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提升中学生艺术素养(精选10篇)
李塔汇学校语文教研组
一、教研组基本情况
李塔汇学校语文教研组共有教师21名,全都达到学历要求,其中共产党员7名;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12人(占全体语文教师的62%)。
教研组组长冯韬老师为松江区第二届首席教师,全国模范教师,松江区政府教育津贴享受人员;
孙秀华、梅亚萍老师为石湖荡镇首席教师; 王娴老师为松江区首届教坛新秀;
沈丽君、赵卫强、梁婉忠、李丽娟、郁芳、俞文芳、施春梅等老师为校学科带头人; 陆晓瑛老师为2008届区见习期优秀新教师。
这是一个政治觉悟高,工作能力强,工作业绩出色的工作集体。
二、教研组工作目标
教研组在获得上届区校本研训优秀教研组的基础上,继续注重加强自身思想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学习,通过校本研训,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培养出一大批有新的教学理念,有相当高的教学技能,有强烈的教科研意识和能力的真正合格的教师。
三、近两年校本研训工作
1、提倡每位教师五个“一”活动。
每位语文教师每年至少订阅一份专业杂志;每学期研读一本教育教学理论书籍;每学期或每学年确立一个自己的研究课题;每学年按照自己的研究课题上一节公开课;每学期写一篇教学案例或反思。
2、加强集体备课,发挥团队力量。
教研组积极参与市区校各级业务学习,加强集体备课,积极参加学校和区级的教学评比课,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不断深入。
教研组组织开展两周一次的组内集体备课、听课、说课、评课、反思等“四课一反思”的教学研究活动,充分发挥同伴互助作用,提高教师课堂教学实践能力。组织教研组成员进行学习,学习新课程标准、专业理论等。
教研组认真落实教学常规,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认真落实备课、上课、听课、作业批改、测试和个别辅导六个教学环节。组织期中和期终两次教学常规检查,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提出整改措施。2007学年第二学期教研组举办各学科优秀学生作业展示活动,在科学布置、批改、反馈学生作业方面进行了探讨。
教研组注重教学研究和反思。对每一次月考情况,教研组认真组织质量分析。2008学年第一学期教研组开展“实践、反思、提高”为主题的活动,开展一堂好课的标准的讨论。
教研组发挥教研组团体力量,动员组内教师参加学校和镇的“李塔杯”“石湖荡杯”教学评比活动,利用全组或备课组力量集体备课,孙秀华、梅亚萍获得一、二等奖。教研活动的制度化、主题化,进一步提高了学校教研组活动的质量。
3、开展以文学节为主的各类语文活动。教研组强调让学生要立足主动发展,积极参与。在上课时,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评点、分析、质疑、鉴赏、探究等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研组每年举行“文学节”活动,现定型为三类校级活动:阅读类、写作类、创作类(阅读类主要进行文本阅读的知识竞赛,写作类主要进行作文竞赛,创作类主要进行手抄小报或电脑小报竞赛)。每项比赛活动,首先要求班级全员参加,然后选拔选手参加校级比赛,最后评选出校级获奖人员,让整个“参赛—选拔—参赛”的过程成为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过程。
4、积极进行各种有效的教学研究。每学期期初,语文组在总结上学期校本研训情况的基础上,构想一学期校本研训的内容,教师个人确立具有个性的子课题(也可与其他教师联合进行);期中进行检查与促进,帮助教师解决一些在校本研训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学期结束时,总结分析校本研训方面及各人子课题研究方面的具体情况。
2008学年第一学期教研组承担了松江区初小衔接写作教学专题研讨活动,梅亚萍、郁芳两位老师执教;2008年11月区语文首席教师工作室课堂教学研究活动,由本组冯韬老师与仓桥学校的高明老师执教;区农村五校与民乐学校联合举办了主题为“追求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由施春梅老师参与执教。区五年级作文教学,由李丽娟老师执教。任何一节课,教研组都作为组内的共同任务,全组(有时根据需要分为小学和初中部分)一起投入。
为了提高复习课的效率,2009年5月教研组开设了复习研讨课,由教研组长和组内骨干教师执教。
四、团队建设
为了加强教研组建设,教研组在2009年上半年先后邀请区研训员、学科专家诸灵康、徐宁老师来校指导,为每一位语文教师诊断把脉,努力提高语文教师的素养。
近年来,教研组新教师不断增加,为了使新教师早日适应教育教学,教研组根据学校安排,在组内进行新老教师结对,还让新教师跨校与名师结对。教研组利用组内的优质资源,经常开展听课、评课活动,1—5年的新教师每年进行教学汇报活动。2007学年第一学期小学语文组作为课改基地学校与五厍学校语文组、张泽学校语文组联合活动,初中语文组参与区五校联动活动。
五、课题研究
根据实际需要,我们组织语文教师,编写了一些校本教材,使校本研训能更理性地进行。
教研组鼓励教师个人编写校本教材,现在已在校内使用的有《中考作文指导》,《初中现代文阅读能力训练》,《课外文言文阅读》等,这些校本教材,对初中毕业班学生的中考语文总复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教研组积极参加学校“听说读写,强化积累”和“体验教育”两大主课题,要求每位语文教师根据母课题的需要,确立符合自己特点的子课题,并定期进行检查指导,使学校的语文教学、课题实施更具理性化、理论化。
学校每年编印的《李塔教苑》中,语文教师的作品总是占较多的数量。
教研组鼓励教师参与编写国家出版社的教辅类读物的编写,如百家出版社出版的《金 牌一课一练》中的有关单元练习、百家出版社出版的《走近名牌高中》语文篇等以及松江新育才业余学校的《松江新育才教材》。
几年来,教师的教科研论文频频出现在各级刊物上,并屡屡获奖。正式发表的教科研论文(自2007年9月至2009年11月,计16篇):
《怎样写好80字短文》发表于《上海中学生报》(2007年11月12日); 《课内文言文阅读理解精讲》发表于上海《中学生学习报》(2008年4月7日); 《从历届上海中考作文题看作文选材》发表于《松江教育》2008年第4期; 《浅析学生所面临的写作困难》发表于《上海教学研究》(2008年7—8期); 《怎样读懂一篇文章》发表于上海《中学生学习报》(2008年10月14日); 《为写作而读两种书》发表于上海《中学生学习报》(2008年11月8日); 《初中生整体阅读能力培养、训练的途径》发表于《中国教育实践与研究指导全书》(2008年11月);
《从历届上海中考作文题看中考作文的选材》发表于上海《中学生学习报》(2009年1月13日);
《传统的写作理念与现实的写作困难》发表于上海《新读写》2009论文专辑(2009年1月15日);
《写好中考作文的八个秘诀》发表于上海《中学生学习报》(2009年3月16日);
《诗词曲鉴赏题的思考》发表于《松江教育》(2009年第1期); 《语文中考的答题技巧》发表于上海《中学生学习报》(2009年6月1日); 《怎样解现代文阅读中与文章段落有关的题目》发表于上海《中学生学习报》(2009年9月29日);
《2009年中考标卷作文层级解析及升格示例(上海卷)》发表于《语文教学通讯》(增刊)(2009年10月);
《初中生阅读鉴赏能力培养、训练的途径》发表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在讲台上思考语文》一书。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审美能力培养的途径》发表于《松江教育》2009年第5期 获奖的教科研论文(自2007年9月至2009年11月,计13篇): 《细微之处显真情》获松江区2006年教育教学案例评奖二等奖(2007年9月); 《浅谈在新课程理念下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获上海市优秀教学论文三等奖(2007年9月);
《阅读鉴赏能力的培养、训练的途径》获2007年全国基础教育改革与教学创新论文评比活动教学论文一等奖和松江区2007年教科研成果评奖二等奖(2007年11月);
《初中阅读鉴赏能力的培养、训练的途径》获松江区教育学会2007优秀教育论文评选二等奖(2008年6月);
《中考作文的“五四运动”》获上海写作学会首届高峰年会论文三等奖(2008年11月);
《初中生整体阅读能力培养、训练的途径》获《中国教育学刊》“中国教育实践与研究论坛”征文评比大奖赛二等奖(2008年12月);
《传统的写作理念与现实的写作困难》获《首届光明优+杯“让青少年读懂中国”系 列活动》教师论文二等奖(2008年12月);
《诗词曲鉴赏题的思考》获《2008年全国中小学教育实践探索论文大展赛 素质教育科研论文一等奖》(2008年12月);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弘扬传统文化的尝试》获“让青少年读懂中国”教师论文三等奖(2008年12月); 《中考语文的时间分配与答题技巧》获2009年全国素质教育教学科研作品(文科类)一等奖(2009年2月);
《中考作文电脑阅卷与作文应试》获2009年全国基础教育教学创新论文大展赛教学探索论文一等奖(2009年5月);
《电脑阅卷背景下的作文指导》《中考作文的临场发挥》两篇文章均获上海第二届写作学会峰会论文暨2009年年会优秀论文三等奖(2009年11月);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审美能力培养的途径》获2009年全国农村基础教育科研作品大展赛征集评比活动教学科研论文一等奖(2009年11月)。
六、教学实绩
首先, 通过传统绘画欣赏, 促使学生增强爱国情怀,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欣赏北宋画家范宽的传世名作《谿山行旅图》, 站在它的面前, 只见一堵巨大的绝壁冲天而起, 巍然挺立, 一线瀑布从峭壁深处飞泻直下, 幻化成轻烟薄雾;高山下, 巨石坚凝, 杂树丰茂;绿荫里, 萧萧寺观, 隐约可见;乱石中, 涓涓流泉, 水若有声。这一切构成了气势崚嶒而又高远宁静的景象。一行商旅蹇驴从密林中缓缓走来, 得得的蹄声敲破了空谷沉寂……此刻, 我们仿佛也随着这清脆的声音的起落走进了画面, 投入到崇山峻岭的怀抱中, 听凭那林间的风声吹去尘世的喧嚣, 溪涧的清流涤尽心灵的杂念……《谿山行旅图》描绘了秦陇山川峻拔雄阔的气概, 画出了中华民族的博大胸怀与宏阔的气象, 同时表现出了中国人对大自然的理解、包容与崇敬的传统。这幅画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也映射出近代历史的变迁。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出学生的爱国情怀, 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优秀传统文化, 陶冶高尚的道德和情操。
其次, 通过书法教学, 纠正和克服一部分学生存在的“马大哈”毛病, 使学生养成严谨细致、井然有序的学风。学习书法先从楷书学起, 讲执笔、用笔、点画、结构、分布 (行次、章法) 等方法。每一步都不可忽视, 如执笔要指实掌虚, 五指齐力;用笔要中锋铺毫;点画如椽檩要圆满周到;结构如建房要横直相安, 意思呼应;布局如布阵要错综变化, 疏密得直, 全章贯气等。“马大哈”式的人是写不好楷书的。因此, 在楷书学习中, 要始终抓住一个“严”字, 首先要对每位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 然后, 要他们临写每一个楷书汉字时都要有严谨的态度。譬如我有一位学生, 学习悟性很好, 而且好动、爱表现自我, 写字大胆, 速度快, 自我控制能力弱, 写出来的字就结构不稳笔画毛毛躁躁, 我就严格要求他认真临写每一笔笔画, 慢慢地他体会到了汉字笔画的韵味, 写出来的字方正圆润;只有这样, 才能有助于学生养成严谨扎实, 井井有条的良好学风。一般认为, 学习书法的过程是比较静的, 能培养学生安静的心态, 磨炼他们沉潜的心性。诸葛亮《诫子书》中说“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一个人德才兼备的品行, 是依靠自身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 只有耐得住这种寂寞, 磨炼出意志, 将来才能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
第三, 通过写意画和行书的学习, 克服和纠正一部分学生过于谨小慎微, 做事拖沓的不良习性, 培养处世果敢干练的气质。写意画是在生宣纸上, 一挥而就的短速、快速而传神的画法;是以豪放洒脱简练的笔墨来描绘物象的形神, 抒发画家的情感。其手法高度概括, 意境含蓄深遂, 更有着一种从容、果断、潇洒的写意精神。
行书是介于楷、草间的一种书体。初中学生可以先学习行楷。行书是楷书的快写, 是楷书的流动。在练习行楷的过程中, 笔毫的使转, 在点画的各种形态上都表现得较为明显, 这种笔毫的运动往往在点画之间, 字与字之间留下了相互牵连, 细若游丝的痕迹, 这就是牵丝。在练习书写的过程中, 如果书写者下笔犹豫不决、缩手缩脚, 就练不好行书, 因此在书写前, 先对几组楷书与行书的字进行分析, 就会发现楷书与行书书写时, 点画的写法, 用笔需遵循的准则, 如中锋、铺毫、逆入平出、提按起主、藏锋等都是一致的, 只是行书书写时比较舒展、流动。
因此, 在教学中, 要求学生先要熟悉物体以及汉字的结构, 做到心中有数, 下笔肯定, 不能优柔寡断, 久而久之, 就能做到得心应手, 这对于培养学生办事干脆, 处世果断的气质是大有益处的。
第四, 在传统书画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强调整体关系, 把握整体布局有助于培养学生识大体, 顾大局的全局观念和远大目光。譬如书法, 不仅要掌握每一笔笔画以及字的结构, 而且要考虑用到整幅的效果;山水画中近景、中景、远景, 甚至某一棵树或山石、房屋、流水等要注意局部刻画, 更要注意其在整幅画中所处的地位而加以区分, 画眼 (即视觉中心) 所在要着重刻画;花鸟画、人物画等同理。这就要让学生养成自觉地进行整体观察的习惯。实际上, 不仅绘画、书法如此, 世事也如此, 有没有全局观念和远大胸襟也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所以要注意培养他们的全局意识, 纠正初中学生容易出现偏激行为的弊病, 对待问题会比较客观, 也会得到大家的认同。古今对社会进步有重要贡献的人, 莫不具有全局意识, 不为个人小利益, 不为小团体利益所累, 如果使学生能在初中教育中养成这种看问题的习惯和眼光, 这对他将来走上社会将起到良好的作用。
关键词:音乐;教学效果;核心素养
一、提高初中音乐教学效果的必要性
对于我国来说,传统的应试教育对实现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阻碍作用。部分中学学校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本校的升学率,忽视了学生的艺术培养。随着学校对新课程改革制度的学习和研究,大部分中学学校已经意识到艺术培养对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并制订出一系列相应的教学改革措施,这是我国教育历史上的重大进步。中学音乐教学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影响,而大部分学校由于长期以来并没有将音乐教学作为重点来抓,致使音乐教学质量较低。因此,切实提高初中音乐教学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主要表现在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学音乐教学效果的提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于我国大部分中学生来说,其对音乐课程的学习是比较有兴趣的,但是由于教学质量水平较低,音乐教师的教学方法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该课程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枯燥无味,甚至部分教师只是在课堂上教学生唱一些流行歌曲,这种不合理的教学方法会引起一部分学生对中学音乐学习的反感。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切实提高音乐教学水平,保障教学效果成为当下中学音乐教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如何切实提高中学音乐教学质量
在新课程改革教育的背景下,中学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教师要对当下中学音乐教学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和探讨,并制订出可行的教学措施,保障音乐教学效果得到全面提升。
1.中学音乐教师应改变教育教学的传统观念
对于现代化教育来说,传统的中学教学理念已经不再适用,教师应改变以往音乐教育教学的理念,从思想上进行音乐教学的创新。对于传统的中学音乐教学来说,教师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视了理论实际应用的重要性,导致大部分学生对音乐知识并不理解。
2.中学教师应对音乐教学模式进行创新
音乐是一门高雅的艺术,但是这并不代表它是一成不变的,而对于中学阶段的音乐教学来说,部分音乐教师却片面地认为音乐教学内容是静止不变的,甚至多年来,一直使用一套教学计划,这种情况的存在严重影响了音乐的教学效果。因此对于现代化教育发展的今天,中学音乐教师应对教学模式进行创新研究,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成为教学主体,站在学生的角度完成音乐课程的教学。例如,在音乐课堂上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其今后的学生具有指导作用。
3.教师应将音乐教学与其他学科相融合
中学音乐课程教学与其他学科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因此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将音乐这一课程孤立起来,这样将会对音乐教学的效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可以音乐教学与初中语文知识中诗词的结合。如《水调歌头》这不仅仅是初中语文的教学内容,同时也是音乐教学内容,因此这时教师可以将两者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通过优美的旋律学到一定的音乐知识,另一方面可以对语文知识的学习起积极影响。因此,中学教师应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化的制订,以提高教学的效果,推动学生的整体发展。
三、结论
综上所述,对于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音乐教学对其艺术素养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就目前我国现阶段的中学音乐教学水平来看,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音乐教学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中学教师应顺应当下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全面推动中学音乐的进步,保障音乐教学的效果,为实现中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艺术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薛蕴.论初中音乐课教学增加“音乐含量”的意义与措施[J].中国校外教育,2015(34).
[2]张敏.音乐教育新体系在初中音乐歌唱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究[J].音乐时空,2014(7).
------怎样提升大学生道德素养
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面对着一个崭新的充满着机遇和挑战的竞争时代,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民素质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话题,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着眼于人才的培养,是各国走的共同之路。因为人类面临的诸多竞争其本质就是人的素养的竞争。毋庸置疑,决定21世纪各国命运的核心问题仍然是培养人的素养问题。思想道德修养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是人的重要品德之一,大学生作为一个时代的知识分子群,作为社会中最活跃的成员,是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和后备,他们的道德品质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其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一个民族的发展情况,决定着我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的实现与否,对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因此,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但我们也清楚地看到,一些大学生在社会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和冲击下,观念上、道德上产生了错位和倾斜,使得青年学生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为:
其一、思想道德心态逆转,理想追求淡化。一些学生以自我价值的实现为核心,强调个人本位,社会、集体次之;在物质和精神关系上,过分关注眼前的机会和发展,忽视远大理想和目标,淡化社会责任感,甚至陷入极端个人主义的泥坑;在索取与奉献关系上,则一味地强调索取,认为个人贡献应与社会索取相等价。还有部分学生在价值观取向上过于急功近利,敬业意识薄弱,理想追求淡化。
其二、自我意识膨胀,生活行为失范。当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很强,希望尽快摆脱社会和成人对他们的监护。但他们的辨析力尚弱,自我控制力较差,因此,在缺乏引导的情况下,不能正确掌握善与恶、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高尚与卑劣、荣誉与耻辱的界限,进而出现了道德观念淡薄、生活行为失范等现象。
其三、生活追求新潮,安逸享乐。国家经济实力增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和高档化,学生也纷纷追求生活的新潮化和高档化。在生活方面,相互攀比、超前消费。在学习方面,贪图安逸,缺乏积极进取向上精神。
如上种种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
(一)、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市场经济体制促使大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使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趋于务实,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唯利是图、金钱至上、功利主义等腐朽丑恶的现象沉渣泛起,大学生注重实惠的目标和追求,无不体现了对崇高精神的追求。另一方面,党风、社会风气不正,少数领导干部以权谋私、贪污受贿、崇尚奢糜等腐败之风也极易造成大学生对社会消费产生不平衡心理,荣辱观发生倒置性变化。
(二)、学校道德教育和管理的不足。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与管理未能很好地结合,一定程度上失去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行为引导和约束。
(三)、家庭教育欠缺和过分溺爱。由于家长文化程度的偏低,使学生接受家庭教育是低层次的不全面的。还有就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受到过分溺爱。一些家长宁愿自己吃苦受累,节衣缩食对他们有求必应,很少甚至不去过问他们的花费去向。
(四)、大学生道德心里的不成熟。不少学生具有较强的从众心理,甚至我们从中还可以观察到某些儿童时心里的残留。
那么该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呢?
要提高大学生素质关键在大学生自身的学习,不段的追究进步,在宏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同时,学习和发展社会注意革命精神。这就要求大学生自己通过书籍、影片以及舆论等手段学习。这也是事物发展的内因,在认识时代的使命和自身压力后坚持学习,才可以推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如何提高大学生素质的决定要素还是大学生自身的修养。古话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我们自己只有不段的挖掘出先进的个人或者先进的事例才能从中学到认识,如果一个大学生在几年内学完了所有的课门考生也通过,可是当他找个工作的时候,他的思想品德也会是一中要的考察内容,人才市场上需要的就是 德才兼备的大学生,好多工厂企业在招聘面试的时候故意设置考察个人素质的题目,比如说把椅子防斜了,扫帚倒了---看谁回注意这些细节然后自己去做,所以说大学生的素质的高低不仅关系国家,对个人也是至关重要的。
再者,整个社会也要为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创造外部条件,关键就是教育。为师,为父母者,都需要加强对学生和孩子的教育和培养,可以同过教学,谈话以及各种其他方式促使大学生不段进步和发展。有句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大学生在学习阶段很容易就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如果给了大学生一个很安静很适合的学习环境,个方面要求都很高,那么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也就不段的更新自己,以适应这样的好的优良环境,自身的素质也会自然提高,相反如果是一个形如黑社会的环境里,那大学生自己想好也很难,这就要求社会、国家、学校等要合作努力为大学生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在这中氛围中提高大学生素质。
在学校,可以组织各种活动来达到提高大学生素质的目的,例如开展《如何提高大学生素质》的演讲,组织看先进的教育电影,开展提高素质的教育等等。都可以起到推动的作用。
最后,大学生应当在进行道德修养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坚持继承光荣传统和弘扬时代精神向统一,坚持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而相统一,坚持加强个人修养与接受教育引导相统一,同时自觉开展学习活动,将道德模范人物作为自己心目中的偶像、成长道路上的良师、追求全面发展的榜样。
提高大学生道德素养,并不是很难的事,但关键是要我们每个人付出实施,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慢慢累积,日久必成大事!
柞水县城区第二初中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尝试
序言
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落实省市县有关“四新四大,四构建”有关活动要求,学校坚持深化素质教育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指导思想。以“立德树人”为宗旨,立足城区二中实际,以课堂教学改革为引领,以“五工程、五培养”、“三改革”为突破口,采用课堂改革引领,教学实践延伸、科技体验拓展“三步走”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一、做靓课堂教学改革,引领学校素质教育。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为了让“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走进课堂,我校自2013年9月我校被定为“课堂改革试点学校”后,我校校长及骨干教师赴山东杜郎口、西安铁一中、宝鸡凤翔等教改前沿学校多次观摩学习,先引进了“五步三查”教学等课改形式。后采用班级试点,年级推广的步骤进行尝试。特别是在县长、局长、教研室主任亲自参与细心指导下。在我县“524” 高效课堂的引领下,初步形成了我校 “134”高效课堂教学特色。
即一案三查四模块。“一案”指:导学案。“三查”指:一查学生独学(指课前预习);二查组内展示情况;三查学案整理和课堂达标。“四模块” 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点拨、巩固提高。时间分配:3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40分钟:学生展示交流,巩固提升,教师点拨拓展,实现信息内化和吸收。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自主、合作、展示、探究的能力。
二、夯实教学实践活动,延伸课堂改革理念
通过课堂的改革学生的各方面素养均得到了提升,为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六大素养。学校积极开展道德教育实践、劳动技能实践、课堂延伸实践、科技创新实践、艺术社团实践、信息技术实践活动。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学校专门建设了课改实践楼,增设了机器人活动室、科技创新室、矿石探究室、标本制作室等多种实践操作功能的部室,常态开展教学实践活动。
1、让课改走进校本 在全面落实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同时大力开展校本课程,除了将毛笔书法课、经典诵读课、常态开设外,还将我县的民间艺术“渔鼓”搬进课堂。除了有专门的高标准的实验课,还结合各类课程设置专门的实践操作课、社会实践
课。我校的足球课,是我校的一大亮点,每班都有男女两支足球队,每天都有足球赛,还专门申请了国家足球特色学校。
2、让课改走进少年宫
学校遵循“一切为了学生终身发展”的教育理念,全方位推进素质教育。借助学校少年宫的平台大力开展“第二课堂”,积极开展阳光体育、大课间“ 六个一”和校园“三大球”活动,定期举办学生田径运动会、球类运动会等体育赛事和经典诵读、书画展览、科技制作等文化科普活动,推进“经典诵读”进学校、进家庭,形成“以读养德”的浓厚氛围。
3、让课改走进社团
坚持开办兴趣活动社团,使全体学生都能普遍掌握一门文艺特长、拥有一种体育技能、传承一项文化项目,实现“体育、艺术2+1项目”、我校现有各类社团18个。特别是生物实践社团、科技操作社团等让让我校的课改进一步延伸。
4、让课改走进自然
利用我校少年宫的优势将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相结合,学校专门修建课改实践楼,开设相关课程实践部室。有教师引领学生随时进行探究,实践。定期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进行标本采集、实地勘察,让课改走进大自然真正让教师和学生把课本上学到的知识得以实践和锻炼;让学生在实验室没有探索到的知识在这里得进一步探索,发现;让学生在教室没有学尽兴的在这里得以延伸。让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精神在这里充分发挥。
5、让课改走进企业
为了把我校的课改做的更好,以我镇农业科技产业园为依托,大力发展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让课改走进企业。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学生深入我镇现代农业观光园、板栗研究基地、新天地食品加工车间、鑫源矿业有限公司等企业或园区感受现代农业的惊奇,高端科技的进步,传统工艺的精湛,体验知识的魅力,感受课改的精髓。
三、做靓科技体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学校在2016年10月启动修建科技体验楼在原来课改实践楼已有机器人室、科技制作室、科普馆的基础上,采用光、声、电、计算机、多媒体等全方位打造一座科技体验楼,让学生全方位体验科技的神奇,感受知识创新的魅力。从而做到课改引领、实践拓展、体验提升系统教育工程。
我校科技体验楼创作灵感源于对主题公园的包装设计,对科学馆科普知识的创意再现,与儿童体验馆相结合的复合型娱乐场馆。馆内产品
设计和布局基于满足人们对新奇趣怪事物的探奇心理,围绕人们对科技的兴趣点进行创意设计,形成模块化主题体验空间。整个场馆分为“奇异视界”、“奇探实验室”、“趣味奇乐城”、“炫彩黑夜”四个主题体验区,置身其中可以和新奇的娱乐设备进行互动体验,更会对奇趣馆中呈现出神奇罕见,趣味横生的现象大呼惊奇。
其中,“奇异视界”以视觉感知技术为核心,通过空黑白空间视错觉变化组合成一个从未发现的视觉世界。
“奇探实验室”则将科学馆中与感知系统相关的科普项目进行主题化、趣味化包装,集中呈现一个奇趣探索的空间,让生硬的科普知识变的活泼且具有成长性。
“趣味奇乐城”主题部分却意在为儿童打造一个专属的乐园空间,游乐区整体以卡通齿轮为包装,巧妙的形成了一道矮墙,把成人和儿童分离开来,保证了孩子能玩的更开心,同时又能安心的看到家长在外等候,奇乐球快跑、多乐迷宫、勇士攀爬塔等等项目,众多的身体力行设备能让孩子在游戏中锻炼体质,新奇趣味的互动体验能激发孩子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让他们在一个安全的环境里用于探索和发现未知的世界。
同样适合成年人体验的“炫彩黑夜”位于场馆负一层,高科技的激光、投影、荧光技术运用,为游客塑造了一个缤纷多彩的世界,神秘的光束,炫酷的涂鸦,奇幻的光影隧道,挑战极限的激光闯关,炫彩非凡。
在这里,不同年龄段的人都会有新奇的发现,让学生真正体验到科学的本质,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实践创新能力,让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全方位提升。后记(后期设想)
通过几年来的探索和实践,城区二中在推进素质教育,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过程中采用课堂改革引领,教学实践延伸、科技体验拓展“三步走”,逐步形成学校特色,今后将以学生年龄特点,结合不同课程进行不断的尝试。始终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奋斗目标。让我校的课改真正接地气、有人气,让它为我们城区二中学子的终生幸福奠基,为柞水人民造福。
当然,我们还有许多不足和需要完善的地方,在今后的课改中,我们将按照省、市、县有关要求,充分学习借鉴兄弟学校先进经验和做法,更加注重学生思想品德和学习能力的培养,让课堂成为“知识的超市,道德的熔炉和生命的狂欢”。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怎样写好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培训心得体会,欢迎阅读与收藏。
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培训心得体会1“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领域最受关注的热词之一。近日在第二届“北京教育论坛”上,专家表示,时代变化了,要求变了,呼唤核心素养的出现。讨论中国的核心素养要结合中国社会发展阶段的特点,要适应中国现阶段的国情、校情。哪些素养是需要我们特别关注、我们的学生和国民所需要的。
“核心素养是新课标的来源,也是确保课程改革万变不离其宗的‘DNA’。核心素养将为北京学校带来六大变化。”有关专家表示,六大变化包括:
育人导向更加注重学生理想信念和核心素养的培养;
课堂教学更加关注课程建设综合化、主体化发展趋势;
实践活动;更加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动手实践及创新意识的培养;
课业负担将会进一步减轻课业负担,课后作业形式及总量发生较大变化;
学校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
未来将更加注重增加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适应性。
刻育部基础刻育质量监测中心有关负责人在论坛演讲中表示,“我国基础刻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工作报告已经提交教育部,正在接受鉴定。
对于这一国家版“核心素养”具体内容,社会各界充满期待,同时提供了多个方面的建议。据了解,参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制订的专家阵容强大。“我国基础刻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项目始于20xx年5月,受教育部基础刻育二司委托,由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项目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华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共同承担。
林崇德教授日前出席高中学生发展指导高峰论坛表示,项目组共组织了48场访谈,涉及575位专家,提出了12个指标。其中一级指标有社会参与、自主发展、文化修养。二级指标中社会参与里面有道德品质、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自主发展里有身心健康、自我管理、学会学习、问题解决与创新,文化修养里面有语言素养、数学素养、科学技术与信息素养,审美与人文素养等。
不过,最新出炉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透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培训心得体会2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曾经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自主发展”是近日公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含的三大板块之一,而“学会学习”又是自主发展的基本前提。
“学会学习”一直以来是教师与家长对学生的共同期望,换句话说,就是让学生学会钓鱼,而非只享受现成的鱼。具体到基础刻育教学实践中,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学习”呢?在我看来,在教学中可以分三分走。
帮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
在新课程标准倡导知识“螺旋式上升”的背景下,有些知识点的跨度比较大,前后联系相隔的时间也比较长。以北师大版《数学》教科书为例,小学四年级开始教授三角形、特殊四边形的性质等知识,要求简单应用;初中八年级要求简单说明原理,广泛应用;九年级要求进行推理证明和灵活应用。在如此长时间的跨度内,如果学生不会总结和梳理,那么必然会形成知识的“交通堵塞”。
随着年级的升高,各学科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日益增多,学生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应当经常整理、复习、归纳和总结所学的相关知识,通过自己的思考,逐步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简单的知识结构和知识的迁移能力,这也有助于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如果学生不会归纳总结,在六年级复习时,可能还要翻看三、四、五年级的书本;在九年级中考复习时,可能就无法将七、八、九年级的知识系统归纳梳理并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在高考复习时,可能也不会把初、高中的知识建构成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那么最后复习阶段学生的负担不知要增加多少倍,更不用说触类旁通了。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完善“几多几少”,会对学生获得学习方法大有裨益。作业少一点,学生看书的时间多一点;重复抄写少一些,学生自己整理的时间多一些;共性的作业少一些,有针对性的作业多一些;老师讲得少一些,学生交流的时间多一些。这种教学方式,能促进学生学会归纳总结。当学生逐渐能够熟练地进行归纳总结时,就会逐步学会华罗庚所言的“由薄到厚、由厚到薄”的学习方法,其学习能力也会在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逐渐得以提高。
引导学生学会知识的迁移
学生不应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应当处于主动、积极的知识构建状态。每个学生都有其特有的个体学习经验与知识结构,而新学知识和原有知识之间的衔接问题,可通过同化和顺应等思维过程得到迁移和解决。
在同化过程中,新知识被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结构所解释,并被纳入到结构之中。如初中数学中的有理数、无理数、实数的运算,可纳入到小学的加减乘除四则混合运算体系之中。在顺应过程中,原有知识结构和经验按照新知识的生成过程重新组合,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完善和发展,同时又产生新的变化空间。如较小数减去较大数在小学数学中是不成立的,而在初中有理数范围内相关计算是可以成立的。
初中英语七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是复习准备篇。这个设计就是为了小学、初中英语的衔接,兼顾了城市和农村学生的差异,因为农村和城市学生的英语起始教学时间有很大不同,所以需要教师了解学生,把握进程。这样的课程设计,就是为了特定学段学生知识的衔接与迁移。
还有,小学阶段的科学课,内容涵盖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工程设计、技术科学等方面的知识,与初高中的知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涉及学科知识的迁移。但在现实教学中,很多老师仅仅是照本宣科,没有引领学生及时进行归纳总结。如果在小学阶段,学生掌握了这门课的基本思想要领,到初中开始学习生物、物理、化学时,就不会把这些学科看作崭新的学科,产生畏难情绪。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艺术素养
艺术素养是衡量个体综合素质的重要维度,也是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中“美”的组成部分之一。我国教育部在2002年7月25日颁布的《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要求从2002年9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艺术教育,明确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通过艺术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艺术文化传统和外国的优秀艺术成果,提高文化艺术素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陶冶情操、发展个性、启迪聪明、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层次,也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重视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把艺术教育有机地融合在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以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一、艺术素养及其特征
艺术素养,是一个人对艺术的认知和修养,是对艺术欣赏能力和表现能力的综合体现。艺术素养在个体的成长历程中,往往具有稳定性、可塑性及系统性三个特征。
个体的艺术素养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具备一定艺术素养的个体在艺术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会经常而稳定地表现出特有的品质,如思想观念、情感倾向、审美理想等。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素养是贯穿于个体全部的艺术实践活动之中,不是一时灵感突现,更不是附庸风雅的装腔作势。
艺术素养具有可塑性,绝不是个体的先天遗传,其可塑性特征为个体后天提升艺术素养提供了教育实践的可能。因而个体艺术素养的提升主要是一种后天的教育行为,是个体达到良好品格、气质、修养、风度的必要途径,它是生活实践、知识修养以及思想意识等因素在个体综合作用的具体过程。
艺术素养是一种含于内的艺术涵养,但又通过艺术能力而显于外,呈系统性特征。艺术素养是具备艺术范畴内的内在知识水平与外在表现相协调统一的一种综合水平和能力。因此,艺术素养绝不仅仅是指单纯的琴棋书画、唱歌跳舞,而是一种深邃的思想、自由的精神、独立的价值判断,是个体感受美、鉴赏美及创造美的能力,是对艺术由内而发的系统认知和修养。
二、高职院校艺术教育开设现状
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唯专业技能论”的观点,管理者多从毕业生就业的角度出发,认为“就业大过天”、“专业技能教育才是高职院校的关注点”,特别重视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教育与专业技能的训练,为学生就业作好充分准备。因此,艺术教育在某些高职院校被人为地忽视,教育管理者们大多认为艺术教育无足轻重,可有可无,除了向艺术类专业的学生开设相关必修课程以外,再无其他面向全体学生的艺术类选修课程;也有高职院校口头上重视和呼吁要加强艺术教育,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但却鲜有实际行动,更谈不上引导选修艺术类课程,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仍放在专业技能的培养上,使高等职业教育的功能趋于功利、单一,素质教育沦为空谈,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更无从谈起。
在我国高职院校的生源中,绝大多数来源于农村,他们大多处于艺术教育的断层期,既无城市生源接触艺术作品较多的先天优势,也无初中、高中阶段必开的音乐、美术等艺术类课程,缺少艺术的最基本知识,欣赏、创造艺术美的能力也较低。因此,在部分高职院校也开设有艺术教育类的选修课程,但学生对专业类课程的兴趣远远高于艺术类选修课程,表面看似乎与学校关联度不大,但已有研究表明,选修艺术类课程学生人数的多寡与整个学院的艺术教育氛围息息相关,校方管理层的引导力度也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对艺术类课程的选择与评判。
三、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艺术素养的意义
任何人的艺术素养都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在后天的教育、生活的实践中逐步培养提升的。对高职院校的大学生而言,如果能在大学期间接受系统、全面的艺术教育,提升其艺术素养,那么无论是对学生个体,还是对社会整体,都将产生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提升艺术素养有助于个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发展绝不仅仅只是机体、心智的成熟健全,它还包括人对艺术、对美的创造、欣赏能力。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的本质就是育人。育人就要使之得到全面发展。人的身心是一个和谐发展的整体,人的认知、情感和意志应该互相支持、协调发展。学校不能只重视智育而轻视德育,忽视美育和体育。时代要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就必须要加强文化艺术修养。一定的艺术素养使人“可以从优秀艺术作品的品评体会中,培养起对真、善、美的热爱,培养起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并且可以解忧愁于欢悦,化暴怒为温柔,使精神获得平衡,情感得到调节与宣泄。最终将导致人的精神的升华:粗野变为文雅,委琐变为豁达,小气变为大度,浅薄变为深沉。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人的气质和性情,使人和谐而全面地发展成为有文化、有教养的一代新人。”大量事实证明,艺术素养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通过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对艺术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可使他们完善品格、丰富感情、开拓思路、增长才干,获得全面的发展。
(二)提升艺术素养有利于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
艺术具有育人功效已无需多言,它的教育作用不是其他意识形态所能代替的,如音乐能减缓疲劳,消除紧张情绪;美术能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力;名著能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丑恶现象进行鞭笞等。通过艺术的教育功能,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引导学生以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与学习,是高职院校一项不能忽视的重要工作。世界观、人生观与个体的精神世界——审美能力、艺术趣味息息相关。如果没有一定的艺术素养,个体就不可能领会艺术作品的艺术美,更不可能用美的眼光去挖掘、发现身边世界的美。在一个没有丝毫艺术素养的人看来,周围的一切乃至整个世界都是灰色的,无法找到自己存活于世的理由,容易引发消极待世,无欲无求的不健康心理。恰恰相反,艺术素养中本身就包含有可取的道德因素,如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追求完善卓越的敬业精神、对真善美生活本质的职业道德。因此,一个具有一定艺术素养的高职院校毕业生,无论其身处生产管理一线,抑或位居幕后策划设计,都会成为对艺术真、善、美的真正欣赏者与创造者,培养其发自于内心深处的丰富情感,可以塑造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能以全面、客观、求实的心态看待世界,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人生,以热情、友善的心态对待周围的人与事。
(三)提升艺术素养有助于提高社会整体文化艺术水平
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必然伴随人际间社会交往质量、品位的提高。这就要求高校培养的大学生不仅须具备扎实过硬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应对古今中外的艺术有一定的了解。“我们的艺术教育要培养学生艺术欣赏、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为他们艺术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高职院校培养的各类人才,其最终归属都是走向社会,成为社会的一员。当前,高职院校在我国的高考招生数量中占据半壁江山,如果每个高职院校都能开设艺术类教育课程,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那么相当数量的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融入职场社区后,他们在工作、生活中展现的良好艺术素养,必将以“传、帮、带”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周围人群,如在阅读文学作品、看优秀电影、听悠扬乐曲、欣赏高雅绘画时,不仅自身能分析、解读艺术作品的深刻内涵,领会艺术作品的艺术美,还能使周围人群受到感染、鼓舞、启发、教育,更能提高他们的人格品位和思想境界,从而在整体上提高社会群体的文化艺术水平。
(四)提升艺术素养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虽然是上世纪八十年代首次提出的关于世界环境与生态发展的概念,但自从联合国在《21世纪议程》中指出“教育对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能力极为重要”以来,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便与现代教育形影相随,要求教育担负起促使人的可持续发展这一义不容辞的责任。对高职院校而言,通过合理、恰当、有效的途径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可使学生在艺术审美中把对象变成自我,在艺术作品欣赏中观照自身。具备一定艺术素养的高职院校学生,总是怀着自信、愉悦的心情学习专业知识;怀着满腔热忱走上工作岗位;怀着轻松优美的心态与周围人和谐相处。这些都是对人的终身可持续发展有着促进作用的积极因素,处于上述积极因素支配下的人,对人生、未来、永恒具有深层的感悟,使心灵在感悟中陶冶升华,必将在具体实践中为社会创造财富,也在具体实践中彰显自身价值,从而在良性循环往复中朝着美好、积极的方向持续发展。
任何人的艺术素养都不是先天的,都需要在艺术教育或艺术欣赏、创作的不断实践中逐步培养、提升。马克思认为,如果一个人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么他本身就必须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不是对象。”培养、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使学生在生活体验中感受美好事物的不可重复性、独特性及其对生活的积极意义,从而培养起珍惜美好事物,珍爱生活,热爱自身职业的美好情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EB/OL].[2013-02-04].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21/201001/81854.html.
[2]胡知凡.教师艺术素养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王利群.大学生艺术素养现状调研[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2).
[4]齐易,张文川.音乐艺术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5]李毅鑫.职业院校艺术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一、现状:脆弱不堪的思维力
数学思维是衡量数学素养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拥有较强的数学思维能力成为现代社会对数学人才的强烈要求。我们的数学教育虽然有着良好的双基训练的传统,但学生的思维力究竟怎样呢?
案例:《角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断
当学生初步掌握了角的概念后,教师拓展启思
师:同学们,你能例举出生活中在哪些物体的表面见到过角吗?
生1:我知道,桌子角。
生2:墙角。
生3:板凳上的4个角(脚)。
……
师:哪位同学能上来指一指你所说的角?
几个学生先后上来有的指着墙缝、地面与墙缝相汇的一点,有的指着桌子突出的尖尖的部分,还有一个甚至指着板凳的4条腿。
师:你们所说所指的这些是我们今天所学习的角吗?
学生片刻无语……
我们平时课堂上这样的例子很多,他们凸显出来的均是学生脆弱不堪的数学思维力。有些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表现出很淡定,他们不能深入思考,不能由形象思维到抽象到思维中去,当老师提出更高要求时却表现出很茫然,不知所措;有些学生虽然也会有些急智的思维,但这些也仅是浮光掠影,长期的依赖造、等待造成思维惰性;有些学生为了炫耀思维及自作聪明,他们能围绕问题侃侃而论、夸夸其谈,看似对问题了解颇深,但细细分析便会发现破绽百出,很难自圆其说。
二、反思:数学课堂需要什么样的思维力
实践证明:我们的数学课堂需要追求的是隐性与显性共同体的思维能力。从表现方式上讲,数学思维主要分为隐性思维和显性思维两种方式。隐性思维也就是学生内在的思考、分析、推理和判断,是一种内隐的心理活动及思维活动。显性思维主要是学生运用规范的学理性语言将内心的隐性思辨显性(外显)地呈现、表述出来,从而阐明观点,交流思想,生成智慧。
1.数学知识层面的认知思维能力
例如上面《角的初步认识》案例中所提到的“此角非彼角”的脆弱思维现象,充分说明学生将生活角与数学角混为一谈,没有真正抓住角的本质特征,缺乏数学知识层面的认知思维能力。因而在后面教学中,我这样引导学生:首先在黑板上仅仅只是点一个点,询问学生这是不是一个角?学生自然答不是;其次引领学生通过画角、拼角等活动,让学生本质地明白出数学上的角它必须是一个平面图形,它应该包括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缺一不可。
2.数学方法策略的智慧思维
数学学习过程不单单是掌握知识的过程,更是学生通过自己对数学问题的深入思考和辨析,总结出方法和策略的智慧思辨过程。例如教学五年级下册《圆的认识》时,教师通过巧妙设计、层层引领,可使学生逐步从只用一支粉笔画圆感知出“想要画好一个圆,必须得借助工具”;從借助硬币、瓶盖、带有空心圆的三角板或直尺等工具画圆体会,“我们可以用不同工具画圆,但最常用的还是圆规。”;从画的不够理想,不够标准明晰“用圆规画圆时要注意:定长(确定半径)、定点(确定位置)、旋转一周(确定封闭曲线)”。
3.数学问题的全局性思维
面对问题要使学生明晰:1.一共有几个问题,分别是什么。2.问题的本质是什么,即实质是让我们做什么的。3.问题是否还可以细分成几个简单小问题。4.哪几个条件是用来解决第一个问题的,哪几个是用于解决第二个问题的,为什么这样选择条件等待。5.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可以直接用于第二个问题的解决
4.数学观点批判性思维
对于同学的观点和答案,要做到:(1)判断所提出和发表的“数学观点”是否正确。(2)思索“数学观察性描述”是否具有可信度。(3)辨析“数学表达”是否根据某一个数学原理、概念引申出来的。(4)考量数学结论是否必要。(5)分析数学推理是否含糊。(6)质疑“数学归纳性结论”是否有根据或来源。(7)甄别所表述的是否只是一种数学假设。(8)审思所下的数学定义是否适切等等。(9)推断多项“数学陈述”之间是否相互矛盾。
三、践行:如何达成隐性与显性共生的数学思维
培养学生的思维力必须抓住“思维”训练这个根本。在训练过程中,既要促其内“思”,更要导其外“辨”,还要教其圆“巧”,三者密切联系,相辅相成,只有如此,才能使数学隐性与显性思维得以共生。
1.概念教学——凸显思维的深刻性
“数学知识中最普遍的形式是概念,所以概念学习是数学学习的核心。数学实践证明,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出错或产生困难,原因往往在于概念的了解上产生了障碍。可以说明晰数学核心概念是进行数学思维极其重要的依据。
例如,教学《素数和合数》,在思辨“所有的素数都是奇数吗?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吗?”时,学生首先要分别明晰“什么叫素数;什么叫合数;什么叫奇数;什么叫偶数”,只有搞清楚这四个核心概念后,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2.交流教学——数学思维的参照和智慧
从学习过程来看,思维形成主要依靠对具体的目标的参照,通过对课堂同学的不断倾听、思辨,提出假设,并进行检验,最后会灵出属于自己的思维火花,从而发现本质属性,深化了课堂交流。
例如五年级《圆的认识》一课:学生经历材料聚类分析的过程,归纳并提炼画圆的原理。师:刚才我们在黑板上画了圆,在纸上画了圆,又在空中画了一个圆,这几次画圆,虽然地点变了,画圆的工具也各不相同,但是它们是否存在相同处?
3.策略思想——关注思维的灵活性
在教学中,教师应循序渐进地引领学生领悟并掌握数学思辨的方法策略,诸如:事实思辨、类别思辨、对比思辨、分层思辨、层进思辨、反面思辨及引申思辨等。只有如此,学生才真正领悟数学思维的真谛。
例如:思维策略之层进思维,案例《分数的意义》:为了使学生能够透彻的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课始教师可以紧紧围绕“半个和一半”开展内涵剖析和思考,通过系列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由生活中的分数语言向科学的分数语言发展,由无序思维向策略思维发展。
可见,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可持续生长及发展,而学生拥有自我的数学思维能力正是实现这一教育目标的核心环节,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运用自身的教育智慧,大力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辨能力,让学生隐性和显性的思维力得以圆融共生。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2]《数学思维理论》任樟辉广西教育出版社.
[3]《小学数学教师》2012年5月.
作者:陈光灿
地址:贵州省毕节市纳雍县新房中学
邮箱:xfxxchenguangcanyeah.net 邮编:553303 【内容摘要】新时代要有新作为,新时代要有新思路,提升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要从教育着手,必须从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开始,【主题词】 中学生 语文 核心素养 提升
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是语文素养,这种素养集语文知识富有、语言的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思维能力、人文素养。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在语文《课程标准》列有,是每一个中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的基本要求,是“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出发点。
首先是必须的语文知识。没有知识的能力是愚蠢的,语文知识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指导和促进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对汉字音形义的知识、基本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常用的段落和篇章结构知识、基本阅读和写作方法知识等语文学习,涉及语言知识和学习方法,也就是教什么知识,如何教知识,才是重要的。
其次是丰富的语言积累。无论中学还是小学,文本都是主要内容是一篇篇独具一格的范文,也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有感性语言材料,在量的积累的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尤其在中学阶段,掌握一定的国学知识,背诵国学经典,丰富名著常识,阅读一定量的课外书籍,是形成语文素养的基础的必需。
再次是熟练的语言技能。熟练的技能到了一定程度就成为一种能力。语文教学必须在大量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和常见的语言表达方式,熟练掌握常用的思维方式,把自己独特的思维结果用规范的语言进行加工和表述,培养良好的语言表的能力。
第四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好习惯的养成并非天日之功,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是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法,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如,勤查工具书、学习必需动笔,书写整洁等习惯。
第五是深厚的文化素养。教育的目的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和良好的趣,提升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中华民族的文化智慧;吸收中华民族的高雅文化。
最后是高雅的谈吐。语文教育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儒雅气质和文明举止。大方的交往态度,在不同场合选择合适的措辞进行交流,勇于提出自己的想法,坚持自己的正确意见,耐心倾听他人意见,尊重他人的正确观点。不拆墙,补短板,学会文明地和他人沟通和交际。
因此,语文核心素养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是弘扬科学理性精神,注重语言的准确、简明、实用,满足国家现代化生产的基本要求,与防止把人工具化,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人文精神的熏陶、完美人格的塑造这两者的矛盾张力中寻求一种平衡,更是培养中学生文化自信的必然选择。
鉴于此,笔者提出自己的个人见解,就教与广大同仁,敬望不吝赐教。
首先起点要高。“极目一览众山小”,居高临下,高瞻远瞩,高屋建瓴等都是站得高看得远的真实例证;同样在教育教学中教育起点高一点,学生就能够极目远眺,站在高上顶上,绝不会有“只缘身在此上中”的孤陋寡闻了。这里所说的起点,是指教与学的起始点。中学生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具备一定的认知基础和较为丰富的生活经验。特别是当下网络社会,信息直通车四通八达,学生获得信息知识的途径多样化了,他们不一定知道得比老师少,“百度一搜,万事无忧”,正好说明了这一点。如果我们仍然站在平地上,教学方法“涛声依旧”,教学策略“一如既往”,思路局限于“程式化”,作业不具有挑战性,创新性,很多时候将严重挫伤学生的认知尊严和学习积极性,那么,中学语文学就太“小儿科”了,没有学习挑战的乐趣。如何做到“起点要高”呢?在教学中我的导入就富有挑战性,有时是用对联导入,或者老师直接用对联,有时是让学生在学习课文前用一副对联引入,或者在生活中寻找适合于文本的对联,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之前动起来。有时可以事先设计好“研学单”,让学生课前充分地研学,自己设计问题找答案,激起思维的火花,课堂教学的起点自然提高,学生真正带着问题、带着思考、带着感悟带着兴趣走进课堂,在课堂和老师平等地对话交流,充分的发表意见,一叶就可以之春了。
其次是容量要大。“一条江练横”“飞流直下三千尺”等都是容量大大的典型事例。在新的时代,结合新的中小学考试改革,高中考语文要达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即是从上学年级到参考年级,内容要贯穿古今,要用传统文化引领孩子们的未来,因此,语文教师的教学内容容量要大,这是个人的观点。如何做到容量大一点呢?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只有采过很多花,才能酿出蜜来。经验表明:其一是主题阅读,围绕一个主题,教一篇带几篇,突出主题理解;同一个主题的作品找出多方面的阅读,提炼主题,深化主题,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领悟其中的内涵。其二是文体阅读。围绕某一文体,教一篇带几篇,突出文体特色;其三是写作阅读。围绕写作技法,教一篇带几篇,突出写作方法;第三是不分文体的阅读,诗词歌赋、哲学、文学、游记、戏剧、小品
……学生在阅读中做好读书笔记,拟写心得体会,既能够增长学生知识,丰富积累,促进学生在阅读中成长。
再次难度更深。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原则是教学要有一定的难度,没有一定的难度,可能会出现学生一个月、甚至一个学期不上语文课,都没有多大关系。优秀的课堂要有紧张的智力生活,挑战性的活动,这是符合脑科学的规律的。大脑的特点就是“喜新厌旧”,喜欢挑战。新知对人脑天然有吸引力、冲击力、有魅力。当新知有挑战、有刺激时,大脑就处在兴奋状态,脑细胞就被激活,思维就得到发展了。当然,难度是相对而言的,大部分同学经过思考,经过碰撞,经过交流,经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能够解决的,就是合适的难度,为此,教师在备课中选择合适的文本,设计有思考性的问题至关重要,能充分体现教师的教学素养和教学艺术。
第四视野要宽。视野要宽是指教师的课程内容视野要开阔一些,再开阔一些。“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就是这个道理。语文老师,既要关注教材文本,也要关注课外文本;既要关注唐诗汉赋,也要关注楚辞元曲;既要注国学经典,还要关注当代名家名篇;既要关注古代神话,也要关注现代绘本;既要关注中国文学,也要关注世界文学;„„生活有多宽广,它的外延的有多广阔,语文的外延就有多辽阔,学生阅读的范围就有多广阔。教师的文本课程视野,极大的程度上引领着学生思想的视野,因此,我们的语文课程要向四面八方广开。
第五教学要有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情之所思,兴之所至。”,“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说明兴趣的重要性,教师的教学是否有趣味,直接关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情感态度。我曾经做过调查,了解学生对什么样的教学最欢迎,风趣、幽默、好玩、生动。其实,教师“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好玩。”好玩,就是把教学上升到艺术的境界,上升到用之易如反掌,随心所欲的境界,上升到乐学的境界。把知识有趣味性,把教学活动变得好玩,让课堂变得更加实际一些,让教学变得好玩,让语文变得好玩,这应是我们语文教师终身追求的境界,也是老师教育的毕生追求。
第六中外博采之。中学教育是义务教育的重要阶段语,语文学科又是是最基础最稳定最传统最民族的学科,是千万不能忘记的。如果我们抛开传统、食洋不化、生吞活剥人文精神不对,鼓吹精英教育,盲目强调探究性、个性化学习也不对;一味地注重学生阅读,没有精神的领会,要意的额融会贯通更不对。总之,任凭怎样怎样高远,语文教学不能脱离国情、不能脱离学科、不能脱离文本而天马行空是行不通的。要面向大多数学生,讲究实效。
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是个慢功,需要反复实践,一点一点积累,养成习惯。要经历一个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过程,要通过我们的教育,让学生充分了解到自己的人生与社会需要的切合点,培养他们生成个性化的人生观念,最后形成自我决断,自我选择,自我造就的信念和勇气,要让学生在我们的教育之下形成高尚的社会道德观,培养社会主义的人生观,用自己的脑子去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选择自己的职业,选择自己独特的人生道路。这才是语文核心素养的精髓所在。
山东省济南第三十七中学,位于济南市西部西市场片区,是济南市首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定点就读学校,现有16个教学班级,学生652人,教师72人,其中务工人员子女占70.6%。多年来,学校硬件设施落后,教师教育观念陈旧,学生行为习惯不良,学困生占有很大比例,是济南市典型的薄弱学校。
从2014年9月起,我校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根据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在合作学习理论的引导下,学习全国各地课改成功经验,结合我校自身的实际情况,通过近半年的课改实践,初步形成了具有我校教改特色的“3532”课堂教学基本范式。下面就“3532”课堂教学范式向大家作简要介绍。
一、“3532”教学范式的步骤和流程
“3532”教学范式是以小组合作为基本组织形式,以导学案为抓手,以培养合格学生为目标,以转变教育理念、转变教学方式、转变学习方式为特点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我们改变了传统的学生评价方式,形成了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模式。所谓“3532”,是指课堂教学活动包括三个步骤、五个环节、三个问题清单和两个反思。三个步骤是指:第一步,自主导学。这个过程采取“问题引领”的策略,为学生创设恰当的“台阶”,让学生自主学习本节课的内容,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初步完成自主导学。第二步,合作探究。教师组织学生针对预习中的疑点和本节课的重点进行小组讨论,通过相互交流,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思维潜力,实现生生互助,共同提高。第三步,差异拓展。教师针对学生预习情况和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学生通过展示与交流,进一步巩固、完善所学知识,确保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所提升。具体来讲这三大步骤包括以下五个环节、三个问题清单和两个反思:
(一)五个环节
1.课前热身:课前预备铃声响后,任课教师必须到达教室。上课前,教师要组织全班同学起立,齐诵班级誓言,以振奋精神,激励斗志,增强自信,凝聚心智。
2.自主导学(大约10分钟):学生采取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结合的方式预习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在教师明确提出自主学习的内容和要求后,每个学生要在充分看书的基础上认真思考,独立完成导学案中的自学内容,并用红笔标注出有疑惑的地方。这一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便于教师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从而增强了教师指导的针对性。
3.精练展示(大约20分钟):自主学习完毕后,小组成员要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交流研讨,有困惑的学生要积极主动地向组内其他成员寻求帮助,其他组员要耐心给予讲解。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组长用红笔标出,以备向教师和其他小组寻求帮助。交流结束后,各小组派代表上台讲解,进行展示。这一环节能充分发挥“兵教兵”“兵帮兵”“兵练兵”“兵管兵”的作用,让小组集体的智慧得到充分展示,真正做到了“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
4.精讲点拨(10分钟左右):针对学生预习、展示情况和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教师进行及时的点评、讲解和归纳。
5.课堂检测(不少于5分钟):学校在每节课的第四十分钟统一广播提示语――现在是课堂检测时间。这时,每个班要统一进行课堂检测。备课组要集体制定课堂检测的内容,分为A卷和B卷,两套测试卷题目不同,但难度系数相同。1、3、5号与2、4、6号分做不同试卷。下课时教师必须收回,并认真批改,及时反馈,以达到检测和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和技能,检验学生是否“学好、学会”的目的。
(二)三个问题清单
1.自主导学前,任课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学生实际和已有经验出示带有引领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清单一,让学生带着问题看课本,思考导学案的内容。
2.自主学习后,学生将难以理解或者有困惑的问题进行简要记录,形成问题清单二。
3.本节课结束前,学生将对本节课知识性内容存在的问题或者困惑记录下来,形成问题清单三。
(三)两个反思
1.教师反思:通过对本节课的处理,任课教师要认真总结三次备课、课标把握、教材处理、重难点突破、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集中展示等各个环节的得失,重点反思教学是否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是否满堂灌、学生的积极性是否高涨、学生的即时生成是否满意、教学效果是否突出等,反思不求长篇大论,但求深刻。
2.学生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要反思自己是否学有所获,还有哪些困惑,最大的收获是什么,用三两句话简单描述出来。
二、“3532”教学范式实施的措施保障
我们用了近半年的时间推进了一个阶段,即让教师熟悉流程,学会操作,理解课改内涵。这样做的目的是想让教师突破传统的课堂观念束缚,逐步转变教育观念及教学方式。在这个关键问题上,我们始终坚持小步快跑,蹄疾步稳,尝试改变。
为了转变教师观念,把课改的理念落到实处,学校领导采取了各种措施,想方设法引领课改,推进课改。学校先后组织教师去省内外的课改名校,让教师亲临课改现场,观摩学习。学校干部和一线教师每周必须听课评课,互相学习、彼此监督,促进课改、推动课改。全体干部包年级、包班级、包学科、包学生,指导课改,完善课改。
可以说,课改初期是最痛苦、最煎熬、最费心的时期。所有教师的思想几乎都经历了一个从迷茫困惑、痛苦折磨、徘徊不前到勇敢面对、逐渐适应、欣然接受的过程。领导班子要做的就是耐心细致地做好沟通工作,不厌其烦地强调课改的重要性。每听完一节课后,学校领导都要花费两三个小时的时间与教师交流座谈,与教师一起细致分析教学的细节。通过沟通交流,教师慢慢掌握了课改的基本操作步骤,初步感受到了课改的甜头。
三、“三步七段”教学模式的初步成效与思考
实施教学改革半年来,学校不断改进与完善“3532”的教学范式与管理方法,使我校的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小组合作学习改变了学生以往接受式学习、单纯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教会了学生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学习兴趣,初步实现了知、情、意、行相统一的有效教学。每个班级都建立了学习小组,每个小组都充分发挥着合作学习的优势,形成了你追我赶、你帮我助的良好局面。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自主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质疑反思能力都明显增强。小组绑定式评价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单一的评价形式,让小组中的每一个成员在交流和学习中学会了竞争,学会了担当,增强了其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使学生在成为收获者的同时也成为了奉献者。同时,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精神面貌也发生了根本转变,彻底改变了传统课堂“一言堂”的局面,把时间还给了学生,把能力还给了学生,把自主还给了学生。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教师由喋喋不休的统治者、讲解者逐渐变为引导者、参与者和启迪者。
备课组群策群力制定导学案,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个人备课可能出现的内容随意、时间随意和方法随意的现象,充分发挥了优秀教师和集体的作用,实现了备课的最优化,真正做到了资源共享。慢慢的,合作变成了师生的习惯,小组成为了师生生命的共同体,初步搭建了一个师生共同发展的学习共同体。
【57提升中学生艺术素养】推荐阅读:
阅读提升学生素养10-12
中学教师数据素养提升10-21
如何提升学生信息素养11-12
职业素养提升10-23
文明素养提升方案05-31
英语教师素养提升10-10
职业素养与能力提升07-16
生物教师如何提升自身素养06-23
提升我的职业素养个人体会10-09
怎样提升领导艺术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