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发和培养中学生的写作创新意识

2024-07-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引发和培养中学生的写作创新意识(精选9篇)

引发和培养中学生的写作创新意识 篇1

摘要:通过突破陈旧命题诱发学习的写作欲望;通过突破传统立意引导学生抒写真情实感;通过拓展写作题材使学生在写作中能更贴近生活。在布局上能尝试新巧构思,使文章波澜起伏。

关键词:引发培 养学生创新意识

写作是一项创造性的脑力劳动,要求学生有主动探索精神,即具有创新意识。我们要努力提高中学生的写作素质,适应二十一世纪终身学习的需要,必须从初中生开始就注重对他们进行作文创新意识的引发和培养,必须对作文的命题、立意、题材、布局等方面进行大胆的探索。

一 突破陈旧命题,诱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作文教学改革首先是观念上的改变,克服求全观、守旧观。面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窒息的现状,出于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文题应起到逼使学生去创造的作用。由此,教师在命题上应有新的突破。

首先,注重命题新颖性,逼使学生开启创造性思维。

好的作文命题,会像鲜花吸引蜜蜂那样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例如,写人记事的作文,可命为:初一,《亲情故事》《妈妈叫我淘气鬼》《我长大了》;初二,《奇遇》《一个有残疾的人》;初三,《补课》《妈妈年轻的时候》等,这样的题目,每学期补充一些,学生也喜欢写。因为,题目有助于激发中学生创造想象乐趣,使他们感到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再如,题目《二十年后回故乡》,就能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写出充满美好希望的内容。

其次,要克服公式化,注意多样化。

能诱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激发学生的兴趣的题目,定要克服公式化,注意命题的多样性。使命题努力做到:第一,新、奇、活、趣;第二,难易适度;第三,贴近学生的生活;第四,具有导向性。如,《假如我长大了》、《长大想当„„》,这样的题目学生写起来就有时代感新气息。

由此可见,文题拟的好,有新的突破,会对读者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同样,在作文训练中,命出一个好题,学生一见也会眼睛为之一亮,精神为之一振,兴趣顿生,跃跃欲试,定会产生强烈的欲望。

二 突破传统立意,引导学生抒写真情实感,作文立意要解除传统的束缚,教师应彻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引发学生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

首先,树立起学生正确的人生观。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培养学生要用正确的观点看待问题、分析问题,使其作文具有积极的意义。这样就做到“文道结合”,既培养了他们的作文能力,同时也让他们学会了做人。对中学生应努力做到使他们陶冶情操,树立科学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品质,使其思想修养达到一定境界。然后引导他们到现实生活中体验生活,培养自己对真、善、美的爱。对假、丑、恶的恨。生活是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生活阅历丰富、体验深刻,用正确的观点去看待,作文时,文思便如江水出闸,一泻千里。

其次,鼓励学生大胆的写剖析自己的文章。教师要决意抛弃种种

顾虑和包袱,相信学生,大胆推进“放胆文”,鼓励学生放开胆子去思考,想什么就写什么。如,写《我背地里做的一件事》《可笑的事》《糊涂的事》《害羞的事》《愚蠢的事》等,出示一组题目让学生选择,经常给学生一个广阔的空间。又如,在指导学生写“发生在家里既有意义又有趣的一件事”,板书题目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创设这样一种氛围:同学们,你们每个家庭都有许许多多既有有意义 又有趣的事情,请同学们仔细回顾一下,选择一件说出来,如,家庭联合会、和妈妈下棋、帮爸爸戒烟、给奶奶过生日,这些题目都可以写,象这样指导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就不会千人一面,众人一词了。

第三,选择创新的独特角度,如写作《记一个熟悉的人》,不少学生就会写一个班上刻苦学习的同学,或是他敬爱的一位老师,或是关心他成长的爸爸等,这些作文内容可以猜到,有的甚至雷同。诚然,这种立意可写,但他们缺乏创新罢了。如果能换一个角度立意,写生活中一个爱管“闲事”的老人,平时言语不多,不讨人喜欢,但却在关键时刻,他为了维护群众的利益,敢于和坏人做斗争,则就比较吸引人。又如,若是写一个残疾青年如何战胜自卑,开店铺,自己养活自己,并用诚心为大家服务,赢得大家对他的信任的事,也就比较有创新性了。这不仅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习作富有时代气息,从创新的角度培养了学生创新欲望,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素质。

三 拓展写作题材,使写作贴近生活

拓展学生的写作题材,扩大写作生活文和科研文,注重写作的时效性,是引发和培养中学生作文创新意识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首先,作文内容要生活化。生活是作文之源,学生生活越丰富,作文内容越充实。教师要通过课内向课外开放,要重视开拓中学生的社会生活视野,培养他们勤于观察、善于思考、面向社会、接触实际的良好意识和能力,力求做到写作题材与学生生活合拍,从而使作文内容生活化。这样,不仅解决了作文“无可写”的问题,而且有助于写出内容充实,富有新意的好文章。

其次,要引入科研文。因为,学生亲身经历了生活的全过程,用显微镜观察到了用肉眼看不到的新奇微生物。学生对此充满兴趣,感受很深。有个学生写出了如下的生动而具体的句段:“下课后,我端来从‘鸭子’塘里弄来的水后,便用塑料管沾了水,滴在显微镜的载玻片上,连忙通过镜头,仔细的观察起来。”还写到:“我一边看,一边旋转着镜头。只见一些如芝麻大小的东西,在里面‘跑来跑去’,真有意思。他们有的像草鞋底,周身长满了汗毛;有的像圆溜溜的西瓜;有的像把扇子;有的像朵喇叭花。”这样的题材无疑是真实、生动、深受学生欢迎的。

四 尝试新巧构思,使文章波澜起伏

“文似看山不起伏”,作文最忌平淡无奇。如记写某个人物时,可先贬低后赞扬,未扬先抑,抑的目的在于扬,抑制是为了更高的扬起。有个学生写《妈妈不求“爷”了》一文,开始写妈妈信神,磕头祷告,求财神赐福,且还执意信“老天”。这是“抑”。然后,敬“财神爷”总不发财。后来,“妈妈”信了哥哥的话,不信神,去养鸡,结果成了养鸡专业户,发了,终于明白:“想发财还得靠自己。”这是

“扬”。

引发和培养中学生的写作创新意识 篇2

一、命题的新突破

作文教学改革首先是观念上的转变, 克服求全观、守旧观。面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窒息的现状, 出于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命题应起到引发学生去创造的作用。具体地说, 就是激活学生的创造潜能, 从而形成“奇妙”的想法, 并通过细密的构思, 在文章中使之合理化。大力进行这种具有创造思维的初级化训练, 因此, 教师在命题上应有新的突破。

(一) 注重命题的新颖性, 促使学生开启创造性思维。

好的作文题目会像鲜花吸引蜜蜂那样吸引学生, 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例如, 有一位语文教师是这样进行作文公开教学的:上课铃响了, 学校领导及其他听课教师都静静地坐在教室里, 和学生一起等待着老师上课, 可是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过去了, 还是不见老师的身影, 于是大家叽叽喳喳地议论起来, 教室里乱成了一锅粥, 有的老师说:“这么重要的事, 他不会忘记吧?”有的学生说:“老师会不会出了什么事?”有的学生甚至东张西望, 焦急地等待着老师的到来。正在大家你一言, 我一语, 进行猜想之时, 这位老师气喘吁吁、汗流满面地走进教室, 教室里马上安静下来。同学们都集中精力等着听老师解释, 可出乎意料的是这位老师并未作任何解释, 而是突然宣布这节课是作文课, 作文的题目是《在老师迟到的六分钟里》, 内容就是写出今天老师迟到前自己的内心活动、班级的气氛、同学们的神态和语言……同学们此时才恍然大悟, 写作欲望非常强烈, 觉得有许多话要说, 便动笔写起来。上述这位老师创造的这一情境, 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给了学生一定的思维指向和广阔的想象空间, 让学生从实际出发, 叙实事, 抒真情, 有感而发。

(二) 要克服公式化, 注意多样化。

能诱发学生写作的欲望, 激发学生兴趣的题目, 一定要克服公式化, 注意命题的多样性。使命题努力做到:第一, 新、奇、活、趣;第二, 难易适中;第三, 贴近学生的生活;第四, 具有导向性。

例如, 有位教师让学生听钢琴曲《愉快的假日》并以它为题目写作文。学生的想象奇特, 文章令人惊讶。乐曲开始一段音乐活泼欢快, 旋律优美, 节奏性很强, 具有跳动性。有位学生这样描绘:“夏日周末的早上, 约好的十几位朋友驱车郊游。晴空万里, 柔风送爽。车轮飞转, 穿过高耸的楼群;车轮飞转, 远离了拥挤的人流和汽车的阻塞;车轮飞转, 暂离了妈妈的唠叨和老师的指责;车轮飞转, 车轮飞转……跨过崎岖的小径, 穿过碧绿的原野。寂静的树林里闯进了一群穿着衬衫的小伙子和穿着花裙的姑娘……”再比如, 《假若我有了钱》、《长大想当》, 这样的题目学生写起来就有时代感、新气息。

由此可见, 文题拟得好, 有新的突破, 会对读者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同样, 在作文训练中, 命出一个好的题目, 学生一见也会眼睛为之一亮, 精神为之一振, 兴趣顿生, 跃跃欲试, 定会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

二、立意的新突破

“文贵立意”, “意”即文章的主题。古人云:“意在笔先, 辞乃达而已。”可见, 作文构思的第一步是考虑立意。作文立意要解除传统的束缚, 教师应彻底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引发学生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

(一) 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

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 培养他们要用正确的观点看待问题, 分析问题, 使其作文具有积极的意义。这样, 就做到了“文道结合”, 既培养了他们的作文能力, 同时也让他们学会了做人。对学生应努力使他们陶冶情操, 树立科学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品质, 使其思想修养达到一定境界。然后引导他们到现实生活中体验生活, 培养自己对真、善、美的爱, 对假、丑、恶的恨。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 文章就像溪水, 泉源丰富而不枯竭, 溪水自然地流个不歇。”生活阅历丰富, 体验深刻, 用正确的观点去看待, 作文时, 文思便如江水出闸, 一泻千里。

(二) 鼓励学生大胆地写剖析自己的文章

写作应是作者对生活、对人生的独特感受和感悟, 那么, 教师应告诉学生, 真实地再现生活, 而不要回避现实, 包括社会的阴暗面;真诚地展示自己的情感本色, 而不掩饰自己的心迹。写作文不要“假大空”, 只要“纯真和可信”。教师还要决意抛弃种种顾虑和包袱, 相信学生, 大力推进“放胆文”, 鼓励学生放开胆子去思考, 想什么就写什么。如写《我背地里做的一件事》, 教师意在让学生大胆说出心中的秘密而做文章。如《一件好事》、《糊涂的事》、《害羞的事》等出示一组题让学生选择, 经常给学生一个广阔的空间。

(三) 选择创新的独特角度

思维是作文的血液。生活、思想、材料等对大部分中学生来说, 其占有积累区别不是很大, 关键是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的区别较大, 也就是构思能力区别较大。一个善思考、想象力丰富的学生, 其作文必然内容生动丰富, 运思巧妙奇特。如有一篇以“挫折”为话题的作文, 一个学生命题为《临窗看柳》, 将教室窗外一棵柳树在春夏秋冬、风雨雷电中不屈不挠地茁壮成长与自己评选三好生失败后的心情交替描写, 感悟到生活中有着许多的挫折、打击甚至失败, 只有像柳树般坚忍不拔才能重新站起并且更加坚强, 给人较强的启发和教益。这篇作文不是直接而空洞地谈“挫折”, 而是荡开一笔, 转而去写“窗外柳树”, 但由于穿插叙写评选三好生遭受“挫折”, 因而构思奇妙, 组材精巧, 思路清晰, 成为一篇好作文。

三、布局的新构思

作文最忌平淡无奇。作文结构要富于变化、生动活泼, 切忌呆滞、死板, 就是说要具有灵活性。

各种文体固然要求有与之相应的一般结构框架或基本结构形态, 但这种东西不应该成为束缚作者构思及发挥其创造力的教条。结构是作文内容合理而巧妙的组织安排, 内容是丰富多彩的, 结构形态也必然随之变化, 不可能老是一条路子, 不可能拘泥于几种简单的模式。即使题材和体裁相同的作文, 其结构也会因学生看问题的角度、思维习惯和构思特点等不同, 而发生许多变化, 而结构的创造性恰恰就体现在这里。即把文章结构安排得似山峦起伏逶迤, 眼见得“山穷水尽”, 笔锋陡转, 却又是“柳暗花明”, 别有洞天, 要使得文势有抑扬, 情节有跌宕, 前有伏笔, 后有照应, 起承转合, 自然得体。布局创新的方法很多, 常见的有:

(一) 抑扬顿挫

对于美好的事物, 本来要扬, 却不直接扬, 而是先抑, 一个劲地往下压, 然后转抑为扬, 突现它的美好。对于丑恶的事物, 本来要抑, 却不直接抑, 而是有意识抬举, 然后转而为抑, 突出它的丑恶。这种抑扬法, 给文章增添波澜曲折和顿挫跌宕, 会更加细腻地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位学生写《妈妈不求“爷”了》一文, 开始写“妈妈”信神, 磕头祷告, 求财神赐福, 且还执意信“老天”, 这是“抑”。然后, 敬“财神爷”总不发财。后来, “妈妈”信了哥哥的话, 不信神, 去养鸡, 结果成了养鸡专业户, 发了。“妈妈”终于明白:“想发财还得靠自己。”这是“扬”。

(二) 巧设悬念

这种作文结构模式, 是特意设计将文章的重要内容放置在作文开头, 给读者造成悬念, 迅速地吸引读者, 激起阅读兴趣。如鲁迅的《祝福》, 把祥林嫂的死放在开头, 设置悬念, 使读者急切想了解祥林嫂的身世。

(三) 凤头豹尾

所谓“凤头”即开宗明义, “豹尾”指“言有尽而意无穷”, 在内容充实的前提下, 如果在“凤头”和“豹尾”上特别着力, 那么文章就会吸引人而余味无穷。如下面的开头和结尾:

“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 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安娜·卡列尼娜》 (上) 第二页是这样开头的。

“噢!我可怜的玛蒂尔德!我的那条是假的, 最多也就值五百法郎……”正当读者为路瓦栽夫人舒一口气时, 却看到了《项链》这样的结局。

这些好的开头和结尾或使我们顿悟, 或引我们回味。

(四) 旧曲新唱。

“旧曲新唱”也叫“旧瓶装新酒”, 把过去已有定势的结构形式装进富有时代信息的内容。选择一些结构形式进行新的排列组合, 作者要敢于创新, 巧于构思。

四、语言的新运用

高尔基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作文也是如此, “言之无文, 行而不远” (孔子语) 。语言创新, 要在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凝练的前提下, “不蹈袭前人一言一句”。做到语出于己心, 反映真情实感, 提炼个性化语言, 从独特的切身感受出发, 悉心选择新颖的语言。语言出新, 可以通过以下多种途径:

(一) 字斟句酌

清人沈德潜说:“平字见奇, 常字见险, 陈字见新, 朴字见色。”古人是非常重视语言锻炼的, 相传王安石写“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 经过多次更易, 最后才选定;宋词人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诗中的“闹”字, 也经过了反复推敲。语言要出新, 必须字斟句酌, 正如福楼拜所说那样:“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 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 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 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 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

(二) 善用修饰

中学生已掌握了十几种修辞手法, 如果善于在作文中运用, 则语言定会光彩动人。如一位学生在《寂寞如酒》一文中是这样写的:“我画画, 画成的是寂寞;我写作, 写下的是寂寞;我弹琴, 弹奏的是寂寞……, 当初我竟没想到寂寞如酒, 藏得愈久, 反而愈浓厚。”这些文字, 运用比喻、排比, 想象颇为独特, 也显示出文字的哲理性。

(三) 巧引名句

中学阶段学生学了许多古今中外的名著, 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佳句。学生如能巧引名句, 定会使其作文“文味”盎然, 别具一格。

中学生写作创新意识的启发与培养 篇3

一、命题的新突破

作文教学改革首先是观念上的转变,克服求全观、守旧观。面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窒息的现状,出于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命题应起到引发学生去创造的作用。具体地说,就是激活学生的创造潜能,从而形成“奇妙”的想法,并通过细密的构思,在文章中使之合理化。大力进行这种具有创造思维的初级化训练,因此,教师在命题上应有新的突破。

(一)注重命题的新颖性,促使学生开启创造性思维。

好的作文题目会像鲜花吸引蜜蜂那样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例如,有一位语文教师是这样进行作文公开教学的:上课铃响了,学校领导及其他听课教师都静静地坐在教室里,和学生一起等待着老师上课,可是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过去了,还是不见老师的身影,于是大家叽叽喳喳地议论起来,教室里乱成了一锅粥,有的老师说:“这么重要的事,他不会忘记吧?”有的学生说:“老师会不会出了什么事?”有的学生甚至东张西望,焦急地等待着老师的到来。正在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进行猜想之时,这位老师气喘吁吁、汗流满面地走进教室,教室里马上安静下来。同学们都集中精力等着听老师解释,可出乎意料的是这位老师并未作任何解释,而是突然宣布这节课是作文课,作文的题目是《在老师迟到的六分钟里》,内容就是写出今天老师迟到前自己的内心活动、班级的气氛、同学们的神态和语言……同学们此时才恍然大悟,写作欲望非常强烈,觉得有许多话要说,便动笔写起来。上述这位老师创造的这一情境,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给了学生一定的思维指向和广阔的想象空间,让学生从实际出发,叙实事,抒真情,有感而发。

(二)要克服公式化,注意多样化。

能诱发学生写作的欲望,激发学生兴趣的题目,一定要克服公式化,注意命题的多样性。使命题努力做到:第一,新、奇、活、趣;第二,难易适中;第三,贴近学生的生活;第四,具有导向性。

例如,有位教师让学生听钢琴曲《愉快的假日》并以它为题目写作文。学生的想象奇特,文章令人惊讶。乐曲开始一段音乐活泼欢快,旋律优美,节奏性很强,具有跳动性。有位学生这样描绘:“夏日周末的早上,约好的十几位朋友驱车郊游。晴空万里,柔风送爽。车轮飞转,穿过高耸的楼群;车轮飞转,远离了拥挤的人流和汽车的阻塞;车轮飞转,暂离了妈妈的唠叨和老师的指责;车轮飞转,车轮飞转……跨过崎岖的小径,穿过碧绿的原野。寂静的树林里闯进了一群穿着衬衫的小伙子和穿着花裙的姑娘……”再比如,《假若我有了钱》、《长大想当》,这样的题目学生写起来就有时代感、新气息。

由此可见,文题拟得好,有新的突破,会对读者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同样,在作文训练中,命出一个好的题目,学生一见也会眼睛为之一亮,精神为之一振,兴趣顿生,跃跃欲试,定会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

二、立意的新突破

“文贵立意”,“意”即文章的主题。古人云:“意在笔先,辞乃达而已。”可见,作文构思的第一步是考虑立意。作文立意要解除传统的束缚,教师应彻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发学生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

(一)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

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培养他们要用正确的观点看待问题,分析问题,使其作文具有积极的意义。这样,就做到了“文道结合”,既培养了他们的作文能力,同时也让他们学会了做人。对学生应努力使他们陶冶情操,树立科学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品质,使其思想修养达到一定境界。然后引导他们到现实生活中体验生活,培养自己对真、善、美的爱,对假、丑、恶的恨。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就像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地流个不歇。”生活阅历丰富,体验深刻,用正确的观点去看待,作文时,文思便如江水出闸,一泻千里。

(二)鼓励学生大胆地写剖析自己的文章

写作应是作者对生活、对人生的独特感受和感悟,那么,教师应告诉学生,真实地再现生活,而不要回避现实,包括社会的阴暗面;真诚地展示自己的情感本色,而不掩饰自己的心迹。写作文不要“假大空”,只要“纯真和可信”。教师还要决意抛弃种种顾虑和包袱,相信学生,大力推进“放胆文”,鼓励学生放开胆子去思考,想什么就写什么。如写《我背地里做的一件事》,教师意在让学生大胆说出心中的秘密而做文章。如《一件好事》、《糊涂的事》、《害羞的事》等出示一组题让学生选择,经常给学生一个广阔的空间。

(三)选择创新的独特角度

思维是作文的血液。生活、思想、材料等对大部分中学生来说,其占有积累区别不是很大,关键是想象能力、思维能力的区别较大,也就是构思能力区别较大。一个善思考、想象力丰富的学生,其作文必然内容生动丰富,运思巧妙奇特。如有一篇以“挫折”为话题的作文,一个学生命题为《临窗看柳》,将教室窗外一棵柳树在春夏秋冬、风雨雷电中不屈不挠地茁壮成长与自己评选三好生失败后的心情交替描写,感悟到生活中有着许多的挫折、打击甚至失败,只有像柳树般坚忍不拔才能重新站起并且更加坚强,给人较强的启发和教益。这篇作文不是直接而空洞地谈“挫折”,而是荡开一笔,转而去写“窗外柳树”,但由于穿插叙写评选三好生遭受“挫折”,因而构思奇妙,组材精巧,思路清晰,成为一篇好作文。

三、布局的新构思

作文最忌平淡无奇。作文结构要富于变化、生动活泼,切忌呆滞、死板,就是说要具有灵活性。

各种文体固然要求有与之相应的一般结构框架或基本结构形态,但这种东西不应该成为束缚作者构思及发挥其创造力的教条。结构是作文内容合理而巧妙的组织安排,内容是丰富多彩的,结构形态也必然随之变化,不可能老是一条路子,不可能拘泥于几种简单的模式。即使题材和体裁相同的作文,其结构也会因学生看问题的角度、思维习惯和构思特点等不同,而发生许多变化,而结构的创造性恰恰就体现在这里。即把文章结构安排得似山峦起伏逶迤,眼见得“山穷水尽”,笔锋陡转,却又是“柳暗花明”,别有洞天,要使得文势有抑扬,情节有跌宕,前有伏笔,后有照应,起承转合,自然得体。布局创新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

(一)抑扬顿挫

对于美好的事物,本来要扬,却不直接扬,而是先抑,一个劲地往下压,然后转抑为扬,突现它的美好。对于丑恶的事物,本来要抑,却不直接抑,而是有意识抬举,然后转而为抑,突出它的丑恶。这种抑扬法,给文章增添波澜曲折和顿挫跌宕,会更加细腻地表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位学生写《妈妈不求“爷”了》一文,开始写“妈妈”信神,磕头祷告,求财神赐福,且还执意信“老天”,这是“抑”。然后,敬“财神爷”总不发财。后来,“妈妈”信了哥哥的话,不信神,去养鸡,结果成了养鸡专业户,发了。“妈妈”终于明白:“想发财还得靠自己。”这是“扬”。

(二)巧设悬念

这种作文结构模式,是特意设计将文章的重要内容放置在作文开头,给读者造成悬念,迅速地吸引读者,激起阅读兴趣。如鲁迅的《祝福》,把祥林嫂的死放在开头,设置悬念,使读者急切想了解祥林嫂的身世。

(三)凤头豹尾

所谓“凤头”即开宗明义,“豹尾”指“言有尽而意无穷”,在内容充实的前提下,如果在“凤头”和“豹尾”上特别着力,那么文章就会吸引人而余味无穷。如下面的开头和结尾:

“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安娜·卡列尼娜》(上)第二页是这样开头的。

“噢!我可怜的玛蒂尔德!我的那条是假的,最多也就值五百法郎……”正当读者为路瓦栽夫人舒一口气时,却看到了《项链》这样的结局。

这些好的开头和结尾或使我们顿悟,或引我们回味。

(四)旧曲新唱。

“旧曲新唱”也叫“旧瓶装新酒”,把过去已有定势的结构形式装进富有时代信息的内容。选择一些结构形式进行新的排列组合,作者要敢于创新,巧于构思。

四、语言的新运用

高尔基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文也是如此,“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孔子语)。语言创新,要在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凝练的前提下,“不蹈袭前人一言一句”。做到语出于己心,反映真情实感,提炼个性化语言,从独特的切身感受出发,悉心选择新颖的语言。语言出新,可以通过以下多种途径:

(一)字斟句酌

清人沈德潜说:“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古人是非常重视语言锻炼的,相传王安石写“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经过多次更易,最后才选定;宋词人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诗中的“闹”字,也经过了反复推敲。语言要出新,必须字斟句酌,正如福楼拜所说那样:“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

(二)善用修饰

中学生已掌握了十几种修辞手法,如果善于在作文中运用,则语言定会光彩动人。如一位学生在《寂寞如酒》一文中是这样写的:“我画画,画成的是寂寞;我写作,写下的是寂寞;我弹琴,弹奏的是寂寞……,当初我竟没想到寂寞如酒,藏得愈久,反而愈浓厚。”这些文字,运用比喻、排比,想象颇为独特,也显示出文字的哲理性。

(三)巧引名句

中学阶段学生学了许多古今中外的名著,其中不乏脍炙人口的佳句。学生如能巧引名句,定会使其作文“文味”盎然,别具一格。

创新意识是中学生应培养和具备的优良心理素质之一。作文是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它对于引发和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发展个性有着重要作用。只有多角度、多种形式地引发和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不断提高他们的作文素质。

引发和培养中学生的写作创新意识 篇4

全日制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课程具体目标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教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教学中进行了初步探索,获得了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引导学生从教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有思考。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通过问题解决来学习数学知识的前提是必须有一个“好问题”这里的问题必须是数学学科和实际生活中客观存在的真实问题,必须是学生确实感到困惑,不知道“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而不是形式上问题,而实质上已不成为问题的问题。不能解决的问题,毫无价值的问题充斥课堂,影响了课程价值的体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对于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思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地探究,对于真正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有积极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使我们的学生从教学的角度提出问题呢?那就要引入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提问题兴趣。

在我们从前传统的教学中是老师讲,学生听,学生还得老老实实地不许乱说话乱动,这样下去,即使他们在听课中遇到什么不懂得问题也不敢问问,有了不同的见解也不敢提,长期下来问题成堆,对学习教学丧失了信心。心理学上认为人只有处于最自然,最放松的状态下从事自己喜欢的事,才能最大限度激发人的创造力和潜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大脑是开放的高涨的,思维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可以说是“一触即发”。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乐于提问、敢于提问、善于提问,把课堂的提问权真正地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要善于扑捉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并及时给予肯定逐步养成学生质疑的习惯,并从中感到成功的快乐。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与创新精神等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教师要提问,还要给学生创设各种条件,使学生敢于提问题,善于提问题,提出好问题。

二、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从教学的角度提出问题仅仅是教学的开始,“问题解决”的.核心内容就是要让学生灵活地解决问题。“问题是教学的心脏”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载体,没有问题也就无从研究。在解决问题的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创设情境启迪学生的思维,也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和乐趣,激发他们对解决问题的兴趣和欲望。

例如:我在学习“小数加减法”一课时我做了这样的设计,课前安排学生到超市购物,并让学生把购物小票带到课堂,和同桌交流购买的物品,同时提出问题,大家一起来解决,随着学生的提问,他们尝试着,争论着,最后终于发现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式,通过小组讨论,同桌互说形式,充分发挥集体的作用,让每个学生都有主动参与的机会,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孩子们亲身经历了数学知识形成了过程,不仅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对面千姿百态的实际问题,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策略,积极引领学生丰富生活积累,加强体验,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着力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合理、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学生数用意识的培养,强调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改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动状态,促使其更为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例如;我在教“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起点是认识1/2,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表示出自己所发现的生活中的一半,有的画一个苹果,一把刀平均切成两半,教师表示出1/2还有的用画图的方法,把一个圆分成两半,告诉学生所以这些都可以用1/2来表示。随着教学的进一步深入,孩子们理解了1/3、1/4……有的学生还是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这时我出示了1/100.让学生们来表示,仍有几个学生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我并没有阻止他们,耐心地等待他们自己的发现。画了一会儿,觉得“画图实在太麻烦”终于接受了分数。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逐步从“有趣”“转向”“有意义”真正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再用之于生活。”在这方面,教师要自觉做到学生“用数学”的引导者。

浅谈写作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5

浅谈写作创新意识的培养

梅川镇永西中学解洪生

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通行证。这就是要求我们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考虑趋向以及学习方式,即以“创新性学习”方式去学习。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活动,要求学生具有主动探索精神,即具有创新意识。我们要努力提高中学生的写作素质,适应21世纪终身学习的需要,必须从初中生开始就注重对他们进行作文创新意识的引导和培养,必须对作文的命题、立意、题材、布局等方面进行大胆的探索。

一、命题的新突破,诱发学生的写作欲。

作文教学改革首先是观念上的转变,克服求全观、守旧观。面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窒息的现状,出于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文题应起到逼使学生去创造的作用。具体的说就是激活学生的创造潜能形成“怪诞”的想法,并通过细密的构思,在文章中使之合理化。大力进行这种具有创造思维的初级化训练,由此,教师在命题上应有新的突破。

首先,注重命题新颖性,逼使学生开启创造性思维。

好的作文题目,会像鲜花吸引蜜蜂那样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例如,写人记事的作文,可命为:初一,《亲情故事》《假若我失去了父母》《妈妈叫我“淘气鬼”》《我长大了》;初二,《奇遇》《一个有残疾的人》;初三,《补课》《妈妈年轻的时候》等,这样的题目,每学期补充一些,学生也喜欢写。因为,题目有助于激发中学生创造想象乐趣,使他们感到有事可说,有话可写。再如,题目《回故乡》,就能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写出充满美好希望的内容。

其次,要克服公式化,注意多样化。

能诱发学生写作的欲望,激发学生兴趣的题目,定要克服公式化,注意命题的多样性。使命题努力做到:第一,新、奇、活、趣;第二,难易适度;第三,贴近学生的生活;第四,具有导向性。如,《假若我有了钱》、《长大想当……》,这样的题目学生写起来就有时代感、新气息。

由此可见,文题拟得好,有新的突破,会对读者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同样,在作文训练中,命出一个好题,学生一见也会眼睛为之一亮,精神为之一振,兴趣顿生,跃跃欲试,定会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

二、立意的新突破。

作文立意要解除传统的束缚,教师应彻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引发学生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心”。

首先,树立起学生正确的人生观。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培养他们要用正确的观点看待问题、分析问题,使其作文具有积极的意义。这样,就做到“文道结合”,既培养了他们的作文能力,同时也让他们学会了做人。对中学生应努力使他们陶冶情操,树立科学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品质,使其思想修养达到一定境地。然后引导他们到现实生活中体验生活,培养自己对真、善、美的爱,对假、丑、恶的恨。生活是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生活阅历丰富、体验深刻,用正确的观点去看待,作文时,文思便如江水出闸,一泻千里。

其次,鼓励学生大胆地写剖析自己的文章。教师要决意抛弃种种顾虑和包袱,相信学生,大力推进“放胆文”,鼓励学生放开胆子去思考,想什么就写什么。如写《我背地里做的一件事》,教师意在让学生大胆说出心中的秘密而做文章,如《一件好事》《可笑的事》《糊涂的事》《害羞的事》《愚蠢的事》等出示一组题让学生选择,经常给学生一个广阔的空间。又如,在指导学生写“发生在家里既有意义又有趣的一件事”,板书题目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创设这样一种氛围:同学们,你们每个家庭都有许许多多既有意义又有趣的事情,请同学们仔细回顾一下,选择一件说出来,如,家庭联欢会、和妈妈下棋、帮爸爸戒烟、给奶奶过生日,这些题目都可以写,像这样指导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就不会千人一面,众人一词了。

第三,选择创新的`独特角度。如写作《记一个熟悉的人》,不少学生就会写一个班上刻苦学习的同学,或是他敬爱的一位老师,或是关心他成长的爸爸等,这些作文内容可以猜到,有的甚至雷同。诚然,这种立意可写,但他们缺乏创新罢了。如果能换一个角度立意,写生活中一个爱管“闲事”的老人,平时言语不多,不讨人喜欢,但却在关键时刻,他为了维护群众的利益,敢于同坏人作斗争,则就比较能吸引人。又如,若是写一个残疾青年如何战胜自卑,开店铺,自己养活自己,并用诚心为大家服务,赢得大家对他的信任的事,也就比较有创新性了。这不仅会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习作富有时代气息,从创新的角度培养了学生创作欲望,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素质。

三、题材的新拓展。

中小学作文教学再也不能走技术主义、形式主义的老路了,只有以内容题材为中心,以精神和思维训练为中心,方能开创作文教学的崭新天地。拓宽学生的写作题材,扩大写作生活文和科研文,注重写作的实效性,是引发和培养中学生作文创新意识的又一个重要方面。

首先,作文内容要生活化。生活是作文之源,学生生活越丰富,作文内容就越充实。教师要通过课内向课外开放,要重视开拓中学生的社会生活视野,培养他们勤于观察、善于思考、面向社会、接触实际的良好意识和能力,力求做到写作题材与学生生活合拍,从而使作文内容生活化。这样,不仅解决了作文“无可写”的问题,而且有助于写出内容充实,富有新意的好文章。

其次,要引入科研文。教师引导学生把考察、种植、参观、观察、实验等科学研究活动的过程、有趣的情节、获得的知识及怎样获得的写下来。如,在生物课时组织了“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活动后,让学生写科研活动文。因为,学生亲身经历了活动的全过程,用显微镜观察到了用肉眼看不到的新奇微生物。学生对此充满兴趣,感受很深。有个学生写出了如下的生动而具体的句段:“下课后,我端来从‘鸭子’塘里弄来的水后,便用塑料管沾了水,滴在显微镜的载玻片上,连忙通过镜头,仔细地观察起来。”还写道:“我一边看,一边旋转着镜头。只见一些如芝麻大小的东西,在里面‘跑来跑去’,真有意思。它们有的像草鞋底,周身长满了细细的汗毛;有的像圆溜溜的西瓜;有的像把扇子;有的像朵喇叭花。”这样的题材无疑是真实、生动、深受学生欢迎的。

四、布局的新构思。

“文似看山不喜平”,作文最忌平淡无奇。如记写某个人物时,可先贬低后赞扬,为扬而先抑,抑的目的在于扬,抑制是为了更高地扬起。有个学生写《妈妈不求“爷”了》一文,开始写“妈妈”信神,磕头祷告,求财神赐福,且还执意信“老天”。这是“抑”。然后,敬“财神爷”总不发财。后来,“妈妈”信了哥哥的话,不信神,去养鸡,结果成了养鸡专业户,发了,终于明白:“想发财还得靠自己。”这是“扬”。

有的可采用误会法,即通过误解,产生纠葛,制造矛盾,推动情节,渲染某种气氛;有的可采用悬念法,即在叙事过程中,先设下一个扣人心弦的悬念,使读者关注人物的命运或事态的发展,产生一种迫不及待读下去的浓厚兴趣;有的可采用曲径法,即材料的组织,事物的发展的安排,不是平铺直叙,而是波澜起伏,婉转生姿,还有的可采用巧合法,俗话说:“无巧不成书”嘛!

引发和培养中学生的写作创新意识 篇6

摘要:本文试以时代与社会需要为目标,剖析当前学校体育课堂教学现状,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外因条件,努力创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的外因条件,运用创造性的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企求在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作些探索。

关键词:高中、体育与健康课、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祖国的明天如何,就要看今天的学生状况。为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和党中央多次强调的“与时俱进”指示精神,我们的教育本身就要不断改革、不断创新。作为体育工作者就要放眼明天,着眼今天,力破陈规陋俗,在高中体育与健康课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逗痛葱戮瘢顾浅晌胧本憬淖婀ㄉ枋乱档暮细窠影嗳恕?/div> 1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素质教育提出由来已久,而实施素质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造就适应社会发展,顺应历史潮流的一大批高素质人才。而这种高素质人才最关键的是应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志指出“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没有创新,人类只能停止在一个水准,社会就不会前进。创新教育是近几年来在发展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中的核心问题,也是实施新课标后教育界有志之士的共识。21世纪的社会是竞争激烈的社会,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还有新课标的实施,如果没有机智、灵活、独立、别出心裁、独树一帜的工作方法,便很难在行业中有立足之地。创新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提高劳动力素质,保持较高劳动生产率和竞争力的重要支柱。因此,中学体育同样必须以把培养人“有推动社会进步”的能力为已任。2 体育课堂教学的现状不允乐观

素质教育喊了多年,有识之士为之呐喊助威。然而,由于应试教学尚没从学校教学尤其是高中教学中退出其活动舞台,因此高中体育教学现状不允乐观。不少学校为抓升学率,对体育并不重视,体育课仅作可有可无所谓“副课”,有的仅仅作为活动课。2.1 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不足。根据某校高三年级8个班400名学生上体育课目的调查,为考体校而参加训练的仅为16名,多数学生上体育课目的模糊,有的甚至抱着随便玩玩的态度。学习目的不明确,被动接受所谓的体育知识是不会有所创新的。

2.2 体育课教学观念落后。长期受“智育第一”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传统的以传授为主,以课堂和教师为中心的体育教学观念根深蒂固影响着体育课的教学。在教学中把学生置于“被锻炼、被训练”的被动从属地位,机械地模仿,“学”和“乐”的因素被忽视,学生创造思维匮乏,忽视学生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培养,忽视学生在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体育课失去应有的宽松、和谐、愉悦的本色,导致了学生厌倦上体育课、甚至害怕上体育课,这样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更谈不上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创新能力。

2.3 教学内容杂、浅、旧。学生在体育课堂学习大量的体育知识和技能,许多体育知识和技能没有什么深度,又没有同社会、家庭接轨,缺乏让同学们终身受益的内容。陈旧的内容,低水平上反复,使学生失去了兴趣。而兴趣是创新能力的源泉,没有了源泉,培养学生有创新意识和能力只是一句空话。

此外,教师队伍素质也亟待提高。部分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低,体育课上应付不了事。体育教师的素质不能适应现代体育课堂教学的要求。新课程标准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途径,3.1 创造良好的体育课堂教学环境

3.1.1 树立创新的信心和勇气。在体育教学环境中,体育教师对学生的信心的培养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要注意保护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激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学习,掌握体育技能,用心

爱心

专心

要在体育课中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我,提倡积极的自我精神,勇于迎接挑战的勇气,树立坚强的意志和能经受挫折、失败的良好心态。

3.1.2 构建新型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营造体育课堂教学创新气氛的基础。教师要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练习的兴趣和习惯,充分调动其想象力,以形成相互交流、合作和补充的师生互动机制。使学生能在一个欢乐、和谐的课堂气氛里心情舒畅、积极主动地与教师配合,搞好创新教育。3.2 重新认识现行体育课堂教学

3.2.1树立新型的体育观。多年以来,体育课教学偏面重视了学生的身体发展,给予学生体力的重视和考察,致使体育课成为体能课,导致了体育课活动方式简单、枯燥、僵化。在新时代,我们体育教师要转变观念,把体育工作转变到发挥健身、娱乐、竞技、文化、社会的多元功能上来。以创新意识积极引进新的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要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参与欲望,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

3.2.2 灌输“终身体育”的新思想。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始终从意识、内容、方法和途径上向学生灌输“终身体育”的思想。要增加实用的健身教育、民族传统体育、现代生活体育、娱乐休闲体育和乡土体育等课程内容,让学生的体育思想朝“快乐化、生活化、终身化”发展,使学生立足当前,放眼终身,不断培养自己的体育兴趣,增强自觉锻炼的意识。

3.2.3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教师应该具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而一个循规蹈矩、永远步人后尘的教师是不可能有大胆的、新颖的创设来培养和激励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体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具体方法 4.1 发现教学法

发现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主动地参与各种有效的组织和练习,以发展学生思维创造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方法。以强调体育的趣味性,来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这种方法的适应对象是高一学生。通过问题假设、实验性练习、验证练习、结论评价等教学步骤,让学生去发现(确定)目标,建立问题情境,组织提问和演示活动,揭示一般原理,并将一般原理和概念付诸应用于活动中。

通过发现法的教学可以挖掘和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 创造教学法

创造教学法是指创设问题的情境与民主宽松的心理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能力、精神,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通过各种体育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方法。教师把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学生通过思考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充分发展其创造思维能力。

4.3 合作讨论法

合作讨论法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共同完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具体地说,就是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认知倾向和思维方式等特点,将全班分成几个组,在教师有计划指导调控下、小组成员间相互配合帮助。在合作讨论法中坚持“积极互赖,相互促进,个体责任,小组加工”四个要素。4.4 问题教学法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中,会遇到种种困难和问题,老师要鼓励诱导学生大胆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观察、提问、假设、用心

爱心

专心

推理、验证过程中对问题反复持续地进行探究,逐步养成善思、勤问、好学的良好习惯,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此外,情境游戏法也不失为一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好方法,用游戏来创设教学情境,诱发学生练习兴趣,激发学生创造思维,在轻松愉快中达到教学的认知目标。

高中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既是历来注重的老问题,又是新形势下、新课程理念的新要求,更是我们体育教师必须承担的政治使命和教育责任,要做的工作很多,要走的路并不平坦,我们应以开拓进取精神与时俱进,知难而上,不断增强自身的创新意识,以创新精神去不断探索。路慢慢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用心

爱心

引发和培养中学生的写作创新意识 篇7

一、尊重学生

如今素质教育搞得红红火火,如火如荼。素质教育就是要重视以人为本,培养人的个性、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人认为学生是我们的对立面,于是乎就要控制他,打击他;甚至还有人认为学生是我们的附属物,我们不必尊重他,不让他自由,也不让他们提意见。以上错误观点产生的原因是没有把学生当成教师的平等对象,他们总认为教师是板着面孔站在学生对面的上级,而不是立在学生脑子里扶助上进因素去战胜消极因素的助手。其实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我们应该像尊重成人一样尊重他们,尊重他们出校门进入厂矿企业,从现代企业的发展感受中国经济的腾飞和祖国的强大,从而鼓励他们发奋努力,做一个现代的职业技术工人。

2. 在诚实守信的规范要求下,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合作意识,这是培养学生道德素质的关键。

诚实守信以帮助自己树立良好的道德形象。古人说:“民无信不立,信不诚不成。”诚实守信能使人保持与他人、社会的良好关系。竞争是人们自我发展的一种力量。现代社会充满竞争,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学会与他人交往相处的能力更重要。而诚实守信、具有竞争意识、合作意识是基本要素。

我们充分看到:未来社会人们的交往越来越密切,打破了原有的地区国家格局,与此同时,人际关系的处理显得更为重要。特别是学生毕业以后,面对着就业竞争压力和以后工作中的人际关系处理上,有些同学出现了很多困惑,缺乏自信心,不能正视现实。因此要教育他们在无情的竞争面前,勇于接受挑战,善于挑战,既要正确认识自己,又要正确认识他人。既要公正善良、正直友爱、是非分明,又要有较强的与人交往的能力,具备竞争与合作的能力。要培养学生正确与人交往,首先要使学生做到诚实守信。在教育活动中,理直气壮地诚实守信是做人的美德。缺乏诚信的人际交信是对别人的不尊重,最终自己也将得不到尊重和肯定。明确地让学生懂得:未来的竞争和合作是在一种有序、规范、道德和法律的约束下进行的,诚信不仅是自我做人要求,同时也是社会、每个成员的基石要求,是文明社会进步的标志。

3. 培养学生的自律精神,这是学生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基础。

学会做人关键是在“做”即行为本身,我们认为:要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整体修养,关键在于发挥“内因”作用,而强化的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对他们的成长的潜能和对他们充满期待的内心世界给予关注和赞赏。教师应该成为学生“人格尊严”的守护者。因为学校应该区别于监狱,监狱是改造人的,是严肃的,犯人们的自由和尊严被他们所犯的罪行交换掉;区别于军队,军队整齐划一,说一不二,服从是军人的天职,他们只需说“YES”;区别于工厂,工厂生产产品统一规格,冰冷的机器。学校是培养人的地方,一切都要人性化,可能是宁静的,又不是死气沉沉的,像秋天里的树林,有鸟,也有微风,是晴朗的天空。

二、赞美学生

不仅演员需要鼓掌,需要观众对他演技的赞扬,学生同样也需要赞扬。赢得别人对自己赞许,是人类的一种本能的需要。赞美会使人们更加自信、自尊,敢于追求成功。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层的需求就是渴望别人赞赏。”如果你能满足学生这种心理渴望,善于赞许,你和学生之间就会架起一座友谊之桥,学生就有可能迸发出创新意识的火花,逐渐形成自己的创造能力。丘吉尔曾说:“你是想人家有怎么样的优点,那你就怎么去赞美他吧。”的确,只要对方有一定的领会能力和自尊心,那么你的赞美就可能使他改正自己的缺点,朝你赞许的方面发展。总之,赞美不仅可以给学生带来极大的愉悦,而且会成为他们尝试一切、创造一切的无穷动力。

三、宽容学生

宽容不仅是方法或手段,更是一种精神。如果我们在教书以自省性、自控性、自励性为内容和目标,达到行为自律。促进学生形成稳步向前发展的道德观和人生观。具体做法:(1)不断自省促进学生对自己行为作出评价。(2)从抓学生平时活动中发生的冲突事件入手,结合文明礼仪教育,使学生学会自控,以达到身心修养的成熟境界。例如,我们可以抓学生在球赛和运动会表现出来的一些比较激进的倾向,或者因此而发生的一些冲撞事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懂得“礼让三先”、“三思而后行”的重要性。(3)让学生不断自励,使学生人格不断迈向自我完善,以达到行动自律的最高层次。

4. 从我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学会五个“关心”是培养良好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

人与人的交流有其功利的一方面,而要更多地关注非功利的一面。获得关心、获得尊敬是人的最基本的要求之一,也是人格完善的基础。

(1)学会关心他人,包括学会关心集体中的他人、同学、老师等。同学老师每天都朝夕相处,作为集体中的个体,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要学会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弘扬“我为人人”的风尚也是人格完善的基础。

(2)学会关心家庭,孝敬长辈,为家庭负起应有的责任。现在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只求索取,不愿付出,更有甚者,对待父母冷漠,缺乏孝心、关爱。一个连父母都不爱的人,怎能爱他人,爱国家,爱人类。

(3)学会关心国家,即关心国家的大事、国家的发展和前途。

(4)学会关心社会,即关心社会的人和事。

(5)学会关心人类生存发展,即关心环境、自然、生态乃至地球。

总之,夯实职教生做人的基础重在教育实践,万事开头难,在实际工作中很多教育者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只要能依靠学生、相信学生,在工作中不断提高管理艺术,就会越来越好。

如何建立新课程改革下的师生关系

赵亚红

(定西市安定区公园路小学,甘肃定西

摘要:“以人为本”是教育改革的主旋律。“以人为本”的首要前提就是大力调整师生关系,没有师生关系的根本性变化,新课程改革就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落实。因此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既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又是新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内容和任务。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建立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新型师生关系。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师生关系民主平等融洽和谐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强调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的联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对师生关系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民主平等、互相尊重的关系,是和谐融洽、充满浓郁感情色彩的关系,是互相学习、共同发展的关系。所以,我们应该转变思想观念,树立现代人意识,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时,容不得学生半点质疑;当面对每一个有个体差异的孩子,我们只以个人的眼光取舍,排斥那些有思想,有个性,敢于发表自己观点的所谓的调皮孩子;讨厌质疑老师提出的“标准答案”,勤于思考的,所谓的笨孩子,那么我们就剥夺了这些学生心灵的自由,而心灵的自由一旦丧失,学生的思维就会僵化,自然也就扼杀了他们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实践,创造能力就可能成为一句空话。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旦他们失去创新的勇气和胆量,如何能指望他们担负起振兴中华的神圣使命,社会何以发展,时代何以进步,创新型国家又如何建立?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又怎能抢占世界范围内科技的制高点,又凭什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四、教学要以问题为纽带

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教学。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可以说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基础。早在20世纪3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言简意赅地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所以我们要尽可能让学生在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在没有机会的地方发现机会,在没有道路的地方开辟道路。有问题虽然不一定有创造,但没有问题一定没有创造。我们都很清楚,当学生走进教室的时候,总是带着满脑子的问题。老师在回答他们问题的过程中,有意通过情景、故事、疑问、破绽等引导学生提出更多的问题,老师的回答使学生产生更多的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教室,这就是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教师并不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拓展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因此教师要以问题贯穿教学过程,让问题成为获取知识,提高他们创造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方法和手段。

五、为个性发展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我们要允许学生标新立异,营造有利于学生自由表现的宽松的文化氛围,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师生关系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也是与创新能力培养息息相关的问题。传统教育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人格关系,师生之间不能平等地上交流意见,甚至不能

一、创设和谐,实现师生互动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可以说,建立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关系,构建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不再是传授知识,而应该是学生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师生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通过与学生的层层交流与讨论,通过一堂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孩子们在一种和谐、宽和、放松的精神状态下学习,通过敢于表现、敢于质疑、敢于争论的情境,师生、生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之间的情感、观念与理念,从而得到体现,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实现教学相长。

二、熟悉学生,和学生交朋友

心灵彩桥的建立,要求教师不仅应是知识的传授者,智慧的启迪者,更应如慈爱的父母、知心的朋友……要成为这种多元角色,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就不应局限于课堂上与学生隔着平等地探讨科学知识。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下,不要说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可能得到良好发展,正常的人格也难以发展。要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改变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意见)、情感(体验)、意志(欲望)和行为方式,使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情况下表现自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是这样的:能够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形成一种以创新的精神吸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性格,帮助学生创造性地应对环境变化。

六、允许学生犯错误

世界上有三种人不犯错误,一是神,神是万能的,焉能有错;二是不作为者,即谓“不做者不错,多做者多错”;三是看客,在一边指指点点看热闹的人,他们不会有错。学校是这样一个场所,每个人都可以尝试错误,并从错误中学会正确。学校是师生共同学习的地方,老师不是山头上的“山大王”;学校不是“庄重的神庙”,老师也不是神庙里的一尊“天神”。学校提供了一种可能:师生在一起分享知识,并体验分享探究知识的快乐。而且已经没有什么绝对的永远正确的知识供人们“顶礼膜拜”,在学校没一个人可以声称自己是知识的富豪而拒绝学习。什么是真正的学习?真正的学习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往往不是一下子就掌握真理,而是从犯错误的深刻教训中,获得许许多多比知识本身更多也更精彩的体验。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就是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学校是每个人可以犯错误的地方”,明白这点很重要。教师明白这个道理,就意味着已经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学习,真正的学习不是生硬地记住一些知识,而是学会发现和创造。因此要求教师能宽容学生学习中的各种差错,告诉他们不必太在意那些差错,让学生从自己的差错中获得真知。

总之,只要我们注意以上几点,就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的广大学生,有了这种意识和能力,我们的国家定会实现跨越式发展,我们也就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 篇8

所谓的问题意识,是指人们认知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思维的这种问题性心理品质,称之为问题意识。问题意识体现了个体思维品质的活跃性和创造性,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所以,问题意识在思维过程和科学判断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强烈的问题意识,作为思维的动力,能促使人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直到进行新的发现,新的发明和创造。

二、学生问题意识缺失的主要原因

造成学生问题意识缺失的原因比较复杂,但冷静反思我们的教学过程,就不难发现以下两个重要原因:

一是受传统的教育思想和传统的教学方式的影响。在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旧教学理念支配下的课堂教学,实质上是一种“唯上唯书”的“灌输式”教育。这样的课堂教学,不是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去反思“现状”、质疑“真理”、挑战“权威”,而是要求学生承认“既定事实”、接受“现成真理”、维护“教师权威”,不是激励学生敢于探索、大胆想象、别树一格,而是有意无意促使学生虚假包装、一味顺从、因循保守、抹杀个性。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和完满精神世界的建构。而且是对学生的批判欲望,创新激情和问题意识的一种扼杀。

二是教育价值的功利性的错误取向。教育的本质是人格的塑造。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升人的素质和实现人的生命发展。人的生命要因教育而精彩,人的生命价值要因教育而提升。然而,在传统教育思想支配下,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却与教育的本质大相径庭,甚至被异化为追求名利手段。

三、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地问题意识

(一)创设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平等、融洽、和谐的氛围和条件,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逐渐使学生形成问题意识,从而学会提问题。 1.数学史料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良好素材。数学发展史上的每一次重大发明,几乎都有一则生动的小故事。2、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求异意识,师生之间保持和谐民主的人际关系,让学生充分披露个性。

(二) 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1.在教材的“模糊语言”中发现问题中学数学教材十分重视知识叙述的严谨性,强调逻辑顺序,环环相扣,层层递进,但稍加留意,我们便可以发现书本中一些“非严谨之处”,这些“非严谨之处”常有一些“标志性语言”特征,这种地方往往就是数学问题的栖身之地。2.在教师的“百密一疏”中发现问题严谨性是数学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许多教师备课细致,讲课认真,一丝不苟,从不犯错,有时甚至达到了滴水不漏的程度,其实在课堂上有时要故意留点疑问,布设陷井,让学生发现矛盾,反而能促使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长此以往,学生对既有的学说和权威的、流行的解释,不是简单地接受与信奉,而是持批判和怀疑态度,由质疑进而求异,才能另辟蹊径,突破传统观念,大胆创立新说。

(三)提高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程度,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1.参与公式的发现过程。 教学中的每个公式、定理都是数学家辛勤研究的结晶,他们的研究蕴藏着深刻的数学思维过程,而现行的教材中只有公式定理的结论和推导过程,而缺少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因此,引导学生参与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参与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数学概念的形成一般来自于解决实际问题或数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教材上的定义常隐去概念形成的思维过程,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要求每个学生在活动中认真观察,不断探索、思考,从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证实结论,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良好途径。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篇9

【摘要】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关键,培养学生在知识上、技术发展上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方法等都是新时期教育的任务。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灵活地运用教材,巧设开放题积极探索课内外阵地这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关键词】激学;改变;探索;开放;阵地;

利用放假在家的空闲,研读了《陶行知文集》。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陶先生这位留学西洋又为中国的乡村教育奔走呼号、鞠躬尽瘁、被誉为“民族魂”的伟大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我感触颇深。其中感触最深的就是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关键,它实施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要以高度的责任感,本着对国家对人民负责任的态度,在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下面仅就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谈几点看法。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对学习知识的兴趣是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培养的前提,让学生把学习需要由潜伏状态转化为活跃状态,使其成为学习活动的直接动力,并对学习方向和进程进行制约。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热情,就谈不上对知识的深入研究,更谈不上创新。教育者应从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着力培养学生强烈的探索动机和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刨根问底,凡接触同类事物,主动地选择新的方法和途径来解决问题,引导他们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从而促进创新性思维的发挥。

2.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

新课改要求我们要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消极的听众;学生是主动的求知者,而不是灌输知识的容器。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自觉实践,努力营造创新的教学氛围。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敢于放手,当学生思考时,教师不要急于提供帮助,对敢于设想创新、标新立异的学生要给予鼓励和表扬,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众所周知,提问是课堂教学常用的环节,但它不是教师的“专利”。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具有挑战性的新问题,为创新作铺垫。学生提问时,我们要耐心倾听,仔细分析,及时鼓励,调动每位学生的参与意识,让每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乐于学习,享受学习。

3.灵活地运用教材,巧设开放题

我在教学实践中十分注意练习题的设计,教材中有许多题目,只要稍加变通,让学生自改自编问题,就可以变为开放题。开放题的设计要层次分明,既要设计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巩固题,又要设计出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发展题;形式要新颖有趣,就是说练习题既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又要高于学生的生活,使学生乐学善思;条件要发散多变,使学生认识到,结果不能垂手可得。需要认真思考,反复实践才能解决。开放题的练习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散,起到了举一反三的功效,为今后灵活解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教学内容上,我改变布置作业的传统做法,从以前让学生做书中的题目中解放出来,例如:作文题目尽可能结合我校我班实际情况结合生活实际些感受、写心得体会等作业形式在减负的新形势下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之中,只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探索,一代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就会脱颖而出。让我们共同从课堂做起。

4、探索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阵地。

陶行知先生早在1934年就明确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这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可见创新并不神秘。教育工作者要有创新的意识,要有放手让学生创造的胆量,“好学生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自己学出来的”。这话不无道理,它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之间的辩证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所要认识的知识虽然是人类已知的,但对学生来说却是全新的,仍要经历一个由不知到知的重新创造的过程。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创新意识,依靠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来完成教学任务。老师应少用陈述式的语言,大力倡导讨论式教学,多 2

用“想一想”、“试一试”这种语言,变“注入式”为“启发式”。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会动脑、动手,起到加工知识,自我增长知识的作用,达到激化创新思想,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从而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笔者曾观摩过一堂地理课,老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国西部大开发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缺水,请向怎样解决?学生纷纷各抒已见,有的说人工降雨;有的说把天山、祁连山等地的冰川融化;更有大胆的设想:用核武器把喜马拉雅山脉炸一个大口子,订印度洋上的湿润气流长驱直入我国的大西北!一个个创新的设想在迸发出智慧的为花,谁能说今天的异想天开在明天不会成现实?信息时代呼唤创新,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以此为契机,奏响创新的主旋律,培养一代又一代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5、重视家庭教育的特殊地位

家庭是儿童生活第一所学校,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对人的影响至关重要,一方面为人的启蒙教育和以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良好条件,另一方面它也关系到社会公共生活的各方面利益,因为下一代的成长和民族素质的提高,都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好了,对于孩子的学业,家长们关注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对了孩子的前途,家长更是倍加关切,望子成龙。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别让孩子在起跑线上就落后了”成了一句“至理名言”,重重地压在众多独生子女家长的心头,并悄然融化在他们的血液中。于是家长把对孩子的教育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双休日”。可要问一问21世界究竞应该让孩子具备哪些能力,家长恐怕就难以回答清楚了。有这样一个故事,科学课上老师告诉学生,蚯蚓的再生能力很强,把一条蚯蚓切成两段,会变成两条蚯蚓。于是,一女孩就挖来一条蚯蚓养在家里观察,可女孩的妈妈不问青红皂白就给了女孩一个耳光,并且把蚯蚓扔了。试问,在这样家庭环境中,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吗?作为家长一定要不断努力提高的文化素养和思想素养,努力创造和谐、民主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要求要合理,充分理解、尊重孩子,相信孩子是一个天生的学习者,把孩子作为一个天生的学习者的权利还给孩子,“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让孩子能够自主地去学习,尽情地去创新。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单位:李兴镇中心学校

上一篇:感恩父母作文100字下一篇:任课老师的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