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艺术在当代大学生中的传播策略——以杭州高校为例

2023-02-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昆曲是中国艺术的奇葩, 是中国戏曲美的典范, 是历史最为悠久的中国戏剧, 也是享誉世界的古老剧种。但作为濒危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如何让更多的年轻人尤其是当代大学生接受和欣赏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长期以来, 昆曲的观众趋向老年化, 大学生普遍未曾接触过这一古老但充满活力的艺术形式。自2004年苏州昆剧院推出青春版《牡丹亭》, 昆曲艺术大放异彩, 广大青年观众尤其是各高校大学生在欣赏之后交口称赞, 各大媒体和网络好评如潮。在莘莘学子惊呼这一传统艺术的巨大魅力之余, 我们深感普及昆曲艺术之迫切性和重要性。昆曲艺术只有在赢得观众的基础之上, 才能获得更大的生机与活力。

然而, 长期以来, 昆曲的传播态势一直显得比较薄弱,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 以杭州高校为例, 有10%的大学生从不知道有昆曲;有过半的大学生表示知道但不了解昆曲;所以在大学生推广昆曲艺术迫在眉睫。

一、在当代大学生中传播推广昆曲艺术的可能性

在笔者做的一项调查中, 有这样一道题:“您最早知道昆曲是在什么时候?”选项:“A小学, B初中, C高中, D大学, E从未听说”。在1781份有效问卷中, 924人选择D, 占51.88%, 348人选择C, 占19.54%, 168人选择E, 占9.43%。 (见下表) 而在从“高中”到“大学”这一时间跨度里, 学生的生活空间绝大部分是在高校, 也就是就读大学期间。这又提示我们:这多出来的32.34%学生, 正是通过大学期间对昆曲的接触而认识昆曲的。

由此可见, 在广大高校学生中推广昆曲艺术具有极大的可能性。广大高校在校学生是中国未来各领域的精英人才, 他们具备相当的人文素养, 同时也拥有较为充分的闲暇时间, 他们有能力也有时间品味艺术, 欣赏美, 他们现在所形成的审美趣味必将影响其今后的一生, 所以拥有了青年学子就等于解决了今后五十年昆曲的观众问题。在当代大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中, 他们会将自己的审美趣味和欣赏习惯影响其周边的一大部分人, 并且也将在对下一代的教育中体现出来, 如此良性循环, 那么这对于解决的昆曲观众问题, 不仅仅是今后五十年, 而是一百年, 直至更加久远了。

典雅精致是昆曲有别于其他戏曲样式的一个重要特性。所以自昆曲艺术诞生以来就一直是封建士大夫和广大知识分子尤为钟爱的艺术。当代中国社会, 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很大, 广大青年学子更是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条件下成长起来的, 他们自小耳濡目染的就是影视作品和现代流行音乐所展现的带有强烈西方化、市场化的生活模式和审美趣味, “快餐文化”的便利和刺激逐渐替代了传统的艺术的含蓄蕴藉。这是当前的一个事实, 我们无须讳言。然而, 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 作为一个生于斯, 长于斯的中国人, 当代大学生不可能脱离传统文化的影响, 他们从小接受的依然是唐诗、宋词, 以及以四大名著为代表的明清文化的影响。中小学教材中古文和诗词的比重依然很大, 这就给他们学习传统的中国文化开了方便法门, 他们中有很多人开始喜欢上中国传统文化, 喜欢读中国的书, 开始对国学和精通国学的大师们发生强烈的共鸣, 于是很多学生走上了学习中国古典文学和艺术的道路。此外, 很多学生虽然没有走上同样的道路, 但是他们在痴迷流行文化和西方生活方式的同时, 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艺术抱有一份尊重和敬畏。尊重它的博大精深, 但也因此产生敬畏, 因为在他们有限的经历中, 他们认为如此厚重的文化艺术只属于古人, 现在的人理解不了也欣赏不了了。要打破这一认识, 只是在口头上辩说总是收效甚微的, 因为他们有时间都坐在电视机旁看电视剧或是戴着耳机听流行音乐去了, 所以传统的文化艺术要想得到青年的青睐不能再躺在图书馆的角落里静等他们来亲近了, 而应该站起来将自己的美展示出来, 用真善美去征服广大青年们。

在中国灿烂辉煌的文化艺术宝库中, 依然具有鲜活生命的只有传统戏曲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 三千多年的历史, 在深厚的文化积累中终于催生出有别于世界上任何一种艺术样式的中国戏曲。而作为“百戏之祖”的戏曲之母即是现在依然活跃在舞台上的昆曲艺术。昆曲从一诞生就综合起了整个中国文化艺术的精髓, 它集诗歌、舞蹈、音乐、绘画诸美于一身, 又融合儒家文化的精髓, 终于赢得了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赏识而最终成为其最爱。悠悠六百多年过去了, 历史冲淡了曾经的一切, 当年的生活痕迹已经烟消云散, 只留下故纸堆里那载满了沧桑的文字, 传统被尘封在了历史的档案馆里。那厚重的大门让如今追求生活轻松的人们总是敬而远之。

我们被锁在了自家的后花园外, 却走进了他家的菜园地。西方文化的大量引进让我们的青年人一声声惊呼, 他们沉迷在好莱坞的电影里, 不知道那是一个梦幻的世界, 他们在嬉皮士的音乐里陶醉, 在美剧的风云里感受着心跳。他们为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感动不已, 为之痴迷。于是, 欧美的成了经典, 国产犹如敝帚。在这样的时代里, 让早已痴梦的青年回首, 已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二、在高校传播昆曲艺术的几点策略

(一) 将学生带到剧场中去。

就笔者的调查得知, 目前在杭大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到昆曲艺术, 就像牡丹亭中的杜丽娘的感叹“不到园林, 怎知春色如许!”, 要想让大学生欣赏昆曲首先要让他们接触到昆曲, 从昆曲的成功传播的经验来看, 将学生带到剧院中去是最有效的一种方式。2004年昆剧青春版《牡丹亭》经过一年多的酝酿和精心的制作, 终于出现在百年历史的现代高校——苏州大学的存菊堂, 而较之前任何一次昆曲演出的不同之处在于, 这一次六百年的昆曲面对的都是年仅二十出头的青年学子。出乎所有人的意外, 但又在情理之中的事情出现了!2400多个年轻的观众在闷热的大礼堂里居然静静地注视着前台三个小时, 当上本演出结束的幕布缓缓拉起时, 整个剧场沸腾了!学生们疯狂地用他们观赏明星演唱会时的方式狂叫着, 蜂拥地跑至舞台前狂热地拍着他们的手, 嘴里喊着男女主角的名字。这从未见过的阵势震撼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他们从来都不知道中国也有这般动人的艺术, 他们更不曾知道古人在恋爱着也是如此地浪漫。这之后凡青春版《牡丹亭》在高校中演出, 都是盛况空前, 昆曲一度成为高校中最为流行的话题。之所以出现如此热烈的场面, 就是大学生接触了昆曲, 感受到了它的魅力。

戏剧艺术是在场的艺术形式, 表演和观众要同时在场, 戏剧的魅力才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尤其是现代剧院先进的声光电设备, 这些新的审美元素的加入让传统的昆曲艺术更加充满了迷人的魅力, 而这些不到剧场去中去看, 是怎么都感受不到的。而一旦体验到这种审美愉悦, 一生都将印象深刻。别林斯基曾经狂热地号召观众:“去吧, 去吧, 去看戏吧, 如果可以的话, 就在剧院里生, 就在剧院里死!”可见, 剧场艺术的魅力是何其动人。根据笔者多年带学生看戏的经历, 凡是进过剧场看戏的学生无不表示新奇和震撼, 甚至有的表示叹为观止, 并且表示今后有机会一定还会来看戏。

(二) 剧团与高校互动。

浙江省目前有两个昆剧院, 一个是浙江省昆剧院, 一个是永嘉剧团, 其中浙江省昆剧院就坐落在杭州市内, 在杭高校要利用这一资源优势, 将昆曲艺术引入到学生中去, 剧院也要主动与高校合作。剧团虽然每日要忙于各种演出和排练, 但如果安排周全, 每个月安排一个半天的时间进高校并不会很困难的, 每一次可以安排两三个演员和乐队到高校中去, 让学生观摩昆曲的化妆、服装、造型、乐队演奏以及表演等, 这样既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昆曲的魅力, 也增加了学生对昆曲的认识。这种活动可以是公益的, 也可以是半公益的, 从长远来看, 这是在为昆曲培养观众。剧团的演出本来以赢利为目的, 这本无可厚非, 但是也要考虑观众的年龄结构, 目前, 昆曲的观众普遍呈老龄化趋势, 实践证明, 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为昆曲培养了一大部分青年观众, 当年的大学生现在都迈入了工作岗位, 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基础, 在时间和空间条件具备的条件下, 他们会选择观看昆曲演出。所以剧团进入高校演出, 是对昆曲的一项长期投资。

另外, 剧团在每年的年终考核演出中, 可以邀请高校学生参加, 这样既可以丰富学生的观赏经历, 又可以扩大剧团的美誉度, 是一举两得的措施。而高校积极与剧团合作, 将昆曲艺术引入高校, 不仅可以提升高校的办学层次, 而且对高校的人才培养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 高校开设昆曲欣赏课。

高校要真正重视昆曲艺术的传承和普及, 就要开设专门而系统的昆曲欣赏课程, 课程的设立要有专业老师, 要真正懂昆曲、会昆曲, 课程设置要有教学大纲, 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科学的教学方法, 课程要包括对学生讲解昆曲的历史、昆曲的唱、念等艺术特点, 要能教授学生唱几支脍炙人口的曲子。昆曲欣赏课要摒弃过去那种老师上课就放碟片、放录影的随意方式。课堂之上可以放碟片, 但必须配合讲解, 实践证明, 满堂放的舞台碟片, 即使再经典也收不到预想的效果, 因为剧场演出转换到视频之后, 整体的效果和审美感丢失了很大部分, 演员和观众的互动也没有了, 学生的兴趣很难长时间得到保持。更何况, 大部分学生都是接触昆曲不久, 不能完全独自欣赏这种典雅的艺术形式, 必须逐步导引他们入门, 方能起到作用。

(四) 编排整本大戏吸引大学生。

作为观众, 当代大学生与中老年观众的一个很大区别在于, 学生们喜欢带有情节的故事。广大中老年观众可能对昆曲的唱腔角色很注重, 对名角的要求很高, 他们对很多故事本身并不感兴趣, 更多的是来听唱来看表演, 所以他们很热衷于看一些经典的折子戏。但青年观众必须要看到情节故事, 相比较折子戏学生对充满故事的全本戏更有观赏欲望。这和他们从小的欣赏习惯是有关系的, 从童话到小说, 到电视、电影, 无一不充满了新奇惊险和或感人的故事。而且他们对一些经典折子戏的前因后果并不清晰, 对折子戏常常感到突兀和费解, 笔者曾多次带领学生去看折子戏, 有学生反映折子戏情节太简单, 有学生表示对人物的行为不太理解。相比较看整本大戏, 学生的反映就截然不同, 在看全本青春版《牡丹亭》时, 学生兴致盎然, 为剧中人物的悲欢离合而唏嘘感叹, 完全是沉浸在美妙的爱情故事之中。同样, 折子戏串成整本大戏的新版《玉簪记》却让学生爱听爱看, 学生表示《琴挑》趣味甚浓, 《秋江》感人肺腑。

昆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观众的支持。没有一流的观众再好的艺术也得不到彰显。昆曲艺术是一门十分典雅的艺术形式, 她注定是阳春白雪, 需要观众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 我们更加要重视昆曲艺术在高校的传播现状, 并在实践的检验下, 不断完善昆曲在当代大学生中的传播策略。

摘要:当代大学生是昆曲艺术潜在的观众, 在当代大学生中推广昆曲艺术既有现实的必要性又有着历史的可能性, 本文以杭州高校大学生为例, 提出将学生带到剧场中去, 高校与剧团互动, 高校开设昆曲欣赏课程以及编排全本大戏吸引大学生作为主要的传播策略, 以期让更多的大学生认识、了解、熟悉、热爱昆曲艺术。

关键词:昆曲,大学生,传播,策略

上一篇:餐饮微创业者使用微营销渠道优点分析下一篇:军工企业质量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