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习题

2023-03-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习题

高中语文诗歌阅读教学与诗歌鉴赏技巧

摘 要:在高中时代的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是因为分数占比量多,更重要的是因为在诗歌中蕴含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利用睹物思人和托物言志的手法将诗歌的感性体现出来。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在诗歌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感性的人。但是在目前的诗歌教学中,会发现学生们对于诗歌的鉴赏力不能激发学生们的感性,这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如果学生不能理解诗歌中的感情,那么学生也会难以理解人情世故。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鉴赏;能力培养

高中语文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全面掌握散文小说,还要求学生要具备鉴赏诗歌的能力。培养学生詩歌鉴赏的能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拓宽学生的眼界和文化意识,不断创新学生的思想方式。教师掌握合理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进一步让学生了解到诗歌中所传授的感情的意境。本文就从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进行探讨分析,并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策略,为高中语文教师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一、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从诗歌的整个发展史和高中语文课本文章选择来看,空间和时间的跨度是非常大的,所以这就给学生学习诗歌鉴赏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在诗歌鉴赏教学中要秉承培养高中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为目的,设计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案。同时教师也要思考的问题就是帮助学生打破空间和实际爱你的阻碍,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创设情景,可以借助多媒体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形象的知识,将与诗歌内容相关的事件情节、故事情景直观的展现给学生,让学生走进诗歌的世界中,使其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想象自己沉浸于当时的环境中,将自己想象为故事中的主人公去感受诗歌,进而加深学生对诗歌的正确理解,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比如在学习《将进酒》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借助媒体技术选择激昂旋律的音乐,在歌曲中将学生带入借豪迈气势诉饮酒之乐的状态中,让学生随着慷慨激昂的音乐感受诗歌的旋律,同时感受到诗人当时的情感状态,进而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二、深入分析,探索深层情感

每一项学习活动想要实现高质量的“教”与“学”都离不开深入的分析。因此,教师在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引领学生深入分析文章的内容。通过深入分析过程中,师生要共同探索诗人背后的想要表达的深层思想情感,加深学生学习体验和深刻的阅读,同时对文章的每一句诗词都要进行逐句分析,引导学生掌握鉴赏的方法,也有助于学生后期的学习相关能力的提高。其次,深入分析结束后,学生也会掌握了一定的情感,这时教师可以布置“写作”的活动,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通过模仿诗人的创作模式进行自我创编,尝试诗人的类似情感。在这种学生创作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在此感受诗人的思想情感,同时也是深入鉴赏诗歌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提高了学生的素质素养。比如在人教版《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学习中,教师首先带领学生逐句分析“鬓如霜”、“十年生死两茫茫”、“唯有泪千行”等词句中所蕴含诗人的思念、悲伤的情感。接着让学生根据本首诗词的特点创作同类型的诗歌来表达对朋友的思念之情。在这种创编和鉴赏相结合的模式下,能较快的实现学生诗歌鉴和创编能力得到实质性的前进。

三、解读诗歌的环境与时代

中国的诗歌不是只用三言两语就能将作者的思想情感所能表达出来的,诗歌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虽然短小但是其中蕴含了浓厚的思想情感,每个诗人写作的特点都有所不同,同样每个时代培养出的诗人也不同。不同的环境培育不同的诗人,环境不仅决定了诗人的生活方式,同时诗人也受其熏陶,决定了诗歌的不同种风格。因此,要想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就要带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了解诗人当时的生活环境,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当时的心境。教师在诗歌鉴赏的教学中,要将诗歌融入到作者所生活的环境中去,真正实现鉴赏诗歌的意义。其次,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诗人当时生活的时代背景,这样既能将诗歌作品放在当时时代的背景中,同时还能让学生在历史时空中感受到沧桑。更加深刻的让学生感受到诗歌具有沧桑的时代气息,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一味地对学生进行灌输式的教学难以提高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影响学生提升自身诗歌鉴赏能力的主观能动性,为此教师可以尝试采用研究式的主题活动来展开诗歌教学,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提升自身的诗歌鉴赏力,提升自身对诗歌学习的兴趣。

五、引导学生夯实诗歌基础

学生只有在对诗歌有了一个最基本的认知以后,才有可能具备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比如如果学生在遇到一篇诗歌的时候,甚至无法自己去理解诗歌写的是什么,那么诗歌对于学生来说就只是一堆文字,自然无法达到鉴赏的深度,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平时多注意积累一些诗歌基础知识,尤其是一些特定意象的表达要牢牢掌握好,这样学生在遇到没有学过的诗歌以后,也能够结合自身的诗歌基础来对诗歌内容进行一个最基础而准确的了解,这是诗歌鉴赏的第一步,随着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的越来越多,对基础知识运用越来越熟练,其诗歌鉴赏能力自然能够得以提升。为了更好的引导学生夯实诗歌基础,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背诵,虽然当前基本上所有的高中教师都会要求学生进行诗歌背诵,但是总体来看,学生的诗歌掌握量还是不够,且不够熟练,为此教师除了要让学生背诵课内诗歌,还要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外诗歌阅读与背诵。再者,教师需要帮助并引导学生对常见的意象表达的词汇进行总结,比如杨柳多是代表惜别、月亮多是代表思念等等。最后,教师要让学生多练习诗歌鉴赏类的题型,将一些答题套路介绍给学生,引导学生透过现象去看本质,让学生在掌握套路以后再超越套路。

诗歌作为我国的一种文学艺术,作为高中生一定要努力学好。对于诗歌鉴赏的能力可以让学生在诗歌中与作者产生共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语文素养,增强文化底蕴,这才是高中诗歌鉴赏的学习目标。

参考文献:

[1]黄维维.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J].女报:时尚版,2020,(4):1-1.

[2]肖丹梅.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J].课外语文(教研版),2019,(9):5+7.

[3]吳丽萍.如何加强高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教学[J].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2019(13):62-62.

作者:李正强

第2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心得

摘要: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一个比较独立的教学内容,它在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方面有着重要作用,而且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优秀诗歌,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悟诗歌之美,拉近了诗歌同学生的距离。而高中语文教师也应该在平时的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中发现存在的问题,然后结合教学实际来不断的进行教学反思,寻找有效提升诗歌鉴赏教学效果的途径,让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收获更多的知识。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效果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是一类非常有实践特点的教学内容,能够很好的指导学生分析诗歌,帮助他们形成基础的诗歌审美,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因此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师也要善于从多角度出发,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学生更多思考的空间,使其掌握诗歌分析方法论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魅力所在,在掌握更多优秀诗歌的同时提升诗歌鉴赏课的教学效果,而作为教师也应该适时进行教学反思,不断提升教学能力。

一、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现状

1.应试教育的教学特点相对显著

在高中语文学习阶段中,高考是每一个学生和教师都绕不过去的话题。为了在高考中取得更好的成绩,很多学生和教师在语文的学习和教学中都还是比较注重对于知识点的学习,很多教师在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的过程中,重点会向学生灌输一些自己的既往经验和诗歌的内容。然后,将诗歌的艺术手法以及语言表达特点向学生进行重复的高频率灌输,让学生被动的进行学习。在教学结束之后,也会让学生以专项练习或者课后练习的形式,进行大量的习题演练,在做题的过程中将课堂上的内容不求甚解的生搬硬套。这种应试教育教学特点相对显著的情况,其实不利于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取得实效。

2.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在很多学生看来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是一项非常枯燥的学习内容,因为很多的古典诗歌深奥难懂,还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泛读、精读、精讲、解构然后教学总结这样的教学流程,教学手段相对枯燥,学生并不能够通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的学习来体验到诗歌本身所蕴含的美感与丰富的哲理,如果学习过程让学生倍感枯燥,那么培养诗歌鉴赏兴趣自然无从谈起。

3.重内容而轻素质

虽然我国一直在倡导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新课改和素质教育也已经深入渗透到了教学过程之中,但是面对高考的压力,教师和学生依然存在急功近利的想法,认为学生只要能够了解诗歌内容、作者生平、诗歌出处以及诗歌中的表达手法就可以了,教学过程比较注重对于诗歌内容的了解,却不太注重对于学生诗歌鉴赏综合能力的培养,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中,重内容而轻素质的现象比较普遍。

2、优化诗歌鉴赏教学效果的手段

1.改变教学思路,培养综合素养

在实际的诗歌鉴赏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要对诗歌鉴赏有深刻的认识,也就是要看到诗歌鉴赏对于学生能力培养的侧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而不只是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诗歌内容。这也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的改变教学思路,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提升学生诗歌鉴赏能力方面,注重通过教学让学生养成属于自己的鉴赏手段和鉴赏思维。

2.增加课堂交流,培养学习兴趣

因为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主要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诗歌鉴赏方法,并且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诗歌鉴赏方法论,让他们会理解、会分析、也会欣赏。而活跃的课堂气氛和积极讨论的氛围,其实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之中,积极的开动脑筋,通过大量的探讨和思考感受诗歌鉴赏的趣味。我们以人教版高二语文中的课文《滕王阁序》末尾的诗歌《滕王阁》为例,这首诗歌作为整篇文章的结尾,主要是为了呼应文章中的内容。在进行这首诗的鉴赏的时候,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在上课之初就向学生提出问题,比如“这首诗歌主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诗歌是怎样和文中的内容相呼应的?”然后让学生在对诗歌进行泛读之后在课堂上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组讨论,教师从旁听取讨论结果的同时,能够结合学生的回答和理解,适当的对学生在诗歌鉴赏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点拨,这个过程既能够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思维能力,也能够通过积极愉悦的课堂讨论氛围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3.深化鉴赏理解,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在掌握了一定的诗歌鉴赏方法之后,教师就要用多种手段让学生通过具体的鉴赏实践,来进一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我们还是以《滕王阁》为例,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通过查阅资料等方法写一篇800字左右的詩歌评论。也可以选择同类型的诗歌以写诗评的方式让学生自主的从不同的角度对诗歌进行分析,培养学生语言总结和表述本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于诗歌鉴赏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诗歌鉴赏方法的掌握,从而进一步让诗歌鉴赏收获更好的成效。

结束语: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主要培养的是学生诗歌鉴赏的实际应用能力,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诗歌魅力的同时加深对于诗歌的理解,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诗歌鉴赏的方法论。教师要善于进行教学反思,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用创新的思路来解决问题,然后根据学生的兴趣点和存在的问题制定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让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真正收获实效。

参考文献

[1]官丽娟.试论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心得[J].新课程(下),2017(08):132.

[2]刘玉芹.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心得[J].学周刊,2015(08):189.

福建省漳州市龙文中学 363005

作者:林巧玲

第3篇:探究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

摘要:本文针对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鉴赏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了简单分析探讨,然后针对诗歌鉴赏教学的具体展开,提出了几点意见措施,希望可以给高中语文教师一定参考帮助,推动诗歌鉴赏教学不断进步发展。

关键词: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不足;建议

诗歌是高中语文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环节,在高考中也涉及相应的考试题目。诗歌本身具有语言凝练,情感表达丰富的特点,学会对诗歌的鉴赏,那么自然就能提高学生整体阅读理解水平,有利于对现代文的理解。因此对于语文教师而言,应该紧扣诗歌鉴赏的关键要点,在教学方法上创新,才能切实提高诗歌鉴赏教学的成效。

一、 存在的不足

诗歌鉴赏的主要教学内容就是对诗歌的修辞技巧、内涵表达、情感体现、时代意义等进行鉴别赏析,发现其中的文学精髓。在高中阶段,诗歌鉴赏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诗歌古诗词和文言文教学不仅占据了较大的部分,而且在高考中也属于必考内容,因此要在教学上加强重视。就当前的实际情况而言,诗歌鉴赏还存在不少不足之处,制约了教学成效的提升,總的来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诗歌鉴赏教学脱离了诗歌背景。诗歌背景对诗歌主旨的表达具有直接影响,若是脱离背景来分析诗歌,那么就可能陷入误区。当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诗歌进行鉴赏时没有结合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形势展开综合分析,单纯是从字面意思作出赏析。虽然教师本身对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形势具有认知,能够得出合理的赏析结果,但是这种错误的示范却将学生引导到了一条错误的道路上,降低了教学的效果。

第二,诗歌鉴赏存在限制约束,不利于学生思维的进步发展。不同的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必然存在不同的地方,如果对其加以限制,就不能让学生对诗歌产生自己的独特理解。教师依照所谓的标准答案或是个人对诗歌的理解对学生进行教学,强迫学生思维朝向标准答案或是教师个人理解的方向发展,这样实际上相当于揠苗助长,不能对学生的成长发展起到真正的作用。

第三,诗歌鉴赏方法不够多元化。诗歌鉴赏不同于阅读或是写作,其重在对诗歌的内涵进行分析,对情感进行体验。而在当前教育方法理念不断丰富更新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展开诗歌鉴赏,甚至是将几种不同的方法综合起来进行教学。但是目前诗歌鉴赏的方法还局限在几种模式之中,不够多元化,需要进一步扩展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

二、 教学建议

(一) 结合相关信息展开综合鉴赏

对于一首诗歌而言,其除了诗歌本身之外,还涉及许多其他的信息,这些信息对于诗歌的鉴赏理解存在一定的影响。在进行诗歌鉴赏时若不对这些相关信息实现综合把握,那么就会影响到整体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应该将这些相关信息引入其中,让学生在对这些信息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再进行诗歌鉴赏,那么必然可以取得不一样的教学效果。对于这些相关信息而言,其主要包含了诗歌创作背景、社会时代形势、作者创作风格等。

比如,在对《短歌行》进行鉴赏教学的时候,教师首先需要将创作背景、作者信息等向学生进行介绍。在创作背景方面,课文中并未对《短歌行》的创作时间予以说明,通过相关资料的查阅,笔者认为其应该创作于建安十四、十五年间,此时曹操遭遇赤壁败仗,心中的梦想受到了打击,因此通过这样一首诗歌来抒发心中的情绪。作者信息方面,作者曹操为东汉末年乱世枭雄,虽有雄才伟略,但是生性多疑,且存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不妥行径,因此被评为“乱世枭雄,盛世能臣”。了解到这些信息之后,再来对诗歌进行赏析,也就不难得出,曹操战败后,希望得到更多人才的辅佐来实现自己的野心,但是人才可遇不可求的现状,使得曹操深感无奈。

(二) 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主观思想

在诗歌鉴赏教学中,切不可对学生进行思维上的限制,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观点和理念表达出来,说出自己对诗歌的不同理解。这样可以让诗歌鉴赏教学更加丰富多彩,使整个课堂更加活跃。比如还是在对《短歌行》进行鉴赏教学时,对于诗歌的创作背景,由于史料中并无详细记载,因此前文对创作背景的分析仅仅是笔者自身的浅见。这时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相关资料自主分析诗歌的创作背景,于是就有学生得出诗歌创作于赤壁之战之前这样的结论,其根据就是《三国演义》中记载了曹操在决战前和众将士在大江上置酒设乐。从这一点出发,就可以得出该诗歌创作是曹操决战前表达出对人才的渴求,希望通过诸多人才的帮助,自己能成功拿下赤壁,进一步实现自己的愿景。此外,在诗歌内容的赏析上,教师也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发挥出自身主观能动性,对诗歌得出不一样的见解。例如,对“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这一句的字面解释为对着美酒、伴着歌舞,人生时间有限,应该及时行乐。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依据今人的眼光来看,就可以理解为对着美酒就应该放声高歌,直抒胸臆,在有限的人生中实现最大的梦想。

(三) 对诗歌鉴赏的方法进行创新

对于诗歌鉴赏教学,教师可以通过情景创设、多媒体营造等手段展开教学。情景创设,就是通过语言、文字、音乐、画面等载体为学生创设一个具体的情景,让学生融入到这个情景对诗歌进行理解和分析。多媒体营造主要是利用多媒体设备营造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氛围中参与到诗歌鉴赏之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比如,在对《雨巷》这首现代诗进行鉴赏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利用音乐素材,播放雨打树叶的声音,同时播放女子的脚步声,然后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大家闭上眼睛,仔细聆听雨声和脚步声,想象自己在小巷中,一位美丽的姑娘迎面走来,然后将诗歌朗诵给这位姑娘。通过这样一个情景,学生就能浸入其中,对诗歌形成更深层次的理解,明确其主旨内涵。

三、 结束语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需要教师加强重视,针对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教师需要通过合理的方法策略予以改变。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引入诗歌相关信息,发挥学生的主观作用,创新教学手段,最大程度提高诗歌鉴赏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俞永飞.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策略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5,34:146.

[2]贾超.如何加强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策略[J].才智,2016,20:105.

作者:薛玉玲

第4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技巧答题要领: 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1.赏析诗中的关键字词 命题方式:这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命题变式:甘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2.赏析诗中的重要语句 命题方式:这句诗有何特殊含义或深沉含义? 命题变式:这句诗最具表现力,试简要分析。 解答分析:先解释清这句诗的字面意义,然后或扣语言特点、或扣思想情感作具体分析。 3.赏析诗歌的写作技巧 命题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一、古代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花草类 (1)菊:隐逸、高洁、脱俗 (2)梅:傲雪、坚强、不屈不挠、逆境 (3)兰:高洁 (4)牡丹:富贵、美好 (5)禾黍:黍离之悲(国家的今盛昔衰) (6)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 (7)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8)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 生活的轨迹就是一个永恒的圆,终点也就是起点。 关心如火把,上进心像梯子,责任心是勇气的指向标。 树木类 (1)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顺利 (2)黄叶:凋零、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3)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4)松柏:坚挺、傲岸、坚强、生命力 (5)竹:气节、积极向上 (6)梧桐:凄苦 (7)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风霜雨雪云类 (1)海浪:人生的起伏 (2)东风:春天、美好 (3)春风:旷达、欢愉、希望 (4)露: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易逝 (5)天阴:压抑、愁苦、寂寞 (6)海浪的汹涌:人生凶险、江湖诡谲 (7)狂风:作乱、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8)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 (9)雪:纯洁、美好、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 (10)小雨:春景、希望、生机、活力、潜移默化式的教化 (11)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灭 (12)暴雨:残酷、热情、政治斗争、扫荡恶势力的力量、荡涤污秽的力量 (13)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 (14)江水: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 动物类 (1)子规:悲惨、凄惨 (2)鱼:自由、惬意 (3)鸿鹄:理想、追求 (4)猿猴:哀伤、凄厉 (5)乌鸦:小人、俗客庸夫 (6)沙鸥:飘零、伤感 (7)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 (8)(瘦)马:奔腾、追求、漂泊 (9)(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 (10)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 器物类 (1)玉:高洁、脱俗 (2)簪缨(冠):官位、名望 颜色类 (1)白:纯洁无瑕、丧事 (2)红:热情奔放、青春、喜事 (3)绿:希望、活力、和平 (4)蓝:高雅、忧郁 (5)黄:温暖、平和 (6)紫:高贵、利国利民 (7)黑:黑暗、绝望、庄重、神秘、对死者的怀念、命途的多舛 除非你自己弯下腰,否则没人会跳到你的背上。 成功的画卷,要用自信的画笔去描绘。 其他类 (1)英雄:追慕、自愧自叹 (2)小人:鄙夷、明志、自省、鞭挞 (3)古迹:怀旧明志、昔盛今衰(国家)、衰败、萧条(古迹一般和古人密切相联) (4)草原:辽阔、人生境界、人的胸襟 (5)仙境:飘逸、美妙洁净、忘尘厌俗 (6)天地:人类的渺小、人生的短暂、心胸的广阔、情感的孤独 (7)乡村:思归、厌俗、田园风光、生活气息、纯朴美好、安逸宁静 (8)城市(市井):繁荣热闹、富贵奢华 (9)破晓:初现希望 (10)朝阳:希望、朝气、活力 (11)夕阳:失落、消沉、珍惜美好而短暂的人生 (12)深夜:愁思怀旧

二、诗歌的语言 这部分涉及的考点有炼字、音韵、格律(押韵、对仗等)、简繁、用典等。在这里我们把炼字以外的内容称之为炼篇。 1.炼字。诗歌是高度凝练的艺术,古往今来的诗家都非常重视炼字,有“诗眼”“词眼”之说。一般指五言之中第三字,七言之中第五字,也有以第二字、第四字乃至末字为“眼”的。其实“眼”就是诗句的关键处,不拘在腰在膝在足。动词、形容词等是古诗炼字的重要内容,其他一些词语如名词(意象名词、表颜色的词)、副词、数量词也常常耐人寻味。 还有一些特殊形式的词语,如叠词、拟声词、意象名词罗列等,常能表现出特殊的表达效果: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拟声词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多个名词连用,意象的组合会营造一定的意境。 2.炼篇。对于绝大多数的诗,炼字只是其锤炼语言的一部分,如果一味强调炼字,就会使诗歌陷于“有句无篇”的误区,所以诗人们同时也非常重视对“篇”的锤炼,即应包括格律的锤炼与总体语言风格的把握。 总体的语言特色包括一句话或者全篇的语言特色。诗歌的语言风格常见的有平淡、工丽、直率、委婉(含蓄)、清新、简洁、明快、自然、飘逸、清幽、雄奇、豪放、浑厚、旷达、悲慨、苍凉、沉郁、低沉、舒缓、洗练等。需要指出的是每一个诗人都有各自的风格特点,而同一个诗人也可能具有多种风格。 3.注意诗歌语言的变形。诗歌要借助非常俭省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音韵的需要,非对语言作出变形不可。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主要目的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而这些地方,往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要把握词性的改变,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了解诗歌组织语言的规律,就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 如果别人给我一枚枫叶,我将还他整片枫林。 今天你抛弃时间,明天你将被时间抛弃。

三、诗歌的表达技巧 诗歌表达技巧指的就是在进行诗歌创作活动时所运用的技巧。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而就古代诗歌而言,描写、抒情两种表达方式比较常见,是考查的重点。 2.抒情方式 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间接抒情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以景衬情、融情入景)、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叙事抒情等。一般情况下,写什么景抒什么情。个别时候以乐景抒哀情,目的是增加哀的程度。 3.表现手法 主要有渲染、烘托(包括正衬和反衬)、白描、悬念、赋比兴、联想想象、动静相衬、以动写静、列锦(名词罗列)、虚实结合、欲扬先抑、寓褒于贬、明褒实贬、言此意彼、换位思考、画龙点睛、以小见大、语序倒置、情景理合一,等等。 4.行文结构 常见的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承上启下、起承转合、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衔接、铺垫、伏笔、照应等。 5.材料取舍 有主次、详略、繁简等等。材料是构成文章的血肉,材料的详略取舍往往体现了作者的用意。 6.修辞手法 主要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对比、起兴、反复、设问、互文、用典、象征、寄寓、寄托等。在实际运用中,多种修辞往往是交叉在一起的。

四、诗歌的思想内容 1.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1)忧国伤时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反映离乱的痛苦。如:杜甫《春望》。 同情人民的疾苦。如: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如:杜甫《登楼》。 (2)建功报国 建功立业的渴望。如:曹操《龟虽寿》、陆游《书愤》。 保家卫国的决心。如:王昌龄《从军行》。 报国无门的悲伤。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 山河沦丧的痛苦。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走到花儿跟前,给它一滴水,它将会绽放得更美丽。 今天燃起信念之火,明日定能铸就辉煌。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如:杜甫《兵车行》。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如:屈原《涉江》。 (3)思乡怀人 羁旅愁思。如:孟浩然《宿建德江》、温庭筠《商山早行》。 思亲念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苏轼《江城子》。 边关思乡。如: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闺中怀人。如:王昌龄《闺怨》、欧阳修《踏莎行》、李白《子夜吴歌》。 (4)生活杂感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昔胜今衰的感慨。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借古讽今的情怀。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青春易逝的伤感。如:李清照《如梦令》。 仕途失意的苦闷。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 告慰平生的喜悦。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 (5)长亭送别 依依不舍的留恋。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情深意长的勉励。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坦陈心志的告白。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2.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应注意的问题 (1)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如辛弃疾曾经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之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所以其词多为回忆过去如火如荼的战斗生活,或者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情绪,风格豪放悲慨。 (2)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于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比如,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在他们的诗中,尤其是边塞诗中,虽有塞外环境的恶劣,也有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敌忾的愤慨,保家卫国的决心,因而诗歌格调高亢,情绪激荡。而宋代则大不相同,积贫积弱、国力衰微的大宋朝,已没有了大唐的气象,在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 (3)许多古代诗词的前面都有一个不长的“序”,有的交代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情感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 (4)大多数作品的思想感情不是单一的,其中可能交织着许许多多非常复杂的情感,这一点要特别注意,当然,读者有时也可以在原作的基础之上发挥想象,进行二度创作。另外,一个作家的整体创作取向和风格一般是固定的,但也不排除个别作品的特例存在。如李清照、辛弃疾等,都有其固有风格之外的创作。

第5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

高考诗歌鉴赏中,最令学生头疼的就是艺术手法鉴赏这一部分。这些问题之所以令学生感到头疼,一是学生不知道诗歌中都有哪些手法,二是不同术语的使用使得学生不知如何作答。其实,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也叫表达技巧)不外乎抑扬结合、动静结合、情景交融、借古讽今、托物言志、白描、渲染、衬托等等。概括起来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表达方式的技巧、表现手法的技巧、修辞手法的技巧。下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把诗歌鉴赏中的易混点加以梳理,以期能给我们复习备考提供一些帮助。

一.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有的同学总是对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搞不清,实际上“手法”和“方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表达方式就是诗歌在表达情感时所采用的一种方式,或是记叙,或是描写,或是抒情,或是议论。比如在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两句诗在表达上主要是运用描写的方式,表现其高峻奇伟之势;他的“安能催眉折腰侍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采用的是抒情的方式。

而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即作者在表现情感时所采用的一种表现技巧。诸如借古讽今、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等。还是同样的例子,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这两句诗在表现手法上采用的是正面描写的手法,他的“安能催眉折腰侍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采用的是直接抒情的手法。 再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从表达方式上说是抒情的方式,从表现手法上说是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总之,我们一定要注意“方式”和“手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在做题时一定要看清题干问的是“方式”还是“手法”。诗歌中的表现手法包括抒情手法和描写手法。常见的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物抒情、融情入景、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常见的描写手法(也叫创作手法)有:渲染、烘托、衬托(正衬、反衬)、对比、联想、想象、白描、细节、比兴、象征、用典、抑扬、正侧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乐景衬哀情等。诗歌中常见的表达方式是指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两者之间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只要把握住各自的内容就可以区分开了。

二、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这两种手法也是同学们易混淆的艺术手法,实际上只要仔细辨别,是不难发现两者之间的区别的。虽然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都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写表达思想感情,但是托物言志描写的“事物”往往是一个“事物”,并且所涉及的事物也会被多角度多层次的描写,作者借助这一“事物”的某些特性表达有关意志、节操、品德方面的内容。从一定意义上说作者所托的“物”要和某些“志”有相似点。比如2000年春季高考卷中选用的虞世南的《蝉》:“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在这首诗中,虞世南借助“居高饮露”的蝉来表现自己那种“不假良史之辞”、不借“东风之力”,而是凭自己的“垂绥饮清”的超凡脱俗的形象,来向世人表明“立身高洁的人,不需要外界的凭借,自然声明远播”的隐然自得之情。在这里我们注意到作者描写的事物只有一个“蝉”,并且对“蝉”也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描写,“垂绥饮清露”是写蝉的饮食高洁,“流响出疏桐”写出了蝉声悦耳动听、传播之远,最后两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则是通过对蝉的肯定委婉的表达自己追求傲然独立的高尚品格的心志。而借景抒情所描写的事物则不止一个,同时它是通过对诸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草木山石等“景物”的描写,用“景物”寄托、暗示感情。诗人对这些景物的描写往往是单一角度或单层次的,有的甚至将几种景物融合到同一画面中。比如杜甫的《登高》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还”诗句,就是将“风、天、猿、渚、沙、鸟”这几种景物融合在同一画面中,通过这幅惨淡的画面来表现自己长年漂泊在外,老病孤愁的凄凉心境,借凄景抒凄情。 再如2006年高考福建卷中李商隐的《谪居》:“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这里诗人通过对“空床”“青苔”“红树”等多个景物单层次的描写使我们仿佛看到,作者客居异乡,平日少有人来往,阶前长满青苔,寓所冷寂的场景。在这里,作者也就是要借周围景物来表达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三、象征和托物言志这两种手法容易混淆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象征和托物言志都是以物写人,都是通过赋予意象某种人格化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情感。其实两者是不尽相同的,象征属于修辞手法,托物言志属于抒情手法。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思想感情,和借喻很相似;托物言志是作者通过对物象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某种“心志”。比如李德裕《登崖州城作》中的“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诗句,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而王安石的《北陂杏花》:“一陂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诗句中,诗人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对杏花的描绘,表现自己顽强的斗争精神。再比如,曾巩的《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的诗句,作者借尚未变黄就借助风势在空中狂舞的柳条,象征那些根基未稳、便因依仗权贵得势而猖狂不已的小人,表达对他们的极端鄙视和厌恶。

四、对比和反衬这两种手法虽然有着明显的区别,但是由于对比和反衬都同时出现正反两方面,所以导致不少同学区分不清。反衬是从反面衬托,突出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只是作为陪衬的。比如王藉的《入若耶溪》中“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诗句,诗中尽管出现了“噪”“鸣”和“静”“幽”正反两方面的词语,但作者在这里主要表现的是林静、山幽,写蝉噪和鸟鸣的目的是为了陪衬,因为蝉和鸟的声音听得越清楚山林就越显得幽静。对比就不同了,对比是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比较,正反两方面都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例如李白的《越中揽古》中的“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至今惟有鹧鸪飞”诗句。在这里前三句描写夕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两厢对照鲜明而强烈,这两者都是作者所强调的,在对比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五、烘托和渲染烘托和渲染是最易混淆的两种手法。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的人也把烘托叫做烘云托月。这种称谓可谓十分形象。在烘托手法的运用中,可以是人托人,如《秦罗敷》中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是以物托物,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但更多的是以物托人,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唯见江心秋月白”,分别烘托琵琶声的美妙动、听引人入胜和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的心情。渲染则是为营造某种气氛创设一种意境,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例如杜甫《登高》中的诗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还”,这里连用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凄清孤冷的特点,目的是为下文表现自己老病孤愁的凄凉心境创设一种氛围。

六、借古讽今和用典这两种手法也是经常在同学们头脑中容易混淆的术语。实际上借古讽今和用典并没有严格的界限,用典是从材料的角度说的,借古讽今是从写作的意图来说的。用典就是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古人古事或者化用前人的诗句含蓄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用典的常见方式有明用、暗用、正用和反用四种。比如2006年安徽高考卷中的刘过的《柳梢青・送卢梅坡》中的“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随舟行”诗句,分别化用苏味道的“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正月十五夜》)和贺铸的“明月多情随柁尾”(《惜双双》)的诗句,表现诗人对友人的无限深情和刻骨的相思。借古讽今是诗人借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讽谏当朝统治者的目的。如王安石的《桂枝香》中的诗句“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以及杜牧《泊秦淮》中的诗句“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都是借咏叹六朝灭亡讽刺统治者的骄奢淫逸、荒芜朝政。

第6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题

考纲陈述:(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第一步】准确解读文本:在了解“诗家语”多省略、多倒装特点的基础上,抓关键点: (1)上看:看诗歌题目,圈出题眼(某一词语),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再看作者,回忆作者所处的朝代和作品风格。注意时代对作家的影响(如南宋的爱国思想);

(2)下看:看注解提示,了解诗歌的背景,寻找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线索。

(3)中看:看全诗主体,每句圈出一两个词作为句眼,特别注意诗歌中的表现情感的形容词和副词(如:孤独自寂)。后部分一般运用议论、抒情手法,是诗的主旨。 (即我们平时讲的五读:读题目、读作者、读内容、读注释、读命题。)

【第二步】明了答案构成要点(即给分点)。小口径问题什么答什么,大口径问题一般要包括三个要点:

●(1)采用的写作手法:常见写作手法(技巧)见后面所附四大类13小类。

●(2)手法揭示的内容:结合诗句,分析该手法写出了意象(人,物,景)的什么特点,或抒发(突出了)什么思想感情(哲理)。

●(3)所起的作用:此种写法在内容或形式上起到的作用。(内容方面的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形式方面的作用:前后照应,虚实结合,先总后分,一问一答)

(注意:不同类型题目的三个要点的侧重点不一样,问什么则什么是回答的重点;且三个要点的顺序要根据具体题目的类型有机组合。一般情况下,我们要写明白:此诗写了什么内容,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感情。)

【第三步】】诗歌鉴赏简答题:根据题目类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答题方法。 ◆第一种类型:分析意象类(意象即诗中描写的人、景、物) 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哪些意象?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或: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 注意诗歌中有固定含义的意象:

⒈离别类:双鲤、尺素(远方来信),月亮(思乡或团圆),鸿雁(游子思乡怀亲或羁旅伤感),寒蝉(悲凉),柳(喻离别留念或代故乡),芳草(离愁别恨),鹧鸪鸟(叫声似“行不得也哥哥”,指旅途艰辛或离愁别绪),南浦(送别之地),芭蕉(离情别绪),燕(惜春或恋人思念或物是人非的变迁,或传书叙离情或游子漂泊),关山(思家),长亭短亭(送别),阳关曲(送别的歌声)。

⒉情爱类:莲(音同“怜”表达爱情),红豆(男女爱情或友谊),红叶(传情之物)。 ⒊人格类:菊花(清高),梅花(不怕摧残敢为人先或保持冰清玉洁),松(傲霜斗雪坚守节操),

⒋悲情类:梧桐(象征悲凉),乌鸦(衰败荒凉),杜鹃鸟或子规(象征凄凉哀伤或思家思归),碧血(蒙冤枉而死或忠心不泯灭),猿(悲伤)。

⒌其它类:昆山玉(人才),折桂(科举及第),采薇(隐居生活),南冠(囚犯),柳营(军营)。东篱(高雅,洁身自好) ■第二种类型:分析意境类(意境=意象+情感) 常式问: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

变式问: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 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A.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

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B.

思想感情术语:

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第三种类型:分析主旨型(含情感及寄寓义)

诗歌就题材(内容)的不同,可分以下10类,据此可了解诗歌主旨:

⑴咏史怀古诗:凭吊古迹古人来借古讽今;或感慨昔盛今衰,今不如昔;或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写古迹古人,多用典故)

⑵托物言志诗:不直接表露思想情感,而是运用比喻象征拟人手法把自己的理想和人格融入一物象中。(常有松、竹、梅等意象)

⑶边塞征战诗:或抒写报国立功壮志;或征夫思家的思念;或对开边拓土穷兵黩武的统治者的讽刺和规劝。

⑷羁旅思乡诗:写游子漂泊的羁旅愁苦;或所见所闻所感触发的思念故乡的乡愁。(常有月、柳、雁、书信及梦境幻觉的描写

⑸送别留念诗:或表达别时留恋;或表达别后思念;或表白理想信念;或表达彼此勉励。 ⑹田园山水诗:借写山林田园的闲适美好,表达对世俗与现实的不满、向往宁静平和的归隐思想,或表达自己遗世独立,保持节操品性的情怀。

⑺即事感怀诗:或忧国忧民;或反映离乱;或渴望建功立业;或仕途失意闺中怀人;或讴歌河山。

⑻闺怨闺愁诗:或表达对戍边丈夫的思念,或写春光(青春)易逝,光阴不再的感伤,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我们认为不会考,但是课本中有,我们还是要了解一点。)

■第四种类型:表达技巧类(着眼于全篇整体或局部) 常式问: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写作手法?

变式问: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或: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写作手法(技巧)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大致包括4类: 第一种:描写景物的方法:

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⒉运用修辞手法:比喻对比夸张比拟)(高考常考)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互文; 3.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引用典故(高考常考)象征、铺陈,白描。 4.从景物的动静角度来写:动景静景结合,或以动写静,以静写动;(高考常考) 5.从观察的层次来写:远看与近观结合,仰视平视与俯视结合;空间的上下结合,高低结合。

⒍从调动感觉的角度来写:视觉(形和色),听觉(声),嗅觉(气味),味觉,触觉;或通感。 第二种:描写人物的方法

⒈从直接与间接的角度看,方法有:正面和侧面描写,虚写(想象联想)与实写; 2.运用具体描写手段: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⒊运用修辞手法来写人:比喻对比夸张比拟借代双关反问设问、反问、反语; ⒋运用表现手法来写:衬托对比渲染烘托象征、铺陈,白描。 第三种:抒情方式

1、直抒胸臆:直接运用抒情与议论的表达方式来抒发情感

2、间接抒情:托物言志(寓理),借古讽今,用典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高考常考) 第四种:结构(构篇)方式

对比,前后照应,问与答,卒章显志,总分,虚实结合,(高考常考)过渡,详略,人称,设置悬念,欲扬先抑、

2012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题

鉴赏诗歌形象应注意以下两点。

1.了解传统的审美习惯

要做好诗歌鉴赏题,应了解传统审美习惯,主要有下列几点:

(1)望月怀远,如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望月》、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2)伤春悲秋,或因见秋而思乡。如柳宗元的"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3)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如苏轼看"大江东去"而叹"人生如梦"。

(4)折柳送别。如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其间缠绵悱恻的别离之情,给人以悠长的回味。

(5)闻雁思归。如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6)听梧桐而心悲凉。如白居易《长恨歌》"秋雨梧桐叶落时",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等等。

2.抓意象的特殊内涵

(1)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2)以折柳表惜别。"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忆秦娥》)--西安灞陵桥的两边长满垂柳,而灞陵桥是首都的门户,这里是送别的地方,在灞陵桥折柳送别特别能表达伤离别的情感。

(3)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了昔日 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

(4)菊花象征坚贞高洁的品质。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其他"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宋人郑思肖《寒菊》)、"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等诗句中,菊花无疑已成为诗人人格的写照。

(5)梅花象征傲霜斗雪、不怕挫折打击、纯净高尚的精神追求。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

(6)松树象征坚贞高洁的品格。松树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众人讴歌的对象。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

(7)莲用来表达爱情。由于"莲"与"伶"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伶子","青"即"清"。这里是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8)梧桐象征凄凉悲伤。梧桐在古典诗词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象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渲染一种凄婉悲凉的气氛,写尽愁思。其他如"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人温庭筠《更漏子》)等。

(9)杜鹃鸟象征凄凉哀伤。由于"杜宇魂化杜鹃"的神话故事广为流传,杜鹃这一形象在古诗中固定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

(10)鹧鸪鸟象征离愁别绪。由于鹧鸪的鸣声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人对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因此,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就有了特定的内蕴。如"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处"(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

鉴赏诗歌的方法步骤及技巧

(一)高考诗歌鉴赏的第一步:整体感知诗歌主旨

例1.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析:忌先扣某些字眼,如“苦”“愁”“寂寞”等字眼,以免扰乱全局理解,以为是概叹梅之不幸,生怜惜之情。应当先整体把握作者用先抑后扬手法,赞美梅花高格劲节美好品质意境。

(二)高考诗歌鉴赏的第二步:组合意象,探究诗歌内涵

1.借助意象,品味诗歌意境。

意境是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神以象通,物以貌求”《文心雕龙》)。品味意境感知意象,就要借助意象。

例:江月人去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明月、风灯、宿鹭、跳鱼等意象有机地组合成一幅清幽、静谧的意境。

2.借助意象,体味诗歌情感。

例: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从坠落的夕阳、无声的落花、寻旧垒的归燕几个意象,可体会到全词的感情基调是抒写对人事变迁的无比惆怅之情。就其不变者而言,天气、亭台阁与去年毫无二致;就其变者而言,夕阳虽美好,但终究要沉没。好鸟相鸣似有意,但落花流水却无情。

(三)高考诗歌鉴赏的第三步:认知诗歌精妙词语体会意境

1、认知精妙词语:生动、富有表现力词语(动词、形容词、虚词等)

例:明月别枝惊鹊 惊:使„„鹊惊 日出江花红胜火 胜:超过

山寺月中寻桂子 寻:找 体会意境:明月别枝惊鹊(依恋美好情);“寻”、“看”(清闲、幽静)

2、领会诗歌意境创作的方法

①表达方式:

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②表达技巧:

虚实结合、烘托、比喻、夸张、用典、联想与想象等

(四)高考诗歌鉴赏的第第四步:抓住诗歌的诗眼体会主旨

例: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眼为“心远”。因为“心远”所以,“无车马喧”、“地自偏”、不必辨言。“真意”虽比“心远”深一层,但也是从“心远”中生出来的。将“心远”与各组合的意象印证,本诗主旨“退隐后对尘世超脱的心境”就非常明确了。

(五)高考诗歌鉴赏的第第五步:多角度领会诗歌

①理解作者-独特的人生经历与作品风格:

杜甫:忧国忧民的人生,沉郁顿挫的风格 李白:愤世疾俗的人生,清新飘逸的风格

辛弃疾:抗金复宋的大业

②体察背景:

同是烽火战争-唐朝安边创立功业,南宋收复失地悲壮。

③注意题目

观书有感二首(朱熹)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④注意注释:

闺意献张水部(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注释]这是朱庆馀参加考试前呈献给考官水部员外郎张籍,以试探底细的诗。

酬朱庆馀(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抵万金。

⑤注意比较

采莲曲(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采莲曲(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①萦波:在水波上旋转浮动。飐风:在风中摇摆。

②搔头:古代妇女绾发的簪子。

简析两首诗中采莲少女形象的异同之点。

两首诗中的采莲少女都热爱劳动,辛勤劳作。王诗中少女美丽,欢快,充满青春活力。白诗中少女

本文出自: 原文链接:http:///yuwen/shige/548.html

第7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技巧

古诗中的“形象”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豪放洒脱型:如大诗人李白的诗大多表现出豪放不拘、馘岸不羁、豁达大度的风格。(2)忧国忧民型:如爱国主义诗人杜甫的诗大多表现其对人民苦难生活深深的忧虑和同情。(3)归隐田园型:如东晋诗人陶渊明诗中描写的多是悠闲自在、安贫乐道的摩居生活。(4)寄情山水型:如唐代诗人王维诗中描写的山村风光和朋友聚会的场面,俨然是一幅山水画。(5)儿女情长型:如李商隐的诗表现的离别忧思和对爱情的忠贞不渝。(6)保家卫国型:如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塑造了一个精益报国的英雄形象.(7)边塞风光和戍边生活型:如岑参、高适的诗大多表现边塞的风光和戍边将士的思乡之苦。古诗塑造形象的方法:(1)细节描写: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形象。(2)烘托:通过感觉、视觉、听觉以

3、鉴赏形象的技巧。对诗歌形象的鉴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1)借助诗歌的形象,深入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2)借助诗歌的形象,分析诗歌意境。(3)借助诗歌的形象,分析诗歌中的哲理。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鉴赏诗歌的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在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方面的艺术效果以及语言风格。

1、诗歌的语言分为以下几种:(1)意象语言:如松、竹、梅、菊等被人们赋予特定象征意义,象征人坚强、高洁、清高等品格。(2)情感语言:如“悲”、“喜”、“孤”等直接表露出诗人的情感。(3)象征语言:有些诗句本身含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有些是全诗通过具体事物来说理。(4)特定称谓语言:如“杨柳”喻指分别;“秋水”指眼睛;“盗泉”指不义之财;“鸿雁”指书信等等。

2、语言特点:(1)风格特点:主要包括“平淡、工丽、直率、委婉、自然、清幽、雄奇、奔放、洗练、沉郁”等。(2)结构特点:主要包括“叠词、倒装、意象词语罗列”等。

三、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语、反复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映衬、烘托、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结合、比兴、直抒胸臆等表达方式方法的运用。l、修辞手法:在古代诗歌中,经常运用各种修辞,以加强表达效果。如:比喻除了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生动形象外,还可以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腺语、双关等修辞能委婉含蓄地表达出诗人的情感。排比、反复等修辞能表达诗人强烈的情感等等。

2、表现手法(1)象征:象征是诗歌惯用手法,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淡雅、素朴;以“菊”象征高洁、傲霜斗雪的坚强等等。(2)托物言志:是作者借助物的象征义来表达个人胸怀心志的一种艺术手法。(3)注重写景:诗歌贵在含蓄,因此常用借景抒情手法,写景方式主要有侧面烘托、以景衬情、静动结合、虚实结合、卒章显志等。

3、结构:诗歌的结构安排常见的有层层渲染铺垫、首尾照应、结构对比等。

四、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包括作品的内容与主旨,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态度,作品的意义(包括作品的积极意义与局限性,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审美趣味与感情基调。要准确评价“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主要是把握诗歌的思想主题。古诗中常见的主题包括以下几种:l、思乡主题:如赞颂壮丽河山;抒发羁旅愁思;思念家乡等。

2、咏人主题:如同情劳动人民;反映离乱痛苦生活;思念亲友;依依惜别、情深意长等。

3、慰己主题:如抒发凌云壮志、施展才华抱负;悲叹年华早逝、壮志难酬;怀才不遇、仕途失意:告慰生平的喜悦等。

4、报国主题: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决心;报国无门的感叹:山河沦丧的感叹;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等。

5、伤世主题:昔盛今衰的感慨;借古讽今的情怀等。了解了诗歌的主题思想。就能把握诗人的观点态度和所寄托的情感,进而深刻理解作品的意义,为更深一层地鉴赏古诗奠定坚实基础。

第8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方法

一、读

“读”,是从文本中获取大部分第一手材料(感性材料)的唯一途径。对诗歌而言,“读”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从读诗中获取的第一手材料是鉴赏诗歌的先决条件。

如何读?可事先设置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读,这个情境可以是喜境,也可以是悲境,让学生在喜境中读婉约诗歌,在悲境中读豪放诗歌或山水田园诗歌。还可以事先选出与所读诗歌类型相同或完全相反的诗歌,比较着读。读的形式灵活多样,只要是利于诗歌的鉴赏,都可采用。如慢读、快读、不快不慢地读、抑扬顿挫地读、闭着眼睛读、瞪着眼睛读、摇头晃脑地读等等。读的目的就是要读出诗歌的韵律节奏,读出诗歌的意境,读出诗人的意绪(情感)。如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一词,只有通过读,才能把握其语气节奏的轻重缓急,了解词人的心绪。尤其是“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两句,非读无以把握运气之长短,非读无以知晓情感之悲喜。同时,通过读,还可以牢牢抓住诗歌中的重要词语(关键词——诗眼或词眼)和特定的意象。如“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字(关键词),“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中的“明月”(意象)。

“读”是对诗歌的第一步感知,它让学生粗浅地感知到了诗歌意境、作者情感等方面的轮廓,虽是模糊、朦胧,却给诗歌的深层鉴赏奠定了基础,导明了方向。

二、悟

“悟”是在“读”所感知获取的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的理性思考过程。通过悟,可较为具体地把握诗歌意境、作者意绪等鉴赏内容,因此,这一步更为重要。那么,“悟”什么?悟诗歌意象,悟诗句中的关键词(诗眼或词眼)。

1.悟意象

在悟之前,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诗歌意象在诗歌中具有哪些作用,如此,在悟的过程中方能变盲目

而为有的放矢。诗歌意象的作用与散文中的景物描写的作用如出一辙,大体上有这些作用:营造氛围(如《琵琶行<并序>》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句,就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的萧瑟、落寞的氛围)、借景抒情(这是诗歌惯用的“伎俩”,凡诗歌中有描写的景物,一般都具有这一作用)、塑造背景或环境(这一作用与“营造氛围”有相似之处,但亦有不同,那就是通过多个意象组合——意象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或环境,这种作用在山水诗、边塞诗中运用较多,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之“青海长云暗雪山”即是)、塑造意境(其与“塑造背景或环境”有所不同。意境是作者抽取自然景物中的多个特定景物以进行描绘而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它展现给读者的是一幅立体感强的画面,目的是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对于读者而言,也只有“临其境”或“入其境”才能感知境界之妙以及作者的情感。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等都是意境深远的诗句)、衬托人物节质或性格(这种作用在写物诗中较为普遍,在表达技巧上,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修辞,如雪、竹、梅、松、鹤、荷、平仲、金风玉露等等,衬托人物品行高洁、性格坚毅、情感纯洁等)、奠定情感基调(如柳永《雨霖铃》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为全词奠定了凄凉、伤感的基调)、以景衬境(这一作用在山水诗中运用最多,如以闹景衬静境——“竹喧归浣女”,以动景衬静境——“莲动下渔舟”,以暖景衬冷境——“日色冷青松”,以亮景衬暗境——“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以满景衬空境——“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以物语(或物态)衬心境——“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等等)、以景衬情(这种作用在诗歌中亦常出现,其表现为诗人用意象颜色的浓淡衬托情意的浓淡,这种方法又往往与谐音双关的表达技巧相关联。如李白的《春思》中“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句,就是用桑草之“碧”“绿”衬托想思情浓,“丝”“枝”分别与“思”“知”谐音。还有用悲景衬悲情、用喜景衬喜情或用喜景衬悲情,如杜甫的《登高》一诗,是用悲景衬悲情,而其《绝句·江碧鸟逾白》则是用喜景衬悲情)。当然,这些作用在诗歌中并不具备独立性,一首诗歌中,所有的作用可能都兼而有之,这就要求在鉴赏时,不能顾此而失彼。

有了意象这许多作用,悟意象就显得有据可依了,但如何悟呢?

首先找出诗歌中的个体意象或是意象群,再进行揣摩感知。如是个体意象,须赋予意象以人文情感进行鉴赏。如刘禹锡《石头城》一诗中的个体意象“潮水”,鉴赏时就须赋予人文情感。“潮水”给人的感觉,它总是一来一回,来时似乎很激越、狂野,充满着一股激情,待它猛烈撞击着海岸或沿着沙滩耗尽一切力量之后返回时,却显得平和,似乎有些瘫软或者懊丧或者失落。就此,我们可以展开想象:潮水来时是想索取点什么,还是想发泄点什么?回去时,是得到了一种满足,还是遭到了冷遇?结合后面的“寂寞回”便可知晓。由此推知,原来作者是用潮水反衬“故国”的荒凉冷落,是为以景衬境;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历史苍桑的感慨,是为情景交融。如是意象群,须进入多个意象组合构造的画面以各种感官加以感知。如杜甫《登高》一诗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句,诗人调动听觉、视觉组织了“秋风”、“高天”、“猿啸”、“沙渚”、“江鸟”这些意象构筑了一幅精美的画图。“临其境”,便有视觉开阔、听觉凄婉之感,为全诗奠定了伤感的情感基调;同时,视觉的恢廓,又衬托出了作者颠沛流离的独苦,是为以景衬情。——这些都是通过塑造意境所展现的情趣。

2.悟关键词

诗歌中有一些高度聚集作者情感或者用来描述氛围的关键词语,我们把这些词语叫做诗眼或词眼。它通过强烈的节奏为“读”所感知。如“小楼昨夜又东风”的“又”字,“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中的“自”、“空”二字,均是关键词。

悟词,一般从词的本义入手,去悟其在诗境中的深层含义。如“又”是“再一次”之意,它表明春风是一季又一季地吹上小楼,同时也是一季又一季地吹在小楼中人的心上。“故国”难在,且时间越来越久远,不能不给李煜这个亡国之君增加了一层又一层的愁意,甚至到了难以承受的地步,其中有悔恨、叹息等等,——一个“又”字所聚集的情感竟难以尽表。“自”、“空”二字则是写出了武侯祠的寂寞、荒凉的氛围。

三、联

在“悟”的过程中,我们已较为具体地把握了诗歌鉴赏的各方面内容,但这还只是对诗歌价值的相对单一取向,并不全面。因为有的诗歌还具有它的现实意义,所以在鉴赏时,还必须联系作者写作的当时背景(包括社会、文化、政治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等因素。如此,才能具体、全面、客观、公正地鉴赏诗歌。这也从一个侧面告诉鉴赏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和了解相当一部分作者的生活经历及其思想状况。如在《石头城》一诗中,只把从悟中得到的“抒发作者对„故国‟昔盛今衰的感慨”作为鉴赏的最终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而且也违背了作者作此诗的真正意愿。因为诗人刘禹锡在写这首诗时,唐帝国已日趋衰败,朝廷里大臣相互排挤,出现了“牛李党争”,宦官专权依如故;地方上藩镇割据势力又有所抬头。所以他写这首诗的主旨应是讽喻现实,即借六朝的灭亡来抒发国运衰微的感叹,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以前车之覆为鉴。

四、结

1.诗歌类型及宏观鉴赏 我国诗歌众多,类型多样,并且每一类型的各诗歌又具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所以对诗歌类型及其宏观鉴赏的总结也很重要,如此可让学生知一而类三,最终达到鉴赏各种诗歌的目的。

我国诗歌可分为借景抒情诗、咏史怀古诗、伤春伤别诗、羁旅行役诗、山水田园诗、托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赠友送别诗、闺怨诗、谈禅说理诗等多种类型。但同时,它们又存在着交叉性,也就是说,鉴赏此类诗歌的方法也可用来鉴赏其它类诗歌。

鉴赏各类诗歌,要掌握一些宏观鉴赏要领:借景抒情诗,要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把握其写作技巧和语言特色;咏史怀古诗,要联系背景,领悟情感(感慨兴衰或寄托哀思或托古讽今);伤春伤别诗,是借对春光流逝抒发韶华易逝、壮志未酬的感慨,或表达对亲朋、好友、爱人的无限思念之情;羁旅行役诗,是流浪他乡的诗人通过眼见耳闻而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家乡的憧憬;山水田园诗,是诗人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托物言志诗,是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和人格志趣融于某种具体事物中,达到言志的目的;边塞征战诗,反映边疆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或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或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赠友送别诗,通过景物渲染离别时凄凉氛围,抒发难离或勉励之情;闺怨诗,写闺房女子对丈夫久客不归的埋怨或对远在边地征戍的夫君的思念;谈禅说理诗,是诗人把自己类似禅宗的顿悟或事理的体察诉之于诗句中,这类诗往往有不食人间烟火之空灵境界;等等。

2.诗歌鉴赏要目

“读·悟·联”只是解决了如何鉴赏诗歌的问题,至于鉴赏出诗歌的哪些东西来而且又无遗漏,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2002年高考说明》已作出了明确的界定,即重在对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语言三方面的鉴赏。所以在总结时,就必须牢牢抓住这三个内容。

诗歌形象、表达技巧、语言的鉴赏要目见下表:

鉴赏类别 鉴赏要目 举 例

形 象 人形象 品质、性格、节操等 “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思想情感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物形象 物之特征 托物言志诗中的物

景(或环境) 特点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表达技巧 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或移情于景)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托物言志(或象征) 托物言志诗

反衬(或对比或烘托)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修辞(比喻、拟人、夸张、互文、隐语双关等) “凉月如眉挂柳弯,越中山色镜中看” 虚实结合 苏轼《江城子》

动静结合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用典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多角度(由远而近、由上而下,远望、近观,等)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语 言 清新、自然、朴素 山水田园诗

第9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练习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己亥岁感事 [唐]曹松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注】 樵苏:打柴为“樵”,割草为“苏”。

(1)诗的开头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请简要赏析。

(2)诗的最后一句“一将功成万骨枯”概括有力,字字千钧,令人感动,成为警世名句。请从表现手法上加以赏析。

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润州二首(其一)

杜 牧

向吴亭东千里秋,放歌曾作昔年游。青苔寺里无马迹,绿水桥边多酒楼。 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月明更想短伊在,一笛闻吹出塞愁。 (1)诗的首句中“千里秋”三字用语奇绝,请赏析其妙处。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京中有怀 杜审言

今年游寓独游秦,愁思看春不当春。上林苑里花徒发,细柳营前叶漫新。 公子南桥应尽兴,将军西第几留宾。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注】 唐代洛阳为东都。杜审言曾任洛阳丞,后任膳部员外郎及著作佐郎时亦多在洛阳供职,其家在洛阳西巩县。本诗大约作于长安二年或三年的春天,当时杜审言随驾在长安。

(1)清人吴乔说:“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请结合颔联中“徒”“漫”二字对此作简要赏析。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

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

柳宗元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方同楚客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注】 本诗写于作者贬官柳州时期。楚客:指屈原。屈原忠而被谤,身遭放逐,流落他乡故称“楚客”。皇树即橘树,屈原《橘颂》中有“后皇嘉树,橘徕服兮”之句。三国时丹阳太守李衡曾想通过种橘发家致富,给子孙留点财产。

(1) 简要分析诗的颔联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尾联中的“坐待成林日”,是表达了作者的旷达之情,还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看法。

5.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陪金陵府相中堂夜宴

韦 庄

满耳笙歌满眼花,满楼珠翠胜吴娃。因知海上神仙窟,只似人间富贵家。 绣户夜攒红烛市,舞衣晴曳碧天霞。却愁宴罢青娥散,扬子江头月半斜。 【注】 此诗是诗人参加周宝的盛大宴会,有感而作。金陵:指润州,今江苏省镇江市,非指南京。府相:对东道主周宝的敬称,其时周宝为镇润州的镇海军节度使同平章事。中堂:大厅。

(1) 沈德潜评此诗颔联时说:“只是说人间富贵,几如海上神仙,一用倒说,顿然换境。”请你结合沈德潜的评价简要赏析这一联。 (2) 诗歌的前三联极写夜宴之华丽,尾联却用了一个“愁”字,这表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2 6.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李世南画扇 蔡 肇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注】 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瓮:这里指水瓮。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凹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1)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2)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7.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辛弃疾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注】 高人:指叶衡,即叶丞相,南宋主战派人物,很有才干。

(1) 这首词上阕画线句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有何作用?请作具体分析。

(2) 有人认为“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表现的是词人的豁达,有人则说表现的是词人沉重的忧伤。你怎么看?为什么?请联系全词加以说明。

8.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

黄庭坚

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入瞿塘滟预关。 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 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注】 ①黄庭坚于绍圣二年(1095)谪官涪州别驾、黔州(今四川彭水)安置,元符元年(1098)再徙戎州(今四川宜宾),至元符三年(1100)放还,先后在蜀六年。②滟预关:滟滪滩。③湘娥:湘夫人。相传舜之二妃溺死后成神,住在洞庭湖中的君山上。④当:正对着,指在湖上面对着湖水。

(1)前一首诗的“未到江南先一笑”中的“笑”,向来被人认为意蕴、情感丰富。你如何理解这一“笑”?请作简要赏析。

(2)后一首诗中,诗人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分别写了怎样的景象?

9.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浣溪沙 [明]汤胤绩

燕垒雏空日正长,外残雨映斜阳。鸬鹚晒翅满鱼梁。

榴叶拥花当北户,竹根抽笋出东墙。小庭孤坐懒衣裳。

【注】 燕垒:燕窠。雏空:谓乳燕已经长成,飞离燕窠。鱼梁:鱼床。懒衣裳:谓时已天暖,无须多添衣裳。

(1)古人作诗填词,常常一字见新,全篇为之生色。请结合具体诗句,简析“拥”字的妙处。 (2)词作选取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10.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二首(其二)

[金]元好问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

(1)第二句诗中“深藏”一词很形象,请作简要赏析。

(2)诗的

三、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给人以怎样的哲理启示?

③1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泊江州 [明]陶安

江云绀绿夕阳边,江水空明海气连。一点远帆如白鸟,数声急鼓隔苍烟。 浔阳九派疑无地,庐阜千峰直造天。清夜开樽酹司马,琵琶亭下月当船。 【注】 江州即今江西九江,陶安是元末明初诗人。

(1)“一点远帆如白鸟”这句诗,有人认为是量词用得好,有人认为是比喻用得好,你怎么看?

(2)这首诗描写了江州哪些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小 园 [清]黎简

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1)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用得最好?请简要赏析。

(2)这首诗的后两联由物及人,请赏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

浣溪沙 李清照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①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②,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注】①山枕:枕头。古之枕多以木、瓷为之,中凹,形似山。②斗草:古代以花草相赛之民俗游戏。一名斗百草。

5 (1)请分析“黄昏疏雨湿秋千”中“湿”字的表达效果。(4分)

(2)评者认为这首词以物写人、以景写情,有“无我之境的妙趣”,请简要分析。(4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卜算子·海棠为风雨所损

刘克庄

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 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

注:刘克庄,南宋著名词人,一生致力于抗金复国大业,却屡遭当国者的排挤、压制和迫害。

(1)如何理解“百种千般巧”的“巧”?请作简要分析。(4分)

(2)上阕写“道是天公不惜花”,下阕写“道是天公果惜花”,欲抑先扬,具有“味外之旨”,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5、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闺情 李端

月落星稀天欲明,

孤灯未灭梦难成, 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①朝来鹊喜声。

①忿:不满,恼怒。

(1)诗歌开头两句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4分)

(2)请结合全诗,分析末两句蕴含的思想感情。(4分)

6

16、.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普天乐

张养浩

楚《离骚》,谁能解?就中之意,日月明白。恨尚存,人何在?

空快活了湘江鱼虾蟹,这先生畅好是胡来。怎如向青山影里,狂歌痛饮,其乐无涯。 (1)这首小令在语言的运用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概括。(4分)

(2)在小令中,作者对屈原寄寓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内容加以赏析。(4分)

1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两个小题。(8分)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

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1)通观全诗,是什么原因让诗人产生“春半如秋”的感觉?(4分)

(2)诗中的“共”和“乱”用得精当,耐人寻味,请作简要分析。(4分)

18、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8分)

清·赵翼

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1)本诗第一句“峭寒催换木棉裘”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

(2)诗中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两句历来为人称道,结合你的理解作简要赏析。(6分)

7 19.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4分)

(2)本诗收束蕴藉有味,为诗家青睐,请稍加点评。(4分)

20、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书边事①

张乔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春风对青冢,白日落梁州。 大漠无兵阻,穷边有客游。 蕃情似此水,长愿向南流。

注:①唐朝自肃宗以后,河西、陇右一带长期为吐蕃所占。大中十一年,吐蕃将尚延心以河湟降唐,其地又全归唐朝所有。自此,唐代西部边塞地区才又出现一度和平安定的局面。 (1)首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4分)

(2)从全诗看,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愿望?请简要分析。(4分)

2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按要求答题。(8分)

关河令 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1)上阙是如何表现“凄冷”的?(4分)

(2)全词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2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望 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①第二联中的“钟”与 “割”字极为传神,富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4分)

②结合全诗,请简要分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含义及作用。(4分)

2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送杜十四之江南

唐·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注释】: ①荆:是今天湖北省。②吴:是今天江浙一带。 (1)第二句中的“渺茫”一词在诗中有什么含义? (3分)

(2)“春江正渺茫”与“征帆何处泊”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2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己亥岁感事

唐·曹松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①。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注释】①打柴为“樵”,割草为“苏”。

(1)诗的开头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请简要赏析(3分)

(2)诗的最后一句“一将功成万骨枯”概括有力,字字千钧,令人感动,成为警世名句,请从表现手法上加以赏析。(3分)

9

2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8分)

灞上秋居

马戴

①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②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注】①灞原:即灞上,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②致此身:这里指身体为国家效力。 (1)本诗写了哪些意象?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请简要分析。(4分)

(2)本诗表现了诗人一种孤独的心情,请具体阐释诗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4分)

2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好事近 渔父词 朱敦儒

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

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注】朱敦儒,宋高宗绍兴十九年(1149年)辞官离开朝廷,长期隐居浙江嘉兴。 (1)简析词首“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一句在全词中的作用。(4分)

(2)词的下片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怀?(4分)

27、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校清凉。 (1)诗的第三联精妙传神,请加以赏析。(5分)

(2)关于此诗,有人说“夕”字统领全篇,有人说“望”字统领全篇,你的看法呢?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5分)

10

2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春 日 [南宋]吴锡畴①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 一窗草逆濂溪老②,五亩园私涑水翁③。无赋招魂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 [注]①吴锡畴:南宋末年诗人,死后第三年南宋灭亡。②濂溪老:即周敦颐,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③涑水翁:指司马光,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1)颈联中“逆”“私”二字极为精妙,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其妙处。(4分) (2)“幽情”在诗中指什么情感?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4分)

29、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6分)

长相思

李煜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1)词中“相思枫叶丹”与杜牧的《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都写了枫叶,两者表达的情感是否一样?为什么?(3分)答: (2)词的下片“菊花开,菊花残”两句对表现主题有哪些作用?(3分)

3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落 日 怅 望 马戴

孤云与归鸟, 千里片时间。念我何留滞, 辞家久未还。

11 微阳下乔木, 远烧入秋山。临水不敢照, 恐惊平昔颜!

(1)本诗以“落日怅望”为题,从全诗内容看,作者惆怅的原因是什么?(4分) (2)请从表达技巧方面(选一个角度)赏析这首诗.(4分)

3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秋怀

欧阳修

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 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 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鹿车①何日驾?归去颍东田。

注:①鹿车:佛家所谓“三车”之一,小乘如羊车,中乘如鹿车,大乘如牛车。此处借指归隐山林。

(1)“悲”是这首诗的感情基调,从全诗来看,作者所“悲”包括哪些具体内容?(4分)

(2)赏析颔联“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在表达上的特点和作用。(4分)

3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按要求答题。(8分)

关河令

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1)上阙是如何表现“凄冷”的?(4分)

(2)全词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3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游庐山宿栖贤寺

王安国

古屋萧萧卧不周,弊裘起坐兴绸缪。千山月午乾坤昼,一壑泉鸣风雨秋。 迹入尘中惭有累,心期物外欲何求。明朝松路须惆怅,忍更无诗向此留。

①第二联是运用什么手法来写庐山夜色的?这样写具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②这首诗抒写了诗人怎样的内心世界?请简要概括。(4分)

3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 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首联写的就是诗人在凝神细听。那么颔联主要运用什么艺术手法来描写音乐给听者带来的感受?请作简要分析。(4分)

(2)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4分)

3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送人之松江

俞桂

西风萧瑟入船窗,送客离愁酒满缸。 要记此时分袂处,暮烟细雨过松江。

(1)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4分)

(2)简要分析全诗是如何表现离愁的。(4分)

3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处士卢岵山居

温庭筠

西溪问樵客,遥识主人家。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日暮鸟飞散,满山荞麦花。

(1)

二、三两联写景角度有什么不同?展现了山居景物怎样的特点。(4分)

(2)这首诗表现了处土卢岵怎样的生活情趣和诗人什么样的感情?(4分)

14

37、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问题。(8分)

溪桥晚兴 郑协①

寂寞亭基野渡边,春流平岸草芊芊②。 一川晚照人闲立, 满袖杨花听杜鹃。

注:①郑协:南宋移民。

②芊芊:草木茂盛。

(1)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写景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4分)

(2)有人说诗中的“闲”字表现了诗人闲适恬淡的心境,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4分)

38、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两个小题。(8分)

柳州榕叶落尽偶题

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1)通观全诗,是什么原因让诗人产生“春半如秋”的感觉?(4分)

(2)诗中的“共”和“乱”用得精当,耐人寻味,请作简要分析。(4分)

15

3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秋怀

欧阳修

节物岂不好,秋怀何黯然! 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 感事悲双鬓,包羞食万钱。鹿车①何日驾?归去颍东田。

注:①鹿车:佛家所谓“三车”之一,小乘如羊车,中乘如鹿车,大乘如牛车。此处借指归隐山林。

(1)“悲”是这首诗的感情基调,从全诗来看,作者所“悲”包括哪些具体内容?(4分)

(2)赏析颔联“西风酒旗市,细雨菊花天”在表达上的特点和作用。(4分)

上一篇:农业田园综合体规划下一篇:勇当排头兵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