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论文]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意识(精选11篇)
【摘 要】探讨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出利用创新性思维去营造和谐民主的写作课堂,通过加强想象力和联想力的培养、作文思维的深刻性训练、发散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写作思维的个性化。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老大难”问题,学生经常发出“作文难”的感慨。而学生的作文也经常会出现“千人一面”、“千口同腔”的现象。有人说是学生缺乏生活经历,才会出现如此的作文。因此,要让学生走出写作“暗胡同”的方法,就应让他们的写作“生活化”。但是,如何使学生的作文在考试中脱颖而出,如何使他们生活化的描述与众不同,如何使他们的作文张扬自我的个性呢?本文从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一角度进行探讨。
一、利用创新性思维去营造和谐民主的写作课堂,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和写作兴趣
每个学生都具备创新的潜能。但是,如何把这种潜在的创新力在作文中用文字形式具体表现出来,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作文课中去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和写作的创新激情,活跃他们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教师树立创新的教学观,营造和谐民主的作文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作文创新热情。传统的作文课堂都是老师给学生布置作文题目和限定写作范围,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因而学生的作文个性和创新意识日渐萎缩,写作水平很难充分发挥。要改变这种状况,语文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思维,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作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应突破原来的思维定式,勇于创新,大胆改革传统的作文课堂。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鼓励学生多积累一些课外知识,拓宽他们的知识视野;对一些热门事件,鼓励学生组织小组来讨论,讨论过程中对不同的学生提出的新颖意见和异议意见给予赞赏和重视,并对他们的独特意见进行详细分析;对同一个问题鼓励学生多思考,并突破思维定势,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对学生回答的问题给予肯定后教师再作适当补充。在这种师生共同探讨共同解决问题的和谐民主作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充分发挥了主人翁意识,就会变得乐观自信,从而主动去探索,产生写作兴趣。有了写作的欲望和兴趣,学生就有话可说并有激情地去写作。如此,学生的思维开阔了,创新意识就会活跃,创新的潜能就会爆发出来,学生的写作个性得到充分展现,独特创新的见解也就跃然纸上。
(二)注重学生的课外积累,拓展作文课外延伸,为作文创新打好基础。学生的生活阅历不足,对生活缺乏深刻的体会和思考,并且缺少课外阅读的时间,材料的欠缺使得他们在作文中无话可说,而即使能写出文章,内容也十分空洞。所以,要想让学生写好作文,就应引导他们不断加强课外积累,充实库存,引来源头活水。
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一切资源,多渠道让学生随时感受到作文的写作氛围。例如,鼓励学生多把自己的好作品投向广播站,当学生在校园广播里听到自己的作品时,就会产生自豪感,进而萌发写作的欲望;利用教室后面的黑板报开辟学生的写作专栏,发动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去收集有关作文的写作知识、写作技能和写作技巧,教师加以点拨;在班里举办演讲比赛、作文故事比赛等,激发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其中;以“热爱写作并有一定写作基础”的学生为“领头羊”,在学生中成立作文写作小组,不同的写作小组确立他们不同的写作方向,这样就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写作需求。这样多管齐下,为学生打开了一片自由广阔的写作天地。
要使学生的作文生动有趣并富有创新性,语文教师还要让学生的作文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这就要求他们在假期里多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并发表感想和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重视他们对问题的看法和见解,从而让他们学会在作文中书写生活。以上这些有针对性的社会活动,能让学生开阔视野,创新思维,并培养写作兴趣,提高作文创新的意识。
有了以上的这些积累和铺垫,接下来语文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在作文中写出他们的个性化语言,表现他们作文的个性。
二、鼓励和培养学生写作思维的个性化
作文是学生思维成果的集中展示,而作文创新首先是思维的个性化。教师在传授给学生作文的写作方法时,要注意启发学生的写作思路和写作灵感,激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在作文训练中,可从以下三方面激发学生的思维。
(一) 加强想象力和联想力的培养。想象力和联想力是创新作文的源泉之一,只有丰富的联想力和想象力才能诱发学生写作思维中的创新意识。而联想和想象也好比是作文的一对翅膀,学生只有架上这对翅膀,打开记忆的仓库,运用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对记忆中的材料进行再加工,构成新的形象并通过文字表现出来,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生机盎然,光彩夺目。因此,在作文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就成为发展学生作文个性的一个显著标志。
在平常的作文训练中,语文教师应训练学生在面对同一道作文题时要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多视觉去展开想象和联想,开阔他们的写作思路,丰富他们的想象和联想。例如,在上柳永的《雨霖铃》时,笔者让学生根据下面这段话发挥想象: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段词意境开阔,内涵丰富,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在课堂上,笔者让学生借助想象,由词所展示的画面,用生动的语言,把诗人和情人知己离别的情景、氛围加以具体描述,并让他们用语言形成文字把它加以拓展写下来。这样的训练,就使这段词的内容在学生的脑海中形象化、可感化,从而也达到了拓展学生想象力的目的。
江苏语文高考是以“水的灵动,山的`沉稳”为话题的作文,由此笔者布置过一道以“关于‘水’的联想”为题的作文给学生习作。有个平常作文较好的学生在写这篇作文时,文章出现了许多精美的语句。其中有这么一小段:
水是灵动的、柔美的,地球上没有水,就犹如人没有灵魂。水也是地球母亲的乳汁,千百年来地球母亲用它哺育着她身边的生灵万物,生生不息。多少文人墨客总是喜欢投身于自然美景之中,与“水”结缘,借“水”来抒发情怀。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借“水”的深千尺来隐喻他和朋友的感情深厚,把两人本是无形的情谊通过“桃花潭水”的比喻化成了有形,让人印象深刻,李白以“水”来抒发了和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把滚滚东去的江水和千古风流人物联系,以借古来抒发自己不忘大展宏图,以图功业和志向的抱负,苏轼以“水”来展现了自己旷达的情怀;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水来喻愁,把自己的故国之思、亡国之恨通过“春水”的绵延不绝倾泻了出来,形成了最后的千古绝唱。
这段文字,学生所用的人物事例都是我们在语文课本上耳熟能详的,但学生发挥了自己的联想力和想象力,把它写成了优美的文段。
因此,只要教师在课堂上多鼓励学生张开想象和联想的翅膀,让他们对任何话题的作文海阔天空地发挥他们的想象和联想,在这当中作为教师要指导他们注意作文话题的想象和联想的目的性、方向性和丰富性。学生经过这类作文的反复练习,不但可以提高写作想象联想类作文的能力,还可以增强创新性能力,从而达到运用想象和联想来发展作文独特个性的目的。
(二)加强作文思维的深刻性训练。平时学生作文不能有意识地体现中心,很多时候都是由于缺乏思维的深刻性。因此,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使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本质,提升思想的厚度。首先,要注意引导学生感知和体验生活,提高他们对生活的认识。应组织他们从不同侧面去认识和体验生活。其次,要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分析问题的方法。如“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全面地看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最后,指导学生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案例。生活中的很多案例都是能引起人们的内心共鸣的,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案例并写成文章,有利于提高他们感悟生活的能力。笔者曾让学生以“风”为话题写作文,首先,笔者启发学生思考:风有哪些类型?由“风”能使你联想到哪些人、哪些事?然后让学生先自己思考再分组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思想逐渐深刻:由春风联想到母爱;由“秋风扫落叶”联想到反腐倡廉运动;由“风”联想到社会上种种歪风邪气,陋风陋俗……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不再只停留在“风”这一自然现象上,而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由风联想到了社会上的方方面面,写出了不少思路清晰、见解深刻的佳作。
(三) 加强发散性思维的训练。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我们要帮助学生构建开放、发散、鲜活的思维形态。对某个事物、某件事情、某种现象,让他们学会顺着思考、反着思考、两面思考、多角度思考等,促使学生的思维向多层次、多方位发散,从而产生写作灵感。如“早晨公共汽车晚点了”,面对这么一道作文题,在写作、审题立意时,全班一半以上的学生想到的都是:公共汽车晚点后,候车的人焦急无奈的状态,从而反映了公共汽车公司管理的不善。这样的思路并不离题,但它既缺少新意,也缺少深意。此时,笔者提示他们“如果不写候车人们的焦急,那么你们还可以写些什么呢?”经过积极思考,学生写出了许多新的题材,以下是其中三例:
1.天气较热,又遇到公共汽车晚点,一些送孩子和孙子上学的家长们,生怕自己的宝贝等车太累,纷纷急忙给孩子买冷饮、替孩子拿书包、摇扇子,自己却累得满头大汗,狼狈不堪。试问,这样护大的“小皇帝”如何能经得住风雨?
2.趁公共汽车晚点,一辆私营车前来钻空子捞外快,一些有急事的人无奈地付出两倍于公共汽车票价的钱乘车离去。如此看来,交通治理需要重视。
3.由于公共汽车晚点,两位小学生上学迟到了。他们被不明真相的老师点名批评,并被罚做作业,一直到放学以后又过了一个小时,才完成作业回家。这位老师不经调查就批评学生,还采取罚作业的办法来惩罚学生,这些反映了老师的教育观念还存在着不足。
从以上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学生都能写出好文章。只要老师积极挖掘,那么,学生的写作思路就会畅通,他们写作的题材就会大大地丰富。而作文教学中,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将同一个话题作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不同的思维层面去思考,把各种思考的结果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最大限度地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经过这样不断地练习,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激活了,可为发展作文自我的个性创造良好的写作氛围。
立新
所谓立新, 即教师在命题时要给学生表现其创新意识的空间。
教师命题, 学生作文, 这是作文的套路, 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笔者打破了这个常规, 让学生积极参与命题的制定, 写自己想写的事, 说自己要说的话。
1.进行半命题作文教学, 另一半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自行补上, 然后进行作文。
2.材料作文一般不给学生定题, 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材料的阅读理解, 多角度拟定题目作文。同时, 教师在不违背论理道德准则的基础上充分给予学生思维扩展的空间。
3.话题作文针对当前学生生活或社会生活中的某些热点话题, 让学生自拟题目、自行立意、自选材料、自定体裁作文。
4.鼓励学生写随笔, 将日常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及时捕捉下来, 让思绪的精华凝结在文笔中。
由于在作文训练的起始阶段就启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 这就大大激活了学生创作的欲望。因此对同一则材料、同一个话题, 一个班中往往能拟出几十个不同的题目, 持好几种观点进行写作, 同学们写出了好多具有个性、颇有创意的文章。
扬新
扬新, 即在审题过程中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
以往的作课文上, 特别是教学带总结性的作文考察, 教师最担心学生审题偏差, 标新立异。这样的作文最容易被评卷者判为偏题离题, 打入差类文, 那学生的作文就彻底失败了。所以在指导学生审题立意时, 教师都是给学生圈定范围, 不让学生越过雷池一步。这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 更谈不上创新了。
通过在教学中的不断摸索, 近些年来笔者有意识地在作文审题立意中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合理想象, 转换角度地立意创新, 引导学生写出了有独到见解, 有个人风格的作文。
如写《我终于……》时, 笔者要求学生避免写一些老套的内容。在写作文前, 笔者鼓励学生选一些新颖, 别人未想到的而自己有独到体会的材料充实内容, 倡导写出自己人生中新的一页;鼓励学生把大脑储库里保存的素材合理地调动出来, 为全新的作文提出丰富的养分。作文结果是令人满意的, 有的写《我终于有梦了》, 叙述自己在求学过程中遇到的种种迷惑、诱惑, 最终坚定信念, 树立远大理想的故事;有的写《我终于进步了》, 叙述自己平时沉迷于网络游戏, 不听父母劝导, 最后在教师的关怀和媒体的宣传影响下, 摆脱网瘾纠缠的故事;有的则写《我终于明白了》, 叙述自己如何理解教师的苦心、父母的爱心、同学的友情等等。
展新
展新, 即在写作过程中创造性地安排好结构、表达方式、修辞方法等, 给作文一个全新的展示平台。
笔者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 除了结合阅读教学要求练习写作各类体裁的作文, 还让学生就一个题目, 一则材料或一个话题, 练习写多种体裁的文章。学生根据自己所占据的材料, 用他最擅长的结构形式、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作文, 这就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 他定能写出血肉丰满的文章来。用同一个题目、同一则材料, 让学生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作文的方法既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 又能进一步培养其创新能力。
评新
作文评改历来是语文教师的一大重任, 抓好了评改, 并在评改中强调创新意识的重要,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只强调写却忽视了评改, 学生的积极性会消失, 笔者认为作文评改应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训练他们的创新能力, 引导他们进行再创作的好机会。每次评改, 笔者都让学生充分参与, 大胆创新。
立新
所谓立新,即教师在命题时要给学生表现其创新意识的空间。
教师命题,学生作文,这是作文的套路,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笔者打破了这个常规,让学生积极参与命题的制定,写自己想写的事,说自己要说的话。
1.进行半命题作文教学,另一半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自行补上,然后进行作文。
2.材料作文一般不给学生定题,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材料的阅读理解,多角度拟定题目作文。同时,教师在不违背论理道德准则的基础上充分给予学生思维扩展的空间。
3.话题作文针对当前学生生活或社会生活中的某些热点话题,让学生自拟题目、自行立意、自选材料、自定体裁作文。
4.鼓励学生写随笔,将日常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及时捕捉下来,让思绪的精华凝结在文笔中。
由于在作文训练的起始阶段就启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这就大大激活了学生创作的欲望。因此对同一则材料、同一个话题,一个班中往往能拟出几十个不同的题目,持好几种观点进行写作,同学们写出了好多具有个性、颇有创意的文章。
扬新
扬新,即在审题过程中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
以往的作课文上,特别是教学带总结性的作文考察,教师最担心学生审题偏差,标新立异。这样的作文最容易被评卷者判为偏题离题,打入差类文,那学生的作文就彻底失败了。所以在指导学生审题立意时,教师都是给学生圈定范围,不让学生越过雷池一步。这严重地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更谈不上创新了。
通过在教学中的不断摸索,近些年来笔者有意识地在作文审题立意中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合理想象,转换角度地立意创新,引导学生写出了有独到见解,有个人风格的作文。
如写《我终于……》时,笔者要求学生避免写一些老套的内容。在写作文前,笔者鼓励学生选一些新颖,别人未想到的而自己有独到体会的材料充实内容,倡导写出自己人生中新的一页;鼓励学生把大脑储库里保存的素材合理地调动出来,为全新的作文提出丰富的养分。作文结果是令人满意的,有的写《我终于有梦了》,叙述自己在求学过程中遇到的种种迷惑、诱惑,最终坚定信念,树立远大理想的故事;有的写《我终于进步了》,叙述自己平时沉迷于网络游戏,不听父母劝导,最后在教师的关怀和媒体的宣传影响下,摆脱网瘾纠缠的故事;有的则写《我终于明白了》,叙述自己如何理解教师的苦心、父母的爱心、同学的友情等等。
展新
展新,即在写作过程中创造性地安排好结构、表达方式、修辞方法等,给作文一个全新的展示平台。
笔者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除了结合阅读教学要求练习写作各类体裁的作文,还让学生就一个题目,一则材料或一个话题,练习写多种体裁的文章。学生根据自己所占据的材料,用他最擅长的结构形式、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作文,这就激发了他的创作热情,他定能写出血肉丰满的文章来。用同一个题目、同一则材料,让学生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作文的方法既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又能进一步培养其创新能力。
评新
作文评改历来是语文教师的一大重任,抓好了评改,并在评改中强调创新意识的重要,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只强调写却忽视了评改,学生的积极性会消失,笔者认为作文评改应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他们的创新能力,引导他们进行再创作的好机会。每次评改,笔者都让学生充分参与,大胆创新。
如写《二十年后的我》,在批改后,笔者选择有代表性的一篇作文印发给全班同学评改,要求学生在评改中不拘泥于语句,重点放在谋篇立意上,看谁能提出更有创见性的意见。结果班里的气氛非常活跃,有的学生认为该篇作文有一些想象不合理,没有摆脱现在年龄阶段“我”的意识思想;有的学生认为写的变化太俗套,缺乏创意,生活过于平淡乏味;有的学生认为所写的环境缺少与时俱进的气息,社会进步没有合理地表现出来。同学们根据各自知识理解延展,提出了许多具有针对性和创造性的修改建议,这就大大激发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创设情境学生操作、交流情境
教师课前已将教材(苏教版实验教科书《数学》第一册第9页)《分一分》的最后一道“蔬菜、水果图”复印给学生,并要求学生一个一个剪下,然后涂上相应的颜色。教学时,学生摆出这些图片,教师启发:“你准备怎样分,为什么?”先要求学生独立摆一摆,分一分,然后在小组里交流,最后在全班交流:
生1:西红柿、樱桃、苹果、萝卜、草莓分在一起,它们都是红色的;白菜、黄瓜、豆角、辣椒分在一起,它们是绿色的;葡萄单放,因为它是紫色的。
师:噢!你们是按颜色分的。(有很多学生急不可待要发言)
生2:樱桃、葡萄是酸的分在一起;西红柿、苹果是甜的放在一起,辣椒、萝卜是辣的分在一起;……放在一起。
生3:(不等老师同意就站起来)***说错了!萝卜做熟了吃,不辣!
生2:(反驳)萝卜生吃,辣!
师:两个小朋友说的都有道理。我们再听听其他小组的意见,好不好?
生4:把圆的,西红柿、……分在一起;……不圆的放在一起。
师:你们是按照形状分的。
生5:樱桃、葡萄长在树上的分在一起;其余的分在一起
生6:……水果分在一起;……蔬菜分在一起。
生7:……有种子的……;……没有种子……。
生8:西红柿、樱桃、苹果、辣椒、葡萄、萝卜放在一起;其余的放在一起。
师:为什么这样分?
生8:……表面光滑,……。
生9:……带小叶片的分在一起;……。
师;理由是什么/
生9:妈妈说的,带新鲜叶片的一定是新鲜的。
师:噢!带叶片容易判断它是不是新鲜的,不带叶片就不容易了,有道理!
…………
还有的学生按个头大小分;有的按能不能生吃来分;有的按吃时是不是脆来分;还有的按长短来分;有的按是不是容易保存来分。学生能说出道理就有13种之多的分法。
二、反思:
案例中,学生参与主动、积极、热情高,思维活跃,原因固然很多,但开放的教学方式是其最重要的因素。
解放了学生的眼睛和手,动手实践――创新的源泉
“实践出真知”。案例中,教师将固定的刻板的教材(图),变成能移动的,能操作的.学具,并且是学生自己制作的。我们相信,在剪、涂这些图片时,水果、蔬菜的形状、大小、表面的光滑度,甚至酸、甜、苦、辣、香、脆等,学生又似乎重新“感知”到了。涂葡萄时,学生会不会被“酸”的溜口水也难说。
让学生动手分一分的操作更重要,特别对一年级的小学生尤其重要,儿童很多的思维活动不能脱离具体的动作、具体的物体或具体的情境,他们往往是边看,边动手,边思考,如果他们看不着物体或停止操作就可能停止思维。我们看到课堂中,很多学生进行操作分类时,并非一次完成。而是移一移、看一看、想一想,又重新移、看、想,有的调换了好多次。儿童常常用动作来代替思维,可以说没有实践就没有创新。
解放了学生的大脑,自主探索――创新的过程
学生真正的创新活动是学生用眼和手等器官验证、证实自己的猜想或想法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去完成教师的指令。案例中,教师的角色扮演的恰当,“你准备怎样分,为什么?”教师没有引导,没有暗示,没有框框。而传统的教学,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就会牵着学生:“根据颜色怎样分?”“根据形状呢/”甚至引导:“那些是水果?那些是蔬菜?”等等,如果是那样,就不会出现案例中那么多的分法。谈何考虑学生已有的经验,又如何彰显学生的个性,即使学生掌握了几种分法,也不是他自己探索获得,更称不上是创新,学生哪还有成功的体验?开放课堂,最关键是开放学生的大脑,人的一切行为是由大脑来指挥,而人的行为又会反作用于大脑,人的行为只有是自主的行为,人原有的经验才能被强化激活,才能与新的事物相互作用从而产生创新意识。
摘要:在初中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背景下,广大初中政治教师也在积极探索新颖、多样化的教育理念与方式,而在新时代背景下,要想培养出能够全面适应社会高速发展需求的人才,不仅要注重丰富知识、学习方法的传授,还应重视其创新意识的培养,不断拓展其创新思维。
关键词:初中政治;学生创新意识;培养措施
社会的快速发展往往都离不开人才的有力支持,而在新时期背景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其实就是对其创新思维的培养与拓展,也只有拥有一定的创新思维,才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发展变化中做到全面适应。对此,广大初中政治教师也要给予足够重视,通过不断探索、尝试更新颖多样化的教育培养策略来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1优化课堂提问,提升学生创新思维
一直以来,课堂提问都是广大教师应用较为广泛的教学方式,而很多时候,教师也只能通过一系列提问,才能够了解到学生对所讲内容的具体理解、掌握程度,已经逐渐成为了课堂教学的关键部分,在激发、拓展学生创新思维上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但是就目前来看,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出的一些问题还教学传统,难以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全面激发出来,也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学生创新意识的增强[1]。对此,在初中政治教育各系发展中,其教师应在问题设计之前,对学生本阶段的兴趣爱好、认知特点等方面做出综合考虑,尽可能多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以此来吸引更多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回答,也以此来更好的培养、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比如:在进行“人际关系”相关知识点的讲解时,很多教师可能都会提出“怎样才能够提升人际关系”这类问题,而对于学生来讲,经常会陷入茫然当中,不知所措,此时,就可以将其问题灵活的转化为“怎样在人际交往获得大家的欢迎”等类似的题目,这样学生不仅可以快速、准确的掌握题意,也能够轻松、积极的投入到问题讨论中,也能够积极的将自己独特的想法、方法表达出来,进而在增强学生参与兴趣的同时,也有助于其创新思维的进一步拓展。
2创新情境课题,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在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推行下,广大教育工作者也都逐渐认识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优化课堂教学环节,大幅度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性,也只有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探究中,才能够真正对书本上的内容产生透彻理解与熟练掌握。例如,广大初中政治教师在日常教学设计中,对于一些难度相对较大的内容时,就可以引用一些周围政治名人的具体事例来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或者是讲解一些带有趣味性的小故事来引导学生轻松地投入相关内容的学习探究中[2]。例如:在进行“潜力”相关知识点的讲解时,就可以通过讲解这样的故事来完成课堂导入:大概内容就是工人在下班途中调入墓穴后,怎样都无法逃离,而当醉汉调入其中时,却因为工人告诉其不用努力爬出没有用这句话,以为工人是鬼,惊吓过后奋力的爬出了墓穴。而通过以寓言、笑话等形式来表达相关知识信息,既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倾听中,对其中包含的政治知识有更深刻的体会,也能够真正懂得采用不同思维、从不同角度去看待某项事物,解决某个问题,以此来进一步拓展学生创新思维。
3运用现代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在信息时代高速发展背景下,各种先进辅助教学技术手段也在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且都取得了较为显著的应用成果,对此,初中政治教师应给予正确认识与准确把握,以教学设备优势特点的充分发挥来进一步培养、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日常教学活动设计、组织中,面对大部分都是文字的政治教学内容,教师不要盲目的以传统板书的方式来向学生灌输,而是要结合实际授课需求,以及学生认知特点,选择更先进、适合的教学辅助手段来构建更生动、高效的政治课堂,进而在快速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的同时,促进其创新意识的不断增强[3]。在具体引用中,应充分考虑到政治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比如:在进行“意志”相关知识点的讲解中,就可以通过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与意志相关的视频故事,或者是播放一些能够增强意志的歌曲,以此来吸引更多学生全身心投入其中。此外,也可以在讲解后,让学生尝试围绕“意志”这一主题来设计一些角色表演活动,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轻松巩固课堂所学内容,也能够让其创新意识得到全面激发与发挥,并在设计、表演中得到进一步拓展,从而为其今后的学习发展奠定良好基础。综上所述,广大初中政治教师在日常教学设计、组织中应正确认识到,加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不论是对其今后的学习发展,还是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大幅度提升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应结合实际授课内容与目标,以及学生不同阶段的认知发展需求,采用更恰当的策略、手段来培养初中生的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唐洪山.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6):166-166.
[2]叶银珍.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下旬),2012,(6):178-179.
[3]达娃卓玛.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J].科学导报,2015,(21):25-25.
关键词:语文教学 培养 创新意识 创造能力
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强弱,首看其科技发展的快慢,而科技的发展取决于是否拥有富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人才。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是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这个时代呼唤创新和创造型人才,呼唤基础教育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要求学校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新人,为此,语文教学肩负着神圣的使命。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已成为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推进语文素质教育,实现语文教学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现象发人深思,究其原因主要是: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应用学科,面对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其语言内容充实最快,应用要求也最广,教学中若只停留在经验、知识的传授上,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将远离现实,与生活脱节。因此,现代的语文教学除了教给学生基本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外,还应该培养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好奇心和探求欲,对事物大胆质疑主动思考的能力以及创造性运用的能力。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顿悟和创造,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呢?
一、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创新欲望。
创新欲望是一种发现和探求新知识的心理需求。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不仅以其知识和智慧作基础,而且要与其积极情绪,特别是创新欲望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学生如果对某位老师很亲近、很喜欢,对这位老师的课就会感兴趣,就会深入地、兴致勃勃地学好这一学科的知识,在遇到困难时表现出顽强的钻研精神。因此,我们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气氛,为学生创设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诱发他们的创新欲望,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下老师的架子,作为学生的“大朋友”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互相交流思想,事事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与学生平等对话,给学生创设一种畅所欲言、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开放性教学情境。老师可以用激励性的语言,如“谁最聪明?”“谁最棒?”“谁的答案更好?”“谁能把老师问倒了„„”,给学生创设一种心灵愉悦、和谐的氛围,使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坚持自己的见解,敢于与老师、同学讨论,从而建立起自主学习的激励氛围。
如:我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时,通过插图,我作了这样的处理,首先提问:①谁在十里长街送总理?②你认为课题中哪个词用得好?为什么?③插图是怎样描绘人们在十里长街送总理的?等等,通过我的启发,学生都能认真仔细
地观察。
二、营造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有的老师上课,常常一脸的严肃态度,要不要就斥训学生,这样的教学方法弄得教室死气沉沉,学生很少发言;而有的老师上课,常常面带微笑,用商量和启发的口吻来引导学生发言,使得教室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发言踊跃积极。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那种专制的“一言堂”的课堂教学方法压抑了学生发言的积极性,遏制了学生思维和想象的发展;而那种启发、诱导、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却大大地调动了学生动脑动嘴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学习活跃和学习创新的发展。可见,和谐、活泼、民主的教学气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所以,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以“诚于嘉许,宽于称道”的态度,充当智多星、向导、顾问和伙伴的角色,把爱心、微笑、激励成功和信任带入课堂,在足够的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学生的创造力可以得到充分发挥。
如教学《争画》一课时,我则站在与作者平等的地位上,与学生共读、共讲、共议,只有他们有困难时,适当地进行点拨和指导,让他们在我身上获取平等主动参与意识。
三、更新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
心理学研究认为:“创造过程是一个自我控制的自发的释放过程,适宜创造力发展和表现的条件是要实现和保障学生的心理环境。”教育家陶行知也曾明确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民主的目的、民主的方法才能完成开发人矿中之创造力这样的大事。”但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已习惯了“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心理上也存在着很大的依赖性。教师无形中也忽略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事实,往往还采用“填鸭式”教学。学生也就习惯了当消极的听众,这就更不利于其创新思维的产生。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更新观念,积极思考,勇于探索,敢于提问,不怕犯错,形成一种积极参与、热烈讨论、民主宽松的良好的课堂环境。首先,学生应该积极主动的去思考。创新的基础是理解。教学中最大的弊病是“学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当学生在思考时,教师不要急于给学生提供答案,要有意给他们造成暂时的失败感和短时焦虑,使学生的心理处于不平衡状态。这种不平衡状态会促使其注意力更集中,思维也更加活跃,这将激励其运用内在的潜能去自主探索、自主解决。因此,作为教师,我会这样对学生说:“把握时机,努力尝试,标新立异也会让人感觉不错,相信自己,你会成功的!”如在教学老舍《养花》时,先让学生读几次题目,再问学生:你们读了题目会提些什么问题?这时学生就活跃起来,一个学生:谁养花?为什么要养花?另一个:他养什么花?怎样养花?养花有什么用?是拿去买吗?„„这时老师就接着说:“你们认真读课文就知道啦!”这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高涨起来。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发散。他们一边读课文一边提出问题,不知不觉中就学懂了课文,教师就不用费太多的口舌,学生创新
思维的培养也得到了提高。
四、优化知识,丰富创新思维背景
陶行知先生说:“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到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之创造力。”一般来说,创新是在旧知基础上的创新。因此,一个人的知识面越广,知识越多,其创新思维就越活跃,创造能力就越强。因此,优化知识积累,尽可能地扩大学生知识面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当然我们应该让学生首先把课本的知识学扎实,但决不可只局限于课本中的知识,还必须延伸到课本之外;不能局限于语文学科本身,还要注意与其他学科的多种联系。教师应把学生的视野引向更广阔的领域,例如天文的、历史的、地理的、生物的等等,为创新和创造思维构建广阔的知识背景。可通过以下手段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如:
1、开设阅览信息课。每周一次让学生进阅览室进行自由阅读或专题阅读,要求做好读书卡片,写好读书笔记。
2、开展信息交流活动。让学生课余时间看书报、听广播,收集信息,并利用课前5分钟轮流发言,进行信息交流。
3、开辟班级剪报栏。重点剪贴报纸的社论、短评,各方面的重大成就,先进人物的事迹,优秀时文,热点话题等。
4、开展课外阅读竞赛。要求摘抄优美文段、名言警句、名人轶事、生活知识、科学信息等,写好读后评或读后感,以量多质优为胜。通过这种种手段,优化学生的知识积累,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其信息的获取、筛选、评价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
五、启发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一切创造都伴随着想象,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也就没有人类的进步。现代物理学之父爱因斯坦曾这样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想象,对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心理学研究却表明,一般人只使用了大脑想象区的十分之五。儿童少年身上蕴藏着丰富的想象力。作为教师,要充分挖掘学生想象的潜力,无论多么荒唐的设想,多么奇异的考虑,都要热情保护,使他们的想象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更加绚丽,更加美妙多姿。
如在教学《狐狸和乌鸦》一课后,可设疑延伸想象:“如果乌鸦再找到一片肉,狐狸又想得到这片肉,情况会怎样?”同学们思维活跃,纷纷争着发言。有的说:“狐狸故伎重演,加倍奉承乌鸦,乌鸦接受上一次教训,不再理睬,狐狸只好夹着尾巴灰溜溜地爬进洞里去了。”有的说:“狐狸先说好话,乌鸦毫不理睬,狐狸眼珠子骨碌一转,随即破口大骂起来,诬陷乌鸦偷人家的东西,迫害小麻雀,造小白兔的谣言„„”这时乌鸦沉不住了,立即还击:“你这是胡说!”刚一张口,肉片就掉到狐狸的嘴里„„这位同学的想法多富有创意,他冲破了定势思维的束缚,迈入更广阔的思维空间,点燃了创新意识的火花。于是教师紧接着设疑:“狐狸第二次得到那片肉,乌鸦又一次上当,我们应当如何认识呢?”学生发言十分热烈。有的认为狐狸实在太狡猾,防不胜防;有的认为乌鸦太老实,不能识破奸
计。其中有一个同学说得更准确,也更深入:“这说明我们即不能爱听奉承话,也不能经不住造谣陷害,受不得一点委屈,遇事要冷静分析,排除各种干扰。”象这样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对知识理解的更透彻,思想和思维都得到升华。教师创设条件,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自己去发现新问题,探求新知识,在获取知识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自立活动和实践创造的天地。
六、标新立异,树立创新榜样
教师应该具有敢为人先的胆识和勇气,对约定俗成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敢于持怀疑态度,敢于标新立异,不墨守成规,不迷信权威,只有这样,才能随机应变地进行创造性教学,才能在教学中以创造教育思想为指导,教给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参与创造性活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1 什么是创新意识
对于创新意识, 教学大纲中作了这样的界定: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 不断追求新知, 独立思考, 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 并进行探索和研究。由这一涵义可知, 创新意识包括三个要素:“创新品质、创新思维、创新方式。”创新品质属于动力系统, 包括好奇心、求知欲;创新思维属于智能系统, 强调独立思考;创新方式属于工作系统, 强调问题的一个序列:发现—提出—探索—研究。这三个要素能够促进学生的情感与态度目标的发展。
2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
好的教育能够充分施展培育创新的力量。提升受教育者的创新素养, 而不当的教育可能构成对创新的打压与窒息;创新意识和能力不是知识和技能, 知识和技能是可以教的, 创新意识和能力不能教。因此, 培养创新意识是一个难题, 从实际教学中, 可以尝试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培养创新意识。
2.1 营造有利环境, 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前提
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个民主、外向和开发的环境, 鼓励学生自主思考, 自主发现, 批评争论。对每一个学生而言, 他的周围都有激发他灵感的人存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提倡和鼓励三个挑战:一是向老师挑战,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允许学生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和观点;二是向课本挑战, 鼓励学生提出与课本不同的看法;三是向权威挑战, 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 否定权威的结论。在这样的环境下, 就能够让学生突破思想上的一些禁区, 促进创新意识的萌芽。学生创新意识涌现, 思想如脱缰野马, 一发不可收, 从而可能发现新东西。
2.2 发掘启动策略, 是培养创新意识的起点
“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 这是新课标培养学生的一个目标。发掘启动策略, 也就是如何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的问题。古代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说过:哲学起源于惊奇。我们也可以说, 数学起源于惊奇。好奇心能驱使学生主动、精细的观察事物和思索、分析, 还能促使学生学习对新事物产生敏感, 容易发现别人不易发现的问题。好奇心、求知欲都属于内在动机, 而内在动机来自于认识不平衡。而当人们面临某一问题而不能用自己熟悉的方式来解决时, 就会产生认知不平衡。在教学中, 好奇心是学生的本能, 教师应该保护和张扬学生的这种本能, 不能让学生对数学的疑惑、惊奇承担风险。比如来自老师对学生的嘲笑、讥讽等。而且要让学生去挖掘, 去展现数学的魅力, 数学的奇异性。
2.3 构建数学过程, 是培养创新意识的方法
“数学是过程”, 数学的过程应该体现创新的教育价值观, 创新的教育价值观认为, 教学的根本目的不只是教会解答、掌握结论, 而是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 发展能力, 激发冲动, 从而主动寻求和发现问题, 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 应该带着新的更高层次的问题走出教室。当学生不明白的时候, 要使他明白:当学生明白的时候, 要使他产生新的疑问。数学的过程也应该体现新的基本方式, 即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研究问题, 发现问题是起点, 是前提, 教学中要使学生“再发现”人类早以发现的文明成果。
2.4 提倡创新机会, 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实践
新课标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 这为学生提供了机会。教学中教师要注意给学生不断地提供探究性活动的机会, 让学生有创新的体验, 教师要让学生具有表达问题的权利和信心, 让学生具有观察问题的空间、思考问题的时间等。这样的创新机会, 能促使学生创新意识的更大程度上的发展。
3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
3.1 数学实验
构建主义心理学认为:学习是一个学生积极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 只有学生主动参与获得的知识才是最有效的。教师在课堂上应发挥好主导作用, 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 提供实验材料, 引起学生认知冲突, 让学生积极投入到实验操作中去, 亲自去体会知识的产生过程, 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并通过交流、探索、修正, 从而有效的构建起新的认知结构。数学实验应从实际问题出发, 引导学生经过对材料的分析、研讨、归纳或比对推测出数学命题。
3.2 数学建模
数学建模是以数学结论或知识过程的分析和理解为前提, 没有数学建模就无法提炼数学模型。数学建模就是要对数学知识进行理性分析以解决问题, 提高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
3.3 数学问题
美国著名数学家波利亚指出:“伟大的科学发现可以解决重大问题, 但是在解决任何一个问题时都包含着发现的颗粒, 你解答的也许是很普通的题目, 但是如果他能唤起你求知的欲望, 驱使你去创造, 如果题目又是你自己解出来的, 你就会经历从事发现所必需的能力的紧张, 同时体验到胜利的快乐。”因此, 问题解决成为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金钥匙”。不同的课型应选用不同的题型, 基础概念课应选择以知识立意的探索性问题;技能训练课应选择以问题立意的开放性问题和应用性问题。通过各种数学问题, 培养学生敢于探索的创新意识。
3.4 数学方法
数学方法就是有已成功的实践总结出一般的方法或模式, 在教学中应注意数学方法的培养和训练。如在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一课中, 我设计了这样一组训练题, 突出分类讨论的方法。
1) 集合{ (x, y) /x+y≤5, x, y∈N}中有多少元素?
2) 小张要用不超过500元钱买电脑的磁盘和单片软件。已知磁盘单价是60元, 单片软件的单价是70元, 问小张至少买2张磁盘3片软件, 有多少种不同买法?
3) 以连续掷骰子分别得到的点数m, n作为点p的坐标, 则有多少个点落在圆x2+y2=16内?
3.5 数学应用
数学应用是一种数学意识, 一种基本观点和态度。在数学教学中数学应用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具有深刻的意义, 同时数学应用具有时代性、实用性和趣味性, 他使数学教学始终处于社会发展的前列, 可以从根本上体现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和作用。在教学中, 教师应侧重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探索其应用价值。
4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案例 (片段) 及简析
4.1 用开放题引入课题, 激发学生听课激情
师:同学们取一张普通白纸对折并想象一下, 如果对折二十三次后, 有珠穆朗玛峰那么高吗? (板书:223)
生: (齐) 啊!有这么高?
师:我们来想办法计算一下。 (板书:对数运算)
学生学习热情顿时高涨, 很快进入渴求掌握新知识的最佳状态。
4.2 开放典型的“传统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美国一位老师给自己所教四年级学生提出:“每箱桔汁24罐。为了使250个学生人手一罐, 共需多少箱?”
这是一道传统的除法问题, 老师没有直接给出算式250÷24, 而是写出了式子“250?24”, 让学生们“自由地”去探索。
结果, 一些学生用加法——对24进行连加直至达到250——求出解答;一些学生用减法, 即从250里连续减去24直至最终达到0;还有的学生试图用乘法来求得解答, 努力去发现24与何数相乘得到250;另有一个小组采用了“实验”法, 在纸上画了一个长方形, 并用垂直的平行线将它分成24个部分, 这时画一条水平线就生成24个小的正方形, 而又只需要通过连续作出这样的水平线直到得到250个小正方形就可获得相应的解答。
显然, 这种主动地积极探索对于学生喜爱上数学树立信心是十分有益的。这也正是人们能否成功地从事发明创造活动的一个必要条件。
创新意识是人们推崇新事物的一种心理活动, 在数学教学中必须注意渗透、孕育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逻辑思维习惯和数学思维的意识, 使他们通过感悟形成思维定势, 在经过技能训练内化为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现在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着假话、空话、套话,千人一面,写作材料雷同的现象,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学生缺乏少丰富的写素材。而丰富的写作素材来原于多彩的生活。我们只有引导学生走向社会,扩大视野、观察体验生活,进而引导学生在作文过程中记实事、写真人、抒真情,发实感同,才能使作文教学在求真中出新。
一、拓展素材积累,打好创新基础
(一)多阅读
小学语文课文有不少出自名家之手,堪称学生习作的楷模。为此,我十分注意指导学生去鉴赏口味,让他们畅所欲言,说说哪些词语、句子用得好,好在哪里。别外,大力提倡阅读课外书,如学习了《赤壁之战》,推荐学生看《三国演义》,学习了《狱中联欢》,请同学们去看《红岩》,了解革命者最终的命运。就这样,每学完一篇课文,就让学生去阅读相关的书籍,即使是古诗,也提示学生去查阅资料,了解诗人的生平,这样,不仅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扩大了学生视野。
同時,我在班上建立了图书角,带学生去阅览室,教给导找书目的办法,引导学生多看适合他们阅读的各种书籍,让学生们利用课余的时间读一些科普读物,少儿杂志,中外名著等这样既增长了知识,又开阔了眼界。
(二)善观察
观察,是人们认识事物的起点,是迈向创新的第一步,我在教给学生观察方法的同时,还注意创设观察的条件。主要方式有:
1、运用多媒体手段再现观察对象
比如一次上课前,我用电教方法,把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宣传画,展示在学生而前,让学生仔细观察此标志,抓住重点。
2、创设观察情境
有时我让学生演小品,看谁能把小品复述出来,有时做小游戏,看谁能说出做游戏的场面,以培养学生瞬间观察能力。
3、开辟观察园地
为了让学生写好动、植物,我建议学生们把家里养的金鱼、盆花、小鸟等观赏性动、植物带到学校一周,让学生分成小组领养一种、植物,由带物品的同学当师傅,教其他同学种植(喂养)的方法,让他们利用课间观察其变化,做好观察记录。
4、到大自然去观察
有时,我带孩子们走出课堂,到每天上学都要经过的小路去观察,到日日玩耍的校园去观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同学们发现了许多平时熟视无睹的东西,从而培养了他们有意观察的能力。
通过观察,学生的素材积累了,联想就更丰富,作文时的思路也就更宽广了。
(三)勤实践
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在布置作文时,我做了一些大胆的尝试,假期布置劳技作业和体育作业。如做小制作、小实验或学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或学会一种运动。然后让学生找好朋友合作一份手抄报。手抄报既要有在广泛阅读中摘取的精悍文章,又要有反映各自假期丰富生活的文章。开学以后,进行优秀小制作与小发明展评活动,办手抄报展览。这样一来,调动了学生实践的积极性。
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他们要思索在实践中碰到的困难,遇到的挫折,既有成功的喜悦,又有失败的教训。这样,既增加了生活阅历,又丰富了写作的素材。
二、展开想象翅膀,交给创新钥匙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说得好:“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修订版“大纲”也明确指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因此,小学生作文,虽不是艺术创作,但同样需要比较丰富的联想。要形象地描绘客观事物,就需要运用生动的比喻,拟人的手法,要完整地刻画每个人物的形象,就需要对他们的内心活动作合理的推测;要比较深刻地揭示某一事的象征意义,就需要开展较丰富的联想,怎样才能使学生神思飞动,文潮奔涌,浮想联翩呢?
1、睹物想象
小学生联想具有直观性和具体性的心理特点,所想象的内容常以某种具体的东西作为直接依据。比如:一个小小的地球仪,去寻找向往的首都,寻找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并用已有的地理知识,生动的语言,把导找到的地方描述出来。除此不冤枉路以经常不失时机地让学生想象。如带学生去春游,同学们对蒲公英发生了极大的兴趣,就可以让学生以《飞呀,飞呀》、《我的旅行》、《我是一棵蒲公英》等为题,分别介绍了自己的家,家里有哪些人,长大准备飞奔到哪里去,想干什么,使同学们张开了想象的翅膀,激起了浓厚的写作情趣。
2、听录间想象
作曲家创作美妙的音乐,也是来自生活的源泉。听鸟鸣,想象茂密森林的良辰美景;闻水声,想象泉水的溪流,波光粼粼的湖水,汹涌澎湃的大海;录上一段马达声,车鸣声,人流声,想象出海的场面,告别的情形,欢腾的闹市等。
3、续写想象
许多课文的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让学生沿着作者的思路续写下去,既巩固了语文课所学的知识,又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如《月光曲》一文结尾写道:“贝多芬直奔回客店把月光曲记录了下来”。可启发学生想象贝多芬在记录曲子时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在记录过程中,他的神情是怎样的,有哪些动作。
4、假设想象
假设的东西,本身是不存在的,要学生写假设的内容,非想象不可。比如《假如我是……》,学生在这一个“假设”中,抒发自己的理想、抱负、描绘出自己灿烂的前景。《我翱翔在宇宙》也是一个假设想象训练题,宇宙是一个神秘的世界,令人神往的地方。学生最富有幻想,先给他们找几本介绍宇宙航天知识的书刊,再讲几个科学幻想的故事,然后要求学生利用一个晚上站在阳台或空旷地抬头远望苍穹,张开想象的翅膀,写出充满奇思妙想的作文。
三、营造宽松氛围,创设创新环境
学生习作前,不能用一个模式限制他们,而是以亲切的态度引导他们大胆地说出生活中观察的景象,自己想象到的前景,当学生说得有新意时,大力表扬,当学生说得不够流畅时,允许他们坐下来想一想再说。即使学生说出一些别出心裁的想法或提出古怪的问题,也同样肯定他们这种敢想、敢说的精神,让学生知道自己的观点是有价值的。如果发现学生思路有偏差,绝不简单地指责,而是在建议性的气氛中帮助他认识错误。在集体评议时,耐心倾听学生的意见,引导学生认真听别人的发言,以拓展思维。
在学生习作时,我边巡视边寻找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及时予以表扬,发现学生下笔有困难耐心予以点拨。
学生完成习作后,我并不急于收上来批改,而是把巡视时发现的典型文章,拿出来让大家评议,弥补不足。最后,学生自己修改誊抄。作文交上来后,我用符号指出不足,评语多以赞赏的语气。这样做即使学生有成功的喜悦,又让他们愿意改正习作中的不足。渐渐地,学生写起作文就不再为难了。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越来越受到有识之士的共同重视。作为基础工具课的语文教学,具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独特优势。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些有益的尝试。
一、激发兴趣,唤醒创新意识。教师要不断创设富有变化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情境,才能推动其求知欲,发展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形成为科技进步作贡献的兴趣和志向,创新意识不能只靠教师的讲述来启发,在课堂上要注意知行结合,营造兴趣氛围。精讲多练,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能干巧干的动手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创造。如在教学《死海不死》一课时,师生共同讨论死海不死的原因,从中进行科学的分析,然后要求学生在课后做一些有关的浮力试验,看看水中盐分增多后,浮力有何变化。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上展示试验的不同结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为寻求真理不思标新立异的浓厚兴趣。
二、鼓励质疑,培育创新萌芽。创新意识来自质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因为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末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潜力的重要标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有仅要做到‘书道、授业、解惑’,更要善于启发学生对一些问题从不同角度去进行思考、质疑,然后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比如语文教学中对课文思想内容的分析,就要启发引导学生各抒已见,敢于提出自已的见解,不要有什么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有创新价值的,哪怕只是一点创新的火花,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与表扬,以提高他们的创新积极性。例如《孔乙已》的主题,课本的预习提示和《教师教学用书》都认为小说“揭示了为封建科举科举制度所戕害的读书人的病苦,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是不是一定要这样理解才算对呢?那不一定,其实鲁迅自已只说,《孔乙已》”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定尊于一说,别无他议。千千万万的教师这样教,亿万的学生这样学,再也没有什么创见了,应该说在封建社会,爬上去的知识分子毕竟只是风毛麟角,没有爬上去的是大量的,但为什么其他人没有成为孔乙已呢?这存在着一个自身因素的问题。孔乙已自身缺乏适应社会生存的.能力。学会自下而上才是我们今天从学习这篇小说中应获得的启示。这是一。其二,小说中的人们,对孔乙已这样的苦命人是这样冷漠,是不应该的。今天,我们要予以同情与温暖,不能那样冷漠,我们要让世界充满爱。我想如果这样理解,我们今天学这篇课文才有现实意义。再如《范进中举》中的胡屠户,课文分析中认为胡屠户是个贪财如命,趋炎附势的小人,我在教学这一篇课文时,有位同学提出了一个不同的见解,胡屠户骂范进,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能简单地说从他对中举前的范进的态度上就说他是个小人。这个主张一提出,马上引起了争议,有的同学说,胡屠户这个人,从做为范进的岳父的角度来看,他是个好岳父,因为换谁在他这个角度,有了范进这么个只会死读书不会生活的女婿,都会责骂范进,这也是恨铁不成钢的表现。这时,又一伴同学提出了一个主张:胡屠户为什么不让范进也去做屠户,光骂他又有什么用?这时,又引起了一片争议。学生的创新思维完全被激活,他们提出了许多问题。此时,教师适时组织读议:“同学们,让我们再读课文,然后将你们所提的问题与当时的现实情况进行对照,”经过讨论交流,学生充分认识到,在当时这种情况下,胡屠户由于深受到科举制度的毒害,中了举的范进在他眼里就是好的,有前途的,没中举的范进在他眼里就是不成器的,没有用的,同时也决定了他只能让范进在科举这一条道上走下去,而不能能有其他的想法……这样通过学生自已质疑,自已解惑,不但对课文有了更深的理解,而且活跃了思维,激发了创新意识,培养了创新能力。不仅教文学作品可以这样引发学生的创见,而且一些说明文也可如此。因为说明文是说明事物或事理的,而事物和事理是不断发燕尾服的,其局限性对华贸易。
三、启发想象,开拓创新之路。想像力是人类所独有的思维能力,它能够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而发散正是创新的基础,也是一切发现和发明的基石。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机会,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如对有些充满活力诗情画意的正诗文,就可让学生在读文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画一幅能够表达出诗意的图画。古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画,一幅田园风光图。因此,理解好诗句,就能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美妙的画面。然而,从文字到图象,需要思维的加工过程。不同的学生,对画面会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不同的构图布局。让学生通过表现自已脑海中诗的画面,谋求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解。鉴于学生的能力水平问题,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边讨论、边思考:画什么,该怎么画?这样,学生在和谐、合作的气氛中自主学习,各抒已见,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例如,在教学古诗《天净沙。秋思》时,学生就如何在画中表现“小桥流水人家”一句的诗意展开了讨论,各执一词,争执不已。有的认为应该在房子旁边画一座桥,再画一条小溪绕屋而过,有的认为小溪不应绕屋而过,所有这些争议对诗句的理解似无关联,怎么画都无所谓。但可贵的是,它能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能训练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为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选进教材中的部分古诗有一定的故事内容,可表演性强。让学生把古诗编演成一个故事,学生则能展开丰富的联想,理解诗意,充实内容。例如,学生表演《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诗中诗人询问苍天的场面时,他们运用已有生活经验,充分展开想象,进创造性的表演。不同的学生对作者当时的神态、动作的设计都有所不同:有摸着后脑,一片茫然的,有仰天长叹的,学生种种表现,不正是创新的表现吗?求新、求异,就是创新精神的所在。在学生学习了古诗,对其形式、意境、构思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再加以适当的点拨、诱导,学生的灵感,让他们学习诗中的写作手法,对古诗进行改写。
四、正确评估,激励创新意识。教师应采取激励的评价机制,做到赏识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注意保护和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在课堂上,学生勇于回答问题的行为是教师首先应给予以肯定的,至于回答的正确与否是第二伴的,是可以经由学生集体讨论逐步澄清的。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态度和创新热情,特别要注意保护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做到不只是评价学生的做法正确与否,更要注意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交往状态,评价学生自身的发展水平及探索创新的过程。在评价方式上,要注意多种评价方式的结合(包括书面的、口头的、操作的)。学生作业、习作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成果的激励功能,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完善他们的创新精神。如在班中开辟习作园地,为学生的作文“发表”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利用评讲课让小作者读自已的优秀作文,及时在班中鼓励、表扬汇编个人、班级的优秀作文集,再配上学生自用电脑绘制出的封面,家长写上序言,进行评比等等。既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兴趣。有利于他们再度创新。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要能形成有利于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才能培养成为学习的主人。
作者单位:罗店镇敖家中心小学
姓名:周文术
邮编:431809
电子信箱:zws_1220@163.com
电话:***
长期以来,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存在着学生学习方式单一的片面倾向,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积极主动地探索,广泛地获取有用的数学知识。
一、培养兴趣,激发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意识,只有对学习材料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即形成强烈的问题意识,这正是创新思维的萌芽。教学中引入新内容时,教师要善于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需要教育,需要从基础教育特别是小学教育抓起,作为新时期的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创新观:“要用新方法造出新人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即要善于教学,又要善于教研,敢于探索,力求使自己成为专家型、研究型教师,并且在观念上做到几个转变:一是教学目的观,从“过分强调传授知识”转变为“重视发展创新能力”;二是教学机制观,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三是教学方法观,从“教学生学会”转变为“教学生会学”。只有切实提高教师素质,才能搞好素质教育,从而増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鼓励求异,大胆创新
著名华裔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朱棣文说过:科学的最高目标是不断发现新东西,要学会用与别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别人忽略的方式来思考问题。这就是我们常说求异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对学生求异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突破常规,标新立异,拓展思路。如解答这样一道简单的应用题:把一快长2米、宽1米的长方形夹板,锯成边长是2分米的正方形,一共可以锯多少块?大多数同学列出了常规算式:10×20÷(2×2),也有一个同学是这样列式的:(10÷2)×(20÷2),10÷2表示宽可以锯成5条,20÷2表示长可以锯成10个。这种求异思维带有强烈的创新性,教师要积极鼓励,然后让学生讨论,选择最佳方式进行解答。这样既重视了求异又重视了求佳,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营造氛围,使学生敢于创新
教学氛围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绪,学生在和谐、宽松、民主的氛围中学习,则心情舒畅,思想始终处于活跃积极状态,学生才敢想、敢说、敢标新立异。如我在教学解简易方程后,书中有这样一道思考题:天平左边托盘里有3个砝码,每个上面标有一个x,右边托盘里有一个与左边相同的砝码,还有一个重100克的物体,求每个砝码的重量。方程是这样的3x=x+100。我鼓励学生大胆探索:我们已经学过了解简易方程,请大家开动脑筋想一想,把自己的解题思路说出来,谁说得好,谁说得快,谁就成为今天的最佳的小老师。在老师的鼓励下,同学们的思维被激活了,许多同学都想当小老师,其中一位小老师是这样解答的:左边一个砝码和右边一个砝码一样重,左边剩下2个砝码和右边的100克物体一样重,所以一个砝码应该是50克,他采用了分析法。另外一个同学迫不急待地说,我还有一种不同的方法,于是他来到讲台上在黑板上写出:3x-x=100,并解释,方程右边是两个数相加,一个加数等于和减去另一个加数,这样就变成了我们学过的简易方程了,同学们一致认为后一种方法简单,这位同学也因此被评为最佳小老师,这种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思维能力,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学生能自觉获得知识,运用知识,充分施展了自己的才能。
四、培养创新精神,使学生能创新
创新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最高体现。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敢于标新立异,勇于开拓创新。如在复习“平面图形面积”时,有学生提出:梯形面积S=(a+b)h÷
2、三角形面积S=a h÷2,那么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是不是也能用同一种公式?学生提问其实已创造出一种新的法则:“任何规则的平面图形的面积,都等于上、下两底之和与高的乘积的一半。”这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2、设计开放性问题,渗透开放题数学。如在教学“倒数的认识”时,先让学生比赛练习开放题:6×()=1/7×()= 9/8×()=0.25×()。促进学生积极思维,作出各种不同的假设,或在众多可能的假设中作选择,萌生新的想法,使之成为自己的“独创”。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乘积都是1的算式,最后概括出倒数的意义。这一开放题的引入,促进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寻求最佳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学生学会了创新,尝到了创新的乐趣。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21世纪是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时代,这个时代呼唤创新和创造型人才,呼唤基础教育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要求学校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已成为深化历史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历史教学现代化的迫切需要。那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营造创新环境
从课堂教学来讲,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应该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活动的情境,为学生提供思维的良好环境 。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建立探索性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探究学习之中。探索性教学就是以自主性、探索性、发展性为主要学习目的的教学活动。在这一教学活动中,每一个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们拥有极大的再创造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积极主动地提出历史问题,探索规律,并加以解释和应用,重新体验到人类文明的发生、发展的过程。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在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体验了由“不知”到“知”的转化,同时也体现了历史的“再创造”教育理念。
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该注重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解决来进行学习。教师若没有给学生丝毫自主学习的机会,也没有为他提供进行探究的渠道,创新也就无从谈起了。因为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或完全靠书本上的间接经验达成的,而更多地是通过自己的探究和体验得来的,学生自主支配的空间越大,所产生的创新性的火花就越炽热,创新就越有机会达到。
例如:在讲《鸦片战争》一课时,课上,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1860年,慈禧太后过大寿,北京城到处张灯结彩,一派喜庆。有一个画家画了一幅画挂在城楼上,引来了许多人前来观看。画的是一片碧绿的荷叶托着一个硕大的仙桃,色彩艳丽,栩栩如生,让人垂涎欲滴。旁观者都连连称赞:画得好!画得太逼真了!有人就把这件事报告了慈禧太后,本以为她会很高兴,没想到慈禧太后大怒,命人立即将画摘下,缉拿画家。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一下子就进入了历史学习的情境之中,迫切地想知道答案。接着,我就说:这个画家在讽刺慈禧太后‘连夜脱逃'(莲叶托桃)。然后,我就问学生:你还知道关于这次战争的那些事?学生们有的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有的说"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等。由此引出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经过、结果。学生们在轻松愉快中学会了历史知识。
二、弱化教师的权威意识,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学生作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改变过去“至高无上、说一不二”的做法,彻底改变师生间的关系,而这一关系决定着历史教学的方向。
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要弱化教师的权威意识,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教师应该把学生看成独立的有尊严的个体,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与学生是学习过程中的共同探索者。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把已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引导、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努力钻研,合作学习,共同探究。师生是在同一个团体中,向着共同的目标携手努力,在这一努力探索的过程中,师生间建立起平等、民主、自然、和谐的学习氛围。这种角色换位,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发挥自身的潜能,同时老师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旁观者、欣赏者,在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帮助,点拨。在学生取得点滴成绩时,给予充分的认可。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自信心得到发展,主体精神得以体现。
三、发散思维、求异思维、辐合思维相结合
创新思维是与发散思维、求异思维、辐合思维联系在一起的,是与学生的思维活动密切相关的。课堂上历史教师除了让学生知道“是什么事(人)”之外,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还有什么事(人)”,不将学生思维限制在“一”上,而是努力促使他们去探索“多”。在历史教学 中,应鼓励学生,在理解并掌握基本史实、基本线索的同时,努力追求历史问题间相同之处、不同之处。学生在求新、求异的同时,加深了认识,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有着极大的作用。例如:讲到《改革开放》一课中对外开放政策时,教师提出问题:你知道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对外政策吗?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说“隋唐时期是对外开放政策”,有的说“清朝实行的是闭关政策”,有的说“现在实行的是对外开放政策”。发散了学生思维,使学生不单单知道了现在的对外政策,还归纳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对外政策。然后教师再提问:;洋务运动和对外政策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但结果为什么不同?使学生求异思维得到发展,从而清楚地认识到洋务运动和对外开放政策的本质、目的是导致结果不同的根源。在这节课中,既发散了学生思维,又在相同中求异,超出了某些问题的狭小的范围,涵盖了思维和认知加工的不同层次和水平,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作文教学论文]培养学生作文的创新意识】推荐阅读:
浅谈语文教学中作文创新能力的培养10-17
物理教学如何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07-03
浅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07-23
如何在做中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06-15
浅谈CAD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05-25
例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05-25
作文教学中的兴趣培养 (论文)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