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的生活化研究

2022-11-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生物教学的生活化研究

初中生物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摘要:中学生物教育的一个中心思想是通过让学生从生物学的角度看待生活问题,从而帮助学生进一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对此,教师应运用生活化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完成从“纸上谈兵”到实际应用的转变,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中学生物教师应注重通过生物教学法的实践,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关键词:初中;生物教学;生活化

引言

众所周知,生物学在人类生产生活中诞生,随着时间的推移,生物学在医学、环境、农业等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而中学生虽然暂时没有意识到生物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但他们在生物学与生活的联系中发现了生物学的魅力。因此,在中学生物教育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历,适当地渗入生活元素,构建生活情景,激发学生对生物问题的思考,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知识和技能。

1.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

教育源于生活,以生产性工作为基础,所以要联系现实生活对学生进行教学。在中学生物生活化教学中,教师不应忽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注重理解教学与生活的相互关系,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结合生活中的常识,使学生更轻松、更自然的获取生物知识,学生也可以越来越熟练地运用生物知识,使学生能够自主地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为此,以生活为中心的中学生物教育对于从根本上适应教育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长期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2.初中生物教学存在的问题

2.1课前导入方式不合理

生物教育课前导入通常是教师直接的介绍,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也很难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中。这种课前导入的方式,使课堂气氛沉闷,课堂教学内容更难理解,难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因此,生物教师需要改变他们的教学方法,并将其付诸实践。

2.2 教育内容不足

大多数生物教师的教学描述都是基于多年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以及对教材内容的简要分析和总结。在传统的单一教学方式中,这样的教学内容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只能在课后自主学习,无法保证学生正确认识课堂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应在教学前对生物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和延伸,引入生活化知识,丰富教学内容。

3.初中生物实现生活化的有效措施

3.1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生物学的科目需要过渡,因为这门课程对中学生来说是新的和陌生的,在此期间,教师必须以学生所知道的一些知识为切入点,引导他们进入生物学世界,为学生创造栩栩如生的情境,能够创造性地将生物理论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情境相结合,将学生从生活情境转化为生物学习情境。在这种情景下,学生可以通过相互确认生命发展的规律和现象与生物学理论相结合,对生物学有更深的认识和记忆。通过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生物学的实际意义,发展生物学之美。

3.2设计生活化教学活动

中学生物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很多知识和内容都可以在生活和自然中找到。因此,教师应以生活化活动为辅助,为学生提供更多了解自然的机会,使原本枯燥的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感知。并通过探究、分析、实践和观察,了解生物现象,把握生命规律。此外,通过将栩栩如生的游戏和实验融入生物教育,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接触生物,丰富他们的认知体验。

3.3联系生活经历,简化探究过程

人类是高级动物,自然是生物学的重要研究课题,动植物、微生物等也是重要的研究对象,描述了人们的生活与生物学密切相关。因此,只要仔细观察,不难发现我们的一些活动往往涉及生物知识和规律,如果能合理运用相关的生活经验,理解生物知识就会很容易。因此,在中学生物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根据他们所教的内容进行相关的生活体验,并让学生运用他们的常识和经验来思考生物问题,从而简化学生探究的过程。例如,在讲解《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 的内容时,老师可能会问学生以下问题:在夏天傍晚树下会非常凉爽,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用生物学的思维思考这个问题,最后,老师会告诉大家导致了这种现象是因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产生和释放水分。水分在雾化成水蒸气的过程中吸收环境热量,所以树下温度相对较低,给人们带来凉爽的感觉。

3.4安排生活化巩固作业,提升生物教学的实效性

传统的中学生物作业布置形式比较简单,主要集中在学生巩固生物知识的写作练习或提问技巧上,问题千差万别,学生的认知和思维发展也受到严重阻碍。对此,教师将生活化作业引入课堂,不断拓展作业的形式、意义和方法,设置更具实践性和探索性的作业,让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识别生命现象。了解生命的本质,了解在探究、实践、研究和操作中所学知识的特征和价值。生活化作业的引入,能够有效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例如,在进行《环境污染对生物学的影响》教育时,教师可以设置实际的研究任务,让学生在课外走访和调查污染较多的地区,了解其污染类型、程度和污染的原因。并提出可在课堂上共享和交流的可操作计划。这种用生活化作业代替传统家庭作业的方法可以确保中学生物课充分发挥作用。

结束语

在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中,生物教师需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不断为学生营造逼真的学习氛围,为生物知识增添真知灼见。这些元素让学生觉得生物就在身边,所学的东西都是有用的,所以学生会逐渐发现生物的魅力并投入更多的精力。此外,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极大地帮助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更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杨雪琴.初中生物教学生活化研究[J].学周刊,2019(01):43-44.

[2]狄丽鹤.初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J].学周刊,2018(14):31-32.

[3]尹逊宝.初中生物教学生活化探析[J].才智,2018(05):90.

[4]何貴莲.新课程理念下生活化教学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9(51):186

[5]武艳云.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生活化[J].课程教育研究,2019(50):145-146

作者:黄静

第2篇:初中生物教学生活化的研究及策略

在初中生物教学的过程中,很多的知识内容源自于生活,和生活的各个环节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初中生物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的利用生活中的元素进行教学,对生活内容和生活学科之间的关系进行合理的渗透,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促使课堂教学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生活化生物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应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初中生物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新课改之所以非常强调教育要回归生活,原因与主张“生活即教育”的背景有着惊人的一致性。在初中生活教学的过程中,很多的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因此,老师在上课时要善于捕捉初中生物知识中的生活元素,课程必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引发老师和学生的共鸣。这样的课堂才能打破课堂的局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得到真情实感的有活力的知识。从学生本身而言,他们对于感性的知识过于敏感不喜欢过于抽象的知识。因此,我们教师可以利用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完成对知识的迁移,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此外,我们所学的知识源于生活,当学生真正掌握课堂知识后,让生物知识走出教室,走进生活,走向社会,只有这样的教学才能激发学生获得持久学习动力和快乐。我们如何才能更好的做到初中生物教学的生活化呢?

二、初中生物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1)创建生活化教学情境。现代课堂提倡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所以在课堂上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为了学生能很快的进入到学习生物的思维,那么就需要教师从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状态引入,生物课程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的。创设教学生活化情境是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手段,在生物课堂上,教师需要创设出与学生生活、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教学情境,这样可以让学生由生活情境自然过渡到学习的情境中,学生的注意力自然被吸引过来了。比如在讲初二下神经调节那一章节时要进行反射弧的建构,需要学生具备有关神经系统和神经元的基础知识,这一块知识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已经扫清了障碍。老师先引导学生回顾缩手反射,并以此联想生活中类似反射的情形。

(2)教学语言的生活化。如果我们把枯燥的知识用生活化的语言去描述,就能够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可触摸、幽默风趣、通俗易懂,就能够产生快乐的火花,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例如,在学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知识时,用生活中的谚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和“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来形象地说明生物的遗传现象;“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和“十指有长短” 来形象地说明生物的变异现象。又如同源染色体和姐妹染色体是一组非常容易混淆的概念,为了帮助学生区别这二个概念:教师可以形象地把同源染色体比喻为“异卵双胞胎(暗指两条染色体来源不同、内部所含遗传信息不相同)”,把姐妹染色体比喻为“同卵双胞胎(暗指两条染色体来源相同、内部所含遗传信息相同)”。这种生活化的比喻,能使学生的思维迅速活跃起来,笑声一片,在欢乐的气氛中轻松地掌握所学知识。课堂上,教师的语言生活化很快就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师生的交流变得很顺畅,有助于提高课堂的效率。

(3)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教学内容的设计应贴近学生生活,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生物的兴趣。由于对于初中生来说,生物是一门全新的学科,是在过往的学习经验中很少接触到的。为了学生能很快的进入到学习生物的思维,那么就需要教师从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事例引入,生物课程内容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的。创设主问题时,教师需要创设出与学生生活、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这样可以让学生由生活情境自然过渡到学习的情境中,学生的注意力自然被吸引过来了。由于是生活中的常态在课堂上呈现,学生的兴趣点得到了激发,他们会发现原来我们平常日常所见的事物是如此奇妙的组成。

(4)生物实验的生活化。实验是生物教学的重要形式。它是连接生物知识和现实生活的纽带,生物学里很多知识源于科学的探究实验,老师如果避开实验而只是单纯提问题和讲知识会让学生感到厌烦。设计问题只是教学的手段,而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才是学生学习的目的。教师只有把生物实验设计生活化了方可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的深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探究问题的提出,假设的形成,计划的制定,结论的得出都是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的过程。學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获取知识,易于形成创新精神,提高科学探究能力。而探究成功后的快感又将内化为强大的学习动力,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学生当然会兴趣浓厚地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实验中用了很多生活化的用品,学生会站在新的角度重新审视生活中的现象,进而完成对课本中的生物知识的整合,使课堂教学更贴近生活。

(5)运用生物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生物学教学不仅要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出生物学问题,还必须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生物学知识和生物学的思维方式去看待、分析与解决,从而使学生体验到生物学的价值,进一步感受到生物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践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是知识理解的延伸与升华。生物学知识源自于生活,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生活。生物学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围绕问题的解决,逐步把生活知识化生物化,让学生在生活的实际情境中体验生物学问题;另一方面,又要让学生能把所学到的生物学知识自觉地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实际问题中,实现生物学知识生活化,从而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如在学习了植物的蒸腾作用后,学生就明白了植物移栽应该注意哪些要素:①植物根部带土坨②要剪掉植物的部分枝叶③移栽应该选在阴天时移栽等。又如课上学习了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关系后,学生发现植物晚上不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就会出现人和植物争夺氧气的现象。因此,我们卧室里摆放很多花卉的化是不利于身体健康的。

我们课堂上所学的生物知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最后还要应用于生活。学生学会用所学来指导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生活服务,让学生感受带了知识的实用性。

总之,课堂是生活的一个缩写版。生命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课堂教学生活化是学科学用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要“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著名学者叶澜先生语)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教学资源,把教学资源伸向生活是新程理念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构建生活化的生物学课堂,是顺应新课改,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是让生物课堂回归生活的必然要求。为此,生物教学要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充满活力,富有成效。

作者:臧春银

第3篇:初中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摘 要:随着教育的不断变革,开始出现初中数学教学生活化这样的教学理念,该理念的主要观点为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并为生活提供服务,数学和实际生活紧密相关。数学这门课程本身具备抽象的特点,学生学习起来难度比较大。而数学生活化教学符合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将数学这门课程和学生所接触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大大降低了数学学习的难度,提高了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文章首先对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内涵以及重要意义进行分析和介绍,然后提出了几点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开展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重要性;教学策略

一、 前言

随着新课改进程的逐步推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怎样把数学课程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在一起一直是教学研究的重点内容。在初中数学教学中,针对数学课程与实际生活的结合,数学教师对过去的数学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和改进,并尝试了很多新型的教学方法,然而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针对这个问题,在文章中主要对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进行分析和研究,期望能为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 数学生活化教学的内涵

(一)概念界定

所谓数学生活化教学其实就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将数学课程知识与学生所接触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从学生当前已经具有的生活背景以及生活经验出发,把数学问题通过加入生活背景、实际的事物等方式生活化,对学生进行科学引导,让他们能够对数学思维进行充分利用来对这些问题很好地解决,进而有效提升数学教学的生活性以及实际性,大大降低学生的数学学习难度。

(二)数学生活化的研究方向

在对数学生活化教学的研究中,数学教师应该积极分析和研究初中数学和实际生活结合的有效策略,创建一个把学生所接触的实际生活当作基础,将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当作教学目标的数学学习机制。这需要教师对数学教学资源进行分析和研究,找到数学知识生活化的切入点,然后还需要对数学课堂的教学课程有一个很好的掌握,从而在教学中可以更好地将这两者进行联系教学,构建一种科学的评价体系,提高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视程度,有效提升他们的数学素养。

三、 初中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生活化教学能够增加数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充分调动起他们对数学知识学习的主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学习兴趣。与传统数学教学存在较大差别,生活化教学对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以及学习状况都进行了分析和考虑,同时能够很好地落实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习的数学知识的理解,帮助他们更好的掌握这些知识,同时还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学习兴趣。一旦他们对数学产生兴趣,他们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分析和学习数学知识,对数学这门课程和生活之间的联系有更多的认识,形成一个正向循环,培养和提升数学课程的教学效率以及数学核心素养,这也可以帮助初中数学教学很好地满足实际生活的需要,推动初中数学教学向前发展。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与创新意识

在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中,教师都会为学生创建一种生活化情境,然后让学生在这个情境下进行思考和交流,常常采取小组合作的方法来开展生活化教学,这就可以有效培养和激发他们的合作探究意识,让学生在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动手动脑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问题转化能力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信息技术水平的快速提升,数学在实际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在初中数学中开展生活化教学可以让他们认识到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并完成有关数学知识的学习,在应用数学知识来对实际的生活问题处理的时候,需要他们对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进行充分运用,然后将实际遇到的生活问题精炼转变为数学问题,从而就可以使用数学知识来很好的处理数学问题。或者在数学教师对学生进行初中数学课程讲解的时候,将比较困难的数学问题转变为生活问题来帮助他们对问题进行解决,这可以有效降低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学习难度。综上所述,在开展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时候,数学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让他们不断进行数学问题以及实际生活问题这两者的转化,这样有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转化能力。

四、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的有效策略

在初中教育中,数学课程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经过对数学课程进行学习,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會得到显著提升。当然,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这门课程本身所具备的较高抽象性以及逻辑性的特点大大增加了数学课程的学习难度,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很多学生对数学这门课程都产生了畏惧心理。在最新制定的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就明确表示教师在教学中要加强生活化教学,让学生认识和体会到数学课程和实际生活这两者的密切关联,从而促使学生能够对数学知识进行充分运用来很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发挥出数学课程的实际价值,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对此,初中数学教师应该提高对生活化教学的重视程度,采取有效策略来开展生活化教学。

(一)教学情境生活化

根据相关报道,对于学生来说,在学习的知识和他们所接触的实际生活情景越相似,他们对知识的接纳能力也就越强。数学课程来源于实际生活,可以为生活提供服务。在这个基础上,数学教师在对学生开展初中数学课程教学的时候,就可以构建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以及提升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能力,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学习兴趣。具体来说,初中数学教师在对学生开展数学教学的时候,能够将学生平时所接触的实际生活当作教学背景,以此来构建问题情境,然后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和感受数学知识的实际价值以及其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将知识以更加生活化的方式向学生展现出来。以等式相加为例,数学教师在对这部分内容教学的时候,就可以对多媒体技术进行运用来为学生播放使用天平来称量物体质量的动画,在天平的一边放置物体,在另一边放置等质量的砝码,在两侧的重量相等的时候,天平就会保持平衡,然后再向天平的两边增加质量相同的物体和砝码,天平还是保持平衡,然后问学生原因。通过采取这种方式来对学生进行数学课程教学,就为学生创设了一种合理的生活化教学情境,增加了数学课堂趣味性,能够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更加牢固的记忆,保证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实践操作生活化

数学课程本身具备较高的抽象性以及逻辑性的特点,也正是因为这些特点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不少学生因此害怕学习数学。而且在过去的数学课程教学中,数学教师都是采取传统教学模式来开展教学,对于学生数学能力的训练也都是采取题海战术,也就是让学生通过做大量的数学习题来对数学知识进行使用,在这个过程中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这个过程比较枯燥和无聊,不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对此,初中数学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要调整过去的教学理念,将实践操作生活化,落实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更多地参与到数学课程教学中。比如,在对轴对称图形教学中之前,数学教师就可以让学生按照课本中对于轴对称图形的定义寻找生活中的轴对称物体,找一些方便携带的在课堂教学中予以展示。同学们带来了树叶以及剪纸等物品,在分别展示完成之后,教师让同学们把搜集到的物体进行对折,查看对折线的两边是否完全重合,由此引出对称轴的概念。通过将实践操作生活化,不仅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课程和生活之间所存在的密切联系,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学习兴趣。

(三)知识应用生活化

在对学生进行数学课程教学的时候,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在对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以及所具备的生活经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来让他们运用数学知识来很好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也就是实现知识应用生活化,从而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初中生具备活泼好动的特点,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分析和思考能力,同时也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对此,数学教师就能够设计一些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对数学知识进行学习,帮助他们养成分析和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另外,在实际的生活中,数学知识形式非常多样,数学教师可以给予学生适当鼓励,来让他们对实际生活进行观察,发现、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以圆为例,在完成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之后,数学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观察实际生活中的井盖以及车轮和钟表等物品,然后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物品都做成圆形的而不是方形或者其他形状。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为学生提供正确引导,让他们懂得对数学知识以及数学思维进行运用来观察这个真实的世界,去寻找并分析实际生活中所存在的问题,这有助于培养和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观察和分析的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四)数学例题生活化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例题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谓例题生活化就是就地取材,对实际生活中的事物进行运用来设计数学问题。例题生活化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能够为学生提供科学引导,让学生能够灵活使用自身掌握的知识,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解决。以一次函数以及一元一次不等式为例,在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教学的时候,因为这部分内容包含丰富的数学思想,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所以数学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生活化的例题来帮助学生理解这部分知识。比如,马上要进入高中独自生活了,为了方便与家人联系,爸爸带你去买手机,在办理业务时,一种業务是零月租,每分钟通话费0.4元,另一种业务是每月20元月租,每分钟通话费0.2元,选择哪一种更加实惠?通过这样的例题,学生不仅可以掌握相关知识,也能够增加学习的兴趣,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其和实际生活关联密切。为了培养学生对数学课程的学习兴趣,数学教师应该采取有效策略开展生活化教学,提升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数学的能力以及数学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的各项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司国湖.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及深度反思[J].数学教学通讯,2020(14):67-68.

[2]毛百平.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9(20):41.

[3]李志恒.生活化教学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11):90-91.

[4]宋开宝.巧用生活化教学 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16(10):83.

作者简介:

李耀忠,山东省菏泽市,山东省东明县陆圈镇第一初级中学。

作者:李耀忠

第4篇:高中生物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

教师在进行高中生物教学的过程中,主要的教学目的就是让学生们有更多的机会从生活中发现知识,有更多对生活的观察机会。学习生物知识技能可以让学生们积累更多解决问题的经验和方式,提升自我生活状态。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们的生活经验来进行生活化教学,扩展学生们的学习领域,让其对多姿多彩的生物知识有更大的学习兴趣。

一、生物教学生活化应用问题

很多教师都意识到了生活化教学这项创新教学策略的好处,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的问题。这项教学策略可以让学生们的好奇心得到满足,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让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突出一些课程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应用过程中教师却很难让教学内容和生活化合理的联系在一起,而且教学方式很难被学生们接受,教学设计没有让学生们觉得眼前一亮,不符合学生们的需求。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基本的自然条件以及和生活化是否真的有联系,这都是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僵硬的进行联系是很难让教学效率得到提升的,这种形式只存在于表面,没有深入到教学内部,教学效果也就自然会适得其反。

二、提升生物课堂生活化教学融合度的注意事项

(一)构建一个合适的教学情境

对于学生们来说课堂环境是很重要的,诸多教育专家也表示学生们在课堂上

的状态很容易受到周遭环境的影响。教师使用创新教学策略的主要目的也是让学

生们能有一个更好的学习效果。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们的学习特点来

制定教学方案,旨在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们在这样特定的教学环

境中提升自己的探索能力和学习能动性。例如,在学习“植物的激素调节”这一

课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们根据现实生活中观察植物的经历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根据这样的例子来进行课程导入。平时学生们对植物只有一个简单的外在了解,

对于内在的激素调节学生们很难理解,教师可以从植物特性开始讲起,和生活中一些植物的反应进行结合。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将学生们的注意力转移到植物上,

教学情境创设也就基本完成。

(二)开展生活化的教学活动

学生们生活经验可能不是很丰富,教师在进行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适当的引导学生们进入到课堂情境中。从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们感受到生物知识在生活中具体的作用是一个很好的开始,引导学生们从生活中提炼知识,分析总结之后可以在生活中应用。例如,在学习“基因本质”这一单元的知识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进行分组讨论,总结一下人类生命最基本的单位是什么,让小组之间可以适当进行交流活动,研究不同的案例。很多医院在进行基因鉴定的时候,为什么可以判定孩子是父母亲生的呢?这种判定基于什么样的知识,遗传物质的本质是什么等问题都是可以引起学生们热烈讨论的话题。生活化教学课堂中教师一定要适当引导学生们在正确的方向中思考问题。这样才能挖掘出生活和生物知识之间密切锻炼联系。这种引导过程也是增强学生们积累知识以及灵活运用课堂教学内容的重要途径,学生们在课堂中主动思考也是主体地位得到尊重的表现。生物课堂的教学内容本身是比较枯燥的,结合生活化的趣闻或者知识就可以让生物知识有非常大的吸引力。

(三)加强课外实践的效果

对于生活化教学策略,教师可以延伸到课外活动中,课外活动本身也是高中生物课堂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让学生们有一个自由支配和独立思考的机会。学生们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还能扩展学习领域,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教师可以利用这样的可爱活动增添一些趣味性较强的环节。例如,在学习“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这一课的时候,学生们会对一些杂交物种进行观摩,教师可以运用生活中的具体例子来讲解一些本课涉及到的知识。适当的条件下还可以进行实验,这样才能让学生们有更多的机会近距离接触生物实验的过程,及时记录和总结可以加深学生们对学习内容的印象。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在实验过程中多多发言,大胆表达自己对结果的看法,如果有学生出现不同的意见,教师可以让二者进行对比,

带着疑问在课堂上进行学习会有更好的学习效果。这种教学方式不光可以让学生

们多多巩固学习的知识还能在实验过程中意识到自己学习方面的不足,对这些问题处以更科学的方法进行解决,对自己的能力也是一种完善和提升。

(四)让作业和生活紧密结合

高中阶段学生们的学习任务是比较繁重的,教师想要让学生们有一个更好的机会了解生物知识和生活的联系可以在作业布置环节进行二者结合。例如,在学习“细胞生活的环境”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回家观察一下家里养的动植物,适当可以取一些样本进行观察,在学校实验课堂中观察出细胞具体的结构,再查询一些细胞生活环境的资料。这样的环节对学生们理解生物知识是很有帮助的,家中环境是学生们比较熟悉的场所,教师让学生们从这样的环境中取样可以让学生们探究的过程中更容易结合生活常识进行思考。生活化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们提升自身的能力,这种作业布置就可以加强学生们的联系能力还能活跃其思维。

三、结合合作模式,加强创新思维扩展

生活化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们了解生物知识趣味性的一面,和生活有更多的关联可以激发学生们创新思维的发展,在具体生活中可以联想到生物知识的应用就是一个很好的表现。这也代表学生们的各方面能力都有提升,教师的教学效果越来越明显。活跃思维的状态下学生们可以掌握更多的学习内容,促进合作模式的运用。例如,在课堂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们主动联想这单元的知识和生活中哪部分可以联系起来,小组内讨论出一个具体的课题之后就可以进行思维扩展讨论,课堂气氛可以被很好的烘托。

四、结束语

知识本身就是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教师在高中生物课堂中应用生活化教学策略是对学生们实践能力的一种锻炼,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和实验基础在生活中可以解决一些问题可以给学生们带来很多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可以增加学生们的学习自信,这也是最被倡导的一种教学方式。设计生活化的教学方案也要结合学生们的具体特点,针对性教学才能让学生们形成良好的综合性素养。

第5篇: 《小学语文课堂生活化教学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新北区泰山小学语文课题组

一、选题的背景:

语文是一门最有内蕴和思想的、最有灵气和诗意的学科。同时,语文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生活:课本即生活的记录,教学即生活的阐释,阅读即生活的体验,作文即生活的再现。因此,杨再隋教授在解读《语文课程标准》时,这样写道:“要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学生活,把教学过程还原为生活过程,把教学情景还原为生活情景,把教学活动还原为儿童的生命活动。”此语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和生活应是紧密联系的,语文教学中的儿童应是生活中本真的、真心真意的、有真情实感的人,而不应是“戴着面具的、其人格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的人--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学会生存》)

反观以往的语文教学,我们发现了一些问题,诸如学生学习语文习惯差,对学习语文缺乏兴趣,整体语文水平偏低,语文综合水平不高,语文教学忽视人文性等等。究其根本原因,问题在于我们的语文教育只盯在几本教材上,远离了生活的源泉,脱离了生活的大课堂,致使语文教学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凝固了语文课堂的教学结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语文教学因此失去了新鲜的活力,丧失了人性的魅力。

为了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们提出了“小学语文课堂生活化教学的研究”这一课题。

二、选题的理论依据:

1、生活教育理论:

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曾说过:“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说苑?杂言》)这句话生动而形象地阐明了学习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关系。现代,我国着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根据中国的国情,把他老师的“教育即生活”学说做了改造,明确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民众即中心,要让社会和学校实行“教学做合一”。他还指出:“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学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我国当代着名教育家刘国正先生指出:“读(包括听),是通过语文认识生活和学习怎样生活;脱离生活,就变成无意义的活动,吸收鉴赏都失去辨别优劣美恶的基本标准。写(包括说),是运用语文反映生活,表达自己的见解,并服务于生活;脱离生活,写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技巧就变成了无所依附的文字游戏。而与生活相结合,则读有嚼头,写有源头,全局皆活。”

2、《语文课程标准》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这样表述了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的确,语文首先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语文和生活之间本不应该有厚厚的障碍,语文教学应和学生心灵相通,语文课堂应和社会生活相融,使语文从“应试语文”、“课堂语文”走向“生活语文”。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必须与学生的生活互相交融。也就是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开放语文课堂,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堆中解脱出来,让语文走进生活,让生活走向语文,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人物、过程的机会,使学生在与现实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同时又在这一过程中陶冶情操、磨炼思想、完善人格,最终使我们的语文教育成为建立在生活基础上的生气勃勃的活的教育,正像“鱼到水里”畅游不已,“鸟到树林”自由飞翔,也像“春光之下的花草”,欣欣向荣,“一天新似一天”。

三、概念界定:

“生活化”即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堆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人物、过程的机会,使学生在与实在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指语文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相结合,使课堂教学方式变成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参与的生活过程。

四、选题的意义:

1、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将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

以往的语文教学,更多的是重视语文知识的传授与语文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忽视了语文对于人的精神生命的影响。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则不然,它的教学触角已经延伸到学生的生命领域,彰显出非凡的人文气息。

2、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将发展学生的个体潜能。

每个孩子都是潜在的天才儿童,每一个个体生命都有着相对优势的智力领域。在生活化的语文课堂上,教学可以尽可能多的涉及多个智力领域,学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思想、情感,使不同的个体拥有尽可能多的展示自身特殊才能的机会,是真正关注人的全面发展的教学。

3、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将拓展学生的体验渠道。

生活的本质在于它的丰富性,当学习与生活建立紧密的联系时,就可以利用生活资源丰富的优势,使教学活动变得更加生动,拓展学生的体验渠道。

4、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将凸显学生学习活动的实践性。

语文学习是母语学习活动,学生应该多途径接受、发现、体验语文,在生活化的语文实践中发展语文素养,“用语文”才是“教语文”、“学语文”的实质。生活化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倡导自主的学习方式,在创设的各种情景中,通过实践学语文、用语文,从而提高语文素养。

五、研究的内容:

(一)创建生活化的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主要指教室,也就是“学生的家”。我们现在的教室体现出了浓浓的知识气息与竞争意识。然而,要更好地实施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我们必须改善我们的教学环境,无论是大到校园环境的规划还是小到的教室布置,都必须更多地洋溢着温馨的生活气息和浓浓的童真童趣。

(二)建立生活化的师生关系。

如前文所述,教学生活中的学生和教师都应是生活中本真的、真心真意的、有真情实感的人。我们要实施语文教学生活化,就必须构建一种建立在生活基础上的新型师生关系,这是生活化教学实施的前提。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首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与学生平等、民主地相处,真诚地关爱他们,关心他们的衣食住行,关心他们的身体、学习、活动,关心他们的思想和感情,做到体贴入微。比如在平时的交往中,合理尊重学生个人的兴趣习惯,注意保护学生隐私;适当的时候称呼学生的“小名”,营造宽松的教育氛围;和学生一起游戏,融入他们的世界,成为他们的伙伴、朋友、兄长;设立“知心信箱”,分担学生的小秘密等等。当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距离缩短时,学生就会满怀信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的教学方式才能产生质的转变,学生的创造潜能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三)建构符合生活需要的教学目标。

语文教学目标的确定,既要注意全面,又面向全体,更着眼未来。要树立“大语文”的观念,培养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要把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高度统一,培养学生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素质。

(四)建设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生活是语文教育的源泉和基础,语文教学的内容是宽泛的,教科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但远不是语文教育的全部内容。语文教学的内容理应以课本为原点,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伸,由封闭走向开放。

1、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现实生活蕴藏着取之不尽的语文教学资源,只要是能够促进学生的语文能力的,都可以看作语文教学的内容。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可以立足课本,将学生引向更广泛的生活天地,挖掘语文学习的内容。

2、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材中的生活气息愈来愈浓,我们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其中的生活因子,教学时善加利用,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3、以生活为依托重组教材。我们可以利用现有教材,按照不同主题重新组合,配合生活中的资源,使课堂教学内容尽量贴近生活。

(五)打造生活化的课堂教学。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生活化语文课堂教学就是要尽可能地把学习的内容跟真切的生活内容相联系,拉近语文教学和学生生活的距离,使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充满童趣与乐趣的学习中健康成长。我们准备从三个角度来打造生活化的语文课堂教学。

第一个角度,课堂教学如何实施生活化教学。这一角度又分两个方面去探讨。第一方面,联系生活解读课文,使课文与现实生活沟通起来,强化对课文的感受,而不是认识。用创设生活情景、朗读等方式体验作者的生活,实现作者的情感与读者(学生)的情感和谐共振。第二个方面,以生活化的活动去观照课文,使学生能真正地深入到课文的世界,体验、掂量、揣摩课文的言语,感受到言语的质地、味道、色彩,实现美的言语的内化。生活化的活动可以是表演、辩论、实验、采访等。要注意的是生活化活动是手段、策略,是承担教学内容的载体,实现美的言语的内化是目的,以此促进学生语文水平的真正的提高,而不是为活动而活动。

第二个角度,阅读教学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认为学生解读课文不是在空白状态下进行的。教学不能一概先入为主地为学生提供教学内容,应当在学生自己解读的基础上组织教学,同时渗透教师对课文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不求引导学生走向所谓的“正确”理解,而在充分肯定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探讨,哪怕看起来是错误的理解,也应当让学生拥有陈述理由的权利,这样才能真正地发展学生的个性。同时,积极引导学生扩大阅读空间,甚至可以采用超文本阅读的方式,根据自己的需求自由地阅读。

第三个角度,打破学生被动接受教材的局面,以课文为中介,实现主体与主体的对话。作者是主体,编者是主体,学生更是主体,作品的好坏,教材编写的成败得失,应当先倾听学生这个主体的声音,这是阅读作为一项生活内容所应有的状态。另外,有的课文的阅读,我们也鼓励学生与里面的人物对话,以展示学生自我的生活态度。

(六)引进生活化的作业方式。

语文广泛的社会性决定了语文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陶行知先生认为:“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场所。”学生除了在语文课上学语文、用语文外,更多的时间则是在语文课外学、课外用。学生作业生活化,就是要让学生深入生活,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时间及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养成时时学语文、处处用语文,培养语文能力的好习惯。

六、研究的方法:

总体上以行动研究为主,并辅之以各种研究方法。

前期工作:采取以文献资料法为主的研究方法,学习有关文献,搜集资料;

具体实施阶段:以行动研究法为主;

成果总结阶段:以实验观察分析法,案例法为主要研究方法。

七、研究的基础:

近年来,本课题负责人承担了常州市级课题《优化心理化教学环境,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研究工作,并成功结题;承担了区级课题《新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相关性研究》的研究工作,目前已通过中期评估;有五篇教育教学论文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有三十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省、市、区获奖。这些课题研究及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八、研究计划:

主要研究阶段及阶段性研究目标

序号 研究阶段

(起止时间) 预期达到的目标 阶段成果名称及其形式 承担人

1 准备阶段

2006年1月--2006年2月 筹建课题组,制定课题实施方案,明确各研究内容的负责人及职责,建立课题组规章制度。 课题实施方案,研究人员职责及分工一览表,规章制度。 蒋辉

2 启动阶段

2006年2月--2006年4月 请有关专家修改完善方案,对研究对象进行前测,了解相关课题的研究现状,学习相关理论。 小学生语文学习现状调查与分析,相关课题情况,学习书目及笔记。 沈丽亚

符丽华

李春花

3 实施阶段

2006年4月--2008年3月 聘请专家进行专业引领,围绕课题深入学习,深入课堂开展课例研讨、学术研究,撰写教学案例和论文。 专家讲座资料,学习笔记及研究体会,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及研讨记录,教学案例及论文。 课题组所有成员全员参与。

4 总结阶段

2008年3月--2008年5月 总结研究执行情况,做好结题工作;

撰写科研报告,全面展示研究成果;研究论文、案例、体会汇编成册;请专家进行评估验收。 结题报告,学生成果汇编,课题组成员研究论文、案例、体会汇编,教学设计集等。 课题组所有成员全员参与。

本课题完成时间:2008年5月

九、课题组分工:

课题组长:蒋辉

副组长:邹益

成员:沈丽亚 负责资料的收集

张建娣 负责理论学习及研讨活动记录

符丽华 课堂教学研究

秦 洁 课堂教学研究

路亚芬 课堂教学研究

李春花 课堂教学研究

第6篇:美术课堂教学的生活化研究

摘 要:从创设生活情境,将童心引进课堂;注重生活趣味,将童真引进课堂;注重生活体验,将童味引进课堂;注重生活知识,将童蕴引进课堂;注重生活创造,将童味引进课堂等方面,研究美术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关键词:美术课堂;生活化;本真;精彩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3-0051-01

知识的源泉是生活,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是美术教学取之不尽的宝藏。美术的美源于自然,高于自然,它是人类的杰作,又是大自然的恩赐。因此,生活中的自然美,是美术创作不懈的动力。作为一名美术教师,要注重激活学生的美术创作兴趣,让学生认识到美来源于生活,从而主动走进生活,感受生活,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一、创设生活情境,将童心引进课堂

在新课改不断推进的今天,美术教学要把学生对美术的向往、对美术知识充满好奇的童心引入美术殿堂。因此,每一节美术课,都要运用适当的方式营造生活化的美术学习情境,把学生引入美术课堂,在生活与美术之间架起联系的桥梁。创设生活情境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教师所营造的生活情境要与当前的课改结合起来。第二,所营造的生活情境要与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相结合。第三,所营造的生活情境要有一定的创意,能够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第四,所营造的生活情境要与三维目标进行有机整合。只有这样,营造的生活情境才能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热情,才能吸引学生,从而让他们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展示个性,进行自由创作。例如,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以采用故事、儿歌、表演、变魔术、猜猜看、送“礼品”、介绍新朋友等方法来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注重生活趣味,将童真引进课堂

学生有着不同的成长环境,个性特点与生活趣味也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注重生活趣味,将童真引进课堂。低年级学生上课基本以游戏活动为主,因为他们对小动物、寓言、童话故事比较感兴趣;中年级学生上课则主要以活动性、合作性学习方式为主;而五六年级的学生,则以对事物的探究、综合实践学习方式为主,因为他们对社会发生的事和未知世界比较感兴趣。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特点,营造有生活趣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个性得到持续的发展。例如,上“卡通明星总动员”这一课时,可以先让学生观看各种卡通片,然后,让学生猜一猜、说一说、演一演最喜欢的卡通明星。最后,再让学生画一画。这样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趣味性较强。学生以自己所认识所喜欢的卡通人物作为素材进行创作,提高学生作画的趣味,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的艺术细胞在心中不断萌生,个性不断得到发展。总之,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紧紧抓住学生的生活趣味性进行教学,这是美术教学三维目标进行整合的重要途径。

三、注重生活体验,将童味引进课堂

美术教学内容,只有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生活、体验,并进行有机融合,才能使学生对美术知识理解得更加透彻、深刻,才能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新课改下的美术课堂教学,理应注重美术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体验相结合。有效的结合,大致有以下几个优点。第一,美术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体验进行有效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美术探究能力。第二,美术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体验进行有效结合,可以提高学生发现美术问题及解决美术问题的能力。第三,生活体验和教学内容的结合,便于学生获得的知识更牢固。第四,新课程资源在学生生活体验的结合中得到创新和发展。

四、注重生活知识,将童蕴引进课堂

美术教学中的生活知识,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美术教学中,学生的许多知识来源于生活,这种生活知识对于构建新课程知识体系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学校美术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不但对学生新知识体系的建构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丰富美术课堂教学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以“春天的色彩”教学片段为例,先让学生看录像片段,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知识说一说,不但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而且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注重生活创造,将童味引进课堂

学生的生活是充满趣味性的,是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而每一个学生都具有非常大的发展与创造潜能。在美术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创造性表现,大胆抒写自己的想象,发现生活中的各种美。学生对生活进行想象创造,是美术创作的一种升华,也是新课改所倡导的理念,有利于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六、结束语

学生的童年生活真实而有趣、丰富而多彩,具有很大的创造潜能和创造空间。一个有生命力的美术课堂,应该植根于学生的生活世界,并为生活服务。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变革教学方式,注重引入学生的生活场景,并进行有机整合,让美术教学具有无穷的魅力,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第7篇: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莘县张寨镇苏村小学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问题

1、课题提出的背景

近年来各种教学设计理论和模式层出不穷, 五星原理中的首要教学原理主要关注创设学习环境或规定学习结果,其中五项首要原理表明:(1)当学习者介入解决实际问题时,才能够促进学习;(2)当激活已有知识并将它作为新知识的基础时,才能够促进学习;(3)当新知识展示给学习者时,才能够促进学习;(4)当学习者应用新知识时,才能够促进学习;(5)当新知识与学习者的生活世界融于一体时,才能够促进学习。

眼下很多教学模式都认为,最有效的学习结果或学习环境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和学习者置于四个明显的学习阶段中。即:(1)激活已有经验;(2)展示知识技能;(3)应用知识技能;(4)将知识技能整合到实际生活中.而这些任务的完成离不开生活实践.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倡导“教育即生活”,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提出过“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生活教育理论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学,我们的教学理念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新课程实施以来,“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这一思想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并逐渐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但从实践层面看,情况不容乐观,“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氛围沉闷,学生了无兴趣,被动学习”等远离生活、脱离实际、缺失生本的现象仍屡见不鲜。 如何落实上述要求,让数学教学走进生活、关注学生就成了需要我们着重关注与研究的问题。

2、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封闭,脱离生活实际,教学方式也比较单一,教师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被动的接受学习,学习兴趣不高,应用知识的能力差。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为了改变这一现象, 我们可以充分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材料,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如何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到“在情景中学习数学是最有趣的,为生活而学数学是最有价值的。”让学生更好的体验到数学的魅力,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应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如何更好的培养学生认识生活、体验生活、创造生活的能力,从而焕发数学课堂的生命力。

(3)开发小学数学课堂教育生活化的课程资源,将生活融入课程内容,开发小学数学课堂教育生活化的课程资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4)21世纪是一个“知识化时代”和“学习化时代”,学知、学做、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发展构成了教育的四大支柱,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的社会、政治、经济地位日益提高,以至“我们无论怎样强调教学质量亦即教师质量的重要性都不过分”,当今提高教师职业的专业水准已经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所以提升教师的专业地位显得尤为重要。案例研究,是一种教育行动的研究,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形式

二、课题界定与支撑性理论

1、课题界定

所谓生活化就是指“(1)当学习者介入解决实际问题时,才能够促进学习;(2)当激活已有知识并将它作为新知识的基础时,才能够促进学习;(3)当新知识展示给学习者时,才能够促进学习;(4)当学习者应用新知识时,才能够促进学习;(5)当新知识与学习者的生活世界融于一体时,才能够促进学习。”

中、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从中、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体验生活、认识生活、学会生活的过程。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加以体现

一是教学目标社会化,即教学目标不仅是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生活的基本素质。

二是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即发掘与社会生活、家庭生活、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的教育教学内容。 三是教学方法生活化。即在课堂教学中、在实践活动中创设生活化的情境,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使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成为学生乐于参与,主动参与的生活过程,在此过程中,不断的引导学生体验生活、认识生活、创造生活。

案例:实践中发生的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记录下来,并进行反思与感悟。

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案例研究,探索开发小学中、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模式,构建和形成小学中、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标、内容,研究寻找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途径方式等,把学生生活融入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之中。

2、支撑性理论

(1)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 “生活即教育 ” 、 “ 教学做合一 ” “为生活而教育 ” 。他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就是倡导每一个孩子都公平地享受为生活做准备的教育,教育要培养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人,这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教育源于生活,适应生活的需要,因而教学更不能脱离生活。脱离生活的教学就失去儿童主动性学习的心理基础。

(2) 活动建构的理论

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反对让儿童被动地接受成人的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原苏联心理学家提出了活动内化的理论,和皮亚杰的认知建构理论都指出学生基本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

(3) 创新教育理论:

创新教育要求我们从现代社会发展变革和人自身发展的高度来审视学校教育。要求教者在实施教育过程中,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把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态度,创新能力和创新型个性品质置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创新教育要求把课堂换给学生,给学生创新的空间。因而陈旧而僵化的课堂教学已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没有课堂教学生活中教师和学生的创新,对于师生双方无异于精神的劳役。

(4)教学理论

(1)当学习者介入解决实际问题时,才能够促进学习;(2)当激活已有知识并将它作为新知识的基础时,才能够促进学习;(3)当新知识展示给学习者时,才能够促进学习;(4)当学习者应用新知识时,才能够促进学习;(5)当新知识与学习者的生活世界融于一体时,才能够促进学习。

基于以上理论,我们提出了如下的实验假设:通过寻找学生生活中的数学,能从现实生活中提取有用的数学知识,将其带入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在课堂中实施教学生活化,以此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 “ 数学” 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也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学习数学的目的性,并能在生活中灵活地运用数学。并通过参与一些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张扬学生的个性,使他们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为他们今后能进一步学习数学打下基础。

三、课题研究目标

小学中、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案例研究目标:

1、探索“自主、合作、探究、展示”型的生活化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生活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2、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数学学习内容生活化的再改造,让学生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学习。

3、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培养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积累经验,逐步形成一条"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之路。

四、实验的具体实施过程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要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是生动有趣的,我们根据实际情况,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数学问题生活化的研究

所谓“数学问题生活化”,即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新课标指出:小学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根据这一理念,我们在实验中注意了了数学教学的“生活性”的体现,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作了尝试。

1、 从生活中来

在生活中我们往往对做过的事情印象最深,学习也一样,自己感受过的,往往记得最牢。数学课堂中,创设“生活数学”情境就是模拟生活,再现生活,使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临其境。

如简便算法“378+98=378+100-2”中,原来是加法,为何要减2呢学生很难理解。教学时,我组织学生体验实际生活中“付整找零”的市场交易事实:“妈妈买上衣要378元,买一条裙子要98元,现在她—共要付多少元”让学生表演交易活动。通过这种生活化的表演活动,学生不但真正体会数学、理解数学,而且在活动中唤起了创新的意识。

2、 到生活中去

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服务于生活。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以体会数学在现实中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去服务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并让学生学有所用。因此,学生在学完新课后,我们经常出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问题能力。

例如:在讲完统计的知识后,我布置了这样一个活动,让学生分小组去调查我班同学家中拥有的电器情况,并填好事先画好的统计表,自制一个统计图,做好后,分析一下发现了什么。我发现学生完成任务的积极性可高了,并且大部分小组统计的数字都是准确的,他们还从这次统计中积累了好的经验,如有个小组给每个同学发了一个小纸条,让他们写上自己家中所有的电器,这样就比一个个去问高明得多。学生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现在我们的家庭生活都好了,拥有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都不足为奇,很多家庭都已经有了电脑、数码相机、摄象机了,而且有的家庭拥有的数量还不止是一台。

(二)创设生活情境的研究

情境是某种场合下的一种氛围,是人们的身心投入在情景的一种状态。在数学课堂中,我们往往从生活实际中摄取一些场面,画面、实物等,从中让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好的情境创设,有利于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是学生自觉兴奋的投入到学习和探索新知活动之中。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心理基础,更是注意的重要源泉。生动的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情绪体验,在教学中创设情境,有意设计学生认知的矛盾冲突,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

如在教学《千克的认识》一课时,教师创设学生熟悉的超市购物空间,模拟的货架上、柜台里摆了水果、蔬菜等各种生活用品。请每个学生猜一猜:这一堆鸡蛋大概有多重?那一包洗衣粉、盐估计又有多重呢?学生置身于这样一个购物情境里,非常迫切地想去掂一掂、称一称,弄个究竟。因此课堂气氛高涨,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进行着学习数学的实践活动,感到既轻松有趣、又特别难忘。

2、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

现代教学论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尽管学生的学习是需要感知的,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求知欲。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也就不会去思考。教师要善于巧妙地把数学教学内容转化成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情境,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创设情境,努力营造积极参与的氛围,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直至解决问题。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这一课时,学生都知道生活中的年份,甚至月和日。授课时,我们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个人观察自己手中不同年份的年历卡,然后组内交流自己发现的问题。通过交流,孩子们都能发现一年有12个月,其中又分31天的大月和30天的小月,以及特殊的二月。在此基础上教师又出示了1990年至2000年来的2月份的天数,同样由学生自己找规律,促使再思考、再分析。学生经过再次的研究和探索,又得到了四年一闰,及判断平、闰年的方法。这堂课,教师把研究的过程展开了,引导学生重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学生不仅学会了自己去“发现”知识,而且还培养了他们自己学习的意识和创新能力。

3、创设生活情境,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体验成功。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的自信心与他的成功是成正比的,成功越多,期望越高,自信心也越强。教师在教学中,应创设生活情境,为学生提供体验数学的机会,通过数学活动促进学生不断增强自信心,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他们得到成功的喜悦。

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我们先让学生回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自己动手去寻找和推导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方法。通过剪、移、拼等活动,有的学生发现用一个平行四边形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也有的学生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也有的学生只用一个三角形通过割补方法,也能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再根据两者关系,都能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的这种学习、体验的过程不正是我们所期望的吗? 在自主的体验中,孩子们获得了成功的快乐。

(三)数学应用方面的研究。

如何将数学方法灵活的运用到生活中,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因此,我们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在数学应用中,生活实践中使知识得以验证,得以完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设计一些生活化的练习,以提高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主要形式有:找一找、练一练、做一做 等。

例如:在学习分类后,拿出一些生活中的用品让大家分一分,在学习了小数后,组织学生进行"逛超市"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很有用,自发产生一种探索兴趣,乐于创新。 教师应该适时组织学生参加这样的数学实践活动,多给学生创造一些从生活实践中解决数学问题的机会,并鼓励学生主动在生活中大胆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1、创设情境的教学模式

过去,我们经常这样开始上课:“同学们,昨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什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什么什么。”倒是简单明了,开门见山。可是却把知识的前后联系、数学自身的魅力、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他们的心理需求顾及甚少,这种情境冷冰冰、硬邦邦的教学模式显然太陈旧了。近来大家都非常重视创设教学情境,我们知道数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环境,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因为只有在各种有益的环境中,或者说土壤中,才能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调动起学生内部逐步形成的知识、经验、策略、模式、感受和兴趣,甚至是冲动。我在教学中也作了尝试,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中,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 提出中心问题 师:请同学们选择,哪条线路最先到达塘头。

当相关的旧经验被激活时,学生才能够得到促进。这样的导入既尊重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又唤起了他们进一步学习的欲望,让学生思维得到了发展.《数学课程标准》也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本课从学生感兴趣的春游活动谈起,给学习创设了一个有效的问题情境,又为学生提供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的现实背景,从中激发了学生探索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增加了参与意识,教学效果良好。

2、学数学与用数学相结合的模式

小学生都知道要学数学,而且要学好数学,但是,学了数学有什么用,怎么用?他就不知道了,认为那是将来上班工作以后的事。其实“学数学”与“用数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把它们结合起来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

例如,在《连乘应用题》的教学设计中,教学片段: (1)提供问题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课前都做了调查是吗?谁来说说,你们家一天大约丢弃多少个塑料袋?

(学生汇报,教师依次板书:0个、1个、2个„„ 与学生达成共识后选用2个,并板演:每个家庭每天丢弃2个塑料袋。)

师:(出示图片:一座居民楼,有4个单元。)这是老师所住的居民楼,从这幅图中,你都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这座居民楼共有4个单元,每个单元有12户。 (2)提出中心问题。

依据课前调查和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个什么问题?(这座居民楼一天共丢弃多少个塑料袋?)从而得到一道完整的连乘应用题:一座楼房有5个单元,每个单元有12户,每个家庭每天丢弃2个塑料袋。这座楼所有家庭一天共丢弃多少个塑料袋?

创设这样的生活情景和中心问题,本来是枯燥乏味的连乘应用题,变成一道乐于探索,兴趣浓厚的实际问题,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发了认知冲突,同时给了学生探索、合作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的力量,体会到数学的乐趣。同时这种教学模式强调了小学生学习数学行为的生活背景。这个行为与背景的关系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小学数学具有现实的性质,数学来自于小学生的现实生活,再运用到他们的现实生活中去,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小学数学内容的基础。第二,小学生应该用现实的方法学习数学,即学生通过熟悉的现实生活自己逐步发现和得出数学结论。简言之,就是让学生在身边的事情中发现数学,通过身边的事情学习数学,把数学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又如〈求平均数应用题〉的教学设计中,教学片段: (1)提供问题情境

据气象局统计,舟山市今年三月中旬的平均气温是11℃。 据《舟山日报》报道,2005年中国居民的平均寿命已达71岁。 据统计,浙江省2005年的人均居住面积已达26平方米。 师:像“平均气温11℃”、“平均寿命71岁”、“人均居住面积26平方米”都是平均数(板书:平均数)师:谁能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能用到平均数?(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平均收入、平均年龄。)

(2)提出中心问题。

师;看来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今天这节课我们接来研究平均数。看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平均数的哪些知识?(什么叫平均数?怎样求平均数?平均数什么用?„„)

当相关的旧经验被激活时,学生才能够得到促进。正如上述,“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教师从生活中学生经常听到和看到的“平均气温”、“平均寿命”、“人均居住面积”引入,这样向学生提供了原有的一些生活经验,让学生初步接触平均数,对平均数有了初步认识,由于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已激活,学生对平均数就不觉得陌生了,也能举出许多生活中用到平均数的例子。这样的学数学与用数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既尊重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又唤起了他们进一步学习的欲望,真正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现实生活的数学理念。

3、尝试探究模式

国画大师齐白石老先生曾告戒他的弟子们说:“学我者生,仿我者死。”其实模仿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简单的模仿,永远的模仿。简单模仿的教学模式再也不能适应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的需求,时代呼唤着创新。

江总书记指出:“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世界民族之林。”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当前教学改革的焦点和核心。尝试创新模式的教学提倡学生用自己的而不是模仿他人的方法去探索问题、思考问题。不刻意要求学生与教师思维程序一致;不刻意要求一个学生的答案与其他学生一致;要允许学生尝试;允许学生坚持自己的观点;允许学生因一时的“发现”或“成功”而欣喜若狂。这不是技巧和方法问题,而是教学理念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是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提供宽松的环境和富饶的土壤。如《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设计的探究片段:

第8篇: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课题名称: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二、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课题研究的背景

面向21世纪的数学教学,我们的教学理念是“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我们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还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家关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数学发展的动力不仅要从历史的角度来考量,更要从数学与人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中去寻找。这充分说明了数学来自生活又运用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如何把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化抽象的数学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其实是源于生活且无处不在的,数学的学习就是建立在日常的生活中,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体现生活。 数学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在关于课程目标的阐述中,首次大量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从而更好地体现了数学学习对学生在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 2、数学教学现状。

近几年来,我校开展了“小组合作学习”“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法研究”等课题研究。在客观上已具备了一定的研究条件。为本课题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实际数学教学中还经常存在与社会,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脱节的现象,主要体现在:(1)目标上更重视数学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达成,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2)内容上过分拘泥于课本,忽视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3)教师在教学方式上忽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忽视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意识和兴趣,忽视让学生活泼、主动地学习。(4)练习时以反复的强化为主,以至学生的作业量过多,课业负担过重,忽视了数学的实用价值。(5)评价上对书本知识、运算和推理技能关注较多,对学生学习的态度、情感及实践能力关注较少。 3、研究的意义

我们试图在新课程理论的指导下对这一方面进行有效的探索。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引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让学生形成善于从数学的角度,用数学的语言、知识、思想方法去描述、理解、思考和解决各种现实问题的心理倾向性。应用与拓展学习的数学理论,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生活,使人人学到有价值的数学。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带动本校的新课程改革,转变教师教育意识是本课题实施的前提,对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有进一步的认识,寻找学生生活中的数学,能从现实生活中提取有用的数学知识,以此来调动学生课堂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数学”真正成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也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学习数学的目的性,并能在生活中灵活地运用数学。并通过参与一些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张扬学生的个性,使他们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为他们今后能进一步学习数学打下基础。

三、研究的目标

(一)总体目标 :

“数学生活化”,即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数学生活的研究就是进行二者之间如何相互促进从而达到培养创新性的现代人才的研究。 本课题试图通过“生活─数学─生活”的实践过程,将现行教材中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还原为取之于学生生活实际、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数学问题,把学生生活与数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让学生真实地感受、理解、掌握数学思想、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生活能力协同发展,培养学生能数学地分析、解释、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应用能力及运筹优化的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具体目标

1、使参与课题研究的学生能高效的利用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进行自主学习,最终能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凸现个性,并能主动、全面、和谐地发展。

2、使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能得心应手地利用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进行创新性备课、上课、辅导、乃至测验,使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升华、完善自我。

3、使参与研究的学校能够形成自己的能保证师生运用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进行教育的保障措施,使学校的教学质量能得以提升。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教学内容生活化。为了在内容上不过分拘泥于课本,在《数学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在课题研究精神的指引下,我们必须研究如何充分挖掘现行教材中的合理因素,如何对教材进行重组、改编,以再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以“周围世界”为源泉,发现生活问题,实质上是一个使生活问题数学化的过程。

2、教学活动生活化。主要研究如何以“学生活动”为途径,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这是个数学问题生活化的过程,是体现数学价值的需要,更是培养实践能力的需要。 (1)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找到数学概念在生活中的原型;找到数学规律在生活中的实例;学会用数学“语言”描述生活。

(2)解决生活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有意识的创设一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的环境;增强策略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效率;创设大课堂情境: 鼓动学生到日常生活中去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紧密结合。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

从生活实例中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根据生活素材构建“数学模型”。

3、教学评价生活化。主要研究评价内容的生活化、评价方式的生活化和评价主体的生活化。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度,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另外,还确立该课题的三个子课题。分别有:余智英老师负责的“教学过程生活化研究”;代清林老师负责的“教学效果的评价的生活化研究”;叶华云老师负责的“低年级数学教学生活化研究”

五、预期创新点

通过研究,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教学设计要充分展示学生思维过程,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方法,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通过研究,让学生经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和用数字、符号、图形描述现实生活的过程;通过研究,让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和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通过研究,让学生成为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明智使用者,学会在实践中数学地提出问题,用数学的思想、知识技能和方法,分析、解释并解决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 在生活教育和素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建构一种具有主体性、生活性、情意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爱数学、爱生活的热情,还使学生懂得了数学的价值,针对现实问题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六、研究方法和步骤

(一)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认真学习建构主义理论、现代认知心理学、新《课标》等一些理论或文件精神,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教学生活化、课内外结合等文献的收集和研究,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在现有研究水平的基础上有提高和突破。

2、问卷调查法:

在实施课题阶段,对被实施此课题之前的本校学生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调查研究,用以了解学生的数学发展现状与发展需求,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并根据调查结果有针对性采取相应的策略与手段。

3、行动研究法: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勤于将自已从课题研究中获得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修正、再实践逐步积累经验。在实际的教育教学环节中,通过个案分析和作品分析等,对个体的发展进行跟踪调查,及时改进研究措施。

4、经验总结法:

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各阶段的得失,不断调节研究步伐。寻找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提高学生实际运用、实践能力的方法。

5、个案分析法:重视对数学生活化的的案例的分析,从中寻找课题进展的突破口

6、对比法:实验班班老师上对比课,进行比较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步骤(技术路线)

1、形成阶段(2009年9月——2009年10月):

确立课题,向教科所申请立项。制定课题实施方案,确定课题组人员分工;学习相关理论和实施方案,培训实验教师。

2、实施阶段(2009年11月——2010年1月) (1)课题实验的起步、探索。

A、召开开题论证会,邀请专家对课题进行论证,修改完善课题方案。

B、学习《数学课堂教学论》以及相关相关教学理论,转变本组成员意识,提高认识,努力形成“学习―认识-实践”的格局。 C、根据学生生活实际,搜集与课堂教学紧密联系的生活素材。 D、根据研究方案和计划,在实验班级开展研究工作。 E、适时召开课题指导小组会议,交流汇总实验情况,进行研讨分析,提出下阶段的实验建议。

(2)课题实验的提高、完善。(2010年2月-2010年4月) A、以课堂教学作为实施课题的主渠道。

B、认真备课,组内进行集体讨论,讨论怎样更有效的体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

C、积累经验,写出有关论文和报告,就成功与不足之处写好自评。期间进行阶段性的总结,注意完善研究措施,提高研究成效。 (3)课题实验的后期深入。(2010年6月-2010年6月) A、研究活动展示:课堂教学展示。

B、结合课题,精心设计数学教学实践活动,检验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运用。

C、收集好研究资料,配合课题做好阶段总结。

D、结合研究活动,讨论研究中出现的问题与收获,聘请专家针对研究情况进行指导,以答疑难、指问题为主,做好延续、深入、提高工作。

3、研究的总结阶段。(2010年7月-2010年9月) 根据研究内容,收集、整理、归类材料,综合研究材料,对课题进行全面、科学的总结以教学经验总结、典型课例、论文表达。最终在以上成果总结的基础上,对课题进行全面、科学的总结。写出实践报告,召开成果汇报会。

六、预期研究成果形式

课题的研究报告;教师相关论文;生活化教学活动特色设计方案;学生数学生活经验积累日记;学生数学知识生活应用、验证报告集;个案分析;数学教学实践活动等。

七、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课题组成员的分工

我校完善了教育科研组织机构,成立了教研室、教研组、课题组、备课组的科研组织网络,成立了由校级主要领导及教研室牵头,课题组成员积极参与的科研工作网络。

(1)聘请县进修学校小学教研室黄翠莲、副主任教研员曹南仙老师为课题专家顾问。

(2)成立课题领导机构,课题小组成员名单及分工: 组

长:鹿令华

副 组 长:张明凯(全面负责课题管理工作) 具体负责:鹿令华(具体负责课题研究管理工作)

员:徐浩

鹿振锋

马玉亭

陈长海

李守英

牛富全

宁婷婷

实验班教师:宁婷婷

徐浩

课题研究的负责教师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已取得大专文凭,参加过“市数学骨干教师”的培训,多次承担县进修学校和学区的课题研讨课。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教研能力和组织能力。承担实验班教学的教师也都是第一线的青年骨干教师,工作认真,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较高,具有严谨的科研态度及较强的教学能力。 都参与过一些教改实验。

小学社会课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课题实验”研究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江总书记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也强调:我们必须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全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社会课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对小学生进行社会常识教育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内容涉及到社会常识、历史、地理、法律等诸多方面。其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周围社会、认识祖国、认识世界,培养学生正确观察社会和社会生活的能力,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和法律教育,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社会课教材有一个显著特点: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它体现在:教材中置入大量社会生活“图片”、设计了“说一说、做一做、讨论”等多种小栏目、布置“活动”让学生“参观、调查、访问”等。这一切都要求教学与社会实际、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参与实践,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

社会课是一门新开设的课程,没有固有的经验、方法可循,许多社会课在教学中出现这样的问题:教学与学生生活联系不够紧密,局限于教材内容本身,不能较好地处理各个环节,忽视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忽视学生亲自经历参与实践等等问题。因此,研究“社会课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能促进社会课教学,并促进多数教师转变教育思想,确立正确教学观。 我校确立了“小学社会课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实验研究课题。

二、实验假设与实验目标

(一)理论依据

本实验以“小学社会课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为主题,其基本假设是:如果在社会课教学中加强与实践的结合,能更好地实现师生双边交流,提高社会课堂教学效率,即自变量;能让学生直接认识社会,很好地了解社会,并在实践中激发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获取适应社会生活的初步能力,即因变量。

其假设的理论依据是:

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人的认识过程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感觉和印象的阶段,即感性认识阶段;第二阶段为理性认识阶段,主要靠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产生认识的飞跃,达到理论的认识。在这两个过程中,感觉只能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能解决本质问题,而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一文中也指出: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无论何种知识都是不能离开直接经验的,离开实践经验的认识是不可能的。认识开始于经验,只有社会实践才能使人的认识开始发生,开始从客观外界得到感觉经验。

心理学认为:人对客观事物的反应分四个阶段:认知过程(知)、情感过程(情)、意志过程(意)、行动过程(行)。从认知过程中对事物的感知觉、记忆、表象、想象、思维,到情感过程中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再到意志过程中自觉确定目标,以开展行动从而达到认识客观事物的目的,在知、情、意、行各个环节中,均体现了人的心理实践活动。

教育学指出:教学必须遵循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它包括: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意联系实际;重视教学实践,在学生参加实际操作和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结合起来,“讲练结合”、“讲、读、议、练结合”,从而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和运用知识;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使教学联系地区实际,与社会息息相通。

社会课的认识对象是常见的社会事物和现象,要求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社会现象入手,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这种特殊的认识对象要求学生必须参加必要的参观、访问、调查、操作等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了解社会事物和现象,在实践中培养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社会课教学目的包括知识、能力、思想教育三个方面,这样就要求教学必须充分体现实践性的特点。丰富的课内外实践活动为渗透思想教育提供了契机,并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培养能力。

(二)根据实验假设,本实验要达到的主要目标是:探索社会课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和途径,更好地促进社会课教学,促进学生各种社会知识、技能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实验周期四年,力争通过实验措施的施行,取得以下成果:

1 .探索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社会课教学与实践结合方法,制定合理的社会课评价体系。

2.形成一套适合本地实际的乡土教材。

3.通过实验,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形成和教师观念转变。

三、实验过程与管理

(一)实验方法

实验从不同年级、不同教学内容、不同课型方面研究社会课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规律、途径和方法,研究课堂教学中“实践”环节的设计、实验。其主要方法有:行动研究法、调查法、文献法、资料法。

(二)实验步骤

实验的基本步骤是:2009.9----2009.10为第一阶段,主要工作为分析现状,成立课题、探索实验;2009.11-----2010.4为整体实验阶段,主要是探索社会课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编补一套适应本地校的乡土教材,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2010.5-----2010.6为总结评估阶段,主要任务是完成总结。

(三)实验过程管理

为保证实验顺利进行,我们做了以下几个工作:

1.统一认识,摆正位置

社会课是一门新学科,它既不同于语、数等学科课程,也不同于体、美等活动课程,在开课之初,许多教师觉得它无观痛痒,为纠正教师的认识,我们组织教师学习了《课程计划》、《社会课教学大纲》。这些资料明确指出:开设社会课,对小学生进行社会常识教育至关重要,它对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公民,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有着重要意义。这样,教师们形成了教育科研的共识。

2.提高师资,提高素质

提高教师的素质是开展实验的根本保证。承担实验任务,要求实验教师具有敬业精神、过硬的业务水平和较强的实验能力。因此,我们在全校选了三名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青年教师参加实验,并进一步采取措施提高他们的研究水平。 通过几年的实验,实验教师的素质得以提高,并逐步成长为省、市级骨干教师。

3.加强领导,建章立制

为加强领导,我们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科学的管理措施。在社会课题研究中,做到“四定四落实”,即定课表落实社会课时,定计划落实社会教师,定目标考核落实评价措施。

4.多方入手,确保实施

为了确保实验的顺利开展,我们主要从以下各环节入手:建立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到基地参与实践,依据学校实际,补写适合风土人情的乡土教材;开展科研活动,探索社会课课堂教学模式及与实践结合的方法;研究社会特色,制定科学评价体系。

5.搜集资料,总结经验

开展教育科研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资源共享。我们及时将研究成果总结出来,形成了包括课堂研究方案、研究心得、研讨点滴、乡土教材、研究总结等在内的实验资料集。

四、实验措施

为达到实验目标,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拓宽“实验”教学渠道,建立实践结合网络

组织学生离开课堂,参加各种有组织的实践活动,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的形成。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从儿童的年龄及认识规律出发,结合本地实际尽可能地创设情境,提供实践机会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学生观察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同时,我们还结合班、队活动组织学生参与一些社会活动。如到福利院慰问孤寡老人,到街上参加义务劳动等,这样将学到的社会知识、技能运用于实践活动,又在实践活动中学到了知识、技能。

(二)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探究“实践”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最重要的渠道。在社会课堂教学中适当与实践相结合,将会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并更好地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形成。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教材特点,让学生结合身边的、家乡的实际“说一说”、“做一做”、“找一找”、“讨论”、“表演”,充分为学生提供动脑、动口、动眼、动手的机会。社会课的核心是“人”,其课程内容的特点是有血有肉,有情有节、具体形象、生动活泼,为了在教学中还社会的本来面貌,我们不断借助实物(或复制品)、图片、录音、录像片进行情境教学,提供给学生广阔的思维活动空间,极大地促进了社会课堂教学。

通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我们已形成了一套适应不同内容、课型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法、图示法等接受学习法,讨论法、参观访问法、社会调查法、角色扮演法等发现学习法,还有介乎两者之间的谈话法、阅读法等。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们能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法,即根据不同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设备、条件,结合教师的个人特长来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以实现教学的优化组合。

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其教学模式也有所不同。我们探索出了三种教学模式。

(1)系统传授学习书本知识的模式。

其教学的进程为:诱导学习动机→领会新教材(感知、理解)→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这种模式主要运用于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等结合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类型,教学的各个过程均包含“实践”内容:从大量具体、生活、形象的材料中感知,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将获得知识、经验运用于学习、生活实践中,从而提高能力。

(2)教师辅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的模式

即“从做中学”、“设计教学法”,学生的学习是在一系列有计划的活动中进行的,其一般进程为:设置问题情境→确定问题或课题→拟定解决课程方案→执行计划→总结评价。它主要适用于参观访问法、社会调查法等社会活动的教学。不难看出,这种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学生的主体独立活动与发展的教学模式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活动。

(三)把握“实验”教学环节,制定科学评价体系

社会课评价包含课堂教学评价、活动课教学评价(教师)和学生学业评价(学生)。

(1)社会课堂教学评价

(2)社会活动课教学评价

(3)学生学业评价

我们还高度重视学生的学业评价工作,这包括对学生社会课知识的掌握、知识综合运用的评价;学生认知发展、情感思想变化的评价;课堂学习、社会实践的评价。根据《社会教学大纲》的规定,我们对学生的评价综合运用了多种方式,如口测、笔测、作业、调查小报告、对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观测等,这种开放性的学业评价能对学生学业状况作出全面正确的评价。此外,在评价学生时还很注意其个性的发展,为对社会课感兴趣的、学有所长的小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提供机会,营造发展空间,提供激励机制。

五、实验的结果与分析

本轮《社会课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课题实验即将结束,综合检测,实验结果如下:

(一)关于社会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途径、方法的探索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在社会课教学与实践相结合途径、方法的探索中产生了硕果。

1.探索出了社会课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途径。

我们确定了社会课教学课堂、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学思路。这样,社会课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途径大致分为三种:

一、课堂教学的实践环节。其方法有:让学生“说一说”、“讨论”、“做一做”、“查一查”、“找一找”、“表演”,教学始终不忘结合学生自己、家庭、身边的事例,不断创设氛围进行情境教学。

二、学校活动。全校、同年级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融入社会,带学生到实践基地参观、访问、活动,使他们从做中学、边做边学、学以致用。

2.研究出了系列学习方法

社会课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我们根据教材内容、课型特点探索出了讲授法、图示法、讨论法、参观访问法、社会调查法、角色扮演法、谈话法、阅读法等多种学习方法,并能根据不同课文将这些方法综合、灵活运用,达到教学的最优化。

3.形成了适合不同课型、教学方法的教学模式

有适合于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的系统传授学习书本知识的模式;适合于参观访问法、社会调查法等活动课的教师辅导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的模式;适合于问题探究教学类型的教学模式。

(二)关于社会课教与学评价体系的建立

我们制定了一套评价社会课堂教学、活动课教学及评价学生学习的体系,能使我们准确有效地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见表

1、表2及前页)

(三)关于地区教材的开发

在实验最初,我们碰到的困难——教材内容不切合我校实际也在实验教师的努力下得到解决,我们编补的乡土教材为我们顺利过渡到省编教材奠下了基石。

(四)学生多方面品质得以发展

由于我们始终坚持实践性策略,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因此学生多方面品质得以发展。

1.品质发展方面

社会课教学以思想教育为灵魂,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学校采用自编道德认识问卷及道德行为考查等方法,对实验班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到实验末,三个年级学生道德认识问卷优秀率为83%、88.4%、96.1%,道德行为考查优秀率分别为68.5%、74.6%、81.8%。

2.学生社会知识的形成

课题组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学生的社会知识进行综合测评,并与实验初的调查报告比较,优秀率由33.1%上升为63.5%。

3.学生能力形成方面

社会课注重实践,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我们分别在实验前、后通过问卷、课堂观测法对学生五个方面的能力作了统计分析。

4.学科成绩方面

社会课的学习方法灵活多样,学生将社会课中学到的学习方法运用于其它学科课程中,促进了学科成绩的提高。由东宝区教研室命题并对实验班语文、数学两科成绩的测试表明,两科合格率分别由88.8%、90.6%上升到93.4%、,优秀率由53%、49.7%上升到54.1%、54.7%。

综上所述,本实验在总结方案中提出的三项目标已经达到。

六、实验体会

(一)社会的支持

学校所在的社区各单位给予了我们课题组极大的帮助。它们不仅成为我们的实践基地,还在我们参与社会实时给予了多方面的支持、帮助。

(二)教师观念的转变

教师由最初的觉得社会课无关紧要转变成认为很有必要,由最初课堂上打乱仗,只做知识的枯燥传授转变为有理有序,注重学生参与、注重学生实践活动,这都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观念在教师心目中的形成。

(三)实验的渗透

通过实验,推动了我校教育教学多方面的工作,学生的学习风格也有很大转变,校园充满了生机活力。学生们开展的多种实践活动也渗透入周围社区,使许多民众受到教育

第9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

无锡市孙桥小学朱激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研究》是我校申报的市陶行知研究会“十一五”立项课题,2007年5月开题立项。经过了一年多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组积累了一些有价值的实践经验,也取得了一些初步的课题成果。

(一)营造生活化的语言环境

传统的课堂环境,洁白的墙壁、固定的黑板、严肃的老师、恭敬的同学„„而新课标强调,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的舞台;不只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引导学生走向生活学习的场所,发展自我的场所。我们努力创设生活化课堂环境,使得课堂环境温馨、舒适、富有生活气息,营造一种民主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对文本内容有独特的理解,让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愉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情感,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教室氛围语文化

教室是教学活动开展的主要空间,在课题实验中,我们尝试构建生活化教室环境。教室图书一百多本书,小组轮流管理,课余时间大家自由阅读,教室墙角放一个废纸回收站,收集废纸,既养成勤俭的生活习惯,又培养环保意识。在后面“小主人”栏张贴陶行知图片 及 “语文小课堂,生活大学堂”等陶行知的名言。

2、班级生活语文化

班级是学生生活的主要环境,在这里,既能开展语文活动,又能进行语文素质教育。选举班干部,让学生推荐和上台演讲;班里组织活动,让学生当主持人,一分钟演讲评论班级生活,中队主题队会;组织欣赏绘画、摄影、书法等艺术作品等。

把班级生活“语文化”,不但让班级文化积极影响学生的语文学习,而且使班级建设与语文素质教育互相促进并相得益彰,既能领悟相应的语文知识,又能实践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质,真正体现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把语

文教育扩展到生活这块广阔的天地,既丰富了学校生活,又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质。

(二)构建生活化的课堂环境

新一轮课程改革教材条理清晰,操作性强,与学生的实际联系得更加紧密,同时,给教师和学生留下了更加广阔的发挥空间。教材是课堂教学的载体,我们在充分挖掘教材生活资源的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1)寻找教材与日常生活的结合点

把对文本的学习与日常生活联系,借助学生已经有的经验和积累,互相交流,互相学习,加深学生的感悟,强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2)利用多种形式,创设生活场景

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如学习《王二小》一文,教师借助《歌唱二小放牛郎》如泣如诉的音乐,营造出来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气氛,很多学生觉得悲伤,达到了入境动情的境界,顺利地跨越了时代的鸿沟去理解、领悟那个时代的精神。

(3)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生活化

教师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

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

如教学苏教版第六册的《放飞蜻蜓》一课,课文的主人公就是陶行知,通过教学,让学生走近陶行知,感悟陶行知,让陶行知的品行深深地扎根于学生心中。

(三)创造性地开展生活化语文实践活动。

(1)“思维热身”。即每节课前五分钟,进行开火车,用一句话表述一个主题,如:我今天的心情;上学路上;我最想对老师说的一句话;我今天想„„;这些与生活紧密联系的话题,让学生很感兴趣,同时,又训练了学生语言表达

能力,学生对这一活动非常喜欢,常常可以听到学生很精辟的极富创造性的语言。

(2)口语交际训练。每周安排一节口语交际课,专门供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可以单人演讲,讲故事、介绍新鲜事、说新闻都行,或者几个同学、小组一起进行口语对话也可以,这个时间,让学生充分描述生活,评论生活,实话实说,自由表达,学生的目光被引向了生活,关注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

(3)开展“三个一”活动。即每天抄一佳句,读一篇文章,写一段话。这个活动,不增加学生的负担,而且弹性很大,学生通过在生活中日积月累,语文综合素质有很大的提高。

( 4) 巧用媒体,创设生活氛围。

充分利用广播、电影、电视、录像多媒体、网络等各种现代教育媒体,为语文的生活化提供有力的操作技术平台。运用听觉媒体,再现生活事件中的声音,引发想象,如课间,我们精选一些旋律优美的轻音乐以及优秀的少儿歌曲,放给学生听;运用视觉媒体,定格学生生活中情趣性、感染性的情景,深入体验;运用视听觉媒体和交互媒体,立体再现历史生活场景和学生现在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把生活搬进课堂。我们还结合上电脑课,指导学生浏览从网上下载的各种少儿读物及信息。

(四)开发生活中的语文学习资源。

会学习是使学生终身受益的技能,把学生引导到生活中学习,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是本课题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重知识积累,重能力提高,重情感、价值观培养,紧紧围绕新课标的教学目标,营造学习氛围,组织学习活动。学生在生活校园大环境中,这里有老师,有学习伙伴,有学习的气氛,课堂内外永远是学习的好时间,好地方。我们努力开发校园学习资源,有以下形式:

(1)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我们利用早上和下午课前二十分钟播放儿童喜爱的故事,诗歌、演讲、音乐等录音资料,让学生静听,并展开想象。在训练听力的同时,也使高雅的语言艺术对学生的精神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

(2)每周五的中午,是 “一周新闻”时间,学生自己组织,以演讲、提问、对话等形式,对家庭、学校、社会发生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

(五)采用多元的语文学习评价方式。

多主体评价:学生自己,学习伙伴、教师、家长共同参与评价,重视学生的自主评价。

动态评价:注重学习过程,通过评价,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以周、月为时间单位,记录作业评优情况、课外阅读情况、听写情况等。

(六)课题研究的成果。

1、是落实语文新课程理念的反映。

(1)贯彻了新课标理念。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这一教改的途径。生活化教学打破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它所倡导的自主、体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积极愉悦的课堂生活唤醒了孩子们沉睡的潜能放飞被囚禁的情愫,使每一个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上都得到了发展。

(2)开发了语文课程资源。语文学习不再应该是独立的、封闭的、机械的,它是灵活的、开放的。本课题研究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全面开发学校语文学习资源、家庭语文学习资源、社会语文学习资源,让学生多形式、多渠道学习语文。

(3)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体现在为学生学习语文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和广阔的学习背景,并努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容器,而是学习的主人,他们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主动地学习语文,能动地吸收语言,积极地运用语言。

2、锻炼了教师队伍,提高了教师素质

(1)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广泛学习与语文教育相关的理论著作和教研杂志,并与新课程改革相结合,大胆进行教学革新,锻炼了科研能力,锤炼了专业基本功,促进教学思想教学风格的初步形成。

(2)促进教师角色和观念的转变

教师角色行为的转变。教师成为学生学习中的帮助者、促进者,与学生一

起创造、参与课堂生活,在师生互教互学中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教师人才观、学生观、发展观发生了变化,课题组成员十分重视理论学习和文献研究,采取交流式、案例式等有效的学习方式,进一步提高了课题组成员的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逐步形成了有理论底蕴,能上好课的科研型的教师。

本课题实验取得较好成效,全校教师根据自己的教育实际,确立自己的子

课题研究,教育科研气氛浓厚,“教学即研究,问题即课题”,把教学与科研紧密地联系起来,“科研促教、科研兴校”管理模式逐步形成。

(七)课题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课题的研究在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研究还

只是停留在较为浅显的层次,今后研究还需不断加深,向更深的层次延伸,形成具有指导性、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式,以期全面提高我校语文课堂教学效益。

1、本课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求课题组成员能在平时的实践中,将某些现象、想法、感受及时总结、提炼,并能上升至理论层面。

2、本课题研究成果主要通过课题研究报告、学生作品、教师论文、教案、教学案例等形式呈现。但是,如何使这些成果能够深刻体现设想中“生活化”的教育思想,真正落实到日常具体教学过程中,还是一个研究的难点。

3、由于涉及到学生安全的问题,因此在带领学生走近社会生活和开展社区活动方面还有很大困难,因此,需要争取家长和社会各个方面的配合。

4、在开展研究的过程中,有时无效的“非语文”教学活动掩盖了对文本的理解,整节课看起来热闹,其实学生缺乏有价值的思考。如何精心设计语文活动,使其对语文教学起到促进作用。

(八) 对下阶段课题研究的思考

1、通过一些有效的途径,更新家长和学生的观念:宣传“语文生活化,生活化语文”新教学理念,强调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家长的督促下,逐步使孩子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与运用语文知识,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而不应该紧紧盯着语文考卷上的成绩。要用发展的眼光来衡量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

2、精心策划、巧妙安排,让校园生活、班级生活成为语文学习的大舞台。学校许多活动潜含着语文学习的意义,是学生语文能力锻练的好机会,千万不可忽视。比如主题班会设计, “思维热身”、班级新闻等等,只要语文教师能充分利用这些机会,并有意安排和创造时机,在校园生活活动中不知不觉形成一种“语文化”学习氛围。

3、通过研究探讨、摸索出“生活——语文——生活”的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模式,并加以推广,用它指导我们今后的语文教学工作。

该课题实施一年多来,所有课题组成员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能够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学习语文,语文中体验生活,学生也获得了很大的进步。我们将认真总结前阶段课题研究的成败得失,认真制订后续研究规划,以期取得更大的成果。

(获2008年市陶研优秀论文三等奖)

上一篇:作风整顿调查问卷下一篇:监督检查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