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旅游文化赏析

2024-09-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承德旅游文化赏析(精选8篇)

承德旅游文化赏析 篇1

承德介绍
承德市地处河北省东北部,位于东经 115°54′-119°15′,北纬 40°11′-42°40′处于华北和 东北两个地区的连接过渡地带,地近京津,背靠蒙辽,省内与秦、唐两个沿海城市和张家口市相邻。全市 辖八县三区,即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丰宁满族自治县、隆化县、滦平县、平泉县、承德县、宽城满族 自治县、兴隆县、双桥区、双滦区、鹰手营子矿区。市域面积近4 万平方公里,总人口 340 多万人。承德原名热河,她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多民族历史文化内涵。据考证,这里早在中原龙山文化时期就 有人类活动遗迹。战国时代,燕国在这一地区设置过郡一级的地方政府,自秦汉以来,历代中央政权都曾在 承德设立郡、府、州、县等行政机构。秦汉至元明时期,匈奴、鲜卑、契丹、女真、蒙古族等少数民族曾先 后在此游牧。直到清朝初年,现承德市区所在地仍只是个仅有几十户人家的小村落,叫热河上营。康熙四十 二年(1703 年)清廷在此修建避暑山庄,雍正元年(1723 年)设热河厅,十一年(1733 年)取“承受先祖恩泽” 之义,改名为承德府。这就是“承德”名称的起源。嘉庆十五年设热河都统府。此后承德逐渐发展成“万家灯 火较前增”的都市。但从咸丰继位(1851 年)始,直到国民党统治时期,承德日渐衰落,满目荒凉。辛亥 革命后废除府制,设热河特别区。民国十七年(1928 年)始建行省,定为热河省省会。1933 年,承德被日 寇侵占,成立伪满州国特别行政区。1945 年获解放,1946 年我军战略转移,被国民党占领。1948 年承德 市再次获得解放,隶属热河省管辖,为热河省省会。1955 年热河省建制撤销,1956 年承德市划归河北 省,同年九月改由承德专区代管。1956 年 11 月,兴隆县鹰手营子、寿王坟划归承德市管辖,设鹰手营子 矿区。1958 年承德县建制撤销,并入承德市。1960 年 3 月 15 日,承德地、市合并,合并后承德市辖市区、下板城区、隆化县、围场县、丰宁县、滦平县、兴隆县、青龙县、平泉县。1961 年 5 月,承德地、市分设,分设后的承德市设翠桥区、虹桥区、双塔山区、红石峦工委、双峰寺工委。1965 年 2 月,鹰手营子、寿王 坟、马圈子重新划归承德市,复设鹰手营子矿区。1984 年 1 月,承德市改为省辖市,辖双桥区、双滦区、鹰手营子矿区,承德县。青龙县划归秦皇岛市。1993 年 7 月 1 日地、市合并,实行市管县的管理体制,辖 八县三区。承德旅游资源得天独厚、风格奇特。这里有许许多多的“世界之最”:世界最大的皇家园林--避暑山 庄;世界最大的皇家寺庙群--外八庙;世界最大的木制佛--千手千眼观世音;世界最短的河流--热

河;万 里长城精萃--金山岭长城;被称世界一绝的石柱--磬锤峰;天下第一奇松--九龙松......城内皇家风范,乡村天然乐园。承德是国家首批公布的 24 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全国首批公布的 44 个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1985 年 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胜之一,1991 年又被评为全国旅游胜地 40 佳之一,1994 年避暑山庄和外八庙被联合国 教 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是享誉中外的旅游胜地。承德曾是清王朝的第二个政治中心,历史名胜 规模宏大,人文景观引人入胜。避暑山庄、又名承德离宫、热河行宫,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宏伟 壮观的外八庙,是风格各异的皇家寺庙群,呈群星拱月之势环列山庄周围。位于滦平县境内的金山岭长城,气势磅薄、建筑奇特、被誉为第二八达岭。承德的自然风光雄峻壮观,奇峰异石竞相争辉,磬锤峰、蛤蟆 石、罗汉 山、天桥山、僧冠峰、鸡冠山、朝阳洞、双塔山、元宝山、热河泉构成承德十大景观,还有遍 布在县区的雾灵山、木兰围场、白云古洞、潘家口水库、辽河源头等自然景区更是别有风情。承德特产 特色工艺品 ”滕氏布糊画 滕氏布糊画”是我国著名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滕滕先生发明的、获国家专利的新画种,是中国民间艺术的一 滕氏布糊画 枝奇葩。滕氏布糊画着意体现我国传统的、民族的、民间的艺术特点,取材广泛,创意新颖,每幅作品都散发着浓 郁的乡土气息。在创作技巧上,集民间绘画、雕塑、刺绣、剪纸、裱糊等各种工艺之大成,既保留了国画 之底蕴,又可见油画透视之效果;既显工笔重彩之功力,又凸现布糊独特之风格。由于用途考究,制作工 艺细腻,使画中景物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可谓巧夺天工,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为使布糊画在品种上不断推陈出新,在艺术上日趋成熟完美,2001 年,滕腾先生的夫人,河北民间工艺

美术大师翟翔女士与女儿滕天一将布糊画与中国结巧妙地结合,形成了“滕氏绳艺布糊画”。这种“结中作画,画中有结”的崭新艺术形式,使两种民间工艺美术在更高的意境上实现了完美结合,为中国民间艺术的百 花园又增添了一束充满活力的新技。板 栗 承德盛产板栗,而且品种很多,如黑皮栗子、红皮栗子、红油皮栗子、大黄栗子、白皮栗子、青熟栗子、一窝峰栗子、双仁栗子等等。特别是兴隆县和宽城两县所产的栗子,是国内有名的优良品种,总称为“京 东栗子”。京东板栗呈红褐色,果大皮薄,肉色乳白;吃起来嫩而清脆,味道甜美,易剥皮。栗子含有大 量维生素、蛋白质、糖、钙等多种人体必须的营养。承德板栗畅销国内外,深得

承德旅游文化赏析 篇2

关键词:满族,民俗舞蹈,旅游文化

在当代中国旅游的词典中, 承德的名字日益响亮, 这不仅是因为承德是历史文化名城、风景旅游胜地和世界文化遗产所在地, 更是因为承德的旅游事业日益发展与旅游文化产业的日趋繁荣。自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 作为开放城市承德的旅游事业步入了高速发展的轨道。与之相应的旅游文化也呈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与发展。在文学、美术、音乐、戏剧、影视、摄影、舞蹈以及民间艺术方面佳作不断。单从音乐舞蹈方面来看, 就有“四海普宁”“紫塞风华”、“清宫宴乐舞”、“真情草原”、“满族风情”、“普陀之光”等力作问世。从而构成了承德文化旅游产业的地方特色, 奠定了民族风格与时代精神的主体地位。

在如此丰富多彩的承德文化旅游产业中, 满族的民俗舞蹈占有突出的重要地位, 本人是从事舞蹈教育工作的, 仅就此题简要谈一谈粗浅的认识。

1 满族民俗舞蹈是清代宫廷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代, 是由满族人创建的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代的宫廷舞蹈 (含音乐) 是依照前朝的历史脉络传承下来的, 同时多多少少带着一些满族人的习俗特色。因此, 承德的特殊历史地位决定了这里的历史文化是以盛清文化为主要特色的。承德的文化旅游产业也必然以康乾盛世的盛清文化为主体内容。康乾是我国最后的封建王朝, 也是清朝的鼎盛时期。在这一时期, 宫廷音乐舞蹈比以前更加完备与成熟。当时清朝正处在统一与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承德正是清王朝习武绥远、安塞固疆的重要场所, 也是结好各民族首领实行民族怀柔政策的重要场所。所以, 这里的宫廷音乐舞蹈比北京紫禁城更加丰富多彩, 更具有多民族的特点。从满族生活习俗方面看, 满族人的礼仪、生活习俗已经融入到宫廷音乐舞蹈中了, 朝贺、祭祀、庆典以及文武大臣与嫔妃们拜见时的礼仪, 嫔妃们用的扇子, 宫女们用的宫灯和太平鼓的表演都体现了浓郁的满族民俗风情。庆隆舞是最具代表性的满族宫廷舞蹈, 是在丰收年景和庆祝大典中进行的一种场面性舞蹈, 是清朝宫廷舞蹈中最具满族特点的舞蹈, 留有民间舞蹈的深刻痕迹。当时, “庆隆舞”不仅王公贵族常跳这些舞蹈, 就连皇帝有时也作表演。如康熙四十九年, 孝惠皇太后七十大寿时, 康熙帝为母作寿, 亲自“舞蹈奉爵”、“极欢而罢”。由此可见, 从皇帝到王公大臣到一般官兵都会跳舞。清代后期, 还从八旗子弟中选招善歌舞的青年人入宫, 专门从事乐舞表演。显示八旗官兵骑射武功, 歌颂先祖英武业绩。那时, 经济发展, 国家统一, 文化繁荣, 节日里各种文艺形式的演出活动异彩纷呈, 特别是乾隆皇帝八十寿辰, 歌舞、戏曲、曲艺、百戏等演出达到一个巅峰。《喜起舞》也是满族宫廷舞蹈的代表作之一, 它是由满族庆隆舞发展变化而来的。舞者着吉服、挎佩刀, 相见时行勿吉礼, 做跨马射箭的姿式, 以踏步、踢腿为主。从这些动作中看, 都能找到当年蟒式空齐的影子。而蟒式空齐正是满族先民打猎时征战胜利后欢庆的舞蹈。承德又是满族居住地之一, 所以满族人在编排这些舞蹈时就很得心应手。满族人特殊的风俗、礼仪与舞蹈的动律语汇, 就成了我们最好的创作素材。因此, 要发展承德的文化旅游产业, 尤其是宫廷文化, 要紧紧抓住满族民俗舞蹈这一环节。现在, 如果想看到原始的“喜起舞”表演, 在旅游旺季每天上午, 避暑山庄、小布达拉宫内, 将由艺术团的演员们会专门为游客们表演, 到时将欣赏到原汁原味的承德满族宫廷舞蹈。

2 满族民俗舞蹈是艺术地再现了历史文化与民族风情的重要内容

承德, 是满族的第二故乡。这座老城脚下燕山丛中的秀丽山城历史上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区, 而居住在这里的各少数民族人口中, 满族人占第一位。承德所辖的八个县中, 有三个县是满族自治县 (其中围场是满族、蒙古族自治县) 。

这个崛起于白山黑水的渔猎民族, 以他们鲜明的民族个性特征, 影响着承德这片多民族的大家园。自从17世纪以来, 问鼎中原的满族人就陆续迁徙到了承德, 随着清王朝的建立, 承德的特殊地理位置, 朝廷在承德一带驻防了大量的八旗, 以拱卫京师。大量的满族人迁居到承德必然影响到这里的社会生活, 承德的社会生活方方面面都浸润着满族人的味道。而这些, 正是当今承德旅游文化的特色之一。

在挖掘整理承德的民族文化过程中, 承德经历了艺术生活化与生活艺术化两个阶段。

所谓艺术生活化就是将满族先民原始的文化艺术带到现实中来。如舞蹈“美丽的萨哈吉”、“棉花鬼”、“蝴蝶舞”、“二贵摔跤”、“竹板落子”、“八大怪” (八种动物造型) 等等, 这些都成了承德庙会、庆典的重要内容。

“二贵摔跤”兴盛于清末至中华民国期间, 新中国成立后, 很快得到了普及和发展, 通过承德隆化县文化部门的挖掘、整理、提高、研究。现在的“二贵摔跤”观赏性很强, 深受群众喜爱, 是民间花会中的“压轴”节目。二贵摔跤已经成为承德乃至河北省的文化品牌, 并多次在国家级各类比赛中获大奖, 在全国引起了很大反响。现在, 承德的“二贵摔跤”不仅得到了继承, 而且道具也有了很大变化, 以前都是木架加铁丝, 使得道具很重, 表演时会消耗非常大的体力, 现在用海绵和玻璃钢, 重量轻了, 更逼真了。传统民间舞蹈“满族二贵摔跤”2008年8月2日在天安门广场进行的全国奥运文化艺术展演, 同全国各地不同民族、不同风格的150余个艺术珍品亮相于天安门广场。“满族二贵摔跤”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成为国内外知名的精品节目。

所谓生活艺术化就是以艺术的形式再现满族民俗风情, 如婚丧嫁娶等与日常生活相关的生活习俗。如“满族婚礼”、“遛鸟”、“寸跷”、“放河灯”、“鼻烟壶与大烟袋”等等。其中满族特殊的婚礼习俗表现的更为明显突出。满族人娶亲, 隆重而热烈, 新郎要率领庞大的队伍用花轿迎娶新娘。新娘要经过跨马鞍, 过火盆, 拜米斗, 新郎的一弓三箭。入洞房时夫妻双方要行“合卺礼” (喝交杯酒) , 亲朋好友们要用满语唱《交祝歌》, 这些习俗充分反映了满族人历史的生活方式, 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在90年代初, 承德市歌舞团编创的“满族风情”中就有所表现。2007年笔者为承德普宁寺编排了满族婚礼, 再现了满族婚礼的全部场面。中央电视台、河北电视台、承德电视台, 为此也做过专题报道。2006年, 笔者再次为丰宁满族自治县创作编排了一台具有承德坝上草原风情特色的民族歌舞《真情草原》, 这台节目中的“满族婚礼”就是以诙谐手法, 用舞蹈的形式, 艺术地再现了满族婚礼的风趣场面, 深受游客们的喜爱, 满族婚礼这个节目也就成了这台节目的代表作。

承德的旅游文化是以多民族、多门类、多元化为主要特色的。在这其中, 满族的民俗舞蹈是个看点、也是热点, 在承德文化旅游产业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 发展承德的文化旅游产业, 尤其是发展承德的音乐舞蹈文化产业, 一定要把挖掘、整理满族的民俗舞蹈文化放到首要地位, 把握住这一重要环节, 抓紧抓好, 对于展现承德民族文化风彩、再现承德历史文化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 紧跟时代步伐是传承和发展满族民俗舞蹈的关键

艺术是来源于生活的, 满族的音乐舞蹈是满族先民渔猎生活的艺术表现。在当今历史正处于迅速发展阶段, 满族人也实现了历史的跨越。观念形态与社会生活也随之有了巨大变化。因此, 满族人的民俗文化具有与其他民族文化相融和的特点, 同时也有与时俱进的个性。例如:满族人的旗装,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而演变为旗袍, 尽显东方女性的韵味。满族的民俗舞蹈也是如此, 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着质的变化。例如:跳萨满即跳神, 这本来是满族先民信奉萨满而产生的一种宗教舞蹈。可是, 在与其他兄弟民族的交流中, 这种舞蹈显得过于简单, 过于原始。以至于清朝皇帝也只是在皇宫内院特殊环境下偷偷跳一跳, 至于到了现代, 这种原始性的舞蹈只能表现满族人原始的生活方式与艺术情感, 很难代表当代满族人的精神风貌。

从承德保留下来并收入《中国民歌集成河北卷》的代表“萨满音乐”的《排神曲》、《排大腔》和《哭丧调》等三首歌乐曲, 体现了“萨满”对承德民间文艺活动的深远影响。近年来, 承德地区在弘扬民族文化, 发展民族教育, 不断深入挖掘整理满族民间舞蹈素材方面取得了可喜成就。

满族腰铃舞《满乡欢歌》由卞留念老师作曲, 曲调既有原始的萨满动律节奏, 又融入了现代音乐技术, 并结合了满语唱词, 使其变化发展。由笔者参与创作编排的满族腰铃舞《满乡欢歌》是取材于萨满原始祭祀性的舞蹈素材, 在原始萨满舞蹈语汇的基础上推陈出新, 既保留了原始萨满的民族韵律, 又融入了鲜明的时代精神。从舞蹈动作元素上进行了发展变化, 加快了原有的音乐节奏, 充分体现了满族民族风格特点。整个舞蹈热情、奔放, 体现了满族人民对新生活的自豪感, 日新月异、红红火火、健康向上的时代精神, 摆脱了以往的祭祀形式。满族腰铃舞《满乡欢歌》参加了第八届全国校园春节联欢晚会演出, 2008年春节期间在中央电视台三套、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播出, 并获2008年魅力校园金奖, 得到了专家和评委观众们的高度赞扬。此节目已成为承德保留节目, 在传统节日和重大活动中都能欣赏到河北民族师院的学生们腰铃舞的精彩表演。

承德普宁寺是世界文化遗产, 有北方最大的金漆木佛, 是北方最大的佛教活动场所。承德市政府为推动承德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特邀请我国著名舞蹈编导中央民族大学马跃教授总策划, 精心打造量身定做了一台以承德满族文化和佛教文化为底蕴, 以清朝历史事件为背景, 体现皇家至高无上的气派与浓重的佛教文化艺术氛围的大型佛乐舞蹈——《四海普宁》。从更深层次挖掘藏传佛教文化的神秘感, 展示满族舞蹈文化与佛教文化相结合的博大精深, 再现了清朝皇帝为巩固边疆, 平定准格尔叛乱, 维护祖国统一、巩固中央政权的壮举。用艺术的手法向观众再现了清代乾隆这一特定时期的国家强盛、民族和睦的辉煌历史, 表现了各民族人民和谐统一。

原创原作大型佛乐舞蹈《四海普宁》自2003年公演至今, 已演出1000多场, 受到了国家、省、市各级领导, 中外游客高度好评。其中舞蹈《鼓舞热河》、《草原深深》参加了全国第六届舞蹈大赛, 2009年部分节目应邀去台湾参加演出并进行学术交流活动, 得到了台湾观众们的高度赞扬和同行专家的认可, 当地新闻媒体做了专题报道。现如今佛乐舞蹈《四海普宁》已经成为承德旅游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旅游旺季, 游客们每晚都能欣赏到《四海普宁》的精彩演出。

综上所述, 把握住当今的时代精神与现实生活, 是我们传承与发展满族民俗舞蹈的重要途经, 也是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 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当前, 我们国家非常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 为艺术创作者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实践的舞台。文化艺术已经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承德是著名的旅游城市, 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促进了舞蹈文化的繁荣, 这种繁荣与发展为我们民族教育提供了学习、研究与实践的平台, 也为承德的民族音乐舞蹈艺术提供了动力、丰富了内涵、提高了品位。

承德市旅游客源市场的开拓 篇3

[关键词] 承德市旅游旅游客源市场开拓

承德市历史文化悠久、风景秀丽,是河北省两大旅游“龙头”市之一。世界最大的皇家园林避暑山庄就坐落于此。著名的宗教胜地外八庙环绕避暑山庄而建。除了这些人文景观之外,承德市还拥有十大名山,山水相拥,如诗如画,恰如塞外“小江南”。1999年以来,来承德市旅游的境内和境外游客呈不断增长的趋势,而游客的增加带动了承德市的经济发展,又由于承德市的农业和工业的基础薄弱,旅游业是承德市的支柱产业。因此,加强对承德市旅游客源市场的分析和研究,对扩大承德市的旅游业发展,保持承德市的经济持续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对承德市旅游客源市场的分析

近几年来,由于我国GDP的不断增长,尤其是与承德市地理位置临近的北京、天津、山东、东北、内蒙等省市自治区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随之产生对高品质文化生活的迫切需要,使人们利用闲暇时间旅游度假的愿望更加强烈,由此出现的旅游热给承德市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客源。

从国际方面来看,来承德市旅游的境外游客主要包括韩国,日本以及我国港台等亚洲客源;不过随着承德市经济,文化的发展以及地理位置的优势,它对美国,俄罗斯等国家的游客也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二、在开拓承德市旅游客源市场中存在的问题

最近几年来,承德市在开发客源市场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存在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1.市场定位不准确

在进行市场促销时,没有深入研究市场的需求。首先,没有搞清楚游客來承德市旅游的可能性。众所周知,在旅游业中存在着一种规律即“最大旅游时间比”。根据这一规律当旅游局以及各个旅行社制定促销广告时,过多面向地理位置与承德市相距十分遥远的省市,这就是一种无形的浪费。其次,没有针对不同类型的游客需求提供合理的旅游产品。根据北京三十家旅行社的信息反馈显示:北京的游客感兴趣的并不是避暑山庄,外八庙,而是京北第一草原和木兰围场。显然承德市政府以及各旅行社不但没有把工作的中心放在游客感兴趣的地方,相反,每年仍向避暑山庄追加大量投入。这种缺乏市场分析基础上的产品促销产出有限。

2.旅游市场秩序欠佳

(1)旅行社,酒店普遍处于小,散,乱的状态,竞争力不强。由于经济利益,它们之间争抢客源,造成了它们之间竞相压价,形成无序竞争。目前各旅店均在火车站,汽车站派出服务人员,游客一下车就蜂拥而上,争抢客源。而一旦抢到客源又会提高住宿,餐饮费用,即“宰客”。这样做不但破坏了公共交通秩序,使承德市的旅游环境大打折扣,还大扫游客兴致,降低了游客的重游率。(2)各景区的纪念品,特色品柜台普遍存在着哄抬物价,以次充好的现象。比如一块质次价低的玉石饰品,却以高出五至十倍的价格出售。游客大多不识货,日后发现也没办法解决。

三、扩大承德市旅游客源的对策

旅游业作为承德市的支柱产业越来越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当前,如何扩大旅游客源成为承德市的当务之急。针对这种情况,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重视人文环境,强化监管,规范旅游市场秩序

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景区的旅游行业管理和监察工作。制止“抢客”、“拉客”现象的发生。认真落实举报、投诉制度,在旅游局设立投诉电话,认真受理、解决有关投诉。同时,对旅游景区内所有宾馆、饭店、度假村进行详细调查统计和业务指导,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服务质量,开展文明服务,做到不抢客、不宰客,树立良好的旅游形象。

2.整合资源,打造旅游品牌

政府可将旅游景点资源进行重新整合,突出“民族、生态、休闲”三大特色,发展特色旅游区。承德有中国56少数民族中的45个。由于各民族风俗不同,五彩斑斓的民族文化使承德市充满了神秘而迷人的氛围。政府可以大力开拓这方面的资源并向一些成功的旅游景区借鉴经验。另外,承德是一个多山的城市,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它的农业与平原上发展的农业是不同的,因此几乎每个县都有各自的特色。比如:承德县强力打造的高效环保养鸡产业、隆化县的绿色增收工程即“水田、菜田、果园”三结合工程,这些既是发展农业又是发展生态旅游业的理想资源。如今发展农家游已成为一种既为当地百姓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又是都市旅游者体验乡村野趣的一种方式。

3.针对不同类型游客调整旅游产品

国内大部分都市游客(北京、天津)的兴趣所在并非是避暑山庄、关帝庙、外八庙这些古迹,而是可以集休闲、娱乐于一身的京北第一草原和木兰围场。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这些游客所在城市有着丰富的与承德相似的历史遗产,这样,他们就不会对这里的古迹产生过多的新鲜感。同时,平时的生活节奏很快,闲暇时间少,他们更需要全身心的放松以缓解压力,而对国际游客来说情况就有很大不同。比如,亚洲的日本、韩国游客这两个国家与我国距离较近,交通便利。近些年来与我国的经贸活动越来越频繁,又由于几国文化的相似性,使亚洲游客对我国的文化古迹有浓厚的兴趣。这部分游客来我市几乎都是为了领略皇家园林避暑山庄和外八庙。美国和俄罗斯的游客在国际游客中只占相当少的比例。但是这两个国家的生活水平较高,闲暇时间较多,开发这部分客源还有很大的扩展空间。这些游客也是侧重游览避暑山庄和外八庙,他们对现代化的游乐场和京北第一草原兴趣很小。所以要依据可靠的客源分析,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切不可一刀切。

4.打破行政壁垒,互惠互利

政府应做深入的市场调查,合理调配旅游资源,应与兄弟城市加强沟通,取长补短,互利共赢。比如与承德市一样享有河北省“旅游龙头城市”美誉的秦皇岛市具有优美的海洋风光,气候宜人,这正与承德市的山峦叠嶂有很大的互补性。政府可以组织“两地游”业务。这种策略不仅丰富了游览内容、吸引了游客,两城市间还达到了经济上的互利。再如承德市与北京、天津两大城市毗邻,而经济的发展远远落后于这两大城市,因此承德市的消费者往往会被这两大城市繁荣的商业区吸引。鉴于此,市政府可因势利导,在节假日组织融“团购”与观光于一体的旅游项目。

5.挖掘新的旅游项目

目前,我国政府大力倡导“红色旅游”。承德市也应当抓住有利时机,因地制宜,发展新兴旅游项目。承德市隆化县的董存瑞烈士陵园就是一个重要的红色旅游基地。董存瑞烈士陵园距承德市避暑山庄60公里,处在避暑山庄至木兰围场黄金旅游线上,是北京、金山岭长城至围场的必经之路。开发这个项目不但能起到教育广大民众传承民族精神的作用,而且会加强人们对红色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更为重要的是这个项目的开发将使北京——承德——隆化——围场旅游线路更加完美。据悉,在国家发改委支持的全国红色旅游景区建设中,对董存瑞烈士陵园总投资2818万元,在河北省投资额度仅次于西柏坡。2007年底扩建工程全部完成后,2008年董存瑞烈士陵园年接待青少年人数将达到40万人次,比现在接待规模翻两番。

6.重视媒体的作用,强化推销

进入信息社会,谁占有的信息量大,速度快,谁就会在竞争中占有优势。由于互联网技术的逐步成熟与普及,承德市也应该积极开展网上宣传与电子商务活动。这样做可以在最大范围内得到中青年游客的认同。而这部分游客恰恰占游客总量的多数。同时,也不应放松传统手段,即通过报纸、电视、收音机宣传承德市的旅游资源。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数量逐年增多,但他们使用互联网的机会不多,利用传统手段能有力的阻止这部分游客的流失。

7.注意城市建筑文化的整体性

承德市是一个有着二百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由于历史原因,许多老街区被毁,而这些老街又是避暑山庄的延伸,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城市建筑文化的巨大缺失。据悉:滦河老街历史文化保护街区已被列入国家第15个古街恢复建设项目。市政府将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全面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保护老街的基本格局和传统风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恢复古建风貌,使整个城市的整体性、艺术性更强。

承德旅游文化赏析 篇4

为加速融入全省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和承德建设国际旅游城市发展大局,做大做强金山岭长城休闲旅游板块,提升“金山岭”旅游文化品牌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结合“十二五”发展规划和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建设工作布局,滦平县委、县政府对金山岭长城及其周边区域发展进行了深入调研、科学论证,确定了打造承德金山岭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区的战略。

承德金山岭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区现为市级文化旅游经济区,涵盖滦平南部两镇三乡,规划总面积789平方公里,区域内长城历史文化、御路皇家文化、潮河生态文化积淀深厚,独具地域特色,亟待发掘整理;白草洼森林公园、碧霞山、观星台等景区景点分布在周边,形成了旅游文化资源的聚集效应。

一、发展定位

以长城御道文化和自然生态为主题资源的国家4S级生态文化旅游区,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上的生态休闲区,景区型旅游目的地。以文化旅游、生态农业、有机食品为主导方向的特色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滦平南部的生长极,滦平产业结构转型和环首都绿色经济圈跨越式发展的核心区和示范区。

二、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将金山岭生态文化旅游区打造成为国家5A级精品旅游景区、世界级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和首都世界城市和承德国际旅游城市皇冠上的“靓丽明珠”。

改变两镇三乡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局面,在旅游产业的带动下,金山岭生态文化旅游区成为滦平县的新经济增长点。金山岭生态文化旅游区生产总值高于滦平县平均水平,约占滦平县30%。

充分发挥旅游业的综合功能和带动作用,将旅游业培育成为两镇三乡的战略性支柱产业。2015年游客年接待量达到100万人次以上,旅游总收入达到5亿元;2020年游客接待量达到200万人次以上,旅游总收入达到20亿元;2030年游客接待量将达到400万人次以上,旅游总收入将达到80亿元。

2、品牌目标

国际5A级旅游景区;

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国家级景区型旅游目的地;

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

国家级特色景观旅游名镇2处:巴克什营镇、两间房镇; 国家级特色景观旅游名村3个:红石砬、缸房、偏桥; 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处:付营子、长山峪各一处。

3、社会、文化与环境目标

推动农民增收和素质提高,建设文明、好客、安全、游客满意度高的旅游地。依托旅游发展促进社会就业,富民强

县。旅游业带动星级酒店就业约8千人,旅游产业直接社会就业约达1.7万人,旅游业带动间接就业人数约达6.8万人。

通过发展旅游业推动特色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等的挖掘、继承与发展。形成滦平县的特色旅游文化。

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大前提下进行旅游开发,实现依托生态环境发展旅游、以旅游产业支持生态涵养投入的良性循环。建设环境友好、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态区、低碳区、宜居区。

三、发展重点和发展举措

全面实施金山岭生态文化旅游区“升级转型”发展战略,通过区域性旅游服务平台构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特色旅游文化品牌创建,旅游与相关产业联动,多层级区域旅游协作,将金山岭生态文化旅游区建成景区型旅游目的地。

1、打造景区型旅游目的地

转变观念,将旅游开发重点从单一景区开发转型到目的地建设上来,开发主题化的特色旅游吸引物体系,以金山岭品牌为主线,以资源和环境基础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以长城、御道、生态、民俗为主题的旅游吸引物体系。重点塑造“登金山长城,探绿野皇踪”的旅游目的地整体形象,充分利用现代网络、媒体与营销组织资源,建设高效市场化营销网络系统。

2、做实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内涵

严格保护与有效利用金山岭生态文化旅游区丰富的文化遗产和自然生态资源,通过历史文化、民俗文化以及生态

环境、自然元素与旅游产品的相互交融和时尚包装,融合现代时尚旅游文化,强势打造参与性、体验性强的旅游项目,展现金山岭生态文化旅游区多元文化和多样生态的魅力与活力。

3、旅游与相关产业联动发展

精细开发农业观光和休闲农业旅游项目,推动生态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形成旅游与第一产业的互促和互动;围绕土特产品加工、旅游商品制作等特色产业强化手工制造业;立足产业融合,重点强化旅游与会展、文化、体育、医疗等服务业的互融与联动发展,培育旅游新业态。

4、营造与构建和谐发展的区域旅游空间网络

围绕旅游总体定位,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形成独立性、共享性和融入性三类旅游功能空间,重点发展规模化的旅游产业集聚区,通过旅游交通与线路的连接构筑旅游空间网络,成为旅游产业的重要支撑;对接区域旅游线路,纳入旅游竞争与合作体系,增强区域旅游竞争力。

5、转型升级旅游产业的运行体制和管理体制

要进一步通过改革和开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旅游资源集约和配置上的基础性的作用,尽快通过市场的力量形成旅游产业发展要素的配备;管理体制上,在“大产业——强政府”的模式下强化政府对旅游产业的主导作用。建设旅游产业发展所需的公共基础设施,培育旅游经济主体或企业主体,培育旅游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合格的人力资源队伍。

四、发展现状

按照高水平、高标准编制环首都经济圈规划的要求,已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金山岭生态文化旅游区规划文本,县领导、承德市政协领导及专家顾问对规划文本共同研究探讨,又经过多次沟通协调,最终完成了旅游区的总体规划成果,目前已达到审批条件,待专家论证通过。同时,该区域的开发企业也同中规院进行了全面对接,指导分片区域内相关规划的编制,加快了规划等前期工作的进度。

该区域范围内现有入区企业7家,已累计完成基础设施等项目投资共计约5亿元,完成土地收储1200亩。2012年开工建设的亿元以上项目中:续建项目6个,计划总投资111.5亿元,新开工项目9个,计划总投资259亿元,通过开工建设侯营至偏桥隧道工程、潮河治理、东川河滨河景观、101国道景观整治、皇家御道、滦涝线百里画廊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和行宫酒店、国际企业会所、偏桥御花园、健康生态谷、凤凰谷生态农业休闲庄园、滦阳溪谷滑雪场、金山岭全球候鸟文化旅游产业园等重点文化旅游项目,使园区2012年投资总额达到20亿元以上。

四、近期开发的文化产业项目

1、“行宫八旗”舞台演出项目:该项目拟选址在滦平县两间房乡,计划总投资1.5亿元,占地200亩,以皇帝驾临行宫的各类歌舞、军事活动为主题,以类似音乐剧的形式展开,融合舞蹈、戏剧、歌曲等多种艺术形式,采用量身打造的舞台灯光布景,视频影像与舞美相结合,打造演出效果

堪比梦幻的舞台艺术巨作。项目建成运营后年可接待游客约3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000万元。

承德旅游文化赏析 篇5

河北承德县实验小学

承德县实验小学始建于1933年,原名为下板城小学,1997年更名为承德县实验小学。学校现有教职工141人,学生2019人。

2004年以来,学校挖掘历史传统,着眼学生未来发展。从生活德育入手打造学校特色,随后构建了生活化课堂,并提炼出“生活教育”文化主题。之后的几年中,学校一直致力于围绕生活教育文化主题,打造特色学校的实践研究,现已取得一定成效。

一、生活教育文化的确立及其解读

2004年,在市教研室的引领下,承德市学校建设走上了“文化立校”道路,通过不断学习,我们也深深认识到“学校文化”对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作用。我校有70多年的历史,在多年的建设和发展的历程中,学校一直传承下来的个性特征到底是什么?经过反复研讨、问卷调查得出:社会最认可的是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扎扎实实的学习态度;老师们一致认为学校的宝贵经验是把教育的着眼点放在点点滴滴的小事上坚持到底,同时伴以各种各样的活动,在活动中育人。我们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生活德育”,并通过“德育五化”来构建生活德育体系,推进德育建设。同时,我们也构建起了“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即课前向生活开放、课上再现生活、课后向生活延伸,并立项省级课题《构建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以做课题的方式促进生活化教学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将文化主题确定为“生活教育文化”。

随后,我们深入学习了杜威和叶圣陶等教育家的生活教育理念,尤

其是叶圣陶先生对杜威生活教育的创新理论,他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口号并改名为“行知”。他确立生活教育三大要义: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使教育的目非常明确,就是为生活而教育;教育的内容广泛到生活的全部,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大大增加;在教育方法论上,他特别重视实践,强调教学的中心是“做”。同时,陶行知还确定了乡村小学的办学目标是康健的体魄、农人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改造社会的精神。

在学习和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培养目标及学校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实际情况,我们重新分析和审视了自己的生活教育,确定了学校生活教育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并提炼出六字校训。

办学理念:实施生活化的教育,使教育和生活相融合。

办学目标:培养学生具有自主生活的能力、实践探索的精神、合作共享的意识、健康的体魄、艺术的兴趣。

校训:体验、创造、分享。并以此作为生活教育的三大支柱和基本途径,不断加以优化逐步凸显生活教育特色。

体验:这是生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学校教育的特色之一。它包含了三层含义,第一、要引导师生充分体验生活的真谛;第二、要在学校课程的设置、一切教育活动的实施中突出体验教育的特点。第三、要把各种各样的体验活动,通过优化组合,构成学校的体验教育的系列,形成比较科学的方法和规律。

创造:创造既是生活变化发展的动力,又是生活教育最本质的意义之一。学校要为学生提供创造的土壤,提供创新创造的生活,使学生不断感受创造探索的魅力。在各学科教学中都要为学生提供创造的舞台。努力使创造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态度和习惯。

分享:这是一种重要的生活态度,也是生活教育的又一个重点。要努力培养学生与他人共同分享的生活态度;要通过多种教育活动引导学生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一起发展;要在分享教育活动中培养集体主义、博大的爱心和生活的责任感。

二、构建生活教育板块,打造学校特色

学习一些知名学校的文化建设经验,他们都是构建了几个文化板块,并在实施过程中逐渐彰显学校特色,形成特色学校。根据我们学校已有的内容和办学目标的要求,我们决定确定三个板块,以生活德育体系培养自主生活的能力,以生活化教学模式培养实践探索精神与合作共享的意识,以个性化的校本课程体系来培养艺术的兴趣等个性特长。这三个板块相辅相成,形成了课内外结合、家校社会沟通的立体教育网络。

(一)构建生活德育体系,培养学生自主自立的能力

学生的生活包括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三部分。生活德育必须涵盖学生在学校的所有生活。为此,我们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三方面入手,把德育融入学生的各种生活之中,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自理自立,学会做事做人。

1、德育与学校生活融合,是实施生活德育的主阵地。第一,建设班级文化、实施自主管理

根据小学生年龄的特点,我们以习惯养成教育为目标,分年段制订了学习、纪律、卫生、文明礼仪和生活等方面的系列目标和实施措施。各班以养成教育内容体系为基础,结合班级学生特点制订班级文化建设方案,建立整套的班级管理评价机制。并按此方案要求学生实施自主管理,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每学期学校有检查评比,正是在这种互相交流优化整合中,使我们思维碰撞,不断创新,形成了太阳花、小蜜蜂、众人划桨开大船等30多种独具特色的实验小学班级文化。学生们在这一过程中既是管理课程的开发者,也是自主管理的受益者,他们学会了理解,学会了宽容。第二,开展各项活动,以活动促落实

一是主题活动。针对学生特点结合主题教育月开展文明礼仪课程、感恩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等主题活动。以文明礼仪活动为例,像上下课礼仪、上下楼礼仪、课堂礼仪、离校礼仪、待客礼仪、系红领巾口令操等,首先是德育进课堂,对各种礼仪进行必要的讲解和训练,辅之以楼道礼仪展板、学校广播等手段,形成文明礼仪教育基地。然后进行全校性的大规模训练和比赛,使各种礼仪在训练和比赛中落到实处。二是开展独具特色的系列活动。围绕“过去的生活、现在的生活、未来的生活”开展系列教育活动。学生在家长、老师协助下充分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双休日、节假日,通过调查、访问等多种途径广泛搜集资料,全面了解“我们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过去和现在生活。以撰写征文、主题演讲、绘画、图片展等形式,让学生们尽情讴歌美好生活,畅想未 4

来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美好前景,并将优秀作品装订成册,要形成“我们过去的生活、现在的生活、未来的生活”系列活动课程。

丰富多彩的学校德育活动,把德育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搭建了活动展示的平台,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自主能力。

2、生活德育与家庭、社会生活融合,是实施生活德育的催化剂。家庭与社会生活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然是生活德育不可忽视的领域。为使把家、校、社会结合形成教育合力,我们采取开办家长学校、建立家长开放周等一系列的方法,把德育教育向家庭和社会拓展,构建三位一体的生活德育网络。

第一,制定学生在家庭和社会的道德规范。针对学校养成教育内容体系分低段和高段制订《学生月行为习惯家长测评表》,《少先队员社会评价员测评表》印发给家长和社会评价员,让他们对学生的在家表现、社会行为提出要求,做出评价。再交由学校统一纳入学生管理考核之中。这种评价机制,打通了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空间,同时也为家长的家庭教育提供导向,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二、组建各种社团开展活动。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成立 “雏鹰活动小队”。每个小队一般5人左右。根据队员的居住区域编队。小队根据活动内容、项目和特点取队名,定活动岗位,自己选队长、自己请家长、老师担任志愿辅导员,协助开展活动。成立小记者团、社区雷锋小组等,充分利用双休日、节假日,走入社区、走进工厂、走进革命教育基地,认识家乡、认识社会,服务社区,在体验中快乐成长。

第三、开设家庭必修课,开展劳动教育。自强自立、做生活的小主人——这是我们生活教育的重要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分年段制订《实小学生应会劳动技能要求》。如三年级学生的劳动要求是:在学校学会擦黑板、扫地、抹桌椅、开关门窗等值日。在家里能自己洗头、梳头、洗澡,学会洗小件衣服;学习使用针线,会钉钮扣;了解厨房的卫生常识,学会洗刷餐具、茶具,能安全使用灶具电炊具,能热饭菜;会整理自己的房间。初步了解安全用电常识,会使用基本的家用电器。把这些任务落实在每学期的各个周上,作为家庭作业要求学生学习实践。学校每学期举办一次劳动技能大赛,评选劳动能手。

(二)构建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培养探索精神与合作意识 生活教育的要义之一就是“在做中学”,强调亲历、实践、体验。因此,我们校训的第一个词就是“体验”。“体验”是生活教育的主渠道,是学校教育特色之一,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强调体验性。我们对生活化课堂教学的定位是:联系生活实际,追求体验的课堂,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构建了“134”式生活课堂教学模式:一个理念:先学后教、不学不教、以学定教。三项要求:课前向生活开放、课上再现生活、课后向生活延伸。四个课堂硬性环节:先学后教,经历体验过程;质疑答疑,激活创造火花;小组合作,交流共享成果;训练应用,密切联系生活。现就课堂必经的四个硬性过程加以说明:

第一、先学后教,经历体验过程:在我们的课堂中,所有学科教学开始都强调先学后教。每节课开始,学生都在教学目标和学习方法的指导下先学,或读写演算,或动手操作,或圈点批注,完成对新知识的自

学探究过程。

第二、质疑答疑,激活创造火花: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生良好的反思、质疑习惯的养成,标志着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我们的每节课都有学生质疑答疑的过程,目的是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对易混易错内容的明晰;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尤其鼓励个性的创新。质疑的问题有的来自于学生的错误,有的来自于学生不懂的地方,有的来自学生的独特理解,还有的来自于教师的精心预设。即使学习过程没有问题提出,教师也必须设置质疑答疑环节,引出学生容易出问题的地方。我们数学的六类质疑法和语文的三步质疑法等对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三、小组合作,交流共享成果:

小组合作学习目前已经成为我校所有班级的课堂学习组织形式。低年级实施同桌小组,中高年级为4人小组。小组成员的搭配本着“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动静结合、成绩好坏结合、性格差异结合。建立小组捆绑考核、激励评价机制,每个组员按成绩的高低分别自定达标线、保持线、提高线,每次测试所有组员都达到自己定的标准就能获得一张小组团体达标卡,如果成绩高的同学下次能保持住这个分数,成绩差的同学达到提高线的分数,就能得到两张卡。这样的捆绑考核让组内每个同学都有目标意识,互助互利,组际间又形成巨大的竞争。小组合作使组内每个成员都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成了荣辱与共的统一体,显示出勃勃的生命力。合作共享意识在过程中形成,第四、训练应用,密切联系生活:

“生活即教育”强调的是教育以生活为中心,联系生活的教学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我们提倡“课前向生活开放,课上再现生活,课后向生活延伸”三部曲式的教学方式,打通课内外。如六年级在学习《长江之歌》一课,用两课时读懂诗歌基本内容,在家收看《话说长江》和《再说长江》,收集整理关于长江的诗词歌赋、长江与城市发展、长江与科技进步的资料,然后集中上一节“长江--我们的母亲”主题实践活动课,最后将《长江之歌》改写成一篇习作。整个学习过程,师生不仅仅是在学习语文,更是通过课内外系列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各种综合能力。

同时,我们积极改革作业方式,让传统的读背写作业尽可能在课上完成,课下作业强调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增强体验性与实践性。作业形式丰富多彩,观察、调查、查阅整理资料、走访、劳动体验、动手操作探究的作业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主动性,各种作业引导学生重新回归生活体验。

在实践中我们深深的体会到,还学生主动学习的权利,要落实于课堂,要将课堂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结合,让学生在每节课中都经历体验的过程,才能培养出可持续发展、终身发展的能学生,实现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基的目标。

(三)构建生活化校本课程,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只是我们还没有发现和引导。为了促进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2006年我们用“多元智能自我检测表”对全校学生进行了一次全面问卷调查,并用“光谱

分析法”进行分析统计,结果发现,全校2547人中,言语智能、数学逻辑思维智能人数排第一位,音乐智能、空间想象智能、运动平衡智能的学生数基本持平,排在第二位,人际交往智能除排在第三位,自省智能最弱。这为我们开设哪些校本课程提供了依据。

为把“体验、创造、分享”的理念贯穿所有的课程之中,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结合学校原有项目和实际需求,我们提出校本课程开发原则,即完整性,独特性,系统性和可持续开发性,构建三大板块六类校本课程体系:

第一板块——体验类课程 给学生提供直接的生活体验。包括学科拓展类课程和艺术体育课程。

学科拓展课程 增强底蕴

启动古诗文名著诵读工程,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读书能力,使读书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首先规定实验小学学生小学阶段必读书目必须达到300万字,从学前班的《三字经》开始到六年级,都确定了必读书目,包括历代古诗文和古典名著、中外文学作品。启动“读书成人工程”,邀请北师大的专家和全校师生及家长共同活动,亲子共读、师生共读。每学期每班一次亲子读书交流会;每月一周主题读书活动。学校为学生搭建各种读书平台。每学期举办一次读书节,包括演讲、故事、朗诵、课本剧、读书手迹、笔记、小报、文章、专辑展评等,评选读书小博士、亲子共读优秀家长。数学每月一节生活数学课,开设快乐英语等。学科类校本课程的开发真正形成了学科间融合,课内外沟通,校内外结合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得到了全面发展。

红领巾艺术课程 培养个性特长

红领巾艺术课程是选修课。这是具有拓展性价值和针对学生特长发展的课程。重点是知识技能的补充教育,以音体美为主要内容。目的是丰富学生学习生活,培养个性特长。学校成立了红领巾小记者团、文学社团、书法绘画摄影社团、雏鹰小队、红领巾合唱团、舞蹈队、民乐队、鼓号队、腰鼓队、体育训练队等,打造阳光体育、品牌间操、和快乐课间,旨在发掘传统文化艺术形式,让孩子在文化艺术中展示自我、提高综合素质。每年的艺术节,上演的都是师生们自编自创自演的节目。几年来年我校有十二名学生考入了国家、省级艺术院校。

第二板块——创造类课程 启迪思维 科技创新课程 培养创新精神

开发科技创新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从小爱科学、用科学的精神,激发对科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科技创新课程包括五个个方面:一是小发明小创造,指导孩子留心生活,发现问题,指导他们亲自动手动脑、解决问题。如《方便输液帽》《连续高效捕鼠器》、《吃榛子方便盒》的发明都是在生活中遇到问题,在实践创作中解决实际问题的成果。二是科学小实验:引导学生通过科学实验,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秘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解剖蝗虫探蝗虫呼吸的秘密》获国家级二等奖,李涵同学研究的《家用电炊具那个最省电》获得国家级一等奖,并获得高士奇科普奖学金一千元,刷新了河北省小学近年来国家级一等奖零的记录。三是小制作: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解决教具、学具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引导

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废物,制作教具、学具和标本,《光学实验箱》、《光合作用演示箱》获得省级一等奖。另外还做了昆虫标本二十盒,四五年级学生每人做一套岩石标本,活动小组还制作了松鼠、刺猬等动物标本。2001年以来我校曾六次代表承德市参加河北省科技创新大赛展评活动,两次代表河北省参加全国科技创新大赛展评活动。有7项作品获国家级奖励,有九十六件作品获得省级奖励,六百多件作品获市级奖励。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我校的特色项目。

综合实践课程 培养研究实践能力

我们在3-6年级开设综合实践课程,主要内容有三部分。一是人与自然主题。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大自然,了解家乡自然面貌。主要是实施种植养殖活动,利用学校试验田、窗台绿化、楼道生物角和鸽子园、雉鸡园进行种植养殖的研究,同时带动家庭种植养殖角,让学生在美化校园和家庭的同时搞实践研究。让学校和家庭成为孩子的乐园,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亲历种植六谷》、《盆重香菜好处多》分获国家二三等奖,多项作品获得省级奖励。

二是人与社会主题。旨在引导孩子了解地方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经济发展。有研究历史文化的《家乡的民俗》、《家乡的风景名胜》;有了解地方经济的发展的《走进乾隆醉酒厂》、《走进招牌、广告》;有带领孩子走向社会,走向市场,走进工厂,通过亲自参观、调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油松花粉与人体健康》;有走进百姓家与热力公司的《下板城镇供暖情况调查》等。

三是人与自我主题。旨在引导孩子关注自身成长过程,关注身边的

各种现象,在实践中亲历生活、磨练意志、增强自信。有《我当××一天》、《我为父母添快乐》、《我是妈妈的好帮手》等。

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看到家乡的巨大变化,激发了他们热爱祖国之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三板块——分享类课程 让孩子分享成功的喜悦

生活德育课程 学会做人和做事(在生活德育部分已有论述,此部分省略)学校环境课程 育人净心

我们将学校环境建设这一隐性课程纳入校本课程,全方位构筑校园文化,将“体验、创造、分享”校训的内涵贯穿于校园每一个角落,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校园文化长廊的每一幅作品都彰显着孩子的个性,花草树木的标牌、警示语都是学生的灵感。学校从一楼到六楼,分别设计了富有特色的文化板块,分楼层设置了高雅的文化墙(礼仪、读书、科技创新、艺术)有高层次的引领,也有贴近孩子的真实作品,各楼层的生物角、各班的窗台绿化、学生亲历种植了西瓜、西红柿、花生、月季等各种花草植物的学校实验田,既有利于学生研究,又美化了环境。各个专用教室、快乐书吧、科技展室、音乐小站成为孩子们活动的乐园。一个真正贴近师生生活、有利于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和谐发展的校园环境,让每位孩子领略了学校文化的气息,让每个步入校园的孩子感受到了成长的快乐。

经过几年的研究实践,生活教育已成为我校的办学特色。自信、大方、聪明、综合实践创新思维能力强的实验小学学生在各种活动的突出表现

受到各界好评。陶行知说:“整个社会是我们的学校,全部生活是我们的课程”。我们站在这样的高度来审视教育,今后会继续坚持不懈地实施生活教育,为孩子提供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促进孩子的健康全面可持续发展,让学校成为孩子们最向往的地方。

旅游景观赏析 篇6

导论

一、人类审美感受的发生和发展

(一)人类审美感受的发生 作为一个历史的范畴,美、审美活动与人类的社会生活紧密相联。没有人类社会、人类生活,就不会有人的审美活动,美也就不可能存在——即使“存在”也是毫无意义的。所以,我们说,在人类社会之前,自然界无所谓美丑,美和审美都是伴随人类生产劳动的社会历史进程而呈现出相应历史形态的。

人类最初的审美活动是跟实用活动即劳动和日常生活活动结合在一起的。

(二)人类审美感受的发展

人类对自然景观的审美历程:

对动物的审美→ 对植物的审美→ 对山水风景的观赏 →对荒漠、险、恶环境的追寻

二、美的一般特征

1、形象性

 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是从事物的形式中去寻找美的最早代表。他们认为美就是形式各部分之间的对称、和谐和适当的比例,完全可以用严格的“数”来加以表达。

2、感染性

美诉诸于人的情感,通过它以情感人,激励人,愉悦人。

 人们到外边,欣赏高山、大海、汹涌的河流和广阔的海洋,以及日月星辰的运行,这时他们会忘掉了自己。

3、社会性

美是社会的,是由人们的社会实践所规定与制约的。

4、新颖性

二、审美心理

(一)旅游审美需要

旅游审美需要即是促使人们从事旅游审美活动的一种内驱力。

在现代社会里,为什么人们的审美需要常常指向旅游活动,形成旅游审美需要?

1、从旅游活动中的审美对象(旅游资源)来说,旅游资源具有具有审美特征。

2、在现代社会里,高科技的生产影响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使人产生崇尚自然、放松身心的需要,审美需要由此被强化。

3、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旅游将成为现代人物质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

(二)审美心理建构

1、审美感知

感知是指审美对象刺激人的感官而引起的各种感觉和与之俱来的知觉综合活动。

(二)审美心理要素 审美心理的构成要素 感知,想象,情感,理解

a感觉是对事物个别特征的反映。当人们对某种色彩、形状、或单个音符进行感受时会不假思索地从中得到某种愉快的感受,这是来自于对这些个别的色彩、形状和音乐本身的感觉。这些愉悦的感受虽然是生理的,但却是审美心理建构的基础和出发点

b知觉是对于事物的各个不同的特征——形状、色彩、光线、空间等要素组成的完整形象的整体性把握,还包含着对这一完整形象所具有的种种含义和情理表现性的把握。知觉不是被动地把各种感觉要素加在 一起,而是以一种主动的态度去解释它和理解它。

审美知觉具有整体性和选择性的特点

c想象是一个有着广阔内容的心理范畴,它有联想和想象等形式。审美想象的初级形式是联想

d引起联想的根源是客观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其在人脑中的反映。由此物想到彼物的心理过程。

接近联想是由时间、空间上的接近而将两种以上的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 类似联想是类似联想,是由于事物在外观或性质上相似而引起的一种联想。

3、情感

心境具有弥散性的特点,当一个人处于某种心境中,他往往会以同样的情绪状态看待事物,如在欢乐的心境下,他就容易对事物产生肯定的愉快的情绪体验;反之,处在忧虑悲伤的心境下,则易产生否定的不愉快的情绪体验。

(四)理解

理解与感知、想象与情感等因素融合为一体,共同构成一种特殊的认识,这就是人们在审美过程中特有的思维活动,即所谓形象思维或艺术思维。

四、审美感受的层次分析

1、悦耳悦目的直观感受

2、悦心悦意的审美领悟

• 悦耳悦目通常只是处于直觉感状态,限于审美客体的形象结构。悦心悦意的审美领悟表明了人们是运用形象思维方式来对对象进行审美的观照。其中,通过感知、想象、情感等心理因素的交互活动,使感性和理性交融在一起,达到理解和感受的有机统一,致使人们能够从对象中获得一些

真谛。

3、悦神悦志的精神升华

五、旅游景观的分类

(一)自然景观

• • • • • •

1、地文(地质地貌)景观;

2、水体景观:河段、天然湖泊、沼泽地、瀑布、泉、海、冰雪地等;

3、气象与天气景观:包括日出、日落、云、雾、雨、雪等

4、生物景观:树木、草原、草地、花卉、野生动物栖息地。

1、遗迹遗址:包括史前人类活动场地、社会经济文化活动遗址遗迹;

2、建筑与设施:包括古城遗址、园林、建筑、古代陵墓、宗教寺观、体育活动设施、博物馆、展览馆、美术馆、科技馆等;

(二)人文景观 •

3、人文活动:艺术、民间习俗、民间节庆等。

第二章 自然旅游景观的美学特征

一、形象美

1、雄(伟)

雄伟是一种壮观、壮美、崇高的现象。凡能产生“雄伟(雄壮、壮丽、宏伟、雄浑)”的事物,必然体量高而大,有压顶之势或铺天盖地、席卷一切之态,是巨大的力的展示,具有动人心魄的气势,因而令人赞叹、震憾、崇敬、愉悦.2、秀(美)

秀美的主要特征是柔和、秀丽、优美。一般指体量较小、结构匀称而且线条柔美、富于弹性的事物。给人一种甜美、安逸、舒适的审美享受。

观赏秀丽的风景,总是使人感幸福愉快,使人性情得到陶冶,情绪得到安慰。

3、奇(特)

奇即通常所谓的奇特、奇丽、奇绝、怪诞等。凡能产生奇的事物,或因其数量稀少难觅,或因其特色突出形态特异,或因其相互配合构成出人意料之情景。奇特的美总是令人神往的,启迪人的智慧,激励人们勇于创造和敢于超越的精神。

4、险

即通常所说的险峻、陡峭、岌岌可危

5、幽

即通常所谓幽深、幽静、清幽、幽远等。幽一般指整个环境而言,凡能产生幽的事物,其形势必定曲、必静、必深遂、必隐蔽,也多数光线较暗,游人的视野受到局限,而产生幽的感觉。

6、野

所谓天然未凿、富有野趣等。凡能产生野的事物,必是纯属自然,妙境天成,“天然无雕饰”的,是未经人工雕琢,或保持古朴而少受现代文明影响的。野富有自在之情,自由之趣,苍凉之慨、悲壮之叹。

7、旷

 旷是指自然景物空间宏大高远所形成的美。旷景主要分布在宽阔的水面,苍茫的原野

(二)色彩美

(1)山色。山色指山体覆盖植被或冰雪在气象变化时,由近及远而显现出不同颜色。

(2)石色。石色指不同岩性的岩石其颜色不一。

下一页

(3)水色。水本是无色透明的液体,但因其有固、液、气三态的变化,而使大自然的水千姿百态。

下一页

(4)天色。天色包括云霞景、日出日落景和月星景。

(5)生物色。

(三)动态美

自然风景中的动态美是由波涛、飞瀑、流泉以及烟岚、云雾的飘动引起的

(四)朦胧美

因为照明度较弱、距离较远、能见度较低或被其他事物半遮半掩所造成的虚无飘渺、似有若无的形象而产生的美感。

朦胧美最能引发人的想象力。

二、自然美的观赏

(一)时间

自然景色会随四季、朝暮、晴雨的变化而变化,呈现出不同的美。因而观赏风景有一定的时间性,时间选择不当,会影响审美效果,甚至看不到风景的美。

二)距离

指观赏者与对象之间的审美距离。

1、空间距离

2、心理距离

(三)角度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第三章地质地貌景观

一、概述

1、地貌是风景的骨架

地貌是自然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了风景的骨架、气势和纹理的主要特征,也影响着动植物的生长,因而形成了不同的特征。雄、险、奇、幽、秀、旷、野等多种美感的产生,都同地貌有着直接关系。

2、地貌形态本身就是观赏型旅游资源

3、地质地貌是陆上活动型旅游资源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下一页

4、地质地貌还可作为突出的科考型旅游资源

二、主要地貌类型及其旅游价值

(一)地貌资源的形成

 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

 任何地貌类型都是地球内、外地质营力共同作用的产物。

 内力作用主要是由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所引起的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地震等构成。

 外力作用主要是由来自地球外部的能量所引起的温度、空气、流水、冰川等作用构成,具体又分为风化、剥蚀、搬运、沉积等作用。

 地球表面大的基本形态的形成如大陆、洋盆、山岳、高原、盆地等的形成主要是由地球的内动力地质作用(即地壳运动)形成。它包括地壳的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岩浆活动等。

 地球表面较小的地貌形态如河流、溶洞、沙丘、冰川等形态是由于地球外动力地质作用塑造而成的。

(二)我国地质地貌旅游资源的主要类型

1、构造地貌景观

(1)花岗岩与流纹岩地貌景观

 花岗岩地貌景观

花岗岩原本形成于地下深处,经过抬升作用常形成高大挺拔的山体。其主峰突出,山岩陡峭险峻,气势宏伟。

 我国的泰山、华山、黄山、天柱山、九华山、崂山、普陀山等都是典型的花岗岩地貌。

流纹岩地貌景观

流纹岩是花岗质岩浆喷出地表,冷凝后的熔岩形成的岩石 2)砂岩与丹霞地貌景观

 砂岩是由地表岩石经风化等外力作用后在低地重新沉积而成的沉积岩(水成岩)。

 沉积岩是由成层沉积的松散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分成不同的层次,彼此间层面很明显,主要是由海水或湖、河、冰甚至风力造成的。

2、岩溶地貌与峡谷景观 1)岩溶(喀斯特)地貌景观

太湖石: 是中国古典园林中小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用以堆叠假山或作为独立观赏对象,其孤峰以“瘦、漏、透、皱、丑”为佳;

3、海岸地貌景观

海岸地貌主要是指海岸地带受波浪、潮汐、海流以及生物等作用而形成的地貌,包括海蚀地貌和海积地貌两大类。

(1)岩石海岸地貌

岩石海岸是以岩石为主体的海岸。岩石海岸由于受到海浪、海风和阳光的长期作用,往往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风化现象。最常见的地貌有海蚀崖、海蚀柱、海蚀拱桥、海蚀龛等。

下一页

4、荒漠地貌与冰川地貌景观

(1)荒漠地貌景观:荒漠地貌形成于环境恶劣的极端干旱地区,风力作用是塑造其形态的最主地质营力。

 风对地面的破坏作用不可小视,当风速很小时,这种作用并不明显,但是当风速达到4.5-6.7m/s时,风能吹动颗粒0.25mm的干燥沙粒,于是出现“飞沙走石”的情景,这就是沙尘暴。风力更大时,颗粒为3-4cm的石子都能吹起2-3m高。

风蚀地貌——雅丹地貌和风蚀城堡

 冰川地貌

冰川是地表长期存在并在重力作用下缓慢运动的天然冰体。冰川地貌是主要由冰川的侵蚀和堆积作用而形成的地貌。

 山岳冰川主要分布在当地雪线以上的山地。

 我国的冰川主要集中于喜马拉雅山、昆仑山、念青唐古拉山、横断山、祁连山、天山和阿尔泰山等高山区。

三)我国的山地旅游资源

(1)按海拔高度分类

下一页(2)按旅游功能划分

山地的旅游价值

 高山和极高山

 是人们登山探险和科学考察的旅游胜地。我国是个多山的国家,世界著名的极高山多数在我国境内或边界地区。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其周围。其中8000米以上的高峰有14座。如珠峰、乔戈里峰等。

登山虽然艰险,但它是磨练意志和锻炼身体的一项活动,是一种精神力量的体现。当然高山冰雪世界和冰川地貌的奇异景象是世间难得亲临体会的景观。 中山和低山

中山和低山保留着许多大自然刀斧神工所形成的奇观,也不像高山和极高山那样难登,是最受游人青睐的旅游地。

在迄今确定的119处“中国重点风景名胜区中,仅以中低山山地风光为主的即占50%以上。

中山和低山由于随海拔的增高而气温降低,常成为避暑胜地,山区植被覆盖率高,空气清新,负氧离子较多,有利于疗养和身体康复。中山和低山的高度较易到达,尤其是我国素有登山的传统,如重阳节,经常有群众性的登高活动,如青城山、泰山等地。

第四章

水体景观

一、概述

1、水体是最重要的构景要素之一

 山无云则不秀,无水则不媚

 水是万物之源,也是中国人智慧和情愫的催化剂

2、水体是最富有普遍吸引力的康乐型自然旅游资源

 以水为主题的旅游活动总是会受到旅游者的欢迎,如海水浴、温泉浴、游泳、潜水、划船、漂流、滑水、冲浪、垂钓等。

3、水体对其他自然旅游资源的形成有深刻影响。

 由于水的作用雕刻出了大自然的许多地貌,如岩溶地貌、海岸地貌、冰川地貌等。 水体在一定程度上调节温度和湿度,因而形成区域性适宜气候。

二、河流

 河流是陆地表面沿线性凹槽运动的经常性或周期性的自然水流。 规模大的称为江或河,较小者称为溪。

 当水流流经溶洞或裂隙而没入地下时,就成为地下河,又称暗河或伏流。

一)河流的旅游价值

1、河流与沿岸景观共同构成立体画廊似的河流风景;

2、河流两岸易形成丰富的人文景观资源; 

3、河流最利于游客作舒缓的走廊式游船观光。

(二)我国综合性大型河流旅游资源

1、长江(2)黄河

3、珠江(三)漂流河段

漂流河段是供人们组织集体或个人乘漂流筏进行漂流运动的河段。着重于运动而非观光。漂流河段的条件

1、长度:6—10km;漂流速度4-8km/h。

2、河段宽度:>15m(河床宽度)

3、最枯水位的流量≥2m3/s,最浅的水深为25cm,宽>2m

4、河床坡比:1%-4%。(河床坡比=高差/长度)

5、河段上要有滩、潭。

6、对水质的要求:符合国家运动用水标准.美国标准:水中大肠杆菌数在1000-24000个/升,PH值为5.0-8.5,即弱酸性-碱性;无有害动物;无污染、无臭味,重金属含量不能过高,水质要符合地表水、运动用水的标准。

三、瀑布

(一)概述

瀑布是河床落差造成的跌水,即为从河床纵断面中的陡坡或悬崖处河水倾泻下来的流水。

瀑布的景观特色及价值,主要由瀑布的宽度、高度与水量,以及瀑布的形态和环境因素的配合所决定。

瀑布的造景要素与赏析

 瀑布是一项极富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它的最大特点是:山水完满结合,具有形、声、色三态美感。 形最富美学特征,一挂瀑布,或飞泻悬垂而下,或遇石后呈散状、片状而落,或与崖、洞配合构成水帘状、迷雾状,或与深潭、峡谷构成瀑潭峡串珠型。有喷洒百米以上的飞瀑,也有巨涛滚滚的瀑浪。望去千变万化,各有特色,给人以雄、险、奇、壮之感。

 声在水景中别具一格,它发出的轰鸣之声,足使游人惊心动魄,叹为观止。

 色指瀑布下落形成的各种色彩,一般呈白色,被人们形容为:“白练”、“白绢”、“白纱”、“堆雪”。 总之,这种具有形、声、色之美,“先声夺人”之趣的瀑布,与山石峰洞、林木花草、白云蓝天等环境要素的协调结合,形成了喷珠溅玉,美若仙境的奇妙世界。

四、湖泊

1、中国湖泊的特点:

① 数量多(天然湖泊大小2万多个)。

② 分布范围广。

③ 类型多样。

2、湖泊旅游资源的主要类型:(按湖盆成因分类)(1)河迹湖

① 含义 :河迹湖系因河流改道遗留下来的旧河道所形成的湖泊。

② 分布 :多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东北平原。

③ 特点 :一般为淡水湖,湖形多呈弯月形,湖面水域开阔,湖周经济发达,文化历史遗迹丰厚,旅游价值较高。

④ 典型湖泊 :洞庭湖、鄱阳湖、洪泽湖。2)构造湖:

 ① 含义 :构造湖系因地壳运动产生的断裂凹陷而形成的湖泊。

② 特点 :一般湖水较深,湖岸平直,岸坡陡峻,湖形狭长。

③ 典型湖泊 :我国的滇池、洱海、抚仙湖,亚洲的贝加尔湖,非洲的坦葛尼喀湖等。 3)堰塞湖:

① 含义 :堰塞湖系因山崩、火山熔岩、泥石流等堵塞河道而形成。

② 典型湖泊 :镜泊湖等。

(4)海迹湖(泻湖)

① 含义 :海迹湖是古海湾封闭而成的湖泊。

② 典型湖泊 :西湖、太湖等。(5)火口湖

① 含义 :火口湖系因火山喷发后遗留的火山口积水而成。

② 特点 :一般湖岸陡峭,湖水较深,湖泊外形近圆形。

③ 典型湖泊 :长白山天池。6)冰川湖

① 含义 :冰川湖是由冰川的刨蚀作用或冰碛作用形成的洼地积水而成。

② 分布 :我国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新疆等地。

③ 典型湖泊 :新疆的喀纳斯湖等。7)风蚀湖

① 含义 :风蚀湖是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风蚀作用形成的洼地积水而成。

② 分布 :我国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等干旱、半干旱地区。8)岩溶湖(溶蚀湖)

① 含义 :岩溶湖系石灰岩地区由于岩溶作用形成的溶蚀洼地或岩溶漏斗积水而成的湖泊。

② 分布 :我国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

9)人工湖

人工湖是指水库和堰塘等。

著名的人工湖 :千岛湖、松花湖、三门峡水库、刘家峡水库等。

五、涌泉旅游资源

(一)概述

地下水出露地表(即地下水的天然露头)称为泉。

(二)温泉

 一般把水温高于人的皮肤温度(约34℃)的温泉水称为温泉(也有将高于当地平均气温的泉称为温泉);低于这个指标的称为冷泉。具体划分如下:  微温泉:20℃或25~33℃;  温泉:34~37℃;  热泉:38~42℃;  高热泉:≥43℃;  沸泉:达到当地沸点温度。

温泉终年具有舒适的沐浴、游泳与保健疗病等功能。

我国以温泉为中心的著名风景旅游度假区主要有:陕西临潼华清池、广东从化温泉、南京汤山等。

(二)矿泉及其功能

 泉水通常按其矿化度可以分为淡水泉和矿泉两种。

 所谓矿化度是指地下水中各种元素离子、分子与化合物的总含量。如果水中的矿化度小于1克/升称为淡水泉,大于或等于1克/升的称为矿泉。

 矿泉具有沐浴和一定的医疗功能,由于矿泉中所含的元素不同,对人体有一定的药理和生物化学作用,所含元素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

(三)普通泉水和自流喷泉

2、自流喷泉

 自流喷泉是大自然奇观之一。具有极大的观赏价值。我国的自流喷泉多集中于西藏高原地区,并有一些间隙性喷发现象,因而称为间隙泉。比较有名的有西藏羊八井、格各加等泉。

第五章

园林与欣赏

第一节

中国园林概述

中国园林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民族风格,在世界园林艺术中颇享盛名,并被誉为“世界园林之母”。中国文化四绝:园林、山水画、烹饪、京剧

一、什么是园林

园林是在一定的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地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培与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人们观赏、游憩、居住的环境。

中国古典园林将建筑、山水、建筑、植物融合成一个整体,在有限的空间里,构筑了使人“可赏、可游、可居”的环境。

二、中国园林发展简况

(一)商周时期

最初的形式是: “囿”(指在圈定的范围内让草木和鸟兽滋生繁育)

中国园林的发轫期,特点是以自然景色为主,少事人工。

(二)春秋战国时期

自然山水园林的萌芽期:构亭营桥,种植花木。

(三)秦汉时期

中国园林的奠基时期,开模拟自然山水先河 五)唐宋时期

达到成熟阶段,中国园林鼎盛时期,无论皇家园林还是私人园林,都是规模空前,自然美与艺术美巧妙结合。

皇家园林:大明宫、华清宫

私家园林:王维的辋川别业

官僚及文人墨客自建园林或参与造园工作,将诗与画融入园林的布局与造景中,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层地主阶级的诗意化生活要求;唐宋写意山水园在体现自然美的技巧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如叠石堆山、理水等。

(六)明清时期

中国园林艺术的高峰。将山水诗、画的意境与造园艺术结合在一起,创造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佳境,使自然美与艺术美达到高度的统一。

以圆明园、避暑山庄为代表的北方园林和以苏州、杭州、无锡、湖州、扬州等地的私家园林为代表的江南园林都发展起来。

构园专著:《园冶》(明代:计成)

二、中国园林的分类

(一)依性质分类

1、皇家园林

总体特点:规模宏大,雄伟壮观、豪华宝贵,显示威严皇权的至高无上。具体而言,特点如下:

(1)规模大,以真山真水为造园要素,重视选址,造园手法近于写实;(2)景区范围更大,景点更多,景观更丰富;

(3)功能内容和活动规模丰富盛大,几乎都附有宫殿;(4)风格侧重于富丽华采,渲染出一片皇家气象。

2、私家园林

总体风格是闲静、优雅、含蓄、秀丽。

规模较小,一般只有几亩至十几亩,小者仅一亩半亩而已。造园家的主要构思是“小中见大”,即在有限的范围内运用含蓄、扬抑、曲折、暗示等手法来启动人的主观再创造,曲折有致,造成一种似乎深邃不尽的景境,扩大人们对于实际空间的感受;大多以水面为中心,四周散布建筑,构成一个个景点,几个景点围合而成景区;以修身养性,闲适自娱为园林主要功能;园主多是文人学士出身,能诗会画,善于品评,园林风格以清高风雅,淡素脱俗为最高追求,充溢着浓郁的书卷气。

3、宗教园林(又称为寺观园林)

多座落在山上,选址于空旷处,以获得静穆优美的环境。追求肃穆、庄严、神秘色彩,以达到对人产生强烈的感应的目的。二)依艺术风格分类

1、北方园林

风格粗犷,多野趣,各种人工建筑厚重有余,委婉不足。皇家园林是其代表。

2、江南园林

多属私园,以宅园为主,规模小,多奇石秀水、玲珑纤巧,轻盈秀丽,灰砖青瓦,韵味隽永,富有田园情趣,身入其中舒适恬淡。

3、岭南园林

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以宅园为主。其发展历史较晚,曾师法北方园林与江南园林,风格在二者之间。

岭南四大名园:顺德的清晖园、东莞的可园、佛山的十石斋与番禺的余荫山 第二节 园林的构成要素及其审美特征

自然界是上苍的创造,建筑是人的创造,园林则是上苍与人的合作产物.一、山水

中国园林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有山必有水,有水必有山,山水互衬互补,相映成趣。山主静,水主动。园中有山可以登高望远,统览全局,扩展视野,舒畅胸怀;园中有水则显得空灵开阔,微波荡漾,神清气爽。山的阳刚与水的阴柔互渗互融,相契相合,形成诗画一般的园林景色。

(一)山

山的主要功能在于造景,审美功能主要是分隔空间,点缀空间,增添园林野趣的自然美。

假山:写意假山、相形假山

假山有层峦叠嶂的巨作,也有精七玲珑的小品;园林假山或以土为主,或以石为主。有土无石难以形成雄奇危峻的山势;有石无土,难生草木,终究缺少生气。因此,堆石造山,总是土石兼用,以求自然野趣。

(二)水

“石令人古,水令人远”。

园林中的水景呈现出形、色、光、影、声等多种多样的美。

 形:园林水体一般都模拟自然形态,池岸不砌成笔直的,而是或凹或凸,或直或曲,呈现出斗折蛇行、犬牙交错的池岸线,给人以自然成形,生动活泼的感觉。庭园水面形态多变,有辽阔开朗的湖泊、有萦绕迂回的涓涓细流;有深潭,也有浅水。

 色:水本无色,积水成碧。古典园林素以雅淡为主调,力求色调清淡素洁,碧绿的水景更增添了园林雅淡的格调。

 光:园林水景还有光影的种种变幻。水中的细波使水面静中生动,别有风情。水平如镜还能倒映出天上云影与地上的景物,这种虚实相生的天光云影,会给人带来美感和遐想。水面将闪烁的波光反射到岸边的石壁或墙面之上,造成明暗晃动、飘忽不定的光影效果,令人感觉神奇。 声:静水无声,流水生音。园林水声的清音也是构成园林之美的要素之一。

园林中大面积的水还可以消除游人的沉闷感,给人以空灵开阔、气舒胸展、神态清爽的感觉。若在水面上划船游览,观赏岸上的风光,更会感到心旷神怡,增加水游乐的趣味。

(三)建筑

1、园林建筑的审美功能

园林建筑除具有一般建筑的实用功能外,还重在发挥构成独立景观或点缀风景的审美功能。清代画家郑绩:“楼阁亭宇,乃山水之眉目也”

所谓“雁横南浦,人依西楼”。园林中有了建筑的装点,就更富有诗情画意了。

2、中国园林建筑的共同特点

(1)以柱、梁、枋等木构件组成的框架承载屋顶的重量,墙体只起围护作用 ;(2)园林建筑出于观赏的需要,在设计上十分灵活;(3)中国园林建筑在修造中十分精致精美;

(4)园林建筑造型、装修不求浓艳富丽而求典雅清新。

清代李渔:“贵精不贵丽,贵新奇大雅,不贵纤巧烂漫”。

3、主要园林主要建筑物及其功能

常见的建筑物有殿、阁、楼、厅、轩、廊,它们都可以作为主体建筑布置。(1)殿

宫殿建在皇家园林里,供帝王园居时使用。(2)厅

主厅常是园主人宴聚宾客的地方,是全园的活动中心,也是全园的主要建筑,都是建在地位突出,景色秀丽,足以能影响全园的紧要处所。

3)楼阁

楼在园林中一般用来作卧室、书房,也用来观赏风景。阁用来收藏珍贵的书画、经书及功臣像或供佛。在园林风景是作为点缀风景、登临观景之用。(4)亭

供游人休憩、纳凉、避雨与观赏四周景色的地方。园林中起点景作用的观赏性的小建筑物。“亭者,停也”

“左右游人,奴役风月”

(5)轩

轩与亭的区别是轩内设有简单的桌椅等摆设,供游人歇息。其特征是前檐突起,出廊部分上有卷棚。

(6)舫

一种仿船形水上建筑,船体花厅,工巧雅致,又叫画舫。也是园林中起点景作用的观赏性的小建筑物(7)廊

起连接建筑物,分隔空间,造成景观,引导游人循廊揽胜的作用。

有单廊、复廊、双层复道廊等多种形式

(四)植物

“山借树而为衣,树借山而为骨,树不可繁,要见山之秀丽;山不可乱,须显树之光辉。”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树木花草在造园中有构成优美的环境,渲染宜人的气氛,并且起衬托主景的作用。

2、中国古典园林花木的配植的特点:

(1)讲究因地制宜,自然而然。

(2)在配植花木时,十分注意同周围山水、建筑等的配合与协调。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规律性或习惯性作法:

 高山栽松、岸边植柳、山中挂藤、水上放莲、修竹千竿、双桐相映等等,是我国古典园林植物配植的常用手法,饶有审美趣味。

 牡丹艳丽,宜玉砌雕台;梅花雅淡,宜疏篱修竹;梨花洁白,宜闲庭旷圃;菊花清雅,宜茅舍 3)注重花木的象征意义。

 牡丹富贵,芍药荣华,莲花吉祥如意,杨柳妖娆多姿,苍松高尚,兰花幽雅,秋菊傲霜,翠竹潇洒,芭蕉长春。

 梅、松、竹三者常被配植在一处,表示“岁寒三友”之意,喻园主的清高;

 玉兰、海棠、牡丹、桂花四种花一起配植,表示“玉堂宝贵”的意思。 桂树也常相对而植,取其“两桂当庭,双桂流芳”的意思。

(五)书画墨迹

“若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柳山水,也断不能生色。”(曹雪芹)

“无文景不意,有景景不情”,书画墨迹在造园中有润饰景色,揭示意境的作用。“寸山多致,片石生情”

墨迹在园中的主要表现形式有题景、匾额、楹联、题刻、碑记、字画。

第三节

园林的审美特性

一、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为了与山水地形取得协调,采取了各种顺应自然,因地制宜的作法:

1、山水为主,建筑是从。

2、化整为零,融于自然。

3、建筑造型的轮廓线条、色彩都与自然风貌相协调。

4、将自然空间与建筑空间融为一体。

二、小中见大的空间

“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方寸之中,乃辨千寻之峻”

中国画中,“竖划三寸”,便可看作是“千仞之高”;“横墨数尺”就可视作“万里之遥”。古典园林之所以能产生小中见大,咫尺千里的效果,有下几个原因:

1、造园者在有限的空间里,营造了包括山水、建筑、植物在内的丰富多彩的景观体系,再现了令人目不暇接的大千世界。

2、古园林能小中见,还在于造园者能尽量创造最大的景深、增添景观的层次。

3、运用空间回环相通、道路曲折变化的手法,也能增添景观的变化,扩大园林的空间感。

三、情景交融的意境

心与物、情与景、意与境的交融与渗透。

上海豫园有“鱼乐榭”,无锡寄畅园有“知鱼槛”、北京颐和园有“知鱼桥”,都是借观赏鱼乐之景,表达造园者的理想与情趣。鱼乐的典故出自《庄子》:“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四、多种艺术的综合

中国古典园林是一种综合艺术,承载了造景、建筑、园艺、绘画、文学、书法、金石等多种门类的艺术,凝聚了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诸多精华。

第四节

园林美的观赏

我国园林中常用的三种构景方法

  

第五节

中西园林比较

一、西方园林的特点

 西方园林是一种几何规则式园林,是把一切山水地形、树木花草都建造成种种几何形体。 为了与建筑的几何形体相协调,花了很大的力量平整地形,构成许多不同标高的大面积平地和坡地。

 在主体建筑前方,有突出的轴线,轴线上有很大的水池,水池的形状是几何形的;轴线两侧布置大面积的花圃、草坪,亦成几何图形,甚至树木、绿蓠都修剪成几何形体,称为绿蓠雕刻;各种花卉也按图案纹样布置成各种花坛。

 在主轴和副轴交叉点上的群像喷泉则是以希腊、罗马神话故事为主题的裸体或半裸体的人像雕塑。建筑美和人工美是这一派园林的艺术匠意。

二、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

我国古典园林被称为是自然山水式风景园林。无论是在选址上、布局上,还是山水的整理、树木花草的布置,都能同周围环境相和谐,达到“有自然之理,成自然之趣”,“虽由人作,宛自天开”,都能获得如身处大自然的艺术效果。再现自然美是这一类园林的艺术匠意。(1)框景:用门窗或是墙上的孔洞作为取景的画框,把景象框限在从框中所看到的范围之内,叫框景。

(2)借景:借别处的风景来衬托本园的景色称借景。

承德旅游产品开发策略研究 篇7

1 承德旅游产品开发的必要性分析

1.1 旅游发展的需要

承德市是中国旅游名城, 以避暑山庄和外八庙为代表的核心旅游产品对国内外游客有着极强的吸引力。承德市加速向世界旅游城市迈进, 开发出世界知名的文化旅游产品, 是承德市旅游发展的需要, 不仅有助于自身的开放型增长, 而且对相关行业的吸纳外资、开放搞活也十分有利。

1.2 拉动承德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

如今, 旅游业已成为承德市的支柱型产业, 一直保持平稳发展, 对承德经济的贡献逐年增大。因此, 适度超前发展旅游业, 深层次、高标准开发出旅游产品, 会加快承德旅游业的发展, 对承德相关产业都有不同层次的关联带动作用, 对承德区域经济会有强大的辐射和牵引作用。

1.3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和民族文化的需要

承德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 必须遵循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 从某种角度来说, 开发也是保护, 之所以开发某种资源就是因为它的重要性。要做到产品开发与遗产保护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1.4 提高市民生活质量的需要

开发知名旅游产品、打造知名旅游品牌, 可以使旅游城市本身成为整体旅游吸引物, 可以给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带来巨大影响。在环境意识、社会公德、文化交流、生活观念等都会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对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会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1.5 旅游需求多样化的需要

一段时间以来, 承德文化旅游产品类型单一, 文化内涵挖掘不足。近年来, 尽管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上已经有所改进, 但还没有达到比较完美的程度。面对层出不穷的旅游市场需求, 承德作为中国北方优秀旅游城市, 必须依靠自身的资源优势, 开发具有国际品位的旅游产品, 开发出满足旅游者需求的产品, 才能更好地发展承德的旅游业。

2 承德旅游产品开发存在的问题

分析承德旅游产品现状, 我们发现承德旅游产品目前存在诸多影响旅游发展规模及发展速度的因素, 这些因素包括:

2.1 城市建设缺乏主题特色

一座城市的建设布局和建筑风格是旅游者对该地文化的第一感受, 也是吸引旅游者的因素之一。一座非常优美、主题鲜明、特色突出的城市, 实际上就是一个很好的旅游产品。与众多知名旅游城市相比, 承德市的建设没能体现出自己的文化特色, 没有达到现代城市建筑与古典园林相映成辉的标准, 更未衬托出皇家园林的城市风格。

2.2 创新观念不强

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必须提供世界级的旅游产品。创新观念不强, 导致承德市旅游资源优势没有完全转化成产品优势, 综合竞争实力不强, 缺乏吸引不同口味国际旅游者的“套餐”, 没有真正成为国内外旅游者首选或必选的目的地。

2.3 产品结构不合理, 购、娱环节薄弱

经调查发现, 承德在旅游六要素“食、住、行、游、购、娱”消费结构方面不合理, 购物和娱乐消费所占比重偏低, 难以刺激游客的购买欲望。行业结构不合理, 导致承德旅游业总体发展并不是很理想。

2.4 独具特色的配套服务产品很少

承德目前服务产品开发不足, 规模小、档次低, 产品缺少鲜明的地方和民族特色, 却质次价高, 远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

2.5 已开发的旅游产品“观光性”较强、“参与性”不高

正是这诸多原因, 致使承德的旅游发展还不能达到更高的水平。要改变这种现状, 就必须对承德的旅游产品进行优化和深层次开发, 使旅游产品的结构更趋合理, 使产品的质量不断提高, 使承德市成为品牌旅游城市。

3 承德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3.1 承德旅游产品开发应该注意的问题

(1) 创造精品。旅游发展潮流的变化首先表现在旅游产品内容上, 旅游者的多样化的需求要求旅游产品实现精品化与国际化, 具有大体量、高引力、强个性、多信息, 能满足产品走向世界、被全球旅游者所接受的基本内涵要求。因此, 旅游产品的开发要适应精品化和精致化的发展方向, 不能近距离重复建设, 或粗制滥造, 否则会破坏旅游格调。

(2) 开发的方向侧重于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现有文化产品的文化延伸, 第二个方面是与现有产品的互补。

(3) 新开发的产品要符合城市文脉, 与城市文化相匹配, 发挥本土文化的功效。承德的城市文脉是满清皇家文化与民族文化的融合, 因此承德旅游产品的深层次开发一定要符合这种城市文脉。

3.2 承德旅游产品开发路径

3.2.1 内涵的深开发

传统旅游产品文化性的深层次开发是从更深角度将文化旅游产品展示给旅游者, 只有保持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 才能使旅游产品立于不败之地。承德文化旅游产品内涵的深开发主要是深挖皇家文化和民族文化资源, 丰富文化内涵, 完善配套产品, 增加参与性和娱乐性。

3.2.2 过程的深开发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在不改变产品本身的情况下, 对产品生产的过程重新认识、重新设计, 以更有效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为出发点, 强调过程对市场的适应力。

3.2.3 主题的深开发

主要是在主体资源不变的情况下, 随着市场形势的变化适时推出新的产品内容, 在动态中把握并带动旅游需求, 引导旅游消费。主题深开发更趋向于选择新的主题, 或主题的延伸, 但要注意主题的理性延伸, 合理创新, 达到“既在情理中又在意料外”的境界。

3.3 承德旅游产品开发措施

3.3.1 加强统一规划、打造城市品牌

承德市的品牌就是皇家文化和民族文化, 其城市风貌应该是“皇家”及“民族”风格, 突出文化魅力。使承德市成为一个“大避暑山庄”, 园中有林、林中有园, 现代建筑突出皇家风格, 古中有今、今中有古, 现代的亭、台、楼、阁、桥与皇家的殿、堂、廊、榭、塔融为一体, 把避暑山庄建设精髓扩展延伸渗透于整个中心城市, 让现代城市建筑与古典园林相映成辉, 衬托出皇家园林的城市风格, 打造“大避暑山庄”城市品牌。

3.3.2 深挖文化内涵、打造产品品牌

旅游产品的魅力就在于它的民族性、艺术性、神秘性、特殊性和传统性, 而文化和精神享受才是旅游者的主要目的。只有文化大规模地介入旅游, 才称得上真正的旅游, 旅游也才能够真正获得大发展。旅游产品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发掘和增加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 将文化的潜在价值转化为旅游产品。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清朝夏都避暑山庄和外八庙及木兰围场, 使承德拥有深厚的清史演变底蕴和皇家文化内涵, 这正是承德的文化特色之所在。因此把握特色, 发挥优势, 才能突破传统。

3.3.3 加强旅游产品的多元化

首先要打破传统的结构单一的旅游产品格局, 增加旅游产品的种类, 调整旅游产品的结构, 使旅游产品结构合理, 满足旅游者需求, 解决旅游市场上供求不协调的矛盾问题。另外, 多元化还要求, 针对国内市场的不同消费档次和消费倾向, 提供不同档次和价位的旅游产品。相对而言, 国际旅游市场和国内旅游市场的上层部分, 在旅游消费上比较成熟, 倾向于个性化和定制化的旅游产品, 而国内旅游市场剩下的大部分 (尤其是渐渐兴起的农民旅游) 还处在旅游消费发展的初步阶段, 对旅游产品的要求不高, 主要选择观光类型的旅游产品。因此, 提供多层次、多组合的旅游产品, 才能更好地为旅游者服务, 提高顾客对旅游产品的感知质量。

3.3.4 促进旅游产品的高级化

随着旅游消费的成熟, 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质量需求也越来越高, 需要旅游产品的高级化。促进旅游产品的高级化需要在以下方面展开工作:

(1) 增加旅游产品的参与性、表演性、娱乐性。旅游产品的开发也必须随着旅游者的需求的变化而变化, 增加产品的游客的参与性, 使游客参与到活动中来, 增加活动的热闹气氛, 让游客与“产品”互动起来, 将“死”景变为“活”文化, 增加产品的表演性和娱乐性, 融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皇家气派于其中, 使“动”中有“静”, “静”中有“动”, 既增加了产品的观赏性, 又提高了产品的文化品位, 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如此, 不但能提高游客的游览兴趣, 而且能提高产品的品位, 促进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2) 对旅游产品进行精心包装, 提高旅游产品的附加值。根据资源优势和市场特征, 为旅游产品确立鲜明独特的主题, 塑造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区别于其他旅游地或旅游景点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主体旅游产品。

(3) 旅游产品的设计和内容编排要有新思路。不同类型的旅游产品要根据需求特征和自身特点, 开发具有自己内容的旅游产品, 如商务会议旅游者, 需要的是一个整体的休闲、购物和娱乐的大环境。

(4) 在现有旅游产品基础上增加种类——“横向扩大”。近年来, 承德市非常重视旅游业的发展, 承德旅游产品的开发已处于中级阶段, 已开发出一些具有皇家文化和民族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 如前面提到的皇家园林、寺庙游;佛乐宫;满汉全席 (部分) ;满蒙风情表演等, 但还有一些皇家文化和民族文化资源没有开发出来。如承德文庙、山庄景点、寺庙、餐饮、购物、娱乐、民族饮食风情等等。因此应该加大力度、加大投入, 开发出更多的文化旅游产品, 顺应旅游产业发展需求和总量增多的潮流满足旅游者对不同类型旅游产品的需求。

(5) 在现有旅游产品基础上深度挖掘——“纵向加深”。已开发出来的文化旅游产品, 有些还没有真正达到文化内涵的尽显, 内涵的挖掘还不够深。如避暑山庄的历史文化内涵, 人们游览山庄只是观它的园林建筑、山水风貌、文物古迹, 但它的历史价值人们却知之甚少, 导游们在讲解时, 也只是对“不平等条约”在何地签定点到为止, 其他的则不再深谈。凡此种种, 所以应该对现有的文化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进行深度挖掘, 对产品进行“深加工”, 使文化内涵真正显现出来。

(6) 注重产品的学习性。随着旅游需求的变化, 旅游结构不断变化, 旅游类型层出不穷, 旅游方式变化多样, 于是休学旅游、科考旅游等应运而生。休学旅游是强调学习当地的文化历史、书法和各类艺术等;科考旅游是考察、欣赏旅游地的古代建筑等等。于是旅游者对产品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对旅游产品进行深层次开发就是要对旅游产品增加娱乐性、参与性的同时, 增加旅游产品的学习性, 使游客在获得愉悦的同时, 也能获得他们以往不了解的许多知识, 既放松了身心, 又获得了知识。

总之, 承德有丰富的文化及历史资源, 若能进一步更深层次开发成旅游产品, 不仅可以推动人文环境的改善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使承德地区一些已被人们遗忘的传统习俗和文化活动得以开发和恢复, 也可吸引外地游客前来旅游、弘扬承德民族传统文化, 更可促进承德经济的发展, 推动承德旅游业的迅猛发展。

摘要:旅游业是承德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但旅游产品开发的不足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限制因素。要更好地发展承德的旅游业, 需要找出旅游产品开发存在的问题, 采取措施合理开发旅游产品, 这样才能使承德的旅游业迅速向前发展。

关键词:承德,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参考文献

[1]崔凤军.中国传统旅游目的地创新与发展[M].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2, 8.

承德旅游文化赏析 篇8

【关键词】承德避暑山庄;建筑特色;中国文化

一、对承德避暑山庄与国家文化的概述

为了实现对国家文化历史底蕴的全面研究与考察,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国家的建筑,古建筑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古建筑所呈现的特色,反映了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以及文化发展现状。承德避暑山庄是重要的历史古建筑,风格特征明显,具有独特的气质,气势磅礴,是中国三大古建筑之一,与北京、曲阜具有同等的地位。同时,承德避暑山庄在建筑上的特色秉承我国多民族的文化,提倡文化的融合和影响,相互进行内容上的渗透,追逐完美性,建筑特色展示了深厚的中国文化。

二、对承德避暑山庄建筑特色的介绍

1.体现了南北建筑特征的全面融合

在承德避暑山庄内部,主要包含四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分别是宫殿区、湖泊区、平原区以及山峦区,四个部分各具特征,特点分明,景色优美,更加怡人,每个区都将各自的景色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各个区内的建筑特色差异明显,各不相同,相互呼应和映衬。每一建筑都实现了与自然景观的有效结合,完美性更强,给人以回归自然的感觉。承德避暑山庄在建筑规模上不大,但是,吸取了南北建筑艺术上精华,立足建筑角度,在承德避暑山庄的外围主要采用了青砖灰瓦的风格,颜色主要是自然的本色调,风格给人以雅致、庄重的感觉,独显简朴,同时,简单控制得十分有度,这种风格特征与北京故宫具有明显的差异,但是,独显静谧性,风格上更显皇家园林的气质。纵观整个山庄,能够深刻体会到南方景观的细致之美,例如,在湖区,建筑上更显小桥流水的感觉,另外,烟雨楼,被称为南方建筑的标本,整个建筑都体现了南方所具有的细腻和静谧的感觉,同时,建筑中的四面云山、万壑松风建筑群等,极具北风建筑的雄伟和壮观,独具实用性。也就是说,避暑山庄在布局、构型方面,实现了博采众长,极具协调之美,浑然天成,在意境上既有人工雕琢,也有天然生成的,集合南北园林的特点,实现了与外界的有效统一,是跨时代的作品。

2.山庄的建筑与周边自然景色交相呼应,诗画一般

山庄建筑与周边自然景观交相呼应,自身的建筑特点更加明显,其周边树木茂盛,山峦跌宕,沟壑众多,建筑的主要色调是青灰色和鲜红色,将黯哑、热情的色调与周围的树木融为一体,尤其随着时间的推移,四季交换,随之发生变化,不同的季节就会呈现更加别具特色的避暑山庄,极具视觉冲击。在周围的树木中,有的高耸入云,如古松,有的低矮密麻,也有质地坚硬的灌木和乔木,同时,也有给人以舒适感觉的荷花,在炎热的夏天,可以发挥遮阴避雨的作用,对园林景观中的空旷的不足予以弥补,彰显园林设计的完善性,二者更好地融合在以期,如诗如画。

三、承德避暑山庄建筑特色所体现的中国文化的发展特点

1.体现文化的民族多样性以及形式的多样化

对于承德避暑山庄而言,其建筑上具有不同的风格,将多个民族的特点集中在一起,尤其是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体现,更加淋漓尽致,这正是我国文化的多民族性和多样性。在清代以前,承德聚居了多个民族,他们都希望在这个地方能够留下自己民族文化的印记。此时,承德避暑山庄发挥了其在承德的重要地理位置的特点,诸多民族都希望在山庄文化中将自己民族的价值和内涵进行完美的呈现,使得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更加明显,在承德避暑山庄中进行展现,就是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同时,这种不同文化的组合也造就了山庄独特的文化价值。山庄承载了多个民族文化的内涵,将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更加全面、充分的体现出来。

2.体现中国文化的和谐美

在中国文化中,和谐一直被追求,寻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和谐的价值更高。避暑山庄的建筑之间和谐不乏别致,同时,建筑与自然景观之间也相互映衬,形成更加完美和谐。和谐的性质不仅体现在山庄内部,同时,山庄与周边寺庙之间也相互融合,主要存在12座寺庙,主要由普宁寺、安远庙等,它们与山庄相互独立,但是,单独建筑与整体建筑、与周边环境存在这密切的关系,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形成相互融合、和谐之美。在历史上,中国倡导“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观念被流传下来,其价值一直被追捧。

3.重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

不管任何建筑,其最初的目的都是为了供人们在老后能够安身立命,实现生活与精神的寄托,尤其对于中国的古来建筑,更加注重对静默养气功能的追求,避暑山庄就是中国古老建筑的典型代表,更加全面体现了人文精神。对于避暑山庄的设计,将人作为和谐设计理念,以人为中心,借助避暑山庄,实现对人与人、自然以及社会的和谐性。避暑山庄的建筑本身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各种建筑都具有其自身的人文精神,是人文关怀的体现。每一个建筑、走廊,都极具人性的特点和精神,它们之间的距离的设计、房屋的规模、内部构建的摆设,虽然经过了多次的修缮,但是,仍能体味其原有的痕迹,对人本的关怀深深展现在其中。以人为本的精神得到传承,虽然叫法不同,但是,在这几百年的建筑中,对这种精神进行了全面的贯彻,形成至善的人文关怀。

上一篇:2019高考语言表达得体下一篇:有趣的社团活动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