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重点(精选8篇)
通假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鸡豚狗彘(zhì)之畜 【无】失其时 【无】通“勿”或“毋” 不要。
2: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检】通“敛” 收敛 积蓄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花白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通“途” 道路
5:【直】不百步耳 【直】通“只”:只是
古今异义
1.【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义: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词。今义:指形单影只之人)
2.【河】内【凶】。【河】:(古义:专指黄河。今义:泛指河流。)【河内】:黄河北岸的魏地,今河南济源一带 【凶】:(古义: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今义:1.指人或动物暴躁,心肠狠 2.不行的,不吉祥的。)
3.邻国之民不【加】少。【加】:(古义:副词,更。今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增加
4.弃甲曳兵而【走】。【走】:(古义:逃跑。今义:行走)
5.【或】百步而后止。【或】:(古义:有的人。今义:表选择的连词,或许、也许)
6.是亦【走】也。【走】:(古义:跑,逃跑。今义:行走)
7.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谷】:(古义:粮食的统称。今义:谷子)
8.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胜shēng】:(古义:尽。今义:胜利)
9.斧【斤】以时入山林。【斤】:(古义:斧头。今义:重量单位。)
10.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古义: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保养身体。)
11.非我也,【兵】也。【兵】:(古义:兵器。今义:军队中最基层人员)
12.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岁】:(古义:年成。今义:年)
13.【斯】天下之民至焉。【斯】:(古义:那么。今义:这;于是)
14.【填】然鼓之。【填】:(古意:拟声词。今译:填充,...)
一词多义
·1.数
①数罟不入洿池 《寡人之于国也》 cù 密、细密
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寡人之于国也》 几、若干
③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六国论》 命运 ④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shuò 屡次 ⑤愿令得补黑衣之数 《触龙说赵太后》 数目、数量 ⑥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赤壁之战》 shǔ计算 ·2.直
①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寡人之于国也》 仅、只 ②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爱莲说》 与“曲”相对,不弯曲
③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 价值
④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指南录〉后序》 径直、直接
⑤理直气壮 成语 正确
·3.发
①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寡人之于国也》 指打开粮仓 救济百姓
②百发百中 成语 发射
③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 《陈涉世家》 征发、派遣
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醉翁亭记》 开放
⑤主人忘归客不发 《琵琶行》 出发
⑥大阉亦逡巡畏义,非常之谋难以猝发 《五人墓碑记》 发出
⑦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五人墓碑记》 发出、抒发
⑧见其发矢十中八九 《卖油翁》发射
·4.兵
①非我也,兵也 《寡人之于国也》 兵器
②穷兵黩武 成语 战争
③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触龙说赵太后》 军队
④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淝水之战》 士兵
·5.胜
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寡人之于国也》 尽
②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 承受
③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胜利
④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忆江南》 超过
⑤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 宏伟的 ·6.时
①不违农时 《寡人之于国也》名词,季节
②无失其时 《寡人之于国也》名词,时机,机会
·7.王
①王无罪岁 《寡人之于国也》大王,名词,读wáng
②然而不王者 《寡人之于国也》称王,统一天下,读wàng
·8.食
①谷不可胜食 《寡人之于国也》动词,吃
②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寡人之于国也》前一个“食”为动词,吃;后一个“食”为名词,食物
·9.于
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介词,比
②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对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在 ④则移其民于河东 《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到
·10.之
①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填然鼓之 《寡人之于国也》助词,衬音,无意义
③王道之始也 《寡人之于国也》助词,的 ④五亩之宅 《寡人之于国也》助词,的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 《寡人之于国也》代词,代百姓;助词,的
⑥孤之有孔明,如鱼之有水也《隆中对》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11.以
①请以战喻 《寡人之于国也》 用 ②以时入山林 《寡人之于国也》按照 ③申之以孝悌之义 《寡人之于国也》把 ④以五十步笑百步 《寡人之于国也》凭借 ⑤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因 ·12.凶
①河内凶 《寡人之于国也》 饥荒 ②汉初匈奴凶黠 《》 凶恶 ③甫闻凶讯 《》 不幸 ④缉拿元凶 《》 杀人的人 ⑤凶多吉少 成语 不吉利的事 ·13.加
①邻国之民不加少 《寡人之于国也》 更 ②山不加增 《愚公移山》 增加 ③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 施加
④樊哙负其盾于地,加彘肩上 《鸿门宴》 放 ⑤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曹刿论战》 夸大
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填然鼓之】 :
一般“鼓”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打鼓,击鼓进军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
一般“衣”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穿
【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一般“王”是名词,在此活用为动词:为王、称王、统一天下,以仁德使天下百姓归顺 动词作名词: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
一般“生”是活着(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活着的人 一般“死”是死去(动词),在此活用为名词:死去的人 丧,为动用法,为……办丧事 形容词作动词: 【谨庠序之教】 :
一般“谨”是谨慎(形容词),在此活用为动词:认真从事 动词的使动用法: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
一般“移”是移动,在此是使动用法:使……迁移
特殊句式
【判断句】
1、是亦走也
这也是逃跑。
2、非我也,岁也
这不是我的过错,这是年成不好。(否定判断肯定判断)
3、非我也,兵也
这不是我杀的,这是兵器杀的。(同上)
4、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这就是让百姓对生养死葬没什么不满
5、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生养死葬没什么不满,就是王道的开端。
【倒装句】
1、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1)申之以孝悌之义
反复进行孝敬父母、敬爱兄长的教育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头顶着或背负重物行走在路上
2、宾语前置句:
(1)未之有也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未之有也。
(2)鸡豚狗彘之畜。
畜鸡豚狗彘
3.介词结构后置句:
(1)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固定句式
(1)直不百步耳(“直……耳”相当于“只是……罢了”)
(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或……”相当于“有的人……有的人……”)
(3)是亦走也(“是......也”相当于“这也是......啊”)
【省略句】
1、何也
省略主语“此”。
2、弃甲曳兵而走
省略主语“将士”。
3、可以无饥矣 省略主语“黎民”
师说
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传授,讲授
2.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表否定
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读,通"逗”,阅读中的断句
一词多义
【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擅长某种技术的人)
③吾师道也:(名词做动词,学习)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作动词,从师)
⑤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⑥则耻师:(动词 拜师)
⑦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 老师)(者也判断句)
【之】
①择师而教之:(代词,指代人)
②郯子之徒:(结构助词,这)
③古之学者:(结构助词,表示修饰或领属关系,译为“的”)
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名词性的中心语之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不是“取消句子独立性”。因为“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之”是用在主谓之间的,即“之”后必是动词;而两个“所存”是“所词短语”,“所词短语”都是名词性的。)
⑤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标志)
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助词,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⑦士大夫之族:(这些人)
⑧古之圣人:(的)
⑨师道之不复:(主谓间,无义)
⑩吾从而师之:(代词,他)
1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翻译为“这些”)
【其】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人称代词,他)
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指示代词,那(些))
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人称代词,他们)
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人称代词,他们的)
⑤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
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人称代词,他们的)
⑦其可怪也欤:(语气副词,表强调,确实)
【惑】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疑难问题)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道】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
③吾师道也:(名词,道理)
④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
【乎】
①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推测,吧)
②生乎吾前:(介词,表时间,在)
③固先乎吾:(介词,表比较,比)
【于】
①耻学于师:(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向)
②其皆出于此乎?(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在)③于其身也:(介词,表示对象,对,对于)④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示比较,比)⑤不拘于时:(介词,表示被动,受,被)【传】
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③六艺经传:(名词,传文)【无】
①孰能无惑:(没有)
②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论)
词类活用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惑,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2.吾从而师之:
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3.吾师道也:
师,名词活用作动词:学习4.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下,名词活用作动词:不如 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愚,形容词作名词,圣:圣人,愚,笨拙的人 6.则耻师焉:
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7.小学而大遗:
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8.吾未见其明也:
明,形容词作名词,高明。9.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卑、盛,形容词作名词: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 盛:势盛位高的人 10.君子不齿: 齿,表并列。
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求学的人
今: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用来……的
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3.吾从而师之 古:跟随并且
今: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 4.无贵无贱 古:不论;不分 今:没有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古:风气 今:道理 6.句读之不知
古: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读dòu 今:看着文字发出声音,读dú 7.圣人无常师
古:永久的;固定的 今:平常的
8.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古:不一定
今:用不着、不需要 9.年十七,好古文 古:秦汉的散文 今:“五·四”之前的文言文的统称 10.今之众人
古:一般人,普通人 今:大多数人 11.小学而大遗
古:小的方面学习了 今:初级正规教育学校。
特殊句式
宾语前置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介词结构后置
1、学于余。
2、耻学于师。
3、师不必贤于弟子。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人非生而知之者。
4、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省略句
1、则曰
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被动
1、不拘于时 所字结构
1、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重点背诵句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4、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5、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劝学
通假字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輮”通“煣”,用火烘木使弯曲)生非异(生,通“性”,资质、天赋)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有”通“又”,更,再。暴,同“曝”,晒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
古今异义
1.博学 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2.参 古义:检验。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今义:加入。
3.假 古义:凭借,借助。例:假舆马者。今义:与“真”相对。
4.金 古义:金属制的刀剑。例:金就砺则利。今义:金子,黄金。
5.爪牙 古义:爪子和牙齿。例:蚓无爪牙之利。今义:坏人的党羽、帮凶。
6.用心 古义:因为用心。例如:用心一也。今义:读书用功或对某事肯动脑筋。7.绳 古义:墨线。例:木受绳则直 今义:绳子,绳索。
8.跪 古义:腿脚。例:蟹六跪而二螯 今义:跪下
9.疾 古义:疾劲,强,大,这里指声音宏大。例:声非加疾也 今义:疾病
词类活用
①名词做状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名作状,每天)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名作状,向上、向下)
②名词做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名词用作动词,游水)③动词的使动用法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④形容词做名词
1.其曲中规(曲:形作名,曲度,弧度)
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高:形作名,高处)⑤形容词用作动词
故木受绳则直(直:变直,形容词用作动词)⑥形容词做使动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⑦数词做形容词
用心一也(一:数词用作形容词,专一)
一词多义
1.于:
(1)寒于水(比)
(2)善假于物也(介词,不译。引进作用)(3)取之于蓝(从)2.而: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递进关系,并且)(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递进关系,而且)(3)终日而思矣(表修饰)(4)而见者远(表转折)
(5)锲而舍之(表假设或承接)
(6)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因果,因而)
(7)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连词,表转折关系,却)(8)锲而不舍(表假设,如果)3.者:
(1)假舟楫者(代词,指……的人)(2)不复挺者(……的原因)4.焉:
(1)风雨兴焉(兼词,“于之”,意为在这里)(2)圣心备焉(语气词)5.利:
(1)金就砺则利(形容词作动词,变锋利)
(2)非利足也(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6.之
(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的)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代词 代青)7.假
(1)善假于物也(借助)
(2)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装)(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
8.疾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强)(2)君有疾在腠理(疾病)9.绝
(1)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停止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次绝境(《桃花源记》)与世隔绝(3)以为妙绝(《口技》)极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横渡
(5)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屈原列传》)断绝关系 10.强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强壮(2)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有余(3)乃自强步,日三四里(《触龙说赵太后》)勉强
特殊句式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判断句,“……者,……也”表判断)2.用心一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判断句,“……也”表判断)4.用心躁也(判断句,“……也”表判断)
5.无以至千里(固定句式,“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6.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7.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状语后置介词结构“于水”,表示比较)8.輮以为轮(省略句:輮(之)以(之)为轮)9.輮使之然也(省略句:輮(之)使之然也)10.善假于物也(状语后置)11.学不可以已(省略句)
过秦论
通假字
外连衡而斗诸侯 “衡”通“横”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从”通“纵”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何”通“呵”
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于阡陌之中 “倔”通“崛”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景”通“影” 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有”通“又”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 “没”通“殁”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
一词多义
因
因遗策(沿袭,动词)因利乘便(趁着,介词)
因河为池(凭借,依据,介词)之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结构助词)赵奢之伦制其兵。(这,指示代词)商君佐之(他,指秦孝公,代词)聚之咸阳(到,动词)及
非及向时之士(赶得上,追得上,动词)及至秦始皇(到,介词)北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北方,方位名词)追亡逐北(败北的军队,原为动词,在此用作名词)制
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动词)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裁,制服,动词)履至尊而制六合(控制,动词)兵
赵奢之伦制其兵(军队,名词)
收天下之兵(兵器,名词。下文“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斩木为兵”中“兵”同此)行军用兵之道(军队,名词)亡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丢掉,动词)
追亡逐北(逃亡,动词。在此用作名词:逃亡的军队)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使动用法。)举
包举宇内(举起,拿走,动词)西举巴、蜀(攻取,动词)利
因利乘便(有利的形势)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锋利,形容词)固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牢固地,牢牢地)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坚固)汝心固之,固不可彻(顽固)
词类活用
a)名词作状语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像用席子、包裹、口袋一样 内立法度 外连衡而斗诸侯 在国内 对国外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向南、向西、向东、向北等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像云彩那样 像回声那样 像影子那样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向南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在北方 b)使动用法
外连衡而斗诸侯 使(诸侯)相斗 会盟而谋弱秦 使(秦)衰弱
约从离衡 使(秦国的连横策略)离散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使(百姓力量)愚蠢 以弱天下之民 使(天下百姓)衰弱
序八州而朝同列 使(八州)有序 使(同列)来朝 却匈奴七百余里 使(匈奴)退却 吞二周而亡诸侯 使(诸侯国)灭亡 c)名词作动词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做帝王
履至尊而制六合 本意为鞋子,此处意为登上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用瓮做 用绳子系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用鞭子打,用竹杖敲,引申为“奴役” 将数百之众 率领,带领 过秦论 指出过失 d)形容词作动词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变小变弱 尊贤而重士 看重 e)动词作名词
追亡逐北逃跑的士卒 溃败的军队 f)形容词作名词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 险固的地方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坚固的屏障 因利乘便 有利的形势
古今异义
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古义:黄河今:河流)2.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古:继承 今:受)3.西举巴蜀(古:攻取 今:向上抬)
4.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古:吝惜 今:对人或事有深挚的感情)5.以致天下之士(古:来,招纳 今:给予)
6.九国之师(古:军队 今:指隶属于军或集团军的一个编制单位)7.流血漂橹(古义:盾牌 今:划船工具)
8.以为桂林、象郡(古:把……作为。“以”后省略了宾语“之”;今:认为)9.迁徙之徒也(古:征发今:迁移,搬家)10.斩木为兵(古:兵器 今:士兵)
11.赢粮而景从(古:担负,背负;今:胜,获胜)
12.山东豪俊遂并起(古: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指山东省)13.皆明智而忠信(古:聪明智慧;今:通达事理)
14.国家无事(古:诸侯和大夫封地;今:一个国家的整个区域)
15.才能不及中人(古:一般人;今:在两方之间调解、做见证或介绍买卖的人)虚词把握
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助词 相当于“的”
夫晋,何厌之有 助词(宾语前置标志)振长策而御宇内 连词表修饰关系 尊贤而重士 连词 表并列关系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连词 表转折关系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连词 表因果关系
特殊句式
判断句
1、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2、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3、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4、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倒装句
1、定语后置: 铸以为金人十二
2、宾语前置: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3、介词短语后置: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銛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 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省略句
委命(于)下吏
士不敢弯弓(射箭)而报怨
贾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生 ——王安石
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七绝·贾谊 ——毛泽东
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梁王堕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七律·咏贾谊 ——毛泽东
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千台。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终竟受疑猜。千古同惜长沙傅,空白汨罗步尘埃。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田园言怀 ——李白
贾谊三年谪,班超万里侯。
一、《鸿门宴》
第23 页写了张良与刘邦的一番对话。当张良问“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时, 原文是:
曰:“鲰生说我曰:‘距关, 毋内诸侯, 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
此句中冒号里面再用冒号, 是不符合标点符号使用习惯的。同一个句子中一般不适用两个冒号, 否则便会面目不清, 何况冒号本身可以表稍长的停顿。“鲰生说我曰”译为“浅陋的人劝我说”, 这是主谓语, 而“距关, 毋内诸侯, 秦地可尽王”是“曰”后的宾语部分, 它们之间的衔接还是比较紧凑的, 用了冒号反而破坏了整个句子的流畅感。此句应把“曰”后的冒号去掉, “秦地可尽王也”后的句号挪出单反引号后改为逗号, 这才是更为严谨的表达。
课文中本句的紧后一句: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教材对“当”的底注是“对等, 比得上”, 这一解释不仅不利于通达译出句意, 且放入语境中解释也十分牵强。第一自然段交待项羽、刘邦双方的实力和冲突的缘由, 以及范增分析刘邦“欲王关中”的野心, 这与第二自然段刘邦虽是推卸责任说“鲰生说我曰”, 但也表明自己的心迹 (他的行动就是明证) 语“秦地可尽王也”相互应证, 可见, 刘邦的确是利用怀王盟约“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获取地位, 自己的士卒与项王“对等”或“不对等”并无意义, 抵抗并消灭掉项羽才是最终目的。张良作为深知刘邦肺腑的谋臣, 用这一明知故问的句子应是启发刘邦明白形势, 采取正确策略应对这场危机, 所以, “当”理解为“阻挡、抵抗、抗衡”等意为宜。商务印书馆2000 年版《古今汉语词典》第263 页对“当”就有这种解释;此外, 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 版第72 页, 在“当”的解释中根本就无“对等、比得上”这一义项, 倒有从“对着、面对”义项里引申出“挡住”意思, 这一引申义用在此句中是恰当的。正因为当时项羽兵四十万, 刘邦兵才十万, 张良这一启发“估计大王您的士卒足够来抵抗项王吗”, 才会导致下文“沛公默然”的合理情境。和教材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第48 页译文把该句译为“估计大王的军队能跟项王抗衡吗”, 也算比较准确。
二、《记念刘和珍君》
本文在教材第30 页有这个句子: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 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 也当浸渍了亲族, 师友, 爱人的心, 纵使时光流逝, 洗成绯红, 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
此句中“亲族”、“师友”、“爱人”是三个词语, 中间的停顿, 不宜用逗号, 应用顿号;即使我们认为此处是特意对这些词语加以强调, 但它们一起作“心”的定语, 依据国家语委语言文字应用研究室起草、1996 年实施的《标点符号用法》, 逗号用于“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规定, 2012 年6 月1 日实施的《标点符号用法》 (简称《新用法》) 对此也没有变动, 这儿使用顿号应该是确定无疑的。
三、《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第41页有:
来人的目的各不相同———有人为了亲眼看看事情是不是像说的那样可怕, 有人为了不使自己忘记过去, 也有人想通过访问死难者受折磨的场所, 来向他们致敬。
这个句子破折号后的内容不仅仅是对“各不相同”的解说, 更重要的是对“来人的目的各不相同”这一整句的展开叙述, 前后构成较为明显的总与分的关系, 所以, 这儿用冒号才是最恰当的。并且“也有人……”句中间用逗号把“通过……场所”这一状语后主干“来向他们致敬”隔开, 更高一层的并列关系“有人……有人……也有人……”之间就不能再用逗号了, 应用更高一级的分号。
第42 页有:
“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 长得丰满, 可爱, 皮肤细白, 金发碧眼。”
这一句全用逗号, 层次不明。实际上这一复句由四个分句构成:“这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 “长得丰满, 可爱”, “皮肤细白”, “金发碧眼”, 中间用逗号分隔没错, 但“丰满”和“可爱”都作“长”的补语, 中间就只能用顿号分隔了。
四、《飞向太空的航程》
第53页有:
在举国欢庆“东方红”的时候, 中国科学家们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 提出一鼓作气载人飞天。
“欢庆”有两种解释:一是形容词, “欢乐喜庆”的意思, 如唐代李约《岁日感怀》诗:“称觞惟有感, 欢庆在儿童。”二是动词, “欢乐地庆祝”的意思, 后面连接的宾语应是某种活动, 或某纪念日等抽象名词, 一般不能连接具体名词。“东方红”是指我国在1970 年发射的“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的简称, 为一具体名词, 不妥。此句可在“东方红”后面加上“发射成功”, 表意就合乎规范了。此外最后一句“提出”后缺宾语中心语。“提出”明显无法与“一鼓作气 (的) 载人飞天”搭配, 所以, 为了动宾搭配得当, 应在句末加上宾语中心语“计划”。
同一页中与上句相隔一自然段有这样的独句段:“然而, 由于经济实力有限等各种原因, 中国的飞天梦想只能尘封在一张张构思草图中。”“等”表列举未尽, 或列举后的煞尾。此句只列举了一项, 很明显不是煞尾, 只能表列举未尽, 它就已隐含了“多种”的意义, 所以此句犯了重复赘余的毛病, 应去掉“各种”。
第54 页有:
从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开始, 中国航天人在短短7 年时间就攻克了载人航天的一道道难题:在北京建立了航天员培训中心;研制出了高安全性、高可靠性的“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建立了体现尖端和前沿科技集成的飞船应用系统;新建成了载人飞船发射场、陆海基载人航天测控通信网和飞船着陆场。
此句冒号表总领下文的提示作用, 后面的句子没出现逗号 (也的确不需要用逗号) 就越级用了分号, 这是不规范的, 应把冒号后的三个分号改为逗号。
第55 页有:
“神舟”飞船四战四捷, 创造了我国航天史上的奇迹, 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的重大突破。
“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的重大突破”是指事件的现实意义, “创造了我国航天史上的奇迹”是指事件的历史意义, 轻重有别, 此句却颠倒了, 有悖逻辑。应把这两句位置交换过来, 先说现实意义, 再谈历史意义, 这样表达就完善了。
摘要:人教版《语文》 (必修1) 有标点使用、课文注释、文句表达等方面的瑕疵, 包括《鸿门宴》《记念刘和珍君》等传统经典, 也包括《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等实用文, 本人斗胆提出, 严谨分析, 力求教材更为规范。
一、高中语文必修教材诗歌单元的认识
1.必修二反映了先秦到南北朝时期。在先秦到南北朝时期这个关键时期,诞生了以诗歌为主的艺术表现形式,从最早的《诗经》,到屈原惊世骇俗的《离骚》,都证明了战国人民在诗歌艺术上的造诣。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又陆续诞生了最长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以及以《短歌行》、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等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教师对这些诗歌进行讲解,重点要表明诗歌在我国的文化价值体系中的重要地位,让学生对诗歌艺术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学习中也能更加投入。
2.必修三讲述了唐代诗。来自唐代的诗歌,也是大部分人比较熟悉的部分。学生对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等人也有一定的了解,对这些诗人的生平事迹十分明白。其实除了我们耳熟能详的诗人之外,唐代诗坛也涌现出了其他非常优秀的诗人,诗歌艺术在唐代被推向了巅峰。在必修三的诗歌教学中,收入了李商隐的《锦瑟》、李白的《蜀道难》以及白居易的《琵琶行》。
3.必修四描述宋词。词发展到宋代,进入了黄金的发展时期,在高中语文第四册当中,将宋词分成了豪放派与婉约派进行单独的分析。在婉约派中,有李清照的《醉花阴》有柳永的《望海潮》;而在豪放派之中有辛弃疾的《水龙吟》、苏轼《念奴娇》等词赋,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也展现了宋词极高的艺术造诣水平。
二、诗歌单元的教学实践
1.以补与增相结合的形式来整合课程资源。在高中语文的教学当中,应当充分肯定必修教材的核心作用,在学生消化掉了课本知识的基础上,适当增添课外读物以及辅助联系,有效地将一个单元内的诗歌课文整合起来进行教学。例如可以将不同类型的诗歌整合到一块进行教学,根据诗歌的表达思想、时代背景以及其他因素的不同对其进行分类教学,达到连接整个单元的目的。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注重学生的理解程度,根据其理解程度的高低灵活调整能够教学的进度。例如在进行《诗三首》的教学时,由于这三首诗来自于不同的时间段,例如较早的《涉江采芙蓉》,三国时期的《短歌行》,最后是晋朝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因此在导入这一课的时候,用《西北有高楼》这一首诗,让学生理解到诗人在作者失意的时候的情感变化,才能更好的理解这首诗所表现出的现实主义风格,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语文学习的质量。
2.采用朗诵与背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作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地点,课堂教学必须得到充分重视,教师要有计划的开展教学,确保教学目标被学生所理解,并且要保持课堂教学的高效。在一节课的四十分钟内,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优势,进而提高诗歌教学的效率。这样的教学方法被形象的称为“一二一”。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将课堂上的四十分钟细分成了几个小段,在每个小段内达成小目标,进而让学生分段习得课文知识,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不同的时间段内,灵活选择朗诵或是背诵的学习方式来辅助教学。由于诗歌主要由言情的表达方式构成,诗人往往通过具体的事物来表达情感,学生要善于在诗歌中寻找这些勇于表达情感的事物。其次要学会理解诗歌所要表达的意境,带入自己的主观情感进行意境的再现。而诗人善于将自己的情感隐藏在诗歌当中,教师在课堂当中要学会挖掘这一部分情感。具体方法就是让学生反复朗读诗歌,在不断地朗读过程中逐渐了解到诗人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学生的朗读应该定时为十分钟左右。而在课程的最后十分钟,应当留给学生自由背诵课文,在这段时间中应当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退居次席,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确保本节课的内容都灌输到了学生的记忆中。
(一)信息及其特征
1、信息、物质和能量是构成人类社会资源的三大支柱。
2、信息的一般特征:载体依附性、价值性、时效性、共享性。
3、信息的基本容量单位是字节(Byte)
最小的存储容量单位为位(bit)
Byte=8 bit(位)1 KB=1024 Byte 1 Mb=1024 KB 1 GB=1024 MB
(二)信息技术与社会
1、信息技术的(广义)定义: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都可以称为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又称为 “IT(Information Technology)”。
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是指利用电子技术和现代通信手段实现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和显示信息等的相关技术
2、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上发生过五次信息技术革命: 第一次 语言的使用 第二次 文字的创造 第三次 印刷术的发明
第四次 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 第五次 计算机技术及现代通信技术的普及与应用
3、语音技术:包括语音识别(语音到文字的转换)和语音合成(文字到语音的转换)
4、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 越来越个性化的功能设计 越来越高的性能价格比 第二章: 信息获取 第二章第1节 信息获取 剖析信息获取的各个环节。(1)定位信息需求。(2)选择信息来源。(3)确定信息获取方法。●现场观察法 ●问卷调查法 ●访谈法
●检索法(卡片式、计算机)●阅读法 ●视听法
(4)评价信息。
第二章第2节 因特网信息的查找
1.我们想搜索因特网上的信息时,需要满足三个条件:●你的计算机必须是能够上网的。
●要有搜索引擎。●有效的关键词。
搜索引擎是指用于因特网信息查找的网络工具。
关键词是能概括信息主题的任何中文、英文、数字或它们的混合体。
2.搜索引擎按照其工作方式主要可划分如下:
●全文搜索引擎也称“关键词查询”;代表性的有:google、百度、北大天网等。
●目录索引类搜索引擎;代表性的有:搜狐、雅虎、新浪等。3.搜索技巧
●用好逻辑命令:逻辑命令通常是表示“与”、“或”、“非”等逻辑关系的符号,如:“And”、“Or”、“Not”或“+”、“|”、“-”等。用好逻辑命令可使我们的日常搜索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与”、“And”、“+”缩小搜索范围,“Or”、“|”、“或”扩大搜索范围,“非”、“Not”、“-”排它搜索。
●强制搜索:通过添加英文双引号来搜索短语词,这一方法在查找名言警句或专有名词时显得格外有用。
第二章第3节 因特网信息的下载 1.文件及其类型
文件是计算机中的文件,它是用文件名来标识的一组相关信息的集合体。
URL(Uniform Resource Locator)统一资源定位器:用来 标识因特网上资源的一种标准格式,俗称网址,由协议、主机名、路径和文档名等几部分组成。http:// WORD文档的扩展名:DOC(word文档)EXCEL文件的扩展名:XLS(工作薄)演示文稿的扩展名:PPT(演示文稿)比较典型的压缩文件类型:ZIP、RAR “流媒体”文件:SWF、RM、RAM 声音文件:Wav、mp3等 视频文件:mpg、avi、mov
4、断点续传:指下载过程中能接着上次中断的位置继续下载。
第三章 信息的编程加工和智能化加工
(一)信息加工概述 1.什么是信息加工
信息加工是指通过判断、筛选、分类、排序、分析和研究等,使收到的信息满足我们的需要。信息加工的目的:发掘信息价值,方便用户的使用。加工是信息得以利用的关键。加工既是一种工作过程,又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活动。
2.为什么要进行信息加工
(1)在大量的原始信息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假信息、伪信息,只有通过认真的筛选和判别,才能避免真假混杂。
(2)我们收集来的信息是一些、种初始的、零乱的、孤立的信息,只有对这些信息进行分类和排序,才能有效地使用。
(3)通过信息的加工,可以创造出有效的信息,使信息具有更高的使用价值。
因此,加工在整个信息处理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
3、信息加工的一般过程:①记录信息 ②加工信息 ③发布 信息 ④存储信息
(二)计算机信息加工
1.计算机信息加工的一般过程(注意和信息加工的一般过程对照)
① 选择计算机软件或编程 ②信息录入 ③信息加工 ④信息输出 ⑤信息存储
2.计算机信息加工的类型
(1)基于程序设计的自动化的信息加工(2)基于大众信息技术工具的人性化信息加工(3)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智能化信息加工
(三)信息的编程加工(过程)① 算法: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② 用VB编程大步骤:算法设计、界面设计、代码编写、调试运行
(四).人工智能的主要应用领域
(1)模式识别:专门研究如何使机器具有感知能力。如:指纹识别、面像识别、签名识别、语音识别、声音识别、光学字符识别(扫描仪)、手写识别(手写识别软件Handigit-Recog)等
(2)自然语言理解
如:机器翻译(MT)有金山快译、译星、万能对译和在线翻译(3)其他应用:
专家系统:如:疾病诊断专家系统
智能代理: 如:信息服务、电子商务、软件中的人性化“帮助”(office助手)
机器搏弈:国际象棋、中国象棋、围棋、五子棋,代表是更深的蓝
自动程序设计 机器证明 数据挖掘
第四章 文本和表格信息加工、汉字的常用编码有:输入码、机内码、输出码。
1)汉字的编码-表明了汉字在计算机中的处理方式(P56)①用于输入汉字的编码-输入码(外码)
汉字的输入方式:语音输入,手写输入,键盘输入。用于汉字的编码方案:区位码,拼音码,王码,自然码。②用于存储汉字的编码方-机内码(内码)功能:将各种汉字输入码在计算机内进行统一 分类:国标码(GB)和BIG5码
③用于汉字输出的汉字编码-输出码(字形码)汉字是以图像的形式在计算机输出的。
2)输出码的表示方法有:点阵表示法、曲线表示法、矢量表示法。对应的字库为:点阵字库、曲线字库、矢量字库。汉字的输出码实际上是汉字的字型码,它是由汉字的字模信息所组成的。
例如:16×16点阵的一个汉字字形需要用16×16/8=32个字节来存放,即一个汉字占用16行,每一行用16个点表示,每一个点用一个二进制位来表示,0表示没有笔形,1表示有笔形。每个字节为8个二进制位。
16×16点阵:16×16/8=32 24×24点阵:24×24/8=72 48×48点阵:48×48/8=288
48×48点阵的3个汉字字形需要用48×48×3/8=864个字节来存放,点阵数越大,显示的汉字效果越好,且需要的存储容量也越大。
点阵换算成字节:
英文无所谓输入码
2、常见的文字编辑(字处理)软件有: Word、写字板、记事本、WPS等。
3、文字编辑软件的特点为:
①GUI界面(图形用户界面):简单易学 ②功能丰富:个性选择 ③变化迅速:易于迁移 第五章 多媒体信息加工
1、媒体和多媒体的概念 媒体在计算机领域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存储信息的实体,如U盘、光盘和磁盘等,二是指承载信息的载体,如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多媒体技术中的“媒体”是指后者。
一般意义的多媒体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媒体的组合。
2、多媒体技术的概念
在计算机领域,多媒体技术通常是指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即运用计算机处理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多媒体信息的技术。
多媒体技术通常包括如下技术:数字化信息技术、高速计算机处理技术、高效率压缩技术、高容量存储技术、高速网络传输技术
多媒体技术常用于下列系统:多媒体信息咨询系统、多媒体信息管理系统、多媒体辅助教育系统、多媒体电子出版物、多媒体视频会议系统、多媒体远程诊疗系统。
3、图形和图像的概念
在计算机领域,图形一般是指用计算机绘制出来的画面,如在Word软件中使用工具绘制出来的几何图形、流程图等,或是使用专门的图形绘制软件,如CorelDraw、FreeeHand、Illustrator、Flash等制作生成的画面。
图像一般是指由图像输入设备捕捉到的画面,或是以像素点阵形式存储的任意画面,如通过扫描仪、数码相机、屏 幕抓取获得的画面,或是使用专门的图像处理软件,如Windows的画图、我形我速、Photoshop等制作生成的画面。
4、点阵图和矢量图的概念
点阵图,也称位图,属于图像。它通过许多纵横排列的像素点阵来组成画面,放大易失真,主要用于表示照片和层次色彩比较丰富、包含大量细节的复杂图像等。这种图像文件占用的存储空间一般都比较大,常见的文件格式主要有.bmp、.gif、.jpg、.psd、.tiff等。
失量图,属于图形。它通过一组可重构画面的指令集合来描述图形内容,放大不会失真,主要用于表示几何图形、工程制图和美术字等。这种图形文件占用的存储空间一般比较小,常见的文件格式有.emf、.dxf、.wmf等。
5、常见音频文件播放及加工工具
常用的音频加工工具有:Windows录音机、Cool Edit Pro 常用的音频播放软件有:Media Player、超级解霸
6、常见动画、视频文件格式及加工工具
常见动画制作软件:GIF Animator、Flash、Cool3D、3DMAX等,动画格式:gif、swf等。
常见视频制作软件:Windows Movie Maker、会声会影、Premiere等,视频格式:avi、mpg、dat、rm、mov、wmv。
第六章 信息集成
一、信息集成一般过程
1、信息集成的过程主要指将文本、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媒体素材,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在一起,为表达某一主题服务。
2、信息集成工具分为三类:基于页面的工具、基于图标的工具、基于时间的工具。
二、网页三剑客是指Flash、Dreamweaver、Firework。
三、网站发布--网站发布有三种方法: A、在网上邻居中发布 B、在本机上发布
C、在因特网上发布--首先要申请网站空间,然后上传网站就可以了。
信息交流
网络可以提多种信息交流方式,包括E-mail、BBS、QQ、博客(WEBLOG)等
第七章 信息资源管理
一、打开资源管理器窗口的方法有如下五种:
①右击“我的电脑”图标,从快捷菜单中单击“资源管理器”命令
②右击“开始”按钮,从快捷菜单中单击“资源管理器”命令 ③右击“我的文档”图标,从快捷菜单中单击“资源管理器”命令
④单击“开始”按钮,指向“程序”--“附件”--“windows资源管 理器”单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二者的区别是:
第一,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根本区别);
第二,感性认识是人的感官直接感知到的,理性认识则必须通过人的抽象思维而获得;
第三,感性认识是认识的起点,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2)二者的联系是:
第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没有感性认识,就不会产生理性认识。理性的东西之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认识,否则,理性认识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能是主观自生的东西。另外,从认识的不同层次来看,作为反映事物本质的理性认识,只有通过感性认识才能获得。坚持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一观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中的唯物论。
第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由感性认识的局限性和认识的任务、目的决定的。认识的根本任务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认识的目的在于用获得的理性认识去指导实践。因此,必须使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坚持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第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在现实的认识过程中,既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也没有纯粹的理性认识,两者总是交织在一起的。
第四,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的基础是实践。无论感性认识还是理性认识,归根到底都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也是最终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
2.现象、本质和规律的关系
(1)区别:
现象本质规律
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部联系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是事物的个别的东西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东西
是多变的是相对稳定的
能够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2)联系: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现象和本质,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存在于大量的现象之中,大量合乎规律的现象是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表现形态。无论还是假象,都是事物本质的表现。对现象的认识有助于对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但不能代替对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总之,本质离不开现象,本质总要表现为现象;现象离不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3.和假象的关系
(1)二者的区别:第一,二者表现事物本质的方式不同。从正面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表现本质。第二,假象比带有更大的迷惑性。
(2)二者的联系:第一,二者都属于现象,是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表现。第二,二者都与本质相联系。第三,二者都是客观的,属于物质范畴,都可以被认识。
4.假象也是事物本质的表现
任何事物都是客观地、普遍地存在着现象和本质两个方面,它们相互依赖、不可分割。
一方面,本质是现象的根据,本质决定现象,并且总是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自己的存在;另一方面,现象又总是从特定的方面表现事物的本质,它的存在和发展变化,归根到底是依赖于本质的。在客观事物中,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或者不表现本质的现象,都是不存在的。
根据对事物的不同表现方式,现象可分为和假象。是指那些从正面直接表现事物的本质,和本质直接一致的现象。假象则是指那些以否定的方式或者从反面歪曲地表现事物本质的现象。假象虽是一种与本质对立最为明显、最为突出的现象,但它也是为本质所决定的,也是事物本质的表现,只不过它是以否定的方式从反面来表现本质,并掩盖本质。列宁曾经指出“假象的东西是本质的一个规定,本质的一个方面,本质的一个环节”。就是说,假象与一样,也是事物本质的表现。
1.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2.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陶潜《归去来兮辞》)
3.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4.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逍遥游》)
5.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庄子《逍遥游》)6.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7.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
8.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庄子《逍遥游》)
9.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庄子《逍遥游》)
10.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李密《陈情表》)
11.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12.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13.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李密《陈情表》)14.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15.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李密《陈情表》)
一、“苏教版”作业系统的设计缺陷
1. 课后作业利用率不高
通过对一线教师和学生问卷调查及名师访谈,我们惊讶地发现:“苏教版”课后作业利用率明显不高,广大教师和学生没有认真对待,重视不够。
有教师认为,语文教材作业的编排是为了服务于教材课文的,有助于强化和巩固课文内容,但有时不知道怎么去布置和利用,“挑着做”成了很多一线教师的惯性思维。另外,学习完每个专题或版块后,很少有教师会布置课后作业。他们认为,苏教版“与过去教材情况差不多,学生语文知识掌握、能力培养大致相仿”。
当下,学生做得最多的便是“其他语文作业本”,其次是鉴赏和随笔,还有预习和朗读以及老师自行设计的题目,包括试卷精题,接着才是“课本作业”。对于苏教版作业系统设计的满意度,近一半学生觉得“一般”,没有多大的兴趣。对于作业的三种呈现方式,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关注“活动体验”,可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都被教师以各种理由搪塞了,不是“没有时间组织”,就是“设计不好,难以操作”,抑或是“效果不好”。足见教师对这些作业设计的不重视,不会很好地引导和组织开展。对于课后作业,习惯上是在课堂上练,结合文本学习,当堂消化,使其很难发挥语文作业的主阵地的作用。
2. 自身设计和编排的不足
(1)重人文、轻基础,与考试要求有距离
“苏教版”作业系统很多题型的设置,对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培养提出了明确要求:在阅读品鉴中,提高读者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在文学修养提炼中树立正确的三观。这些其实都是人文性和思想性的体现。在现代文阅读中,很少有基础训练题出现,更没有字词句的识记和积累。例如,针对必修一第四专题文言文《赤壁赋》和《始得西山宴游记》,编者在其课后作业上设置的是对“文本研习”方面的要求,没有文言现象的积累和考查,只是设计了3道问答题,这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实词、虚词、翻译和句式特点、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的积累。高考考点往往集中于文言文现象的考查,而且篇目来自课外,这对学生答题有一定的难度。
一方面,苏教版作业系统的设计和编排在“感受·鉴赏”“思考·领悟”两方面做得比较好,在“发现·创新”方面还不错,在“积累·整合”和“应用·拓展”两方面做得不够理想,尤其是前者,基础知识训练和积累、整合比较欠缺,那么后面的应用拓展以及发现和创新的开展就比较困难。
另一方面,“苏教版”作业特别注重“阅读与鉴赏”,这方面的能力培养比较多;而“表达与交流”与之相比较,就显得暗淡、逊色得多。虽然每个专题之后都有写作训练(必修四第四专题还有口语训练),但在实际教学中对于文本后的写作话题,教师往往另辟蹊径,选取其他贴近生活的话题或题目让学生写。所以,作业中的“表达与交流”基本上是以随笔形式出现了。
(2)部分练习的设计不符合教学实际,学生很难入手
“活动体验”是苏教版必修教科书的作业呈现方式之一,在现实教学中开展得如何呢?通过调查,我们知道有41.05%的学生选择“没有时间,所以省略掉了”,28.10%的人说“老师不重视活动体验,所以没组织”;还有14.33%的同学觉得“活动不大符合实际,很难开展”。如必修二第二专题“和平的祈祷”主题作业设计中,对于“活动体验”第3小题:“掌握一些读图方法,对理解图片内容……归纳读图要领。”这些题目很多同学就不会去做,一看而过,没有实际操作。
又如,必修四第四专题“走进语言现场”的“活动体验”第3题:“以养老为话题,小组合作,采访亲友,……与同学、家人交流。”这类题目,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不会布置,学生也不会去动手实际操作。
或许在校本课程中会有学生去做,上演一出精彩的“课本剧表演”,但是语文教学课堂上很难会布置这样的作业。还有些题目设计的没有多大现实意义,学生看看并不会去做。比如,必修三中第一专题“祖国土”中:“请仔细品味,看看作者是如何把音乐转换为文字的,并从肖邦的音乐作品中选择一些曲目进行欣赏,写下你的感想,与肖邦‘促膝谈心’。”这类作业难有实效。
(3)题型单一,无法体现作业分层性和学生差异性
“苏教版”课后作业设计基本上都是主观题,采用问答题的形式出现的。“积累与应用”栏目有一定的总结专题的作用,基本上都是围绕文本理解和课外拓展而展开的。题型设置比较单一,没有弹性和分层作业,无法体现不同层次和能力水平的学生要求,不能很好地体现学生的差异性。
然而,高中学生在语文方面的差异性是很明显的。有的学生擅长阅读和分析,对文本解读能力强;有的同学文言文水平弱,只会字词句的解释,不会主题和人物性格的比较分析、文段标点符号的划分等;有的同学表达能力很强,有一定的文学积淀和功底……教师怎样面对一个班级不同类型的学生层次和能力水平差异的问题,实施不同的作业分层呢?题型单一势必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影响他们学习语文的态度和兴趣。久而久之,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更谈不上主观能动性的调动了。
二、对“苏教版”作业系统的改进意见
对于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课后作业编排和设计的看法以及改进意见,许多教师明确提出,建议作业设计应更贴合教学实际,特别是操作性能更强,问题设计再细化一点。比如,课后作业更多的是帮助研读课文的练习,若能设计一些课外延伸或者课文和学生的现实实际相关联的问题,则更有意义。
1. 克服偏重人文性倾向,加强基础训练和积累应用
突出语文的人文性和思想性,这是“苏教版”的编排体例和指导思想,她创新了编排体例,以人文话题为主线贯穿必修一到必修五,打破了原来单元编排的惯例。“文本研习”重在培养学生研读文本的能力,“问题探究”重在强化学生探索思考的能力,“活动体验”侧重个性,要求抒发学生的独特想法和个体体验。答案的自由性、模糊性、开放性致使很多作业成了无关痛痒的摆设。这也正是当前很多教师和学生不够关注和重视的一个重要原因。
苏教版必修一四大专题都是以人文话题编排的,其课后作业也是侧重人文思想性而轻视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比如,针对第二专题第一版块“求学之道”,对于《劝学》和《师说》两篇文言文选文,其“问题探讨”第1题其实就是考查学生对文本的内容和框架把握,还有文本本身的思想意义和现实借鉴。这两道题都是从问题形式入手来分析和探讨课文的主题。笔者认为这样的设计不够科学,文言文讲究的就是文言现象的积累与应用,也包括人物的鉴赏和主题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不懂文言现象,课外文言文就更难解读。所谓的“学法课内,得法课外”就是这个道理。
笔者认为,文言文课后作业设计应该重点突出文言现象的积累和运用,侧重文学文化常识、实虚词、重点翻译、句式特点、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人物性格和主题分析等八大文言现象的练习,不单拘泥于问题的探究和启发。
2. 贴近生活实际,增强趣味性
必修四第四专题有一篇课文《林黛玉进贾府》,其课后作业是“活动体验”形式的作业设计(题目暂略)。这些题型都是文本鉴赏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洋洋洒洒地写上几千字随笔,缺少文学积淀的同学只能“望文兴叹”,没兴趣的同学也只能作罢。所以,这类题目的设计往往让教师和学生无从下笔,因为难度和要求很高,导致这么精致的题目成了摆设,实在可惜。所以,贴近生活实际和教学实际,是课后作业设计的一大出发点或者亮点。再如,必修四的第二专题“积累与应用”练习第2题和第3题,这两道题的设计,编者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忽视掉,没有时间去组织和观看影片,更不会布置学生去改编影视剧本,因为高考不考这些。
课后作业设计也如同选文一样,要讲究趣味性。要充分认识到,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育特征。当今社会网络和信息时代知识爆炸般层出不穷,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时代的产物。在语文课外作业中增强趣味性,就增强了学习语文的乐趣,学生便会主动完成课外作业,而且是愉悦地完成,既巩固了课内知识,又增强了学语文的主观能动性,那么做作业就成了学习的一件乐事,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3. 预设弹性机制,设计分层作业
(1)作业量分层
顾黄初提出:“中学语文教科书的作业要有较高的质和较适当的量。”语文前辈大家都讲到作业量要适当。学生能力和水平有高低之分,那么作业量的设计也应该有差别和区分,不能笼统,一概而论,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尊心。关于实施弹性和分层,主要关注两类差异:一是关注程度差异;二是关注兴趣差异。邱老师指出,人文素养的提高须根据学生的思想境界而定,学习能力的加强须根据学生的基础而定。
(2)作业难度分层
顾黄初指出:“作业可以分为三大类:记忆性作业、理解性作业和应用性作业。”有一线老师尝试过,将作业分两种———必做和选做(也允许学生自己寻找作业),让学生有尽可能多的选择余地。笔者认为,弹性和分层作业可用作业分量的轻重、作业次数的多少、批改形式、成绩反馈等形式来实施,也与班级学生数、教师的工作量紧密相关。比如,每一版块后都设置一些有代表性的基础类训练,中等难度的思考和理解分析题,以及需要合作探究的高难度题型,分别供不同层次和能力水平的学生选择完成。语文能力较弱的学生也可以完成一些诗歌的朗读和背诵,字词句的摘抄和积累等。
(3)完成作业时间分层
黄甫全强调了作业的完成时间问题,他认为作业要有明确的要求和时间限制,对作业中的疑难问题要进行及时指导。比如,必修五第二专题的“积累与应用”第2小题(题目略)。对于成绩好、能力强的同学要求1~2天完成,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可以给3天时间,而那些程度差的同学可以留一个星期时间来完成。最后统一点评。
对于加强学生研究性学习和综合性学习的时间分配问题,笔者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布置长作业———一个月的、两个月的,甚至半年、一年的,由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课题化学习。这也是一种关于作业完成时间分层的探索与实践。
4. 注重开放性和突显个体差异
根据新课改精神,开放性作业主要分为自主思考型作业、专题搜集型作业和想象型作业。这三类开放性作业,正是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合理、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新体系。
在问卷调查中,学生和教师对该套作业系统是否彰显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几乎都选择了“一般”,这说明还有更大的空间可以挖掘和填补。“以人为本”,就是以生为本,即充分尊重和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当下,高中学生逆反心理和攀比心理很重,他们喜欢玩网络游戏,喜欢非主流元素,追求时髦和时尚;有的学生沉湎于金庸武侠小说、言情小说,以及漫画书,还有的学生有早恋倾向。这些现象,都是当下高中生所存在的。语文教科书和作业系统应更加关注这些问题,并科学合理地设计练习和作业,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以作业系统的开放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突显学生的个体差异,一是关注程度差异。有的学生基础和学习习惯好,像积累性的基础性作业可以少布置一点,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权,这样有利于避免低层次的重复操练,有更多的时间可用拓宽加深,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二是关注兴趣差异。说是一门语文,其中又可以分成许多小类。为此,学生的兴趣爱好肯定会有差异,例如,有的学生就特别喜欢诗歌、小说的创作。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允许学生有时间做点自己特别喜欢做的事,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
5. 建立多元化的作业评价模式
(1)分层评价,关注发展
“分层评价,鼓励为先”意为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对待不同层次学生完成的作业类型都给予评价,以发展为先。让学生知道教师在关注其一言一行,一点一滴,他们的每一点进步教师都看在眼里,会给予关注和理解支持。学生发现教师很关注自己的成果,并分享了他们的情感体验和心理储备,他们会从中得到满足和乐趣,并会对自己寄予期待。
(2)亮点评价,多元激励
爱护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个体体验。在对学生作业或表现进行评价时,要充分地看到学生的亮点和闪光点,不失时机地对他们进行点赞,让他们有一种学习的激励感和成就感。
有的学生作文写得好,除了全班表扬和范读外,还要张贴和记载,甚至告知家长;有的学生上课发言积极性高,或者有创新的点子,教师要当众表扬,鼓励其他同学学习。对于作业中的错题,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分析原因,找出不足,进行师生互动性评价。
例如,苏教版必修四第三专题“积累与应用”第3题和第5题,学生要完成这两道题目,势必要查找资料,走访探寻,“知人论世”地去理解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主旨。教师在评价过程中,不光看最后作业写得如何,关键是要大力赞赏学生这种求学的精神和追求真理的态度,还可以让学校和家长一起来评价学生的这次作业表现。
杭州市余杭区教研员、特级教师连晓老师认为,高中和初中、小学不同,将直面高考,所以任何单一评价方式都是不妥的,也就是说:既需要评语评价,也需要分数评价;既需要激励性评价,也需要甄别性评价;既需要展示性评价,也需要评判性评价;既需要过程性评价,也需要结论性评价……从多角度、全方位来看待学生的表现和作业。还可以针对不同的情况、不同的过程,多次评价,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真正热爱这门学科。
6. 以人为本,作业效率最大化
“以人为本”,从高中语文作业的角度讲,就是怎样通过作业来达到学习效率的最大化,从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即“学生在校发展最大化,终身潜力发展最大化”。基于这一思想,作业设计应该顾及到: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涵盖要有一定的系统性;作业设计要有一定可选性,可以分必做和选做两大类;作业设计还要有长作业的形式,以利于推进研究性学习和综合性学习;过程性练习和备考练习还要有差别性。如此,不断地对教材的作业设计进行改善,高中语文必修教科书定会在不断完善中走向成熟和科学,达到真正为语文教育服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丁帆,杨九俊主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二、三、四、五)[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2]倪文锦,谢锡金主编.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顾黄初,顾振彪.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4]顾黄初,顾振彪.语文教材的编制与使用[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仔细研究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的练习系统,发现教材有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
一、练习类型分析
苏教版教材在课后习题安排了三种形式——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
文本研习主要是提供典范性的阅读文本,创设阅读对话情境,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对话,表达交流阅读的体验感受,提高学生解读文本、鉴赏作品的能力。
问题探讨主要着眼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侧重于发展理性思维,培养批判意识。
活动体验旨在引导学生围绕人文内涵专题和学习要求,结合具体学习材料,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探究,侧重在综合性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
可以看出,文本研习指向的是文本,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问题探讨指向的是问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理性思维,活动体验则指向的是活动,希望在综合性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例如:
必修三53页文本研习:
1.在《品质》中,作者写格斯拉:“…………”作品中还有类似的描写,请找出来,并分析这些描写与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的关系。
2.格斯拉是鞋匠,老王是人力车夫,按世俗的观念,都属于“底层”人物,结合作品,说说两篇作品是把人物放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描写的,在他们身上体现了怎样的性格特点。……请谈谈你的看法。
必修三69页问题探讨:
文章为什么要用较大的篇幅阐释“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这两个概念?作者是怎样清晰地表述这两个概念的?阅读文章,作简要的概括。
必修一29页活动体验:
这是一次虚拟的选择,实际上是作者对自我生命存在意义的追寻。结合你对文本的理解,简要概括作者决定取舍的理由。作者采用叙述心理测验过程的方式表达人生观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我们可以看到,这三种类型都有对文本内容、写作手法的探讨。必修三53页文本研习要求探讨老王和格斯拉的“幸”与“不幸”,分析描写与感情传达的关系;必修三69页问题探讨,要求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方式,了解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必修一29 页活动体验要求概括作者取舍的理由——文本研习,分析心理测试过程的叙述方式对表情达意的作用——写作手法。可见,这些练习并没有体现三种练习类型的侧重点。可见,苏教版只是冠以“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不同的名称而已,有名无实。教材编写者应进一步厘清类型、完善其功能。
从内容上来讲,文本研习、问题探讨都是借助一定的问题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或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或者文章的表现手法,只不过问题指向的角度、开放的空间程度不同而已。而从能力培养的角度来看,在文本研习过程中,有鉴赏能力,但也有探究意识的激发;而问题的探讨,固然有探究的意味,也在探究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提升了鉴赏品位、水准。从其功能的角度来分析,三者名称虽然不一,但是最终都培养了学生的各项能力,他们掺杂在一起,难以厘清各自的具体职责。反而不如人教版必修教材的“探究·思考”来得直接明了。
二、“活动体验”分析
如前文所述,“活动体验”的最初目的是在活动中,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从而提升语文素养。
苏教版教材编写的意图在于变革过去的能力训练为主线的接受式学习,此种学习方式泯灭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意识,给学生参与语文学习的热情泼了冷水。活动体验试图改变这一情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入“大语文”的学习环境。如果说原来的语文学习仅限于教材研读、训练,新教材则要求以活动的形式,让学生全程、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中。
新教材观认为,教材不应只是追求对教育经验的完美的预设,而要为师生开展教学活动、进行建构和创造提供广阔的空间。尊重师生对教材的能动创造性和自主选择性,是构建开放的、科学的和人性化的教材体系的基本准则。无疑,活动体验开拓了学生语文学习的空间,激发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参与热情。
但统合分析五册教材的活动体验,除必修五没有安排外,苏教版从必修一至必修四大概16处,大致可分为以下类型:①研读课文,并能以批注等形式写出感悟、想法;②朗诵课内或课外的现代诗、现代经典散文及唐宋古典诗词等;③听录音,根据录音记录要点,并能讲出自己的想法;④组织演讲比赛、辩论会等活动,并围绕社会热点问题,展开访谈、辩驳。
可以看出,苏教版“活动体验”这一选文研习方式的出发点是想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呈现出两方面的目的:一是加深对教材选文的感悟;二是提升学生“听、说、读、写”的技巧。应该说这一形式,既体现了对旧教材的革新,又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不仅在于传统的对课文的研习,而且注重与时代需求的结合——强化“听、说”能力的要求。
但就活动形式这一层面而言,苏教版选用的形式仍然是传统的“听、说、读、写”活动,尤其是“听”、“说”这两个方面。因此,苏教版教材的习题系统“活动体验”形式并没有做到所谓的“丰富多样”,也没有真正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或者说只是为了突出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或者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感悟,运用了“听、说、读、写”的各种形式。
王荣生教授将“语文实践”归为三类:①带有自然学习性质的、与语文实践能力具有同一形态的听说读写活动;②对所要培养的语文能力有直接促进作用的、潜藏着特定语文教学内容的实践活动;③语识转化为语感的语文实践。因此,苏教版的“活动体验”习题主要内容就是王荣生教授所说的“语文实践”活动。希望借助这类语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但是,如果拿苏教版的活动体验与高中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比较,我们会发现综合性语文活动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无论是从活动的开展、实施,还是评价,都有学生全程参与,在过程中既有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又有自主、合作、探究精神的塑造等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相对来说,无论从活动的形式、活动的内容,还是活动的目标,苏教版习题的活动体验类型,则相对单一。
综上所述,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练习系统设计虽然努力创新,力图改变过去的练习模式,但是并未能达到这一目标,还有需要完善改进之处。语文教师在处理这些练习时应该有所取舍,有所增减,有所创造。
【高中语文必修重点】推荐阅读:
高中语文必修作文素材06-02
高中语文必修二课件06-14
高中语文必修三目录06-29
高中语文必修一检测09-12
高中语文必修一诗词10-03
高中语文必修三劝学10-09
高中语文必修1试卷11-26
高中语文必修四检测题10-27
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归纳09-21
高中语文必修五期中复习试题09-29