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工作创新

2022-10-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学生工作创新

“双创四驱”: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模式创新

摘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对促进高等教育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山东农业大学充分发挥自身特点和学科优势,整合教育资源,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深入探索,勇于实践,总结出“双创四驱”教育模式,形成了深化工作的长效机制,取得良好工作成效,对进一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较强的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创新创业;大学生;双创四驱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趋势,高校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主体,亟需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已经在各个高校蓬勃开展起来。但总体而言,仍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在教育形式、教育内容、发展定位等方面都有很多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的课题。也正因为是一件新兴事物,因此任何研究探索都具有积极的开拓意义。近年来,山东农业大学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了一系列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工作,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做出了应有的努力。

一、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创新创业教育是将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着力培养大学生具有创新创业的思维、兴趣及创新创业知识和本领的一种教育。在当今以知识、信息和技术为基础的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培养大学生具备创新创业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无论对于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还是对于大学生实现个人的理想与价值,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高等学校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

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这是事关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建设创新型国家,就是要把科技创新作为发展战略的核心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努力创造更多新科技术、新知识,由此推动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教育创新、机制创新。当前,我国的科技水平不够先进,尤其是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其中关键问题在于创造能力不强,自主创新人才匮乏。作为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高等学校,有责任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社会责任感、创业能力和创造精神,善于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在促进经济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过程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

长期以来,高等教育课堂上多数仍然采用着“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学生只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这种教育方式远远不能达到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需要。当前,我们要以深入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为契机,积极促进高等学校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实现从注重专业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方向转变,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业热情,帮助大学生提高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

(三)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促进高等学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

就业问题是关乎民生、关乎社会稳定的大事。近年来,就业难问题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也出现所谓“最难就业季”、“毕业即失业”现象,毕业生面临着激烈的就业竞争压力。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国家、各级政府部门和学校纷纷采取各种措施,也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从根本上说,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还要从转变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提升毕业生的竞争能力入手。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学生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还要掌握创新创业知识,能够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激发学生的创业梦想,培养学生具备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生存发展能力,为实现自身更好发展提供条件,达到以创新带动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目的。

二、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必须要结合高等学校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积极利用已有的和潜在的教育资源,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措施,努力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山东农业大学作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高校和山东省首批创业教育示范院校,近年来把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做为一项重点任务,作为贯彻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教育管理、突出实践特色,逐步确立完善了“双创四驱”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在实际工作中取得良好成效。

(一)坚持“育人为本”的工作理念,着力培养“双创”型人才

所谓“双创”,就是要通过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大力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优秀人才。重视实践教学一直是山东农业大学的办学特色,在建校之初学校就提出了“学用结合、学以实为贵”的办学理念,在此后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农大人继承并发展了这一办学理念,坚持把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并逐步凝练形成了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的“三三式”实践教学体系,切实提高了学校教学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立足于学校实践教学体系和学科专业特色优势,近年来学校着重围绕学生“双创”能力培养,将创新创业作为单独的实践环节被纳入到教学体系当中,实施了“本科生按大类培养,二次选择专业”制度,构建了“平台+模块”开放性课程体系,搭建了基础牢固、结构合理、内容充实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为培养“双创”人才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突出“四驱拉动”的工作模式,提高学生“双创”能力

为实现培养“双创”人才的目标,山东农业大学把“全年关注、全员参与、全程指导”作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点,依托科技优势,整合专业资源,充实师资力量,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的实践当中。形成了以专业驱动、项目驱动、平台驱动、机制驱动“四驱”为核心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模式。

第一,坚持专业驱动,夯实创新创业工作基础。

一是抓好第一课堂。设置了创新创业课程,聘任了96名创业教育指导教师开展课堂教学,其中55名具有国家级职业指导师资格,46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实行课程设置分段化,教学方法分层化,教师队伍专家化。教学过程中注重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研究与探索。为提高教学效果,为学生“量身定做”编写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大学之路》和《赢在未来—大学生创业实务与策略》等教材。

二是突出专业特色。实施精品工程,鼓励各个学院以专业知识为基础,组织开展创业实训和模拟。例如农学院“三田、两地、一课堂”实践教学体系,促进专业学习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动科学院创办“正大班”、“生泰尔班”等企业班,探索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新模式;林学院举办插花艺术设计大赛、园林景观艺术设计大赛等活动全力营造创新氛围等等。学校每年举办专题讲座100多场次,组织学科竞赛80余项。

三是结合科研训练。设立创新创业学分,实行本科生导师制,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指导建立科技创新团队,将科研训练与创业教育相结合,注重创新方法的系统训练,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思”、“思中做”。2008届毕业生、“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谢思惠,在大学期间就先后参与了国家863计划等多项科研课题,连续申报3项国家发明专利,发表2篇学术论文;毕业后,他放弃保研深造的机会返乡创业,并发挥专业特长创建大学生创业园,带动当地农民致富,荣获2012年“全国就业创业优秀个人”,受到国务院表彰。

第二,坚持项目驱动,打造创新创业工作品牌。

一是实施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百千万”工程。每年组织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项目100项以上,每年参与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学生达到1000人次以上,每个学院投入创新创业实践项目资金达到10000元以上,打造以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大学生创新创业引领计划(SIEG)、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T)为主体的创新创业品牌项目。四年来,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226项,校级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立项480余项,SRT立项1554项,累计支持资金1000余万元。

二是完善创新创业实践项目评价机制。制订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管理办法,规范项目申请、实施、变更、结题管理;建立质量监控机制,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弄虚作假、推进不力的及时予以终止;研发创新创业网络管理平台,实现项目管理的规范化、信息化和科学化。

第三,坚持平台驱动,健全创新创业工作体系。

一是搭建平台。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政府政策扶持,实现了农业部与省政府、国家林业局与省政府共建学校;加强校地校企合作,与地方共建大学生创业培育中心,建立校外实践基地317个;开放学校实验室,整合1500亩大学生科技创业站园,建立5000平米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依托260余个创新创业团队成立了大学生创业联盟,建立了“圆梦驿站”大学生创业营销中心,健全了“学校培育、基地孵化、市场创业”的创新创业孵化体系,实现创新创业从“点的突破”到“面的覆盖”。

二是基地孵化。做好创新创业实践项目“一站式”咨询服务,重点项目重点扶持,积极引导具有发展潜力的项目进驻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为他们提供“肥沃的土壤”和“充足的阳光”。目前,已有76个项目入驻孵化基地,创意种子画、观赏植物、蝴蝶标本、蚕丝被等众多产品已成为学校特色产品,家电维修、软件与网站开发等项目受到广泛好评,化蝶工作室、“百奥”珍贵食药用真菌等团队实现了向校外企业输送产品。园艺学院2008级学生张守权立足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创办“吃茶去”茶业有限公司,研发“泰山红茶”、“谦玉”等系列品牌泰山茶产品,组织茶农成立农村合作社,带动茶园种植面积100余亩,为当地茶农年增收40余万元,2013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40余万元。张守权本人也被评为山东大学生十大创业之星。

第四,坚持机制驱动,激发创新创业工作活力。

一是健全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体制。学校层面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指导委员会,各学院层面成立领导小组,建立“学校为主导、学院为主体、学生为主角”的创新创业工作运行体制。完善校院两级创新创业工作机构,整合学校创新创业资源,健全规章制度,实行目标管理,确保校院两级“专兼人员、双创场所、经费投入”到位,形成部门学院联动,教师学生互动,校友社会推动,共同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局面。

二是健全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实行创新创业工作量化考核,积极选树创新创业典型,开展“大学生创业标兵”、“大学生创新创业之星”、“优秀创新创业团队”、“优秀创新创业实践项目”、“优秀创新创业指导教师”等双创先优评选表彰活动,形成了全校上下重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工作格局。

三、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取得的成效

围绕“双创四驱”模式开展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和学以致用的原则,充分发挥学校的学科专业优势和学校各类资源和平台的作用,最大限度地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条件保障。在提升学生素质,增进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学校的校风学风建设进一步加强

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教育,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学习热情不断高涨。近三年来,学生的学习成绩优良率(78分以上)保持在60%以上,不及格率在2.5%以下。共考取研究生6737名,平均考研率为32.1%,其中高水平院校和科研院所录取的比例占考取研究生的毕业生总数的54%。涌现出许多考研典型:植保学院2011届9个女生宿舍全体考取研究生,其中4个宿舍全部考取“211工程”大学;化学学院2013届毕业生党员全部考取研究生。

(二)学生创新素质和创业意识不断增强

调研数据显示,学校参与创业实践的学生不断增加,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比例由2009年的不足3%增至2014年的10%。学校连续22年被评为全国全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集体,连续10次被评为全省大学生科技竞赛先进单位。近三年来,学生先后在国家和省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奖430项、各类创新活动中获奖538项,发表论文92篇,获权专利16件。

(三)一大批优秀创新创业典型脱颖而出

创新创业教育的加强,培养出一大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适应创业创新人才,毕业生跨入社会的发展充分展现了学校教育的成效。2004届毕业生张晓军被评为山东省大学生就业创业标兵,2005届毕业生崔刚被评为山东大学生优秀创业者,2008届毕业生王风刚被评为中国大学生创业富豪榜100强第66名。2009年毕业的丛芙蓉,在家乡创立集观光休闲农业旅游、绿色蔬菜、农畜产品养殖等为主的威海博豪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年销售额达500万元。2010级茶学专业学生逯柏晗,创办“茗风茶业”创业中心,每年盈利达30余万元。2011届毕业生刘军返乡养蚯蚓,建成了江西省最大的养殖基地,计划三年内在全国扩建50个基地,实现产值超5亿元。2015年应届届毕业生岳镇,放弃海关总署公员员岗位,返乡租赁100亩土地,成立家庭农场,种植有机棉,开启了自己的创业梦想。

(四)毕业生的就业层次和就业质量显著提高

创新创业教育有效带动了毕业生就业工作,学校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一直位居山东高校前列。在教育部就业50强评估中,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为95.1%,毕业生对就业工作的满意度为98%。2008年学校被确定为教育部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学校,2012年获批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学校,2013年被评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2013年11月,学校作为唯一普通高校参加山东省创新创业工作大会并作典型发言。中国教育报、大众日报、齐鲁晚报、山东卫视等新闻媒体多次对我校大学生创业工作进行了专题报道。

四、对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思考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新机制”,“实行激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当前,国家和地方也采取多项积极措施,各项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日趋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对于今后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我们将在以下几个方面作进一步深入探索。

(一)把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与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水平结合起来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新一轮改革大幕,落实到高等教育领域,就是要抓住机遇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战略需求的理念与模式,我们要在今后工作中立足服务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围绕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在深化改革中不断提升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把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与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结合起来

从整体上看,当前创新创业教育还没有完全纳入到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评价体系当中,还没有建立系统完备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更多的工作是落实在第二课堂上。今后我们要把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机遇,将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文化素质教育的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当中,实现创新创业类课程设置与学科课程体系有机结合,创新创业活动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把不断提升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目标任务,努力促进创新创业理念与人才培养过程的深度融合。

(三)把整合学校教育资源与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建设结合起来

创新创业教育有着很强的实践性,必须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开展实践锻炼的平台。为此,我们要积极开源节流、拓宽渠道,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必要的场地、资金、设备及服务支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大学生创业营销中心资源,完善大学生创业联盟功能,努力实现校内创新创业平台资源整合、功能升级。同时,重视发挥校友和社会力量,建立更多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和创业示范园区,形成内外联动、互为补充的创新创业平台体系。

(四)把加强制度建设与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结合起来

当前,学校正在把加强制度建设、制定大学章程作为以法治校、规范高校办学行为、完善治理结构的重点工作。我们也要借此把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规范化、制度化、长期化作为一项任务抓好落实。健全工作体制,统筹教育活动、基地建设、政策扶持和指导服务等工作的开展;成立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完善教务、科研、学工、就业、团委等部门工作的协调机制,完善创新创业主体培育成长机制和竞争考核激励机制;加强对创新创业工作政策支持,整合多方资源,加大资金投入,构建创新创业多元服务体系,确保创新创业工作有序健康开展,更好地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Z].

[2]岳晓东.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J].高等教育研究,2004(1).

[3]马江雁,徐本磊.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方法思考[J].科教文汇,2014(1).

[4]高汉峰,石波罗,孙钦秀.构建农业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的研究与实践[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3(12).

作者:卢国强 许盈 陈建伟

第2篇: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实践

摘要:本文从创新思维意识、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探索精神等方面,阐述了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对学生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并结合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实践,针对存在的问题,给出了一些完善措施和建议,为今后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更好的实施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团队精神

目前高校培养的大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而培养创新精神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如何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摆在国家面前的重大课题。我国立足当前实际,相继推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政策和创新性训练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就是其中重要一项。就是在加强学生基础知识培养的同时,对他们进行创新意识唤醒、创新观念转变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他们在科学技术研究领域进一步深造,或步入工作岗位做好铺垫[1]。

一、实施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意义

1.创新思维培养。大学生要适应时代变化,必须树立全方位的学习观,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方式,否则创新活动将没有可持续性。本科生虽然具备了基本的专业知识,但利用所学开展创新实验的能力还不够。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提供了良好的训练机会。通过创新训练计划,学生能够认识到创新的意义和作用,掌握一定的创新思考方法。创新意识要在项目实践过程中不断加强,形成牢固的近乎习惯性的创新思维和创新习惯,达到这样的境界才可以称得上是创新型人才。

开展创新试验首先需要新奇的想法,进而制订实验方案,完善试验步骤,解决各种可能遇到的问题。比如,在进行实验时会遇到具体的操作上的困难,这时就要发挥创造性,寻找合适的实验操作方法。好的实验方法能让实验顺利进行,得到正确的结果,反之则会扰乱试验,降低试验效率,甚至得到错误结果。创新训练计划给学生提供了展示的机会,能够尝试和学习到创新的实验方法,培养创新试验能力。

2.实践能力锻炼。从小学到高中学习阶段,学生囿于应试教育的藩篱,往往只钻研课本知识,忽视实践能力,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入大学阶段,学生便有机会参加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锻炼动手实践能力。在参与创新训练计划过程中,学生要自主完成从项目立项申请到实施实验的全过程,这不仅需要良好的专业知识,更需要良好的动手实践能力,将纸上的想法付诸实践,而不是纸上谈兵。通过创新项目的训练,学生会认识到,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完成其实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使学生学习能力得到提升,事业心、责任感、坚韧性得到培养,综合素质得到提高[2]。学生中将来从事纯理论研究工作的毕竟占少数,多数同学会从事实践性工作,因此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3.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当今社会无论是搞科研还是工作,由于个人研究能力有限,更多要依靠团队合作,所以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协作能力非常重要。在校学生的学习往往依赖个人努力,需要团队协作的情况不多,所以团队协作意识并不强,这不利于将来工作和进一步深造。首先是培养协作意识。要认识到个人的力量和时间有限,而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大多是系统性的,需要团队协作完成。团队内部及团队与外部的沟通很重要。其次是提高协作能力。扮演好自己在团队中的角色,尽职尽责,还要能清楚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在创新训练项目中,同学们自发组队,从立项到实施,大家分工合作,及时沟通,协作意识不断加强。当这种协作意识逐渐内化为一种习惯时,同学们就能容易融入一个团队,这种素质对将来工作大有益处。

4.求实探索精神。科学探索精神是科研工作者取得科研成功的必要条件,也是大学生应具备的素质。应加强科学精神意识培养,用探索的精神从事科研活动,真正地接触科研,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书本的规定。大学生利用创新训练计划,独立进行思考,以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待自己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而不再是背诵答案应付考试。大学生要有求是精神和探索意识,勇于钻研,实事求是,绝不弄虚作假,敷衍了事。做完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后,同学们会切身体会到科学探索精神的重要。

不仅如此,还包括其他综合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并不是由单个活动组成,而是会涉及一系列的工作,从最初提交申请,到撰写立项材料,再到购买材料开展试验,最后撰写结题总结报告,同时还要撰写研究论文。这期间还涉及到文字表达能力、文献查阅能力、沟通交际能力、工作汇报能力、数值软件应用能力、统筹安排时间能力等。总之,一个项目从无到有,会不断遇到各种问题,要学会解决遇到的实践困难,将单纯的想法付诸实践,变成实际成果。项目训练期间对学生的各种能力培养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我们的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实践情况

1.基本情况。以笔者进行的校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石粉含量对机制砂混凝土性能的影响”为例。由于目前对于机制砂混凝土还缺乏系统的研究,对机制砂混凝土中石粉的作用及其适宜含量还存在不少争议,故本项目组成员确定以机制砂混凝土为研究对象,正确认识并合理利用机制砂中的石粉,发挥机制砂的长处。该研究项目注重联系工程实际,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与指导教师商讨后,确立了本项目的基本思路、技术路线和拟定解决的问题,撰写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申请书。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并实地调研,完成了项目申请书,并对该项目进行了细致明确的分工。

2.实践过程。本次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依托建材实验室,重点研究石粉含量对机制砂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由于青岛地区大多使用河沙作为建筑材料,因此实验中所需的机制砂并不常见。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我们联系了本地区的机制砂生产厂商,在与厂家磋商后获得了足量的机制砂和石粉。虽然大家都学习过相关的建筑材料课程,也先后完成过建筑材料基本物理性质试验、水泥试验、混凝土用骨料试验、普通混凝土试验等相关试验项目,但是在本次试验过程中还是遇见了许多问题。如由于厂商初期提供的一部分机制砂内石粉含量超标,不符合实验所需要的石粉含量的标准。石粉是机制砂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产物,要完全除去机制砂中的石粉基本不可能,再加上本项目的实验时间有限,经过小组成员讨论后,最终确定了用筛分析仪将石粉含量控制在实验所需的最低含量。还要注意严格遵循试验要求,在搅拌过程前,先用湿抹布擦拭搅拌锅和搅拌片,否则试验时部分水将会被实验仪器的四周所吸收而导致试验失败。

3.研究收获与体会。研究过程中出现问题并不可怕,重要的是找出问题出现的原因和解决方法,使大家对书本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从开始只是一个想法,到最终的试验成果,每个人都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新的体会,增强了研究的自信,学会了如何独立思考和解决一个实际难题。

在实验过程中,通过不断改变石粉的含量,按照同一水灰比进行试验,通过观察试块7天和28天强度,根据大量试验数据,得出在一定范围内石粉含量对机制砂混凝土强度影响的规律,撰写了项目研究报告,并发表了核心期刊学术论文。研究项目的顺利完成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平台和机会,目前小组成员中有出国意向的有2人,打算继续读研深造的有3人。

三、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发展的几点建议

通过梳理和总结本次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研究过程,我们认为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建议如下。

1.不断加大宣传和投入力度。要广泛宣传,积极引导学生创新,鼓励每个创新的点子,敢于尝试,不怕失败。在资金与设备上予以支持,安排学术水平高、责任心强的导师进行全过程指导,为学生的创新实验创造有利条件,激发学生兴趣和热情,使学生真正地从中受益。

2.科学选拔队伍。要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学习基础及兴趣爱好,由学生自愿报名,导师面试筛选。通过双向选择的思路,保障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研究取得良好效果。

3.完善考评机制。学校在对学生进行考评时不应只关注分数这一项,而要综合考量,应注重学生分析能力和在对问题的阐述过程中采用的视角和价值观[3]。应改变分数至上,唯成绩论的单一考评方式。要根据完成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的效果,在保研、学分发展、奖学金评定等方面给予适当的倾斜,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热情。

四、结语

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计划推出后受到各高校的广泛好评,经过多年的完善和发展,已形成一套比较成熟完善的操作方法,其中指导老师、参与学生、管理者都投入了大量精力,对培养大学本科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今后应继续加强对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计划的管理和投资,吸引更多学生参与其中,营造创新氛围,搭建项目交流平台,促进师生之间交流;不断引导学生将课堂知识转变为实践助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强化创新意识,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我国早日成为创新型大国提供更多更好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娟,郝国成,余志华.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研究与实践[J].实验与技术管理,2014,31(3):20-22.

[2]尹诗萌,张建军,王微恒,牟夏,陈文佳,闫帅.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对人才培养的作用——以北京林业大学“校园植物检索系统”的建设为例[J].中国林业教育,2014,32(2):17-19.

[3]刘美.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及创新能力培养途径[J].长沙大学学报,2011,25(2):130-132.

作者:柯善杰 魏志超 陈玉前 刘书童 张硕 张如林

第3篇:基于大学生创新课题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

摘 要: 本文结合作者指导“大学生创新课题” 选题的实践,从选题过程、选题内容、选题设计等方面讨论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与思考,体会和感悟到“大学生创新课题” 选题不仅关系到课题申报与实施的成败,也关系到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求真务实精神的培养。教师应把握选题这一时机,引导学生钻研、思考,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大学生;创新课题 ;选题;创新能力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高等学校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基地。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内容。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的申报与实施是促进高校创新性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举措[1]。自2006年以来,我们团队先后指导11项大学生创新课题(国家级3项目、省级7项目、校级项目1项)的申报与实施,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本文总结与分析我们指导大学生创新性课题选题的体会与思考,以期抛砖引玉。

一、将选题过程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着力点”

选题是科学研究的基本单元。选择合适的课题是保证大学生创新性课题成功申报和实施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着力点”。由于全日制本科生大多数没有科研经历和科研背景知识,因此,选题是一个艰难而具有挑战性的过程[2]。教师应秉乘“学生自由选题、老师指导”的原则指导学生选题。具体措施有:①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知识背景、兴趣爱好,从学习过程、生活经历及社会环境中发现、挖掘问题;②引导学生查阅经典文献以及课题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等,分析并评价问题,最后确定选题;③有意识提前将学生吸收到指导老师的科研团队,参加学术交流,培养科研思维,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2010年我们团队指导学生成功申报的1项湖南省大学生创新课题(清肝宁肺汤对咳嗽变异性哮喘模型大鼠IL-6、IL-8及IgE影响的实验研究),其选题过程是:教师启发学生思考(生活、学生过程中是否有需要或想探索的问题)→学生挖掘临床实习过程中观察到的一个问题(名老中医王行宽教授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常用基本方的疗效机制是什么?)→学生查阅资料、分析评价问题(学生查阅资料后,发现虽然该方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疗效稳定,但其机理研究尚无报导,而且是从肝论治肺系疾病,治法独具新意)→确定选题(学生结合查阅到的咳嗽哮喘的患者IL-6、IL-8等水平异常的发病机制,确定了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由于选题是学生所经历的实际问题,激发了学生科研兴趣,获得了解决问题的原始科研推动力,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该项目的实验过程中,团队先后获国家级、省级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三等奖等共10项,在中华中医药杂志等国家级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6篇,发表创新实践体会5篇,培养湖南省优秀毕业生4人。

特别要指出的是:选题过程中,指导老师只能起指导、引导的作用,避免过度参与,更不能将自己课题中的子课题直接作为学生的创新课题,否则,违背了大学生创新性课题申报与实施的宗旨,束缚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把选题内容的创新性和科学性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切入点”

创新性和科学性是科研课题成立的基本条件,引导学生分析评价选题内容的创新性和科学性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切入点。教师指导学生选题时,应引导学生从下列方面分析选题内容的创新性:①选题内容是否有人探索过,课题的研究方案,技术路线等是否为学生自己原创;②如果之前有人研究过,选题内容是否是在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深化、改进、拓展。

2011年我们团队指导学生以人工栽培铁皮石斛的药效及机制为主题申报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课题时,前期拟以该药材降糖降压作用及作用机理为研究内容进行选题。后经查阅资料发现这方面的研究已有报导,继而根据铁皮石斛具有滋阴益气、抗衰老等功效的报导,将选题调整为“人工栽培铁皮石斛对机体免疫缺陷模型调节作用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在国内率先对铁皮石斛的免疫调节作用进行研究,创新性明显,申报获得成功。

科学性是科研选题和设计的生命线[3]。教师指导学生选题时,应引导学生以学习或生活中的事实和实验中的观测结果为依据,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的理论、技术等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以保證内容科学性的科学性。2012年我们团队指导学生以“黄白痤疮膏加方与原方治疗实验性寻常痤疮疗效的对比研究”为研究内容申报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课题,选题的科学依据是:“课题组前期研究得到的:黄白痤疮膏加方体外对痤疮主要病原体-痤疮丙酸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31.25mg/m)显著低于原方(125mg/mL)。因为,选题有较好的科学性,申报成功。

三、 将选题内容的可行性和需要性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辐射点”

可行性和需要性分别指所选择课题完成的可能性和所的成果的社会需求性。引导学生分析评价选题内容的可行性和需要性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辐射点”。教师指导学生选题时应引导学生从人力(研究团队成员知识水平、基本技能、协调能力)、物力(学校实验场地、实验材料、仪器设备、信息资料)、时间(完成课题所需要的有效时间)等方面评价选题的可行性。课题可行性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精神[4]。2013年我们团队指导学生以“NF-kB信号道路在强直性脊柱炎小鼠模型韧带骨化作用的研究”为主题申报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课题,前期实验方案拟以转基因小鼠模型为受试对象,但可行性评价时,发现经费不能满足其需求,后改用经腹腔注射蛋白聚糖VG1和弗氏完全佐剂诱导强直性脊柱关炎动物模型。可行性论评充分,申报成功。

社会需要是科技发展的动力。不同时期的社会需要不一,教师指导学生选题时,应引导学生分析选题能否解决生产、生活中所需解决的问题,研究结果是否具有潜在的或直接的应用价值,引导学生分析评价选题的需求性,可以培养学生关注社会、服务人民的思想品质。自2009年至今的5年时间内,我们团队指导的每个大学生创新课题的选题都反映了学生关爱社会的潜质,有的选题涉及急需解决的社会卫生问题,例如:以中药药渣为原科制备绿色有机肥料的研究,其社会需求性就很强,其目的是:减少中药药渣对环境的污染,实现药材资源的反复利用,这一选题的研究成果先后获省级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三等奖等共3项。

四、结 语

总之,选题在大学生创新课题中占据重要的地位。选题正确与否,不仅关系到课题申报与实施的成败,更是关系到大学生自主研究性学习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及团结协作、求真务实精神的培养。教师应把握选题这一时机,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钻研、思考,有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基金项目:2014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探讨中医药专业《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NO.229);2011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课外科技活动体系的构建,NO.177);湖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感染性疾病中医药防治研究》建设项目(NO.15);湖南省普通高校省级精品课程《免疫学基础与病原生物学》建设项目(NO.45;NO.48);湖南中医药大学重点学科《病原生物学》建设项目(NO.1);2012年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NO.201210541015)、2012年湖南省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NO.197);湖南中医药大学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NO.4;NO.11);

参考文献:

[1]何玉玲、王岚、李玲等,国家大学生创新课题学生创新理念培养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4):35~36

[2]沈田、王秀娇、皮斌等。以大学生创新课题项目为导向的八年制早期科研培养模式的思考。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3(9):26~28

[3]习杨、王磊。利用创新课题锻炼医学生科研思维与实践能力,基础医学教育,2013,15(4):439~441

[4]卢芳国,黄政德,熊辉,等.论课外科技活动体系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5):33

作者简介:杨胜辉 (1969-),男,湖南凤凰县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教学与教学研究。

通讯作者:高强(1973-),男,湖南省慈利县人,讲师,主要从事《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教学与教学研究。

作者:杨胜辉 陈伶俐 赖娟 宁毅 卢芳国 高强

第4篇: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栾旭东孙玉萍

山东省莱州市城港路街道玉皇中学

摘要:现在的学生正是未来的创造者,他们的创新能力将影响着一个民族能否自立于世界之林,能否位

于科学技术的制高点。而这一切又深深依赖于一个国家和民族创新教育能否得以顺利实施。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创新教育已成为目前和今后学校教育的主题歌。

关键词: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创新技能,教师素质

马约尔先生,写下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我们留下一个什么样的世界给子孙后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给世界留下什么样的子孙后代。”现在的学生正是未来的创造者,他们的创新能力将影响着一个民族能否自立于世界之林,能否位于科学技术的制高点。而这一切又深深依赖于一个国家和民族创新教育能否得以顺利实施。

科学技术从未像今天这样,以巨大的威力和人们难以想象的速度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新课标指出要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所以创新教育已成为目前和今后学校教育的主题歌。

从宏观角度来看,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能力往往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江泽民总书记曾经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持久动力,没有创新的民族是难以自强、自立,稳固发展的”。

从微观角度来看,创新教育对于个人良好素质和人格的形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不论从国家民族,还是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实施创新教育,已日益迫切。那在知识经济时代应如何进行创新教育,在学校教育中要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又需要哪些条件呢?我有几点认识:

一、对创新教育内容的认识

"现代创新之父"美籍著名奥地利经济学家J·A,熊彼德于1912年提出创新论。他认为"新的或重新组合的或再次发现的知识被引入经济系统过程"称为创新。他不仅创造、重新组合、再次发现视为创新,而且强调"把知识引入经济系统"才算完成创新过程。这恰好与我国目前教育要解决的两 在重点问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谋而合。 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的探索能力、"重组知识"的综合能力、应该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的一系列教育活动。把创新理论作为指导创新教育的基本原则是非常必要的。这更符合深化教育改革的实际要求。

1、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在学校教育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基础内容之一。人人都有创造能力,只是开发培养与否。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把一个跳蚤放在一个瓶子里,给它罩上一个透明的玻璃板,它一跳就撞回来了,一跳又撞回来了。跳来跳去形成了条件反射,当再把玻璃板拿开时,人们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这个跳蚤再也跳不出这个瓶子了。试验告诉我们一个真理:在培养孩子的时候,千万不要限制了孩子的才能。

2、创新思维

创新教育的第二方面内容是创新思维的培养,它是指发明和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它要求重新组织观念,以便产生某种新的产品。培养创新思维就是要使思维具有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力、独特的知识结构以及活跃的灵感五个的特征。具有这五个特征的创新思维能使学生更顺利地解决对他们来说的新问题,能更深入地掌握知识,并能把这些知识广泛的迁移到学习新

知识的过程中,使学习活动更轻松、更顺利。

3、创新技能

创新教育的第三方面内容是创新技能的培养,它是实践能力的体现,是在创新智能的控制和约束下形成的,属于创新性活动的工作机制。仅就学校教育而言,要培养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一种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还应培养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设想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

4、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

创新教育的第四方面的内容是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比如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强烈的创新激情等因素。在智力和创新情感的双重因素作用下,学生的创新才能才可能获得综合效应。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学生具有优越的创新情感和良好的个性特征是形成和发挥创新能力的底蕴。

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应有的要素

1、教师更新观念很重要:

在新课程标准的实验和实施过程中,教师既是课改的实践者,又是课改的主体。能否把新课程标准的新的理念、新的教材以及新的学生观融入教师的实际工作中,成为课改工作能否继续深入发展的关键所在,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的合理实施。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是课程改革的前提。提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挥学生的自我能动性,同时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树立全新的教育观。使学校教育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存、学会健体、学会审美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逐步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其次,教师要从观念上改变教师独占讲台满堂灌的做法,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创设活泼的课堂气氛,创造民主开放的教学局面,将教学过程视为师生共享经验的过程。课改要求我们教师必须从传授知识的角色向教育促进者、组织者等角色转变。作为教育组织者、促进者的教师,其任务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己去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提高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望。同时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多研究、多讨论、多交流。甚至是有机会时多合作,只有如此,教师这个组织者,促进者才能在新课改中发挥自己的作用,用自身的创新意识、思维、能力等积极因素去感染、带动学生 意识的形成,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教师的素质很重要:

教师自身素质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教学水平的高低。现在学生在学校中,接受知识最直接的地方就是课堂。课堂教学不应是教师单方面的灌输,它是一个响应的过程,作为教师不但要观察每个学生的响应,同时予以反馈。这个过程非常快而且每次都有所不同,其实这个过程就是检验教师素质的过程。有良好素质的教师,知识面广、专业知识扎实,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应对自如。作为一名高素质的教师要像一台钻井机一样去挖掘学生的潜能,学生的潜能非常大,取之不尽。同时,教师的素质也是可以不断提高的,这就要求我们像学生一样不断的去学习,去多接触新鲜的事物,不断去充实自己,俗话说艺不压身,你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碗水。所以教师的素质提高是非常重要的。

3、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学习氛围密切相关

和谐的学习气氛可以减少学生的压力。学生更乐于接受新知,寓教于乐,这种教育形式学生非常喜欢。把愉快教育融入课堂,学生学有兴趣,在一种轻松乐学的气氛下学习知识会掌握的格外牢固。愉快并不是教育的目的,目的是培养其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最终是为了培养人。

4、利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可以保护学生的创作激情

没有评价就无法客观、公证的判断课标是否达成,就不能有目的地改进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要本着素质教育的精神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把评价核心放在建议性的指导学生,鼓励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动手能力等多方面能力上。学生的自我评价也非常重要,它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并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

三、对如何实施创新教学的体会

在学校教学中能否顺利地实施创新教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启发、引导和学生各类知识的拥有量。因为知识是创新活动的阶梯,知识贫乏、头脑中只有零星的低级的自然状态的信息堆积,而没有系统的知识体系的储存,就不可能站在人类已有的成果基础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而创新知识。

创新能力离不开人的智力因素,但是高智力并不直接等同于高创新能力。因为创新能力还决定于人的心理素质。教师要培养学生有的洞察力、预感力。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学作为学生直接接受教育的场所,它的创新教育环境和氛围,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创新思维的培养以及创新技能的提高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1、师生互动

在学校教育中实施创新教育应有创新型的教师。这主要是因为:首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同时肩负着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双重责任,其教学理念、采用的教学方法、营造的课堂气氛、评价学生的标准等,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形成有很大程度的影响。其次,教师本人的创新性品质对学生创新性品质的培养具有榜样和示范作用。学生模仿能力较强,如果教师很有创新意识,不断的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创新倾向,就会在无形中激发和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目前已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愿望、学习能力的培养者。在课堂教学中,应强调师生互动、平等参与。

2、相互合作积极参与

新课程强调教学的组织形式应由原由的灌输学习逐步转变为师生交往的互过程,共同发展。教师应尽可能的组织学生运用合作、小组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调动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和学习积极性。可以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教学情境,引导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进行创作,把学生的思维自然的转变成“我想学”、“我要学”、“我一定能学好”。学生的学习方式应该开始多样化,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成为教学过程中的新气象。师生关系的和谐使学生更乐于积极参与学习使课堂更具有生气。

教师角色改变了,教师不在是活动中的观众,而是活动中的主角。教师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比直接灌输知识更加重要。

我们将继续努力学习新课程标准,在实践中不断理解,不断提高认识水平,从课程改革的理念出发,改进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将其作为一个整体加以贯彻,在给予整体优化的同时,真正在学习中不断更新自身的观念,为更全面地实施新课程标准而努力。

总之,教育教学改革还任重道远,我们教育工作者要用教育的创新来实现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完成历史所赋予我们的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合格人才的历史使命。为了下一代,为了社会的进步还需要我们不懈的去努力,去探索。

第5篇:基层党建创新工作创新材料

创新是时代的主题,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发展永恒的主题。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应用于中国实际,并经过多年艰苦的探索与实践不断创新和发展的历史。进入21世纪,基层党组织所处的环境、担负的任务、工作的条件以及自身状况都发生的重大变化,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对基层党组织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保持党的生机和活力,必须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的要求,在“创新”上大胆实践,推动党的基层组织在创新中发展,在创新中完善,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

一、基层党建工作创新首先是观念上的创新

我们党在9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适合党的事业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要在继承党建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之上,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把握时代特点,立足新的实践,总结新的经验,以观念的创新推动基层党建的创新。

一是要树立党员有利益需求的理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个人的合理利益无法得到实现时,人的思想就会失衡,直接影响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此,树立新的个人利益理念就要实事求是地承认党员有合理的个人利益需求,党员有实现合理的个人利益需求的权力,党组织有保护党员合理个人利益的责任。只要党员个人的利益与集体利益、群众利益、国家利益不矛盾,就不能要求党员放弃个人利益,就不应当被视为思想落后。党组织只有承认党员有追求和实现个人合理利益需求的权利,才有可能主动研究和解决党员的个人需求,消除党组织和党员之间的距离感。

二是要树立正确的党员个人价值理念。个人价值是指个人的知识、能力、能量作用于社会,并得到社会的肯定。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是积极的要求。过去从宣传教育到社会实践,过多地要求人的同一性而忽视抹煞了特殊性,对集体的服从影响了人的个性发挥。党组织要求党员做“革命的螺丝钉”,却忽视了研究如何把“革命的螺丝钉”拧在最适当的位置,发挥最大的功效,把个人价值的追求与个人主义、自私自利划了等号。树立新的个人价值理念,就要认识到党员追求个人价值实现不仅是党员个人发展的问题,同时也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将个人的知识、能力应用于工作,作用于社会。要把党员追求个人价值实现的过程,变成党员提高自身素质,增强为人民服务本领的过程,作为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和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把党员群众的心凝聚起来。

三是要树立科学的党员先进性评判理念。过去评判党员的先进性习惯以“思想好、干劲足、肯吃苦”为标准。新时期,先进性被赋予新的含意,强调党员敬业精神、工作能力、工作绩效的统一,党员的先进性不仅要重态度、重精神,更要注重实际能力和工作绩效;不仅要有老黄牛精神,还要勇于开拓创新,能够成为工作骨干和业务能手。

四是树立积极的基层党组织维权服务理念。党章规定,严格管理党员是维护党的利益和党员个人利益,同时党组织也要为党员提供各方面的服务,维护党员的政治、工作、生活的权利,使党员更好地发挥个人的先锋模范作用。基层党组织要协调党员与组织之间、党员和党员之间、党员与群众之间的关系;营造互助互爱、和谐的环境氛围,寓教育管理于服务之中。这样可以营造出良好的人文环境,使集体更具凝聚力。

五是树立全新的党建与业务融合理念。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以党代政、党务冲击业务的现象,也出现过忽视政治、弱化党建工作的现象,都给我们的事业造成了不小的损害。对基层党建与业务工作关系的理解和把握,没固定的标准和统一的答案,二者关系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而不断变化的。不论是党建工作要围绕业务工作开展的“围绕论”,还是党建工作要以业务工作为中心的“中心论”,或是党建工作要结合业务工作开展的“结合论”,都有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根源,也都有其提出并存在的合理性。而现阶段,基层党建与业务工作关系越来越呈现出相互融合的发展态势,可以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很难把二者截然分开。因此,要树立全面的基层党建与业务工作融合理念,把基层党建与业务工作有机统一起来。

二、基层党建工作创新是工作机制上的创新

基层党组织要积极适应经济社会的管理体制,推动自身工作机制的创新,切实体现党的政治优势,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保证经济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通过目标机制、决策机制、组织机制、联动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实现工作机制的不断创新,这是实现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的重要保证。近几年,特别是通过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北运河管理处党委在工作机制创新方面进行了不断地实践,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一是完善目标机制,实现基层党建工作目标与中心工作目标有机统一。北运河管理处党委建立了基层党支部目标考核、工作管理等项制度。在去年进行的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形成了党员先进性具体标准和要求。在完善支部自身工作目标的同时,注重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动员党员群众为实现水务工作的发展目标共同奋斗。处党委进一步完善了党员责任区制度。各党支部根据党员所从事的工作和担负的责任,确定党员责任区范围,明确了每位党员的职责、任务和所分工联系的单位或群众。对党支部的工作制度、工作目标以及党员责任区划分情况,制作成展板上墙,进行公示,提高了党员的责任意识,加大了对党员的监督管理。

二是改善决策机制,实现基层党建工作决策与水务中心工作决策有序衔接。基层党组织在集体决策、参与决策、监督决策的过程中,加强民主管理,畅通党员群众反映意见的渠道,旗帜鲜明地发挥政治领导和监督保证作用。

三是完善组织机制,实现基层党建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用制度约束人激励人。建立健全处、所两级党组织,选拔政治素质、业务能力、领导和协调水平强的同志从事党务工作。同时根据党员队伍的特点和党建工作的实际,建立党员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制定了党支部工作制度、党员学习培训制度、组织生活会制度、发展党员制度等8项党员长期受教育的管理制度,制定了《北运河管理处2005-2008年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实施纲要》,使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加强。为了严把入口关,保证新发展党员质量,从源头上保持党员先进性,在发展党员中我们实行了“双推双公示”制度和党建党史理论考试制度。即在确定发展对象和吸收预备党员前实行“双推”制度,在吸收预备党员和党员转正前实行“双公示”制度。这种形式,扩大了党内民主,增加了发展党员工作的透明度,便于接受党内外群众的监督。

通过完善目标机制、决策机制、组织机制,明确基层党组织的职责任务,优化基层党建工作环境,激发了党建工作的动力。

三、基层党建工作创新是教育模式的创新

随着形势的发展,党员的思想更加活跃,对一些事物的认识判断呈多方位、多角度、多层面趋势,如果还停留在过去传统的教育理念上,采取传统的教育方式,就不能满足党员的需求,也不符合新时期党的建设的要求。如何根据形势的发展需要,针对党员的思想和工作实际,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教育活动对基层的党务工作是个新的挑战。几年来,处党委在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1、创新党建基础工作,实行党建工作的“双册”管理。为了使党建工作更加规范,处党委印制下发了《党支部活动手册》和《党员活动手册》,将党员管理的长效制度、党员先进性具体要求及支部活动、党员活动的各项内容及时记录,使党建工作一目了然,便于工作的检查和总结。

2、创新教育内容与教育方式,丰富活动载体。在教育活动中坚持“三个结合”,即思想教育与新形势、新任务相结合,与本单位的中心工作和干部职工的思想实际相结合,与提高班子成员思想理论水平和领导能力相结合。改进传统的教育模式,创造符合时代特点和党员需求的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每年都开展行之有效的学习教育活动,例如邀请专家、教授做辅导报告,组织一些不同内容的专题讲座,召开学习交流会和论文交流会,组织参观活动、典型宣讲活动和主题党日活动等,把严肃的政治教育寓于生动的形式和载体中。

在教育活动中,转变教育理念,注意发挥党员自身的优势。今年上半年,在学习党章的系列教育活动中,我们以支部为单位,组织学习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六次会议上的讲话,学习党章。在此基础上,分两批对全处在职党员进行了培训,党委主要领导以“学习党章,增强党性,做一名合格共产党员”为题,采取互动的形式,为党员讲党课。在全处党员中广泛开展了“遵守党章从我做起”的研讨征文活动。在小组座谈的基础上,12名党员代表联系自己的思想和工作实际在大会上作了学习交流。这种自己教育自己,同时也使大家共同受到教育的方式很受党员欢迎 。

在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中,处党委将4月7日作为全处“荣辱观”教育日,组织职工收看辅导报告,收看了《道德的力量》、《感动中国》等系列辅导光盘,并向全处党员发出号召:“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做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践行者”,开展了“讲述我身边的荣辱故事”、“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家谈”等专题讨论。使广大党员切实掌握“八荣八耻”的丰富内涵,明确在社会生活和工作中,应该旗帜鲜明地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让社会主义荣辱观深入人心,变成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广大党员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在教育中得到启迪,进一步增强了党员的宗旨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

四、基层党建工作创新是服务功能的创新

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实现、维护、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凝聚群众共同奋斗是基层党建工作创新的核心,也是我们党先进性的生动体现。实践证明,实现上述目标必须以增强服务功能为切入点,具体讲就是做好四个服务。

一是服务基层。在制定工作目标、工作计划时,首先要从基层的实际出发,要建立和实施联系基层制度,工作调研制度,及时了解、掌握基层工作状况,想基层所想,急基层所急,千方百计帮助基层解决困难,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上级的决定、决议在基层贯彻落实。

二是服务党员。结合党员的思想工作实际,为党员提供学习教育的机会和实现价值的舞台。几年来,我们利用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党员培训、走访慰问老党员和一线党员、评优创先等多种形式,为党员提供思想、工作、生活等方面的服务,达到了启发觉悟、提高素质、凝聚人心的目的。

三是服务群众。健全群众利益表达和利益协调机制,拓宽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途径和方法。如:坚持三级谈心制度,即领导班子成员之间、领导班子成员和分管单位的干部职工之间、党员干部同群众之间广泛开展谈心。建立困难职工档案和帮扶基金,坚持领导干部联系困难职工,成立青年志愿者服务小组,为年老体弱、子女不在身边的老同志上门服务。同时,开展献爱心、送温暖活动和各种扶贫帮困活动等等,用维权服务的真情温暖人心,使党群、干群之间更融洽、和谐,党组织更具战斗力、凝聚力和影响力,赢得群众的信赖与支持。

四是服务中心。正确处理党务工作与业务工作的关系,找准结合点,把党务工作融合于中心工作中。真正做到“思想上同心,目标上同向,任务上同担”。近年来,我们围绕生态治河、污水治理等水务建设,开展了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利用《运河通讯》大力宣传中心工作和身边的先进典型,制作宣传中心工作的专题片、台历、展板,开展各种争优创先、岗位练兵等各种劳动竞赛,处党委向全体职工提出了“学习一门新知识,掌握一种新技能,应用一项新技术”的要求,积极开展劳动竞赛和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大力倡导职工做有“心”人:善于学习,心中有新观点;善于发现,心中有新情况;善于调研,心中有新思路;善于总结,心中有新经验。几年来,广大干部职工,坚持在本岗位建功立业成才,涌现出了许多技术领先的机闸工、水文工、电焊工和科技创新人才。这些都为推动中心工作开展奠定了基础。

通过创新服务机制,凝聚群众,凝聚社会一切力量,使基层党组织不论在重大的政治斗争和社会事件中,还是在平常的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中,都能体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第6篇:劳模创新工作室如何创新

对于没有方向的船,任何方向的风都是逆风。2008年,南京供电公司的“陈德风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通过对技术成果和学习成果的共享,我们依托工作室这个平台团队学习攻关,使团队智慧超过个人智慧的总和。怎么让这个团队形成“九牛爬坡个个出力”的局面?我们确立了“学习求创新”的理念,树立了更高质量、更高追求、更高境界的标准,实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目标,来塑造学习型团队。

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创新是人才培养方法的创新。我们将多年来在实践中形成的各类电缆施工的先进工艺和方法,以电子文档和资料文稿的形式记载在案,供每一名成员参考学习。我们应用“首席技师讲授法”“核心技术讨论法”“典型案例示范法”“模拟仿真训练法”“岗位实地培训法”,使团队迅速得到成长。通过日积月累,我们不断改进,不断提高,这是我们始终在同行业中保持技术工艺先进的重要原因。

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创新是专业技术的创新。在工作室,每个人都以劳模的标准要求自己,以满腔的热忱投入工作。近年来,220千伏大截面电缆得到广泛运用,对电缆敷设要求越来越高。为此,工作室成员解决了多项电缆技术、施工难题,其中电缆弯道敷设滑轮组、电缆蛇形敷设打弯器、电缆专用固定夹具等三项成果获得国家专利。通过对这些工器具的合理使用,保证了电缆敷设的质量,提高了施工效率,减少了施工成本。以大截面电缆打弯机为例,2009年推广运用至今,累计创造经济效益400余万元。

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创新是企业管理的创新。一流的企业,在于管理。劳模创新工作室也是管理上台阶的平台。面对繁杂的工程施工任务和日益严格的施工要求,我们汇集集体的力量,创造性地形成了一整套工程施工管理的办法,同时结合贯标体系,真正做到了精益化管理,标准化建设。我们通过对施工各环节的经验性总结,在工作室这个平台上,创造性地归纳出一套施工管理、电缆敷设和电缆接头制作的考核评估办法,严把质量关,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通过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建设,广大员工产生了四个飞跃。一是争当勤奋学习的知识型员工,当好企业的领跑者;二是争当艰苦创业的奋斗型员工,成为企业的排头兵;三是争当勇于创新的智能型员工,成为企业的时尚者;四是争当敬业奉献的事业型员工,成为企业的顶梁柱。

劳模创新工作室的模式已经生根发芽,一个个劳模工作室、技师工作室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广大职工在工作室这个平台上,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为我们的企业注入了澎湃的动力。

第7篇:营造创新课堂氛围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理性思考

海口市骨干教师培训班义龙中学学员王绥辉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与核心,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主阵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做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导引者的教师要千方百计创设开放的互动的教学环境,给学生以创新的条件、机遇和氛围,让学生置身于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与关爱的气氛中,产生一种精神上的愉悦感和心理上的期待感,激发起学生探究、求知、创新的热情,培养和训练创新思维。

一、努力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营造教学创新的课堂环境,首先要求教师要坚决摈弃知识本位的教学观念,深入钻研教材,挖掘教材本身蕴藏的创新因素,寻找创新的生发点,并在课堂实际操作中,时时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恰当设置“问题点”,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三论”(讨论、争论、辨认)、“三疑”(设疑、质疑、释疑)活动,激励学生主动地动脑、动口、动手,将学生从传统的“灌输—吸收—储存—再现”的学习过程中解放出来,转向“学探-质疑—识辩-创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从而构建自主学习和互动合作的学习机制。

二、实施三个“突破”和三个“主张”。一是突破固定模式,主张多元并举。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努力尝试用课堂翻新的方法来刺激学生的学习激情。二是突破常规思维,主张变异思维。教学过程中大力倡导“反弹琵琶”,只要学生言

之成理,言之有据,教师就要加以鼓励。

这样,课堂中反向意见多了,久而久之,学生批判思维的习惯就会逐渐形成,其创新意识自然会与日俱增。三是多提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发散。这,实际上就是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思维空间,让他们在多角度、多侧面、多途径的思考中,找到最合理最科学的方案,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引导学生学习掌握创新的方法。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各种创新训练的方法融汇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给学生主动权,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学习,变“死学”为“活学”,使学生成为会学习、会思考、会创新的主人。

四、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能对学生的创新活动作出写实性评价,注重培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五、鼓励学生间相互评价。在相互评价的过程中,学生最能起到相互激励的作用。教师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表达个人的真实想法,不人云亦云,不随大流,不受人左右。

时代的发展呼唤创新,语文课堂教学肩负着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而创新思维的形成又是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首要条件,我们一定要充分发挥语文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的重要作用,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培养创新人才服务。

第8篇: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009-10-28 09:44:15 作者: 来源:铁岭县蔡牛中学 文字大小:【大】【中】【小】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笔者认为教师在课堂上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下面就此谈几点体会。

一、允许提问、鼓励质疑、让学生创新

创新意识始于积极思维,始于提问。当学生不由自主地提问时,正是他们积极思考,发现新知识,产生新思想的时候,如果我们做老师的只简单地说一句:“不许插嘴”或置之不理,那么学生的积极性就会被严重挫伤,久而久之就会变成“小绵羊”,还谈什么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呢?

在一次有关非洲粮食短缺问题时,组织了一个活动“让我猜猜看,非洲为啥缺粮”这一活动,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思维活动,通过一番猜想后,同学们的猜测是多种多样的。多数同学的猜想是教材中讲到的,而有一位学生的猜测是“战争”,教科书中未提及,但事实上该区埃塞俄比亚和厄立特里亚发生的战争也冲击了该区粮食的生产。我对这个勇于质疑的学生给予了肯定和赞扬。这个学生感到很愉快,学习兴趣大增。我设计这一活动的目的就是想让学生质疑,在质疑中去激发自己的探知欲望,从而扩大阅读面,关心国家,关注世界,积极思考问题,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自觉地产生和提高。

二、提倡对话,鼓励争辩,让学生创新

在教学中,让学生处于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让他们尽情地自由发表和自由参与,大胆质疑,并展开激烈争论,充分发挥教学民主,才能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互动中通过对话、争辩,让学生学会探索、批判、质疑,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也常常会设计一些辩论活动,给学生一个发表见解的平台,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事实证明,学生在争论中弄明白的问题,将会给他们留下很深的印象,课堂教学中的疑问,会激励他们不断观察、思考、读课外书或查阅资料,自己寻求答案。这样做会比教师“硬塞”给学生的效果要好得多。

三、宽容“错误”,提倡“求异”,让学生创新

在教学中,学生对问题的回答难免有错误,因此,教师应尊重他们,热爱他们,要消除他们的畏惧心理。在教学中,笔者时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学生回答的问题,乍听起来似乎是错的,但换个角度思考,也不无道理。对这样的学生不能一概否定,应当多加指导和鼓励,以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允许有不同的答案,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是必要的。比如,在政治教学中,对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地方保护,只讲发展速度不讲经济效益,偷税漏税骗税、非法侵占耕地、台独问题等众多社会问题,笔者让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解决对策,都有惊人的收获。这种做法既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经济、政治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法制和道德观念,自觉规范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

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创新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调动学生个体情绪、创设情境、采用多媒体教学等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创新的前提。

比如,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有些学生往往感到某方面的学习很吃力,产生厌学的情绪,这时候教师不能简单地“批评”论事,而应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多给予他们思想上的鼓励,有进步及时表扬。要知道教师的一句话,一个手势乃至一个眼神,都会对学生产生很大影响。因此,教师首先应该调动学生个体学习情绪,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另外,创设情境也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好方法。比如,创设操作情境,激发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尽量利用形式多样,灵活多变,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创设一些操作情境。如“让学生自己动手剪拼图形”、“自制图表”、“续写故事”、“编排导演”等等……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新知与旧知,已知与未知时刻在学生的认知过程中造成冲突。教师就要利用这一矛盾冲突精心设疑,创设引发学生认知冲突,透发学生思维动机的问题。如设计新奇有趣的问题,设置悬念等,使学生形成渴望追求新知的心理,激励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总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关系,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民主意识,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要尊重学生和热爱每一位学生,为他们营造出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第9篇:工作创新和创新性的工作的几点心得

我曾经写过很多年的日记,所以对写日记很感兴趣,尤其是记笔记,我外甥女告诉我儿子,说上课一定不要记笔记,否则知识点可能为了记笔记而忘记认真听,可能是经验之谈吧,但是我仍然还是对记笔记情有独钟。

所以最近准备整理一个发明专利,就是关于日志或者日记的创新成果,因为这个专利里面包含着很多高层和几个领导兼朋友们的心血以及他们所付出的一些创造性的劳动。发现如果要做到一个合理的日志软件很可能会和我们的专利发生冲突,因为我们的东西很合理和具有可操作性,方便书写和记录以及保存。所以今天在开业绩反馈会的时候我专门提到这个意思,就是凡是都具有创造性,只要你去认真的思考都有可能。对于工作创新和创新性的工作,我也有几点心得(有些也是别人的感悟),和朋友们分享一下:

1、富有激情的工作,只要进入工作位置就要对得起自己的付出的劳动,不要因为薪水而放弃自己的工作,或者降低自己工作的效率和效果;

2、对于任何工作都要提一个自己比较难以达到的目标,可能会高一些,但是自己会努力的去做,即便做不到也会做的比较好点,我常告诉同事,如果对大家要求5,哪么你最多只能做到5,大多数只能做到

3、4;如果对大家要求10,哪么你往往可能做的超过5,甚至能够达到

8、9,只要要求自己高一点,哪么就会超出别人,对于别人的工作一样,有压力才会创造出让自己和别人都感到惊喜的东西。惊喜就是超出常规。

3、凡是都要思考的更多一点,比给你布置工作的人想的更多一点,因为给你布置工作的人对你的期待并非只是布置的内容,可能还要更多的内容没有讲出来,需要你去领悟,所以就要考虑更周到一些,特别是工作中更是如此,否则很多时候会因小失大。

4、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比较远大一点的目标,因为只有比较远大点的目标才会能够激励人去做更多的工作,那个比较远大的目标不要不可做到,要能够做到,甚至让每个人想象可以做到,只是需要做好目前的工作才能够做好将来的目标,比如我对于部门的目标之一是能够做出零售版的软件,单独销售,而不是只给别的产品配套,不是做一个产品的一部分,大家对此类目标都会有一定的期待。

5、要让自己和团队都能够理解你的标准,如果自己不再团队能够正常运转,让团队成员能够体会到成就的快乐,能够快乐的工作,如果一个工作不具备一定的创造性哪么大家的热情就会降低,新奇和压力也是一种快乐,我要让我的团队每个人都能够快乐的工作,不仅仅是抱怨。创造性越强越是对成员有吸引力。

其实还有很多,都需要我们自己去体会,工作着快乐着,而不是抱怨着,如果需要提出要求可以单独给给你发钱的人提出来,条件合理通常都会满足你的。

上一篇:协警内务管理制度下一篇:5安全检查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