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提高旅游经济

2024-07-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民俗文化提高旅游经济(共8篇)

民俗文化提高旅游经济 篇1

提高旅游翻译质量促进旅游经济发展

在全球化经济的今天,旅游翻译对于旅游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旅游翻译涉及内容五花八门、包罗万象.对旅游资料的翻译要以能使外国人看懂听懂为目的..以此为目的,旅游翻译就要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一些技巧,同时也要注意避免一些经常出现的问题.

作 者:张晶 作者单位:刊 名:合作经济与科技英文刊名:CO-OPERATIVE ECONOMY & SCIENCE年,卷(期):“”(14)分类号:F59关键词:

民俗文化提高旅游经济 篇2

一、民俗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民俗文化旅游若想长久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理论。首先, 民俗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开发地满足基本发展需求, 即开发地要适度利用当地民俗资源, 结合实际状况来争取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其次, 要竭力保护民俗旅游资源与其环境, 地方应该对民俗旅游文化资源进行合理开发, 将资源与环境发展变化原则吃透, 并在开发过程中确保旅游环境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正常发挥, 最终满足它的可持续发展现实需求。再次, 由于民俗文化旅游是具有现代传承需求的, 所以它不仅要满足当代人对民俗文化旅游的现实需求, 也应该满足未来人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有效利用需求, 实现代代公平享受、代代传承的目的。为保证人类社会能够实现资源环境的世代传承, 就必须创造一切有利的保护条件, 实现人类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梦想目标。

二、民俗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构想

1.树立生态观念发展认识。应该首先从思想层面来树立生态观念发展认识, 为民俗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因此, 地方旅游产业应该从各个层面体现生态建设观念, 做到适度化开发、全程化保护、科学化管理、生态化文化宣扬、个性化服务体现以及公平化消费, 全面实现文化与经济的相互协调, 满足民俗旅游生态观念的内在需求;凸显环境保护开发内容。

2.在民俗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应该设立专门的民俗旅游环境保护研究机构, 将环境保护工作认定为是一项现实意义深远的、具有科学发展观与价值观的科学事业。本文认为, 应该从民俗文化旅游的生态与文化环境两方面着眼, 实现对民俗文化旅游产业的双重保护。再者就是要借鉴海外做法, 从历史中追寻文化依据, 进行深度挖掘开发, 形成地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大兴土木, 提升建设力度, 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进一步优化保护提供有效动力。

3.做好民俗旅游文化市场。民俗文化旅游市场的完善主要体现在对民俗文化圈的作用重视方面。因为优秀的民俗文化圈可以影响旅游者的心理、意识与文化本质特征, 为民俗旅游文化市场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所以地方旅游产业建设应该重视民俗文化圈与民俗文化旅游市场之间的关系, 引导拥有不同民俗文化喜好的游客走向不同的民俗旅游文化市场, 把握游客的旅游流动规律。比如说, 国内面向港澳台游客就可以推出“华夏寻根游”“海峡两岸游”“中华故土游”这样的民俗文化旅游项目;而面向海外游客, 则可以推出“中华茶文化游”“陶瓷文化游”等拥有浓郁中华文化风味的旅游项目, 吸引更多欧美游客前来观光消费。总而言之, 民俗文化旅游市场的构成、分布与发展主要由它的民俗文化圈来决定, 因此地方在发展民俗文化旅游过程中, 一定要重视民俗文化圈这一大块市场的良性发展, 努力优化民俗文化旅游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态势。

三、以山东淄博为背景的民俗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实证简析

1.山东淄博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成就。近年来, 我国山东淄博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得到了充分保护与开发, 再加之其得天独厚的丰富民俗文化资源及自然条件, 使其成为我国独具魅力的民俗文化旅游开发区。从过去的2015年春节山东淄博的民俗文化旅游发展成就来看, 它已经接待游客169万人次, 旅游收入也达到11.17亿元, 这表明旅游产业已经成为了该地区最为重要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支柱产业。

2.山东淄博民俗文化旅游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调控策略。该地区在民俗文化旅游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调控主要走技术、观念和产品研发这三条调控路线, 本文给出相关策略。

(1) 技术调控策略研究。与全国各地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策略相同, 该地区在自身民俗文化旅游方面也将游客数量与经济收入增长视为当前旅游行业的最重要发展目标, 它也成为评价该地区旅游景区开发进程质量的最关键指标。在开发民俗文化旅游方面, 该地区主要做到了对游客容量的严格控制, 不盲目追求游客数量, 而是以为游客创造一定的欣赏与心理空间作为目的, 让游客能够从容体验当地民俗文化, 达到民俗文化旅游所希望达到的文化审美效应。该地区认为, 发展民俗文化旅游的最主要技术层面就是要了解生态环境所能拥有的承载力, 要发展符合当地经济状况与民俗文化规范范畴的旅游项目, 明确民俗文化旅游区域的环境容量管理限度, 争取将游客控制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范围内, 以最大限度保护民俗文化生态环境。

(2) 观念调控策略研究。考虑到该地区在旅游发展方面软硬件基础较为薄弱, 大部分乡村人群受教育程度低下, 人们的文化保护意识、生态环境意识淡薄, 所以山东淄博为了改变这一状况, 专门强化了对当地生态意识与文化保护意识的相关教育, 制定了相关法律规范, 希望将公众自律意识中的道德规范与强制性法律相互结合, 严禁各种丑化民俗文化、破坏民俗景观、民俗遗迹, 特别是在民俗景观区域周围违建现代建筑、商业网点的不良行为, 以教育深入渗透贯彻和坚决杜绝制止作为该地区观念调控策略的重要原则。

(3) 产品调控策略研究。该地区在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开发方面坚持走科学规划、有序发展道路, 避免陷入传统中重复建设行为的怪圈, 也是希望将有限的地方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充分利用起来, 尽量发展特色, 规避与同行业之间可能出现的恶性竞争, 确保地方民俗文化旅游项目的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态势。为此, 该地深入挖掘地方民俗文化产品, 特别是将地方少数民俗文化与现代文化旅游这两大环节紧密融合于一体, 在软硬件层面提高服务管理素质, 利用民俗文化对现代化旅游进行全面包装, 全方位开发了基于“食、住、行、购、游、娱”为主力的6大旅游要素, 围绕它们开展各个民俗文化旅游项目, 实现了地方民俗文化旅游的综合性发展目标。另外, 也强调了该旅游项目发展的特殊性, 设立各类旅游培训班, 专门培养民俗文化旅游专项人才。该地区认为, 培养民俗文化旅游专业人才也是对地方旅游产业的产品开发调控过程, 因此当地每年都会定期举办公开的民俗文化主题讲座、学术报告会等来提升当地从业人员民俗文化素质, 同时也从外地招聘大量专业人才, 共同开发本地民俗文化旅游资源, 尽可能地保留和传承了当地传统优秀民俗文化内容。

四、总结

总体而言, 民俗文化旅游调控策略应该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相一致, 将基于地方民俗文化资源发展的重要事项作为可调控对象, 并将其付诸于实践层面, 再配合宏观发展战略, 赋予其一定的针对性、现实性与可操作性,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联动民俗文化旅游项目与地方旅游产业发展战略, 实现地方经济的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态势。

摘要:伴随我国改革开放, 市场经济逐渐转型, 旅游产业也方兴未艾, 其中以民俗文化为主题的民俗旅游已经成为了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国家创造了不菲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贡献巨大。本文将拟题以中国民俗文化旅游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构想为研究理论基础, 结合某省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进程展开相关研究。

关键词:民俗文化旅游,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构想,研究

参考文献

[1]口小勇.天津民俗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 2010.

[2]邓亚楠.西部地区民俗文化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3 (5) :147-151.

民俗文化提高旅游经济 篇3

关键词:节庆文化;传统;文化产业化

当前,节庆文化话题被国内许多城市和社会各界所关注。节庆文化对促进我国城市经济文化发展,提升城市综合实力,突出城市特色,打造城市品牌,创建城市竞争力都将产生积极影响。而目前国内许多城市的节庆活动,在社会中既有肯定,也有疑问。如何积极引导,相互学习共勉,已成为各节庆城市关心的焦点。经济和文化从来就不是相互孤立的,他们之间有着相互补充而又难以替代的联系,即所谓经济与文化“互动效应”。节庆文化活动自身即具有促进文化繁荣的意义,同时又是发展区域经济服务的手段,举办节庆文化活动并开展大规模经贸活动,就是一种以文化意识谋求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它顺应了经济发展的趋势,是经济与文化“互动效应”的充分体现。

一、文化节庆概述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文化节庆早已凸显其经济价值。本文从市场经济大环境下文化与经济结合的现状入手,阐释发展文化节庆经济对于节日本身的影响。在当代市场经济的影响下,文化与经济的结合越来越密切,这种相互之间的融合不仅能够带来物质上的收益,而且能够为丰富大众的日常生活作出贡献,进而延伸到文化节庆与旅游业相结合这样一种特殊的模式上来,为节庆旅游的发展提出建议。

1.市场经济下的文化节庆

节庆活动是在固定或不固定的日期内,以特定主题活动方式,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一种社会活动。现代社会对于文化节庆的定义十分宽泛,不仅包括本国在历史演变中流传下来的节庆活动,还包括在世界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影响下由“异文化”进入所带来的文化节庆,同时也包括新兴的对于文化节庆概念的诠释。

2.传统文化节庆和“外来”文化节庆

我国传统的文化节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文化发展演变过程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也正是在这样积淀的过程中,我国文化节庆才凝聚了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特色,并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具有了强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日常生活中提到中国传统文化节庆,主要包括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对中国人有深远影响的节日。“外来”文化节庆主要包括圣诞节、情人节、母亲节等。

3.新兴文化节庆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文化节庆不再被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节庆,而是具有了新的含义。庄志民、赵睿在界定节庆旅游资源时把节庆外延扩展到除各类旅游庆典、节日外,还包括各类文化和体育活动,各类展览会和交易会。这种界定把会展旅游、大型事件旅游、商务旅游、体育旅游等旅游形式全部囊括在节庆旅游的范围。黄翔认为节庆是节日庆典的简称,其形式包括各种传统节日及在新时期创新的各种节日。一个地区特有的文化节庆不仅能够刺激当地经济的发展,更能够提高城市的知名度,从而使城市自身作为一个品牌进入市场运作的模式中,在参与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特色,拥有固定的消费群体。

二、文化节庆与节庆经济、旅游经济

1.文化节庆与节庆经济

市场经济对人们生活全方位的渗透,使过节和消费紧紧地结合在一起,节日消费愈加显现,消费俨然成为了节庆的头等大事。节庆经济主要表现为:一是提升城市知名度;二是提升民众心理预测,节庆气氛带动消费增长;三是吸引旅游者,带动旅游业及相关产业发展;四是经贸活动,直接招商引资,带动投资增长;五是相关学术交流引来新思维、新理念,改善城市软环境。毫无疑问,节庆经济会刺激城市消费,带动人口就业,辐射周边旅游,促进第三产业和其他行业的发展。

节庆文化已经与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品牌紧密相连,成为一种现象,并且演化为节庆经济,演化为促进国家、城市经济发展的节庆产业,成为国家、地区招商引资,提升国家、地区综合实力、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国际城市节庆现象对城市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为城市发展注入活力。不同的地域和肤色,不同的节庆和品牌植根于不同的土壤中,有着其鲜明的特色和不同的发展空间。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的节庆焦点对城市节庆活动的定位所带来的影响,对于凸显城市特色的作用非常巨大。探究节庆活动操作的多样性以及经验的积累,将使节庆城市的运作水平得到提高。

与其他产业相比,文化产业特有的“马太效应”使节庆文化产业实现边际效应最大化,在业态上和运作方式表现为集群化发展趋势。在节庆活动市场运作过程中,坚持市场化办节的思路,保证活动能够按计划有条不紊地实现。一个成功的节庆活动,不只是单纯的一个活动,而是一系列具有内在联系的活动荟萃。所谓以节套节、节中有节,同时节庆中有旅游、展览、有演艺、有比赛等,这样节庆活动的展示主题宽泛、内容丰富、表现手法多样。要在活动主题的选定、各个活动的衔接上面做好文章,不能成为单纯的平面展示,要系统化、多样化、立体化。

2.文化节庆与旅游经济

节庆旅游是由节庆引起的系列旅游行为而形成的一个旅游市场,包括由传统节庆、“外来”文化节庆和新兴文化节庆的节庆旅游经济。节庆旅游的出现表明人们生活的富足,这种富足并不仅仅局限于物质生活的层面,更体现的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愉悦,这种精神的满足能够使人们更加热爱生活。节庆旅游能够促进旅游市场的繁荣。在整个节庆旅游所形成的产业链中,所有参与到其中的受益者,能够从商场延伸到宾馆、餐馆,商旅的结合为消费市场带来了新的活力,带动销售的增长。节庆旅游有利于树立城市品牌和形象,提高品牌影响力。节庆旅游的迅速发展带来的牵动效应和影响,还包括带动当地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其他节庆旅游活动的全方位展开,促进旅游市场的繁荣,丰富活动的内容,促进旅游基础设施的完善,优化资源环境等。

三、文化节庆与曲阜市文化产业

1.曲阜市文化节庆与节庆经济

当今时代,文化与经济日益融为一体,相互渗透,经济为文化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而文化反过来又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2008国际儒商论坛于孔子文化节期间在曲阜召开,主题为“全球经济对话儒商——儒家智慧与社会财富”。儒商文化是中国商业文化的重要组成,在中国乃至世界商业界都占据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儒商曾经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这个群体星光灿烂,人才辈出,在当代经济大潮中又以其博爱、诚信、勤奋、敬业的品格独领风骚,拥有强大竞争力与发展潜能。曲阜是“东方圣城”,儒学发源地,具备雄厚的文化底蕴和很高的国际知名度。国际儒商论坛选择在曲阜召开,是筑起了顶级的商业文化对话平台,借助古老文明的智慧为中国经济发展再添活力。

国际孔子文化品牌。城市品牌与名片是一个城市在推广自身形象的过程中,根据城市的发展战略定位所传递给社会大众的核心概念,并得到社会的认可。就是能代表城市形象或者说代表城市标志的东西。节庆文化不仅是塑造城市精神、丰富城市内涵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城市经济的重要载体。高度重视节庆文化品牌的打造,从而为文化、旅游、会展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空间。

2.曲阜市文化节庆与旅游经济

《曲阜市文化产业园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做大做强孔子文化旅游业。文化旅游业在整个曲阜文化产业体系中居于先导和核心地位,是曲阜文化产业的龙头和引擎,也是曲阜文化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曲阜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应立足于不断丰富内涵、拓展产品形态、调整产品结构的基点,逐渐形成具有品牌魅力和市场吸引力的文化旅游产品体系。”

曲阜是孔子、孔融、孔尚任、左丘明、贾凫西、叔梁纥、鲁班、颜子的出生地,被世人尊崇为世界三大圣城之一。现时代,依托丰厚的文化资源,深入挖掘深厚的文化底蕴,曲阜市确定了“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国际儒学研究与文化交流中心、国际旅游目的地城市”的发展定位,确立了“三孔、四山、两城”的旅游发展思路。

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为主题节庆活动。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的前身是创办于1984年的国际性“孔子诞辰故里游”专项旅游活动。自1984年起,孔子故里曲阜充分利用其文化旅游资源优势,于每年的孔子诞辰期间,举办“孔子诞辰故里游”,演出仿古祭孔乐舞,有效地促进了对外开放和旅游事业的发展。1989年,为了更好地纪念孔子对人类文化的杰出贡献,“孔子诞辰故里游”活动改办为每年一届的国际孔子文化节,于每年的孔子诞辰(公历9月28日)前后,即9月26日至10月10日在孔子故乡曲阜举行。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中外合作和友谊,该活动经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批准,主要是以纪念孔子,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为主题,达到纪念先哲,交流文化,发展旅游,促进开放,繁荣经济,增进友谊的目的。

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是融纪念、文化、旅游、学术、经科贸于一体的大型国际性节庆活动,旨在纪念孔子对人类文化的杰出贡献,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以浓郁的儒家文化特色,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经科贸活动,吸引大批海内外嘉宾,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魅力,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国家级“旅游节庆精选活动”,被国际节庆协会评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十大节庆活动”,被中国节庆产业评选活动组委会评为“中国十大人物类节庆活动”和“中国十大节庆活动”。

各地的历史发展和区域特性决定了其独有的特色文化内涵。这种人无我有的地方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历史性和地方性,文化已成为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向外界宣传自身形象的“名片”和“身份证”。这正是开展特色节庆文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依托和优势。因此,大力倡导、丰富、创新中国节庆文化,立足地方特色,与文化产业紧密结合,打造鲜明的地方文化品牌,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与促进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宏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已成为当前紧迫任务。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孔子让世界更了解中国”,同时,山东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让世界更了解孔子。文经互动,经济是文化之本,文化是经济之魂。

参考文献:

[1]黄翔,等.中国节庆旅游研究进展[J].旅游科学,2006(1).

发展内蒙古旅游经济文化的思考 篇4

姜月忠 周承英

2013-1-9 15:58:24来源:《实践·思想理论版》2012年10期

近年来,地处边疆的内蒙古经济增长加快,草原文化向世人展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魅力,旅游经济与会展经济互相联系、相互促进,成为内蒙古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直接影响着内蒙古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内蒙古旅游经济文化发展优势和特点

(一)地缘发展优势。内蒙古自治区位于我国的北疆,面积辽阔,对外形成了中国向北开放带,对内横跨三北,与8省区毗邻,是发达的环渤海经济圈和东北经济区重要的经济腹地。相对于西部边远地区,内蒙古是距北京最近的少数民族自治区。近年来,随着航空、铁路、公路交通设施不断完善,呼和浩特至北京高速公路开通,自治区同周边省区基本实现高速连接,为区内旅游产品同邻近省区旅游文化产品组合提供了有利条件,经济与旅游文化发展的地缘优势逐步凸现。

(二)产业经济优势。依托资源,内蒙古已形成了乳业、煤炭、化工、电力、羊绒和草原文化旅游业等国内国际有影响力的优势产业集群,在国内同行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全区已有19个中国驰名商标和14个中国名牌产品。经济综合实力的增强,为旅游业和会展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和有力支撑。内蒙古会展旅游业依托能源、资源和产业优势,发展特色工业产品系列展,绿色产品会展,中蒙药、生物药、兽药为主的绿色药业和保健品会展,极大地提升了内蒙古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为内蒙古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基础、社会环境和地区品牌形象。全国相关行业在内蒙古每年举办的各类全国性研讨会、展览会、展销

会、药交会、洽谈会等也带动其它相关产业收入和旅游经济的发展。

(三)旅游文化资源优势。众多民族和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赋予了内蒙古得天独厚的旅游文化资源。自开展建设民族文化大区、强区以来,音乐、舞蹈、文学、戏剧、美术、文物、电影、电视等各种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文化旅游、文艺演出、文化娱乐、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文化产业欣欣向荣。草原风情、民族文化、北国风光、口岸边境等,是内蒙古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呼伦贝尔大草原、锡林郭勒草原、希拉穆仁草原都是感受草原风光的好去处;大兴安岭森林是中国最大的天然绿色宝库;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库布齐沙漠等独具大漠风情;内蒙古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故乡。草原文化成为内蒙古吸引国内外游客的精神内涵,以蒙古族为主体的民族风情更为内蒙古草原增添了淳朴自然的神韵。每年水草丰茂、牲畜肥壮的黄金季节,内蒙古都要举行那达慕大会,摔跤、赛马、射箭等民族传统项目使国内外游客充分领略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地方文化。

内蒙古各类旅游资源的组合条件较好,是发展优势所在。

从自然地理条件来说,内蒙古地处中国正北方,纬度较高,夏天,正当南方各地烈日炎炎、高温难耐之际,内蒙古却成为相对好的避暑胜地。因此,内蒙古夏天和秋天是国内外旅游者最想来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从自然资源组合来看,以森林、草原、沙漠戈壁及其过渡类型构成的大地域自然景观环境差异和以沙漠、草原、湖泊、河流、温泉、森林、山地景观在小区域范围内的多元化组合,不仅对旅游市场有很强的吸引力,而且为内蒙古开发丰富多彩的旅游产品和旅游活动提供了回旋空间。

从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的组合来看,多样的自然景观、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在地域上的组合,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自然旅游景观单一性与同质性给旅游产品多样性开发造成的约束,使不同地域上开发的旅游产品可以保持鲜明的特色。

内蒙古旅游文化资源与其周边省区及我国东部地区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自治区原生态的草原、沙漠、森林、冰雪等自然景观资源与蒙古族为代表的北方少数民族风情资源及其小空间范围内的组合,都是周边省区、东部各省所不具备的。内蒙古所拥有的森林、大漠、草原,原始、纯朴的民族风情,历史古迹等特色优势旅游资源,符合现代旅游需求的取向和发展趋势,从而使内蒙古与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具有了资源和市场上的双重互补。

二、内蒙古旅游经济文化建设的切入点

(一)人才与信息交流。旅游业发展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相应的人才。内蒙古旅游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其成长壮大需要一定的过程。目前不仅基础设施落后,而且旅游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亟待提高。人才、信息与环境的有效结合方可为一个地区旅游业长期发展注入活力。内蒙古要通过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工程推进构建地区文化旅游信息的网络平台,加强与外地的信息交流与合作,以求旅游业持续发展。

(二)国内外资源互补。要充分利用周边地区的旅游资源和交通发达条件,加强区域合作,发挥资源的整体优势。凭借内蒙古丰富的旅游资源,与周边地区加强合作,客源市场上必须注重与其横向联合,优势互补,串联成线,利益共享。对内蒙古东部来说,东北三省是其重要的客源地。东北三省旅游资源丰富、旅游业发达,会对内蒙古东部产生辐射效应。为了共同发展,有必要开展区域合作。

将内蒙古东部的草原和民俗风情以及蒙古族历史文物古迹广泛推介,与东北三省口岸、界河、森林、水色以及哈尔滨的冰雪旅游资源、漠河的北极风光的景观交相辉映,把两地的资源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旅游资源的整合效应,拓展客源市场。

(三)旅游与文化的结合。深度挖掘草原文化、民族文化内涵,实现文化与旅游的有机结合,提高旅游的文化品位。要合理开发和利用文物资源,加强文物保护,建立保护、开发和利用的良性互动机制。充分利用各种文物古迹、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科技馆等文化旅游资源,结合自然、人文资源,展示文化魅力,提升旅游审美价值。充分发挥内蒙古文化、电视传媒的优势,调动文化专业队伍、民间艺人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社会中介机构等方面的积极性,坚持“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原则,创作具有民族特色的文艺作品、创意设计和旅游规划,发挥文化在旅游品牌建设中的突出作用。尤其是旅游管理部门和企业都要成立专家顾问委员会,把有关的专家学者吸引到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中来,提高内蒙古旅游的文化品位和文化魅力。

三、未来内蒙古旅游文化产品发展前景

根据内蒙古旅游资源基础条件,在对未来旅游业进行充分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应初步确定内蒙古旅游产品开发重点,主要是民族民俗与历史文化、草原生态风光、大漠古韵、冰雪景观、地质奇观和边境风情等旅游产品。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历史文化各不相同,内蒙古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市场和组成部分。遵循旅游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树立开放的理念,积极参与北方各

个地区的旅游文化经济活动,以优化旅游环境、扩大旅游产业规模、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旅游产品开发、旅游市场开拓为先导,以重点旅游地区的快速发展为突破口,突出加强有开发潜力的旅游景区和旅游中心城市的基础设施、接待设施建设,努力将内蒙古建设成国家重要的旅游大区。

民俗文化提高旅游经济 篇5

根据我院党组织与团组织要求,为提高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释放生活压力,调节心理平衡;认识自身潜能,增强自信心;提高自我控制能力,从容应对压力与挑战;强化探索精神。增强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大学生个人的坚强意志;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挖掘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组织学生参加拓展训练活动

先将工作情况回报如下:

拓展训练是通过专门设计具有针对性和挑战性的课程,利用种种典型的场景和活动方式,让团队和个人经历一系列的考验,磨练克服困难的毅力、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增强团队意识的一种体验式学习。达到对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综合素质的提高和锻炼。为祖国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1、团队协作训练

训练目的:如何融入到团队中去,在团队里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特长。训练内容:

(1)人的整体协作精神

(2)提高人团队作战的协作能力

(3)团队作战及心理控制的技巧

.游戏规则及说明:拓展游戏之团队过河(1)游戏目的 问题决策与解决,强化团队运作的能力(2)游戏器材 栈板3~5个,每个栈板间距离2.3~2.4M、(木)踏板2片(1.8及1.2M长)(3)游戏规则:

1、全组人员一起站上第一块栈板,并带着二个踏板出发。

2、进行过程中若有任何人掉落栈板,则整组必须重来。

3、踏板若掉落也必须重来。

4、整组人员必须带着二个踏板至最后一站,并唱完一首,才算完成。(4)游戏注意事项

1、进行过程中多给予学员鼓励。

2、注意学员手指及脚踝的安全。

2、人际交往训练

训练目的:

(1)排解紧张情绪,自我推销,突破面试关,展现自我魅力,建立自身良好的社交体系。

(2)走出家庭内部沟通误区。

训练内容:

(1)自我形象设计

(2)交际障碍训练

(3)交际礼仪训练

(4)交际水平提高训练

游戏规则及说明:3.0拓展游戏之三个进球 3.1游戏道具:(每个小组)1个大垃圾桶(用来接球)。·40个网球(放在袋子或盒子里)。3.2游戏概述: 这个游戏说明了指令明确在协同工作中的作用。3.3游戏目的: 向队员门展示良好的沟通对于提升工作成绩的作用。3.4游戏步骤: 1.邀请一个志愿者,让他和你一起站在前面。2.让志愿者面向某一个方向站好,目视前方。不可以左顾右盼,更不能回头。然后,把装有40个网球的袋子交给他。3.把垃圾桶放在志愿者的身后,垃圾桶与志愿者间的距离约为10米。注意不要把垃圾桶放在志

愿者的正后方,要让它略微向旁边偏出一些。4.告诉志愿者他的任务是向身后的垃圾桶里扔球,要至少扔进3个球才算成功。扔球的方式见主图。告诫志愿者不许回头看自己的球进了没有,落在了哪里。5.让其他队员指挥志愿者,告诉他如何调整投掷的力量和方向才能进球。

3、意志水平训练

训练目的:

(1)加强自我保护与自我援助意识,提高灾变及野外生存能力。

(2)摆脱消极心态,战胜惰性心理,克服绝望情绪,培养恒心与毅力。训练内容:

(1)了解意志磨练的内涵

(2)克服不良心态

(3)体能与生存训练

(4)迅速采取与执行决定

游戏规则及说明:空中跳台、空中单杠场地一处、保护绳、全身安全带等参与者站在离地7米的空中,在前方一臂以外的空中,悬着一根单杠。参与者要做的,是从跳台上凌空跃起,抓住那根单杠。(尽管腰间拴着能承重一吨的安全保护绳,人们对高空的恐惧仍是完成该项目的障碍。)

4、耐挫折训练

训练目的:坦然面对挫折,提高心理防御能力,解答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挫折。训练内容:

(1)虚拟挫折情境

(2)不回避挫折训练

(3)正确认识分析挫折

(4)合理运用心理防卫机制

游戏规则及说明::

项目简介:学员在看不见,不允许说话的情况下走过一段艰辛的路程。

5、自信心培养训练

训练目的: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价,抛弃自卑、增强自信与成事的勇气。

训练内容:

(1)建立目标确信

(2)正确认识自身勇气、精力、智慧、能力,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3)实现自尊及自我价值

民俗文化提高旅游经济 篇6

展重要支撑

——《郧县实施“文化立县 旅游兴县”战略的若干意见》解读

2011年08月05日来源:十堰日报

关键词

七大工程

实施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和演出团体改革,加快推进文化建设工程化、品牌化、市场化。以公益性、基本性、便利性、均等性为原则,强化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管理和利用,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科学制定全县文化体育设施建设规划。规范管理乡镇中心文化站、农家书屋、农民健身设施等。整合文化资源,建设社区文化艺术中心。紧抓国家、省、市“十二五”期间关于文化建设的项目建设机遇,积极争取一批文化建设项目,加快推进县博物馆、图书馆、群艺馆、郧阳大剧院等重要文化阵地建设。积极开展送文化下乡、进社区活动,着力培育和打造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整合县体校、体育馆等资源,建设全民健身活动培训服务中心。

实施文旅精品打造工程。深入挖掘地域特色文化,着力打造以人类发祥地、中国通史文化为核心,以汉江文化、民俗文化、抚治文化等为重点的郧阳文化品牌,把郧阳文化推向全省全国。策划创作反映郧阳文化特色的电影、歌曲、纪录片和《郧阳文库》等文艺精品。建设郧阳文化主题公园、长岭新区汉江公园、郧府楼等一批城市文化亮点工程。着力打造青龙山国家地质公园、沧浪山国家森林公园、“郧县人”遗址园、中国通史文化城、郧阳岛汉江生态文化旅游区、市郊型生态农业观光示范区等一批旅游品牌和汉江水体旅游、文化考古旅游、生态观光旅游、红色旅游等精品线路。打造调水源头龙舟节、樱桃节、柑橘节等一批民间节庆文化品牌。制定和实施精品创作规划和计划,建立文艺创作资源目录和重点文艺作品项目库。建立重点作品论证、投入、评估、奖励机制,探索建立以奖代投、以奖代补机制。

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积极创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申报国家文化遗产大县、国家文物保护研究基地。争取国家、省、市支持郧

阳博物馆、农耕文化博物馆建设。建立郧阳文化研究会,挖掘、搜集、整理、推介郧阳文化。探索以郧阳文化核心内容命名主建筑、主街道。编印有关郧阳文化的简易资料进机关、进校园、进农村、进社区,加大“郧县人”遗址园、“辽瓦店子遗址”等遗址的保护利用力度,争取“郧县人”及早进入教科书。严格保护涂家大院、洞青沟何氏庄园等一批代表鄂西北原生态文化的遗址。继续做好南水北调淹没区文物保护抢救性工作。积极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挖掘、整理、保护和开发力度,制订保护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施细则。

实施产业龙头培育工程。进一步出台优惠政策,放宽市场准入限制,完善可持续发展机制,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各类资本以不同形式投资文化旅游产业,按照提升品位、扩大规模、培育龙头、做大做强的要求,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企业,不断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强化服务意识,创优发展环境,大力支持太极湖集团、湖北华袤旅游开发公司等一批文化旅游龙头企业。持续开展国家A级景区创建活动,加快推进景区提档升级。拓宽产业领域,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开发米黄玉、绿松石等文化旅游商品和各类配套服务行业,推动文化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实施产业融合发展工程。牢固树立时时处处皆文化、行行业业皆旅游的发展理念,加快推进文化旅游产业与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打造一批文化旅游名镇名村,大力支持农家乐、生态农庄建设,带动农民就业和农特产品销售,促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农村建设,深入开展农家乐星级创建,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快推进文化旅游产业与工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工业旅游,推动生态工业、绿色工业发展;围绕旅游业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把旅游产业与第三产业中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对交通、通信、会展等的拉动作用,对金融、物流、信息等新型服务业的促进作用,打造一批产业亮点。

实施景区安全畅通工程。把“两区两园三线”道路交通和郧阳港建设作为交通工作重点,优先安排。加快推进环县城规划区一级路、柳青路、郧白路、太红路、柳五路、南三路、桂江路、生态农业观光示范区循环路等道路的改造升级,不断提高公路等级和运行质量。根据各景区发展需要,优化客运线路,及时开通旅游专线。保障各景区(点)电信、广电网络、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配套和通讯信号全覆盖。加强景区规范化建设和管理,确保游客生命财产安全。加快推进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文化旅游信息数据库建设,实现信息咨询、线路安排、票务

服务、产品展示、商品交易一体化。

实施文旅人才培养工程。围绕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制订文旅人才培养计划。加强与高校的合作力度,围绕急需人才,实行定向式、订单式培养。制订文化旅游人才引进计划和优惠政策,建立灵活多样的人才使用机制。定期举办文化旅游人才培训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建立文化旅游人才信息库,挖掘培养一批有一定知名度的文艺家、文化经纪人、民间艺术传人、乡土艺术家、导游等。对文旅专业人才、民间老艺人、文化传承人等要建立保护、激励机制。整合文化旅游人才资源,形成专业团队,服务产业发展。

关键词

政策措施

加强规划引领。强化规划引领作用,高质量、高品位编制和修订完善有关文化建设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各项规划。认真贯彻落实《郧县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纲要)》。注重规划的严肃性,加强规划的监督实施,严禁景点随意建设。创新机制体制,促进文化旅游规划与“一江二桥三镇”城市格局构建、移民内安、新农村建设、“一区两带”综合开发、库岸治理等重大战略、重要思路和重大项目的紧密衔接。

突出项目建设。围绕“两区两园三线”布局,依托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加大项目的策划、储备和申报力度。加快推进青龙山国家地质公园、沧浪山国家森林公园、郧阳岛汉江生态文化旅游区、市郊型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示范区、“郧县人”和辽瓦店子等遗址园、韩家洲郧阳民俗文化风情园、汉江水体旅游观光、虎啸滩、龙吟峡、九龙瀑等重点项目建设。认真做好湖北省旅游名村名镇的创建工作。争取国家、省、市对全民健身中心等项目的扶持。建立重大建设项目专班负责制,实行“保姆”式服务。

拓展投融资渠道。加大政府对文化旅游事业和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以优化环境、招商引资为重点,依托资源优势,创新招商方式,抓好宣传推介、招商引资和跟踪服务,吸引知名企业到郧县投资开发文化旅游资源,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壮大产业规模。搭建郧阳文化旅游开发投融资平台,整合文化旅游资产,通过政府政策性控股,采用BOT、BT模式等多种形式,积极引导社会资本、经营要素向文化旅游重点项目和重要区域集中。实行财政贴息,积极推进银企联姻发展。

加大政策支持。由县财政和住建部门负责,从城市住房开发投资建筑成本中征收1%,建立专户,用于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将乡镇公益文化体育服务经费按每人不低于0.5元的标准纳入财政预算;设立文化旅游发展专项基金,资金注入不低于当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不含耕地占用税)的1.5%。制定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园区用地政策,将旅游项目建设用地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比照工业企业,制定文化旅游企业在土地征用、折迁补偿、证照办理及用水、用电和用气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对开发、生产经营郧县地方特色旅游产品的专业企业(工商业),免收行政规费,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可实行先征后返。

强化宣传推介。定期举办郧县文化旅游主题活动,积极组团参加国内外文化旅游展销活动。强化县内媒体、交通干线、高速路口、车站码头及主要景区旅游广告宣传,加大在国家、省、市级主流媒体的宣传促销力度。积极探索重点景区、郧阳文化实行名人代言、评选形象大使等做法。编制郧县文化旅游线路图。组建小型演出团体,实行县内县外长期巡回展演,不断扩大郧阳文化的影响力,提高郧县文化旅游资源的知名度。

规范行业管理。顺应文化旅游市场发展新形势,进一步规范文化旅游企业和从业人员的经营和服务行为,完善投诉机制,保护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努力营造良好的文化旅游市场环境。切实加强对现有文化旅游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的培训,提升全县文化旅游业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扩大交流协作。建立相关部门、景区、旅行社等单位参与的文化旅游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协作配合,促进共同发展。进一步加强与西安、南阳、襄阳、神农架、武当山等周边重点城市、重点旅游景区的协作,形成与外地大旅行社的深度合作,构建以三省结合部为中心的客源市场网络。

关键词

组织领导

加强组织领导。着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负责、社会参与的文化旅游工作新格局,做到文化旅游工作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一同研究部署、一同组织实施。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文化立县、旅游兴县”战略的实施。各级各部门要根据总体要求,完善工作机制,确定工作方案,加大工作推进力度。

凝聚发展合力。全县各级各部门要深刻认识实施“文化立县、旅游兴县”战略的重要性、必要性和时代特征,正确把握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辩证关系,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认识、更新观念、坚定信心、积极参与。要强化责任意识,依据各自职能,出台配套政策,切实为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资金、政策、人才、管理、市场等方面的强力支持。要加强协作配合,精简办事环节,实行特事特办,不断创新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方式。

优化发展环境。积极开展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社区、文明家庭、文明企业等文明创建主题活动,全面提升广大群众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境界,树立现代科学理性精神、人文精神和民主法制精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营造公正公平的法治环境、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持续提升文明郧县、和谐郧县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促进文化旅游快速发展。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形成社会各界理解、关心、支持、参与郧县文化旅游发展的浓厚氛围。

走文化创意之路兴营口旅游经济 篇7

文化创意旅游不同于传统的自然山水观光旅游的旅游发展模式, 它不是文化创意与旅游经济的简单拼凑和罗列组合, 也不是添加创意元素的旅游产品和旅游产业。文化创意旅游是顺应旅游者日益高涨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旅游观光体验, 是用创意产业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发挥文化优势、整合旅游资源、创新旅游产品, 从而有效促进现有旅游产业的链化延伸和补缺, 最终形成特色文化旅游集聚区。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文化创意旅游创新区域文化差异性

区域文化差异性包括地理文化差异、历史文化差异和民俗文化差异, 是旅游活动产生的根本动因。然而, 这只是区域文化旅游资源的自然禀赋, 如果只是坐吃山空、坐享其成, 那只会限制区域的文化旅游发展空间, 以至于区域文化差异性决定了旅游经济发展的差异性。而文化创意旅游恰恰能够弥补区域自然禀赋中的劣势, 扩大文化旅游资源中的优势, 凸显特色地域文化的生动、灵动和底蕴。

(二) 文化创意旅游激活城市的无形资源

城市的无形资源包括城市的文化、历史、民俗、品牌、设计、技艺、标志等等, 这些往往是自然山水观光旅游所忽略的东西。所以, 完全可以现代元素对其进行梳理, 打造几种旅游产品, 通过旅游体验消费, 感受城市无形文化的魅力, 引发旅游者对城市特色文化的共鸣和价值认同。

(三) 文化创意旅游促进跨产业联动发展

文化创意旅游是文化产业、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之间的一种完美结合。它不是简单的以景点为核心、再加上几种配套服务的传统旅游经济, 而是以人们不断变化的旅游消费需求为中心打造市场导向型的文化创意旅游, 创意性地整合特色地域文化资源, 包括历史文化资源、商业文化资源、产业文化资源和社会文化资源, 形成跨越不同产业、不同市场、不同领域、不同空间的文化旅游产业链, 实现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和协调发展。

(四) 文化创意旅游提升区域的整体价值

文化创意旅游是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合作、产业与产业之间的合作, 是大区域、多产业各种资源合作的整合, 包括区域间的体制机制整合、空间布局整合、主题理念整合、线路产品整合, 是致力于构建一个把旅游产业深深镶嵌在整个区域产业链的文化旅游经济系统。

二、营口发展文化创意旅游的现实条件

(一) 区位条件

营口是辽宁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两大战略的唯一叠加点城市, 是哈大沿线与环渤海的唯一交汇点城市。营口拥有便利快捷的交通优势。公路上, 营口是沈大高速、盘海营高速、丹锡高速的交汇地, 与多条国道相连, 与多个城市的车程在2小时以内。铁路上, 每天都有近90列次客车经往营口, 而且哈大高铁将在2011年底投入使用, 将大大方便各个城市的旅游者。海运上, 营口濒临河海, 水运发达, 辟有至韩国的“紫丁香号”国际客轮, 未来也会开辟其他国际邮轮。航空上, 营口民用机场正在施工, 并且专门开辟了大连机场至营口的机场大巴, 方便国内外游客。

(二) 资源条件

营口是东北著名的鱼米之乡, 盛产水果、水稻、水产品。营口是沿海港口城市, 有河、有海、有温泉。营口的温泉度假区是辽宁省发展温泉旅游战略的重点区域, 海边旅游、温泉旅游成为营口旅游特色项目。营口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 打造了农业观光、田园采摘、温泉养生等多种具有自身特色的旅游模式。营口熊岳温泉旅游区和双台温泉旅游区是大众性温泉旅游的集聚地, 营口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带动了营口经济的发展。

(三) 文化条件

依河傍海, 临水而居, 使营口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亲水”文化。营口港以辽宁中部城市群为依托, 背负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东部广阔的经济腹地, 是东北地区第一个对外通商口岸, 是离东北腹地距离最短的港口, 是我国综合交通体系的重要枢纽和沿海主要港口之一。营口历史悠久, 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作为历史文化载体的名胜古迹遍布城乡。比如:金牛山古人类遗址、氏族部落墓葬、仙人岛八仙传说、楞严禅寺、古炮台、二台子石棚、望儿山风景区, 等等。这些都为营口发展文化创意旅游经济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三、营口发展文化创意旅游的对策建议

(一) 培养旗舰企业, 打造文化创意旅游品牌

培育文化创意旅游新型业态, 构建新型文化创意旅游产品系列和产业体系。比如, 重点发展包括文化创意园、博物馆、展览馆、手工艺制品等;打造包括动漫产品、电影产品、音乐产品、图书产品等专题型文化创意旅游产品。动画片《望儿山》就是一次成功的突破。它以母爱为主题, 以民间传说为背景, 展现出富于地域特色的民族动画艺术空间, 以此为契机, 可以打造动画主题公园, 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从而延伸文化创意旅游产业链。在构建产品系列和产业体系的同时, 还要谋求以产业集群的形式优化文化创意旅游产品的空间布局, 打造文化创意旅游区域。建立富有文化感和历史感的创意主题文化集市, 比如手工艺集市、音乐街、动漫城、涂鸦墙等富有创意元素的旅游集聚空间, 形成文化创意旅游品牌集聚效应。

(二) 整理文化遗址, 发展历史文化创意旅游

在挖掘整理文化遗址的过程中, 要特别注重将文化遗址的适度保护与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 建设文化遗址旅游区、历史专题博物馆, 使之发展成具有较高观赏性与知识性的旅游项目, 提高历史文化资源的人文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比如, 利用1974年发掘的“金牛山古人类遗址”, 建设一个展现人类发展演化和营口人文气息的古人类文化遗址公园, 公园要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元素在对遗址进行有效保护的同时, 又能最大程度地展现中国在人类学研究方面的发展成就, 也就是要给游客一种直观生动的印象。此外, 还可以仿照古城遗址及古墓建筑, 建设影视基地, 展现历史背景和历史事件, 增强营口的文化底蕴。

(三) 塑造温泉文化, 提升温泉旅游发展层次

发展温泉节经济, 在营口国际海滨温泉旅游节的基础上, 突出温泉文化主题, 策划举办国际温泉文化旅游节和温泉美食嘉年华。温泉文化应该集休闲、养生、人文、运动、饮食、娱乐、医疗、生态于一炉, 延伸温泉旅游产业链, 促进温泉产业向复合型发展。要在温泉旅游的服务细节和服务品质上下工夫, 提倡温泉旅游精细化服务, 挖掘温泉旅游的文化特质, 增强温泉旅游的文化气息。注重将温泉旅游与都市农业、生态旅游相结合;注重将温泉旅游与地域文化相结合, 打造温泉旅游文化产业区和温泉旅游生态新城。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 旅游产业的发展正在成为营口经济新的增长点, 对地区经济转型发展、提升服务业的整体实力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走文化创意之路, 加快发展营口市旅游产业, 打造属于营口市自己的品牌是实现稳增长的重要基础, 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的内在需求, 也是实现经济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徐仁立.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J].宏观经济管理, 2012 (01) .

[2]袁俊, 刘建徽.文化产业与旅游业互动发展模式研究[J].改革与战略, 2011 (05) .

民俗文化提高旅游经济 篇8

一、玉溪在昆玉旅游文化产业经济带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玉溪是滇中经济圈的重要区域,建设昆玉旅游带,有利于加快玉溪休闲度假旅游基地建设,加快玉溪第三大支柱产业培育,推进玉溪经济社会发展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促进滇中经济圈的形成。

玉溪是滇中经济发展较快的城市之一,是滇中、滇中南大旅游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区位良好,经济发展较快,基础设施较好,文化底蕴深厚,自然生态优良,旅游资源丰富,既有广阔的可开发空间和可持续发展的极大潜力。实施云南旅游“二次创业”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玉溪旅游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省政府批准设立“抚仙湖—星云湖生态建设与旅游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以来,经过全市的积极努力,一批旅游重大项目正在实施或即将启动建设,加之全省十大历史文化旅游项目之一的帽天山项目的规划建设,玉溪将加快发展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内陆型国际休闲度假旅游胜地,成为云南旅游转型升级,实现“二次创业”目标的引爆点和增长极。同时随着中部红塔区中心城区的生态建设、东部试验区的发展、西部民族风情自驾体验区崛起,玉溪旅游产品建设不断加快,接待游客人次、旅游经济快速增长,玉溪旅游的知名度和吸引力快速上升,在滇中、滇中南大旅游圈及全省旅游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提升。玉溪旅游对昆玉旅游带建设,滇中、滇中南大旅游圈的形成将起到十分关键的支撑作用。

二、玉溪在推进昆玉旅游文化产业经济带建设中的目标任务及总体布局

(一)目标任务

经过近10年的努力,将玉溪中心城区建设成为昆玉旅游带核心区。将三湖四城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休闲度假舒适、接待设施完善、服务质量优良,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端休闲度假、康体旅游目的地。将哀牢山—红河谷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民族民俗文化浓郁的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到2020年,玉溪市接待旅游者突破3000万人次以上,旅游总收入突破300亿元以上。

(二)总体布局

在现有“一体两翼”的总体布局下,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打造“一核、三湖、四城、三大精品旅游线、五山一河特色旅游产品、十大精品旅游项目、一个生态自然民族风情旅游带”。

“一核”即红塔区中心城区城市建设。将城市建设与旅游景区建设相融合,城市跟着景区建,景区围着城市建,建设景区化城市、城市化景区,把红塔区打造为的玉溪旅游核心区和昆玉旅游文化产业经济带的次集散中心。“三湖”即抚仙湖、星云湖、杞麓湖。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科学保护和开发利用好三湖,将抚仙湖建设成为国际知名、中国一流的休闲度假旅游聚集区和旅游目的地;将星云湖建设成为以生态湿地旅游、湖钓休闲度假旅游为特色的滨湖、湿地休闲度假聚集区;将杞麓湖建成为集山—城—湖历史文化于一体的休闲旅度假旅游、休闲农业旅游聚集区。“四城”即澄江、江川、通海、华宁。围绕“三湖”统筹城市建设、集镇建设与旅游发展,把4城打造成为各具特色的旅游品牌和城市品牌,联动发展一批特色旅游集镇。“三线”即红塔山—抚仙湖高端休闲度假精品旅游线;中心城区—“五山一河”特色精品旅游线和哀牢山—红河谷生态自然、民族民俗文化特色观光休闲精品旅游线。“五山一河”即帽天山世界自然遗产“生命摇篮”古生物化石主题公园、李家山古滇国青铜文化公园、红塔山工业旅游示范园、龙马山森林公园、秀山“山·城·湖”文化旅游区、玉溪大河生态城市文化旅游区。“十大精品旅游项目”即太阳山国际度假区、国际干细胞暨医疗度假中心、仙湖锦绣休闲度假社区、抚仙湖国际老年康体养生度假中心(樱花谷)、抚仙湖国际养生园、仙湖山水国际度假园、九龙晟景、湖畔圣水-悦椿度假酒店、仟龙湾旅游文化小镇、玉山城度假社区。“一个生态自然、民族风情旅游带”即哀牢山—红河谷生态自然、民族风情旅游带,依托雄山峻岭、高山飞瀑、多样性物种的生态自然资源,花腰傣、哈尼族、彝族为重点的民族民俗文化资源,建设一批特色观光体验、休闲旅游产品集群,打造国内外知名的哀牢山—红河谷生态自然民族风情旅游带。

三、玉溪在推进昆玉旅游文化产业经济带建设中的工作重点

(一)强化规划指导

精心组织实施《昆玉旅游文化产业经济带总体规划纲要》和《昆玉旅游文化产业经济带建设玉溪市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框架方案》,抓紧启动《昆玉旅游文化产业经济带玉溪板块规划》编制工作,尽快完成对澄江、江川、通海、华宁四县县城的总体规划进行调整完善。

(二)加快项目建设

继续深入实施“大项目带动大发展”战略,全力推动旅游重大重点项目、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投资规模大、具有龙头带动作用的旅游重大项目,在规划编制、项目审批、用地供给等方面加大指导扶持力度,做到建成一批,在建一批,储备一批优质重大旅游项目。

(三)加大招商引资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突出重点,创新方式,完善机制,引进有实力的旅游企业参与旅游开发。坚持优质资源向优势开发主体配置的原则,鼓励具备条件的各种所有制经济实体、社会团体和各界人士等投资主体,在遵守法律法规,旅游发展规划等相关建设、保护规划的前提下,以独资、合资、合作、承包、租赁、托管、股份制等形式,投资开发全市各类旅游资源,建设旅游产品。

(四)完善产业要素

一是加快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二是加快推进旅游产品建设。三是打造一批全省知名,在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旅游节庆品牌。四是培育一批特色旅游商品。五是加大乡村旅游建设力度,推动全市乡村休闲旅游进一步提升和规范发展。

(五)做好宣传促销

一是进一步拓展营销渠道,打破地区、部门和企业的界限,组织建立旅游联合促销联盟,不断创新宣传促销手段和方法,采取有效方式有针对性地宣传促销,强化昆玉旅游带的整体品牌形象宣传推广。二是整合各方资源,加强与昆明、红河等地区联动整体促销,大力发展旅游电子商务,形成一批集“宣传、销售”为一体的企业集群,满足旅游个性化、信息化的需求,持续扩大我昆玉旅游文化产业经济带的客源市场。

(六)规范行业管理

一是加强从业人员培训。重点加强对一线管理和服务人员的岗前、在职培训,强化上岗资质管理,不断提高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探索建立覆盖全市旅游产业各要素的满意度调查系统,建立玉溪旅游服务质量信息发布和社会媒体监督制度。二是全面推进旅游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抓好旅行社、购物店、旅游车辆、导游人员,以及主要旅游线路旅游综合服务的等级划分评定和管理标准制定工作,并全面宣贯推广实施。在标准化试点已经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重点旅游区、旅游要素企业完成标准化创建工作。

上一篇:青春之歌读后感汇总下一篇:书为话题的作文:读书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