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如何备课(共9篇)
一、道德素养
在本学年繁忙的教学工作中,始终不忘把政治学习放在首位,认真学习学校下发的每期的思想政治学习手册,,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素养,
高中语文备课组长总结
。
二、教学工作
在教学工作上,根据学校的工作目标和教材的内容,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钻研教材、研究具体教学方法,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学期工作计划 ,为整个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定下目标和方向,保证了整个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认真细致地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通过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不断探索,尝试各种教学的方法。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的生活感受和不同的表现形式,通过鼓励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能力上稳步提高。
三、教育教研
为了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积极参加市、区教研室以及学校组织的各种教研活动,通过参观学习,外出听课等教育教学活动,汲取相关的教学经验,
总结
主动承担市教委分配的教科研工作,在新教材教学教法上积极探索,对新教材中《诗二首》进行了教学设计,并且通过公开课的形式加以实践,获得了同行的一致好评。
在教科研方面,通过阅读各类相关专业的书报杂志,了解现代教育的动向,在“二期课改”理念的指导下,经过不断尝试,完成了《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的教育教学论文,并且在《南汇教育》杂志上发表。另外,利用网络资源开拓教学视野和思维,积极参与上海语文在线论坛的教学讨论,个人的一篇教学设计被收录其中。
四、备课组工作
作为高三语文备课组长,对教材的研究,教育信息的收集,以及试卷的选取和讲评都是非常重要的`,在组内,统一教学进度,积极开展备课、听课、评课活动,认真组织阶段测试,交流教学经验,总结成败得失,互相学习,形成合力,为提高学生语文成绩打好了坚实的基础。通过几次大型的学校联考和统一测试,我们的语文成绩都名列第一。为学校增添了光辉的荣耀。
五、工作展望
说起备课, 很多人会想起在电影中看到的老师在灯下伏案备课的形象, 大多数教师会想起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写到的那位历史教师用一生备课的例子。作为教师, 我们深知备好课对于上好课的重要性, 如果照搬照抄教案, 做文字搬运工, 上课时照本宣科, 将“备课”等同于“背课”, 那么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也就局限于教师的提示, 课堂很有可能变成一言堂, 学生的思维被局限, 所得自然很有限。
现在的网络资源铺天盖地, 有的教师图省事, 下载现成教案、课件, 甚至是教学参考资料, 上课时跟着课件走, 不仅没有领会课件出示意图, 也不顾本班学生实际。例如, 有教师教学《清塘荷韵》时, 课伊始, 课件显示让学生将本文与《荷塘月色》一文对比, 找找写法上有何不同, 而教师自己却不知季羡林一文侧重的是“悟理”, 而朱自清一文侧重的是“言情”。
有的教师为了应付学校检查, 做了不少抄写工作, 进行低效备课, 而上课和备课又是两张皮。备课, 教师再学习的过程, 无论如何要精致化。
二
现在各校都提倡集体备课, 通过集体备课让老教师和年轻教师互相借鉴, 共同提高, 让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切磋争论得以解决。不少学校以年级组为单位, 在组长分工下, 教师分别备几个专题, 再将教案组合, 就变成了集体备课教案。当然, 备课组要定期研讨, 一般采用方式是一人主备主讲, 其余人提出自己观点, 共同研讨, 最终做到教学目标要求统一、教学重点统一、双基训练统一、教学进度统一。
在实际操作中, 不少学校的集体备课往往流于程式化, 缺少“集体”对话, 使得集体备课这种教研活动, 变成了流水账式的集体会议, 主备人讲完后很少有讨论, 变成了集体沉默。而很多教师也非常喜欢集体备课这种形式, 只要备很少一部分课, 就完成了一个学期的备课工作量, 至于效果如何, 那就另当别论了。
我认为集体备课可以采用“小组预备———大组研背——个人再备”模式, 因为各班学生实际情况不同, 统一的目标、作业不利于教学, 有些教师认为反正有集体教案可用, 各方面又都是统一的, 就没必要钻研教学了。集体备课前, 教师要能了解教学重难点, 对自己存有疑惑的地方要事先记录下来, 现场拿出探讨。如《听听那冷雨》一课, 文中多次意象表达, 象征、暗示手法的运用, 文中的意念表述很有必要进行争论, 要让集体备课发挥集体智慧, 这是一次“集体会诊”的过程, 在争论中解决问题, 这是集体备课的要义所在。
三
备课的理论依据是以学定教, 教学的动态生成性特点决定了教师不可能备到课堂上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在实际教学中会有不少无法预计的情况出现, 这就需要教师在集体备课后针对本班学生实际进行二次备课。
教师在备课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怎样设计比较完美的教学流程, 而是要站在学生角度, 想想如果我是学生, 学习这篇文章时会遇到哪些难点, 会提出哪些问题, 需要教师提供哪些帮助。
当然, 教师在备课时要能在文本中走个来回, 提升解读文本的能力, 这直接决定了备课质量的高低。如李白《峨眉山月歌》“思君不见下渝州”一句中“君”究竟作何解释就有很多种阐述;《阿房宫赋》结尾用4个“后人”和4个“哀”所起的作用;《老王》一课中主人公品质中“善良”在当时动乱大背景下有何深意。这些都有可能是学生不理解而又非常重要的问题, 是需要教师花大力气去解读的。
四
语文教师的备课和其他学科备课有很大不同。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杂家, 需要阅读文学、历史等各方面的书籍, 大量的阅读, 尤其是名著的全文阅读也是一种备课。阅读《红楼梦》、《三国演义》、《哈姆雷特》、《草叶集》需要你大量的时间, 但是这对提高你宏观把握文章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朱永新教授说:“一个人的阅读史, 也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当我们的语文教师成为读书俱乐部的一员, 日积月累, 也会像苏霍姆林斯基谈到的那位历史老师一样在学生面前挥洒自如, 这时的教师就是一本博大厚重的书。要给学生一杯水, 自己要有一桶水, 教师不读书, 从教时仅有的一桶水经过日晒、泼洒, 不知还能不能满足日益更新的现代教学的要求?
五
写好教学反思是另一种形式的备课。教师抄三年教案不能成为优秀教师, 但坚持写三年教学反思, 几乎肯定能成为一名优秀教师。教学工作看起来周而复始, 如果不对以往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进行总结、提炼, 你的教学水平有可能一直维持在刚开始从教的水平上;反之, 你多了一份理性的思索, 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活动, 每天做一个新的自己, 成功离你并不遥远。
教师写教学反思时要记录下自己在教学中的感悟, 记录下自己认为的闪光点和需要改进之处, 尤其是对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 要思考如果以后碰到类似情况会如何艺术地处理, 理论依据是什么。写教学反思要及时, 可以在教案旁边批注, 也可单独成文;可以写成课堂诊断形式, 也可综合评述;可以进行二三百字提炼, 也可写成千字文。当然, 反思的内容要深刻, 忌蜻蜓点水。
摘要:本文通过对高中语文备课中的误区进行了阐释, 提出了规范集体备课形式、以生为本设计教案、提高教师文本解读能力、勤于反思等提高备课有效性的方法。
关键词:高中语文,备课,以生为本,反思
参考文献
[1]王芬.把握三重身份贴着文本教学.教学月刊.2011.6
[2]廖海燕.浅谈高中语文备课中的无效现象及对策.中学教学参考.2011.11
一、课前——备课的全面性
1在思想上做好准备
许多高中语文教师对备课工作不是十分的重视,认为语文教学反正都是针对一篇课文进行教学,全都大同小异,没什么区别。要知道,语文教学不同于其他的学科,不管是一个单元还是一节课,不管是理论层面还是教学层面,语文教材都不会将教学目标完全直接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教师和学生只能从教材的内容中挖掘和思考。因此,教师必须在思想上做好准备,不能敷衍了事,应认真对待备课这一环节,这也是一名合格的高中语文教师的基本职责。
2在对象上做好准备
在新课程改革深入开展的今天,高中语文教师应该严格遵循新课改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兼顾到各个层面的学生,尤其是优等生和学困生层面的。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提问和练习考核方面都需要考虑到全体学生,注意高低、难易、多少的分配,促进全班学生的整体进步。
3在见解上做好准备
备课的原理具有一定的规律,但是教师更应注重创造力,在促进学生学习自主性的同时,还需兼顾学生的差异性。所以,教师不应急于查看教学参考书,应先仔细钻研教材,在备课时反复地研读,自行分析和研究课文,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和独到的见解,在这个基础之上,教师再借鉴教学参考书,对自己的备课工作进行丰富和补充。
4在流程上做好准备
高中语文教师应立足学生的实际语文基础,科学设计教学结构,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和确定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从新课导入开始,一环接一环地往下教。例如在讲解《记念刘和珍君》一课时,笔者对教学流程进行了科学的设计:①从“三·一八”惨案发生的时代背景导入新课;②通读全文,理清刘和珍烈士事迹;③利用多媒体再现“三·一八”惨案,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④分组讨论造成这一事件的成因是什么;⑤对学生进行启发和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主题。通过这样的流程,可以看到整个教学思路的严谨和有序,能够促进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与探究,挖掘文章的中心思想。学生的思维层次也在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的教学流程中得到了拓展和提升。
二、课中——备课的精准性
1设计问题
在设计课堂问题方面,教师应以课本知识为基础,由易入难,让学生在探讨的同时提升思维层次,增强学习能力。新课程要求开展素质化教学,让学生自己掌握学习的方法,提升学生综合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
例如在讲解《鸿门宴》一课时,笔者布置学生集中所学的文言文与古诗词,并将其按照词类活用的情况进行归类,看看哪组学生做得最为全面。在此基础上,笔者与学生进行互动,对这些分类进行系统地分析和讨论。通过这一训练,学生对教学资料的搜集整理能力得到了锻炼和强化,也能通过查阅工具书或是借助其他方式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辨析能力也得到了提升,整个教学过程由“授人以鱼”转变为“授人以渔”。
2解答问题
在备课时,教师设计的问题不能一味地求深、求难,否则会让教学活动出现冷场,这样不仅浪费了教学时间,也违背了备课的初衷。因此教师应适当降低问题的难度,并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有效的启发和点拨,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解《雷雨》一课时,笔者在设计有关“周朴园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这一问题时,为了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又提出了几则思考题:①周朴园在鲁侍萍问其是否要见一见、帮一帮侍萍和孩子时的回答与行为是否有矛盾;②这些矛盾又反映了周朴园怎么样的心理活动;③周朴园的态度在鲁侍萍表露身份后又有怎样的变化。学生的思路随着笔者的引导豁然开朗,都能较为准确地解答出问题,课堂教学的学习氛围也更加浓厚。
3丰富问题
语文教师在备课时,应立足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在遵循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下,借助先进的现代化教学设备,整合教学资源,丰富学生的探究问题,不仅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教师还应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通过不断地解答问题,更加深入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通过对文章的感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三、课后——备课的有效性
1善于反思
在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之后,教师应及时地进行自我反思。将课堂的传授内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等方面作为反思的对象,并将其中的成功之处与失败之处记录下来,通过与其他教师的交流,汲取建议和意见,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做出改进和优化。通过与同事之间的取长补短,找对成功的规律性,提升备课的有效性。
2善于总结
每位高中语文教师都应对教学工作做出总结。笔者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的:首先,通过学生的练习进行总结。不管是随堂练习还是课后作业,教师的真正目的不是对学生进行评分,而是在纠正错误的基础上,总结出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从中了解自己在备课环节和课堂教学环节上的不足之处,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避免发生同样的错误。其次,通过测试进行总结。通过测试,教师可以清楚地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自己的教学水平,并总结出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设计新的教学方案改善这些问题。此外,通过与学生交流进行总结。为了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质量,教师还应加强与学生的交流,鼓励学生对教学活动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并根据学生的反映完善自己的教学工作。通过交流,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自己的朋友、伙伴,学生对学习语文更有积极性。
3善于改进
在反思和总结的基础上,教师能找出教学工作中各环节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通过对新课改要求的学习,找对课堂教学的规律,从新课导入开始,追求备课的科学性、学生对课堂的良好反应和教学流程的合理性,在面对教学“突发事件”时,增强教师处理应变的能力等等。通过改进,教师的备课能力和有效性都能得到提升。
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广大教师应重视备课工作的有效性,提升自己的履职能力,让课堂教学活动的安排更加合理,更加科学,在提升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同时,也提升高中语文的教学成效。
鲁迅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祝福》展示了一位勤劳、善良的女性祥林嫂被毁灭的过程,显示了封建礼教的罪恶。“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之中亦无愧色”的古典悲剧精品《窦娥冤》则展示了一位精神高尚的善良女性窦娥被毁灭的过程。有价值而被毁灭是令人痛苦的,那窦娥究竟犯了何法要被毁灭呢?让我们走进《窦娥冤》一探究竟!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悲剧有所了解,激发学生对窦娥悲剧的求知欲。
问题(一)课文是《窦娥冤》全剧的三折,是整个戏剧的关键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抓住文章的主要信息,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理清戏剧的情节。
师生活动:学生自由朗读,教师点拨学生找出重要信息,师生共同归纳总结。
1、朗读课文并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戏剧情节。
明确:楔子:书生窦天章因连本带利欠蔡婆四十两银子,被迫把七岁的女儿抵她做童养媳,然后进京赶考去了。
第一折:庸医赛卢医欠蔡婆本利二十两银子,心生歹意要勒死蔡婆却被张驴儿父子俩搭救,张驴儿乘机逼蔡婆婆媳俩分别嫁给他们父子俩,蔡婆无奈之下答应了,回家后遭到生性刚烈的窦娥的责怪与反对,只好先让张驴儿父子在家中住下。
第二折:张驴儿为达目的,心生恶意,找赛卢医讨了毒药欲毒死蔡婆,却阴差阳错被他父亲喝了,张驴儿顺势栽赃窦娥,逼她私了,嫁与自己为妻,被刚烈的窦娥断然拒绝。于是,两人对簿公堂,却不料碰上桃杌这个昏官,偏听张驴儿一面之词,窦娥为保蔡婆被屈打成招判了死刑。
第三折:在被押往刑场的路上,窦娥激愤之下指天骂地并在行刑前许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以示冤屈,窦娥死后誓言一一应验。
2.按情节划分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部分讲了什么?
明确:第一部分:(开头~“哎,只落得两泪涟涟”)写窦娥指斥天地鬼神,揭露世道不公。
第二部分:(“(刽子云)快行动些”~“不明不暗,负屈衔冤”)写窦娥告别婆婆。
第三部分:(“(刽子喝科,云)兀那婆子靠后”)~结束)写窦娥发下三大誓愿。
小结:本文以窦娥被押赴刑场为线索展开戏剧的情节的,让学生对窦娥冤的故事情节有一个总体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对文中人物形象的的分析。
问题(二)《窦娥冤》元杂剧中最的悲剧,有着“中国悲剧第一丰碑”之称,是一出具有较高文化价值、广泛群众基础的名剧,我国民众对于戏剧情节的兴趣十分浓厚,很多传统戏之所以常演不衰,是与他们的故事情节引人人胜、戏剧冲突紧张激烈分不开的,而作为我国名剧的《窦娥冤》中有哪些矛盾冲突?作者又是如何在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形象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找出话剧中的矛盾冲突,训练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及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师生活动:学生在自由朗读自由朗读的基础上,归纳戏剧冲突,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教师示范分析窦娥的人物形学会分析,其余几个人物交给学生学习分析。
1、戏剧中有哪些矛盾冲突?
明确:第一、窦娥与蔡婆之间的冲突。
窦娥七岁十道蔡婆婆家做童养媳。窦娥和丈夫也就是蔡婆婆的儿子生活不久后,丈夫就暴病去世了,窦娥与婆婆二人守寡在家。当面对张氏父子的威胁时窦娥和蔡婆婆是两种不同的反应,蔡婆婆屈服于外部势力,弃置礼教,甚至还反过来劝服窦娥要屈服;而窦娥则坚定地恪守着礼教、坚守自己的立场不屈服于外力的威胁她们之间的冲突,实际上就是是否严格遵守礼教的斗争。甚至窦娥还严厉的批评婆婆“可悲可耻”,甚至把批判的对象进一步扩大到所有忘却旧恩寻找新欢不守贞节的妇女:“妇人家直恁的无仁义,多淫奔,少志气;亏杀前人在那里,更休说本性难移。”
第二、窦娥与张驴儿之间的矛盾冲突。
当时的社会要求女子尤其是寡妇守节,但是黑恶势力又对寡妇进行威胁。张驴儿是一个地痞无赖而窦娥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弱女子。张驴儿想要自己父子俩娶窦娥婆媳俩,面对张驴儿的胁迫,窦娥表达了自己好女不二嫁的坚决态度:“我一马难将两鞍鞴。想男儿在日,曾两年匹配,却教我改嫁别人,其实做不得。”窦娥敢于反抗张驴儿的勇气来自于对官府(或这说是统治者)的信任。
第三、窦娥与官府(或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冲突。
官府本来是正义公道的象征,是声张正义为百姓服务的政府机构,而在《窦娥冤》这部作品中却并不是这样的。滁州太守桃杌不但无意维持礼教规范,而且凭借自己的权力,骄奢淫逸,为所欲为,成为礼教的破坏者。窦娥向诉说自己的冤屈甚至提出“我这小妇人毒药来从何处也”这个明确的大疑点是,桃杌不但不好好利用认真调查,反而不加理会认为这只是窦娥的狡辩之词,甚至认为不进行严刑逼供是行不通的。即使是在严刑逼供的情况下窦娥依然没有屈服,但是她害怕婆婆会和她一样遭到毒打、为了保护婆婆不受到伤害,她只能“负罪”了。而窦娥的屈服是在用自己的生命表达中国礼教的重要内容——孝道。
2、在这三组矛盾冲突中,作者刻画了那几个人物形象?他们各自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
(1)窦娥:善良,安分守己、有主见、刚强、反抗精神
对于自己凄苦的身世,年轻守寡的窦娥以为这是命中注定的,为了来世的幸福,她要侍养婆婆,为丈夫服孝,听婆婆使唤。从这里可以看出她的善良与安分。
在公堂上受审时,她被打得昏死多次,也不肯屈招;可是一听说要对婆婆动刑,她不忍心婆婆受苦,更担心婆婆屈打成招,于是赶紧阻拦住衙役,招认是自己药死了“公公”。
被押赴法场的路上,她央求刽子手绕过前街从后街走,因为不愿让婆婆看见了伤心。
(善良,安分守己)
窦娥坚决抵制蔡婆含糊应允的婚事。蔡婆胆小、怕事、怯弱,她眼看难以将张驴儿父子打发走,又感念他们的救命之恩,就想干脆答应和他们成亲了事。这样窦娥的处境就比较孤立,可是她毫不退让,反复劝告蔡婆,使蔡婆不能贸然行事。张驴儿父子一时不能如愿。张驴儿的父亲被药死后,张驴儿进行要挟,她毫不畏惧,情愿和张驴儿对簿公堂。在公堂上受审时,她被打得血肉模糊,昏死多次,也不肯屈招,仍辩白自己的冤屈。
(有主见、刚强)
窦娥反抗精神之强烈,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是少见的。她誓死不放过张驴儿,被判处死刑的她唱道:“我做了个衔冤负屈没头鬼,怎肯便放了你好色荒淫漏面贼!”前往法场受刑时,她埋怨天地、质疑天地、责骂天地。对于窦娥这样的封建社会里没有什么见识的妇女来说,“天地”包含有王法、官府、天理、公道等意思。因此表面上看,窦娥是在斥骂天地,实际上是对一整套用以维护人心、统治百姓的封建秩序的怀疑和斥骂。
临刑前,发下三桩誓愿,向世人申明自己的冤屈。
(反抗精神)
(2)蔡婆婆:有点贪财,本质不坏,疼爱媳妇,逆来顺受,懦弱。
(3)张驴儿:无赖,狠毒
(4)张父:不务正业,吃喝嫖赌,无所不为。
(5)县令桃杌:办事糊涂,作风武断,认钱不讲理,贪财,凶暴。
小结:让学生总结出全剧的矛盾冲突,教师示范分析窦娥这一人物形象,其余几个主要人物性格的分析交予学生分组完成,让学生学会在矛盾冲突中刻画、分析人物形象。
问题(三)本文篇名“窦娥冤”,其冤在何处,又是如何造成的,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写她的冤屈?
设计意图:通过窦娥冤屈的分析从而探讨造成窦娥冤屈的社会原因。
师生活动:学生讨论,教师适当点拨,师生共同归纳。
1、窦娥的冤屈是什么?窦娥如何面对呢?
明确:冤,即无辜受屈。窦娥怕连累婆婆而屈招,可恨的是官府竟偏听偏信,毫不作调查研究,更不作情理剖析,严刑逼供,草草结案。最后被押赴刑场,临刑前许下三桩誓言。造成窦娥冤案的是官府的昏庸和残暴、社会的黑暗和腐败。
2、本剧是我主旨句是那一句?概括归纳主旨。
明确:“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是主人公认识的结晶,是剧本的点睛之笔,一语道破造成窦娥冤案的社会根源,揭示了封建官吏压迫人民、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腐朽黑暗本质,表明,窦娥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
3、窦娥所发的三桩誓愿在现实情况下能够应验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这一超现实的情节首先是表现窦娥反抗精神的需要。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窦娥是无力辩白自己的冤屈的,她的故事到她被斩就结束了。这样,她强烈的反抗精神便不能充分体现出来。首先,为了突出窦娥的反抗精神及其巨大力量,作者安排了这样的超现实情节。其次,这种安排也符合普通百姓的审美心理。再次,超现实的情节使作品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富于奇异的浪漫色彩。
4、戏剧中三桩誓言都得以实现,这里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明确:想象、夸张、浪漫主义手法。
5、窦娥许下三桩誓言中涉及多处典故,它在文中有何作用?
明确:(1)苌弘化碧、望帝啼鹃:这两个典故主要表明案情是假,冤情是真,也是窦娥用以证明第一桩誓愿并非不能灵验,因为她相信自有天理在。
(2)邹衍“六月飞霜”:衬托窦娥冤案是实,证明并暗示第二桩誓愿也能实现。
(3)“东海孝妇”:除了暗示第三桩誓愿将要实现之外,更能衬托窦娥的反抗精神。
6、她的三桩誓愿与前面对天地的指责是什么关系呢?是否矛盾呢?
明确:窦娥对天地鬼神的严厉指斥和要感动天地,显然是矛盾的。可见,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的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的。这正反映了作家的历史和阶级的局限,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的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的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的冤案。
7、作家为什么要在这折戏的结尾安排“三大誓愿”这样的情节呢?
明确:这不仅要把自己的冤情昭示世人,而且要感天动地,让人们都知道“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每有口难言”。这三愿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吏昏聩,法制腐败,人们蒙受奇冤而又呼告无门的真实情况。它着力表现主人公与社会恶势力斗争的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三桩愿也是作家美好理想的形象体现。作者运用浪漫主义艺术创作手法,通过奇特的构思,借助于想象,借助于天地震惊、人神共怒的艺术处理,使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乃至实现的事在艺术舞台上发生并得以应验。这样的安排和处理,虽违背事物的常见原理,却又合乎人情,从而有力地体现了广大人民伸张人间正义,杀却贪官污吏,洗雪天下冤屈的美好愿望。
临夏县江川中学
徐胜录
备课的重要一环是钻研教材。这里,就如何深入钻研语文教材的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综观全局
在钻研教材时,有的教师习惯于一下子就扎进某一篇要讲授的课文中去。我认为,这不太好,这样容易“不识庐山真面目”。正确的应该如登山远眺,居高临下,先对教材做点鸟瞰全局的工作。一般来说,要先弄清本篇课文在教材的哪个单元,地位如何,与其它各篇的联系是什么等。特别是在开学初第一课教学之前,还应结合学习“大纲”,进一步熟悉语文教学的目的要求,研究一下全册教材的指导思想、编排特点,单元内容、以及与前、后册关系等。
二.深入理解
这是把握教材的重要一环,钻研课文的关键一步。“深入”,这是钻进去,摸准、吃透、切实熟悉课文。这里只谈谈钻研语文教材的几点要领。
1.抓住要旨。“旨”,亦即“义”。要旨,是指文章的中心或文艺作品的主题,它是整篇的灵魂、内容的精髓。我们不管钻研什么课文,都必须抓好这一点。这样,才可能做到对课文的提纲挈领,红线穿珠,紧紧围绕中心抓好字词句章。怎样抓好要旨?主要谈三点:第一、审题。翻开课文,首先碰到的是题目。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人因双目而夺先。命题作文要审题,分析课文也要注意审题。看文审题,“审”就是认真推敲。有些题目,秋水清彻,一眼望穿,书魂即知,如毛泽东的《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题目就是文章的中心。而有些题目,“题”而非“旨”,“目”亦非“心”,如彭荆凤的《驿路梨花》,冰心的《小桔灯》,鲁迅的《论雷峰塔的倒掉》等。这就要要费点劲,因为这样的题目,或者勾出文章的范围,或者指示作品情节的线索,或者提出一个问题等等。析文审题目,这一过程很重要。当然,审题决不单单是读前的第一眼。课文读后,联系内容再审再断,往往会豁然开朗。第二,顺脉抓义。多数文章,光靠审题是不能晓其中心的,必须反复认真看下去。这里不应取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的态度,而应提倡苏东坡“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的精神。钻研课文,必须精神集中,心不外驰,读读想想,顺乎脉理,由此及彼,由浅如深,从分析到归纳,从段意至整篇中心,对一字一句,一句一段都仔细琢磨研究。“微言精义,愈探愈深”,这是抓义的主要方法。第三,留心头尾。有的文章开门见山,自然易于抓住中心,如吴晗的《谈骨气》;有的文章,开头不留痕迹,侃侃而谈,可能使人一时摸不着头脑,但到结尾,却突然如闪电夜空,篇末点题,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这些,只要留心,就可以抓出中心来。以上三点,必须相互为用,同时注重。2.摸清书脉。书脉,即文章的结构层次或作品的情节脉络。钻研课文,为抓要旨,常常要先了解其结构脉络;而当要旨大致清楚后,也还要据此进一步分析书理文脉,二者紧密联系,相互推动知其要旨,有助于摸“脉”摸清“脉”,其“旨”更明。
怎样摸清书脉?下面几点,经常被采用:第一,注意体裁特点,譬如,论文要从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下手,小说要抓住情节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等。第二,着眼写作顺序。文章或 作品,有的按时间顺序,往往一段写一个时间的故事;有的按空间顺序,常常每层写一个空间的景物;有的虽似复杂,但也还是有路可循,或者按事理规律,或者按认识过程,或者正面铺陈,或者倒笔叙述。分析课文,明了这些,便有助于对结构层次的把握。第三,留心关键词语。课文中,有的词语是属于提示性,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诸如这些词语,在钻研课文时,抓住它,对于摸清书脉大有好处。第四,注意文题暗示。有些文题,暗示了文章的结构,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稍一留心,结构昭然。第五,从表现方法上分析。如高尔基的《海燕》,在表现方法上采用了对暴风雨将至的海面上景物三次进层的写法。如果了解这一点,对全文段落划分自然就容易了。
3.研讨文采。文章总得要讲究点文采。至于文艺作品,更有其艺术化的技巧。“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文采并不是小事。我们钻研课文,也要抓好对文章的表现形式或作品的艺术技巧的分析。否则不但不利于对课文的理解,也不可能通过教学提高学生 的语文水平,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从文采上看,钻研课文时大致应注意:看一看作品的篇章结构或表现任务的技巧有那些?想一想文章是怎样进行判断、推理、证明或反驳的?分析一番语言上的特色上什么?研究一下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的方法又如何?有的人在分析其表现手法时,光注意怎样开头、结尾、过渡等,这些虽然也是必要的,但未免显得偏窄。当然,这里强调的几点,并不是平均是哟使用力量,也不是每篇都要逐一研究透彻。
4.抓好词语,钻研课文,对于词语也不可忽视。应围绕中心仔细研究,体味出滋味来。中学语文要加强“双基”教学,抓准抓好词语尤为重要。但这里说的抓词语,与前边谈的为了抓好结构脉络而留心关键词语并不是一回事。
怎样抓好词语,这里说的,是从分析角度入手,抓好鲜明地突出中心的重要词语,这样就要求仔细、认真。有时,丢掉一子一词,使课文中心缺乏鲜明;有时,抓好一词一语,则可对分析人物与挖掘思想大有裨益。鲁迅写孔乙己买酒给钱的动作,先用“排”,后用“摸”,一字千斤,生动的表现了他的性格命运和前后不同的心境。但是,此二字一不留心,稍纵即逝,很难抓到。
字让,抓词语决不是满地拣芝麻。目的不清,乱抓词语,如断线之珠;目的明确,抓好词语,才是红线穿珠。
三.入而后出
钻研课文,主要是“钻”,是“入”。文章六味,入而方知,但是,能入还要能出。读书不入,索然无味;入而不出,如入迷宫。
“出”,就是“走”出书外。我认为,入前之出,是鸟瞰;入后之出,是抓联系。什么联系?主要是课文与现实的联系,与学生现有知识上的联系,与教者种种情况的联系。
现在每个师者,案头教参如云,有人认为,无需再钻,殊不知,为师者,不仅要知其然,更要明其所以然。
钻研教材,是一种艰苦的劳动,钻研教材要靠多读,多想。
每周,学校都要进行教案检查。要求教师超周备课,备详案,内容要具体细致,项目要齐全,并且出台了检查细则。其目的是要督促教案认真备课,充分备课,同时也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
但是,检查教案这种做法是否真的有效呢?教案写的好的人,课就一定上的好吗?
再看看我们一般教师的“备课”,百分之八十的教师是找一本教案集,抄抄了事。既然抄到本子上的教案和教案集上的一样,又何必带教案本呢?上课时,教师大多也根本不看教案,也很少照着教案上的内容上课。很多情况下,教师自己都不知道课文讲的是什么,却硬着头皮把课给上完了。所以,写教案对课堂教学的作用很小。
怎样的备课方法才更效呢?
元文松老师给我的启发:把备课思路写到一张小点的纸片上,夹到语文里。或是在教材的空白处充分批画。
钢三路小学的启发:教案集资源共享,在教案集上批注,进行个性化修改。
我重点谈谈于永正老师的启发:
一、明确总目标,分解为小目标
于老师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把学段要求批注(或打印后粘贴)到教师教材的扉页上。当然,第一、二、三学段分别还包括四个学期,我们可以再把学段目标进行分解,制订出每一学期的语文教学目标。教师要对年段目标了然于胸。
二、做好“隐性备课”
首先要充分研究教材:教师自己把课文读出感情,课堂上才能作好示范,有效指导朗读;写好生字词,进行指导时才能有的放矢„„
抓住课文重点,找准关键词。
三、备好简案,设计好教学流程,找准读写结合点(也可以自己动笔,写写“下水文”)。
四、根据学情,充分预设重点、难点如何突破,后进生要求达到何种程度。思考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如何提高学习积极性。
五、每单元至少精备一节课。教师精力毕竟有限,没有足够的时间把每篇课文都备的很充分。我们可以在一单元的课文里,重点挑一篇有代表性的,进行“精备”,备好之后最好能邀请同头班教师相互听课,或者一人在几个班都上一次,这样于教师的专业成长会更快些。
六、写好教学反思
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写教学反思,有利于自己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抓住一点,持之以恒,也许不一定能成为名师,但一定有助于自己的专业成长。
关键词:高中语文,集体备课,二次备课
随着语文教学新课改的不断推进, 大家一致认为,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根本。如何精致备课是教学环节首先要解决好的问题。结合新课改理念的要求, 教师必须抓好集体备课和个人的二次备课, 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来谋划教学, 以期全面增强语文课堂教学效果。那么, 教师该如何做好高中语文集体备课与二次备课呢?
一、做好集体备课前的准备
集体备课, 顾名思义就是一个教材大家共同备课, 汲取教师个体的闪光点, 教师们在合作讨论中探索好的教育教学方法, 在集体互相影响推动中生成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为了更好地探索内涵、挖掘教材, 寻觅方法达成最佳教学方案, 在集体备课之前, 每个参加的个体都必须有充分的准备。参加集体备课的各位老师在集体备课之前都要有充分的准备, 这样才能在集体备课中, 发表出有意义、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提高集体备课质量, 到达集体智慧的巅峰。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语文教师与其他科目教师不同, 语文教师要有足够的阅读量, 尤其是教学名著节选的课文时, 更应该通读名著, 提高自身宏观把握文本的能力, 设计出最佳的教学方案。因此, 备课组长 (或主备人) 要首先吃透教材, 对参加备课的老师提出具体的要求, 大致准备好一个备课设想或假案。对教材的分析, 教学目标的设定, 教学重难点的拟定, 教学方法的应用, 课堂教学程序的流转, 教辅参考资料的理解, 相关信息的博引, 作业的设置, 都需要一定的规划与设想。只有在充分的准备下预设一个具体可行的预案, 大家即可围绕它作分析、讨论, 可顾左右而言他, 也可谈出自己的其他创新想法, 才能保证集体备课不流于形势, 而有其实质的效果。准备的充分, 准备的具体, 是集体备课成功优质的关键, 集体备课的讨论探索, 对课文的深度把握, 对课堂的流程掌控, 以及教学手段的运用, 这些既取决于集体备课的现场, 更取决于备课前的必要准备。只有准备完善充分, 才能在集体参与的备课中筛选优化, 整合出一篇优秀的教案。
二、集体备课要注重研讨和可操作性
集体备课, 必须放在重点、难点的课文或问题上, 属“集体会诊”、“集体会诊”, 必须有难点、重点的探讨, 有“会诊”的充分必要, 并非篇篇都需要集体备课。如高中语文必修3《听听那冷雨》一课就必须纳入集体备课中, 对文中多次意象的表达, 对文中的象征、暗示, 对文中的意念表述, 对文中的情感表达, 都有必要作集体的讨论“汇诊”, 通过集体的智慧辨别讨论, 最后确定本文的内涵意义, 然后再讨论设计教学的方案。
具体备课, 让重、难点得到“讨论—认知—实践—再认识”的过程, 并在备课中解决重、难点。单一备课, 每人都有自己思想、知识、能力、认知水平的局限, 难以做到全面, 优化方案, 实现教案—课文—课堂三者统一。集体光芒的汇聚, 才能使教学方案更加完美与可行。在集体备课中, 教师一定要踊跃发言, 探讨教学中最现实、最直接、最有效、最优化的问题。要根据教材与新课标的要求, 根据高考的考试内容要求, 根据学生的学力水平, 对所备内容分析肢解—归结整合—筛选提取。核定“最近新区”的教学目标, 把教学重点放在实际教学中最有实际价值的教学观点上, 让教学重点真正凌驾于教材的灵魂上, 从而起到突出课堂教学的作用。
集体备课也不能为了“集体”而走“形式”, 最好是每周一次, 还要建立在准备充分的基础上。充分准备必须在教师正常教学的情况下留出一定的准备时间, 频繁的集体备课会让教师疲惫生厌, 会大大降低教学质量。集体备课集体智慧的光芒, 共同探讨课堂的最优方案 (优质备课) , 将知识结构与课堂教学方法手段做到优化组合, 达到获得优质、高效课堂教学的目的。一篇优质的集体教案, 它是集思广益、凝聚精华的结果, 是集体智慧的外在体现。只有有了优质的教案, 才能产生出优质的课堂, 有好的脚本作保障, 才能演出更好的戏。
三、教师个体要做好二次备课
二次备课是深化备课的过程, 要与本班级学生的实际相结合。它是集体与个性的统一, 是集体教案与具体实施教学的联姻再生, 是统一和谐的备课之歌, 是完美的有机结合。个体的二次备课, 应是适应一线课堂的需要, 对集体讨论形成教案的再次认识与检验。个体的二次备课是在课堂教学的阵地前沿所做的一次战前适应性调整, 它比集体备课更接近课堂实践。在集体备课形成后, 每个上课者不是照本宣科地上课, 而是在上课前, 再次整合个人储备信息, 把其再次落实到课堂方案上, 对集体教案进行再次的分析、总结与探索。在这个过程中, 不是集体与个体的备课矛盾, 而是集体与个性, 相互达成合议庭, 相互参照对阅, 优良互生, 最后有机地完美结合。让“教案”从讨论中来, 到实践中去;从质疑中去, 到修正中来, 再接受新的修正, 最终落实备课方案。
四、要做好教学反思, 为下次备课提出建议
集体备课与个人的二次备课是辩证的关系, 是“分—总—分”的结合, 是个体与集体再与个体的统一。第一个“分”是分散的各自的充分准备, “总”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第二个“分”则是在“总”集体备课上, 得出必要意义价值的个人感悟, 这一个感悟是建立在第一个“分”论点感悟基础上的深层词的感悟, 是明确教学内容上的再次升华。
集体备课是集体的智慧, 但也并非十全十美, 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教学是一个不够完善的东西, 需要更改、修正, 再好的备课, 再好的课堂都不是完美的。因此在集体备课后, 教师仍然要由个体对此再加工、再处理、再备课。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切的方案或一切的理论, 都必须在实践中, 不断更新与完善, 去伪存真, 去粗取精, 一切事物及论断都必须在发展中生存前进。集体备课也是如此, 必须在实践中接受教学个体的检验和课堂的检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事求是才是认识世界的正确观点。
总之, 在教学改革日益深入, 在新的教学思想不断争鸣蜂起的时代背景下, 集体备课是一支古老而强劲的教学之曲, 这支教学之曲, 是歌唱催人奋进、激人精神的曲子。集体添砖加瓦, 建成一座集体的大楼, 集体的大楼最终还是个人去居住, 由于各人的兴趣爱好不同, 装修、布置必然不同。所以当你进入一座集体公寓, 会感到格调外观貌似相同, 然当你走进各个家庭, 却是截然不同。这正印证了集体备课与个人二次备课玄机之处。只有优秀的脚本, 才能演出优秀的戏;只有土壤优质肥沃, 才能长出根深叶茂的庄稼;只有备好课, 才能上好课。因此, 集体备课在当前高效教学的大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张正明, 陈明发.怎样组织教师集体备课[J].教学管理, 1997.
关键词:高中语文;集体备课;问题;策略研究
G633.3
高中语文集体备课已演变成教学研究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强化教学质量与提升教师职业素质方面体现出诸多优势[1]。但是,目前高中语文集体备课效果并不乐观,随意性与低效性等诸多问题呈显出来,为集体备课实效性的发挥设置屏障。正因如此,实施有效性策略将高中语文集体备课从困局中解救出来是必要的。本文在对相关问题探究基础上,结合人教版教材内容,对提高高中语文集体备课质量的措施进行研究。
一、列举高中语文集体备课中存在的问题
1.集体备课体制缺乏完善性
为了促进集体备课活动良性运转,很多学校在体制上做出规定,例如时间、地点规定等,但是与集体备课效果评价与审核的体制依然缺乏完善性。很对学校将集体备课视为个人备课成效的叠加,例如对个人备课体会采取网络汇总方法,再由一个教师将其整合在一起,构建集体备课教案。
2.合作意识相对低下
合作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工作态度。不同语文教师在教学水平与经验上存在差异性。在升学压力日益加重的情况下,很多参与集体备课活动的语文教师在教学经验分享时有所保留。
3.集体备课环节演化成为数不多教师的讲堂
很多學校的语文集体备课活动中,很多教师扮演着旁听者角色,教研组长因为资质深厚的缘故,经常会在集体备课环节中侃侃而谈,却没有集思广益,并且部分教师不愿意把经验分享给他人,此时集体备课活动实效性大大折扣。
二、提高高中语文集体备课效率的对策
1.创建优质型备课机制
集体备课不等于统一备课,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理念、重难点传授、练习测评等环节可以存在统一性,但是在备课方式与教案内容方面应该别出心裁,切忌采用“拿来主义”,把他人教案应用自己教学课堂中。在备课机制明确化的情况下,备课时间、地点、主备人彰显出规范性特色[2]。负责管理教学的校领导应该定期开展考察工作,对参与集体备课教师起到督促作用,并对其备课成果进行客观评价。还要落实备课组长设定工作,使其为备课与教研活动的有效运转发挥带头与组织作用。建设健全考勤体制,对那些故意不参加集体备课活动的语文教师给予一定的处罚,以示警告。
总之,在教改理念推行的教育领域中,为了使语文集体备课实效性发挥出来,优质型备课机制的建设与推行,为教师构建了互动型、共享型教研气氛,调动其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强化他们知识体系,使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体现出丰富性特点,优化教学质量。
2.建设平等型交流平台
平等型沟通平台的建设与应用,规避了教研组长“独角戏”现象的出现,此时参与集体备课活动的教师积极阐述主观见解,将自己置身于主动式备课体系中。
例如,语文教师在对《我有一个梦想》集体备课环节中,教研组长为教师们设置了“在现代化教学理念指引下,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有哪些”这一问题,此时语文教师各抒己见,有教师说:“教学目标可以细分为三种类型,即知识、能力与情感目标”,有教师做出“协助学生了解作者演讲背景,从文章慷慨激昂的语句中体会作者情感,认识到自由、民主始终是人类追求的主题,并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朗诵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对文章中心概括等能力。”的补充。平等型交流平台的建设,使语文教师更能准确的把握住文章的重难点,并且有效的应用诵读法、启发式教学法以及小组合作模式等多样化教学方法。此外,在教师教学经验相互分享的进程中,教师也积极寻找与文本相关素材,实施课外拓展教学策略,从而使《我有一个梦想》这篇极富文学魅力与感召力的演讲词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熠熠生辉,对培养高中生健康人格发挥推动作用,这均是集体备课交流平台发挥的实效性。
交流平台的建设与应用,有利于专业化语文教师团队的组建,教师也不断总结集体备课收获,汇总教学体会,在沟通与磨合中强化业务素质,从而使语文课程教学效率有“质”的提升。
3.培养教师编写独特教学方案的习惯
培养语文教师编写独特教案,一方面有利于拓展语文教学范畴,另一方面使语文备课质量有所保障,使新形势下高素质语文教育工作者被有效的培养出来。
例如,在对《劝学》备课时,教师结合学生实况以及自己教学模式,编写目标明确的、开放型的教案。在教案体系中,语文教师可以将教学目标设置如下:协助学生对荀子及其思想核心有一个全面认识,对“劝”、“见”等实词的含义有一个深入的理解,同时积累通假字与文言虚词,还要培养学生对学习的正确价值观念。富有个性化色彩教案的编写,有助于教师将寓教于乐理念融入进教学进程中,打造出活泼生动的课堂环境。此外,在集体备课环节中,教师还应该重视与教案相关的理论框架、基本观点与概念的归纳,使集体备课的功效彰显出来,协助高中生实现“学中乐、乐中学”的目标,为其语文素养的提高注入能量。
三、探究高中语文集体备课的意义
高中语文集体备课活动的开展,实现了资源与智慧共享的目标;有效的弥补了部分教师在专业知识方面存在的缺陷,教学程序与教学方法均得以优化;使课改理念全面落实,此时教师更有动力、能力服务于高中语文教学事业,从而达到提升教学质量,与强化学生语文素质水平的目标。另外,高中语文集体备课活动的开展,为优质型教科研环境的营造奠定基础,此时学校教学事业的发展与运行将会处于良好的状态中。
四、结束语
由全文论述的内容,可以了解到目前高中语文集体备课活动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但是只要语文教育者端正工作态度,遵循有关体制规则,重视经验共享环节,把自己的才智充分的发挥出来,那么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语文集体备课的意义也就会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其将会与新课程改革要点之间拥有更大的匹配度,为学生语文素养、教学质量的提升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逄淑萍.在高中教研共同体构建中成长[J].当代教育科学,2014,14:38-42.
新课程理念的落实首先是从教师的备课过程中体现的。备课是教师对课堂教学过程设计的教学预案,是教学实践的理论设想和思想指导,是课堂教学实践的行动纲领。因此,教师在备课中,必须以《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理念为指导,认真研究教材,把新的教学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彻底改变教参“二传手”的传统做法,着眼于学生学习的实际,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以全新的理念,全新的方式进行备课。
一、要从促进学生全人发展的角度设计立体化的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因此,语文教学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三维教学目标是立体目标,体现了语文教学基于人的终身需要及和谐发展所应具备的综合语文素养的特点。在备课中坚决摒弃只把知识掌握和技能提高作为教学目标的思想,这种平面目标的设计往往会把语文教学功利化,走进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的误区。如何在备课中体现三维教学目标呢?如《黄河的主人》的教学目标可如下设计:(1)知识目标:正确读写和理解下列词语:湍急、浏览、万马奔腾、浊浪排空、惊涛骇浪、如履平地、胆战心惊、谈笑风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过程方法目标:在朗读、感悟、想象、表达中提高语文素养。学习作者用朴实的语言表达深刻思想的写作方法。(3)发展性目标:理解课文,领悟只要沉着勇敢、智慧机敏,就能战胜艰难险阻的道理。能借助课文的表达方法,说出自己或他人征服某一事物的事例。这些目标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交融的。
二、要从培养学生能力着眼设计开放性的教学过程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教师在设计教案时就不能过细过死,把每一环节程序化、格式化,如词语如何掌握,重点句子、段落如何突破,40分钟一节课,每分钟讲什么,哪部分多长时间都严格设计,这与新课标的要求格格不入,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留出充分探索的时间与空间。语文教材中,精妙的文字,风格各异的文笔,无不闪耀着人类文明智慧的光芒,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发掘,让学生走进探索和体验的时空,品尝和感受文字的意蕴,接受精神的熏陶和思想的砺练,获得人格的发展与提升。如《军神》一文,让学生仔细体味、品悟文字,随着作者的叙述而披文入情:手术中,一向从容镇定的沃克医生,这次双手为什么会颤抖?刘伯承为什么拒绝使用麻醉剂?手术中何其痛苦,刘伯承为什么一声不吭?刘伯承为什么用假名?沃克医生有几次发愣?七十二意味着什么?题目《军神》是否恰当?每个问题都会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教案设计过细就会限制学生的思维的发展,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观点。
2、遵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要变教案为学案。《基础基于课程改革纲要》和《语文课程标准》都把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核心理念,这也是课程改革的灵魂。所以,教师的备课必须一切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变教案为学案,尊重每一位学生个性发展的完整性、独立性、具体性和特殊性,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把从教学生的角度转变到学生学的角度来设计。对字、词、句、篇的教学要从学生学的实际出发,顺应学生的思维规律。让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如课文《丰碑》的教学,学生对战争年代发生的事情不十分了解,如果单凭教师的教与演,学生理解与掌握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教师从学生的思考的角度出发,让学生仔细观察、想象,想象军需处长牺牲前都想到了什么,想跟其他战士说些什么?将军见到军需处长被冻死在云中山时,心里会怎样想,当他得知冻死的是军需处长时,心里会默默地说些什么?教师变教学生学为学生自主探究。在教案设计时,教师要改变自己的观点,走进学生的心里,降低知识的高度,增加知识的宽度,这样,更利于学生的学习。
3、要认真研究学生的情感需求,采用激励策略。特级教师李吉林曾说:“教学不仅为了学生学习,还为了主动地学习;不仅为了学生知识的习得,还为了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不仅为了学生的未来做准备,还为了今天获得最初的幸福人生”。教师在备课时,要借助语文课程,着力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让学生感受到成功,享受学习的快乐。针对学生的学习实际,分别有针对性的设计一些问题。对成绩一般的学生,设计一些简单关键的问题,让他们跳一跳摘到果子;对成绩中等的学生,设计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让他们品尝思想的乐趣;对成绩优异的学生,设计一些创造性的问题,让他们收获开拓的喜悦。让语文的学习与快乐相伴,智慧与乐趣同行,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健康人格。
三、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高中语文如何备课】推荐阅读:
高中语文课如何教09-07
如何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05-30
小学语文教师如何备课09-12
语文教师如何精心备课10-16
初中语文高中语文07-02
高中语文篇目09-27
高中语文试卷11-05
感悟高中语文课堂06-04
高中语文时评文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