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断句答题技巧

2024-05-3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中语文断句答题技巧(精选13篇)

高中语文断句答题技巧 篇1

记住下面几种文言文的习惯句式,如:“何……之有”(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唯……是……”(唯余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不亦……乎”(不亦说乎?);“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无乃……乎(无乃不可乎?);“可得……欤”(可得闻欤?);“得无……乎”(得无异乎?)等,可以帮助断句。

记住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

2、找出动词,明确句意

古汉语中,句子多以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为中心。找出了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也就区分出独立的句子,明确了语句的意思,从而正确断句。

比如北京卷考题:①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句中动词有“亡”“入”“吊”,因此可区分出两个句子。

高中语文断句答题技巧 篇2

一、借题解文

阅读能力是语文的基本能力,也是高考语文最主要的考查内容。文言文阅读的难点主要在对语言的认知上,阅读文本时,可借鉴试题中一些有效信息,借题解文,帮助我们理解文本内容,为后面试题争取更多的有效时间。下面我们主要谈谈如何“借断句解文”。

第一遍阅读文言材料肯定会遇到语言认知方面的困难,尤其是遇到未标点的文言语句。这时,不要强行断句,可仔细观察四个选项,找到四个选项中相同断句的地方,这些地方肯定是正确的,可以据此把长句子划分成几个短一些的句子,这样既降低了难度又节省了时间。

例如,2015年新课标Ⅰ卷文言断句题经过对比可确定为“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二、借文解题

前面强调高考新课标卷文言断句主要是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对指定语句的断句能力,因此,结合文体特征借文解题也是准确断句不可缺少的环节。近几年文言阅读材料都是人物传记,传记主要通过人物典型事件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做题时,切勿将需要断句的语句提取出来,而是把语句返回到具体语境中,以时间为线索,以官职变迁为主轴,理清需要断句的句子在怎样的事件中,分清人物、时间、地点、官职名称和关键事件等,避免断句时将一些固定词语或双音词强行断开。

例如,2014年新课标Ⅱ卷文言断句语句所在事件主要表现韩文疾恶如仇,尽力遏制权幸;也可借鉴分析概括题C项,借题解题,理清宦官刘瑾每日引诱皇上沉溺于声色犬马,不理政事的主体事件。

三、熟记断句技巧

文言断句选项并非处处都错,考查方式是先预设整段文字中的两处断句错误,有两个选项各错一处,一个选项错两处,另一选项无错误。因此在理清语境后,应再对比出四个选项中断句不同的地方,重点攻克,逐项排除。熟记断句技巧是准确断句最主要的方法,也是解题最关键的步骤,可运用以下方法断句。

1. 看语法

文言断句是断句子,而非断词,因此从语法入手理清句子结构是断句首先考虑的方法。文言语句大多是主谓句,名词和代词作主语或宾语,动词和形容词作谓语。做题时,可根据词性判断主谓成分,断出句读。另外,一些修饰词也是帮助断句必不可少的成分。

例如,2014年新课标Ⅱ卷的“而是时青宫旧奄刘瑾等八人号‘八虎’”中“八人”是句子主语,“号‘八虎’”是谓语,中间不断。“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中“文”指韩文,是主语,“每退朝”是谓语,“对僚属”作状语,修饰后面的动词“语”,因此应该在“退朝”后断开。

2. 看标志

文言语句中一些特殊字词是断句的标志,熟记这些能帮助我们更快更准断出句读,包括叙述人物对话时的“曰、云、言”,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的句首发语词、句尾词、关联词,以及特殊句式和固定结构。

例如,2015年新课标Ⅰ卷的“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中“言”后应断开;Ⅱ卷的“会周师定淮南所住白土村”中“所”和后面动词结合,修饰后面的“白土村”,应该在“所”前断开。2014年“文每退朝对僚属语及辄泣下”中“辄”为副词“总是”的意思,应该放在句首,前面断开。

3. 看修辞

古人在写文章时,好用对偶句、排比句、反复句,断句时可根据这一特点断出句读。另外,顶真的修辞手法也需特别注意,两个相同词语中间肯定要断开。

例如,《心术》中“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愚公移山》中“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根据对偶和顶真可断出句读。

四、综合运用技巧,排除法敲定答案

任何解题方法不是单一的,夯实基础,熟记各种方法,综合运用技巧,巧用排除法,就能敲定答案。

高中语文教材应增加“文言断句” 篇3

一、断句的重要性

1.断句是古人的“必修课”

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其句读”,就是教学生断句。在古代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古人读书都先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结尾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

古人之所以重视断句,是因为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对文意的理解,断句断错了,极有可能误解古文原意。

既然古人都如此重视断句,说明“断句”自有它存在的意义,特别是它在文言文阅读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所以我们今人也不能将其忽视,甚至要将其好好地“传承”下去。

2.断句是对文言文水平的全方位衡量

从教师的层面来讲,很多地市都在举办语文教师基本功比赛,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文言文断句及翻译”。教师的“断句”水平成了比赛组委会对语文老师的“硬性要求”,这也足以看出断句对考查教师文言文水平的特殊功用。

从学生的层面讲,2004年,断句被列入北京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作为一项能力来考查。北京卷的《考试说明》古代诗文阅读的第3项是:文章内容的理解(包括翻译、断句等)。2005年复旦大学自主招生考试题中也出现了给文言文加标点的题目。2008年,江苏高考语文附加题中更是在第一题的位置上出现了断句题,而且一直延续至今,成了很多高考文科生“必须跨过的一道坎”。

断句能力,是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要想准确地断好句,不仅要综合运用古汉语中的文言实词、虚词、语法和句式等等,还要对文言文所反映的内容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有一定的了解。“讲文言、读文言确实不容易,这不容易有种种原因,其中一个相当重大的原因就是对古代的‘名物不熟悉。”[1]因此说,断句能力的高低,实际上是文言文综合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3.断句对培养学生文言文语感大有裨益

新课标的文言诵读要求,强调熟读成诵,心口相应。而断句对培养文言语感有着积极的导向作用。断句的过程,需要我们综合运用古汉语的字词句方面的知识,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文言断句的规则,反复回读,不断体会,而这一过程是极其难得的。学生平时“粗略”地读,和断句当中的“有意识”地读,阅读的体验与效果的差别是明显的。学生在断句过程中,综合运用各方面的知识,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反复阅读、回读,反复推敲,反复琢磨,当把句子断准确的时候,也就相应地弄清了文意,而文言文的语感也就慢慢形成了。

断句如此重要,那么高中语文教材能否适当增加一些“文言断句”呢?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从必修一到必修五的五本教材,以及与必修相配套的五本读本,总共只有短短的一篇《非攻》,未免显得有点“吝啬”!

二、高中语文教材应增加“文言断句”

1.关于“量”

(1)断句训练的“量”不宜过大

古书情况复杂,能读懂是很不容易的。《曹世书妻传》载:“时《汉书》始出,多未能通者。”[2]足见其难“断”,“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也曾很坦率地对别人说,他读《尚书》有十分之五不理解,读《诗经》也有十分之一二不理解。”[3]可见,有些文章连“大家”都尚且“搞不定”,更何况是高中生呢?

所以,如果不分难易搞一刀切,认为教材中所有的文言文都应该“先断后讲”,势必会造成学生因畏惧而厌学,同时也会增加师生的负担,这和我们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水平的初衷是相违背的。

(2)文言断句也不能浅尝辄止

苏教版五本必修教材和五本阅读读本中,在“断句”的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比如,在苏教版必修三的“寻觅文言津梁”板块中选取了一篇文章《非攻》让学生断句。这是教材编者“有意为之”,从中也能看得出教材的编写者对训练学生断句的“初步尝试”。但五本必修教材加五本阅读读本中只选了一篇,似乎未免太“谨慎”了。既然断句有其功用,那我们的“胆子还要再大一点”。

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我以为必修一和必修二的教材可以各放一篇,必修三、四、五中可以各放两篇。必修一和必修二,学生对文言文的积累还不够多,可以各放一篇让学生“尝尝鲜”“适应适应”。经过一个学年的文言文学习,学生的积累丰富一些之后,必修三、四、五中可以各放两篇让学生重点训练,反复体会,以达到训练的效果。这样五本必修教材共计选8篇文章让学生断句,从“量”上讲,应该是相对比较合适的。

如果必修课本中限于篇目数量,无法增加断句篇目的训练,在阅读读本中也完全可以大胆加入一些相关篇目。这样,不仅老师授课时多了一种选择,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在课后完成这样的“断句”训练,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2.关于“质”

“质”与“量”永远是一组辩证关系,教材中断句训练的篇目还要讲求“质”。我国古书众多,不是随便拿来一篇就可以放进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所选的文言文要讲求一定的“含金量”。所谓“含金量”有两个方面的要求:第一,所选文章要有一定的思想性。所选文章要为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服务。要让学生学习后有所得,包括文学上、语言上和价值观上。第二,所选文章还要考虑到学生文言文水平这个“实际”,难度不能过大,难度过大,便是“无效”,“无效”之后,还谈什么“质”?因此,断句篇目的选择要切合学生实际,要选择那些符合高中生阅读难度的文章才行。高考《考试说明》中对文言文选文的总体要求是“考查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浅易”二字是我们选文的基本要求,如果选文过难过深,超出学生的“承受范围”,这样的设计就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对培养文言文语感,提高文言文水平是没有什么帮助的。除此之外,文言断句的篇幅也不宜太长,以免产生审美疲劳,以短小精悍为好。

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首先,该文形象鲜明、语言优美、层次分明、组织严密、说理透彻、逻辑有力,是《左传》乃至中国文学史一篇优秀范文,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非常有帮助,早已入选人教版和苏教版的教材,其重要程度无需多言。其次,这篇文章“文不甚深”,一些实词和虚词等文言知识点的难度均在学生“可以承受范围之内”,理解上不存在太大的问题,且篇幅不长,短小精悍,有较强的故事情节,学生也相对比较感兴趣,不会感觉到“枯燥乏味”。这样的文章让学生断句是比较合适的,文言断句,遴选的就应该是这类文章。

3.关于“序”

高中语文教材中断句的选择还要讲求一定的“序”。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具体的要求就是要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

仍以苏教版高中语文为例。必修一要选初高中能够衔接的篇目让学生断句,文不能“深”,要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主,比如《师说》等;必修二、三可以适当加大一点难度,可以叙议参半,比如《六国论》、《烛之武退秦师》等;而必修四、五可以逐渐继续加大难度,比如《寡人之于国也》、《史记》当中的一些经典选段等,甚至在必修五中可以选取一些文学理论与批评方面的文章让学生读读(当然不能多),比如《文心雕龙》、《诗品》中的经典选段等等。

但不管怎样,文言断句内容的选择都要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实际”,学生的认知水平有一个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过程,那么教材文言断句的编排也应遵循这一过程。

断句的功用毋庸置疑,我们不能“视而不见”或“浅尝辄止”。一篇不选是不可取,每篇必断也是不科学的。无论是“质”还是“量”,我们都要把握好选文的“难”度,还要把握好学生学习的“尺”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断句的功用,为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多一个“维度”!

参考文献

[1] 张中行.文言津逮.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

[2] 曹世叔妻传.后汉书选译.李国祥,等,译注.许嘉璐,审阅.成都:巴蜀书社,1991.

[3] 管敏义.怎样标点古书.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 篇4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换词

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调词

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表达技巧

1.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

2.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

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 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 :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景”关系区别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 “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高中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篇5

题型1: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和表现力

A.语句的含义题: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双关意;

B.语句的作用题:要回答该句子在文章结构与内容主题两个方面起的作用。

1文首句:⑴照应标题(开篇点题);⑵渲染气氛(定下情感基调);⑶埋下伏笔;⑷设置悬念;⑸为下文(中心)作辅垫;⑹总领下文;

2文中句:⑴前后照应,⑵承上启下(过渡);⑶总结上文;开启下文;⑷为下文作辅垫

3文末句:⑴总照应开头或标题,结构紧密;⑵卒章显志,揭示中心;⑶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题型2:整理文章思路并归纳文章的内容

本题重在弄清文章是怎么写的和写了什么:文章各段说的是什么内容,是从哪些角度说的;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相并,相承,相属),它们之间是如何照应的,又是如何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各段与中心的关系)。只要你把作者起承转合的行文思路看出来了,把文章的领起段、过渡段、中心段、归旨段、结语段分辨清楚了,文章的脉络层次与主要内容就在你眼前了。

叙述性文体的线索:看时间的变化,看空间的变化,看情感的变化,看故事情节的变化,看事物发展阶段的变化。

论述性文体的结构: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总分式。

说明性文体的顺序: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

题型3:分析修辞手法及作用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拟人:化物为人,拉近距离,亲切自然;便于对话,交流情感。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6.排比: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语气强劲,抒情强烈。

7.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情感;承上启下,层次清晰;多次强调,增强感染力。

题型4: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归纳主旨

解题思路:⑴快速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⑵跳出文章外,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⑶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和神魂(作者的真正意图是什么)→→⑷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的信息

例题1、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有什么特色?

文首:1)结构上,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统摄全篇、奠定基调、总领全文或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

2)内容上,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文中:承上启下、过渡作用、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文末: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或中心(记叙文、小说),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首尾呼应、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卒章显志、画龙点睛

△语言特色:结合语境和修辞方法从这些语句中选择——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等等。

例题2、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考查方式:针对文章中段落的作用命题。

例题3、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

答题模式: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直抒胸臆,展现了作者……的胸怀或思想情感。

高中语文小说答题技巧 篇6

①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

②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简要分析自然(社会)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③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分析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或表现主题所起到的作用;

④简要分析人物命运的社会根源。

(2)解题思路

①分析环境时,必须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社会环境往往有复合的因素,有几个因素就应分析出几个因素。

第二,分析社会环境应透过当事人的言行深入挖掘社会历史内涵。

第三,注意人物与环境的辩证关系。

第四,不断提高认识能力与分析能力。

②明确环境描写必须为主题服务的宗旨,结合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以按如下思路展开思考: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情节(推动,暗示,铺垫)→人物(烘托,映衬)→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根据要求还可以这样来组织语言表达:__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

高中英语阅读题答题技巧 篇7

关键词:主题句;猜测;细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9-309-01

高中英语教学中心就是为高考服务。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针对历年高考试题的研究,我想就在高考中占重要地位的英语阅读谈一谈我个人的理解。阅读理解是高考的必考题型,约占试卷总分值的三分之一。这部分的成绩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在英语科考试中取得高分。经过多年的发展与创新,高考英语阅读理解的选材特点,命题特点以及语篇的词数都相对稳定。文章体裁丰富,一定要有记叙文,说明文和应用文,题材多样,会涉及到奇文轶事、家庭趣事、社会现象、自然现象、科学发现等等;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做好英语阅读题, 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这是我们高中教师需要认真考虑的事情。

首先,我们要清楚把握阅读题类型及应对策略。阅读理解题目设置类型 1 深层理解即主旨大意题2 浅层理解即细节题 3猜测词义4推理判断

一、主旨大意题.

包括文章的中心思想、基本论点、文章标题、主题大意或段落大意等。它要求我们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高度的概括或总结。此题型要求考生在理解全文后归纳短文要点,概括中心思想。不少文章一开头便展示出文章的主题。尤其是新闻报道之类的,第一段通常是故事的更概(leading paragraph),这一段往往表达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在文章的段落中则往往由开头的一句作为主题句(topic sentence)来概括该段的中心思想。必须具备一定的归纳和概括能力,才能选出概括范围最广的符合全文主旨的答案。因此,此类题有些属于浅层理解,但更多的是深层理解题。

文章或者某段落的主旨大意使用主题句定位法 ,众所周知,文章是由段落组成,每个段落都是围绕某个中心思想展开的一群句子的组合,而段落的中心思想又是为文章主旨服务的。寻找文章中心思想的方法是:通过分析篇章结构,找出每一小段的主题句,然后通过寻找共同点,找出整个文章的主题句,这是找准文章主题大意的关键。主题句是文章的核心,它往往是一个有很强概括性和代表性的句子。找到了文章的主题句,文章的中心思想也就显而易见了。但是由于文章表現手法各不相同,主题句出现的位置也不尽相同。在多数情况下,尤其在说明文和议论文中,主题句在文章中的位置通常有三种:开头、文中和文末。解题时,我们通常采用浏览的方式,仔细选读文章的首尾段和首尾句(包括每一段的首尾句),重点搜索主题线索和脉络。

二、细节题

主旨大意只是文章的框架,作者在构思过程中,还必须对要表达的观点或信息进行具体的陈述,读者应能准确记住作者在陈述中谈到是何人、何处、何事、和何时何故,这是十分重要的。因此,读者必须重视人名、日期、事实、数据和地点等。对于这类细节性的问题,多数文章都比较明显地提供了事实和细节,其答案必定在文章论述范围之内。读者应该找出文章中为所作的选择提供依据的单词和句子,而不能脱离原文去获取信息,也不能仓促地作出没有原文根据的假设。 在解这类题时,可采用“对号入座”的办法,即带着问题找句子,先看文章后面的问题,注意记忆关键的词语。细节题是高考中主要题型,也是学生必须得分的,因为此题相对简单。

三、猜测词义和句意题

阅读理解的测试中经常有猜测词、短语、习语意义的题目,这些词、短语、习语要么是生词,要么是熟词新义,单靠平时积累是不够的,还要掌握一定的做题技巧。总结如下 (1)根据构词法(转化、合成、派生)进行判断:在英语中,有很多词可以在前面加前缀(prefix),或在后面加后缀(suffix),从而构成一个词,乍看起来,这个词可能是生词,但掌握了一定的构词法,就不难猜出它的词义。(2)根据上下文解释作出判断:有时短文中出现一个需猜测其意义的词或短语,下面接着出现其定义域或解释,这就是判断该词或短语意义的主要依据(3)根据上下文的指代关系进行选择:文章中的代词it,that,he,him或them可以指上文提到的人或物,其中it和that还可以指一件事。有时代词指代的对象相隔较远,要认真查找;有时需要对前面提到的内容进行总结,才能得出代词所指代的事。(4)根据转折或对比关系进行判断。

四、推理判断题

此题型是阅读理解中较难的题型,属于深层次理解题。在试卷中数量不断增多,有时会达到阅读理解试题的一半左右。它要求考生根据上下文的内在联系,充分挖掘文章的深层次内涵。做这类题时要注意:在解答推理性问题时,应清楚所要解答的问题是针对某个细节进行推断,还是针对主题思想、作者的意图进行推断(1)正确选项并非对原文的简单复述,而是作者在文章中没有提到的,没有明说的,或者可能发生的事实,勿把直接表达当作间接推理。 (2)注意文章中含义深刻或结构复杂的句子,考生对作者表达的意思能不能一下子看懂,也是命题点所在。(3)要站在作者的角度去仔细思考推断,要善于揣摩作者的思路,与作者思路吻合,切忌加入自己的主观片面的想法和想象。(4)如果选项很相似难以判断时,切记文章中出现过的句子通常不可能是答案。

最后,了解阅读题型之后,我们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养成一些答题习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扩大眼幅,不要点读,减少回读,默读时不出声音,不要有伴随动作;加强练习限时阅读,提高阅读速度。力争35分钟完成5篇文章;重视阅读技巧的培养,练习如何推理,分析,概括,如何答题,最好以高考试题为答题样本,对常考的问题做适当归纳。同时,强化阅读基本功,注意平时阅读训练当中的词汇量的积累,适当练习长句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句子。最后,培养良好的阅读心理素质,在考场上心情平和,充满信心,积极主动地与作者沟通,创造性的去理解文章内容;思想高度集中.

高中语文散文题答题技巧 篇8

题型表述方式通常为:1.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艺术技巧、表达技巧等)?2.作者是如何写“……”?3.“……”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妙处)?4.赏析这段文字(这句话)的艺术手法和作用或表达效果。5.赏析这段文字(这句话)。

答题模式:手法+分析+艺术效果(注意叠词:)+表达感情

方法:

1、表达方式:叙述:说明、议论、描写、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1)叙述方式

顺叙:按照时间或空间顺序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倒叙:从结尾或情节中的某一段写起,造成悬念,引人人胜。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可起到补充、丰富、深化原叙述的作用。

(2)抒情手段:

①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②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

借物抒情: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借事抒情:即事抒怀;

借古讽今:怀古伤今。 (含蓄委婉)

(3)描写方法(特点)

①写景的顺序:如由远到近、由高到低等

②多角度描写: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

③描写景物的手法技巧

A、结合

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以声衬静

虚实结合 :如《雨霖铃》 正侧结合:如《口技》

点面结合 : 如《江雪》 声色结合

B、对比:明与暗、昔与今、

C、衬托:以动衬静、以声衬静、乐景写哀、哀景衬乐

D、白描(粗笔勾勒)与工笔(精雕细刻)

人物描写:环境、场面描写:

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生动再现景物特征,营造一种气氛,创造身临其境之感,烘托人物的形象、情感(思想),为下文议论、抒情作铺垫。

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既可用细描,精雕细刻,具体传神,纤毫毕现;也可用白描,勾勒轮廓,简洁传神。

正面描写:也称直接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

侧面描写:也称间接描写,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侧面描写一般不单独出现,往往与正面描写结合起来。

点面结合: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共性与个性、总体情况与局部特点统一。

2、其他表现手法:想象、联想、象征、渲染、衬托、映衬烘托对比、悬念、类比、用典、欲扬先抑、以小见大等。

3、材料安排:主次、详略、线索、繁简。

4、行文结构:承上启下、起承转合、衔接、铺垫、伏笔、照应、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画龙点睛、首尾照应

5、修辞手法:比喻、比拟、设问、反问、对偶、排比、对比、借代、夸张

描绘类——比喻、夸张、比拟、借代

比喻:借助相似点以彼物比此物,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

夸张:夸大、缩小或超前;使感情更强烈,增强文字感染力;创设氛围,引人入胜;揭示本质,给人启示。

拟人(比拟):物被赋予人的神情、动作、感情,富有情趣,充满生机。

借代:借助于某种关系以彼物此代物,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趣味性。

结构类——对偶、排比、反复

对偶:句式整齐,意义丰富,有节奏感,便于吟诵,易于记忆。

排比:节奏鲜明,加强语势,丰富内容,加重感情。

反复:多次强调突出,语势紧凑连贯,给人以深刻印象,写景抒情感染力强。

表达类——反问、设问、夸张、引用

设问:提出问题,自问自答,引发思考,吸引读者。

高中政治考试中的答题技巧研究 篇9

【关键词】高中政治 知识体系 选择题 主观题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06.112

高中政治由于知识点较为抽象,因此往往会被学生认定为是一门难度超纲的学科。纵观高中文科的考试,学生在高中政治这门学科中所获得的分数往往会低于其他文科类学科,很多学生都因为政治的观念性强,而不愿意学习这门学科,对这门学科的理解不够透彻,其实不然,高中政治知识点虽然庞杂,但还是拥有一定的模块和规律性。除此之外,高中政治的考试题型相对固定,无非就是由选择题和主观题组成,考查点也大都集中在学生对于政治、经济、文化三大方面的理解,因此,高中政治这门学科也存在一定的答题规律和技巧,只要学生能够掌握这些答题规律和技巧,就能够轻松获得高中政治学科的高分了。

一、熟悉高中政治课本,进行知识体系的归类总结

高中政治学科的知识组成一般可以分为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哲学生活,这些知识虽然庞杂,但是归类起来也是很轻松的。将知识点进行归类总结往往可以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可以帮助学生在最后的复习中有的放矢,目标明确,能够一针见血地找到自己的薄弱部分。并且列出基本的知识框架,对于学生以后的复习工作十分有用。

首先,高中政治最初接触的部分是经济生活部分,主要内容是讲述我国的经济制度、对外贸易等一系列的经济体制,以及部分经济学的基础概念等。学生在学习这一部分的时候 可以将每一章节的小标题标记出来,这些小标题往往都是这一部分内容的总结性话语,同时,每当碰到概念性知识点时,学生需要着重记忆,这些概念往往会成为选择题的考查点。经济生活这部分知识由于概念性较强,的确不容易理解,学生学起来可能有抵触心理,这时候建立知识体系、整理知识大纲就显得尤为重要。越往后知识点学习得越深,所要理解和记忆的东西也就越多,因此学生一定要养成良好的整理和复习习惯。

其次,对于学生接触的政治生活,学生需要对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有一个大致的记忆框架,这一部分的学习主要集中在学生对于国家、人民和政府的理解。因此,学生在整理这部分知识的时候也可以分成国家、人民和政府三个小模块,在每个小模块中进行知识点的补充和知识体系的完善。

再者,是文化生活这部分知识的学习,文化这部分知识的考点主要集中在传统文化这一方面,虽然这部分知识学生学习起来会稍微轻松一些,但是也不可以掉以轻心。

最后,学生需要掌握的就是哲学生活这一部分的知识,许多学生在刚开始接触哲学部分的时候,往往会觉得很迷茫,觉得不能理解哲学史的内涵,甚至不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主要内容,概念理解起来困难,且知识点容易混淆。因此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的时候一定要循序渐进,从最基础的部分开始理解,一点一点把握住哲学部分知识的主线,从而整理出哲学的知识脉络和体系。

二、注意细节,把握选择题的答题技巧

高中政治的考试题目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客观选择题,一类是主观题。学生必须要明确,选择题的考查点往往集中在细节理解上,因此,学生除了要掌握选择题的答题技巧之外,还要在日常的学习中,注重对细节的理解。

选择题的答题技巧,首先就是要阅读题干,抓住题干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词。每一道选择题往往只有一个中心思想,学生只有读懂题目,抓住题目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才知道该从哪个角度下手进行思考。同时,找准关键词对于解答选择题也十分重要,不同的关键词往往代表了不同的考查方向,学生需要根据关键词来选择题目的答案。例如,题干中提到“本事例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这个时候,学生就必须从哲学角度进行题目的分析,即使有的答案很有道理但是不属于哲学范畴,学生也不能够轻易选择。

其次,学生在解答选择题的时候可以采取“排除法”,排除法排除的对象也可以分为错误选项、无关选项、混乱选项。错误项指的就是这个选项本身就存在错误,例如,选项中出现“我国公民的权利大于义务”,这一类选项往往本身就存在很明显的错误,学生基本上一眼就可以将其排除。无关选项,顾名思义就是与题目无关的选项,这种选项本身往往是正确的一段文字,但是与题目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无关。例如,题目询问“题干中所体现的经济学知识有哪些”,这个时候答案中往往会出现与经济学无关的选项,这个时候就需要学生能够从题目的关键词入手,进行无关选项的排除。

混乱选项就是前一句与后一句的逻辑顺序不正确,或者前一句话是正确的,后一句话却是错误的。面对这一类选项,很多粗心大意的学生在看到前半句的时候觉得选项是正确的,后半句看都没看完就填到题目中,这样的失分是十分不值得的。如果学生遇到了实在不会解答的题目也不要慌,只要把握住一点考查方向,理清思路,排除绝对错误的选项,然后在剩下的选项中大胆猜测,切忌慌乱。

三、理清思路,掌握主观题的答题技巧

高中政治的考试题中,由于主观题的条理清晰、逻辑性强,且所占分值最高,往往最令学生头疼。我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案例总结了学生觉得主观题难的理由无非就是觉得自己知识点答不全,经常丢三落四,这个题落下一个知识点,另外一个题再落下一个知识点,这样丢三落四之后,最后的得分往往就会不尽如人意。

高中政治主观题往往可以分为几个题型,体现类、为什么类、依据类、启示类等等。其实无论是哪种问法,学生都不用慌乱,基本的套路就是首先要分析题干,归纳题目中的观点;然后就是要根据自己归纳出的观点,联想到课本中的知识点,分析题目所要考查的知识点到底有哪些,尽可能全面地罗列出来;再运用课本中相关知识点的概念、原理等进行问题的分析和论证;最后,学生往往需要加上自己看待这件事情的角度,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除此之外,答题的时候一定要规范,一定要运用书面语言进行答题,切忌运用网络用语等俗语。另外,学生在答题的时候一定要字迹工整,不能乱涂乱画,否则会给阅卷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导致阅卷老师在批阅题目的时候看不清字迹而丢失分数。

高中语文现代阅读答题技巧 篇10

现代文阅读有9分。我们要求同学答题前,都要默想一下现代文阅读之口诀。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一篇文章看开头和结尾,一个段落看第一句和结尾句。

当然,至于如何看句子之间的关系,如何看过渡句过渡段,什么承上启下,什么铺垫烘托,还是要理解的,平时脑子里还是记一些有关文章理论的术语。

可以概括为以下五个方面:

1先通读全文,标好段落,对文章有个整体理解之后再做题

2审清题意,尽量选用文章中的字句组织语言,不要全换成自己的话(能在文中找到答案尽量在文中找)

3实在要自己概括的题目一定要注意分析题干和分值设置,找到原文出处,再详细回答

4分条答题,条理清晰

5要尽量多写,写满为止,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和病句,卷面一定保持干净整齐。

至于每个方面怎么去做,这就要看每个人的理解了。

要做好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首先要提高阅读能力,包括阅读速度、整体感知、整理归纳分析等放方面。可以练习掌握一下快速阅读的能力,快速阅读是一种高效的阅读、学习方法,培养直接把视觉器官感知的文字符号转换成意义,形成眼脑直映式的阅读方式。掌握快速阅读之后,在阅读文章、材料的时候可以快速的提取段落、文章的脉络和重点,促进整理归纳分析,提高做题效率;同时海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游刃有余的做其它事情。

最后需要提醒各位同学们的是,备考中,专家称现代文阅读主观性强,学生答题时要将主观题客观化,即要在文中找到客观依据。备考中,不鼓励“题海战术”,阅读的质量才是最重要的。学生们应多关注叙事性强的短篇小说和记叙文,更要关注带有哲理性、抒情意味浓厚的散文,这类文章阅读有一定难度,是高考现代文阅读惯常选用的材料。当然要想掌握住这些技巧并不是一两天的功夫,需要我们不断的练习和实践。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做题方法和技巧。

3高考复习现代文阅读答题方法技巧

一般论述类和说明类文章的阅读(9分)

考纲陈述:

1、理解:(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意结构,把握文章思路。(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一:依据文体特征读懂文章

(1)根据文体特征读懂文章。一类是以社会科学为研究对象的一般论述类文章(学术论文),主要运用说明的议论的表达方式行文,内容涉及到经济学,教育学,文化学历史学,语言学,美学等,且内容多为介绍学术论点及其分论点,论据,背景和意义。一类是以自然科学为对象的科技说明文,主要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行文,内容多为介绍新科技新发现新认识,主体文字若干段落从不同角度具体介绍这个“新”:背景,构造,原理,特点,现状,发展,评价(优点缺陷)及其研究应用前景。(根据文体特征,可边阅读边猜测下文内容,提高阅读速度。)

(2)注重整体阅读。逐段阅读,标出各段的中心句子,并在头脑中大体复述各段内容。最后在找到全文说明对象(议论对象)的基础上整合文意。

二:选择题的解答

明确此类题目是在玩文字游戏,命题者改造原文设置错部分定语或状语(复句的部分分句),从而改变句意。

(1)设误的常用五种方法:添:添加定语或状语,删:删除句子而改变句意。换:换用别的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调: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凑: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

(2)仔细辨别干扰项逻辑错误,特别关注选项中处于定语或状语位置的类似词语是否等值转换:

一偷换概念:通过漏字,添字,改字,换序等方法扩大、缩小或转移概念。尤要注意代词的指代。

二以偏概全: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重点关注:

a表数量多少的词语(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b表范围大小的词语(凡,全,都,所有;部分等);c表程度轻重的词语(特别,十分,稍微等);d表频率高低的词语(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

三混淆时态:(已然与未然)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等

四混淆模态:(可能与必然)一定,必将;可能,估计,如果,未必等

五正话反说:即肯定和否定颠倒。

六顺序错乱:时间先后错位,逻辑事理先后错位,空间位置错乱。

七颠倒因果:“因”与“果”错位;或“条件”与“结果”错位。

八强加因果:即两件事无因果关系,却强行说成有因果关系。

九无中生有:即原文无此信息。

高中语文断句答题技巧 篇11

一、利用书本上的纲目即书本的总体框架串线

美国著名教育家、结构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杰罗姆·布鲁姆说:“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圆满的结构把它联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遗忘的知识。”同学们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运用不熟练、知识结构不系统,原因是忽视了对课本知识的整合。只有强化框架复习,将散乱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从整体上把握历史知识,才能提升自己的能力。

具体做法是:将大纲要求的每一个知识点,利用目录的表述把其线索化、系统化。也就是把一个个的知识点放到大的时代背景下,形成“总体框架结构——学科主体内容——具体知识要点”这样一个面、线、点相结合的知识网络体系和整体的框架结构。

例如,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目录是“侵略与反抗”,从第一单元包括的五课的课题可以知道外国列强对中国发动的四次大的侵华战争。有侵略必然有反抗,通过整理相关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这一主题的理解。可以列知识结构如下:

侵略 反抗

·鸦片战争·林则徐、关天培抗击英军

·第二次鸦片战争 ·洪秀全、李秀成等率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甲午中日战争·邓世昌黄海大战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这样,通过对教材整体知识结构的梳理,就能明确某一知识点在知识结构中处于怎样的位置。

又如:中国近代史不仅是一部列强侵华史,也是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抗争史和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探索史。可以充分利用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一、二、三单元的目录整合相关知识,建立框架结构如下:

二、对一些散落的零星知识还可以进行合理的联系,利用其内在的联系把这些散落的“珍珠”串起来

我们要善于把同一时期或性质相同、相近的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进行概括、比较。

进行知识联系,可以是一课内容中一个事件的逻辑发展关系,如关于长征中的重大事件及其时间,可以这样联系:1934年10月长征开始→1935年10月吴起镇会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经过这样的联系,记忆起来不是更容易、更牢固吗?

进行知识联系,也可以是一个单元内的联系,如复习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时,就可以通过总结“20世纪30年代日军发动的侵华事变”这样一个问题把前两课内容中的重大事件放到一起学习:“1931年九一八事变(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1937年七七事变(全国性的抗日战争开始)→1937年八一三事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通过总结侵华事变,也同时总结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更契合了本单元的课题“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并且可以引出本单元第3课内容,总结出抗日战争中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三次著名战役(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使学生认识到正是由于中国人民用血肉之躯铸就了抗日长城,我们才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如此利用“侵华事变——抗日”这一条线索,我们就轻松地把该单元内容联系起来了。

进行知识联系,还可以把散落在不同单元的知识围绕某一主题将其有机地联系起来。如学习第七单元“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在学到魏源的思想主张和其编写《海国图志》的目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时,我们就会灵光一闪,这不是与洋务运动的内容非常相似吗?再通过对比时间,魏源生活在鸦片战争时期,鸦片战争的时间是1840—1842年,而洋务运动是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我们就会知道,魏源的思想主张对洋务运动影响很大。又如,我们可以围绕近代著名学校进行归纳: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化的第一所学校——京师同文馆;维新派创办的中国近代第一所高等学府——京师大学堂;掀起五四运动的学校——北京大学;培养革命军人的学校——黄埔军校。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篇12

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某些交代。

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描写: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再现自然风光。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高中语文古文阅读鉴赏答题技巧 篇13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模式:

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

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

③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

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二、分析语言特色型古诗文

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提问变体:

①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②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这类题要求学生最好能知人论事,因为不同的作者语言风格不一样,如李白雄浑飘逸而杜甫则是沉郁顿挫。但有时候我们不熟悉作者也可以从诗中读出语言风格,有的晓畅明快,有的民歌风味十足等等。

4、答题模式:

①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简练传神、凝练沉郁、入木三分、炼字精巧、一字传神、对仗工稳、语近情遥、庄谐俱见……);

上一篇:西安景点介绍英文范文下一篇:梦想英语演讲稿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