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的特征

2024-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旅游文化的特征(通用8篇)

旅游文化的特征 篇1

《介绍我家乡吉林的文化特征

及文化性格》

论文目录

(一)(二)

(三)(四)

(五)(六)参考文献---------------------------页 民风淳朴,团结一心----------页 多民族相融合-------------------页 豪爽热情的东北味------------页 闲适自足的吉林人------------页 家乡简介------------------------页

介绍我家乡吉林的文化特征及文化性格

我的家乡是吉林省吉林市,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吉林人,一个地地道道的东北女孩儿。因为对北国江城深深的热爱,所以很高兴能写这样一篇介绍吉林文化特征的文章。

(一)家乡简介

吉林市是吉林省第二大城市,也是中国唯一一个与省重名的城市。境内居住汉、满、蒙、回、朝鲜等35个民族。吉林是一个依山傍水的美丽城市,原名“吉林乌拉”,古代满人居住地。满语的意思是“沿江的城池”。环绕的群山和回转的松花江水,使吉林形成“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城山色半城江”的天然美景。因康熙皇帝东巡所作《松花江放船歌》有“连墙接舰屯江城”之句,故吉林市又有“江城”之称。

吉林是中国北方著名山水城市。城东“左青龙”,城西“右白虎”,城南“前朱雀”,城北“后玄武”,松花江似玉带,松花湖若明珠,正如清朝皇帝所咏“城临镜水沧烟上,地接屏山绿树头”。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吉林市具备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吉林的冬季天下独秀,神奇造化的冰雪景观更令人心驰神往,吉林雾淞与云南石林、长江三峡和桂林山水并称中国四大自然奇观。吉林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被国务院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还被评为中国魅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14至19世纪,吉林是东北地区重要政治、经济、军事中心。在清末、民国及解放初期,吉林是吉林省省会城市。吉林市是满族的发祥地之一,现有满族人口26万多人,约占全市人口的6%,至今在吉林市仍有许多建筑带有满清特色,生活习俗也带有浓郁的传统民族色彩。

(二)闲适自足的吉林人

吉林市资源丰富,物产丰饶,更是全国少有的不缺水的城市之一。所以衣食不愁的吉林人生活自在随性,注重精神享受,自娱自乐也乐在其中。在吉林,不管遇到多大节日,男女老少都喜欢自发地组织到街上扭秧歌。今天的东北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广袤的黑土地赋予它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融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将吉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的淋漓尽致。那红红火火的场面也正是吉林人们欢颂对生活的热爱。

再说起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比起其他大城市,吉林的年味儿可以说是浓多了。古老的过年传统习俗被一辈一辈的老人完完整整的保留了下来,节前大家忙着置办年货,清扫庭院,张贴对联、挂旗、窗花和福字 ;除夕夜全家换上新装一起祭祖,焚香秉烛、广陈供品,“接祖宗”回来后,由长及幼依次向老祖宗叩首,求个来年平安。吃年夜饭时,长辈们坐上桌,晚辈坐一桌,不能乱了次序,家家桌上都少不了排骨、鸡、鱼这几个东北菜,一年难得团聚一家人喝酒谈天,然后一起看春晚。跨年的这一天里男女老少都要彻夜不眠,谓之“守岁”,大人围成一桌打打麻将,孩子们自寻欢乐。午夜,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响,震彻夜空。晚辈们要到堂上给长辈们叩首拜年,长辈们必给未成年的小孩儿 “压兜钱”。最后,全家吃一顿饺子,在百十个饺子里,只有一个放有硬币,据说吃到这个饺子的人来年事事顺利。

(三)豪爽热情的东北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的家乡人注定是粗放豪爽大气的。吉林东有莽莽林海,西有辽阔草原,冬有狂风暴雪,地有高山大河,又加之开发较晚,空间广阔,养成了吉林人豪爽耿直,仗义直性的性格。吉林人吃的是大饼子,大葱蘸大酱,过的是大山大河,说话大嗓门,睡的是大炕,做起事来大手大脚。鬼子来了,吉林人不低头,杨靖宇战死不投降,魏拯民饿死不下山。老蒋来了,吉林人不后退,就是不让敌人过松花江。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四战四平,一直把红旗插到五指山天涯海角。抗美援朝,吉林省出的志愿军烈士,在全国各省排第三,仅次于山东、四川,而吉林省人口仅居全国第21位!不肯低头的英雄主义,是吉林文化的骄傲。出生和成长在东北大地上的关东儿女,对东北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无比深厚的地域情结,吉林人们豁达豪放,刚毅勇敢,嫉恶如仇,喜欢打抱不平,不怕死,情义看得比命重,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优秀儿女中的一支。

(四)多民族相融合在漫长的历史中,各民族在吉林这片富饶美丽的黑土地上共同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文化,成就了吉林文化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形成了吉林具有魅力的地域特色。吉林民族文化特色的鲜明性,主要表现在各地域、各种民族文化都以自己突出的特色形成代表性文化。吉林有35个民族,5个代表性民族:满族、朝鲜族、蒙古族、锡伯族和回族文化得到了充分挖掘和展示,朝鲜族农乐舞和长白山满族剪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保护发展。至今在吉林市仍有许多建筑带有满清特色,生活习俗也带有浓郁的传统满族色彩。因为靠近延边,所以吉林也有着明显的朝鲜族风情,许多朝族人世世代代在吉林生活着,所以朝族风味的小吃一点也不少见,种种的这些都增加了吉林的民族特色。

吉林大地多民族交汇,多样式文明合流,作为主要居民的汉族又来自祖国各地。吉林人口的绝大多数来自移民人口。大量外来人口的移入使得人们不得不习惯于同各种不同的人群交往,大批离乡背井的人涌入陌生的土地,使人们无法原封不动地移植故里的文化,不得不接受、学习各种不同的文化。大量的人口要向满族学习渔猎,向蒙古族学习放牧,向朝鲜族学习种植水稻,向汉族农民学习种玉米,向城市里的工人学做工。久而久之,养成了吉林文化的不排外,不欺生,热情好客,乐善好施,善于交往的传统。

(五)民风淳朴,团结一心

吉林的经济水平并不算发达,而且是一个群山环绕的城市。正因为如此,才使得家乡有着宽厚质朴的民风。在吉林,民间文化土壤深厚,特色鲜明。由于长期处于生产方式不够先进的状况,人与人之间只有靠互助才能更好地谋生;待到抛家闯关的汉族人涌入,一方面,得到原居民热情接纳很快消除了孤单感,旧的家族观念淡化,新结下的乡情日浓;另一方面,带来了儒家“仁义”、“忠恕”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在吉林地域文化形成的这一历史过程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特点就是宽厚质朴、团结互助。

总听老一辈人讲过去的时候,采参、伐木的人在山里搭建小木屋或窝棚,离开时不仅不拆除,还要把粮米油盐留下来,以便后来人进屋就可以做饭、住宿;猎人、渔人有所捕获时,要是路人遇到也要分给一些“战利品”;路上遇到有人车翻了,要竭尽全力相帮,否则会被人耻笑。这些规俗的共同特点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相依相济,宽厚待人,并成为他们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

浓厚的乡土文化深入人心,植根于吉林这片沃土。而这样淳朴的民风也是自古形成的,“前行柳条边外者,率不裹粮。遇人居,直入其室。主者则尽其所有享。或日暮,让南炕宿客,而自卧西北炕。马则煮豆麦莝草饲之,客去,不受一钱。乡民平素往来均系口头契约,恒数世不爽,贫民到处游食无拒者,盖是时俗固厚”。谦厚待人,勤俭守信,义重宗法,即已形成民风,它便成为民间的普遍价值观念和传之久远的习俗,潜移默化地养成了吉林宽宏大度、厚重质朴、扶危济困、知恩图报、豪爽仗义的品格。

当我去回顾自己家乡吉林的文化特征及文化性格时更深刻的感觉到,比起物质层面的追求,更值得我去珍视的是吉林文化所蕴涵的精神财富。吉林各民族人民以其自己的生存方式、风俗习惯、情感样式、信念理想所创造的文化,反映了世代先民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既有刻骨地悲怆,也有铭心地壮丽,凝结在其中的自强不息、坚韧刚健、宽厚质朴的人文精神沉

浸在民族的血脉中,传承在吉林人们的社会心理和行为习惯中,成为一种传统融入现代生活,是吉林文化持久的魅力所在。作为一个吉林人,我会加倍珍惜。

(六)参考文献

《中国地域文化通览》

《倾国倾城:最值得向世界介绍的中国名城》

旅游文化的特征 篇2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提出的教育民主思想下, 现代教学文化的民主性体现在师生主体价值平等、主体精神平等、以主体性活跃为原则的教学等方面。教师不再处于对学生灌输、说教的权威地位, 而是通过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 处于和学生平等对话的地位。师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两个主体, 在交往的过程中具有独立的人格, 教师承认学生之间的差异, 并无条件地尊重每一位学生, 给予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 学生也尊重每一位教师, 师生之间形成一种民主、平等、宽容、理解的关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以教学相长为主旨, 改变以往的“一言堂”的单边授课方式,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 营造融洽和谐的教学氛围, 给予学生思考、表露心声的机会, 凸显师生之间的民主开放性。

2. 现代教学文化的创生性

现代教学文化的创生性体现在现代教学文化的创造性之中。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是青少年必需的素质。在当今时代, 具有创造性的学生在社会发展中具有巨大的潜力。学校教育要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才, 则势必需要一种宽松、愉悦、具有创生性的氛围。教学文化的创生性或间接地给学生以环境熏陶, 或直接作用于学生创造力和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在这种环境下, 学生的创造力得以综合提升。在创生性的教学文化下, 知识是在学生与教师的交往中开放的、流动的、情境化的与建构的。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人类的传统科技文化知识, 同时学生也可以将当下获取的最新科技知识等传递给教师。教师不再是教学的唯一主体, 不再照本宣科, 学生也不再是旁观者, 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作为知识载体的教材也不再局限在课本上, 写在课本上的知识也不一定一成不变, 它们或会随着时代科技的进步被淘汰, 或因为人类文化的进步而被遗弃。学生对一些知识进行选择性地吸收, 教师也将对教材上的内容加以删减或添加。

现代教学文化的创生性也体现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在教学中想方设法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问、多表达, 促进学生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发展, 重视新旧知识的有机联系, 帮助学生在新知识、已有知识、跨学科知识、生活中的知识之间对话, 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 使课堂成为师生享受探究快乐的园地。[1]教师不仅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给学生思考、质疑的机会, 还要根据知识的类型对学生进行不同方式的教学。除此以外, 教师还应努力地把教材内容改变成为帮助学生学习的“学材”。

3. 现代教学文化的开放性

现代教学文化的开放性体现在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

在现代教学过程中, 教学已经不再以教师的讲解、学生的练习贯穿整个课堂, 整个教学活动呈现出新的气象, 教师鼓励学生思考、探究;学生经常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课堂反应对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及时调节, 或是继续进行新内容, 或是总结梳理旧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在这一过程中, 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可以供教师遵循, 教师完全根据自己课堂的情况安排教学进度。在这里教师的教是开放的, 学生的学也是开放的, 教师拥有开放的教材观, 摒弃“教教材”的做法;学生的成长也呈现开放性, 在品德、特长、知识等方面同时得到进步与发展。

教学内容更呈现出纷繁复杂的特点, 教师不仅仅从教学参考中获取教学的知识与技能, 更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地完善修正自己的教育教学知识与策略。教材已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 课堂也不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地点。读物、网络、电视、广告等都是知识的载体, 学生有意识地在这些地方接受多方面知识的教育。学校、家庭、社会也成为了学生受教育的众多场所, 学生在与外界的接触中, 无时无刻不更新着自己的知识结构, 无时无刻不提升着自己的认知水平。

现代教学文化的开放性也体现在教学评价的开放性上, 学校已不再以学生学习测验作为学生进步与否的唯一判断标准。学生学业测评、学生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社会评价等各个方面都将对学生的成长进行关注。各个方面参与评价不仅将学生的发展得以更全面地展示, 更将教师的教学效果纳入测评的范围之中, 在这一开放性的评价体系中, 学生已不再是唯一的评价对象, 教师的教学活动也得到了关注。

4. 现代教学文化的合作性

当今和平与发展仍然是世界的主题, 在这一社会环境下, 合作普遍存在在各个角落, 现代教学文化的合作性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 是学校内部教师间的不同层次的合作。单个教师间的合作、科任教师小组内的合作、全校教师的合作, 这是一个由少集多, 由简单到复杂, 由低级到高级的合作。单个教师间的合作可以解决一些课堂上出现的突发性问题、工作与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科任教师小组内的合作可以解决本门学科的教学计划、教学模型、教学技巧等问题, 全校教师的合作可以帮助全校教师形成正确的教学理念和教学信仰等。

其次, 是学生之间的合作。这种合作体现在不同的过程中。在课堂上,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进行讨论、探究、实验等活动;在课下, 学生合作进行调查、探究等活动, 以合作的形式完成部分作业;在整个学校生活中, 学生合作实现其共同成长。

再次, 是师生之间的合作关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与学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 师生合作参加各种学科比赛。教师与家长之间也有了很多合作的机会, 需要学生带回家完成的教学任务, 家长要进行指导、监督。

5. 现代教学文化的技术性

现代教学文化的技术性体现在教学中各种信息媒体与数字网络的应用, 在课堂教学中电脑、录音机、幻灯片的应用已随处可见。在信息传播全球化的时代, 新技术已经应用到了教学和培训等活动中。信息多媒体与网络教学的应用极大地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中单调的文字、书本教学, 字、声、图相结合的多媒体教学对于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强其理解认知新知识有着更为明显的作用。[2]在现代教学中, 教师已经有意识地对以上各种教学设备进行应用, 更加充分地整合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认识并利用其优势, 帮助学生主动探究新知识。

参考文献

[1]陈雨亭.“创造型”课堂教学文化的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 2010 (1) .

和谐文化的扩散特征 篇3

[关键词]和谐文化;时间扩散;空间扩散;等级扩散

[中图分类号]G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372(2012)01-0028-03

当前我国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快速提高,但是我国的城乡精神文化水平提高缓慢,发展滞后,与经济发展水平形成强烈反差。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党和政府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作为新的执政理念,和谐文化建设的命题也相应提出,和谐文化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和”不仅是我国古代先贤的思想理念,也是我国古典哲学的核心理论之一,还是我国重要的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对于社会发展与和谐文化的传播来说,智慧的选择就是社会达到天和、人和、心和的三和境界,促成生态、世态、心态的三态平衡[1],实现和谐社会的构建。而社会先进文化能否快速、有效地扩散并被大众所接受,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对和谐文化的传播特点进行分析,对于正确引导和谐文化的传播极为重要。

一、和谐文化时间扩散

(一)起源与发展

2006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首次明确提出:“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和谐文化的传播在政治因素主导的作用下,利用现代社会的各种传播媒介,如互联网等在全社会迅速传播开来。和谐文化的传播是和谐文化从文化创新者向大众进行传播并被大众接受的动态传播过程。其传播在时间轴上经过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和谐文化由高层次文化源头进行创新,对我国传统和谐文化要素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中心位于北京,通过多样的媒介方式向外扩散。主要表现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在电视、网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例如2005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的讲话、2006年《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的讲话、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文联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均明确指出和谐文化的概念、内涵和意义,并且突出强调了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性,对如何建设和谐文化做出具体部署。这一阶段还表现为高级学者对和谐文化的一系列概念和内涵的深度解读,以高校教授发表和出版的以和谐文化为主题的实体和网络的文章、书籍为主要形式,如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与哲学研究室主任张小平主编的《和谐文化的理论与实践》。这一阶段和谐文化的接受者主要为政府的文化行政部门和基层文化工作者,普通民众尚处于了解和兴趣阶段。

第二阶段。和谐文化传播到基层文化工作者和政府的文化行政部门之后,由行政部门和基层文化工作者“双管齐下”,对和谐文化进行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社会环境因素较好的社会公众群体和乐于接受新事物的个人将作为早期接受者,并成为“示范者”,扩大和谐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大型的传播和谐文化的全国巡讲、政府和民间和谐文化传播组织的建立。例如2007年由人民网、和谐中国网等主办的“和谐中国万里行”活动的开展,河北省和谐文化研究会(2009年)的建立等均推动了和谐文化在全社会的进一步传播。这一时期涌现出大量反映社会、家庭等和谐的个人事迹,早期接受者所产生的示范效应(道德提高所产生的社会环境的和谐),使更多民众开始对和谐文化的传播效果建立了自己的评估标准,和谐文化传播进入民众对和谐文化的评估和实验阶段。

第三阶段。在大量先进事迹、政府及基层文化工作者的影响下,和谐文化的传播完全进入基层,由基层率先理解和谐文化的民众以及和谐文化的模范人员向其他民众传播,掀起和谐文化的基层学习热潮。这一阶段的主要传播方式为基层人员的“言传身教”,主要表现为多种多样的和谐文化进社区、和谐文化下乡、村镇道德模范评选等基层民众自发组织的活动。

(二)和谐文化的扩散类型

和谐文化的传播方式明显地表现为传染扩散和刺激扩散。第一、二阶段表现为传染扩散,对于高层的和谐文化理论,地方借助现代传播媒介自主地、直接地接触和谐文化理论,主要传播内容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视频、音频讲话和文字读物;第三阶段在传染扩散的基础上增加刺激扩散,表现为和谐文化理论内容的外在表现形式的变异。和谐文化理论直接向普通民众传播存在障碍,因此基层文化工作者对于和谐文化的理论内容进行表现形式上的变革,保留了和谐文化的精髓,改变了和谐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使其更适于在基层传播,如民众自创的和谐歌、和谐快板、八荣八耻歌等各种宣传和谐文化的艺术文化活动都能让民众直接接触和学习[2]。

二、和谐文化空间扩散

(一)距离因素影响不明显

和谐文化的空间扩散,发源地是北京,但是其传播的主要媒介为电视和互联网络,因此距离因素在扩散过程中的影响不明显。主要影响因素仍然为政治因素,该因素使得和谐文化的出现、和谐文化在空间上的扩散达到了在全国范围内的同步。如十六大、十七大做的关于和谐文化的重要讲话依靠电视和网络的直播以及全国各个层级的国家机关的在线即时学习,能够同步传播。此外,和谐文化的主题网站—和谐中国网建立之后,各省均创建了本省的和谐文化网站或者政府门户网站的和谐文化板块,能够让民众获取和谐文化的相关信息。因此,和谐文化空间扩散的距离因素影响不明显[3]。

(二)城乡差距显著

在我国的城乡二元化体制下,城乡信息资源分配不均。和谐文化的空间扩散表现出明显的城乡差距。和谐文化在城市的传播速度和深度都较农村高,虽然通过电视媒介,城市与农村能够较为同步地获得和谐文化的基本信息,但是对于和谐文化的深度解读和传播落后于城市。以和谐中国网为例,该网中有两大板块,“和谐城市”与“和谐村镇”。据统计(截止到2011年10月21日),两大板块中和谐城市条目下关于和谐城市建设的新闻通讯信息共有28页196条,而和谐村镇条目下关于和谐农村建设的新闻通讯信息仅有12页84条,两者的信息量相差1倍。地方省区的和谐网也表现出同样特点,和谐四川网中和谐城市板块信息为327条,而和谐村镇信息仅为112条。再以“和谐中国万里行”为例,“和谐中国万里行”活动从2007年10月10日起先后在江苏宜兴,上海,辽宁大连、凤城、宽甸、鞍山,河北张家口等地由多领域的专家、教授进行了为期20天的巡讲,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但是巡讲活动的地点多数位于县级以上城市和大型企业。巡讲活动结束后,高校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将“和谐中国万里行”在城市巡讲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思想带进农村进行和谐文化传播。由此可见,和谐文化在空间传播过程中,城乡差别显著。因此,对于和谐文化传播的城乡差别,政府、民间文化传播组织应向农村倾斜。

三、和谐文化等级扩散

和谐文化的传播过程表现出明显的从中央到地方、从官方到民间的等级扩散特点。这种等级扩散表明和谐文化受政治因素影响较多,是自上而下的文化传播。这种方式有利于和谐文化快速传播,但是对深度扩散不利,并且在由高级文化工作者组成的传播者与由普通民众组成的接受者之间存在较大的文化势差。这种文化势差的存在虽然是和谐文化能够传播的前提,但现实中更多地成为了和谐文化传播的障碍。因此目前和谐文化的等级扩散方式不能满足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要求,需要增加等级反馈机制,使得和谐文化更利于民众接受,并能对和谐文化的传播效果进行反馈。在和谐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和谐文化能够向下传递的前提是上一等级能够对下一等级产生示范效应,即文化传播的比较优势以及文化能够衍生出经济效益,两者结合能够对区域产生综合社会效益示范效应。如果这种前提无法实现,则和谐文化的传播将停滞不前甚至倒退,被庸俗文化所替代。

这就需要完善和谐文化的传播扩散体系,增加第二等级即将基层文化工作者纳入和谐文化传播等级体系中并独立出来,使其作为沟通官方和民间的桥梁,缩小创新源同传播对象的文化势差。此外,还需要增加第四等级即文化传播企业的介入,对和谐文化的市场化、产业化前景进行评估,并投入物质要素,推动和谐文化的传播,使传播能够产生经济效益。但是应注意,文化传播企业是否能够正确理解和谐文化的内涵,准确挖掘和谐文化传播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综合效益,而不使和谐文化像我国某些优秀传统文化一样在商业化过程中畸变,是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应该进行积极干预的。

和谐文化的宣传内容应体现和谐文化的魅力,让百姓对和谐文化感兴趣,其宣传的重点不在于和谐文化的理论、内容等公理性的东西,而在于和谐文化能够使人怎么样,即人们运用“和”的理念之后能够怎么样。例如,宣传“家和万事兴”,前期重点不是让人学如何“家和”而是让人知道“家和”的结果,即“万事兴”,即通过“万事兴”这一美好愿景让人对“和谐文化”中“和”的理念产生兴趣。可以通过典型示范作用,让百姓真切地了解“和”的理念给人带来的好处。

旅游文化的特征 篇4

题目(中文)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史上的审美特征——以唐朝代的文化特征为例

系别: 经济系

专业: 金融学 班级:

姓名: 学号: 0801010248

摘要:盛唐时期,在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的步步走高相适应下,审美文化也日趋繁盛,在崇尚进取、自由的盛唐精神影响下,一种蓬勃向上、雍容典雅的审美思潮被蕴育产生。而这种审美思潮一经与各种文化思想结合,产生出多元、丰富、兼收并蓄的盛唐美学思想。

关键词:唐朝;审美文化;传统文化

Abstract:Tang period, in the economic, political, cultural, and religious ayu adapt to go tall, aesthetic culture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sperous, advocating enterprising, freedom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ang spirit, a vigorous and graceful and elegant aesthetic thoughts produced by aggregates yukon.And this kind of aesthetic trend with various cultural thoughts as to create multiple, with rich, inclusive of tang aesthetic thought.Key words: Tang dynasty;Aesthetic culture;

Traditional culture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史上的审美特征

——以唐朝文化特征为例

一、盛唐的音乐

在唐朝初期,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百姓安乐,没有战乱之苦,这也是音乐能在此时期得到飞速发展的重要条件。经过“贞观之治”至“开元盛世”,唐朝文化发展是无法比拟的。出现了一大批重要的,并对后世有影响的文人墨客,他们的创作不但对中国的文化,也对音乐的发展打下的深厚的基础。

唐朝的音乐,无论是宫廷的、还是民间的,都非常时兴配乐演唱,而配的诗就是当时盛行的唐诗。唐代

是一个诗词盛产的朝代,出现一大批对当时,对现在都有影响的文人,并且他们的著作流芳百世。在原始社会中,诗、歌、舞是三者相结合的,到了唐代,虽然彼此分工的现象增多,诗以独立的形式出现,但诗人与音乐家的合作还是一定程

度上保存下去的。著名的诗人的大作,也都被人们广泛的歌唱。例如:刘禹锡的《竹枝》,王维的《阳关三叠》等。这些

诗歌的流传,不仅有文学上的作用,而且,由于它广泛在民间、宫廷的流传,也一定程度上地融合了民间与宫廷音乐。

唐朝音乐机构也是相当的庞大。它以分工之精细、规模之宏大、艺术之高超,列历代

之冠。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为太常寺。太常寺分为八署,其中掌管音乐的为“大乐署”和“鼓吹署”。大乐署主管雅

乐、燕乐,对音乐艺人的培训。每年大乐署都要进行考核,每满十年进行大的考核;根据成绩的好坏,决定职位的升降。

在此学习音乐的“乐声人”,要学习十五年,要会奏难的曲调五十曲以上,能够演出,才算毕业。可以看出,当时政府对

音乐的要求已是何等的高。鼓吹署管理仪仗中间的鼓吹音乐和一部分宫廷礼仪活动。

“盛唐之音”的形成,综合了多方面的历史条件,及历代对音乐所积累的经验。唐代的音乐能够在全国上下 的流行,也是音乐发展到了很高的程度,并且整个社会达到了繁荣、鼎盛的时期,所促成的。这一切发展的结果,必然 会产生“盛唐之音”这一历史的盛况。

二、盛唐的舞蹈

五千年文化史孕育形成了中国舞蹈从感官娱乐到高度专业和分类详尽的艺术形式。中国社会发展的大潮和文化发展的大融合必然造就出盛唐舞蹈的巅峰艺术形式,盛唐舞蹈的桂冠就是中国文化的桂冠。唐时期中华民族大融合发展到空前的程度,西域文化、西域民间舞蹈与中原舞蹈的结合,使得舞蹈在唐时期的发展具有了社会和文化的基础。

盛唐是我国舞蹈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也是伎乐舞蹈的全盛时期。当时,能歌能舞的乐伎遍及社会各阶层,有宫伎、营伎、官伎、家伎,蓄伎之风盛行。唐代舞蹈,也有文、武之分。武舞又称“健舞”,文舞又称“软舞”,两种风格截然不同;前者威武激越,后者飘然若仙。胡舞大多属于前者,而传统的汉族舞蹈,则基本属于后者。两种不同的舞蹈,决定了两种不同的服饰。

唐代伎乐以其惊人的创造力在当时社会生活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以致在唐代各种文艺作品——诗歌、传奇、绘画、雕刻„„中留下了许多栩栩如生、光彩照人的形象,至今为人们所欣赏和神往。唐代舞蹈之所以能登上古代舞蹈艺术的顶峰,直接的原因是唐代舞蹈是以纯粹人体形式为抒发思想感情的手段,舞蹈以独立的表演艺术登上了艺术舞台。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门类,舞蹈在唐代发展最为完善。唐代的舞蹈分类,以动作技巧和风格特征来划分,表明了舞蹈动作技巧体系的完善。唐代舞蹈编导,包括独舞、双人舞、三人舞、大型群舞等,表明编导水平的成熟。

因此,唐舞的发展是大唐帝国借助其强大、开放包容、繁荣粗犷、气势恢宏的文化基础,将中国古代舞蹈艺术的发展推到了顶峰。唐代舞蹈文化灿烂辉煌,达到了艺术巅峰。唐代继承隋代的设置进一步完善和丰富宫廷各种乐舞机构,使唐代舞蹈成为吸收异域优秀文化和传播东方文明精华的博大载体。

三、盛唐的书画

唐代的美术,在六朝美术的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由于技术的进步和数量众多的画家的努力,创造了形象更为完美,主题更为明确,反映现实生活更为有力的艺术。唐代美术中,宗教美术与密切现实生活结合,杰出的美术作品具体地反映了唐代的现实生活。例如菩萨像肉体丰满健康,而表情平静甚至是淡漠的。描写贵族,特别是贵族妇女的绘画着重其寂寞无聊贫乏空虚的生活。某些陶俑富有倾向性地发掘了一些人物的可厌的社会本质。这些都是唐代美术的现实主义的重要成就。

唐代社会各方面的蓬勃发展及激烈的变化,需要并且可能发展人们更多的才能与力量。杰出的美术家有高度的创造性,强烈的创作热情和丰富的艺术想象力。例如他们创造了极端繁华欢乐的净土和极端悲惨恐怖的地狱;创造了维摩与文殊紧张的争辩的场面,也创造了劳度差和舍利佛的激烈斗法的你死我活的景象;还创造了园林中高人逸士的闲适,深宫里贵族仕女的寂寥,创造了无数生活的形象和庄严的与优美的典型。这些意境和形象是美术史上重要成就。唐代美术中,艺术技巧有巨大的进步。人物的各种面型和表情的类型的创造,姿势动态表现更丰富自由。发掘并开始表现了自然事物:山水和花鸟的美的特点。唐以后的绘画善于选择生活中一部分富有诗意及戏剧性的场面,不是平板的描写生活,在构图上,远近透视和比例大小的趋于正确,在表现一定的内容及思想方面也更有力,人物关系不复是平列或接近平列的形式,也不复是以大小来分别主次,而是处理得更自然真实而且富于艺术效果。道具和环境在表达题材内容时也逐渐起了较大的作用。艺术技巧在盛唐以后完全脱离了幼稚的状态。唐代的代表性美术,主要是盛唐的美术,形象丰腴而又典丽,结构豪华而又紧凑,色彩绚丽而又调和,总之正如盛唐所代表的唐代的经济力量、政治力量、人们的创造力量的雄厚优裕,风格雄浑而又优美,是中国的、同时也是世界的最杰出的古典艺术之一。

四、结束语

唐朝比以前任何朝代又增加了新的审美因素和色彩,唐代审美趣味由前期的重再现、客观,重神形转移到后期的重表现主观、意韵、阴柔之美,体现了魏晋六朝审美意识的沉淀。唐代前期转向后期的历史过程中,人们社会意识和精神状态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此种审美倾向的转变,是与当时唐朝由盛转衰的经济和举国上下兴颂佛法这一时代背景是密不可分的。

参考文献:

先进企业文化的基本特征 篇5

企业文化建设是构建企业意识形态的系统工程,要有辩证的头脑和发展的眼光,严谨而务实的作风,系统而缜密的规划,过硬而可行的保证措施,逐层深入细化和渗透,要守望常道、力戒浮躁,注重基础、有序推进,依靠全体员工的智慧和行动,努力构建具有前瞻性、历史继承性、内驱力量强并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和秉持的先进企业文化。为此,我们有必要对先进企业文化的特征做一个初步的了解。

1、继承与创新是先进文化必备的品质。企业文化的继承与创新问题,历来是文化专家、学者和企业家众说纷纭的话题。有的强调继承,轻视创新;有的强调创新,轻视继承;有的则既强调继承,还要创新。中国铁建的企业文化就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文化,这是由我们企业历史和现状决定的,大致有四个方面的直接原因:一是由企业成长期和发展上升期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条件决定的。我们的企业成长在计划经济时代,必然留下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各种思想、观念和意识,企业的发展上升期又处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之中,在“摸着石头过河”的实践中,有经验教训,也有收获和感悟。所以,要对企业所处的两个不同历史时期所形成的理念、制度、行为等文化进行批判的总结和扬弃,吸收精华,守望常道,剔除糟粕,才能创新文化。二是企业的主营业务和发展战略发生了变化。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以完成国家指令任务为目的,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使企业丢掉了很多禁忌,自主能力进一步增强,企业主营业务拓展、产业链的上下游延伸、经营结构的优化升级、企业发展战略的调整等,都需要先进的企业文化来支撑。三是企业的人才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过去,单一的以军人为班底的人才结构,正被历年分配来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所替代,形成了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和国际化的新特点,迫切需要企业的管理理念、行为和要求与之相适应,才能真正集全员的智慧和力量,共创“富工强企”大业。四是由文化的导向作用决定的。文化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优秀的企业文化更是吹响企业改革、创新和发展的战斗号角。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注重发挥文化的导向功能,才能更好地引导员工思想观念的转变,推动企业改革创新,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2、应变、效率和协调是先进文化建设的着眼点。企业文化建设应坚持“改革就是创新,创新必须改革”的理念,为先进企业文化建设把握方向,还要努力构建应变文化、效率文化和全面协调文化。所谓应变文化,就是要求企业具有全球眼光、紧扣时代发展脉搏,在竞争、开放、动态的环境下审视企业文化建设方向,坚持从企业的实际出发,立足现实、放眼未来,使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使命和价值追求相一致。所谓效率文化,就是要求文化建设必须着眼于速度和效率,坚持用企业的快速反应,主动求变思维,缩短管理流程,加快人才价值的增值,缩短人才培养周期,跟踪世界前沿科技,在相同的时间里,为企业和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当今的日本,非常注重领先时间,注重育人,注重现场解决问题,这就是日本效率文化管理的精髓。所谓全面协调,就是要求企业文化建设要以企业核心价值观为灵魂,以企业战略和使命为行动指南,形成相互协调、相互依存、共同促进的文化支撑体系,使全体员工在执行企业管理制度和规范中形成统一的理念和行为习惯,保证企业使命、价值和责任的实现。

3、企业价值观建设是先进文化建设的根本。企业价值观是企业的灵魂和方向,它决定了企业培养什么人,依靠什么人,走什么路,实现什么战略目标和历史使命等核心问题。如果这些问题含混不清、把握不准,企业将寸步难行。就像一个人,一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出了问题,这个人的行为方式和理想信念也将随之发生变化,对自己人生的把握和对社会的贡献也会截然不同。在我们国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秉持的价值观,企业价值观只有按照这个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才能对企业价值观作出清晰而明确的判断,才能引领企业在更加明晰战略目标旗帜下,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中国铁建所秉持的“诚信创新永恒,精品人品同在”的价值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化,是指导企业向国际化大集团迈进的道德操守和指导思想,企业的各项工作都必须围绕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诚信经营、创新求变、从长计议、科学管理。所以,建设以企业价值观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是企业之树根深叶茂、硕果累累的基础和根本。

4、品牌形象建设是体现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企业文化要想落地生根有两个方面的条件。一是企业全体员工认可和秉持;二是社会公众认可。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任何顾此失彼现象都将影响企业文化的社会影响力。企业品牌形象,既是企业表层文化或外在文化建设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企业内涵文化的直观反映,就像一个人的外表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这个人职业要求和基本素养一样,企业品牌形象和品牌文化是公众了解企业的一个直观窗口和形象展示,是企业文化与社会文化、社会公众对接的交汇点。企业文化只有赢得公众认可和良好口碑,才能融入社会文化,获得生命营养和前进动力。

5、注重人力资源开发是先进文化建设必须把握的重点。发掘和培养人才是奠定企业兴旺的根基。要提升企业软实力,人是关键因素,一切离开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人的奋斗和人的传承,再美好的蓝图也只能是一张白纸。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发展全过程都要始终突出人的决定性作用,通过人力资源开发战略规划,完善人才培养、选拔、使用和考核办法,建立起完善的工作运行机制、考核评价机制和奖罚激励机制,使一批批优秀人才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柱,成为企业优秀文化的践行者、传播者和传承人,就必须把人力资源开发作为重点工作,并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以保证,形成企业健康发展的文化动力机制。否则,讲可持续发展就会成为一句漂亮的空话。

6、打造学习型组织是建设先进文化的保证。为什么要创建学习型组织?因为只有学习才能牢固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个人要有所作为,学习能力和行动能力是其必备素质。打造学习型组织,就是要让学习成为公司管理的常态,成为员工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无数成功企业向我们昭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就是学习能力。企业文化建设是随着企业的发展和战略调整而不断变化的,是企业一个阶段或一个时期精神活动的总结和概括,是一个随着企业经营实践逐步拓展而不断丰富的一个过程,而不是一成不变的金科戒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与创新永远是企业文化保持先进性的内在基因。因为,先进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今天的先进并不代表明天的先进,而明天的先进,也不代表后天的先进,企业家不可沉湎于过去或现有的成功,必须不断地扬弃过去,超越自我,重新学习。

自从彼得·圣吉在其代表作《第五项修炼》中提出建立学习型组织理念以后,很多企业把学习新知识和应用新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使行动学习成为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比尔盖茨是个非常善于学习和独立思考的人。他每个月都要用一个周的时间来思考企业的重大问题,简称“思考周”。主要任务是思考公司的重大问题,并阅读部门经理向他推荐的书刊及资料等,他有一本备忘录叫《微软的错误》,记录了日常发现的各种错误,并及时解决这些错误,提高了微软的纠错能力。他时时告诫公司员工:“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十八个月”,以此来激励员工的危机感。盖茨曾说:一流的企业家只管人,二流的企业家既管人又管事,三流的企业家只管事不管人。管人,管什么?主要是管人的理想、信念、追求、学习、行为和好的习惯的养成。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讲的就是要自我学习、自我修炼、自我锤炼和自我提高。

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渴望成功,而成功却受很多因素的制约,作为个人能把握的有两点:一是自信,二是学习。自信是力量的加油站,只有自信而不自满的人、自豪而不自大的人、自重而不自负的人、自尊而不自卑的人、自觉而不自由的人、自律而不自封的人、自省而不自流的人,才能真正建立自信的高地。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强调了学习的自主、自觉、自悟和自乐意识。学习是智慧的源头活水,要专心致志地学习,就必须清除思想上对学习的不正确认识,然后开展公开的、持续的、快乐而自由的学习。一个人只有真正认识到,学习就是改变,学习就是创新,学习就是信仰,学习就是境界,学习就是追求,学习就是工作,学习就是生活,学习就是聚财,学习就是成长,才能真正明白学习的快乐。改变就是行动和实践,是提升学习质量的关键因素。人之初性本善,一个人从呱呱落地,到长大成人,每一步都需要学习和改变。因此,你改变一种态度,收获一份心情;改变一种思维,收获一种智慧;改变一种观念,收获的则是整个未来。

体育舞蹈文化的审美特征探析 篇6

摘 要:体育舞蹈的发展与传播为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Ю戳撕芏嗬秩ぃ?也将我国舞蹈文化建设引向更高的层次。本文针对体育舞蹈文化的审美特征展开研究,通过对体育舞蹈文化的内涵、文化起源以及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来探讨体育舞蹈文化的审美特征,提高体育舞蹈文化的审美价值。

关键词:体育;舞蹈;审美;特征

一、引言

体育舞蹈具有较强的生命力与感染力,其历经漫长的发展,成为当今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娱乐部分。在人际交往、提升健康等方便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体育舞蹈文化的审美特征展开研究,是提升该舞蹈社会地位,培养人们对其产生正确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广体育舞蹈的根本举措。

二、概述体育舞蹈

舞蹈的定义严格来讲应分为两方面,即狭义的定义与广义的定义。通常而言,所有形式的舞步均能够称之为舞蹈,舞蹈包含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形态,包括富有神秘色彩的东方舞、热情洋溢的街舞、恰恰、探戈等都能够称为舞蹈。狭义而言,人们所进行的舞蹈活动可根据其在每个时期的流行式以及功能的差异,将舞蹈称为艺术。当前,社会对舞蹈的区分为大众娱乐型与专业比赛型两种,表现了我国人们对舞蹈的重视,以及国家对专业舞蹈型人才的关注,其中大众型的舞蹈的主要目的在于减轻人们内心的压力,以身心愉悦为基本目的。而专业型舞蹈则以创作出更优秀的舞蹈作品为基本目的,因此该种类型对音乐、环境等均具有较高的要求。本文所研究的体育舞蹈属于专业范畴,与体育项目相结合,采用双人或集体的形式开展健身活动,其中包含具有竞技表演价值的体育运动。从社会角度而言,体育舞蹈兼具娱乐与竞技双重价值,不仅能够提升人们的审美能力,还能提升人们的身体素质。

三、体育舞蹈起源与分类

体育舞蹈也被称为国际标准舞,源自英国,于欧美盛行,是当前较为流行的竞技性舞蹈。体育舞蹈可分为两大类,以摩登舞与拉丁舞为主。摩登舞主要源自欧洲的宫廷贵族,而拉丁舞源自拉丁美洲的民族舞。二者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慢慢形成了各自的风格与技术体系。起初,拉丁舞以及音乐是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表现喜悦的方式,而随着其功能的演变与岁月的磨炼,其逐渐演变成人们表达爱慕的肢体语言。在1924年,英国皇家舞蹈协会将各种舞蹈进行了研究,并对其进行规范与美化,将所有类型舞蹈归纳为体育舞蹈。拉丁舞主要包括恰恰、伦巴、桑巴、斗牛,而摩登舞主要包括华尔兹、狐步、探戈、快步、维也纳华尔兹。以下将对各种类型的舞蹈进行分别介绍。

华尔兹是摩登舞项目之一,其具有优美的旋律,节奏为3/4的中慢拍,通过膝、踝、足底的动作,将身体不断升降、倾斜、摆荡等舞步的移动,使身体连绵起伏,舞姿华丽且典雅。探戈的舞步时快时慢,带有强烈的节奏,舞步抑扬顿挫,非常有力。而身体无起伏变化,表情较为严肃,时而左顾右盼。狐步舞也被称为福克斯。舞曲抒情流畅,身体升降起伏,舞步流畅、步幅较大,行若流水。据说是模仿狐狸走路的习惯进而创作。快步舞较为轻快,跳跃感较强,舞步组合有跳步、滑步等。伦巴则以胯部摆动为主要方式,将重心由一只脚过渡到另一只脚,舒展优美,婀娜多姿。恰恰舞为胯部在每小节来回摆动六次,舞曲热情洋溢,频率较快,诙谐风趣。桑巴舞的舞曲较为欢快热烈,身体前后摇摆,呈现游走的形态,流动性较大,且动律感较强。其源自热情奔放的巴西,也是巴西一年一度的狂欢节中主要的舞蹈。斗牛舞的音乐较为高昂,具有鲜明的西班牙特点。其舞步流动性较大,其源自法国,由西班牙斗牛场面而创作。牛仔舞是拉丁舞项目之一,其旋律较为欢快,且跳跃强烈。其源自美国,是美国西部牛仔所创作的踢踏舞,在50年代时所流行的爵士乐,使该类型舞蹈的更加完善,但风格仍旧保持了美国西部牛仔的基本特点。

四、体育舞蹈文化的审美特征

(一)体育舞蹈的基本特点

1.动作规范

体育舞蹈以技术为基本,所有动作都较为规范,其以人体的动作与姿态表达思想感情,以人作为媒介将内心世界进行展露。体育舞蹈的规范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脚法较为规范,拉丁舞以芭蕾舞技术为体系,需要舞者将脚背绷直,而摩登舞则需要舞者将脚跟、脚掌、踝关节以及膝关节等部分完美过渡。其二,在架型来看,由于舞蹈风格的不同,拉丁舞以及摩登舞的架型各有风格,且在男女伴舞的架型中也有所差异。摩登舞要求男女均需要保持固定姿态,在舞蹈过程中女士需要给人以典雅大方、准确、漂亮的感觉,而自由奔放的拉丁舞则要求男女伴舞时,都以自由的姿态展现其灵活的美。其三,舞蹈动作的基本组合而言,体育舞蹈种类众多,且每个舞种的基本动作都有所差异。在摩登舞的双人配合中,要求无肢体接触,且双人都要掌握熟练的技术,有效的粘合度。即便舞蹈类型存在较大差异,但教练与裁判的评判标准都保证了舞蹈的专业性。

2.艺术观赏

体育舞蹈将体育与艺术相结合,既表现了自身的魅力,也将舞蹈的韵味与风格完美展现,使观众能够在欣赏中升华自我,净化心灵。体育舞蹈以运动为基础,能够达到强身健体的根本目的,而艺术则以美为主要表现方式,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不需要考虑其价值与功能性。自从体育舞蹈出现以后,极大地扩大了艺术空间,使体育舞蹈兼具观赏性与功能性,其被称为一种真正的艺术。因此,这也正是体育舞蹈与体育运动项目的差别。

3.广泛的参与

体育舞蹈能够提升人们的身体素质,并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巨大贡献,能够帮助舞者锻炼完美的体型,愉悦身心。我国参加体育舞蹈的人不在少数,且体育舞蹈不受年龄的限制,只要参与者对其产生兴趣,喜爱该舞蹈便能够参加。同时,体育舞蹈与体育运动项目不同,其不需要参与者突破自身极限来完成动作,也与舞蹈有所差别,对参与者无较为苛刻的要求。因此,无论肤色、种族等差别,都能够参加。

(二)体育舞蹈的审美内容

体育舞蹈的审美内容主要有身体美、运动美、精神美等几个方面组成。

1.身体美

体育舞蹈要求运动员的身体呈现舞蹈的美,且该种美由生理与心理共同体现。身体美能够通过人体的身体素质展现出来,例如体型、微笑、姿态和柔韧等几个方面均是审美要素。身体美离不开身体素质以及形态的支持,在体育舞蹈中充满生命力的美。男运动员身体健壮、修长,而女运动员则具有优美的曲线,与阳刚之身达成互补,充分显现出和谐统一的身体美。在舞蹈过程中,运动员所表现出的力量、速度以及耐力等,都要求其有较好的身体素质,通过运动员强大的爆发力与速度,完成托举以及旋转等动作,将强大的生命力之美展现出来。另一方面,参赛的体育运动员需要拥有赏心悦目的形态,因此,形体美也是身体美中的重组成部分。

2.运动美

运动员在参赛过程中,将体育舞蹈生命与思维以动作进行阐释,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技术美。在运动构成中,体育舞蹈需要将所有动作都符合评判标准,且必须符合力学原理与生理条件。在完成基本动作的过程中,需要将最合理、最优美的动作表现出来,这便是技术美。

第二,创新美。在体育舞蹈编排中,需要人们不断创新舞蹈动作,将人们生活方式与文化修养不断融合在其中,为人们呈现出具有新鲜感的舞蹈动作。运动员若是想要在比赛中赢得较好的成绩,就必须抓住裁判的眼光与观众的欣赏,编排出较为新颖的舞步,进而提升观众与裁判的兴趣。

第三,动与静的美。在体育舞蹈中,需要将造型与舞姿相联合,遵循快舞慢跳,或慢舞快跳的基本原则,使运动员将身体落在柔软的氛围中。我国某著名戏剧艺术家曾说,舞蹈就是活动的雕刻。可见,体育舞蹈将动态与静态美完美展现,并做到了完美结合。

第四,风格美。在体育舞蹈中,运动员需要将思想觉悟与道德修养等综合意识通过身体展现出来,体育舞蹈需要按照美的归路,利用身体的舞姿以及体态之变化等手段进行展示。其中包含高度形式化与风格化的身体动作,进而与审美者达成共识,得到满足。

(三)体育舞蹈的审美特征

1.体育舞蹈的审美形式

审美形式中主要包含结构与表现形式,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也是运动员本身的力量形式,将场景、服装、音乐等通过一定的规律,如整齐、节奏、韵律等形式呈现出审美特性。其必须依照一定的规律进行组合才能具有审美特性。形式美的规律多种多样,规整是美、整齐是美、参差不齐也是美。

2.整齐划一

整齐的、有规律的在体育舞蹈中被称为形式美的基本法则,是人们出于自身需要,将其转变为整齐的牢固心理倾向。例如,芭蕾舞剧中的天鹅湖,四只小天鹅整齐、活泼、灵巧、表现出天鹅的灵性,以及神秘的空灵感。由于整齐划一具有严格的要求,因此在集体表演中常表现为服装样式统一,颜色统一以及空间排练等方面均需要保持统一。

3.比例均衡

该审美内容主要包含事物的部分与整体、部分与部分之间的恰当关系。在体育舞蹈中,音乐的节奏、强弱的安排等均需要保持均衡的比例。其在艺术内容方面进行表达,给人以均等的美感。就运动均衡于舞蹈而言,使舞蹈更加立体,由此也更具美感。

4.节奏韵律

音乐相对而言是单一的也是统一的,其将众多纷杂因素与舞蹈相结合,进而将不协调的转变为协调的关系。节奏是体育舞蹈最基本的表现方式,优美动听的音乐加之和谐舞蹈,将编排出富有感染力与表现力的舞步。

五、结语

?w育舞蹈文化的审美特征具有重要意义,其需要从众多角度去评判,并深入研究,进而完善体育舞蹈在美学价值与社会价值中的突出贡献,满足人们对体育舞蹈的需求,以及帮助人们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体育舞蹈的文化特征研究 篇7

体育舞蹈自起源至今,在世界范围内不同文化环境中生根发芽,到今天的全球化文化环境中多元化发展和融合, 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共鸣。对体育舞蹈文化史的考察是认识体育舞蹈文化发展历程和一般规律的前提,是掌握体育舞蹈内在本质的根本。对于体育舞蹈的文化构成要素、文化特征为何进行追问,是我们深刻认识体育舞蹈的理论基础,是传承和弘扬体育舞蹈文化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因此,厘清体育舞蹈的文化特征, 是进一步辨清体育舞蹈发展规律至关重要的一步,是为探求体育舞蹈文化内涵和诊断体育舞蹈在我国良性发展的基本条件。

一、体育舞蹈的发源

体育舞蹈在中国是以社交舞的形态起源于公元前2世纪末到公元3世纪初的汉朝。在国外是在公元11 ~ 12世纪的一些欧洲国家在民间舞蹈的基础上加工提炼的宫廷舞,至公元16 ~ 17世纪开始在欧洲普遍流传。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束缚和影响,体育舞蹈在中国发展非常缓慢,在国外发展相对较好。

体育舞蹈的发展历程从原始舞蹈—民俗舞 ( 大众舞蹈和民间舞蹈) —宫廷舞—社交舞—国际标准交际舞—体育舞蹈,历经百年发展成为当代包含了10个舞种的摩登舞、拉丁舞两大系列, 其中摩登舞起源于欧洲,拉丁舞起源于美洲。[1]体育舞蹈在国内外由于其所处的历史文化环境不同,其发展各有千秋。

二、体育舞蹈的文化构成 要素

1. 文化的构成要素

文化是世代相传的,并以文化要素为载体传递文化。学界对文化构成要素的解读因分类标准的不同可谓众说纷纭,从无定论。有研究将文化的组成要素根据其存在形式分为有形的物质要素和无形的非物质要素[2]; 从文化功能角度,分为物化的文化要素、制度化文化要素、精神形态的文化要素[3]; 本研究在综合上述对文化构成要素讨论基础上,较赞同“两分 法”的分类 方法, 即文化的构成要素由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类构成。

物质的文化要素,指物质世界中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了人的思想的东西。非物质文化要素,又称精神文化要素, 包括制度、规范、观念等。

2. 体育舞蹈的文化构成要素

体育舞蹈文化是随体育舞蹈的历史变迁逐渐形成,其构成要素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类。

物质的体育舞蹈文化要素是指在体育舞蹈的历史发展中,通过人们所创造出的各种事物和相关的物质要素,主要体现为体育舞蹈技术动作、音乐、舞种、舞姿、舞谱和曲谱、服饰、动作套路和造型等方面因素。

非物质的体育舞蹈文化要素是指那些伴随、推动和发展体育舞蹈而产生的制度、行为规范、职业道德、标准、规则、价值观念等,如行业规范、职业道德规范、竞赛规则和评分规则、管理制度、组织制度、体育舞蹈形象、气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态度、体育舞蹈 价值观、体育舞蹈历史文化、民族特色、地域文化等。

正是由于体育舞蹈文化的内涵结构和特殊魅力,体育舞蹈以体育舞蹈文化要素为传承载体,造就了体育舞蹈的发展历史。

三、体育舞蹈的文化特征

体育舞蹈作为人类共同的体育活动项目之一,有其自身的特质。体育舞蹈文化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1. 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

体育舞蹈的文化特征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超生理性是指体育舞蹈文化不是经生物遗传获得,而是通过人们后天的创造、学习习得的。体育舞蹈文化的超个人性是指在体育舞蹈文化的创造、创新和传承过程中,个人虽然有接受文化、创造、创新和传承体育舞蹈文化的能力,但形成体育舞蹈文化的力量却不是在于个人,个人只有在与他人进行体育舞蹈活动的互动中才需要文化, 才能接受体育舞蹈文化,才能影响体育舞蹈文化。

2. 象征性

每一支体育舞蹈的表演,都要向人们展示一个主题。这个主题是有象征意义的,它象征着一种文化的特质。尽管体育舞蹈在国家、地域和舞种间存在差异,但都不可避免地要体现出象征的意义。不同的国度,因其国家历史、国家文化源起、国家意识形态取向的迥异, 体育舞蹈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表现之一,有该国家文化特征的印记,体育舞蹈文化象征的主体成分与国家意识形态表现一定的趋同向度。

各舞种之间有一般性,同样也存在明显的特殊性,其在文化方面也是一般性和特殊性并存,所象征的指向是在同一范畴之内,虽其文化的内在本原不尽全然一致,但所表现的象征意义却几乎趋同,都是象征同一大类舞种的共性方面。总而言之,象征性,无论在不同国度、不同地域和不同舞种之间,均为体育舞蹈文化的特征。

3. 包容性

体育舞蹈文化的发展历程是不同区域文化和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过程,不同舞种之间有着强烈的交互融合。体育舞蹈在全球范围内活跃地开展,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在历史文化的影响下, 经体育舞蹈活动,诸位舞者和准舞者们逐渐产生一些共识,进而形成组织。在这个特殊的组织中,人们都有一个明确的兴趣取向和目标。虽然他们生活的文化背景不一样,学历背景不一样,其中不免有文化的冲突,但是他们在体育舞蹈活动中,并未因这些区别而影响他们的体育舞蹈活动。

以上表述足以表明,体育舞蹈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虽然人们之间的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不一样,但正是这种不一样的人却能聚集在一起,说明包容性是体育舞蹈文化的特征之一。

4. 多元性

体育舞蹈文化并非是某个国家、某个区域或是某个民族文化的产物,而是一种多元的文化。体育舞蹈是根植于地域文化土壤中而不断发展起来的,因此体育舞蹈文化具有民族性。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有其自身特有的体育舞蹈, 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地的体育舞蹈文化相互冲突、融合和演变,在宏观层面体育舞蹈所蕴含的文化不相同,在微观层面也是不尽相同,然而在中观层面却是有较大趋同的,这也是体育舞蹈项目在历经几百年,在不同文化环境下发展, 到现在能走向国际化的发展态势。总而言之,体育舞蹈文化具有一定的民族特性、现代元素特性,是多元化的表征。

5. 规范性

体育舞蹈是一个完整的舞蹈系统, 是历经百年历史锤炼和一代又一代的舞者们的不断感悟和铸造而成,体育舞蹈自身有着它内在严格的规范特性。体育舞蹈对动作技术的规范性要求更是严格,它在技术上追求极致的特性,使体育舞蹈的动作技术恰到好处,多一分或少一分均不能表达出体育舞蹈的神韵。现代体育舞蹈具有一定的竞技性,竞技性要求按照严格的竞赛规则和评分规则来进行比赛,进而取得成绩,争夺冠军,同时对参赛者和体育舞蹈的展示有着明确的规范性要求。

体育舞蹈展现的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美是一种规范,体育舞蹈是一种对美的印象的规范,具有表演观赏性特点。体育舞蹈极高的观赏价值,源于体育舞蹈是融音乐、服装、仪表、体态美于一体的一门艺术,有很高的规范性特征。体育舞蹈发展秉承了体育舞蹈文化的传统,故而规范性是体育舞蹈的文化特征。

6. 美学性

体育舞蹈在本质上是通过身体动作的表达来追求美的境界。一支体育舞蹈表演得成功与否,关键看其对美的领悟和美的表达层次境界的高低。在体育舞蹈中,动作之美、难度动作展现之美、身体表达之美、造型之美、服装搭配之美、外在形象之美、表情内化之美等, 均是舞者追求体育舞蹈美的境界的表现。欣赏体育舞蹈,给人的体悟和遐想是对美的品位的震撼和共鸣。因此,体育舞蹈的文化特征在美学上的要求是追求极致的美,对任一动作、任一表现、任一造型、任一眼神和感情的交流,都会以完美的高度去审视,突出美学意蕴。换句话说,体育舞蹈表演,若未对“美”予以极致的表达,其表演不能算是成功。

7. 传递性

体育舞蹈文化的传递性包括两个维度的传递,即纵向的体育舞蹈文化传递和横向的体育舞蹈文化传递。

纵向传递也就是体育舞蹈的变迁与发展,表现为如下三个方面的基本关系: 第一,继承关系,即后来的从事体育舞蹈的人接受了过去从事体育舞蹈的人所留下的遗产。第二,变异关系,在体育舞蹈发展过程中,我们虽然继承了过去体育舞蹈的成果,但不是一成不变的照搬,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发展而随时修改和不断变化的,其中有微小的变化,也有发生巨大的变化。第三,中断关系,在体育舞蹈的发展历程中,有不少东西被历史发展所抛弃。有些是不合时代需要的、无价值的,没有存在的必要; 但也有些是存在价值的, 却因各种变故,出现了发展的中断。

横向传递是体育舞蹈在某一时期, 在各个国家、地域、民族间和不同舞种间的交互传递,表现为交叉与渗透关系、制约与促进关系、相互转化关系。总之,体育舞蹈文化的传递,表现出了相互联系、交互影响、交互作用的特点。

四、结语

旅游文化的特征 篇8

关键词:满族文化;汉族文化;文化交融

一、前言

全球经济迅速发展,全球一体化的脚步正在进一步迈进,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也日渐增多,各国之间的交流包括文化、经济、政治交流。在这种状况下,文化交流虽然说有诸多益处,但是也存在着种种问题。比如文化冲突及文化碰撞问题,人们要想适应外来文化还需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国际之间的文化交流是如此,那么我国的五十六个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是否也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国的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能够彼此促进,相互融合共同发展?这些问题都是我们所要探讨的。

二、满汉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不同国家及地区的文化交流一定会出现文化冲突,虽然满族及汉族文化属于中国的民族文化,但是满族文化以前的地位是非常特殊的,所以说在如今的文化交流中必会出现一定的碰撞。

随着时间的流逝,满族文化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逐渐成熟且根深蒂固。满族文化在黑龙江地区逐渐变的比较的稳定并且拥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及文化氛围。汉族文化与满族文化曾经有一定的矛盾,因此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两者比较欠缺沟通,因此两者在文化方面一直是有一些隔阂的。众所周知,从清代以来黑龙江地区就是满族人的聚集地,并且不允许汉人私自随意的出入满族聚集之地。所以在黑龙江地区汉人还是比较少的,由于人数上的差距,满族文化才得以生存发展,同样也是由于满族文化的排外心理,才会使得满汉文化不能互相交流与融合。

满族文化在黑龙江地区盛行了一段时间,后来便逐渐的衰败。在清朝后期,为了加强边防,清朝政府便改变了政策,汉族人逐渐的进入关东地区,黑龙江地区满族人的数量逐步的减少。随着满族人的减少,汉族人的增加,满族文化逐渐衰弱,汉族文化逐渐强大,因此就出现了满汉文化的冲突。 文化就是在不断的碰撞以及冲突中逐渐融合和发展的,两者在这期间不断的改变两种文化的界限,随着时间流逝,这两种文化之间的界限也越来越不明显。随着清朝的灭亡,黑龙江地区的汉人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加,汉族文化在黑龙江地区占据了优势。满族及汉族双方逐渐调整自己对文化的理解,在这期间随着两者的碰撞和磨合,双方的文化逐渐融合,朝着共同发展的目标前进。

三、满汉文化发展的方向

满族文化合汉族文化的发展历程正是人类生存发展中普遍的文化现象。不同的文化之间发生碰撞与冲突,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才会出现某些群体产生文化变迁,这就是所谓的涵化现象。与同化的不同之处是,涵化是两种文化接触而发生的文化变迁,同化指的则是两种文化接触后,一种文化被另外一种文化所代替,也或者说两者融为一体。涵化则是两种文化共存,但是弱者会向好的方向变迁,促进弱者的发展。我国的满族和汉族之间就是涵化的关系,并不是汉族把满族给吞并了,满汉之间进行着互相的学习交流以及磨合,并且会根据自己民族发展的需要而借鉴对方的长处及优点,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涵化过程在民族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民族文化涵化促进了多民族文化的交流及发展。

满族自清代以来就处于特殊的地位,但是随着汉人的入住,满族文化变迁的程度加深,虽然满族文化一直对汉族文化处于相互融合发展的状态,但是满族文化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对汉族文化有很大的影响。黑龙江地区的满族文化和内陆的汉族文化虽然一直处于不断的碰撞状态,但是满族文化一直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有重要的影响,始终保持积极状态。满族文化在涵化的同时,自身的文化受到巨大的冲击,但是在不经意间也对汉族文化有很大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是以汉族文化为主体,满族文化为特色来对中华文化产生重大的影响。如今的很多东西都是满族文化的功劳,例如我国的国粹京剧文化、女子服饰旗袍的出现,这些都是满族文化的功劳。

结语:中国的民族文化博大精深,这是我国的少数民族的文化与汉族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文化在不断冲突和碰撞中逐渐的磨合,而不是简单的同化过程,而是一个高层次的涵化过程。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文化优势以及特点,因此能够影响其他文化的发展。我们应该加强与提升自身的文化自觉,以此来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发展。中国各民族文化的繁荣促进中华文化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陳国明,浴桶.跨文化适应理论构建[J].学术研究,2012 年(1):130.

[2] 杨晗.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保护[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3(1):142

[3] 李红雨.清代满洲民族的文化进程与文化涵化的一种范式[J].满族研究,2014 (3) : 72,76

上一篇:文明礼貌十个字下一篇:小学国学试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