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心得(精选11篇)
不少语文教师教学的时候,有意或无意把学生关闭在教室这一封闭的空间里。预习课文在教室里面,引导学生分析课文、品味课文在教室里面,学生作文也封闭在教室里面。“班班通”设备普及之后,不少教师求简单,通过网络与学生一起走向知识的外延。这种因课本知识学习而引发的,通过网络拓宽学习外延的办法对丰富学生的知识,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确实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单纯的课堂学习是对学生思想的禁锢,依靠网络丰富学习途径,是对知识学习链条的延展,确实值得高兴。不过,在笔者看来,这两种学习方式都相对封闭,都是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学生很难获得独特的、心动的且非常鲜活的体验。这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非常不利的。
笔者认为,课本中的语文知识都是来源于生活的,是对生活的客观写照,反映了作者的独特体验。学生在接触这些知识的时候,情感等方面都与作者有着迥然的不同。学生直接阅读文本,往往体验非常浅薄,一定要尽可能让学生获得相似的.生活体验,这样的教学才会生动高效。
以作文教学为例。我认为教师在教和学生动笔作文之前,一定要做好一门必做的功课——走进生活,去感悟、体验,收集素材,为教和学做好准备。
我曾布置学生写一个关于菜场的作文片段,就是这件小事彻底改变了我对一个学生的看法。当时,我布置完作文任务后,一向被被其他同学视为作文水平很烂的学生A,写了一篇充满闪光点的作文。这篇作文在班上作为范文念过之后,一下子让其他同学刮目相看。这篇作文生动地记录了人们在菜场里买菜的热闹场景,让人如临其境。“大肚子的包菜、红红的萝卜、碧绿的青椒、又长又粗的大葱……它们静静地躺在案板上,等待着顾客前来挑选。有些蔬菜像一个个可爱的孩子,它们非常讨人喜爱,顾客频频光顾;有些蔬菜却像一个个倒霉的娃娃,没有人愿意搭理,它们垂头丧气地寂寞地呆在一边,生着闷气……”与这个学生交流后才知道,为了写好这个片段,他放学后专门去了一趟菜场,并在里面仔细观察了半个多小时。学生B平时写作文非常不错,这次写作文却掉了链子,用他的话说是过于自信,完全是“凭着感觉走”。看来,宋代理学家朱熹力推的“格物致知”的理论在21世纪的今天仍然非常实用。先哲倡导学习者走近事物获得知识,这与我所推崇的生活化教学理论实际上是一脉相承的。
让学生走进生活,在生活这本大语文教科书中汲取知识的营养,对丰富学生的作文素材,让学生作文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有理,言之有据非常有帮助。教师应鼓励学生多接触生活,教师还应引导家长多带着自己的孩子去旅行,去探索未知的城市,未知的风景,未知的领域,这对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是非常有帮助的。
生活化的教学理论同样适用于阅读教学,且非常有效。学生们面对的文本都是生活内容的抽象或者具象的反映,学生走近生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越多,积累的生活影像和感悟越多,分析文本的时候,就会越轻松。反之,会非常困难。以分析文言文为例。我国唐朝著名文学家柳宗元撰写的《小石潭记》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让人记忆深刻“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这句话描写了小石潭的水至清的状态。如果单纯听老师讲解,一是理解费劲,二是觉得不可信。如果有学生真的见到过小石潭,或与之类似的水体,便会很容易理解文本,便会很自然地将文本和他所见到过的小石潭或类似的水体对应起来,并感叹作者用语之精妙!如果学生缺乏亲身经历,就算当时能听懂,但是“若空游无所依”究竟是什么状态,心里还是会非常模糊。
生活化的教学理论也适用于识字教学。教师教学生字的过程比较乏味,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此兴致一般不高,效果也不佳。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到牛奶盒、文具盒、超市商品等物品上寻找自己刚学习的汉字,这既能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提高学生识字的效果,非常值得一试。
一、引趣、激趣
小学生一般都感到作文难, 究其原因, 是因为不知写什么, 对作文不感兴趣。因此, 教师首先要丰富学生的生活, 解决“无米之炊”的难题。主要做法有:第一, 开展正常的班队活动, 既可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 又可为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比如利用节日有针对性地开展班队活动:清明节开展讲烈士故事、送一朵白花活动;实时开展学雷锋活动、春游、秋游、野炊、知识赛、健身赛。第二, 重视学科活动。小学各科教学与学生生活均有联系, 把握并运用其联系, 可有效地丰富学生生活, 为学生积累写作素材。比如:调查、参观、访问、小观察、小试验、学具制作、体育技能训练、游戏、音乐欣赏等, 这就要其他任课教师予以配合, 以强化感受、优化效果。第三, 改进家庭作业方式, 重视课余生活的指导, 可结合阅读作文让学生回家观察家禽、家畜的生活习性, 农作物的生长过程, 结合学科教学, 学生回家做小实验、小制作, 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使学生的写作素材得以丰富。其次, 以需要为突破口, 增强学生的表达欲望。作文前给学生设置某种需要, 让他们为此需要而练习, 让其感受作文的实用价值, 从而激起写作欲望。最后, 控制作文篇数, 保质保量完成作文教学计划。应尽量避免一天一篇日记、一周一篇周记、节日写节日见闻、寒暑假写假期见闻这种作业方式, 否则使学生整日为作文疲于奔命, 写作处于被动状态, 或言不由衷、或明抄暗袭, 应付了事, 何来兴趣?
二、培养观察能力
生活是作文之源, 但不等于作文, 如果学生缺乏生活的感受能力和观察能力, 丰富的生活画面就难以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结果就可想而之, 为此, 就要在丰富生活的同时加强观察指导。
第一, 安排顺序的能力。观察是顺序知觉的过程, 正确而迅速地确定观察顺序, 是观察事物的基础。小学生思维具有跳跃性, 目光随兴趣在观察客体上来回扫描, 难以迅速调整注意力, 确定观察顺序, 因此, 让学生在观察中掌握由上到下、从左到右、由内而外、由远及近的基本观察顺序和较复杂的观察:步移景易, 如参观、游览等, 以求观察的条理性;由点到面, 如活动场面、山水风光等, 保证观察事物尽收眼底;时间推移, 如动植物的生长过程, 可用此法。第二, 确定重点的能力, 即使其面对复杂的事物能迅速准确地捕捉事物之精要, 根据观察目标确定观察重点, 针对观察事物较多时, 可以对比确定重点, 一般以吸引人或反映事物本质的为重点。第三, 把握特点的能力。比较求异, 即通过比较找到观察事物与其他事物的不同点;分析综合, 即分析探究表象、指出本质。第四, 细致的观察能力。对熟视无睹的事物在观察前让其描述, 给其出难题, 迫使他们察微观细;分解事物, 以细致感知;发挥多种感官的功能, 眼看、手摸、嘴问、耳听、脑想;运用想象, 将观察材料联系起来, 获得完整、具体、深刻的印象。
三、重视课内阅读
小学生作文时有一道难关:如何用语言去表达感知的材料。这就要求既重视课内阅读教学, 培养学生的语言基本功, 还要重视课外阅读的指导、拓宽学生语言视野, 让他们在广泛的阅读中学习语言表达方法。
在阅读重要重视以下三点:第一, 激发兴趣。可运用课外书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来激趣;可通过读书交流、推荐书、知识竞赛激趣。第二, 选择内容, 要以思想健康为前提。第三, 加强方法指导。指导学生掌握以下方法:边看、边想、边写体会;注意摘录书中的好词好句, 可在诗歌中寻找语感, 积累写作素材;看电影、电视作品后写读后感、小评论。
四、重视课前、课堂指导
现行作文通常是教师在课堂上指导, 虽施展浑身解数, 但不少学生还是抓耳挠腮, 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引导学生回忆生活, 帮助学生梳理材料, 通过比较、筛选定好写作材料, 确定写作方法, 这样做, 功在课外, 利在课内。课堂指导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一环, 必须高度重视, 要选其重点, 抓其难点, 重在指导, 以便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一, 以生活中的典型材料创设情境, 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使其形成“不吐不快、非吐不可”的写作心态, 一旦形成, 尽快让他们乘兴下笔, 初稿后提出习作改进意见, 修改加工。第二, 适时进行方法指导。在课前指导时就要向学生提出相关的写作要求, 待学生有无米之炊之感时引导复习范文, 迁移写作方法, 再去写作文。
五、强化作后矫正
由于学生水平所限, 每次作文或多或少地都会出现问题, 必须全面了解学生习作情况, 准确把握问题, 使每个学生的作文达标。第一, 个别矫正。每次习作, 总有个别学生写得不理想, 虽然这是正常的, 但应有负责之心, 必须指导其认真修改, 既给予方法的启迪, 又给予兴趣的诱发。可以针对个人采取个别谈话的方式。首先从习作的闪光点如字、词、句、篇给予赞扬, 让其享受乐趣, 激发积极性;其次, 让学生对照习作要求自我分析, 找出不足, 寻求改法, 让其主动参与, 发挥主动性;再次, 以商议的话语重点、有针对性地指出不足, 提示改法;最后, 用商量的语气征求学生的意见, 让其修改或重做, 再引导其比较原文, 看到进步。第二, 集体辅导。如果有接近一半习作未达到要求, 必须采取集体辅导。教师评前要综合习作情况, 找出共性问题, 分析原因, 制订计划, 自行设计一篇失误作文, 聚共性问题于其中, 评导时, 以正面肯定为主, 引导学生进行优劣比较, 探究原因, 寻求写法, 共同修改。修改包括语言文字修改和内容修改, 让文章内容充实, 人物形象生动, 修改别字、错字, 最后使其在各方面达到一类或二类文的水平。
摘要:作文是学生多种能力的集中表现, 现实中“无话可说、有话说不出”是学生作文中出现的普遍现象, 这要求教师重视丰富学生生活, 指导学生观察, 扩展学生阅读, 在课前和课堂上对学生指导, 强化矫正。
【关键词】演讲;笑对生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艺术中的微笑,可以融化视觉的冰川,就如雍容华贵的蒙娜丽莎微笑让人感到无限美好;生活中的微笑,可以填平心态的低谷,即使你将面对的是浩荡的千军万马,也能够从容淡定地凯旋。《傅雷家书》中说,“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我们只求心理相当平衡。”的确,生活带给我们欢乐,同时也夹杂忧愁和痛苦。在学习生活中,我们容易发现,学生的心态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外界的舆论和竞争压力时常让他们陷入消沉。针对这点,此次在班级里开展了《演讲:微笑面对生活》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收获颇丰。最深的感触是,教师应定位成一名活动的导引者,而不是旁观者,最重要的投入到活动中了解学生的内心,激励学生,与学生共勉、共同成长,用“微笑”收获心灵的共鸣。
一、打开学生的心扉,激发学生的斗志
哲学里说,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学生在生活中面临不同的情境的时候,自然而然会有不同的心理应策。当生活充满关爱与阳光之时,会以美好的心态来看待人生中的事物,变得乐观而积极,做事的效率较高,得到的收获也更大。反之,容易悲观失望产生畏难心理。而生活中的经历,也会逐步反映到他所对待的人和事中去。这个时候,内心的释放才是保持好心态的关键。活动前让学生明白活动的真谛:
(一)直面生活中的人和事,不躲避,不畏缩
生活是一个大杂烩,情感对人的身心各方面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是强大的精神力量,它不仅在人的心理活动中具有广泛的影响,而且作用于每一次的举止活动。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我一千次的确信,如果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审美的明示,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戴尔·卡耐基也说:“将自己的热忱与经验融入谈话中,是打动人的速简方法,也是必然要件。如果你对自己的话不感兴趣,怎能期望他人感动。”教师很有必要把自己作为一个耐心的倾听者,贴近学生,从而有效地发挥情感感染力的作用;再做好情感迁移,即“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在一种信任的情态下才能大胆地流露出自己的内心的想法和感受。这样,通过耐心的交谈,走进孩子的心中,注意观察他们的神态和举止。同时,更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良好的沟通能够触发精彩的共鸣。
(二)学会微笑,学会释放
雨果说:“微笑,就是伏尔泰。”“平静是这位哲学家伟大的一面,平衡的心态在伏尔泰身上最终总会重新确立。不论他正义的愤怒多大,总会过去,恼羞成怒的伏尔泰总会让位于心平气和的伏尔泰。于是,从这个深邃的双目里露出了微笑。”遭遇到竞争压力,遭遇到挫折失败,容易消沉和退缩。在这个情况下,对于下一步怎么走,很多学生感到很迷茫。因为实际生活学习中的进步和成长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体现出来的,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在与学生交流沟通,了解他们内心情况的基础上,还要适时地旁征博引古今中外的名人事例来打破心里的坚冰,激发他们的希望和斗志。比较典型的事例是,林肯从22岁做生意失败开始,先后竞选州议员、州长、国会议员、参议员均遭失败, 51岁终于当上美国总统。他笑对失败、屡败屡战。还有苏轼,流放黄州期间,和朋友驾一叶小舟,留下不朽名篇《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可见,微笑是抚平创伤直面生活的勇气,微笑是真诚的感情流露,微笑是正确面对生活的良方。
二、引导学生大胆吐露心声,集感悟心声之结晶
“生活”是个舞台,每一个小心绪在生活中的搅拌,孕育出感知生活的结晶。接下来就是要把这些稍显零散的心灵收获转化为文字形式作为演讲的篇章。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中的体验,进一步搜集、梳理资料,充分利用图书馆、网络等资源,提倡资源共享,合作学习。经过筛选和整理,将学生反馈的信息整合为四个方面:第一部分是“学会微笑面对挫折,学会坚强”。这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最常遇到的问题,青春的烦恼、考试的失利、同学的误解等常常使得他们备受压力和质疑,焦灼不堪;第二部分是“学会微笑面对竞争,学会合作”。在竞争中,学会拉近你与对手的距离,使对手成为你的朋友。同学之间存在竞争,更能切实体会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争取双赢;第三部分是“学会微笑面对他人,学会宽容”。每个人都可能犯错误,古语有云:错而能改,善莫大焉。心胸开阔的人不会在生活中锱铢必较,自然能更灿烂地绽放“微笑”;第四部分是“学会微笑面对成功,学会谦逊”。谦逊是美德,谦逊是修养。谦逊的人总把自己放得很低,胜不骄败不馁。当然了,还有其他方面的思想火花也可以和同伴分享。活动中,学生代表都能较从容自然地发表演讲,能够让其他组的成员深受感染,效果较好,引起了广泛的共鸣,让“微笑面对生活”的主旨得到了贯彻。
三、活动总结、并形成有效的反馈
活动尾声,教师及时地总结,对学生们的表现加以肯定和表彰。活动中的收获,更是在写作方面珍贵的素材积累。以此为契机,教会学生“微笑”,学会更加坚强成熟地面对人生中的风和浪,以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微笑地面对人生,淡定地迎接风雨洗礼。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何等的豪迈!
参考文献
[1]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韩向东.合作学习:离语文教学有多远[J].语文教学之
友,2004(8).
高新区程故事小学李秀华
三月三十一日我有幸参加了高新区品生品社教研活动,倾听了尚芹和程晓兰两位老师的课以及高芳老师和孙主任的专题知识讲座。我领悟到品生课教学一定要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新课程理念也倡导品德与生活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做到教学有实效性、针对性。
一、将学生的现实生活引进课程资源。
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我们要尽力做到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如教学《我长大了》一课时:课前,我先把班上一名学生婴儿时、幼儿园时、小学时的三张照片做成课件,再布置学生准备一些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以及与之相关的故事。上课时,我用课件展示三张照片,请照片中的学生谈谈成长中的感受,让鲜活的现实生活与教科书结合在一起,引出了教学主题。再让学生在小组中分别介绍一件自己小时候使用过的物品,并讲一讲有关的故事。印象最深的是,有一位学生带了大大小小十多双手套,都是他妈妈一针一线亲手勾出来的。这位疼爱孩子的母亲打动了很多人的心。从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中学生体会到父母在养育子女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从而让他们在心中油然而生对家长的爱。
由于教学设计让教材与儿童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进入”的通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因此,课堂教学的回归生活使学生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发了学生的体验。
二、教学方式生活化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可以在各种活动中实现。
1、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与文本对话。
课本剧的角色扮演旨在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让学生融入文本之中,让文本中的情境形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唤起他们已有的经验和体验,并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参与辨析。
如教学《家里的我》时,在“快!快!不能快点吗?”这一环节,我让学生根据教材中提供的几个事例,结合平时的实际进行演出。这些事例有很大一部分是班上学生真实生活的写照,表演起来入情入境,对学生的触动较大。这样的角色扮演,不仅使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获得体验,而且还为师生、生生对话搭建了舞台。表演之后,学生对“时间是宝贵的,要珍惜时间”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感悟。
2、引进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进行价值引导。
引进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旨在让学生阅读文本,加上学生已有的经验,再现生活中的某个行为片断,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更重要的是情境中总是蕴涵着十分丰富的行为思想方面的信息,可供他们观察、体验、探究,从而得出自身的价值判断。
如教学《我的小伙伴》,在“什么是真正的取长补短”环节,可让学生凭借
文本范例和各自的生活经验,进行小组讨论,设计一些场景,再在组内分工合作进行角色扮演,然后全班展示。在展示过程中,教师随机进行价值引导,诸如:谁有过这样的体验?这是真正的取长补短吗?说说理由。学生通过观察、倾听、评价,感悟到真正的取长补短应该是大家一起进步,一起提高的过程。诸如:相互利用、武力征服他人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进行“模拟”生活
学生品德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必须在立足课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模拟”生活,让品德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拓展教学时空。
如教学《放学路上》可以在校园内模拟人行横道和红绿灯的场景,让学生
“真实”地体验应该如何遵守交通规则,怎样才是真正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
二、“执着”是钻研教学的不竭动力。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有一双眼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有一股乐于探究问题的热情。课堂上循循善诱,引导学生爱学、会学;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告诉学生任何知识、法则都是人类总结生产实践获得的,也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学会思考。告诉学生只有掌握足够的知识和方法,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才不会被时代淘汰,才能有所作为,才能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只要教师这样做了,并且天复一天,年复一年,执着坚守,钻研教学,才会使课堂教学永远充满活力。
三、“尊重”是新时期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学生观。爱和责任是师德之魂,尊重是爱的具体表现。小学生都是尚未成年的孩子,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难免有缺点和错误,作为教师不能一味批评指责他们,而要从关心爱护的角度指出他们存在的问题,和他们谈心,谈感受,让他们从内心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只有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才会关心学生,了解学生,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才能杜绝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发生,想学生所想,忧学生所忧,用我们的爱心创造宽松和谐的氛围,启迪学生的良知,为他们学会做人奠定道德基石。
四、“精通”业务是教师之所以成为教师的关键。只有精通业务,才能将科学文化知识准确地传授给学生,而不至于误人子弟。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总是不能准确地解答,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威信就会逐步丧失,学生对教师也没有信心可言,对教师任教的学科也不可能有学习兴趣,当然也不可能学好这门课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也将成为一句空话,教师要提高教学业务水平,就必须自觉坚持学习和参加业务培训,并在教学实践中锻炼和提高。
总之,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自觉地学习就是职业道德规范、教育法规,明确职业道德要求。对照有关政策法规和职业道德规范要求,检查和分析自己的工作情况,找准存在的问题,确定今后的努力方向。
正如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正盘旋着一股强劲的中国风。此时,我仰望群山与蓝天相接的天际,心比天高,比地阔,我要把我的教师梦坚持不懈地做下去,无怨无悔地做下去,把这个美丽的、持久的梦当做我一生执着的当好一名教师的风向标,航行在浩瀚的教育教学队伍中,绽放在中国梦里绽放着娇艳的、明媚的、灿烂的花蕾。不仅我,无数的教师都会做着小“我”的梦,构筑大中国的教育兴旺发达梦。 师德师风心得体会 学习师德教书育人的心得体会 暑期师德培训心得体会
★ 语文与生活
★ 与宽容交朋友作文
★ 与父母交朋友作文
★ 数学课《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教学反思
★ 语文教学反思与总结
在《生活的艺术》中,林语堂谈了庄子的淡泊,赞了陶渊明的闲适,诵了《归去来辞》,讲了《圣经》的故事,以及中国人如何品茗,如何行酒令,如何观山,如何玩水,如何看云,如何鉴石,如何养花、蓄鸟、赏雪、听雨、吟风、弄月林语堂将中国人旷怀达观,陶情遣兴的生活方式,和浪漫高雅的东方情调皆诉诸笔下,向西方人娓娓道出了一个可供仿效的完美生活的范本,快意人生的典型,展现出诗样人生、才情人生、幽默人生、智慧人生的别样风情。
《生活的艺术》本身就是一本生活观后感,里面的情调很高雅,这是一种中国人独特的高雅。
书中不遗余力地向美国人民兜售隐忍闲适的中国式生活艺术,林语堂在书中揭露了他所认为的美国人三大恶习:讲究效率,讲究准时和希望事业成功。
虽然这些恶习是现代人几乎都有并且得到某部分人的极力推崇,但他却别树一格地认为 一个人以为不要紧了,就什么都不要紧了这个是中国人特有的美妙概念。
美国人求全的欲望近乎淫,而中国人则认为差不多就可以了。
于是,林语堂想借由自己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告诉这些生活节奏紧凑的美国人大洋彼岸中国人的好。
他在书中娓娓地道闲适的好处,谆谆地诱美国人去享受生活。
书中的章节都是这样的题目:谁最会享受生活、生命的享受、悠闲的重要、家庭之乐、生活的享受、享受大自然、文化的享受,他是非常认真地要为美国人的机械生活上点润滑油。
林语堂在自序中说:本书是一种私人的供状,供认我自己的思想和生活所得的经验。
我不想发表客观意见,也不想创立不朽真理。
我实在瞧不起自许的客观哲学,我只想表现我个人的观点。
又说:一切取舍都是根据我个人的见解。
是的,无论是思想观点,还是情感情趣,或是表述方式,都有非常鲜明的林语堂风格。
书中,林语堂一字一语写出了现实生活的细节,借由他这些最贴近生活而又独特的想法使外国人对中国人生活更为熟知,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他们的生活态度。
总而言之,其思想就是无论何时,只要活着一天,就要快乐一天,决不辜负自己的任何时间,即使生病或老去,也要体验痛的`快乐,直至我们洞悉了人生,以恬淡的心态,快乐的死去,总算自己没有白活,完美的结束生的旅程。
的确,只要我们认真和执着,充实每一天,我们可以永远快乐。
当我们投入工作的时候,我们会感到创造的魅力,从而快乐;当我们悠闲的时候,可以静悟生命,从而快乐;当我们历经苦难的时候,我们可以从中汲取一种奋斗的激情,从而快乐
可见,快乐无所不在,关键在于我们认真的去体会,认真的去感悟,认真的去惮。
明人金圣叹之三十二不亦快哉,在吾人看来,也无非是一些鸡毛蒜皮之事,而其却将其以为是一生中最快乐的事,并记录下来,聊以自 慰,而另一个撼人心神的是残疾人海伦的《假如我能眼亮三天》,种种常人所经历的平凡,在她的眼中是多么的遥不可及,可见快乐对不同的人来说,是不同的,而且每人感受到的深浅亦有所不同,也只有调整自己心态,坦然从容,微笑才会永远的浮现于我们的脸庞。
《生活的艺术》给我传授了快乐的秘诀,有助于改变自己的观念,从另一方面观照快乐,从而走出关于快乐的误区,以乐观的态度去战斗,去迎接生活的洗礼。
虽然比较明显《生活的艺术》是林语堂为外国人写的一本书,但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其实现代中国人的生活也开始趋向于林语堂当初笔下的那些外国人。
人们每天置身于烦嚣社会中,麻木地干着用于维持生活的工作,真正的生活的意义,也许人们早已忘却。
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 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之处。许多学生厌学、畏学, 加上语文学科中“少慢差费”现象严重, 教学严重脱离生活实际, 致使学生对语文学习普遍缺乏兴趣。如何扭转这一现状, 我认为, 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推进语文教学生活化进程是最好的出路。
一.教学过程生活化
语文是一门极其生活化的学科, 课文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初中学生正处于开始关注和思考生活的心理年龄阶段, 对一切充满好奇和热情。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语文教学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轴心, 向学生生活的各个领域开拓、延展。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他们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 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能开拓学生视野, 满足学生获取知识的愿望, 使课堂教学更富有趣味性、知识性, 使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养成主动求知的良好习惯。具体体现在:
1、课前演讲体现生活化。
新课程《语文标准》对学生的“口语交际”提出了总目标: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 在各种交际活动中, 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 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发展合作精神”。课堂是实施语文教学的主阵地, 为了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我们利用课前三、五分钟进行演讲, 内容大多自己选择, 可以评价一本自己最喜爱读的书、最喜欢的一篇文章或一句名人名言;可以讲述一个动听的小故事;可以评述自己最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可以介绍自己的学习经验;也可以评说某种行为或现象, 总之要讲自己最熟悉的、最愿意说的。这样按照学号坚持进行, 可使每个同学都有当众说话的机会,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2、阅读、写作教学体现生活化。
写作教学与学生生活的密切关系已为人们所共识, 就阅读教学而言, “教室的四壁应是多孔的海绵, 不是水泥的隔离层。” (刘国正语) 教学语言宜与生活实用语言贴近, 教学内容宜有时代特征, 书中的间接生活宜与现实生活接通。
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时, 应根据不同的课型,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如变单纯的读读答答为演演、画画、写写, 让学生成为演员、画家、作家等。
课堂训练着眼于生活。即应以学生在生活中应用语文为出发点, 可把社会生活中新出现的事物融在课堂训练体系中, 学以致用, 常学常用。所用训练材料, 应尽可能来自生活。
课文来源于生活, 让学生联系生活理解课文。引导他们感知社会生活。例如, 那一次, 我给学生上朱自清先生的名篇《背影》。这篇文章语言朴实, 看起来平淡无奇, 却蕴含了作者刻骨铭心的亲情。怎么能让学生也有同样的感受体会呢?于是, 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项特别的回家作业:每天观察父亲或母亲的背影半小时。一个星期以后, 我让学生根据观察完成命题作文《背影》, 课堂上出现了以前少有的全班埋头写作的情景。看着学生一篇篇充满真情的作文, 我被文章中的真情深深地感动了。看着看着, 我由衷地笑了, 这就是我希望达到的效果。又如配合团组织搞一些纪念性活动, 并要求学生写出心得。这样, 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又提高了思想认识。成立语文活动小组进行演讲比赛、朗诵比赛等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能增长能力, 同时也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这些活动为课堂学习语文作了良好的铺垫。
3、课堂学习方式体现生活化。
学习方式就是人们在学习时所具有或偏爱的方式, 即学习者在研究解决其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方式。
时代的发展要求学生形成新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对学习方式的变革给予了高度重视, 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每个学生由于生活方式的不同, 大多有不同的学习方式, 比如有的习惯于听觉学习, 有的习惯于视觉学习, 有的喜欢独立学习, 有的却喜欢在小组中学习……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注意自己的教学方式是否与学生的学习方式相匹配。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能自己去阅读的教材一定自己去读, 能自己说的一定自己去说, 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间的讨论、互助等形式的交互合作学习, 互相取长补短, 共同发展进步;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生活化
语文教学的内容是宽泛的, 教科书是教学的重要内容, 但不是教学内容的全部。“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语文课堂理应向社会延伸, 由封闭向开放转变。教学中必须坚持生活化、社会化、信息化的大语文观, 才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 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的语文教学资源, 只要是能够促进学生的语文能力发展的, 都是我们的语文教学内容。而语言文字又是思想情感、科学文化的载体, 在学习语文的同时还能促进学生的多方面发展。课文是学习语文的内容, 课外阅读也是语文教学的内容, 学好语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学生的课外阅读与积累;那种死守着课本不放, 而忽略教材以外广阔天地的阅读教学, 显然已不适应时代对人才的要求。课外书籍它们不是对生活的一般描绘, 而是对有关生活现象的一种深刻解剖。或蕴含一种深刻的哲理, 或抒发一种博大的情怀, 或抨击一种腐败现象, 或歌颂具有时代特色的杰出人物等, 加读这些时文精品, 可以给学生提供一种认识客观事物进而认识生活的方法, 陶冶学生情操。
三.师生关系生活化
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实施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前提, 师生关系作为学校生活环境中最基本的关系, 不但是开展教育工作的主要心理背景, 还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的效果。
我国医学心理学家丁瓒指出:人类的心理适应, 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 对于中小学生来说, 他们特别重视与教师的关系, 甚至超过与父母的关系。心理学告诉我们, 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的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提供了满足。在这样的关系中, 学生被教师接纳和信任, 他们享受到师爱的温暖, 感到自己的价值;学生得到教师的支持、体谅和鼓励, 他们体会友谊, 充满力量, 感到自信, 从而喜欢集体生活, 喜欢社会生活, 对人生充满希望, 进而形成信任、宽容、善良、同情、友爱、尊重、自尊、自信等良好的性格特征。在教师的进一步引导下, 这种心理品质还可以升华到更高层次, 如助人为乐、追求成就, 贡献社会、有远大理想等。
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与学生确立崭新的师生关系。应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 建立平等、民主、朋友似的师生关系。经常深入学生之中, 关心他们的衣食住行, 关心他们的身体、学习、活动, 关心他们的思想和感情。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 成为学生的伙伴, 学生的朋友, 学生的师傅, 学生的“父母”。只有这样, 教师的教学方式才能发生质的转变, 学生的创造潜能才能更好地得以发挥。
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我们还可以利用学生的“小名”来称呼他们, 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 使学生觉得老师对他们很亲, 就像自己的父母、朋友一样。这样就可以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 从而使学生满怀信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产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环境氛围生活化
教学的环境, 主要指教室, 也就是“学生的家”。长期以来, 我们的学生都处以狭窄封闭的教学环境中, 基本上是教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 教室成了学生主要的活动场所。为了使学生随时感受到语文学习的氛围, 我在布置教室时尽量做到生活化, 最大限度地利用教室的空间。每学期一开始就发动学生精心布置, 建立生物角, 粘贴名言警句, 设置语文园地、知识窗、展示窗、擂台赛、未来作家栏、阅报栏等等。让学生有一个收集锻炼的机会, 也给了他们展示的舞台。比如在生物角中, 通过养蚕、金鱼、泥鳅、龙虾以及各种花草等等, 不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 写出了许多优秀的习作, 而且还起到了潜移默化陶冶性情的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活化;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强化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不应当始终在课堂中拘泥,应当密切地与广博的社会教学相结合,在生活的大课堂当中使学生用好语文以及学好语文。要想让学生将语文这一人生工具扎实地、真正地、熟练地加以掌握,那么就应当将语文和生活二者之间所存在的“厚障壁”彻底打破,使学生的心灵与语文教学相互沟通,使社会天地与语文课堂相互接壤,强化语文教学的“生活化”,并且使学生的学习逐渐地“生活化”。
二、小学语文教学的“生活化”途径
(一)加强游戏活动与语文教学的有机结合
小学生的天性就是爱玩,为了对学生的童心加以保护,使学生能够在玩中增长智慧,学到知识,看到自己的能力和力量,并且从中得到成功的樂趣,那么教师就应当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采用表演、游戏等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如,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可以采用“快乐邮递员”、“击鼓传花”、“游戏拼音动物园”等有趣而又生动的游戏形式展开教学,以此活跃课程气氛,从而使学生津津有味地学习。采用学生喜爱的游戏形式加强教材中知识的生活化,这样能够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同时也能够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自主能力培养起来,这是能够将课本知识转变成生活常识且学生易于接受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开展综合性学习,推动学生走向社会
综合性学习的开展,不仅能够对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之间所存在的共享资源挖掘出来,还能够对各科知识技能综合性地利用起来,有助于推动学生不断走向社会,在社会的大课堂中用语文、学语文,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比如,在讲解《家乡的秋白梨》一课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家乡的特产是什么?”通常极少有学生知道自己家乡的特产,进而便带着疑问和好奇心到生活中探寻问题的答案。这时教师可以对研究性的学习活动加以组织,在社会调查中使学生学习语文。与此同时,学生的调查技能、访谈技能和观察技能均能够得以发展及提高。
(三)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真正走进生活
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将以往死记硬背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打破,重点对学生自主实践和自主学习加以强调,重视激励学生的自悟和自得,正确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发现和主动地参与,在合作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比如,在讲授《可爱的小蜜蜂》这篇文章时,通常学生能够很容易地将书本中蜜蜂的无私奉献精神及蜜蜂的生活特点掌握,但是抛开课本学生却对蜜蜂知之甚少,甚至有些学生将蜜蜂画成了蚂蚁。这就需要教师带领学生走进生活看一看、走一走,让学生们切身观察生活中蜜蜂的形态、蜜蜂的动作和蜜蜂的活动等,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然后教师再要求学生将自己对蜜蜂的观察及了解写成小短文或者日记,从生活实践中加深学生的理解,使学生更好地体验生活、融入生活,促进语文教学的生活化。
(四)拓展学习空间,沟通“三大课堂”
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使课堂内外沟通起来,对社区、家庭和学校等教学资源充分地加以利用,对综合性的学习活动加以开展,最大限度地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语文实践机会。一方面,学生语文学习的第一场所就是家庭,而学生的第一任启蒙老师便是父母,在家庭中,学生能够学到丰富的知识,这便需要教师将学生的家庭特点抓住,对语文教学进行巧妙的设计。比如,有些家长是卖水果的,教师可以让学生写水果方面的小文章;有的学生家长是卖服装的,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服装广告进行设计等。通过这样的措施,学生便能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能够得到家长的赞许;另一方面,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舞台,教师可以将这个舞台中所发生的故事适当地引进学习中。比如,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并且参与到学生的生活中去,利用所有可以利用的机会为学生创设“语文化”的生活情境;在选举班干部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创作自荐书,并且上台演讲;在语文课堂开始前,可以请学生进行短时间的即兴演讲,对班级生活进行评论或者讲述生活中的趣闻等。在这些“语文化”的生活当中,学生便能够切身感受到学习语文对学生的帮助以及乐趣,进而促使生活运用和学习语文共同提高。此外,社会是广阔的背景,更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天地,教师可以利用对社会中时髦的广告词,比如“使用××牙膏,让您牙口无炎”、“××啤酒,步步领鲜”等,发散学生的想象思维,并且加强学生的规范用词。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既能够将传统语文教学中仅注重灌输语文知识及语言智能发展的弊端克服,并且也有助于语文教学过程的优化,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进行语文学习,同时又可以把语文学习还原成生活,真正落实以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只有在“生活”的沃土中扎根,才可以更好地生长。
10月11日上午我们第11期江苏援圭亚那医疗队队员从拓展训练基地来到了南京炮兵学院,开始了一天的军旅生活。我们怀着兴奋、激动的心情来到了炮院,刚一进炮院的大门,就有一种军队的威严,不时地听到军人嘹亮的军训口号。部队给我们安排了姚班长作为我们的教官,我们放下行囊后迅速集结并开始了训练。
鉴于我们军训的时间短及我们这支团队的特殊性,姚班长给我们安排的军事训练内容较为简单,不过是原地转法、正步、立定、齐步这些基本的动作,这些动作平时看起来非常简单,而现在做起来却没有那么容易了,半天下来,我们就累得半死,全身都疼,王永祥队长不断地鼓励大家,坚持就是胜利,这是考验大家的意志及团队意识的时候,大家没有一个人退缩,都坚持到了最后,其深深体会到了坚持就是胜利。在军训中我们得到了很多启示。
从“站军姿”、“向左转、向右转”、“行进立定”、“步伐变换”这些具体训练项目中,给予我很多启示。“站军姿”,不仅要求我们拥有铁的纪律,还要求我们拥有良好的精神风貌。“行进立定”展现的是我们的团队作战意识,一个团队只有互相配合步调一致,才可实现目标作好工作。而“步伐变换”又告诉我们,只有集中了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才能作到万无一失。“向左转、向右转”,讲求的是配合与协调,一个团队不仅要有配合,还要配合好,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
坚持就是胜利。烈日烘着大地,几分钟下来,个个额头开始冒汗。军姿已站了十分钟了吧,脚的刺痛感越来越清晰。这时王永祥队长不断地鼓励大家,我们相信,我们一定能行。半途而废不可为,只有坚持才能赢得最后的胜利。因怕苦而倒下的人是懦夫,能吃苦而不怕累的人是勇士。当勇士,力争坚持到底。结局是大获全胜,赢得了教官与大家的认同及尊重。
以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为标志,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开始的全面从严治党,已经进入“第二战役”阶段。
在过去的四年时间里,我们党开展的全面从严治党,采取了“把守纪律讲规矩挺在前面、以作风建设为切入点、以反腐败为着力点”的模式。把守纪律讲规矩挺在前面,中央相继出台和认真贯彻了“八项规定”、《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纪律处分条例》、《巡视工作条例》、《地方党委工作条例》、《党组工作条例》和《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使守纪律、讲规矩成为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以作风建设为切入点,认真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以反腐败为着力点,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着力处置腐败存量、坚决遏制腐败增量、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四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集中整顿党风,严肃党的纪律,严厉惩治腐败,净化党内政治生态,赢得了党心民心,为开创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提供了重要政治保证。全面从严治党的第一战役阶段,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总结过去四年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实践,正风肃纪,把所有问题都聚焦到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上。党的历史经验也告诉我们,党内政治生活健康与否,决定党的事业和党的建设成败。因此,中央审时度势,适时结束第一战役阶段,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开始布局第二战役阶段,确立“以坚定理想信念铸魂为统领、以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为主攻、以加强党内监督严肃问责为保证”,务求全面从严治党在第二战役阶段取得更大的胜利。
关键词生活化情境教学语文学习
推进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已成为新世纪教育改革的主题。已经全面展开的国家课程改革强调课堂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从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来看,在传统陈旧的教学观念制约下,课堂教学过于注重知识的系统传授,而忽视对学生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课堂教学多是老师讲,学生听,从课堂到课本,从课本到练习。这种现象反映了当前语文教学过程形式化,与学生生活脱节,缺少活生生的生活气息。
面对语文教学的这种现状,我认为要变“课堂语文教学”为“生活语文教学”,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情境中,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联系生活,创造性地处理教材
对教材的处理是教学活动的蓝图,可以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课堂之上”。教材处理要未成曲调先有情,这个情就是以学生为本,联系生活进行创造性的处理教材。
1.内化教材。我们目前使用的教材中有一些内容题材老化,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不能适应形势的要求,学生不易理解。所以,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把陌生的内容熟悉化,把陈旧的内容时代化,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情景中,主动探究、发现、体验、学会、掌握、运用新知,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外化教材。陶行知先生说:“好生活就是好教育,坏生活就是坏教育。”语文并不是一门单纯的学科、孤立的知识系统,它是人类生活的浓缩。语文教学的任务不应该只是双基教育,因此,在语文学习中,教师绝不能把学生局限于课文、课堂之中,将语文学科孤立起来,而应该尽可能地将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真正树立“大语文”教学观。站在“大语文”的角度上,融合各门学科,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使语文教学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3.活化教材。、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此话不无道理,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因此在教学中要结合文本将生活有机融合课堂中。如一年级教材中有篇课文《菜园里》,教学时我就将生活带入课堂。上课前,在教室四周摆放有关蔬菜的实物;上课时,让学生扮演菜园的小主人,走出座位去看一看、摸一摸这些蔬菜,再读一读旁边的小卡片,试着记记它们的名字。这样的教材处理目的是让学生在摸一摸、看一看、念一念的过程中把识字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把识字与学生的生活常识结合起来。
二、组织“生活化”情境的学习活动
如果说教材处理属于战略的范畴,那么课堂教学则属于战术的概念。为达到战略目的,教师应以学生为本,创设“生活化”情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学中我经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描绘生活。语文既是形象的,又是模糊的。很多语言由于主、客观原因学生难以感受,我们必须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积极诱导学生对于语文所表现的生活形象的感受,在此过程中用具体形象的语言加以详尽描述,让学生间接感受周围的客观环境。
2.贴近生活。我们常说:“要把生活搬进课堂。”生活化的情境教学,才具有真实性。
3.模拟生活。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特别是让学生走进文本演一演文中的人物,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再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4.联系生活。叶圣陶先生曾经强调: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来学习课文,理解课文。《语文课程标准》中也特别提出“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和句子。”
【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心得】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探究心得12-19
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09-07
中职语文教学生活化初探.doc09-08
特殊教育学校语文生活化教学研究论文11-17
小学语文教学培训的心得体会07-16
浅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反思中的收益心得07-01
初中毕业班语文教学研讨会的心得体会10-21
让语文小课堂与生活大课堂结合教学论文11-30
语文古诗教学心得点滴09-25
高中语文教学学习心得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