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学生一起走进生活的教学随笔

2024-06-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和学生一起走进生活的教学随笔(通用10篇)

和学生一起走进生活的教学随笔 篇1

这一连串的问题,使我联想到如果数学教师能和学生一起走进生活,这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与此同时,也会使非常抽象的数学变得通俗易懂;会使“枯燥”的数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会激励学生们更加热爱数学,更加主动地去学习数学;会促使学生们不断地在学习中去应用数学;同时也会启发他们不断地提出更多更有价值的数学问题,会促进他们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数学素养,甚至也会发现一些新的数学内容。

下面就“和学生一起走近生活”这一话题来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供同行们参考。

一、对数学与生活的认识

原来,人们认为“数学就是计算,数学就是测量”。例如,在人们进行商品交换时,在人们进行物品的重新分配时,在人们进行土地测量时……尽管数学也只是起着计算与测量的作用,但人们还是想到了用数学来解决这些生活中的问题。在那时,人们就已经知道数学与人们的生活联系得非常紧密。

现在,随着数学自身的发展,其作用已远远不是原来那么狭窄,数学已经遍及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以下几点。

数学是一种工具。在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需要有各种各样的工具,而数学作为一种人们思维的特殊工具在社会中“隐式”地存在着,虽然它不像有形工具那样“看得见、摸得着”,但它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要远远超过那些有形工具,因此说它是一种“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如果能恰当地运用这种工具,就可能帮助我们进行一些数据处理、数据运算甚至推理与证明。例如,各种报刊、电视、广告上的数据可以使人们引发一系列的联想,可以帮助人们做出果断的决策,可以使人们的生活达到最优化等。这些“隐式”的工具,人们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应用着。

数学是一种语言。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有效工具,而数学有它自身的特点,因此也就有它自成体系的一套语言(符号),而这种特殊的语言又是大家公认的,人们就可以利用这种特殊的语言来进行思想交流和方法交流,达到科学技术的共同发展。例如,生活中的“+”与“-”,商品中的说明书,还有各种数和各种各样的统计图表等,这些都是生活化的数学语言。

数学是一种文化。文化的传播推进了社会不断地向前发展,而数学自身的发展也是一种人类文化传播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数学内容、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数学语言等。

数学是一个主观建构的过程。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要想研究自然界中的某种现象和规律,就要建构出一种抽象的模型,从理性的角度去研究其规律。在这种特殊需要的情况下,数学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们可以利用数学来把生活中的现实构造成一个个的数学模型,再对这些数学模型进行研究,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例如,数学中的每一道应用题都是生活原型的再现。

数学是提高人们思维能力的推进器。人人都有思想,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进行思考,但由于思考的层次和方法不同就显露出了各种各样的水平。而人们在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要用到推理、抽象、概括、想像、创造等这些比较高层次的思维,不断地重复这个过程也就是人们的思维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

总而言之,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数学已经今非昔比,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数学与人们的生活更是密不可分。因此,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要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二、熟悉学生的生活背景

既然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那么“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但对于小学生而言,由于年龄偏小,使得他们的生活活动范围偏窄,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小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的不同来了解不同学生的不同生活背景,了解学生整天在想什么、干什么、对什么比较感兴趣等等,以能找到他们喜闻乐见的生活原型。

(一)关注校园中的学生生活

首先,校园生活应该是学生们最熟悉的、最感兴趣的内容,因此教师要特别关注他们的校园生活,要善于发现校园的数学素材。如校园中的“位置”问题,像排列的座位、体育课上的队列、本教室在学校各个教室中的相对位置等;教室内外的几何形体,像校门或大厅里的柱子、图书室里面的柜子、体育室里面的各种球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像跳绳游戏、老鹰捉小鸡、丢手绢,等等,其中都包含着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假如能把这些校园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搬进课堂,学生们就会感到非常真实、有趣,同时学生们也会充分地认识到数学并非枯燥无味,会感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

(二)留心社会中的学生生活

尽管家长们望子成龙心切,不甘心放过学生的双休日,但毕竟双休日比起只有周日来讲,还是给学生提供了比较宽松的社会活动的时间,使他们可以单独或随家长一道走亲访友,可以一家三口或结伴外出旅游,可以到书店里走一走……即使在双休日的各科兴趣学习班上也可以与其他同学相互交流。在这些社会活动和交流当中,如果留心的话,也会发现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如走亲访友中的购买礼品问题,外出旅游中的行程规划问题,走路(或骑车)中的行程问题……这一切的一切,都可以从中提出一些数学问题,然后搬进课堂,让学生自行解决。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增加对数学的亲切感,使他们更加热爱数学。

(三)了解家庭中的学生生活

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教师要多多通过家访、交谈、聊天等方式来了解不同学生的生活背景,并寻找其中的数学问题。如学生家里住房面积的大小、家里的玩具内容、家中的经济收入情况等等。以此为背景来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就会使学生感到现实生活与所学过的数学知识的联系是那么的密切,这样的数学问题对他们就比较有吸引力,他们在探究与合作的过程中也会感到十分轻松和愉快。

三、与学生共同走近生活

生活是现实的、丰富的,而数学的特征之一就是高度的抽象性。如果不把数学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学生就会感到枯燥而无味、难以理解,长此下去,学生就必然会对数学产生厌倦。因此数学教师与学生共同走近生活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不断向学生渗透应用数学的意识

向学生渗透应用数学的意识要从小做起。如结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指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下同)中第2页的主题图,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从这幅图中可以发现哪些数学知识?”,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找到的`内容不断地进行鼓励,然后再通过教师的不断引导或解释来让学生知道哪些是数学内容。

又如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9页“长短”一课,除了教材中的比铅笔、比手掌……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想一想,还可以利用身边的哪种“资源”进行比较。

再如一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5页“位置”一课,除了教室中的“位置”外,还可以想到什么地方有“位置”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联想到影院、列车、书架等生活中与“位置”有关的问题。

这些看来不算难的内容,如果不多加那么一两句话,学生就可能不会联想到生活中还有那么多的数学内容,也可能当拿到一张火车票时,不会有数学应用的意识,当然就不知道利用火车票去寻找自己的“位置”。相反,如果一个小学生(7岁左右)有了这种意识,当和父母一起乘车时,就会高高兴兴地手拿车票帮助父母找“位置”。可以看出,使学生从小就学会用数学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是多么的必要。

(二)注意利用教材中的有效资源

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其呈现形式又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在挖掘各种资源的同时,不要忽略了现行教材中的有效资源。

如一年级上册第18页“第几”的主题图(买票)、练习四(第30页)第7题(赛跑),就是社会生活和校园生活的再现。

再如一年级下册第37页“生活中的数”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资源,其优点并不在于资源本身,而在于由此可以使学生联想到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数,并以此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像这样的生活实例教材中比比皆是,而且这些资源又都是经过专家精心筛选的,因此这些非常宝贵的可利用资源,要注意充分地利用。

(三)及时收集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

和学生一起走进生活的教学随笔 篇2

一和学生一起走进生活, 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对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 对熟悉的生活情境, 感到亲切, 有兴趣。数学课以学生事例为背景, 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从中发现数学问题, 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使思维活动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

春游是一件令孩子们快乐的事, 尤其是农村学生更感兴趣。上课前当老师提出:“要去春游了, 你们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到商店去买吃的!”于是, 一场别开生面的购物方案设计开始了。孩子们兴趣盎然, 纷纷设计着方案, 计算着。在有趣的活动中体验着数学的价值和学习的乐趣。当春游购物方案设计在孩子们的兴奋之中落下帷幕时, 老师作了简单的小结:“同学们, 你们为春游购物作出了不同方案的选择, 其实, 大家说的、做的、算的都离不开两个字, 那就是‘数学’!”孩子们恍然大悟, 原来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和学生一起走进生活, 解决生活中的数学, 培养应用意识

“数学很有用”, 它是被千百年来人们的生活实践所证实了的, 这是数学的魅力所在。但不是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得到。这就需要教师去创设生活情景, 采撷生活实例, 与学生一起走进生活, 捕捉数学信息。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 把自己和数学融为一体, 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知识, 在生活实践中自觉地应用了数学知识。

在学完了“比和比例”的知识后, 我带学生来到操场, 指着高高的旗杆问:“这根旗杆有多高?”勇敢的同学大胆估测:10米、15米, 大多数同学则摇头。有同学提出:用一根绳子送到顶端, 从上往下量。有的同学建议:干脆把旗杆放倒测量。最后在同学们的讨论和活动中, 利用“同一时间里, 旗杆的高度和它的影长成比例”的知识, 得出了旗杆的高度。这时我班最淘气的学生陶×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怎么刚学完比例的知识, 在这就用上了。”学生将数学知识用于生活中, 枯燥无味的数学变成了有趣的生活, 体验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增加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课内向课外延伸, 课外向课内汇集”这样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中, 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三和学生一起走进生活, 感受数学中的生活, 进行情感的熏陶

数学是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 学生在主动探求数学问题的同时就在感受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师应热情地牵着学生的手, 正确引导学生体会数学所展示的奇妙和丰富多彩的生活, 从中感受情感熏陶, 达到优化生活、热爱生活的目的。如在教学中一幅幅严谨的知识网络图、一道道绝妙的算式、一组组有趣的关系式, 都是数学家心灵智慧所迸发出的和谐、庄严、永恒的美。我们要充分联系生活实际, 挖掘数学知识内在的魅力、潜在的美, 真诚地牵起学生的手和他们一起跃进充满智慧魅力的乐园, 尽情领略、享受数学中的美。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时, 用多媒体展示一台台大吊车, 展示美丽、雄伟的杨浦大桥, 让学生感受图形的神奇与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 使学生看到生活的精彩与人类的智慧,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我们在教学设计时, 除了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事物, 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外, 还要为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解题的依托, 使学生能借助生活经验来思考数学问题。

走进新生活-生活随笔 篇3

人一生总是在运动中改变自己的生活模式,不断的提升新的生活目标,这是人共性所在。中国有句老话: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大概就是总结人们这种心理状态得出的结论。要从人的思想状态讲,这属于积极向上的生活姿态,没有什么可挑剔的,值得赞扬。因为,我们是普通平民,于常人没有差异,这种心理同样存在,期望着更高的生活境界,过上安逸舒适的生活,完成一生的梦想。说来事情凑巧,今年小儿子的儿子因为本地的教学质量不佳,把孩子安排到县城的第一小学就读,孩子小,无法住校,陪读的任务最后落到我们祖辈的身上。这大概也是一次特殊机遇吧!小儿子在学校附近租赁了一套楼房,条件不错,所有的生活均现代化,生活起居一类皆是城里人模式。学校九月一日正式开学了,我们老夫妻身上的任务自然步入落实阶段了。这样一来,我们也不得不离开生活了几十年的家园故乡,提前陪着孙子一起来到县城,住进了租赁的楼房里,开始了新的生活。既来之,则安之,一切从头开始吧!

新的生活模式与以往不同,可以说,这与过去上班时一样,按时按点有节奏有规律地生活。因为,孙子是走读生,学校有学校的作息时间表,必须依照学生的生活起居来安排新的生活格式。这些年退休后在家过着自由的生活,对时间观念来讲,已经淡泊了,过着随意的生活,没有时间的约束。如今则要重新安排作息时间表,生活模式要以学生生活为主导,服务于学生作息安排。说来容易做时难,突然改变习惯了生活模式,感觉有些适别扭。但最终还是要改变,否则无法完成儿女托付的重任,影响了孙子的学习质量,后果还是不好收场的。这大概是千万个老人家庭中的现状,自己也毫不例外,顺应时局是俊杰,在此比喻虽然不妥,但这是大多数家庭的实际情况。不信可以环视四周,街邻亲朋好友的家庭哪个不是这样的处境。

社会在快节奏中迈进,社会经济发展处于紧张而剧烈的竞争中,儿女们为追赶社会发展潮流,不分昼夜地畅游在竞争大潮中,以争得生活上的一席之地,成为社会上的.有出息“闹潮儿”。这是每个家庭老人的期望,所以,不惜余力为儿女奉献。父母永远是儿女最无私的忠诚奉献者,愿把所有的一切一切,不计任何报酬地奉献给儿女们,只要孩子能给以一个温馨的笑脸,一句温暖的抚慰话,就感到十分满足了。有一首老歌《常回家看看》,可以说,老人百听不厌,因为歌词真实地表达了老人们内心世界的期盼和可望的要求。说实在的,老人没有太大的祈求,没有太多的奢望,只要儿女们平平安安,日子过的红红火火,老人心里就满足了。孩子们的成功,老人为之高兴,孩子们处于困境中,老人不惜任何代价去化转危机,帮助儿女们度过困境,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但是,儿女们有几个能做到常回家看看歌词里所说的那样,简单而富有中华传统美德的行动呢!

和孩子一起走进中考 篇4

——在2012年毕业班家长会上的讲话

黄华斌

尊敬的各位家长:

今天,你们带着对子女成长的殷切关怀,对学校工作的无比支持来参加我们组织的毕业班家长会,在此,请允许我代表毕业班全体教师对你们的到来表示最崇高的敬意;代表宛市中学对你们能长期信赖和支持学校工作表示忠心的感谢并真诚地道一声辛苦了。能来一趟不容易,子女在学校读书九年,马上就要交上第一次严肃的答卷了,作父母的实在是不容易。在学生距离中考还有不到100天的时候,我们把大家请到学校来,目标只有一个,就是为了一个很好的,大家都满意的结果。再忙再累都应该来。

今天坐在这里的,有勉强来的,老师对学生有要求,但内心里是不太愿意的,孩子成绩不理想,面子上过不去。有高兴而来的,学生早已经向家长报了喜,一次调考和3月统考尝到了甜果,大家都满意。有主动愿意而来的,不论孩子成绩如何,但非常关心孩子的成长,借这个机会听听老师的介绍,问一问子女的表现。也有作为替身的爷爷奶奶或亲戚朋友,孩子的父母不在家,承担了监管的重要责任。不管是以什么心情或身份来,学校都表示欢迎,没有来的,不论是出于什么原因,我们也不会埋怨。因为我们深信:孩子对于父母比之学生对于老师更要重要这一最通俗的道理。借这个机会,我和各位家长交流三个方面,这个主题就是“与孩子一起走进中考”。

一、为了中考,我们在怎么做

为了2012年中考,我们主要在做四件事:

一是调动教师的工作激情。没有教师的积极行动,辛苦付出,不可能出质量。初中阶段对教师的要求,高学历、高水平是次要的,重要的是负责任的态度。我们学校,有教师学历不高,教学艺术也不高,但就是负责任,重落实,严要求,整天围绕学生转,她的教学质量就高。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只有严格要求学生、督促学生、辅导学生才能有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通过各种会议、活动和老师们进行沟通。

二是注重基础知识的过关。过去,我们重点关注的是优生;但是现在,我们重点关注的学困生,是让更多的学生能合格,能上高中。我们要求老师们每课一积累一训练,每周对学生进行一测评,每周一卷家庭作业卷。

三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召开了毕业班学生的誓师动员会、3月统考总结表彰会。我们要求全体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展开全员谈话,每名教师必须对班上中等偏下的学困生逐一进行谈话,且不少于15人。通过约谈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找到差距,发现问题,提醒努力。

四是科学组织复习过程。做到复习有计划,我们要求教师将复习计划安排到天,到每一节课讲什么,背什么,练什么,考什么。做到每周有检测,重点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复习效果和知识点落实情况,落实不好的要重新组织复习。做到治跛转差,成绩有一定基础,但存在严重偏科现象的学生,有针对性的补差。做到严格管理学生的有效时间,任课教师提前进班将45分钟变成了55分钟,为在最后一段时间突击薄弱学科,我们延长了晚自习40分钟,留给学生整理笔记和完成作业。同时,这最后几个月的课堂,老师们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习惯,学习方法问题,尽最大努力帮助学生完善学习,避免失误。

二、面对中考,学生在怎么学

学生在怎么学,学得怎么样,大家可以看我们公布的成绩榜。榜上有名的,是学得很好,学得不错,学有基础初具中考竞争实力的同学。榜上无名的,还需努力,更需努力。一部分同学的勤奋刻苦值得表彰。他们抓住点滴时间在学习,有的回家还要作业,有的在寝室偷着看书做作业。很多的同学吃饭要等到别人吃完后,就是为了节省一点排队的时间。这一部分学生,多数都取得了理想的成绩,当然,也有刻苦的,但由于基础弱,底子薄,进步艰难,距目标还有距离,但我相信,精神最贵重,信念最难得,有了它们,只是时间问题。回到班级后,大家会听到班主任具体介绍,也许会欣喜地听到自己孩子的名字。

当然,我们还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没有学,没有认真地学,更不愿意学。不读书,不做作业,不尽力考试答题。这种学习状态,其结果可想而知。一批学生的考试分数低得可怕。(出示个位数分数给家长)

为什么学生会考这样低的分数呢?是不是学生很笨?没有一个家长为觉得自己的学生笨,或许还自认为自己的孩子很聪明、很可爱。确实如此,如果不看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不看学生的分数,每一个学生都可爱。现在来分析学生考得差的原因已没有任何意义了,唯一可以做、需要做的是抓紧最后三个月搏击一次,争力有一点一滴或者更多的进步。而现在,学生最大的问题是:选择了放弃。有近百名学生对学习采取了放弃的态度。这是作为学校感到最大的困难。从两次统考的成绩看,我们有2名学生可稳进荆州中学,3名学生有进入荆州中学的希望;30名学生比较有希望地进入松滋一中;128名学生可以进入松四中。

分数低的学生怎么办?现在还不是选择去向的时候。现在唯有通过努力积累更多的分数,竭尽全力让自己在中考中考得更好一点。

三、迎战中考,家长要如何做

一是比平时要关注得更多。这种关注,不只是学生的衣食住行日常生活,也不只是对学生的分数成绩,更多的应是学生的情绪状态。一部分学生,特别是女生的心理负担还是很重的,作父母的要多观察多关心多询问。同时,学生回家后,要提醒学生早休息,少看电视不上网;要注意学生的同学交往,要提醒孩子专心学生,不惹是非。这种关注,不是给不给钱给多少钱的问题,是要给时间,给关爱,给提醒,给做人的道理。学生在中考前会有这样的“迷惑”——初三的时光只剩下不到一个月,成绩还能提高吗?今后该怎么办呀?其实学习还有提高的大空间。中考前的全面、系统、扎实的复习,能弥补很多过去的基础不足,很多漏洞可以在中考复习中补充。我们的教师善于总结归纳,充分挖掘同学们的潜力,每年中考复习的最后三个月,都有很多学生成绩突飞猛进。当然,如果在做之前,就先否定了自己,那结果会如你所料。如果不放弃努力,相信老师,相信自己,即使明天就中考也有可能提高。到这个时候,提高几十分不易,但丢掉几十分却很容易,所以不要轻易对自己说不。

二是要帮助孩子确定目标。目标很重要,没有目标,就不会有动力。最近,老师们和学生谈得最多的是目标。但,我们发现,很多的同学没有目标,比如我问,你父母对你学习上是怎样要求的?回答是明确地说没有要求,看我自己的。重点高中,普通高中,职业学校这三个现实目标马上就要摆在我们的面前,在现代飞速发展的社会形势面前,特别是在艰难的就业形势下,没有多少人还会去选择第四个目标学一门手艺或第五种目标出学校就进工厂。读书的层次整体提高了,就业的门槛整体提高了。我们很多人特别是在农村觉得读书没有多少用,这种认识就决定了对子女读书的态度。读书苦,原来我们说农村比城市苦,现在反了。城市的学生才叫苦,他们苦的不能生活,是繁重的学业负担,紧张的考试压力。可能我们不知道,这正是当前农村突出的问题,有过在外打工经历的家长或许知道:城市对教育对子女读书的重视程度已经到了最激烈的时候。几乎每一个家庭都要陪孩子放学请家教,假期上各科培优班,考试成绩是每周一问。因为生活在城市的家长,更清楚地知道教育的重要,分数的重要,上大学的重要。所以,可以说从子女入校的那天起,他们就开始告诉学生要读好书上好学好的工作才会有基础。这就是目标。今天的社会,学生读多少书,接受多少教育,已经不仅是将来就业工作必需,而成为一种必须的人生经历,修养自己的过程。没有这个过程,与他人工作或生活在一起,就会格格不入,就无法与这个社会特别是工作的环境相融。今天读大学,已成为一个人的一种必要的经历,资历。就是现在,91班的学生要面向荆州中学、松滋一中、松滋四中确定考试目标;普通班学生要面向松滋四中和言程中学确定考试目标。言程中学对于中下层次学生是一个比较好的选择。我多一点介绍:一是它的模式是普职兼容,高一高二普高打基础,高三视成绩普职双选分流。二是管理特别严格,十多年来,招收的是分数最低的学生,但管理最严格,成人教育抓得好。

三是注意正确的教育方法。我们最大的困难是学生基础弱课堂接受能力与反应慢了许多,时间不够用,学生不爱学。我们在座的家长,只有和学校一条心,两个方面向老师、向学生加压,才会有效果。因此,一部分家长要给不爱学,不想学,不会学的学生以压力;一部分家长要给爱学,苦学,学得专注的学生以心灵降压。既要严阵以待,又要心理轻松。

1、避免叨唠,尤其是当母亲的,总有过多的不放心,一句话恨不得说上八遍,“又考了吗?听懂了吗?”“怎么又看电视?这样还能上重点?”„„本来孩子复习紧张,情绪不太稳定,父母无休止的唠叨,更容易诱发不良情绪。这种督促不但于事无补,还容易伤害感情。父母一定要克制自己,少说多做。

2、避免威胁,一些家长为了促使孩子努力而制造压力,“考砸了,我们就不管你了”,“考不上重点高中你这一辈子就完了”,诸如此类的话会使孩子产生对中考的担忧和恐惧心理,不利于考试的发挥。

3、避免比较,有些家长为了激发孩子奋进,总是树立很多榜样,“你看你表姐多争气,考好了,重点学校轮番到家里动员”,“某某多争气,月考又是全年级前十名”,这些看似激励的话对孩子都起不到促进作用,反而伤害了自尊心。越拿孩子的不足跟别人比,他就越觉得高不可攀,越自卑气馁。正确的做法是,多过程比较,少成绩比较,多和自己比,和过去比,和同等水平的比。

4、避免过度保护,很多家长考前把孩子重点保护起来,全家人都围着孩子转,甚至请假在家照顾孩子,把起居生活大包大揽起来,这反而会增加孩子的不安,一种到了中考如临大敌的感觉,还增加心理负担,不利于以一颗平常心面对中考。

5、避免过多干涉,很多家长看到孩子不抓紧学习就着急,特想帮助孩子提高,于是对孩子的时间进行规划,不准这样做,必须那样做,可是效果适得其反。一位学生说,一举一动好似受监视,很压抑,难以集中精力,所以我们可以帮助,但不要卷入太深。

6、避免期望过高,我们要根据孩子的水平提出期望,不要给孩子规定必须考上什么学校,最好不要过多谈论。引导孩子把关注的焦点,从考试结果转移到学习过程中来,告诉孩子只要踏踏实实努力了就行,这样孩子没有负担就能轻装上阵。

家长要无条件地支持和鼓励:临近中考了,学生的信心和情绪波动大,最需要心理支持,尤其是月考成绩不理想时,容易自卑,此时他们需要的不是责备和

道理,而是理解、鼓励,更需要切实的帮助。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分析丢分的原因,查漏补缺。另外由于长时间艰苦学习,孩子很容易产生厌学情绪,父母一定要一如既往地给予理解、鼓励和支持,做永远的后盾。

和爸爸一起品茶随笔 篇5

周末的早晨,和风轻轻,偶尔可以听见窗外树叶们相互推搡的声音。一场大雨过后,温暖的阳光映照在阳台上,洒落在地面上,把水乡的夏天映衬得更加美丽。

懒洋洋起床后的我,刚推开堂屋门,就闻到缕缕清香弥散在清新的空气里,似淡月下的梅花,幽幽迷人。仔细一瞧,只见老爸独自躺在摇椅上,眼睛微微闭合,脸上漾着微笑,幸福地品尝着杯中美味,舌头还时不时地舔舔嘴唇。真是神仙一般的日子。

我见他那副舒服惬意的模样,好奇地问:“爸,你喝的是什么饮料?我也要尝尝。”老爸睁开眼,笑着说:“这是世上最好的东西,神仙都不一定尝得到呢。”我听了这话,要喝的欲就更加强烈了。于是老爸也给我倒了一杯,我没有等凉了,就咕咚喝了一大口,舌头被烫得吓了一跳,嘴里还喝进不少茶叶。我很不满:“爸,这不就是茶叶茶吗?也太难喝了吧,又苦又涩,神仙才不要喝这种东西呢。”老爸又笑了:“慢慢品,才能品出它的清新味道。茶如人生,杯中沉浮啊。”老爸的.话,听得我一愣一愣的。老爸继续感慨道:“我们的生活,怎么可能总是一帆风顺,一直甜蜜?苦涩过后,才倍感怡人。只有经历了过人生的风雨,才能品出其中独特之处。你现在还小,想品出这种韵味是不容易的。怎么样,再来几口?”我挠挠脑袋,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不由自主地又喝了几口。

两年后的我,已经走进初中的大门,竟也渐渐喜欢喝茶了。尤其是每当心理不舒服时,常常会泡上一杯茶,看看那上下晃动的茶叶,心里就舒坦许多。茶的那种清香,也慢慢渗透进我的血液中,融入到我的骨子里。

和学生在一起“生活” 篇6

一、身先士卒, 做学生行动的灯塔

我在学生常规教育中明确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主张, 即:和学生在一起“生活”。并对学生提出了“自尊、自爱、自律”的基本要求。我把“自尊、自爱”放在首位, 之后才谈“自律”的问题, 旨在引导学生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形成良好的个人学习和生活习惯、集体观和价值观。

班级常规工作都是一些细致琐碎、鸡毛蒜皮的小事。有的学生“大错不犯, 小错不断”;有的学生让人头疼, 屡教不改;有的学生我行我素;更多的学生则是认为我是来学习的又不是来接受劳动教育的, 对于班级的一些常规工作熟视无睹, 甚至嗤之以鼻。针对这些状况我曾做过很多尝试, 其中有失败也有见效, 但总结为一点就是:一定要以和学生同样的甚至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做学生的表率。只有身先士卒才能有说服力, 有号召力。

二、和学生在一起“生活”的五个“度”

(一) 对学生情况的了解要有“刻度”

对学生的“刻度”, 应从学生入学开始抓起。初进入学校, 大多数学生会因为对学校和老师的陌生, 显露出自己最真实的一面。这时, 作为班级日常管理者角色的班主任, 便可以留心观察学生的一言一行, 在自己的心目中留下一个明确的“刻度”, 便于以后班级日常管理的顺利进行。

一旦班主任对每个学生都有一个明确的衡量 “刻度”, 那么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采取相应的管理和教育措施, 做到对症下药, 因材施教,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良好日常行为习惯的目的。

(二) 班级的常规管理要有“力度”

很多班主任选择了制定班规、文明公约等手段来管理班务。然而, 制定了班规、文明公约却往往收效不大, 原因何在呢?这正是 “力度”的问题。我认为制定了并不等于“实施了”, 更不等于“收效了”。班规、文明公约的制定和实施, 其目的是要收到效果, 如果没有效果, 那只能是一纸空文。而要想有所收效, 就必须加大规章制度的实施力度。所谓“加大实施力度”并非是采取变相的手段或过激的行为对学生进行惩罚, 而是要掌握一定的原则, 更好地促使学生良好素质行为的养成。

首先, 对学生应采取“恩威并施”的管理措施。只有采取了这个措施, 学生才能对你言听计从、心服口服, 才能让学生亲之、信之。“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才能促进学生对校纪班规的遵守和履行, 从而更好地促进班级管理。

其次, 必须做到“言出必行、行必见效”。当众说的话必须算数, 制定的规章制度必须照办, 以诚信为契机, 对于违反规章制度的学生, 无论是优生还是差生, 都要给予严厉的、客观公正的批评和教育, 不偏不倚。

(三) 日常管理要有“细度”

班主任工作总体上有 “量大、任务重、工作繁琐”的特点, 所以要求班主任在日常工作和教书育人上必须够细、够精, 这便是所谓的“细度”。

关于班主任的日常工作, 在像我们这样城郊集合部的学校, “细度”是不可缺少的成分。如午自习之前的时间, 总是有一部分学生宁可不吃饭也要去上网, 越是约束他们越是放纵自己。于是出现了和老师打游击战的情况, “打一枪, 换一个地方”, 针对这种情况, 就必须要求工作的细致。

(四) 对待学生要“大度”

班主任需具备“宰相肚里能撑船”的肚量, 最关键的是要能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在处理问题上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冲突, 学会大度地去看待学生, 对学生客观公正地做出评价, 这样才能深得学生的信赖和爱戴。有此做保障, 毋庸置疑, 它将推动班主任常规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 批评和表扬学生要“适度”

批评和表扬同样适用于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之中, 并且如果运用得 “适度”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谓的“适度”指的是: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素质, 我们应毫不吝惜地用美好的语言给学生以鼓励和赞赏, 哪怕是一个微笑、一次鼓掌、一个点头、一次赞许, 都能让学生于细微中见精神, 给学生带来快乐、创新和进步;发现学生的缺点和不足之处, 给予批评指正, 但批评必须用事实说话, 这样才能使学生心服口服。

青梅和竹马没有在一起随笔 篇7

长这么大,所有人都说姜懿和杨嘉是天生一对,我也从来没有怀疑过。

这一份自信是从哪儿来的呢?

每一天的饭桌上,爸爸妈妈总是要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嘉嘉啊,虽说你们结婚是早晚的事,但现在你和小懿不能早恋,你们的当务之急是好好学习,不然以后找不到好工作可能娃娃的奶粉钱都不够……”听着有些荒诞可笑,可是它就像是电视里的新闻联播一样总是一本正经地从爸爸妈妈的嘴巴里冒出来,而且永远都那么准时永远不会出什么差错。

我收到的情书都是“你若安好,便是晴天”的主题。那些男孩没有机会走进我的生活,他们都只能眼巴巴地看着或者说声祝福,爱情还来不及萌芽他们就已经明智地把自己懵懵懂懂的情怀掐死在摇篮里。对此我也很无奈,没办法啊,有一个姜懿就足够了,他可以满足我所有的恋爱虚荣心和少女情怀。

女生的话题里少不了男生,和我的话题里少不了姜懿是一个道理。今天下午陪小丸子逛街买衣服的时候,我还听见她抱怨说:“嘉嘉你好幸福,不用纠结自己穿什么,因为姜懿永远不会嫌弃你。”你看,我真的是她们眼里羡慕的那一类女孩,不是因为我有多美好,只是因为我的世界里有姜懿。

所以,当姜懿打电话时用微醺醉人的声音对我说“杨嘉,我刚应邀参加了班上的女同学的生日聚会,她吻我了,我也满足了她的生日愿望成为她的男朋友……”的时候,我几乎是毫不犹豫地按下了结束通话的红色按钮。

这真的是一件挺悲哀的事儿。不过更悲哀的是,在我最坚定的信仰崩溃的时候,或者说在我的自信摔了个跟头的时候,我还是没有掉眼泪。这当然不是说失去姜懿不值得我掉眼泪,而是我没有掉眼泪的习惯,我活过的人生里似乎也没发生什么事让我难受到掉眼泪的地步,他们都说我是个活泼爱笑的女孩。何况,我和姜懿还没有正儿八经地谈过恋爱呢,我拿什么理由哭都是矫情!

让我来讲讲青梅竹马那些事儿吧!

邻居当然是必要条件,一男一女是不言而喻的,双方的爸爸妈妈是老友可以忽略不计。可是狗血的是,我和姜懿刚生下来就被定了娃娃亲,在这个推崇自由恋爱的美好时代。

小时候姜懿的家就在我家对面,我们的屋门前有一片空地。那是名副其实的空地,即使有泥土上面也没有长出一棵小草,常年都只能看见扫帚的印痕。每个夏天的黄昏时分,如果又恰好是晴天,我的爸爸妈妈和姜懿的爸爸妈妈就会默契地在空地上相对着各放一个大盆子。我们从外面玩耍归家后,就会被爸爸妈妈扒光扔进盆子里洗澡。大人兴致勃勃地聊着天,我们俩就在各自的盆子里光着屁股自娱自乐或者打水仗,直到他们发现盆子里没有水了清醒过来骂我们。等我长大一些知道男女有别,羞愧难当的同时又觉得好笑,但我还是强烈谴责并且反对爸爸妈妈的这种行为。爸爸妈妈反驳我说:“还穿着开裆裤就每天跟在姜懿后面跑,现在羞涩个什么劲呢?”当然,这场**最后还是以我的胜利告终,代价是从此我自己洗澡。

我从小就是一个吃货,因为这个没少被爸爸妈妈嘲笑,他们总是说:“还好给你定了娃娃亲,不然以后嫁不出去真的是件麻烦事!”可是姜懿不嫌弃我麻烦,他还帮我去摘树上的野果子,虽然最后他从树上摔了下来蹭坏了衬衫的袖口。我从家里偷偷拿来了妈妈的针和线,在那棵大树下帮他缝补那件衣裳,害怕他回家后会挨打。记忆里有一种错觉,阳光从叶子的缝隙中间洒落下了斑驳的影子,微风吹来青草和泥土的芳香,他温柔而深情地注视着我似乎将要在我的额头落下一个浅浅的吻。当然,这只是偶像剧看多了的缘故,事实是没有温暖的阳光只有寒冷的秋风,而他在旁边一边吸着鼻涕一边催促着我动作快点。那天傍晚回家,他的那件被我蹂躏了的糟糕衬衫还是被无情扔进了垃圾桶,我们谁也没有想过要把它捡回来留作纪念。

姜懿比我大一岁,更重要的是我的爸爸妈妈担心如果我和姜懿是同班同学就会只顾着贪玩不认真学习,所以明智地让我当了姜懿的学妹。这也意味着我在他面前总要笨一点,比如他会背乘法口诀表的时候我才刚学会了加法运算。于是在接下来的十二年长长的时光里,他几乎每天晚上都要给我补课逼我学习,就像电影里常见的情节。当然,我和姜懿之间没有电影里那么浪漫和谐暧昧,他骂我笨的时候我能感受到他深深的恶意而不是宠溺,这个事实也证明我的确不是一个自恋的人。我从来没有想过回报姜懿什么,比如在食堂吃饭的时候我会问:“你请我还是AA制?”他当然更没有奢望过我会在他饿了的时候给他下一碗面条当作夜宵,或者是可以为他精心准备一份生日礼物或者新年贺卡。

我就那么稀里糊涂地过了那十二年,追剧、和朋友逛街、睡觉是我最常做的三件事,平凡甚至是平庸。我在现实里神经大条却也自得其乐,虽然有时候回想起来会对自己有很铁不成钢的愤怒,但也只是那么一会儿,并不影响我的好心情。我的心里似乎住了一口从不干涸的井,它每天早晨都在唱歌,快乐也就没有停止过。我追了那么多部青春偶像剧也没被感动哭过,和一个男孩一起长大却并不懂什么是爱情,没有为谁心跳加速,没有为悦己者容,没有为谁消得人憔悴。我只是知道男女之间有爱情这回事儿,我只是知道他们都羡慕我有一个青梅竹马,我只是知道长大后我会嫁给一个叫做姜懿的人。

六月中旬,姜懿毕业了,而我也将进入高三。庆幸的是,我将有为期半个月的奢侈暑假,而姜懿将会因他的朋友圈子忙碌不再给我补课。

在某一个清晨醒来,看见手机上的二十几个姜懿的未接来电,我真的很庆幸自己把手机调成了静音,否则又要浪费这可以一觉睡到自然醒的.美好时光。听见敲门声,我没有换睡衣趿拉着拖鞋顶着一头乱糟糟的头发就开了门,果然是姜懿。他把厚厚的一本志愿书扔到了我的课桌上,让我从中找出我想去的大学。我翻了个大大的白眼给他,告诉他那是我明年才应该考虑的事,然后回到了我的舒服的床上继续睡觉。我听见他问我:“杨嘉,你就真的不关心我的分数我的志愿吗?”他的声音里有伤感有难过让我很不适应,他没有等我回答就离开了让我更不适应,我没有睡着。

放假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上课的时光确是分外地漫长。那个下雨天很让人气愤的是,我的凉鞋有一只坏了,我又忘记了带伞。放学后,教室都空了,我才意识到姜懿已经毕业了,不会像以前一样在雨天来接我回家。可是当我提着鞋光脚走到楼下时,惊喜地发现姜懿撑着伞站在那儿等着我,酷酷的样子一点也不比偶像剧里面的男主角差。他蹲了下来,可是我还是固执地没有让他背我,因为我真害怕他会说一句台词:“你太重了!”他只好陪着我往回走,一路上聊着一些琐碎的漫不经心的事情。路过一个卖鞋的地摊的时候我随便买了双拖鞋套在脚上后,他的目光一直盯着那双难看的拖鞋,我第一次觉得和他在一起会那么尴尬。

在他坐车离开家乡去大学的前一天晚上,他来学校给我送他的那几个厚厚的笔记本,里面用红笔勾勒了很多重点,各处都用小小的字写着补充说明。我坐在校园的长椅上沉默地看天上的星星,耐心地认真地听他絮絮叨叨,罕见地保持了沉默。后来过来了一对情侣,他们直接忽略了我们的存在就站在我们的面前忘我地接吻。我红了脸,躲开了姜懿想和我牵手的那只手,悄悄移动了位置和他拉开距离。他又靠近了我,我于是又往旁边挪了挪,就这样来回往复几次,我发现自己已经移到了长椅的角落里。我只好站起来对姜懿说:“我该回去了!”我似乎听见了他心碎的声音,但是我更害怕这种尴尬。我听见他问我:“明天我就走了,我就不能抱抱你吗?”我摇摇头,匆忙地说声再见就跑回了教室。

我并没有多么清高,我只是习惯了他的沉稳的样子,我只是不想在目前改变我们的朋友的相处模式,我只是希望爱情平平淡淡细水长流。

姜懿离开后没有打过电话给我,很多次我给他打电话他都没有接听,发的短信也一去不回,我只好安慰自己他太忙碌了。今天他终于给我打电话了,可是现在的我更希望自己没有接到这个电话,那么什么都没有发生,我还是可以装作很幸福,我还是可以拥有一场梦中的婚礼。

是谁说的,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我以为,即使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誓言,我们也会有一个圆满的结局。

手机铃声又响了,还是那首熟悉的钢琴曲,还是姜懿打过来的。我犹豫了一下,按了接听键,然后听见他问我:“嘉嘉,我刚才给你打电话是不是说了什么不该说的话?我喝醉了,你别当真……”

和女儿一起晨跑散文随笔 篇8

周日的早晨,不到六点我就起床了。简单地洗漱完毕,与女儿约好外出晨跑。当听到供电局楼顶的大钟悠扬地响起六点的钟声时,我们已换好鞋准备出发了。

打开楼道大门,此时的小区还显得格外寂静,难得周末,大多数人都在沉睡。树上,一些早起的鸟儿欢快地发出叽叽喳喳地叫声。广场上,三三两两的人们也在锻炼身体。常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生命在于运动。随着早起的人儿逐渐地增多,感觉整个小区慢慢地苏醒了。

听了贝贝的意见,我们选择了贝贝与她爷爷常跑的线路。母女俩第一次一起肩并着肩晨跑,时而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时而一前一后,你追我赶;时而哼着小曲,相对而笑;美美地享受着这休闲的亲子时光,一起领略美丽小县城里早晨的怡人景色。

我们一路小跑,经过小区,来到一段小坡水泥路上,逐渐放慢了脚步,此时全身已经热了起来。经过几个小台阶,径直来到了目的地。只见好大一个草坪广场,四周却围起了铁栏,沿着铁栏外有一条小道,小道的另一边长满生有各种各样叶子的树。我们一起闭上双眼,深呼吸。迎面一阵清凉的晨风吹来,在这个季节,似觉有丝丝凉意,空气中夹杂着草丛中散发出温馨泥土的气息,还弥漫着一阵阵桂花的芳香。

绕了铁栏转了几圈,贝贝在我前面欢乐地快走着,为了记下这难得的独处时光,我赶紧掏出手机拍下美丽的瞬间。贝贝在前面边走边不停地向我介绍路旁各种大小树的名儿,有樟树、柏枝树、小松树、还有泡桐树……听着贝贝这么认真详细地介绍,我很是惊讶,也很羞愧,其间有些树我连名儿都叫不出,贝贝是怎么知道的呢?我疑惑地看着贝贝。贝贝得意地告诉我说这些都是她爷爷带她晨练时教会她的。听着贝贝的话,这让我瞬间觉得贝贝有这样的爷爷真好!因工作而长期不能陪伴在贝贝身边,又让我觉得这个妈妈当得是有多么的失职?如何能做一位好妈妈,让我想到了许多许多……

“妈妈,妈妈,我来教你做早操吧……”贝贝欢快的叫唤声把我从思绪中拉了回来。难得贝贝盛情,我点头答应了。跟随着贝贝娴熟的动作,一起开开心心地做起了早操。

活动活动筋骨后,我们沿着来时的水泥路往回走。只见路边院墙内的一棵石榴树探出了头,尽情地伸展。看见路边地上有几个被踩烂了的石榴,我在想,会不会是路人采摘时打落下来的?抬眼望去,只见树梢上还剩几个红红的小石榴,正露出她们可爱的`笑脸,像乡下的小姑娘一样,害羞地躲在了树枝中间。我不得不承认,这么可爱的石榴姑娘,刚才竟然给错过了。原来,人生的旅途中真的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而是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时的心情。

和奶奶一起生活的记叙文 篇9

奶奶好劳动,每一天里,那一根锄头好像从来没有离过手。奶奶不但能种花生、种红薯,还能挑粪耕田,不管重活还是粗活样样都行。她总是忙碌着,而我有时成了她的小累赘。那一次田中遇险,我记忆犹新。

那天早晨,因为家中没人,我只好跟着奶奶一起上山播种花生。这也让我尝到了甜头——我不紧不慢地跟在奶奶屁股后面,小心翼翼地把手伸到她的种子袋中,掏出一把花生,待奶奶没发觉,便大口大口地往嘴里塞,那油香松脆的口感让人回味无穷!到了田地,奶奶便把我搁在一块大石板上,细细地叮嘱我“不许乱跑!”过后,她便去忙她的事了。我便又开始品尝美味了。尽管是在炎热的夏季,但在树阴的荫蔽下却是凉爽极了,清风拂过,让人有种飘飘欲仙的感觉。不一会儿,我的花生被我消灭光了。坐在石板上的我无聊极了,一会儿挠挠头,一会儿玩玩树枝,看到奶奶瘦小的身影在田间劳作,我便想去找她。

我轻轻地跳下石板,赤着脚,蹒跚地朝着奶奶走去。田地凹凸不平,我走得很慢,不一会儿,便满头大汗。再绕过一个小小的土坑便能找到奶奶了,不料这时,草丛中忽然窜出一条绿色的身影。恍惚间我才反应过来,“蛇!”我尖叫起来,浑身像筛子一样颤抖着。吓死我也!仿佛从天而降的怪物让我失去了逃跑的意识,愣愣地站在原地,目不转睛地盯着它,只见它身披绿皮甲,口吐血红长信子,模样怪吓人的。

奶奶听到我的尖叫声,大喊一声“竞儿,啥事?”三步并作二步闪到我身旁。看到地上那条蛇后,她手中的锄头“咻”一声朝它的头砸了下去。呀,可怜的生灵,没叫一声便血溅四五里。这时我如同山倒一般轰然跌坐到地上,脸色苍白。奶奶看了我的样子,哈哈大笑说:“傻孩子,奶奶在,不用怕。”但我却心有余悸,紧紧抓住奶奶的手,怎么也笑不出来。

后来,这段惊魂历险记却成了回城后的我向小伙伴们炫耀的故事,我比划着类似于“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的动作,“我奶奶可厉害了,砍蛇头像切水果……”

还记得那头高大的老黄牛是奶奶的掌上明珠,也是我童年的快乐伙伴。我一看到这庞然大物,便对它产生了一种亲切感。当我把手伸到它那巨大的头颅前,它便会伸出柔软的长舌,把我的手舔得都是口水。我也喜欢骑在它的背上,真像一个百战百胜的将军,威风极了。它给我的童年带来无穷的快乐。

和无数生活在一起作文 篇10

我国有56个民族,是一个有大家庭的国家。尽管民族不同,但我们和睦共处,坦诚相待。

每一个人的生活中都有我、“你”、“他”,这组成我们生活上的方方面面。

我们和无数人生活在一起,共享着地球母亲的爱。地球就是我们和无数人生活在一起的家。它需要我们和无数人一起爱护、保护。

和无数人生活在一起,我们可以做很多的事情。人多力量大,共同完成一项艰巨的任务。

生活中的我们有时会觉得自己很孤独地活着,我们并非自己一个人孤独地活着,而是和无数人生活在一起。生活中的我们有时会忽略我们身边的人,认为生活只靠自己就行了,无需再要“你”和“他”,自己一个人在地球的某一角落自言自语,久而久之就会使自己感到一种自己都不知道的感觉,其实那是孤独。那是因为缺乏与人交流而使自己有感而说不出。其实你生活中的一举一动都被无数人看在眼里,他们的心与你相系。你不高兴时,他们也不会开心得起来。只是你关闭了你的心声,使你无法感受到外界无数人对你的关心。敞开你的心胸与无数人生活在一起,你就能感受到大家庭的温暖,使你不再感到孤独。

一个人的喝彩声或许正在球场上比赛的.你全听不到。但如果和你生活在一起的无数人的喝彩声将会使你感到激情奔放,力量不断涌出,促使你在球场上展现你漂亮的动作,完美的进球姿势。因而你会赢得更多的喝彩。

“人”一捌一捺,相互支撑形成人。和无数人生活在一起,我们彼此相互帮助,团结友爱,共渡难关。

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全球的人都是一家人。无论肤色、地区的差异,我们都和无数人生活在一起。

和无数人生活在一起我们的生活将会更加丰富多彩、有趣,不会感到孤独。

和无数人生活在一起是我们的追求和要求。我们很庆幸自己能和无数人生活在一起,我们是幸福的。

上一篇:湖南师范大学研究生下一篇:课程建设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