去年以来,“110”共为农户提供电话咨询1600多次,现场技术服务1223次,发布各类涉农信息2100多条。以科技特派员为抓手,培育示范典型和创办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目前,利通区科技特派员已发展到86人,其中,法人科技特派员13个。共引进新品种65个,示范推广新技术72项,培育科技示范户4500人,培训从事种植养殖业的农民近万人。创办合作经济组织、专业技术协会15个,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由科技特派员创办的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吸引农户参加的最少户数达30多,最多达470多,不仅有效地示范推广了先进适用技术,也提高了农户的生产效益。 二是培育企业技术创新中心 。针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研发能力不高的实际,帮助和支持企业与区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加大对农副产品系列产品研发的投入,延长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先后以科技项目扶持、牵线搭桥联合院所的方式,培育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目前已培育农字号龙头企业技术中心5家,今年再培育5家农字号企业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在清真牛羊肉精深加工、绿色奶产品开发、绿色设施蔬菜种植等方面开展科技攻关,不断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 三是开展科技合作和对外交流。 坚持把对外开展技术合作和交流作为解决人才不足的重点来抓,促使6家企业和外省区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如,万胜生物公司与天津大学生命科学院开展技术合作,共同攻克谷氨酸生产工艺中的技术难题,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的转化率、产酸率、提收率),增加了经济效益。国家农业园区管委会 引进宁夏农科院等区内外25名专家驻点服务,组织实施无公害蔬菜生产关键技术等15个国家、自治区和市级科技项目,为市区及周边地区的设施农业、优质粮食、奶产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四是建立健全农业信息技术服务体系。 围绕建设农业科技信息网络体系及农业技术咨询服务系统,加强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构建网络化、数字化的农业科技信息平台。利用科技

信息网平台,每年发布本地科技动态信息150余条、科学普及小常识近100条,在与宁夏科技信息研究所共建宁夏网络科技环境工程项目中,结合利通区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建立了清真牛羊肉产业数据资料35篇,向社会广泛推介,得到宁夏科技信息研究所的认可,被评为2008年全区科技信息网络建设一等奖。在市区98个行政村建立了三网合一的信息服务站,市区

、乡镇、村三级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三年内,将各服务站的信息员过渡为信息科技特派员。今年选择20个示范点,发展30名信息科技特派员,探索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技物结合、自我发展的运作模式,为农户提供信息服务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充分发挥村级信息服务站的作用。

(三)培训体系逐步健全 。总体看,利通区农民的种养技术水平还是比较高,但与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和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实际相比,其科技素质和生产方式还不完全适应,需要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和农时季节,因材施教,逐步健全培训体系,加强农民培训,不断提高科技素质。 一 是聘请专业技术人才,驻点服务和指导。 从2007年开始, 针对设施农业、高酸苹果等产业种植面积大幅增加,专业人才紧缺的实际,通过内引外联的方式,从区内外引进技术人才32名,其中市区从山东寿光聘请了7名专家和技术人员在5个乡(镇、区)驻点服务,共解决农户技术方面问题 100多 项,培训农民67场次、2400多人。 二 是集中培训。 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和农民种养存在的带有普遍性的技术问题,集中开展培训。去年,先后通过“科技入户”工程、“科技三下乡”、科技活动周、知识产权周等活动,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444期,培训农民12万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0万余份。今年,按照政府要求,对全市培训任务进行了责任分工,科技局将根据设施蔬菜、设施园艺、高酸萍果、有机水稻、富硒水稻、精品果等产业发展需要,对种植大户进行集中培训,培养本地乡土人才,共培训2200人次。 三是通过科技特派员进行实地培训。 科技特派员在创业基地,通过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并利用合作社、协会等组织形式,根据实际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实地培训,培养了一批农村实用人才。 2008 年全市科技特派员在创业基地开展培训380期,培训农民近1万人次。

二、存在问题

虽然科技服务体系在不断完善,但当前还存在着一些实际问题,影响和制约了农业科技服务工作。 一是人才资源比较短缺。 农产品加工企业从事应用技术研究开发的高技能、高层次人才不足,懂技术、会管理、能科研、善经营的综合性人才就更少。农业推广体系中公益性科技人才队伍青黄不接,人才紧缺、技术支撑能力弱,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 二是农业科技投入不足。 近年来,市财政不断加大对农业科技方面的投入,今年科技三项费由去年的150万增加到200万,但科技活动经费、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只有0.6%,低于全区平均水平,与农业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 三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主要是农产品企业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高,表现在农产品深加工能力弱、附加值低、产业链条短。如,利通区粮食加工企业10几家,但像塞外香这类具有超前发展意识的企业几乎没有。 四是科特派创业层次不高。 主要表现在创业基地项目规模不大,筹资能力不强,亮点不多,特别是建立利益共同体的比例还不适应科技创业的需要。

三、意见建议

解决好存在的问题,需要政府统筹协调,明确相关部门责任,解决好体制机制问题,推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一)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升农业生产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

充分发挥政府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的推动作用,通过落实财税优惠政策、整合公共资源、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支持三个层面的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一是加强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科技示范基地、企业技术创新中心为重点的农业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鼓励其加强与区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的联系与合作,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二是加强以科技中介机构为支撑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整合现有合作经济组织、协会、农技推广部门,形成整体联动、优势互补的技术创新力量。同时,大力发展农业创业服务机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形成功能完善的创新服务体系。三是加强重点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支持农产品重点龙头企业设立研发基地,运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品,支持对尚未进入产业化开发和大面积应用的科技成果,进行区域试验与示范、中间试验或生产性实验,尽快形成组装配套技术,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实现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二)健全三个体系,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产品市场竞争力

一是健全农业良种工程和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支撑体系。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科技示范基地、农业园区、部分协会为基地,引进推广优质高产的蔬菜、园艺、水稻等新品种,研究建立良种繁育体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万胜、沙漠王子、夏进、红果、娃哈哈等农产品加工企业为主体,研究开发一批技术含量高、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食品和其他生物制品,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加工增值水平。二是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重点抓好动植物防治关键技术的研究应用,健全防疫与农产品安全信息网络,提高对重大病虫害和动植物疫情的检测预警、应急控制能力,保障农产品生产安全。推进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加快绿色(有机)产品开发和生产基地认证工作,提高绿色(有机)产品比重,修订和完善技术规程,形成适应国内市场需要、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三是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以农技推广部门为主体,以科技特派员创业为补充,以农业科技园区、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种养大户为载体,示范推广应用现代农业新品种和综合配套技术,引领农业、引导农民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农业,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普及。

(三)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加大农业科技投入

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把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逐步提高农业科技在科技投入中的比重和法定标准。二是鼓励农产品企业自主创新投入。采取政策引导、以奖励代补等方式,扶持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投入。三是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制定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区内外资本和民间资本进入农业科技服务领域,解决资金不足的瓶颈问题。

上一篇:纪律教育学习活动方案下一篇:医务科长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