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的趣味
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的趣味
乐东县尖峰中学
林方驰
【摘 要】《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联系生活学数学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让数学与生活相结合,是数学教学及数学学习的重要途径。本文主要从创设情境、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等几个方面谈谈怎样将数学教学生活化。【关键词】 数学课堂 数学教学 生活化
新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那么数学教学就应该将课堂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在这些方面,笔者在长年的教学实践中收获一些心得体会,现在说出来与大家交流学习。
一、创设情境,引发兴趣
良好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引入环节处在一堂课的起始阶段,处理是否恰当,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情绪以及思维的活跃程度,结合学生身边的生活实例导入新课,不但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的动机,还可以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在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科学、有效地创造生活情境。例如:春游活动的行程、家庭生活等等,学生都可以从中提出各种各样的数学问题,把这些问题引进课堂,学生会倍感亲切,学习也会感到十分轻松愉快。例如:在学习八年级平行四边形时,可以通过以下设计情境:从生活实际背景材料中学数学。使学生对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更加直观,更加亲切,对知识加深理解。问题:出示一组含有平行四边形的图形:伸缩门,防护栏,竹篱笆等等。。
伸缩门
防护栏
竹篱笆 让学生找出自己熟悉的几何图形。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学生在观察、讨论的基础上结合图形介绍出平行四边形的概念。
例如教学“轴对称图形”的概念时,可以借助同学们熟悉的天安门、脸谱等图片,启发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自发地提出数学问题:轴对称图形有什么特点?对称轴在哪?如何画出对称轴„„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能力,还能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
二、探索问题,讲究推理
数学来源于生活实际,数学学科的发展不同程度地归结为现实的需要。其实学生并不是一无所知地走进教室的,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积累了许多数学知识的体验。
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的多样化,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把思考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启发和引导学生。让学生有表现自己才干的机会,给学生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理解和反思的数学过程。
1、实验: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并大胆的动手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经历实验观察等数学活动过程。如学习有理数乘方时,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折叠报纸探究乘方的知识:开始展示很大的报纸时许多同学都猜想能对折几百次,可是在动手操作后却发现折叠到八次的时候已经很难了,同学们都是大惑不解。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计算才发现:报纸厚度随着对折次数的增加以等比级数增加,而其面积则相应地以同样比例减少。加上纸本身的拉力,把报纸对折第九次无疑比一次将512张报纸对折更要困难!
2、发展推理能力: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必要的证明和计算,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数学的意识。
在“数与代数”的教学中,对于代数运算不仅要求会运算,而且要求明白算理,能说出运算中每一步依据所涉及的概念运算律和法则,代数不能只重视会熟练地正确地运算和解题,而应充分挖掘其推理的素材,以促进思维的发展和提高。如:有理数加法法则是以学生有实际经验的向东向西问题用不完全归纳推理得到的,教学时不能只重视法则记忆和运用,而对产生法则的思维一带而过。再如:求绝对值|-7|=? |+32|=? |+6/3|=? |-4/2|=?从上面的运算中,你发现相反数的绝对值有什么关系?并作出简捷的叙述。通过这个例子,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再结合数轴,可以让学生初步接触数形结合的解题方法,并且让学生了解绝对值的几何意义。
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除了教材内容为素材以外,还有很多人们日常生活的活动也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例如,游戏很多中也隐含着推理的要求,通过抛硬币、转动轮子、摸球等大量的实验学习概率的某些基本性质和简单的概率模型,加深对其合理性的理解,从而使其推理能力得以发展。
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著名教育学家杜威曾经说过:“教育即生活,即生长,即经验改造。”
提出问题就是为了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是进行探究学习的主要过程。在教学中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收集资料、动手操作、合作讨论等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从而提高他们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尖峰中学规定学生的学期体育成绩满分为100分,其中早锻炼及体育课外活动占20%,期中考试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50%。小桐的三项成绩(百分制)依次是95分、90分、85分,小桐这学期的体育成绩是多少?
这个题目联系学生学习成绩的实际情况,这类实际问题的解决要求学生把它抽象为数学问题,建立一个相应的“数学模型”,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教师在数学教学中积极地创造条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情景,让学生获得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在实践体验、实际生活中尝试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最终学会运用数学知 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2005年7月《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
2、杜家栋 张丽玲:《论数学的本质》(《中学数学研究》2004年第1期)
一、营造课堂氛围, 创“境”引趣
研究表明, 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基本相同的情况下, 课堂氛围良好的班级学习效果高于课堂氛围欠佳的班级.就是说, 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 情绪可以受到感染, 容易表现出积极出众的倾向, 从而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因此, 教师要善于运用自身的言谈举止来改善课堂, 营造一个生动、和谐的教学氛围.这里尤其要指出的是教师语言表达的幽默感对调节课堂气氛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教四年级平行线认识时, 学生对平行线定义中的“在同一平面内”这一限制条件不易理解, 这是因为小学生缺乏空间观念, 对异面直线感到抽象.我就给他们打个比方:“你们听说过桥面上行驶的汽车与桥下河面上行驶的轮船相撞的事故吗?”学生觉得老师的问题太滑稽, 他们回答“绝对不可能, 因为车与船行驶的路线存在一个高度差, 它们不可能相交.”我告诉他们:那是因为两条路线 (即两条直线) 不在同一个平面内的原因.一个有趣的比方, 解释了一个抽象的数学道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幽默来活跃课堂气氛, 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学习, 这将有利于课堂效率的提高.
二、精心设计提问, 设“问”导趣
布鲁纳曾说:“向儿童提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 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更加充分的发展.”因而,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要“精”, 抓住教学重、难点, 精心设计问题.例如:教学“四则混合运算”时, 关键在于学生对运算顺序的理解, 为此, 笔者设计提问:“根据什么?先求什么?再根据什么?再求什么?为什么?……”这样设问精练、简洁, 既解决了重点, 突破了难点, 又是对学习方法的指导, 不但使学生能正确掌握运算顺序, 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二要“深”, 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 设计一些有一定坡度的问题, 能使学生处于紧张而积极的智力活动中, 引起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在“万以内退位减法”这堂课中, 我组织学生讨论“被减数哪位不够减怎么办?”并鼓励学生互相质疑、答辩, 最后归纳出算法.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又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意识.
三、创设问题情境, 拨“疑”激趣
“疑, 最容易引起探究性的条件反射, 思维也应运而生.”可见, 只有让学生经常处于发现问题, 产生疑难的心理状态下, 才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平年、闰年”内容时, 笔者考虑到内容比较枯燥乏味, 就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引入:“今年小名7岁, 可他哥哥小刚从出生到现在才过了三次生日, 谁知道小刚今年几岁?”这道题一出, 学生个个疑惑不解.小名今年7岁, 而他哥哥从出生到现在只过了三次生日, 这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相矛盾, 形成了“认知冲突”.学生要解开这个疑惑, 学习“闰年、平年”的知识就成为了学生内心深处的渴求, 也只有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 学生才会自主地进行学习活动, 其主体作用也就能够充分地发挥出来.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多创设如上的问题情景, 让学生带着疑问学习.
四、精心设计练习, 以“用”固趣
布鲁纳认为, “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材料有内在兴趣”.因此, 教师在设计练习课时也要像新授课一样注意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如果整堂课上都是单调的习题练习, 容易让学生产生消极情绪.相反, 富有创意、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并有一定趣味的练习, 一定能让学生乐此不疲.不仅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而且能让学生体验到寻觅真知和增长才干的成功乐趣.例如:在教学完“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后, 为了帮助学生熟练掌握这个知识点, 达到对答如流的口算要求, 教师可以创设一个“数学王国”的故事情境, 让每一名学生都参与其中, 身临其境, 成为王国中的一员.在这个王国中可以创设一些像“啄木鸟医院”、“勇攀高峰”、“我是小小邮递员”、“智力抢答”等充满趣味性和挑战性的环节.我相信这些环节的设计会让学生们喜欢数学, 更愿意学数学.
五、运用多媒体, 以“动”活趣
电教把多媒体引入数学课教学, 既能耳闻, 又能目睹, 这样的教学效果别具特色.电教媒体具备独有的特点, 集声、色、光、图为一体, 以其特有的方式使学生多种感官同时受到刺激, 使学生的注意力更加集中, 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学生非常投入的同时, 利用多媒体动态画面还可以更好地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例如, 在“直线和线段”的教学中, 先用多媒体呈现出“小灵通和小机灵带我们去漫游数学王国”的画面, 在简短讲述后, 提问“你们愿意去吗?数学王国里有许多数学知识等着你们去学习.看看我们今天要学习什么?”再出示两组“线的对比图”, 同时提问:“左右两组线有什么不同?”“直线是怎样的?”接着又用动态画面引导学生认识直线.“小灵通和小机灵给你们变一个小魔术.”这时, 用动态演示:先出现一个亮点, 由这个亮点出发, 亮点逐渐向左右延伸, 成为一条直线.这时老师讲述:由一点向左、向右延伸成了一条直线.这一电教手段的演示, 由静态变为动态, 再变为静态, 更为鲜明、直观和有趣.
一、开讲生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开头虽只有短短几分钟,但却往往影响一堂课的成败。因此,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开头导语,用别出心裁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投入学习。如“三角形内角和”的引入部分,我先要求学生拿出自己预先准备的三个不同的三角形(直角、锐角和钝角三角形),各自用量角器量出每个三角形中三个角的度数,然后分别请几个学生报出不同三角形的两个角的度数,我当即说出第三个角的度数。一开始,有几位同学还不服气,认为可能是巧合,又举例说了几个,都被我一一猜对,这时学生都感到惊奇,老师的答案怎么和他们量出的答案会一致?“探个究竟”的兴趣油然而生。
二、授中激趣
开讲生趣仅作为导入新课的“引子”,那成功之路,至多只行了一半,还需在讲授新课中适时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恰到好处地诱导,充分挖掘知识的内在魅力,以好奇心为先导,引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我接着又让全班学生动手做一个实验:分别把各自手里的三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剪下,再分别把每个三角形的三个角拼在一起,并激励学生:看谁最先发现其中的“奥秘”;看谁能争取到向大家作“实验成功的报告”。这时,学生心中激起了层层思考的涟漪,课堂气氛既紧张又活跃,发言争先恐后。还有的学生通过把正方形的纸沿对角线对折,变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因为正方形有4个直角,是360 °,所以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显然,此时不但学生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性质有了感性的基础,而且教师对这一性质的讲解也已到了“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最佳时刻。
三、练中有趣
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必要途径。但激发的兴趣也往往被呆板的练习形式、乏味的练习内容而淹没,使学生愉快的心情、振奋的精神受到严重的扼杀和抑制。因此课堂练习要设计得精彩有趣,教学中教师根据所学内容,设计不同形式的练习。
(一)练习形式要注意层次性。设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练习题,从模仿性的基础练习到提示的变式练习再到拓展性的思考练习,降低习题的坡度,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比如“三角形内角和”中在运用规律解题时,先已知两角求第三角;再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一锐角求另一角,感知直角三角形的两锐角之和是90°;最后已知三角形的一角,且另两角相等,求另两角的度数,或已知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均相等,求三角形的三个角的度数。以上设计,通过有层次的练习,不断掀起学生认知活动的高潮,学生学起来饶有兴趣,没有枯燥乏味之感。
(二)练习形式要注意科学性和趣味性。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教学时可适当选编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有点情节又贴进学生生活经验以及日常生活中应用较广泛的题目,通过少量的趣题和多种形式的题目,使学生变知之为乐知。比如,本课在完成基本题后,让学生在自己的本子上画出一个三角形,要求其中两个内角都是直角。在学生画来画去都无从下手时,个个手抓脑袋,冥思苦想。这时教师说出“画不出来”的理由,学生们恍然大悟。
四、课尾留趣
一节课的前半节,是学生接受知识的最佳时刻,但一到后半节,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这时设计一些有趣的数学活动、游戏,不仅可以使大脑得到适当休息,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课业结束趣犹在”的效果。在本课结束时,我设计了一道抢答题。揭示:把左图截去一部分(每次只截一次),要使剩下图形的内角和是180°,有几种截法?学生原以为截法只有几种,到后来知道截法可以有无数种,感到是“一大发现”。但更使他们感到“一大发现”的是尽管截法有无数种,但剩下的图形的种类只有一种,因为内角和是180°的图形只能是三角形。这样练习,使学生在探索中不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和喜悦。
五、“评”中增趣
这里的“评”是指教师对学生答问或作业的口头或书面评价。数学材料本身因其感情色彩较少,难以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如果数学教师能在教学语言、语速、语调和语气上风趣一些,幽默一些,对学生的答问、作业的评价上恰当地赋予一点情感味,那么,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可增添妙趣,乐学而不疲。例如在本课教学中,在学生发现了三角形内角和特征时,我立即表扬:“你真能干,你是咱班第一个发现真理的数学家。”又如学生发现了另外一种证明三角形的方法时,我对他说:“你真聪明。”在学生解题终于成功时,我又说:“祝贺你,成功了。”,等等,用以激发学生的求成心。另外在对待作业中有困难的同学,我总是用一些深情地惋惜语,如“真遗憾”、“差一点就对了”、“想得不错,但是……”、“没关系再说一次”、“下次肯定会更好”……这些尊重、企盼、惋惜的用语对中差生来说,其作用不仅是情感上的补偿而且是心理上的调整,可以使他们在学习数学的探索中,变无趣为有趣,变有趣为兴趣,变兴趣为乐趣。
让语文教学充满生活气息
韦业芬
【摘要】要让语文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应把生活作为语文课程资源,让语文教学融入生活,即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将生活材料语文化,语文教学生活化。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课程资源 生活
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新课程的理念之一就是让教育回归生活。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把语文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生活课堂化,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把生活作为语文课程资源
新课程理念认为,生活是一个大课堂,蕴涵着丰富鲜活的课程资源;远离生活就意味着让学生们失去课堂的另一半世界。语文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有生活就有语文,学生从生活中能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会在生活中去体验整个世界,更会充满激情地去生活,从而在生活中一天一天长大。
1.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无形的课程资源
学生有很丰富的生活经验,例如,一些学生参观过动物园、植物园;一些学生领略过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的风光;一些学生有过饲养家禽、家畜或种植过稻、麦、果树、花卉的经历;一些学生感受过传染病的痛苦;一些学生体验过野外观察动物行为的甘苦等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无形资源,通过相互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2.“突发事件”是宝贵的教育资源
教学中往往会发生“生活闯入课堂”的“突发事件”。这种突发事件会成为可贵的教育资源。这些看似与预定教学目标无关,但是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有助于课堂向生活靠拢,尤其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例如,作文课上,学生正在通过观察一幅图画写一篇想象作文,突然,天色骤变,狂风、暴雨、闪电、雷鸣,学生无心上课,一分钟后老师走上讲台,把作文课改成了“品雨”课,孩子们乐得拼命鼓掌。关于雨的成语,同学们脱口而出:风雨同舟、风调雨顺……回想有关雨的诗句“好雨知时节”“天街小雨润如酥”……孩子们把对雨的喜爱化为满口生香的诗句。大雨倾盆的雨天上成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品雨课。下课时,老师把作文题目换成“品雨”,学生文思泉涌,平时两节课交不上的作文,不到四十分钟几乎全部完成任务。这堂“节外生枝”的品雨课是一个把突发事件纳入课程资源的好案例。
3.新闻报道是开放的课程资源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就使教学无论从内容上,还是载体、教学方式上都具有了开放性,要把发生在我们身边有意义的新闻事件列入语文教学,如 “北京奥运”“神舟5号”等热点问题,使其成为综合性学习资源。老师及时组织学生设想、讨论,可以提高学生认识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有效激发学生关注国际社会发展,关注人类共同命运的热情。
4.区域文化是传统的课程资源
各地区都有自己的文化和文化特色。开发利用区域文化资源,可以使学习生活具有乡土气息,充满浓郁的地方特色。在对区域文化的探究和学习中,学生增强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资源,丰富了语文教学的资源体系,使语文教学贴近学生生活,充满了情趣和灵性。
5.区域自然是取之不尽的课程资源
丰富多彩的自然世界为语文课程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放眼自己的家乡,到处都可以看到大自然赏赐给我们的珍贵礼物。或是高山大川,或是草原深岛,春天烂漫的山花,或是冬天皑皑的白雪,这一切都使我们感到赏心悦目,文思泉涌。走到自然之中,写作课就再也不会枯燥无味。特别是列入世界遗产保护名录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更是宝贵的课程资源。
二、让语文教学融入生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因此,教学中,要尽力做到语文课程生活化。
1.课内再现生活
每一篇课文都是以语言文字载体记录着一定的生活信息。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内容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得主观感受。而把课文排成课本剧,让学生演一演,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实际生活展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课外体验生活
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自己去亲自品尝。同样,对课文的理解也是如此,例如,朱自清的《春》一课,作者用细腻的笔调,描绘了一幅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文中语言准确生动,清新明快,可是学生年龄小,阅读能力不是很强,特别是写景抒怀散文,往往缺乏深刻体会,理解不到作者的感情。在教学这课时,如果正值春季,不妨带学生出动体验生活,领略风景,并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这样,不需要老师多费口舌,学生对这篇课文就会体会深刻,回味无穷。
总之,语言教学一定要学生感到“有趣”让学生主动去学,要能满足他们多方面的需求,因此,教学要贴近生活,以学生喜爱、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才能唤起学生的全部热情,使他们心扉得到敞开,情感得到释放,个性得到张扬。
3.语言实践生活化
教师是语言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充分利用学校、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实践活动资源,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循序渐进地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增加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1)联系生活学语文。教学中,老师应有意识的把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充分利用广泛的.自然和社会资源,增加学生学语文,用语言的机会。可以鼓励学生观察自然,观察社会,养成写观察日记的习惯;引导学生多看、多听、多想,学会一分为二地评价人物和事件,发现问题学写建议书;指导学生进行调查访问,学会整理调查报告,进行调查汇报,答记者问,开新闻发布会等。
(2)服务社会用语文。学的目的是为了用,学而不用等于无用。教师要帮助学生运用语文为社会服务。比如“调查用字混乱现象”。一改以往局限于教室“黑板上纠正错别字的单调、沉寂” 把学生推向“社会用字”的实践活动。
社会是道广阔的背景,更是学生学习语言的一片沃土。例如,针对当今社会上一些时髦的广告词,如“默默无蚊”“随心所浴”“想知道清嘴的味道吗”等等,这一类故意偷换同音字的不规范用字的现象,对孩子产生训导,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对此,可以让学生扮演一名“文化小卫士”,走入社会去纠正这类现象。这样,不仅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文字,养成写规范字,说规范话的良好习惯,而且也训练了学生的社交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在活动中,学生还可以翻阅报刊杂志,考辨大街小巷的用字,区分正误,各自根据已学知识编订《勘误表》,并汇总分类,使学生们在实践中增长知识与能力。当然,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其他多种多样的形式,如当小记者报道新人新事;当采风员收集介绍家乡民俗;当发言人宣传科学知识……
浅谈如何让小学语文教育充满趣味性
李玲(盘县五小贵州盘县561600)
【摘要】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新课程实施中,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如何提高语文教育的趣味性,给语文课堂以生动和创新精神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四方面入手: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培育趣味教育的环境;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培育趣味教育学生的兴趣;运用独特的语言训练,吸引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建立师生的平等对话,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新课程;趣味性;平等对话;生动形象
Discussion on how to make the primary language of education is full of interesting
Li Ling
【Abstract】The new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stage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as language educators, and how to improve the fun of language education, language classroom in a lively and innovative spirit? I believe that from four aspects: to create a good atmosphere in the classroom, nurturing funeducation environment; the emotional factors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s, to cultivate the interest of fun education students; use of the unique language training, to attract students to develop good habits; equal dialogue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New curriculum; Interesting; Dialogue on an equal footing; Vivid
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语文到底是什么?语文是那巍巍珠穆朗玛,是那草叶上久久不肯滴落的露珠,是洛阳城中国色天香的牡丹;语文是那无声的冷月,是那静谧的荷塘,是白洋淀里的打渔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先之乐而乐。”语文从那古人的口中娓娓道出;语文从忧国忧民的屈原的笔端流出……语文带着我们到沙俄统治的小城镇体会残酷,到景阳冈的青石板上感悟惊险,到长征路上领悟乐观主义……
是啊!“趣味性”乃语文课程活的灵魂。离开趣味性,语文教育将褪去生命的色彩,丧失人性的魅力,枯竭生活的源泉,毁灭艺术的创造。《新课程标准》把语文教育的特点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趣味性,学生的反应是多元的;二是语文课程具有实践性和生活性,应通过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三是汉语言文字具有鲜明的`民族性,语文教学应适应并挖掘这些特征。《新课程标准》同时也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趣味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新课程的实施中,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如何提高文教育的趣味性,给语文课堂以生命的活力和创新精神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四方面入手。
1.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培育趣味教育的环境
情感熏陶目标是人文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例如,在教学李白《望天门山》时,事先设计好课件,独立出现在屏幕上,浩瀚的江水、小船、山峰、绿树……然后,上课时让同学们根据诗歌的意境,当场演示,组成画面。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想象组成了许许多多的画面。学生在这种情境中,视觉、听觉都受到了极大地冲击,既记住了诗句,又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使学生对作品的意境获得了独特的感受。良好的课堂气氛的形成有众多因素,但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对学生真诚的爱和正确的情感示范。以情感的课堂,动情的教师来牵动学生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其实也就体现了一种趣味性,有了这样的前提,进行深层次的趣味性教育就水到渠成了。
2.利用教材的情感因素,培育学生的兴趣
学生的学习本质上是认识活动,也是一种智力活动,即认知和提高认识能力的活动。但教学过程除了智力活动之外,同时还有非智力性活动。教育心理学家潘淑认为学生的学习“这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它包含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其中有一类是有关学习的 积极性的,如注意、情感、情绪与意志等;另一类是有关认识过程本身的,如感觉、知觉、记忆、想象与思维等。前者与个性心理特征和学习动机密切相关,它对认知过程及学习效果有很大影响,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动力、激发作用。(语文教学论文 )学生的认知过程中,需要有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3.运用独特的语言训练,强化学生人格的养成
“工具性和趣味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言文字训练与趣味教育是血肉与灵魂的关系,是语文形式与思想内容的统一,是语言文字工具训练与趣味陶冶的综合。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着意引导学生于语言习得过程中确立主体意识,锻炼独立人格,陶冶良好性情。首先,要求教师在常规的听读训练中锐意革新,要将学生从有限的所谓“重点” 篇章束缚中解放出来,鼓励他们广泛阅读古今中外名家名作,同时利用电视广播新闻媒体,不断吸取传统民族文化精髓,感受时代改革的惊涛骇浪和平凡生活的酸甜苦辣,而这一切都应该在听、说、读、写中去落实。这一段富有诗意的语言,激发学生的联想。学生们开始了与文本的对话,与他人的心灵的交流。有的想起了默默无闻的工作在大街小巷的“当代雷锋”;有的想起了每日迎着朝阳美化世界的环卫工;有的想起了战斗在玉树第一线的武警战士;也有人说起了为学生呕心沥血的老师……学生们在学习文本、积累文本的同时,受到了美的熏陶、情的陶冶,以及心灵的洗涤。
4.建立师生的平等对话,提高教学的质量
教师也是普通的人,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有些教师往往会把这种情绪带到教学当中来,影响学生的学习和自己的工作。还有些教师为了在学生中树立自己的威望,成天板着脸让学生有一种恐惧感,久而久之便与学生疏远。《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更为典型,阅读不但是因文会意的理解活动,而且是以文会友的对话行为。学生和教师都是文本的读者,都要与文本的作者对话,这是一种全方位、跨时空的交流。“对话”的本质不是用一种观点来反对另一种观点,也不是将一种观点强加于另一种观点之上,而是一种“共享”,是师生之间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等。首先,教师注意与学生之间平等对话。“你的脸上清楚地写着真诚与善良,你已经品味得相当不错了,老师真的还没有想到这些呢!”根据需要及时调整自己表达的内容和方法,灵活、迅速地处理偶发事件。另外,师生之间的对话是意义建构活动,在对话中应该学会欣赏他人、鼓励他人。“我想对你的要求提得高一点,因为你有这样的能力。可以吗?”教育在发展,学生的身心发展与教师的教育密不可分。趣味教育是精神的,同时也是智慧的。
总之,在语文课堂里,对于学生的学习,教师更应关注的是充分挖掘趣味资源,走进教材,走进学生的生命领域,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的身心参与其中,让课堂充满趣味,课堂才能由此焕发生命活力,也才能彰显语文教学这门美丽的艺术。
参考文献
[1]吕世虎、刘玉莲。 新课程与教学研究。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田本娜。小学教育学。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
[3]熊梅、王显才。高效课堂。长春:长春出版社,2005
要用行动控制情绪,不要让情绪控制行动;要让心灵启迪智慧,不能让耳朵支配心灵。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主要差在两耳之间的那块地方!
要冒一险!整个生命就是一场冒险,走得最远的人常是愿意去做、愿意去冒险的人。
拥有远见比拥有资产重要,拥有能力比拥有知识重要,拥有人才比拥有机器重要,拥有健康比拥有金钱重要!
行动是治愈恐惧的良药,而犹豫、拖延将不断滋养恐惧。
信念改变思维,思维改变心态,心态改变行动,行动改变习惯,习惯改变性格,性格改变命运。要改变命运,先确立信念!
相信就是强大,怀疑只会抑制能力,而信仰就是力量。
思路清晰远比卖力苦干重要,心态正确远比现实表现重要,选对方向远比努力做事重要,做对的事情远比把事情做对重要。成长的痛苦远比后悔的痛苦好,胜利的喜悦远比失败的安慰好!
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方向,性格决定命运,生活方式决定健康!
心态决定看世界的眼光,行动决定生存的状态。要想活出尊严,展现不凡,只有改变观念,敢于和命运抗争!
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失败是什么?没有什么,只是更走近成功一步;成功是什么?就是走过了所有通向失败的路,只剩下一条路,那就是成功的路。
如果不想做点事情,就不要想到达这个世界上的任何地方。
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了信心,他却下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
任何的限制,都是从自己的内心开始的。
人能走多远?这话不要问双脚,而是要问志向;人能攀登多高?这话不要问身躯,而是要问意志;人能创造多少?这话不要问双手,而是要问智慧;人能看多远?这话不要问眼睛,而是要问胸襟。
强烈的信仰会赢取坚强的人,然后又使他们更坚强。
生命的辉煌,拒绝的不是平凡,而是平庸!所以,春风得意时多些缅想,只要别背叛美丽的的初衷;窘迫失意时多些憧憬,只要别虚构不醒的苦梦!
能把在面前行走的机会抓住的人,十有八九都会成功。
该坚持时就坚持,以不变应万变;该改变时就改变,以万变应不变。
人与人之间过多的猜疑和防备是不必要的社会运行成本,是自己折腾自己,并最终使自己丧失幸福。
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的多,而是因为他计较的少。
命运不是放弃,而是努力。命运不是运气,而是选择。命运不是等待,而是把握。命运不是名词,而是动词。要改变命运,先改变观念!
没有礁石的阻挡,哪有浪花的激越;没有羚羊的快捷,哪有猎豹的英姿;有了风的拥抱,帆张开了胸膛;有了雪的映衬,梅越加冷艳高洁。人生的路上,我们时时被挫折环伺,被失败包围。让我们越挫越勇,越败越强,只要不倒下,只要不溃退,失败和挫折就如垫脚石,增加我们的高度,厚重我们的人生。
引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小学生往往用形象、色彩、声音进行思维。”心理学研究表明,学龄初期的儿童共同的心理特征是:好动、爱玩,不能长时间专注某一事物,喜欢接触形象、具体、有趣的东西。为此,在教学中应多采用实物、活动、课件等直观导入的方法。
实物的展示,让学生倍感亲切、直观,易于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吸引他们的有意注意。如赵春梅老师教学《两只鸟蛋》时,新课伊始,老师神秘地告诉学生今天她向鸟妈妈借了两只鸟蛋,让学生从视觉上感知鸟蛋的形与色、大与小,并充分运用“鸟蛋”资源,轮流让学生用手触摸,感知鸟蛋的好玩,从感官、触觉两方面形象感知“蛋”,达到初识“蛋”的目的。又如张莎老师教学《识字7》时,通过课件展示画面带学生去动物园看看,让学生说说图上有哪些动物,并亲热地叫叫动物的名字。这种有形有色的画面有益于刺激人的大脑、眼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字与画直接挂钩,充分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乐识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识字教学的“极端”重要性,并把“识字教学重点在低年级”作为全面提高识字教学质效的重要突破口。要达到第一学段识字目标“让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就必须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他们巧记字形、乐识汉字。
⒈表演法
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实物、动作等表演来教授汉字,既能让学生准确地识记汉字,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丰富其体验。如詹丽君老师在教《画家和牧童》中的“拱手”时,教师让学生做一做“拱手”的动作,并指名说说“你知道什么时候要‘拱手’吗?”让学生了解“拱手”是古代人们一种文明礼貌的行为,同时通过动作的演示识记,让学生乐学。
⒉归类法
识字教学常常用这类方法,给要学习的生字分分类,以达到更好的识记同类生字的目的。如张玲老师在教《守株待兔》一课时,出示6个生字“守、撞、窜、桩、此、锄。”让学生说说你可以给他们分成几类,如上下与左右、平翘舌音、表示动作的与不表示的等。这样避免了单调无味的灌输,既有趣味性,又有创造性。
⒊字谜法
字谜法是借用猜谜的形式,加深对字形、字义记忆理解的一种形象识字技法。如“妙”字可编谜语:“一位美少女”,还如“牛儿子的尾巴跑丢了———“选”。学生根据谜面马上联想到了,既形象又生动,符合学生认知心理。
“恋”习
布鲁钠说过:“学习的最大兴趣,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识字是一个反复、长期的学习过程,要创设多种途径、方式,让汉字与学生反复见面,加强汉字的复现和巩固,在练习中达到“恋”习的效果。
为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依据不同内容选择不同游戏方式,使识字教学步入“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理想境地。如张莎老师教完《识字7》的生字时,就让学生玩一玩“大转盘”的游戏,要求学生看清指针指向哪一个字时,就大声地把那个字念出来。又如鲍丹丹老师在教《识字6》时,整节课就是通过“开火车”的游戏去识记、巩固生字的。这些游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游戏中识字、巩固汉字。同时教师还可以采用“识字对抗赛”“课外识字展示台”“评选小诗人、小作家”等竞赛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能与同学尽兴地游戏,尽情地交流,在游戏与交流中巩固生字新词,达到学生爱学、“恋”习的良好效果。
[案例一]:《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断
师:小朋友们,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一块饼的一半吗?(教室里立刻热闹起来,有的同学接过老师手中的粉笔,跑到黑板前画圆、写汉字,教师认真地欣赏着他们的“得意之作”)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再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圆形、长方形或正方形纸片,你能折出自己喜欢的图形的二分之一吗?你们一定能行的!(学生们高兴地按老师的要求及自己的想法折起纸来。)
师:谁愿意把它贴到黑板上,并在下面写出分数?(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将作品贴到黑板上去。)
师:你们还能利用手中的图形创造出其他一些分数吗?试试看!
(不久,同学们折出了四分之一、八分之一……)
[案例二]:《两步计算应用题》教学片断
在学生学会了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的基本方法后,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一个车间要装配288台洗衣机,工人们每小时装配36台,经过5小时,还剩多少台没有装?
这是一道比较简单的题目,一般解法是:288-36×5=108(台),可有一位基础不太好的学生,在黑板上把算式错误地列成:288÷36。
坐在下面的学生沉不住气了,纷纷举手要求发言,几个胆大的孩子窃窃私语:“怎么连这道简单的题都不会做!”。(他站在黑板前手足无措,脸胀得通红)
这位老师很有经验,微笑着对大家说:大家都觉得他做错了,其实他没有做错,只是还没有做完呢!
(老师这么一说,同学们都愣住了……)
这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明白了,他这一步算的是总时间,现在装了5小时,还要装8-5=3(小时)才能完成任务,还剩下没有装的就是36×3=108(台)。
师:大家觉得他说得有没有道理呢?
稍过片刻后,教室里渐渐地充满了“噢、啧……”的声音,“说得对!” “真聪明!”……
教师由衷地赞赏了同学的回答,并请板演的同学把题目继续做完了,他也高高兴兴地回到了座位。
[案例三]:《100以内数的认识》教学片断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用小棒表示出67。
(学生操作,但学生只有20根小棒,此时学生纷纷寻找合作伙伴,迅速完成了操作)
突然,有学生举手报告:“老师,小红不和我们合作,他还玩彩笔!”
(小红不仅没生气,还趴在桌上窃笑)
师(亲切地):小红,有什么高兴事,说给我们听听好吗?
(小红先摇摇头,看到老师满怀期待地看着自己,她站了起来)
小红:老师,我不用合作就能摆出67来。
师(好奇地):是吗?把你的摆法给我们讲讲!
小红:我用1根彩笔表示十,用1个小棒表示一,6根彩笔和7根小棒合起来就是67。
师:这样摆,行吗?(同学们议论开了……)
师:这种方法怎么样?(“好!”生异口同声)
师:小红,你真了不起,创造出了假设的方法,用手中仅有的小棒,表示了很大的数。下面大家再来表示98。
(此时,学生中出现了多种多样的“98”表示方法。)
生甲:我有两种颜色的小棒,我用白色的小棒1根表示十,黑色的小棒1根表示一,9根白色的小棒和8根黑色的小棒合起来就是98。
生乙:我左手的每一根小棒都表示十,我拿了9根;右手里每一根小棒都表示一,拿了8根,合在一起就是98。
生丙:我折断了4根小棒,我用9根长的小棒表示90,8根短的小棒表示8,这样我就不用那么多的小棒了。
[感悟]:《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过程中,学生必须有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这样课堂才会显示出个体生命的灵性,充满着数学学习的趣味,使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得到提升。
在案例一中,教师没有一味包办,而是适时放手,给予学生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学习热情得以激发,学生在这块小天地里尽情地展示自我,独特的个性在这里得到张扬,使课堂生成了多种表示“一半”的方法,创造了多个不同的分数。使得一节课下来,整块黑板只看到教者很少的字迹,几乎都是学生零乱的作品和并不工整的字迹。然而,正是这样看起来“乱糟糟”的板书,才真正赋予了黑板新的生命力,体现了教者全新的教育理念,创造出了精彩有趣的数学课堂。
布鲁纳说过:“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学习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学生正是在不断地发生错误、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获得了丰富的知识、提高了学习的能力、增进了情感的体验。在案例二中,教师及时地捕捉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差错”,更及时地发现了“差错”背后隐藏的教育价值,非但没有否定学生,而是通过巧妙点拨,扭转了学生的原有观念,将错就错,因“错”利导,反而生成了另一种解法。事实上这位同学不会做这道题目,他也只是碰巧算对了一步。面对“差错”,教师以自身特有的敏锐和机智,善待了学生的“差错”,既让做错题目的学生很体面地回到了座位,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有效地保护,又使数学课堂教学活动得以“升华”。
新课程改革倡导课堂生成的重要性,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情感等参与了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生成了许多课前没有预料的情况,这些“意外”很多都是宝贵的课程资源,针对这些有价值的“意外”,如果我们敷衍了事、置之不理或呵斥指责,只能使课堂成为一潭死水,学生的创造力将被“抹杀”,这样的课堂,又怎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感受数学学习的趣味呢?
在案例三中,教师面对小红同学的“纪律问题”,没有指责或置之不理,而是用亲切的笑容鼓励他,让他敢于敞开心扉,在教师的耐心倾听和满怀期待中,学生们共同享受了小红独特的思路,这是课堂中意外的生成,是教师预设之外的,教师放弃了原有的教案,以赏识的态度顺应了学生的实际,让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从而也使得课堂生成一步一步地走向深入。由于教师巧妙地抓住了课堂中的这一“意外”,使得学生的创造潜能得以有效地开发,使得数学课堂趣味横生。
不一会儿,一个急刹车,我俩都差点摔倒了。胡佳欣可能是抓得不牢,头还在侧边的拉杆上还碰了个包。看他那要哭的样貌,我赶紧安慰她。这时,一个叔叔拉着一位阿姨从我们邻近的座位上站了起来,亲切地说:“你们两个小男孩在这儿来坐吧!不然一会儿又会摔倒的。”我俩不好意思。便说:“叔叔,还是你们坐吧!我们没事的。”“来坐吧!我们立刻就下车了。”于是,我们谢过叔叔和阿姨,便坐下了。此时,灿烂的阳光透过车窗洒进车厢,让人感到暖洋洋的。
车到了一个站,给我们让座的叔叔和阿姨朝我俩笑了笑,下车去了。我赶紧向他们挥手告别。这时上来了一位白发苍苍,脸上布满了许多皱纹的老爷爷。他望望车内,见没有空座位,便准备靠扶手站着。我想“我们摔一下到无所谓,、但老爷爷摔一下可不行!”于是刚站起来给老爷爷让座,只见一位大哥哥站了起来,走上前去,扶着老爷爷走向了自我的座位。只听老爷爷不住地说:“多谢你,多谢你!你真是个好孩子。”大哥哥说:“大伯,您坐。不用谢。这是我们年轻人应当做的的。”
方珍英东莞市东城初级中学
摘要:新课标指出,思想品德课程具有实践性的特点,同时强调帮助学生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是思想品德课程的追求。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们思想品德新课程内容的设置,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让师生在共同学习的基础上共同生成人生体验和全面发展,以达成课程的最终目的。由此可见,我们要构建充满生活气息的课堂,引领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实现思想品德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程生活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教育是生活的需要,其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初中思想品德课标也明确指出:“人的思想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我们思想品德新课程内容的设置,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让师生在共同学习的基础上共同生成人生体验和全面发展,以达成课程的最终目的。由此可见,我们要引领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实现思想品德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的有机结合,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这个千姿百态的大熔炉无时无刻都在改变着我们的教学对象。初中学生生活范围日渐扩展,要想通过每周几堂思想品德课感受正确的生活态度,要想让我们的教育“贴近生命的需要,揭示生命的真相,引领成长的方向,探寻生命的意义,成全生命的价值”,我们就要构建充满生活气息的思想品德课堂。这样的课堂,是师生共同努力追求美好生命的过程。这样的课堂,充满着师生的生活激情和灵性,充满着美丽的情感和追求,充满着科学真理和生命体验。在这个地方,师生共同成长,充分享受着生活的美好。这样的课堂,才能使每一个生命体在教学中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建构起知识的大厦,促进每个学生生命健康成长。
一、营造相互尊重的氛围构建共同生活的课堂
课堂教学氛围是指教师和学生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相互作用产生的一种 1
心理氛围。这种心理氛围对师生的人生态度都有重大影响。《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
教育是心灵对心灵的呼唤,是灵魂对灵魂的触动。美好的生命应该是充满期待、惊喜和感激的。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享受生命的美好,就应该和学生共同营造相互尊重的氛围,构建共同生活的课堂。
思想品德课堂是师生共同生活的地方,也是学生思想品德内化的过程,需要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感悟、并加以践行。这就要求教师一改传统教学中高高在上姿态,而是弯下身与学生平等对话,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学生共同成长。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要尊重学生,把学生当作是独特的个体,允许他们尝试,允许他们犯错,耐心细致地引导学生细细品味生活。备课的过程中,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课程的讲解与设置。在上课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反应、体验,留心学生的情绪、情感,并予以积极的反应。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才有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才能全身心投入,才能找到自我在课堂中的位置,从而充分地、放心地去感悟生活,进而主动践行。
在教师的感召下,学生尊敬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创意,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主动地与教师一起感悟、享受生活。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中,学生和教师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处处彰显出课堂的生命活力。在这里,有学生的个性张扬,有学生的创意,也有教师乐教而喷发出的教育智慧。
如超级女声风摩全国的时候,很多学生带着周笔畅、李宇春的海报来学校,甚至在我的课堂上看。我发现了并没有生气,而是告诉他们,我也很佩服超女,也看她们的海选。这样一说,学生马上和我亲近,觉得我们是“同道中人”,当然我并没有就此停止,接着,我和她们一起讨论,超女身上到底有着什么样的魔力,令这么多人喜欢她们?学生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认为她们勇敢、有才华、有坚强的意志,适逢学生面临中考反复的复习,有点不耐烦,我引导学生更要把她们身上的精神发扬光大,勇敢面对中考,战胜中考。这以后,学生明显对我“放心”了,更乐意和我共同学好思想品德这门课。
二、挖掘生活教育资源体验美好生活魅力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积极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渠道。我们要把生活世界提供
给学生理解和体验,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只要我们是生活的有心人,就不难发现生活中到处是鲜活的教育资源,它是我们带领学生感悟人生、体验生活魅力的五彩桥。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将课本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如对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身边的诱惑”一课,考虑到“领奖台的诱惑”,对于大部分与“领奖台”无缘的学生来说是不实际的,我便把这部分教材内容调换成“取得好成绩的诱惑”和“获得老师表扬的诱惑”,这一调换使教材紧紧地与学生生活贴在一起。
2.引入生活化的学习情境
如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有关公平和正义的内容,学生认识模糊,课本中的事例又离学生较远。于是我给学生观看了2007年十大感动中国的人物介绍;给学生看有关今年5·12地震灾害发生后,全国上下的举措;再让学生反思日常生活中自己的所作所为;经过这样的强烈对比,远比我们单口说相声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感悟,学生也更容易接受,也乐意付之行动。我想,还有什么比学生愿意主动践行更令人兴奋呢?这不正是我们教育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吗?
3.开辟本土教材新领域
我们每一个教育者都深知,要激发学生的热情,一个很好的途径就是让学生走进他自己的生活中,从自己生活中提炼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感受生活魅力。如我们在学习八年级上册《多元文化“地球村”》一课时,我们可以结合我们东莞的本土文化加以壮实教材的内容。我们东莞几乎每一个镇区都有自己的特色文化,先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再让他们把它们带到课堂上。这样,不仅学活了教材,也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生活的品味。
总之,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生活处处有教材,这些美好的生活教育资源,是一笔巨大的教育财富。
三、开展各类实践活动践行积极生活态度
教育实践活动是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素质、爱好和天赋才能的根据地。事实上,人们对任何知识的认识都来自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又将最终服务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思想品德课程有自己突出的思想性,但我们知道学生终究是要走出校门,独立生活的,怎样使学生将我们学过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并努力
践行积极生活态度,我们必须将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与社会生活实践结合,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使教育与生活和谐统一,学习与实践和谐统一。巧妙的拓展了课程的时空,使教学不仅是一堂课的内容,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逐渐占有人类的全部精神财富。这就是课堂的延伸,延伸的课堂使课堂不再是教学的终点,而是学生心目中永远的课堂。但是我们思想品德课程不仅要考虑思想品德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心理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去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我们的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之上。这就是说,思想品德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世界观作为思想品德教学的重要资源。
1.实践操作
中学生的思维在很大层面上借助于间接知识与直观感受,有时简单的操作活动与实践经历即可帮助他们理解抽象的理论。我们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网络交往新空间》时,学生平时有很多被压抑的自己的想法。我便在班级中组织了辩论赛,结果发现学生知道的远远比我们要丰富,而且运用的论据非常有感召力。我还有一个惊人的发现,其实绝大部分学生都能理智面对网络。经过这样的自我教育后,学生明显提高了对网络的认识,也表示要培养更多的高雅情趣。后来的几次摸底也发现越来越多的人能理智面对千姿百态的网络。因此,说一说不如动一动,教师应善于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提升生活的品味,形成科学的人生观。
2.自主探究
学习过程是一个对外界知识的内化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非常重要,自主探究作为新课标理念下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应充分给予学生这种权力。如学了“三个代表”之后,西部大开发、南水北调等具有密切关联的知识,学生知道但印象不一定深刻。应放手让学生去讨论、探究,结果发现学生马上联系到今年中国发生的两次大灾害,1月份的雪灾和5月份的地震灾害,学生感同身受,收到更好的效果,学生能更为自主、有效地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建构其良好的知识结构和对生命的敬畏。
3.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就是一个合作交流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应多利用小组学习、活动游戏、走访调查等方式,促进学生的合作与交流,一方面能促进高效学习,另一方面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合作的习惯、交流的能力,更好地推动学生发展。
参考文献:
1、《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
3、《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4、《师道》
关键词:小学数学 趣味教学 创设情境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那如,何才能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呢?
一、注重强调数学与生活相结合
要想实现数学趣味教学,首先应当接近小学生生活与数学教学之间的距离感。笔者认为,要打破小学生数学学生与生活之间的隔阂,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具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小学数学教师应当能够从数学学科基本知识入手,通过观察、寻找与学生生活切实相关的数学知识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相结合,通过不断接近小学生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距离来调动数学学习积极性。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通过不断创设教学情境来进行数学教学,通过小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来感受到数学魅力。通过小学生生活与数学之间距离的不断缩短,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对于日后学习与生活的重要性,进而乐在其中,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促进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动性的发挥。
二、提供争辩的时空,使学生乐享数学学习过程
理不辩不明,利用辩论方法让学生即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也让小学生在争辩中达到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课堂上,老师不要喋喋不休,要让小学生主动参与。老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了一种新型的交往方式——争辩,在这种讨论和争辩中,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促进了认知能力的提高。同时,还有利于学生从众多同伴的不同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兴趣乃至思维和实践方式中获得种种脾益。在同学的合作中,情感的互动中,思维的碰撞中,完善自我教育的过程中,加强学生自主意识,逐步积累学习体验,最终学会学习。
三、表扬与鼓励相结合,强化学习兴趣
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不开学生的主动参与,数学教师的课堂就是教师的“一言堂”,传统的教学方式严重的制约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师的“一问一答式”的提问方式使某些学生只是看客,对老师所讲的内容更是毫无兴趣。所以,有些学生往往感到某一方面很吃力,产生厌学的情绪,这时候教师不能单纯以“批评”论事,对学生应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更不能讽刺挖苦学生,以免刺伤学生的自尊心,形成敌对意识,产生逆反心理。而应以“鼓励”为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培养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努力营造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课堂上都积极地参与,自主地学习。有时,教师的一句话,一个手势、乃至一个眼神,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影响。赞许和表彰都能极大地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因此,教师应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心理状态和认知程度加以正确引导和耐心辅导,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心情,从而强化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做游戏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过:“游戏是由愉快促动的,它是满足的源泉。”“对于儿童来说,游戏是学习,游戏是劳动,游戏是重要的教育方式。”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他们的兴趣主要是感观上的,是具体可感可知的事物与具体的操作行为,游戏活动具有趣味性与操作性,可以消除学生对枯燥、乏味教学的厌倦心理,使学生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此时学生的思维最为活跃。在游戏中找到快乐,能使学生的学习更加有趣,更加丰富多彩,同时学生动手、动脑能力与创造性能力也都得到了有效提高。如在学习了基本图形后,我让学生亲自动手来剪一些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形、半圆、平行四边形等,然后让学生充分利用这些图形进行拼组。这样的活动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较大,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学生先构图再操作,俨然就是一个个小设计师,有的学生还把图画在纸上,然后照着图有模有样地进行操作;有的学生还动手将图形进行粘连,制作出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等一些立体图形。学生所拼组出来的图形也是各种各样的,这其中处处显露着学生的创新。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对各种图形的形状与特征有了更为直观、深刻的理解,这样的游戏操作活动真正实现了寓教于乐,是促进学生认知内化的重要途径,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
五、循序渐进,由表及里
在学生的数学学习变得有趣的“招”中,是有递进关系的,是由表及里的,而孩子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快乐,应当是最高的追求,我们在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内容循序渐进的进行。当然,面对学生的想法,教师要做到:接纳、对接、等待。对接是指将书面语言与学生语言对接、把教师语言浸泡在学生的语言中。数学课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严谨的思维逻辑,包括观察、分类、抽象概括等思维环节,以及在各个环节中由类比、迁移等思维品质带来的直觉思维。
综上所述,兴趣是对学生进行数学教育的前提,学生有了对数学的兴趣,才会想去探索其中的奥秘,因此,兴趣在数学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小学数学必须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入手,让学生在生活和游戏中学习数学。同时,教师也应当努力结合自己专业特长,进而积极教学,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促进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国才.打造和谐互动的数学课堂[J].小学时代,2011,(04).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教师都应尽量唤起学生对自己所教学科的情感, 使他们入迷地酷爱这门学科, 学生把你所教的学科看作最感兴趣的学科, 他们就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着在你所教的这门学科领域里有所创造。”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 必将成为他学习的强大动力。因此, 能否让课堂充满趣味, 对于历史教学的成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 如何让历史课堂充满趣味呢?
一、巧用诗歌, 让历史课堂充满趣味
卢梭认为“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 而在于培养他爱好学问的兴趣。”在教学中巧用诗歌, 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增强教学效果。由于诗歌具有句式整齐, 结构严谨, 讲求押韵, 注重格律, 情感表达丰富, 意境深远的特点。教师可以把诗歌的艺术美、意境美融汇于课堂教学中, 用诗歌的艺术魅力给学生以强烈的感染, 陶冶他们的情操。同时, 诗歌也能帮助学生加强对历史内容的记忆, 加深其对历史事件的领悟。因此, 我们把诗歌带入到课堂教学中, 不但扩充了课堂容量, 让历史课堂充满趣味, 还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如在讲授“收复新疆”这课时, 我用多媒体出示诗歌《恭诵左公西行甘棠》的内容:“大将筹边尚未还, 湖湘子弟满天山;新载杨柳三千里, 引得春风渡玉关。”先让学生集体朗读这首诗, 给学生讲清诗的大意后, 抛出问题:“新疆是怎么丢掉的呢?左宗棠又是怎么收复的呢?”这样, 既能激发学生对左宗棠本人的兴趣, 又能激发学生对新疆问题的兴趣, 让课堂充满趣味。再如讲授“开元盛世”这课时, 用杜甫的《忆昔》这首名诗导入新课学习:“忆昔开元全盛日, 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 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 远行不劳吉日出。”学生朗读后, 师生共同领悟诗的大意。此时, 我问:“开元盛世是怎样取得的呢?当时社会又繁盛到何等景象呢?”这不但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对历史的兴趣, 更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让课堂趣味横生。
二、借助插图, 让历史课堂充满趣味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关于激励、唤醒、鼓舞。”教材中的插图以其直观、形象的特点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 教者如果能有效利用插图, 定会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 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因为图片作为学生感受历史的基本信息之一, 特别是一些历史久远的图片, 它所释放出来的真实性及细节魅力是再多的文字叙述或数据都无法比拟的。历史图片的运用可以使学生从中获取有效信息, 培养其观察力和联想力, 活跃其思维, 由于图像对感官的刺激往往要比言语更直接, 因而更有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图片资源的深层内涵符合学生的兴趣倾向。
如在学习“甲午中日战争”这课时, 我先让学生欣赏“黄海激战”这幅图画, 并配以形象声动地简短介绍:“1894年9月的一天, 中日两国海军在黄海激战, 中国海军不怕牺牲, 同日军展开殊死搏斗, 这场战斗给日军沉重打击, 逼迫日舰首先退出战场, 但中国海军也付出了沉重代价。”经过我的解释, 学生的兴趣一下就被激发出来, 迫切想知道甲午战争的内容、结果。此时, 我抛出问题:“你们想知道甲午战争的背景吗?为什么中国会战败?甲午中日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借助插图, 既培养了学生对图片的鉴赏能力, 又为学生的学习预设了悬念, 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让课堂充满趣味。
三、利用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 让历史课堂充满趣味
新课标鼓励教者要借助多媒体技术来丰富课堂教学, 让历史课堂充满趣味, 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历史学科的独特优势在于可把历史人物、事件、器物等图片用多媒体来演示。而且初中生理解理性的、抽象的东西较为困难, 感性认识在初中生的大脑中占据主要位置。因此, 教者应适时运用多媒体, 把声音、文字、图像、动画等媒质通过视频传播给学生, 再现历史当年的场面, 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把那些枯燥的历史概念、材料变得直观化、形象化、具体化, 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如在讲授“战略大决战”这课时, 用多媒体展示电影《辽沈战役》的战争场面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林彪的人物图像, 把这些影、像、图等资料有机地组合在一起, 营造出一种近似真实的历史情境, 消除了学生和这段历史的时空距离, 让学生思想迅速融进了这段历史当中。这样创设情境, 既渲染了气氛,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长了学生的智慧, 又达到了拓宽学生视野的目的, 在潜移默化中将历史知识通过历史体验转化为学生内在的情感体验, 达到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完善人格之目标。因此, 利用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 可让历史课堂充满趣味。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传递知识信息。那要怎么写好作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让生活充满味道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让生活充满味道作文1生活,总有人说她像五味瓶,充满了各种味道。既然无法平平淡淡,那就让它多姿多彩。
酸,是一个必然有的味道。努力奋斗时看到父母的失望;被人特意针对受的委屈;或是看到别人受委屈时的同情,都会令人心里一酸。与人的同情心让我们直接的距离缩短,受委屈后会通过哭泣来发泄心中的烦闷,当悲伤过后冷静来临时,你会发现自己的许多不足,进一步反思自己,从而进行改正。
甜,是最受人喜爱的味道。与朋友相处,打打闹闹时的愉悦;看着自家的猫咪睡觉,轻轻抚摸它柔软的毛的感觉;欣赏喜欢的音乐,甚至被别人关心时的那份小小的感动,都是会令人心里有了甜意。快乐与希望是它的代名词。它是最容易找到的味道,给予我们力量。
苦,也是一种最不喜的味道。发现身边人不再值得信任;工作、学习累到了连安慰自己的时间都没有;心里一堆烦恼却无人诉说,经历这么多,却只能默默承受,心里哭得像中药一般。体验到苦的味道,你会发现,生活之中,总有些事要学会承担,学会接受。当你学会了,这些烦恼也会随之悄悄溜走。
辣,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味道。与同学因为一点小事吵架;因为一些原因被父母责骂或被打,或是做了错事后的惶惶不安,就会心里一阵火辣辣的。从某些方面而言,辣是一种感觉,所以在心中对它的感觉比其它味道更明显,但它也是最让我们成长的味道。(如果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表现生活的酸甜苦辣,那就更好了。)
无数种味道,组成了我们的生活,充满味道的生活有着无限的可能性。想有一个精彩的人生?那就细细品味你生活充满各式的味道吧。
让生活充满味道作文2每个人的生活都有不同的味道,而当我们让生活充满味道的时候,我们的生活是充实的,也是充满乐趣的。
在我的生活中,我首先让我的生活充满着香味。那一段时间里,每天清晨我都会跑去家里的后山上。恰逢百花绽放的春天,在这个春天里,家里后山上野花一片片旺盛的绽开着。这段时间里,我每天的任务也就是跑去山上摘下一捧鲜花。
当我捧着鲜花回家后,我会将这些鲜花放到花瓶里,然后放在家里的餐桌上,阳台上。我一番劳累下来,这些放在家里的鲜花早就已经将家里充满了芳香的味道。
我的生活因为这些鲜花变得芳香四溢起来,那段时间里,家里的亲人们都乐呵呵的笑着对我说,我将春天带来了家里做客呢。
我不仅让我的生活充满了花香,我还让这些花香给我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快乐。等到这个春天过去,百花凋零了之后。我又给我的生活带来了另一种味道,这是可口的饭菜香。
是的了,我决定自己来做饭,我希望用自己的劳动来给家人带来新的感受。尽管一开始,我失败了好些次,但是我坚持不懈,也在我向家人的虚心求教下,终于我能够独立的做好一顿饭菜了。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让我的生活充满了各种菜香味。我在尝试着做出一些新的菜品来呢,希望我的家人们能够喜欢。而每当我做出一道新型的菜品之后,我也就迫不及待的想要我的家人们品尝。在我听到家人们对我的夸赞之后,我高兴的笑了。
让生活充满味道,那是因为我们对生活的热爱。生活本就是百味交替,只有一个真正热爱生活的人,才会让生活充满着各种美好的味道。
让生活充满味道作文3我的妈妈是一个喜欢烹饪的人,我的爸爸是一个幽默的人,他俩的存在,让我们家的生活充满了爱的味道,就是那种时刻都散发出幸福的生活。
“宝贝,今天你想吃什么啊?”早晨我刚一起床,妈妈已经做好了早餐来到我的房间问我中午想吃什么了。我的妈妈总是这样,她喜欢烹饪,喜欢为她爱的人——我和爸爸,做全世界美味的食物,只要我们想吃,她都会想办法做,只有我们想不到,没有她做不出来的!当我迷迷糊糊地对她说:“我想吃红烧排骨”时,她高兴地走到了我的床边,抱着我的脑门亲了一下说:“我就知道女儿你喜欢吃排骨!妈妈这就给你做去!哦,对了,早餐已经在餐桌上了,你不要起来太晚哦!”
“什么?等会儿。”在我和妈妈想要夸夸我的爸爸时,爸爸通常会把家里的窗户,或者车里的窗户关上,然后小声地告诉我们:“现在可以说了,这会儿别人听不见了。”每次都逗得我和妈妈哈哈大笑。当然,这只是我的爸爸一个常开的玩笑,是他幽默感的一个体现,在生活中,他总是有着各种各样的法子逗得我们大笑,让我们根本没有时间去思量生活很难。
你看,一个喜欢烹饪的人和一个幽默的人,他俩的存在,足以让我们家的生活充满爱的味道了,而我则负责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也正是有了这样充满爱的生活,有了这种时刻散发出幸福的生活,我得以安心学习。
【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的趣味】推荐阅读:
让数学教学充满乐趣07-14
让课堂充满花香《一路花香》的教学反思09-07
让识字教学充满人文性07-04
让世界充满爱教学反思09-27
数学与趣味生活07-07
让课堂在对话中充满生命-教学设计10-21
小学数学的趣味性教学09-15
让生活走进课堂让数学贴近生活09-13
小学数学教学的趣味性06-21
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