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届首旅游文化艺术节上的致辞

2024-07-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在第二届首旅游文化艺术节上的致辞(推荐12篇)

在第二届首旅游文化艺术节上的致辞 篇1

各位领导、同志们、同学们、父老乡亲们:

在这草长莺飞、风和日丽的美好季节,我们共同迎来了第二届首阳山旅游文化艺术节的隆重开幕。借此机会,我谨代表中共*县委、县人大常委会、县政府、县政协,向莅临本次艺术节的省、市各帮扶单位领导、专家及媒体记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向给予本次艺术节鼎力支持的县直各相关单位及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向前来首阳山旅游观光的各位嘉宾和父老乡亲致以亲切的问候!

今年,县委、县政府着力实施“旅游活县”战略,倾力打造“甘肃生态文化旅游名县”和“山水园林城市”,大兴旅游产业,加快开放引进,旅游经济稳步增长,社会效益日渐显现,有力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镇党委、镇政府紧紧围绕县上的重大决策部署,协调各方力量筹备开展艺术节活动,既彰显了我县的生态文化旅游战略,又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搭建了全新的平台。希望莲峰镇以举办本届旅游文化节为契机,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坚定发展旅游业的信心和决心,依托特色旅游资源,同步推进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休闲文化旅游,为打造“甘肃生态旅游名县”贡献力量。我相信,有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有省、市友好单位的爱心援助,有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莲峰的明天会更加美好,必将助推全县经济社会超常规、跨跃式发展。

在第二届首旅游文化艺术节上的致辞 篇2

上午好!

谢谢大家光临!这次会议,正逢北京国际汉字研究会建会35周年。这里,我祝福学会继续秉承“科学、爱国、奉献”的会旨,安定团结, 为弘扬汉字及其文化,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做出新的贡献!同时,我代表学会向北京市社科联等领导部门,以及学界的同仁、朋友对学会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我谈一点这些年来学习、研究汉字文化的体会,题目为《汉字是中国文化的基石》 。

古代世界曾经出现过辉煌灿烂的文明国家, 中国也是其中之一。但多数国家都没能继续维持下去,有的中断了,有的随着文化重心的转移转到另外的地区了,唯有中国和中国文化至今仍然屹立于世界之林,一脉相承,历久弥新。 其原因虽有多种,但和它所用的载体——文字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较之拼音文字,汉字具有更多的优越条件。

一、汉字具有记载和传承中国文化的功能

中国文化包括中华民族文化和各民族文化。 中华民族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和代表,包括中原文化、齐鲁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 吴越文化、岭南文化、闽台文化等各地域文化。这些用汉字记载下来的中华民族文化,虽往事越千年,四方言殊,但我们都能看懂。例如唐·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杯邀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虽离我们一千多年了,但我们还能看明白,如果请李白用当时的唐音给我们读,有的可能就听不明白了,因为语音在演变,一些字那时的读音和现在不一样了,如“低头思故乡”的“乡”, 唐的时候不读“xiānɡ ”,而读“hiɑnɡ ”(平声)。又如“老虎”的“虎”,周秦的时候读“ho”, 汉魏以后读“hɑ”(上声),到了晚唐五代才读为“hu”(上声)。文化是靠书籍来传承的,口头传承容易跑偏,久而久之就会变成传说或神话,因此文字在文化传承中非常重要。表音文字(拼音文字)以音表意,音一发展、变化, 字义也就随之变化,于是就不知道两三千年前读“ho”的字与今天读“hǔ”的字是同一个字, 传承文化的功能受到很大的限制,如有其他的因素再起作用,辉煌灿烂的文明古国也就灰飞烟灭了。汉字是表意或意音文字,主要是以形表意,语音的变化对它影响不大,例如“虎”字, 我们虽然不知道它历代的一些读音,但仍然知道它的意义。显然,汉字传承文化的功能较好, 我们今天能读懂古书,当感恩汉字,感谢我们智慧的祖先!

二、汉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汉字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说,它是中华民族文明之光,古代文化的活化石,一字一世界,一字一故事,反映了中华民族古代各种文化的状况。例如:

出会意字。下部的“凵”(qiǎn)表示洞穴的口,上部“屮”(chē)表示脚,上下两部分会意人从洞穴里出来,本意为“自内到外”。 这一字反映了当时的民居文化,先民那时住的还是洞穴。

高象形字,一座高高的楼阁,本义表示 “高”。从“高”字可以看出先民住居发展变化的情况。洞穴阴暗潮湿,影响健康,于是先民就发明了树巢居,而后又发明了栏杆式房屋, 类似现在一些少数民族的吊脚楼。这种房屋先在地面打上若干木桩,在桩上承托地板,再于地板上立柱,架梁,盖屋。“高”字就是这种房屋的投影,下半部“冋”(jiōnɡ)是底座的象征, 上半部是房屋的象征。

或会意字,从口从戈从一。口表示城池, 一表示疆界,用戈保卫,本义为邦国,疆域。 这个字反映了先民渴望有一个安定的环境,有一条安全的边界,不受敌人侵扰的和平愿望, 同时也反映了他们的防范意识。

三、汉字具有文学艺术的功能

汉字的神韵夺天工,它的形、音、义三要素都可以作为文学艺术创作的元素。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汉语以单音节为主,有声调,缺乏形态等的特点,也体现在汉字上。汉字的这些特点,为中国文学艺术的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唐代的律诗和绝句,为使诗歌具有整齐美和韵律、节奏美,不仅要求字数、押韵、平仄, 有的还要求对仗。例如贺知章的诗《回乡偶书二首》:“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这里每句都七个字,各句的平仄错落有致,一、二、三句还押上了韵,让人看起来整齐美观,读起来琅琅上口,爱不释手。汉字的书法是中国的国宝,是世界公认的最高艺术,撑起了中华文化的一片天。但这一座艺术宫殿是建立在汉字的基础上的。汉字的形体优美,神采各异。甲金古朴篆玲珑,隶书犹如水流动,楷书端庄又大气, 草书狂奔马行空,行书潇洒最方便,各书章法都不同。汉字方块的结构特点和蕴含在各种书体中的美学思想,为汉字书法艺术的创作提供了条件,这是拼音文字力不能为的。

四、汉字具有适应科技的功能

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迄今为止,经历了造纸术、印刷术、打印机、计算机四次伟大的文化工具革命。这四次革命,造纸术、印刷术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打字机最早是意大利人发明的,计算机最早是德国人发明的,但据专家考证,计算机的原理是来于几千年前中国的 《周易》。汉字在这几次伟大的文化工具革命中, 都能适应跟进,在计算机的应用上,已经出神入化,无所不能,胜于西文,为中国的文化强国做出了新的贡献,计算机不但没有成为汉字的掘墓人,反而成了展示汉字雄风的平台!

五、汉字具有维护国家统一的功能

古代中国,“言语异声,文字异形”。(《说文解字·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小篆为标准统一了文字。但由于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人口众多,方言复杂,言语仍是异声,即便在普通话普及的今天, 因方言的影响,许多人的普通话还带着方言腔, 例如福建石狮人,常把“发工资”说成“发公鸡”, 言不及义,影响了交际。汉字初期,以象形字、 指示字、会意字为多,后期以形声字为多,占汉字90% 以上。前者为表意文字,后者为意音文字,但表音的功能较弱。正因为汉字为表意或意音文字,受语音的影响不大,所以能超越方言,穿越时空,成为了中华民族交际的共同书面语,传播中华民族的文化,为国家的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第二届首旅游文化艺术节上的致辞 篇3

【关键词】 青铜器;陶瓷;文化艺术形态;关系

一、陶器与青铜器的共生与互动和此消彼长

火是人类最重要的能源。如果没有火,人类不仅会失去物质基础,也会失去心灵、精神和文明;如果没有火,人类就不可能走出蛮荒,不可能建立文明社会。奥运火炬的寓意,来自古希腊神话传说,是为了纪念普罗米修斯,他在烈焰熊熊的太阳车经过时,偷到了火种并带给了人类。火对于人类而言,就是走出野蛮,走向开放,向浩瀚的宇宙索求能量和灵魂。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公元前540年—前480年)认为万物的本原是火,一切都在流变之中。“这个有秩序的宇宙对万物都是相同的,它既不是神也不是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将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按一定尺度燃烧,一定尺度熄灭。”

中国被公认为是世界文化发达最早的文明古国之一。其中青铜文化和陶瓷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青铜器和陶瓷产生的元素是一致的,那就是,它们都是金、木、水、火、土的有机组合,并通过其中最关键的媒介——火,而呈现出各自独特的材质感和文化艺术形态。青铜器和陶瓷在逐步的演进中,不断地丰富自身,它们是中华文明的物态化和结晶体。

青铜器和陶瓷的源头都来自于原始上古文明,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先有了陶器,而后才有了青铜器。铸造青铜器的“范”、“模”等就是由陶烧成的,可以说,陶瓷和青铜器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是共生与互动、相辅相成、此消彼长的。青铜器的材质和器形光致茂美、质地坚硬,符合夏、商、周以来国家的意志和尚“礼”之需及战争武器之坚锐,因而成为当时文化艺术形态的主流,此时代也被称为青铜时代。

陶器和青铜器的出现和火的发明与使用有着密切关系。大约8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在实践过程中利用泥土和水混合,捏制出各种造型,然后晒干,烧烤后就成了陶器。陶器的出现,标志着原始人阶段的结束、新石器时代的到来。原始陶器主要是生活用品和祭祀用品,在长期的实践中,人们将本民族对自然、图腾、灵物、祖先的崇拜观念融合到陶器的器形和纹饰中,也形成后来青铜器的观念和审美的有机结合。到公元前4040—前2240年大汶口文化时期,陶器盛行三足器和圈足器,器形有罐形鼎、钵形鼎、壶形鼎、背壶、长颈壶、深腹罐、高柄豆等。这也证明青铜的器形和纹样是在陶鼎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而在6700年前西安半坡出土的迄今为止中国最早的陶瓷乐器——陶埙,还有新石器时代晚期陕西长县客省庄出土的陶饶与商代流行的铜饶基本一致,说明后来的铜饶是由陶饶发展而来。诸如陶鬲(图1)、陶鼓等等发展到青铜乐器体现了青铜时代“礼乐”的博大气势“黄钟大吕”、“八音齐鸣”,达到当时人类金属冶炼和音律学的最高成就。

在上古传说中的黄帝和蚩尤作战时,就有了使用青铜兵器的文献纪录。考古发掘发现的最早青铜器,是1957年甘肃马家窑和马厂文化遗址出土的铜刀(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300年)。其后,青铜器还在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中发现,在那里出土了制作原始的青铜小刀、爵、锥、铃等。这些青铜器,多是仿照同时期的石、骨、蚌、陶器制成的,其胎质很薄,铸造工艺稚嫩,带有一定的原始性。它们对社会文化、生产、生活的影响较小,在文化艺术形态上还处于萌芽状态。它们在石器时代的母体中孕育着,与大量的石器、陶器共存,并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由制陶工艺所积累的火侯知识和经验影响和推动了冶炼铸造青铜器技术的日渐成熟,铸造青铜器的“范”等就是由陶烧成。而青铜器成型后,其器形稳重、质地坚硬、纹饰光致茂美等优良特性及构图和秩序之美得到了充分体现,体现出中国文化是个道家讲的“气”的世界;另一方面又是个“礼”的世界;青铜材质本身的凝重厚实正好对应了“礼”的庄严齐一,其中的饕餮形象暗合了“礼”的一个重要特征——威严与秩序,成为国家政权、个人身份地位的标志。

文献记载夏代根据国家分成九州而铸九鼎。“夏铸九鼎”说明夏代的青铜铸造已进入高度发展的时期。夏代以后商代青铜器在此基础上得以迅速提升,成为古中国文化精神物化的载体,由于这时期形成了独特的以青铜器为文化艺术形态主流的文明形式而被称为青铜时代。从青铜器文化艺术的形态传承演变历程可将其分为三个发展传承转换阶段:商代的以“神”为中心;周代的以“礼”为中心;两汉时代的以“人”为中心。神性向人性的回归是青铜时代思想观念发展的总趋势。从最初的饕餮纹所表现的尊神事鬼、神性弥漫的社会走向关注现实、注重现实、凸显人性。这种由神性向人性的回归,奠定了中国文化艺术形态以后的发展之路,使中国走上了一条与西方不同的发展道路,即注重此岸世界,而较少关注彼岸世界。

青铜文化艺术发展到东汉末期以后,由于制瓷技术成熟,原料丰富,陶瓷较之青铜器在制作上更便捷,使中国陶瓷以迅猛的速度发展壮大起来,并广泛深入地进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快取代了青铜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青铜器退出了文化艺术形态的主流圈而由陶瓷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陶瓷进入魏晋,再经过唐宋的发展,融入宋代“理”学和宋人心态及文人画精神,带来了其在宋元明清的高度发展,成为文化艺术形态的主流,从而使中国进入陶瓷时代(昌南时代——英语中China,字头大写意为中国,字头小写则指瓷器也即是景德镇古称昌南之译音)。

以青铜时代和陶瓷时代为两座文化艺术形态的高峰构成了五千年文明的文化艺术形态的演变过程。本文着重从青铜器和陶瓷文化艺术形态解析比较中,推演出中国文化之火的跃动之魅和历史长河的流动之美。

二、青铜时代的文化艺术形态的特点和成就

夏商周青铜器文化艺术形态体现为国家严格控制的礼器,鼎(图2)是青铜礼器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品种,其造型特征为由腹、足、耳三部分组成。大腹可以盛载食物,高足架空可以烧火加热,空耳可以穿过长杠利于搬运。尽管鼎的实用意义是盛放或烹煮食物,但鼎的真正价值却体现为国家政权、个人身份与地位的标志。它一般多用于统治阶级的祭祀和宴饮,具有区别尊卑贵贱的功能,是权力的象征,并根据地位的不同进行严格等级上的分配使用制度:“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鼎在当时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占有重要地位,东周时一幕幕问鼎、夺鼎、追鼎的历史传说,及秦始皇泗水捞鼎,汉武帝得鼎改元的历史记载,成语“一言九鼎”、“问鼎中原”、“三足鼎立”等等都源自于鼎的象征意义的引申。

青铜器具有记录与传承中华文化历史的功能。青铜器中的铭文内容丰富,有祭祀祖先、征伐、纪功、册命和赏赐等记载,生动而具体地补充了历史文献记载的不足,为研究青铜时代的人文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原始资料。

在祭祀和典礼中青铜乐器更是不可或缺,青铜乐器有如饶、钟、铃、鼓等,并有按音律学原理编成的以编钟、编罄为主的大型青铜乐器组合阵,体现了青铜时代“礼乐”的博大气势。“钟鸣鼎食”即反映了当时在祭祀和典礼的盛况。“黄钟大吕”、“八音齐鸣”是我国古代音乐中所用的两句成语,以“黄钟大吕”来形容音乐的庄严、文辞的庄重或场面的热烈;以“八音齐鸣”来形容各种乐器一起热烈地演奏。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时期的曾侯乙编钟,是目前世界上仅有的保留着原有音响的一套特大型定音古乐器,也是世界上保留下来的最古老的12个半音的乐器。编钟共56件,分上、中、下三层。经检测每件编钟不仅都能发音,而且能发两个不同的音,可以演奏各种现代乐曲,而且音质纯正,音色优美,达到当时人类金属冶炼和音律学的最高成就。

青铜时代把中国文化艺术推进到历史的高峰。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中产生了分别以老子和孔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出世与入世的哲学,它们是几千年来注入到中国人血脉中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中国艺术从原始到理性的演化,其文学终端是青铜时代的《诗经》。《诗经》中风、雅、颂的排列体现了一种理性的规范,同时也显出一种宇宙观。风、雅、颂是青铜时代的等级秩序,也是一种天人关系。也就是说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及框架在青铜时代已经聚集和搭建完成。

青铜时代造就了秦汉气魄,使秦汉时期的文化形态显示出一种胸怀之大、力量之大、气魄之大、趣味之大。秦汉文化艺术形态的这种大气魄,来源于青铜的强悍、阳刚、庄重,勃发于新统一的现实力量及容纳万有、法天象地的想象心灵。正是因为秦汉时期民风的淳朴、大气、强悍、阳刚、包容性强,才有了沿用至今的“汉族”、“男子汉”等名词……

从青铜器文化艺术的形态传承演变历程可将其分为三个发展传承转换阶段:商代的以“神”为中心;周代的以“礼”为中心;两汉时代的以“人”为中心。神性向人性的回归是青铜时代思想观念发展的总趋势。

从战国中期开始的青铜器文化艺术性态以“人”为中心的趋势到汉代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追求人本,体验人生乐趣、容纳万有、法天象地的想象心灵成为时代思潮、时代风貌。

这个时期的青铜文化艺术形态的转换——由为以“神”、“礼”为中心转变成为以“人”为中心。青铜器神秘的宗教外衣及庄严的礼制思想被剥离掉了。

汉代青铜器在战国的基础上,将春秋以来的诸种青铜工艺推向顶峰,集青铜器铸造工艺之大成。青铜器文化艺术形态的演变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由幻想到现实的过程,一个以神为本到以人为本的过程。天人关系的变化是青铜器文化艺术形态演变的关键因素。

中国青铜文化经历了2000余年的发展历程,青铜时代把中国文化艺术推进到历史的高峰,青铜器作为2000余年时代精神和文化艺术的物质载体也留下了时代演变社会变革的痕迹,青铜时代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及框架的形成,为陶瓷时代的到来打下了坚实的精神与文化取向的基础。

东汉晚期,由于制瓷原料丰富,制瓷技术发展成熟,瓷器制作比青铜铸造更为方便。瓷器没有漆器和铁器本身所有的局限,可以广泛地用于人们日常生活的许多方面,并且它在材质感上的似玉非玉的品性,符合中国人自远古而来形成的玉石文化的精神追求。这样,陶瓷很快取代了青铜器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青铜文化演变到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与文化取向及艺术追求为陶瓷奠定了文化根基和美学基础,于是,由陶瓷传承了青铜器作为文化艺术形态主流的历史地位。

青铜文化艺术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而由陶瓷闪亮登场。但,这并不说青铜文化已经消亡,随着东汉末年佛教的传入中国,青铜制作的精美的佛像、香炉、法器及钱币、铜镜等等一直在生产铸造。青铜器的文化艺术形态一直在展现它独特的影响和魅力。只是青铜器退出了文化艺术形态的主流圈,而由符合时代需求的陶瓷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三、陶瓷时代之艺术形态的特点和成就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听到的是“陶瓷”,其实陶瓷是陶器与瓷器的统称,从发展的历程来看是先有陶器,后有瓷器,在西汉时陶器和瓷器才分开。

魏晋南北朝的中国,进入了瓷器时代。从东汉到南北朝,我国青瓷逐步成熟起来,但这一时期的瓷器无论是造型还是纹饰都与青铜器有联系。这时瓷器的造型特征是清秀挺拔,与当时人们的审美爱好相一致,更多的是反映人和社会,人已成为陶器造型的主体。陶瓷艺术装饰语言反映了人间生活的千姿百态,反映出人们对于自然和自身认识的深入。在这种语境和情境中,其艺术形式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士的既入世又出世的矛盾状态。魏晋以来,审美风气变化,崇尚古拙质朴、简淡空疏的“六朝风韵”与讲情致、讲风神、讲个性的魏晋风度。这时期少了青铜时代的国家意志和大气磅礴、容纳万有、法天象地的特点,而转为依法自然、逸气飘然、秀骨清相的文人士大夫的风神气韵。

唐代是中国艺术的高峰,又是中国文化艺术从前期转向后期的关键。唐代的时代精神体现为丰富的艺术创造,为后期社会奠定了一系列艺术类型和艺术境界的根基。其中青瓷、白瓷、唐三彩代表了唐代陶瓷的最高水平。唐代陶瓷经过丝绸之路广泛传播到海外,促进了中外文化艺术的交流。陶瓷“自唐代始而有窑名”,这种传统习惯一直沿用至今。

陶瓷正渐渐脱离青铜器的影响,开始展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艺术形态。自魏晋带着深刻社会文化艺术背景的青瓷风行以来,到了宋代得到了更广泛的尊重和发展,并在原有玻璃青釉的基础上,开创出不透明、乳浊状的瓷釉,一改隋朝以来“南青北白”时期的一览无余、可以透彻见底的青釉传统,创造了展现独特艺术形态的乳浊釉、结晶釉、石灰碱釉和多层釉。这样在釉色的运用上,为陶瓷美学开辟了一种新的境界,使其彰显出淳朴、自然、大气的特质,不仅具有玉的质感——“汁水莹润如堆脂”的色泽,还有着自然的开片和窑变,典雅纯洁而令人回味。宋代是“玉的精神”和类玉的品质体现的最为深刻的时代。鈞、汝、官、哥、定五大窑(图3、图4)所取得卓越成就,使中国在人类制瓷史上登峰造极。它那冰肌玉骨般的素雅、沉静品格,成为后世瓷业执著追求的审美典范。宋代不仅传承了历史的优良基因,而且开拓创新,为元明清瓷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宋代文化将汉唐以来的崇高精神以更为理性的方式进行把握,呈现出一种真正的中庸合度、刚柔相济、天人合一、气象浑成、心与理一的文化范式。这一思想相当重要、内涵也十分丰富。周敦颐的“希圣”、“希贤”,张载的“天人合一”,程颢的“仁体”,程颐的“理”,朱熹的“心与理一”、“气象浑成”,王阳明的“乐是心之本体”,刘宗周的“慎独”,王夫之的“情景妙合无限”等,无不体现着“乐”的基本精神和意义,推动并产生了明清浪漫主义美学思潮和明清之际的重理性、重情理统一的思潮。

宋代陶瓷体现为一种典雅的文化气质之美,内敛、沉静,追求返璞归真的自然主义,以此来体现自然中物性、趣味性和哲思性,上升到了透彻了悟的哲学高度。即使是一般日用陶瓷,也有着体现宋代整体文化风气不俗的气韵和风姿。与宋代卓越的青瓷官窑相比,宋代民窑则更生气勃勃、多姿多彩,同样具有那个时代的强烈烙印。如磁州窑、吉州窑具有千变万化的多彩釉色;黑釉、白釉、窑变釉、釉下彩绘等为元代青花的出现开启了先河,它们是一种雄健、简洁的文化艺术形态。宋代创造了天趣十足、自然活泼的木叶、兔豪、玳瑁、油滴、天目等各类窑变的黑釉作品,经过几百年的风雨沉淀,竟然成了后人难以企及的一座高峰。

笔者家乡在福建武夷山脉著名的宋代建窑遗址周边地区松溪县,它是宋代著名九龙窑所在地。从收藏的九龙窑青瓷片和一只建窑的兔豪盏上,我们能深深体会到宋代陶瓷的独特魅力。元代大力发展瓷业,制瓷生产技术的日臻完善、人们审美观念的逐步改变,给古老的瓷业生产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以彩绘青花瓷与釉里红为代表的釉下彩瓷成了新贵,而瓷器绘画装饰也变为主流。由宋代的追求灰、蟹壳青、灰黄、炒米黄等显示阴柔之美和含蓄之美,转变为开始吸纳异族的粗犷之美。

元代为蒙古族统治,上层阶级整体文化素养不高,文人地位空前降落。“九儒十丐”,儒士在社会地位中排行第九,仅高于乞丐。这造成许多文人画家为生计而投入了陶瓷绘制的生产中。由于使用了釉下彩的技术,釉料在烧制过程中可以产生笔墨在宣纸上的浓淡干枯的微妙变化,使得陶瓷纹饰更加向中国传统的文人水墨画方向靠近。把中国文人画引入陶瓷,在瓷器上题诗作画推动了元代青花瓷器的大步发展,青花瓷成了中国画技巧与制瓷工艺的完美结晶,从而带来了艺术重心的转移和审美趣味的变迁。文化艺术的世俗性继续发展而被整合进文化的整体结构中。

起于元代的白地蓝花的青花瓷成熟于明代,青花瓷造型简约、素雅,瓷质如玉温润。无论是从器形还是从纹饰上,它都符合中国文化艺术在传承与转换中形成的简约、自由、合心性的美学基质。它讲究虚静为本、天人合一、中庸合度,具有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把玩”的美学意味。永乐年间的白瓷洁净如玉、薄如纸;宣德年间的青花瓷达到了完美无缺、合度的境界。明代在高温单色釉方面取得了历史性的辉煌成就,成化年间的祭红、宣德年间的祭蓝独步当色釉之冠。著名的景泰蓝又名珐琅,起源于元代,盛行于明景泰年间因其釉料颜色主要以蓝色(孔雀蓝和宝石蓝)为主,古称为景泰蓝。在历经元、明、清三代王朝的传承与转换中,人们创造了灿烂的景泰蓝文化(图5)。

明代宣德炉是继商、周青铜器后另一件傲人的铜铸品,是用金属锌配制铸造的黄铜器,在合金配制、熔炼、铸造及表面处理技术上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器形上深深地受到宋瓷文化艺术形态的影响。

清代的陶瓷,是中国陶瓷文化艺术形态依然风采的又一个高峰。清代是满族统治者,清军入关后在被汉族文化逐步同化整合后,还带着强烈满族文化艺术形态的特征:追求纹饰繁丽、色彩搭配对比强烈。这种特点在中国很多少数民族生活物件和服饰中都能体现出来。所以清代陶瓷文化艺术在彩瓷方面的发展迅猛达到成就巅峰,为中国陶瓷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清代陶瓷以康熙、雍正、乾隆三个历史时期为繁荣阶段,康熙时期最为精绝的五彩瓷器,其胎骨轻薄、釉色洁白莹亮、画工细腻、色彩柔和、线条流畅。雍乾时的粉彩到了炉火纯青的高度,器形合度,色调温润,鲜艳而不妖冶,立体感强,体现了强烈的时代气息和文化艺术形态的花枝招展。直到现在雍、乾时的粉彩还成为古玩陶瓷拍卖会上竞拍的宠儿。康熙时期的青花瓷在元代明代基础上又更进一步,其青花层次分明,笔韵浓淡如中国画般墨分五色,把中国文人画的笔墨意境和追求充分地转换到青花瓷上,同时还将西洋画技有机融入青花纹饰中(图6)。

中国陶瓷是民族心灵的物态化和结晶体,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内涵,文脉清晰,从而形成了自身世界独有的陶瓷文化,并随着历史的进程不断更新着自身的面貌。我们可看到中国陶瓷文化的文脉在传承与转换中所显现出的鲜明时代特征:秦汉的气魄、六朝风韵、大唐气象、宋人心态、元明清趣味,它们无不闪耀着属于各自时代的、独有的傲人光辉。追溯中国陶瓷文化艺术形态在历史各个时期传承与创新,最醒目的是中国绘画形式在陶瓷上的转换表达方式。中国陶瓷注重艺术形式与内容的并重发展,把客观形式中的抽象生命伸展到最强的限度,并极力清除了强加于人的“物质美”。这就使观众能直接进入陶瓷艺术的精神世界,与之发生内在共鸣。中国陶瓷在器形、纹饰等诸方面已简约到接近点、线、面的抽象形式,这种形式上的视觉冲击和思维上的强烈碰撞产生了新的视点,导致了艺术样式的变动。陶瓷中的精髓就在于造型是否恰到好处地与它的适用度及纹饰和质地完美结合。它注重点、线、面的完美融合,营造成一个神思飞扬、上天入地的境界,时间与空间相互存在,这样的空间构架必须汇入形而上的精神感受,以及具有书法线条的意蕴,而且在造型上的结束处和转折部分强调不着痕迹、天然落成的形象。

这是从自然主义的写实中提取到境界层面的抽象的自然,及中国美学精神的“妙造自然”。它类似于中国画中的意境美,即所画的一树一石是虚灵的、表象的,因而,反映到色釉视觉语言上,也是中国式的写实。这种深入内心的精神的写实与中国画的个体思想融于宇宙意识有异曲同工之妙,因为它们都体现了中国哲学精神。

中国茶文化促进了陶瓷茶具生产的多样化,构成茶道与茶器的合二为一,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内涵。延续至今的茶及茶具的使用,依然成为人们交流文化、思想、情感的精神平台。同样,中国酒文化促进了从青铜器酒具到陶瓷酒具的大量生产与使用,创造出器形多样、雅致的陶瓷酒器造型。这是中国酒文化与陶瓷文化的融合。民以食为天,锅碗瓢盆等各种陶瓷器具,承载着几千年天南地北的中国丰富的饮食文化。

中国陶瓷自汉、唐由“丝绸之路”、“茶马古道”传播到中亚、西亚、欧洲和非洲一带的地区。自宋起从海上丝路(瓷器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输往世界各地,促进了中国与世界不同区域的经济、文化、艺术的交流。中国陶瓷的传播对许多国家的文化艺术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它首先带动了日本、韩国的陶瓷文化艺术的产生,并促使两国各自走出一条充满地域特色的陶瓷之路。同样,它对西亚伊斯兰一带的影响极大,具有伊斯兰文化艺术特征的青花瓷不仅成为伊斯兰人民不可缺少的日常用品,也成为他们装饰庙宇和家庭不可缺少的陈设品。它对欧洲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促进和推动了17世纪追求东方情调的“罗可可”艺术的诞生。

陶瓷艺术作为当时中国文化艺术的主流和原创性洋洋洒洒,使中国走向了世界,更使得世界认识和了解了中国文化。

四、结论

青铜器和陶瓷都是金、木、水、火、土的有机组合并通过其中最关键的媒介——火的练就,而呈现出各自独特的材质感和文化艺术形态。它们在历史长河逐步的推演中,共生与互动、传承与转换、此消彼长,不断地丰富自身的文化艺术形态,是两根撑起五千年中华文明的顶梁柱。青铜器和陶瓷是中国文化艺术形态最具代表性的物质载体和文明精神的结晶体,它们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流淌着明晰的文脉,具有浓厚的艺术魅力和强烈的感染力及时代精神。

青铜时代把中国文化艺术推进到高峰,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中产生了老子和孔子的道家和儒家思想,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出世与入世的哲学,是几千年来注入到中国人血脉中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中国文化艺术形态从原始到理性的演化,从“神”到“礼”到“人”的回归,显出一种宇宙观,也是一种天人关系。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及框架在青铜时代已经聚集和搭建完成。

青铜是厚重的,它的形象靠的是火的铸造。它体现的是一种雕塑精神,构图和秩序之美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体现了中国文化是个道家讲的“气”的世界,另一方面又是个“礼”的世界。青铜时代造就了秦汉气魄,使秦汉时期的文化形态显示出的一种胸怀之大、力量之大、气魄之大,趣味之大。它来源于青铜的强悍、阳刚、庄重,勃发于新统一的现实力量及容纳万有、法天象地的想象心灵。

进入陶瓷时代,陶瓷更多的是反映天、地、人的和谐关系,反映出人们道法自然和对自我认识的逐步清晰深刻,在这种语境和情境中,其艺术形式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士的既出世又隐逸的矛盾状态。魏晋以来,审美风气变化,盛行讲情致、讲风神、讲个性的魏晋风度。这时期由青铜时代的国家意志和大气磅礴、容纳万有、法天象地的特点转为依法自然、逸气飘然、秀骨清相的文人士大夫的风神气韵。这样就逐步形成中国文化艺术的核心取向:“静”——虚静为本,安妥心斋;“净”——简约为本,净化心灵;“敬”——虔诚为本,提升心境。中国陶瓷艺术也自根性生成“素”(形质素净)、“宁”(气息宁馨)、“远”(含蕴深远)等在陶瓷形而上者谓之道也的境界。

如今,当我们聆听景德镇“十七女子瓷乐坊”用经过陶瓷和音乐工作者多年艰辛研发制作出来的陶瓷乐器(瓷瓯、瓷罄、瓷笛、瓷埙、瓷管钟、瓷编钟、瓷腰鼓、瓷唢呐、瓷二胡等)演奏音乐时,我们会发现其既蕴含丝竹金革的音质共性,又富有陶瓷清透的音色个性。它还蕴含着中华民族强烈的创新意识和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在第二届首旅游文化艺术节上的致辞 篇4

(2012年11月23日)

尊敬的***荣誉主席,尊敬的***省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乡亲、各位朋友:

今天,我们迎来了客家人的一大盛事,首届客家文化艺术节在家乡梅州隆重举行。在此,我谨代表***客属社团联合总会和在港客家乡亲,向首届客家文化艺术节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主承办单位的热情邀请和盛情接待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年是十八大胜利召开的喜庆之年,我们欣喜地看到祖国大地包括家乡梅州,政通人和、百业俱兴、欣欣向荣。同时也看到香港回归祖国15年来,在中央的全力支持下,香港经济更加繁荣、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同祖国内地的交流全方位扩展,经贸关系更加紧密,各领域合作不断深化。

“东方之珠”香港有200多万客家人,占总人口的1/4。改革开放以来,香港成为外资企业进入大陆的主要门户和内地首要的外资来源地。一直以来,**市委、市政府着力于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出台优惠政策、提供高效服务;广大在港客商和客家乡亲也秉承爱国爱港爱乡的优良传统,纷纷回到家乡投资兴业、捐资助学,为推动梅州包容开放、深化粤港合作、促进客属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不懈努力。

这次,家乡举办首届客家文化艺术节,以“融汇世界的客家、展示客家的世界”为主题,对在港客商和客家乡亲进一步传承客家文化、联络客家情谊,对加强粤港合作、促进共赢发展,都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我们将进一步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促进香港与内地的交流合作,一如既往地支持家乡建设,组织更多香港社会各界人士来梅州观光考察、投资兴业,在公益慈善、弘扬客家文化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深信,通过首届客家文化艺术节的平台,更多的客属团体和客商将会进行更深入的了解,播种团结、收获友谊,播种激情、收获感动,播种合作、收获胜利!

最后,祝首届客家文化艺术节取得圆满成功,祝各位来宾、各位朋友事业顺利、家庭幸福,祝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富强!

在第二届首旅游文化艺术节上的致辞 篇5

(2014年10月13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早上好!

沐浴着金秋十月的朝阳,迎着鲜艳的五星红旗,江苏省淮北中学第二届校园文化艺术节即将拉开帷幕。在此,我代表学校向为筹备、组织本届文化艺术节而辛勤付出的老师和同学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即将在这个舞台上展示才华和魅力的同学们表示诚挚的祝贺!

充满浓厚文化气息和艺术氛围的校园环境,不仅能彰显学校深厚的文明底蕴,而且能孕育学校灵动的创新精神。正如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雨果所说:“开启人类智慧的钥匙有三把:一是字母,二是数字,三是音符。”

文化与艺术的结合与碰撞,滋润着我们的心灵,丰富着我们的情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多姿多彩、令人心驰神往的世界。而有文化和懂艺术的人,往往能赋予客观事物以积极的、艳丽的色彩,能用一颗友善的心灵去对待周围的事物。是文化和艺术,教会了我们求真、为善、尚美。

在第二届首旅游文化艺术节上的致辞 篇6

尊敬的各位评审专家、领导和老师: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举行首届研究生学术论文讲演比赛。此次学术论文讲演比赛是首届研究生科技文化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生进行学术交流、展现学术水平的平台。在此,我谨代表研究生部师生向莅临此次学术论文讲演比赛的各位评审专家、领导、老师和同学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同时,也对参与筹划、组织此次学术论文讲演比赛的全体工作人员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此次学术论文讲演比赛以“统筹城乡发展与交通科技创新”为主题,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打造“内陆最开放城市”的号召,充分发挥我校在交通领域科学研究的优势地位,探索重庆统筹城乡发展的措施与具体实施办法,探讨重庆交通一体化建设的方案和技术信息。

同时,此次学术论文讲演比赛围绕重庆统筹城乡试验区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充分发挥研究生的学术优势,提供研究生施展才华的平台,激发研究生创造性的火花,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加强和改进我校的“校风、教风、学风”建设。

衷心希望14名参赛研究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展示自我、挑战自我、提高自我;希望全体研究生进一步增强学习意识、竞争意识和拼博意识,提高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更加关注重庆的发展,关注祖国的建设,做到坚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

最后,再次感谢出席此次学术论文讲演比赛的各位评审专家、领导和老师,预祝本次研究生学术论文讲演比赛取得圆满成功!

校园文化艺术节文艺汇演上的致辞 篇7

大家上午好!

在这暖阳高照,鲜花盛开,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日子里,我们迎来了高家庄中学校园艺术节文艺展演的开幕,为此,我谨代表学校对本次艺术节筹备期间付出辛勤劳动的老师和同学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同时对本届艺术节文艺展演的胜利开幕,表示热烈的祝贺!

本次艺术节文艺展演,经过学校的周密安排和精心策划,音乐教师的精心指导,班主任老师的大力支持,同学们的齐心努力,今天如期开幕了。它不仅为同学们提供了展示才华的机会,同时会进一步增强同学们的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比赛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参与其中,在参与中展示自我、提升自己,这就是成功,这就是胜利。

校园文化艺术节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有了文化,就有了深厚的文明底蕴;校园有了艺术,就有了灵动的精神升华。校园文化艺术节是学校文化的浓缩,是学校办学特色的呈现,是全体学生魅力展现的一个平台。同学们在艺术的海洋里能体验美,在体验中去感悟美,从而获得道德的提升和人格的升华,我们相信通过本次艺术节的举办,一定会激励更多的同学投身到艺术追求中去,为我校的艺术教育增添更多的光彩!

今年我校艺术节的主题是“阳光下成长”。 寓意着同学们沐浴在党的阳光下,在学校领导和全体老师的关爱和教诲下,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艺术修养,从而健康快乐成长。我们深信同学们今日徜徉校园、神游艺海,未来必将开启别样人生!希望同学们为接下来的演出加油喝彩!艺术,永无止境,创造,永无止境,我们的追求,更应该是永无止境!让我们尽情地唱起来,舞起来,与艺术同行,与优美同行,与高雅同行!让我们高举爱国爱校的大旗,扬起文明、创新、和谐的风帆,为创建人民满意学校而努力奋斗!

最后,预祝本届艺术节文艺展演取得圆满成功!祝各参加演出的班级取得优异的成绩!

在第二届首旅游文化艺术节上的致辞 篇8

各位同胞、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盛夏时节,美丽的鹭岛花团锦簇,胜友如云。我很高兴和来自海峡两岸的各界同胞一道,共同参加第二届海峡论坛。受胡锦涛总书记的委托,我代表中共中央,对第二届海峡论坛的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向所有前来参加论坛的两岸同胞特别是来自台湾的各位乡亲致以诚挚的问候!

海峡论坛是由两岸同胞共同打造、旨在促进两岸民间交流的重要平台。论坛以“扩大民间交流、加强两岸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为主题,体现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内涵,反映了两岸各界民众的共同愿望。本届论坛由海峡两岸62家单位和民间团体主办,参加活动的台湾各界民众超过1万人。这么多的两岸同胞欢聚在这里,这么多的台湾民众共襄盛举,处处洋溢着亲情、乡情和友情,交融着增进了解、交流合作的热切期盼。本届论坛的举办,是当前两岸同胞和社会各界大交流、大合作的重要体现,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生动写照。

各位同胞、各位朋友!

过去两年多来,在两岸同胞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转折,取得一系列积极成果。两岸直接“三通”全面实现,便利了同胞往来,促进了经济合作。两岸各领域、各界别的交往更加热络,大交流的局面已经形成。去年,两岸人员往来达到540万人次,创历史新高。大陆居民赴台交流参访和旅游突破93万人次,首次来大陆的台湾民众达33万人。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抗击地震、风灾等重大自然灾害的斗争中,两岸同胞同舟共济、相互扶持,体现了血浓于水的同胞之爱,展示了患难与共的手足之情,谱写了真诚相助的感人篇章。

两年多来两岸关系发展取得重要积极成果,得益于两岸双方抓住难得机遇,以两岸同胞福祉为念,增进互信,排除干扰,平等协商,推进合作。更重要的是,两岸关系改善和发展符合两岸同胞的利益和愿望,得到了两岸同胞的普遍认同和有力支持。我们应该顺应两岸主流民意,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继续保持两岸关系发展的正确方向,继续巩固两岸关系改善发展的良好势头,继续按照先易后难、先经后政、把握节奏、循序渐进的思路,务实推进两岸关系发展进程,力争取得更多实际成效,不断增进两岸同胞的福祉。同时,还应当着眼于今后逐步破解两岸关系前进道路上的难题,在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两岸的政治互信。

各位同胞、各位朋友!

60多年来,两岸尽管经历了长期隔绝,走过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但两岸的同胞爱、民族情和共同的中华文化根脉,是任何力量都割不断的。两岸由长期隔绝到交流往来,各领域合作从无到有、由小到大,民间力量都发挥了重要的主导作用。正是在加强交流合作的进程中,两岸同胞越来越透彻地理解了两岸合则两利、分则两害的道理,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了“台独”分裂活动造成的危害,越来越直接地感受到了两岸关系改善和发展带来的好处,从而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符合两岸同胞的整体利益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今天,支持两岸开展平等协商,赞同两岸加强互利合作,积极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经成为台湾民意的主流,成为两岸同胞的普遍共识。实践充分证明,两岸民间交流是两岸关系发展中最具活力的因素,是增进同胞感情、扩大共同利益的最好方式。

“天地之间,莫贵于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体是两岸同胞,动力来自两岸同胞,成果也惠及两岸同胞。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两岸同胞的共同事业,需要两岸同胞最广泛的参与和支持。当前,扩大和深化两岸民间交流,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客观需要,是两岸同胞共同的责任,同时也具有前所未有的良好条件。特别是两岸正在积极商签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这必将为深化两岸交流合作带来新的机遇,有利于两岸经济长远发展。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就必须更加积极有力地推动两岸民间交流更广泛、更深入、更持久地开展下去。“人之相知,贵相知心”。两岸交流,归根到底是人与人的交流,最珍贵的是两岸同胞心与心的沟通。两岸关系发展的进程,是一个不断积累共识、解决问题、化解矛盾、深化合作的过程。两岸同胞形成的共识越多,就越能够为破解两岸关系面临的各种难题创造有利条件。广泛开展两岸各界交流,特别是加强基层民众直接交流,有利于为两岸关系发展营造更良好的氛围、打下更坚实的民意基础。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各种原因,一部分台湾民众对大陆还缺乏了解甚至存在误解,对两岸关系发展还持有疑虑,这是一时难免的。我们愿意积极与他们沟通,以最大的包容和耐心加以化解和疏导。只要两岸同胞进一步密切交流互动,消除各种疑虑和误解,就能够不断凝聚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共识,不断增进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认同,不断为携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新形势下的两岸交流理应向更宽领域、更大规模、更深层次迈进。两岸交流,应当以两岸同胞为主体,以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为核心,以增进同胞感情和提升福祉为归宿。两岸交流,没有党派之分,没有地域之别,应当遍及城市和农村,深入到县市、乡镇、学校和社区,深入到工人、农民、青年、妇女和少数民族等各个界别之中。我们希望两岸各界民间团体发挥更有力的促进作用,为两岸民间交流拓展新领域、开辟新渠道、构建新平台、创造新形式,促进越来越多的两岸同胞投身于两岸大交流、大合作的潮流,成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参与者、推动者和受益者。目前,多数台湾同胞还没有来过大陆。我们热诚欢迎他们能够到大陆走一走、看一看,增进对大陆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了解,增加与大陆同胞的直接接触。我们也鼓励更多的大陆同胞到台湾各地尤其是中南部地区和基层民众中去,真诚与台湾同胞交朋友,认真倾听台湾乡亲的心声。两岸同胞完全应该常走动、多往来。大家以诚相待,彼此交心,走亲访友做生意,交流合作促发展,日子就会越过越红火,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广。

各位同胞、各位朋友!

两岸同胞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同属中华民族大家庭。近代以后我们共同蒙受了民族的深重灾难,今天我们共同迎来了民族的复兴曙光。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应当成为两岸关系发展的主旋律,成为两岸同胞共同努力的方向。让我们团结起来、不懈奋斗,共同开创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美好未来!

最后,预祝第二届海峡论坛圆满成功!

在第二届首旅游文化艺术节上的致辞 篇9

主持词

(2014年3月12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父老乡亲们、现场的观众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春光明媚,景色怡人。在这万物复苏、绿意盎然的美好时节,我们相聚在美丽的赵康镇东汾阳村,隆重举办第二届“赵氏孤儿”忠义文化戏曲艺术节,进行追溯先贤,传承忠义。

去年,我们在忠义文化的发祥地赵康镇,举办了首届“赵氏孤儿”忠义文化戏曲艺术节,吸引了各界人士的关注,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社会影响。今天,第二届“赵氏孤儿”忠义文化戏曲艺术节即将在“赵氏孤儿”的故里——东汾阳村盛大开幕,让我们再次真切的感受忠义文化的历史渊源和薪火传承的精神力量。

今天,前来参加开幕式的领导有: 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杨建廷; 县人大副主任,毛婉英; 县政协副主席,张淑玲; 县文化局局长,张翔; 县文物旅游局局长,段吉泽;

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新闻中心主任,张建华; 赵康镇党委书记,王世红;

赵康镇党委副书记、政府镇长,梁高跃; 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赵康镇党委、政府班子成员以及

让我们对各位领导和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有请赵康镇东汾阳村党支部书记赵俊明致辞。

……

现在有请东汾阳村村委主任赵成林宣布第二届“赵氏孤儿”忠义文化戏曲艺术节开幕!

……

赵康是忠义文化的发祥地,忠义文化,源远流长,忠义精神,薪火相传。自“赵氏孤儿”故事发生后,忠义精神在神州大地代代相传,历朝历代传承忠义的义士不枚胜举,歌颂他们的戏曲选段数不胜数。今天,我们在忠义发祥地追溯忠义,自然少不了用戏曲的形式来传唱忠义。

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精彩的戏曲表演,感受忠义文化的魅力:

首先,有请来自赵康镇薛家庄村的戏曲老艺人赵建设给大家带来的眉户《三进士》,选段,大家掌声欢迎!

……

谢谢赵老先生的精彩表演,(可自由发挥夸赞几句……)接下来,有请 赵冠军给大家带来唢呐独奏《正月十五闹元宵》

……

谢谢赵冠军的精彩表演,(可自由发挥夸赞几句……)下面,有请 任晓明为大家表演蒲剧《金沙滩》选段,大家掌声欢迎!

谢谢任晓明的精彩表演,谢谢!(可自由发挥夸赞几句……)

今天,我们襄汾帝尧文化之都演艺有限责任公司有幸来到赵氏孤儿故里参与追溯忠义、演绎忠义、传承忠义,我作为主持更是倍感荣幸,接下来,就有我来给大家演唱一段豫剧《花木兰》选段,希望大家喜欢!

……

谢谢大家,谢谢大家!

接下来,大家将要欣赏到的是蒲剧《打金枝》选段,好,有请 郭学刚上场,大家掌声欢迎!

……

谢谢郭学刚的精彩表演,谢谢!(可自由发挥夸赞几句……)

下面,有请

李志辉 刘 涛为大家表演蒲剧《提刀》,大家掌声欢迎!

……

谢谢两位的精彩表演,谢谢!(可自由发挥夸赞几句……)故事传千年,故地在这里。“赵氏孤儿”的故事流传千古,闻名于世。追根溯源,如果说赵康是中华民族忠义文化的发祥地,那么赵氏孤儿的故事就是忠义文化的源头。

2009年6月,《赵氏孤儿的传说》被成功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去年,县委宣传部、山西商报社、生活晨报社和赵康镇党委、政府,联合举办了以“晋都故绛、忠义三公”为主题的公益文化沙龙;中央7台、中国旅游卫视进行了 “触摸襄汾之探访〃赵氏孤儿”专题采访,并在旅游卫视详实播放,使“赵氏孤儿发生地”正本清源,得到各方认可;目前,《赵氏孤儿的传说》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进入最后阶段。作为赵氏孤儿故里的人们,我们倍感自豪!

下面,我们将进行开幕式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今天活动最具纪念意义的一个环节——“忠义溯源”仪式。

今天,正好是植树节。大家看到舞台上摆放的这棵大树就是为纪念忠义起源而准备的,一会儿它将被栽植到东汾阳忠义文化广场;之前我们赵氏后人还专程到程婴、韩厥、公孙杵臼和赵氏孤儿的故里采集了当地的水和土,用来培育这棵忠义之树,大家能够看到的这几个小容器里边就是采集回来的水和土。我们把这棵大树栽植到忠义文化广场,预示着忠义文化汇聚故地,万古长青,薪火相传,代表着赵康人民世世代代将忠义文化和忠义精神传承延续、发扬光大!

首先,有请“四姓形象代表”赵朔、程婴、韩厥、公孙杵臼上场,将取自各自故里的水、土分别汇集于两个砖雕容器内。有请……

下面,有请“赵氏孤儿”戏曲中的校尉扮演者将两个汇有“四姓”故里水、土的容器捧好,“四姓形象代表”将盛水、土的容器捧好,勇士们(“赵氏孤儿”戏曲中的士兵扮演者)将“忠义常青树”抬好,请前来参加仪式的领导们(嘉宾们)和本村赵姓代表、东汾阳村干部一同前往“忠义文化广场”,准备栽植。

(领导们植树离开的同时)各位领导、各位来宾、父老乡亲们,举办“赵氏孤儿”忠义文化戏曲艺术节是一项意义重大 的盛会,旨在打响“忠义文化”旅游品牌,推进赵康发展,为全县文化强县建设作出贡献。

本次“赵氏孤儿”忠义文化戏曲艺术节开幕式就要和大家说再见了。但我们精彩的戏曲演出即将开始,请大家稍事休息,等会儿继续观看。

……

(到广场后,主持人继续主持及引导)请“四姓形象代表”将所有容器放置在“忠义纪念台”上;

……

请各位勇士将“忠义常青树”放置在树坑; ……

请……各位领导及嘉宾宾为“忠义常青树”浇水、培土,(示意领导将汇集到容器内的水浇灌到、土浇灌和培到树根)。有请……

在艺术协会成立大会上的致辞 篇10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会员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

谢谢大家的信任和鼓励。非常荣幸能在此时此刻,把自己对朗诵艺术协会和朗诵艺术的一些随想与大家分享。首先,我感觉我们很幸福,我们很幸运,因为从今天起,爱好朗诵艺术的朋友们,我们有了自己的“家”了!

我们是一块文化的沃土,随手一钎下去,就会有文化从地下流淌,曾经的殷商古都给这座城市打上一层厚厚的底色,虽历经沧海桑田,陵谷变迁,它的命脉一直迁延赓续,不曾中断,一遇时风化雨,犹如老树抽新枝,一派蓬蓬勃勃、葱葱郁郁的新气象。

我们拥有厚重历史文化和浓郁浪漫色彩的根基,又赶上今天呼唤文化回归的难得机遇,那就是在市场经济的时代,人的心灵依然需要诗意的栖居。不难发现,我们身边有那么多喜欢朗诵艺术的朋友,渴望用自己的声音,赞美这片如歌如诉的土地,歌颂我们如诗如画的生活。朗诵艺术协会的成立,可以说是因势而动,恰逢其时。

1月10日,原本一个非常平常的日子,因有了我们的相约,这一天就有了几分灵动的色彩。这一天,我们因朗诵走到了一起,注定将会成为你我永远难以忘怀的时刻,从今天起,我们拥有一个响亮的名字:朗诵;从今天起,我们将让这座城市渐渐感知朗诵的力量。

“三分文字七分读”。有学者说,文字不是用来看的,而是用来读的,你一张嘴,文字便不一样了。语速、节奏、停顿、重音的变换和语调的抑扬顿挫,都会让我们的心灵得到震撼,接受一次精神的洗礼。朗诵,让文字充满了灵气和活力,让我们看见文字背后的灵魂。读史铁生,让我们知道什么是生命的顽强,读毕淑敏,让我们知道什么是生活的美丽;读林清玄,让我们知道什么是日常的快乐;读周国平,让我们知道什么是人生的哲思……

朗诵是最朴素的表达方式,然而它是直抵人心的感人至深的力量,总让人心潮澎湃,久久回味。任它一去多年,心中的百万雄兵,仍在刀枪剑戟地对垒,心中的月光岛屿,仍在温柔地拍打;心中的小桥流水,仍在低吟浅唱,心中的雷鸣闪电,仍在光耀夜空,心中的落日长河,仍在辉映苍凉。

以我之声,传递文明;用心吐字,用爱归音。携手走来,让语言在你我的口中魅力倍增,让艺术因你我而得到升华。朗诵,朗诵!让我们用绰约的风度、美妙的声音、澎湃的激情,为的昨天、今天、明天喝彩!

在第二届首旅游文化艺术节上的致辞 篇11

各位代表、同志们:

在我镇工会第二次代表大会隆重召开之际,我谨代表四安镇团委,妇联向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出席大会的代表和全镇广大职工致以真挚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这次大会,是在我镇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认真学习胡锦涛“七一”重要讲话,兴起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高潮的形势下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大会的胜利召开,必将激励全镇广大职工以“团结、奋进、务实、奉献”的四安精神为动力,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为四安新一轮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近年来,我镇工人阶级始终紧紧跟随党的前进步伐,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始终发挥着先进阶级的重要作用。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经受住了各种困难和风险的考验,为四安的深化改革、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样,我们欣喜地看到,我镇工会自成立以来,在镇党委及市总工会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带领广大职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牢牢把握工作大局,在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维护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等方面,都开展了大量的.富有成效的工作。实践充分证明,我镇工会是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职工群众利益的代表者、维护者。

同志们,工会、共青团、妇联都是党领导下的群众组织,肩负着为党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职责。党的十六大对我们群众组织进一步履行职能、发挥作用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我们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在镇党委的领导下,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竭诚服务群众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继续发扬优良传统和作风,充分发挥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共同为做好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把最广大的群众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为加快实现我镇“以工兴镇、全面小康”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共青团四安镇委员会

在中欧文化高峰论坛上的致辞 篇12

在中欧文化高峰论坛上的致辞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10年10月6日,布鲁塞尔)尊敬的巴罗佐主席,尊敬的艾柯教授,女士们,先生们:

非常高兴来到欧盟总部,出席中欧文化高峰论坛。今年是中国与欧盟建交35周年,中欧双方借此重要时机首次举办文化论坛,很有意义。这是中欧文化交流史上的一大创新,标志着中欧文化交流进入了新的阶段,也表明中欧关系深入向前发展。在此,我代表中国政府表示热烈祝贺!

文化是沟通人与人心灵和情感的桥梁,是国与国加深理解和信任的纽带。文化交流比政治交流更久远,比经济交流更深刻。随着时光的流逝和时代的变迁,许多人物和事件都会变成历史,但文化却永远存在,历久弥新,并长时间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不同的地域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文化底蕴,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形态,它们如同浩瀚苍穹的璀璨群星,交相辉映,光耀宇宙。正是文化的多样性,使不同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相互促进,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也丰富了人类的生活。

中国与欧洲,作为东、西方文明的主要发源地,对人类文明进步都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古希腊,曾涌现出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众多先哲,而在古代中国,也曾诞生了老子、孔子、庄子、孙子等伟大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分别奠定了东西方文明思想体系的基石。这两个文明体系既特点鲜明,又开放包容。古希腊艺术和史诗的杰出成就、德国哲学的理性思维能力、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法国的思想启蒙运动,把欧洲一步步引向民主与文明。而在遥远的东方,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中庸、大同与和谐的理念,塑造了中华民族富于理想、坚忍不拔、宽厚仁爱的性格特质与民族精神。

中欧双方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前数世纪,古老的“丝绸之路”就连接起长安和罗马,开启了中欧文明对话的先河。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游历中国大地后的游记,为西方世界揭开了东方国度的神秘面纱。传教士利玛窦带来了大量欧洲的先进科学知识,拉开了“西学东渐”的序幕。中国的“四大发明”和“经籍西传”曾为欧洲近代社会文化的发展演变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近代西方“民主”与“科学”思想传入中国,成为中国知识分子追求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的一面旗帜。中外文化发展和交流的历史证明,一切优秀的文明成果是人类长期生产实践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新中国成立后,中欧间文化交流不断发展。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中国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巩固和深化与欧盟各国在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逐步形成了高层次、全方位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新格局。2003年至2005年的中法文化年、2006年在华举办的“意大利年”、2007年的“西班牙年”、2008年“希腊文化年”以及2009年在比利时举办的“欧罗巴利亚中国艺术节”等一系列大型文化交流活动,更是受到了文化艺术界以及民众的广泛赞誉。

欧洲现代文化在中国广泛传播,受到了广大中国人民的喜爱。在上海世博会上,比利时-欧盟、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许多各具文化特色的场馆吸引了众多中国参观者。法国文化中心、德国歌德学院、西班牙塞万提斯学院等一些欧盟国家的驻华文化机构,聚集了不少中国的语言学习者和文化爱好者。近年来,在法国巴黎、德国柏林和马耳他瓦莱塔等地的中国文化中心也受到了众多欧洲朋友的青睐。这些心灵上的沟通增进了中欧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为中欧关系注入了勃勃生机。

我们要以战略的眼光和开放的胸怀看待中欧文化交往,更加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中欧间思想文化界的交流,推动文化机构间的互动,鼓励文化产业和产品服务领域的合作。我真诚希望通过直接的接触和直观的感受,让更多的中欧民众、特别是青年一代更多地了解对方的国情与文化,从而更好地促进中欧关系稳定健康发展。

各位学者,各位朋友:

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最本质的特征。尊重不同文化的独立与发展,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是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前提。在全球化的时代,人类面临着许多共同的问题,都需要通过广泛的文化沟通与合作来寻求答案。今天举办的中欧文化高峰论坛就是大家在思想文化领域共同探寻人类未来发展方向的一次很好的尝试。中国提倡充分尊重各国的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倡导开放兼容的文明观,也真诚地愿意通过与各国广泛开展合作,博采各种文明之长,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让我们携起手来,为这一神圣使命共同努力!

上一篇:我的日记下一篇:女同志工作在第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