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学中国古建筑

2022-07-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旅游文化学中国古建筑

中国体育旅游文化学的理论体系探讨

摘 要:中国体育旅游文化学是研究中国体育旅游这一特殊的人类文化行为的本质规律;分析我国体育旅游者、体育旅游目的地范围内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等等相关要素之间的在文化学层面上的内在结构和逻辑关系;以研究体育旅游过程中的“文化震惊”和审美体验为中心内容,并且探索体育旅游文化的民族特色的学科。以娴熟的文化学表现元素来阐释体育旅游学的文化内涵,是建构中国体育旅游文化学理论体系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体育旅游;文化学;理论体系;学科建设

中国体育旅游文化学涉及体育学、旅游学、体育旅游学、文化学、人类学、心理学、体育社会学等学科,是一门新兴的边缘交叉应用学科。同体育旅游学以及旅游文化学一样,体育旅游文化学也是从旅游学、体育学、文化学的母体学科中衍生出来的。当然,它也结合了体育旅游学和旅游文化学内容、原理和方法。因而体育旅游文化学一定要以文化学、旅游学和体育学的基本方法和原则作为自己生长的学术营养。要对体育旅游文化学进行研究,就应将其置于它的总体学科群的大的发展环境之中,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展开多层次、多学科、多角度和多种研究方法的探索。唯有如此,才可以找出体育旅游文化学的学科建设的内在规律。

一、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广泛查阅与体育旅游学、旅游文化学有关的国内外学术专著、期刊及研究成果,初步明确目前中国体育旅游学、旅游文化学领域研究水平、研究方法、发展趋势和背景。

(二)调查法

1、实地调查法

根据研究需要,实地考察了阳朔攀岩场、昆明攀岩场、拉萨色拉寺攀岩场、兰州滑翔场、广西滑翔场、滴水河漂流段、金沙江攀枝花漂流段、达古冰川徒步线、香格里拉穿越徒步线、冷水河峡溯溪线、慕士塔格峰登山滑雪场、四姑娘山登山滑雪场、川藏骑行线、黔东南自驾车线、乐业地下河、大石围天坑等体育旅游场所和线路。对当地的体育旅游资源、体育旅游的文化、人文地理、风土人情进行了详细考察。并与当地体育部门和旅游部门管理人员进行深入的交流,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2、座谈法

与国内的旅游学、文化学、文化人类学、心理学、社会体育学等研究领域的专家进行座谈,了解国内的体育旅游文化学的发展现状、趋势、走向和前景。

3、专家调查法

向旅游学、文化学、文化人类学、心理学、体育美学、社会体育学等研究领域的16位专家发放专家问卷,了解影响观众对体育旅游目的地的自然景观、风土人情、人文地理的审美感受和审美体验的主要因素,掌握体育旅游文化学的学科本质和学科特征。

(三)理论分析法

运用旅游学、文化学、文化人类学、心理学、体育美学、社会体育学、环境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对中国体育旅游文化学的理论体系的构建进行分析、归纳、总结、评价。

二、研究和建立的意义

体育旅游文化学是从文化学的角度,研究人们的体育旅游行为和隐藏在其背后的文化动机;它研究体育旅游文化的一般规律及其在理论上的表现形式,解释体育过程的内在文化结构;借鉴文化比较学的研究方法,比较不同地域之间体育资源和文化之间的差异点和共同点,并从中寻找规律。体育旅游文化学是从根本意义上研究人们的体育旅游行为和体育旅游心理的一门学问。它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依赖于比较体育、社会体育、民俗学、宗教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是一个对体育旅游这一文化现象进行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研究的极好的结合点。而且可以同时涉及体育旅游行为的自然性、社会性。因此,有必要在学界掀起一股研究、建设和传播中国体育旅游文化学的学术热潮。

三、概念的界定

体育旅游的文化特征和形式相对其他文化形式更加活跃、新颖、独特、前卫,充分体现着体育在文化本质意义上的活力和张力。体育旅游文化是基于人们追求人性自由、完善人格而要求用体育的方式来拓展和转换生活空间的内在冲动,其实质是体育文化交流与对话的一种形式。它是在我国各地区民族文化创造基础上形成的休闲消费文化。

我国体育旅游学者曾给体育旅游一个简明的定义:体育旅游是人们以参观体育运动为目的,或以体育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旅游活动形式。对于文化,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其中以英国人类学家泰勒所下的定义最为经典。泰勒认为:文化,就其在民族志中的广义而言,是一个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所习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合整体。也就是说,文化是一种习得行为,是特定社会成员、集体的行动指南,是许多相互关联的组成部分构成的整合体。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对中国体育旅游文化学给出了一个初步的界定。

中国体育旅游文化学是研究中国体育旅游这一特殊的人类文化行为的本质规律;分析我国体育旅游者、体育旅游目的地范围内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等等相关要素之间的在文化学层面上的内在结构和逻辑关系;以研究体育旅游过程中的“文化震惊”和审美体验为中心内容,并且探索体育旅游文化的民族特色的学科。

四、研究的对象

中国体育旅游文化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中国体育旅游的文化本质及其各文化要素之间内在的审美关系,体育旅游作为一个文化调节的方式在应对现代社会环境压力的作用、特征和意义,体育作为一种身体运动文化的起源、进化、发展和变异,体育旅游这一身体运动文化的类型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作为文化传播媒介的体育旅游文化的发展演变规律等等。总之,一切运用文化学的理论与方法,对我国体育旅游及其相关的文化现象的研究,都可以归入中国体育旅游文化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范畴。

五、研究的内容

中国体育旅游文化学理论体系至少应包括三个环节的研究内容:一是属于“体育旅游参与者的主体文化身份”层面;二是属于“体育旅游目的地区域的文化生态系统”层面;三是属于“体育旅游的跨文化”层面。

中国体育旅游文化学的最基本的或核心理论将由以上三个环节构成。体育旅游文化学正是结合体育旅游学与文化学,探讨社会的异化导致的体育参与者对体育旅游的特殊需求,揭示体育旅游与其他人文社会实践活动的联系,预测未来体育的发展和行进方向。它是研究我国文化变迁的一门学科,从体育旅游学和文化学的角度,研究人们的体育旅游行为的一般规律及其在理论上的表现形式,揭示体育旅游过程中的内在结构,有利于人们从文化的宏观层面上去理解体育旅游,从而更加准确地把握体育旅游的本质,促使我国的社会体育事业朝着更有利于体育文化生态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和前行。

六、中国体育旅游文化学的研究方法

中国体育旅游文化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具有开拓性、创造性。体育旅游文化学的发展、完善和成熟,需要一些相关学科的支撑,比如需要借鉴旅游学、文化社会学、跨文化交流学、体育美学、社会体育学、社会心理学、休闲学、人文地理的相关研究成果,是多种学科相互结合而产生的一种交叉性的新学科,是研究中国体育旅游文化行为的产生、发展和变迁的规律。要构建中国体育旅游文化学的理论体系,必须有一套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

1、田野考察法

在体育旅游文化学研究中,田野考察可以丰富研究的内容。到不同区域的体育旅游目的地,在当地住下来,参与当地少数民族人们的日常生活,了解当地人与体育旅游资源和项目的活动,就是比较典型的田野考察。这有助于体育旅游文化学的研究从书斋和文献资料的分析中走出来,更加接近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实地考察。田野考察法将是体育旅游文化学研究的最基本的途径。

2、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运用心理学尤其是环境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来研究中国体育旅游文化学,探索人们参与体育旅游的文化动机和心理动机。

3、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中国体育旅游文化学的研究需要考虑到广泛的大众参与性。目前体育旅游活动往往是局限在一些体育旅游爱好者和少数资金、时间充裕、观念前卫的富裕阶层和人群中间,普及面、影响面和参与程度还远远不够。体育旅游文化具有传播的特性,要发挥体育旅游文化学研究的优势,使体育旅游的观念逐渐深入到广大人民群众的体育意识之中;要考虑到如何更好地让体育旅游适应广大普通群众的文化习俗;要坚持中国体育旅游文化学的人民性的方向和原则。

4、哲学与逻辑学的研究方法

哲学是文化学的基石,要探寻中国体育旅游文化学理论体系的哲学起点和概念,就要从体育哲学的层面上研究中国体育旅游文化学的哲学意义上的本质、本原。唯有如此,才可以夯实中国体育旅游文化学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石。中国体育旅游文化学的理论研究需要用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作为理论指导,同时也需要用批判和扬弃的眼光来借鉴西方的哲学思想。这非常有利于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并正确把握中国体育旅游文化学的规律和发展方向。

七、结束语

体育旅游体现了人类旅游文化发展的较高境界与水平。所以,体育旅游文化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也必须置于相应的民族地域文化和价值体系之中,同时也应当嵌入在中国各少数民族地区的田野研究之中。中国体育旅游作为一个向外拓展的体育旅游主体与内蕴空间的旅游环境客体的文化统一体,应具有深刻的体育文化内涵、鲜明的个性和优美的文化表象。构建中国体育旅游文化学的目的就是综合社会的、民俗的、地理的和人文的诸多因素,运用文化学的思维方法,赋予中国体育旅游学的研究以文化学的审美属性和大尺度空间的文化视角。因此,以娴熟的文化学表现元素来阐释体育旅游学的文化内涵,是建构中国体育旅游文化学理论体系的必由之路。

中国体育旅游文化学需要走上一条国际化和本土化相结合的道路。一方面吸收和传承传统文化的精华,另一方面引进和总结国外体育旅游文化学界的前沿观念和创新理念,这有助于形成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的有中国特色的体育旅游文化学。国际体育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形式要求我们体育理论工作者必须以高度的学术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来研究和丰富中国体育旅游文化学这门新兴的边缘交叉学科,它的学科理论体系需要众多体育理论的学界同仁一道共同努力去完善和丰富它。这一过程艰苦而漫长,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谢彦君.基础旅游学[M].北京:中国体育旅游出版社,2001.

[2]李天元.旅游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柳伯力.体育与旅游结合的机理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2,(3).

[4]陈涛.体育旅游探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0,(4).

[5]闵健.体育旅游及其界定[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6).

[6]韩鲁安.体育旅游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J].天津体育 学院学报,2002,(2).

(责任编辑/宋昶霖)

作者:杨明川

第2篇:文化对中国出境旅游者旅游偏好的影响研究

摘要:文化不仅是一种旅游吸引物,也影响着旅游者的旅游偏好。本文根据霍夫斯泰德的文化四维度模型分析了中国文化的特点,并阐述文化对中国出境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旅游形式、食宿安排、购物及导游服务等方面的偏好形成的影响,据此对国内外从事中国出境游接待的企业提出相关建议,以期提高我国旅游者在境外旅游活动中的满意度。

Based on Hofstede’s cultural theory,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culture, examines Chinese outbound tourists’travel preferences in destination selection, travel pattern and aesthetics, food and

accommodation and shopping activities,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which may help Chinese and foreign tourism enterprises to improve their service quality.

关键词:文化;出境旅游;偏好

Key words: culture, outbound tourism, preferences

1.前言

中国公民的自费出国旅游活动始于上世纪90年代,沿着“港澳游”“边境游”和“出国旅游”的顺序逐渐发展起来。迄今为止,与中国签署协议的目的地国家和地区达到140个,其中110个已经实施。2010年,中国的出境人数就达5739万人次,预计2011年出境旅游人数6500万人次[1]。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发展最快、亚太地区第一大出境旅游市场。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预测,中国的出境旅游人数在2020年将达1亿,成为世界第四大客源国。尽管中国出境旅游发展迅猛,但针对出境游旅游者的研究却相对较少。本文将根据霍夫斯泰德(Hofstede)的文化四维度模型来分析中国文化的特点,并阐述文化对中国出境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旅游方式与审美、食宿安排、旅游购物等偏好形成的影响,据此对国内外从事中国出境游接待的企业提出相关建议,以期提高我国旅游者在境外旅游活动中的满意度。

2.中国文化的特点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中价值观是核心。根据霍夫斯泰德的文化四维度模型,即个人主义/集体主义(Individualism / Collectivism)、权力距离(PowerDistance)、不确定性规避(Uncertainty Avoidance)、阳刚/阴柔文化(Masculinity / Femininity),中国文化是一种具有集体主义、权利距离大、不确定性规避程度高、阴柔气质特点的文化[2]。首先,中国人受儒家文化影响,在思想意识、思维模式上追求群体取向。这种群体意识,表现在行动上就是倾向于集体行动,每一个作为团体中的一员都为了不被排除在“圈外”而努力,他们强调相互依赖、相互合作。群体取向还表现在他人取向,如中国人在做事情时,首先要考虑别人怎么看,怎么说,这导致中国人重面子的心理特点。其次,中国文化强调人伦关系,这种伦理关系,就是高权力距离的体现。中国社会是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在人际关系中强调服从权威和长辈。再次,中国人受传统文化影响,比较保守,循规蹈矩,不愿意冒风险,较排斥新生事物,不鼓励创新和自我表现,是一个对未来不确定性回避程度大的社会。最后,中国柔性社会倾向明显。中国传统文化不鼓励个人奋斗、竞争和优胜劣汰,鼓励人们互相关心、互相帮助,重视家庭和睦和社会和谐,强调道德精神追求。这种取向使中国人内向,含蓄,好静,习惯于忍让,并力求身心与整个环境的相适应,看重“关系”。

3.中国文化对出境旅游者的旅游偏好的影响

3.1旅游目的地偏好

根据国家旅游局发布的“2010年第一、二季度全国旅行社统计调查情况”,第一季度排名前十位的目的地国家或地区依次为香港、澳门、台湾、日本、泰国、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第二季度排名前十位的目的地国家或地区依次为香港、澳门、台湾、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法国、泰国、意大利[3]。日前公布的2011年第二季《中国公民旅游关注度报告》中20大最受关注出境游目的地中,中国香港、法国、澳大利亚、韩国、中国台湾、泰国、日本、新加坡、意大利、马来西亚名列前十[4]。由此可见近距离周边地区和国家仍然是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的主体,这种倾向是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结果。中国人在观念上追求安稳,在行为上喜静厌动,不善出门远游,古有“父母在不远游”的说法。在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上仍然集中在与自己文化有相似性的国家和地区,在旅途中更多寻求的是文化的共同性。由于中国文化中规避风险的倾向,旅游者视旅游为险途,更多的看到旅途中的不便和安全隐患。中国人提倡适度旅游,反对过于张扬和冒险,一般选择熟悉、甚至人人皆知而且规划建设得相当成熟的目的地和景观,如大城市和知名度高的景点,而对于一些旅游业开发不是很成熟或地处边远地区的景区却不感兴趣。同时,中国人具有较强的群体观念,易受他人支配,从众心理严重,在选择目的地时,很容易听从他人的意见,受他人或社会流行的影响,从而使得一些知名度较高的旅游地在旺季期间达到饱和甚至超载,而一些景色奇美的旅游地却很少有人问津。

3.2旅游方式与审美偏好

中国人的出游方式是以团体包价为主。由于中国人的集体主义倾向及深厚的家庭观念,中国旅游者在近程或假日旅游往往选择全家出游或亲友同游的方式,在远程或出国旅游中,多选择组团形式,较少个人单独出游。团队旅游可以减少出境旅游者的文化震惊的强度,并在一种异质环境中强化身份认同及安全感。由于中国人对未来不确定性的规避,偏爱“定型化”旅游。旅行社都事先制定详细而周密的旅游计划,这种计划能使旅游者安心并有信心获得高质量的服务。

旅游活动就是审美活动。旅游审美的取向和结果常常因为主体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异。究其原因,除了旅游者个体差异因素外,文化差异也是导致旅游者的旅游审美观产生差异的重要原因。旅游者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体系使得他们对旅游审美对象的选择不一样,就是同一景观,他们的审美反应也有差异。由于中国传统社会的柔性主义色彩,人们崇尚“静”,认为“静”是万物的主要形态,所以“静”成为中国人的审美偏好。旅游者通过对静景的体悟达到陶冶性情、愉悦身心的目的[5]。在旅游过程中,中国人对旅游活动中复杂性、多样性、刺激性的追求极为有限。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思想影响下,中国旅游者偏重于社会知名的历史文化古迹和风景名胜区,在自然景观的选择上,大多喜欢优美和谐的景物。

3.3食宿偏好

中国饮食文化对出境旅游者的饮食偏好产生深远影响。尽管旅游者身处异国他乡,但中国游客仍然偏好中国饮食,喜爱那种“熟悉的味道”。Xiang Li(2011)在针对参加欧洲游的中国出境旅游者的研究中发现,中国旅游者通常愿意品尝当地的美食,但是次数不能太多。许多旅游者抱怨西餐太甜,不够健康[6]。有些旅游者把出国旅游及品尝当地风味当作“地位”和“身份”的反映[7]。另外一些人尝试当地风味是由于亲人、朋友、同事或报刊杂志等参考群体的影响。中国人集体主义的意识使得人们重视群体成员间的互动和评价的一致性,从而愿意接受参考群体的建议。Xiang(2011)在他的研究中还发现,中国出境旅游者在选择酒店时特别强调“安全”和“卫生”两个因素,且期待当地酒店能提供热水泡茶[6],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风险规避及饮食习俗的深远影响。

3.4购物偏好

购物是旅游者旅游经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中国旅游者而言尤其重要。最近一项调查显示,中国游客境外旅游人均购物花费为987美元,位居世界首位。对于中国人来说,旅游纪念品是曾经到过某个知名旅游点并参加某种旅游活动的证明和纪念。同时,由于集体主义及强烈的家庭意识,出国旅行时为长辈、小孩及朋友、同事购买礼物被当作是一种“义务”,是维系亲情、友情关系的重要手段[8]。另外,中国传统的儒家消费思想除了崇俭,也主张等级消费观,认为人的名分、等级决定其政治地位、经济利益和消费状况,并由此提出贵贱有序、贫富有差、消费有别的等级消费观。我国的出境旅游者有不少是出于地位、权力、成就、自尊等动机,大量购买国际知名品牌商品,以显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住便宜的酒店,吃唐人街的中国菜,在景点到此一游,整天忙于购物”,这是中国游客留在外国人脑海中的印象。

4.结语

虽然中国出境游的发展历史并不长,但是却已经成为引起世界关注的重要的旅游客源市场。大部分旅游目的地特别是西方旅游目的地国家对中国游客还不熟悉,缺少接待中国游客的经验。为了提高我国出境旅游者的旅游满意度,旅游组团社及旅游目的地国家的旅行社、酒店及景区的营销人员及接待人员要充分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出境旅游者的旅游动机、旅游行为的影响,理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中国出境旅游者的需求和旅行偏好,并进行有针对性的产品设计、营销及服务。针对中国游客的重安全、不冒险的特点,可在营销时突出目的地酒店、景观的安全记录,强调设施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消除旅游者的顾虑。针对中国游客的集体主义和重家庭的倾向,旅游经营者则应该精心设计一些团队游、家庭游产品,并在旅游活动中设计安排一定的集体活动,导游、酒店前台工作人员、航空公司服务人员、餐厅接待人员在为中国旅游者服务时要尽量避免将一个团队或一家人分散安排。针对中国游客的饮食习惯,目的地接待社在适当安排游客品尝当地风味的前提下,尽可能选择提供中国餐饮服务的餐厅。针对中国游客爱购物的特点,目的地旅行社在旅游行程中应安排购物活动,并确保所推荐的购物场所是正规合法并能真正满足游客的购物需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导游服务是旅游接待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因此,旅游组团社及地接社应该挑选一批具有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的导游员,并通过培训加强他们对目的地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了解以及对中国文化及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了解,为中国出境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

参考文献

[1]我国公民自费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达到140个[N].中国日报网,2011-04-12

[2]Hofstede,H. G. Cultures and Organizations:software of theMind[M].New York:McGraw-Hill, 1997

[3]国家旅游局关于2010年第一、二季度全国旅行社统计调查情况的公报[N].中国旅游报,2010-08-26[4]中国公民旅游关注度报告.中国商报网,2011-07-20

[5]朱希祥著.中西旅游文化审美比较[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6] Li, X., Lai, C. T., Harrill, R., Kline, S., & Wang, L.Y.When east meets west:An exploratory study on Chinese outboundtourists’travel expectations[J]. Tourism Management, 2011(32)

[7] Chang, C.Y., Kivela, J., Mak, A. H.N. (2010). Foodpreferences of Chinese tourists.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10(37)

[8]Reisinger,Y.&Turner,L..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Mandarin-Speaking Tourists and Australian Hosts and Their Impact on Cross-CulturalTourist-Host Interaction.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1998(42)

作者简介

汪胜华,1969出生,女,汉,湖北宜昌人,硕士,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讲师,主要从事旅游跨文化研究。

作者:汪胜华

第3篇:中国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分析

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因此说在精神生活上有了更大的追求,在这样的发展基础上,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并且旅游文化产业也受到了越来越高的重视,将会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核心,因此说在未来的建设发展过程当中,需要对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加以重视,充分的利用旅游资源发展当地经济,因地制宜的开发旅游产业链,以旅游业来带动经济的发展。

当前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水平的确有了很大的提升,并且如博物馆之类的文化设施也越来越多,对于当地的历史文化更好的記录了下来,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景观也比较多样,充分利用这些自然资源来开展旅游业的话,有助于当地的建设和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我国现阶段的旅游景点建设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往往是单纯的依靠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来吸引游客,并没有结合当地的实际发展状况建立起一条完善的旅游产业链,旅游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也是比较低的,更多游客往往只能单纯的进行观光旅游,但是当前这种发展模式已经难以适合我国新时代的发展需求,旅游产业的层次如果想要实现提升的话,那么就必须要重视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这也可以说是旅游业发展的必然之路。

一、我国当前旅游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对旅游文化产业的实际投入比较低

在当前这个新的时代发展背景下,传统的旅游业发展方式已经难以契合当前的实际发展需要,虽然越来越多的政府和企业都对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有所重视,但大多是在理念上对其加强了认识,在实际践行的过程中,所做出的投入是比较低的。政府在对旅游文化产业加以投入的过程当中,更多的是将投资的重点放在旅游景区景点和基础设施的建设等方面,就旅游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来说,它的把控难度是比较大的。企业由于对于利润的要求比较高,所以在对旅游业进行投资的时候,往往是选择那些利润比较高的部门和行业来进行,而就旅游文化产业来说资金投入还是比较少的。

(二)缺乏对旅游文化产业的正确认识

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基于当前时代发展的,虽然现在很多政府各企业都对旅游文化产业这个名词有所了解,但是对于它所实际代表的产业链还是比较陌生的,到底什么是旅游文化产业,如何系统性的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如今我国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仍旧没有对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清晰的概念。就当前的学术研究结果来看,对于旅游文化产业的内涵和概念都是比较混乱的,缺乏清晰的模式,因此在实际发展的过程当中难免会产生一些问题,对于旅游文化未来的发展难以进行正确的认识和指导。

(三)缺乏系统化的法律体系

虽然如今我国法律体系的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却仍旧存在着很大的问题,这是我国整体的法律体系建设当中需要加以继续完善的部分。旅游文化产业想要获得进一步发展提升的话,那么一定离不开相关法律体系的建立健全,如果旅游文化产业的知识产权无法得到合理保护的话,那么一定无法实现其深入的开发和建设,如果想在未来的发展过程当中实现旅游文化产业的成熟发展,那么就一定要有完善的法律体系来做出支撑,但就当前的发展状况来看是远远不够的。

(四)相关专业人才有所欠缺

一个新的产业类型如果想要发展壮大的话,那么就一定无法离开专业人才的支持,想要切实的实现旅游文化产业发展,那么就需要旅游文化相关的高端人才来进行领导、指挥和建设等,旅游文化产业自身的发展是有其特殊性的,所以对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也往往会提出比较高的要求,既要懂得相关理论,也可以具体的进行实践,既要懂得旅游行业方面的知识,同时也要对文化产业方面的知识内容有所涉猎,比如说可以挖掘文物背后的故事,包括它的前世今生,产品形式的设计等。但是由于旅游文化产业在我国的发展时间比较短,所以符合上述要求的专业人才还是比较匮乏的,能够对当地文化现象和文化历史进行研究,同时又要和旅游资源进行密切的结合,这样的高端研究型人才更是凤毛麟角,这样一来就对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了直接的阻碍作用。

(五)没有重视对旅游文化的保护

为了更好的适应我国社会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环保事业的发展也相应的有了极大的进步,当前国家和民众对于环境的保护问题越来越重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已经深入到了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过程当中,关于环境保护的相关制度和法律也是日趋健全。相比之下,对于文化文物的保护仍旧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就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来说,很多的建设项目都是比较急功近利的,对于当前的短期利益比较重视,没有以一个长远的眼光来看待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所以对很多的优秀文化都没有进行深入的保护研究,由此对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二、旅游文化产业未来发展的具体策略

(一)加强对旅游文化产业的政策支持

任何一个新产业的产生和发展都无法离开国家政策的支持,因此想要实现旅游文化产业大发展的话,那么首先就要让当地政府认识到发展的必要性和优异性,然后政府再结合当地的实际发展状况出台一系列适合发展需要的优惠政策,这样就可以有效的加强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并且在政策当中做出明确的规定,从而对旅游文化产业进行正确引导,在这个基础上,旅游文化产业就可以得到健康稳定的发展,除了政策上的支持外,政府还要适当的进行经济上的投入,不能只在观念上加以重视,同时也要在实际行动上做出支持。

(二)通过法律的建立来保护知识产权

在鼓励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当中,还需要重视相关法律规范的建设,这样可以对发展过程当中的各项操作和行为提出明确的规范措施,也对其更加深入全面的发展提供基本保障,因此说通过相关的法律规范来保护知识产权是极为必要的,法律的保护会让更多的企业对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予以支持,愿意进行长远投资,有了资金的加持,旅游文化产业在未来的发展才会更加国际化高端化,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给游客带来更新奇的旅游观光体验。

(三)对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进行整合

对于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形态来说,往往其整合力越强,当地的旅游特色也就会越显著,文化自身所具备的个性也会更加鲜明的凸显出来,当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更具特色之后,其自身的美学价值才会在更大的程度上表现出来,在这样的发展基础上,才可以利用旅游文化的特色对游客产生吸引,并且产生一定的轰动效应,将旅游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这样一来会直接促进旅游文化产业自身的市场占有率,更好的凸显出当地的发展特色,利用旅游文化资源的整合来促进旅游文化市场的扩大,继而促进旅游文化特色的发展。在市场的调控下,结合公平竞争原则和求利性原则,人们在进行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过程当中,需要对经济效益加以重视,确保旅游文化产业可以带动当地的经济建设,形成一条极具特色的产业链发展。

(四)加强对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

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相关专业人才的支持,如果没有专业化的人才来进行带领的话,那么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也就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并且旅游文化产业自身发展的特殊性也对专业化的人才提出了硬性需求,对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也成为发展的重点内容,所以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还需要重视相关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鼓励高校进行相关专业的建设,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培养出更多具备专业素质的人才,并且还要对这些人才进行综合化培养提高待遇水平,以此鼓励更多的年轻人投入到旅游文化产业的建设当中,专业化的人才可以对当地的发展现状进行更有效的分析,从而得以促进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性。

三、结语

综上,现阶段我国旅游行业和文化产业之间的有效结合已经取得了极大的效果,这二者之间是一种良性的相互促进作用,在当前新时代的发展背景之下,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也需要加以重视,目前我国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还是存在着一定问题,虽然开始重视但是总体的投入程度却是比较低的,不仅没有系统的旅游文化产业法律体系,而且相关的专业人才也是比较欠缺的,这些问题的存在对旅游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来说会带来一些问题,因此说在未来的发展过程当中,也需要加强相关的政策支持,加强对旅游文化知識产权的保护,建立起完善的法律规范,尽可能的促进我国旅游文化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作者单位:陕西历史博物馆)

作者:高文侠

第4篇:浅析中国古建筑的主要类型及其旅游价值

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中国的古建筑,主要是指在历史上有一定的纪念意义、今天有一定观赏价值的建筑物。这些建筑物,有的在当时主要服务于人的精神生活,是人们某种思想、意志、信仰的体现,有的是为人类居住服务的。同时我国古代的建筑艺术也是美术鉴赏的重要对象。

中国古建筑的种类繁多,形式也极为多样。主要包括古城建筑,宫廷建筑,陵墓建筑,寺庙建筑,石窟建筑,佛塔建筑,桥梁建筑,大宅院建筑等。

宫廷建筑是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突出黄泉的威严,满足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享受而建造的规模巨大、气势宏伟的建筑物。几千年来,历代皇帝耗费众多人力,物力、财力,为自己建造宫廷。宫廷建筑主要有三个特点:第一,宫廷建筑大都采用金碧辉煌的大屋顶:第二,用木材建造房屋,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点。宫廷建筑的梁柱、门窗等,都是用木材建造的,而且被漆成了象征喜、富的朱红色。北京故宫的太和殿,就是中国最大的木结构大殿。第三,洁净宽阔的汉白玉台基,是雄伟宫殿的基座。北京故宫的太和殿就建在三层汉白玉台基上。台基四周的石柱和台阶上,雕刻着精美的石龙和各种花纹。中间皇帝专用的通道,用巨大的石料雕刻着海浪、流云和翻腾的巨龙,十分壮观。

宫廷建筑的旅游价值极高,游客可以在审美的同时了解到宫廷建筑的艺术特色,也可感受到当时皇家的威严。宫廷建筑多以庑殿顶、歇山顶为主,其中太和殿重檐庑殿顶得等级最高。屋顶形式最丰富的是宫廷花园建筑,宫殿建筑的屋顶,无论从建筑的功能要求、建筑轮廓还是造型艺术、都体现出了中国古代建筑丰富而有秩序的美感。宫廷建筑中的台基四平八稳,无一点浮躁轻飘感,既无呆板之感,也实现了稳中求变的艺术效果。宫廷建筑的每个部分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旅游价值,是游客游览必选之一。

陵墓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人基于人死而灵魂不灭的观念,普遍重视丧葬,因此,无论任何阶层对陵墓皆精心构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陵墓建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产生了举世罕见的、庞大的古代帝、后墓群;且在历史演变过程中,陵墓建筑逐步与绘画、书法、雕刻等诸艺术门派融为一体,成为反映多种艺术成就的综合体。

中国古代的陵墓建筑,一般都是利用自然地形,靠山建坟。但是少数陵墓是建造在平原上的。从布局来说,都是在陵墓的四周筑上陵墙,四面开门,四角建造角楼。中国的陵墓建筑主要体现了儒家的内涵,反应了我国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陵墓建筑大多结合了风水理论,风水中固然有一些不科学以至反科学的因素,但它对形势选址的重视及其选址原则,往往又很符合科学和艺术规律,从大量按风水原则选址建造的陵墓中,不难见出它的积极作用。陵墓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中最宏伟、最庞大的建筑群之一。陵区内松柏苍翠,树木森林,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已成为今天寻古探奇的旅游胜地。

石窟原是印度的一种佛教建筑形式。佛教提倡遁世隐修,因此僧侣们选择崇山峻岭的幽僻之地开凿石窟,以便修行之用。印度石窟的格局大抵是以一间方厅为核心,周围是一圈柱子,三面凿几间方方的“修行”用的小禅室,窟外为柱廊。中国的石窟起初是仿印度石窟的制度开凿的,多建在中国北方的黄河流域。我国最著名的石窟有敦煌的莫高窟,山西的云冈石窟,洛阳的龙门石窟,甘肃的麦积山石窟。

石窟建筑与宗教文化特别是佛教艺术有密切的关系。石窟艺术是一种宗教文化,取材于佛教故事,兴于魏晋,盛于隋唐。它吸收了印度健陀罗艺术精华,融汇了中国绘画和雕塑的传统技法和审美情趣,反映了佛教思想及其汉化过程,是研究中国社会史、佛教史、艺术史及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珍贵资料。石窟艺术是为当时信佛的人们服务的。因信仰佛教的各阶级、各阶层人物不同,他们所属的佛教宗派也不一样,因而在造像与壁画的题材上,也要根据自己那一宗派的经典造像。所以石窟艺术的发展,因时间、地点的不同,发展情况也不一样。它不像其他艺术那样直接地反映社会生活,但它却曲折地反映了各历史时期、各阶层人物的生活景象。所以石窟建筑的旅游观赏价值极高,它让游客在欣赏艺术的同时了解当时人们的思想与生活状况,了解我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桥梁建筑也是我国古建筑中的重要内容。我国古代的桥梁建筑,历史悠久,成就卓越。数千年来,劳动人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用土、木、石、砖、藤、铁等建筑材料,建造了数以百万计、类型众多、构造新颖的桥梁,点缀着祖国的江山,增添了壮丽色彩。我国古代桥梁很多,有不少都是世界性的创举。其中有许多桥经历了千百年的考验,至今人坚固完好。这说明我国古代桥梁建筑的技术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我国古桥不仅艺术造型上有高度的成就,表现出鲜明的民族风格;而且在建桥理论、构造处理、平面布局以及施工方法上都有不少独特创造。在十二世纪前一直处在世界桥梁的领先地位,为世界工程界所重视。

我国的古桥梁建筑众多,既体现了我国古人的智慧也说明了我国古代艺术的丰富伟大。游客可以再旅游的过程当中领略桥梁的建筑风格与文化,很多古桥已经成为游览、观赏的重要对象。

中国古建筑一起宏伟的规模、惊人的数量、绚丽多彩的风姿、独特的民族风格,屹立于世界建筑艺术之林。它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历史价值、审美观赏价值和旅游价值。它是我国丰富旅游资源之一,它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震撼,还有心灵上的震撼。

第5篇:中国旅游文化

中国饮食文化简介:

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有人把“八大菜系”用拟人化的手法描绘为:苏、浙菜好比清秀素丽的江南美女;鲁、皖菜犹如古拙朴实的北方健汉;粤、闽菜宛如风流典雅的公子;川、湘菜就象内涵丰富充实、才艺满身的名士。中国“八大菜系”的烹调技艺各具风韵,其菜肴之特色也各有千秋。

一、 鲁菜

特色:选料精细、刀法细腻,注重实惠,花色多样,善用葱姜。

宋以后鲁菜就成为“北食”的代表。明、清两代,鲁菜已成宫廷御膳主体,对京、津东北各地的影响较大,现今鲁是由济南和胶东两地的地方菜演化而成的。其特点是清香、鲜嫩、味纯而著名,十分讲究清汤和奶汤的调制,清汤色清而鲜,奶汤色白而醇。济南菜擅长爆、烧、炸、炒,其著名品种有“糖醋黄河鲤鱼”、“九转大肠”、“汤爆双脆”、“烧海螺”、“烧蛎蝗”、“烤大虾”、“清汤燕窝”等。胶东菜以烹制各种海鲜而驰名,口味以鲜为主,偏重清淡,其著名品种有“干蒸加吉鱼”、“油爆海螺”等。建国后,创新名菜的品种有“扒原壳鲍鱼”、“奶汤核桃肉”、“白汁瓤鱼”、“麻粉肘子”等。

二、川菜

特色:它以麻辣、鱼香、家常、怪味、酸辣、椒麻、醋椒为主要特点。

在秦末汉初就初具规模。唐宋时发展迅速,明清已富有名气,现今川菜馆遍布世界。正宗川菜以四川成都、重庆两地的菜肴为代表。重视选料,讲究规格,分色配菜主次分明,鲜艳协调。其特点是酸、甜、麻、辣香、油重、味浓,注重调味,离不开三椒(即辣椒、胡椒、花椒)和鲜姜,以辣、酸、麻脍炙人口,为其他地方菜所少有,形成川菜的独特风味,享有“一菜一味,百菜百味”的美誉。烹调方法擅长于烤、烧、干煸、蒸。川菜善于综合用味,收汁较浓,在咸、甜、麻、辣、酸五味基础上,加上各种调料,相互配合,形成各种复合味,如家常味、咸鲜味、鱼香味、荔枝味怪味等二十三种。代表菜肴的品种有“大煮干丝”、“黄焖鳗”、“怪味鸡块”、“麻婆豆腐”等。

三、粤菜

特色:它以选料广泛,讲究鲜、嫩、爽、滑、浓为主要特点。它主要由广东菜、潮州菜和东江菜组成。

西汉时就有粤菜的记载,南宋时受御厨随往羊城的影响,明清发展迅速20世纪随对外通商,吸取西餐的某些特长,粤菜也推向世界,仅美国纽约就有粤菜馆数千家。粤菜是以广州、潮州、东江三地的菜为代表而形成的。菜的原料较广,花色繁多,形态新颖,善于变化,讲究鲜、嫩、爽、滑,一般夏秋力求清淡,冬春偏重浓醇。调味有所谓五滋(香、松、臭、肥、浓)、六味(酸、甜、苦、咸、辣、鲜)之别。其烹调擅长煎、炸、烩、炖、煸等,菜肴色彩浓重,滑而不腻。尤以烹制蛇、狸、猫、狗、猴、鼠等野生动物而负盛名,著名的菜肴品种有“三蛇龙虎凤大会”、“五蛇羹”、“盐 火局鸡”、“蚝油牛肉”、“烤乳猪”、“干煎大虾碌”和“冬瓜盅”等。

四、闽菜

特色:制作细巧、色调美观、调味清鲜。

起源于福建省闽候县。它以福州、泉州、厦门等地的菜肴为代表发展起来的。其特点是色调美观,滋味清鲜而著称。烹调方法擅长于炒、溜、煎、煨,尤以“糟”最具特色。由于福建地处东南沿海,盛产多种海鲜,如海鳗、蛏子、鱿鱼、黄鱼、海参等,因此,多以海鲜为原料烹制各式菜肴,别具风味。著名菜肴品种有“佛跳墙”、“醉糟鸡”、“酸辣烂鱿鱼”、“烧片糟鸡”、“太极明虾”、“清蒸加力鱼”、“荔枝肉”等。

五、苏菜

特色:制作精细,因材施艺、四季有别,浓而不腻,味感清鲜,讲究造型。苏菜系即江苏地方风味菜。江苏是名厨荟萃的地方。我国第一位典籍留名的职业。 起始于南北朝时期,唐宋以后,与浙菜竞修秀,成为“南食”两大台柱之一。江苏菜是由苏州、扬州、南京、镇江四大菜为代表而构成的。其特点是浓中带淡,鲜香酥烂,原汁原汤浓而不腻,口味平和,咸中带甜。其烹调技艺擅长于炖、焖、烧、煨、炒而著称。烹调时用料严谨,注重配色,讲究造型,四季有别。苏州菜口味偏甜,配色和谐;扬州菜清淡适口,主料突出,刀工精细,醇厚入味;南京、镇江菜口味和醇,玲珑细巧,尤以鸭制的菜肴负有盛名。著名的菜肴品种有“清汤火方”、“鸭包鱼翅”、“松鼠桂鱼”、“西瓜鸡”、“盐水鸭”等。

六、浙菜

特色:讲究刀工、制作精细、变化较多、富有乡土气息。

以杭州、宁波、绍兴、温州等地的菜肴为代表发展而成的。其特点是清、香、脆、嫩、爽、鲜。浙江盛产鱼虾,又是著名的风景旅游胜地,湖山清秀,山光水色,淡雅宜人,故其菜如景,不少名菜,来自民间,制作精细,变化较多。烹调技法擅长于炒、炸、烩、溜、蒸、烧。久负盛名的菜肴有“西湖醋鱼”、“生爆蟮片”、“东坡肉”、“龙井虾仁”、“干炸响铃”、“叫化童鸡”、“清汤鱼圆”、“干菜焖肉”、“大汤黄鱼”、“爆墨鱼卷”、“锦绣鱼丝”等。

七、湘菜

特色:以熏、蒸、干炒为主,口味重于酸、辣, 辣味菜和烟熏腊肉是湘菜的独特风味。

以湘江流域、洞庭湖区和湘西山区的菜肴为代表发展而成的。其特点是用料广泛,油重色浓,多以辣椒、熏腊为原料,口味注重香鲜、酸辣、软嫩。烹调方法擅长腊、熏、煨、蒸、炖、炸、炒。其著名菜肴品种有“腊味合蒸”、“东安子鸡”、“麻辣子鸡”、“红煨鱼翅”、“汤泡肚”、“冰糖湘莲”、“金钱鱼”等。

八、徽菜

特色:它以烹制山珍野味著称,擅长烧、炖、蒸,而少爆炒。其烹饪芡大、油重、色浓、朴素实惠。

以沿江、沿淮、徽洲三地区的地方菜为代表构成的。其特点是选料朴实,讲究火功,重油重色 ,味道醇厚,保持原汁原味。徽菜以烹制山野海味而闻名,早在南宋时,“沙地马蹄鳖,雪中牛尾狐”,就是那ui8时的著名菜肴了。其烹调方

法擅长于烧、焖、炖。著名的菜肴品种有“符离集烧鸡”、“火腿炖甲鱼”、“腌鲜桂鱼”、“火腿炖鞭笋”、“雪冬烧山鸡”、“红烧果子狸”、“奶汁肥王鱼”、“毛峰熏鲥鱼”等。

总之,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第6篇:中国旅游文化

谈谈杭州西湖旅游文化对申遗的作用: 6月24日巴黎时间17:55(北京时间23:55),西湖荣膺世界文化遗产,杭州由此成为“世界遗产城市”。世界遗产西湖,世遗城市杭州,她们的“影响”,还是要通过正确的城市营销和产业路径,才能得到有效地体现,“世界遗产”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林妹妹,我们不作为,世遗的价值也不会得到充分的释放,也就会沦为“面子”、“帽子”,这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世界遗产西湖,对杭州的促进作用;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世遗城市杭州,对长三角的促进作用;如何准确地定位“世遗杭州”,这三个问题,是我们思考的主要方向。具体怎么做呢?只有让“世遗西湖”积极有效地融入城市发展,才能切实刺激杭州国际休闲经济发展,有力提升现代服务业的集聚竞争力,推动杭州升级为世界区域性城市。

在“十一五”时期,2009年,杭州服务行业增加值的第三产业占比,前3位是:金融业(20.65%)、批发和零售(17.63%)、房地产(15.27%),最后3位是: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3.23%)、居民服务与其他服务业(1.96%)、文化体育娱乐(1.45%)。传统型生产性服务业占比41.85%,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9.02%),消费性服务业占比41.67%。在长三角区域,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占比59.18%,其中,新兴生产性服务业18.01%,主体承载国际服务业转移。和上海不同,杭州特点有二:1.传统生产性服务业优势明显,具备次区域辐射影响力,与南京相当。宁波、苏州的服务业为本地制造业服务。2.新兴生产性服务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强。

需要指出的是,休闲经济不仅涉及餐饮住宿、批发零售等消费性服务产业,还涉及休闲房地产、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产业,特别是休闲网游、在线旅游预订等新兴生产性服务业,以完整的休闲经济视野,“世遗西湖”具有较强的服务业发展效益,特别是能够提升现代服务业集聚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市场效益、创新能力、集聚环境。首先,“世遗西湖”能够促进杭州以入境游为主体的度假经济,提高休闲产业规模竞争力,特别是休闲度假地产、会展、工业旅游等生产性服务业效益,从而加快服务业市场开放。其次,能够全面聚集市场竞争能力、新业态、新产品、高水平人力资本,另外,进一步刺激了西湖周边传统生产服务业集聚环境。比如,西湖目前周边的主题度假酒店、休闲咖啡馆、书吧、主题餐馆

等,今后,产品品质的压力不断增大,市场竞争不断剧烈,集聚化、国际化的程度越来越高,从而有效地推动产业转型和升级,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但是,我们不能把世界遗产狭隘地单一理解为“世遗经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并非唯一的目标,所谓“城市升级”归根到底是要提升民生水平,发展的归宿是民生。东京市千代田区“城市基本规划(2010—2015年)”中,为自身区域发展树立了9个重点目标,分别是:1.满足老人、残疾人生活需求的居住条件;2.地区、家庭、学校充分协作,共同为儿童、成人提供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3.拥有全球独一无二的自然环境,比如严格遏制二氧化碳排放。4.为居民和旅游者提供安全、安心的治安环境;5.满足国际多样化的生活方式,满足国际多样化的生活需求;6.重视居民社区建设;7宜学,宜乐;8.鼓励和提倡居民积极健身;9.营造人性化社会,以尊重和保障个人权利为核心。

西湖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景致,是我国乃至世界自然与人文景观完美结合的典范。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由西湖自然山水、“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城湖空间特征、“两堤三岛”景观格局、“西湖十景”题名景观、西湖文化史迹和西湖特色植物6大要素组成。西湖是目前中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遗产中唯一一处湖泊类文化遗产,也是现今《世界遗产名录》中少数几个湖泊类文化遗产之一。它的列入填补了世界遗产中以突出‘文化名湖’为主要价值特征的湖泊遗产空白。当地政府出于对西湖的保护,在长期的申遗工作中,特别重视西湖的保护管理和重点整治。2008年起,杭州市又对西湖十景、西湖文化遗存、西湖周边环境等三个层面的文化遗产及其环境景观进行了重点整治,使西湖文化景观各组成要素的面貌得到进一步改善和优化。此外,为推动西湖保护走上法治化轨道,杭州还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为西湖的全面保护确立了法律保障。“还湖于民”的理念,让城市与景观零距离,突出了西湖的独有魅力。自2002年开始,杭州实行“西湖免费开放”,许下了一个“还湖于民”的诺言。数据显示,迄今已免费开放的公园景点共130余处。申遗成功之后杭州政府提出“六个不”:“还湖于民”目标不改变、门票不涨价、博物馆不收费、土地不出让、文物不破坏、公共资源不占用。如此承诺与保证,让西湖更加亲近城市,亲近民众,真正实现了城市与西湖的合二为一,深化了西湖的综合保护,提升了西湖景观的独特价值。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西湖申遗成功既是荣誉又是责任,申遗之后的很多问题都需要我们慎重研究加以解决。例如如何建立健全西湖风景名胜区资源保护管理制度,拒绝任何单位和个人占用西湖的公共资源,实现公共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最优化;如何加强游客管理、开展景观要素监测、保护山际轮廓线、科学控制相关发展项目;如何解决西湖的管理资金的到位与票价不涨之间的冲突等等都需要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妥善加以解决和完善。让美丽的西湖再活一个2000年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与义务。

谈谈金华待开发的旅游项目:

金华市区及其郊野,历来名人辈出,特别是近、现代的邵飘萍、黄宾虹、施光南、艾青等文化名人,在全国有较大的影响。以他们为主题做一些文章,相信对金华及其郊野旅游的发展会有不小的作用。如施光南故居、艾青故居、施光南音乐广场、艾青文化公园等,已经成为金华市民的主要休憩场所或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等。

金华的郊野,散落着许多宝贵的民间文化遗产,很有地方特色,是很好的旅游资源,有待开发、保护、挖掘和拯救。如“金华斗牛”,始于三国时期,曾与金华火腿齐名,至今已有两千年历史,清末明初尤其盛行,号称“金华一绝”、“江南奇观”,称得上是我国地方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其特有的民俗礼仪和民间风情,极具观赏性和娱乐性。

金华斗牛是牛与牛斗,不同于西班亚的人与牛斗,被誉为“东方文明斗牛”。它同时需要有9对精壮的公牛现场角斗,其角斗之惊险,形式之有趣,令观众大开眼界,大饱眼福,大过猎奇之瘾,让人无不感叹“金华真牛”。

然而,在新中国成立后,金华斗牛习俗一直被废止。1992年,金华开始重建斗牛场,恢复斗牛节,欲使这一古老民间艺术重振声威。可好景不长,金华斗牛刚刚重新有了起色,斗牛户却因斗牛表演少,(饲)养牛费用高,不堪重负而纷纷宰牛卖牛。仅2005年,据不完全统计,金华斗牛的发源地婺城区,就已经宰杀斗牛10余头,当地斗牛存栏数不足如头,而一次正式表演就至少需要32头斗牛。

同时,懂得优选、饲养、培育、培训斗牛的艺人因年岁已高,人数越来越少,而年轻人因“斗牛”不赚钱而纷纷退避三舍。金华斗牛正濒临绝迹,需要政府采取切实措施,保护这一有着金华地方特色的民俗艺术瑰宝。

另外,金华孝顺的迎花灯、上叶村的赛龙舟、中柔村的迎花烛等均颇具地方特色,均是值得开发的民间文化艺术,均可增加地方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可大力开发带旅游特色的农家乐,古村落,发挥农村的民间特色文化,使广大市民节假日有个好去处。

第7篇:中国旅游文化

山水景观欣赏

交通学院工程管理一班何超 091366012 内容摘要:山水,在古代,作为自然的代称,具有自然地总体特征,代表着天地万物的根本品性。随着现代科学和旅游事业的发展,“山水”是一个具有开放性的概念,是指具有美学、科学和文化价值的景观,是专供人们进行游览、审美、科研、文化教育等精神活动的重要场所。----浅谈中国旅游山水文化

关键词:自然景观审美形态动态人文景观 山水文化

山水景观的审美形态

自然山水是千姿百态,千娇百媚的,在我国浩瀚辽阔的土地上,有巍巍五岳,有浩浩长江与黄河,有闻名中外的四大佛山,有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的庐山,黄山,还有横无涯际的洞庭湖和娟姐秀美的西湖···

古时候,人们曾经尝试将这姿态万千的自然胜景,总结为几种比较典型的审美形态。清人许元仲说:“山水之胜,曰雄,曰奇,曰秀,曰丽。”当然,这种概括是相当简略的,不足以反映自然山水的审美形态的多样性。根据现代的审美理论和今人的有关概括,我们把山水景观归纳为雄,奇,幽,险,秀,旷六种审美形态。 如被称为“天下之雄”的泰山,不仅因为它的高度,而且也因为它山体庞大,盘亘数百里,给人以厚重感和稳重感。著名思想家孔子曾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说法。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登泰山后也唱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之音。

秀,是与“雄”相对的一种审美形态,一般指山水形象的秀雅,玲珑,柔和,如眺望青翠的远山,莽莽的林海和澄碧的江水。如举世无双的桂林山水,便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一种秀美,它有山色之青翠,也有水态之柔媚,古人李秉礼有诗赞云:“漓江下瞰静如练,水底倒插清芙蓉”。

奇,是相对常见的普遍地形地貌而言。由于地质构造的不同,造成奇美的个性,武夷山自古以来就有“碧山丹水”、“奇美东南”的美名,人称武夷山是“三三秀水清如玉,六六奇峰翠插天”,六六峰相对高度在100-300米,造型各异,形象逼真,有合掌礼拜的灵秀峰,有端坐莲台的观音峰,有拱手迎客的“接客僧”。 幽,会给人带来一种曲径通幽的感觉,它不同于奇险雄,给人以一种宁静平和的美感享受。具有幽美特征的景观通常包括深和静两种,幽深往往以崇山深谷或山麓地带为地形基础。景点的视域比较窄小,光量小,空气洁净,景深而层次多,有深不可测之奥秘,无一览无余之直观。幽静主要指幽深的的背景里没有人迹人声,加上石径回环,小鸟偶尔鸣唱,更烘托出一个深邃宁静的神秘世界。如四川九寨沟,纵深四十余里,群山上覆盖着原始森林,大大小小的湖泊像明珠一样,散落在这片僻静的空间里,游人步行其中真有一种隔离人世的幽深之感。

险,通常是由于山的坡度陡峭,山脊高而窄造成,通常是因为山体的构造超出人的心理承受能力,让人产生一种先惊后喜,化险为夷的心理体验,观赏险峻的山水景观能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和强化人们的好胜心。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还写有享誉古今的《蜀道难》:“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游冲波逆折之回川”“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其山路之险可以说是达到了“难于上青天”的地步。

旷,是以宽阔的睡眠或平川为主体而构成的风景,视域开阔,水面或平川坦荡,极目天际,一望无际,身历其境,让人心旷神怡。五百里滇池,烟波浩淼,平原辽阔,极目远望,胸襟开阔。八百里洞庭湖的宽阔更是胜过滇池。

山水是一种纯客观的存在,当它为人类所赞赏,便成为一种具有文化内涵的自然景观。文豪墨客寄托自己的情感在山水之中,为后世留下了很多旷世之作。

山水景观的构成因素

自然景观的美,不仅表现为外在形貌的雄、奇、幽、旷,而且以它缤纷的色彩,多彩的姿态,悦耳的声音和诱人的香气愉悦于人。

自然风景首先进入人的审美视野的是它的色彩,色彩直接影响人的视觉,给人以强烈的视觉享受。色彩是构成绘画等艺术品的艺术美的要素之一,但它却源于自然,是山水自然物给人视觉直观感受的形式之一。云霞是最具色彩魅力的自然景象,变化莫测又色彩多姿,常常成为诗人笔下所赞赏的对象。如王维写陕西终南山:“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既写出终南山白云的变化多端,也写出终南山山势高峻,耸入云端。同样,岩石的地理生成条件不同,也会呈现出黄色,褐色,红色等多种色彩。如武夷山是典型的丹霞地貌,从绛红、紫红到浅红,深浅不同。海水、河水、溪水的色彩因为其发源地的不同而不同,最典型的还是九寨沟的水,简直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天然彩缎,因水中矿物质的结构及含量多少不同,形成了红黄绿蓝青等五彩缤纷的颜色。

自然山水更是以其美妙动听的声音召唤着人们,去听瀑落深潭、惊涛击岸、溪流山涧、泉滴清池、林间鸟语、寂夜虫鸣以及风声、雨声、涛声等。这些声音仿佛是自然界在向人们倾诉,也仿佛是瀑布中有人交谈,给幽静的山林平添几分生机,引人遐思,让人回味。

山水自然物的气味是作用于人的嗅觉而产生美感的要素。大自然中的林木花草,不仅以色泽植被美化着自然,而且散发着各自的芳香气味。当你在山水之中尽情感受“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的大自然的时候,微风过处,一阵清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令人精神为之一振,将是何样的一种感受!

自然山水的动态和静态是相反相成的,没有静态的山就无法反衬动态的水,没有活泼飞动的水就无法体现静谧安详的山容。静与动是相比较存在的,静态的景物常常在和动态的景物相映衬中显出自然之美,两者的完美结合,构成了自然景观的千变万幻。

自然山水与人文景观

我们所说的山水文化,通常是包括着自然山水与人文景观在内的文化综合形态。比如在泰山风景区里,盘亘数百里的泰山群是自然的,客观的,山下的岱庙,

沿途石阶和牌坊,以及岱顶的多种碑文等都是人文的景观,如果没有前者则泰山无法显其雄,如果没有后者则泰山便没有文化意蕴。

天人合一的思想在我国自古就有,天与人相合,它反映在景区建设要求上,就是人文景观与自然山水协调一致。这里所说的景区中的人文景观,最突出的表现为各种建筑(亭、台、楼阁、寺院、塔庙),其次是摩崖石刻、碑碣、书画题纪及其它文化遗物,这些人文景观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集中地体现了古代人民在人文景观的建设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历史掌故对于山水美的作用主要通过引起审美联想来调动审美情感。这些历史掌故,记录了山水的历史和名人的传说,是山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或者附着于山水景观的建筑物、自然物而昭示后人,或者通过口头传颂、古籍山志而流传后世,对于山水审美来说,它是激发审美主体美感冲动和民族自豪感的无形审美资源。

神话传说的渲染作用,赋予了无生命的山水景物以精神和生命,使之栩栩如生,灵动形象,给人可亲可信之感。如巫山的神女峰、黄山的仙人指路以及各地的望夫石等,这些景物往往都有一个甚至几个与其形象相联系的神话传说故事。将眼前的景物和神话传说中人事联系起来,以物证人,以景证事,产生睹物怀人,寻踪感事的情感效应。

建筑物在山水观赏中具有极重要的地位。山水景观中的亭台楼阁,宫观寺庙往往起到美化自然景观、增强自然景观美感效果的积极效果。古代建筑艺术家在设计和布局方面,非常注意建筑物与周围自然风景的结合,力图把建筑的美即人工的美,与自然美即自然风景的美联系起来,将人的情感赋予自然中使建筑与风景相得益彰,相印生辉。

发扬山水文化促进旅游业

“中华大地,无山不美,无水不秀”山水文化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当代社会,旅游越来越普遍的成为人们的一种重要的生活内容,人们以这种活动来满足高层次的需求。随着这些外来因素的加入,导致很多自然景观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开发和利用中国山水文化正是继承和发展优秀文化的具体体现,研究中国山水文化,揭示出我国风景名胜区固有的魅力,帮助人们真正认识和欣赏它们的美,激发人们强烈的感情,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游览我国风景名胜,了解我们的文化底蕴,同时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开发和建设新的旅游景点。所以我们更应该合理的继承和发扬光大,保护我们的山水景观区也就是保护山水文化,以建设我们新时代新型的山水文化。

参考文献:

[1]:陈水云.中国山水文化[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2]:徐成志.锦绣河山竞风流[M].安徽: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

[3]:石洪斌.旅游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许宗元.陆游与旅游文化[J].旅游科学.2004.12

第8篇:中国旅游文化

一、我的家乡是浙江省宁波市,我最喜爱的菜叫彩熘黄鱼,是宁波、舟山地区的传统名菜。黄鱼味鲜,肉质丰满结实,配以火腿、鸡肉等上乘辅料烹制,色彩艳丽。

1、色:呈金黄色 香:浓烈 味:滋味浓醇 形:鱼的造型,特点为大而不失可爱

2、制作过程:1. 大黄鱼挖去内脏,洗净,斩去胸鳍、背鳍,在鱼身两面剞上十字细纹刀花,抹上精盐,洒点黄酒10克稍腌,拍上干淀粉;2. 炒锅置旺火,下入熟菜油,烧至七成热,将黄鱼落锅,炸至金黄色后,改用小火浸炸,至外脆里熟,捞起放在盘内;3. 另取炒锅一只,下熟猪油,烧至六成热,投入葱段5克略煸,速将鸡蛋糕丁、熟鸡脯丁倒入煸炒,烹上黄酒15克,加番茄酱、白糖、精盐、虾仁、豌豆、味精、清汤和醋,烧滚;4. 再用湿淀粉勾芡,淋上熟猪油,推匀成卤汁,浇在鱼身上;5. 撒上熟火腿丁和葱段5 克,装盘即成。

二、国内我最想去的地方是青岛

第一天:早上7:30起来,然后在下榻的酒店楼下吃瀛州鲅鱼小吃和海鲜卤面。上午:乘坐乘15路或26路或31路公交车到八大关风景区。八大关景区为开放式景区,以风格各异的建筑群为主体,配以宁静宽阔的道路,阳春盛夏,花红似火;秋冬季节,霜染枫红,是国内知名的度假胜地。中午:乘坐26到在鲁迅公园,在其附近的餐馆吃炸蛎黄、酸辣鱼丸和三鲜锅贴。下午:坐26路公交车返回几站路到小鱼山公园 ,小鱼山是青岛前海最佳观景点之一,山虽不高却能远眺,登山俯瞰,栈桥、小青岛、鲁迅公园、汇泉湾、八大关景区、前海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美景尽收眼底。"鱼山秋月"为青岛市十大景观之一。傍晚回到酒店附近吃烧鱿鱼和鸡汤馄饨,吃完后去音乐广场 ,它是国内最大的音乐休闲广场之一,由树阵区、偏心广场及软雕塑区、椭圆广场区、音乐观海台及地下购物商场组成。中心建有软体雕塑“音乐之帆”,帆下设仿真钢琴,供游人弹奏娱乐。晚上9:00吃夜宵,吃海鲜翡翠面。 第二天:早上7:30起来,然后在下榻的酒店楼下吃白菜肉包和鲅鱼水饺。上午:乘坐311路或312路或316路公交车到达青岛民俗博物馆(天后宫),青岛天后宫其始建于明成化三年(1467年),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是青岛市区现存最古老的明清砖木结构建筑群。1996年,青岛市政府对其进行全面修复,并将其辟为"青岛市民俗博物馆"。 中午在青岛民俗博物馆附近吃砂锅全鱼、大虾烧白菜和香酥鸡。下午打的到五四广场 ,五四广场为开放式景点,分为南北两部分,广场主体雕塑《五月的风》成为青岛新的标志性旅游景观。 然后走到栈桥公园 ,栈桥公园为开放式景点,是百年青岛的标志,也是青岛最好的观景点之晚上回到酒店附近吃饭,吃的是家常牙鱼、块酱猪蹄排和骨砂锅米饭。

三、第一个方面(地势以及外形):泰山拔起于齐鲁丘陵之上,主峰突兀,山势险峻,峰峦层叠,形成"一览众山小"和"群峰拱岱"的高旷气势。西岳华山,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位于陕西省华阴县城南,海拔2200米,秦、晋、豫黄河金三角交汇处,南接秦岭,北瞰黄河,“远而望之若花状”,故有其名属于黄土丘陵沟壑区,梁峁起伏、沟壑纵横。第二个方面(爬山感觉)华山山险,对年青人来说相对比较有刺激感,故感觉并不是很累。而泰山没有一点险的感觉,都是很宽的石梯,风景也一般,故感觉爬起来比华山更累,感觉更像是在完成登顶的任务。第三个方面(好玩程度)要说好玩泰山不如华山好玩,去泰山看日出的话一般都要在晚上就开始爬山了,山势基本平缓,只有上十八盘的时候有点危险,不过要和华山比起来那就差远了。上华山有两条路,一是,丛千尺幢徒步上山--要晚上就开始爬,二是,坐缆车到北峰后再开始爬山;座华山的缆车也可以看到不错的风景。如果,华山山上的天气好,可以去玩玩华山上最先要的两个景点--鹞子翻身、长空栈道;这两处景点不是一般人都能玩的,现在想起来,后背都凉飕飕的。第四个方面(各自的看点) 泰山日出、雾凇和雨凇、泰山佛光、云海玉盘被称为泰山“四大奇景”。其他的三大奇景都是可遇不可求的,只有泰山日出,只要皇天不负有心人,都可看得到。所以,到泰山看日出,成了游泰山最大的看点。华山的名胜古迹也很多。庙宇道观、亭台楼阁、雕像石刻随处可见,华山上比较著名的古迹有玉泉

院、真武宫、金天宫(白帝祠)等景点。华山以北7千米处的西岳庙是古时祭祀西岳华山神的庙宇。

四、第一条建议:时刻不忘“科技是生产力、文化是经济的灵魂,也是城市发展的灵魂”这一主导思想。在科技文化带动下,实行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企业、企业与传媒强强联合的战略发展、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滚动开发,把旅游文化产业做大做强,从而让宁波旅游(文化)产业蜚声中外。

第二条建议:深入挖掘、发展宁波旅游(文化)产业的文化之魂,组合现有(复合、多元的宁波旅游(文化)产业文化)资源,开发新产品、创立自身独有品牌宁波旅游(文化)产业特有的“服饰文化”如果与“蝴蝶文化”进行整合发展,我相信未来亦有着极大的可持续发展前景。。

第三条建议:人无我有、人有我才。此是差别定位的精髓,是景区傲然于世的关键所在。景区当前可做的是“人有我才”,建议:借“梁祝故里”之争、“宁波共识”申遗、“梁祝文化节”举办的东风,大打“梁祝文化”牌,深做“蝴蝶文化”文章;挖掘“紫砂文化”、做大“茶文化”;进而达到“中国蝴蝶城”、世界“陶都、茶都”这一“人无我有”的至高境界。

第四条建议:“一核一廊两翼五圈”,即“一核”宁波城市中心区;“一廊”文化廊———姚江—三江口—甬江风情文化长廊;“两翼”西翼———西部人文山水旅游发展轴线、东翼———东部沿海休闲度假旅游发展轴线;“五圈”环都市旅游圈、余慈人文旅游圈、大四明人文山水旅游圈、南部温泉山水旅游圈、东部滨海旅游圈。都市核以宁波城市中心区为都市旅游发展的极核,重点打造三江口和东钱湖两个中央游憩区。

第9篇:中国旅游文化

旅游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及驾驭自然的一种生动反映,旅游文化作为人类生活观念的一种反映,是贯穿在整个旅游活动中的内在因素,它的产生与发展必然要建立在一般文化的基础上,且文化的本质在于创新,旅游文化不是一般文化的基础。

人类的旅游活动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从根本上来说,是人的一种自觉的活动,是文化驱使的结果。旅游文化解释了人类的旅游行为,揭示了旅游活动发生发展的机理。从文化这个特殊的角度来审视旅游活动,研究旅游的产生,发展乃至成为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的内在因素,为人们认识旅游的本质提供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中国旅游文化不仅注意对旅游现象的纵横比较,探讨旅游行为运动的机理和发展趋势,按照一定的理论方法对未来的情况进行预测,而且有助于旅游活动的全面发展。

中国旅游文化的内容对于人们认识和了解旅游业发展的规律,自觉地促进旅游经济效益的提高有着深刻的作用。旅游业发展存在着支配它的客观规律,只有遵循这些客观规律。旅游业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人们在进行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时,一般对经济原理相当重视,对文化规律的认识还不够,使许多活动行为具有盲目性,在很大程度上使其处于自发的、不完全自觉的状态。要促使旅游从业人员进一步认识旅游业发展的规律,还应当从理论上提高自觉性,从而减少在实践活动中的盲目性,更有效地按照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经营和管理旅游业。例如:明确了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及其开发的文化规律,能使开发出来的旅游产品适销对路,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和生命力。又例如:旅游企业若认识和掌握了旅游企业文化建设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就会在经营和管理上取得重大突破,获得长期的良好的经济效益。所以,中国旅游文化对旅游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上一篇:三有一能优秀年轻干部下一篇:初中生读什么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