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学管理中的艺术

2024-07-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教学管理中的艺术

浅谈教学管理中的艺术 篇1

班级是学校开展教育活动,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基层组织,班主任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通过组织和领导班集体实施对全班学生的教育工作,从而提高班级的整体素质。那么如何才能有效的管理好班级呢?从教以来,我努力探索总结出以下经验。

一 要制定明确的班级奋斗目标 确定好班规

目标,是班集体的理想和前进的方向,班集体如果没有共同追求的奋斗目标,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所以在班级管理中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积极向上的奋斗目标,这样可加大班级的凝聚力,那么作为班主任应结合本班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制出本班的奋斗目标。对一个班集体来说,既要有远期目标,又要有近期目标。特别是近期目标要切合实际,学生易于接近,易于实现,只有实现了一个又一个近期目标,才能引导学生实现其理想的远大目标,并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努力。所以我们需要发挥整个集体中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其形成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班级是一个大家庭。这个家庭的成员多,想法多,点子多相应的事情也就多。因此必需建立健全各种制度,并使之成为全体成员行为的准则。班级要建立各种各项规章制度,如学习制度、作业制度、纪律制度等。但是我们在执行过程中也不能一味的依照制度,有时要视情况而定。比如我班王新同学,虽说他才上五年级,可是已经13岁了。在班上他岁数大、个子大,坐在那儿显得鹤立鸡群但是在学习上他的成绩却一点也不突出。他个性高傲、性格叛逆,常常和老师对着干。记得那次学生都正在背书的时候,他拿出了一袋零食,我看见他头低下吃,就顺势收走了他的零食,并且把它放在了讲台上,准备下课和他谈话。谁知他快步走上了讲台,拿走了他的零食,并且大声说“老师,我只是拿了出来,并没有吃”。说罢昂首挺胸的走回了坐位。所有的学生都停了下来呆呆地望着我。我知道学生都在等我看我这个老师怎么处置这个平时在班上很嚣张的学生。其实当时我也愣 了,没有想到这个学生竟然敢在课堂上公然顶撞老师,心里自然很生气。面对这个叛逆的学生我应怎么办呢?批评一顿,轻不轻、重不重,不但收不到效果,有可能还会适得其反。按班规处罚他,他会很不服气。这时我并没有当面揭穿他吃东西的事实,而是缩小了他的过错,顺着他的话说“老师并没有因为你吃东西才收你的东西,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不读书了,听一听老师给你们讲个小故事。”于是我给他们讲了《瓜田李下》的故事,讲完之后,我说“同学们,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事不是你做了别人才会怀疑你,为了避免怀疑我们要牢记《瓜田李下》这个故事。“课下我找了王新同学谈话,对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后来,他主动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且保证以后不再犯类似的错误。果然,以后上课他规矩了许多。

由此可见,我们对待班级中的成员不仅需要班规,但也要因学生的个性而定,不能犯“教条主义“的错误。

二、要加强班主任与班干沟通。

构筑班级管理核心

在班级管理中,及时发现和培养好班干部,是管好班级的重要一方。班干部是班级的核心力量,对班级建设起着重要作用。而与班干部保持良好的、经常性的沟通,是完成此项工作班干部保持良好的、经常性的沟通,是完成此项工作的关键。因此,一个班级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班级能否成为奋发向上、团结友爱的集体,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班级班干部工作作风,工作能力和模范带头作用的发挥。而大部分的学生干部在心态和行为等方面与班主任老师存在诸多隔阂,两者之间的沟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班主任需要经常与班干一起分析、研究班级情况,直到他们制定工作计划,制定班级工作总目标,弄清完成各项工作的有利和不利因素以及可供选择的方法等。同时,班主任除了面谈之外,还可用笔谈。

三、要培养班级正确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在班级管理里班级风气是评价一个班主任工作成绩好坏的依据。

一个有正确的舆论与良好的班风的班级,可以制约每个学生的心理,制约每个学生的行为。正确的舆论是一种无形当中的巨大的教育力量。班风是反映一个班级精神面貌和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培养一个团结友爱、奋发向上、纪律严明的良好班集体,是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的基础。良好的班风一旦形成,对学习和生活在这个班级中的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有着强大的感染力。良好的班风应该是反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反映新时代人才素质要求的,而且,它还应该具有本班的特色。有这样一件事我至今记忆犹新。一天,我正在班上讲导学案,讲到最兴起的时候,突然有个女生在往后传东西。当时我并没有在意,学生上课借点橡皮、尺子之类的也很正常。谁知一连串传了几个人,这时我看清楚了,原来是一个很漂亮的千纸鹤。为了不影响上课,我收了那支千纸鹤,并接着上课。下课之后,我正准备上办公室,那个女生追了上来,向我解释了原因。她的解释还算合情合理,我也没有深究原因,便坐在办公室批改刚刚讲的导学案。等批改到那个女生的作业时,我才发现不对劲,因为平时成绩并不算差的她,在做我已讲过的作业时,竟然错了许多。我想她刚刚在听课时,一定是在为了编造对付我的谎言而没有认真听讲,这才连老师讲过的题也做错。于是我拿出了所收的千纸鹤,拆开一开,我勃然大怒原来是一封情书。我真想狠狠的教训她一顿。小小年纪,不仅不好好学习,不听老师讲课,竟然想这些乱七八糟的,还编造谎言来骗老师,实在是太可恶了。冷静下来,我细细一想,她为什么会错那么多呢?她为什么会编造谎言呢?肯定是因为害怕老师,更害怕事情被老师知道,再说这也不是一见光荣的事呀!我喊来了这个学生,问她为什么会老师讲过的题还会错这么多?她支支吾吾,半天也说不清楚。后来,我说:“我来帮你说,因为你根本没有听讲,心思全用在如何对付老师上,是吧?”她没有作声,点点头,算是默认了。接着我又说“你们是学生,太小,很多事情都不懂,你把功力用在学习上,老师不批评你,你也不要认为你对老师的解释老师全信了,我愿意相信你,是因为我认为你是一个不错的学生,相信你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好好反思反思,老师给你拿本书看,你看完之后,传给班上其他的学生看一看。”其实我给她看的是一本我小时候母亲给我看的一本《友谊的可贵》。

经过那件事情之后,我想到六年级的学生正是性格转变的时候,她既然那么大胆的敢把信传给对方,说明班上这种情况肯定还有。于是在周末的班会上,我并没有避讳这个话题,而是针对此开了一个班会,让同学们畅所欲言,谈谈自己的看法。从那之后,我认为班上的学习氛围更浓了,而且在做小组活动时,也很少有人扭扭捏捏了。

四、要努力做好后进生转生转化工作

能否成功地转化后进生,往往是班风好坏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直接影响班级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后进生是指思想品德和学习成绩停滞的学生。由于受遗传、环境、教育、自身主观能动性等因素的影响,他们在身心发展、兴趣爱好、意志性格等方面存在着个别的差异。因而,在教育过程中,自然就会遇到优、良、中、差各类现象的学生群体,如按性格划分:冷静型、暴躁型;按情感划分为:自卑型、自傲型;按情绪划分为:内向型、外向型;按成因划分为:基础型、信心障碍型等等。所以班主任工作必须适应这一复杂多变的规律,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后进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对后进生的转化历来是十分复杂而且需要耐心。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的后进不是一天两天造成的,转化工作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大多数后进生往往是大错不犯小错不断,对这种后进生不能“快刀砍乱麻”,大发雷霆,更不能随便“开炮”,因为他们的自尊心都很强,极有可能不接受,反而会顶撞,应该真心、细心、耐心、心平气和地与他交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其实有的学生不怕老师的“暴风雨式”的叫骂,却怕“细水长流”的谈话,对于个别后进生,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经常“缠”着他,与他谈话。例如我班的刘萌同学是个留守儿童,也是个标准的后进生。他不爱学习,上课好动,爱吃零食,好说话,说起他的缺点一大堆,最让人烦心的是他从开学到现在从不改导学案上的作业,连个改错本都没有。你问他,他说没有钱买。但是同学们却说他每个星期至少有10元钱的零花钱,全部用来买零食、玩具,就是不买本。问问其他的老师,都反应他油盐不进,打也打了,批评也批评了,还是那样。了解了情况我就每天下课都把他喊到办公室,亲自督促他并辅导他做导学案。做完之手后就给他改一改,然后让他把发错本买到办公室来,慢慢的他会做一些题了,字写的也好一些了,对学习也有了一定的兴趣了,毛病也在不知不觉的慢慢的改正。

浅谈教学管理中的艺术 篇2

1 体育教学艺术的含义和作用

体育教学艺术,是教师利用语言、动作、图像、音响等手段,遵循教学规律,创造教学情境,为取得优良教学效果而组合运用的娴熟的教学方法、技能、技巧以及运用这些技能技巧进行的具有审美价值的独创性体育教学实践活动[2],有艺术性的体育教学,能够增强体育运动的趣味性和愉悦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使整个教学过程在在一个轻松、快乐和和谐的状态下进行,达到让学生在享受运动的过程中掌握各类运动的技巧,领会体育运动的精神,增强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

2 体育教学中的教学艺术作用

2 . 1 传达体育精神, 强化学生认知

体育精神,是体育整体面貌的反映,是体育运动的魂与魄,是支撑着体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内在动力。体育精神包括:“生命在于运动”的健康向上精神、“团结就是力量”的团结协作精神,“更高,更快,更强”的拼搏进取精神。体育精神作为一种积极的力量,对体育实践活动有着及其重要的导向作用,能够引导人们树立努力拼搏、乐观豁达的心态,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起到良性作用。

因此,体育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将体育精神传达给学生,加强其对体育运动的认知。在日常教学中,可通过与学生分享他们熟悉且喜爱的运动名人,如李宁、姚明、林丹、贝克汉姆、莎拉波娃等人的事例,向他们传授体育运动的精神内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体育运动观念,养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拼搏进取的精神。

2 . 2 把握教学准确性, 提升教学艺术

一切教学艺术都必须建立在知识传授准确性的基础之上,体育教学也不例外。现代体育教育已经不是旧时“自由活动”的自学模式了,而是对教师的专业性和授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应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对所要教授的运动项目有扎实的知识储备,并根据教学对象、教学环境制定好完善的教学方案,设计好每一环节的内容。教学时,教师应该准确无误的讲解动作、分析要领,授课语言既要通俗易懂,又要生动形象。动作示范要规范和到位,便于学生学习模仿。

2 . 3 创新教学形式,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现代教学强调学习自主性,注重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富有艺术性的课堂教学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证。体育教学应该大胆创新,突破传统,寻求能够引起学生共鸣的教学方式,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上要选择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把单一沉闷的教学与活泼的游戏运动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轻松的活动中接受各种能力的培养[3]。

2.3.1 趣味十足的热身环节做好课前铺垫

传统的体育教学对热身环节不够重视。通常的做法是绕着操场跑步或是做一些常规的热身徒手操,形式较为单一,学生往往感到枯燥无趣。笔者认为,热身环节是一节课堂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若设计的好,能够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此,热身环节应该多变换花样,可做一些趣味小游戏(最好与接下来的教学内容相关)、跳健美操、打武术套拳等方式进行,引起学生的兴趣,增强其投入度,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铺垫。

2.3.2 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

体育运动本是一种轻松、有趣的运动,能够为课业繁重的学生减轻压力。但是单一枯燥的体育教学模式又会让运动成为学生的负担。教师应发挥创造力,在体育课程的设置上做到教学与趣味相融合,用形式多样,内容多彩的教学方式,引起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享受运动的快乐。

常规的体育教学中,往往是以“知识讲解—动作示范—学生练习“这样的模式开展。我们可以将顺序颠倒,采取“学生示范—纠正错误动作—正确知识讲解—学生练习”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正确的运动技巧。学生自主练习时,可将学生进行分成若干小组,对各小组练习效果进行评分,练习效果较差的小组,需要接受表演节目、收拾器械等“惩罚措施”,这样一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投入度,二能促进学生间的团结互助,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可以赛带练,适时安排一些班级之间的竞技比赛,通过比赛交流提高学生的动作熟练度和战术运用能力,巩固所学知识,增强团队协作意识与集体荣誉感。

2.3.3 设计巧妙的肢体放松环节延续愉悦心情

与热身运动一样,课堂尾声的肢体放松环节也不应忽视。设计巧妙的肢体放松环节能够延续学生的愉悦心情至课后,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的印象。肢体放松环节可以借鉴瑜伽的做法,伴随着流水、鸟鸣等大自然的声音或舒缓优美的音乐,让学生席地而坐或平躺,闭上眼睛深呼吸,教师用柔和的语言引导学生逐步放松头部、肩颈、手臂、腰背、脚部等身体各部分。

2.3.4 精彩的影片加深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知和兴趣

在雾霾、暴雨等不便开展户外教学的时候,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奥运会、世界杯、世锦赛等体育精彩赛事的直播或录像,也可给学生播放一些有关体育运动题材的积极向上的影片,如《比赛开始》《夺标》《起跑天堂》《歌舞青春》《大灌篮》《篮球火》等,让学生在轻松的观影过程中,增强对体育运动的认知和兴趣。

3 注重体育教学的语言艺术

伟大的作家雨果曾经说过,语言就是力量,谁能将它演绎好,谁就能抓住学生的心。语言的力量不仅对文化课非常重要,对体育课同样有着显著的作用。必须将教师语言艺术化,将复杂抽象的专业术语,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能为学生接受的语言形式[4]。换言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讲解不是简单地将知识介绍和转述给学生那么简单,对体育的专业术语以及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应该用“接地气”的语言做出解释,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同时,对学生尽量多使用肯定和鼓励的语言,对于学生所犯的错误采取恰当的方式耐心纠正,无须过多责骂,让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参加体育运动。

另外,用形象有趣的的语言来传授运动知识能够让课堂“活”起来。例如用“拳如流星眼似电,腰似蛇形步赛粘”这样的精彩句子, 向学生介绍武术动作练习的要领, 能够使武术练习萌生趣味,让学生更享受其中的乐趣,提高课堂效率。

4 科学评定学生的体育成绩

体育教育最根本的目的是通过体育运动,对学生机体进行科学培育,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体育成绩的高低主要因性别差异、机体差异而定,过多的追求体育成绩,一定程度上会打击部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信心和积极性,甚至对体育运动产生厌恶之感,这无异是与体育教育的根本目的背道而驰的。对于学生体育素质的评定,应该突破现有体育成绩评定的框架,不过分强调成绩的高低,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和激情。

然而,体育成绩又在一定程度上对提高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不能完全取消体育成绩的评判,而是应该根据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对体育成绩的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从而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科学性。同时,体育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学生对于自我的超越,引导学生不断挑战自身原有的体育运动水平,以健康向上的心态对待体育运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人们健身意识的增强,体育教育受到更广泛的关注。在提倡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教师致力于探索更有效的体育教学方式。现在结合我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体育教学艺术。

浅谈政治教学中的艺术 篇3

政治,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仅依靠理论的教育很难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在政治课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吸引力?这个问题是检验思想政治科教师教学思想和教学技能的重要方面,更是检验政治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那么,政治教学中有哪些教学艺术值得借鉴的呢?

一、愉快教学艺术

“愉快教学法”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要讲究教学艺术,使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在心情愉悦的状态下进行学习,从而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提高学习成绩的一种教学方法。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愉快教学艺术的基础,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共同活动,若要学生乐学,教师必须做到乐教。因为“亲其师,才信其道”,所以教师必须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思想,从自身做起,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为学生树立榜样,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这样,教师的要求就会顺利地“内化”为学生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学习优者不偏爱,学习差者不歧视,了解学生,理解差生,关心差生,多鼓励,少批评,努力发掘他们的闪光点,使他们的自卑感逐渐消失,激发起他们勤奋好学的上进心,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多提问,多鼓励,多辅导,让他们在点滴的进步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二、情感教学艺术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愿望和观点而产生的体验,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特殊的反应方式。

语言含情,讲活知识。我以饱满的情绪,旺盛的精力讲授每节课,同时注意语言的抑扬顿挫,或高昂热烈,或深沉凝重,或重炮似的排比,或雨丝般的描述,娓娓道来,使学生的情绪随我的语调而变化。如讲“祖国的治乱兴衰,关系个人的安危荣辱”时,我以悲愤的语调历数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的疯狂掠夺,愤怒控诉日本帝国主义屠杀南京30万同胞的暴行。“侵略者展开杀人比赛,尸横街巷,血流成河。血泊中的婴儿哭声伴着刽子手的狂笑……”随着我声音的颤抖和拳头的挥动,同学们个个绷紧小嘴,闪动泪花。我顺势点明了“落后会挨打,贫穷就受辱”的道理。接着我话锋一转:“沉睡的雄狮苏醒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屹立在东方!”我兴奋地讲了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和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同学们脸上绽出了欣喜的笑容。最后,我在黑板上写了“国耻我辱、国兴我荣”八个字,让同学们高声朗诵。

故事渗情,吸引学生。书上的例子大多比较简单,有的例子时间较远,我就进行增补或系统形象化。讲徐洪刚为了保护受辱妇女,赤手空拳同四个持刀歹徒搏斗,身中14刀,用背心托着流出的肠子追歹徒达五十多米,最后倒在血泊里。悲壮的语调,赞叹的表情,形象的手势像磁铁般地吸引住学生,他们深深地被英雄事迹所感动。

三、赏识教育艺术

“赏识教育”,就是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以育人为本”的思想。把学生真正当做人来看待,以欣赏、赞美的心态来对待学生的自尊心,适当巧妙地夸大学生的优点和长处,使他们感到自己与自己周围的人在人格上的平等,使他们自己尊重自己,保护自己的人格和尊严不受伤害,进而和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自豪感,并在学习上不断地进步。

四、生活化教学艺术

教学方式生活化,就是提倡在生活化的情境中学习,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产生经验与顿悟,在感情的体验中学习。所以,在教学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不能让学生成为听众,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思想品德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

在学习“环境状况”这一主题时,我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开展调查活动,看看自己生活的社区有哪些环境问题,想一想这些环境问题对人们的正常生活有什么危害,应该如何解决,并设计一个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公益广告。通过这样一个参与体验的过程,一方面将社会的鲜活材料请进了学校小课堂,消除学生对学科知识的陌生感,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达到知识、能力和情感价值观的统一。

五、类比教学艺术

“类比法”是一种推理的方法,根据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或事件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进行类比的学习方法。如学习初中政治“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时,好多同学不明白资产阶级改良派为什么会失败。我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运用了类比法,我给学生是这样讲解的:当时的清政府如一所摇摇欲坠的大房子,这所“房子”的顶梁断了,柱子也断了……即将倾倒,你采取“改良”的方法——修理一下门窗,把墙粉刷一遍……这样能改变这所“房子”的整体面貌,但能不能挽救这所“房子”即将倾倒的命运?当然不能。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只有把这所“房子”推倒,在这块土地上建一所新“房子”才是我们的出路。所以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只有采取革命的手段,走革命的道路,推翻旧制度,建立一种新制度才是我们的出路。通过这样类比来讲解,学生不但理解、掌握了这个知识点,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以上是我在教学过程中所做的一些尝试。这样做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了他们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发展了智力,培养了能力,提高了学习成绩。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激励艺术 篇4

现代教育研究成果表明:评判人与人间的差异,学生学习成绩的高低,往往不在于智力水平,而在于某些非智力因素。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自信心、进取心、不屈不挠、不自卑等良好的意志、品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差异是造成学生学习成绩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英语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本学科教学的实际,在教学中很好地点拨、诱导、启发、激励,使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得到培养。

如何做到这一点,方法很多。这里我仅谈其中的一种方法-激励。

古人说过:“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英语教学尤其如此,要学好它,必定要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很强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学习品质。因此,很好地运用激励艺术,显得格外得重要和必要。

我们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应结合实际,灵活运用以下这些方法:

一、以材料本身内容,激励学生。

1、学习材料内容本身,突出英语的重要性。

(1)、它是适应信息社会的必备工具。教材中穿插了不少有关电脑图片和信息技术相关的词汇。我们可以利用它们让学生把英语学习与计算机知识联系起来,使他们意识到现在学好英语能为以后更好地掌握计算机技术打好基础。认识到在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任何一个公民都无法离开外语这一重要工具,掌握英语是新世纪公民必备的素质。

(2)、英语是学习工具,通过学习教材让学生了解有关“媒体”等英语缩略词的含义,鼓励学生多听英语广播、多看英语电视和多读英语报纸杂志来学好英语,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从而认识到英语是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重要工具。

(3)、英语是交际工具,教材多次向学生渗透了与国际交往有关的英语词汇及相关图画,通过观察与学习让学生认识到英语是对外开放和与各国交往的重要工具,学生是新世纪的主人,用英语进行交际就显得尤为重要。

2、渗透多学科知识。

(1)、内容有许多富有现代生活气息的词汇:政治、文化与科学、体育与娱乐航空与通讯、计量等方面。

(2)、渗透其它各科知识:如数学知识、邮政与电信、地理学科时区、美术绘画方面颜色的调配、歌曲及有关知识渗透了音乐教育等。

因此,我们应鼓励学生不要偏科,全面学习以保证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跟上时代的步伐。

3、材料内容充分体现教育的全面性。

(1)、爱国主义教育,教材增编了港澳台地名和一些有关的地理文化知识问答。巧妙地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我们可从中对学生进行学科渗透。

(2)、热爱科学,尊重世界文化遗产的教育,教材中以问答形式展现了爱因斯坦、居里、爱迪生和卓别林等名人事迹,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科学家和艺术家献身事业的精神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勇攀科学高峰,做一个对人类事业有益之人。

(3)、社会公德教育,教材内容中编辑了有关社会公德教育的内容,通过学习,我们可以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遵守公共秩序与交通规则教育,助人为乐等公德教育。

通过以上材料内容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和激励,学生会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从而有效地学习运用英语。

二、利用表扬、竞赛的手段激励。

一位善用表扬、激励之词的教师往往深得学生爱戴,学生学习他所教的学科积极性就高。这方面的做法有:

1、课堂即时性评定。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之后,教师马上给予评定,一个“Good”往往会使学生乐不可支,其他学生举手发言也会更踊跃。只要学生答对或答对一半,甚至答对其中一点,教师就用“Good,Very Good,Not too bad.”

等词来激励他们,然后再找出错误,及时纠正。对于常常答对或答得出色得学生,邀请他们做小老师,在晨读课上领读,课堂上做示范等等,也是很好的激励方法。

2、学生相互间的激励。在课堂上,英语老师常常安排学生分成大组或小组进行对话、看图说话等的操练。练习前常提醒他们组与组之间比一比、赛一赛,学生的情绪就很高涨。此时教师妙用激励艺术,效果将是意想不到的。如:代表该组上来表演的学生获得老师的表扬之后,全组学生就会人心鼓舞,而未得到表扬的组,也会在下次或第二轮的比赛中跃跃欲试,争取胜过对方。这种方法用了之后,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集体教育功能和自我教育功能。

3、注意作业批改时的评语。教师在批改时,对好的学生常用“Very good,Excellent ”等批语,对有进步的学生常批上“有进步,再保持!”“作业看来,你不比别人差!”等,对较差的学生批上“我相信下一次你能做好”,“希望你的作业给我的印象和平时一样好!”有错误,写上“请订正”。这些批语用了之后,对学生也能起一定的激励作用。

三、妙用眼神等表情的激励。

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别 做了许多实验后得出这样一个公式:信息的总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从这个公式来看,属于非语言行为的面部表情的作用与语言的作用平分秋色。

事实也是如此,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往往会给课堂带来亲切、和谐的气氛,使学生感到爱和情,产生一种愉快的和向上的求知欲。

学生站起来答问题时:此时学生由于害羞、紧张或心理没底答不上来,若教师用期待的目光看着学生,微笑着向学生提示其中一个词,或建议学生跟您一起答,学生的紧张很快就会消除。一位学生在写给他的英语老师的信中这样写道:每当我站起来想说而又说不出的时候,看到您期待的目光、和蔼的笑容,我就鼓起了勇气。

考试或比赛前:老师为稳定学生情绪,往往会说很多激励的话,殊不知,此时无声胜有声。教师只要面带真诚的笑、眼含坚定的目光,再做“OK”手指语,学生就会得到感染和激励,从而激发出从未有过的成功欲望。

教师,特别是语言教师,要避免老是板着脸、瞪着眼、动辄就训斥一番的做法,让您通过表情等的情感交流获得更大的成功。

实践证明:以上所述方法在英语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大大增强教学效果。

通过激励,激发了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了自尊心,利于培养学生不屈不挠、知难而进的学习习惯;通过激励,学生不断领受到探索和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兴趣,上进心愈来愈 强,促进了学生智力因素的充分发挥;通过激励,教师与学

产之间的情感交流增强,产生高度共鸣和和谐,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新型的师生关系;通过激励,差生的心理障碍会逐渐消除,点燃起奋起直追的思想火花,可有效控制两极分化;通过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会得到不断激发,求知欲愈来愈强烈。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更深刻地理解了 :“教学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参考文献:

1、朱向群:“学习《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有感”,《中小学外语教学》,2000年第8期。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篇5

京山五中

胡艳萍

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无疑是培养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有效的课堂提问能加强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推动课堂进程的顺利拓展,协调好教与学的关系,增进师生感情,提高教学效果。日本著名教育家斋藤喜博也说过,教师的提问是“教学的生命”。可以说,提问也是教师必须掌握的一门艺术。教师只有善于提问,才能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那么,怎样才能做到善于提问呢?

一、精心准备,提高教学效率

适度的课堂提问可以诊断学习,激发兴趣,集中注意力。研究表明,目前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仅占56%,尚有近一半的提问是无效的。为了减少课堂上的无效提问,我们在备课当中,就应当充分考虑好上课时要提到的问题。要善于把各种纷繁复杂的问题加以整理,抓住要害,重点突破。特别是那些能体现作者感情基调的句子,如《荷塘月色》,文章一开始就写到,“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不宁静呢?这句话放在句首,有什么作用呢?根据写作背景我们知道,这是社会现实的剧烈动荡在作者心中激起的波澜。放在篇首,一锤定音,为全文定下抒情基调。有了“不宁静”方求排解,这才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引出下文。问题设置应当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尽量做到准确、具体。这样才能使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课堂效率。

二、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创造思维基于实验始于问题。”学生的迫切需要是积极思维的开始,创设问题情境是教师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表不同见解,形成师生能动“对流”的良好开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逐步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运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触龙说赵太后》,可以这样设计问题:“天下父母无不关爱自己的子女,那么大家认为父母应该如何关爱自己呢?是把自己放在温室里养着,不受风吹雨打;还是让自己拥有一片天空,接受风雨的洗礼,接受考验呢?本文触龙就是从‘父母应该如何关爱子女’这个问题切入,来劝说赵威后的。”这样创设问题情境,既联系了学生实际,又能引发学生思维,把学生推向一种“急盼”“渴求”的心理状态中,还可以引出“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的观点。

三、难易适中,开启学生思维之门

课堂提问要适合学生的认识水平,注意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如果问题不切实际,超出学生的实际能力,答案可望而不可及,就会影响学生探求问题的兴趣;如果问题过易,答案一望便知,唾手可得,那就失去了提问的意义。故而,所提问题要新颖有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思考,每个学生只要“跳一跳就可以摘到桃子”。如《项链》一课,这样提问:作者刻画路瓦栽夫人在当时有什么现实意义?显然,问题较难。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分层提问,降低难度。(1):路瓦栽夫人是怎样一个人?学生很快答道:“是一个追求享受,梦想过豪华生活的小资产阶级的妇女。”(2):当时法国的社会现实是怎样的?学生答:“当时的法国在工业革命后,生产力高度发展,资产阶级追求豪华奢侈,讲排场、爱虚荣之风大盛。”这样,就把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解决了。

四、抓住时机,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性

种子发芽,孕育生产都是有时机的。不按时机,不顺其自然,就难以凑效。课堂提问也是如此。过早发问,造成气氛紧张,学生内心茫然,回答问题捕风捉影;过晚发问,引导过甚,问题苍白无价值。这就需要提问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如《回忆我的母亲》,作者在记叙了母亲对自己的巨大影响之后,结尾写道:“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上到这里,就可以联系课文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作者是回忆自己的母亲,为什么要提到我们的民族、人民和中国共产党呢?”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就能使学生明白作者是由爱母亲到爱党和人民,使感情升华,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五、形成互问氛围,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

在上课过程中,教师仅仅做到单向发问还不够,还应该起到投石激浪,推波助澜的作用。让学生展开讨论,在讨论中互问,把课堂交给学生。我在上《阿Q正传》时,设计了一个讨论问题:“生活中是不是人人都应该有一点阿Q精神?”问题一出,同学们都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有的同学说,应该有一点阿Q精神,因为它可以在我们痛苦、失意时起到平衡心理的积极作用。有的同学则持反对意见,因为从课堂上的分析得知:阿Q求得心理平衡是靠妄自尊大或自轻自贱或拿别人当儿子占人家便宜,这种精神胜利法是一种病态的精神胜利法,所以我们不可有。这样一来,同学们就继续讨论什么是“健康的精神胜利法”。从而认识到我们平时公认的处世哲学——生活中人人都该有点阿Q精神,只关注了阿Q精神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却忽略了阿Q精神的病态过程。这样就活跃了课堂气氛,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还有助于学生在天灾、人祸、疾病、失败面前及时找到心理平衡,拥有快乐的人生。在师生的互问中,在特有的民主气氛中,学生就能逐步养成独立思考,沉着自信,多角度考虑问题的思维习惯。

六、教师要给予恰当的评价和引导

提问的艺术不仅仅表现在怎样提出问题,还应该表现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如何给予恰当的评价。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能只是简单的下个断语“对了” “错了”。语文《新课标》指出,评价要根据总目标和分类目标,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不同兴趣,不同表现和不同学习需要。评价要有利于鼓励学生,促进每位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作为教师要科学地运用“无错原则”来评价学生的每一次发言。比如一句口头表扬,一个鼓励的眼神,一次表现的机会,都可以树立起他们的自尊、自信,帮助他们驱逐心灵的阴云,帮助他们获得一种质疑、批判的胆量,异想天开的创意,标新立异的观点。如果学生对问题一时回答不出,教师应该适当点拨、引导。也许学生可以进一步深入到问题中,在“山穷水尽”之际,因为你的引导而“柳暗花明”。

浅谈对联艺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篇6

[摘要]在传统文化日益回归、国学逐渐复兴的背景下,如何引导学生更多地了解和关注传统文化,已经成为每位语文教师思考的问题。在众多的国学文化中,对联以其历史悠久、形式短小、内涵丰富引起教育界的高度重视。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挖掘对联潜在的语文功能,并将其恰当地运用到教学实践中。

[关键词]对联;高中语文教学;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8-0120-02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给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古籍、博大精深的学问、光辉璀璨的思想。如何继承和发扬其中有价值的民族文化遗产,并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教学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精神,塑造学生的人格魅力,是语文教学工作者一直思索和探求的问题。

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对联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对联知识虽然在教科书中没有系统讲解甚至没有重点要求,但是对联艺术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应该予以继承和发扬。更重要的是,对联中蕴含着传统的人文观念、历史价值、思想意识和写作手段直接指向学生的语文素养,从对联的鉴赏与写作中可以显现出学生语文素养的高下。

一、中国传统的对联教学

对联,古代称之为属对,古人对属对相当重视。文史学家周韵先生曾说过:“在中国文学各种有韵之文的体裁中,如骈文、诗词、赋铭,都要以对联为基础。所以过去的读书人,无不以对对子为基本功,这门基本功练好了,才能进人各种体裁的领域中。”①可以看出,古代文人学士将属对视为体现个人才华素质的有效手段。

属对的历史即对联发展、盛行之历史,其悠久从正史上可以追溯到晋代文学家陆云和荀隐初次会面时的对话:“旧下荀鸣鹤,云间陆士龙。”鸣鹤、士龙分别为二人的字,这是一副艺术性颇高的人名对,被普遍视为最早的关于对对子的记载。②然而,将属对纳入语文教学当中,并使之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则要滞后得多。留存至今的北宋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制定的《京兆府小学规》对小学课程的安排有具体规定,在三个学业等第中,其中第二等的日课程安排为:念书约一百字,学书十行,吟诗一绝,对属一联,念赋二韵,记故事一件。③可见属对作为一门课程出现是在宋代。

张志公先生曾经在《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中用专门章节来论述属对。属对作为教学手段一般在儿童入学的第三个年头,也就是在启蒙阶段的集中识字和进一步的识字两个教学步骤之后,教儿童学属对。最初大概以学作骈文和学作近体诗为目的,发展到后来,属对成了启蒙之后一种必修的课程。苏洵在文章里也写道:“吾后渐长,亦稍知读书,学句读、属对、声律,未成而废。”由此可见,属对的目的已经不再是专为学作近体诗,而是语文基础训练的一种手段。明清时期是对联的繁盛期,无论公学还是私塾,都把对课作为必修之课。学堂多采用《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蒙学读物,有的还附有李渔的韵对,如“天对地”、“雨对风”、“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等,以便学生最初属对的学习。这种从一字练起,一直练到七、九、十一言的严格而扎实的属对训练,不仅使学生从小就受到对联的教育,而且能达到良好的文化传统熏陶的目的。

民国时期,虽然新式小学渐渐取代了私塾,但是对课并没有完全消失。鲁迅先生早年也曾学习过对课,他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满怀深情地写道:“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给我读的书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加上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直至新中国成立后,对课这种极有魅力的语文教学活动才逐渐消失。

二、对联在现代语文教学中的功能

元初学者程端礼在他的《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中就属对的作用有如下说明:“大学不得令日日作诗作对,虚费日力。今世俗之教,十五岁前不能读记正文,皆是此弊。但令习字演文之日,将已说《小学》书作口义,以学演文,每句先逐字训之,然后通解一句之意,又通解一章之意,相接续下去。明理,演文,一举两得。更令记《对类》单字,使知虚实死活字,更记类首‘天、长、永、日’字,但临放学时,面属一对即行,使略知轻重虚实足矣。”④由此而知,当时老师教学生属对的目的是配合“习字演文”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字的“虚实死活”,掌握平、上、去、入四声。

在笔者看来,国学大师陈寅恪关于属对的论述更为精辟,他在《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一文中说:“其形式简单而涵义丰富,又与华夏民族语言文学之特性有密切关系者,以之测验程度,始能于阅卷定分时有所依据。”他从四个方面对“对对子”予以说明:对子可以测验应试者能否知分别虚实字及其应用;可以测验应试者能否分别平仄声;可以测验读书之多少及语藏之贫富可以测验思想条理。⑤

龚联寿先生在《联话丛编》的序言当中就专门提到陈先生的这封信:“陈寅格先生此信之所以名著一时,不特就楹联之地位发表了重要看法,还因为如前所引,连类触及了当时的学校教育,且谈得非常深刻,给人启迪,促人深省,至今仍有现实的指导作用。” ⑥

然而,我们所面临的事实是,近半个世纪以来,综合了各类知识的属对训练在语文教学中备受冷落。那么,在这个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信息化网络化时代,是否还需要这种文学式样呢?对联虽然缺失了其作为古代交际工具的性质,也不像高考作文那样属于“安身立命”之本,但作为远离功利的一种传统语文样式,它依然以其特有的魅力强烈地吸引着人们去鉴赏它、传承它。基于这种思想,笔者将试图从以下三个方面找到对联与现代语文教学的契合点,挖掘对联艺术的文化内涵。

(一)对联蕴涵的传统文化价值

如果说诗词曲赋是浩瀚文学艺术海洋中的万顷烟波,那么对联则是朵朵绚丽的浪花。在语言的长河中,对联和诗歌深得人们的喜爱。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尺幅虽小,却有着无穷大的容量,往往可以获得以一寓万、以少胜多的奇特艺术魅力,蕴含了巨大的文化价值。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才子佳人都以对对联来展现自己的才华。因此,对联作为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不仅在中国灿烂的文化艺术宝库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殿堂中,也放射着奇光异彩。

(二)对联对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格素质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强调更多的是通过语文的人文性来对学生语文素养进行培养,而对联这一文化形式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知识。这些丰富的知识,不仅仅表现在遣词造句、修辞方法和逻辑方法等方面的一些文字技巧上,更多的是内在的、隐性的,需要我们用心去感悟。如风景园林的对联,多表达的是作者自然之爱、退隐之闲适;名人对联,多表达的是作者的个人情趣、高尚情操,或是对某位名家一生的概括与评价;励志修身对联,则旨在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使人们受到警策或自励, 从而学会为人处世的艺术,提高人生的志趣和价值。所以,通过对联的学习与赏析,一方面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人格素养的形成。

(三)对联对学生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学习对联,鉴赏对联,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文学作品鉴赏能力,学会对一些历史现状和人性特点进行分析,提升审美意识;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积累一些必要的传统文化知识,改变学生知识素养普遍匮乏的现状,使得这些知识可以在学生写作中得以体现。同时,围绕写作对联,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中国语言文字之美,提高运用修辞的能力,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对联传承了中国古典美的精华,容纳了中国古代人民对世界、对自然、对人生的理解与感悟。当代著名学者周汝昌先生就说过:“对联乃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美学观和语文特点的综合产物,是几千年文化史上的高级创造积累的特殊成就……对联是一种‘精粹’,一种‘提炼,一种‘结晶”,或一种‘升华’。它有极大的概括能力,能以最简练的形式唤起人们最浓郁的美感,给人以最丰富的启迪,或使人深思,熟味,受到很大的教益。”⑦因而,对联集中而鲜明地体现了汉语文的特色和魅力,是语文教育的重要资源之一。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应该以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对联,探究其内的在传统文化和美学价值,并将之合理地运用到教学中,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格魅力。

[注释]

①(7)曾伯藩:《论对联的功用与意义》,《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②谷向阳:《中国对联研究》,《北京大学学报》,1998年第9期。

③池小芳:《中国古代小学教育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④程端礼:《程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安徽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⑤刘桂生、张步洲:《陈寅格学术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第279~285页。

浅谈教育教学中的批评艺术 篇7

一、批评在教育教学中的意义

批评是对学生行为的否定评价, 是一种特殊方式的说服教育。正确的批评可帮助学生分清是非, 接受意见并改正缺点和错误。教师弄清所犯错误原因, 设法帮助他们认识错误, 指出改正办法, 启发他们自觉改正。[1]批评在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 主要针对学生的缺点, 通过某种直观生动的方式作用于学生情绪, 强化学生某些愉快或不愉快的体验, 以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批评评价往往会让学生反应消极, 产生负面情绪。所以教师的批评教育不应伤害到学生, 批评应像习习春风、暖暖的春意一样饱含着使万物复苏的温暖。批评不仅是教育人的一种手段, 也是一门艺术。需要教师在批评技巧上下功夫, 讲求批评的艺术性。

1. 有利于学生积极地接受, 并改正自己的不当行为。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 如果学生什么错误也不犯, 那就不需要教师了。讲究艺术的批评让学生能积极地接受, 并让学生能深刻认识到不当行为所产生的不良后果。教师指出错误, 让学生接受, 还要以信任为基础, 以尊重为前提, 以公正为准则, 并以倾听为方法, 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 点石成金。

2. 有利于学生认知内化并将知识进一步深化延展。

批评不光是让学生意识到自己行为的不当, 而且要让学生将批评的内涵内化, 以纠正自己的不当行为。学生在接受教师的否定评价后, 该评价的内涵储存在学生认知中, 经过学生自身的实践积累和认知进一步的深加工, 可以使学生利用获得的一次否定评价拓展到其他方面, 避免在类似的情景中犯同样的错误。

3. 有利于学生身心素质的健康发展。

在教学中讲究批评的艺术性,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人格, 有助于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成人的心理疾病或者阴影, 其根源大多与孩童时期有关, 由于在孩提时出现了错误行为, 受到不当批评或责罚, 从而产生心理阴影。儿童的心理是成人心理的预备期, 应该尊重儿童, 保护儿童的人格。批评讲究艺术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培养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4. 有利于促进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发展。

批评是教师鉴于学生不适宜行为的否定评价, 批评最易使师生产生矛盾、冲突, 使师生关系紧张。如果教师使用好批评的艺术, 让学生体会教师的拳拳之心、殷殷之情, 不但不会使师生关系紧张, 还会使学生激起对教师的尊敬之情, 进而促进良好师生关系的发展。教师在批评之前要冷静地思考如何使用批评艺术, 要避免犀利的言语, 用宽容之心理解学生。

二、教育教学中的批评艺术

掌握提高教学批评艺术的手段对教师来说是很重要的, 教师可通过以下的方法来提高教学批评的艺术。

1. 转化教师角色, 使教师成为学生的良友, 并做到融情于理。

换位思考是良好沟通的第一步。要达到教育的目的, 教师自己首先应该转化自己的角色, 要成为学生的良友, 用平等的态度与学生交流, 站在学生的角度, 替学生着想。当代中国教育专家魏书生就很强调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 他说:“我一直很强调民主和科学, 民主最重要的, 还是将心比心, 老师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 设身处地替学生思考, 不要认为自己比学生高明多少。”[2]对于学生, 教师如能换位思考, 那么师生间就多一份融洽, 少一些隔膜;多一份理解, 少一些误会;多一些鼓励, 少一些责备……换位思考不仅是一种思维方式, 更是为人师表的一种人生境界。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融情于理中, 用真诚的心去融化学生, 往往能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微笑和关怀的语气就是爱的物化, 有了微笑和关怀的语气可吹散笼罩学生心头上的紧张和不安, 能缓解气氛, 使批评在轻松的气氛中进行。[3]当然光爱还不够, 必须善于爱, 讲究爱的方式方法。

2. 诙谐幽默的语言更能起到教育的作用。

诙谐温和的语气是最能让人接受的。学生无不喜欢话语幽默的老师, 幽默是不逆耳的“忠言”, 是不苦口的“良药”。让学生在幽默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形式中体会教师的用心, 幽默可以避免尖锐的批评。教师并非圣人, 处理学生错误行为时, 有时难免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言词犀利, 而将幽默语言特有的感染力, 寓理于诙谐趣味之中, 比生硬的批评说教更易让人接受。

3. 批评讲究“天时”“地利”和“因材施教”。

批评要分时间、场合, 教师在批评学生时切忌不分时间、场合, 就对学生进行教育。不同时期, 不同场合, 不同学生, 他们的想法、心情都不同, 教师只有适时变化进行教育, 才会达到学生欣然接受教师教育的目的。例如, 适时: (1) 不宜在课前, 这会影响学生上课的情绪, 以免学生不能专心听课。 (2) 不宜在学生兴致高时, 如果在学生正尽兴时教师来批评他, 他会很抵触, 达不到教育的效果。 (3) 不宜在学生情绪低落时批评, 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会让学生很自卑, 情绪消沉, 这时应给予学生鼓励。适地:批评宜在安静的环境中, 面对面地进行, 学生会印象深刻。如果错误有代表性, 就可以公开批评, 但个别问题就要个别解决。适人:如果是性格内向、自尊心强、接受能力强的孩子就只需点到为止;对于接受能力差一些、反应慢一些的孩子就要耐心教导, 帮助他们指出错误;而对于脾气暴躁的、调皮的、屡教不改的问题孩子, 就要语言肯定地指出不足。批评的方法可以通过打比方、举例子、间接提醒、榜样作用、引用典故等方法。

4. 批评要有针对性, 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教师批评学生应该就事论事, 有针对性, 打击面小, 对经常受批评者的批评要有所保护, 对错误要有所保留, 不能恶语相加, 伤害学生自尊, 批评要使他心悦诚服, 给孩子以鼓励, 伤人的语言会让孩子消极、懈怠, 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真正富有魅力的批评不是伤害孩子身心的刑具, 而是在于帮助孩子启迪心智, 改正他的不良行为。[4]

5. 批评时对学生应先扬———后抑———再鼓励。

人才学家卡耐基说:“听到别人对我们的某些长处表示赞赏后, 再听到批评, 心里往往好受得多。”人们往往在听了别人对自己的表扬之后, 会更容易接受别人给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对于孩子们我们也可以用上这种方法。“数子十过, 不如赞子一长。”我们要遵守这样一条原则:表扬———指出不足———加以激励或者鼓励, 这样就会使教育更有效。教师表扬学生要“挖空心思”, 即使再差的学生都会有他自己的优点, 教师在此时可以先放大他的优点, 让他感受到自己也是有老师值得表扬之处的, 再就事论事指出错误, 最后再加以激励, 让学生有改正错误的信心。

6. 帮助学生找出改正不当行为的具体方法。

批评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并改正错误。在学生接受了教师的批评之后, 教师还应该帮助学生找出改正错误行为的具体方法。“欲成其事必先利其器”, 教师只批评教育而不给予解决相应问题的方法, 教育也无从谈起。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做, 这样才能避免该错误的再次发生。当然纠正学生不良行为, 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而是需要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教师要付出艰辛的劳动, 有耐心, 有恒心, 更要有决心帮助孩子改正错误。

三、结语

人对自己的认识, 首先是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和态度开始的。而孩子们对自己的认识大多是通过教师的评价来认识自己的, 所以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很重要。学生出现不当行为, 教师批评教育就要讲究艺术, 让他们通过教师的批评能正确看待自己, 评价自己。在教育中, 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用情、用心去教育学生, 并要注意在适当的场合, 运用适当的方法, 让学生接受教师的教育。学生在教师的评价中认识自己、发展自己, 并不断地完善自己。教师在教育中讲究批评的艺术性就有助于学生健康快乐地学习和成长。

参考文献

[1]王焕勋.实用教育大词典[G].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 (10) :333.

[2]张彦春, 朱寅年.16位教育家的智慧档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8) :10.

[3]李燕.名师最有效的沟通艺术[M].北京:九州出版社, 2006, (1) :123.

浅谈化学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篇8

一、课堂提问的作用

一方面,课堂提问有助于促进课堂上的交流互动。

另一方面,课堂提问有利于调控学生的学习状态。

二、要提高课堂提问的艺术性

1.教师提问时要注意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直观、鲜明,不要制造紧张气氛,注意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可以采用实验,多媒体等多种途径设置问题情境,最好采用学生身边的化学来设疑。

2.提问时,教师要把握好问题的难度。不能太简单,没有思考价值,会使学生不屑一顾;也不能太难,让学生没有回答的切入点,会使学生丧失信息。对于难的问题,教师可以一步步提示,化难为易,层层深入,让学生思考回答。

3.学生对每一课题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教师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的给学生设置问题,但教师要安排好问题的密度。课堂提问并不是越多越好,过多的提问,会使学生神经紧绷,过度紧张,不利于学生思考;课堂提问过少,会使得课上交流太少,互动不起来,使课死气沉沉,效果也不好。因此,要选择好问题的同时,还要调整好问题的疏密,给学生创造一个愉悦的学习环境。

4.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只顾优生,忽略成绩不好的学生,很容易挫伤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的积极性。后进生也是教育的资源,也存在成才的可能,作为教师应一视同仁。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给出相应的评价,好的要及时地表彰;回答不好的,甚至是错的,教师也要发现他们思维过程中的闪光点,鼓励他们努力学习。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我们要重新审视课堂提问。课前充分备课,精心设计。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技巧的提问是发展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只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进取,就会不断提高自己的提问艺术和教学水平,就会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舞蹈教的社会实践心得下一篇:特长班汇报演出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